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9社会学概论_社区与社区发展
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
第一节社区
1.概念: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
出)。内涵:○
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3社区是一个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
2.功能:经济生活、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社会保障 3.社区研究的发展
(1)类型学研究(代表:德国的滕尼斯《社区与社会》)(2)人文区位学理论(社区空间结构理论):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3)社区全貌研究(美国的林德夫妇、代表作《中镇》)(4)中国的社区研究
第二节社区类型
4.农村社区(乡村社区)
概念: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特点:①人囗密度低;
②经济活动相对简单;③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④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形态:散村和集村
5.城市社区(都市社区)
概念:是指以从不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6、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一般认为,中东的美索布达米亚(今伊拉克境内)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城市的发展可分为古代城市或前工业城市、现代城市或工业城市两个阶段。
7、现代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的特点:
①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
②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③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④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第三节社区发展
8. 概念: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领先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发展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方法和策略。
9.社区发展的目的:(具有双重性)○
1任务目标,满足社区成员的共同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过程目标,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提高社区居民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睥能力。
10.社区发展的原则:①民主;②民众需要;③自力;④自下向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并重原则。
11、社区建设:就是以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来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
12、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及本质:p186
原因: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表现为
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制,○
1城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事务事实上由政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政府是城市社会的唯一管理主体,实行和政府科层制相一致的自上
而下的垂直管理;○
2政府及其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包揽了几乎所有的社会服务,包括社会成员(及其家庭成员)的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福利、娱乐等,无所不包。
市场经济体制后:单位制消解,○
1单位体制外人员增加;○2传统单位的功能性转变。
本质: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13、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
1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2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3减轻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最新整理 第九章 社区与社区发展
第九章 社区与社区发展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
一、社区的概念和功能
1.概念: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德国 滕尼斯 1887 《社区与社会》最早提出。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
2.构成要素:人口、区位、经济、文化、组织。
3.功能:经济生活(首要功能)、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社会保障
二、社区的类型学理论
德国的滕尼斯重点是强调“社区”生活的共同意识。以后的库利的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理论;雷德菲尔德的民俗社会和都市社会理论;帕森斯的传统和现代模式变量理论
三、人文区位学理论
一)同心圆理论
美国 伯吉斯 20.20对城市空间结构 划分五个同心圆模式:中心商业区、过渡区(贫民、流浪汉、下层社会的人)、工人居住区、较高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往返去)
二)扇形理论
霍伊特 1939
三)多核心理论
哈里斯和厄尔曼
四)人文区位学之后的理论发展
社会文化学区位学理论:引入文化价值新正统区位学理论:人口、组织、环境、技术
四、社区全貌研究
美 林德夫妇 开创了以小城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1929 发表《中镇》开创社区综合研究先河。
五、中国的社区研究
1.1921 燕京大學布济时 和美籍甘博 出版《北京——一种社会调查》
2.中国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20 乡村建设运动杨开道和许仕雍 清河调查李景汉 晏阳初 定县调查
3.30年代中期,吴文藻推行“社区方法论” 社区研究三种功能:1.从实地考察中认识社会问题的实际状况 2.检验社会理论 3.及时记录变动中的中国社会
4.30年代 费孝通 写出中国社区研究名著《江村经济》 又叫《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 在英国出版
5.抗战期间成果 费孝通《禄村农田》 张之毅《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与商业》 田汝康的《芒市边民的摆》
6.80 年代中国社会学恢复
第二节社区类型
1.农村社区(乡村社区)最主要的社区形式
概念: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特点:①人囗密度低;
②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③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④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形态:散村和集村
2.城市社区(都市社区)
概念: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从城市产生到工业革命前的17.18世纪称为:古代城市或前工业化社会城市
第二阶段:18世纪~今 称:现代城市 或工业社会城市
现代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的特点:
①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②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
③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④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 社区发展
一)什么事社区发展
1. 概念: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领先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
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发展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方法和策略。
2. 20世纪初 英法美“社区睦邻运动”
3. 20世纪20.30年代的 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张鸿钧晏阳初与赛珍珠《告语人民》
4. 社区发展概念在二战后由联合国倡导推广1951年联合国通过390D号议案,建立社区福
利中心 侯改为“社区发展计划” 1955 年联合国发布《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文件,提出“社区发展是一种由社区人民积极参与并发挥其创造能力,以促进社区的社会进步与经济情况的工作过程。”
二)社区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5. 基本原则:①民主;②民众需要;③自力;④自下向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⑤物
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并重原则。
三)中国城市的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就是以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来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
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进程
中国社区发展始于20.80中期1999年民政部开展“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突破原有行政管理模式,强化社区居民自治功能。
二)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
推动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根本原因: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
“单位制”、消解的表现:①单位体制外人员的增加;②传统单位的功能型转变
本质:中国社区建设是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不只是社会工作,而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历程中的系统工程。
三)当前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
第一,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第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第三,减轻市场经济发展
第三篇:社会学社区概论
1.社区:国外社区概念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功利定义的观点认为社区是由具有共同
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另一类是地区性的观点,认为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社会学大百科指出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即人类生活共同体,对社区的认识,社区是社会但与社会不同,它是低于社会即区域社会;社区是群体组织,但与群体组织不同,它是以地域为特征的地域文化;社区是人群但与人群不同,它是具有社会交往的人群,是具有共同意识、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区研究方法:是描述、解释特定社区生活现象的途径和手段的总和,亦称“社区探究
法”,是把特定社区放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对第一手调查资料的比较、分析,已达到深入认识社区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发展变化目的,内容包括哲学方式(即思维方式),学科方法研究范式和具体方法(定量和定性)三个方面。
3.社区参与:广义上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指社区
居民参与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的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之成果的分享;狭义上是指居民的参与实践,社区参与就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之分担与成果的共享。综上我认为社区参与是社区参与主体有效介入社区建设中有关决策、实施、管理、监督和利益分享的过程。
4.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5.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反映时代进步特
征,具有城市和鲜明区域特点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历史传统、行为规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6.第三部门:是指具有非营利性、非党派性、一定自愿性、自主管理的致力于社会问题解
决的社会组织,通常又称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非营利组织(non-profitable-organization)、社会中介组织等。
公益
第一部门(政府组织)第三部门(非政府、非营利组织)
政企部分的传统专制体制第二部门(企业、营利组织)
7.社区服务:是在党和政府统一规划领导下,在民政部门倡导组织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社区居民的自主互助为基础,突出重点对象,面向社区全体居民,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社会性服务。
8.小城镇社区的结构及其功能
小城镇社区是指发展规模较小,集中程度较低,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的社区区域共同体。
(1)人口结构:文化素质、年龄结构。
(2)家庭结构:家庭数量不断增多,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家庭生产职能社会化。
(3)经济结构:“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4)小城镇社区的功能: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基地;小城镇是城乡经济、文
化、科学技术交流的枢纽;小城镇是调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服务中心。
9.社区研究方法原则
(1)客观性原则:以事实为据,保持价值中立。渗入社区研究过程中,克服个人好恶和主
观判断。
(2)实地性原则:亲临调查现场,收集第一手资料。
(3)整体性原则:指社区研究者在社区研究过程中,要系统的收集有关资料。
(4)综合性原则:多学科合作进行。
(5)透视性原则: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点看面。
(6)历史性原则
(7)伦理性原则
10.古典类型学代表人物观点
(1)马克斯.韦伯:将人的行为分为理性行为和传统社区型的行为。
(2)迪尔凯姆:基于传统社区的机械团结,基于现代社区的有机团结;认为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中,心理上的整合可以由存在于家庭和宗教活动中的亲密的群体关系提供。
(3)齐美尔:从分析都市生活的角度,阐述现代社会与传统社区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巨大差别的原因,指出货币的经济作用,金钱变成了所有价值的共同标准,它把一切事物的精髓、个性和它们的具体价值都抹杀了。
(4)沃思:用人口的数量、居住密度和异质性这三个变量来解释现代社会和传统社区及不同类型的都市社区之间的区别。
(5)莱德菲尔德:用实证研究补充了沃思的观点,他发现传统社区社区越小,越是与外界隔绝,越具有同质性,它的生活就越是具有传统的色彩。
11.社区服务的特征
(1)福利性:是社区服务最根本,最本质的特征。
(2)公益性: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是一种社会共同福利服务。
(3)互助性:社区服务强调充分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通过社区成员间的自主户主服务以及组织、福利机构等于居民之间的户主服务,满足全体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服务需求,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社区互助网络的建立。
(4)群体性:社区服务从本质上说一种社会化行为,既要政府和社区组织,又要依靠群众,需要政府投资,社区主办,也要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5)地域性:社区服务是一种属地式服务,它以特定的社区为载体,从本社区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服务。
12社区服务的功能
(1)
(2)
(3)
(4)
开展社区服务有助于促进社会保障服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整合。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实现。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社区建设主要内容
社区建设主要包括社区组织建设和社区事业建设两部分。
(1)社区组织建设即建立新的社区管理体制,这是社区建设的关键,也是社区建设的核
心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党建组织建设、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和社区中介组织建设。
(2)社区事业建设包括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
14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
(1)
(2)
(3)
(4)
社区自治路途遥远,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工作的参与程度低。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的关系不清,容易发生矛盾冲突。社区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对薄弱,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15社区建设的发展趋势
(1)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基本不变。将以对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发 [2000]23号文件和全国民政会议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区建设各项工作。
(2)社区自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渐完善形成,不同城市、不同类型的社区其发展
模式呈多样化。
(3)社区服务逐渐系统化,服务居民是社区建设的宗旨。(社区服务社会化、社区服务网
络化、社区服务产业化)
(4)民主自治是社区建设的主题,建设和谐社区是社区建设的目标。(重点培育社区居民
和驻区单位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大力培养社区组织,特别是发展社区中介组织、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16村民委员会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成绩
一是村委会直接选举制度正在逐渐发展和完善,绝大多数农村做到了由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推选村民选举委员,有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普遍设立了秘密写票处,并当场公布结果。二是重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这些经常性民主形式作用的发挥。
三是重视村务公开更加注重实效。
四是直接的村委会干部素质较高,新当选的干部普遍出现了“三高一低”现象,即党员比例高,致富能力高,文化程度高,平均年龄低。
五是巩固了原来好的村委会班子,加强了原来工作状况一般的班子,调整了原来较弱涣散的班子。、六是逐渐实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密切联系群众关系。七是强化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法治观念,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一、一些县干部存在明显的认识误区,如认为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不能自治,认为村民自治
会削弱党的领导,削弱乡镇府的权威,容易产生无政府主义。
二、县乡干部干涉村自治的违法现象有时发生
三、“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仍突出。
四、村民对县乡干部干涉村民自治违法现像的集体上访呈大幅增长态势。
五、农村家族势力和具有黑社会性质的非法集团插手村委会选举。
17我国社区参与现状
(1)特点:社区参与自上而下的程度热闹,在自下而上的程度上冷清。
(2)参与意识薄弱,动员式,执行式是参与居民的主要形式。
(3)参与内容有限,非政府参与是居民参与主要内容。
(4)参与率低,社区精英为社区参与的主要群体,参与人员有限,涉及范围不广泛表现出一种精英式参与模式;参与人员的结构不够合理,老年人多,离退休人员多,女同志多。
(5)参与机制不够完善,参与效益差。居民参与采取运动化的方式推进,一哄而上,一过而忘。
18.我国社区参与改革途径
(一)可借鉴国外基本经验:政府介入是启动社区居民参与的动力;居民要成为社区参与的主体;大力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和民间团体;完善社区公共设施服务。
(二)加强和改进:
大力培养和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宣传教育要有针对性、广泛性、多样性;组
织开展志愿服务。
逐步使社区成员的利益社区化,培养社区共同利益,建立自主性参与机制,利益是
参与最重要的动力。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参与的组织体制,培育和发展社区中介组织,加强社区生活
中的居民自治。
在法律中民却社区成员的参与机制。明确参与主体及权利,具体的参与程序。
19政府角色越位:以政代社、以政干社、财政安排的某些“过分投入”。
政府角色缺位:政府在行政实践中,未能过分演好自己的管理者角色,未能善尽自己应有的责任。
体现在四个方面
非政府的社会服务机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组织等第三本部门社会组织发展的意义意识不到位。
公共财政政策的缺位,缺乏公共社会服务预算以及激励慈事业的税收政策。 大多数基层政府习惯于以领导者角色自居。
政府管理职责缺失产生社会问题。
20.社区建设中社区管理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关键:在于要围绕“政社分开”的核心原则,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积极培育民间社会组织,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系,努力构建现代性的政府与社会分工合作体制。
首先,“政社分开”原则及在其基础上的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分开与合作是社会建设体制创新的根本要件。
其次,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解决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问题,是实现“政社分开”的重要环节。
再次,积极培育和发展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服务组织,尤其是专业性的社会服务机构,是实现“政社分开”,政府社会职能转变和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
最后,改革传统的 财政体制,建立有利于社区建设创新的现代公共财政体系是“政社分开”的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社区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水平的物质前提。
21农协的功能
强化中介和维权的功能。
促进了农业科技的转化,推进了科技兴农。
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专业化生产区域的形成。
将农民组织起来,并代表农民的权益,向政府表达反映维护农民权益。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01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社会”一词源于()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3分)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3.(3分)中国社会学的创始人是()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千秋 4.(3分)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是指()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5.(3分)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6.(3分)“镜中自我”是谁提出的()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7.(3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8.(3分)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9.(3分)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A、形式运算 B、具体运算 C、感知运算 D、前运算 10.(3分)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接踵 D、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1.(3分)“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享乐主义 B、权力主义 C、悲观主义 D、乐观主义 12.(3分)“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13.(3分)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来的()A、弗洛伊德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 14.(3分)文化是指()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15.(3分)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根据交往的主体可以把交往分为二种形式即()
A、个人交往
B、群体交往 C、直接交往
D、间接交往
17.(5分)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A、提升
B、生存
C、享受
D、发展
18.(5分)人要进行两种生产即()
A、生活资料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
C、人的自身生产
D、精神财富生产
19.(5分)以下哪几种关系属于初级社会关系()
A、同事关系
B、师生关系
C、血缘关系
D、地缘关系 20.(5分)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是()
A、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
B、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
C、人有语言能力
D、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21.(5分)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物质环境
D、经济环境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一对夫妻因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无法生活,最后只能以离婚而告终,这在社会学上称为角色中断。()
√
×
23.(5分)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
√
×
24.(5分)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
×
25.(5分)有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而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进行教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再社会化。()
√
×
26.(5分)竞争就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等相互作用方式。()
√
×
社会学概论02
试卷总分:100 1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交换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奉献关系 2.(3分)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3.(3分)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位社会学家()A、迪尔凯姆 B、米德 C、韦伯 D、吴文藻 4.(3分)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的管理学家是()A、泰罗 B、法约尔 C、麦格雷戈 D、梅奥 5.(3分)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理论()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6.(3分)以下哪种规则属于成文的规范()A、习惯 B、道德 C、伦理 D、章程 7.(3分)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A、规模小 B、人际关系密切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 8.(3分)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A、消极的控制 B、外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控制 9.(3分)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10.(3分)整合作用是指()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D、一个社会的稳定 11.(3分)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创新 D、反叛 12.(3分)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13.(3分)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源于()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4.(3分)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15.(3分)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依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分为()
A、军事组织
B、正式组织
C、非正式组织 D、文化教育组织
17.(5分)以下群体,哪些属于初级社会群体()
A、组织
B、家庭
C、邻里
D、儿童游戏群体
18.(5分)现代组织的组织过程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A、岗前培训
B、工作过程标准化
C、工作技能标准化
D、成果标准化
19.(5分)社区分析的框架有()
A、巨型社区
B、中型社区
C、微型社区
D、大型社区
20.(5分)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
A、工业
B、畜牧业
C、手工业
D、商业
21.(5分)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特点,把社会群体分为()
A、初级社会群体
B、次级社会群体
C、高级社会群体
D、低级社会群体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从本质上说,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索取关系()
√
×
23.(5分)科层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只有正功能,没有负功能。()
√ ×
24.(5分)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是“人是社会人”。()
√
×
25.(5分)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生活在一起组成的家庭是联合家庭()
√
×
26.(5分)某单位的同一科室同事属于初级群体()
√
×
社会学概论03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社会趋同论的提出者是()A、弗兰克 B、丁伯根 C、普雷毕什 D、沃勒斯坦 2.(3分)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A、就业 B、失业 C、显性失业 D、不充分失业 3.(3分)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文化的定义 D、环境学定义 4.(3分)“历史三阶段”说的提出者是()A、维科 B、施本格勒 C、汤因比 D、索罗金 5.(3分)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属于()A、团体工作 B、社区工作 C、社会工作 D、个案工作 6.(3分)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A、社会均衡论 B、社会进化论 C、生物有机体说 D、文化类型说 7.(3分)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与核心是()A、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B、政治现代化
C、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8.(3分)《增长的极限》报告是()等人提出的。A、米.朱萨诺维克 B、梅多斯 C、罗.帕斯托尔 D、奈斯比特 9.(3分)一位厂长由于某种原因成为一名工人属于()A、个人流动 B、水平流动 C、向下流动 D、向上流动 10.(3分)社会保险是()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11.(3分)最早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2.(3分)社会工作是指()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B、本职工作之外的群众服务 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 D、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13.(3分)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A、信息社会论 B、社会趋同论 C、依附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14.(3分)一位工作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为()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15.(3分)《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A、丁伯根 B、托夫勒 C、佩切伊 D、贝尔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根据社会流动的主体来划分,社会流动方式可分为()
A、个人流动
B、家庭流动
C、群体流动
D、代际流动
17.(5分)失业有两种存在形式是()
A、过度失业
B、不充分就业
C、显性失业
D、隐性失业
18.(5分)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即()
A、经院学派
B、罗马俱乐部学派
C、赫德森学派
D、纽约大学学派
19.(5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村实施“五保”制度,其保障的重点对象是()
A、少年儿童
B、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老人
C、孤儿
D、残疾人
20.(5分)社会保障的特点是()
A、经济保障
B、社会化
C、合法性
D、人道主义
21.(5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A、依赖关系 B、顺应关系
C、掠夺关系
D、对立关系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在就业和失业之间有一个过渡状态即显性失业。()
√
×
23.(5分)社会保险就是对现实贫困的救济。()
√
×
24.(5分)贫穷虽然表现在经济、社会福利和文化水平等方面,但其本质特征是经济贫穷。()
√
×
25.(5分)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
√ ×
26.(5分)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
×
社会学概论04
试卷总分:100 名词解释(共5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交往
答:(限9999字)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2.(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人的社会化
答:(限9999字)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3.(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变迁
答:(限9999字)所谓社会变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4.(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需要
答:(限9999字)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
答:(限9999字)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问答题(共2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6.(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交往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限99999字)第一,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第二,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第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7.(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答:(限99999字)第一,个性的形成有其心理、生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的形成都有影响。
第二,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论述题(共2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8.(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答:(限99999字)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1)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失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二是次生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还表现在于人类对环境的压力过大。(2)社会关系的失调。社会关系的失调还表现在:群众利益的冲突以至对立;群众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
9.(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析越轨行为的判定标准。答:(限99999字)答案要点:
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被认为是出轨的行为。
(1)如何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必须要群体或社会的规范来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行为规范都有其适应范围,超出这一范围,它就失去了作为评判标准的资格。
(2)判定是否越轨行为,还要看文化类型。由于文化类型不同,它对人们行为的是非标准也不同。
(3)同一社会中对不同群体的不同规定也对越轨行为的判定发生影响,在同一群体被认为是越轨行为,在另一群体则可能被容许。
因此,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适用于行为者的群体或社会,还要考虑许多具体因素。这样判定标准就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社会学概论04任务002
试卷总分:100 名词解释(共5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初级社会群体
答:(限999999字)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这种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文化
答:(限999999字)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的。社会学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3.(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角色冲突
答:(限999999字)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
4.(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工作
答:(限999999字)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5.(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组织
答:(限999999字)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问答题(共2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6.(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X理论与Y理论
答:(限999999字)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X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强制和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Y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天生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现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麦格雷戈认为只有“Y理论”才能在管理上取得成功。7.(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社区构成的要素
答:(限999999字)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构成共同要素如下:
第一,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相互联系的人群 第二,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 第三,共同的社会生活 第四,有自己的社区文化
第五,社区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论述题(共2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8.(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析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答:(限999999字)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其表现为失业和待业。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隐性失业两个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第一,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广开就业渠道,改变“重全民、轻集体、鄙视个体”和单纯依靠政府安排就业的观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空间。第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第四,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9.(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述社会制度的功能
答:(限999999字)第一,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复杂的,而人们每时都在追求需要的满足,由于人们各种需要间的纵横交错,形成了人类满足需要的条理性、秩序性和层次性。这种要求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就是制度。即人类创造制度来满足需要。
第二,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人的社会化就是要求通过家庭等社会实体对孩子们进行学习社会规范、认识社会角色,这种要求就是制度规定下来的。同时社会制度又对人们的行为给予约束,实际上是起到社会选择的筛箕作用。第三,对社会起整合作用。由于社会上的各个成员、各个集团都在追求需要的满足,因而很容易形成在实现需要的过程中发生矛盾与冲突。由于社会制度对人们的活动给予了严格的规定,尽管人们的行为不会完全合理,但必须以整体利益为目的。因此制度起到了缓解矛盾、避免冲突的作用。第四,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具有历史的连续性。人类文化在其积累、形成过程中,一些有用的东西逐渐被保存下来,并逐渐内化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制度。因而可以说社会制度就是社会文化,是以其规范的形式容纳了文化。
第五篇:社会学概论 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所有的大众传媒中,影响最大的是: D、电视
2.中国古代儒家所传说和向往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A、大同社会 3.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B、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与运行过程4.社会学的创始人是:A、奥古斯特·孔德5.以下哪种方式可以表现社会角色? D、布景与道具 6.中国传统社会网络的核心格局是:D、差序格局
7.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稳定的家庭形式是: A、核心家庭8.人类历史上古老而又重要的地域性共同体是:A、农村社区9.按照社会学的解释„„可以称之为社会问题?D、人口问题 10.下列手段中属于积极的社会控制是:C、教育
11.从调查对象中有目„„发展规律,这种调查方法是:D、抽样调查 1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帕森斯和默顿13.在现代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D、业缘群体14.社会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D、正式的组织机构
15.有无()反映了社„„的封闭与开放程度。B、垂直流动16.作为中国的一个创„„开始于20世纪()? C、80年代17.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B、19世纪60年代
18.在所有的越轨行为中,对社会的危害最为严重是:D、犯罪行为 19.某些社会学家认为„„业社会,这一观点被称为:B、社会趋同论20.最早提出社会控制概念的是:B、罗斯1.对解释的准确理解: B、由结果找原因
2.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哪一书中?A、《实证哲学教程》3.文化发展和演进的主流应该是:C.文化的融合4.在社会整体的结构中„„两个最基本要素是:B、人口与自然环境 5.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 C、社会关系的总和 6.从广义上说,人的社会化主要指的是:D、终生社会化7.“性善论”是由()提出的。A、孟子
8.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范去活动时就是: C、社会角色的扮演9.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C、库利10.由一对夫妇及其未„„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 A.核心家庭 11.霍桑实验提出了:B、“社会人”假设 12.联系社区成员之间的纽带是: B、地缘关系13.社会制度最核心的构成系统是:B、规范系统14.冲突理论认为,影响社会分层最重要的因素是:D、权力 15.当收入不足以支持„„所需要的营养时,即是: A、绝对贫困 16.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A、6月5日
17.世界上第一批现代化国家出现在哪里? D、欧美
18.上个世纪80年代„„和知识浪潮三个阶段。A、《第三次浪潮》19.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指: D.社会弱者
20.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 C、家长制 1.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建立的社会化机构是:C、学校2.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为基础的。C、地缘
3.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 A、角色冲突 4.社会学创立于()C、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5.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管理机构是:C.民政部门8.组织的灵魂是()A、组织成员B、组织结构
9.价值冲突论的现实基础是: A、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冲突10.网络社会问题的根源是:C、人们的社会行为11.希望工程属于()D、非政府组织
13.城市社区的社会关系以()为主。C、业缘关系14.下列属于本原性社会制度的有:B、经济制度
15.当代社会分层的首要标准是:A、职业
16.职位升迁属于社会流动中的()。B、垂直流动
19.文化模式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A、鲁思·本尼迪克特20.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较大影响的社会学家是:B、费孝通 1.“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属于()D、非政府组织 4.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在: D、1979年3月 6.抽样调查中所说的“总体”是指:B、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 8.交换理论研究的主题是:D、交换关系
10.在社会化的所有场所„„为直接、最为持久的是:A、家庭 12.小群体研究的结果表„„的组合式的规模是: C、五个人 16.“社区”这一概念„„“Community”一词翻译过来的。D、费孝通 18.社会分层的核心在于确定社会成员的()。C、社会地位1.贝尔在他的后工业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性力量。D、技术 14.同辈群体的影响在()达到最高峰。B、青春期16.对全体调查对象逐个进行调查是:C、普遍调查20.首次提出实证一词的思想家:C、孔德
二、多项选择题
21.社会学研究及基本程序主要包括: ABCE
A、选题阶段B、设计阶段C、实施阶段E、总结阶段 22.网络社会问题的主要形式有:ABCD
A、网络犯罪B、计算机病毒C、网络黑客D、网络沉溺 23.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E24.社会学产生的背景有:ABCD
A、社会背景:适应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社会需要 B、理论背景:法国启蒙时代的社会学说和历史哲学 C、科学背景:自然科学„„科学的方法去考察和认识社会 D、社会调查、统计科学的发展
25.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ABCDE
26.美国社会学家奈斯„„社会发展区分为哪几个阶段?ABC A、农业社会B、工业社会C、信息社会27.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ABC A、权力B、社会声望C、财富28.社会组织调动组织成员的主要手段有:ACE
A、组织权威C、组织规范E、组织资源 29.社会的特点如下:ABCDE
30.中国社会学界杰出的代表人物有:ABCD A、孙本文B、潘光旦C、吴文藻D、费孝通 2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应包括:ABCDE 22.构成组织结构的基本元素有:ABCDE 23.我国社会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ABC A、覆盖面比较低B、资金短缺C、社会化程度不高
24.任何一个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如下哪几个阶段:ADEA、角色期待 D、角色感悟E、角色实践 26.越轨行为的正功能主要有:ABD
A、越轨能促使人们更好地遵从B、越轨能增进群体的团结D、越轨有助于澄清并定义社会规范
27.我国贫困问题的主要特点是: BCD
B、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C、城市贫困与农村贫困并存 D、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文化贫困并存 28.按照陆学艺先生„„需要采取的措施有:ABCD
A、改革现在的户籍制度B、就业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C、社会保障制度上要实现城乡一体化D、进行土地制度改革
29.初级群体的主要类型有: ACD A、家庭 C、邻里D、儿童游戏群体
30.社会角色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ABD A、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B、社会角色是对某种社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和行为规范 D、社会角色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反映
21.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需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BCEB、角色期待C、角色领悟E、角色实践
22.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等部分构成。ABCD A、社会保险B、社会福利C、社会救济D、社会优抚 23.以下控制手段中属于外在控制的有()。ABCD A、行政控制B、法律控制C、道德控制D、习俗控制24.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有: ABCDE 连线题
名词基 本 功 能
社 会 学 61.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制度 52.解决社会问题、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社会控制 13.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有着重大影响。社会保障 24.有利于社会成„„动并有利于社会的开放 初级群体 35.行为导向、社会整合、文化传播。社会流动 46.描述、解释、预测、规范。名词基 本 内 涵
社会群体 51.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社区 12.人们通过交往形„„在一起的共同体。社会组织 23.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群体。邻里 44.居民在地域上„„助、共同生活的小群体。初级群体 36.就是以共同的物„„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学家理论或贡献 孔德41.科层制 韦伯12.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 23.平民教育
晏阳初 34社会学的创始人库利65.非正式群体 梅奥56.“镜中我”理论 简答题
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有哪些?P295
(1)经济发展的工业化:是指以现代工业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取代以传统农业为核心的传统经济体系的变革过程。(2)社会空间的城市化:人们活动和居住场所由以农村为中心转变到以城市为中心。(3)政治现代化:其实质是从专制制度向民主政治的转化。(4)管理科层化:管理现代化包括社会组织机构合理化,管理效率与控制能力提高,管理手段先进等。(5)人的现代化的主体:就是素质的现代化,主要有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两方面。(6)生活方式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精神文化丰富。
2、举例说明如何确定社会角色?P115
社会角色的确定:在社会舞台上,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首先需要对所担当的角色有一个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
26.社会学的社会功能有:ABCE
A、描述的功能B、解释的功能 C、规范的功能E、预测的功能 27.要做到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代沟问题,就需要:ABCE A、要正确认识代沟问题B、要对代沟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C、思考如何解决代沟问题E、思考应该把代沟控制在什么范围 28.文化融合的方式主要有:ABCDE 29.初级群体具有如下特征:ABCDE
30.斯宾塞认为,社会就象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三个系统,即:ACD
A、营养系统C、循环系统D、神经系统 22.以下哪些理论侧重研究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ACE
A、增长极限论 C、信息社会论E、后工业社会论 24.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有:ABC
A、社会个案工作B、社会团体工作C、社区工作 26.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有:ABCDE 30.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有:ABCD
A、学习生活技能B、传递社会文化C、完善自我观念D、培养社会角色
29.常见的社会角色失调有以下几种情况:BCDE
B、角色冲突C、角色不清D、角色中断 E、角色失败 30.文化主要具备哪些特点:ABCDE3、社会控制的特点有哪些?P250
第一、社会控制的非个人性。就是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第二、社会控制的约束性。其目的都是为了使社会成员按照社会所认可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动。制的实施主体,都具有多向性特征。
第四、社会控制的规范性。社会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建立社会成员之间积极的合作关系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4、家庭的功能有哪些?P133
农村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群体,(1)经济功能,包括组织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功能。(2)人口再生产功能。
(3)婚姻生活功能。(4)社会化的功能。(5)感情交流功能。(6)抚养与赡养的功能。
5、什么是城市社区?它有哪些特点?P173
所谓城市社区是指大量异质居民居住、规模大且人口密度高、以非农职业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第一、居民从事职业以非农业为主,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比较发展,各种设施齐全;第二、人口素质较高,具有高流动性和异质性;第三、社会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出现匿名性、非个性化、宽容等特点;第四、社会组织机构齐全,类型结构复杂化,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体制科层化。第五、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倾向。
6、举例说明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115
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上的几个方面,还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比如:教师„„按过程说明。。)
社会65.人们通过间接的联系而结成的群体。第三、社会控制的多向性。无论社会控制的手段、内容,还是社会控
7、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P71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如下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族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8、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有哪些?P222-2241、人口数量庞大。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显示——————————————————————?
2、人口总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文化素质不高,就高等教育看,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30%左右。
3、人口结构不甚合理。主要体现为2个方面:1)性别,男女比例失调。2)年龄,我国现在为老龄化社会。
9、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哪些特点?P153 家长制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第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第三、任人唯亲,因人设为。第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论述题
1、试述我国社会保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P2782、联系实际说明社会网络的特点。P1163、联系实际说明,社会流动的意义有哪些?P21210、社会保障有哪些功能?P278
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维持既有社会制度的社会稳定是社会障碍的第一功能;(2)在促经和保证经济发展方面,社会保障是一个关键因素;(3)在社会方面,社会保障是减弱贫困,改善生活条件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4)在经济关系方面,社会保障是实现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手段。
11、如何全面理解越轨的含义?P256
对越轨进行全面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越轨行为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第二、越轨行为未必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第三、越轨行为未必总是自愿的;第四、越轨行为未必是犯罪行为;第五、越轨行为可以是个人干的,也可以是群体和组织所为。此外,越轨行为的后果并不一定仅仅是对他人或社会产生危害,有的越轨行为也会自己产生很大的危害。
12、如何理解“非政府组织”?P153
“非政府组织”,又常直接被称之为NGO或“第三部门”,有时候也用NPO,在管理上我国称之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希望工程、残疾人基金会、各类帮困基金中心、残疾人联合会等。所具有的相同特征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治性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4、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分析说明为了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我国目前急需采取哪些主要措施?P172-17
3解析题
1、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农民工进城反映了这一现象。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大量农民走出土地、走出农村,如汹涌的大潮涌入城市。据统计,2006年我国有流动人口1.5亿,其中以农民工为主体。也就是说占全国人口总数十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国各大中城市流动。根据这一事实分析说明,这样大规模社会流动现象产生的原因。(提示:
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
参考:社会流动从现实行为主体上来看是个体行为,但是,从流动的根本来看,所有的流动都是社会流动,都离不开社会的引导和塑造。就我国农民工的大批量向城市的流动来看,既反映出我国社会发展的活力,更折射出我国社会发展的轨迹。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其深层原因的。主要有:
第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日益增强。社会流动的发生与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社会越开放,社会流动就越频繁,社会越自由,社会流动的规模也就越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自由度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当前社会流动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
第二,我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传统中国文化中保守主义色彩太浓厚,人们过于内敛,不愿直面竞争,因此,社会成员的流动就比较小。当今中国,在全球化的洗礼中,竞争、自由、进取的意识不断强化,个体主义逐渐取代了集体主义的统治地位,所以社会流动明显加剧。
第三,社会不平等的存在。如果一个社会存在有社会资源的不平均分配,就必然会导致社会成员向社会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转移。当前,我国社会还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农村人口大面积向城市的转移。
第四,个人因素的影响。对于众多农村人口而言,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有更高层次的发展与飞跃,对自己以及对于自己的后代希望着能够走向城市,融入城市,对城市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这也势必促进了这种社会流动现象的出现。
2、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人的这一本质属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当婴儿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除去本能的条件反射以外,不具备任何技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家人的照顾和抚养下,婴儿逐渐学会说话、走路等一系列的生活技能以及与人交往的技能。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他又逐渐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和谋生的技能等,为社会所接受。社会化实际上就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或者“生物人”逐渐转化为被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的过程。请分析说明,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提示:
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参考:P793、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围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个核心,从农村开始,而后推向城市。这场深刻的改革,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改革,同时还有政治、文化教育等全方位的改革。建国初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前苏联和中国都曾借助于这种体制,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迅速地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以大国姿态傲立于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忽视甚至排斥商品和市场作用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机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这种深刻而广泛的改革,已经并将继续引起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重大转变,也就是说是社会制度的大调整。根据这一事实分析说明,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提示:
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参考:P1884、近几年来“国学热”风靡一时。幼儿园开始学习《三字经》,小学生读《论语》,大学生研究《道德经》已经司空见惯,于丹、易中天等学者更是火遍全国。同时也产生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西方人让他们的孩子阅读荷马史诗、阅读圣经,中国的孩子难道一定必须忘记诗经、论语,然后才能做一个现代的、文明的、理性的中国人?通过分析上述两种相反观点,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提示:
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参考: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