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九八四》

时间:2019-05-14 15:0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一九八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一九八四》》。

第一篇:读《一九八四》

读《一九八四》

关于《一九八四》,我是先认识到它的电影的版本,当时我是听到的一句话“老大哥在看你”,我记得当时是在看一个节目,中央十,是关于美国的城市监控的,里面有提到奥威尔《一九八四》当时并没有走心,直到现在看了。

同时我先看的是电影版,我搜索这部电影时有百度一下,好像有三个版本,我看的是迈克尔·雷德福导演的这一版本。这里不做点评,我还是要说我看了这本书的想法。

第一看这本书要了解其背景,这本书是在一九四八年写的,但是写的确实一九八四,确切地说我们不能确定奥威尔写的就是一九八四年的事,因为他只活到了1950年,哪怕他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哪怕他是一名智者,他也不可能预测未来,因为他既没有像巫师一样的法力,也没有像神仙一样的仙力,他只是一个普通人,甚至于只是一名在理想与现实中纠葛,因为出身而无法自由的烦恼者。所以我们说这个名字只是他的一种寄托,只是说明这本小说出自他的想象,就像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一样。他只是凭借自己所处的现实与自己所推测出的未来来写这篇文章,由此来看这篇文章所映射的并不是1984年的苏联,也可以说他并不是在特指某一个国家,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先说一下奥威尔写这部小说的背景。在1948年写成这部小说,而在一九四八年以前可以说是很动荡的,二战刚刚结束,世界的气氛是是沉重的,极权主义开始出现苗头,作为一个被这种社会迫害的人,就用自己的写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批判。

读这一篇文章要想象一下那个事实,那是一个并不十分先进的国家,而这个国家的政府向人民灌输着我们国家是最好的、最优秀的思想,同时有那么一些人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这个国家的缺陷,不管他们是自欺欺人还是慷慨激昂,他们就是了解。于是他们就会成为这个政府的敌人,于是就有了思想犯罪的产生。

文章构建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可以说只是由三个板块构成的: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而主人公所处的就是大洋洲,这里可以说是暗指英国,因为他的文中有提到英社(英格兰社会主义)。国家也根据与党的关系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三个阶层。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护秩序,真理部负责文化和教育,富裕部负责经济。按照新话,分别简称为和部、爱部、真部、富部。政府实行高度集权统治,随意改变历史、改变语言,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在这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没有自由,没有隐私,只能听从政府的话,是个极端压抑的世界。

我个人觉得很压抑的是在后半部分,刚开始只是在讲主人公温斯顿的日常生活,就为我们勾画了一个较为凄凉却又迷失自由的社会,我是无法想象我生活在那样的社会的样子,作为一个生活在舆论相对自由,基本上没有人限制你说什么的社会的人,到了那里会活不下去吧。你可以想象“一个恐惧、叛卖、折磨的世界,一个见他与被践踏的世界,一个在趋于完善过程中越来越无情的世界。”“除了对党忠诚以外,没有其他忠诚。除了爱老大哥以外,没有其他的爱。除了因打败敌人的笑容以外,没有其他的笑容。不再有艺术,不再有文学,不再有科学,我们达到万能以后就不需要科学了。美与丑不再有区别。不再有好奇心,不再有生命过程的应用。一切其他乐趣都要消失掉。”的社会吗?我是无法想象的,除了对权力的掌控以及只是温饱的生活,那只是行尸走肉,不也许比行尸走肉还可怕,对此我们还不如面对丧尸横行的末世。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为了批判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极权主义意味社会秩序完全由政治权力或国家权力达成,私人空间被压缩到几乎不存在的状态,自由被减至最低限度。而奥威尔就是在讽刺当时社会已经出现极权主义统治的政党、组织。在当时这本书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原因是人们还没有深刻了解这样社会的危害性,也可以说这样的社会并没有形成,而今天我们就会有太多的共鸣,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可以说经历了极权主义,但是奥威尔并不是在简简单单的描述苏联,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在构想英国的未来,在他的小说里大洋洲是这样的,谁说其他国家就不是这样的吗?有一个老大哥,谁说就不会有一个大老哥或者哥老大。也许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而这就是我们所不希望的。

我认为奥威尔其实是对社会主义抱有一定的期待的,这一点从主人公的思想中就会看出来,有人说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裘莉亚的原形是奥威尔的妻子,而我私以为这部小说的男主人公是有着奥威尔的一点影子的,而主人公的思想也有一部分代表着奥威尔本人的思想,书中有多次提出男主人公认为只有无产者才有机会,才有能力改变这个社会,他坚信无产者会反抗这样的社会,哪怕书中的主人公被奥勃良的话反驳无力回复,他就是坚信。“如果有希望的话,希望在无产者身上”只有最底层、最根本、最多的人才会有能力反抗这个社会,因为那无关利益,只是为了生存。他主张的是自由社会主义,他在呼喊自己希望的社会。

在最后我要说明一下对我影响较为深刻的几句话:“我们只对权力有兴趣。无论是财富、奢侈、长寿或者幸福,我们都没有兴趣,只对权力,纯粹的权力有兴趣。”“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我们时代的一切信念、习惯、趣味、感情、思想状态,其目的都是为了要保持党的神秘,防止有人看穿目前社会的真正本质。”

最后,无论如何这个社会还是没有进入书中描写的那样的社会,无产阶级还是反抗了,这就是进步,这就是胜利。

第二篇:读《一九八四》有感2000字

读《一九八四》有感2000字

作者:金融学院 17级金融6班 王雯

初拾起这本书,年代久远的感觉似尘土般扑面而来,一开始只觉得这本书大概能揭秘当时的政治、军事概况,当合上书本时,却早已生出一股凉意,这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向后世的我们灌输政治知识、军事理念了,令我窒息旳是,究竟是怎样一种荒诞的生存环境导致一个普通人只能沦落到最悲观最绝望的境地。

还记得以前唱过一首歌,歌词是这样的:“世界并不安宁,和平年代也有激荡的风云。”“风云”确切指代什么,我无从而知,只能懵懂地感受着当今的难能可贵的和平,感受清晨的太阳带来的暖意,仿佛这样就是小确幸。而《一九八四》里的时代背景,却展现了格外黑暗的时期,就其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来看,这不愧为一部反乌托邦的代表作。

小说里时不时会提到党的三条标语: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乍一看实在令人迷惑不解,正是其标语的矛盾与突兀,不难理解党的存在究竟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吗?不是的,混淆事实,颠倒黑白,这样的党不值得群众为之欢呼,更别说死心塌地跟随了。

小说中有四大部门为主要结构,却无法不讽刺的说,听着各部门的工作实为荒谬,真理部制造谎言,和平部负责战争,仁爱部负责拷打,富足部则制造饥饿。四个部门的名称正好与其本来目的矛盾,原来,这并非是某种偶然,而是蓄意混淆事实,避免让人人平等,借此来保全高等阶级的统治地位,从而保住权力,控制人的主要思想。

在这样一个被党的黑暗势力所笼罩的时代,出现了“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一系列新词。“老大哥”为大洋国的领袖,是最高统治阶级,始终是权利的象征,即使他并非无所不能,永远正确,或者说并不一定存在,可由于需要,即使是错误的真相,“过去任何事都能被篡改,变成历史”,而“谁掌握历史,谁就掌握未来”.这种“现实控制”即“双重思想”,让一切黑就是白,忘记本来也相信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最高级别的洗脑模式不过如此,禁锢人的欲望,控制人的思想,谁犯下思想罪就得死亡,人性在这种党的监视下泯灭,强权下的人民仿佛无知走兽……

看到这里,我为那个被创造出来的世界感到悲哀可怖,把内心的希望寄存于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温斯顿,可惜的是,这并不是一部富含个人英雄主义的小说,它源于真实,因此也有个让人信服的悲伤结局。

主人公温斯顿从买来一本纸质漂亮的本子的时刻开始犯险,把真理、人性通过日记记录下来,作为党员,从事篡改工作的他可以说再清楚不过真相如何,可在一群经过“双重思想”的疯子中,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难免,他有时认为自己或许才是那个疯子。遇到可贵的爱情后,两人统一战线,触犯党规,正激动而坚定地步入“兄弟会”却被伪装起来的思想警察抓了个现行,经过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后重塑了自身,反抗失败,他终于“思想干净”了。

就结果而言,这种毁灭式的收尾不会是读者想要的,又恰恰是悲剧收场才更凸显了极权主义需要更大的力量去打败。社会不再需要科学,即使人们的生活在倒退,只要保证人人都贫穷且无知就不会意识到人人应该生而平等,还因接受政府的救济而心生感恩,等级阶级永远存在……这种地狱需要救赎。

温斯顿仅存的清醒终于还是被击败了,可他的价值在于,它的确存在过。当战争不再是为了去攻占或防止被攻占领土,而是用来保持社会结构不变,停止生产粮食改善环境,取而代之的,是把财富变成各式各样的武器然后付之一炬用于战争,让战争永远存在,却也因此永远和平。这种可笑的逻辑倒也存在过人之处,它让群众永远都是群众。身为党员的温斯顿一开始就明白自由的难度,即便最后他也一样如行尸走肉般,在可贵的清醒时期,他也曾想“如果有希望,它就在群众上。”.这种心灵的愿望,我想这该是本书最强烈的呼喊,()党掌权决不能完全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百姓的长寿及幸福,统治集团向自己的国民发动战争实在荒唐,要说,极权主义这种思想才是思想罪,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感情受到扼杀,顿时,无止境的悲哀转化为满腔的怒火,我让自己冷静下来,细细体会着上一世纪战争时期的绝望。

如果历史无法信服,党无法信任,自己的大脑甚至乎内心都是假象时,任何的反抗都不过徒劳。这种悲剧告诫我们要用理智警醒过来,现实又何尝不是残酷的呢?

和平时代以前,发生过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也同样相互制衡而全然不顾百姓的水生火热吗?直到两败俱伤才方知止。在双重思想统治下的国民不再有自己的思想,这无疑是深层的令人细思极恐的事,起窃听作用的电屏控制人们的思想,可终究,这种做法带不来社会的进步,反而文明在倒退,小说里的各势力水平相当,做法一致,可现实说来,弱肉强食乃自然法则,愚昧无知的国民终有一天会让国家衰退,如果硬要列举极端主义的种种弊端,我想那会又是一篇长篇小说。

合上书本,看着今年第一场春雨,哗哗的雨声沁人心脾地涌入心头,我醉倒在如今窗外的一派田园春色里,为自己所处的和平时代倍感珍惜,原来,“自由就是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这么简单。过去的性质即使可以被篡改,来之不易的当今社会却无人可以轻易夺去。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让一切荒谬随风而去。谁掌握现在,谁就掌握未来。

第三篇:读奥威尔《一九八四》有感

读奥威尔《一九八四》有感

用了近一周的时间,读完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得到一个最真实的感受:震撼心灵。它绝非是对现实的仓促应付和浮光掠影,而是真正做到了洞察人类命运的深度。作为最具20世纪特色的文学经典之一,其影响极其深远,60年后的今天,即便世易时移,它仍然常读常新,不断唤起新青年的共鸣。

1984年,奥威尔知道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他把自己对极权主义的忧虑,通过虚拟时空的方式安放到了1984年。《一九八四》的故事发生在1984年的“大洋国”。“大洋国”统治阶级“内党”的领袖是“老大哥”,他从不露面然而大幅照片却户内户外到处张贴,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盯着臣民。主人公温斯顿仅仅属于“外党”,跟所有同志一样身穿清一名的蓝布工人套头衫裤。他服务的机关是“真理部”。政府除了“真理部”以外还有三大部:“和平部”、“仁爱部”、“富裕部”。四大机构各占据一座300米高的金字塔式建筑。建筑外边大书特书党的三大原则:“战争就是和平”、“咱由就是奴役”、“愚昧就是力量”。在“海洋国”,每个人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被监事和支配,没有任何隐私可言。温斯顿却躲到角落里偷偷地记日记,他忍不住胡思乱想,在胡思乱想中探索真理。这时,他结识了女友裘丽亚。在党的眼里,恋爱是罪行,两人的幽会都是偷偷摸摸的。在一次幽会中,温斯顿与女友双双被捕。在监狱里,温斯顿遭受了惨无人道的酷刑,最后被送到一间砌满曲磁砖的牢房里,四周的灯点得雪亮,他被打得体无完肤,被逼承认没有过的罪行。奥威尔的悲观胜过此前任何一位思想家,他笔下的温斯顿最后无法战胜“一零一号刑室”的恐怖,终于屈服了。他出卖女友赎出自己,恢复了健康,却成为政府里循规蹈矩的废物。他“战败了自己,死心塌地地说“二加二等于五”,死心塌地地崇拜“老大哥”。奥威尔通过温斯顿的死,表达了他对极权主义、对人类人性的绝望。

这部政治讽喻小说一直被认为是反极权主义的扛鼎之作。极权主义被奥威尔完完全全地搬上手术台并由他主刀解剖出它的各种要素给我们看:专政机构的强大压力让人们失去了掌握自身命运的权利,连性在未来也将要有配给证供给(此举是为了使人们对”老大哥“更加忠诚),而非由人民自己决定。最为滑稽的是,人民连”大洋国“正和哪个国家打仗都不知道,一会儿是欧亚国,一会儿是东亚国。当“老大哥“想要改变人民的思想时,他只需让“真理部”的职员(温斯顿就是其中之一)“改变过去”就可以了。显然奥威尔将批判的锋芒指向肆无忌惮地篡改联共党史,二战时在德国和英国之间摇摆不定的斯大林。这位斯拉夫血统的“老大哥”和他建立的制度一直是被口诛笔伐为极权主义的对象。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乔治·奥威尔,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中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派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从打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缠绵数年的肺病,年仅47岁。和绝大多数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一样,奥威尔所受的教育中有很强的等级观念。、但是奥威尔还是加入到穷苦人群当中,并且和一个又一个饥肠辘辘、百无聊赖、毫无尊严的赤贫光棍在生存挣扎的战壕中成了彼此信赖依靠的搭档。他观察他们、描绘他们、分析他们,偶尔还会禁不住以赞叹的语气讲述他们度过绝境的油滑的小伎俩。“在一个强者主宰的世界上,弱者必须打破规则,否则就完蛋„„弱者有权为自己建立一套不同的规则。”

极权主义要做的就是“控制思想”。思想控制从删减语言开始,语言是思想的载体,独特语言是思想自由的象征。然而,思想不是静止的,它如血液。所以他们要做的是不断的创作“新话”,一种可以篡改过去、抹杀记忆的工作。奥威尔的语言是简洁的,熨帖的比喻只不过风平浪静的海上偶尔泛起的浪花,是裘莉亚见缝插针的放纵,最终还是要顺从整部作品的思想风格。奥威尔的叙述如同风雨过后只保存有主干的树木,明确、干净,然而有一股攫取你阅读欲望的力。推进、不停的推进。

温斯顿,这个竭力在极权主义的机器上竭力保持大脑运转自由的人,最终还是去了自己怀疑、排斥的地方。他的清醒就是他的悲剧,然而他被同化之时也就是死亡之日。如果一开始就有反党思想,那么,这里没有回头之日之说。死亡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可以这样说,温斯顿的一生就是凡有自我意识的人所要经历的一生,在极权主义之下。没有任何的救赎,没有任何的宽恕。征服,然后死亡。极权主义的影子无处不在。嗅觉灵敏的人在胜利者叙述的历史中可以闻得到,感觉敏锐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触摸得到。

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郁郁不得志,一直被视为危险的异端。个人理想主义的脆弱和充满谎言的政治,使奥威尔开始明白他应当用什么样的文字表达什么样的东西。逃回英国后,奥威尔开始和企图掩盖暴行的舆论作战。后世人们心目中那个被称为“一代人冷峻的良心”的奥威尔,正是从这本书开始明确表达了对极权主义和无耻政治的深恶痛绝。他天性中的真诚和燃烧不灭的执著使他无法忍受陈词滥调和习俗偏见。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一九八四》影响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凉肉跳。他将悲喜剧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在于,并非仅仅用小说来影射个别的人与事,而是直接揭露语言的堕落。在奥威尔眼里,语言是掩盖真实的幕布,粉饰现实的工具,蛊惑民心的艺术。他坚信在一个语言堕落的时代,作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担苦难的意义上做一个永远的抗议者。

马克思主义有着这样的自由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既然自由也是一种能力,那么要实现自由就必须保障这种能力,而不是像形形色色宣称无产者已得到“自由”的老大哥所做的相反。自由不能排斥任何人,任何人都有追求自由状态,以及增强借以保障自由的能力的权力,无论他是美是丑,是穷是富。在我的理解中,这或许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设想的基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联系的方式存在,只有这样他才能从这种联系中获取仅凭他个人的劳动实践无法获取的能力,也就可以真正保卫他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兴建学校、图书馆和文化沙龙,无产者就可以学到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就不会成为没有精神追求的物质人;兴建城市中的社区卫生院和农村中的流动卫生所,无产者就可以在还未病入膏肓时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他们就不会因疾病而失去劳动能力既而陷入受控制的境地;兴建不那么豪华的劳动者公寓,无产者就可以得到属于他们的栖身之地,他们就不必挤在简陋的小屋里挨日子——这是实现自由的基础。自由不是供学院文人抒发自己远大志向的辞藻。只有当无产者得到了自由,他们才能展望一个解放的明天。而他们的解放,就是人类的解放。

“解放”是马克思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的共识。他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利,而应为广大的无产者所拥有。我们需要体味出《一九八四》中奥威尔对无产者受压迫命运的表达以及温斯顿在读完《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后产生的“未来属于无产者”的信念。这或许就是《一九八四》不朽批判光辉所照亮的地方。

第四篇:感悟一九八四

感悟1984

关键词:1984集权主义 乔治·奥威尔反乌托邦政治讽喻

摘要:在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是两次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巨大飞跃,而这两次飞跃都与一部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就是乔治·奥威尔写的政治讽喻小说《1984》。

震撼,恐怖,窒息,当我第一次接触到《1984》的时候我就被其中作者所刻画的内容深深地吸引并且无法自拔。每当你打开书,文字里面所蕴含的厚重的历史积淀与深刻的思想就会牢牢地缠住你,使你陷入思维的泥淖,在知识的漩涡中下陷,下陷······

《1984》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20世纪40年代末(1949年出版)所著小说。这部小说与英国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奥威尔刻划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通过对这个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致刻画,揭示了任何形式下的极权主义必将导致人民甚至整个国家成为悲剧。

书中假想了这样一个恐怖黑暗的社会背景,在1984年,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瓜分为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之间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故事主人公所在的国家唯一合法政党是英社,社会成员也根据与政党的关系而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三个阶层;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护秩序,真理部负责文化和教育,富裕部负责经济。按照新话,分别简称为和部、爱部、真部、富部。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成为了唯一一个具有质疑思想的人,在真理部篡改历史的过程中,他对社会的老大哥产生了疑惑与质疑,并和裘利亚发生了关系,因此而犯了思想罪。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

1,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书里面详细阐述了“党”的三个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就如“英社”的部门分工(“和平部负责战争,真理部负责造谣,友爱部负责拷打,富裕部负责挨饿”)一样充满了冷幽默。其中对无产者和寡头政体的分析特别敏锐:

“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尔才顾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三等人中只有下等人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目标,哪怕是暂时实现自己的目标。”P197 然而“从无产阶级那里,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你不去惹他们,他们就会一代又一代地、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地做工、繁殖、死亡,不仅没有造

反的冲动,而且也没有能力理解可以有个不同于目前的世界。”

“寡头政体的关键不是父子相传,而是死人加于活人身上的一种世界观,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一个统治集团只要能够指定它的接班人就是一个统治集团。党所操心的不是维系血统相传而是维系党的本身的永存。由谁掌握权力并不重要,只要等级结构保持不变。” “过去所有的寡头政体所以丧失权力,或者是由于自己僵化,或者是由于软化。所谓僵化,就是它们变得愚蠢和狂妄起来,不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因而被推翻掉。所谓软化,就是它们变得开明和胆怯起来,在应该使用武力的时候却作了让步,因此也被推翻掉了。......而党的成就是,它实行了一种思想制度,能够使两种情况同时并存。党的统治要保持长久不衰,没有任何其他的思想基础。你要统治,而且要继续统治,你就必须要能够打乱现实的意识。因为统治的秘诀就是把相信自己的一贯正确同从过去错误汲取教训的能力结合起来。”

所谓战争即和平,就是战争是为了和平,和平又是战争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自由即奴役,就是自由就是压迫奴役下的自由,是服从一定条件的自由,并非真真正正的自由,因为“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思想罪本身是不会被处以极刑的,但是思想罪本身是一种思想上的太过自由,是不符合奴役下的自由,是对“老大哥”的一种不信任,因此是一种思想上的与众人的不和谐,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精神上的病态,是死亡的象征。

2.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书中曾经提到过这样一句,所谓自由就是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是的,在高度集权的社会背景下,所谓的自由并不是现在的公民享受的自由,是一种被禁锢的自由,是在一定的前提下的自由。二加二等于四,你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因为这就是真理,必须遵守的准则。

社会的高度集权导致的恶果开始显现,自由被禁锢,所谓的真理受到保护。真理其实并不是人们所熟知的,所了解的约定俗成的东西,而是政府集团人为规定的,而自由,就是政府承认的范围内的自由。

3.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党的一句口号说,“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未来与过去,就是针对统治者的未来与过去。在那样一个社会会背景下,英社的真理社就从事着这样一个工作,记录与修改历史,是的,随意篡改历史。在老大哥的带领下,社会按照他的思维方式与轨迹延续,老大哥的话就是命令,就是必须遵守的真理。因此,如果老大哥最新的演讲内容与上周的报纸有冲突的话,那么上周的报纸就要重新排版,“纠正”错误。

谁控制现在,谁就有修改历史与创造历史的权力与自由。历史,只不过是统治者的颂歌,是统治者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流水账。那些被杀害的前领导人再也不会出现在历史上。而那位新语编辑也因为思维太清晰而被“蒸发”掉了。

4.“老大哥在看着你!”

小说中提及的大部分人物都生活在“老大哥”的监视下,家里,街上,工厂等地都有电屛,随时掌握你的一举一动。当然,这只针对党员,对占大多数的无产者来说,是不会受到电屛的威胁的,因为他们根本不是人。

老大哥在看着你,书中曾经无数次的提起过这句话。老大哥在看着你,所有人人心惶惶,这个被神话的老大哥成为了全民的主,所有人必须毕恭毕敬,对他搞极端的个人崇拜。

人民对老大哥有着极度的个人崇拜,人们喊着口号或者用同样的手势表达着

对老大哥的敬意。所有人从小就被不断洗脑,人性遭到了泯灭,自由遭到了剥夺,思想受到了钳制,感情受到了摧残,生活的贫乏和单调就更不用说了,个人完全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主义化社会中一个自动化的机器,一个没有文化、没有情感甚至没有人性的躯壳。

尤其可怕的是人性已经堕落到为了生存而是非不分的程度。那些小孩只因一个陌生人的鞋子奇怪就向警察告密。甚至会主动揭发父母在晚上说错的梦话。看到老人用有“老大哥”照片的纸张包东西,就在老人背上点火。

5.在遮阴的栗树下,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

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窜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Big Brother)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

然而,“在遮阴的栗树下,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是的,在所谓友爱部的教导下,在遮阴的栗树下,温斯顿和裘利亚被洗脑,忘掉了对对方的浓浓情意。,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

……一切都已原谅,他的灵魂洁白如雪。……

……

……他鼻梁两侧流下了带着酒气的泪。但是没有事,一切都很好,斗争已经结束了。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

6.“如果有希望,希望在无产者身上。”

《一九八四》所构建的极权社会有着这样的架构:作为国家统治者的“核心党员”;维持国家机器的“普通党员”;以及广大的“无产者”。统治集团曾为自己设想出四种丧失权力的可能:“或是被外部力量所征服;或者是统治无能,群众起来造反;或者是让一个强大而不满的中等人集团出现;或者是自己丧失了统治的信心和意志。”其中二三两条则是最为现实的可能。一方面,对统治者的颠覆需要来自群众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群众的力量则需要“中等人集团”的领导才能得以发挥。因此,统治者要维持统治,既要使群众保持愚昧,又要监视中等人的一举一动。小说主人公温斯顿就是属于“中等人”的一名普通党员。他似乎意识到了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但只能将所思所想记录在日记上。他似乎想到了改变社会的方法,因此呼吁“希望在无产者身上。”但一场领导者发起的改造却重新将他变为了极权统治下的奴仆。

从“打倒老大哥”到“热爱老大哥”,温斯顿的悲剧恰恰反映了整个社会悲歌。小说最后那粒冥冥之中的子弹是否真的贯穿了主人公的头颅,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样一个社会中,那粒子弹却又是每个向往自由的人必可避免的命运。

第五篇:《一九八四》读书笔记

《一九八四》读书笔记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集权主义的政治讽刺小说。

拜读之后,便有了些想法:

洗脑,以统一的社会观念,改造和制约群众纷杂的思想,从而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群众看起来都很明智,经商谋权,成家立业,各人有各人的出息,谁也不比谁傻多少。但若追究人到底该怎么生活,这个社会有没有更完满的形态,你觉得这里是一个正常和合理的世界吗?如果群众没有主张,众口一词或者不知所以,那这个社会的统治政权,就已经向群众,实施过洗脑计划了。

政权的洗脑举措,只能发生在专权统治国家。秦始皇帝的焚书坑儒,明清王朝的文字狱,我们国家的洗脑政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英国作家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构造了一个幻想中的极端政权,描述专制政府是如何采取种种手段,来愚化和钳制群众思想的。

首先要让群众没文化,不懂如何思考。群众接受国家教育,小学中学大学,术业有专攻,当完成学业后,走向社会,可以以其学识谋求生计。但十余年的寒窗生涯,你能学到的,只是发展现存社会的,诸多专业技术。至于对人生的认识,对社会的看法,则只有某一种,唯一的哲学流派。政权说这即是真理,只能完善,不容置疑。并且歪曲和污蔑其他的哲学体系。没有哲学思辩能力的群众,渐渐认可了政权的逻辑路线,遵守或者偏离,大体不出格式,若有人特立独行,讲一些很不“正统”的话语,就会被群众推进心理医院的。

其次要改造传统的文字,推行新时代的文字。让群众没有能力,去回顾自己的历史。革命之前的文字,是危险的,里面包含了过去时代的诸多信息。群众若能轻易阅读这类语言,将会经常的拿现代和过去做密切的比较,有比较即有高低,这是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的。新的语言不仅为集权的统治,提供一种表达世界观和思想习惯的合适的手段,也是为了使其他思想不可能存在。当然一点不学是不可能的,那样无法对群众交代。多少也要学一些,点到为止,恰到好处。如果你还是看不懂,那责任不在政府,而在你的懒惰。

再次要有一套宣传的媒体,监督的体制,防止不同的声音被推广。为了谋求发展,在经济上不落后于世界,必然要和其他国家开展交流。非“正统”思想的涌进,在所难免。政权以腐朽堕落来贬低,多少缺乏力度。在世俗层面上,无法有效的控制。但在意识形态方面,关于主义和社会,聪明人还是有的,看清了当权者洗脑的诡计,有动摇统治的可能。思想一但形成,很难再加以消除。只能封住他的嘴,审查媒体,归整文艺,凡是不合乎体制的观念,统统予以封杀,不让已经被清洗过的人民大脑复兴。当然这需要有个强硬的暴力后盾,威慑另类思想的传播。

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很容易让中国的读者,产生种种感同身受的理解和醒悟。但我们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这样的一本书,我们可以在书店里买到,可以很轻易地读到,就已经能说明,我们并不是活在《一九八四》这个极端专制的国度。虽然还有诸多类似的体验,但我们应该相信,这个国家是在逐渐走上一条自由民主的道路。从这本书里,我们能够产生一种对政权的警惕,对洗脑的认识,这就足够了。

下载读《一九八四》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一九八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九八四》读后感(范文大全)

    《一九八四》读后感原创: 挚 挚读小说梗概第一部共三部第一部主要讲了温斯顿。史密斯在那个极权环境中,给自己寻觅了一个小小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开始思考当时的极权生活,问题到底......

    读《西游记》

    读《西游记》有感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籍一直都是我们人类忠实的伙伴。鸟儿没了翅膀不能飞,植物没了根就不能生长,飞机......

    读《瓦尔登湖》

    读《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日记,记载了作者在湖畔安居的两年;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历数了瓦尔登湖周遭万物百态;这是作者立下的摩西石碑;深深的文字获得了海子早殇时的朝拜。 亨利·大......

    读经典学做人

    读经典学做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是我们从幼儿就开始吟诵的国学经典。我们在吟诵中识......

    读书楼

    读书楼—在线读书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榕树下http://www.xiexiebang.com/ 起点http://www.xiexiebang.com/index.asp 小说阅读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西陆......

    读魏书生

    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随想十篇 一、感悟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读完此书,感觉有很大收获。 作为班主任,我们总会有一种累的感觉。班级纪律,......

    读《人生》(合集)

    读《人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时。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 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

    读真善美

    读《真善美伴我行》有感我带着渴求的心情读完了《真善美伴我行》这本书,它主要倡导大家做一个志愿者和一个五好小公民,做到真、善、美。 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就是天天向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