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章 践行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思修)
第五章 践行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材第五章、第八章中的相关内容)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公共秩序的基本内涵,认识道德与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而社会公德与公共领域的法律规范则是建设和谐社会公共秩序最直接、最重要的社会规范。在领会本章内容的基础上,以期大学生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增强社会公德的责任感,了解行政法律知识,提高社会公德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领域法律规范,做和谐公共秩序的维护者。
一、基本概念:
公共生活、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公德意识、网络道德、行政法、行政法规、行政行为
二、基本理论:
1、遵守社会公德与维护公共秩序的关系
2、遵纪守法:公共道德与法律规范的统一
3、公共生活中的主要行政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三、基本问题: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2、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3、维护现实社会公共秩序的法治建设
第二篇: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音乐-字幕]
[00社会公德图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首先我们来探讨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公德。说到社会公德,联想起来的似乎都是一些生活小事。我们就说几件真实小事,不知道同学们作何思考?
漫天大雪的独行小路上,走过来抱着书籍去上课的老教授,另一边走过来匆匆去听课的学生,二者相遇抬头踟蹰的瞬间,同时止住了脚步,是老师跨步到旁边的雪地里,给学生让开了路,学生快速的走过去,没有留下一点声息。[1雪路图]
一位老教师走进课堂,开讲之前,看着布满字迹的黑板,放下书,转身拿起板擦,一下一下把整块黑板擦拭的洁净如新,学生静静的等待着时间的流逝。
[2擦黑板]
一位台商来海南投资,母子二人开发椰林系列产品,几年下来,千顷椰林伴着十里海滩,蔚然成为游人的观光胜地,事业大获成功,成为创业名人。电视台采访他临结束的时候,请他用一句话说说对事业的感想,他沉吟良久,讲了一个老人怎样感动了他的一件事:在早晨跑步的时候,连续几天看到一位老人在海滩椰子树下捡拾地上的垃圾,一次他停下脚步,询问老人是哪个部门的职工,老人回答说我不是职工,是慕名前来旅游的游客。问他:为什么天天来拾地上的垃圾?老人说:多么漂亮的海滩呀,谁看到垃圾也该捡起来。一个毫不相识的老人,这样无私维护景观,热爱自然,那高尚的公德境界深深感动他无法忘怀,激励了事业的发展。
[3椰林违法开矿] 1续
(四)保护环境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对全人类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中国地大物博,但是已经知道资源有限,一些地方追求眼前利益和短期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空气,水土和噪音为首的污染公害,限制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国家要投放巨大的财力物力来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障广大人民的健康生活。我们来看看我国的环境资源的统计数据表 [图表]。难道沙尘暴不是自然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报复么?难道人们可以去抱怨自然而不快去做保护环境的事情么?同理,难道一个大学生能够奔赴可可西里,关注西部环境保护,而不能把自己的宿舍和桌椅公物打扫干净、擦拭一新么? [可可-宿舍图] 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带头宣传和践行环境道德要求。
[05-07图]
环境保护部分数据:(13亿多人口)
淡水资源2.83万亿m3,人均淡水资源2200 m3,世界人均量 1/4。
废气年排放(2000年)年递增5.1%;
废水排放(2000年)373亿吨,86%的城市河段受到污染;
生物植物物种15~20%处于濒危状态;
自然灾害损失(1949~1995年)年递增3.1%。
(五)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人的基本道德和法律素质,公共生活得以顺利进行必须有规矩、有规范可循。遵纪守法是人们的共同要求,体现人们的共同利益。人人依照法纪规定行事,才会在秩序状态下保障自己顺利从事活动的同时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公共生活就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应用纪律与法律来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才能避免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受到影响甚至破坏。目前,社会社会生活领域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违法乱纪现象也直接影响到学校这片净土,校园中违反校纪甚至违法案件时有所闻。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有关的纪律和法律。对于法律规范,我们还会在第三节进行探讨。
社会公德五点内容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共同构成社会公德体系,成为现代文明公民最基本的素质。希望同学们通过实践磨练,陶冶情操,在公共生活中起表率,在个人独处,无人在伴的时候仍然言行如一,那一定是你于细微处下了修养功夫,达到了“慎独”那种人生境界。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字幕]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我们已经懂得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遵守社会公德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社会公德的弘扬、践行、事迹催人向上,另一方面社会公德的缺失、陋习、龌鹾令人忧虑。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人民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公德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公共生活领域日益扩大,人与人,人与集体的交往更趋广泛,交往方式层出不穷,形成一些新的社会公德规范。自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开始创建至今蓬勃开展,培养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建设者。20世纪50年代开展了“五爱”道德教育;[01毛泽东题词]60年代掀起学雷锋活动;[02-03毛泽东题词,雷锋像] 80年代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精神文明创建活动;90年代兴起“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城市等活动,“希望工程” [04-05图]、“志愿者”、[06图] “手拉手”、“春蕾计划”、[07图] “扶残助
残”、“送温暖”、“百城万店无假货”、“保护母亲河” [08图] 活动使人们亲身体验,增强了践行社会公德的自觉性。人们在公共场合的交往言谈举止更注重礼仪,热爱自然,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公德意识不断提高。
续
当代大学生成为传播和践行社会公德的主力军,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 [09图] 开展的捐献骨髓 [10-11图]、无偿献血、三下乡 [12图]、环境保护 [13图] 等公益活动已经成为增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形式。北京大学由十七位扫雪的学生发起成立的爱心社,以奉献呼唤爱心为宗旨,倡导“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一点一滴的奉献爱心。”十三年来发展壮大到千人,在校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力,为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无私奉献,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14-17图] 北京大学 《爱心社》倡导
[字幕]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一点一滴的奉献爱心。”
但是,社会公德现状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社会上一些人缺乏社会公德,以随地吐痰为首的乱扔垃圾、违犯交规、占道经营、胡乱涂鸦、践踏公物、污染环境等陋习随处可见。一些人对社会丑恶现象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些人说一套做一套,常常为图一时方便或一己私利而违背社会公德。大学校园部分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同样反映出公德失范、素养勘忧的现状。课桌文化、逃课作弊、不讲卫生、长明灯长流水、挥霍浪费、剽窃成果、过度亲恋遭到非议。一些学生我行我素,桀骜不逊,自视高雅,言行不一,公德失范,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大学生的评价,损伤着大学生的群体形象。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同学们在公共生活中率先垂范,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都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回报社会,拓展能力,实践锻炼的渠道和方式,必将提升自身、带动他人、影响社会、加快成长。践行社会公德规范要注重公共生活行为的细微末节,点点滴滴,集腋成裘,“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尊敬师长、扶老携幼、乘车让座、随手关灯等行为都会提高自己社会公德的境界。当然,讲社会公德也要有为人处世的原则,不能追逐功利,讲究义气,比如,同样是助人为乐,替人代考当“枪手”
,就不是助人为乐,要分别该助不该助,什么叫助,什么叫乐,什么是真诚相助和美的行为。[3枪手] 再比如,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读懂知晓了许多道理和规律,考试分数也不低,可是这并不代表自己要那样去做。所以,坐而论道,不若行动起来有收获。只有从小事做起,真正作到知行统一,那么你一定是一个受人尊敬的社会公德践行者。
[可可图-宿舍]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构筑起一种全新的信息平台,人们运用网络作为交流工具,形成一种工作、学习和的新型生活方式。网络生活也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包括信息采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BBS论坛、网上交友等。
[01图]
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优势,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如:网络不良信息泛滥,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随意侵犯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欺诈与失信现象时有发生;黑客和病毒散播攻击网络等等。这些网络违法乃至犯罪问题已对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极大危害,直接影响到一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个别大学生甚至因此误入歧途。由此可见,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条件,而且离不开道德规范作为其发展支撑力量。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而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我们来聊聊天好吗?
[字幕] 香水百合:你好!:-)
普通微笑 神聊大侠::-{},MM好!
香水百合::-)“,GG有礼物给我吗?
神聊大侠: @〉〉---〉---请收下这朵漂亮的玫瑰花吧。香水百合::-o 好漂亮。:-D,XX(谢谢)。神聊大侠::-D 非常高兴的张嘴大笑。
香水百合女:...~.~...女生高兴地笑时,甩着辫子的样子。
网络的人际交往空间虽非现实,但是具有现实生活的模拟感觉状态,可以虚拟感觉,人们可以模拟现实也可以虚构现实,以匿名的方式重新进入网络生活。有了网络和没有网络,生活的感觉差别会很多,你可以发现惊喜神奇,也会手足失措,一时找不到应对这些变化的心理准备,单纯被五光十色的信息吸引,也会沉迷其中。我们从很多网迷和失足者的教训中,可
以了解他们在网络生活和实际生活之间曾经的迷茫,以及道德伦理观念的巨大冲突。所以,探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加强自律就更加重要。我们想从如下四个方面来分析道德规范在网络生活中的需要:
[字幕]
一要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学会利用丰富的信息共享平台,便利地浏览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数据、获取知识。对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淫秽的内容,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
二要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网络是新的人际交往媒介载体和工具。收发邮件、互动聊天、视频会议、网上留言、网络交往要做到是非分明,不侮辱、诽谤他人,更不能参与网络色情游戏、赌博等活动。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中国大学生论坛网开通网络救助,传播爱心手拉手信息就是健康有益的网络行为。
[33天仙qq群图]
三要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长时间沉迷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一些同学上网成瘾,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荒废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值得警惕的是,沉迷网络聊天游戏已成为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
[35图]
四要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隐蔽特点,不易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约束效用明显降低,使个人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因此,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没有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更要自觉做到自律”不逾矩"。
[36图]
同学们,我们一起学习了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这些社会公德规范通过自己的实践最终将内化为个人品质。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加上自己的勤奋学习,就会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这是乐曲《出水莲》,送给同学们欣赏共勉。
[结束:出水莲-乐曲]
[1秒后联图]
[出水莲-荣辱观-长城图]
[图片] 1
同学们,我们一起学习了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道德内化为品质,法律外化为行为,相信你们在校园和将来美好的生活里可以做学法的表率、守法的典范、护法的先锋,贵诚信、知荣辱,成为有高尚品德、法律素质和真才实学的大学生。
这是乐曲《出水莲》,送给同学欣赏共勉。
第三篇:第五章__遵守社会公德_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道德 D.生活道德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
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活动的场所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型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技术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在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这体现着社会公共生活具有()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B.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C.活动时间的长久性 D.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A
3.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人们更多地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与陌生人打交道,这体现着公共生活具有()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B.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C.活动时间的长久性 D.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B
4.下列网络行为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是()A.通过网络浏览新闻 B.沉迷网络色情游戏
C.下载网络游戏 D.收发电子邮件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B
5.在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这句话说明公德具有()A.继承性 B.基础性 C.广泛性 D.简明性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C
6.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体系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状态。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公共秩序也有了新的领域,下面最能体现其时代特征的是()A.工作秩序 B.教学秩序 C.交通秩序 D.网络秩序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D
7.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
A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B明礼诚信、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C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敬业奉献、遵纪守法 D文明礼貌、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难易程度: 难 答案 A
8.()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公众性生活。A.集体生活 B.公共生活 C.个人生活 D.交际生活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B 2
9.机动车行经设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基本原则中的()A.文明礼让原则 B.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 C.保障行人权益原则 D.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原则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B
10.人们根据法律来合理安排自己的行为,以便用最小的代价和风险取得最有效的结果,这体现法的()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预测作用 D.教育作用
难易程度: 难 答案 C
11.下列不属于《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有()A.警告 B.行政拘留 C.拘役 D.吊销许可证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C 12.关于行政拘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属于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 B.合并执行最长不超过30日
C.行政拘留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D.由县级以上公安局长作出决定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B
13.下列关于《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集会、游行、示威的主管机关是集会、游行、示威举行地的市、县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游行、示威路线经过两个以上区、县的,主管机关为所经过区、县的公安机关的共同上一级公安机关
B.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有负责人
C.负责人必须在举行日期的5日前向主管机关递交书面申请
D.公民可以在其居住地以外的城市发动、组织、参加当地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
难易程度: 难 答案 D
14.下列不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的是()A.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 C.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D.公益企业特殊照顾原则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D
15.甲因打架斗殴应被行政拘留。下列选项中,有权对甲进行行政拘留的是()
A.公安机关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公安派出所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
16.在不同种类的处罚中,属于治安管理处罚的是()A.管制 B.罚款 C.拘役 D.没收非法所得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B
17.乘坐车船飞机的人应当做“文明乘客”,到影剧院看电影看演出的人应当做“文明观众”,在图书馆读书读报的人应当做“文明读者”。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恬中人们应当遵守()A.行政法规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社会公穗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D 18.()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A.助人为乐 B.保护环境 C.爱护公物 D.遵纪守法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D
19.()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A.个人品德 B.社会公德 C.职业道德 D.家庭美德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B
20.下列论述错误的是()A.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B.在血缘群体内部,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同一的 C.农业文明的促进,使人类交往由偶然交往进入普遍交往阶段 D.私有制阶段的产生打破了血缘为纽带的交往状况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C
21.下列()不属于公共生活领域。A.网络
B.商场
C.广场
D.小明家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D
22.公共生活属于“()社会”。A.熟人
B.陌生人
C.外国人
D.无职业者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B
23.维护公共程序的基本手段是()。A.法律 B.道德
C.风俗
D.法律、道德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D
24.社会公德涵盖了()之间的关系。A.人与人
B.人与社会
C.人与自然
D.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D
25.下列哪项不属于治安管理处罚()A.警告
B.罚款
C.拘留 D.逮捕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D
26.集会、游行、示威时,由()维持交通程序和社会程序。A.人民警察 B.治安联防员
C.集会、游行、示威者
D.经过的单位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
27.在人际交往中,要获得和发展友谊,起码要做到()A.等价交换,人情交易
B.心胸狭窄,毫发必争
C.恬退隐忍,明哲保身
D.严于律己,谨慎择友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D
28.一行人在过路口时迎面遇到红灯,看到近处没有车辆便径直通过。他这样做是()
A.节省时间之举
B.聪明灵活之举
C.可供学习之举
D.不遵守交通规则,违反社会公德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D
29.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这是我国现代社会提倡的()A.社会公德的要求之一
B.家庭美德的要求之一
C.职业道德的要求之一
D.环境道德的要求之一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
30.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爱护公共财物,如对公园里的花木草地、街道两旁的电话,邮筒、影剧院里的座位音响、马路上的井盖路标等加以保护,不损坏、不滥用、不浪费、不私占。这是属于()A.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B.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C.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
D.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B
31.下列不属于公共生活的特点的是()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B.对他人与社会的影响较弱 C.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D.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B
32.下列不属于公共生活活动范围的是()A.集体宿舍 B.私人住宅 C.公交车 D.互联网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B
33.下列不属于社会公共生活活动方式的是()A.人们在体育馆健身 B.人们在商场购物 C.人们在互联网冲浪 D.人们在家接听电话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D
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越低
B.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愈加突出 C.当今,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出现了分离现象 D.公共生活秩序对社会生产活动的影响只是间接的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B
35.下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的是()A.安定有序 B.充满活力
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
36.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保护环境主要是指()A.自然环境,文化环境 B.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C.人文环境,生态环境
D.文化环境,生态环境
难易程度: 难 答案 B
37.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A.职业道德 B.诚信道德
C.文化素养 D.社会公德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D
38.社会公德是指()A.社会交往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B.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C.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D.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难易程度: 难 答案 C
39.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A.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B.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 C.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难易程度: 难 答案 B
40.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是()A.评价作用 B.教育作用 C.强制作用 D.指引作用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D
41.法律的教育作用实现主要方式不包括()9 A.法律作出规定,人们学习和了解 B.法律制裁各种违法犯罪,教育社会成员
C.法律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楷模 D.大力发行法律读本进行普法活动 难易程度: 难 答案 D
42.法律评价的标准是()A.道德与不道德 B.合法与不合法 C.对社会的利弊 D.是否侵犯他人利益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B
43.以下不属于《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治安管理处罚种类的是()A.警告 B.没收
C.罚款 D.行政拘留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B
44.依照《集会,游行,示威法》,需要申请的集会,游行,示威,其负责人必须在举行日期前的()日前向主管机关递交书面申请。A.3 B.5 C.10 D.15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B
45.不属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原则的是()A.促进网络发展和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B.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 C.预防教育与严厉查处相结合的原则
D.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C 10
46.下列各项中,属于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的是()A.遵纪守法 B.文明礼貌
C.语言文明 D.行为礼貌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B
47.当今时代社会公德重要内容的是()A.文明礼貌,保护环境 B.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C.热爱自然,爱护公物 D.热爱自然,文明礼貌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B
48.网络交往要做到()A.诚实无欺,不说假话 B.不乱说脏话,不侮辱他人 C.不侮辱他人,不诽谤他人 D.不浏览不良内容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C
49.不属于社会公德良好载体的有()A.希望工程 B.扫除封建迷信活动
C.春蕾计划 D.扶残助残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B
50.公共生活从()就开始了。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
51.下列不属于公德缺失的是()。A.过马路闯红灯 B.排队加塞 C.夫妻在家打架 D.不爱护公物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C
52.治安管理处罚的罚款最多不得超过()。A.5000元 B.3000 元 C.200 元 D.1000 元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
53.()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A.安定有序 B.民主法治 C.公平正义 D.人与自然和谐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A
54.我国高校通常有这种现象,大学生宿舍楼前3个连在一起的垃圾桶,一般最远的都是空的,靠近门的一定满得流出来。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这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B.中国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总体上极低 C.社会对大学生公德意识期望值太高
D.中国当代大学生总体上社会公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社会公德意识有待提高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D 55.在调节人们的公共生活行为中,有关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12 A.法律与道德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B.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C.法律是道德的补充 D.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C
56.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A.职业道德建设 B.婚姻家庭美德建设 C.社会公德建设 D.个人思想品德建设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C
57.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情形是()
A.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 B.驾驶报废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
C.因违法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D.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后逃逸,构成犯罪的
难易程度: 难 答案 D
58.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不包括()A.警告 B.罚金
C.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D.拘留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B
59.机动车与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的条件是()
A.有证据证明行人有过错;
B.有证据证明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C.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 D.有证据证明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臵措施的
难易程度: 难 答案 C
60.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除案情重大、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30日外,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A.15日 B.30日 C.45日 D.60日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B 61.因扰乱体育比赛秩序被处以拘留处罚的,可以同时责令其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该期限为()A.六个月 B.一年 C.十八个月 D.两年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B
62.下列人员违反治安管理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A.不满十四周岁的
B.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 C.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 D.醉酒的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C
63.在当代社会,调整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则很多,但最权威的规则是()A.法律 B.社会公德 C.风俗习惯 D.个人品德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
64.举行游行、示威路线经过两个以上区、县的,主管机关为()。A.出发地的区、县人民政府
B.所经过区、县的人民政府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
C.出发地的区、县公安机关
D.所经过区、县的公安机关的共同上一级公安机关 难易程度: 难 答案 D
65.《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自()开始施行。A.2000年1月1日 B.2006年1月1日 C.2005年8月28日 D.2006年3月1日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D
6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自()开始实施。A.2003年10月28日 B.2004年5月1日 C.2006年7月1日 D.2006年10月1日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B
67.违反《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情节严重的可追究()。A.刑事责任 B.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经济责任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A
68.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一规定体现了()。A.政府依法保障原则 B.和平进行原则 C.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D.宪法权利至上原则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C
69.()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A.助人为乐 B.文明礼貌
C.爱护公物 D.遵纪守法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B
70.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A.纪律
B.政策
C.法律
D.守则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C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生活基本上可以分为()A.公共生活 B.职业生活 C.婚姻家庭生活 D.网络虚拟世界生活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ABC
2.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B.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C.活动时间的长久性 D.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ABD
3.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是()A.道德 B.法律
C.舆论 D.政策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B
4.下列关于维护公共秩序的道德与法律手段的说法正确的是()A.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B.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大体相同
C.法律中包含有道德,道德规范中也具有法律内容
D.法律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CD
5.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要在网络生活中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应当做到()A.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B.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C.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D.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ABCD
6.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并且超越了私人生活,具有鲜明的()A.封闭性 B.开放性 C.透明性 D.间接性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BC
7.法的教育作用和实现方式主要有()
A.法律做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
B.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收到教育
C.法律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
D.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的行为趋向与后果
难易程度: 难 答案 ABC
8.下列关于法的规范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A.从强制作用的角度看,法律对于义务者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对于权利者来说则是一种强制保障
B.法的教育作用在法的作用中是普遍存在的,也可以通过多个方面和多种形式得以实现和体现
C.法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实现的 D.法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
难易程度: 难 答案 ABD
9.下列关于法的指引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特赦决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并授权国家主席颁布”,该规定属于授权性规定
B.《会计法》第3条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计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该法律规范属于义务性规范
C.根据法官法的规定,从事审判工作,必须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该法律规范属于义务性规范
D.《会计法》第22条规定:“在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属于义务性规范
难易程度: 难 答案 BC
10.下列关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刑法类法律 B.《治安管理处罚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
C.《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D.《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加强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管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保障
难易程度: 难 答案 BCD 18
11.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包括()A.扰乱公共秩序 B.妨害公共安全
C.侵犯人生权利和财产权利 D.妨害社会管理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BCD
12.《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有()A.警告 B.罚金 C.管制 D.吊销许可证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D
13.《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了被处罚人的救济程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被处罚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B.被处罚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C.被处罚人不服从行政拘留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提出暂缓执行的申请,在提供担保的情况下,应当暂缓执行。D.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不严格执法或者有违法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行政监察机关检举和控告。
难易程度: 难 答案 ABD
14.《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原则是()A.游行自由原则 B.政府依法保障原则 C.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D.和平进行原则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BCD
15.下列情形不予许可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有()A.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B.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C.煽动民族分裂的 D.反对政府某项决策的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ABC
16.《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有()A.“三同时”制度 B.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C.限期治理制度 D.许可证制度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ABCD
17.下列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在交通事故处理上的规定的有()A.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B.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C.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臵措施的,机动车免责
D.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
难易程度: 难 答案 ABC
18.《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以下哪些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规定了拘留的处罚()
A.对醉酒后驾驶机动车或营运机动车的 B.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C.对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D.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过,不听劝阻的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ABCD
19.下列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说法正确的有()
A.《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B.确立了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C.确立了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
D.确立了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BCD
20.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A.继承性 B.基础性 C.广泛性 D.简明性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BCD 21.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包括()A.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B.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C.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D.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BCD
22.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A.爱护公物 B.维护公共秩序 C.举止文明 D.尊重他人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CD
23.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A.爱护公物 B.维护公共秩序 C.热爱自然 D.尊重他人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B
24.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21 A.热爱自然 B.爱护公物 C.尊重他人 D.保护环境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D
25.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具有指引作用,这种指引作用主要通过一些规范形式来实现,这些规范形式主要是()A.授权性规范 B.禁止性规范 C.预测性规范 D.义务性规范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ABD
26.下列选项属于法律的规范作用的是()A.指引作用 B.预测作用 C.评价作用 D.教育作用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BCD
27.倡导和普及文明礼貌,是形成新型人际关系的迫切需要,新型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有()A.男女平等 B.尊老爱幼 C.扶贫济困 D.礼让宽容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BCD
28.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有()A.参加志愿者服务 B.做家务 C.环境保护 D.三下乡
难易程度: 中 答案 ACD
29.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的基本要求是()A.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B.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C.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D.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BCD
30.社会公德涵盖的关系是()。A.人与人 B.人与社会 C.人与自然 D.人与精神
难易程度: 易 答案 ABC
31.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两者关系是()。A.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B.私人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私性
C.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D.私人生活相对于公共生活,其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难易程度: 难 答案 ABC
32.关于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的形成和发展表述正确的是()。A.在原始社会,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同一的 B.在自给自足是农业社会中,公共生活领域发展迅速 C.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公共生活迅速扩展
D.在现代多媒体手段的普及下,人们也难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难易程度: 难 答案 ABCD
三、判断题
1.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深邃性和透彻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较为直接和广泛。
难易程度: 中 答案:⊙否
2.社会生活可分为 "公共生活、职业生活、政治生活、道德生活、家庭生活”等 五大领域。
难易程度: 易 答案:⊙否
3.公共生活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活动范围广泛性;活动内容公开性;活动内容复杂性。
难易程度: 中 答案:⊙否
4.如果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的状态,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难易程度: 难 答案:⊙是
5.忽视公共生活领域的和谐与公共秩序的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将会遭到干扰和破坏,因此,有序的公共生活不仅有利于日常的和谐,也会促进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难易程度: 难 答案:⊙是
6.原始人主要是通过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来共同遵守社会公共道德。难易程度: 难 答案:⊙否
7.公共生活中的自律和追求,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和发展。
难易程度: 中 答案:⊙是
8.法律的属性,决定它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难易程度: 中 答案:⊙否
9.社会公德作为维护社会关系秩序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和利他性。
难易程度: 易 答案:⊙否
10.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尊师重教”,“道德文明”、“家庭和 24 睦”、“推崇仁爱”等。
难易程度: 中 答案:⊙否
11.公共生活领域,像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际交往信息具有不可预测性从而造成了交往对象的非常性。
难易程度: 难 答案:⊙否
12.在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履行社会公德要求的自觉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公共生活的领域进一步扩大,一些新的社会公德规范和要求在实践中已逐渐形成。
难易程度: 中 答案:⊙是
13.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生活中最微小的细节。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难易程度: 易 答案:⊙是
14.《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五要五不”的网络道德要求:一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二要诚信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三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四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五要有利于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难易程度: 易 答案:⊙是
15.网络生活的道德要求,是要维护网络的公共道德,大学生要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养成网络的自律精神,避免沉迷网络。难易程度: 易 答案:⊙是
16.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 可以将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
难易程度: 难 答案:⊙否
17.法律是强制的主动主体,作为被强制对象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则是被动主体。法律强制的目的在于实现法律的权利和义务。难易程度: 难 答案:⊙是
18.行政拘留处罚,可分为5日以下、5日至10日、10日至15日。难易程度: 中 答案:⊙是
19.《治安管理处罚法》由第十届全国人代会常务委员会十七次会议于2005年8月28日通过,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难易程度: 易 答案:⊙是
20.《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难易程度: 中 答案:⊙否
第四篇: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目的:
帮助大学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使其充分认清公共生活领域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公德意识,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教学重点: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及特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教学难点:
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社会生活基本是可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一、什么是公共生活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社会公共生活的三个主要特征: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人类社会是由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公共生活规范和要求。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的表现。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社会成员无论职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生活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在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社会成员必将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产生迫切的需求,人们更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些都需要以不断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作为保障。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识。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应当看到,在今天的公共生活中依然存在一些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必然会损害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序的公共生活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已成为新加坡人自觉的行为。遵守交通规则.公共场合不吸烟、不乱丢纸屑等等行为在新加坡人视为是有教养的行为。不应随便用食指指人;在打哈欠时,要用手掩住口„„尊敬长辈是新加坡人恪守的东方美德,政府甚至规定,不赡养父母者不得购买住房。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最初是自发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愈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总之,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知荣明耻的良好社会风气。第二节社会公德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恩格斯说过,社会公德是人们用来调节人对人的关系的简单原则。列宁也认为,所谓社会公德,就是“公共生活规则”。在列宁看来,这种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要求。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公德的社会价值指明了方向。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继承性。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则。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是关于社会公德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
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集中反映着公民的文明教养程度。
概括地说,文明礼貌就是注重个人形象,讲求必要礼节。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人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说话和气,用语得当,守时守约;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相互礼让;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规定,不影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
2、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维护;公民之间要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对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难的人,要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同情、支持和帮助„„
3、爱护公物
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爱护公物就是要以主人的态度对待国家和集体财产,珍重社会的共同劳动成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爱护公物还要求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4、保护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具体地讲,就是要强化生态观念,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存环境;就是要爱护花草树木、野生动物、人文景观;就是要节煤、节电、节水;就是要防治废渣、废水、废气和噪音污染;就是要维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增强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5、遵纪守法
公民自觉遵守纪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础性道德要求。遵纪守法,具体来讲,就是要增强法制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学法、知法、用法,执行法规、法令和各项行政规章;就是要遵守市民守则、乡规民约、厂规校纪和有关制度;就是要见义勇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1、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当前,我国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我国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但是,少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某些陋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大学生的评价,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不相符合,也有损大学生群体的形象。
2、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我国的互联网,在国家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在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使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于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三节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
一、法律规范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的作用,树立崇尚法律的理念,在公共生活中做守法的模范。
1、指引作用。法具有规范性的特点,它明确规定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这种作用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
2、评价作用。指法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具有判断、衡量人们行为合法或违法的作用。
3、预测作用。由于法律规范的存在,人们就可以预见到国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会持什么态度,也就是说人们事前可以预见到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会有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4、强制作用。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这是法律规范的专有属性。
5、教育作用。指法作为特殊的社会规范,在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下,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制宣传、制裁违法、惩罚犯罪等环节进行的。
二、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简介
1、《治安管理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立法目的: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制定本法。
基本原则: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2、《集会游行示威法》
1989年10月3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为了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本法所称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本法所称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本法所称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文娱、体育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传统的民间习俗活动,不适用本法。立法目的:为了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基本原则:政府依法保障原则;权利义务一致原则;和平进行原则。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集会、游行、示威应当和平地进行,不得携带武器、管制刀具和爆炸物,不得使用暴力或者煽动使用暴力。
3、《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二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立法目的: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基本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4、《道路交通安全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03年10月28日通过,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立法目的: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制定本法。基本原则主要有:依法管理原则;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
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我国的互联网,在国家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在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使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于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如何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立法目的:为了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基本原则: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课后复习及作业或思考题: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如何维护公共秩序? 2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五篇:思修论文——社会公德(范文)
2010年,12月,十八名复旦大学学生逃票进入黄山一段未开放的区域“探险”,旅行者装扮,无任何装备,被困后报警求救。为救学生一名年仅24岁的民警坠崖牺牲。一个生命的逝去,换来的不是复旦学子的反思和感恩,而是在论坛大谈面对媒体如何公关,登山社谁来掌权,以及冷漠的“你们就该为纳税人服务”.这些复旦学生在这件事情上的反应,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甚至令人吃惊。一方面,他们在突发事件面前表现得很老练,比如懂得利用危机完成学生协会的人事更替,懂得利用校友去控制公共舆论;另一方面,他们对生命的价值又表现得冷漠和懵懂,仿佛一群不谙世事的幼童。他们对核心问题的忽略和对技术细节的热衷,他们的不通人情和老于世故,交织成当下社会最让人担忧又最无法回避的景象,即道德的缺失。而人们的批评,实则是对社会道德的召唤。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人们担心社会公德水平滑坡,助人救人可能反被人污时,法官陈燕萍、乡村邮递员全二平、好人刘乾坤、饭店店主李玉兰、农场职工康金环、“活雷锋”杨广和、济南市民郑承镇几乎在用一生时间来帮助和照顾一些弱者。而舍己救人的大学生刘旭、见义勇为的大学生汪洋则是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救别人的生命。他们为社会公德树立了一个时代的标杆。
今天,人们常感叹职业道德水平下降。然而,一生惦记自己病人的著名麻风病专家李桓英、被病人称为“最亲的亲人”的医生顾顺华、山村女教师胡安梅、抚养服刑人员女儿成才的民警刘继平、连救27人不留名的收费员熊文清、勇救落水学生的教师阿木冬?吐鲁甫,则爱岗敬业,服务了身边人,并释放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温暖着全社会。
道德问题的改善从学生这个角度说,需要从小抓起。有一句印度谚语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从道德教育层面来说,道德认识首先应该和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在参与道德行为中体验的幸福感也将唤起更高层次的道德意识。在这样的轮回中,使学生的道德素养逐步得到提升。在活动中,要提倡青少年在家里帮助父母洗碗、做饭、扫地、浇花等;学会感恩,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学校,开展“和谐校园”活动,知礼仪、重礼节,养成关爱他人、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品德;在社会,开展“爱心奉献”活动,为孤寡患病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提供服务,积极参与社区清洁卫生、植绿护绿,学习宣传礼仪知识,做“文明小使者”,在生活实践中慢慢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让孩子们在“道德践行”中体验到助人、互助、合作的幸福感,体会亲情、友情带给自身的幸福,从而让孩子的道德品质在 “道德践行”得到升华。让孩子们明白,修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遵守道德是自己的义务,是自己的素质展示,是自己的价值实现。做一个有道德的荣耀的,更是幸福的!
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在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力量中,由道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上的和谐具有不可缺的作用。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实现社会和谐,必须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就需要我们全民一起努力,共同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