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保障学填空题小抄
1、“社会保障”一词首先使用于1935年美国“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法》)
2、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通并通过的依据。
3、现代型的社会保障,国家或者政府是(首要)责任主体。社会保障必须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并以公共财政的保障做后盾。
4、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安全)制度。
5、社会保障的特点是。
6、社会保障的功能有78、从共性上看,显然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910、社会保障理论由三大部分构成。111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是以
13、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济贫法》)
14、从时间顺序上看,现代社会保障建立的标志是1935年(美国)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15、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16、(社会保障基金)
17、社会保障从本质上讲是(社会保障分配)
18(社会保障收入),其最终举措是组织(社会保障支出)
19(收支平衡)的原则,这种原则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横向平衡);另一种是(纵向平衡)
(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部分积累式)三种。
21、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的基本形式有
22、从原则上讲,社会保障基金由
2324、战后半个世纪以来,(福利国家)
25、瑞典推行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提供普遍享有的福利待遇。
26、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内容,并辅以(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特征。27
(七)大类。
28和制度的(多元化)。
29、近年来,我国城镇职工的医疗、正是借鉴了新加坡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的成功经验。
(贫困),确定该地区或该社会成员应否进行救助的关键是(界定贫困),即确定所在地(最低生活标准)31(精神贫困),它主要表现在(接受教育程度低、轻视科学与技能、盛行迷信)等方面。
32、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着(救济范围窄、救济标准低、社会救济工作随意性大)等问题。
1993年6月1日,我国(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
34、2003年6月20,同时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
(养老、残疾、遗属、疾病、失业、工伤、生育)七大块保险内容。36保险法》)为标志。
(自保公助)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福利国家)型“全民保险”、(国家保障)型养老保险制度、年代初期。3940、从(1984)内进行以(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改
41、我国1993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80)年代中期开始试点摸索。
43(1883)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44、1993年11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
45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
46、生育社会保险从保险对象和筹集基金规模而言,是(小)险,从其保险的支付期限来看,是(短)险,但从其承担的重大责任来看,则是(重)险。
47(覆盖范围窄);二是(保险方式落后);三是(工伤保险待遇偏低);四是(缺乏工伤预防机制)。
(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49、1936提出了新的失业理论,他认为失业有三种:(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非自愿失业),而正是(非自愿失业)才是本来意义上的失业。
50、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理是(社会学)特别是社会保障学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51、1958(待业),并限定在城镇范围。1986年国务院颁布发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待业保险制度),它日颁布实施的为完备的一项失业保险法规。
52、“下岗”这个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新名词。自(1995)年起针对国企改革引发的大
53、社会福利的特征有:保障对象的(全民性)、保障内容的(福利性)、享受保障的(无条件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高层性)。
54(剩余)型到(制度)型再到(发展)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55
第二篇: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小抄
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以立法形式确定的、由国家举办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
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稳定机制、制度及总称。
2、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3、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一系列社会保障项目构成的体系的综合,指现代国家以社会
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等 为主要内涵而构建的保障国民有生活安定感和社会稳定感的社会安全网络。
4、社会保障基金:是指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来的、法定的、专款专用的经费。
5、社会保障分配:是指政府或社会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安排征缴和使用社会保障基金,以完成社会保障
制度所设定的目标的各项活动。
6、社会保障税:是一种按受益原则征收,由获得某种特定收入的纳税人缴纳,专项用于社会保险方面的直
接税种,是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为筹措社会保障基金而开征的一种税。
7、社会救助:是对因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经济、环境、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由
政府主导或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通过再分配的形式给予救助,以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制度。
8、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亦称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
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9、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
能力而无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10、社会养老保险: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根据这项制度,劳
动者达到一定的条件如年龄、身体状况、工龄或参保期限等,即可从有关国家保障机构领取养老金,从而使自己年老时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11、医疗社会保险:就是在被保险人因健康原因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并失去经济来源是,国家和社会有责
任按照有关立法,对受保人提供医疗服务和一定的收入补偿的保险制度。
12、生育社会保险:是妇女劳动者因怀孕、生育子女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得到医疗服务
和现金补助的制度。
13、工伤社会保险:是由国家和社会统一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劳动者因在生产过程中遭受的意外伤害或由
于特殊工种而引发的职业性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并提供其基本生活保障及家庭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险制度。
14、失业社会保险:是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在其因非个人原因失去工作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由
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向其提供一定物质援助或现金补助,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属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15、社会福利:就其最基本的意义来说,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社会服务。
16、社会优抚和安置保障:是国家通过有关立法,对立法范围内的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优待、抚恤和安置,以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低于所在地区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的一项具有褒扬性和优待性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17、社会优抚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项
特殊制度。
18、职业康复:是指残疾人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经过特殊的医疗照顾和训练,加以辅助工具,不同程
度地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部分或全部恢复劳动能力,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从事日常生活和工作。
19、妇女就业保障:妇女就业保障是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保证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就业权利和机会,创
造男女平等的就业机制,使妇女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20、妇女生育保障:妇女生育保障是指为怀孕和分娩的妇女提供物质帮助和产假,以保证母亲和孩子的基
本生活及孕产期的医疗保健需要。:
21、残疾人:残疾人是指身体、智力或者精神状况违反常规和偏离正常状态(相对于当时相同年龄的正常
健康状况而言),并非暂时的功能减退,而使其参与社会的能力受到影响的人。
23、储蓄保险金制度:储蓄保险金制度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制度。该制度要求企业和职工定期交纳规定的保险金,共同出资建立特别基金,款项记入每个雇员的帐户,专款专用。当雇员发生规定的偶然事故时,按时规定将各帐户下的储蓄保险金,连同利息一次发还给受益人。但有在有些情况下,受益人也可以自行选择分期领取本金或遗属恤金。
24、福利国家型:是以福利经济为理论依据,以公民权利为核心,以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为原则,以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以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灭贫困等为目标的一种社会保障模式。
25、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所遭受的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及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以保障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以及为受伤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和康复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6、就业关联制度:就业关联制度规定,享受年金或其他定期补助的权利,一般取决于工作或独立劳动时间(即工龄)的长短;家属津贴和工作保障,则取决于是否存在雇佣关系。政府是所有保障待遇的最后保证人。
27、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收入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生产方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甚至难以维持意间的再生产,在生活方面难以满足人们生存的最低需要,衣食不得温饱,劳动力本身再生产难以维持。
28、贫困线:所谓贫困线是指最起码的生活水平或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间的差距的一个量的界定。划定一国或一地的贫困线是进行有效社会救助的前提。
29、普遍保障制度:普遍保障制度又称“按人头”补助制度,即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的标准提供现金补助。补助金通常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拨款,补助金一般普遍适用于已在这个国家居住达到规定年限的申请人。
企业年金:是企业举办的一项养老保险计划,员工退休后获得的养老收入,被称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支柱。
30、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或行政规定面向劳动者建立起来的,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保障基本生活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1、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定义为: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投资行为。
3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而规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原则和管理机制的总和。
社会保障系统: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是由国家依法建立的,用以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各个社会保障子系统所构成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社会安全网”。
33、失业保险:是指在通过能为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相关服务来增强劳动者抵御失业风险能力的一个社会保险体系。
34、失业:失业就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劳动力年龄)并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包括已经就业而被解雇,且正在等待或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一种社会现象。
35、失业者:是指虽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但无法获得与其技能相称或可以接受的工作的劳动者。
36、完全积累式:是养老保险的一种筹资模式,也称为基金式或总平均保险费式或预提分摊式。该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适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照比例分摊到整个期间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已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
37、无责任赔偿制:也称无过失补偿或补偿不究过失或严格责任、绝对责任原则,即工伤事故发生后,不论事故的责任在雇主或者第三者或职工本人,均应对受害者进行补偿。
38、现收现付式:是养老保险的一种筹资模式,也称为非基金式或纳税式或统筹分摊式。该模式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两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
39、养老保险:是旨在通过能为达到一定条件的劳动者提供经济资助、相关服务来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险系统。
40、医疗保险:是为了分担疾病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而设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具体来说,是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由国家、单位(雇主)和个人缴纳保险费进行筹资,建立医疗保险永久基金,当个人因病接受了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机构提供保险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41、职业轮换制度:企业招聘失业人员临时替代接受培训的正式员工,是一种失业预防和救助措施。
43、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生活在法定最低收入水平之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救助形式。
第三篇:社会保障学论述题小抄
论述题电视大学资料学习,电大答案,国内较大的电大
1、试论述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应该如何推进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的发展?ncai.net+_.P1
答: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社会化水平低,目标人群的覆盖面过窄;第二,保障水平低;第三,农村社会化养老缺乏法制化的管理和规范;第四,思想观念不适应;第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投保的能力有限。
推进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的发展的思路:第一,由政府出面,理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必须是政府的行为,在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实施。第二,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由政府领导负责,积极、稳步、适度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必须与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因地制宜。第三,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既要保证养老基金的安全,又要做到保值增值,确保在老人需要是能够及时兑现。第四,对特殊的对象,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对有生活困难的应该加强救济。对独生子女的父母,烈军属,孤寡老人等特殊对象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提高社会救济水平。第五,将社会化养老措施与家庭养老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试论述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功能和作用的表现?
答: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如:为老年人开展卫生保健服务、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等2)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如:对残疾人进行治疗康复和社会职业教育、对残疾儿童提供护理和康复活动等3)文化活动和社会心理咨询服务,如: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举办心理讲座等4)优抚服务,如:为军烈属和驻军部队做好事、办实事,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拥军优属活动等5)便民利民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便民活动,如:代居民购置生活用品、接送孩子上学等。社区服务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补充国家和单位福利的不足,实现社会福利的社会化。社区服务把国家、单位或企业的多余负担转移给社会,改变“企业办社会、”单位办福利“的状况,逐步减轻国家和单位的负担,实现公共福利事业的社会化。2)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社区服务通过互助互济、协调人际关系、转化消极因素、缓解社会矛盾,为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3)增进居民团结,改善社会风气,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服务本身就是尊老爱幼、扶弱助残、互帮互济的活动,开展社区服务有助于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治精神、集体精神和社区意识,4)扩大就业渠道。社区服务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对安置下岗再就业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5)有利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完善社会基层的管理和服务功能。社区是社会的基础,社区服务是社会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为社区乃至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为什么说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1)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大规模经济,人们的生活保障也随之要由社会通过行使社会职责的政府来解决;2)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可避免会出现两极分化,产生社会不公,导致社会矛盾,为了维护社会安定,政府必须对那些在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给予物质帮助,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3)市场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在经济膨胀时期,生产规模扩大,会吸纳大批劳动力;在经济收缩或停滞时期,会出现企业破产和大量工人失业;在经济正常发展时期,也会有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的存在,对这些失去收入的社会成员,必须给予生活保障;4)市场经济是以在生产中应用科学技术并且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为特点的,在生产中需要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劳动者也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这种高质量的劳动力培养已经不能跟以往一样由家庭负责承担,社会给予保障成为必要;
5)人们由于灾害造成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群,或由与生俱来的疾病而不具备劳动的人群,以及无依无靠的人们,社会对他们有进行帮助的义务。
4、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之间有什么区别:
1)属性不同。社会保险是国家强制实行的行政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商业保险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经营活动;2)对象和作用不同。社会保险以劳动者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为对象,在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时按规定标准给予物质帮助,商业保险是以个人或全体人民为对象的,按照其所缴保险费的多少和事故发生的种类,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3)权利和义务对等关系不同。社会保险强调劳动者必须履行为社会贡献劳动的义务,并由此获得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权利,商业人身保险强调投保人所缴保险费的多寡决定保险金的多少,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表现为“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4)管理体制不同。社会保险由中央或地方政府集中领导,由社会保险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商业保险机构是自主经营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属于金融体制;5)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是以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时的基本生活需要为标准,商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完全以投保人所缴保险费多少为标准;6)立法范畴不同。社会保险是国家规定的,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属于劳动立法范畴,商业保险是企业的金融活动,合同双方权益受经济合同法保护,属于经济立法范畴。
5、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加社会经济的有序性,使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有机体得以持续、稳定、均衡、协调地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稳定机制是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社会稳定机制是指社会的有序发展和良性运行,突出表现为社会环境的和谐及政治局面的安定团结。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具有稳定机制作用的“安全阀”和“稳定器”;2)保障功能。使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收入中断或减少的社会成员得到基本生活保障,使每个公民都能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3)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社会保障除满足劳动者本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还通过建立生育、抚育子女和教育等津贴形式对劳动力再生产给予资助,并且与国家的人口政策结合,共同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4)调节积累与消费的功能。社会保障基金的积累被西方发达国家称为“内在稳定器”,它可以对国民收入在积累投资与消费资金方面进行自动调节分配,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平稳发展;5)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保障促使了社会成员间的互助互济、团结友爱,有利于社会体制、道德观念的维护和延续,可促进社会成员、社会各阶层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6、“福利国家”面临的危机?视大学资料学习,电大
“福利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完善,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泛福利化和超越国家财力的政府责任,“福利国家”的负面效应日益明显,以至有关人士惊呼“福利国家”出现危机。危机主要表现为:1)社会保障开支巨大,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社会保障开支同经济力量的增长不相适应,大部分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开支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人口结构的日益老化,也是社会保障费用大幅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2)税收负担沉重,造成社会效率低下,产品成本增加。高税收是福利国家高福利政策造成的直接后果,高税收造成人们不愿提高工作效率、不愿就业;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降低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阻滞经济的发展。3)社会保障制度日益缺乏效益,管理日益官僚化。社会保障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导致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日益庞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手续繁琐,影响了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益;4)失业问题严重。福利国家的过高、过宽的福利政策,阻滞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是造成失业的原因之一;5)经济实力不足。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福利国家,是必须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而由于
70年代“福利国家”出现了经济衰退、滞涨,实行普遍福利将难以为继。
7、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势?:星魂社区:::
1)保障机制多重化。建立政府管理与私人管理相结合,强制性、竞争性混合的混合管理体制2)从事后补救发展为事先预防。人们已经意识到,事先预防优于事后补救,因此,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与制度的实施更着重于消除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3)从随意的施舍改为有计划的扶持。对那些贫穷和困难的家庭和个人进行分析,找出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发现和挖掘其自身潜力,促使其自力更生,即是以济贫为主向扶贫为主转变的标志4)从对少数人服务发展为对全体社会成员服务。以前的社会保障对象只限于一些遭受生、老、病、残、失业的贫困人群,现在的保障对象越来越趋向于保障全体社会成员5)从少数人参与向全民参与发展。社会保障的各种形式,过去主要由政府机关来从事,如今,社会各界各单位也在协助政府推动这些工作,并大力推动志愿者组织从事社会服务,使社会服务成为全民的事业。
8、企业职工老年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程的主要内容?答案
1)退休费用社会统筹。是指改变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由原单位自行支付的办法,改为由全社会参加老年保险的企业按照统一的缴费标准统一筹集基金,统一支付的办法;2)建立劳动合同制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个人缴费的规定,扩大了基金的来源渠道,使职工开始树立自我保障的意识;3)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行单一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形势和各类人员的要求,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实行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单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4)建立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制度。这项制度体现了职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权利与义务的一致,对于改变职工养老完全依靠国家和企业的观念,树立社会保险参与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有特别重要的意义;5)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主要是记录企业与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情况,并作为发放职工养老金待遇的依据;6)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老年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实行城镇统一的老年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的特性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9、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Q;W&p+N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稳定社会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保护贫困者的基本生活,保护劳动力的再生产,保障公民的生存权;2)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社会保障必须有这种保底措施,才能使那些不能享受社会保险的个人或群体得到最起码的保障,而不至于使他们陷入生活无着落的困境;3)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要求。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救济工作的水平;4)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证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建立面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也使更多的人在经济上有了安全感,从而缓和社会矛盾,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0、社区服务的内容:星魂社区::: 国内著名电大交流社区5?:i;[9e$P
目前的社区服务内容繁多,从服务对象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各种有困难和障碍的人为对象的服务;另一类是面对社区内全体居民的一般性服务。主要有文化教育和以家务劳动社会化为中心的便民利民服务。第一,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1)老年人包户服务国2)集体兴办敬老院3)老年人活动中心4)老年人综合服务站。第二,为残疾人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的服务;1)建立残疾人康复中心2)建立精神病人工疗站3)伤残儿童寄托和弱智儿童启智-第三,文化活动和社会心理咨询服务;:第四,优抚服务;第五,便民利民服务。
第四篇:行政诉讼 填空题 小抄精华版
填空题
1、行政关系是指 行政权 被行使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
2、行政法律事实可分为 法律事件 和 法律行为。
3、行政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包括 主体、客体 和 内容。
4、行政法是调整 行政权 被行使…
5、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 行政主体。
6、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的 权利 与 义务 具有统一性。
7、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包括 主体的变更、客体的变更、内容的变更。
1、行政合法性原则 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
2、行政合法性原则主要解决 行政合法与非法 问题,而行政合理性原则则解决 行政是否适当 的问题。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合法性原则 与 合理性原则。
1、行政主体是享有 国家行政权力、能够以 自己的 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 独立 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2、行政职权一般依其来源可分为 固有职权、授予职权 两大类。
3、行政立法权是指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 行政法规、规章 的权力。
1、在我国,最基层的人民政府是 乡(镇)人民政府。
2、国家行政机关 是行政法最主要的行政主体。
3、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为 省、市、县 和 乡 四级。
4、我国的政府派出机关有三种类型,分别是 行政公署、区公所 和 街道办事处。
1、公务员的双重身份是指 自然人 和 公务员。
1、行政授权是指 法律、法规 将 行政职权及行政职责 的一部或全部授给 非行政机关 的社会组织行使的法律行为。
2、行政委托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将某项行政职权委托给某一 机关、机构、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
1、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方式主要包括 法律监督、工作监督 和 人事监督。
2、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之内的监督主要包括 行政监察机关、国家审计机关 和 上级行政机关 的监督。
3、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 行政主体 及其 工作人员。
1、要式行政行为和不要式行政行为划分的依据是 行政行为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
2、依据行政行为实施的对象以及适用力的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 抽象行政行为 和 具体行政行为。
3、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 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 和 执行力。
4、行政行为 被确认无效后 即自始自终不发生法律效力;行政行为被撤销,法律效力丧失时间的起点是 自撤销之日起。
1、行政立法性质的双重形体现在它既具有 行政性,又具有 立法性。
2、行政立法的原则主要包括 民主原则 和 效率原则。
3、我国《立法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 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 和 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4、行政立法最具有实质意义的程序是 征求意见。
5、国务院各部委发布的规章,应当由 部长或委员会主任 签署。
6、人民法院对行政立法的监督主要体现在 不予适用规章。
7、我国行政立法的主体包括 国务院、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1、省级政府规章可以设定 临时性 的行政许可。
2、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包括 法定的行政机关、被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和被委托的行政机关。
3、行政许可实施主体制度中的创新包括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 和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办理、集中办理或者联合办理。
4、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 20 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5、行政许可的听证程序中,行政机关应当根据 听证笔录 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6、行政许可 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或确认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7、被委托的行政机关应当在委托范围内以 委托行政机关 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
1、行政强制执行的性质包括 行政性、强制性 和 执行性。
2、间接强制执行包括 代执行 和 执行罚。
6、即时强制 是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方不履行义务为前提,即对相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活动或制度。
7、代执行 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者第三人代替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并向义务人征收必要费用的强制执行措施。
1、行政合同的履行中,行政主体享有 行政优益权。
2、行政合同缔结的基本原则是 依法原则。
1、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对 违反行政法律规范 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处罚的目的是 惩戒违法行为人。
3、行政处罚处罚法定原则主要含义包括 处罚依据法定、实施处罚的主体法定、实施处罚的职权法定 和 处罚程序法定。
4、行政处罚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 人身罚、行为罚、财产罚 和 申诫罚。
5、申诫罚包括 警告、通报批评。
6、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 法律 设定。
7、行政处罚适用的时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是 2年,《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是 6个月。
8、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违法事实确凿、处罚有明确、具体的法定依据 和 处罚轻微,即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下的罚款或警告,对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或警告。
9、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 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 以外的行政处罚。
10、行政处罚听证应当制作 笔录。
11、警告属于行政处罚中的 申诫罚。
12、国务院是我国最高的国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设定除 限制人身自由 以外的行政处罚。
13、部门规章及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设定 警告 或者 一定数量的罚款 的行政处罚。
14、除涉及 国家秘密、商业秘密 或者 个人隐私 外,行政处罚听证公开进行。
1、行政监督是指 行政机关 实施的法律监督。
2、行政监督根据内容,可以分为 一般行政监督 和 专门行政监督。
1、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 行政违法 或 行政不当。
2、行政责任的追究主要包括 权力机关的追究、行政机关的追究 和 司法机关的追究。
3、行政不当也叫行政失当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执行行政管理过程中作出的行政行为合法但不合理。
填空题
1、行政关系是指 行政权 被行使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
2、行政法律事实可分为 法律事件 和 法律行为。
3、行政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包括 主体、客体 和 内容。
4、行政法是调整 行政权 被行使…
5、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 行政主体。
6、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的 权利 与 义务 具有统一性。
7、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包括 主体的变更、客体的变更、内容的变更。
1、行政合法性原则 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
2、行政合法性原则主要解决 行政合法与非法 问题,而行政合理性原则则解决 行政是否适当 的问题。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合法性原则 与 合理性原则。
1、行政主体是享有 国家行政权力、能够以 自己的 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 独立 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2、行政职权一般依其来源可分为 固有职权、授予职权 两大类。
3、行政立法权是指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 行政法规、规章 的权力。
1、在我国,最基层的人民政府是 乡(镇)人民政府。
2、国家行政机关 是行政法最主要的行政主体。
3、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为 省、市、县 和 乡 四级。
4、我国的政府派出机关有三种类型,分别是 行政公署、区公所 和 街道办事处。
1、公务员的双重身份是指 自然人 和 公务员。
1、行政授权是指 法律、法规 将 行政职权及行政职责 的一部或全部授给 非行政机关 的社会组织行使的法律行为。
2、行政委托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将某项行政职权委托给某一 机关、机构、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
1、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方式主要包括 法律监督、工作监督 和 人事监督。
2、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之内的监督主要包括 行政监察机关、国家审计机关 和 上级行政机关 的监督。
3、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 行政主体 及其 工作人员。
1、要式行政行为和不要式行政行为划分的依据是 行政行为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
2、依据行政行为实施的对象以及适用力的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 抽象行政行为 和 具体行政行为。
3、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 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 和 执行力。
4、行政行为 被确认无效后 即自始自终不发生法律效力;行政行为被撤销,法律效力丧失时间的起点是 自撤销之日起。
1、行政立法性质的双重形体现在它既具有 行政性,又具有 立法性。
2、行政立法的原则主要包括 民主原则 和 效率原则。
3、我国《立法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 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 和 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4、行政立法最具有实质意义的程序是 征求意见。
5、国务院各部委发布的规章,应当由 部长或委员会主任 签署。
6、人民法院对行政立法的监督主要体现在 不予适用规章。
7、我国行政立法的主体包括 国务院、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1、省级政府规章可以设定 临时性 的行政许可。
2、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包括 法定的行政机关、被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和被委托的行政机关。
3、行政许可实施主体制度中的创新包括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 和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办理、集中办理或者联合办理。
4、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 20 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5、行政许可的听证程序中,行政机关应当根据 听证笔录 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6、行政许可 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或确认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7、被委托的行政机关应当在委托范围内以 委托行政机关 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
1、行政强制执行的性质包括 行政性、强制性 和 执行性。
2、间接强制执行包括 代执行 和 执行罚。
6、即时强制 是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方不履行义务为前提,即对相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活动或制度。
7、代执行 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者第三人代替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并向义务人征收必要费用的强制执行措施。
1、行政合同的履行中,行政主体享有 行政优益权。
2、行政合同缔结的基本原则是 依法原则。
1、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对 违反行政法律规范 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处罚的目的是 惩戒违法行为人。
3、行政处罚处罚法定原则主要含义包括 处罚依据法定、实施处罚的主体法定、实施处罚的职权法定 和 处罚程序法定。
4、行政处罚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 人身罚、行为罚、财产罚 和 申诫罚。
5、申诫罚包括 警告、通报批评。
6、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 法律 设定。
7、行政处罚适用的时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是 2年,《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是 6个月。
8、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违法事实确凿、处罚有明确、具体的法定依据 和 处罚轻微,即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下的罚款或警告,对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或警告。
9、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 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 以外的行政处罚。
10、行政处罚听证应当制作 笔录。
11、警告属于行政处罚中的 申诫罚。
12、国务院是我国最高的国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设定除 限制人身自由 以外的行政处罚。
13、部门规章及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设定 警告 或者 一定数量的罚款 的行政处罚。
14、除涉及 国家秘密、商业秘密 或者 个人隐私 外,行政处罚听证公开进行。
1、行政监督是指 行政机关 实施的法律监督。
2、行政监督根据内容,可以分为 一般行政监督 和 专门行政监督。
1、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 行政违法 或 行政不当。
2、行政责任的追究主要包括 权力机关的追究、行政机关的追究 和 司法机关的追究。
3、行政不当也叫行政失当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执行行政管理过程中作出的行政行为合法但不合理。
第五篇:填空题(小抄版)
填空题
第一篇 乡镇财政
第一章乡镇财政管理
(乡镇税收收入)是乡镇财政收入的主体。
(单式预算)是按照预算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汇编而成的,从整体上反应财政内乡镇财政预算收支规模和方向的和方向的一种预算编制形式。
(乡镇单位预算)是乡镇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是编制乡镇财政预算的基础。
(编制预算收支平衡表)是编制乡镇财政预算的中心内容。
在乡镇预算执行过程中,为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在不超出预算支出总额的前提下,在科目之间进行必要的调整称为(预算科目流用)。
第二章乡镇财务管理
乡镇资产管理可概括为(乡镇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乡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乡镇财政所)是乡镇政府负责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
(乡镇财政所)负责乡镇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督、管理。
“村财乡管”财务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代理记账)(代理村集体资金)(代理会计档案)和(提供会计信息)。
第三章涉农专项资金管理
涉农项目资金的管理要实现“五严格”,级(严格报账制度)(严格专户管理)(严格资金发放)(严格报账办法)(严格核算办法)。
涉农项目资金拨付实行(分期拨付)和(直接补贴)办法。
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根据统一拨付的程序,采取(财政-银行-个人)的封闭模式运行,防止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和抵扣。
核实小麦面积可采用(直接法)或(扣除法)。公式采用(村委会)(乡镇)两级公示法。种粮农民凭(粮食补贴通知书)和(身份证明)领取粮食直补。
第二篇 税收管理
第一章 税收概述
国家征税凭借的是(国家政治权利)。
税收的基本职能是(组织财政收入)。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税款一律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由财政统一分配,而不直接向具体纳税人返还或者支付报酬。
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我国的所得税主要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第二章流转税类
增值税纳税人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增值税得基本税率为(17%)
增值税的低税率为(13%)
增值税的零税率一般适用于纳税人(出口货物)。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间接计算方法的公式是,应纳税额等于(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
消费税的税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比例税率),一种是(定额税率)。
(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所取得的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第三章所得税类
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25%)的比例税率。
企业所得税以纳税人在一个纳税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全部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为(征税对象)。
(个人所得税)是以我国居民的境内外所得和非居民来源我国境内的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第四章行为税类、财产税类及其他税收
耕地占用税实行(地区差别)税率。
耕地占用税征税范围的确定应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占用土地为农用耕地);第二,(从事其他非农建设)。
契税由(财产承受方)缴纳。
按房产余值征税的,房产税税率为(1.2%);按房产租金收入征税的,税率为(12%)。
第三篇乡镇预算会计
第一章 预算会计概述
我国预算会计有(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两部分内容组成。
我国预算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会计核算基础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
预算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大类,其中资产、负债、净资产三个要素也成为(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和支出两个要素也成为(收入支出表)要素。会计分录就是用(记账方向)(账户名称)(账户金额)记录一项经济业务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 乡镇总预算会计
乡镇财政只能用(各项财政结余)购买国家指定由地方各级政府购买的有价证券。
未建国库的乡镇,乡镇财政的本级收入以乡镇总预算会计收到(县级财政返还数额)为准。年终结账一般分为(年终转账)(结清旧账)(记入新帐)三个环节,依次做账。
第三章 乡镇行政单位预算会计
乡镇行政单位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行政单位会计总账格式通常采用(三栏式)账簿,按照(会计科目)名称设置账户。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
负债是行政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暂存款等。
第四章 乡镇事业单位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但经营性收支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购入材料,应以(购价)(运杂费)作为材料入账价格。
事业单位材料出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确定其实际成本。
第五章 乡镇国库集中支付会计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财政部门开设(国库存款)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账户和(预算外资金专户)。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账户和(特殊专户)。国库集中支付采取(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第七章 乡镇财政财务会计基础规范
乡镇财政所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总预算会计)(政府经费财务会计)(预算外资金管理会计)岗位。
乡镇财政所任用会计人员应当实行回避制度,需要回避的直系亲属为(夫妻关系)、(直系血
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配偶亲关系。
一般会计人员交接,由(乡镇财政所长)负责监交,(乡镇财政所长)交接,由乡镇领导负责监交,必要时可由上级财政部门派人会同监交。
(移立清册)一般应当填制一式三份,交接双方各执一份,存档一份。
移交人员对所移交(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乡镇财政所应当定期对会计账簿记录的有关数字与库存实物、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往来单位或者个人等进行相互核对,保证(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第四篇 财政法制建设
第一章 财政法制管理
财政法制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两个基本功能。
(财政法制)是财政管理的法律保障。
第二章 财政监督
财政监督的实施主体是(财政部门)
财政监督是从(财政分配)中派生出来的。
第五篇
第一章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财政工作的宗旨(为国理财,为民服务)。
第二章乡镇财政所的职责和基础建设
(乡镇财政所)负责编制乡镇本级预算、决算草案。
在财政所内要建立起适用的(首问负责制)和行政效能机制,提高财政所的工作效率。
第三章乡镇财政干部的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财政工作效率和质量)是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的集中体现,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点。(良好工作作风)是财政干部保持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关键所在。
第二部分 现行政策规定及管理
第一章 乡镇财务管理的目标要求
乡镇预算实行(以乡镇为主体)(县乡共编)的预算编制制度。
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就是要明确划分县乡(财政收入范围),合理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建立财力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
第二章 乡镇财政“双基”建设
双基建设,是指各级财政部门以加强(基础工作)(基层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各项工作。
管理基础工作是为实现财政管理目标提供(基础资料)(基础标准)(基本手段)等相关工作的统称。
基层建设是各级财政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县乡两级财政)建设,也包括(各级财政处科股)的建设,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和组织保障。
第三章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
专项资金监管台账要求详细记录每项资金的(拨付)(使用)等情况,做到数据准确、可靠。各乡镇财政部门要根据各项目资金性质和管理办法的要求分类建立专项资金监管(台账)。
第四章 规范化财政所建设
乡镇财政所规范化建设主要由(县乡两级财政部门)负责,以(乡镇财政)为主。
各县(市区)财政部门要细化分解考核分值,按照各项标准,对本区域内乡镇财政所进行考核,考核采用(千分制)形式。经县级财政部门考核达到(850)以上且具备规定管理体制、编制实有人数和惠民服务厅要求的财政所,可由县级逐级上报省财政厅验收审批后,确定为省级规范化财政所。
第五章 乡镇惠民服务厅管理
惠民服务厅是(政府阳光财政)的载体,是各项惠民资金政策公开、补贴标准和金额公式、惠民项目资金执行监管等各项工作的场所。
财政惠民服务厅要坚持以(惠民便民)为出发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
第六章 象征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及乡镇财政人员业务知识水平测试
加大乡镇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力争实现每(三)年将乡镇财政干部轮训;每(二)年开展一次全系统大型技术能手比赛;每(一)年对每位乡镇财政干部业务知识学习情况进行一次测试。
第三部分 一般专业技能知识
第一章行政机关公文写作
现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有13种,分别为: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议程。
标题,是指一份具体公文的名称,应当(准确简要)的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标明公文种类,一般应当标明发文机关。完全式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三个要素组成。
标题本身不用书名号,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应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请示应当坚持(“主送一个机关”)的原则。收文单位应该是直接的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同时送其他机关的,应当采用抄送的形式,但不得抄送下级机关。
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第二章计算机知识及运用
文件名一般由(主文件名)和(扩展文件名)两部分构成,但(主文件名)是必选部分。把当前整个屏幕中显示的画面复制下来作为图片使用,可按下键盘上的(print screen)建;把当前活动窗口作为图片使用,可以按下(alt+print screen)键,此时当前屏幕或活动窗口映像于剪贴板中。
大量的磁盘碎片会降低磁盘的读写速度,windows xp提供了(磁盘碎片整理)程序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章会计档案管理
销毁会计档案时,一般应当由(档案机构)和(会计)共同派员监销;对于国家机关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同级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派员参见监销;而对于财政部门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同级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
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提供查阅或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
会计档案期满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出纳)人员不得监管会计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