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加强环评信息公开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价
2014年2月27日,环评三所副所长刘明组织全体技术人员对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当前环境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环办〔2013〕86号)和省环保厅《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环境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鲁环发〔2013〕172号)两个文件进行集中学习。
环保部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实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公开。刘明所长要求所里的每一位技术人员应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行职业操守,坚持做到依法遵规、公正诚信、忠于职守、服务社会,环评报告经得起社会监督。
山东省环保厅要求在环评文件编制过程中,对项目的规范性、相融性、可控性等社会稳定风险内容进行分析预测,对因环境保护问题而涉及群众自身利益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矛盾隐患的情况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刘明所长要求以后环评报告必须按照省厅要求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价。
环评三所 邢大涛
第二篇:山东省设计院名单
山东设计院 甲级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济南铁路局勘测设计院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 山东省纺织设计院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济南中建建筑设计院 山东省冶金设计院
山东岩土工程勘察总公司 山东省化工规划设计院 煤炭工业部济南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城乡建设勘察院 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山东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 聊城地区规划建筑设计院
德州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 淄博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山东省淄博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淄博市建筑设计院 齐鲁石油化工设计院
山东省滨州地区建筑设计研究院胜利石油管理局勘察设计研究院潍坊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烟台黄金设计研究院 烟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烟台市勘察测绘院
威海市建筑工程勘察总公司 威海市建筑设计院 青岛市公用事业设计院 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青岛仪表建筑设计研究院 海军北海工程设计院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华东勘察设计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华东勘察设计研究院 泰安市建筑设计院 济宁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临沂建筑勘察设计院
日照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 枣庄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微山县水利勘测设计室
乙级
济南高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济南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 济南铁路局电务处设计室 济南铁路局电务处设计室所 济南铁路局工务处大修设计所
济南伊利诺斯国际建设技术设计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华夏古建筑设计院
山东省房地产集团总公司建筑设计院 山东省邮电规划设计院
济南军区空军勘察设计研究院 济南军区司令部工程设计研究院 济南市建筑材料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经济开发设计研究院 济南市旅游建筑设计院 山东省第二轻工业设计院 山东中鲁建筑设计院 济南市电信局设计所
济南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
济南市自来水公司规划设计室 济南汇通环境工程设计事务所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山东省鲁能电力设计院 山东省深基础工程勘察院 山东省水产设计院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设计研究室 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
山东工业大学土建水利设计所 山东省地震地质工程勘察公司 山东省供销社工程设计院 山东省水文总站
山东华新建材化工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济南市热力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建科院设计所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工厂设计院 山东省热电设计院 济南柴油机厂设计院 济南石油化工设计院
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筑设计院 济南市历城区规划建筑设计院 济南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 济南水处理工程设计院
山东建材地质勘查总队地质工程勘察院 济南济钢设计院 济南炼油厂设计所
山东省化工地质勘察院
山东省冶金地质水文勘察公司 山东华盛建设集团建筑设计研究院 山东鲁北化工建材设计院 聊城地区公路勘测设计院
聊城地区建筑装饰工程总公司昌华装饰设计院 聊城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 聊城电力设计院
德州市公路勘察设计院 德州市水利勘察设计研究院 德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新华医药设计院 淄博市纺织设计院 淄博市民用建筑设计院 淄博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
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设计所 淄博电力设计所 淄搏电力设计院
淄博市交通规划设计院
山东铝业公司设计院
淄博市博山区建筑规划设计院 齐鲁石化工程勘察设计公司
齐鲁石油化工公司胜利炼油设计院 山东省陶磁工程设计研究院 淄博市蓝天建筑设计院 淄博市淄川区建筑设计院 山东省桓台建筑规划设计院 博兴县建筑工程设计院
滨州地区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滨州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滨州地区纺织设计院 东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东营市公路勘察设计院 东营市建筑设计院
东营市勘察测绘院
胜利水文地质勘察公司设计室
济南开发区鲁英技术开发公司设计院 潍坊市公路勘察设计院 山东潍坊电力设计院 潍坊电力设计院
潍坊市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 莱州市建筑设计院
高密市建筑勘察设计院
山东省诸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青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山东海化集团设计院
山东省烟台地质工程勘察院 烟台电力设计院
烟台市第二建筑设计院 烟台市工业设计院
烟台市新型材料建筑设计院 烟台水利勘测设计院 化工部烟台化工设计院 烟台黄金勘查工程公司 烟台市房屋建筑勘察设计院 烟台市房屋建筑设计研究院 烟台市公路勘察设计院
烟台市土木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 烟台大学建筑设计院 烟台开发区建筑设计院 烟台市民用建筑设计院
山东省威海市水利地质勘测公司 威海凯得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威海市环翠区建筑勘察设计院 威海市建工基础工程公司 威海现代建筑设计院
山东省威海地质工程勘察院 威海高技区建筑设计研究院 威海高技区岩土工程总公司 荣成市成市建筑设计院 荣成市建筑设计院 文登市建筑设计院 乳山市建筑设计院 海阳市建筑设计院 栖霞市建筑设计院 招远市建筑设计院 烟台市第三建筑设计院 莱阳市建筑设计院 龙口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青岛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青岛市振业建筑设计院 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设计院 青岛市第三建筑设计院 青岛市纺织工业设计院 青岛粮油建筑设计院 青岛市民用建筑设计院 青岛工业建筑设计研究院 青岛医药工业设计院 青岛橡胶工业设计院 青岛第四建筑设计院 青岛染料厂化工设计院
四方机车车辆厂建筑设计室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航运工程设计院 青岛海湾化工设计研究院 青岛化工设计院
青岛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 青岛鲁房建筑设计院 青岛市商业设计院 青岛邮电规划设计所 青岛市崂山建筑设计院 即墨市建筑设计院 胶州市建筑设计院
青岛市第二建筑设计研究院 莱西建筑设计院
核工业青岛莱西工程勘察院 化工部泰安地质工程勘察院
山东省水利专科学校勘察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泰安地下水资源开发公司 山东省泰安规划设计院 山东泰山基础工程公司
泰安市城乡建筑勘察设计院
泰安市公路勘察设计室 泰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泰安市水利勘察设计院
山东矿业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 莱芜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莱芜钢铁总厂设计院
山东省济宁地质工程勘察院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兖州市建筑设计院
济宁市鲁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 济宁市公路勘测设计研究院 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济宁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济宁华园建筑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淮河流域工程局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嘉祥县建筑设计院 鲁西南工程地质勘察院 曲阜市建筑设计院 兖州矿务局设计院 邹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菏泽地区公路勘测设计院 菏泽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 菏泽地区建筑设计院 临沂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临沂市公路勘察设计院 临沂规划设计院
东省临沂地质工程勘察院 日照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日照市城乡建设勘察测绘院 枣庄矿务局设计研究院 枣庄矿务局设计院 枣庄市工业设计院
枣庄市水利勘测设计室
山东鲁南化学工业集团公司设计院 滕州市建筑设计院
第三篇: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介绍
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简介
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英文简称SDM)是一家拥有多项节能减排核心技术,具备规划、设计、总承包1000万吨级综合钢铁项目的工程技术公司。创立于1959年,总部座落于山东省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
公司具有国家颁发的冶金行业工程设计甲级、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设计甲级、建材行业非金属矿山工程设计甲级及同等级别的工程咨询、规划、工程总承包资质,黄金、火力发电、市政工程、化工工程、有色冶金工程、废水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工程测量等10个乙级资质及城市规划、压力容器设计等资质。具备承担各类冶金、矿山、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力、建材、化工等工程的咨询、设计、工程总承包、城市及企业环境影响评价、污水治理、水土保持、技术咨询与服务等业务的资质和能力。
公司现拥有各类注册设计师、咨询师及专业技术人才800余人。多年来在为客户又好又省地提供现代化钢铁工厂的同时,始终致力于节能减排绿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拥有了改进型顶燃式热风炉、高炉全干法煤气除尘、高炉炉底烧蚀监测、高炉冷却壁检漏、高炉粒煤喷吹、转炉干法除尘、煤调湿、电炉余热利用、红矿球团、高效烧结、节能型烧结脱硫制酸、轧钢控轧控冷、预紧力型钢打捆机、数字化加热炉、矿山全尾沙充填技术及新型材料、矿山地下卧装潜水泵站等十余项先进实用技术。形成了节能环保和运行成本低的经济、绿色的产品特色,并且能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人员培训、工厂运行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服务。
我们对国内外客户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我们将不断试验、应用、改进自己的新技术,竭诚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技术和服务,与客户和战略伙伴携手共赢,共创美好未来!
第四篇: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2004年9月23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管辖的海域以及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海洋环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在本省管辖海域以外,造成本省管辖海域污染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本条例执行。
第三条 海洋环境保护应当遵循海河统筹、海陆兼顾、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
第四条 沿海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污染防治工作。
沿海县级以上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海洋与渔业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海洋环境实施监督管理,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组织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污染防治工作;负责所辖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以及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按照职责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
海事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海事部门)负责所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条 海洋与渔业、环保、海事等部门应当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对海洋污染事故或者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可以进行联合调查、联合执法。因陆源污染物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或者船舶污染事故给渔业造成损害的,环保部门或者海事部门调查处理时,应当吸收海洋与渔业部门参加。
前款规定的海洋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海洋与渔业部门调查处理时,涉及其他监督管理部门的,应当吸收其他监督管理部门参加。
第六条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海洋生态建设、海洋环境监测等海洋环境保护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逐步加大资金投入。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鼓励海洋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条 省海洋与渔业部门应当会同省环保等有关部门拟定全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海域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
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海洋与渔业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环保等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海域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拟定本行政区域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并按程序报批。
重点海域名录由省海洋与渔业部门商有关部门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八条 沿海设区的市以上的海洋与渔业部门应当定期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或者专项通报。
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应当向环保部门提供编制环境质量公报所必需的海洋环境监测资料;环保等部门应当向海洋与渔业部门提供与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有关的资料。
第九条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实施防治赤潮灾害应急预案,做
好防治工作。
沿海县级以上海洋与渔业部门应当加强赤潮监测、监视、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发生赤潮时,应当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逐级上报省海洋与渔业部门。
单位和个人发现赤潮时,应当及时向当地海洋与渔业部门报告。
第十条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发生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轻污染危害。
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危及人体健康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可能受到污染损害的单位和公众通报或者公告。
第十一条 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可以划定为海洋特别保护区。
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选划、建设和管理,由省海洋与渔业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以及重点海域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半封闭海湾、河口兴建影响潮汐通道、行洪安全、降低水体交换能力以及增加通道淤积速度的工程建设项目。
采挖海砂、砾石或者开发海岛及周围海域资源的,应当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不得擅自改变海岛地形、岸滩及海岛周围海域生态环境。
第十三条 海水养殖应当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划定的养殖区域,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施肥,养殖用药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农药、兽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第十四条 沿海设区的市以上海洋与渔业部门应当定期对黄河口、胶州湾、莱州湾等海洋生态敏感海域进行海洋生态调查和评价。
第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省海洋环境容量、海洋功能区划和国家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制定本省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和主要污染源排放控制计划。
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和主要污染源排放控制计划,制定当地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六条 直接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必须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排放标准,并按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海洋环境的整治与恢复。
第十七条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重点海域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和完善排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或者其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滨海酒店、宾馆、医院等单位应当将产生的污水经处理达到规定的标准后,纳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未纳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应当自备污水处理设施。
污水未经处理或者经处理未达到标准的,不得排放。
第十八条 港口、码头、石油开发以及船舶制造、维修、拆卸企业等用海单位应当防止污染物、废弃物进入海域,并清除本单位用海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
第十九条 从事海上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将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产、生活废弃物弃置海域。
滨海从事生产、加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产生的污染物、废弃物进行处理,防止对海
洋环境造成污染。
第二十条 从事船舶污染物、废弃物、船舶垃圾接收、船舶清舱、洗舱作业活动的,必须具备相应的接收处理能力。
在港口、码头和利用海上装卸设施从事散装油类、有毒有害液体货物装卸作业活动的,必须依法编制污染应急计划,并配备相应的污染应急设备和器材。
港内作业的船舶和在港内停泊三十日以上的船舶,应当对其污水排放设备实施铅封措施。第二十一条 船舶发生海难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重大污染损害的,由海事部门依法采取强制清除、打捞或者拖航等应急处置措施,避免或者减少污染损害。属于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的,由海洋与渔业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处理海难事故的费用,依法应当由船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承担的,船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应当及时缴清;未缴清或者未提供相应担保的,不得开航。
第二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将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简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海洋与渔业部门审核后,报环保部门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沿海陆域内新建不具备有效治理措施的化学制浆造纸、化工、印染、制革、电镀、酿造、炼油、岸边冲滩拆船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工业生产项目。在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滨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盐场保护区、海水浴场和沿海重要的渔业水域内,不得新建排污口。
第二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应当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海洋与渔业部门核准,并报同级环保部门备案,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批准立项的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以及跨设区的市的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环保部门、海洋与渔业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批准或者核准;其他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沿海设区的市环保部门、海洋与渔业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批准或者核准。
第二十五条 环保部门在批准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海洋与渔业部门在核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前,必须征求海事部门的意见;涉及军事禁区、军事保护区的,必须征求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六条 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环保部门、海洋与渔业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专家、公众的意见。
第二十七条 环保部门和海洋与渔业部门发现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运行过程中有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情形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采取改进、改正等补救措施;建设单位自己发现有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情形的,也应当组织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根据后评价结论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或者核准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经依法批准从事填海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防止海洋污染的有效措施,不得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填海。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由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洋与渔业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整治和恢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扣押违法作业工具,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或者重点海域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
(二)采挖海砂、砾石或者开发海岛及周围海域资源,未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
(三)在半封闭海湾、河口兴建影响潮汐通道、降低水体交换能力或者增加通道淤积速度的工程项目的;
(四)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填海的。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拒不清除本单位用海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废弃物或者将生产、生活废弃物弃置海域的,由海洋与渔业部门指定有关单位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用海单位承担,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
对造成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和其他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依法予以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发现海上污染事故或者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时,未依法予以制止或者未采取有效防止措施的;
(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海洋与渔业部门审核而予以批准,以及海岸、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核准前未依法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
(三)违反规定或者越权审核、批准、核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
(四)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核准,有关审批部门批准其建设的;
(五)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海岸工程,是指工程主体位于海岸线以上,为控制海水或者利用海洋完成部分功能,并对海洋环境有影响的工程建设项目。
(二)海洋工程,是指工程主体和工程主要作业活动位于海岸线以下,并对海洋环境有影响的工程建设项目。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山东省艺术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指南(2010-2015)
山东省艺术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指南(2010-2015)
文化科技与法规处
《山东省艺术科学研究
2010-2015重大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努力繁荣发展艺术科学,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贡献。
2010年及今后五年,我省艺术科学研究重点攻关方向和目标是: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宗旨,紧密围绕筹办中国十艺节、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文化体制改革三大重点工作,加强协同攻关和资源整合创新,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我省文化建设实践中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推出一批有代表性和重要社会影响的优秀文化成果。
《山东省艺术科学研究2010-2015重大课题指南》根据国家艺术科学研究和我省文化艺术中心工作编制,分为艺术科学研究、文化科技研究、艺术教育研究三大部分,设立综合研究、文化产业、艺术理论、戏曲戏剧、音乐、舞蹈、电影广电与新媒体艺术、美术与艺术设计、文物考古、文化艺术管理研究十大学科共186个分项,旨在确定2010年及今后五年我省艺术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重大课题,申请人可在相关的范围和方向下自行拟定题目。在选题上要将综合研究和分类研究结合起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原创性、开拓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努力使研究成果体现出科学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力求居于学科前沿,促进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健康发展,推动我省艺术科学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更好地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服务。
第一部分
艺术科学研究
一、文化综合研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
2、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对策研究
3、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研究
4、山东文化发展战略研究
5、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研究
6、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研究
7、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研究
8、山东区域文化研究
9、山东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化关系研究
10、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11、山东美育研究
12、山东青少年文化艺术研究
13、山东群众文化艺术研究
14、山东新农村文化研究
15、山东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
16、山东宗教艺术研究
17、山东重要艺术家研究
18、山东对外文化交流研究
19、山东与港澳台文化交流研究
20、山东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研究
二、文化产业研究
1、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
2、山东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
3、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4、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规划与发展研究
5、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规划与发展研究
6、山东区域文化产业规划与发展研究
7、山东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研究
8、促进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研究
9、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重组和结构优化研究
10、促进文化服务贸易发展和文化产业国际化研究
11、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12、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平台建设
13、文化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14、后金融危机时期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政策研究
15、新型娱乐设备研发
16、动漫游戏研发
三、艺术理论研究
1、艺术学基本原理研究
2、艺术学学科体系研究
3、文艺美学研究
4、艺术史学研究
5、艺术社会学研究
6、艺术批评学研究
7、文化艺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8、新中国60年山东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研究
9、山东解放区文艺建设研究
10、山东传统艺术当代价值研究
11、山东当代公共艺术研究
12、中外文化艺术思潮研究
四、戏曲戏剧研究
1、山东戏曲戏剧史论研究
2、山东戏曲戏剧现当代发展问题研究
3、山东戏曲戏剧创作研究
4、山东地方戏曲发展与传承研究
5、山东戏曲戏剧珍贵史料的发掘、整理与保存研究
6、山东戏曲戏剧院团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
7、现当代重要剧作家及作品研究
8、戏曲戏剧观众学研究
9、中外戏曲戏剧比较研究
10、山东曲艺发展研究
11、山东杂技艺术研究
12、山东皮影戏、木偶戏、魔术研究
五、音乐研究
1、山东音乐史论的研究
2、山东音乐发展研究
3、山东民间音乐研究
4、音乐美学研究
5、音乐传播与管理研究
6、歌剧艺术研究
7、音乐剧研究
8、中外音乐比较研究
9、音乐创作、表演研究
10、音乐心理学、社会学与教育学研究
11、高科技音乐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六、舞蹈研究
1、山东古代舞蹈及其文化意义研究
2、山东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3、山东民间舞蹈发展与传播研究
4、舞蹈生态学研究
5、舞蹈编导理论与技法研究
6、舞蹈美学与批评学研究
7、舞蹈表演艺术研究
8、现当代舞蹈艺术思潮研究
9、中外舞蹈文化比较研究
10、当代流行舞蹈研究
七、电影广电与新媒体艺术研究
1、电影、电视剧理论与批评研究
2、电影、电视艺术创作研究
3、电影、电视剧发展研究
4、全球化与中国电影民族主体性研究
5、山东电影、电视艺术发展研究
6、中外电影、电视剧艺术研究
7、影视观众心理学研究
8、动漫、动画影视创作及理论研究
9、广播艺术研究
10、新媒体艺术研究
八、美术与设计艺术研究
1、美术基础理论与批评研究
2、书法、篆刻理论与批评研究
3、设计艺术历史研究
4、设计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
5、当代设计艺术研究
6、工艺美术历史及理论研究
7、建筑与环境艺术研究
8、摄影艺术研究
9、舞台美术设计与应用研究
10、动漫、动画艺术研究
11、山东传统美术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2、山东当代美术发展研究
13、山东重要美术家及其作品研究
14、山东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研究
15、山东美术市场研究
16、中外美术比较研究
九、文物考古研究
1、文物学、考古学、博物学基础理论研究
2、山东文物考古与博物馆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3、山东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史学研究
4、山东重大考古发现研究
5、文博艺术与科技研究
6、文博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
7、博物馆建筑艺术、陈列艺术及观众心理学研究
8、文物鉴定方法研究
9、古人类学与古生物学研究
10、珍贵文博资料及传统工艺的发掘整理和利用研究
11、文物的保护利用与文物市场问题研究
12、对外文物交流研究
13、文物政策法规研究
十、文化艺术管理研究
1、文化政策法规研究
2、文化艺术管理制度研究
3、文化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5、文化创新研究
6、文化科技的支撑、提升、引领作用研究
7、文化设施建设研究
8、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
9、公益性文化单位管理研究
10、文化类国有资产监管研究
11、文化市场监管研究
12、文艺人才管理与开发研究
13、文化艺术信息化建设研究
14、艺术档案的建设管理与开发利用
15、网吧监管研究
16、文化文物旅游研究
17、外国演出、展览市场与管理研究
18、文化艺术知识产权与版权产业研究
19、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价格监管研究
第二部分
文化科技研究
一、舞台技术研究
1、支撑舞台艺术创作和表现的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
2、舞台音响技术
3、舞台灯光技术
4、舞台机械技术
5、舞台通讯系统
6、舞美制作与表现技术
7、大型临时搭建舞台
8、建筑声学研究
9、舞台技术标准化研究
二、乐器改革
1、民族乐器改革的新工艺、新技术
2、民族乐器新产品研发
三、图书馆建设技术
1、数字图书馆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2、新媒体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
3、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模式与标准化研究
4、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创新模式研究
5、支撑古籍善本、重要文献修复与保护的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
四、文化遗产保护科技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科技创新
2、濒危传统技艺保护研究
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4、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专题博物馆建设及其展示手段科技化
5、文化生态区的科学规划及实施
6、文物保护的系统技术
7、博物馆陈列新技术研究
8、地下文物探测技术
9、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保护技术
10、石质文物防风化材料的研制、有机质文物虫蛀霉烂防治技术、青铜器及铁器保护技术、陶器及泥胚文物的保护技术、纸质及纤维类文物保护技术
11、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数据库建设
五、文化市场科技
1、文化市场监管综合技术
2、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平台建设
3、支撑信息网络在线文化内容监控平台建设
4、网吧监控平台建设
5、卡拉OK厅监控平台建设
6、演出票务、参观票务的集成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
六、新型移动终端产品及技术研发
1、支撑手机电视、车载电视、MP3、MP4、电子图书、流动放映的产品及技术
2、支撑流动演出的产品及技术
3、支撑图书流动借阅(包括自助图书馆)的产品及技术
第三部分
艺术教育研究
1、数字化和多媒体教学,支撑艺术教育与实训、提升艺术教育效果的科技研究
2、以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艺术院校艺术人才成材规律研究、学生心理卫生研究、学生变声期研究、营养摄入与能量代谢的研究
3、舞蹈、杂技、戏曲表演专业的科学选材和科学训练方法及器材的研究
4、现代化灯光、扩声、乐器模拟训练系统研发
5、艺术院校建设规划与技术规范研究
6、舞蹈及戏曲排练场、练功房、琴房、练声房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
7、全省艺术教育教学示范基地规范研究
8、山东地方戏曲教育与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9、艺术考级规范和标准研究
10、早期艺术人才启蒙教育模式研究
编制 二O一O年三月
山东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