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15:5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调研报告)(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第一篇: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空间。城市社区社会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体系的基础。本着切准城市社区社会管理脉搏、探寻城市社区社会管理良方的意图,最近我对江夏区城市社区社会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掌握了一些素材,有些感受和心得。

一、城市社区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区现有社区居委会51个,其中城市型社区33个,占社区总数的64.7%。近年来,为提升全区社区社会管理水平,夯实和谐江夏基础,按照省市关于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不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社区工作职能错位,社会管理精力不足。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政府职能转变密切相关。随着政府工作重心下移,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在社区设立机构,将原本由部门承担的工作转嫁给社区。“社区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是目前社区承载量的真实写照。社区成为地方政府及其只能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面和落实层,疲于应付、不堪重负,影响了管理社区、服务居民、开发就业等重要职能的发挥。而地方政府和部门没有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大量的义务劳动挤占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社区经济上的负担。12、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管理条件不优。受思想观念和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工作力度不够,财政经费投入不够,社区办公用房不足,且服务设施不配套、不完善。据统计,我区城市型社区办公用房达到300平方米的仅1个,无办公用房的有5个,大部分社区办公用房面积仅为60-80平方米,许多社区办公场所和活动设施简陋,组织居民小组召开会议、开展活动不方便,与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不相称。

3、社区服务功能缺位,社会管理工作不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依赖度越来越高。就我区的情况看,相当数量的社区服务规模、内容、档次不能适应社区居民的需求。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对社区服务认识上存在误区,把社区服务完全“市场化”,将社区服务看做发展街道福利的财源经济;另一方面,形同小“政府”的社区存在着“衣食住行无力管,升级达标使劲抓”的缺位、越位现象。

4、社区队伍素质偏低,社会管理能力不强。我区社区工作者队伍虽然已得到不断充实和加强,但从现有的302名社区干部看,初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9%。素质结构不够合理,居委“老大妈”式的人员占相当比例;有的社区工作者缺乏社区社会工作知识和自治能力;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仍然偏低,难以吸引专业人才加盟。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着社区工作者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5、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浓,社会管理合力不大。就我区

而言,社区工作主要还是政府行为,行政化工作多,服务性工作少,社区公益活动开展少而单一,致使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认同感差,对居住的社区归属感不强,参与社区建管的积极性不高,“社区是我家,建管靠大家”停留在口头上,“政府拼命干,居民一边看”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创新城市社区社会管理的对策

创新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必须针对问题,廓清思路,对症下药,努力开创一条符合区情,加快和谐社区社会管理的新路子。具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科学走位,在理顺工作关系上动真格。一要处理好社区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的关系。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协助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作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有效对接,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二要处理好社区自治管理与部门自我履职的关系。政府部门把该由自己管理的事情管好,不推给社区。要准确界定社区的职责,积极为社区减负。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将那些政府部门管不过来,需要社区协助管理的行政事务转移给社区,由社区协助政府进行管理。同时,要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准入”制度。三要建立社区评议政府及部门制度。要让社区代表居民对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监督评议,对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提出要求,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广大居民在基层社会事务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

权”的落实。

2、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使真劲。一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要把社区创建资金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采取“新建一批、认购一批、改扩建一批、划转调剂一批”等硬措施,解决社区无房和用房不足的问题。2011年,根据江夏实际,区政府决定投入1000万元,在纸坊城区范围内,规划新建社区办公活动场所4个,购买现房3个,改扩建4个,调剂划转1个,由开发商无偿提供5个,此举将大大解决社区办公用房紧张的问题。二要调动街道参与投入。要充分发挥街道在改善社区基础设施中的作用,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街道投入。2011年,我区在筹集社区办公用房所需建设资金中,采取区、街两级8:2比例分担办法,调动了街道投入的积极性,效果较好。三要引导社会支持赞助。要发动社会力量,驻社区单位提供财力、物力、人力、设施支援,引进有能力的企业投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共驻共建、互惠互利。

3、以人为本,在提高服务功能上下真力。一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在现有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基础上,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商业、家政、物业管理等便民利民服务,大力发展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促进社区与驻进单位的互助互动。二要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热线电话、呼叫系统、网上服务等服务方式,使社区信息服务网络系统成为为民服务的窗口、社区服务的平台、居民生活的好帮手;采取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

结合的方式,让社区服务组织实现良性循环和自我发展。三要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利用区、街、社区三级服务中心(站)等公共资源,充分发挥其组织带动作用,引导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开放服务设施,面向社会联合经营,发动和鼓励社区成员之间开展互助性服务,积极开展社区慈善活动,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四要完善社区服务政策。建立多渠道的社区服务投入机制,鼓励个体、私营、民营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合伙经营等形式,开办服务项目,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行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实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4、保障人才,在提高队伍素质上用真功。一要实施人才激励机制。要采取提高社区干部待遇、建立工资自然增长机制和按工作业绩奖惩等措施,吸引一批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和热心于社区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队伍中来。特别要吸纳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进社区工作。探索制定在优秀社区干部中招录事业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优惠考试考核办法,让优秀人才进得来、有出路。二要健全社区干部培训机制。区、乡两级要加大社区干部的培训力度,把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成员列入党校、行政学校培训计划,做到岗前培训与岗中培训结合,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训结合,坚持社区干部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三要建立社区干部考评机制。要制定社区干部德、能、勤、绩、廉、学考评体系,明确定性和定量的考评标准,采取组织考、群众评等方式,对社区干部进行年度和届期

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社区干部升、降、去、留的重要依据,以此优化社区干部队伍。

5、聚合力量,在提高居民参与意识上使真招。一要利用宣传调动。采取多种宣传形式,让居民群众切身感受到,自己不仅是社区服务的受益者,更是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只有做到从我做起、自我参与、自我服务,才能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巨大合力,从而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二要运营示范带动。要加强社区内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社区党员在社区履职、办实事等承诺、履诺制,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社区居民。三要网络社区志愿者推动。以社区服务为纽带,以“团结、友爱、奉献、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支撑,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单位、社会团体参与社区自愿者服务。采取有偿、低偿或无偿服务的方式,使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优质快捷的服务,赢得社区居民的认同,激发其参与到志愿者服务队伍之中。

城市社区社会管理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动态复杂的大课题,需要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形势,顺应社区居民的新期待,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我认为,这是我们行政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篇: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社区管理相对于社区建设明显滞后,社区管理研究往往以经验居多,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论指引,同时,社区管理体制大都停留在政府治理的范畴内,与“社区”本质是实现居民自治相违背。本文讨论了城市社区管理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对社区管理的科学规划、多元投入提出了实用性对策,认为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团体对发展社区管理的共同作用,促进城市社区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 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管理 对策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会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几大变化:一是随着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城市社区成为我国城市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方式;二是随着城市房地产业的兴起和住房商品化的进程,城市社会的结构,特别是居住空间结构变化急剧;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同时城市内部的人口流动也日益增强。所有这些变化汇集到一起的结果,是使城市社会管理的难度、广度、复杂程度进一步加大。

一、城市社区的现状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垄断和单位制的管理格局被打破,人们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和社会生活的网络化形成社会整体的碎片状态,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正在进行着巨大变革。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可见“治理”在新的发展阶段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符合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要求,更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区是中国社会治理的基层领域,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社会重心下移,基层城市社区直接满足当地居民的服务需求,成为我国社会治理推进和探索的起点。完善的社区治理模式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提高人民生活的保障。因此,构建和完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是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现状和现有模式出发,比较域外代表性治理模式,结合国情和治理现状,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性建议。

2,城市社区的现状

我国社区管理曾经长期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行政全能主义的“亚社区”管理体制。“单位人管理”和“地区管理”是其主要特征。在传统社区管理体制下,单位成为政府的附属,传统的街道和居委会则是辅助单位,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位制”的解体,大量的“单位人”重新回到社区,成为“社会人”,单位不再是个人唯一依附的载体;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掌舵划浆的全能者变成有限职权的掌舵者。政府逐渐开始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经济工作交给企业,社会性事务交给社区,政府通过“单位”全面干预社会生活的地位和职能有所弱化;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依法成为一个“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此种背景下,企业将旧有体制下的许多非经济功能剥离出来交给社会,企业与社会日益分离;四是,人们重新回归社区,人们与社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五是随着政府对社会控制的调整,社会自主性力量逐渐增强,各种社会性组织逐年增多,在社会参与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六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中心开始下移,街道办事处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组织获得了比以前更大的权力;七是在我国许多城市陆续开始了基层社区管理新体制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另人可喜的成绩。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事务职责,但社区的管理权力却未得到相应调整

各条线在社区各设一套班子,对社区服务建设总量不少,但因是“小而全”,相互之间没有实现充分整合。如民政部门重视对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服务,卫生部门大力推进社区卫生康复治疗服务;文化部门提倡社区文化设施的充分使用,教育部门要求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卫生部门促进卫生保健的开展,计划生育部门开展对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服务等等。这些社区服务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和重复性,这其实是旧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矛盾在社区管理体制未得到充分完善时期的表现。对社区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将是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的关键问题。2,政府部门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经常性的“越位”问题

有些政府部门仍在行使本应由社区企业行使的职能,有些政府部门承揽和包办了许多本应由社会自治组织办理的事物,街道办事处直接领导和管理居民委员会工作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的存在,街道办事处还时常干预社会中介组织行使社会职能。

3,社区管理工作人员队伍薄弱,整体专业化程度偏低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人员队年龄结构的不适应,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再是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居委会作为单位体制的补充,只管理单位体制以外的社会人员,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比较宽松,只要有热心,有时间和精力就基本上能够胜任居委会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

4,对社区管理不重视,认识上有误区

目前,一些领导和基层工作者对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变化和社区建设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有的甚至认为社区居委会无非就是多了两个字,工作性质还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在原来居委会的摊子上换了形式和说法。因此,社区建设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既无班子(领导班子),也没法子和房子。也有人认为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所需要做的事,于是以本地经济尚不发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差等理由为借口,工作始终务“虚”不务实,社区调整力度不大,社区建设投入小,各项工作迟迟无法落实。

三、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完善社区治理制度规范

健全的城市社区治理规范是良好治理的前提和保障,从制度顶层入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社区治理政策规范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家立法机关应出台适应新形势下发展所需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宏观层面统筹规划;其次,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基层社区服务标准及管理办法、居民满意评测等制度,完善地方行政法规;最后,社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本社区特色的具体制度,保障和规范居民对社区治理的积极有序参与。2.培育多元主体共建治理

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是个复杂多样的开放系统,各主体之间存在目标差异和利益分化,根据治理理论,无论公共主体还是居民个人,都没有独立解决复杂社区问题的能力。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实现城市社区治理长久发展,需要政府、基层政府组织、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与共同努力。

(1)明确政府职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对社区“必须是宏观、平均、参数式的控制,即外部控制体系只负责制定大的政策,只起‘参数’作用,而不能向系统内部输入特定的‘指令’,否则,系统的演化就变成‘被组织’的了。”因此,政府在社区治理中所应发挥主导、引导、配合社区工作、组织管理等职能,尊重社区自治,促使社区自治组织把协助政府工作与自主为居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其提高自治水平。

(2)促进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是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实现公民权益和社会价值的直接场所,居民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首先,政府部门通过完善规范制度保障公民自由平等的参与社区事务,以主人翁心态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建设之中,实现“当家作主”。其次,提高居民自我治理和管理社区事务的能力,社区定期公布提供发展现状与建设意见,充分信息公开,积极引导居民由分散的个体走向组织化的公民参与网络体系。最后,广泛拓展社区居民参与途径。在传统正式参与的基础上,建立民间组织、社团等非正式参与途径,通过规章制度加以规范,保证居民顺利参与。

(3)发展非政府组织。要实现“政府分权”和“社会赋权”的社会变革,并非简单的由政府向社会放权,而是通过培育非政府组织,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良性合作关系,由直接控制管理方式转变为相互协作、共同治理。因此,城市社区治理的实现也应以非政府组织为依托,其发展程度对社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上减税补贴,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优势,使之成为政府与社区基层沟通互助的桥梁。

3,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和认同

由于根深蒂固的中位意识和长期以来居委会的行政化色彩,多数居民把社区当成一级行政组织,认为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如黑板报、标语、宣传栏、市民学校等,宣传有关城市社区建设的相关法律、文件,以及社区内的好人好事、与社区相关的重要消息。使居民明确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应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以此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4,探索新的城市社区财力机制,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

城市社区建设,需要有稳定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社区建设有一些投入,但与社区所承担的工作相比,还远不相适应。多数社区的办公场所相对简陋,办公设施和服务设施标准不高,社区干部的工作条件还较艰苦,待遇较低,客观上影响了社区总体服务水平的提高。长此下去不仅不利于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还会挫伤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些高素质人才就可能流失。为此、必须探索一种有利于形成社区组织的稳定财力来源的新的社区财力机制,使社区建设资金的来源多元化、制度化。

总之,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影响城市社区管理的好坏有着许许多多的因素,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的发育程度还不高,社区成员的参与能力也有待提高,社区自治的客观条件尚不充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度社会化与强势政府的互动、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的共治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理想构架。才能在对社区治理的借鉴引入和制度把握中,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因地制宜,结合我国国情和社区地域特色,才能形成适合自身长久发展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妍霞:《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2、邹晓燕:《济南市城市社区类型划分与管理模式研究》,中国优秀硕博论文网,2004。

3、韦克难:《社区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

4、任远:《城市社区服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1。

5、马军涛,周剑:《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

6、陆德佳:《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于完善》,苏州,苏州大学,2008。

7、杨峻:《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社会报》,2003。

8、黄富维:《银海区政协建言和谐社区建设》,《广西政协报》,2008.

第三篇: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为引领,迈出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坚实步伐强调。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长效机制,迈出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坚实步伐,以新作为新成绩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时代新要求。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城市小区管理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关键环节,对城市小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是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强化基层、夯实基础的重要举措。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社区管理相对于社区建设明显滞后,城市小区管理研究往往以经验居多,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论指引,同时,社区管理体制大都停留在政府治理的范畴内,与“社区“本质是实现居民自治相违背。城市社区管理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对社区管理的科学规划、多元投入提出了实用性对策,认为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团体对发展社区管理的共同作用,促进城市社区的持续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会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几大变化:一是随着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城市社区成为我国城市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方式;二是随着城市房地产业的兴起和住房商品化的进程,城市社会的结构,特别是居住空间结构变化急剧;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同时城市内部的人口流动也日益增强。所有这些变化汇集到一起的结果,是使城市社会管理的难度、广度、复杂程度进一步加大。而这些变化最终的归结点都集中在城市社会组织管理在空间上的最小单元--社区。

一、城市社区与城市社区的现状

(一)城市社区

目前在中国,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城市社区是人类入工业文明社会以后最重要的一种社区类型,其特征是:首先,城市社区是宏观城市社会的缩影。它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还包括由这些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仅包括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生活等。它包括了城市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城市社会的缩影。

其次,城市社区与目标和功能单一化的社会组织不同,城市社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功能。第三,社区成员之间虽具有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但其成员与农村社区不同的是成员多样化。一方面,社区成员类型多样化。除了居民,还有各种企事业单位、政府行政单位、一些社会组织以及民间自治组织。另一方面社区内部的个体异质性程度高。社会成员的文化背景不同,职业种类繁多,收入差异大,社会分化程度高。

(二)城市社区的现状

城市社区管理曾经长期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行政全能主义的“亚社区“管理体制。“单位人管理“和“地区管理“是其主要特征。在传统社区管理体制下,单位成为政府的附属,传统的街道和居委会则是辅助单位,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位制“的解体,大量的“单位人“重新回到社区,成为“社会人“,单位不再是个人唯一依附的载体;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掌舵划浆的全能者变成有限职权的掌舵者。政府逐渐开始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经济工作交给企业,社会性事务交给社区,政府通过“单位“全面干预社会生活的地位和职能有所弱化;三是人们重新回归社区,人们与社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四是随着政府对社会控制的调整,社会自主性力量逐渐增强,各种社会性组织逐年增多,在社会参与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五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中心开始下移,街道办事处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组织获得了比以前更大的权力;六是许多城市陆续开始了基层社区管理新体制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另人可喜的成绩。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事务职责,但社区的管理权力却未得到相应调整各条线在社区各设一套班子,对社区服务建设总量不少,但因是“小而全“,相互之间没有实现充分整合。

如民政部门重视对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服务,卫生部门大力推进社区卫生康复治疗服务;文化部门提倡社区文化设施的充分使用,教育部门要求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卫生部门促进卫生保健的开展,计划生育部门开展对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服务等等。这些社区服务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和重复性,这其实是旧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矛盾在社区管理体制未得到充分完善时期的表现。对社区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将是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的关键问题。

(二)政府部门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经常性的“越位“问题

有些政府部门仍在行使本应由社区企业行使的职能,有些政府部门承揽和包办了许多本应由社会自治组织办理的事物。

(三)社区管理工作人员队伍薄弱,整体专业化程度偏低。

从总体上看,目前城市社区管理人员队年龄结构的不适应,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再是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居委会作为单位体制的补充,只管理单位体制以外的社会人员,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比较宽松,只要有热心,有时间和精力就基本上能够胜任居委会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

(四)城市社区管理缺乏经济基础

由于政府投入不够,基层社区缺乏有效经济来源,导致目前社区硬件设施普遍落后,严重制约了社区发展。基层社区组织办公场所仅有几十平方米,办公条件简陋,更不用说兴建居民活动场所。硬件设施的落后影响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导致了“有项目缺硬件,想服务缺场所“的局面。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价值观、利益观发生了扭曲,居民公益事业参与度大大降低。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外,对居民缺乏教育、社区与居民关系疏远、缺乏科学参与机制以及缺少社区公共物品等都是其重要因素。

(五)城市社区物业管理

1、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平台。目前缺少一个能够将业主、物业服务企业、社区、业主委员会、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都纳进来的沟通协调平台,各方能够在这一平台上平等、及时地表达诉求。缺乏一个联席对话机制,由一方牵头协调,各方心平气和地平等对话。

2、社区服务协调作用发挥不充分。社区行政化严重,没有足够精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周到的服务,没有积极参与到组织建立业主委员会和其日常运作中,没能切实发挥社区居委会引导居民自治和协调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的作用。

3、业主委员会作用发挥不明显。业主委员会是业主自治的主要形式,业主委员会成立的难度较大,部分小区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已经成立业主委员会的也往往流于形式,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手段,未能切实发挥业主委员会的自治作用。

4、小区业主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由于业主文化水平、工作行业、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有些素质较低的业主不服从物业管理,故意破坏小区公共环境与秩序,对成立业主大会参与物业管理漠不关心,甚至还刻意阻挠,给小区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5、物业服务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房管部门对物业服务企业审核不严,基本由开发商指定,缺乏市场竞争,进入不规范,导致规模小、资质等级低的企业进入市场,没形成规模化经营。物业服务企业服务意识差,缺乏市场竞争力,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少对员工的培训和严格的制度管理。

6、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和长效管理机制。部分职能部门缺位,缺乏对小区治理的监管,城管、安监、工商等职能部门对小区内出现违规行为的执法范围和监管责任不明确,未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同时群众难以对物业服务企业形成有效监督。

三、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解决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问题

在社区建设中,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等都是政府的责任。这样说不等于社区中的社会事务都应由政府包揽,也并非意味着政府是这些管理和服务的唯一主体。事实上,政府在社区和整个社会领域中的职责和功能都是有限的,与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的分工合作是必然趋势。因此,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就意味着,一是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会职能和事务剥离出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者“委托管理“的方式,将那些社会事务转交给各类专业的非营利社会服务机构去运作和管理;一是解决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能缺位问题,缺乏对社区居民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公共财政支持。政府在社会领域中转变自己的职能,不仅意味着需要让渡部分控制社会、管理社会的权力,而且还需要大大增加对社会领域的投入。所以,政府社会职能转变的难度可能要远远大于经济职能的转变过程,监督、推动政府社会职能的转变应是全党和全社会的责任。

(二)构建合理有效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

在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居民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反馈功能的监督保障机制。应当要把各种监督机制实行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力求实现它们的合力,调动每一个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真正主体,形成群众监督的网络效应。

(三)建立有效的权利监督机制

在提倡向社区放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社区权力的良性运作,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否则就会出现权力的滥用等严重后果。构建科学的监督机制和权力平衡机制,这直接关系到整个社区的稳定和发展,也是维护广大居民利益、实现社区有效运作的重要保障机制。

在社区组织内部的监督上,应当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推选产生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通过召开会议等形式对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内其它工作机构以及政府各部门提出意见、建议,进行民主评议和实行社会监督,并向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和社区居委会反馈情况。同时,必须实行社区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的制度,增强社区管理的透明度,让社区居民及其他社区、政府等外界组织及时了解社区运行状况,监督社区管理者的管理成效,有利于社区之间的横向对比,激励社区工作的有序和高效开展。

在社区群众监督的层面上,要广泛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首先可以把媒体引进社区,利用媒体的网络效应,及时传递各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也揭露当中出现的问题、治理的弊端;其次,可以是聘用社区监察员,对社区各项事务进行规范化的监督,同时可以设立社区监督电话、社区留言板等,给居民创造便利的监督途径和条件。

(四)强化社区组织领导,营造共驻共建氛围

社区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下形成的依赖式发展,致使其治理能力逐步减弱,积极性和创造性渐渐萎缩,尤其是社区的软环境建设方面更显薄弱。因此,加强社区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建设,更应成为当前社区管理的重中之重。要注意社区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实现专业化的社区服务管理。现代社区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社会分工愈益细化,因此,客观上就要求作为工作第一线的社区工作者素质要有一个大的提高。应当在政府指导下,依靠社会工作教育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各级社区社会工作人员及管理者进行系统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同时各级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要积极吸收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投身于社区工作事业。

(五)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和认同。

由于根深蒂固的中位意识和长期以来居委会的行政化色彩,多数居民把社区当成一级行政组织,认为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如黑板报、标语、宣传栏、市民学校等,宣传有关城市社区建设的相关法律、文件,以及社区内的好人好事、与社区相关的重要消息。使居民明确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应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以此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六)探索新的城市社区财力机制,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

城市社区建设,需要有稳定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社区建设有一些投入,但与社区所承担的工作相比,还远不相适应。多数社区的办公场所相对简陋,办公设施和服务设施标准不高,社区干部的工作条件还较艰苦,待遇较低,客观上影响了社区总体服务水平的提高。长此下去不仅不利于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还会挫伤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些高素质人才就可能流失。为此、必须探索一种有利于形成社区组织的稳定财力来源的新的社区财力机制,使社区建设资金的来源多元化、制度化。

(七)城市社区物业管理创新模式

1、搭建沟通协调平台,畅通各方沟通渠道。将业主、物业服务企业、社区、业主委员会、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纳入到沟通协调平台,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常态化对话机制,不仅可以使各方定期沟通彼此的想法,而且可以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

2、充分发挥社区职能,回归服务居民本位。通过探索推行社区去行政化管理模式,为社区繁杂的行政事务“松绑减负”,让社区有更多精力回归服务居民本位。社区要指导业主筹建和参与业主委员会,并对业主委员会进行监督,同时要在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委员会之间发挥“减压阀”、“润滑剂”的作用,作为第三方有效化解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间的对立情绪。

3、强化业主委员会功能,发挥居民自治作用。没有成立的小区要积极组织筹建业主委员会,已经成立的要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作用。要通过订立居民公约等形式,引导小区居民自我管理,规范自身的行为,对部分业主不文明行为可以通过公告栏、微信公共号等方式曝光。要对物业服务企业主动进行监督,并定期召开业主大会,监督经费使用情况,受理业主投诉。

4、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高业主自身素质。要利用社区公告栏、宣传单、公开信等方式加强对小区居民的宣传教育,并通过组织法制讲座、举办小区运动会、举行社区“彩色周末”活动,提高小区居民参与小区生活和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小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5、明确执法主体责任,强化小区执法监管。要明确政府各执法部门的责任,对小区内出现的违规搭建、无照经营等一系列违规行为要按照法律法规严肃处理。要理顺各方关系,明确政府部门、开发企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四、学习先进地区社区服务管理方面

(一)硬件建设保障到位。

七里山街道社区服务硬件配置到位、设施配套齐全,通过政府自建、协调开发商租赁、收回社区服务用房等多种形式,为社区配置了充足的服务用房,设置了功能明确的多种站室。考察的三个社区都配备了1500平米以上的社区服务用房,社区党建服务中心设有“五站四室”,即流动党员联络站、党员创业帮扶站、两新组织工作站、远程教育指导站、志愿服务活动站、开心聊吧、悦读书吧、党员代表议事厅和智慧党建体验厅;为民服务中心设有“四区七空间”,即接待区、孵化区、颐养区、爱心区、先锋空间、智慧空间、议事空间、乐活空间、成长空间、悦动空间和膳食空间。

社区的每项服务都有落脚点,每个落脚点都有合理设计,每项设计都有固定服务人群,大部分居民都能在社区中心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服务,居民深度参与、融入社区建设,归属感得到加强。

(二)社工整体素质较高。

七里山街道注重社工团队的梯次建设,除去工作经验特别丰富的社区书记、主任外,所有社工由济南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统一招录,条件限制在35岁以下,本科学历。社区严格退出机制,凡年满50周岁社工一律退出岗位,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按每300户居民配备1名社工,社工最少的社区控制在7人(含1名专职党建副书记),现行工资待遇为5333元/人(不缴保险),且以济南市社平工资为基数每年增长,今年正在探讨向事业单位待遇靠拢,社区正职参照事业单位正科级待遇,副职参照副科级待遇,普通社工参照科员待遇,吸引了大量“985”“211”应届本科、研究生参与到社区工作中来,本次考察中的三个社区均有新入职的党建专职副书记,年龄均在28岁以下。街道除书记、主任外,按1名班子成员加1个部门包1个社区的1+1+1形式,从理论指导、业务培训、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参与社区建设。

政府的大力支持、优秀人才的引进保证了社区各项工作创新、做实的能力,完善的待遇制度点燃了社工献身社区的激情,目前推行的全科社工“一口清导办、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也基于此开展。

(三)“两新”组织健康发展。七里山街道积极投入,引导各社区引入和培育社会组织,以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落地社区各类创新项目。如“党员管理精准化”项目,在传统党建模式的基础上,社区提出创新项目意向后,大胆尝试融入社工专业元素“借智、借力”,以招标形式投入13万元获得省委党校教授团队学术支持,由两名教授专职研究创新内容并落实,社区定期调度进展情况,创造了党建新概念管理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积分制的方式加强对党员的管理,“线上”是通过利用灯塔系统、微信平台,推送党员活动、居民服务项目及相关政策;“线下”是通过开展“主题党日”、“三会一课”、“讲吧”等多种活动加强对党员学习教育,不能参与线下活动的,可会后通过微视频回放、评论继续参与社区活动,获得积分,可兑换多种书籍、社区特色服务等。

通过这种形式,一是帮助社区解决了社会组织培育孵化、社区志愿团队长效服务等专业性问题,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二是让一些热心于社区服务的“两新”组织得到资金支持和实践锻炼,使“两新”组织和社区同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三是充分发挥了居委会“牵头、协调、监督”的优势,既培育、壮大了社会服务组织,又延伸了社区服务居民的能力。

(四)是服务居民方式多样。

目前,泉景社区建立了以社区党委为统领、社会组织为依托、专业社工人才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四社联动”工作机制;提出了“党员居民提事、两委班子审事、居民代表议事、全体居民评事”的民主协商四步议事法的新模式,解决各项小区管理难题;正在探索以服务为抓手,以居民为主体,以参与为核心的“三全”(全程、全时、全心)服务运行模式,都很好的提升了社区的服务,并让全体居民参与到社区决策,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影响城市社区管理的好坏有着许许多多的因素,本文只是提到重点几个,所以要探索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内城市社区的治理经验,来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目前城市社区组织的发育程度还不高,社区成员的参与能力也有待提高,社区自治的客观条件尚不充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度社会化与强势政府的互动、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的共治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理想构架。

第四篇: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有关社会基层管理与政权建设的论文

论文标题: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作者:_

学号:

年级专业:__

成绩:_____________

【摘要】:现代城市履行社区管理职能是其重要功能,而社区管理职能主要是由居委会承担和完成的。但是,居委会历史和现实原因,在履行管理职能时有较多问题。不仅仅是硬件的匮乏、软件的缺位,更重要的还在于职实的背离性等,都使之产生难以摆脱的困惑。而要解决其根本问题,应从制度保障、工作方式转变、促进居提高等方面予以改善。

【关键词 】:居委会;居民自治;工作方式

一、当前居委会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20年来,全国各地先后对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客观需要来看,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遍问题

1.是思想观念陈旧。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强,但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事情习惯于老套套,“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有些权力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这种思想观念影响和制约着社区管理的发展。

2.是社区类型单一。政府作为行政核心,拥有对社区主要的管理权。也就是已成型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社区管理体制。所谓两级政府是指市级政府、区级政府。街道办事处是区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内含于“两级政府”之中,它既是政府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又是调节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中枢。三级管理是指市级政府、区级政府、街道办事处三者至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街道办事处管理着居委会,并通过它来处理大部分具体的社区事务。1982年,宪法中首次明确指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社会治安,并向政府反映民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意见等。但除了这种政治性的社区组织之外,几乎还未形成其它成熟的社会组织。

3.是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现行社区组织除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之外,就是指驻地单位。而驻地单位按照行政区划或行政系统被划入不同层次的政府各主管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政府行政指令成了这些单位的活动宗旨。条条块块的行政关系割裂了社区生活的有机联系,并且政府职能与社区组织职能错位,从而造成了这些单位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半封闭状况,产生所谓的“单位办社会”现象:一方面这些单位负担过重,它们必须承担建造、维持自己的后勤服务和福利设施的责任和经费,并且要支付给相当数量后勤服务人员的工资;另一方面重复建造同类服务设施又不对外开放造成利用率低,社会资源浪费,并导致专业的社区服务组织难以形成。由此看来,现实中社区组织的小社会是大政府直接管理下的,社区组织基本不具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实体进行活动的能力,在被动状态下,它很难关心自我改造、自我发展;此外,政府插手各项社区组织的事务,如他们的成员须经过政府认可等,造成了政府管了许多管不好的事,造成了政府机构庞大、人际关系复杂等。

4.是体制方面的问题。街道、居委会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基层组织。从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看,尽管这类基层组织继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管理功能,但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概括起来说,主要是建制散、权力小、服务少、参与差。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客观原因。随着城市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企业的离退职工、下岗职工逐渐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和“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形成,政府把更多的职能回归社区,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下沉到社会基层部门,考验着社区居委会的承接能力。

2.对社区居委会认识模糊。由于实际工作中,政府职能部门各级干部对社区居委会的性质、职能、作用认识模糊,认为社区居委会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没有把社区居委会作为一个居民自治组织来对待,漠视了社区居委会的法律地位,把给居委会发号施令、派放任务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级一级往下“批发”工作任务,一些本不该由居委会办的事情也压到了社区,使社区居委会大部分时间花在应付上级交办的任务上,大量挤占了用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时间。而对居民来说,居委会承担着大量的政府和行政性事务,很容易让他们混淆居委会的角色地位,因此,许多居民都不了解居委会的工作。再加之居委会与其他一些政府组织之间的定位模糊甚至错位,导致居民对居委会信赖度越来越低,就更没兴趣了解居委会了。

3.社区居委会和政府部门关系理论与现实的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同时还规定“不设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它的派出机构对居委会工作予以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协助其开展工作。”所有这些法律条文都表明,居委会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在政府与居委会之间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只存在着指导与被指导、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但在现实中,却是居委会的行政性倾向特别明显,政府对居委会工作事务的干预包括了从人员配备等重要事务到居委会日常琐碎的宽广范围。

与此同时,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普遍滞后,县区级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问题远未解决,造成了各职能部门职责不清。

4.工作方法不够科学。目前造成的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的一个原因是社区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比较落后,现在社区居委会简单重复的工作多、手工操作多、社区居委会人员大部分时间忙于填写报表、资料汇总等简单事务性工作,工作量虽然大效率却很低。办公设备利用不充分或不够用,有的居委会配备了多台电脑,但是会操作使用的只有2-3人,造成了办公资源的浪费;有的居委会由于条件所限,只配备了一两台电脑,就限制了工作的进行。

5.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有关社区管理和居委会组织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立法上的空白,如社区居委会的法人资格问题,由于社区居委会的法人资格模糊不清,当遇到某些企业或团体侵害自己利益时,就不能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而导致某些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致使居委会的工作经常处于两难的困窘境地。

二、加强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居委会组织的制度规范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自身情况,依照《宪法》和《组织法》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居委会双方的关系,规定政府对居委会授权事务的范围、限度,居委会自身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政府对居委会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力度等问题,将指导性的法律,变为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定、条款。

(二)减轻居委会不合理工作负担如前所述,居委会承担的下派任务过重是居委会的突出问题之一。逐渐理顺政府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是强化居委会为民服务功能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各级政府组织要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其次,根据《居委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凡是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都应当经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同意并统一安排,而不得直接给居委会布置任务。基层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向居委会布置工作任务时,要将交叉、重合的工作综合起来交由居委会协助完成。再次,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承担一部分政府布置的社区工作,例如人口普查等。

众多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为政府职能下移和居委会减负二者的矛盾症结找到了一条解决的途径。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社区中介组织的介入,权随责走、责随事转到中介组织,不让居委会负担过重。

(三)增强对居委会工作多方面的投入和帮助

1.多渠道解决居委会工作经费问题。经费问题是保证居委会独立性和群众性的前提。一方面,应该把政府资助居委会的措施制度化,即基层政府每月、每年给当地居委会多少钱的资助,应该固定下来,不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发生改变,并且不与任何条件挂钩。

另一方面,居委会的经费来源也应该多样化,政府应该考虑赋予居委会接受社会捐助的资格,并对捐助居委会的个人、企业,给予税收等政策的优惠;国家和地方也可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资助居委会开展社区福利性、公益性服务项目。同时,应该培育居委会的“造血”功能,兴办一些经营项目,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当然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其收入主要用于发展社区福利性、公益性事业。这样一来,居委会的经费不但有了可靠保证,经费的来源结构将得到优化。

2.进一步加强社区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结合社区居民和实际居住人口的数量合理确定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用房的使用面积。室内活动用房要有必要的活动设施和用品,并有一处面积较大的单体空间,便于居民开展集体活动。室外活动设施要有供居民开展健身、休闲等活动的场地和必要的设施。

(四)改进居委会的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方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推动居委会工作的志愿者化和公益化。一方面,大量招募社区居民作为居委会工作者,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另一方面,还应该改革居委会工作的报酬机制,除了少数专业性的全职人员可以拿工资外,其他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报酬应该津贴化。

(五)突出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居委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居民,应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居民自身的潜力,并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关注居委会的建设,调整自治与完成政府交办工作的关系,才能把居委会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1.各级政府在出台一些便民利民政策时,建议采取社区听证会制度,充分听取社区居民代表的意见,确保政策能切合实际,操作性强。

2.对社区的重大问题或事情,由居民自己决定,提出方法意见。例如居委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员候选人的提名和选举应当逐渐由社区群众自己来掌握,并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进行规定。其中,居住在本社区应当是首要的条件,因为只有居住在本社区,他才具备了当选社区自治组织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他才能够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并根据本居住区的特点与居民群众的实际要求,开展社区活动。

另外,真正由居民选举的管理者应向社区居民负责,其工作应由社区居民来监督和评价。

3.强调社区内有较大利益的群体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中的代表性,让他们的利益诉求通过民主渠道进入居民自治的决策,进而进入政府的相关政策,使社区居民自治更有实效性,也有助于动员居民参加社区建设和民主自治。4.改革完善居委会考评制度,要把居民会议的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居委会工作的最基本的依据。5.居委会还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扫除与居民间的沟通障碍。多组织社区活动大力培养和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认同感。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应多与群众进行联系,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王青山,刘继同.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张宝锋.社区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3]唐忠新.构建和谐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4]连玉明.学习型社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5]鲍月新,刘泽雨,董慧.社区管理理论与实践[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五篇:单亲家庭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对策的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内容摘要】结合对**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市单亲家庭状况的调查,分析当今单亲家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社会对策。旨在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有关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引导单亲家长树立健康、积极、乐观、自强、自尊的婚姻和教育观念,从而减少单亲家庭对社会整体发展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关键词:珠三角;单亲家庭;调查分析【作者简介】**,广东**科学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广东**:528000随着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传统婚姻伦理观念的不断变化,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单亲家庭逐渐增多,这些家庭面对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困扰较多,由此而引发家庭成员的行为异常和非正常心理案例不断产生,继而带来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犯罪、吸毒、失业等。这不仅是一个摆在单亲家庭成员面前的严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外对单亲家庭问题的研究已经走向成熟,已由数字统计分析发展到心理学分析及社会学分析;由单亲家庭问题的现象研究转向对其本质的研究;由单纯实证分析转向了系统理论分析;并且,各项研究由描述性转向对应策略的寻求。其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单亲家庭的两种极端认识,一是夸大了单亲家庭的负面影响,将所有发生在单亲家庭的问题均归咎于单亲家庭的结构;另一种认识是对单亲家庭状况的估计过于乐观,认为单亲家庭形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和未来性。这两种倾向为正确对待单亲家庭、解决单亲家庭问题设置了障碍。而国内对单亲家庭问题研究还没引起足够重视,在研究上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对单亲家庭问题的研究多偏重于离婚式单亲家庭,而对分居式、未婚式、丧偶式单亲家庭的问题研究较少,对单亲家庭子女影响研究较多;相对而言,对单亲(父)母主体的研究则明显不足。比如,对单亲家长婚姻观念的研究就很少有人关注,但其研究对控制单亲家庭的数量,减少由其衍生而来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单亲家庭问题研究上的一个缺憾。二是单亲家庭的研究中过于强调单亲家庭给子女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全忽略其正面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单亲家庭所形成的不良环境只是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作用大小,还取决于家长本身和孩子的互动关系。而生活中,也不乏单亲家庭中的儿童在某些方面优于完整家庭之中的儿童。因此,对其研究有利于正确对待单亲家庭和解决单亲家庭问题。三是关于单亲家庭社会问题的对策研究较空洞,而且带有倾向性,过分强调对单亲子女的保护和对单亲家庭的资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观点起了一个不好的暗示作用。一方面加重了单亲家庭成员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单亲家庭对社会福利的依赖。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都面临困境和存在诸多问题,也有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过着十分正常和健康的生活。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试图结合**的实际情况,就解决现存问题作一较深入的探讨。在**市妇联的支持下,**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从2003年10月开始,历时5个月,就珠三角单亲家庭状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本次调查内容除涉及单亲家庭的经济、社会、情感和子女教育等共性问题之外,还对一些带有珠三角特色的单亲家庭问题作了特别关注。根据这次调查掌握的基本数据,笔者对珠三角单亲家庭所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的应对策略。1 **市单亲家庭的基本状况据调查统计,**市目前共有单亲家庭19751户,占全市总户数的1196%;在单亲家庭中离异、丧偶、非婚生育三种类型的单亲家庭,分别占单亲家庭总数的51192%、43174%和4133%;单亲家长的年龄相对集中在36~45岁年龄段,而且女性家长比男性家长多,单亲母亲家庭占单亲家庭总数的79105%;单亲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其中初中以下学历的占61161%,大专以上文化的只占5142%,其余的为高中或中专。

下载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调研报告)(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调研报告)(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单亲家庭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对策的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结合对**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市单亲家庭状况的调查,分析当今单亲家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社会对策。旨在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有关学者对这一问题的......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 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市社区管理已经成......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20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社区是城市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不断加大力......

    **社区社会治安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康乐社区社会治安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康乐社区基本情况:东至青海民族大学东墙及其延长线(东川工业园区界)、西至湟中路、南至果洛路延伸段(湟中路和博文路之间)及昆仑东路、......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武宇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社区管理地位逐步提高,社区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因此搞好社区管理是社区建设的内在......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井冈山大学 政法学院毕业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院政法学院姓名周卫华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学号90114016 指导老师张长厚 目录 导言……………......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以XX社区类型为例,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现实背景和意义,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

    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存在问题和对策

    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存在问题和对策 仁怀市委党校 梁慧 摘要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窗口和缩影,它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