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向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社会保障支出的原则:是公平地对待每个国民并确保其基本生活权益,政府要通过再分配保护困难群体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经济发展。
问题: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却存在着支出总量不足、增长缓慢、地区分配不均、强制力度差等情况。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保障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必将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应通过加大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处理好农村与城市社保分配及加强立法及执行力度等方式来改变现状,促进社会团结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解决:
1、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扩大社保基金的来源。
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国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3、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加大社保基金筹资力度。
4、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把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现状:
1、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
(1)加快了社会保障改革的步伐,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日益扩大;
(2)各级财政加大调整支出结构的力度,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幅度增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稳步上升;
2、社会保障支出随着经济发展而增长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经济发展速度一般呈“此增彼减”的关系。
3、、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政府的临时性政策措施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对物价管制的逐渐放松,物价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存在的问题:
1、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总体偏低
(1)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各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2、覆盖范围小
(1)就国内的情况来看,我国现行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对象主要是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和农村劳动者大都排除在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外。
(2)与国外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其保障对象有一定限制,但是加上各种辅助制度所涵盖的范围,实际上包括了所有公民。
3、资金匮乏,筹集方式单一,主要靠财政和单位交费。
4、管理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
第二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分析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分析
社会保障支出作为政府财政支出中重要的一项和社会再分配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在快速增长的GDP背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规模却没有相应快速增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存问题
1.1 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
社会保障支出作为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个主要途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政府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手段,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一直相对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中的社会保障支出虽总量不断增加,但与GDP的相对增加量基本保持不变。自2000年至2007年,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从1517.9亿增长至5447.16亿,绝对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由于GDP水平同时在快速增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比重保持在11%左右。这一数字相对较小。同时,若将社会保障支出与行政管理支出对比可发现,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远远不及行政管理费用高。并且,这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地扩大。如果此种现象不断发展,必将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失衡,也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与建设廉洁政府的要求。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这一事实还可通过与其它国家对比发现。我国自2006年起,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已达到了中等以上发达中国家的水平。然而,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却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以1980年的中等以上发展中国家哥斯达黎加为例。1980年,哥斯达黎加的社会保障支出达到了在人均生产总值中占30.80%的水平。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尚不如八十年代的中等以上发展中国家,更不用说是社会保障支出比例高达40的各发达国家了。可见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是很低的。虽然,在发达国家,高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福利病”,但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距国际水平仍有较大距离。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就无法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或无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1.2 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缓慢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时期,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先富带动后富”等政策,我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一直处于一种失衡的增长方式。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较大。如今,先富者已然先富,就要通过社会保障支出来实行收入的再分配,保障“后富者”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以达到社会公平。
而实际的情况是,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每年绝对数量有增长,但相对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没有相对增长。社会保障支出的年增长率除2003年外都以较大增长率在增长,但是同时,财政支出总额也已20%左右的年增长率在持续增长,而从最后的弹性系数可以看出,除2003年外,其它各年的弹性基本在1左右。这也就是说,近10年来,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规模并没有扩大。
前面说到,我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处于失衡的状态,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支出来平衡这种失衡,但实际上收入保障支出的规模却没有显著的扩大,这种社会保障支出在“供需”上的不平衡,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就会导致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马太效应。这既不利于社会保障支出发挥其收入再分配的社会职能,又不利于创造一个和谐、公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1.3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显著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二元制”现象,即存在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大、城乡收入差距大等问题。而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二元结构问题,一方面城市经济增长快却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另一方面农村收入低却基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支出之外,只有救济性的社会保障如“五保户”等。
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仅覆盖城市劳动者,而不包括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者。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目前经过政府的努力,特别是中央财政的介入,城市“低保”制度实施效果较好,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低保”经费由1996年的3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73亿元,享受“低保”的人数由1996年的85万人上升到2004年的2201万人。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央财政在农村“低保”中的“缺位”,东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实施此项制度过程中,限于各地财力状况不同,“低保”制度在农村推进非常不平衡。截止到2003年,全国只有400万左右农村绝对贫困群体纳入“低保”范围,大部分农村贫困群体只能享受不定期的救济。
社会保障支出应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占据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应成为社会保障支出的主体对象,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支出有些“本末倒置”,未将资源应用到最需要的领域,是实现了优化城市人口的“福利”而忽略了保障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1.4 增值困难、安全隐患
现在除少数地方成立了专门的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机构外,大多数地区没有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一些政府部门和行业认为有利可图,为争夺社会保险管理权而成立各自的保险机构,政出多门,交叉管理,不仅互相掣肘,而且造成管理成本增加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保资金增值困难甚至出现减值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能够保证社保资金规范管理、保值增值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各地社保案件频出,社保安全令人堪忧。做到社保资金透明运作、杜绝出现违规拆解、挪用需要建立健全社保资金专业管理机构。重新认识社会保障支出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是因为对社会保障支出与政府、社会公平、效率之间的定位关系不清造成的。要解决之一问题,首先要重新认识和定位社会保障支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1 政府财政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意义
首先,社会保障支出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有着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可以调节社会财富分布,用高收入者的部分收入给予低收入者基本的生活保障,实现其生存权。实现相对公平。
其次,社会保障支出有一定的生产性。消费同出口与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社会保障支出有助于刺激居民的消费,从而带动国内经济的增长,用100亿的政府财政支出制造远超过100亿的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最后,社会保障支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障社会的公平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如此,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2.2 效率与公平的重新定位
我国曾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但时过境迁,我国现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此方针已不再完全适用于今天的国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国富与民生的失衡,应将公平与效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实现公平,就需要依靠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结语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却存在着支出总量不足、增长缓慢、地区分配不均、强制力度差等情况。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保障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必将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应通过加大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处理好农村与城市社保分配及加强立法及执行力度等方式来改变现状,促进社会团结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篇:支出证明单
支出证明单
支出证明单属于收款、付款-财务管理-哈佛管理表格全集等相关类别,是现金或银行付款时使用(现金较少)也可以给外部人员付款时使用,但也要附上原始凭证。
支出证明单中的支出科目一般单位都不用填写,它和记帐凭证会计科目有些重复,一般是在大单位,分部门核算时,供各个部门自己设置支出科目时填写的。会计只需在记帐凭证上填写总帐科目和明细科目,就可以了。
CK-KJ/BD--0
2支出证明单
1支出事由
金额(小写)(大写)
单据
报销种类
批准人部门经理系统总监
财务总监总经理
经办人:日期:出纳员:日期:
CK-KJ/BD--02
支出证明单2
年月日
项目支出事由金额单据
合计(大写)(小写)¥
支票部门经理系统总监
现金财务总监总经理
经办人出纳员领款人
注:本单一式两联,一联部门留存,二联交财务报帐
支出证明单据只表示收款人收到了相应的款项,它不能替代发票,故在接受劳务,购买货物时,一定要坚持取得相应的税务发票入账为宜.。
支出证明单属于收款、付款-财务管理-哈佛管理表格全集等相关类别,是现金或银行付款时使用(现金较少)也可以给外部人员付款时使用,但也要附上原始凭证。
支出证明单中的支出科目一般单位都不用填写,它和记帐凭证会计科目有些重复,一般是在大单位,分部门核算时,供各个部门自己设置支出科目时填写的。会计只需在记帐凭证上填写总帐科目和明细科目,就可以了。
CK-KJ/BD--02
支出证明单1
支出事由
金额(小写)(大写)
单据
报销种类
批准人部门经理系统总监
财务总监总经理
经办人:日期:出纳员:日期:
CK-KJ/BD--02
支出证明单2
年月日
项目支出事由金额单据
合计(大写)(小写)¥
支票部门经理系统总监
现金财务总监总经理
经办人出纳员领款人
注:本单一式两联,一联部门留存,二联交财务报帐
支出证明单据只表示收款人收到了相应的款项,它不能替代发票,故在接受劳务,购买货物时,一定要坚持取得相应的税务发票入账为宜.。
第四篇:社会保障
弱势群体、基金入市和两会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
一、弱势群体
1、弱势群体含义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VG(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在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它是一个核心概念。
2、弱势群体的提出
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
3、弱势群体的构成
弱势群体的具体构成大体上说,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
对于支持弱势群体而言,从需求的简单分类看,有衣食需求、住房需求、教育需求、医疗需求、就业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社会参与需求,等等;从需求的性质看,有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之分。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应当优先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其基本的衣、食、住需求。在此需求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应当注意保障其就业需求、医疗需求,然后逐步保障其他需求,促进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最终改变其弱势地位。
4、弱势群体的重要特征:
(1)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生理性弱势群体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社会性弱势群体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
(2)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
(3)目前的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使弱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
(4)目前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还很有限,难以有效地改变其弱势地位。
5、做好弱势群体工作的原则
对于做好弱势群体工作,其基本原则是:关心、支持、自助、增权。所谓关心,就是全社会都应当关心弱势群体。
所谓支持,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社会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制度性支持。
所谓自助,就是使弱势群体走向自立、自尊、自强。
所谓增权,实际上可以看作弱势群体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弱势群体存在原因
(1)存在隶属关系
并不单单身份关系会产生隶属关系,某些契约关系同样可以产生隶属关系。
(2)信息不对称
虽然在某些社会关系中,当事人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由于对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造成二者地位实际上的不平等。
(3)经济力量的差距
在原始社会以后,贫富差距甚至贫富悬殊始终与人类相随。在现代社会,随着具有强大经济力量的垄断组织的出现,现实社会中与之相对应的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力量根本无力与之抗衡。
(4)自然原因和传统影响
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往往是社会中的弱者,由于生理方面的自然原因甚至传统社会中的观念、歧视,他们往往在体力、智力、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5)其他因素
贫困家庭户人口多、社会的就业率下降。
二、基金入市
全国社保基金会举办养老金投资国际研讨会。社保基金会、财政部、证监会、人社部等多部门负责人表示,要将保值增值放在首位,选择有效的投资模式,促进养老金投资运营。
全国社保基金会理事长表示,面对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基金收支压力不断加重且长期存在的形势,实现中国养老基金中长期收支平衡,需要着重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急需明确“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制度的具体要求;二是认真测算养老保险基金中长期收支缺口;三是促进养老金投资运营,实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
从国情出发,进一步加大划拨国有资产充实全国社保基金的力度。一是完善上市国有股划拨制度,二是落实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充实全国社保基金政策,三是研究将一部分国家控股比例过高的上市中央企业股权划拨给全国社保基金。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对我国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提出五点意见:一是要将保值增值放在首位;二是要选择有效的投资模式;三是不断提高运行的透明度;四是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管体系;五是要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指出,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关系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与养老保险相关的基金已经取得一些投资管理的初步经验。未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需要充分参考借鉴这些经验,并针对基金特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有所创新。
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表示,目前资本市场还存在机构投资者占股票市场的比重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养老金发展水平滞后等问题。证监会将采取包括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促进养老金发展、支持机构投资者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QFII等境外机构投资者等综合措施,促进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共同发展。
自从2001年12月13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以来,社保基金入市就成为一个最热门的话题。社保基金入市本身有着重大意义:
首先,社保基金入市增加市场资金供给,壮大了机构投资者的力量。据测算,目前国内可用于投资的社保基金约有2000多亿元,这部分资金一旦能够通过合法途径进入资本市场,就会大大增加市场的资金供给,平衡市场资金供求,同时作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社保基金的加入,无疑会壮大机构投资者的力量,改变当前机构投资者之间互相搏弈、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之间争利的局面。
其次,社保基金入市增加了其投资运用渠道,有利于其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的目的。过去社保资金的缺口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大量的社保资金被闲置,虽然保证了资金的安全,但却未能充分利用使其增值。允许社保基金通过选择合适的基金管理公司进入资本市场,扩大了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更有利于其保值增值。
再次,社保基金入市在客观上会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社保基金的入市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运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在提交参选社保基金管理人申请材料、接受专家委员会评选的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将由此更加规范和透明。作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市场的中坚力量,基金有意识地减少投机、短线的炒作方式,代之以理性、长期的投资方式,会在客观上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最后,社保基金的入市会促进和加速市场新的投资理念的形成。社保基金作为老百姓的保命钱,追求的是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控制风险是社保基金入市的前提,因而业绩优良的蓝筹股将成为其投资的主要品种,而分散投资、波段操作乃至长期持股将可能成为其主要的操作手法。作为机构投资者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社保资金的投资理念将在客观上起到了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和加速了新的投资理念的形成。
三、两会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
(一)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今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退役军人技能培训与就业安置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对劳务派遣的规范管理,开展劳动关系争议排查,加强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各类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整合归并,有些服务可委托银行、商业保险机构代办。加快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
3、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全面推开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将肺癌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多元办医格局。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控制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加强药品安全工作。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4、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快实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覆盖,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范围扩大到60%的县(市、区)。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殊扶助标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扩大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覆盖面,提高妇女儿童发展和权益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城乡老年人都老有所养,幸福安度晚年。
5、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信息系统,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实行居住证制度,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服务。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增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篇:社会保障
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补助50%,确保同一地区参保农民将来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水平是相同的,这体现了新农保制度的基本性、公平性和普惠性。地方财政对所有参保农民给予缴费补贴,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保险费,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农民给予适当鼓励。个人账户养老金依据本人缴费多少和年限长短,有高有低,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反映了个人收入、地区发展、集体组织实力等方面的差距,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聚居的地方,农民则是指这些劳动人民。当前,我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1.43亿老年人中也有80%的生活在农村,我市亦然。面对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镇和老龄化程度的加重,长期以传统家庭养老的广大农村老年人面临着既“失地”又“失儿”的危机,如何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农村老龄工作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农村养老模式
城市老人是“货币化生存”,而农村老人是“土地化生存”。这是农村和城市老年人的根本区别,也是制约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瓶颈。当前的广大农村继续延续有着悠久的历史家庭养老模式,也是我国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土地养老”与“养儿防老”。一是土地养老。土地养老历史悠久,自周公辅政开始,就强调以农立国的精神,商鞅变法进一步加深了农本观念,并形成了以家庭为社会生产单位的生产模式。在以家庭为社会生产单位的情况下,父辈们靠土地生产生育,培养后代;子辈们靠继承土地和耕作知识来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土地构成了家庭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土地是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也是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可以说,土地是家庭养老的基础,也是农村养老的一道重要防线。
二是养儿防老。当农民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时,没有任何积累和收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只能将自己拥有的土地和长期劳动积累起来的耕作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子辈,以此来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即所谓的“养儿防老”。养儿防老的本意是:养育儿子是为了防备年老,亦泛指养育子女以防老年无依靠。中国有史以来就有养儿防老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在悠悠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孝道”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孝亲敬老的故事和人物,我们看到的影响至今的就有《二十四孝图》,他们的故事和孝敬父母的事迹感人至深、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身体力行和传承下去的美德;当今社会孝亲敬老的典型也是不断涌现,济宁市每年评选出的孔孟之乡二十四孝、邹城市的十大孝星和感动邹城人物(事件)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也影响了很多人。当代大学生马海洋舍弃美好的爱情和优越的工作,毅然回家伺候年迈多病的双亲,就是当代青年的典范。
二、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和问题
一是住房条件差。农村老年人住偏房、配房、老房、低矮房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仅房屋矮小,还潮湿、阴暗,甚至还有的老年人在村外住简易房,与儿孙们居住正房、平房甚至楼房、别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是生活水平低。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这一代农村老年人都挨过饿、过过穷日子,只讲究吃饱,不讲究吃好,更谈不上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了;跟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基本上一同吃住,生活上也没有特别的要求;单独居住的老人、空巢老人在生活上更是凑合,有的一天两顿饭动一次火,能省则省;有的老年人甚至看不惯孙辈的奢侈;还有的老人没有吃好喝好的条件。
三是养老零保障。农村老年人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劳了一辈子,仅仅是为了吃饭、盖房子和给儿子娶媳妇,没有为自己的养老做任何积累。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位农民从23岁成家开始,按经营3亩土地算,一年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加上养殖家禽家畜的收入,每年不过5000元,去除人情来往、赡养双方老人及家庭日常开支,所剩无几,一旦家庭成员有大病大灾,就要负债。按每年结余2000元计算,等到孩子大了该成家的时候,也不过万元的积蓄。在农村建一处四间主房一间配房的院落至少要5—6万元,加上为儿子找对象、办婚事又要3万元。等儿子成了家,这位农民已经不再是年富力强了,而已经是背驼、眼花、头发花白的准老人了,本应可以颐养天年了,却又背负几万元的债务,他们还要拼还要干,不是为养老而是为还债,到老的不能动了就把自己交给了儿子。能否安享晚年要看儿女们的经济条件和孝不孝顺了。这就是一位农民的一生,可以说是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贡献,更没有任何积累,也就没有养老保障可言了。
四是文化生活匮乏。农村老年人几乎谈不上精神文化生活,男性老人还能在劳动空闲之余凑在一起下象棋、打扑克,不劳动的时候看看电视;女性老人则带带孙辈,聚到一起谈谈心、说说话,交流一下家长里短就算娱乐了。农村文化大院安装的健身器材老年人也很少光顾,成了孩子们的娱乐场;村级文化活动室、阅览室经常“铁将军”把门,娱乐设施、书籍常年闲置。
五是缺乏精神慰藉。提到赡养老人首先让人想到的是钱,认为多给老人钱,让他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这就孝顺了,这是养老的误区。钱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障,固然重要,但精神慰藉对老年人来说也至关重要。当前,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带来了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在生活上的时空分离,长期以往,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纽带变得松弛,由此带来的是子女孝道的下降,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以至于多数农村老人在儿女成家后就跟老伴相依为命,在老伴去世后就孤独一身了,非常的寂寞、孤独、无助。儿女在家的,还能经常前去看望;儿女外出务工的,一年半载见不到一面,何谈精神慰藉。据统计,我国流动人口80%以上来自农村,他们不少是携家带口的进城务工,直接导致大量空巢老人的出现。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约占50%。邹城市看庄镇土山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83人,其中空巢老人62人,占75%。在空巢老人中,有48名老人的子女长年在外打工或工作,每逢年节才回家暂住几天,有12名单身老人独居,有6对老夫妻独居一院或一室。
六是医疗水平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普及的情况下,老年人医疗保障有了很大改观,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儿女们的经济条件。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具体到一个家庭也是如此。老年人是各类疾病的高发期,且不少老年人有老年性疾病、常年病,有的每天都要吃药或打针,面对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消费,一旦老人再生大病,就一筹莫展了,根本去不了大医院按时救治。很多农村老人基本上是小病在村看,大病去镇街卫生院就诊。今年65岁的杨宝常老人,一辈子就像老黄牛一样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可儿子不争气,在家不种地,外出不挣钱。2008年老人突发脑出血,在医院住了几天就因没钱匆匆出院回家静养。非常欣慰的是,老人凭着坚强的毅力挺了过来,目前虽然半边身子不听使唤,但已经能拄着小棍下地活动了。
七是老年人负担重。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担当养老抚幼任务的中青年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农村养老人力资源大量流失,祖祖辈辈靠“土地化生存”的留守老人舍不得丢去那二亩赖以生存的土地,不顾身体状况和年龄的大小,只要能动,依然抗着农具步履蹒跚着去种地,成为目前农村主要的劳动力之一。不仅如此,很多老年人还要照顾和抚养子女外出留在家中的孙辈,老年人的负担很重。今年77岁的张宜兰老人,老伴去世的早,有5个孩子,大儿子都已是儿孙满堂了。老人一直跟着自己的光棍二儿子一起生活,二儿子春节过后外出打工了,期间回来一次,把地耕了耕,能种的都种上就又出去了,家里的几亩地就交给老人了。已界80高龄的老人本应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她每天还要扛着农具下地打药、锄草,管理庄稼。她虽然不是所有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写照,却是农村老人的一个缩影。
三、农村养老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农村老年人养老要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农民自我养老为主体、机构养老相辅助,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一要加强孝道教育,巩固家庭养老。家庭对老年人情感寄托和精神慰藉方面有其特有的功效,加上我国的文化传统,这都决定了在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加强儒孝文化教育,采取开设孝心教育课,印发孝文化宣传手册、图片,树立宣传牌、张贴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孝文化宣传,让孝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在农村,要将“孝亲敬老”、定期看望慰问老人列入村规民约,成为道德规范;要成立道德评议会,建立道德评台,定期评选表彰孝亲敬老的典型,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对虐老、弃老、不养老的行为定期进行曝光,形成孝亲敬老光荣、虐老弃老可耻的浓厚社会氛围,留住“养儿防老”这一传统,守住家庭养老这一阵地。
加快土地集约化经营,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可以将土地转包给个人或组织耕种,不仅集中了土地、提高了种地的效益,还解除了外出青年的种地之忧;鼓励青壮年劳力带孩子外出务工,减少老年人负担。要修改并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明确规定子女特别是外出务工的子女每月给父母的生活费和精神慰藉的次数;教育外出务工青壮年劳力定期回家探望老人、经常电话询问老人情况,及时掌握老人的生活和身体状况,让老人“空巢”别“空心”,确保老人经济上有保障、精神上有慰藉,安享晚年。
鼓励农民自我养老。农民在为子女操劳的同时,尽可能的为自己做些养老积累,等到老了子女没有条件或不孝顺的时候,自己有条件颐养天年。
二要发展养老机构,鼓励机构养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四二一”甚至“六二一”家庭的出现并快速增加以及伦理道德的转变,养老方式不可能一直固守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上,社会化养老将从家庭养老的补充,逐步取而代之,成为养老的必然趋势。社会化养老的前提就是加快养老机构的建设,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养老机构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统筹规划,社会参与、多方筹资,市场运作、循序渐进的原则,鼓励企业法人、企业家、有实力的经济组织、村集体兴办和经营老年公寓,让老年公寓不再是城市老人的专利,遍地开花。鼓励有爱心的人士兴建福利性老年公寓,对低保、高龄、特困老年人予以低偿或无偿入住。鼓励有条件的村居兴建老年公寓,满足老年人的入住需求。峄山镇贾洼村2006年投资兴建了邹城市第一处村级老年公寓,全村65岁以上老年人全部低费入住。千泉街道小西苇村、唐村镇的杨春庄等村居也相继建成了高标准的老年公寓,可以说是农村社会化养老的探索,并将成为趋势发展下去。
探索以房养老和以地养老的办法,农村老年人可以将自己的房屋和土地租赁他人,租赁费作为入住公寓的费用,不足部分子女补贴。老人入住老年公寓,不仅可以改善生活条件,更主要的是为子女腾出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身工作,减轻了儿女的负担,特别是在一对夫妇不仅要工作,还要照顾一个孩子,赡养4位甚至更多老人的情况下,入住老年公寓就成了老年人的首选。
三要完善保障体系,共享发展成果。农民是朴实的、勤劳的。农民的一生是劳动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们不仅为自己的家庭、儿女贡献了青春,也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民用农业税默默支持国家建设,有关统计显示,从建国初期到2006年免除农业税,农民为国家缴纳农业税4000亿元,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超过6000亿元,这都是现阶段的农村老年人一锄一锄刨出来的。如今他们老了,应当受到社会的尊敬和重视,得到社会的回报。一是要规范各类保障性补贴,提高新农保补贴标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让农村老年人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很多老年人拿到钱时激动地老泪纵横,感慨他们也有了养老钱。但每月55元对于养老显然是不够的,为此要逐步规范、取缔各类保障性补贴(如低保、五保、计划生育户补贴等),把各类保障性补贴的资金全部归并到新农保上来,提高新农保的补贴标准,实现老年人人人共享,使新农保真正成为农民的养老保障。二是探索建立老年人免费医疗制度,彻底解决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三是加快农村老年文化设施建设,为老年人开展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场所。
老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快速增长,所占比重逐年攀升,老年人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的增长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农村经济基础较差,供养老年人 的能力还比较弱,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 的发展趋势,关心和帮助老年人,积极应对由此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妥善解决好 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 小 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 主要问题
一、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一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缺欠 现在农村依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一方面,“养儿防老”这一观念在农村依然盛行。绝大 多数家庭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孩子的身上,没有为自己将来养老做打算的意识。到了老年,由于年龄增长使得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很多人丧失继续操持农活的能力,尤其是高龄老人成 为明显的弱势群体,加上自身积蓄不多或没有积蓄,从而不得不依靠子女来维持生活。然而 农村经济来源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使得单一家庭养老矛盾突出,引发不少家庭矛盾和冲 突。另一方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09 年底还只能在百分之十的县开展试点,绝大 部分农村尚未推广。一直以来,村委会只是负责大方面的政策指导,对于妥善安置老人的工 作没有经验,对自身将要扮演的角色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并且村委会单方面不具有收留、照 顾孤寡老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二)“空巢老人”问题突出 所谓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亲人照顾的老人,他们要么是无儿无伴的孤寡老人,要 么是与儿女分开居住的独居老人。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空巢现象已经 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群体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而且不是一个新问题了。据第五次 全国人口普查记录显示,我国有 65 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 1561.64 万户,占 65 岁及以 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 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 2339.73 万人,占 65 岁及以 上老年人口的 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 1117.90 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 数的 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 1632.90 万人,占空巢老人的 69.79%①。“出门一把锁,进 门一盏灯”,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空巢老人的独居生活。在现在这种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环
①生活,他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不能得到满足,生活的难处是可想而知 的。即使是其中的少量“五保”老人,生活质量也是很低的。
(三)病有所医差距太大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地区很不完善,使得那些劳动能力下降、收入水平普遍很低的 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往往只能由家庭承担。个别患有重病的老人只能根据自己的财力和儿 女们的经济收入量力而行,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小病拖、大病扛”,有病不去看的现象非 常普遍。即使老人家庭有能力支付医药费用,往往也会因为农村医药资源短缺导致的就医费 用相对昂贵而又使得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陷入疾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据 2000 年北京市老年人基本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年均医疗费支出为 3131 元,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的 1039 元。城市老年人医疗费公费支出的占 50%以上,且他们 中有 40%的人被报销部分达总支出的 75%以上。农村主要由子女或自己负担,即使由公 费支付者,其负担的比例也不如城市高。城市老年人几乎都享有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障,农村 老年人中享受医疗保障的不足 40%,且保障的份额较低。以上分析显示出北京城乡老年人在 医疗保障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较低的医疗保障,40%——50%的老年人对医疗问 有 ② 题忧心忡忡。2003 年以来,国家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现在参加人数已达 8,15 亿人,基本实现了对农业人口的全覆盖,但补贴水平尚低,农村医疔资源薄弱状况的改变将 是个长期的过程。
(四)农村老人精神生活单调 当前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匮乏,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多数只能通过聊天、看电视、赶 集等方式打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即使有一些活动也是更多的针对年轻人开展的,老 人没有办法接受更不能参与其中,而其中以空巢留守老人的精神孤独更为严重。据调查数据 显示,在子女外出期间,40.7%的空巢留守老人表示经常会有孤独感,而非空巢留守老人 的这一比例为 32.0%③。农村养老问题形成 形成的原因
二、农村养老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伦理重心的转移与代际利益冲突 在这个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后工业化时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需要那些掌握一定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旺盛的精力和创新能力的人,而上一代的老年人恰恰不具备这些,结果是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变得炙手可热,老年人逐渐被迫退出社会这个大舞台,新生代优 越于老一代的优势慢慢显现出来; 加上生活方式的迅速变化,又使得上一代的经验在很多方 面不再适用,失去了对年轻人的文化传授意义,老年人不再被看好,家庭的未来指向代替了 过去指向。从而使家庭的伦理重心不可避免的发生下移——子女逐渐成为中国家庭事实上的 重心,人们更多的关注下一代的发展,老一代的权威随着他们优势地位的丧失而跌落,成为 家庭中的弱势群体,而其中尤以高龄、丧偶、无收入、低文化、体弱、女性老年人的权益最 易受到损害。中国家庭已由往昔的以孝为本变为子女中心,出现“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 倾向。这一状况在农村更甚,从而成为农村养老问题突出的文化心理原因。
(二)流动家庭大量增加 流动家庭的大量增加是导致空巢问题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人 口大规模的流动呢?一方面,过去绝大多数的剩余劳动力被集体生产组织形式所束缚,当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后,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加上户籍制度的放宽和城乡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