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对策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浅析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对策
汤雪晶
0802文秘
[摘要]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起步阶段的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开始步入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框架建设时期。就我市来说,社卫体系建设在体制上、政策配套上面临诸多困难,亟待政府有关部门予以解决。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全科医生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of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ies
Tang Xuejing
0802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ervice
Abstract Communit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relates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question of meaning.Urb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ealth work is to achieve universal access to primary health care objectives of the basic link.At present, China has basically completed the initial phase of the pilo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and entered into the framework of communit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period.To the city, the community health system in the system, policy supporting the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be addressed urgently.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Centertwo-way referral GP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人群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而社区在此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其次,有利于有效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大医院70%的病人是“常见病、普通病、多发病”患者,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治疗这类患者实际上是“大马拉小车”,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发展社区合理的、方便群众的区域卫生服务网络,才能克服这些弊端,而且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为合理分流病员也提供了条件。其三,有利于促进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当前,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筹资有限,且难度大,还常有透支。根据“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既可解决医疗费用不足问题,也有利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成功。现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把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发展作为推动城市社区医疗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手段。
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一)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规模还不够完善
目前,全国只有68%的地级以上城市、70%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国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12000个,创建了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也很少只有100个。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医疗诊所、医务室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还很零散。
(二)各地区社区的人员配备不足
我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大都是由原来一级医院改制后留下来的,他们的学历普遍不高,中专学历占到了50%以上,这是远远不够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体系的人员要求的,在大型医院以本科学历为主的今天要完成双向转诊和者社区首诊制的开展都是和社区医院医生的服务水平相关联的,在国外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一般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所以要想把社区卫生服务搞好,社区卫生机构的人员素质是关键,所以政府要特别重视社区医疗机构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这样才能获得居民的更大信任,把社区卫生服务确实搞好。
(三)、社区卫生服务体制和机制有待创新
1、扶贫医院与扶贫病房少
黑龙江省在地市各综合医院设立“扶贫门诊”、“扶贫病房”,但是数量极少,应至少再增设一所扶贫医院。贫困群众凭贫困人员证件来扶贫医院挂号费用也不便宜,应减少各种诊疗费和药品价格,应比普通医院价格优惠。各地平价扶贫医院直归当地政府直接管理,政府部门关注不高,同时医院每个医生工作量核发补充经费也分发不到位。
2、地方性医疗服务规范不健全
日前,青海省卫生厅虽推出了10项严控医药费用增长的措施,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但仍未减轻患者经济的负担。措施中,严格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幅度,但事实医药费用仍在增长;规范医疗机构经营行为;实行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但是大部分医院服务信息不公示群众,群众表示都不知情;提高疗效,缩短平均住院日,但大部分病人表示“进医院”容易“出医院”难;为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政府不光要提出措施,更要落实到实处,这才是关键。
3、强化服务功能不完善
太原市虽在全市开展城市医疗机构支援社区卫生站服务活动。由5所省、市级医院支援全市6个区和1个市,进行“大医院”与“卫生站”手拉手活动。据了解,支援单位虽说要定期安排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坐诊、巡诊、会诊、预约出诊、讲座、技术指导;说免费定期接受社区医生、护士进修;定期深入社区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举办专业培训班,推广适宜技术,以提高受援单位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但是真正行动却没有落实的。此外,还有6所市级医疗机构没有根据各自职能,组织医疗队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适宜技术,进行业务指导。导致社区服务机构仍没有提高。
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投入不足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一项公益性质的事业,必需依靠政府投入。按照黑龙江省的相关文件规定,2007年省、市政府共同投入的标准应为每个居民8元钱,2008年标准是人均10元钱,但实际情况是,2007年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拿到一分钱,2008年也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预付款,因资金所限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愿开展公益性服务。
(二)医务人员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刚刚搭起架子,面临全科医生、专业护士紧缺的现
状。卫生部规定,全科医生规范培训需脱产4年,转型培训需脱产5个月或半脱产2年。而在我市,这项工作开展以来,仅有20名医生、30名护士在卫生厅开展的培训中学习过。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护士专业水平较低,无法得到群众信任。另外卫生事业人员年龄偏高、学历偏低。完善的用人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影响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缺乏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好的人才难引进,现有的人员难调出,影响了卫生队伍的整体活力。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来源渠道较窄,加之工作强度较高、待遇相对较低,致使人才不足、人员不稳,影响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转诊制度”落实难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大医院之间应实行“双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时将患危重疾病的参保人员转到上级医院;上级医院的康复病人和慢性病患者及时转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实际效果看,从社区往上级医院转没什么问题,而大医院的病人转入社区,难以落实。根据现行体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市级大医院分级管理,各自核算。如今病人是医生的“衣食父母”,医院岂肯拱手“转诊”。在这种利益机制和利益格局下,“双向转诊”只能是一句空话。
(四)人民群众支持配合不够
按照规定,政府批准挂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但这项政策在我市并未落实,职工不愿到社区就诊。同时,人民群众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到大医院看病的观念和习惯一时不易改变,民政部门在基层建卡时,一些群众表现不热心。
三、政策建议
(一)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
国务院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卫生部副部长蒋作君说,社区医疗机构要保持公益性质,需要明确三点。第一,政府补助要到位,因为社区卫生服务很多内容是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不是盈利的。如果政府不投入,社区卫生还要存在,必须要从提供的医疗服务方面挣钱,这样就趋利了。离开政府到位的补助,很难维持社区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第二,社区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要正确,比如要建立优胜劣汰、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等,不能变成养懒人的机构,否则很难把政府投入的钱发挥出应有效益。第三,对社区医疗机构监管要到位,卫生行政要加强监管,还要加强社区居民监督,将社区居民满不满意、欢不欢迎作为最重要的标准。这三点建议确实分析了如何保持社区卫生机构公益性的问题,但是这三点问题又是不容易做到的,尤其是最后一点还是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以及法律的健全,才能达到。
(二)提高人员素质
在社区医院中全科医生是整个社区医院的核心,那怎样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社区医生呢。在澳大利亚,GP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骨干,成为GP基本程序为:高中毕业→6年本科医学教育→在医院做1年实习医师→在医院和社区接受3~4年在职培训→经考试合格并注册。在英国无论是医院的医师还是社区的GP,首先要于高中毕业后在医学院校学习5年,然后实习1年,取得医学学士学位,经注册取得注册医师资格,但不能单独执业。注册医师要在医院接受两年的临床各科轮转,然后向专科分化,其中愿意做GP的,要到社区卫生中心接受为期一年的师带徒式的在职培训,同时学习有关课程,然后可以向皇家全科医师学会申请GP资格,如果通过了皇家全科医师学会的考试,即可以取得GP资格。
(三)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双向转诊制度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所在,是社区医院发展的必由之路。
1、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连续管理理念
双向转诊可以保证社区病人“无缝式”连续管理,取得病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的 “三赢”。病人可以在社区看病,有社区医生的诊断和转诊,避免了直接到大医院看病的盲从性,而且节约了时间和金钱。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了大医院做坚强后盾,可以用较少的投入使用大医院的仪器;也可以请大医院的医生来会诊和做交流,增加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能力。大医院也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宣传自己,使自己能占领市场,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2、完善网络,增加沟通,增强信任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大医院的网络连接,使病人的病历档案能够通过网络在两者之间传递,病人因为什么疾病转诊,在大医院得到那些治疗,转诊回社区应该注意什么要详细列出。这样经常保持沟通社区医院就会得到病人和大医院的信任了,使病人愿意转诊回社区医院进行慢性病和手术后的康复治疗了。
3、制定统一标准和监督机制
要保证双向转诊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和完善的监督机制。什么病
该由社区转诊到医院,什么情况该由医院转诊回社区,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和统一的标准。卫生部门等监督机构也应该对双向转诊进行监督,对该转诊而没有转诊的医院和社区进行处罚,对能够及时转诊的医院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就会更加有效的刺激双向转诊制度的早日形成。
4、组建区域性两级医疗集团
在一定区域内,以一到两个大型三级医院为依托,若干个二级以上医院为主体,建立一个医疗集团。优点有:第一,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可以进行图书、仪器的共享,避免了仪器的重复购买和利用率不高的缺点。第二,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工作人员由大医院进行指派,由于从利益上的一致性,减少了利益上的冲突。第三,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由于人员是在集团内部流动,增加了培养新人的力度,也方便专家下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
(四)大力宣传社区卫生服务
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纽带,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提高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知度、认可度,使他们逐步理解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增强参与热情。比如社区医疗保健机构可以向群众普及相关疾病预防和医疗的知识,定期开展医疗讲座或者开展防治疾病等相关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张莹等:《中澳社区卫生服务比较与启迪》,《现代预防医学》,2003年第4期
2.陈渊清等:《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的进展》,《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第15期
3.谢鑫友,王劲:《美国全科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4年第3期
4.孙雷,宋新颖:《浅谈社区医疗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医院》,2006年第8期
5.武志宏:《社区医疗:良方显效》,《中国卫生产业》,2006年第12期
6.王同兴等:《珠海市香洲区社区医疗服务满意度评价》,《中国全科医学》,2005年第21期
第二篇: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为落实胡总书记“314”总体部署,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重庆
市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县区域卫生发展规划要求,特对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主要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2年,县卫生局制定了《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2002——2010年)》,安排全县在2007年,全县所有乡镇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级卫生组织逐步建成社区卫生站。2003年,龙岗中心卫生院开展创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重庆市社区卫生专家组检查验收,并由市卫生局行文命名,2004年该中心继续创建重庆市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于当年接受市专家组评审验收。2004年,龙水镇由县第二人民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2006年通过市卫生局评审验收。2005年,龙岗城区原城东卫生院和明星卫生院建成城东和明星社区卫生服务站。2007年11月,中敖和邮亭中心卫生院创建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2007年底,全县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82人,取得社区卫生岗位合格证20人,无全科医师。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个社区卫生站,覆盖常住人口约20万人。
(二)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培训。2002年以来,全县安排参加市级社区卫生管理人员、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社区护士、社区疾病控制、社区妇幼保健等培训总计36人次,与重庆社区卫生服务培训中心合作,举办一期为时半年的文秘杂烩网社区医学培训班,培训人员40人。培训工作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积蓄人才力量。
(三)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工作。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社区基本医疗。主要开展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治疗与转诊,开展合同医疗、社区巡诊和开设家庭病床等。二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工作包括:基线调查、社区诊断,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社区健康教育和社区计划生育服务等。2008年,推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三种、社区卫生服务包10个,今后,促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券(包)制度。
(四)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困难及问题。一是政府主导不够,社区卫生投入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缺乏,基本没有政府投入,没有公共卫生服务补偿。二是社区卫生基础薄弱,体系建设进展缓慢。已建成的社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技人才严重匮乏,社区卫生服务任务落实差,发展缓慢。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差,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社区首诊制尚未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监督管理、队伍建设急需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存在很大差距;社区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服务仍难以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方向,理顺社区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全社区重视、关注、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格局。
(二)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
(三)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合理配置、立足于调整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新建和改扩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四)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优先,加强社区卫生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努力为居民提供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四、规划目标
通过科学、规范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适应社会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努力满足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成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目标任务是:
(一)到2008年。不断巩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提升内涵和质量,新创建中心镇社区卫生服务站柜7个,实现街道和区域中心镇社区卫生机构全
覆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达到11个。
(二)2009—2010年。1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标准化建设,并实现建设目标;在棠香街道办事处创建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龙水镇新建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总数达到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12个。全县基本建成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优质高效、人民满意的社区卫生工作新局面。
(二)2010——2015年。在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后,高标准推进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重点任务是加强内涵和服务能力和运行机制建设。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占本地区门急诊总数的60%以上,95%以上的60岁以上居民建立健康档案;6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评价标准。基本建成医疗卫生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分工、双向转诊的两级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条件和队伍建设达到城市评定标准。
五、主要措施
(一)坚持政府领导,完善政策配套。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工作目标。县政府建立相应的领导及业务指导组织,由分管副县长负责,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县卫生局联合有关部门及单位成立专业技术指导组,帮助基层开展工作。县财政部门要落实机构启动和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经费,县建设部门要将社区卫生服务的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县医保中心要落实医疗保险的医疗定点等政策;县卫生、人事部门要落实社区卫生人员的职称晋升、聘用、培训和吸收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
(二)运用项目机制,加快体系建设。紧紧抓住“世界银行贷款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与改革项目社区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子项目”的大好机遇,发挥项目作用和效益,加快推进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内部运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格局。
(三)严格审批把关,强化准入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主管部门,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并经过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培训。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须按独立法人医疗机构申报,卫生行政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应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要求进行严格把关。
(四)加强内涵建设,建立评价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标准、基本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县卫生局要严格实施日常管理,实行机构年检制度,对连续两年年检不合格的机构,要取消其从业资格,面向社会重新公开招标。
县卫生局
二○○八年七月十四日
第三篇: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白婧榆中县清水驿乡卫生院
【摘要】:正明确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社区是1881年德国学者汤尼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社区是由共同生活在一个区域的一群人组成,这些人关系密切,守望相助,防御疾病,富有人情味;社区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共同体,是血缘共同体和地缘共同体的结合。社区一词由社会学家费孝通20世纪30年代引入我国。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共同体 家庭 世纪年代 健康教育 德国 儿童 结合 危险因素 卫生环境
公益性:
社区卫生服务除了基本医疗服务以外,其他康复等服务都属于公共卫生的服务范围。
主动性:
大医院的医生是等病人上门,而社区卫生服务则是主动性服务,上门服务,为公众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全面性:
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全体居民提供服务。除了病人以外,亚健康人群也是它的服务对象。
综合性:
社区卫生服务则是多位一体的服务,除了基本医疗外,还包括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
连续性:
居民从出生到临终,社区卫生服务全程都提供服务。
可及性:
社区卫生服务开在居民家门口,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居民看病比较方便。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药品是基本药品,技术是适宜技术,价格比大医院要低,这种服务是居民能够承担得起的。
社区卫生服务治五种病
卫生部副部长蒋作君强调,社区卫生服务是治小病、多发病、常见病、慢性
病、未病——预防疾病。
三个基本点
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功能要做到三点,一要以维护群众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提供从生命孕育到出生、成长、终老的连续性健康服务。二要让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解决“小病”,并对“大病”能够及时转诊。三要采取适宜技术和药物,既保证疗效又做到费用比较低廉,低收入者也能承担得起。
预防服务包括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的防控。一是传染病的预防即社区一般病因预防、二级五早预防和三级预后康复预防。二是非传染病预防即一般危险因素预防、二级早期疾病干预、三级防残预防。三是突发事件的预防,是指隐藏在“健康人群”内的,且能突发严重卫生问题的监测预防。
医疗服务除在医院开展门诊和住院服务外,重要的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开展家庭治疗、家庭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
保健服务对社区居民进行保健合同制的管理,并定期进行健康保健管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实施预防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很多卫生问题通过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解决。
三个工作重心
以健康为中心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确保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是政府、社会家庭面临的新问题。因为许多互相关联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如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社会文化因素,医疗保健制度、疾病等。如何鼓励和帮助人们预防疾病和残疾,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护最佳的生活环境,是对政府、社会以及卫生部门的新挑战。
以人群为对象除了医疗就诊外,还要维护社区内所有人群的健康,如改善社区的卫生环境、居住条件,消除不安全因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是以社区所有人群的利益和健康为出发点。
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是社区组成的最基本单元。一个家庭内的每个成员之间有密切的血缘和经济关系,以及相似的行为、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卫生习惯等。因此,在健康问题上存在着相同的危险因素,有了社区医护人员干预,可事半功倍。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初级保健
各种类型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是基层群众同医疗卫生部门接触的第一步,他们应该充分了解辖区内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并提供基本的预防、医疗和康复服务。
(二)综合性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就其服务对象而言,不分性别和疾病类型,既包括病人,也包括非病人;就其服务内容而言,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就其服务范围而言,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就其服务方式而言,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
(三)持续性服务
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人员要主动关心社区内所有成员,对各种健康问题,无论新、旧、急性或慢性,从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到机体最初出现功能失调、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康复的各个阶段,包括病人住院、出院或请专科医师会诊等不同时期,提供连续性的服务。
(四)协调性服务
社区医生的职责是向病人提供广泛而综合性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这种服务不可能包罗万象,不可能代替各门专科医疗。社区医生应当掌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专家、以及家庭和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的情况,并与之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以便协调各专科的服务,为居民提供全面深入的医疗服务。
(五)可及性服务
可及性或方便性是社区医疗的一个显著特点:
1、价格可及;
2、地理位置可及。
【参考文献】
[1]
[2]
[4]
[7]http://baike.baidu.com/view/686821.htm
第四篇: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
姓名:陈熠君 学号:3100103019
专业:临床医学
【摘要】在食品安全问题上,2012年3.15晚会的第一炮就打向了我们熟悉的快餐企业:麦当劳,并且曝光了家乐福过期鲜肉返包现象,这又一次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全国关注的焦点,但至今都没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改善。很明显,单靠对厂商并且道德上的束缚已经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加大食品监督力度,完善问责制,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新通道。【关键字】食品安全
监管
问责
体系建设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议程为第一大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993年至1998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由3430亿元增至60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2003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更是首破12000亿元,远远超过汽车工业总产值9400亿元的水平。但是,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时时令人提心吊胆。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单单2011年就有多起重大事件。先是双汇瘦肉精事件曝光。添加瘦肉精喂出来的猪不仅颜色光亮,而且可以增加猪的瘦肉率,现在人们都关注身材,不吃油腻的肉,而添加瘦肉精的猪肉正好符合当今人们的饮食习惯。瘦肉精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使得民众一度对猪肉敬而远之。另外河南南阳毒韭菜事件让4个家庭10口人中毒住进医院。中毒原因系在流动菜贩购买残余农药超标的韭菜。更有安徽神奇“牛肉膏”添加剂让腌过的猪肉迅速变身牛肉,以及染色馒头和蒙牛学生奶中毒事件。还有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大学生普遍受到污染的地沟油问题。在这些现实面前,我们不禁要问,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何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呢?其根源到底何在呢?我们的餐桌上,为什么这么危机四伏?
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原因。国家对双汇事件的处理其实一部分复制了三鹿奶粉事件的处理方式。比如,在查出了基层养殖户饲料里掺瘦肉精,基层检疫人员受贿之后,先是企业站出来道歉,然后政府表示要做一个庄严的承诺,不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如今各大超市中仍然可见各种各样的双汇肉类食品。三鹿奶粉事件让其企业破产了,资产重组了,该赔偿赔偿,三鹿企业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这次,双汇火腿肠里含瘦肉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这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应该要负法律责任,可是,双汇负什么责任了?事后,更有甚者,相关部门站出来声称这只是个别现象,称各地抽检猪肉里仅含瘦肉精0.04%。为什么双汇在经历了如此重大的事件之后仍然屹立不倒,其中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很明显,双汇如果倒闭了,漯河地方利税大户没有了,河南也会受到影响,相关部门必然会受到波及。可见,政府没有重罚双汇,双汇没有负法律责任,这就是所谓的市场上劣弊驱逐良弊。一些地方政府无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认为企业利益高于一切,在这种思维笼罩下,食品安全怎么得到解决?
由此可见,食品安全迟迟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处罚力度不够。以《食品卫生法》为例,对违反该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吊销卫生许可证。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对违反卫生规定的当予以重罚。然而根据该法,在一般违法情况下,除了责令改正和警告之外,五千元以下的罚款落在执法机关的自由裁量范围之内,且不说罚款的上限太低,如此“可以”也为追究违法者的行政责任创造了迂回的空间,极有可能连区区五千元以下的罚款也不了了之。处罚力度不够易给其他企业建立一个负面典型,使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更加猖獗。
其次,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部门职责交叉,都可以执法,另一方面则出现模糊或真空地带,给不法厂商造成可乘之机。这样就出现了我国食品安全“都管但都管不好”的局面,也为一些部门全力寻租制造了借口。
再者,我国的问责机制不对,也不彻底。在双汇瘦肉精问题上,1.该问责的人不问责。非典时期,前卫生部长张文康下课了;三鹿奶粉事件,前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下课了;而双汇主管是农业部门,但农委却无人问责。
2、该牵头的不牵头。瘦肉精事件曝光之后,没有卫生部站出来负责调解综合。
3、该授权不授权。食品安全委员会仅仅讨论问题,制定政策,没有具体的处罚权力,形同虚设。
最后,中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得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而且很多重要的标准至今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便利条件。
泱泱大国,竟然容不下一张平静的餐桌,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以至于引起群众的恐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国家的手伸得太长,以至于忽视了最基本的问题。所幸的是,我国政府已经重视了这个问题。“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对食品安全问题大抓特抓。从上述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的几点分析中,我也对食品安全问题有了更有深度的思考,并且从中总结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 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1.由于订标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相互矛盾的问题,比如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或方法不同、含量限度要求不同等,这不仅让相关食品加工生产者颇为头疼,也使得政府部门在对不少食品的监管上陷入了尴尬境地。其次,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相比接轨程度不够,从而导致标准的可信度在国际上不高。将国内食品标准尽快与CAC标准接轨,既可避免重复性工作,又可节省大量财力。2.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度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开展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对食品安全一系列的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 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应由政府统一组织,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并组织好高效低毒的食品添加剂的研制生产,坚决堵塞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漏洞。
三. 问责制的完善。我国问责制还不够完善,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易造成多头监督、无人问责的尴尬局面。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1968年日本颁布了一部法律,叫《消费者基本法》,任何一个公民吃了有害食品,不告企业,先告政府。因为公民缺乏一些鉴别能力,而政府一旦监督不力就容易让不法厂商钻空子,因此首先应该追究政府的责任,然后政府连带责任给企业。在日本,这部法律颁布以后,地方政府下很大力气惩治食品安全问题。这等于把老百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转化成了政府的问责,政府必须兢兢业业地处理好食品安全。这样,一来可以防止政府监督不利、玩忽职守,二来防止事出后政府把责任推给企业。政府作为主要的责任承担者,就必须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处理好这个事情。
四. 在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抓紧组织修订《食品安全法》,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母法”,其基本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如下方面:(1)目的:综合促进和保障食品安全。(2)定义:明确“食品”、“食品安全”等名词的法律涵义。(3)食品安全监管范围:国家对食品安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4)监管体制: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我国食品安全基本监管框架和各方职能。(5)食品安全监管原则:确保人民身体健康,注重科学依据,控制和预防并重,公开、客观、公正等等。(6)社会其他各阶层的食品安全责任,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主,还包括与食品相关的行业,食品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等。(7)应急处理。(8)标准检测,含市场准入。(9)安全风险评价。(10)信用体系。(11)食品安全信息网络。(12)宣传教育。(13)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推动。(14)法律责任。强调监管主体的违法责任、做好与《刑法》的衔接,对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者设置严厉罚则。
五. 有效地借助于媒体和维权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从侧面积极地帮助政府搞好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和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单靠道德的力量是无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必须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填补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空白和盲点,加大执法力度,使食品安全问题有法可依,同时为道德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如此之下,食品安全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如今,各种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措施,餐桌保卫战已经打响,至于结果,我们拭目以待。
第五篇:温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对策
温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对策
摘要
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我市一直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工作,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
一、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人瞩目,但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卫生事业,却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等原因,仍明显落后于我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基层卫生网络不够健全,基础设施落后,业务用房紧缺,危房面积比例较大,已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群众“看病难”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农村基层的卫生资源更是贫乏,由于设备简陋,业务水平低,业务总收入中的诊疗检查费只占少数,而药品收入比重奇高,进一步加重了农民负担。
(一)网络布局情况
全市规划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9家,已设130家,设置率为54.4%;规划设社区卫生服务站772家,已设359家,设置率为46.5%。市辖三区中心设置率为87.5%,站设置率为64.8%。截至2008年底,全市创建省级示范区2个(龙湾区、瓯海区)、省级规范化中心13个、省级标准化站26个、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单位12个,市级示范县1个(泰顺县)、市级标准化中心30个、市级标准化站6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实行一体化管理38个乡镇,占13 %,社区卫生服务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中心 55个,占 42.3 %。
(二)人员组成情况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共有卫技人员 9721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663 人,占6.8%,大专3715人,占38.2%,中专3395人,占34.9%,无学历人员1518人,占15.6%;卫技人员中高级职称36人,占0.4%,中级职称472人,占4.9%,初级7081人,占72.8%,无职称1966人,占20.2%。全市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卫技人员确定为责任医生人数5082人,每千人口配有责任医生为0.65人;责任医生中经全科医学培训2276人,占53.52%,经全科护士培训 42 人,占0.8 %。乡村医生为责任医生的1006人,占 19.8 %,经全科培训 171 人,占17.00%。全市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站责任医生养老、医疗保险等经费的 1195人,占 23.5 %。
(三)经济运行情况
2008年底全市社区中心和卫生院,拥有固定资产64373万元,其中房屋建筑物32280万元(面积44.97万平方米),专业设备22868万元;实际开放床位2085张,年床位使用率40%;出院人数50995人,门急诊人次845万次。2008年全市社区及卫生院财政性卫生经费支出25528万元(比2007年20131万元提高了26.81%),占医疗卫生经费的比例由2007年的30.66%提高到2008年的31.9%。总收入11.64亿元,其中业务收入8.89亿元,包括医疗收入3.36亿元,药品收入4.98亿元。2008年全市社区及卫生院总支出10.96亿元,其中业务总支出达10.5亿元,包括医疗支出为6.18亿元,药品支出为3.99亿元。2008年全市社区及卫生院
收支结余0.68亿元,共有107家亏损。若剔除财政补助、上级补助等部分收入,业务收支结余为-1.61亿元,全市除少数机构收支略有盈余外,352家社区中心和(或)卫生院中共有329家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四)基础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卫生强市”的目标,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08年底,我市为建制乡镇(街道)卫生院配置“新六件”装备共计1318件,市本级财政投入计1800万元。继续加强省200强和市50强农村示范卫生院创建,11家卫生院通过了省级200强评估,落实市级50强创建经费675万元;31家乡镇卫生院危旧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累计完成投资额2322万元,其中市级财政第一期已投入348万元,卫生院综合水平逐步提高。20家卫生院改造工程项目已全面启动,其中已动工建设的15家卫生院,已立项处于设计和招标过程中的有5家。同时,各县(市、区)正积极按照《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和《温州市标准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创建,认真进行信息化建设、科室布局调整、器械设备补缺、人员培训到位、服务功能落实等建设。目前我市292家建制卫生院中,业务用房已达标共有143家(面积计25.4万㎡),未达标149家,其中2008-2010年规划新建或维修146家(其中新建102家,维修44家,面积分别为17.13万㎡和4.43万㎡),目前已动工建设33家,113家未动工,计划两年内完成。剩余未达标3家(包括苍南中墩、括山以及乐清柳市镇三家)因征地困难计划未安排。
二、主要问题
温州市卫生事业,由于历史原因,欠债过多,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基层卫生工作重视不够,投入过少,对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基层卫生建设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使基层卫生发展相对滞后。
(一)基础设施落后、机构业务用房紧缺
基层卫生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瓶颈”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部门职责不清、缺乏沟通,没有真正形成合力,以致审批手续繁琐,卫生设施建设进展缓慢。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落后,覆盖率低,绝大部分为个体经营。全市5000多个行政村仅2671个村开设卫生室,覆盖率仅为50%左右。目前,绝大多数均是村医在家设点开设村卫生室,多数是利用自家房屋,房屋简陋、狭小,平均业务用房不到30平方米,达不到国家要求的独立“三室”(诊室、治疗室、观察室)并不少于60平方米要求,无法正常承担当地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工作,满足不了基层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无自身发展能力,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未能得到彻底解决。
(二)基层人才短缺,人员队伍素质整体不高
据统计,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站卫技人员中, 中高级职称比例严重偏低,而低学历、低职称、甚至无学历职称者比例偏高,导致群众对基层医院的信任度不高,影响基层卫生工作的开展。同时,人才的短缺也制约了医疗设备的利用,调研中发现,一些乡镇卫生院尽管配齐了“新六件”设备,但存在无人操作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一是农村卫技人员队伍总体数量不足与年龄老化,业务素质不高,专业技术能力
普遍较差。二是因农村医生任务繁重、收入低、福利差、社会保障水平低,医疗卫生专业的高等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三是一些自身条件相对较好的卫生院,也存在因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高层次人才和高校毕业生的进入。四是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由于全科医生培训设置周期长,培训期间无经济保障,且培训用费高,单位没有报销或报销比例低,影响了基层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而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也较少组织基层卫技人员开展正规、系统的公共卫生知识免费培训,有时开展免费培训,却因基层卫技人员紧缺离不开岗位,造成到位不高。
(三)目标规划与现状差距较大,如期完成目标有困难
按实施意见的要求,到2010年全市需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1011家,用房面积至少35.7万平方米,人员编制8580-12480人,社区全科医生3900名。目前,我市还需转型或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47家,用房面积缺13余万平方米,人员缺2740-6640名,社区全科医生缺920名。如鹿城区12个街道卫生院中,有11个街道卫生院没有用房,靠租赁民房开展服务工作。况且,相当部分乡镇卫生院达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标准,现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状与目标规划的差距太大。据估算,要实现以上目标,各级财政三年内至少需投入15亿元。一些地方反映,无法如期实现目标规划。特别是苍南县,按实施意见要求需入编1600余人,新建6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财政至少投入1亿余元,以苍南的现状和财力,很难在2010年实现目标规划。按照《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要求,到2009年底,中心对站的一体化管理率达50%以上。但我市各地中心对站的一体化管理由于基础和历史原因,进程相对缓慢,无法如期达到50%的要求。
(四)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内涵未充分显现
按《温州市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案》要求,积极实施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行动,30家县级以上医院与15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支援关系,下派医生796人次,接受社区人员进修216人,承担指导任务医生587人,建立指导关系责任医生871人,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438人次。市财政对省、市医院支援社区医生每人次一年补助5万元,共落实经费350万元。在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暴露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城市公立医院业务繁忙,存在下派困难;二是下派医师可能因个人、家庭、子女等原因提前结束下派服务的现象;三是由于基层医疗设备条件相对落后,下派医师反应无法很好发挥技术专长;四是双向转诊制度“上转容易下转困难”现象未得到很好解决。
三、对策和建议
基于我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应进一步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以创建“卫生强市”为契机,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基层卫生设施配置,推进基层卫生工作持续发展。
(一)落实发展规划,明确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根据“温州市卫生发展规划”,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优先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的保障机制,在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中,优先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用地,将社区卫生服务用房作为公益性配套设施建设,进行同步规划、建设、投用。建立部门配合,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发改委、卫生、财政、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推进基层卫生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要加强资金、土地等资源的宏观调控,安排好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以保证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能如期开工、按期完工。各县(市、区)政府应仔细分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规划目标,制定具体的计划与任务,逐步逐项狠抓落实。
(二)增加投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新医改方案已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卫生体系建设,并以公益性为主导,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确保卫生事业经费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5%以上。建立向基层卫生服务倾斜的财政投入机制,市县两级财政要统筹解决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备经费,特别是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条件。要完善以县(市、区)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保障专项资金投入,以本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援助,加快新建、改建、扩建基层卫生院舍建设步伐,加强基层卫生基础设施配置,改善就医环境;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给予相应支持政策。农村卫生室的建设,可制定试点实施方案,计划每县先选择一定数量行政村作卫生室建设试点,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开。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要贯彻落实好《市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温政办[2008]136号)。一是开展招聘医学本科生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工作试点,探索“订单式”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做法。二是加大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从2009年起,市政府连续三年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并继续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三是制定适应基层卫生服务发展用人机制和激励措施,在业务考核、职称评定、福利待遇、人才培养等方面适当向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倾斜。四是继续做好城市公立医疗机构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鼓励城市离退体卫技人员到基层服务,完善全科医生培养标准和培训基地建设。五是要重点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机构性质、人员编制和财政补助政策问题,稳步提高基层卫技人员待遇,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险问题。
(四)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管理一体化
按照《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要求,加快乡镇卫生院、分院、村卫生室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转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站的人、财、物、药品及医疗业务的一体化管理。结合实际,与省厅协商,温州市中心对站的一体化管理率目标调整为市辖三区达20%以上,县(市)达10%以上。在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市级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40家中心、60家站)中,积极推行一体化管理。
(五)加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信息化管理
加快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整合现有卫生信息资源,提高基层卫生管理水平和效率。实行新农合在定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计算机联网管理,开展参保农民在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数据自动传输和实时结报的试点,为逐步实现农民健康数字化管理打下基础。
(六)强化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顺利推进
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所占考核权重要适当加大,建立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进行目标评估,保证规划实施的质量与进度。对目标项目完成好的地方可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给予适当奖励,对目标项目完成不好的地方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促使各级政府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抓好基层卫生建设工作。
答复 市政协委员工作委员会:
你们在市政协第九届四次会议期间所提的《温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对策》收悉,你们经过大量的调查,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很有深度,并提出了对策和具体办法,对我们工作很有帮助。我们将在下步工作中予以重点考虑,现答复如下: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坚持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和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温政发〔2007〕77号),认真按照有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政策,加强对社区卫生机构管理,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经济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社区群众提供了方便、经济、有效、综合、连续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为民办实事为抓手,相继开展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六件”设备配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创建,到2009年底全市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5家,设置率为69.04%,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418家,设置率为57.89%,中心和站一体化管理率为24.57%。同时,我们还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新开工建设了30家乡镇卫生院,20家乡镇卫生院危旧房改造项目已竣工并投入使用。4家乡镇卫生院通过了省200强农村示范卫生院创建验收。23家医疗卫生单位列入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落实资金3530万元。鹿城区通过了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的验收,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了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验收。目前,全市已建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3个、市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县1个。
(二)创新基层人员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常抓不懈。基层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和群众的满意度。针对基层卫生技术相对薄弱的情况,2009年6月2日,我们下发了《关于下达温州市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培训计划(2009年—2011年)的通知》(温卫医〔2009〕105号),决定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市
乡(镇、街道)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职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此外,2009年我市还委托浙江高等专科学校为我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向培养34名卫生技术人员。
(三)落实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我们还出台了《温州市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案》,积极探索双向转诊制度,大中型医院成立相应的内设科室或指定职能科室负责此项工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来的患者优先提供科室选择、检查预约、住院安排等服务,将适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的患者及其就诊资料及时转回社区。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目前6家省、市级医院正通过各种帮扶措施支援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30家县级以上医院与15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支援关系。患者初治、首诊去社区,让常见病、多发病留在社区,这不但可以让居民得到便捷、经济的卫生服务,也可以使大医院在低水平的重复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攻克疑难杂症。公立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患者优先提供科室选择、检查预约、住院安排等服务。为促进“双向转诊”制度的发展,明确了病人“上转”和“下转”的条件。许多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还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书》。目前共上转1983人,下转918人。
(四)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创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模式
实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五个转变”,即转变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模式、转变知识结构、转变运行机制、转变投入机制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功能,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投入方式,结合农民健康工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开展“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基本医疗、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充分利用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做到服务网络化、责任网格化,开展入村入户上门服务,全力做好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让城乡居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五)卫生信息化建设稳步开展。启动了2009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的市、县两级卫生数据中心建设。市级财政安排建设资金850万元。目前,市级卫生数据中心硬件平台已投入试运行并完成验收,软件管理平台和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正在部署实施。今年全市已建立电子健康档案579148份,城市电子健康档案81053份、农村电子健康档案498095份。县级卫生数据中心硬件平台除苍南县外,其余10个县(市、区)正在部署调试阶段。鹿城区、瑞安市、文成县、洞头县正在部署实施软件管理平台和健康档案管理系统,龙湾区、瓯海区已完成招投标工作。市、县两级卫生数据中心网络互联互通工作已完成。
基于我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工作,但还存在着如您所提到的“基础设施落后、机构业务用房紧缺;基层人才短缺,人员队伍素质整体不高;基层人才短缺,人员队伍素质整体不高;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内涵未充分显现”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任重道远,针对这些薄弱环节, 我们将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吸收提案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在今后几年重点围绕以下几点积极做好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落实发展规划,明确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2010年各地根据社区卫
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和《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加快基层卫生院的转型,使市辖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力争达100%以上,各县(市)力争达80%(2011年达90%、2012年达100%)。使市辖三区标准化中心达60%以上,各县(市)力争达30%(至2012年平均达50%)。进一步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
(二)增加投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街道卫生院)为公益性全民事业单位,实行差额拨款(鹿城区实行全额拨款)。明确社区机构人员编制按每万居民11-16名配备,农村机构人员编制按每万居民13-15名配备入编,人员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都由财政保证。明确财政投入标准,即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经费、业务经费按原补助渠道不变,对基本医疗服务出现政策性亏损的,按当地财政给予补助,其养老等社会保险费用除个人负担部分外由同级财政补助。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用房由县(市、区)政府提出建设和改造方案并予以解决;对现租房的机构,租金由县(市、区)承担,市级财政对市辖三区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租金补助50%。今年共给予2250万元补助,创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站50个。
一步的答复函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今后几年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采取免费定向培养等方式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基层、欠发达地区服务,今年开始,市政府将委托温州医学院开展定向培养面向农村的本科层次社区医生,计划定向招生30名,分流培养30名。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和在岗培训,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师。此外,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总结城市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验,深化城市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完善市级医院与市辖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牵手关系。推进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公立医院牵手社区行动和适宜技术下基层行动,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四)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一体化管理。
按照《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要求,加快乡镇卫生院、分院、村卫生室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转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站的人、财、物、药品及医疗业务的一体化管理。认真落实民生实事工作,继续把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作为2010年为民办实事内容。市辖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力争达100%以上,各县(市)力争达80%;市辖三区标准化中心达60%以上,各县(市)力争达30%。一体化管理率市辖三区达到30%以上,各县(市)达到20%以上。
(五)加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信息化管理
加快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整合现有卫生信息资源,提高基层卫生管理水平和效率。实行新农合在定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计算机联网管理,开展参保农民在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数据自动传输和实时结报,逐步实现农民健康数字化管理。今年市政府已批准温州市卫生局市、县两级卫生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工程,市级财政将投入750万元。两级互换数据中心建成后参合农民将可全部实行门诊、住院实时结报,不用自已奔波于结报点报销,而只要定点医疗机构定时与各县(市、区)合医办实行资金结算,这样更方便群众,使参合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由于“历史欠债”原因,政府对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起步晚、基础差,尤
其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更是如此,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群众“看病难”现象仍较普遍,为改善这一现状,政府部门现已加倍努力,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当然,这项民生工程的完善是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撮而就,相信继续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会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
最后,感谢你们对我市卫生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二〇一〇年七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