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0.创建学习型新社区搭建终身教育平台
创建学习型新社区搭建终身教育平台
——谈创建学习型社区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体会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东胜街道泰和社区鲍庆荣
创建学习型社区观念的产生,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步入21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扑面而来,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学习型理念已深入人心,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也日渐为人们所认识,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改革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基层组织,是现代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模式,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是新时期完善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的新探索。
目前,对“学习型社区”的理解,在理论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实践操作上,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在宏观层面上,创建学习型社区应有政策法规的配套和相关部门的支持,要形成一种良好的社区氛围,使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得到广泛的普及和认同;同时社区内发展和完善各种教育活动的条件与设施,为社区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搭建好教育平台,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的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的需求,使人人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有学习的愿望、处处有学习的场所。在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活动中,泰和社区利用黑板报、宣传窗、《泰和风》等载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同时对曙光一村和泰和家园两小区内几个原有群众基础的自发组织的学习小组进行规范、引导,为他们提供场地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使广大居民都了解读书和学习的好处,在被居民认可和接受的情况下,社区针对不同爱好、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类别、不同对象的居民及时组建了“老年养生”经验交流组、“休闲乐园”读报组、“我爱科学”兴趣小组、巾帼互帮互学组等十个读书学习小组,社区还对这些小组配备了相应的17名辅导员,辅导员的文化程度均在大专以上。由于有了组长和辅导员,各个学习小组的学习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形成了有空就读书的良好学习机制。
第二,在组织层面上,社区居委会应把辖区的各个组织,如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五小企业”、楼道乃至家庭,都积极组织、推动、开展起来,形成学习型组织。一年多来,社区的10个读书小组的固定成员由原来的不足百名增长到现在的150多名,年龄层次、职业职别等也发生了变化。老年文盲居民通过听报及时了解国际、国内有关信息,中年人及家庭主妇们听了报纸后说:“每天信息早知道,既节省了看报的时间,又不耽误一些能带着做的家务活。”坐在一起听报的老人们,每天听报聊天,心情格外舒畅,两小时、甚至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老年读报组为老年人们既带来了休闲的乐趣,又传播了许多他们关心的信息,同时也为做儿女们的省了一份心。居民张菊花阿姨的外孙夸外婆说:“爸爸、妈妈知道的新闻还不如外婆多!”
第三,在个体层面上,要求社区的每个成员都自觉地将终身学习作为一生的实践活动。学习,特别是持续不断的学习将成为每个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选择,学习将贯穿每个人的生命过程。我们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就考虑到不同需求的居民群体,同时也想到了通过学习、座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达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如“创业之路”互帮互学组,小组的组长是由原失业人员翁巧琴担任,主要组织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每月有关政策法规的学习,或由创业成功者向失业人员介绍就业经验和创业精神,相互鼓励、共同帮助、放下思想包袱,消除不现实的就业观念,根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近一年来,组长翁巧琴通过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帮助其他失业人员重振勇气、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她还在今年“三八”妇女节前夕,邀请社区部分有重新就业愿望的人,到她在余姚陆埠创建的獭兔养殖场参观、学习,让这些下岗失业的姐妹亲身感受一下翁巧琴下岗不灰心、失业不失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建设学习型社区要形成“社区为学习之地,居民为学习之人”的社区学习理念。那么,建设学习型社区应当从何着手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脱离实际、单纯的“说教”式教育已经难以奏效。为此,我们应想方设法把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到社区文化生活中,通过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载体活动,提高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同时,挖掘和拓展社区文化内涵,培养自己的文化精品,构筑优越的人文环境,从而提升广大居民的思想文化理念、价值追求、生活情趣,凝聚社区亲情。
首先,必须从构筑教育网络着手,努力形成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为实现学习型社区的总体目标,就必须在充分认识社区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注意健全完善社区教育领导机构,推进教育网络化建设。
一是根据实际调整充实领导力量。
社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学习型人才不仅是全面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力资源保障,也是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整体发展的骨干力量。学习型社区建设离不开学习型人才,建设社区人才高地,就要广纳人才,培养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学习型、知识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要从有利于社区教育功能整合的角度,设置社区教育委员会,在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统筹安排本社区的工作。
二是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专项教育组。
要按照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社区居民学习和文化生活需要,分别就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妇女教育、流动人口教育、老年教育、学校教育,分别设立专项教育组,并由专项教育组制定专项教育培训计划,统一纳入社区教育的总体规划。为引导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应精心策划并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内容实在、健康向上、群众易接受的文化体育活动。还可以精心构思楼道文化的建设,选择人才资源相对丰富的楼道,组织书法、摄影、写作、绘画等楼道文化展示活动,使居民不出楼道就能进行学习交流和沟通,使楼道亮起来,楼道美起来,楼道居民乐起来。
三是建立教育网络。
重点放在建立区教育学院、街道教育中心、社区市民学校(活动中心)等三级培训网络。培训教育内容应结合社会发展和创建文明社区活动,以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健康生活为主题,宣传科技进步,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社区的文明程度。
泰和社区在组织学习教育方面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素质、不同对象开展各类不同的学习教育。如:1.利用寒暑假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科普学习、文明礼仪、爱国主义教育等;
2.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或下岗失业人员推荐到有关培训机构接受相应的教育或培训;3.对退休的老年人进行养生之道和健康教育,让他们学习一些科学养生的健康保健知识,达到延年益寿、安享晚年。这些因人而异的教育活动赢得了居民们的喜爱和好评。现在的社区是把过去由企事业单位承担的很多教育职能逐步承担下来;另外,学校在封闭式的传统教育和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兴趣方面还力不从心,需与社区合作。
由此看来,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满足社区发展的需要,在社区内要形成一种可以为各种年龄段的社区居民提供相关的教育机会。搭建社区教育平台,既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又可以全面开展从幼儿到老年各年龄段、多方面内容的教育活动,并最终形成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其次,必须从挖掘教育资源着手,努力形成推进社区教育的整体合力。
目前,社区的教育资源极不平衡,须知,社区教育资源是社区教育的必备条件,要依托社区共建单位特别是学校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不断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一是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充分利用辖区学校资源条件,推进教育社会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文体教育设施对居民开放,成为社区教育活动基地。在此基础上,应当注意聘任一批有专长的教师和单位人员(如“讲师团”成员),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社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辅导社区居委会建立多门类的文化教育组织,促进社区教育的深入开展,形成“街道引导,依托社会、多方参与”的社区教育格局。
二是加强社区教育干部(文体干部)的业务培训。使现有主管社区文化教育的干部从思想上、理论上、素质上、知识上、能力上能够适应社区教育的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应合理安排工作量,让社区教育(文体)干部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社区教育中来。
三是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动社区教育的重要“抓手”。通过表彰先进典型,激励本社区单位、学校、居委会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这一活动应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终有评比,使之成为一项持之以恒的活动。
四是加强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当今的信息网络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必须注意逐步应用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现代教育学习手段,积极开展各种方式、多种途径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努力实现“学者有其校”。“普网工程”就是一个好的举措,它让居民掌握了现代化的学习方法,给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学习途径,使居民在学习上有了更广泛的兴趣和选择余地。
搭建社区教育平台能起到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有利于培育社区意识,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整合社区资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从发挥社区市民学校的作用着手,努力形成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社区市民学校对社区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依托和引导作用。因此,应当从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长远战略和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下大力气加强社区市民学校的建设。
一是要把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各类设施。但不能一味强调“小而全”,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同时,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手抓,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使之管理规范化。
二是社区市民学校要不断完善各种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服务社区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比如:坚持常年开办英语、电脑、科普、劳动技能等多门类的学习班,建立多种文化团队组织,为老年人、青少年、失业人员、残疾人和居民的文化教育服务等等。简而言之,要把社区市民学校办成为百姓服务的窗口,办成促进市民提高素质的阵地。
三是要努力创特色。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实现社区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使社区教育贴近百姓生活,贴近居民群众,做到有特色、有吸引力。社区除了关心为个体提供学习机会外,还要考虑通过种种手段,引发个体的终身学习兴趣,改善个体的终身学习技能,使社区居民成为乐学之人,会学之士。而要达到此目的,社区市民学校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其中重要一点是教育内容上要新,在开办教育服务项目和开展教育活动上,必须不断创新活动内容,适应居民增长新知识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是教育形式上要活,注意丰富多彩,寓教于乐。还有一个是教育手段要多样化,如多媒体演示、讲座、参观,自己动手等等。社区居委会应当结合实际,具体应注意几个特点:
1.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2.学习与社会生活相结合;3.终身学习中社会作为与个体行为的密切配合;4.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5.有意识学习与无意识学习相结合。总之应拿出符合本社区实际的特色项目,积极探索和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区是人生的驿站,是生活的港湾,是城市的细胞,是城乡发展的标志。培育学习型社区是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工程;建设学习型社区,做到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社区成员终身学习为重点;注重提高人的素质,转变人的观念,是文明社区创建的首要任务。
大力推进和切实加强学习型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做好群众工作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跟上信息社区发展步伐的迫切需要,是对当前知识快速更新的重要决策。所以我们要努力创建一个“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创新学习”的 “社会一体化”的新型学习型社区。
俗话说“做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好”,学无止境。只要全社区居民都行动起来,投入到“学习型社区”的创建中,抓住知识经济发展的契机,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社区发展成学习型社区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二篇:搭建校园文化平台
搭建校园文化平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小学任玉新 王兴军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外在体现。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先进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从清晨到校至傍晚放学,从课堂学习到课外活动,沐浴在集体文化氛围之中,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这种无声而有力的熏陶与感染作用是单纯的课堂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我校一直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环境促进育人工作,以优化、和谐育人环境作为突破口,积极搭建校园文化教育平台。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建设的走廊文化、墙壁文化、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功能室文化等都各具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通过建设校园文化,使楼道有画语,校园有歌声,努力丰富学生文化生活,营造一个健康文明高雅、和谐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建设物质文化,让每一处墙壁会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象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墙都能说话,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1、走廊文化、墙壁文化、横梁文化
结合教学楼建筑特点,我校在进行校园走廊、横梁、墙壁文化建设中,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美的体现,布局上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色彩搭配高雅和谐,极具整体美;不同的楼层有不同的主题,分为安全、学习、理想、科技四个内容板块。
走廊中一句句富有人文色彩的话语,一句句的警句和名言,读起来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一幅幅美术作品,都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走廊墙壁、横梁处处有温馨提示,如“想一想自己有什么长处,充分发扬它;看一看别人有什么优点,虚心学习它”、“轻声细语,举止文明”、“脚步轻轻,勿扰他人”、“上楼下楼要小心,平安二字值千金”等等。在教学楼走廊内,妙笔绘丹青和反对邪教板块,处处可以看见学生们的作品,这些稚嫩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完美,而在于它的内涵。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特长和才艺得以展示和承认。
2、办公室文化
我校近几年加强了以师德教育为中心的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并使师德规范逐步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教师一方面是文化知识的体现者、传播者,另一方面,教师的群体本身构成一种文化群体,形成独特的文化素质、文化品味。未成年人能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一特殊文化群体的素质好坏,品味高低,依赖于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贯彻的方针,遵循的教育思想、教学规律,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整体文化功能的发挥程度。所以,搞好办公室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至关重要。
①、精心布置室内环境,各办公室积极行动美化办公室环境,一句句爱生格言、一盆盆花草盆景,既净化、美化、绿化了办公环境,也提高了办公效率。
②、制订办公室制度,规范办公室管理。每个办公室都悬挂着《教风十条》、《十句教学文明用语》、《“微笑最美教师”要求》、《稻庄镇中心小学教师职责》的提示牌,“请你集中精力,专心听讲”、“上课教态亲切自然,尊重学生提问和发言,不大声呵斥学生,不罚站,不命令学生离开教室,杜绝体罚。”这一条条一句句都体现了稻庄镇中心小学教师的道德修养。
③、开展文明办公室评比,由校检查组对各办公室进行随机检查,加强办公、上课检查,规范办公、上课行为。根据教职工出勤情况、集体备课、教研氛围,分别给各教研组办公室打分,及时予以公布,评出文明办公室,给予一定的奖励。
④、以备课组为单位安排办公室,开展集体备课,定期组内教研,凝聚教师的团队精神。自“办公室文化”建设以来,我校办公室面貌焕然一新,成为稻庄中心小学一道靓丽的风景。
3、教室文化
教室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其文化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来的,而文化环境反过来又给学生以改造,决定和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每个班在黑板的上方最醒目的地方粘贴了格言警句条幅,学生每一次抬头都是对书法的一次欣赏,每一次诵读都是对格言警句的一次记忆。这是无言的熏陶、无声的教育。教室文化渗透各个角落,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化、行为语言规范化、学习用品摆放定位化。每个教学班都悬挂着《稻庄镇中心
小学少先队十项责任》、《稻庄镇中心小学学生礼仪常规》、《稻庄镇中心小学少先队十项良好习惯》的提示牌,提示牌上“睡觉起床要按时。”“爱护公物,正确使用校园设施。”“着装得体,坐正立直,行走稳健,谈吐举止文明。”每一条都潜移默化的指导着孩子的道德行为和规范。小则一句名言警句,大则一个班级规章制度的实施,我们都把它当作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都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控制,在管理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班级文化低年级力求色彩协调,格调活泼,形式常新;中年级寓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高年级则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学生自己设计布置方案。围绕班级工作中心和对学生的期望目标,突出阶段性教育要求。
针对学生在读书书目选择上存在的盲目性和不系统性,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读书兴趣,学会鉴别、学会选书,多读书,读好书,有系统地读书;也为了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有效率地读书,从而扭转学风浮躁现象,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学生自动拿出自己最爱的书籍,集中放在教室后面的书架上,进行交换阅读。这样,既使学生尝到了读书的乐趣,提高了阅读能力,又激励了学生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学风,形成了独具个性化的教室文化一角。
4、功能室文化
为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和氛围,学校积极筹措资源,广开渠道,精心选择和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未成年人读物和视听产品,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并且投入大量资金,不断完善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仪器室、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充实藏书量,加强功能室管理员的培训,健全功能室管理制度,使微机室、图书室等成为了学生吸取文化食粮的重要场所。功能室内一句句激人奋进的名言警句,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探索中不断完善自我,思想境界也随着不断提高。
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极拓展隐性文化空间
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我校也在不断探索发挥隐性文化的教育功能,积极构建隐性文化的拓展空间。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各种制度、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构成了我校富有特色的隐性校园文化。我们通过努力,不断拓展少先队工作内涵,使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1、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课堂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我校有效发挥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通过认真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探索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少先队工作及各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合力。如结合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讲话,我校少先队与各教研组努力探寻学科教学与“八荣八耻”教育的结合点,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荣辱观,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现在,“八荣八耻”已成为了我校全体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
2、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活动、实践中教育学生
我校注重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文体活动、实践中得到陶冶和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①、每学期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如通过评选文明礼仪规范班、个人卫生达标班,掀起了“生生讲文明,生生讲礼仪”的热潮。结合养成教育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现已成为我校礼仪文化的载体。每学期都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并扩大阅读量,丰富课余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积极开展“寻找身边的榜样和模范”活动,极大的促进了榜样的教育力量。
重大节日、纪念日及入学、入队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如在每年的民族精神教育月,我校都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质。结合母亲节,掀起了感恩教育、孝道教育活动,呼吁孩子感恩家长、感恩老师、感恩社会,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②、在社会教育中,我校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并努力使之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每年寒暑假,我校都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稻庄镇敬老院慰问演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培养他们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良好风尚和热爱劳动的思想,为其学会做人奠定了关键的一步;参观华骜集团、西水集团、大海集团等优秀企业,感受现代化大生产的壮观场面,激发学生投身社会主义观代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3、与家长同行,积极挖掘家庭教育资源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我校非常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家长的人文情感、知识水平、家教水平、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等形成的家教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成为了学校隐性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设立了家长接待日和课堂开放日(每月的1、11、21日),届时家长可随时走进教
室、走进校园,督促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家访、发放家校联系卡、与家长通电话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教师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教师的教育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事实告诉我们,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校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了有力的育人文化平台,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会更加努力探索,积极拓展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空间,使其发挥更大的育人功能。
第三篇:创建企业内部公平,搭建员工发展平台
创建企业内部公平,搭建员工发展平台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7-09-11 15:12:30 / 个人分类:行业洞察
查看(601)/ 评论(0)/ 评分(0 / 0)
中研博峰咨询有限公司
在中国通信运营商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支特殊的人员队伍不可忽视,那就是社会化用工队伍。社会化用工制度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和用工风险,且满足了企业灵活用工的需要,促进了通信运营企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化用工数量的日益增多,如何对社会化用工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一道新课题。很多企业也在社会化用工体制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着很多困惑。为什么要改?改革难点是什么?改革思路是什么?过程如何把握?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并结合H省移动公司的社会化用工体制改革方案进行了剖析,希望能够带给各位读者一些启示。
一、社会化用工将在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伴随着电信行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化用工的数量也进入了几何式递增阶段。以H省移动公司为例,截至2005年5月底,该省的社会化用工总数已达到5483人,相比三年前,社会化员工总量增长了四倍,已占全部从业员工的61.2%(是合同员工的1.6倍),而且这一数量还在继续上升,估计至2005年底,社会化用工总数将达到6000人左右。社会化员工所在的工作岗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初,社会化用工岗位多分布在企业内部低层次或高强度的工作,如电缆敷设、设备检修、前台营业以及一些后勤岗位。随着通信运营市场的不断发展、配合运营商的业务战略,社会化用工在企业内部承担的工作职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化用工在企业的营销、维护及管理岗位上的比例不断增多,以H省为例,截至2005年5月份,该省社会化用工分布在营业、话务、客户经理等市场营销类岗位的占到85%以上,社会化员工的工作表现直接关乎企业形象,影响企业业务收入。
二、目前的社会化用工管理机制阻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社会化用工灵活的用工机制、低廉的劳务成本确实给刚刚进入竞争市场的通信企业带来了活力,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最主要的问题是企业内部的“不平等”,即由于企业针对合同工和社会化用工实现两套不同的管理体制,员工在职位、薪酬、考核、福利及职业发展通路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企业内部人为构造了一个“不平等”的鸿沟。在H省,我们也发现,在该省的社会化员工队伍当中普遍存在着下列现象:
1.员工临时观念强,流失率高,而且在主动流失的员工中,呈现“两头高”的趋势。即企业优秀员工与能力较差的员工呈现高流失现象,优秀员工的不断流失不但使企业付出了高额的培训成本,同时也不利于企业整体营销服务质量的提高。
2.员工工作积极性差。员工对待工作,更多的是基于自己做人的原则,是一种责任心的驱使,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而缺乏那种主动的、积极的工作热情,也不乏一些员工中抱有“差不多就行了”的心态,员工的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
企业表面看似较低的社会化用工成本背后,实际上隐藏着较大的隐性成本,如较低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绩效等,一些关键员工的流失甚至会直接带来客户的流失,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影响企业营销服务质量的障碍。
三、社会化用工体制改革的难点
社会化用工体制改革是企业的一项人力资源战略决策,由于社会化用工数量巨大,且岗位分布广泛,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最终目标不仅关系到每个社会化用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必将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想改却又迟迟不改、或只做一些简单、局部的调整的主要原因,如薪酬制度的适当调整,或对某几类重要岗位的员工进行个性化调整等,这些简单的举措就像一支强心针,能够对员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却并未解决影响社会化员工发展的根本问题。
四、社会化用工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改革目标:创建企业内部公平,搭建员工成长平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中研博峰认为,社会化用工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创建企业内部公平,为社会化用工搭建一个坚实的成长平台,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以使社会化用工在各自的职位上,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从而保证运营的高效,为保持企业领先的市场竞争地位、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上的保障。基于此,中研博峰提出了社会化用工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思路:采用渐进式过渡过程,最终实现企业用工一体化管理
一体化管理即从打破社会化员工与合同工的身份界限,从职位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职业发展和退出机制等各个方面,按相同的标准,实行统一管理。
渐进式过渡,即结合目前的现状,推行社会化员工过渡薪酬体系,在给予员工社会价值合理回馈、体现企业内部公平的目标下,通过渐进过渡,有效控制企业风险。具体做法:建立以“统一的职位等级体系”为平台的员工队伍管理
将社会化用工与合同制员工实现管理并轨,对社会化员工的岗位进行价值评估,建立职位等级序列,并且并入原有的合同制员工职位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与合同制员工薪酬、福利及绩效管理方面统一,解决内部公平性问题,其基本管理思想可以用图1的模型来表示。
“公平”代表不断淡化直至消除企业用工界限,实现企业内部公平;
“差异化”代表对员工岗位及员工能力的价值认可,促进员工效率提升。
企业通过对 “公平与效率”的管理目标的追求,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企业与他们在企业中的位置,提高社会化员工的企业认同感,提高社会化员工的企业忠诚度。
五、社会化用工制度改革的实际案例分析
H省移动公司根据这种管理思想,以“统一的职位等级体系”为平台,对社会化员工的职位、薪酬、绩效、福利制度进行了再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其具体做法如下: 1.平台设计
根据这种理念,H省移动人力资源部门对社会化员工的主流岗位重新进行了职位评价,设计了“H型”管理模式,为社会化员工搭建了立体职业发展通道。
“H型”中的两竖分别代表企业中的管理职位等级与技术业务等级,公司将原来只在合同制员工中执行的职位等级体系作了向下延伸,变“4~19级”为“1~19级”,同时对部分岗位进行了有效细分,变“一岗对一级”为“一岗对多级”。在新的职位等级中,工作在移动生产及管理职位的社会化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岗位参与不同的职位评定:客户经理(集团客户、个人大客户、外呼)、话务支撑(1258、1860、电话营销的后台支撑人员)、网络技术等职位采取参加技术业务等级评定,对于前台客户代表、营业、管理类职位可以采取管理类等级评定。同时,由于与企业合同制员工执行同一套职位等级体系,使符合条件的社会化员工均可与企业合同制员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台参与职位、技术业务等级竞聘,消除了横亘在两者之间的这道人造的“鸿沟”。
“H型”中的一横则代表建立了不同岗位的职位等级联系,使在同一职位等级上的员工可以享受同样的薪酬待遇,使不同职位之间具有可比性,为确保薪酬的公平性奠定基础。另外,员工也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在企业内的成长道路,促进员工有计划、有目的提升自身能力。公司利用这种“H型”管理模式,为员工构建起纵向、横向发展的立体化职业通道,见下图所示(资料来源:H省移动公司)。
表1 “H型”管理模式的职位和能力等级
2.衍生方案
依托于这套职位管理体系,H省移动进行了相应的社会化用工薪酬、考核及福利方案设计,并重新对社会化员工的主要工作岗位编制进行了科学测算,以实现对社会化员工的精细化管理与标准化管理。(1)结合H省移动实际设计了“社会化员工过渡薪酬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体现价值回归,追求平稳过渡”,即对社会化员工的薪酬水平进行了再定位设计,使企业合同制员工与社会化员工的薪酬标准从不同角度向社会价值靠近,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同时,考虑到薪酬的调整对员工与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为了管理员工期望,稳定员工队伍,保持对社会化员工的持续有效激励,同时减少企业风险,公司没有采取一步到位的薪酬方式,而是采用了过渡化薪酬体系,即本着为社会化员工提供行业内对应岗位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原则,对各级岗位的员工基本薪酬进行了重新测定,使得社会化员工的薪酬能够体现员工的能力表现及岗位差异,并且随着员工职位等级的不断提高,最终在12职级实现与合同制员工的同工同酬,如下图所示(资料来源:H省移动公司,数据仅为示意)。
图2 实现“社会化员工过渡薪酬体系”社会化用工薪酬变化
(2)建立社会化员工技术业务等级评定体系,为社会化员工的职业成长搭建阶梯。员工“技术业务能力等级评定”是对员工个人能力及该员工在岗实际贡献度的评价。通过技术业务等级评定,首先可以使员工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及努力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满足个人的工作成就感,起到加速人才成长的作用;其次,可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内部平等竞争的环境,使员工能够正确对待与其他人的差距,产生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的欲望,有利于造就 “学习型组织”;再次,技术业务等级评定是一种对优秀人才的选拔机制,实现员工能力与岗位的对等匹配,有利于对不同价值员工的差异化管理及优秀人才的保留。
(3)结合该省实际情况,对社会化员工较集中的部分职位如1860、集团客户、个人大客户及自营厅进行了岗位编制的有效测算。测算时,省公司根据岗位的不同性质,综合运用了多种岗位定编方法,如工作量核算方法、比例预测法、经验值法、标杆分析法等,并通过在试点地市的试运行进行检验及调优,最终开发得到“专业标准人员配比模型”。该配比模型不但被用作进行岗位管理的有效工具,而且还是省公司对各个地市进行人工成本管理的有效“工具”。有了统一的标准人员配比模型,使得省公司有了统一衡量的基础,实现了对各地市的人工成本使用情况的有效监控,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能力。
(4)与合同制员工执行统一的绩效管理与福利管理方案,淡化与消除在员工中人为设置的“不平等”印记,使社会化员工建立起与企业之间的感情联结,逐步淡化与消除临时观念。
3.管理成果
以“统一的职位等级体系”为平台的社会化员工职位、薪酬、绩效、福利制度的再设计的实施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企业内部建立社会化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帮助员工进行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搭建了成长平台;
(2)明确岗位与员工能力的对等关系,并通过岗位适配,在促进员工能力优化的同时,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3)提高社会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内部公平感,稳定员工队伍,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4)统一规范了营销服务等主要生产岗位的人员配比编制,实现对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并为各地市搭建了一个统一的基础平台,便于今后继续进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管理探索。
4.效果评价
社会化用工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可以从图3所示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图3 社会化用工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评价角度
从发展和学习的角度来看,员工满意度上升,关键员工的流失情况得到缓解,稳定了员工队伍。同时,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的流入,推动了企业员工素质结构的快速优化(如图4所示,数据来源:H省移动公司)。
图4 H省主要生产岗位社会化员工改革前后员工学历结构对比
从顾客满意的角度来看,在集团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满意度调查中,有关投诉处理的客户满意度指标有了较大的改善,相比去年底上升14.84,有关服务质量的投诉也明显下降。
从企业内部运营的角度来看,社会化员工的职位等级体系的建立,使企业规范并理顺了对社会化员工的管理流,为企业的员工招聘、培训、晋升、离职等均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出勤率上升,工作效率也明显提高。
从业务发展的角度来看,实现社会化用工体制改革后,员工工作潜能得到充分激发,在员工中出现了“三高”现象:业务学习热情高,参与营销活动的热情高,工作相互配合意识高。相应的,企业的营销服务绩效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自有渠道的营销能力出现了明确的提升,在自营厅放号占比、新业务推广完成率等多项指标上均出现了大幅度上升。A市,作为社会化用工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在项目实施后,试点十六家自营厅的月放号净增长率达到15.27%,而同期该市移动月放号的净增长率为-11.19%,该市整个移动通信市场月放号的净增长率为-16.22%,自营厅放号占比稳定在16%-19%之间,相比改革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自营厅的营销能力在不断加强,如图5所示(数据来源:H省移动公司)。
图5 H省实现社会化用工体制改革后给企业带来的收益
结束语
企业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H省移动结合企业自身的现状,通过社会化员工制度改革对如何有效激励员工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带动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第四篇: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市中区君山路小学素质教育论坛材料
【内容提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温家宝前总理此番话启示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而专业化发展是教师的必由之路。我们君山路小学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充分利用学校自身资源和优势,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及自我反省、自我培养、自我塑造,努力营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使我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校本研训示范化学校”、“省级校本研训示范化学校”。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学校今后的发展,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质量。下面,就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一些做法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超前谋划。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我校深刻地认识到,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发展理念,充分认识教师专业发展是自我价值提升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全校教师达成共识,使之成为全校教师的共同愿景,引领学校走向持续发展之路。
学校一直致力于追求高品位的学校发展方向,结合本校实际制订了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君山路小学教师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我们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示范学校,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用现代教育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建成一支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愿望,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水平、较强教育科研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广泛的求知能力、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持久的合作理念,能面向未来的“专业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促进教师队伍整体优化。
二、活动促进,主动参与,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学校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教师的个体成长、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搭建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抓好“优秀案例评比”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钻
研教材,研究教法的能力。
枣庄市教育局为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把握课标、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的能
力,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在全市开展了优秀案例评选工作。为做好优秀案例评选工作,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把工作落实到位。一是实行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下的分管校长和教导主任责任制,实行学科组长承包制。学校签订层层目标责任状,分解任务目标,层层抓好落实。二是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围绕优秀教案的评选,完善校本教研和集体备课制度。三是建立考核表彰机制。学校建立校内优秀教案评选制度,把优秀教案纳入对老师的考核,并作为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我校万勇主任在全市优秀案例评比推进会上做了典型发言。
(二)抓好“教研组教研展示”活动,让每位教师的教
研水平都有所提高。
学校全面开展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大教研活动,效果很明显。具体做
法是: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个教研组选一名教师授课,其他成员参与集体备这一堂课,教研组授课人员在大教研活动之前可在本教研组内试讲这堂课,其他成员参与评课修改教案。然后按学校的统一安排,在在 多媒体教室上一堂教研课,同学科的教师全部参加听课。到下周三的教研活动时间,参与授课的教研组全体成员坐在主席台的位置上,由教研组长说课,授课人说教学反思,教研组其他成员进行评课。其他级部同学科的教研组长和学校教学工作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评委小组,就该教研组的授课、说课、评课进行评分,结果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的重要依据。
(三)单元把关课捆绑式进行,教师上课、听课、评课
全面落实。
学校要求每学期初,各个教研组把本学期教师单元把关课授课时间、地点、内容等统一上报教导处,由教导处汇总后打印下发。同时,把听课人员分成一二年级组、三四年级组、五六年级组及常识科组和音体美组等五个研讨组进行把关课上课、听课、评课,安排更加合理,落实更加到位。提倡跨年级、跨学科听课。听课实施考勤,领导跟踪听课,随堂打分上报,确保听课质量。听过一段时间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集中评课活动,收到良好效果,提高了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
(四)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让广大教师练就过硬
教学本领。
我们学校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每学期都要举行,除三笔字、普通话、课件制作等基本功比赛外,又增加了学课标知识大赛、命题大赛、说课比赛、微课设计比赛等,让教师在比赛中进步,在比赛中提高。同时,对比赛结果纳入教师量化,写入个人档案,并对优胜教师进行奖励。同时,比赛也为学校管理充实了资料,如我们通过举行教师命题大赛活动,形成了学校各科试题资料库;通过连续几次的课件制作比赛,形成了学校的课件资料库等,这些资料通过网络向全体教师开放,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三、自觉学习,认真反思,让教师成为“三省吾身”的智者。
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没有反思就无法提高。学校在教师学习与教学行为
反思方面颇费了一番心思,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广大教师受益匪浅。
(一)让学习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
教学相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汲取知识。当前,由于生活节奏
快,工作强度大,使我们很多教师心情浮躁,不能静心读书学习,教师整日埋在事务堆里。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知识得不到更新,理念得不到转变,眼界变得狭窄,业务变得落伍,很多教师都有“教了多年学,蓦然一回首,还在原地走”的挫败和失落感。为改变这一状况,学校为每位教师分学科订了《山东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及全国各地的教育报刊杂志,在教师
办公室为每位教师订做了简易书架,要求每位教师书架内不少于10本专业书籍,不少于10本专业外的优秀图书,并规定每周的周二、周四下午两节课后为教师读书学习时间,学校领导巡视检查。同时,学校图书室,教师阅览室全天候向教师开放。“我学习,我充实,我提高,我快乐”是我校每位教师内心的真实感受。
(二)让反思促进广大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叶澜教授说:“一个 教师写一辈子 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 教师
写三年反思 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反思是总结,反思是监控,反思是诊断,反思是纠正,反思是提升。我们学校在此项工作中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以反思促教学,以反思促成长。教师每人一本教学心得手册,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写10次以上的教学反思材料,作为常规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期常规量化。同时,学校举行各种竞赛活动促进教师反思,如每学期定期举行的“教学经验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等,学校对教师的反思材料进行筛选整理,编辑成书,成为校本教材,先后出版了《心灵之约——教师教育故事汇编》《我与新课程——教师教学反思与论文汇编》《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汇编》等,反思让教师提升了自我,增强了能力,找准了方向,找到了自信,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实施“四大工程”,促进教师行动,全面促进教师
专业发展。
只有给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有效的平台,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实
施“四大工程”,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青蓝工程。
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做好师徒结对子活动,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度化,使之成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发动机。实施青蓝工程就是要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作用,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做到课堂教学公开,新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随堂听课。新教师自己选择师傅,然后签定帮带合同,开始为期三年的帮带工作。几年来一批新教师迅速成长,有的已经成长为学校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名师工程。
结合市区教育局开展的教学新秀、教学骨干、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星
级”教师及市中名师评选活动,学校把外出学习的机会提供给业务能力强,积极要求进步的中青年教师,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能力。学校通过组织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学能手特色课,全方位出击,推出一批校级优秀教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出区级、市级乃至省级名师,营造人才培养的氛围,逐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开放工程。
近年来,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一方面与文化路小
学、峄城实验小学等学校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区教育局开展的片区教研及城乡交流活动,与红旗小学、联兴小学、齐村中心校、渴口中心校、郭里集中心校开展课堂教学展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极大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的提高。利用一切可能机会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学习、教研,吸收其他学校成功的经验,从外部获取源源不断的信息,刺激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也为学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团队工程。
三国时孙权曾说:“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
矣。”集合众人的智慧和经验,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从多角度多方面集思广益、资源共享,提高效益。学校结合教育局开展的语、数、英教师的远程研修工作,积极开展集体研修活动。同时,学校语文教师成立了教师发展和谐团队,利用校园网及学校网站进行业务学习、展示自我、网上研讨活动。集体讨论,就是教师间的一次思想碰撞;课堂教学交流,就是经验的共享。有碰撞就会有提升,学经验就会有收获。
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必
须让广大教师想发展,必须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今后我们将继续把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长期的系统工程夯实筑牢,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成绩突出,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教师群体,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市中区君山路小学素质教育论坛材料
枣庄市市中区君山路小学
2013年9月
第五篇:创新机制 搭建平台
创新机制 搭建平台
努力提升奶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齐齐哈尔市畜牧兽医局
2011年5月16日
我市是全省奶业重点发展地区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政府“千万吨奶”工程战略,高度重视奶牛产业发展,制订了完善的加快发展奶牛业战略,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狠抓落实,积极推动,坚持规模化饲养、良种化繁育、科学化管理、优质化服务,使我市奶牛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市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截止去年年末,我市奶牛存栏58万头,同比增长13.3%,鲜奶产量132万吨,同比增长7.4%。全市现有大中型乳品加工企业16家,去年企业新增产能117.7万吨,同比增加1.27倍。
在奶牛产业块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感到还存在着规模化养殖比例较低、奶牛产奶水平较低、高附加值奶制品比重较低、生鲜乳价格较低以及奶农与奶企关系不理顺、奶源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奶业服务措
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与现代奶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拯待转变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为此我市以建立奶业信息平台为契机,力求通过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奶业管理水平。
一、奶业信息平台建设情况
1、形成共识,通力合作。
2、先行试点,逐步启动。
3、建立平台,完善监管。
4、拓展功能,加强服务。
5、全面推广,注重实效。
二、奶业信息平台作用情况
三、奶业信息平台发展前景
一、建立奶业信息平台的意义和作用
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显著特点,是经济社会进步的标志,建立奶业信息平台既是现实需要,也是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1、转变发展方式。信息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先进的行业、领先的的产业、优秀的企业都以信息化为支撑,发展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信息化。我市奶业发展的现阶段,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指导方针,加快提档升级,进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而实行信息化管理正是利用现代管理手段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
要途径。
2、是服务范围的拓展。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为相关产业、企业以及其他从业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信息化对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率,改善政府职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建立奶业信息平台可以更好的保障奶农、乳企、奶站等各方利益。奶牛贷款担保、奶牛保险、饲料联合采购销售服务,扶持政策公示等均可以在此载体上高效运行。广大奶农以及相关从业者可以免费获得政策法规、科学养殖、防疫灭病、专家咨询等各种信息服务。在生鲜乳购销上,通过 POS机和手机的相互确认,可以将当期的奶量、奶价、累计数量、奶资金结算等情况输入,减少矛盾纠纷,完善利益共享机制。
3、提升监管能力。生鲜乳质量监管环节多、难度大,现行监管措施难以适应需要,建立奶业信息平台,是运用国家倡导的物联网技术,结合射频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措施,可以将奶业政策法规咨询、宣传引导奶业动态、数字统计、情况分析等实行综合管理。通过在奶站以及生鲜乳运输车上装置监管设备,以及监控中心管理系统,不仅可以随时监控生产一线情况,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对强化奶站日常监管,规范数字统计,提高标准化水
平,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添加行为,保证生鲜乳和乳制品质量安全都将到重要作用。
二、奶业信息平台的建立方式
中国电信在信息平台建设上,研发能力强,队伍素质高,服务质量好,因此决定与中国电信齐齐哈尔分公司合作建立奶业信息平台。中国电信齐齐哈尔分公司无偿提供信息平台所有软、硬件设施,包括无线手持POS系统机、奶农手机、手机卡、流量卡,以及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和应用培训、维护等一系列技术。市局负责组织协调县(市)区畜牧部门推进此项工作。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狠抓落实。通过在两个区试运行,奶业信息平台所涉及的奶农、乳企、奶站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积极性,在全市推广的时机已经成熟。各地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要求主要领导亲自抓,指定一名副局长专门负责,奶业办公室具体落实,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今后在全市奶牛产业化考核评比的工作中,将以奶业信息平台体现的数据为准,如因奶业信息建设滞后而影响考核结果,责任自负。
2、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这项工作涉及群体较大、范围较广、信息较多,各地畜牧部门要积极与电信部
门配合,切实搞好组织协调工作,重点协调好奶农、奶站、乳企等相关单位和个人,使之运行顺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信息平台建立和运行中的技术工作由中国电信负责。
3、强化管理,注重实效。建立信息平台是一项工作量较大而且事关长远的工程。要根据高性能、高稳定性的需求,不断增强实用性。畜牧部门要与电信部门加强联系,以信息平台的建立到信息资源的收集、识别、提取、交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分析、利用以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每个节点都要认真抓好落实,以保证奶业信息平台真正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