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癫佬正传》观后感
南通大学法政与管理学院
《癫佬正传》观后感
故事简介:
故事围绕一个忠实于精神病患者救助事业的社会工作者推展,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与街头流浪汉打交道,旨在引导他们走向康复。但他的行为除了一个女作家给予支持外,得不到人们的响应,直至一精神病患者持刀闯入幼儿园酿成血案,社会工作者也重伤身亡。
男主人公是一位社会工作者,二十多年来一直同街头流浪汉打交道,引导他们走向康复。他的工作引起了女作家的注意,她主动要求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一起收集有关癫佬的资料。他们发现癫佬行动古怪,原是他患有先天性精神病,又与白痴的表妹结婚,生有一子,但子又亡故。对此,男主人公深感个人的力量有限,转而去探视另一起“成功”的病例,但这一病例的病人想去探望幼稚园的儿子,但已经离婚的妻子不准他接近儿子,他不堪受此刺激,旧病复发。女作家呼吁人们关心癫佬,却引起邻居们对病人的大打出手,这使得病人狂性大发,终持刀闯入幼稚园,酿成一场洗血惨案。男主人公心力交瘁,决定辞职,但不幸被发病的癫佬吹成重伤,终不治而亡。女作家强忍悲痛,继续投身到这一工作中去。
正文:
看完这部影片对我感触很多,从社会工作这个专业的角度来看待这部影片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分别是社会慈善事业的经费、社会的弱势群体以及社工的发展。
首先、我想想谈谈社会慈善事业的经费。资金对于任何一件事都是必须的,古语有之: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在如今这个利益为重的社会,资金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了。在影片中重生会,这一个社工慈善机构。同样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难题,虽然有一少部分的社会资助,但也只是一少部分。对于一个不已营利为目的的慈善机构,那么一少部分的资金是很难维持它正常的运行的。这就导致了部分社工辞职等等现象。
那么从现在这个时代角度,从资金这个角度考虑,如何维持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行?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我想对于这些机构的资助,在中国大陆这个大的环境下。社会捐助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社会企业以及爱心人士的资助来帮助他们。其次,就是要我们的政府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从当前的保险角度去考虑,应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位一体,从三方面来对这些慈善机构进行资助。使得我们的每一个公民都投身到这些事业,让所有的公民以资金的形式来帮助他们。
其次,我要谈谈社会的弱势群体。对于社会的弱势群体,我想无论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多高,经济多么得发达,都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既然不可避免,那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压缩他的范围。我们不能够让弱势群体从这个社会消失,但我们能够让弱势群体的人变少。看完整个影片不得不使我们深深的想想社会是如何对待那些弱势群体的。
老实说,我们对精神病患者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排斥,可以说是一种近乎于病态的排斥!我们的社会在大力宣,扬关爱弱势群体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的对于那些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依然没变。这在影片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1、“恢复期的精神病人说:到哪里去找工作啊?别人听说是住过精神病院的,根本不要。报纸也每天报道,不是咬人,就是放火的,其实我们已经好了嘛。儿子,一个月只能让我看一次,我想儿子啊。”
2、“左邻右舍说:看了报纸才知道,居然住了这么恐怖的人在隔壁,一定要把他关起来,要不然太危险了。”
南通大学法政与管理学院
以上都是影片里的原话,这些都表现出这个社会对于那些患有精神病的人有着很强烈的排斥。人们一致的认为精神病患者在他们的周围就是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所有人们排斥那些人。而片中的记者希望将那些弱势的人群报道出来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反而弄巧成拙,成了阿全之死以及许多无辜的人受伤的导火线。我们如何去帮助那些弱势人群,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帮助他们,如何去保障他们的隐私的同时让社会各界去帮助他们,这些都是相当麻烦的问题。
从现实讲精神病患者确实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险,影片中的人群追赶阿全也是出于人之常情。所以我认为对于精神病患者还是要保证他对社会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才能对他进行社会救助,否则还是将他们集中安置吧。也许这有些不合人情,但这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对他们进行救助。不管是谁都对这个社会负责,如果不能拯救他们至少不能让他们去危害社会。
最后,我想就这部影片来谈谈社工的发展。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名社工在经历了诸多艰辛之后选择了辞职,后来,连男主角(也是社工)也在犹豫是不是要继续干下去„„我在想,如果连战士都放弃了作战,还有谁会继续为遥遥无期的胜利而奋斗呢?可能这也是导演想传达的意思:不仅仅反思我们对弱势群体的态度,而且还有对待社工群体的态度,当然也有社工本身对待自己职业的态度。很多东西不是光有满腔热情就可以解决的,可能很多从业人员一开始是满心期待的,但是它可以维持多久呢?
我学习的专业是社会工作,也就是影片中的社工。其实当初刚刚知道我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专业,可以说我对其是一无所知。通过两年多的学习,我对社工略有了解。但是虽然学习了这么多相关的知识,但是我们整个班级都没有几个对社工的就业看好的。现在是2009年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距离影片的拍摄时间已有20多年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依然没能改变社工的境遇,可以想象20年前的社工是多么的艰难。
社工说:做了这么多年,成功的个案有几个呢?就这么一直做下去有什么意义呢? 医生说:社工的职责,就是让精神病人能安稳地呆在外面,不要都往医院送,减轻医院的负担。不需要住院就是不需要住院。
重生会的主任说:这个走了,你也不干了,那我们这个慈善社工就没人来帮我了。从上面的几句话中可以看出社工对自己的工作的犹豫,社会对社工的工作的不满,以及机构对社工人才的需求。而影片中的男主角的最终死于精神病患者之手,使得我们对社工这个职业又生出几分畏惧。对于一份薪水微薄而又充满挑战和危险的职业,在当今社会又有多人会愿意奉献在其中呢。
所以社工的发展也是当前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首先应该让社工得到社会的肯定,其次虽然社工是一个慈善事业,但我想在中国的大陆,还是要得到政府的支持的,从政府的角度提升社工的社会地位,才能使更多的人投身进去。再者社会工作讲究“救人自助”,可是社会是现实的,如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怎么去帮助别人。所以社工的待遇的提高是必须的。
这部影片对我的影响很深,感想很多。以以上最为突出。我想社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的,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也会从表面而深入到内涵的。要相信道路之曲折,前途之光明„„
第二篇:《癫佬正传》观后感[模版]
影片《癫佬正传》观后感
1.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
社会工作有三大专业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不管是在对影片开始出现在菜市场的精神患者“狗仔”,还是住在垃圾场的阿松,到最后的由康复者再次精神病发的阿全,社工大部分用的是个案工作方法。从影片中我们可以得知医院并不欢迎“患者”的入住,社区也只设有“办事处”,而并不十分清楚社区居民的状况(邻居群起攻击阿全处得知),有些病人家属更是在患者需要家人支持的时候而离弃了,所以社区工作是没法开展下去的。而小组工作显然在影片中并没有显著体现。在社工机构“香港乐善重生会”只有三位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来看,当时唯有开展个案工作。
2.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体现
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从社工徐先生出现在菜市场协助警察化解了狗仔对众人的威胁到影片最后社工徐先生在与狗仔的对峙中被狗仔误伤至牺牲,从始至终体现了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的核心价值观。不管是狗仔照相还是曾经的个案康复者阿全在病发时面对开了闪光灯的照相机都有一种抗拒。这里,患者也是人,他们也有做人的尊严,也应当被人尊重。还有,在与狗仔的“对话”中,买菜的女士用手指边指点狗仔边对他说话,这是不尊重人的表现。而社工徐先生在与狗仔的沟通中,先是学者狗仔持刀他拿了一个玩具剑,后来换做鱼,而这时狗仔也学着他的样子放掉了手中的刀。最后社工徐先生拿出了成龙的公仔和狗仔玩耍起来,成功使得狗仔放弃了对人的袭击,兴趣转向了公仔。这里,社工徐先生并没有用我们的“语言”去对狗仔进行劝说,而是采取狗仔的语言,用实际行动学习狗仔的沟通语言(肢体沟通),这是一种尊重的体现。还有在阿全的个案中,从康复者并发再次转为患者。当要将阿全再次送往青山医院时不仅受到了全妈的阻挠,更是受到了医院从业人员无情的拒绝。全妈为了不让儿子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为了培养儿子的“勇气”,每天买来几只鸡给阿全杀,更是引发了邻居的恐惧。社工徐先生此时陷入了伦理的困境,究竟是尊重案主监护人全妈的意愿,还是不顾机构和医院利益坚持把阿全再次送到令人恐惧的青山医院呢?这里涉及到伦理抉择的问题,即究竟忠于谁的问题。社工徐先生在与记者刘小姐的争论下再次燃烧起初做社工的热情。类似的伦理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原本身为社工的阿明,也曾是徐先生的同事,在与案主打交道过程中,也碰到了同样的伦理问题。在尊重案主自主自觉权和最少伤害原则中,社工阿明陷入了伦理困境。最终因没有找到一个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放弃了再做社工。我们无法去责怪阿明什么,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是去是留,尤其是向当时那么注重人权的香港,社会工作尚在起步阶段,很多社会工作法规尚不完善情况下,那是阿明的选择,我想也是那个时候很多像阿明一样的社工的选择,同时,也是当时香港社会工作在起步阶段遇到各种困难的一种真实反应吧。不是还有很多像社工徐先生和记者刘小姐那样热衷于社会工作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有志之士吗?只要前方有路,社工就不会停下向前行进的步伐,前进„„
3.给我的启示
1)在于案主打交道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案主感受,拒做刺激案主的事情或动作,如不穿颜色艳丽的衣裳。
2)在和案主沟通时,应主动并耐心的倾听案主的陈述,不可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
3)要量力而行,做事三思而后行,充分考虑案主利益和处境,避免好心做错事。
4)尊重案主意愿不可一意孤行。
5)资源争取和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是重要的。
6)对于转案案主要与前任社工沟通好了解清楚。
7)从事社会工作这一行要有一定决心和毅力。
第三篇:癫佬正传电影观后感
观《癫佬正传》有感
华航
我不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完这部电影的,压抑、难过还或是悲哀。现在我的心情还是难以平复。
癫佬,讲的就是精神病患者的故事。
剧情围绕一个忠于精神病患者救助事业的社会工作者推展,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与街头流浪汉打交道,旨在引导他们走向康复。但他的行为除了一个女作家给予支持外,得不到人们的响应,直至一精神病患者持刀闯入幼儿园酿成血案,社会工作者也重伤身亡。整部电影基调压抑悲伤。
影片的开头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在市场引起骚乱,他要自杀,因为他妈妈说要他去死,就是因为那位女记者的闪光灯,引起了他的不安,拿着捣乱挥舞,最后刀子在社工的脖子上留下了,看着倒在血泊里的他。那段镜头就好像静静地停在那里,那个眼神,绝望而悲凉。
剧中的一个的案主(周润发扮演阿松),是一位精神病患者,他和一位患痴呆的女孩结婚了,社工劝他别结婚了,毕竟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照应,怎么会有足够的能力照顾好妻子,然而,婚还是结了,并生了一男一女。社工发现了阿松有异常情况,于是追寻他到了居住的地方,发现了患病了小女孩,而最终从阿松的口中挖掘出了另一个男孩的信息,最后警察、社工和记者,找到了男孩,让人痛心的是,孩子被阿松埋藏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而阿松根本不知道孩子已经死了。孩子垂死前挥舞的小手,这一幕让我潸然泪下。这是谁的悲哀,这是谁的恶果,这是谁造成的一切?是我们,是我们这一群冷漠的看客。因为误解、排斥所以冷漠。
剧中的另一个案主,他扮演的是一个已经康复的精神病患者,对于社工来说,这是他多年工作以来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但是最后这个案主死在了社工的枪口之下,因为案主在疯狂乱砍死和砍伤多人之后,面对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被残忍地摧毁,社工拨动了枪杆。那种举动是最无奈、最绝望的举动。明明可以恢复的案主,明明可以成功的案例,就在人世间的误解中灰飞烟灭。
这是我觉得最震撼的时候,造成这些局面的是社会对精神病人的误解、排斥与冷漠。大多数人对精神病人排斥、冷漠、遗忘、误解……而这些,都往往导致了精神病人的处境艰难,问题更加严重,有时候就会导致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使得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印象与态度更差,形成恶性循环。我们自然希望精神病人们的病情能够得到控制,对社会的影响也比较小,但是前提是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关系得到改善。
精神病人不能受到刺激,而社会对精神病的误解等恰恰会刺激到他们。社区缺乏对精神病人足够的关注,尤其是邻居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常常相当的不好,于是就会有精神病人家庭搬离原社区的情况。媒体在对精神病人关注的时候也不注意合理的方式,有些甚至出发点就不是好的,有些采用了不合理方式反而适得其反,不仅没有帮助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问题,这在影片中也有体现。在整个社会的态度与舆论上,也是对精神病人有歧视等负面情绪,这也使得许多涉及精
神病人的问题没有办法得到理性客观地解决。这需要政府的引导,需要社会的努力,也需要我们社会工作者的付出。
影片中的社工在薪资低,待遇比较差,有一名社工在经历了诸多艰辛之后选择了辞职,后来,连男主角也在犹豫是不是要继续干下去……在这部影片中,社会工作者艰难的支撑他的信仰,他的使命。但种种现实问题,让他们有心无力。社会工作者本身处境的艰难,他们自身也没有得到来自社会与政府足够的支持。
因此,不仅仅是设置社会工作者就能够解决问题,当前中国政府在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的同时,也应注意这一点,要想实现社会工作的结果,就必须有更多的相关配套措施,从制度上使得整个社会与精神病人的关系实现良性循环,实现对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关怀。
我觉得全片中悲伤带点温馨的地方,就是社工被患者砍死、女记者接下社工工作的结局。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开端,我相信这是一个希望的开始。
第四篇:《癫佬正传》读后感
《癫佬正传》读后感
昨晚和舍友一起看了这部电影,在看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没有说话,每个人都在反复回忆着电影里面的画面,沉浸在里面的情节中,思考着,沉思者„„我们都很难受,也不知道该去讨论什么,去评判什么东西,是为主人公徐先生的死而遗憾,是同情癫佬们的窘迫生活,还是为当时香港那个社会对癫佬的冷漠而愤青„„或许所有的感情都交集着。虽然我们没有潸然泪下,但确实有些难受。
这部电影是尔冬升导演在1986年拍摄的,对于当时的香港社会,我们很不了解,还没有出生的我们在二十多年后“欣赏”了那个年代的香港。“癫佬”就是疯子、精神病的意思,对于疯子,精神病这一类群体,我们一贯是害怕、躲避的态度,甚至是驱打,我们大部分人不能用宽容的态度,不能用一颗博爱的心去关注、关心他们。看了这部电影,我才对疯子有了正视的态度,原来他们也有内心世界,有思想、有情感,对外部世界也有感应,对于一些刺激的反应更甚于普通人。
影片中的角色分为三类人,第一类是忠实于精神病患者救助事业的社会工作者(两位社工、医生),第二类是精神病人(癫仔、三姑婆、阿全),第三类人则是占大部分的社会普通群众:女记者(在影片尾声进化为第一类)、市民、幼稚园老师、警察、家属。但无论是社会工作者、精神病人或是社会群众,都没有出现任何一个恶人。整部影片充斥着一种灰色的无奈的色彩。社会工作者虽然知道精神病人的情况,却根本无从下手帮忙,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看过了无数的悲剧,却只能做一个旁观者,他们实质上既是第三类人,同时也是一个精神病人,但却比精神病人更可怜,更得不到关注。影片中并没有直白地描写社会工作者的心理状况,而是从精神病人的事件中侧面地描写出这些十分真实的形象。
影片对于街头巷角,犄角旮匝里苟活的人解读的比较到位,梁朝伟、周润发和秦沛这三位的角色连接起整部片子,一位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保最后为之殒命的故事,片中很多镜头让人细看之下毛骨悚然:当阿松在大家面前从土里刨出来被自己活埋的儿子,拎出来的一瞬间,我感到他脸上疯癫的笑容恐怖;当阿全在无人时候被压抑出偏执的机械状态,我感到那精神创伤中难言的恐怖;当阿全疲惫的母亲执意回到黑暗的家中,发现了什么的时候,她脸上那种惊恐与悲伤的表情,也让我体验到惊恐和悲伤;而最精彩的镜头在影片最后的高潮部分——阿全提刀闯入幼儿园之后,他强作镇定的坐在教室后排,老师强作镇定的让孩子们继续唱歌,他又强作镇定的示意儿子随大家唱歌时,那脸上的悲伤无奈和绝望中的爱怜,呼之欲出;当阿狗最后拿刀砍死徐先生时,更是呈现出更过的悲伤与无奈。1980年代时,大概香港的精神病院的建设情况也不理想,大量的精神病患者流浪街头。但这些“癫佬”也是人,谁来关心他们?电影中尖锐地指出,由于经费不足,社工人员本就寥寥无几竟还面临着继续减员的局面,最后一直坚持的徐
先生也惨死血泊之中;精神病患者本需要关怀和帮助,可现实社会中对他们的只有漠然、排斥和误解,以至于本已康复的阿全再被逼疯;“癫佬”们本已是悲剧,可冷漠的社会还让悲剧一再延续甚至复制,坐视疯子阿松与智障女结婚生子且对其不闻不问,最后阿松将病重的儿子活埋„„面对“癫佬”们的这些悲剧,记者们在急着拍照抢新闻,阿明这样的社工早已转行赚大钱去了,周围人群准备的则是咒骂和棍棒!
尽管最后漂亮的女记者决定继承徐先生的社工事业,似乎让人不致绝望,但总体上电影的基调仍是“拷问”!拷问社会的残忍,拷问制度的欠缺,拷问人群的冷漠……几组情节和镜头的对比(开头的喜剧效果与最后血泊中的残酷事实对比,高楼大厦、灯火辉煌的场景与“癫佬”们脏乱的容身之所对比),让这些残忍和悲痛更刺眼,而这些拷问也更显锋利和沉重。
第五篇:癫老正传观后感
癫老正传观后感
“正传”一词原是鲁迅劝闲话休题言归正传”中“正传”二字命名《阿Q正传》的,之后就含有价值中立、言辞公正的人物传记之意。《癫佬正传》中的“正传”二字也正好透露了此部电影是站在中立、公正的立场,塑造了一个个精神病患者的形象,社工的形象。它把判断和评论的权利交给了观众,交给了社会。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必放的电影之一,它以独特的视角、典型的案例,较为真实地展现了香港早期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资源。
笔者印象最深的是阿全。他本来是社工从业过程中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之一,但他最后的结局却很是出人意料。阿全的事情让社工开始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新的思考乃至是一种怀疑。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直接造成了阿全的悲剧:
首先,妻子对他的忌讳,带着儿子离开,并严格限制其与儿子的接触。妻子这样做,让本来已经康复的阿全再次受到打击,成为了他回归社会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阻碍。他依然觉得自己是不为社会所接受的,也不觉得社会会接受他这一类人
其次,出院后没有按时吃药和定期复检。妻子的背离是他不按时吃药的一个导火线,而定期复检和社工没有做好跟踪服务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阿全有按时吃药并定期复检,也许他的病情就不会复发,就不会恶化。
再者,母亲无奈的纵容——买鸡给他杀,没有及时联系社工和医生。作为一个母亲,爱子心切,想帮助儿子却不知道要怎么去帮。找社工、医生,已经尝试过一次,结果却是这样。于是再三取舍,无奈之下,只好买鸡给儿子发泄,却是再次导致了儿子病情的恶化。
最后,记者的热心帮忙,邻居们的逼迫。影片中的记者是热心的,但却好心做了坏事。当她急切地把阿全的事情登在报纸上,希望对他有所帮助时,却引起了阿全邻居的群起而攻之。社会公众对精神病患者是带有偏见的,刻意或无意的疏远,满带的敌意都会对精神病患者产生不良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更正社会公众对精神病患者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
另一个笔者较为感兴趣的是影片中提及的“中途宿舍”。中途宿舍其实由来已久,在欧美、我国港台等社工发展较好的地区都有很多。它主要是在相对封闭的集体住所中,为那些有精神病记录的受助对象提供康复的辅导和训练。中途宿舍的社工通过组织各种小组活动,提高案主的交际能力,引导他们去认识生命、工作的意义,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深圳在今年的7月份,开设了第一家中途宿舍,共有170多个床位,但因公众的不了解,目前只有9个人入祝从入住的这几个人来看,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国内社工的发展需要引进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同时也要注重本土的适应影片最后的结局是两名社工,一个放弃了社工的岗位,一个因为社工这个岗位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这似乎是对社工存在价值的一种质问。“用生命去影响生命”这一宏大的命题,在现实的社会工作中,真的是有意义的吗?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影片中的女记者最后接替不幸的主人公,开始从事社工。这是社工精神的一种延续,也是社工发展的一个希望。
这一看似矛盾的两者背后是电影制作者内心的疑问,也是抛给社会公众的疑问,更是我们社会工作学生应该深思的问题。选择社工,就是选择一种生存方式,是源自内心的一种呼唤。我们应该相信,社工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它是生命的馈赠,值得用生命去捍卫,去创造。
性,提高公众对社工的认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