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尊重、激发、鼓励和保护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政策和体制。
社会活力是历史进步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个没有活力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的社会: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社会是停滞的社会。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社会的目标,“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社会财富说到底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是马克思肯定的配第的名言。充满活力的社会,会使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可以干成事。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在不影响他人同样权利的情况下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每个人的创造愿望与创造才能、创造成果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承认。只有这样,全社会各种积极性与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社会财富才能充分涌流,通过每个人的自由创造达到社会的普遍繁荣与福祉。
必须承认,我们的社会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全社会创造活力发挥的障碍。这些障碍既有体制上的,也有观念上的。比如,社会阶层之间在人才流动和才华认可方面还存在鸿沟。过去长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划分方式,使得其他社会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
由职业人员等)的社会身份和创造性认可度有待提高。又比如,在一些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这些城市最具活力的创造群体,然而他们所处的地位、所享受的权益却同他们创造财富的贡献不
相称。
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在制度建设上,就是要建立健全保证一切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劳动与
价值都能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
人机制;建立健全保证劳动、知识、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从而
使每个人的创造权益都能得到社会的保障。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实现和保证社会公平的体制。
一个稳定、和谐、政通人和的社会,其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包括两方面的内
容;一方面是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不存在悬殊过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是机会均等,每一个社
会成员都应当拥有平等获得收入的机会。从社会公平的两个方面来看,机会均等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社会公平。当前的突出矛盾是机会不均等。今天社会存在的许多怨气和矛盾,根源在于政策
体制上没有完全提供机会均等的机会。在政策体制上,在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财
政支持等关系到大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存在“锦上添花”多,而“雪中送炭”少的情况,某些群体或
明或暗被剥夺了平等争取机会的权利。
必须看到,完全平均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一个社会贫富有差距,是人类历史上客观存在的现
象。试图建立一种“均富贵”、人人过着一模一样生活水平的社会,只会抑制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活
力。正因为如此,针对计划经济时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改革开放中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大发展。
同时又要看到,由于存在劳动者劳动的差距、社会成员对生产要素占有量的不同、二元经济结
构和自然地理位置差异,以及政策体制上的某些不完善,导致我国社会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不
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衡量社会公平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必须引起执政党和全
社会高度关注的警戒水平。
因此,构建实现社会公平的和谐社会,需要抓紧解决社会公平制度建设。当前最为重要是抓紧
做好以下两条:一是健全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
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加强和规范
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社会成员通
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富裕起来,再分配注重社会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财政投入要更
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二是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通过清晰界定产权、明确权责关系
和依法严格保护产权,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促进企
业、经营者和各阶层劳动者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实现生产经营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信用基
础和市场秩序,推动社会资本实现优化配置,保护和促进各个阶层人员、各类企业和各个地区推动
经
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进发,使一切创造
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政府的管理职能,可以概括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应该看到,经济调
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各级政府已
经较为熟悉,调控和应用的能力较强;而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
共服务的职能还较为薄弱。如何在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正确地
处理好各种社会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社会管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已成为各级
政府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加强社会管理,既是弥补“市场失灵”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种社会组织
涌现、多种所有制发展、“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对社会管理提出的客观要求:提供公共服务,包括
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
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包括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和
社会组织结构等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
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
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
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
慈善事业相互配合、互相衔接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大力在全社
会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二是整合社会管理
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和公民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
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政府调控、社会组织和公民协同参与的社会管理的新机制。三是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建立健全公正、透明的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体系,加快公共服
务体制改革步伐,放宽市场准人,引入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主体,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基础设施、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部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的机制和应对各种风险的机制。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公共安全事件、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在迅
速上升。为什么日益富裕的社会,反而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矛盾突出?以前我们讳言这样的问题。
然而,世界经验表明,从贫穷迈向富裕阶段,往往是社会不稳定的时期。世界发展进程的历史表明:
一个国家人均GDP越过1000美元后,在人均1000美元~3000美元阶段,即意味着该国社会进人
复杂多变的不稳定时期。在这个阶段,伴随着结构激烈变动、差距扩大、利益关系复杂、人们的政治
参与要求增大,与上述四大现象相伴,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效率、公平等社会矛盾,非常容
易出现“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管理失控、社会伦理混乱”,从而导致社会矛盾、社会冲突频
繁发生。各国的历史表明,这个阶段是一个“坎”,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一种情况,顺利实现经济转型,迈过这道“坎”,经济发展就会跃上一个新台阶:另一种情况,没能顺利越过这道
坎,出现经济停滞甚至社会动荡。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正好面对如何顺利跨过这道坎。中国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
年增长9.1%,达到11.67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1.4万多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000美元,按照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
到3000美元。我国正好进入各种社会矛盾频繁发生、各种社会风险不断出现的时期。这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需要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人民内部矛盾多数是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引起的,比如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社会保障
待遇、就业再就业等等。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而
且,这种利益矛盾有时会通过群体性矛盾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
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转变
工作作风,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为了保证我国社会顺利越过复杂多变时期的这道“坎”,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抓紧建立健全以下两种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创建群众利益正常渠道诉求机
制。通过这套机制,为社会提供一条反映情况、消解怨气、化解矛盾的通道,通过这套机制,推动领
导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切实解决问题。二是加快建立健全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
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在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会始终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包
括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自然的以及来自国际的风险,必须时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对可能
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经常进行社会风险情况的搜集、分析和判断,对突发事件的性质、范围,等级、发生时间和区域及时进行预测,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和挑战的准备。
第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体制
和机制。
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表现为社会关系融洽、社会活动有条不紊、社会机体运转灵活、社会秩序
井然有序,说到底,表现为社会政治的稳定、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在历史上,凡是经济比较繁荣的时
代,都是社会比较稳定,人们得以致力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社会的不断分化与重组,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和不同的利益诉求,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格局。这就
要求我们加强对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以利于完善政策措施,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
在当代中国,要依靠发展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顺乎
民意、体现民心的政策,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理顺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实现自家的长治久安,保持社
会政治长期稳定。为此,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广大群众在经济发
展中得到实惠,在发展中化解各类矛盾。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
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第三,发挥党
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
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第四,依法规范社会行为,通过舆论、宣传、教育
和引导,促进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
益矛盾。
《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和谐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篇:从制度建设入手建设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从制度建设入手建设和谐社会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尊重、激发、鼓励和保护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政策和体制。
社会活力是历史进步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个没有活力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的社会: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社会是停滞的社会。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社会的目标,“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
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社会财富说到底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是马克思肯定的配第的名言。充满活力的社会,会使人人想干事,人
人能干事,人人可以干成事。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在不影响他人同样权利的情况下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每个人的创造愿望与创造才能、创造成果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承认。只有这样,全社会各种积极性与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社会财富才能充分涌流,通过每个人的自由创造达到社会的普遍繁荣与福祉。
必须承认,我们的社会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全社会创造活力发挥的障碍。这些障碍既有体制上的,也有观念上的。比如,社会阶层之间在人才流动和才华认可方面还存在鸿沟。过去长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划分方式,使得其他社会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的社会身份和创造性认可度有待提高。又比如,在一些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这些城市最具活力的创造群体,然而他们所处的地位、所享受的权益却同他们创造财富的贡献不相称。
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在制度建设上,就是要建立健全保证一切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劳动与价值都能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保证劳动、知识、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从而使每个人的创造权益都能得到社会的保障。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实现和保证社会公平的体制。
一个稳定、和谐、政通人和的社会,其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不存在悬殊过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是机会均等,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拥有平等获得收入的机会。从社会公平的两个方面来看,机会均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公平。当前的突出矛盾是机会不均等。今天社会存在的许多怨气和矛盾,根源在于政策体制上没有完全提供机会均等的机会。在政策体制上,在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财
政支持等关系到大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存在“锦上添花”多,而“雪中送炭”少的情况,某些群体或明或暗被剥夺了平等争取机会的权利。
必须看到,完全平均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一个社会贫富有差距,是人类历史上客观存在的现象。试图建立一种“均富贵”、人人过着一模一样生活水平的社会,只会抑制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正因为如此,针对计划经济时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改革开放中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大发展。同时又要看到,由于存在劳动者劳动的差距、社会成员对生产要素占有量的不同、二元经济结构和自然地理位置差异,以及政策体制上的某些不完善,导致我国社会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不
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衡量社会公平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必须引起执政党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警戒水平。
因此,构建实现社会公平的和谐社会,需要抓紧解决社会公平制度建设。当前最为重要是抓紧做好以下两条:一是健全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加强和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社会成员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富裕起来,再分配注重社会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财政投入要更
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二是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通过清晰界定产权、明确权责关系和依法严格保护产权,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促进企业、经营者和各阶层劳动者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实现生产经营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推动社会资本实现优化配置,保护和促进各个阶层人员、各类企业和各个地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进发,使一切创造
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
第三篇: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构建和谐城区
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构建和谐城区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城市建设发展的繁重任务;也是构建和谐城区的基础基层单位,担负着协调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等各种关系和谐相处的重大任务。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如何构建和谐城区,最近针对和谐社区建设做了较为集中的调查研究,面对这个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课题,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这就是: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构建和谐城区。
一、社区基层蕴藏着很强的和谐建设创造力 调查思考中,感受到基层围绕和谐社区建设的有益做法很多,但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比较成型的做法:
1、“四自一加强”,以平安促和谐。东山社区为打造平安和谐社区,积极探索形成了“四自一加强”的社区建设管理模式,即通过“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多方位地对重点人群、重点路段、重点事情、重点时间进行有效管理和到位服务,营造了居民安居乐业、社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五年来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上访案件和打架斗殴事件。
2、“有事您就说”,以服务增和谐。永青苑社区树立“有事您就说”服务理念,建立了以社区干部和党团员为骨干、志愿者和中介组织积极参与的覆盖全社区的服务网 络,并把全方位为居民服务付诸于行动之中,做到立说立办,有求必应,每年为群众就业、就医和解困解忧办事达数百件,深得群众拥护。社区工作达到一呼百应,齐心协力的境界。
3、“凡事居民定”,以民主求和谐。下王埠社区以尊重民权、民意、民利为核心,凡重大事情和牵涉居民根本利益的事情,皆决于民,严格依法、依靠政策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理顺了民心,调动了积极性,顺利解决了居民养老保险、工业园建设、新居住区建设等一系列疑难问题,整个社区充满了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在近年两委换届选举中,全体选民自愿表达意志,选举期间安全有序,社区的几位主要干部基本都以高票再次当选,表现出干群关系相当和谐。
4、“共建温馨家园”,以团结带和谐。馨苑社区是十七个省市迁来的由四个民族一千多户居民组成的新社区,其中少数民族145户,还居住着一些外国人。据此,社区以共建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事业为载体,先后建起两个文体活动辅导站,五个健身场和一个多功能活动中心;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纽带,几乎天天有富有特色的文体活动,吸引和组织居民进行相互交流融合与学习沟通,很快达到了居民团结的目的,大家形成了“共建温馨家园”的心愿。进而,社区根据居民的民族特点和年龄段,建立健全了各类管理和学习教育组织,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 度,使社区步入了和谐建设的轨道。
5、“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建和谐。河北、东李等社区干部党员认真履行为民服务从我做起的承诺,严格要求做好“三带头”:带头帮居民增收致富,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扶持组织居民发展创收项目,使社区大多居民有了自己的商业和服务业买卖,无项目户的居民也根据劳资等要素在经济收入上实现了各得其所,推动着生活水平不断攀高。带头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形成保障其基本生活和大病的救助制度,使他们的生活就医和子女入学等利益得以实现和发展。带头搞好邻里团结互助,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扶正祛邪,和谐安乐之风渐成气候。
6、“从就业入手”,以发展保和谐。刘家、大枣园等社区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岗位,以就业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一是通过奖学金等形式鼓励社区居民学习深造,向外拓展,实现更高层次的就业。并在居委会设专职副主任做好就业工作。二是采取鼓励扶持政策,放手推进能人创业,刘家社区办起较大的企业14个,大枣园社区民营企业发展到130多个,两个社区创造的就业岗位达到数千个,使绝大部分愿就业者就近入厂上岗,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和零失业。三是协调协商和监督,保证在本社区务工者的薪酬、保险、福利等及时足额到位,务工者的年均收入达到13000多元。充分就业奠定了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二、建设和谐社区面临急待破解的新课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到位和城市建设发展速度的加快,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对如何构建和谐城区,特别是如何建设和谐社区,面临着许多不懂不熟悉的情况和诸多待解的课题。从**区社区建设的实际来看,存在着不同步的问题。
1、思想观念与社会形势发展不同步。虽然作为一个城区在城市化中发展了十年,**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有些同志“转型”很是困难,总做不到顺势而作,思想观念、工作办法和生活习惯同形势发展需求不够协调。尤其是一部分基层同志,习惯于“老城区”或“镇村”观念搞发展搞管理,缺乏统筹能力和发展能力,负责的工作或社区长期无起色无变化。
2、管理观念与社会管理要求不同步。全区城市化的加快推进,使区域内崛起的新型社区越来越多,聚积的流动人口量急剧增加,流速加快,企事业单位体制变化加剧了岗位人员的流动转换,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同时,转型期使人们思想空前活跃,表现出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加,导致群体间矛盾显现,利益纠纷此起彼伏,认识和管理上的不到位,极易影响社会安定。现在不少同志对此认识不足,仍沿用行政手段和包办服务旧模式管理社区,难以形成共管自治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3、工作能力与工作机制创新的要求不同步。机关工 作和很多同志的工作能力,反映在社区建设上折射出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把上级布置的工作加上自身的职能工作通过层层转递一下子压到社区头上,使社区“两委”成为千线都穿的针,连一些双管部门或单位也向社区发号施令,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忙得他们晕头转向,误导社区“行政化”,使他们干了许多不该干的事。另一种是面对社区的发展变化束手无策,只得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履行不了或履行不好自身职责,放任社区建设自流发展。社区发展变化的内在要求,渴望建立一套新的工作机制与之配套,但两种倾向导致我们恰恰没有很好地通过调查研究和积极探索,去提高工作能力,尽快使工作与社区的发展相适应,而是工作落在了社区发展的后头。
4、工作落实与工作真正到位的不同步。社区的建设与治理,从法义上讲属于自治行为,但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自治,因此,建设和谐社区需要各级的指导和组织。对此,根据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各级都有具体意见和落实要求,可从工作落实来看,表象上各相关单位和各社区的工作都落实了,但实际上有不少社区和不少工作落实的并不到位,有些是社区自身落实的不到位,如纠纷调处不力和自治引发的上访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特别是一些涉及群众利益而须急办的事不能迅速去办等等;更多的是一些工作部门的慢节奏和工作不到位,如在有关社区怎样帮助群众提高收入,怎样公平公正调处利益关系等等,显得工作滞后或做得不尽如人意。就是工作不到位或“差半步”,使不少工作事倍功半甚或前功尽弃。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解决。
二、倾力建好和谐社区
社区和谐则全区和谐。社区是城区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生活的主要空间。因此,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认真解决和谐建设中的不同步问题,积极总结推广基层的创新做法和经验,梯次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就能够在建设的基础上把整个城区构建成和谐城区。建设和谐社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扎扎实实地从五个方面的工作抓起。
1、夯实一个基础。建设和谐社区,本身就是构建和谐城区的基础工程。它事关我们的城区发展管理能力,事关提高我们的社会建设和管理能力,更深刻一步说,它事关党在城市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因此,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同志,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视野,认识建设和谐社区的重大意义,真正使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凝心聚力从这一基础工程入手抓起,统筹安排,综合运作,扎扎实实的把构建和谐城区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切实把基础工程夯实。
2、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建设和谐社区是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党政组织具有重要责任。要把党政力量、社区力量和社会力量聚集成强 大合力,形成党政组织负责、群团和中介组织协助、自治组织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和谐社区建设机制,齐抓共管,齐抓共做,始终使和谐社区沿着正确的轨道建设。各相关部门和各街道,应当顺应和谐社区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在理顺社区内部组织工作职能和职责的基础上,调整服务的重点和服务的方式方法,把本职工作和社区工作有机衔接结合起来,改变诸多工作都挤压向社区的老办法,整合工作人力和资源,形成便捷高效的合力,千方百计为社区帮忙解困而不是添乱,以各部门互相间服务工作的和谐运转、相互支持,带动社区间各项工作的和谐发展,其他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必须自觉树立为社区和谐建设服务的思想,只有为社区排忧解难的义务,绝无半点向社区转嫁工作任务和负担的权力,应设身处地为社区和谐创造有利环境,实现政府、社会与社区间的关系和谐。所有机关工作人员都应带头参与和支持和谐社区建设,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地为群众做好表率。社区要增强开放意识和大局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善做和谐工作,增强群众的和谐观念,要同各级协调一致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推进社区内部和谐发展。
3、编制一张保障网。通过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直接延伸进社区,就与群众生活、就医、养老等密切相关事项,逐步编织一张全覆盖的保障网。并用这张网中的政策调整,缩小群体间收入差别,调节利益团体间的利益关系,减少不和谐因素。保障网络覆盖到社区关键应着力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解决以就业为核心提高收入水平的问题。社区居民可通过保障网络获取经济发展和就业信息或就业岗位,促进就业,自谋职业、自办企业一起上,力求使居民的发展抱负和就业愿望得以充分实现,为不断增加收入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解决以劳动、就业和养老为重点的保险问题。加大保险政策落实力度,加快保险网的覆盖进度,使更多的人进入保险网中,使越来越多的人解除后顾之忧。三是解决困难户、残疾人和“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的长效救助问题。把对这部分人的救助纳入保障网中通盘安排,让政府财力和社会捐助统一起来,使这一群体得到合理有序的救助。四是要细致准确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线政策,防止产生新的分配不公现象。通过建立覆盖全社区的保障网来统筹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抓住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根本。
4、搭建一个解决合理诉求的平台。新时期的社区工作,特别是新开发的社区,出现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如何及时有效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对此,应结合法律法治和科教文卫等进社区活动,建立健全区街两级相关部门参与,以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为主体的基层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以活动室、公示栏、电话等作为诉求交流平台,把调处工作纳入超前化经常化规范化轨道。这一平台要充分发挥“三个作用”。一是预警。即善于在贴近群众中汇集民情舆情,经过分析及时全面准确把握群众的心态和动态,特别是及时发觉不安定因素,注重从源头上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维护稳定和谐。二是诉求交流。就是提供一个场合,让群众的利益诉求能经过正常渠道及时表达出来,感到话有处说、理有处评、冤有处诉、愤有处泄。通过交流化解和减缓矛盾。三是利益协调。社区经常表现出来的众多事情大部分是家常小事,但这些小事往往牵涉居民或个人的利益,对他而言绝非小事。因此,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能办到的要责任到人,立即就办,不推不拖,一办到底;暂时不具备条件办不了的,则要讲清原因,取得理解认可;对不合理不能办的,也要依法依政策给群众一个明白说法。同时,要利用这一平台丰富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坚持不懈地搞好社区的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5、建设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来落实,所以,建设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决定因素。我区在和谐社区建设中一些典型经验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围绕和谐社区建设,必须把社区班子建设特别是一把手的选拔培养作为基层建设年的重中之重来抓。要着眼提高班子的整体素质,花财力花时间花气力强化社区干部培训,力争使所有社区干部都能进行脱岗轮训。一把手轮训的强度应当更大一些,切实增强其干事创业和建设和谐社区的 能力。着眼提高班子的实际工作能力,应及时总结推广社区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促进互相学习提高;同时,安排社区干部到机关或先进社区挂职学习锻炼,使其快速成长,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着眼提高工作绩效,应理顺社区组织的职能,建立一套适合社区干部工作的考核奖惩制度,增强社区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担负起领导和谐建设的重任,一条心一股劲地建设和谐社区。
第四篇:从制度入手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XX段从完善制度入手强化干部作风建设
近日,XX段结合安全大检查活动,进一步完善干部作风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干部执行能力,促进各级干部作风深入转变。
一是抓好文件梳理。由段长、党委书记牵头,组织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召开干部作风建设专题会议,对近年来下发的干部作风文件进行全面梳理,按照干部 “干什么、怎么干,如何评价、考核和问责”的思路,形成了干部检查量化、能力评价、责任考核、问责追究四个方面文件,统领全段干部作风建设工作。
二是强化量化标准。按照逐级负责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段领导、中层干部、专业干部、一般干部的检查、包保、跟班、添乘次数,以及发现和解决隐患问题的数量,切实把安全压力层层传递到科室、车间和管理岗位,真正做到严格管理抓落实,硬起手腕抓考核,杜绝“好人主义”思想,确保安全生产稳定。
三是强化能力评价。以“每月一点评、每季一抽考、半年一课题、一考评”为抓手,对各级干部的履职能力、任务完成、工作作风、精神状态、首问负责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促进他们多学习、勤思考,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四是强化考核问责。加大对干部作风的检查、考核力度,把检查标准细化为5个大类21个小项,考核指标由“定性”转变为“定量”,并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同时,切实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定期开展干部作风督查,对作风漂浮、状态不佳、管理混乱、安全控制不力的干部,积极向段党政主要领导提出问责追究和岗位调整建议。
第五篇: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汤胄芳
继海南城管副大队长被曝上班时间擅离职守之后,各地陆续出现部分机关干部在上班时间玩忽职守、违规执法、办事效率拖沓、态度恶劣等有关“机关病”的负面新闻。一时间,各相关职能部门形象严重受损,群众对政府部门办事为公的宗旨满腹质疑,干部作风问题,顷刻间被推上风口浪尖。不得不承认,政府职能转变给各地老百姓带来了福音,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心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牵的温暖,也得了“改革依靠人民,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惠。但不可否认,在全国打造“服务型政府”、“阳光行政”的同时,各地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部分公务员、干部组织纪律涣散、服务意识淡薄、作风粗暴的负面新闻屡屡见报,群众对有关部门办事效率低下、“不作为”、“乱作为”的控诉不绝于耳。整顿干部作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机关病”源于“机制病”。当前我国臃肿的职能机构,过剩的公务人员是导致“太平官”、“懒汉官”、“无能官”层出不迭的深层次原因。
那么,究竟该如何进行机关作风建设呢?站在“十一五”这艘巨轮上展望“十二五”,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因体制性因
素导致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绝不能随改革发展的步伐带入“十二五”,转变工作作风,必须从根本上入手。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个人认知是关键。
邓小平同志说“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骨干力量,其作风如何,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
首先,我们应该加大投入,狠抓干部素质教育。通过开展形势多样的培训班提高干部的思想认知水平,并严肃培训班结业考核制度,全程监控,并实时向社会公开考场考试情况,让社会参与监督。
其次,积极开展各类以转变工作作风为主题的演讲和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活动检查培学习效果,并将干部参与活动的次数及取得的成绩纳入干部年终考评,以条文的形势促使干部积极学习,用新知、新观念促作风转变。
再次,灵活并有效运用电视、电台、移动通信设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进行宣传,以主题文化的形式,在当地乃至全市范围内,不定期的开展作风模范竞选、有奖征文、红色短信征集活动来倡导学习。让社会的每一个人关注并参与到转变作风上面来,让政府的行动在人民与政府直间形成互动,倾听民声,反映民意,密切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二、精简机构,明确责任,提高办事效率是根本。目前,各地报道的政府部门工作“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等问题”正是由于政府人员过剩,机构臃肿造成的。政府机构长久的体制性因素,不仅导致权利交叉、层次重叠、分工不清、人浮于事,还使机构间运转不协调。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被浪费在同一件事情上,办事效率低下。不合理的结构设置还导致干部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对自身责任不清楚。精简机构形成明确的权责体系,有助于形成竞争机制,提高干部的责任意识。
首先,紧缩人多事少的机构,补充事多人少的方面。其次,合并重叠组织,取消可有可无的机构,成立亟需建立的机构,并尽量减少各机关的内部层次,考虑撤销或者和性质相近的机关合并。
精简机构,应当以地方公共服务需求为标准,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根据各职能部门的业务面、工作量施行定岗,科学配备人员,使食物尽其用,人尽其责。减少并杜绝“拿钱不干事”现象的出现。
三、建立并完善各项干部作风评价机制是保障。
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结合本身实际,制定有针对性治理工作作风的考评机制,加大民主评议和群众监督测评在考核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认真贯彻业务考试制度、绩效督查制度、述勤述廉制度等规章制度,不走过场,以过硬的姿态对待各种现象、问题。再健全的制度也要强大的执行力度做保证。各政府机关应该严格按照规定办事,兑现每个干部的权责。
转变工作作风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党能否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面貌,是在国情、世情党情发展变化下必须面对的考验。应该认识到,党政机关的工作作风,不仅影响自身的形象,还影响着人民百姓,影响着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作风好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和实现。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风雨同舟90载,靠的正是凛然正气和不朽的工作作风。只有腐败的政党才会将“民本位”倒置为“官本位”。因此,转变工作作风,实事求是为民谋福祉才是立身之本。
各党员干部要戒骄戒躁、以身作则,弘扬正气,率先垂范,做树立良好风气的表率,树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