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礼仪(大全)
建造孩子的生命从教孩子学礼仪开始
家庭永远是孩子的第一所学堂,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于家长来说,究竟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教给孩子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样的社会交往方式:如何与小伙伴、同学、老师、家长、长辈打交道?铸造孩子什么样的品格?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带给孩子什么样的视野和未来观?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家庭教育是条深河,希望作者所拥有的专业、实践、视野、真诚和热情能给您指明航向。
这是一本教孩子如何在家庭、学校、社区及特殊场合下举止得体的礼仪书,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礼仪。
相关的书籍将讨论的重点多放在如何培养孩子外在的礼仪、礼节上,作者认为礼仪、礼节如果缺少心灵的参与则都是空谈,只有我们帮孩子从内心深处去触摸做事的准线,将内心的位置摆正了,那孩子外在的表现才能与内心的世界相得益彰。
因此教孩子礼仪要从“心”开始。礼仪的“心”,它处处表明对方是个配受尊重的人;真正发自内心的礼仪,传递着生命之间的彼此尊重和欣赏。可以说,作者将儿童礼仪提高到建造孩子生命的高度来讨论。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作为父母的您的参与。因为您才是这本书的实践者。
我们为什么要教孩子学礼仪
如今,“礼仪”是个时髦词,市面上也出现了大量有关礼仪的书。那么,本书的出版有什么意义呢?与其他书相比,本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市面上的礼仪书多意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想帮助中国人改正某些不良的积习。究其动机,其实是担心客人来访时,看到自己的丑态。怕丢脸的心理是中国社会的主要动力。同样的行为,其心里的动机却不见得一致。被恐惧驱使的人,只会待在安全地带,免于受到惩罚;而被赞赏驱动的人,则会为了不负所望,有创意地超额完成任务。不过,在本书中,我要向大家推荐一个更强有力的动机,它能让人心里无愧于某种理想,愿意为他人的福祉而努力。
世界发展经过了农耕时代、工业时代,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这个时代要以服务和设计取胜。因此,仅仅模仿西方,跟随西方,以西方为参照物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传统,中华文化之中的精髓足以让我们为世界重树礼仪之标准,正如我们历史上曾有的辉煌那样。因此,要想获得世界的青睐,我们就得重新审视自身,找出独特之处,用以祝福各国的人民。
礼仪是一种能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的能力。有礼仪的人不会只顾自己的喜好,而是会为他人着想,会乐于助人。本书所倡导的教育方式与人们惯常的做法不大相同。打个比方,假如把孩子比做一个盛了水的杯子,杯里的水是孩子对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那么,大多数人的教育方式就是不断地去倒掉杯里的脏水。而我们倡导的教育方式则是不断注入新鲜的活水,让杯子里的水能自然流淌出来,使周遭的事物也能得其滋润。后者比前者要有效得多。本书要为读者呈现的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它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得到他人的赞许,而不必不断地去纠正孩子身上让人生厌的坏毛病。
是我们独特的民族特质,使我们能在礼仪方面成为他国的祝福,使我们更能够体谅他人的需要,愿意为之付出。
本书是我多年教子经验的总结。在书中,清晰地阐释了我们的家庭价值观。我们待人不分贵贱,一律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之相处。来中国之后,由于与西方环境有较大差异,一度大有受挫之感。可我们不愿让眼光只停留在这些表面现象上,也不愿以批判的态度看待一切,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喜欢上这片土地,热爱他们的祖国。在孩子们清澈的双眸中,有的是对中华优良文化的赞许。我希望本书能成为你家教子征程的起点,为培养中国下一代的“小君子”做些贡献,这些“小君子”可是要在未来用他们的思想和作为来影响世界的。在进入各主题论述之前,我想给读者大略讲一下礼仪的概念。
礼仪首先是关于“我是谁”(being)的,而不是“我做了什么”(doing)。别忘了我们是“存在的人”(humanbeing),而不是“做事的人”(humandoing)。我相信一旦人们心中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摆正了心态,他(她)的行为自然会随之改变。因为人们心里的意愿决定了其态度和行为。礼仪的中心不是向人展示你多有文化,修养有多好,而是用一种得体的方式向周围人表达你的尊敬、感激和关怀之情。我们甚至可以像对待自己一样去尊重别人,要想做好这一点,我们首先就得弄清楚自身的情况,要知道自己的强项在哪儿。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的长处,我们向他人表达的这份尊重就不会显得虚伪或做作,而是满有真诚。
现在不少人都有一种心理危机,我把它称为“难民心态”。究其成因,大致源于中国近代经历了不少战争和饥荒,物资常年匮乏,上辈便把一种“贫穷精神”传递给了我们,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处于如此心态的人,无论客观情况如何,主观上总会感到“匮乏”,生活似乎危机重重。实际上,物资匮乏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中国GDP也是大幅度地增长,大城市里的独生子女普遍生活得富裕而舒适,其水平远是父辈们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尽管处境不同,人们的心态却没多大改变。一个朋友告诉我,以前在军队里要是吃饭慢,就要饿肚子,因此到现在,他虽然已经很富有了,但还是无法慢慢享用一桌好菜。另外,目前高考独木桥+独生子女+极端焦虑的家长=悲剧的秘诀。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能耐心地等待,而是要随时看到成效。其实,现在的孩子都有大学读,根本不需要全都挤进清华北大。有“难民心态”的人时刻争抢,恐怕资源不够,所以飞机一落地,尽管还要等行李,还是莫名其妙的,习惯性的抢。有“难民心态”的员工因为怕不能获得升职机会,要勾心斗角的去争取奖励,结果又因此失去了同事对他的信任,最后失去了宝贵的友谊。有“难民心态”的女孩子需要男友时时刻刻表达对她的爱与委身,但是却因为她时刻的需要安抚而让男友觉得被约束,不耐烦。有“难民心态”的家长们为了孩子眼前的分数愿意牺牲亲情与童年,为了争取孩子的分数而牺牲了亲子关系。
这种“难民心态”在社会的各处都能明显看到,而不只是在穷人中。我见过邻居有价值几百万的别墅,很明显不需要更多空间,但是却总是为了多占一点公共场地来堆杂物或晾衣服而得罪周围邻居,他们的孩子们也因此无法交朋友,学会合群。我们应该从“难民”心态里走出了。世界很大。我们不需要争抢!
关于礼仪,我想与其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指责随地吐痰的路人素质差,还不如从我们自身做起,做个可以照亮别人的烛灯,让世人看到什么才是礼仪之邦。
具备良好的礼仪,并不是让你自觉高人一等,藐视那些不如你的人,而是让你有了正确的眼光来发现和欣赏他人的长处,你也能因此收获更多的友谊。总之,礼仪不是让人觉得面子光鲜,只为给人留个好印象,或者是为了把生意做成,又或者是为了拉近关系之类的,礼仪是为了赢得周围人的尊敬和友谊。
我希望你能记住学习礼仪的最高境界,大家无论身处何处,在学校、在生意场上,在媒体或政府机构中,在娱乐场所,一旦你看世界的眼光发生了改变,你眼里的世界就会多了一份可爱,多了一份文明。
摘自本书P66-68
每周一次的约会
当我的长子凯文快到5岁的时候,我和丈夫开始每周与每个孩子单独出去,有个特殊的约会。我们希望能和孩子们留下一些特殊的回忆,也让我们一起度过一些有意义的时光,而不总是令人厌烦的家庭琐事:打电话,发电子邮件,访问亲朋好友等等。那段时间,我们发现凯文需要学习一些用餐
第二篇:孩子春节餐桌礼仪
孩子春节餐桌礼仪
取菜时要注意:
1、尽量取自己面前的,不要“飞象过河”;
2、不要尽挑自己喜欢的吃,记住留点给别人吃;
3、看准哪块就夹哪块,不要翻来覆去地挑挑拣拣。
取带汤汁的菜肴:
要小心夹,这时父母可以拿碗帮忙接一下,以免滴滴答答的汤汁溅脏了自己或者别人的衣服,人家会说你是不讲卫生的孩子的。
对于宝宝,尽量能用小勺盛,或者筷子和小勺配合起来使用,可以减少食物滴得到处都是。
离开餐桌要打招呼:
1、轻轻放下餐具;
2、要有礼貌地向还没吃完的人说:“请大家慢用”;
3、不要吃完饭就到处乱窜,大声喊叫。
第三篇:如何培养孩子的礼仪
礼仪是一门学问,有特定的要求。在家庭、学校和各类公共场所,礼仪无处不在。就个人而言,表现在举止文明、动作优雅、姿态潇洒、手势得当、表情自然、仪表端庄等。你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礼仪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礼仪的知识,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的礼仪?
电视上播放过,有的父母送孩子去学礼仪,穿着汉服,给父母行大礼;让孩子学孝心,端着洗脚盆给父母搓脚。这行表演做秀,也许会让孩子对礼仪有所认识,但是,走过场以后,还会在孩子的内心留下多少?
有的父母,给孩子讲过《孔融分梨》的故事,与小朋友要互相谦让;书本上的说教,也讲了很多,而孩子只记住了故事,却依然不会在生活中应用。
孩子的学习,需要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尤其父母自己去践行,给孩子直接地示范。
过马路,遇到红灯,父母主动在路边停下来,孩子自然就会学会过马路的礼仪;如果父母看看路上车不多,就闯红灯过马路,那么,孩子很难养成过马路的礼仪。
父母从来不排队,无论在超市付款、在地铁候车、还是在肯德基点餐,都是能挤则挤,那么,孩子自然也不会排队。
孩子看过书上、电视上的许多礼仪知识,父母也陪伴着孩子一起看过、讲过,但是,如果不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些都只是美好的“故事”,与真正的教育无关。
如果父母自己不在意于礼仪,那么孩子也很难成为有教养的人。
因为孩子的家庭礼仪,一般在3岁前养成;孩子的社会礼仪,一般在6岁前养成;而这个阶段,孩子的礼仪,主要来自向父母的学习。
等到上小学,父母原本认为学校可以教好孩子,而实际上,这个年龄,孩子的礼仪习惯基本定型,改变起来,已很困难。
礼仪对孩子人生重要吗?
这不容置疑,彬彬有礼的孩子,会更有人缘。
礼仪好的孩子,让相处的人,感到有安全感,感到受尊重,所以容易被人接纳;同时,孩子的涵养,也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礼仪好的孩子,往往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礼仪差的孩子,往往觉察不到自己“缺乏涵养”,但很敏感地意识到别人不友好的态度,误以为别人存在偏见,看不起他,于是人际关系变糟。
有的孩子长大后,与朋友一起吃饭,每道菜上来,都不顾别人,总是抢着吃;这或许只是他小时候养成的习惯,而不是刻意去抢,但这会招来讨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在孩子的未来,人际关系,越来越重要,网络生活方式,把大家都链接在一起;社会关系好的,将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许多西方的国家,都注重孩子从小的礼仪培养,认为这是把孩子培养成贵族、拥有美好人生的基础。
同样,我们除了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也应同样关注于孩子的礼仪修养,让他拥有智慧而又有涵养的人生。
第四篇:礼仪给孩子优雅一生
礼仪给孩子优雅一生,魅力一生
---------------奠定人生成功的基石
浙江不亦乐乎礼仪文化有限公司黄山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而著称于世。古代社会是非常讲究礼仪的。我们看一下有关礼的名言: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从这些论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礼对于人生乃至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再看一下现代社会对礼的论述:1.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仪越周到越保险。(英·托·卡莱尔)2.世间上最廉价,且能得到最大收益的一项物质就是礼节。(拿破仑·希尔)3谦恭有礼,人人欢迎。(托马斯·福特)
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交谈讲礼仪,可以变的更文明,举止讲礼仪,可以变的更高雅,穿着讲礼仪,可以变得更大方,行为讲礼仪,可以变得更美好„„一个人讲礼仪,可以变得充满魅力。这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我们常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曾国藩考中举人,去拜会在朝廷中做大官的一位同乡。去的时候,正逢瓢泼大雨,曾国藩全身湿透了,主人又不巧出去了。他坐在堂前等了两个时辰,才告辞走人。主人回来一看,唯有两个脚印处是干的。主人和他的家人说,我们家乡要出大人物了。后来曾国藩的作为也验证了他的话。可见礼仪不是个小问题。
礼仪教育应从幼儿抓起。古代优秀启蒙读物《三字经》就说到: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弟子规》这一被誉为“儿童行为规范的圣经”,更注重礼仪的养成教育。而我们现在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家长都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家长都把他们服侍得好好地,孩子要月亮就不敢给他们星星,以致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仪。在公共场合和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乱扔垃圾,说脏话,唯我独尊,不懂尊重、谦让,不会文明接电话,不能和外人交往等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懂礼仪,让礼仪习惯浸入他们的血液,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孩子优雅一生,魅力一生,就摆在我们的面前。
幼儿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有教养懂礼仪的人受欢迎、被接纳的程度就会越高。这就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有利于幼儿独立性、自信心、秩序感的培养。当然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循环往复的过程,要把它贯穿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下面举个例子谈谈幼儿礼仪培养的问题。
有一天我们将带着小孩去拜访一位朋友。在这过程中,就涉及到离家、敲门、自我介绍、入座、用餐,辞别等环节,在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礼仪教育。在拜访的前一天应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这位朋友的身份,为拉近距离可以和他说,这位叔叔在你小的时候还抱过你呢。敲门的时候,不能太急促,可以敲三下,第一声稍重一点,其余两下稍轻些,有些节奏感。自我介绍时要这样说:“叔叔你好,我叫ⅹⅹⅹ。今天来你家,给你添麻烦了。”离家和辞别主人要说“再见,有空到我那儿玩“之类的话。入座和用餐平时就要和孩子讲清礼仪的要
点。譬如坐姿用儿歌的形式-------“坐椅子,头抬起。眼平视,背挺直。腿靠拢,脚并起。两小手,轻抚膝。”这样的坐姿显得很端庄,有形。用餐时,要注意的地方也很多,要懂得尊重别人特别是长辈,要讲卫生,要节约,注意营养的吸收,不能狼吞虎咽,不偏食,不挑食等等。这里有几首儿歌可作平时教育孩子使用-----“吃饭不说笑,挑食最不好。慢吃细细嚼,个子长得高。”“饭菜不浪费,能源要节约。攀比坏习惯,勤俭好宝贝。”“吃饭前,手洗净。入座前,动作轻。细细嚼,慢慢咽。不挑食,不剩饭。”只有把这些行为反复地加以强化,良好礼仪的养成应该是能够实现的。
在良好礼仪的形成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波折,比如在这一过程中,孩子遇到朋友不很熟悉,胆怯,预备好的自我介绍讲不上或讲不好,做父母的也不能当面斥责,以使小孩自尊心受挫。可以回家鼓励教育。幼儿的礼仪形成还有很多方面,做老师的,作家长的,一定要把礼仪教育融入幼儿的学习生活之中,注重方式,要有耐心,让孩子优雅一生,魅力一生!
第五篇: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懂礼仪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懂礼仪?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知礼节,懂礼仪。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呢?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在家中款待亲朋好友,这都是让孩子学习礼仪,提高交往能力的好机会。
让孩子学会待客之礼
待客在等待客人拜访前,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
告诉孩子见了客人应面带微笑,起立主动问好。对客人的提问,必须认真回答。要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热情招待客人,为客人端茶送水。在父母与客人交谈时,不要随便抵嘴、吵闹。不对客人评头论足,不讨要礼物等。客人临走时,也要孩子送至家门口,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当然,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社交礼仪的最好榜样。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好的影响。平时,父母就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实践,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人际交注活动。对孩子的礼貌行为及时肯定赞扬,让孩子体验到礼貌行为带来的愉悦,以利于巩固,重复这种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另外,值得父母注意的是:当着客人的面,千万不可责怪孩子,这会让客人难堪,孩子恼怒。不要当着客人和孩子的面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这样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探亲访友中让孩子学礼仪
做客父母可在去做客的路上,以交谈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这常常是十分有效的,因为这时父母说的话,孩子听得进,记得牢。
父母应告诉孩子要去哪里,怎样称呼主人,并介绍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与孩子自己的关系。鼓励和启发孩子想出一些新年祝词,向主人致以节日的问候。当主人端上糖果糕点、茶水时,应先道谢。然后用双手去接。告诉孩子不要随便玩弄主人家的摆设和物品,更不能任意开柜子门、冰箱等。考虑到主人可能会留客吃饭,父母也应提前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教育,让孩子吃出“文雅”来,要小口进食,闭起嘴咀嚼,不要发出声响来。挟菜、舀汤时动作要轻,不要光挟自己爱吃的菜,也不要对菜的味道评头论足。提醒孩子临走时应向主人道谢,说“再见”。
儿童礼仪教育过程:
3-4岁:让孩子学习礼貌用语。如教会孩子说“你好”、“再见”、“请”、“谢谢”,会握手。
4-5岁:让孩子学习使用“对不起”,吃饭时会请别人夹菜,会用手帕,不在嘴里塞满食物时讲话。
5-6岁:让孩子学习在公共场合举止得体,不旁若无人大声叫嚷,使用礼貌用语,守
时和仪表整洁,学会做客和接待客人,尊重老人,愿意帮助残疾人。
纠正孩子不良礼仪行为的方法:
温和惩罚法: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明确表示责备或不赞成,注视孩子的眼睛,说清不对在哪里,为什么不对。
自然惩罚法:以不危险为前提,让孩子在实施不良行为的过程中遭到自然的惩罚。
暂时隔离法:在孩子因不良行为产生快乐时,让孩子到一个单调乏味的地方,时间以1分钟为原则,使其从快乐状态转为不快乐。
权利剥夺法:暂时剥夺其权利对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有作用。如对于孩子嚼口香糖后乱粘的行为,剥夺其一星期吃口香糖的权利。
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还有待提高,孩子眼中看到的还不是一个人人彬彬有礼、礼让谦和的世界,一些家长平时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式,孩子回到家庭这个小环境,在百般宠爱下,所有坏习惯都会故态复萌。所以,社会、家庭和教育单位配合,为孩子创造一个能不断运用和巩固良好礼仪的环境,才能使其内化为孩子持久行为的最佳方式。
声明: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来源: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