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现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谈谈现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贝弗里奇报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学院:政法学院班级:社会工作班 学号:20101034024姓名:许正强
摘 要: 在20 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贝弗里奇报告》是一份较为完整的现代福利国家的蓝图。这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不仅使得英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福利国家”,同时也确立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贝弗里奇报告》中蕴含的福利思想和社会保障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贝弗里奇报告;福利思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正文:
一、《贝弗里奇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中的福利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实施了30多年,虽然经过多次改革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与合理化,但其缺点与不足依然十分明显。显然,如何对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政党和政府部门开始制定改革计划。
1941年6月,英国政府宣布成立一个由各部门组成的关于社会保险合作问题的委员会,这就是“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委员会”,由贝弗里奇担任主席,这个委员会对英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查,并提出战后改革的详细方案。1941年11月,贝弗里奇发表一分标题为《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要点》的备忘录,同时在1942年1月发表另一篇标题为《社会保险津贴的范围以及贫困问题》的备忘录。这两份备忘录为贝弗里奇委员会的工作确定了目标与方向,实际上是后来正式发表的《贝弗里奇报告的》的大纲。同年12月,著名的《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的报告》(又称《贝弗里奇报告》)由贝弗里奇签署后正式发表。《贝弗里奇报告》福利国家思想的诠释:
第一 基于需求构建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框架。需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动力,是有效提供社会保障的前提。贝弗里奇阐述了产生社会保障需求的8 种原因。第一是失业,这里的失业指的是一种非自愿性失业,劳动者具有劳动能力而得不到工作;第二是伤残;第三是失去生计;第四是退休,劳动者的年龄达到了无法承受
工作压力的时候需要离开工作岗位,此时劳动报酬将会终止;第五是婚姻,重点指的是妇女的保障需求,包括婚姻、生育、丈夫失业、寡妇、分居等情况下的保险需求;第六是丧葬需求;第七是儿童需求,主要是针对受全日制教育的16 岁以下少年儿童提供子女补贴;第八是身体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通过8 种需求原因的阐述,充分说明了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同时以此8 种需求原因为基础,构建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险及其相关服务制度的基本框架。报告提出了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应由社会保险、国民救助和自愿保险3 个层次构成,为人们勾画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思想和实施方案。
第二 实行普惠性和政府主导的福利国家基本思想。《贝弗里奇报告》是人类社会保障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和实践,其阐述的福利国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性。报告把消除贫困作为战后的基本目标,并明确提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 确保每个公民只要各尽其能,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收入尽自己的抚养责任,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即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普惠社会全体成员,而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其次,政府的主导作用。英国的国民保险强调政府的责任,政府为社会保险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包括国民保健服务、社会服务及非缴费性收入支持保障项目的经费。再次,社会保障承担家庭赡养责任。英国国民保险在待遇设计上的指导原则不是工资丧失的补偿,不是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支付待遇,而是考虑到劳动者的家庭赡养情况。
第三 提出社会保障建设的基本原则。贝弗里奇认为,只有坚持3 条总体原则,才能使援助导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运作。第一,在规划未来的时候既要充分利用过去积累的丰富经验,又不要被这些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部门利益所限制。第二,应当把社会保险看成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系列政策之一。第三,社会保障需要国家和个人的合作。3如报告对社会保障预算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社会保障费用由政府、雇主和参保人三方共同承担的方案。这三项基本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强调了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主体地位,深刻阐述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社会政策的重要性。对于社会保障体系中基础性的社会保险制度,贝弗里奇提出了6 点原则。第一,基本社会待遇标准统一;第二,缴费率统一;第三,行政管理统一;第四,待遇标准适当;第五,广泛保障;第六,分门别类,适合不同人群。这些基本原则为英国福利国家的建设和实践提供了原理性的指导。第四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贝弗里奇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必须有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法律作为保障。原来纷繁芜杂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被批准的法定社会团体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被取消,改为中央和地方职能部门统一管理。即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应当由内阁部长领导下的社会保障部承担,同时形成组织网络,地方社会保障办公室负责管理现金待遇和救助及其他相关工作,联合委员会由社会保障部及有关医疗保险和福利的所有相关部门组成,确保社会保障行政统一管理;任命某个人或某机构准备必要的立法和方案制定工作,使社会保障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转。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现状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最初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也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
经济体制相适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仍是不均衡的甚至在某些部分是相对落后的,人口、区域经济、收入差距及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1)发展层次不均衡, 农村地区发展落后。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广农村地区严重滞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这种发展一直是不平衡的发展。据统计,占我国人口30% 多的城镇居民占有我国社会保障的近89%, 而占全国人口近70% 的农村人口则仅占我国社会保障的11%。
(2)整体覆盖范围不广,部分保障水平较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窄, 保障水平不高。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其中养老保险是覆盖面最广、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项目,但是养老保险的主要参保人员仍然是城市居民,城镇参保人员较少,农村人口则基本没有。
(3)缺乏统一有效的法律及部门制度。缺乏统一的政策制定和管理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财政局等都和社会保障相关, 各部门间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降低了管理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特别是当出现问题时,难以找到直接负责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容易造成各部门间的相互扯皮、互相推诿。
(4)群众对社会保障缺乏信心,缺乏参与保障意识。群众缺乏社会保障意识, 对参与社会保障的权利与义务认识不清,不能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企业偷逃保险金,个人不愿为未来生活提前付费,认为最低保障是社会主义的义务等短视思想, 都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贝弗里奇报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一,按照《贝弗里奇报告》有关社会保障普遍性与统一性的精神,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障应该覆盖社会的每个成员。要对社会保障实行统一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每一个公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陷入生活困境。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人员,城乡部分集体企业、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的员工和大部分农民,还没有真正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城乡缴费标准不一,基金管理和统筹凌乱,政出多门,阻碍了劳动人口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我们应努力建立缴费标准、待遇水平和行政监管统一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一个国家的经济和财政困难,不能成为推迟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由。社会保障制度解决的是最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问题,以经济建设困难为借口而回避这个问题是不可行的。当年《贝弗里奇报告》出版以后,英国政府内部存在很大分歧,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保守党基于财政、伦理和再分配的理由拒绝贝弗里奇计划,结果导致毫不犹豫将其作为施政纲领的工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工党上台以后,先后颁布多种社会福利法案,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英国率先变成了福利国家。目前,我国社会的大趋势是集中全民力量,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掉以轻心,政府应该统筹兼顾,加大投入力度。
第三,社会保障需要政府责任和公民义务相结合。虽说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基于国家和全民的利益,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与政府共同承担。国家和企业承担着大部分的责任,个人也应该尽相应的缴费义务。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划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协调委员会来完成。《贝弗里奇报告》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社会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要推进这项制度建设,没有一个跨部门的协调委员会是无法想像的。我国各级政府均设有社会保障部门,但是,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却没有仔细考虑到利益相关者,这就会导致有些政策的实施遭到利益相关者的抵触,很难在全国或者全省顺利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要有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
四、加快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1)规范社会保障制度, 增强参保人员的资料在全国各地的流动性,建立统一的社保账户, 保证参保人员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取得社保金。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增加人们对社会保障的信心, 积极参与到社保之中,为社会保障筹集大量资金, 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流通,增加人们的消费欲望,刺激内需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在刚刚通过的社会保险法草案中,明确指出,社会保险参保情况应定期公布,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在本统筹地区基层设立服务网点,这样既有利于政府及群众及时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信息,同时也增加了群众的未来保障的信心,从而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保障中来。
(2)建立统一的、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相关法律,统一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和分工,同时增加会计、审计和监察等工作,确保我国社保及资金运营的规范化、透明化,树立人们对社保的信心。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正式通过的《社会保险法》,将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行,而在提请决议的草案就明确提出要在发生社会保险争议时可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同时进一步加强工会在社会保险监督中的作用。
(3)多渠道筹集保险金,建立全国性社会保障基金,保障资金的正常发放、灵活分配制度,根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决定其保险金的发放数额,保证社保的公平性。同时严格对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金的领取标准, 避免养闲人的状况出现, 筹建公益性职业教育,鼓励低收入者和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依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正如社会保险法草案中所提,保证基本养老保险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这是一个实验性很强的举措,养老保险金是我国覆盖率最广的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的改革试点成功对于我国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的教育、医疗等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对中小城镇及农村的教师、医护人员等劳动力的培养和分配力度,从源头上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这样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参考文献:
[1] 吴菲:简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中国市场;2011年第1期
[2] 丁建定 著:社会福利思想(第2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年
[3] 岑子彬: 《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保障理念及其启示;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5期
[4] 陈雷 王振:贝弗里奇福利国家思想的诠释与启示——兼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战略陈;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
[5] 孙光德: 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数学与研究; 1996年第5期
第二篇:365-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感想
由上海社保案说起 我国社保基金的法律基础不够稳固和完善 现行的社保基金需要一部专门的法律,对社保基金的法律地位和基本原则做出较高法律层级的规定,明确法律责任,确定监管主体,规范基金的征缴、管理、支付、运营等行为,并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作出制度性规定 管理权与监督权的重叠造成了监管成本的居高不下和监管效率的低下 我国目前的社保基金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现收现付的统筹账户,这部分资金由单位和个人缴纳,由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管理这样,实际上将社保资金的管理与监督的双重责任,共系于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初创 1949――1957 发展 1957――1966 停滞 1966――1976 改革 1978年以后 问题: 1.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2.企业负担沉重
3.覆盖面窄,保障功能弱化 解决方案: 1.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模式 2.减轻企业负担 合理确定保障水平3.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提高保障能力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上是按照城乡有别、企业先行的原则分层次展开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起步较早,基本养老保险推出了全国统一制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正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乡镇企业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在进行试点探索;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参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了改革,但其余事业单位以及机关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同传统制度没有多大区别。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从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起步的。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也出现了条块分割的问题, 这不仅使养老保险难以实现更大范围的风险共担,而且影响了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为了改变养老保险的条块分割局面, 1998年8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一举解决了过去长期存在的行业统筹与地方统筹条块分割的矛盾。一是实施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政策 二是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四是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五是社会保障筹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 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感想 ――案例:上海社保案 一家神秘的民营投资公司福禧,一个管理着上海老百姓保命钱的社保局,一家优质的国企上海电气,一起陷入了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腐败案中。此次上海社保案违规操作的金额高达32亿元。在调查上海市社保资金案过程中,有关部门对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祝均一等9名涉案党员干部的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调查。上海社保案 迄今为止,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 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这是社会保障体制改 革的探索时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在有关的社会保障单项改革上分别进行了探索。2)第二阶段从党的“十四大”至今,这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时期。解决方案一 1.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模式 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面,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总结近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此原则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把公平与效率、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政府的责任,又强调了企业和职工个人的责任,同时把待遇水平同职工个人贡献大小紧密地联系起来。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1997年7月,国务院作出了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这标志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最终确立起来。为适应我国现实国情,在医疗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以保障大病和大额医疗费用等风险较大的保障模式。与医疗保险制度类似,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也必须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解决方案二 2.减轻企业负担 合理确定保障水平目前我国个人缴费的比例还很低,基本上还是以企业负担为主,造成企业负担过重。在很多地区企业仅养老保险一项缴费比例就已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目前,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保险的工资替代率偏高,所以,降低保障水平,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支出结构变化而逐步平滑转换。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各种政策配套、衔接工作,建立多层次的保险体系,从而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比较完善、有较高保障能力的社会保障。要减轻企业的社会保险方面的资金负担,除逐步降低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外,还要逐步改变以企业缴费为主的局面,逐步实现责任分担。确定合理的保障水平必须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基本养老保险只能满足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基本医疗保险只能满足职工的基本医疗需要。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今后,主要是要提高个人缴费的比例,并逐步降低企业的缴费比例。解决方案三 3.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提高保障能力 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于保证全体劳动者都享有社会保障的平等权利,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需要。扩大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也是提高其保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愈大,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愈强。目前,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公有制企业,大多经济实力较强且社会保险负担相对较轻,尽快将其纳入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即可提高社会保险的保障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分担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负担。扩大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同时也是深化企业改革和做好再就业工作的迫切要求。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到城镇所有国有、集体、私营、外资企业职工及个体劳动者,有利于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有利于拓宽就业领域,减少由于企业改制对下岗职工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大大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当然,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还需要提高保险的统筹层次,这也是提高社会保险保障能力的重要方面。所谓社会保障,是指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工作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收入不能维持必要生活水平等状况时,获得由国家或社会提供的保障基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对社会保障性财富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社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并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任务是由社会经济发展、产权制度变迁的要求而决定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从80年代开始进行试点探索,试点工作主要由部门、地方或行业以及企业组织,试点内容包括职工个人少量负担医疗费、医疗费用随工资发给职工个人包干以及大病医疗费统筹和离退休职工医疗费统筹等。进入90年代,国务院出面组织改革试点工作。从1994年开始,国务院先后在江西省九江市、江苏省镇江市等40多个城市组织进行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改革试点。海南、深圳、上海、青岛等地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了不同方式的医疗保险办法。各地的改革试点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累了经验。为了进一步推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这项改革从1999年初开始启动,1999年底基本完成。这标志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同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既“破”又“立”相比,失业保险所面临的主要是“立”,即如何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在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方面共发布了3个文件,即1986年7月发布的《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93年4月发布的《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和1999年1月发布的《失业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的正式发布,标志着失业保险制度基本上趋于成熟: 一是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包括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从而为所有制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必然要求的劳动力结构调整,以及事业单位深化体制改革提供了社会保障;二是把失业保险和促进就业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突出了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作用;三是把失业保险与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相结合,在建立规范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失业保险的同时,处理好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期间国有单位大量冗员下岗的特殊问题。*
第三篇: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内容提要】公平与效率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保障当中,为了平抑立法滞后、区域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克服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悖现象,必须关注社会保障公平性。有鉴于此,应实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发展战略,实行以人为本的公平与增长并重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保障水平,转换保障策略,加大保障力度。社会保障制度既要体现公平,又要体现效率,公平与效率是贯穿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始终的两大基本原则。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存在着不公平和低效率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更好地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最终为提高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社会保障
公平
效率
Abstract: Equality and efficiency are important issu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have dialectic relations each other.In order to remove the negative infection caused by backwardness of legislation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overcome the phenomena that justice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does not keep up with the economic increase, we must focus on the justice of social security.Therefore, it seems to be more important to carry ou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equally and inefficiently and put the human-oriented development outlook concerning justice and increase in practice, which can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rmoniously, enhance the social security level and strength and switch security policy.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carnates not only equality but also efficiency, for those are the main principles in the system.However, there are lots of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uch as its faultiness, low efficiency and injustice and so on.So it is much more necessary to deepen reform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which finally make a strong foundation i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system.Key words: social security,equality,efficiency
目 录
一、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1
二、公平与效率是贯穿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2
(一)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原则„„„„„„„„2
(二)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核心内容„„„„„„„„4
三、我国社会保障围绕公平与效率的改革及存在的问题„„„„„„5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历程„„„„„„„„„„„5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公平与效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6
四、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7
(一)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8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和完善保障制度„„„„„„„„9 参考文献„„„„„„„„„„„„„„„„„„„„„„„„„10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职能就是为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建立有效的社会“安全网”,以维护社会安定,并保证国有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社会保障体系,关键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运动促使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改革和发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社会保障从其建立之日起,就有互助、互济、保障公平的应有特性;公平也一刻离不开效率,缺乏效率的公平只不过是空中楼阁。一定条件下,公平的实现有助于效率的整体提高,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过分偏重公平可能有损于效率,过分强调效率可能又会有损公平,并最终危及效率。
公平,从字面理解就是公正、公道及平等,但其内涵及实质却难以捉摸和理解,因为它属于道德范畴,含有伦理学的意义,并涉及价值判断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公平是一种宇宙观,是对人的角色和地位的定位概念。每一个生物体特别是人类,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因此公平在哲学观上首先表现为一种生存权;其次,每一个人都有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公平又体现出一种劳动权。从经济学的角度评价公平,公平包括收入均等和机会均等两个层次,机会均等通俗地说就是起点和过程的均等,在现实生活中,机会均等比收入均等更难以捉摸。美国学者阿瑟·奥肯曾说:“缘于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不均等,比机会均等时的经济不均等,更加令人不能忍受(同时,也更加可以补偿)。”
效率指的是一定条件下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率,它体现的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达到的水平。从哲学的角度看,效率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前提性概念,整个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从而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的基础的物质需要。社会发展的每一时期的人们总会最大效率 地追求产出,降低成本,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物质产品,从而维持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效率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主要目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是经济人,具有理性,都在追求效率最大化,降低成本,提高产出、投入比,因而效率处于经济生活的核心地位,追求效率最大化是内在的经济规律。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错综复杂,对立统一,二者互为基础,互相制约。效率固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规律,但公平却是人类社会从过去、现在到将来的一个永恒目标。我们不可以设想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脱离了公平,忽略了公平这个概念,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会出现什么状况。没有公平,效率是有限的。在人类的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公平都是历史发展、变革的发动机。从一种旧的公平、效率的平衡点通过变革或革命达到一种新的公平、效率的平衡点。确是如此,每一次历史变革或革命都是公平与效率的重构,从而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线索、脉搏,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的、核心的命题。但是,公平与效率的重构是需要极大的理性的,这种重构实际上是人类智慧的重构。我们看到,在人类没有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内在平衡时,人类社会就会发生巨大变革或革命;当把握好、调整好时,社会就会稳定,就会减少因变革或革命导致的物质资料的损失。公平与效率调整的结果,直接关系着人类物质资料生产的成果,关系着人类的财富积累。可见,维护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就会极大地增加社会的财富、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公平与效率是贯穿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
(一)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首要原则
(1)19世纪末产生于德国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其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保障老年人、失业者、工伤者等社会成员的生活,以调节收入差距,调和劳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可见,其制度安排是以维护社会公平为目标的,公平是其根本原则。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在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并很快扩展到全球,尽管各国的保障制度内容、途径、方法有异,但维护公平始终是其制度选择的初衷和首要原则。
(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建立和逐步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社会公平,保证比较均衡地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需要是其第一要务。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于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保障是实现社 会公平,稳定社会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就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来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通过其补偿功能,可以一定程度地促进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社会保障的“非歧视性原则”使社会任何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都可以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每一社会保障项目对于其适用范围内的社会成员而言机会是均等的,因而它可以促进机会公平;社会保障实质上是一种再分配政策,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因而它又可以一定程度地促进结果公平。
2.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
(1)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产生之初,在其制度设计中并没有将效率纳入,这就为社会保障制度在以后的发展出现曲折埋下了隐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以及风靡一时的“福利国家”在其后来出现的危机,都说明忽视效率的社会保障这一制度安排存在严重缺陷。从70年代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改革和修正原来的社会保障模式,在福利领域强化市场经济因素,以提高社会保障的效率,从而更有利于整体社会效率的提高。
(2)过去我国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仅仅是“就业式保障”,城镇户口的劳动者一旦就业,就算获得了社会保障的权利,广大农民则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只能依靠“家庭式自我保障”。这种保障以低效率为基础,追求的是低层次的所谓公平自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更低的效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认识到了效率的重要性,逐步打破传统体制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提出并实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取向,逐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了社会活力,提高了效率。这就使新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在较高的效率基础之上,在保证公平的同时,为提升市场(社会)效率服务。
(3)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效率。这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消除各种社会风险的侵害,从而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这就为提升社会效率提供了较有利的主观前提;社会保障可以缓解贫困,调节收入差距,缓和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从而为提升社会效率创设了较为安定的客观环境;社会保障还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健康和教育培训保障,提高其身心素质和技能素质,并且有利于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3 从而为社会再生产创设较合理的人力支撑环境;社会保障的基金运营,不仅可以为提升社会效率奠定一定的投资基础,还可成为调节经济波动的“蓄水池”,直接服务于效率;社会保障通过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为提升社会效率做出一定份额的价值贡献①。
(4)就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而言也存在着效率问题,比如社会保障率的高低、基金来源渠道的多寡、给付标准合理与否、基金管理和运营完善与否、缴费义务与受益权利对等与否,都直接影响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和自身效率的高低。
(二)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核心内容
社会保障是工业化和社会化的产物,它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收入转移,对低收入者或无收入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减少社会成员的风险,以起到社会稳定器和安全网的作用。自从其诞生以来,就肩负起了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它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成员生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增加了社会经济的有序性。
随着各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社会保障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其项目设置繁多、保障待遇偏高、支付费用过大,使这些国家背上了沉重负担,对其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诸多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却属偏低,这也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由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受到了诸多方面的挑战。
1.社会保障的过度膨胀以及过分维护公平的机制,阻碍了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影响了效率。
2.合法性的挑战,即事实上的不公平,发展中国家许多社会保障方案的覆盖面过于狭窄,使得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大打折扣。
3.作为社会保障主体,承担社会保障最终责任的国家或政府,其管理效率低下,缺乏竞争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导致了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威胁到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生存与发展,威胁到了政府通过社会保障的收入转移维护公平的地位,从而也间接地威胁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公平,对公平提出质疑,认为不能牺牲效率去追求公平,以此为契机,各国纷纷开始进行社会保障改 ① 郭静安.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和谐[J].生产力研究2006(8).革,削减福利水平,缩小保障范围,并把保障水平与个人缴费能力挂钩。
其实,公平也好,效率也罢,都只不过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归根结底是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其建立之日起,就有互助互济、保障公平的固有特性。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物质保证,效率的任何下降,都会造成或加重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困难。过分追求公平特别是高保障水平的公平,会导致严重的负面效果。但是,如果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财富分配的极大不公则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经济发展也会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既要坚持公平,也要体现效率,寻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可以说公平就是效率,效率就是公平,二者都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关键在于把握好二者相结合的度,若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则社会之效率就会非常高。
三、我国社会保障围绕公平与效率的改革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历程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传统的保障制度。其特点是“低工资、高就业、高补贴、高福利”的“国家包着企业,企业包着职工”的统包政策,在农村则实行以家庭保障为主结合集体救济的保障制度。这一时期的社保制度对保障职工生活和社会稳定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因其强调极端的公平与高度的均衡,平均主义色彩浓厚,“动力”机制逐步丧失,损害了经济效率。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保制度围绕公平与效率关系调整的改革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年)在这一阶段原体系在延续,新体系在生长,主要是围绕国企改革进行社会保障的配套改革,企业保险因之走向社会统筹。
第二阶段(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到 1997年)这一时期社会保障被确定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五大支柱之一。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企业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改革有明显的效率取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强调了个人责任。
第三阶段(1998年开始至今)这一阶段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加以建设。“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成为重中之重。这一时期的改革继续坚持了效率取向,并注意到公平。
经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受益人数不断增多,社会保障观念正在发生着从依赖国家到个人责任逐渐回归的转变,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到了一个 体制和机制创新的阶段。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公平与效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平与效率问题缺乏一个明确的长远的指导思想,社会保障立法滞后,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保障管理分散,效率低下。公平与效率问题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而在这一问题上,理论界缺乏统一的认识,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社会保障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关系的综合研究。重视对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与经济效率关系的研究,缺乏在一定保障水平条件下,支出结构变化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的研究。
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目标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改革前,我国计划模式下的高福利、低工资保障政策,强调极端的公平与高度的均衡性。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理论的确立,效率摆在了优先的地位,片面强调国有企业改革配套,社会保障在体现公平方面有所欠缺。在现阶段,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问题上,十六大报告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涵义作了进一步规范的表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但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对再分配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保障制度,效率依然处于优先考虑的地位,公平充其量只不过是被兼顾。由于对公平与效率的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导致社会保障制度常常面临两难的选择。这也导致了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滞后。除 1951年2月2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合国劳动保险条例》可视为社会保障立法,还没有第二部社会保障法律。以后的补充修改都是以《中华人民共合国劳动保险条例》为基础的。
2.保障范围覆盖不全,统筹层次低,既难以体现公平,又有损效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体制上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具体运行。但迄今为止,面向乡村贫困人口的低保障制度尚未建立,三条保障线还未全部覆盖城镇贫困范围。
覆盖面过窄和缴费过高互为因果,造成扩大覆盖面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国内一些私营企业和部分国有企业以各种方式逃避参保甚至赖帐,所以只有采取高费率才能勉强维持运转,在多数地区仅雇主缴费就已达到工资总额的30%左右,个人三项保险缴费合计也在工资总额的10%左右。由于缴费率过高影响了企业的人工成本及赢利水平,致使企业进一步逃避参保。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既欠公平,又损效率。而且在现行制度下,不同所有制之间,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社会保障水平不同也容易引发各种矛盾 6 和纠纷。由于社会保障资金不足,养老保险的转制成本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个人账户资金挪用作现期支付,造成个人账户空帐运行,据估计空帐金额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由于我国老年社会即将到来,加上改制不规范,现行保障制度实际上仍潜伏着很大的风险
3.社会保障的权利和义务不对应,严重损害了效率。我国建国几十年来一直实行高福利、高就业、公民只享有社会福利的权利、政府只负有提供社会福利的义务的社会保障制度,致使各部门、各地区相互攀比,从而导致社会福利的增长大大超过了经济的增长,使国家和企业负担沉重,导致国家出现财政赤字和企业入不敷出。同时,客观上助长了职工懒惰情绪,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4.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滞后。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保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广大农民还没有享受这项权利。我国社保体系也呈明显二元化特征: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未在农村建立。从社会保障费的支出看,占人口7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只占总数的11%,而占人口20%左右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却占到了总数的89%。这种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既欠公平,又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整体效率。第一,它继续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农民收入偏低是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第二,它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影响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第三,它不利于提高农民素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在农村建立完善社会保障日益紧迫和重要。
5.社会保障基金在运营中未引入市场机制,政事不分,监督不力,存在挪用、挤占甚至浪费现象,未起到“自动稳定器”作用,制约其提升效率作用的发挥。必须引进独立于社保机构的监管机制,对社保基金的征收、运营以及监管等环节进行独立监管,才能确保社保基金明账明算。中国社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德文认为,可以尝试建立董事会或是委员会的制度,对重点的投资决策做出专业的论证和评估,将社保基金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这是解决有效独立监管的一个很好的设想。
四、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在制度设计上把公平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搞好我 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平问题已经上升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在制度设计上应当把公平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只有确立了这样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才能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构架。
(一)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1.加速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把公平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
目前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法律,地方性的条例、规定执行起来,有着相当大的灵活性,执行效果差异很大,公平难以保证,要在立法中充分体现公平优先的原则。社会保障立法可根据缓急和难易程度,制定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法,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然后以此为基础形成完整的社会保障立法。
2.明确政府、企业、个人的责任,以保证公平与效率目标的实现。
三者责任的模糊,既影响公平,又有损效率。在财政支出上应该明确区分政府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在统一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的前提下明确区分中央政府责任和地方政府责任。对于企业,应该在划清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的前提下,尽快明确企业的责任并迅速实现企业负担平等化。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应按统一的费率标准向所有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征收社会保障费。要体现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明确个人责任。
3.不断完善支出结构,积极推进公共财政建设,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完善支出结构,加大向困难群体和农村农民支出的比例。
美国史学泰斗汤因比指出:“人不仅仅是靠面包过活的。无论人的物质生活可能被提得多高,也无法治愈他精神上对社会公平的需要。”西方经济学中的“收入外部效应”,就是指一个人对收入的满足感并不仅仅取决于绝对收入,同时,也取决于其相对收入,即他与其他人的相对水平。库兹涅茨“倒 U”形假说等经济增长理论也告诉我们,当经济增长总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社会分配应该趋向平等。不公平将鼓励人们不进行“生产性努力”,而只进行争抢瓜分有限财富的“分配性努力”,产生“分配性冲突”,影响投资,抑制消费,妨碍甚至破坏经济效率的提高①。实践证明,社会公正度与人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人的社会责任感的大小、激励效率的高低成正比,公正的分配能催人奋进,竞争向上;分配不公则可能成为人们选择非规范求利行为的催化剂。为了避免坏的、权贵的、两极分化的市场经济,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了促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①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的加速发展,在公平和效率的观念上应与时俱进,大力促进公平和效率的适时统一。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和完善保障制度
1.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转变传统的单位福利观念和体制,剥离单位的社会保障功能,强化个人自我保障意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由国家、单位、个人共担风险的社会保障机制。
2.建立收、支、管、投四个环节相分离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向市场化、技术化和经营化方向迈进,更好地增进社会效率。
3.加快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树立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观念,在更高层次上提高效率。国家必须尽快创造条件,着手制定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法,应当在现有的单行条例的基础上,先制定各种社会保障的单项法律、法规,在运用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建立起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的社会保障法体系。
4.不仅要调节收入差距,而且更要调节消费差距。如对人们的财产收入按不同的用途征课不同税率的税:对重新投入产业的财产收入征收低税率的所得税,而对用于个人消费的财产收入征收高税率的所得税。这样一方面鼓励人们重新投资,这对于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可以缩小人们在消费水平方面的差距,使人们的消费水平的差距大大小于收入水平的差距。
5.加强社会参与。首先要建立使人民群众能够参与社会发展的体制条件,使人民群众能切身感觉到,这种参与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其次要发挥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些社会团体和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往往不是政府所能取代的,如残疾人组织、工会组织、妇女组织等。
6.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通,同时提高农民素质,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宣传工作,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入人心。
总之,公平与效率作为社会保障发展的两大目标,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它。在中国当前经济体制下,只有社会稳定,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
[1]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3]袁贵仁.关于效率和公平的若干理论问题[N].光明日报2000-6-7(2).[4]谢琼.浅谈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8).[5]郭静安.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和谐[J].生产力研究2006(8).[6]胡远方.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究[J].广东商学院报2001(3).[7]陈浩,刘怀德.中国养老保险筹资方式与渠道问题分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6(04).[8]周庆国.试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J].中国行政管理2001(6).[9]史振磊.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分析—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N].解放日报2003-7-18(4).[10]蒋永穆,刘承礼.公平与效率组合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6(1).[11]曾宏,董志勇,陆晨希.效率、公平与和谐社会[J].社会科学战线2006(4).[12]胡晓鹏:财富集中与中国经济改革—对“郎顾”之争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5(10).[13]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4]寇铁军,崔惠玉.社会保障产品属性探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0(11).[15]朱子荣.我国社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取向[J].当代财经2000(3).10
第四篇:社会保障学 论述中国现行医疗保险及医疗改革的问题
三 论述题
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医疗保险改革进行简单评价。
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过窄,保障功能较弱。中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只针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回避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缺乏基本医疗保障这一根本性的矛盾,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参保率低。虽然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统账结合”的基础上,要逐步将覆盖面扩大至全体城镇劳动者,为国有企业改革、劳动力市场发育等创造了条件,而在事实上存在较高统筹费用,实际的保障水平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政府财政投入少,个人负担重,公平性不足。卫生总费用由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三部分共同组成。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医疗总费用逐年增多,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开始快速上升,而政府预算卫生的投入却相对下降,1998—2006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一直维持在17%左右,个人卫生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却维持在55%的高位上。据有关资料显示,政府每年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不及公立医院收入的10%,医院的绝大部分收入要靠自己提供医疗服务获得,再加上公立医院还要承担国家医疗救助的任务,势必加重医院的负担,使得医院表现出严重的趋利性。
(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对国有医院的补偿的规模逐渐降低,医院变为自给自足,日常开销以自己经营收入为主,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医院的经营动机。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医院从他们销售药品中获得15%的价差作为补偿。所以,在追求利润的诱导下,医院常常给患者开大处方,特别是多开国外进口或由外资企业生产的价格高昂的药品。另一方面,由于医疗信息不对称,医生向患者提供各种不必要的甚至是完全无关的检查和治疗服务,虚列治疗或服务项目,进行多收费、滥收费。另外,药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也存在着严重问题,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药品虚高定价,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利益。这些都对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运转形成了严重的冲击。
(四)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小病不值得用医疗保险保,大病医疗保险保不了的状态。现行医疗保险不能满足广大参保人员的需求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于广大的参保人员如果患上了感冒发烧或轻微摔伤等这一类的小病,他们也不愿意去医疗保险机构医且不说那些烦琐的从就医到报销的程序,主要是这一类的小病如果要“兴师动众”的话,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治疗费用,还不如到就近的小诊所医治一下,既省事又省钱,而且还很及时;其二,对于广大的参保人员如果患上了重大疾病,靠那一点儿医疗保险费用根本无济于事,就像哈医大二院出现的550万天价医药费的事件,医疗保险费用只能是冰山之一角。
(五)医疗保险服务缺乏灵活性及社会化管理医疗保险服务缺乏灵活性及社会化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社会保障部门、提供医疗服务的各大医疗卫生部门及参保人员造成很大的不便并增加了各方的工作量。具体来说由于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没有实现社会化管理网络化建设滞后参保人员在门诊看病需要先垫付费用然后再由参保单位经办人统一收集就医发票拿到医疗经办机构报销。如果参保人员在甲地申办地医疗保险如果离开了甲地还必须到甲地规定的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机构去享受医疗服务否则在甲地以外的医疗机构接受的服务其医药费并不给予报销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在现今人员大量流动的形势下并不能符合参保人员的需要所以在这一方面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对中国医疗保险改革进行简单评价见109页
第五篇:中国现行教育模式
中国现行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制式教育。“应试”的含义,就是“应付”教育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必要的考试。教育本来就有“应试”的成分,“应试”本来就是教育的一个必要部分。但是,“应试”绝对不能扩大为教育的大部或全部。当“应试”一旦“畸形”蜕变为逐渐占据教育的太多甚至全部空间的时候,教育就变为一切为了应付考试的不正常状态,此时“应试教育”的说法产生了。“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的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
这种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应试教育”是一种不
正常的教育,它是把应付考试作为整个教育的重心,对教育的基本职能“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不能顾及或者干脆不提甚至对教育“基本职能”产生“负作用”。“应试教育”是一切为了考试分数、忽略人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的“不健康”的教育。
(2)智育目标狭隘化。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3)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
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学习,知道国家是如何的对教育的重视。我也体会
到了很多,纲要中提及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这是国家对教育人才提出的鲜明要求。以学生自身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另外教育也重在改革创新!改革创新作为教育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师学生都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着一颗勇于创新的精神。以下三点是我针对中国教育改革提出的解决方法。
(1)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首先,应淡化考试的选拔作用,增强考试作为检查教与学得失的评价功能。其次,考试题目数量要减少,内容要科学,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要取消用来给学校,给教师或学生排名次,并借此给予奖惩的各种统考统测的考试方法。把考试作为一种手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原则是“注重知识,突出主力,加强平时,取消期中,淡化期末”。再次,考试形式采取口头测试与阅读测试相结合;听力测试与动手操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的成绩可采取等级+特长+评语的形式,使学生了解自己。高考的改革,我认为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改变目前的高度集中,一卷定终生的做法,进行多种考试模式实验,使试卷题多样化。二是由主要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了什么转向为检验学生是否具有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能力。
(2)实行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模式,由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而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变为以“引导—探究—发展”作为教与学的基本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新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所有的事物都应当是学生认知的客体,课堂教学中一切活动都应当以学生的现实成长需要和未来发展为中心,要彻底改变搞应试教育形成的思维定式和所谓的经验:认为学校教育,就是教学生掌握顺利通过考试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毕业或升学考试中得高分获得好成绩。在教学中还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新认识学生,让自己成为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活动意义的学习环境和内容,才能使学生有可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体验相应知识形成过程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只有很好的完善了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亲爱的祖国的教育才会蓬勃发展,国家也就会变得更强。作为大学生,我们也承担着我们应有的责任,我们要做的就是就是做好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只有这样才会为祖国付出更多。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中国现行节日大全
中国现行节日大全阳历节日 1月1日元旦(New Year's Day)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国际麻风节 2月2日世界湿地日(World Wetlands Day) 2月14日情人节(Valentine's Day) 3月3日全国爱......
中国现行法律目录
中国现行法律目录 (一)宪法及宪法相关法(36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 一、户籍制度 1、户籍 户籍是指“登记居民住户的册籍”《辞海》(1989年版),所谓册籍,通俗的叫法就是“户口登记簿”,或者“户口本”。从古到今,我国的户籍都是由......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全民医保的三支柱框架 孙祁祥 朱俊生 郑伟 李明强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一、引言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六......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集体土地流转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的一次创新,涉及到土地资源的整合,涉及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及到农用地结构的调整。......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摘要:农村土地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和行业效率,也关系到中国农村的政治稳定......
中国现行离婚法律制度范文
中国现行离婚法律制度 中国现行的离婚法律制度是从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其他涉及离婚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行政规章构成相应的法律......
中国现行分配制度与贫富差距
中国现行分配制度与贫富差距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