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城市社区促进主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社区促进主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锦江区位于成都市东南部,幅员面积62.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7.87万人,辖16个街道办事处,59个社区,是成都市城区之一。“濯锦之江,源远流长”,锦江区自古人文荟萃,底蕴厚重。李白、杜甫、陆游、苏轼、沙汀、李劼人等文人墨客为锦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震旦第一丛林”大慈寺在唐代就已经是中、韩、日三国佛教学术交流的中心,玄奘大师曾在此汲养学识、智慧与勇气,并启程西行。“中国白酒第一坊”水井坊遗址,被誉为中国酒文化的一部无字史书。
锦江区是我市六大主城区之一,加强城市社区工作促进主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前,坚持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为中心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推进社区建设,提高认识是前提加快推进社区建设,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工程,是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更是一项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民心工程。只有思想重视、认识到位,工作才能真正到位。
当前,我们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思想共识:
第一,推进社区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近年来,随着社区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改革的逐步到位,城市居民与所居住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心社区发展,参与社区活动,而且对社区建设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因此,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着眼于人的需求,发挥人的积极性,努力建设好我们的城市社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居民群众进一步分享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就是在真正意义上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第二,推进社区建设,是服务中心城市的应尽之责。推进社区建设是我们服务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就像抓园区建设一样,努力抓好城市社区建设,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我们的一项应尽责任,作为一项中心任务,切实摆上党委政府全局工作地位,加大工作力度,整合优势资源,努力提高主城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为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推进社区建设,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根本途径。从我社区情况来看,面对大量“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农村人”变为“城里人”的新形势,如何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只
有大力推进社区建设,通过开展社区教育、社区文化以及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文明素养,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第四,推进社区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目前,随着市、区属企业改革改制的基本到位,城区有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等;同时,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也逐年增加,市区暂住人口逐年攀升,这些不仅给城市管理带来了难度,而且加大了主城区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使居民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在社区得到解决,就能够进一步缓解诸多社会矛盾,更好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推进社区建设,夯实基础是保证近年来,我们从主城区实际出发,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工作实效,为全面推进城市社区改革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社区资源有效整合。按照“区划清晰、管理便利”的原则调整社区规模较为适中,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2、居干素质显著提高。以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通过公招公选、聘用退休退养人员、有关单位选派等方式,配置居干,平均年龄比以往年轻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有重要比重,居干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3、社区用房逐步改善。全区的社区居委会中,只有个别为
为村管理模式。为不断改善社区用房情况,区委区政府正在针对社区缺房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难题。
4、进一步完善党组织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党员基础工作台帐和工作档案,依托党组织积极开展贴近社区工作实际、富有成效的便民服务,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推进社区建设,创新发展是关键成绩是肯定的,但也要看到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从中心城市发展角度来衡量,目前的社区工作较多地停留在县级社区工作格局、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上,很难适应形势任务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新的思路谋求社区建设的新发展。
社区建设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它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使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可以说,为民是社区工作的宗旨,服务是社区工作的根本。因此,我们要把服务社区作为部门工作的延伸,既要解决“不进社区”问题,将部门服务前移,工作下移,推进党建、文化、卫生、计生、法律、科普等项工作深入社区,进一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也要防止以服务之名“滥进社区”问题,把一些本应部门承担的职能推向社区,把工作压向社区。
第二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方面: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稳步推进“特色种植业、水生蔬菜产业、畜禽产业、水产业、特色农业旅游”五大产业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进程。保障措施:
1、政策扶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2、项目强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科技兴农,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4、依法护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5、龙头壮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业方面:一是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实施项目工程,培植工业经济发展增长点;二是以骨干企业群为主核心,实施强体工程,抢占工业经济发展制高点;三是以村镇工业集中区为主载体,实施创业工程,打造工业经济发展闪光点。
个体私营经济:坚持能放则放,能宽则宽,能活则活的原则,防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十一五”期间,我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国民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业绩,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各项目标。201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7.05亿,比上年增长16.4%;工业生产总值17.12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的180.2%,比2005年增长80.2%,平均年递增率12.5%。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10年末农业生产总值4.85亿元,平均年递增率5.5%,2010年末粮食总产量达到61834吨,亩产479公斤,林牧渔生产持续增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扩大四季鹅养殖,2010年四季鹅杨亮达80万只,加快发展肉鸡产业,年出栏500万只。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2010年末全镇工业生产总值12.27亿元,年递增11.2%。
第三篇: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地区:江苏·邳州
时间:
调查者:
一、调查报告
家乡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徐州与连云港之间。东与新沂市为邻,西与徐州市铜山区和贾汪区毗连,南接睢宁县和宿迁市宿豫区,北界山东省。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5′50″-118°10′40″,北纬34°07′-34°40′48″。东西距离52公里,南北距离61公里。
2012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0亿元、增长14.6%;财政总收入83亿元、增长54.9%;一般预算收入19.21亿元、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0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元,增长13%;工业用电量10.24亿千瓦时、增长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亿元、增长4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达167.7亿元、增长21.8%。新增汽车20000辆,销售商品房72万平方米、增长12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1亿元、增长18.6%,消费对GDP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65家,总量达581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4亿元、增长21.8%。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层次有效提升。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 值91亿元、增长18%。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粮食总产连续六年增产;大蒜亩均收益2850元。新增高效农业19.3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7.8万亩。新建大中型养殖场70个、养殖小区320个。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新建粮库5万吨,粮食仓储条件明显改善。整理开发农田3.4万亩。新增绿色食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建成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市、省级观赏鱼标准化示范区。如今的邳州──享有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城市规模“三个东陇海县级第一”,东陇海第三大城市,创造了板材、大蒜、银杏、石膏产业“四个全国第一”;连续两年荣获江苏省财政收入上台阶奖;自营出口1.47亿美元,名列苏北第一;连续三年在徐州市经济工作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还荣获了“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名列67位;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市,2012年邳州被评为“全国百强县”,名列第56位创造了邳州纪录。经过20年的跨越发展,邳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1.9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不足0.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5.1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000万元、农民纯收入13000元,较20年前分别增长14.5倍和13.6倍,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0平方公里拓展到45平方公里。
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首先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心理,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家乡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类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发展中,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是数量。今后一切工厂和企业的建立和新项目的上马应该实行污染的一票否决制。现有的达不到排污指标的老企业将被淘汰,或者限期整改。为了防止“官商勾结”,政府的审批过年过程应该由当地老百姓创建的监督机构参与。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建立资源节约型模式。
在今后我们应该突出强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把邳州建设成为重要的对外开放基地,始终紧紧抓住对外开放这个关键不放松,以招商引资和扩大出口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力求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上有大的突破。按照全面提速、跨越发展的要求,抓好项目的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引领,打造转型跨越新基础,牢固树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理念,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全力打造跨越转型的强力支撑。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改善教育、文化、娱乐设施,推进绿化美化工程,确保绿化有层次、亮化有特色、美化有品位。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扩大社会就业、增强财政和群众收入。实施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氛围。大
胆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优化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一是根据发展需要,按照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生产力、增强带动效应的原则,适当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探索建立特色经济区域合作发展机制,增强乡镇与市区之间经济发展优势互补功能,营造一个乡镇与市区之间密切合作、高度融合的错位发展氛围;二是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压缩审批事项,大力推行工商企业登记备案制,大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三是不断完善激励、约束和奖惩机制,把对外开放、经济投入、财政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内容,放到工作考核的突出位置来对待,加大奖惩力度,以此形成争创先进、注重实绩、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确保各项经济工作目标落到实处;四是以打造诚信邳州为目标,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我市法制环境、行政环境、社会信用环境,使邳州真正成为知名度较高的文明城市,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同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严执政,大力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靠工作实绩把学赶先进、跨越发展的目标变成现实。
二、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样卷请见最后一页
三、成员分工
第四篇:萍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萍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概况
萍乡市地处江西省西部,东南与本省宜春、吉安接壤,西北与湖南株洲、浏阳相邻。地处国家京广、京
九、浙赣经济发展轴带形成的“H”型中间地带,东接江西省经济中心——昌九景城市群,西连湖南省经济中心——长株潭城市群,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萍乡早在公元267年(三国时期东吴宝鼎二年)建县,1960年设市,1970年升级为省辖市。全市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人口180万,现辖芦溪、上栗、莲花3个县以及安源、湘东2个区和一个省级开发区——安源经济开发区,下有28个建制镇,18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处,139个居委会,641个行政村。市中心城区面积目前是40平方公里,人口40万人。
萍乡交通发达,通讯便利。境内浙赣铁路横贯东西,319、320国道十字交叉通过萍乡,沪瑞高速公路东西穿过。历史上,萍乡以矿产资源丰富著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锰、铜、石灰石、粉石英、大理石、瓷土、矿泉水等,储量较为丰富。煤炭远景储量达8.52亿吨,铁矿储量6760万吨,优质石灰石67亿吨。东晋时期就生产瓷器,唐朝时开发利用煤炭,明清时以盛产煤炭、瓷器、夏布、贡纸、鞭炮而闻名于世。1898年清邮政大臣在萍乡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煤矿——安源煤矿。1908年又创办了当时中国第一个股份合资企业——汉冶萍公司,修筑了株萍铁路,萍乡煤矿为该公司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南最早采用西法机器生产、运输、洗煤、炼焦的煤矿,萍乡因此被誉为“江南煤都”。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萍乡市委、市政府在充分分析市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条科学的发展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一即进入全省第一序列,实现萍乡在江西率先崛起;二即保持两位数增长;三即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四即构筑新型工业城市、赣西经贸重镇、文化旅游胜地、现代农业区域四大特色;五即实施工业富市、三产旺市、环境兴市、人才强市、经贸活市五大战略。突出六个做大做强:即做大做和强工业项目,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外经外贸,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县城经济。实践证明,这条发展思路是符合萍乡实际的,2003年,全市GDP和财政收入都以两位数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名列全省前茅。2003年,江西省统计局对全省11个设区市2002的城市经济发展力和综合竞争力排名中,萍乡分别名列第二和第四。几个主要方面情况是:
(一)具备雄厚的工业基础,工业化水平全省领先
萍乡因煤兴市,1908年,安源煤矿就是当时中国第一家股份合资企业汉冶萍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萍乡因此成为我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煤炭、冶金、化工、机械、建材、陶瓷等行业为主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钢材、电瓷、工业瓷、烟花鞭炮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雄厚的工业基础不仅培养了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更为我市主攻工业,走新型化工业化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材料工业、机械制造、化工、生物制药将成为我市新的主导产业,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全省先进的机械制造基地、江南最大的材料工业基地、亚洲最具规模的涂料基地将崛起在萍乡的红土地上。
(二)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扩张速度明显加快
萍乡于公元267年建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古称“湘赣咽喉”“吴楚通衢”,近代更因煤炭的大规模工业化开采而被誉为“江南煤都”。随着经济的发展,为解决工矿型城市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市按照城市经营、以城建城的思路,在物力财力仍较薄弱的情况下,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使得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2003年,萍乡城市化水平为44.8%,比全省平均水平34%高10.8个百分点。在市委、市政府加
快城市化进程战略指导下,萍乡的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预计到2005年,萍乡城市化率将达到46%以上,中心城区面积将扩充到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将达到50万,远景规划中一市多镇,卫星状环绕的270平方公里的城市格局正在形成。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人口的增加,将使资金进一步聚集,物流速度将不断加快,将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三)农业耕作水平高,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已经具备,农业产业化建设稳步推进
萍乡属典型南方丘陵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4亩,农业资源较为匮乏,但萍乡人民精耕细作,惜地如金,运用科技、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农业辉煌与特色。萍乡农业在生产上保持了领先优势,2002年粮食播面单产435公斤,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一百公斤以上,养殖水面单产340公斤,高出全省一百公斤以上,每亩耕地种植业产出1405元,高出全省1029元的平均水平。萍乡农业科技队伍健全,农民科技种田水平全省一流。农业产业化建设稳步推进行,农村“双增”效果良好,农业方面的“一园五工程”稳步推进。
(四)革命圣地,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丰富
古之吴楚通衢,今之赣西明珠。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经济快速发展,城区环境优美,旅游设施齐全。旅游资源除风景名胜和革命纪念地安源外,历史文化古迹有孔庙、杨歧寺、横龙寺、金山寺多年罗汉松等。万顷碧波的明月湖度假村和天堂湖度假村,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城区萍水河以及滨河东西两路形成的“一河两岸”风景带集交通休闲、绿化于一体,绿荫广场及面积达334亩的秋收起义广场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和城市亮丽窗口。秋收起义广场中心直径68米的彩色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和高标准建设的城市路灯营造出迷人的城市夜景。
如今,萍乡形成了以煤炭、机械、冶金、化工、建材、陶瓷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钢材、电瓷、工业瓷、烟花鞭炮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1978年至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构成的比例由1978年的33.3:43.8:22.9变为2007年的9.1:61.1:29.8。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21.49亿元,人均GDP在全省排第四位,财政总收入41.3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4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2.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85.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3亿元。目前,煤炭产量占全省的40%;钢材占全省的30%以上;化工填料产销量占全国70%;电瓷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低压电瓷在全国市场占有率60%以上,电瓷出口占全省的85%,PC电瓷为全国驰名商标;建材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省重要建材生产基地,水泥年生产能力为 500多万吨。
近年来,萍乡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努力增大工业经济总量。以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加速建设工业园,构筑工业发展载体,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环境,改善招资环境,全面实施大开放战略,进一步搞好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萍乡工业经济一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把萍乡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赣西明珠作出突出的贡献,
第五篇: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市是黑龙江省东北部中心城市,辖两个县级市、四县、四区。境内有21个省属大型国营农场、2个森工林业局。全市幅员面积3.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4.7万。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东北小延安”,解放后建设成为老工业基地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为共和国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转轨过程中,传统老工业基地共有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日益凸显,国有企业纷纷陷入危困,财政状况捉襟见肘,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几届班子励精图治,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改变落后面貌。尤其2003年市十次党代会后,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机遇,确立了“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实现‘富民兴佳’新跨越”的工作指导思想。围绕“富民兴佳”新跨越奋斗目标,全市上下凝神搞建设,合力抓发展,在广袤的三江大地上奏响了大发展、快发展的雄伟乐章,让古老的佳城升腾起崭新的希望。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36亿元,同比增长11.8,增幅是近年来较大的一年。今年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1-9月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8亿元,同比增长11,全市呈现出人心思上、人心思发展的积极态势。
“无工不富,**要大发展,必须首先集中全力解决工业经济的发展问题。”按照市十次党代会的部署,全市“三力合一”,打响了抢抓机遇、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攻坚战。
抓住工业经济不振这个症结,**市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民营、集中力量抓项目”的经济工作思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把全市上下力量统一到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上来。一是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推进项目开发和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振兴的载体,把招商引资作为项目建设的突破口,连续两年确定为招商引资年和项目建设年,采取了一系列引商、安商和富商的政策措施,**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开放度和吸引力极大提高。2004和2005两年中,先后有福州、江阴、台州等70多个团组专程前来考察洽谈,先后有华电集团、大连海昌集团、新希望集团、中国蓝星化工集团、河北宝硕集团、广东华泰铝轮毂公司、新加坡丰益集团等几十个大企业、大集团与**市合作开发建设了60万千瓦发电机组改造、港粮小区开发、黑龙化工产权改革和新产品开发、农用塑料生产基地建设、铝轮毂生产线改造、30万吨水稻加工及产业化基地建设等众多大项目。2003年以来,全市新建千万元以上项目102项,总投资149.5亿元,截止2005年9月完成投资119.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9个,总投资额126.5亿元,已完成投资97.7亿元。这两年是**历史上项目建设规模最大、投资额最多的时期。二是通过搞活现有企业增强内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针对改革滞后、技改不足问题,**加快了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一方面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把活力增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开放式招商改制为主要形式,以职工安置为着眼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对佳纺、亚麻、糖厂、精编厂等一批积重难返的企业实行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2003年以来,全市先后有203户企业列入了改革计划,目前已完成改革40户,另有70户企业已进入实质性操作程序,先后剥离不良贷款141亿元,一大批企业以民营姿态重新进入市场,重现了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加快企业改造改组,把实力做大。充分利用原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抓电机厂、煤机厂、啤酒厂、迪尔佳联、佳星玻璃等一批重点企业调整改造,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电机和煤机等几户重点企业,几年来改造项目投资均已过亿,企业技术装备、产品结构不断更新,生产能力和销售收入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发展。2002年煤机公司掘进机综合生产能力50台,今年已突破200台,销售收入由1亿元增长到5.5亿元;电机公司2002年生产能力85万千瓦,今年已突破400万千瓦,销售收入由1亿元增长到8亿元以上;迪尔·佳联农机今年的销售收入也由去年的3亿元一举突破6亿元。这些重点企业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均已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排头位置。同时,积极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拉动作用,发展配套经济、循环经济、集约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做大产业。目前,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医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八大主导产业集群已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三是通过开展全民创业培植新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针对民众创业意识不强,民营经济弱小的实际,2003年下半年以来,**市组织开展了“全民创业行动”,通过全方位开拓创业领域、开展创业培训、能人牵动、建立鼓励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等多种措施,激发了民众创业激情,活跃了创业氛围。两年来,全市上下涌现出创业小老板3000多名,带动就业4万多人,激活
民间资本4亿多元。“创业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1394家,产值超千万元的有120户,超亿元的有15户。2005年上半年,全市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5.6亿元,实现增加值11.3亿元,实缴税金1.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24和14.7,成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力合一”使**市项
目开发建设蓬勃兴起,工业经济迅速发展。2003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利税等指标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3,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4%,全市工业利税总额同比增长44.4%,工业经济呈现十几年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要把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必须围绕农业抓工业、围绕工业抓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市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农业在工农互动、两业双赢中展翅腾飞。
按照“两个围绕”的发展思路,几年来,**市以工农互动为主体,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推进农业主辅换位,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和庭院经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扩大农产品转化总量为目标,坚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动工农结合、城乡联手的战略突破口,加速建设辐射面广、牵动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群。引进的山东金锣集团形成了每年屠宰加工生猪60万头、肉鸡1200万只的生产能力,带动全市生猪生产每年平均以20以上速度递增;引进的国内著名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上海光明乳业集团形成了日加工鲜奶300吨生产能力,一年内拉动全市奶牛存栏量增长了8倍;扶持的鸿源米业、一季良品米业等一批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出“孙斌”牌大米等驰誉全国的著名品牌。目前,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达960户,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增加到60户,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参与龙头企业经营的农户达5万多户,已形成了肉制品加工、优质米、酒类等14条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链。开发投资10亿元的30万吨酒精项目、投资9.8亿元的60万吨玉米深加工和投资2.2亿元的60万吨大豆深加工等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也即将着手实施,这些项目投产后必将推进**市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随着“两个围绕”总体思路的不断实施和深化,**市农村经济高歌猛进。2003年以来,累计转移劳动力近26.9万人;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已经由21.6提高到35.5;全市经济合作组织已发展到875个,辐射带动农户8.5万户;今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2.35亿斤,粮食产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漫长的边境线和众多的口岸群体,构成了**对俄开放和江海联运大通道优势。凭借优越的地缘条件,**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谱写着对外开放、经贸富市的华章。
**有5个国家一类水运口岸、1个国际空港和2个公路港口,处于对俄开放的前沿。几年来,**市积极开拓大通道,发展大经贸,开发旅游业,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在对俄大通道建设上,水路开通了**至哈巴罗夫斯克、抚远至哈巴罗夫斯克、同江至下列宁斯阔耶、富锦至下列宁斯阔耶水上运输航线。陆路通道建设了同江铁路、同抚公路,开通了**经同江至比罗比詹陆路通道,即将投建抚远乌苏镇至俄卡扎镇陆路冬季过货通道,目前已经两国政府批准;投资3.4亿元建设同江哈鱼岛—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黑龙江铁路大桥,目前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即将落实开工。空中航线继开通**-北京航线后,今年又开通了**-大连-烟台、**-上海-广州航线。抚远、同江、富锦港口进行了改扩建,口岸过货能力不断增强。2003年以来,对外贸易成番论倍增长。2005年前三季度,**市完成进出口总额5.7亿美元,同比增长153.4,其中进口完成1.4亿美元,同比增长49.2;出口完成4.3亿美元,同比增长228.8,全年进出口总额可突破7亿美元大关。**市十分注重以贸兴业,积极建设对俄加工园区和基地,发展外经贸主体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针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丰富的资源,在各口岸城市建成了一批对俄出口基地和加工园区,几年来园区规模不断扩大,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同江木材加工园区己形成年加工100万立方米的能力,抚远、富锦的木材加工园区也都己正式投入生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进一步增加。2005年前三季度签订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6项,合同金额达3.4亿美元。对俄经贸主体队伍不断壮大,截止2005年9月末,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已增加到108家,营业额超千万元的己达18户。在发展外贸经济的同时,**按照旅贸结合的路子,全力推进湿地生态游、界江游、边境游和境外游,开通了18条对俄旅游线路,**正逐步发展为新的旅游热线。
“立足区位优势和城市综合功能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跳出**研究**,跳出**发展**。”放眼“十一五”规划,**把眼光放得更高、更远。好范文版权所有
**处于周边煤炭资源城市中心和对俄贸易的前沿,产业基础雄厚,农业资源和水电能源富集,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强。面对十一五新的发展起点,**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经济发展上增强区域协作意识,谋划实施“一中心三基地”战略。进一步优化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面向整个东部区域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建设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强化市场辐射和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以现代商贸物流、旅游文化、房地产、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科教卫生体育、居住、商品集散、休闲度假、社区服务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争取把**建成集人流、物流、商贸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周边城市现代服务中心”,提高为周边城市的服务能力,在为其服务中发展自己。针对周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特点,大力发展下游经济、配套经济、服务经济,发挥产业互补效应,延伸煤炭能源工业、重化工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煤化工、电力、洁净能源、冶金、机械、新型材料等行业,积极参与构筑“东部煤电化基地”;充分利用丰富的农牧产品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现代农业一体化基地”;利用口岸和边贸优势,把握黑瞎子岛回归的机遇,深入谋划抚远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加深与俄罗斯经贸科技合作,辟建“抚远三角洲自由贸易区”,建成“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
几年来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推动了**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未来的**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拼搏的精神,更加优良的环境,在三江大地展现更为壮观、跨越发展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