第一篇:国学与礼仪文化
国学与礼仪文化
主讲:彭林教授
彭林教授于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主任等;主编《中国经学》。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尤其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研究。已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礼乐人生》、《中华传统礼仪概要》等;点校的经典与文献有《仪礼注疏》、《礼经释例》、《观堂集林》等。在清华大学主讲的课程有“先秦史”、“青铜器研究初阶”、“先秦两汉经典研读”、“中国古代礼学思想研究”、“甲骨文与古代中国文明”、“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等。开设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影响巨大,曾应邀在数十家媒体、高等学校、机关团体等作中华传统礼仪的讲座。“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精品课”,并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曾荣获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称号。
时间:2009年5月31日(星期日)15:00—17:00
地址: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
公益免费,敬请提前入场 《国学与礼仪文化》讲座文字 转自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国学与礼仪文化》视频 转自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媒体报道
“礼”体现浓厚人文精神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彭林做客大讲堂,讲《国学与礼仪
文化》
转自《深圳商报》2009年6月2日C3版
5月31日下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林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主讲《国学与礼仪文化》。这位被清华大学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教师”的教授,在近3个小时的讲座上畅谈了礼仪与东西方文化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为大讲堂5月“礼仪文化”系列讲座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东方文化不像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西方人的灵魂由上帝来管,而中国人的灵魂要靠自己来管,靠道德来管。”彭林认为,道德之所以能融入人的身体,就是因为它可以转换成一个个可以操作的体系,于是就成为了“礼仪”。“一个人每天都按照‘礼’的要求去生活,每天都在实践‘礼’,那么道德也慢慢地就在他身上内化、升华,最后他靠自己的修为,成为一个有君子风范的人。”彭林介绍,归结起来,“礼”在中国文化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国文化里,“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是符合道德理性的规范。
“‘礼’是根据道德理性制定的东西,而一个人有道德、有爱心,是可以通过‘礼’体现出来的。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也是可以用来正国的。圣贤是怎么说话的?圣贤是怎么与人相处的?圣贤又是怎么生活的?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编成了一套规矩,使人们都期望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礼’的意义。”彭林说,西方人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是看你有多少钱,中国人是按照道德、德行,最高的是圣贤。“成圣成贤要修身。怎么修身呢?要靠礼。没有礼义就没有道德。‘礼’者,所以正身也。这个‘礼’不是讲人心纯粹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修身践言,做善事。”
彭林介绍,“礼”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精神。首先,“礼”就是博爱大众,《礼记》里讲孔子的理想是世界大同,而世界上最早提出“博爱”这个词是在《孝经》里。“《弟子规》也说‘凡是人,皆须爱’,《孟子》还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中国的读书人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当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中国的‘礼’都是把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把别人放在尊敬的位置上。”彭林介绍,“礼”主要在于“敬”,“‘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讲的是肩负担子做小生意的人也有做人的尊严,我们千万不能轻视这些弱势群体。光喊不做是标语,所以《礼记》说‘礼者,履也’,一个人如果天天践行‘礼’,君子风范也就形成了。人人践行‘礼’,文明的世风才会逐步养成。”彭林说,学习“礼”、实践“礼”的机会实际上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习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尊老爱幼、礼尚往来、彼此尊重。”
清华教授彭林大讲堂谈“国学与礼仪文化”
转自《深圳特区报》2009年6月1日B5版
昨天下午,被清华大学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教师”的彭林教授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国学与礼仪文化”为题畅谈礼仪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关系。
彭林说,东方文化不像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西方人的灵魂由上帝来管,而中国人的灵魂要靠自己来管,是拿道德来管。“而道德怎么样融入我们的身体呢?就是要把这个东西转换成一个个可以操作的体系,这就叫礼仪。”
他表示,中国文化归结起来就是一个“礼”字,在中国文化里,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是符合道德理性的规范。《礼记》说“礼也者,理也”,礼是根据道德理性制定的东西,而一个人有道德有爱心,要通过礼体现出来。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是用来正国的。圣贤是怎么说话、圣贤是怎么与人相处,圣贤是怎么生活的,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编成了一套规矩,人们都期望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西方人判断一个人的价值看你有多少钱,中国人是按照道德、德行,最高的是圣贤。“成圣成贤要修身。怎么修身呢?要靠礼。没有礼义就没有道德。礼者,所以正身也。”
在分析“礼”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时,彭林谈到,礼首先就是博爱大众,《礼记》有一篇叫做《礼运》,讲孔子的理想是世界大同,而世界上最早提出博爱这个词也是
在《孝经》里,《弟子规》也说“凡是人,皆须爱”,《孟子》还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彭林告诉大家,礼主于敬,《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中国的礼都是把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把别人放在尊敬的位置上。“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讲的是肩负担子做小生意的人也有做人的尊严,我们千万不能轻视这些弱势群体。“光喊不做是标语,所以《礼记》说:‘礼者,履也’,你天天践行礼,君子风范就形成了,人人践行礼,文明的世风才会逐步养成。”
彭林教授相关摘录
彭教授认为,推行中华礼仪仅有敬语是不够的,还需要形体语言的配合,例如鞠躬、作揖、握手等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许多学校里还可以见到鞠躬礼这种场面。”对礼学深有研究的彭教授说,上课时学生行礼鞠躬老师鞠躬回礼,学生再鞠躬感谢,这种礼节在古代教学中早已有之。
鞠躬,也是中国传统的礼节,晚辈见到尊长是一定要行鞠躬礼的,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许多学校还可以见到这种场面。鞠躬也是表达内心恭敬的形式之一,诸葛亮就曾经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一个连躬都不愿意鞠的人,很难想象他对大众会有多少热情。“文革”以后,随着师道尊严的彻底破除,鞠躬礼仪就从社会中消失了。同在东亚文化圈,韩国、日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通行鞠躬礼,人们习惯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尊敬。一个不会鞠躬的人,或者鞠躬时心不在焉的人,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人,会被大家所鄙视。韩、日电视的台播音员在节目的开始和结束时,都深深地向观众鞠躬。惟独中国不然,播音员一个个端坐不阿,一副俯视着芸芸众生的样子。何者知礼,何者尊重观众;或者说哪里的观众受到礼遇,一望便知。
鞠躬原本是中国民间最常用的礼节,是一种表达恭敬的形体语言。诸葛亮《出师表》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对恭敬为国者的生动描述。
鞠躬礼传到日本、朝鲜后,为当地全面接受,流行至今。日本的鞠躬礼很讲究,依据对象的不同,分之为三等:最高的一等是90度鞠躬,用于拜见身份很高的尊者或长辈,称为“楷礼”;中间的一等约45度鞠躬,是正式场合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称“章礼”;最低的一等相当于我们说的欠身,或者比点头郑重一些,用于不太正式的场合,称“草礼”。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楷礼、章礼、草礼,礼是一定要有的,否则就是失礼。
“礼”的核心是尊重。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互相依存才能生活下去。儒家认为,为了走向世界大同,人与人必须互相尊重和关爱。从孝敬父母开始,然后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孝经》里已经有了“博爱”一词,《弟子规》更是明确地说:“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对父母的孝敬不是虚言,而是要通过“礼”来朝夕侍奉,每天践行的。“文革”是从批判传统文化开始的,中国历史被说得一团漆黑。四十多年过去,我们并没有彻底清算文革造成的文化混乱,因而不少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四人帮”时期,认为礼是反动的、腐朽的,真是可悲。实际上,许多美德是超越时空的,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孝敬父母、恭敬礼让、守信真诚等,永远也不会过时。
古代童蒙教育的成功,表现之一,是有许多优秀的教材,《礼记》中的《曲礼》、《少仪》、《内则》,《大戴礼记》中的《保傅》和《曾子事父母》,以及《颜氏家训》、《三字经》、《千字文》、《童蒙须知》、《弟子规》等,都是名扬四海的童学教材。其中,朱熹对童蒙教育倾注的心血尤多,建树也最大。他认为,南宋之所以朝纲不振,是因为朝廷缺乏栋梁之才;而朝廷之所以缺乏栋梁之才,是因为童蒙时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从国家的前途考虑,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童蒙教育。而童蒙教育的核心,是“培其根”、“固其本”,使之“正”,树立正直的品性。儿童思想单纯,身上坏习气比较少,只要引导得法,好的品行不仅与日俱增,而且根植于心田,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全社会都同步进行,那么社会风气的转变,就指日可待了。朱熹“童蒙养正”的理念非常正确,得到许多学者的响应。
儒家非常智慧,为了使道德理念不至于流于空喊,便把它们分解成许多具体的德目,比如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再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让大家照着做。这样,儒家的理想就一步一步地得以实现。例如孝,这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儒家把它具体化为许多不同层次的行为要求,比如《礼记·曲礼》说的“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要关心老人的生活起居。再比如《弟子规》里说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要恭敬地听从双亲的教诲,这就又高了一个层次。再比如《孟子》里说到有五种不孝的行为,“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把自己的行为与孝敬父母处处联系。而《礼记》里面曾子说的“五不孝”,则把孝行提高到居处、事君、为官、交友、作战等方面,认为只要是让父母蒙羞的行为都是不孝:“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这就将孝行从单纯的奉养父母提升到道德的层面了,真是非常的高明。其它的礼仪无不是如此。
第二篇:国学文化与德育教育
《国学文化与德育教育》心得体会
韩子刚
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每个中国人的职责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博识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长传统文化的显证,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立身在社会上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成或缺的精力气力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授继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部实质意义博大精湛,传播的经典浩如烟海四位西席的培训讲座中,援用了《论语》的很多内部实质意义。
《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巨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正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成长的效用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令都不成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职位地方
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从而对政治孕育发生重大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成长要建立在经济成长的基础上须先成长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成长,教育要受经济的制约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令,而要通过教育引导使成为事实德政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端方,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气力,收到德治的成效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关键效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附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附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胜的思想孔子的“举贤才”及全般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类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上,他极力将教育推向平民,为其“有教无类”主意提供理论按照同时,孔子指出人的个性差异是后天效用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响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有可能性
2.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本身,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家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获得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富厚的教育内部实质意义
按照《论语》,许多人可以从差别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部实质意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部实质意义的4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起首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常识的进修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部实质意义中,道德教育占榜首,文化常识的进修必须为德育服务
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首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施用的基本教材“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六书”偏重于文化常识,属于文的范围
总之,孔子的教学内部实质意义包孕道德教育、文化常识和技能技法培养等3个部分这3个方面,从教育内部实质意义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开端完备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部实质意义成长史上的贡献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不雅,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榜首,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至于《论语》不正视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时代的局限
4.主意“有教无类”,扩展了教育对象
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管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举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目标,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虽门下人品稠浊,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了然孔子教育家襟怀胸襟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妙善化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备富厚的实践经验,正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责的好西席,成为后世西席进修的表率《论语》中很多篇和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干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效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西席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标的目的 2.自省自克,自新迁善
孔子主意遇事要长于举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要领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本身的举动举行检查,以便及时发明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如许就起到了自我监视的效用孔子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效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长于自克是道德修养的标记
孔子认为,实际中不存在不犯错的贤人,关键是看待错误的态度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认可本身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旁人发明,是本身的幸运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毁人不倦
西席要尽本身的社会职责,应正视自身的进修修养,掌握博识的常识,具备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4.以身作则,上行下效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自己做榜样他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分说了然自己做榜样的重要性简直,如果西席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孕育发生潜移默化的效用 5.爱护学生,忘我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西席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促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和学生有深挚的情谊孔子对学生传授常识一无保留,做到了“忘我无隐” 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孔子对学生布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半百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搭包罗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西席、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成长不雅点 7.不断进修,努力创新
孔子认为西席要讲求教学要领,长于开导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西席必须本身时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贯通、新的体会、新的发明,才能胜任教学工作西席不仅给学生以常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如许才算是好的西席
第三篇:浅谈中西方礼仪与文化
中西方礼仪与文化
礼仪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文化,礼仪可大可小,可以在一个人的身上体现,也可以体现在国家交际中。学习礼仪和运用礼仪对内可融洽关系,对外可树立形象。
同时,礼仪与文化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中西方之间,礼仪上文化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对礼仪产生的影响有很多,本文主要从社会习俗和交往方式两方面进行分析。
东西方的社会习俗是不同的,不同的习俗直接影响到礼仪中。在东方文化中,由于受封建礼制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男士往往倍受尊重。即使在当今主张男女平等的社会,在许多方面也仍然体现着“男士优先”,女士依旧受歧视。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尊重妇女是其传统风俗,女士优先是西方国家交际中的原则之一。无论在何种公共场合,男士都要照顾女士,比如,握手时,女士先伸手,然后男士才能随之;赴宴时,男士要先让女士坐下,女士先点菜,进门时,女士先行;上下电梯,女士在前……。现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的女士优先原则在东方国家也备受青睐。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也使东西方礼仪日趋融合、统一,更具国际化。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这体现在礼仪中就表现为,中国人往往见面后就问:“吃了吗?”
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因此,西方人见面不会问:“吃了吗?去哪儿呀?”这种问题。
这种交往方式的差异还体现在人的交往空间距离上。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喜亲近,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
了解文化与礼仪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中西方礼仪的差异,也能让我们更好的应用礼仪去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从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
By SH.libralu
第四篇:葡萄酒礼仪与文化..(范文)
青 岛 农 业 大 学
葡 萄 酒 文 化 与 礼 仪 结 课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葡萄酒文化与礼仪
学院专业(班级): 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1301 姓名(学号): 亓铭松(20132067)
指 导 老 师 : 侯鸿敏
2014 年 10 月 27日
目 录
一、选酒„„„„„„„„„„„„„„„„„„„ 4
二、场所„„„„„„„„„„„„„„„„„„„ 5
三、时间„„„„„„„„„„„„„„„„„„„ 5
四、酒杯„„„„„„„„„„„„„„„„„„„ 5
五、验酒„„„„„„„„„„„„„„„„„„„ 8
六、开酒„„„„„„„„„„„„„„„„„„„ 8
七、醒酒„„„„„„„„„„„„„„„„„„„ 10
八、闻酒„„„„„„„„„„„„„„„„„„„ 11
九、尝酒„„„„„„„„„„„„„„„„„„„ 12
十、佐餐„„„„„„„„„„„„„„„„„„„ 12
十一、上酒„„„„„„„„„„„„„„„„„ 13
十二、敬酒„„„„„„„„„„„„„„„„„ 14
葡萄酒礼仪与文化
每一样的东西都有他本身的一种文化,葡萄酒也一样。葡萄酒的文化,就是在于他的优雅品位和浪漫的气氛,而且有关红酒店趣闻轶事和文章诗词也数不胜数。
“饱满,丰腴,厚实,芬芳”,“散发着溶化丹宁的芬芳和可可树细腻的清香”,“有如松树在林间跳跃的流畅”,“热烈透明得像渔夫的眼泪”,这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了爱酒的人对葡萄酒的感受。
公元1574年到1665年,法国画家尼古拉·普森(Nicolas Poussin)画的一幅画:秋天,一群从巴勒斯坦来的打工者,正在法国葡萄园中采摘串串成熟的葡萄放入附近的箩筐中;公元1789年至1863年,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斯(Eugere Delocrcix)所作的一大型壁画:希神巴克科斯(Bacchus)正在把一大陶盆中盛放的葡萄酒喂一头大狮子。此外,法国学者在墓葬中发现公元前一世纪的一幅浮雕,上有一酒贩正在出售葡萄酒给一位消费者的场景。
酒不只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传递的是一种价值观。那迷人的色彩,神秘的情思,柔和醇香的红酒饱含了鲜活的生命原汁,蕴藏了深厚的历史内涵。
提起法国葡萄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当时腓尼基人和克尔特人首先将葡萄种植和酿造业传入现今法南部的马赛地区,葡萄酒成为人们佐餐的奢侈品。到公元前1世纪,在罗马人的大力推动下,葡萄种植业很快在法国的地中海沿岸盛行,饮酒成为时尚。然而在此后的岁月里,法国的葡萄种植业却几经兴衰。公元92年,罗马人逼迫高卢人摧毁了大部分葡萄园,以保护亚丁宁半岛的葡萄种植和酿酒业,法葡萄种植和酿造业出现了第一次危机。公元280年,罗马皇帝下令恢复种植葡萄的自由,葡萄种植和酿造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1441年,勃艮第公爵禁止良田种植葡萄,葡萄种植和酿造再度萧条。1731年,路易十五国王部分取消上述禁令;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葡萄种植不再受到限制,法国的葡萄种植和酿造业终于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历史的反复,求生存的渴望,文化的熏染以及大量的品种改良和技术革新,推动法国葡萄种植和酿造业日臻完善,最终走进了世界葡萄酒极品的神圣殿堂。其实世界各地都有种植葡萄,所以世界各国也都有葡萄酒的生产。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0-20度的温和气候地区最适合栽种葡萄,而雨量丰、湿气重的地方则有碍葡萄树的生长,因此土壤排水良好也是栽种的条件之一。法国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都在不同的程度上,适宜葡萄的生长。从8月开始的三个月中,从南向北,整个法国处于喜悦的葡萄收获期。在此期间,法国的葡萄产区,沉缅于品尝葡萄新酒的醇美的欢乐之中。
然而,在众多的红酒中独钟法国红酒原因是︰法国不但是全世界酿造最多种葡萄酒的国家,也是生产了无数闻名于世的高级葡萄酒的国家,其口味种类极富变化,故其被美誉为『葡萄王国』,法国生产的红酒有六大生产地包括︰波尔多(Bordeaux)、布跟地(Burgundy)、香槟(Champagne)以及阿尔萨斯(Alsace)、罗瓦河河谷(Loire Valley)、隆河谷地(Cotes du Phone)等其中又以气候温和土壤富含铁质的波尔多产地最具代表。
法国葡萄酒被世人奉为世界葡萄酒的极品。它所以深受人们的爱戴,不仅仅在于它与香水、时装一样象征着法兰西浪漫情调,更重要的是它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谈论葡萄酒文化,就不能不提及采摘葡萄的文化。收获葡萄是法国农业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在烈日下采葡萄很辛苦,但充满欢乐。到处可见快乐的人群,随处可闻愉快的歌声。在著名的波加莱榨汁歌中,可以听到这样的歌词:“滚滚的美酒,快装满酒壶„„”每年新酒上市时,法国餐馆都会忙乎一阵。全国大大小小的餐馆开始出售各种牌子的新酒,而亲朋好友、同事、恋人们则会去餐馆相聚,品尝新酒。空气中到处飘扬着丰收的节日气氛。
以下,将详细介绍葡萄酒的礼仪与文化:
一、选酒
1、看产地。依据地理知识判断当地葡萄品质是否良好,即:干旱少雨、光照充足地区葡萄成熟好,无病害,农药污染少。
2、看出厂日期。
3、看葡萄酒的寿命。按出厂日期算,五六年之内都属于它的最佳饮用期。4、看酒中是否有沉淀或异物。异物如果是软木渣,则不影响饮用;沉淀物如果呈粒状,瓶倒立沉淀迅速下降,且酒液仍透明,则多为酒石沉淀,亦不影响其饮用。如果酒体浑浊或者有絮状物,则可能发生霉变,不宜选购。
5、看颜色。干白葡萄酒多为微黄带绿,干红葡萄酒也有深红、宝石红、砖红等多种颜色。红酒的色度随红酒的藏酿而变化;新酒通常为深红色,藏酿酒杯边处的颜色变浅,并带有淡棕色。发暗失去光泽或酒体浑浊的干红葡萄酒不宜选购。
除此之外,选购葡萄酒时要注意几点:一是选多年经营的名牌产品;二是选择知根知底的产品;三是到直销店、特约经销店或信誉度高的经销店去选购。
另外,如果是对于餐桌上的选酒,那么一次成功的酒会、商务宴会或是情人浪漫晚餐都少不了葡萄酒的点缀。而对于很多不懂葡萄酒的人来说,选酒犹如一场赌博。因此,怎样选酒也成为了葡萄酒礼仪中的热门话题。
首先,明确预算。挑选葡萄酒第一步就是明确预算,确定葡萄酒的价格区间,这可以大大缩小选择范围。然后,查看酒单。一般情况下,餐厅中的酒单会对葡萄酒进行大致的描述。此时,你可选择你感兴趣的葡萄酒类型,如香槟、干红葡萄酒还是甜白葡萄酒。其次看产地,判断当地葡萄品质是否良好。再次看年份,并预测其最佳适饮期。最后,考虑与食物的搭配。不过,酒单上的葡萄酒繁若晨星,不同的葡萄品种、产区、等级也让人眼花缭乱。如果你不想理会这复杂恼人的葡萄酒体系,你可以尝试选择来自勃艮第、加州和华盛顿的黑皮诺红葡萄酒,或者来自德国或者阿尔萨斯的雷司令白葡萄酒。这些葡萄酒容易佐餐,有多种价位,适合不同消费水准。当然,可以求助侍酒师。餐厅中的侍酒师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葡萄酒专家。如果你对选酒依旧毫无头绪,可以征询侍酒师的意见,侍酒师一般会根据你的价格、食物等给出中肯的意见。而选酒的数量则根据每个人半瓶酒的标准来决定总共需要几瓶酒。如果餐桌上有三人以上,则可以考虑选择一瓶红葡萄酒和一瓶白葡萄酒。
二、场所
品酒的场所最好选在空气清新、气温凉爽的房间。室温以摄氏18—20度为佳,红葡萄酒饮用温度:淡雅的红酒约在12度左右,酒精稍高的约在14—16度,口感丰厚的约在18度左右,但最高不应超过20度,因为温度太高会让酒快速氧化而挥发,使酒精味太浓,气味变浊;而太冰又会使酒香味冻凝而不易散发,易出现酸味。室内应避免有任何味道,香水味、香烟味、花香味。另外还需要具备白色的背景,最好采用白色的桌巾和餐巾,以便衬在酒杯的后面,观察酒色。
三、时间
理想的品酒时间是在饭前,品酒之前最好避免先喝烈酒、咖啡、吃巧克力、抽烟或嚼槟榔。专业性的品酒活动,大多选在早上10点至12点之间举办,据说这个时段,人的味觉最灵敏。
四、酒杯
葡萄酒杯类虽多,在选购时仍有共同的基本原则:1.无色透明;2.杯腹最好无装饰,以便于观赏葡萄酒的原色;3.材质不宜太厚,以免影响品尝时的触感;4。选用高脚杯子,这样当转动酒杯观察时不会由于手的温度影响杯中的酒。此外,葡萄杯使用过后应立即清洗。洗涤时先用温和的清洁剂洗净,再用热水冲洗,最后以不留棉絮的干布擦干,即可倒挂于杯架,或将杯口朝上立放,以免积存闷臭气味。
一般情况下,葡萄酒杯为郁金香型,腹大口小,这样便能留住酒的香气,让酒的香气聚集于杯子上面。足够大的杯肚可以让酒液在杯子里转动,和空气充分接触。此外,杯脚要足够高,以保证手能握住,避免让手碰到杯腹而影响了酒温。由于上等的葡萄酒杯是通过合适杯形的设计,引导酒液流向舌头上最适宜的味觉区。因此,根据葡萄酒的个性差异,葡萄酒酒杯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波尔多葡萄酒杯:杯身较长,杯口较窄,此杯形可令酒的气味聚集于杯口。除了勃艮第红葡萄酒以外,波尔多葡萄酒杯也适用于其他很多红葡萄酒,因为大部分的葡萄酒都是根据波尔多的风格去制作的。
勃艮第葡萄酒杯:杯身较矮,其经典特征就是类似于气球的形状,也就是“杯肚大”。这样的杯型更易于散发那种产于法国勃艮第地区的葡萄酒浓郁复杂香气。显然,波尔多酒杯侧重的是“收香”,显得低调内敛;而勃艮第酒杯侧重的是“散香”,更显高调张扬。
白葡萄酒杯:杯身较长,杯肚较瘦,像一朵待放的郁金香,白葡萄酒杯比红葡萄酒杯要瘦一些,以减少酒和空气的接触,令香气留存的更持久一些。
香槟杯:香槟杯通常为郁金香型香槟杯和香槟笛杯。细长郁金香型的高脚杯像一只纤细的郁金香,比较受女性的喜爱,纤长的杯身是为了让气泡有足够的上升空间。标准的香槟杯在杯底有一个尖的凹点,这个小小的设计可以令气泡更丰富更漂亮。而香槟笛杯纤长狭小,形状优雅,是品尝香槟的理想酒杯。
ISO品酒杯:如果你只打算用一种酒杯去品尝所有的葡萄酒,可以选择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品酒杯。ISO品酒杯杯身造型类似一朵含苞待放的郁金香。与适合各个地方的葡萄酒的酒杯相反,它不会突出酒的任何特点,而是直接地展现葡萄酒原有的风味。无论是哪一种葡萄酒,在这个杯子里都是平等的。
一只好的酒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饮用葡萄酒时,千万不要忽略了小小酒杯的重大作用。当然,如何持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握住酒杯的杯脚,将杯脚置于拇指和一只或二只手指中间轻握,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很简单的倾斜酒杯,观察酒的颜色以及旋转酒杯里的酒液。
2、握持酒杯的杯底,许多人发现使用这种方法握杯,能更轻易的操控酒杯,而且更有舒适感。
3、除非想要温热杯子里的酒液,那请用手掌托住杯体吧,否则持杯时,还是使用手持酒杯的杯脚或杯底的方法,如此可避免导温。
4、若你是右手持杯者,以逆时针方向旋转杯子,你会发现可轻松地做出这个动作,而假如你是左撇子,可以试着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杯子。
五、验酒
在选酒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检验葡萄酒。检验葡萄酒步骤如下:
1、侍者把葡萄酒呈到你面前,此时你需要通过查看酒标,确定葡萄酒的年份、品种和产地等正确无误。
2、侍者在揭开软木塞后,将会把软木塞放置你面前。此时,你需要检验软木塞是否良好。干裂松散或完全湿烂的软木塞都说明空气有可能已经进入酒瓶中,破坏了葡萄酒。
3、侍者将把酒倒入酒杯中,此时你将检查葡萄酒的颜色,香气和口感。如果你未发现任何瑕疵,向侍者点点头,这就是你的“心动之选”了。如果发现葡萄酒有瑕疵,可以要求退换该瓶葡萄酒,并重新进行选择。
六、开酒
优美的开瓶动作是一种艺术。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于葡萄酒的瓶口多有金属或塑料封套,因此,若想优雅的打开一瓶葡萄酒,一个得心应手的开瓶器是少不了的。开瓶器的种类相当多,最常见的是一种被称为“侍者之友”的开瓶器。
根据葡萄酒的类型,静止葡萄酒和起泡酒都有不同的开瓶方法。静止葡萄酒开瓶的步骤:
1、先将酒瓶擦干净,再用开瓶器上的小刀沿防漏圈(瓶口凸出的圆圈状的部位)下方划一圈,切除瓶封,切记不要转动酒瓶。
2、用布或纸巾将瓶口擦拭干净,再将开瓶器的螺丝钻尖端垂直插入软木塞的中心(如果钻歪了,木塞容易被拔断),顺时针方向缓缓旋转钻入软木塞中。
3、以一端的支架顶住瓶口,拉起开瓶器的另一端,将软木塞稳当而温和地拔出。
4、感觉到软木塞快拔出时就停住,用手握住木塞,轻轻晃动或转动,绅士地拨出软木塞。
起泡酒开瓶的步骤
1、左手握住瓶颈下方,瓶口向外倾斜15度,右手将瓶口的铅封揭去,并将铁丝网套锁口处的铁丝缓缓扭开。
2、为了避免软木塞因气压而弹飞出去,一边用手将其压住,一边盖上一层餐巾。用另一只手撑住瓶底,慢慢地转动软木塞。酒瓶可以稍微拿低一点,这样会比较稳。
3、若感觉到软木塞已经快要推挤至瓶口时,只要稍微斜推一下软木塞头,腾出一个缝隙,使酒瓶中的碳酸气一点一点释放到瓶外,然后静静地将软木塞拔起。响声不要太大。
当然,开启一瓶起泡酒,特别是香槟,将香槟瓶摇晃,气泡喷洒而出的开法,是庆功宴中的戏剧效果,虽然可以增添喜庆的气氛,却难免有些浪费又不够专业。香槟还有另外一种开瓶方法,据说在拿破仑时期,当军队从战场凯旋而归时,战士们从聚集欢庆的人群手中接过香槟,他们兴奋之余直接抽出随身携带的马刀砍断香槟瓶塞,从而缔造了用军刀开瓶的豪情传统。
七、醒酒
尘封于酒窖的葡萄酒犹如一位“睡美人”,而醒酒就是把这位“睡美人”唤醒,让她焕发青春活力。这看似简单的醒酒过程,举手投足之间却透露出一份优雅,正是这份优雅使得醒酒成为葡萄酒礼仪的必修课。
葡萄酒的香气通常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明显地发散出来,尤其是一些味道比较复杂、重单宁的酒,更需要长的时间醒酒。年轻的酒,醒酒的目的是散除异味及杂味,并与空气发生氧化;老酒醒酒的目的是使成熟而且封闭的香味物质经氧化发散出来。通常老酒的醒酒时间比年轻的酒短,厚重浓郁型的酒比清柔型的酒所需的时间要长,至于浓郁的白酒及贵腐型的甜白酒,最好也花一点时间醒酒。
但如果仅仅只是打开软木塞,就整瓶直立着,这样的醒酒实无太大的作用,因为此时酒与空气的接触面只有瓶口大而已,这样的醒酒费时漫长,因此,至少应该倒一些在杯子里,然后轻摇,这样对酒味的散发有很大的帮助,在旋转晃动的时候,酒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也就加大了,加速氧化作用,让酒的香味更多的释放出来。
那么,哪些葡萄酒需要醒酒呢?年轻、紧致、酒体丰满以及单宁厚重的葡萄酒需要醒酒。这些葡萄酒价格更高,因为它们具有庞大的结构和陈年的能力。除此之外,经过五年以上熟成的葡萄酒,因可能生成沉淀物,也需要醒酒。而那些酒体较轻的葡萄酒则不需要醒酒,如大部分白葡萄酒可以开瓶即饮。一般情况下,桃红葡萄酒、香槟及其他起泡酒也不需要醒酒。
醒酒的方法如下:
1、在确定要饮用哪一瓶葡萄酒之前,应该保持其酒瓶处于直立状态。新酒直立的时间为一天,十五年以上的葡萄酒至少应该保持直立状态八天;
2、醒酒前需准备好醒酒器、漏斗、滤布和一个光源;
3、开瓶时,不要摇晃或者转动酒瓶,切开瓶封后先用湿布擦拭瓶口,再用餐巾纸擦干,拉出瓶塞,之后要透过光源观察瓶底,确定沉淀物并未污染上方液体;
4、倾倒葡萄酒前,目光要与酒瓶成90度,开始换瓶时要慢慢倾斜酒瓶,缓缓地将葡萄酒注入醒酒器中。
5、注意要将瓶中最后有沉淀的酒液留在瓶肩,不能倒入醒酒器中,确保醒酒器中无沉淀。醒酒时间
一般而言,甜白葡萄酒和贵腐酒不需要倒入醒酒器中,开瓶静放1小时左右即可饮用;较老的酒换瓶去渣后,半小时以内就可以饮用;处于陈年期的酒需在醒酒器中醒酒1小时左右;较年轻的红酒倒入醒酒器中醒酒2小时左右;有些年轻强劲的酒款,比如意大利巴罗洛葡萄酒,醒酒的时间甚至更长。总的来说,醒酒时间的标准是:比起酒龄较长、酒体较轻的葡萄酒,年轻、多单宁、高酒精的葡萄酒可以经得起更长时间的醒酒。
八、闻酒
第一次先闻静止状态的酒,然后晃动酒杯,促使酒与空气(尤其是空气中的氧)接触,以便酒的香气释放出来,再将杯子靠近鼻子前,再吸气,闻一闻酒香,与第一次闻的感觉做比较,第一次的酒香比较直接和轻淡,第二次闻的香味比较丰富、浓烈和复杂,酒香可分葡萄本身所发散出来的果香(不单只有葡萄的果香),发酵时所产生的味道以及好的葡萄酒成熟后转变成的珍贵而复杂、丰富的酒香。闻酒时,应探鼻入杯中,短促地轻闻几下,不是长长的深吸,闻闻酒是否芳香,是否有清纯的果香或气味粗劣、闭塞、清淡、新鲜、酸的、甜的、浓郁、腻的、刺激、强烈或带有羞涩感。
九、尝酒
让酒在口中打转,或用舌头上、下、前、后、左右快速搅动,这样舌头才能充分品尝三种主要的味道: 舌尖的甜味、两侧的酸味、舌根的苦味;整个口腔上颚、下颚充分与酒液接触,去感觉酒的酸、甜、苦涩、浓淡、厚薄、均衡协调与否,然后才吞下体会余韵回味;或头往下倾一些,嘴张开成小“O”状,此时口中的酒好像要流出来,然后用嘴吸气,像是要把酒吸回去一样,让酒香扩散到整个口腔中,然后将酒缓缓咽下或吐出。
十、佐餐
由于萄萄酒历来是作为佐餐饮料而存在的,所以建议应配合其它食物一起饮用,最好是在进餐时饮用。葡萄酒与食物的搭配经常被喻为“联姻”。美酒配上佳肴通常被誉为“天作之合”。但中国有八大菜系,烹饪的方法更有蒸、焖、焗、炒、炸、灼、淋、浸、捞、扣、烩、炖等。要在繁多的葡萄酒中,为复杂的中国菜找上“另一半”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但葡萄酒与食物的搭配还是有一定的规则可循的。
葡萄酒与食物其实是相辅相成的。食物可以增添或减轻葡萄酒的风味,同样,葡萄酒也能凸显或掩盖食物的风味。关于葡萄酒与食物的搭配,最主要的是寻找二者的共同味道和触感,以达到和谐统一。而对味道和触感最敏感的莫过于舌头,从舌头味蕾的分布方式我们可以知道,在葡萄酒入口后,人体依次能感觉到的味道应该是先甜后咸,接着是酸和苦。因此,以下的配餐原则是基于舌头所能感触到的酸、甜、苦和咸而分类的。
1、甜配甜
越甜的食物会使葡萄酒的甜味变得越淡,因此,在吃甜点时,要喝更甜的葡萄酒。如香梨挞搭配苏玳甜酒、纽约奶酪蛋糕搭配麝香葡萄酒、面包布丁搭配雷司令葡萄酒以及意大利式甜点搭配波特酒等。
2、咸配酸
咸味的食物可以搭配酸度较高的葡萄酒,特别是起泡酒。葡萄酒中的酸味可使得咸味变弱。
3、酸配酸
偏酸的食物通常适合搭配酸度较高的葡萄酒。如意大利醋汁沙拉就非常适合搭配酸度偏高的葡萄酒,即“酸配酸”。西红柿、洋葱、青椒和青苹果也属偏酸食物,这些菜肴和长相思葡萄酒、法国北部或德国的白葡萄酒搭配,将会比较和谐。值得注意的是,在红葡萄酒中,酸味往往会被厚重的单宁掩盖,但意大利红葡萄酒的酸度极高,并不会出现以上情况,因此非常适合搭配酸性食物。
4、苦配苦
当苦味的食物与苦涩的葡萄酒(苦味通常来自单宁)搭配时,苦味将会消失。因此苦味的食物可以搭配单宁含量较高的葡萄酒。
除以上搭配原则之外,还有其它因素也会影响葡萄酒与食物的搭配,如食物的重量、风味浓郁程度等。
5、高蛋白配高单宁
葡萄酒中的单宁物质能“吸引”食物中的蛋白质。当你吃一块牛排,然后再喝一口单宁含量较高的葡萄酒时,单宁将变得更加柔顺,这是因为蛋白质减轻了单宁带来的干涩感觉。
6、辛辣食物
辛辣的食物往往适合与较甜、酒精度较高的葡萄酒搭配。如雷司令、琼瑶浆、白金粉黛、黑皮诺葡萄酒以及博若莱新酒,这些都是搭配辛辣食物的理想葡萄酒。
十一、上酒
如果宴请客人时,可以先上白葡萄酒,后上红葡萄酒;先上新酒,后上陈酒;先上淡酒,后上醇酒;先上干酒,后上甜酒;酒龄较短的葡萄酒先于酒龄长的葡萄酒;
十二、敬酒
宴会进行中,主要做到“献、报、酬”。“献”指主人先敬酒于宾客;客人饮毕后需回敬主人,此为“报”;然后为劝客人多饮,主人必先饮以倡之,此为“酬”。干杯时要碰杯,而且要碰出声响来。每逢碰杯,主宾均要站起身来,面向对方正视,才算礼貌,否则为失礼。还有一个礼俗即是酒后吃饭,主人一般在旁陪饮,主人即时不喝酒,也不能先客而吃饭,否则为失礼。
第五篇: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
《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课程小论文
论文题目:墨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作者: 班级学号:81号 指导老师:李宁琪老师 完成时间:2012年5月10日 墨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摘要: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我国劳动人民5000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如果能对墨家管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诠释,对现代企业管理无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古为今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如此,这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关键词:管理思想 墨家 兼爱 企业管理
1.墨家学说简介
1.1 墨家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与儒家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在当时影响极大,有“非儒即墨”之说。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代表人物:墨子、田俅子等。
1.2 现存著作
东汉时期存有《墨子》七十一篇、《胡非子》三篇、《随巢子》六篇、《我子》一篇、《田俅子》三篇、《尹佚》二篇,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代所传的《墨子》只剩五十三篇。特别须指出的是,《墨子》一书中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进行了探讨,可惜在漫长的时间中都没能得到充分地认识。
1.3 主要思想 墨家的管理思想以“兼爱”为伦理基础,以“尚贤”为指导原则,以“贵义”为社会 目标,破除贵贱、亲疏的等级观念。力求构建一个公平合理、节约、效能的古代理想社会。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统称为“墨家十事”: 兼爱:无差别的爱、去亲疏与社会阶级分别。非攻:反对主动侵略的不义之战。
尚贤:不分出身贵贱划分人才,唯才是举。
尚同:统一思想上下一心,以上级的是非为是非。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肯定了“鬼”的存在,有敬畏感。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殡葬之事,以在世之人的幸福为本。
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发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在自然观方面,摒弃了墨子的天鬼观念;在认识论上,发扬了墨子重视实践的特点,克服经验论的错误;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义,利也”的著名论断,突出了利,把它作为标准和基础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范畴。后期的墨家在逻辑论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对概念,判断和推理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1.4 现实意义
墨家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墨家的“尚贤”思想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墨家的“节用”思想也符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1]
2.墨家的管理智慧
2.1 兼爱相利的管理伦理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这是墨家学派区别于先秦诸子百家最突出的理论标志。墨子对该思想的论述,涉及了“兼爱为本”的伦理基础、“兼以易别”的行为选择,以及“爱人若己”的利益相关原则等管理伦理问题。
2.2 兼以易别的行为选择
在墨子看来,人类相互不友爱的原因在于每个人都为自己打算,而不为他人着想,相互猜疑、对抗、争夺,墨子把这种状况称之为“别”。他的解决方法就是用“兼相爱”来取代“交相别”,对待他人好像对待自己一样。墨子比较了“兼者”和“别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效果,说明“兼相爱”与“交相别”对人际交往和管理活动的影响。
墨家所提倡的这种“将身比身”、“将心比心”的兼爱思想,历代统治者确实难以完全做到,但只要有这份“心”,就可以收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良好效果。
2.3 “爱人若己”的利益相关原则
在墨子看来,人们总是爱自己的,但如果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知道爱别人,甚至害人以自利,会导致最终无法获得自己的利益。反过来,如果真正从爱己、利己的动机来考虑问题和待人处事,恰恰就应该关爱别人,充分地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做到“爱人若己”,这样才能够达成共享其利的结果。
墨子所主张的兼爱学说,往往会引起人们的误解,认为就是鼓吹“爱人”而不“爱己”。对此,后期墨家专门做出解释,即爱护他人也不排除爱护自己。当然,墨家的基本立场还是突出爱的奉献。在他们看来,圣人爱己的目的也是为了爱人,实行仁义的事业。
2.4 尚同尚贤的组织原则
墨子在组织管理方面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一同天下之义”的认识,要求整个组织统一服从于管理者的思想和意志。为保证这一“天下之义”的正确及其在组织内部的共享,墨子同时提出了尚贤使能的人事原则和上下通情的沟通原则。
2.5 上下通情的沟通原则
墨子所主张的“尚同”,最终的目的是要把一个组织的不同意见统一起来,形成共有的价值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其前提在于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充分沟通。
墨子指出:领导者管理政事,掌握了下面实情的就能得到治理,不掌握下面实情的就要引起混乱。如充分了解到民众的善恶是非,就能对好人加以奖赏提拔,对坏人加以惩罚,那么国家一定能得到治理;如不能掌握实情,就必然引起混乱。因此,墨子十分强调,思想统一的前提,在于充分尊重民众的意愿。假如不了解民情,不把握民意,上下思想就不可能真正得到统一,上级的意图也就不能真正得到下级的理解、认同和贯彻。由此看来,墨子所主张的“尚同”,并不是领导者的独断专行,而在于充分吸取民众意见之后所形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共识”。
所以,高明的领导者治理天下,他挑选出来充当自己助手的都是优秀的人才,帮助他观察、听取意见的人很多,集思广益,兼听则明。
2.6 义以利人的经营目标
墨子所谓的“义”,实际上就是为天下百姓谋利,有利于天下百姓的事便去做,不利于天下百姓的事便不去做。为天下人谋利,既是大义,也是大利。
在墨子看来,宣传“义”个人所付出的并不多,而天下人由此而获得的利益却相当大,因此可以说是一笔相当“合算”的买卖,应该作为人生的最佳选择。
2.7 节用尚俭的消费观念
墨子观察到了当时社会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认为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加强生产之外,还要靠“尚俭”、“节用”。他反对儒家的“礼乐”,主张“非乐”。
墨子的“节用”主张,有些措施过头了,但是,反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避免社会财富的过度消耗和浪费,还是有积极意义的。[2]
3.对现代管理的启发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是儒道互补,然而这种格局并没有发展出真正意义上民主与科学制度,就此可以说传统文化存在着结构上的重大缺陷。造成这种重大缺陷的根本原因,是失却了以自然科学为强项的墨学。“天志”是墨学的核心概念,由此推导出了墨学“天人对立”这个充满生动性的哲学理念。
墨子作为下层民众的代言人,用丰富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和平济世”的理想社会.挖掘墨子思想,寻找与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现代价值。
3.2 墨家的尚贤治国论、崇尚节俭的政治道德观念、以兼爱为本的政治伦理与政治管理理念对当今中国政治建设与发展有借鉴意义;墨子社会管理思想对维系社会安定有特殊作用;墨家经济思想与方法可以发展成一门新兴经济学--新墨家经济学;墨家军事国防思想和兼爱思想具有国际性价值;墨家伦理思想对重建今日中国公民道德具有重要作用;墨家社会思想具有实现社会本位的现实价值。
3.3 墨家学说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这样六个方面:爱利百姓、自苦利他;任人唯贤、选贤任能;节用贵俭、艰苦朴素;崇尚科学、反对天命;爱好和平、兼爱天下;反对空谈、注重实践。
3.4 诸子文化中墨学之为“显学”,必有过于和异于诸学之处.墨学的主要特色,即“爱无差等的平民性质”、“独树一帜的科学精神”和“非攻备御的军事思想”、“折服古今的人格魅力”;墨学“追求平等”、“主张互利”、“重视自然”、“崇尚创新”、“向往和平”等思想具有当代价值。
3.5 墨家精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时代精神有一定的通约性,分别体现在墨家“贵义尚利”的经济伦理价值观、“尚贤”与“尚同”并举的平等精神和“革故鼎新”精神三个方面.吸收和转化墨家精神的“合理内核”,对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现代企业精神和增强团队凝聚力,培养创新精神,有积极的借鉴价值.3.6 墨家思想中最有价值、最有特色、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就是墨家首创的科技教育.墨家对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注重科学知识的实用与实践以及科技道德教育,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国人科学精神与创造精神。[3]
4.结论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明存亡之道,晓兴衰之理。中国五千年历史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面对跨国集团的强势登陆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如何推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保持企业良性持久发展,成为颇受学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古代管理思想作为精神价值上的一种导向性趋势,在企业经营领域的价值效应正在日益凸显。把现代西方管理理念与古代中国管理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路,对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情_中国网.百度百科
[2] 乾泉国学院http://blog.sina.com.cn/cmp [3] 第六届墨学国际研讨会共识.墨子的科技思想、《墨经》的逻辑思想具有很高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