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的历程

时间:2019-05-14 15:5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建设的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建设的历程》。

第一篇:社区建设的历程

社区建设的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顾社区建设的历程,描述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各地实践的模式,分析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国际社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来把握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社区建设的基本走向,以利于下阶段我区社区建设的发展和指导街道、社区顺利开展工作。

一、“社区建设”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按照我国政府权威文件的表述: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还是我国社会基层组织结构重组和社会资源整合的过程。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社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并通过这一体制的有效运作,逐步解决社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概括而言,社区建设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社会性

社区建设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它既不是一种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民间活动,而是各类社区主体、各种社区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它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政组织发挥着领导或主导作用。二是社区建设工作面向整个社区,面向社区成员,为社区组织和成员提供多方位、多样化的服务。三是社区建设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辖区单位与社区居民的共驻共建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工程。

2.群众性

社区建设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二是社区居民的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坚实基础。三是社区建设工作必须是全体居民对其所生活的社区形成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与参与感,即社区意识。只有使社区居民真正树立起社区意识,才能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促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

3.地域性

中国的城市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因此,社区建设也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主要是根据本社区成员的需求和愿望,解决本社区问题,为本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服务。二是社区建设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主要是本社区内的居民、单位和群众、组织。三是社区建设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本社区之内,并在一定程度上受本社区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

4.综合性

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而不是特指某一方面的工作。其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工作涉及面很广,它包括拓展社区服务、美化社区环境、强化社区治安、繁荣社区文化、推进社区卫生。二是社区建设既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所以评估社区建设工作的标准也不是单一的,或固定不变的。三是社区建设工作是一种多学科的集合体,既有社会学,也有人口学、政治学、环境学、管理学等等。开展社区建设的工作,要求社区工作者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5.计划性

社区建设的计划性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是一项有计划的社区变迁。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变迁的客观规律,制定社区建设计划,推动社区发展的过程,就是社区变迁。二是社区建设作为有计划的社区变迁,是人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三是社区建设必须从社

区实际出发,制定长期、中期、短期的计划。必须在大量社区建设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社区实际情况,具有自己特色的总体发展计划。

二、我国社区建设历程的回顾

我国社区建设运动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初期,伴随着国际上一些农业国家的“民众教育”、“农业推广”、“合作事业”与“乡村建设”等民间自发的社会改良运动而展开的,如1924年晏阳初先生在河北定县推行的平民教育;1927年陶行知先生在江苏南京创办的晓庄学校及其后来在江苏各地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1929年梁漱溟先生创建的河南村治学院及其后来在江苏山东邹平县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社区建设运动主要是在农村展开。接下来由于战争的原因,致使社区建设工作被迫停止;1949年解放后,曾经在农村推行土地改革、农村合作事业,直至走向人民公社制度,在城市则建立一种国家为权威来源、单位为统治形式的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经济一体制,在这种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是高度集中的统一命令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下没有带地方自治色彩的社区建设的存在;1986年,为了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国家民政部就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首次将“社区”这一概念引入了城市管理;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又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第一次将“社区服务”引入法律条文;1991年,国家民政部又提出了“社区建设”这一概念,并在全国各个城市中广泛地开展了社区建设活动;1998年,国务院又将“推进社区建设”的职能赋予了民政部;1999年,国家民政部正式启动了“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程;200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正式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可见,将社区建设推向深入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关于“社区”一词的含义、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令文论述)

三、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

中国城市的社区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出现了两种明显的取向。一种是着眼于基层政权建设,强调城市管理权力的下放和政府权力在社区的整合。因此,这类研究者提出要将城市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基层政府的权能,进一步强化街、居组织的地位,乃至把街道办事处变革为基层政府,使其由主要承担民政职能转为承担整个街区的社会综合管理。由于这类研究直接面对街区实际,并且集中在政策层面,针对性较强。因而直接影响了基层政权建设的实践。虽然法律尚未确认,但90年代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的试点实际上都将街道办事处作为一级政府管理的实体来强化,现实中大多数城市沿用的是这一种取向。第二种取向是着眼于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强调社区动员、居民参与和社区自治。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也倾向于进行操作性政策的设计,但多以社区理论和国家与社会理论作为假设和分析的基础,因而其研究成果被称为“社区制”。他们针对街区社会管理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忽视对社区居民的动员,而政府方面又因包揽公共事务过多,所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并进一步滞缓了社区的发育。为此,他们提出:(1)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趋向,政府权力应向社会转移;(2)通过社区工作促进居民互动,并实现社区动员;(3)将社区服务由政府对居民的单向服务变为居民相互之间的双向服务,从而营造社区氛围,促进社区发育;(4)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和市场组织,让社会管理自己。对应于街道权力的扩张,这类观点的极端是政府对社区事务干预越少越好。

“社区制”研究强调街区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提供了解决街道行政压力繁重这一问题的思路,适应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初衷,因而正在对社区建设的实践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政府鼓励下,各地街道和居委会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发动工作,从试点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基本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四、我国社区建设的试点概况和基本经验

自90年代中叶开始,社区建设开始在中国大陆部分大中城市展开,至1999年末,主管机关民政部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青岛、沈阳、武汉等城市设立了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目的是通过实验区的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得出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操作原则和程序,在全国进行示范和推广,以推动城市社区自治。各实验区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下列四种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或经验。

(一)社区建设的代表性模式及其主要特征

一是沈阳模式。沈阳模式最鲜明的特征是组织构建。即模仿国家政权机构的设置及相互关系,创造性地在社区内设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下称社代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下称议事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下称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的主体组织,并通过建章建制,明确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推广的程度和地域而言,沈阳模式的影响最大,目前对沈阳模式的借鉴除了辽宁全省外,在全国范围内还有海口、武汉、哈尔滨、西安、合肥等地。二是上海经验。其最大的特点,是将社区建设与1995年上海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改革密切管理体制合在一起,将社区定位于街道,形成街道社区,并强调依靠行政力量,在街居联动的过程中发展社区各项事业。上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改善社区环境,在社区建设各类服务设施,创造文明小区、营造社区氛围。由于上下联动,社区建设空前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文明社区、文明小区、示范街道和示范居委会。与上海做法类似的有北京西城区。三是青岛经验。青岛社区建设的重要特点是以社区服务为龙头,提升社区功能来发展社区。青岛市强调将社区服务作为民心工程来抓好。全市四个实验区都确定以社区服务为中心,统一部署,统一行动,集团作战,形成联动,在青岛掀起社区建设的热潮。同时将社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市区街居四个层次,一把手抓一把手,一级向一级负责。与青岛以社区服务为龙头,推动社区建设做法相类似的城市还包括南京、天津等地,并各有特色。四是江汉模式。这是指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的经验,它以主动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特征。江汉区在依照沈阳模式建立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后,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社区自治。其核心内容包括1)明确提出自治的社区建设目标。2)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转变政府职能和培育社区自治。3)建立新型的政府行政调控机制与社区自治机制相结合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江汉模式转变职能的主要内容是:1)理顺关系。明确居委会与街道、政府部门的关系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不是行政上下级的关系。2)明确职能。政府部门负责行政管理,承担行政任务,居委会负责社区自治,不再与街道签目标责任状。3)政府部门面向社区、实现工作重心下移。4)费随事转,责权利配套。5)建立评议考核监督机制。为保证以上五条基本内容落到实处,江汉区率先在9个职能部门进行体制改革,并创造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除了上述四种代表性模式外,其余实验区也各有特色,都为社区建设供了有益的经验。

(二)、我国社区建设已初见成效

通过各级政府的大量努力,社区建设已初见成效:一是社区建设得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自实验区工程启动以来,社区建设工作得到所在省、市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社区建设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推进社区建设,使社区功能得到了强化。各部门、各驻区单位在社区中找准位置,从各自本职出发,向社区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社区普遍开展了便民利民服务、治安综合治理、美化环境以及各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尤其是着手解决一些群众亟需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社区建设丰富了社区生活,使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凝聚力增强,群众自觉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三是通过社区建设,找到了一条加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路子。各实验区通过实践,城市基层管理开始由过去传统的行政管理为主的方式向社区自我管理为主的自治方式转变,使城市社区成为全部城

市工作的基础和载体,使城市大量实际问题解决在基层,促进了城市社会的稳定。四是通过社区建设,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推进社区建设,使社区居委会干部素质有所提高,工作条件有所改善。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评议社区工作和参与社区事务,既促进了社区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进一步扩大了基层民主,密切了干群关系。四是作为承接社区建设主体的社区居委会机构设置、权利、义务得到明确。

五、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制”关注的焦点其实也是基层社会功能性需求的满足与社会秩序的形成,但由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它与前面所言的另一种主张在事实上形成了“社会化”与“行政化”的争论。其实,如果各执一端,两者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缺陷都非常明显。对于强调行政化的倾向来说,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街区历史与发展趋势的深入了解和强力解释,因而实用色彩较浓,缺少宏观和长远的思考;另一方面,由于忽视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组织和社会自治组织的力量,因而不能找到推动社区发展的更为丰富的资源。对于强调社区制的倾向来说,虽然视野较为开阔,政策思路也更加适应街区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但由于在理论上以国家与社会的分野作为预设前提,他们的对策思路在实践中就常常缺乏实施推动的主体。换言之,社区制研究的理论与对策是相互矛盾的,在理论上,它主张政府行政权力的淡出,在实践中却又将政府作为预设的推动主体。因此,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社区建设的工作方法上,以行政推动为主导,以工作方案为导向,社区组织行政化色彩仍然很浓厚,居民的自发参与限于配合政府工作方案,缺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专业方法启发社区居民的独立自主行动,主要表现:在形成机制上,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社区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政府划定或一手促成的;从已有社区的性质看,目前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着大量政府职能的街道办事处是社区的唯一主体,与社区有关的工作被纳入了政府工作轨道,成为党和政府的基层工作;从管理体制上看,以街道居委会为基础的社区,仍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和行政模式,存在着强化政府行政职能的倾向。另一方面是在社区建设成果上,重视有形的硬件建设和经济发展,忽视无形的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自助互助精神、集体合作能力、社区归属感的培养,造成社区建设的核心主体之一的居民参与不足,试想没有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成为了“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这也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如何调动起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

六、国际社区发展的新趋势与我国社区建设的基本走向

国际社区发展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新趋势:一是在实施地区方面,社区发展在工业发达国家农业地区中,有同样获得重视的趋势;二是在推行组织方面,许多国家均有政府当局与民间团体联合起来共同推动,并尽量鼓励民间参与的趋势;三是在工作方法方面,有日渐重视教育与组织的过程,并透过各种工作方案以达到此一目的,因而将两种理论视作互补的趋势;四是在推行模式方面,有许多不同的工作模式的提出,但一般可转化为三种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初协助阶段,靠外在的技术、资源援助来引导、带动、组织、启发社区居民,以方案为本解决社区问题;第二自助阶段,就是要社区居民自己组织、自己决策,自己解决问题,以过程为本,注重居民的教育;第三互助——竞争阶段,将许多小型社区联系起来,相互竞赛与观摩,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合作,充分运用资源,进一步提高社区组织程度,促进社区长期发展;五是在工作人员方面,有尽量运用地方志愿工作人员,并辅以社区专业工作人员的作法;六是在工作技术方面,各国均重视专业人员,志愿工作人员和社区领袖的训练和研习,以期提高其服务的品质。

如果我们认同中国社会的转变方向更趋向于西方国家的市民社会的话,我们可能接受国际社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即使我们不承认社会转变的方向是市民社会,我们也会发

现现行中国的社区建设在犯着别的一些国家社区发展中相同的错误,即偏重于依靠外来的力量去建设社区中的硬件物质设施,而忽视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自主自助、合作行动预防和解决社区问题的态度、能力和精神的建设。当然,只讲无形的精神建设,没有具体实际问题的解决,未免流于空泛,同样不足取。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建设,绝不应该是街道居委会工作的简单调整,而是引入新的机制建立多元主体的民主管理体制,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形式,是管理模式由政府统制向社会自治的根本性转变,是社会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内在要求。

有幸的是,学术界及我国社区建设的领导(指导)者已经对此问题有所认识,因此,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今后一段时期社区建设将呈现以下四个大的基本走向:

(一)社区建设发展的地域空间将呈现渐次推进的梯度格局。主要体现在:一是社区建设将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发展;二是社区建设在推进启动点的选择上,将从社区服务基础好的社区开始,向社区服务的空白点和弱力区渐次铺开,进而在整个城区开展;三是区域分布上由东部发达省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缓慢推进,并且在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和手段等方面均出现梯度差异;四是社区建设在我国城市大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会由城区向农村小城镇延伸。

(二)作为社区建设重点之一的社区服务,在呈现多样化与个性化并存的同时,将向着追求质量的方向发展。社区服务的设施及服务项目的拓展,将在经历规模和数量扩张阶段之后,进入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主的内涵发展阶段。它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的面对特殊群体的福利向新福利人口转移;二是所有权归单位共享的服务数量的增多;三是部分传统的便民利民服务将向连锁店的方式发展;四是医疗卫生、养老等向社区转移、增多,成为社区服务的主体;五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行政性服务向社区转移;六是物质性服务提高的同时,精神性服务增多;七是社区服务将遵循志愿服务的方向发展,志愿性服务增多。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手段将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手段的现代化将成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象电脑网络向社区、街、区、市的连接,网上求助与网上服务的建设等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社区建设的推动力将出现政府直接参与转向非营利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能力增强的趋势。一是政府将从社区建设的直接推力系统退出,由领导转为引导;二是一些非营利组织将成为社区建设及相关服务的组织者;三是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建设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自治功能将通过社区民主和社区服务这两大支柱而得到加强,居民自治将在继社区组织建设、设施建设之后,逐渐成为社区建设的主旋律。

七、简单的小结

总之,我国作为经历了传统社会主义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不仅与发达国家的社会转型过程有着不同的历史起点,面临着它们未曾有过的历史任务,而且,同时集中了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相继出现的多重问题,这些情况表明,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更加复杂,具有“叠加”性,从而要求城市社会整合机制和社区建设机制必须实行根本性变革,必须把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必须建立能够容纳全方位变迁的整合框架。而能够容纳全方位社会变迁的整合框架的承接载体是社区,换句话说,社会转型要求社区成为社会整合的主要载体。社区的地位和作用伴随着社会转型日益提高。城市社区建设正是适应了社会转型期的需要,它以发展基层民主和群众自治为自己的重要目标,决定了它是21世纪的社会整合工程,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必然。

作为社区建设最最底层的社区居委会应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把社区建设工作

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并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贯彻实施细则,提供切实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财力保障。积极转变职能,用民主、法制和引导的方式来指导社区居委会工作,逐步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指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协同、社区居委会主导、社区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工作机制,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篇:地质公园建设历程

地质公园建设历程

地质遗迹(Geological Remains或Geosites)是指地质历史时期保存遗留下来,可用以追索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地质现象。这些地质作用的产物是不可再生的,它是人类通往了解4.6 Ga的地球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获取地球演化变迁过程珍贵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当今人们已把地质遗迹视为地球母亲赐与子民们的宝贵遗产,称为地质遗产(Geological Heritages,继承和珍视这笔失而不可复得的地球遗产已逐渐成为地球村居民的共识。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在Unesco地学部主持下,IGCP科学执行局会议多次讨论地质遗迹保护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各国地质学家逐渐形成了共识,即:推动地质公园建立以保护地质遗迹,恢复地质生态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补益地方经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特别是199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讨论了欧洲地质公园的建设问题,在欧盟的支持下,2000年6月欧洲地质公园正式建立,现已有10个成员,预计2005年达到30个。近年来,奥地利、瑞士、伊朗、巴西、阿根廷等国也先后建立了国家地质公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次大会(1997年11月)决定“建立具有特殊地质特色的全球地质景区网络”,Unesco 156次执行局会议更进一步要求“选择地质上有特色,同时兼顾景观优美,有一定历史文化内函的地质遗迹建立地质公园”。2001年6月Unesco执行局通过(161 EX /Decisions , 3.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其成员国提出的创建具有独特地质特征区域的自然公园(也称地质公园)”的特别动议。

2002年1月Unesco地学部再次提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计划,并于2002年5月正式发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

2003年2月7日,Unesco地学部召集IGCP科学执行局、地科联和地理联合会及地质公园顾问专家组共同讨论决定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工作正式启动,各成员国按世界地质公园工作指南要求和标准准备好申报,在通过Unesco地质公园顾问专家组同意后,上报正式申请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03年2月7日会议还专门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进行了逐条讨论和修改。

200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我国黄山、庐山、云台山等8个国家地质公园被首批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地质学家早在1985年就提出在地质意义重要、地质景观优美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以加强保护和开展科研、科考。1987年7月地质矿产部以地发[1987311]号文件《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规定(试行)的通知》,把保护地质遗迹首次以部门法规的形式提了出来;1995年5月地质矿产部又颁布了《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则进一步把建立地质公园作为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一种方式出现在我国的部门法规之中;1999年12月,国土资源部在山东威海召开的“全国地质地貌保护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的工作。2000年4月3日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亲自批示了地质环境司关于开展地质公园工作的请示,同年8月,又以国土资厅发「2000]86号文下发了《关于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领导机构及人员组成的通知》,同时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同年9月,国土资源部又以国土资厅[2000]77号文下发了《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随文附件有《国家地质公园申报表》,《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提纲》,《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组织和工作制度》,《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建立了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的评审机构和组织办法,国家地质公园的条件和要求,申请程序和申报材料,评审要求和标准等都有了系统而完善的规定,这就使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一开始就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有了健康发展的保证。

2001年3月中国的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颁布。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一开始就设计了形象鲜明、特征突出的徽志图案,其后各省、市、自治区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2000~2001年两年中,在各地申报的近百个候选地中,经认真对比、评议、审定,最后分两批将44个地质遗产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表2 , Zhao Xun , Wang Milly , 2002;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2003)。

这一工作,同时也推动了各省、市、县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不少地方政府也评审命名了一批省、市级地质公园。这样以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配合以省、市地质公园的网络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地质遗迹保护系统就在中华大地上渐次成形,这些地质公园成为各地方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当地居民就业的新载体。同时,地学普及得到落实,地质环境保护深人人心,成了居民的自觉行动,学术交流活跃,造成了一个个主题鲜明的学科研究中心,提高了旅游的科技含量,地质公园计划在中国的实施,已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各地居民的赞许。

从2000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在全国组织实施国家地质公园计划。200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我国黄山、庐山、云台山等8个国家地质公园被首批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的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是2001年3月颁布的,中国的第一批世界公园是2004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到目前为止(2009年),我国已有世界地质公园20处(全球共58处),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138处,省级地质公园159处。在138处国家地质公园中,已经揭碑开园的有127处。一个等级有序、类型多样、分布面广的地质公园体系已初步形成。地质公园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军。

第三篇:党作风建设历程

作风是一个政党的性质、宗旨的外在体现,它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党总是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更加突出地强调和推进作风建设,为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当前,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环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证。

一、深刻把握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要义

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包含两个层次、七大建设。一个层次是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这两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线;另一个层次是五大基础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五大基础建设之一。通常讲,党的作风是党的阶级本色和政治品质的外在表现。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的作风是指全体党的成员在思想、政治、组织、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高度凝练的行为方式,是党的内在精神、整体素质、政治倾向和纪律规范的体现和反映。一句话,党的作风是党的品格和特质的外在表现。党的品格和特质可以从多方面看待,但是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党,所以党员和党的干部所呈现出来的应当是亲民的、为群众着想的、为群众服务的、维护群众利益的、与群众关系密切的作风。党的作风建设,就是要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抵制与党的要求不符、损坏党的形象和群众利益的各种不良作风。党的作风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作风建设的主线和总体性要求,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二是作风建设的常规性内容,如思想作风、工作学风和学风文风建设等;三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归结到一点,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和优点。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风建设。对此,毛泽东同志曾经有过一段很精彩、很深刻的论述。他说:“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1](P1360)这里提到的“革命风格”就是指党的作风。由此可见,党的作风建设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良的作风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三是党的作风关系到政风民风或社会风气,四是党的作风建设影响到党群关系和党的执政基础。党风建设的关键和重点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领导干部作风问题是个党性问题。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胡锦涛同志还对领导干部列了六条基本标准: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作风优良是合格领导干部“六条基本标准”之一。俗话说,做人要有人品。领导干部作风问题、党性问题,说到底是做官最基本的的品质,是“官品”或“官德”。

我们党总是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更加突出地强调和抓紧作风建设,为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著名的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提出“三大作风”,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为我们胜利地夺取全国政权和迅速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经受住执掌新中国政权的初步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证了正确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21世纪之初,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顺利完成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今天这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需要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这对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乃至完成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会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

二、深刻把握党的作风建设的发展脉络

新形势下有效推进党的作风建设,首先要对党的作风建设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尤其要全面把握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不同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对作风建设的发展和贡献。

(一)毛泽东同志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发展和贡献

毛泽东同志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首创人、设计师和实践者。他首次提出了作风的概念,概括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形成了党的作风建设的一整套理论,并且有效付诸于实践。他曾经说过,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他也说过,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他还说过,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他强调,一切从事国家工作、党务工作和人民团体工作的党员,利用职权实行贪污和浪费,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他还特别指出,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居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早期,毛泽东同志主要强调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形成党的优良作风。上世纪20年代,在秋收起义之后进行三湾改编的时候,毛泽东开始思考依靠我们这点力量如何能打下一片天地,如何将我们的部队建设得与众不同?他最早提出要用无产阶级思想来改造我们的军队、武装我们的党。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影响深远的建党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全党范围内领导和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历时数年,主要是整顿“三风”,即党内存在的党风、学风、文风不正的问题,批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最终达到全党思想上高度统一的目的。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系统总结概括出我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告诫全党要保持“两个务必”,即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开始执政之后始终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在全党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并将党内的整风运动扩大为全国性的教育活动。

(二)邓小平同志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发展和贡献

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恢复我们党的优良作风。邓小平说过,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同志,特别是主要领导人,威信建立在什么地方呢?建立在思想、工作、言论的正确上,建立在民主作风上,建立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上。他也说过,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不应当计较享受。要弄清楚,我们的生活不能脱离社会的生活水准。他还说过,我们脱离群众,干部特殊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干部搞特殊化必然脱离群众。我们的同志如果对个人的、家庭的利益关心得太多了,就没有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群众了,顶多只能在形式上搞一些不能不办一办的事情。他曾严厉指出,现在有少数人就是做官当老爷,有些事情实在不像话!脱离群众,脱离干部,上行下效,把社会风气也带坏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央于1979年和1980年先后出台两部重要的党内法规,一部就是《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一部是《关于党的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这两部党内法规推出的主旨,就是强调还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还要保持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和政治本色,哪怕是立功再多、受苦再大,也不能成为搞特权的理由。从1982年开始,全党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整党,也起到了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作用。

二是明确了反腐败斗争以及拒腐防变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党对于腐败主要采取个案处理的办法。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央把腐败分子张子善、刘青山处决以后,震慑了好多年。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也有过这种想法,通过抓几个关键的问题,收拾几个重要的人物,起到震慑作用。但是,邓小平首先意识到这样做不管用,因为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之后,各种权力更加容易“寻租”和“套现”,尤其在体制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权力制约容易失效,容易滋生腐败,治理起来又特别复杂,因此反腐败斗争和拒腐防变成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多次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反腐败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他还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这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1989年,邓小平同志在退出领导岗位时有一个重要的政治交代,就是反复强调必须抓好党的建设,要从严治党,千万谨防党内腐败变质。这是邓小平对作风建设所做的重要贡献,对新时期党的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江泽民同志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发展和贡献

江泽民同志对于作风建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把执政条件下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四大把“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写进了党章。他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他指出,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端正不端正,关系十分重大。思想、作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他还反复告诫,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贪赃枉法。

二是深入探讨了执政条件下党风建设的重大问题。之前党的作风建设一直是延续了革命时期作风建设的框架,而江泽民则专门有针对性地探讨执政条件下的党风建设问题。当时,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大党、老党、“百年老店”出了问题,的确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比如,有的执政党经济搞不上去或者腐败严重,导致执政无法继续;有的执政党的经济和政治都搞得好,但是由于没有处理好社会问题,还是下台;还有一些执政党,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都处理得很好,但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国际关系而导致下台。江泽民同志由此思考我们党如何吸取他们的教训,如何遵循执政规律执好政、建设好党。当时的一项权威调研结果也令人担忧,如不少基层组织比较涣散,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很好发挥,有些干部还有些迷茫情绪。在当时改革开放的情况下,已不适合采用延安整风时的群众运动来进行党的作风建设,但又必须集中解决一些突出问题。所以,1998年至2000年,党内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此后,2001年9月,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并再次强调“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十六大强调: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四)胡锦涛同志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发展和贡献

胡锦涛同志对党的作风建设的贡献和发展主要有三点。

一是号召全党牢记“两个务必”。他主政伊始第一个大的举动就是带领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到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二是夯实作风建设的制度基础。这期间,中央系统出台了一些重要的党内法规,2003年,党中央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05年党中央制定出台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三是系统阐述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他指出,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他特别强调,领导干部作风说到底是个党性问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明确要求,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一是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二是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三是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四是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五是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六是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七是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八是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这期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报告都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倡“四个大兴”: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012年1月,胡锦涛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要大力保持党员、干部作风纯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坚持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深刻把握党的作风建设的推进重点

(一)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党的作风建设的推进重点是围绕密切党群关系,坚持拒腐防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本色

党群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基于如下几点理由。第一,党群关系是多数与少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政党就是群众的一部分,只不过她是群众中的先锋队,但和人民群众相比依然是少数,所以党不能离开群众。第二,党群关系是仆主关系、代表者和被代表者的关系。人民是主人,党是人民群众的代表。我们常说“权为民所用”,其实还暗含另外两句话,“权为民所授”和“权为民所有”,我们党虽然长期执政,长期代表老百姓,但必须时刻铭记公仆的角色。第三,党群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群众需要一个先锋队,需要被领导。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也离不开党,只不过“党离不开群众”是无条件的,群众是否能离开某个政党是有条件。要让群众离不开党,党必须具有如下的资格:一是党要知晓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群众根本利益所在;二是要善于平衡群众间的利益关系,并将其整合;三是党能够教育和提升群众;四是党自身能够始终保持清正廉洁。这样,就能够做到“党离不开群众、群众也离不开党”。

现在党群关系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一些局部地区,党组织和党员的吸引力、影响力有所下降。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关键时候或危急关头就显现出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实际影响力其实很弱,群众并不买账。再比如,在一些局部地区,党员干部和群众关系疏远,党群关系比较紧张。有人说,中国的官员只怕领导,官员不怕代表或者委员,老百姓离官员很远。这话不是没有一点道理。近年来,社会冲突、群体性事件的上升也是党群关系紧张的一个表现,许多地方的警察和保安的人数不断增加,也说明党群关系在社会变革时期面临的问题非常突出,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又比如,一些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成为损坏党群关系的关键因素。腐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公权私用等,另一种是各种形形色色的特权。第一种腐败的影响已经为人所熟知。不过,各种特权的泛滥对党群关系破坏力也很大,动辄就“领导优先”、特殊待遇、奢华接待、等级森严,等等,这对我们党的形象损害较大。还有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也都损坏我们党的形象,影响党群关系。

(二)新形势下,作风建设的重点要围绕改善党群关系,弘扬和培育党的优良作风

一是要真正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本质特征和最大的政治特色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现在讲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都是基于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这个宗旨是不可以动摇的,党不能与民争利,党也没有自身利益,党的利益就是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绝不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口头上说要以群众为师、把群众奉为衣食父母,但做起来却是另一套,对领导的意见十二分在意,对于群众的呼声和利益不闻不问、敷衍了事。发展市场经济会涉及利益,不能回避利益。但是,作为共产党人,就必须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党员和干部不能利益当先,坚决不能用“为领导服务”取代“为人民服务”,也不能用“为纳税人服务”取代“为人民币服务”,更不能用“为人民币服务”取代“为人民服务”。我们是有崇高理想信念的党,始终不渝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拒腐防变的“底线”。

二是要真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最主要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什么我们要如此强调贯彻群众路线呢?因为我们党是长期执政的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好处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如何做到办了大事让老百姓满意呢?要保证一点,就是不能集中力量犯了大的错误,比如搞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怎么避免犯大的错误呢?如何把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发挥出来,而把劣势避免掉?根本的途径就是必须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党是一直在台上,不像西方有些国家的政党是轮流执政,群众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到选举的时候就看出来了,否则就过不了选举这一关。我们没有这个制度,我们一党长期执政,所以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这样才能科学决策,这样的决策才能受群众欢迎,才能保证让群众受益,最终才能拉近与群众的关系。这是密切党群关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跟国外选举型政党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是选票说话,我们是科学决策赢得民心。现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好多人没有完全贯彻群众路线,没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是拍脑袋决策,拍脑袋决策必然失去民心。世界银行曾经对我们“七五”至“九五”期间的投资做了一个评估,失误率占30%左右,由决策失误造成的资金浪费数以千亿计,因此有人说,决策失误比贪污腐败还严重。这就是没有按照群众路线,没有真正地把群众的需求,把真正的情况,第一手资料掌握好,而是随便了解一些情况、一些信息,有的甚至是不做调研和论证,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这必然造成极大的浪费,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民心,侵蚀党的群众基础。现在,有的地方也在搞一些时髦的做法,比如,这两年搞各种各样的听证会来收集一手的资料,听证会也是国际通用的,好好搞也行,但有的地方把这个做成一种“应景”,当成是走过场。网上曾经披露,有人成了听证专业户,什么样的听证会他们都参加,有个女同志参加了19次各类听证会,这就不是听证了,而是“托儿”了。老百姓“被代表”了,肯定不会满意。因此,必须扎扎实实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地了解群众的呼声,才能作出一些科学的决策。

三是要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发展基层民主,是创新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方向,也是密切党群关系、贯彻群众路线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要想真正地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需要大力发展基层民主,我们现在的基层民主发展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个是要真正体现和落实“权为民所有”。老百姓一辈子都不参与选举、不参与权力运作,他怎么能体会到这个权力是我的呢?因此要搞一定范围的直选,要进行真正的差额选举,让老百姓有行使权力的实践。二是要有“权为民所授”的实践。选举就是一种授权,在实践中才能锻炼和培育群众,夯实基层民主的根基。三是要重视并做实“用权环节”的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在解决好授权的同时,还要解决好权力运用过程中的民主管理,要扎扎实实做好“用权民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下运行,在严格规范下运行。

四是要继续探寻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治本之举。在密切党群关系上,还有一个绕不过的、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反腐败和拒腐防变。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经过了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最早的时候叫“重点反腐”,有什么腐败反什么,搞各种专项治理等。后来邓小平同志提出反腐败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人们开始探讨一些长效的机制,特别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收效比较明显,比如,推行收支两条线、公开招标、改革审批制等,都是源头治理的措施。特别是审批制的改革,原来名目繁多的审批极其容易滋生权力的腐败,后来把好多不合理的审批都废除了,收到了源头治理的效果。现在反腐败工作初步构建了一个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教育、预防、监督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不断走向深入。但是现在有些问题还是无法解决,或是还没有完全解决好,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越演变越复杂,反腐败的难度也在增加。还有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只要超过一定的“度”,其实也是腐败,但是又很难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比如一些大的国有企业,高管们的工资可能并不高,但是在职消费却是非常惊人的,有些消费可能是必要的,但也有些企业官员正是通过这个便利来搞腐败的。只有反腐败和拒腐防变斗争取得重大的成效,党群关系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五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强化制度和纪律。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要围绕党性修养不断加强学习和教育。这几年一直在进行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政党建设,我们党要培养优良的作风、要不断成长、永葆活力,就必须加强学习和教育。如果不学习,人心和党心就容易散了。除了学习知识方面,还要学习思想理论,要学习党的历史,要学习实践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党员干部尤其要了解老百姓的一些真实的情况,而且还要学习国外的一些做法。通过学习,开阔眼界,明确定位,提高党性修养,增强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另一方面,培育和弘扬优良作风,也需要通过一些制度机制加以规范和保障,还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及保密纪律。我们已经制定了不少制度和纪律,但是,有些制度和纪律有待增强其有效性,有的制度和纪律有待强化其执行力,确保以坚强的党性修养、严格的制度和纪律保障党的优良作风,以优良的党风促进民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四篇:(医院)发展建设历程

一、四十一载春光好 五年一跃又峥嵘

××医院建于1956年,她与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相伴而生,随“黄河明珠”三门峡的成长不断发展壮大。近半个世纪以来,××医院致力于为三门峡人民和水电十一局职工的健康服务,把发扬优良传统与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相结合,医院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1995年,黄河医院被国家卫生部确定为“二级甲等医院”。从1986年至今,黄河医院连年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单位”。

黄河医院现有职工600多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00余人,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300余人。住院部设有内、外、妇、儿、五官、中医等13个科室,开放床位380张,门诊部设有电话咨询、急诊科、社区服务科以及检验、放射、CT、核磁共振、药剂、功能等9个医技科室。黄河医院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拥有核磁共振、螺旋CT、大型C型臂、X-刀、心血管造影仪、体外血液循环机、彩超诊断仪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医疗设备。黄河医院始终坚持“科技兴院”的方针,采取“内引外联”的办法,培养和锻炼出一支素质好、业务精、作风正的专家型医疗队伍,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批具有国内、省内先进水平和高难度的手术先后在该院成功实施,受到患者和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近年来,黄河医院先后获得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三门峡市、水电十一局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数十项。黄河医院已经成为豫西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党的十五大以来,黄河医院历届领导班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医院的各项工作和综合实力都跃上了新的台阶,两个文明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五年来,医院广大干部职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努力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水电十一局党委及医院历任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以医院质量建设为生命线、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不断探索新的医疗服务理念和经营方式,先后开展了争创“百佳医院”、“最佳医院”和“三级医院”等活动,医院的门诊量、住院人数、床位使用率逐年提高,医院固定投资总额、业务总收入、职工年平均工资稳步增长。2001年,黄河医院新门诊大楼、住院部竣工投入使用,不仅为广大患者创造了一流的就诊环境,同时还为医院病房的布局调整及整体规划创造了良机。由于各项工作成效显著,黄河医院多次受到国家电力公司卫生处和水电系统兄弟医院的好评。

二、“科技兴院”春风劲 勇克难关荟精英

五年来,黄河医院坚持走“科技兴院”之路,在抓好对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同时,瞄准当代临床医学中的尖端、前沿技术,加大医疗科技攻关力度,不断完善诊疗手段、提高技术水平,有效地拓展了医疗市场空间,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紧跟当今医学科学的发展步伐,不断完善医院诊疗手段,黄河医院历届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医院医疗服务硬件建设,并根据临床实践需要,多方筹资购置了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型诊疗和检测设备。目前,医院已拥有美国核磁共振仪、高速螺旋CT、X-刀、大型C型臂、钼钯X机、气化电切仪、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仪、日本奥林巴斯腹腔镜、血气分析仪、电子胃镜、宫腔镜、关节镜、鼻窦镜、肠镜、支气管镜、膀胱镜、动态心电及血压监测系统、直线加速器、X模拟定位机、全自动麻醉机、血流变测定仪、RK手术设备等一大批先进的诊疗设备,使医院的诊疗手段不断完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硬件建设跃上新的台阶。目前,黄河医院已成为豫~“金三角”地区医疗设施齐全、技术手段先进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1998年,黄河医院在三门峡地区独家引进的美国超导型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使该院骨科对脊髓压迫症等疑难病症的治疗质量有了显著提高;2000年,该院投资450万元购进的大型C型臂为心脏内科各项诊断、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医院能够自主完成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和心室造影,填补了三门峡市心内介入治疗的空白。2001年底,医院投资近200万元,建立了三门峡市一个一流的“ICU”(重症监护)病房,使心脏外科、肾移植、多脏器衰竭、心血管、脑

血管疾病的重症患者集中治疗、集中护理、集中管理,使各类危重症病人的救护和护理更加规范、严格,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X-刀为肿瘤病的放射治疗提供了准确、科学的手段;全能麻醉机改善、提高了各类手术病人的麻醉质量;气化电切仪为前列腺病患者手术治疗提供了较安全、较合理的手术方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仪、日本奥林巴斯腹腔镜、血气分析仪、电了胃镜、宫腔镜、关节镜、鼻窦镜等一大批先进仪器都在不同专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促进着黄河医院医疗技术的全面进步。

在不断改善就医条件和就医环境的同时,黄河医院坚持“科技兴院”和“以人为本”的战略,采取“内引外联”、分批进修轮训的办法,加快培育和构建专家体系,培养和锻炼出一支专家型学科带头人,促进全院科技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该院中医中药研究所发挥传统中医优势,研制出达源降糖冲剂、儿泻宁等一批中药制剂,并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受广大患者好评。该院骨科开展的“不同类型的组织瓣移植在四肢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与研究”项目,于2000年底通过河南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因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推广性,该项目同时被评为2001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该院共获得水电十一局科技进步奖8项,并连续5年被评为局科技进步先进单位。

近年来,黄河医院在巩固“二甲”医院水平的基础上,专业学科迅速发展,先后开展了一批“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项目,其中不少项目是具有国内、省内的先进水平和高技术难度的手术,如:率先在三门峡市开展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心脏冠脉造影术和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安装。其中,率先在三门峡市开展的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均达到了省级先进水平。此外,医院还开展了白血病标准化疗,食管静脉曲张胃镜下硬化治疗,肺癌及肝癌介入化疗,食道癌根治手术,肺叶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胰、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腹腔镜代替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支气管残端瘘修补加全胸廓成形术,治疗食管化学烧伤的结肠代替食管手术,肝叶切除术,断(指、趾、肢)再植,游离皮瓣移植,髋关节置换术,大小脑肿瘤切除术,宫颈瘤及卵巢癌根治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切除术,喉癌根治术,遗传性疾病染色体检查,大面积烧伤治疗等等。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的诊疗设备和手段,黄河医院已经成为深受豫西及周边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信赖的医院。

三、病房内外春意浓 丹心悬壶念苍生

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黄河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全面实施优质服务系统工程,完善岗位责任制,不断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5年来,黄河医院始终把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全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抓医疗质量管理,健全完善各项责任制,深入开展病人选医生活动,有力地保障了“优质服务系统工程”的全面实施。医院先后制定完善了急诊、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病历书写制度,疑难和死亡病历讨论制度,院长查房制度,业务查房,护理查房,三查七对制度,交~制度等,极大地激发了全院职工的岗位责任意识。

在护理质量方面,黄河医院建立健全了二级质量控制标准,严格院、科两级质量检查并及时进行总结、反馈,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医院修订完善了护理差错报告制度,并注重加强护士长队伍建设和管理,实行护士长岗位交流制度和公开选拔护士长制度,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为切实提高护理质量,医院推行了新的护理模式“整体护理”,以满足患者需求为主线,全方位做好优质服务工作。从1997年至今,“整体护理”工作已从医院的两个病区推广到7个科室,护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达92%。作为医院推行“优质服务系统工程”的一部分,黄河医院新修订的《护理人员服务规范》、《黄河医院领导行为规范》、《黄河医院医师语言行为服务规范》日前也已在全院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医院门诊病人和住院病床使用率都出现增长势态,目前达到了医院历史最高水平。

黄河医院全体医护人员本着仁爱、敬业、务实、进取的精神,视患者为亲人,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使病房内外处处洋溢着浓浓春意,各地前来就诊的患者在黄河医院体会到了家一般的温暖。不少患者出院后,专程赶来致谢或打电话、写信表达自己对“黄医”人的感激之情。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黄河医院共接受各地患者赠送的锦旗18面、匾额5块、感谢信25封。

四、大河浩荡春潮涌 高擎云帆沧海行

回首过去,满怀喜悦;展望未来,信心百倍。“黄医”人深深懂得,21世纪是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黄河医院将按照国家对医疗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努力深化内部运行机

制改革,不断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医院将全面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适应市场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培育广大干部职工的市场意识和敬业精神,秉承“医德奠基、科技兴院、管理兴业、质量为本”的发展战略,以患者为中心,抓好优质服务,狠抓“三基”、“三严”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医护质量。医院要充分利用各类先进设施和设备,积极引进、运用新技术,促进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要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在原有的两个社区服务站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影响,强化辐射功能,进一步树立“服务上门”的观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切实做好社区预防保健工作,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展望未来,“黄医”人将抓住“医改”契机,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切实将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深化优质服务系统工程,促进医院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要充分发挥先进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继续深入开展“病人选择医生”的活动,坚持医疗质量好、服务态度好、就医环境好、病人花钱少的“三好一少”原则,树立“质量就是生命,医德就是本钱,信誉就是效益”的新观念,使医院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在新的世纪里,黄河医院将进一步做好“科技兴院”工作,依靠科技营造优势,全面加快医疗技术发展步伐,并做好以下工作:(1)进一步抓好基础性疾病诊治工作,力求不断改善诊治手段,积极引进新的治疗方案和新的技术,不断向“高、精、尖”发展。(2)进一步引进先进设备,提高诊断率,为治疗提供可靠条件。要充分利用磁共振、高速螺旋CT、X刀、大型C型臂等高、精、尖设备,带动相应专业的发展;继续做好脏器移植工作,肾移植项目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上水平,还要上规模,同时要做好骨髓移植,角膜移植的前期准备工作;要瞄准高精尖技术,再造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心脏介入技术,继续抓好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及周围血管介入治疗、肿瘤的介入化疗和导管室的发展,创出黄河医院在医疗技术服务方面的特色品牌。(3)要继续做好社区医疗服务和“送医下乡”工作,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开展健康义诊咨询活动,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如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管理糖尿病高危人群和定期为患者检测血糖、对其给予膳食指导,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在狠抓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黄河医院的领导和广大职工,决不会忘记三门峡人民的期望与厚爱,牢记办院宗旨,坚持“医德立院”、诚信为本,坚持把优质服务作为永恒主题,严格规范医疗服务价格,以病人的满足和方便作为根本目标,为三门峡人民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为三门峡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出新的贡献。

在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之即,黄河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加快发展,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责任意识,用做好医院各方面工作的实际行动,努力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医院两个文明建设的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六大献礼。

第五篇:(医院)发展建设历程

一、四十一载春光好

五年一跃又峥嵘

医院建于1956年,她与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相伴而生,随“黄河明珠”三门峡的成长不断发展壮大。近半个世纪以来,医院致力于为三门峡人民和水电十一局职工的健康服务,把发扬优良传统与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相结合,医院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1995年,黄河医院被国家卫生部确定为“二级甲等医院”。从1986年至今,黄河医院连年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单位”。

党的十五大以来,黄河医院历届领导班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医院的各项工作和综合实力都跃上了新的台阶,两个文明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五年来,医院广大干部职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努力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水电十一局党委及医院历任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以医院质量建设为生命线、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不断探索新的医疗服务理念和经营方式,先后开展了争创“百佳医院”、“最佳医院”和“三级医院”等活动,医院的门诊量、住院人数、床位使用率逐年提高,医院固定投资总额、业务总收入、职工年平均工资稳步增长。,黄河医院新门诊大楼、住院部竣工投入使用,不仅为广大患者创造了一流的就诊环境,同时还为医院病房的布局调整及整体规划创造了良机。由于各项工作成效显著,黄河医院多次受到国家电力公司卫生处和水电系统兄弟医院的好评。

二、“科技兴院”春风劲

勇克难关荟精英

五年来,黄河医院坚持走“科技兴院”之路,在抓好对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同时,瞄准当代临床医学中的尖端、前沿技术,加大医疗科技攻关力度,不断完善诊疗手段、提高技术水平,有效地拓展了医疗市场空间,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紧跟当今医学科学的发展步伐,不断完善医院诊疗手段,黄河医院历届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医院医疗服务硬件建设,并根据临床实践需要,多方筹资购置了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型诊疗和检测设备。目前,医院已拥有美国核磁共振仪、高速螺旋ct、-刀、大型c型臂、钼钯机、气化电切仪、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仪、日本奥林巴斯腹腔镜、血气分析仪、电子胃镜、宫腔镜、关节镜、鼻窦镜、肠镜、支气管镜、膀胱镜、动态心电及血压监测系统、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全自动麻醉机、血流变测定仪、rk手术设备等一大批先进的诊疗设备,使医院的诊疗手段不断完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硬件建设跃上新的台阶。目前,黄河医院已成为豫秦晋“金三角”地区医疗设施齐全、技术手段先进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在不断改善就医条件和就医环境的同时,黄河医院坚持“科技兴院”和“以人为本”的战略,采取“内引外联”、分批进修轮训的办法,加快培育和构建专家体系,培养和锻炼出一支专家型学科带头人,促进全院科技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该院中医中药研究所发挥传统中医优势,研制出达源降糖冲剂、儿泻宁等一批中药制剂,并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受广大患者好评。该院骨科开展的“不同类型的组织瓣移植在四肢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与研究”项目,于底通过河南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因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推广性,该项目同时被评为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院共获得水电十一局科技进步奖8项,并连续5年被评为局科技进步先进单位。

近年来,黄河医院在巩固“二甲”医院水平的基础上,专业学科迅速发展,先后开展了一批“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项目,其中不少项目是具有国内、省内的先进水平和高技术难度的手术,如:率先在三门峡市开展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心脏冠脉造影术和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安装。其中,率先在三门峡市开展的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均达到了省级先进水平。此外,医院还开展了白血病标准化疗,食管静脉曲张胃镜下硬化治疗,肺癌及肝癌介入化疗,食道癌根治手术,肺叶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胰、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腹腔镜代替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支气管残端瘘修补加全胸廓成形术,治疗食管化学烧伤的结肠代替食管手术,肝叶切除术,断(指、趾、肢)再植,游离皮瓣移植,髋关节置换术,大小脑肿瘤切除术,宫颈瘤及卵巢癌根治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切除术,喉癌根治术,遗传性疾病染色体检查,大面积烧伤治疗等等。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的诊疗设备和手段,黄河医院已经成为深受豫西及周边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信赖的医院。

三、病房内外春意浓

丹心悬壶念苍生

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黄河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全面实施优质服务系统工程,完善岗位责任制,不断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5年来,黄河医院始终把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全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抓医疗质量管理,健全完善各项责任制,深入开展病人选医生活动,有力地保障了“优质服务系统工程”的全面实施。医院先后制定完善了急诊、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病历书写制度,疑难和死亡病历讨论制度,院长查房制度,业务查房,护理查房,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极大地激发了全院职工的岗位责任意识。

黄河医院全体医护人员本着仁爱、敬业、务实、进取的精神,视患者为亲人,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使病房内外处处洋溢着浓浓春意,各地前来就诊的患者在黄河医院体会到了家一般的温暖。不少患者出院后,专程赶来致谢或打电话、写信表达自己对“黄医”人的感激之情。据不完全统计,黄河医院共接受各地患者赠送的锦旗18面、匾额5块、感谢信25封。

四、大河浩荡春潮涌

高擎云帆沧海行

回首过去,满怀喜悦;展望未来,信心百倍。“黄医”人深深懂得,21世纪是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黄河医院将按照国家对医疗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努力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医院将全面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适应市场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培育广大干部职工的市场意识和敬业精神,秉承“医德奠基、科技兴院、管理兴业、质量为本”的发展战略,以患者为中心,抓好优质服务,狠抓“三基”、“三严”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医护质量。医院要充分利用各类先进设施和设备,积极引进、运用新技术,促进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要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在原有的两个社区服务站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影响,强化辐射功能,进一步树立“服务上门”的观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切实做好社区预防保健工作,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展望未来,“黄医”人将抓住“医改”契机,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切实将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深化优质服务系统工程,1

下一页

尾页

下载社区建设的历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建设的历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牌建设发展历程

    1.从1992年开始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萌芽阶段,从时间上界定为从新中国建立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止。这个阶段是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经历时间最长、品牌数量最少、名牌最稳定、......

    社区建设

    关于如何建立社区长效运行机制的探讨 2008-08-15 点击率: 924 黄梅县民政局赵攀龙 如何建立一个社区长效的运行机制,对于保障社区正常、健康、高效运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社区建设

    加强社区建设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必须把社区工作作为一项创新性工作,......

    社区建设

    深圳 一、社区服务建设(来源《深圳市社区服务“十二五”规划》) 1.特点 多元供给:从基本由政府承担社区服务的较为单一的供给渠道,转变为政府、社会、市场和市民共同参与的多元......

    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 概述 所谓社区,是指由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一定规模的、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职业人群所组成的基层社会......

    社区建设

    社区的含义及其特征: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物,与行政村同一等级的行政区域。它具有以下特征。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2.......

    社区建设

    开江县翰田坝煤矿 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通知》(安委办〔2011〕38号)精神,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创新,推......

    社区建设

    八卦洲街道总面积56平方公里,农村人口31479人,目前街道共有7个农村社区,1个城市社区。自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以来,我街道以便民利民为宗旨 形成日益完善的服务体系,在社区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