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郴州市九中209班贺虹莎
【摘要】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关键词】中国航天, 飞船发展史,稳定发展.【正文】
一、简介中国航天发展史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8年9月25日~28日,航天员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因为有人出舱活动时,必须要有三个人协同完成。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另外两人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待命,实现了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2011年11月1日~17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2012年6月16日~29日,神舟九号飞船发射。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并于2012年6月29日10点00分安全返回。
二、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里程碑之一【青铜时代】:
1970年4月24日21时
31分,中国“东方红”
一号飞向太空。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里程碑之二【白银时代】: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
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
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里程碑之三【黄金时代】: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
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
12日,神舟六号搭载两名航天员
升空。
里程碑之四【探月时代】:
2007年10月24日18时0
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
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
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结论与建议】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第二篇: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这是神舟飞船第七次飞入太空,也是中国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继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之后,今天,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中国航天员的金秋之行,肩负着全新的历史性使命——按照计划,他们将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实现出舱行走。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 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 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 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 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 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 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 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 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 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 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 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 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 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 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 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 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 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0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 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 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 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 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一九八0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 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 话。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 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 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 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 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 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 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0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 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 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 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 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 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 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 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 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 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短短四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
第三篇: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日下午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 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中国航天发展史
董浩然
第四篇: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史
中国航天史是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1里程碑编辑
中国航天发展有四大里程碑[1] :
(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3)载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4)升空探测-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青铜时代
★里程碑之一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白银时代
杨利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内
★里程碑之二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黄金时代
★里程碑之三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
探月时代
★里程碑之四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嫦娥一号
★里程碑之五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
载人飞船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 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
神舟二号 2001年01月09日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
神舟三号 2002年03月25日 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29日 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 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日下午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 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航天发展之初
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的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苏联专家认为会爆炸的中国自己生产的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
中国航天
卫星 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
实践系列
实践一号卫星 ▪ 实践二号卫星 ▪ 实践四号卫星 ▪ 实践五号卫星
双星计划 ▪ 探测一号卫星 ▪ 探测二号卫星
空间探测
返回式卫返回式卫星FSW-0 ▪ 返回式卫星FSW-1 ▪
星 返回式卫星FSW-2 ▪ 返回式卫星FSW-3
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运载火箭 空间探测器
资源卫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 “资源”地球资源卫星 星系列
海洋卫
星
海洋一号 ▪ 海洋二号 对地观测卫
环境卫星
星
环境一号 遥感卫星一号 ▪ 遥感卫星二号 ▪ 遥感卫遥感卫
星三号 ▪ 遥感卫星四号 ▪ 遥感卫星五号
星
▪ 遥感卫星六号 ▪ 遥感卫星七号 ▪ 遥感卫星八号 ▪ 遥感卫星九号 ▪ 遥感卫星十号 ▪ 遥感卫星十一号
东方东方红一号卫星 ▪ 东方红二号卫星 ▪ 东方红 红三号卫星 ▪ 东方红四号卫星
通信广播卫
鑫诺
鑫诺一号 ▪ 鑫诺二号 ▪ 鑫诺三号 ▪ 鑫诺四号 ▪ 鑫诺五号 ▪ 鑫诺六号 星 中星
中星5A ▪ 中星6B ▪ 中星8号 ▪ 中星9号 ▪ 中
星10号 ▪ 中星11号
亚太
亚太2R ▪ 亚太五号卫星 ▪ 亚太六号卫星 ▪ 亚太七号卫星
中继卫星 天链一号01星
定位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北斗一号 ▪ 北斗二号
现役 长征一号 ▪ 长征二号 ▪ 长征三号 ▪ 长征四号
研制中 长征五号 ▪ 长征六号 ▪ 长征七号 月球探嫦娥工程 ▪ 嫦娥一号卫星 ▪ 嫦娥二号卫星 ▪ 嫦娥三号测 卫星 ▪ 嫦娥四号卫星
火星探测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 ▪ 萤火一号 ▪ 神舟一号
载人航天 现役 ▪ 神舟七号
▪ 神舟二号 ▪ 神舟八号飞船
▪ 神舟三号 ▪ 神舟九号
▪ 神舟四号 ▪ 神舟十号
▪ 神舟五号
▪ 神舟六号
空间站 现役 天宫一号
研制中 天宫二号 ▪ 天宫三号
第五篇:神舟十一号飞船及中国航天精神班会课资料讲解
神舟十一号飞船
神舟十一号飞船是指中国将于2016年10月17日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神舟载人飞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神舟十一号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经于北京时间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发射;2016年10月17日发射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搭乘2名男性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人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在此之前,将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试验,通过考核后将于2017年4月中旬,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1]
2016年8月13日,飞船从北京空运至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曾透露,在中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中,我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它的规模不会超过国际空间站。基本型空间站大致包括一个核心舱、一艘货运飞船、一艘载人飞船和两个用于实验等功能的其他舱,总重量在100吨以下。其中的核心舱需长期有人驻守,能与各种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只有当我们)具备了20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才有资格发射核心舱。为此,我国在海南文昌新建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3]
而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发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6]
2016年10月中旬,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搭乘2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宇航员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2013年的在轨实验时间是15天);
此后,还将在文昌发射场进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试验,通过考核后将于2017年4月中旬,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8]
神舟十一号飞船拟在10月17日发射,主要承担航天员运送和空间站技术验证两大核心任务。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之后,还要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0天,而这也将是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中国航天精神
2016-05-31 15:56 来源: 光明网
编者按:4月14日10时52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梁思礼是中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他最为外界熟知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参与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诸多“首次”,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梁思礼与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能为此奉献一生,他曾坦言:“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光明日报长期以来对梁思礼院士及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早在1998年4月14日,长征火箭系列第50次发射时,梁思礼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自力更生”是航天精神的根本》,指出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靠的就是发愤图强和自力更生。此后,梁思礼相继在光明日报刊发多篇文章阐述中国航天精神。现在,我们将五篇文章再次刊出,共同追忆梁思礼院士。
(原文刊发于《光明日报》2003年10月17日 第C1版)
作者:梁思礼
在我小的时候,中国国内军阀混乱,国家衰败,民不聊生。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人受尽帝国主义欺压、凌辱的国耻史,中国人也被帝国主义国家称为“东亚病夫”。我当时住在天津租界里,曾亲眼看到在英国租界一个公园的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3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不仅站起来了,而且还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从“东亚病夫”到世界瞩目的航天强国,从与狗并列到用自己的飞船送宇航员上天,这是多么强烈的反差。
作为中国的第一代航天人,我经历了我国航天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过程,亲身感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感人的航天精神。这个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这24个字不是一般的政治口号,而是对中国航天事业46年实践经验的高度理论概括和总结,也是我们航天事业的传家宝。
回顾46年航天史,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到这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对此,我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永远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老五院”(航天部门的前身)建院方针的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自力更生的本质就是要有民族自信心,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我国航天事业也是由仿制开始的,后来面对国际上的封锁、扼杀,我们非自己干不可。虽然非常艰苦,但走通了,而且路越走越宽阔。因为我们走了自力更生的路,所以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航天事业中排在世界前几名。
现在实行对外开放是否就不需要靠自力更生?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聂荣臻元帅曾在某试验成功后说过“四个现代化靠买是买不来的”。在高技术领域中,日本的方针是在技术上使中国落后10年以上。美国、欧洲动不动就制裁,不发许可证。这就是科技领域斗争的现实。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二)大力协同,全国一盘棋,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像航天这样的高技术是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大系统工程,已经不像牛顿、爱因斯坦时代那样,只是个人或少数人在实验室内孤立地进行研究。它需要成千上万的研制人员和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协同动作,需要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投资只是美、苏、欧、日的几十分之一,可是我们搞出的导弹、卫星和运载火箭相对投资而言并不少,能做到这一点,集中领导、全国一盘棋、大力协同、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恐怕是主要原因之一。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对航天工业也是强调集中统一。例如美国在搞北极星导弹核潜艇计划时,就采用“计划评审技术”的模式,高度集中统一,组织非常严密。
(三)严谨务实,发扬实干精神
“老五院”建院初期谁也没有见过导弹、火箭,更不懂怎么设计和生产导弹。不懂就学,边干边学。中国的航天史告诉我们,每攀登一级更高的新技术台阶时都需要攻克大量的技术难关,每次飞行试验的故障分析和排除不知要付出多少个不眠之夜。
(四)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根本
20世纪60年代,“老五院”各分院的科研办公大楼每晚都灯火通明,绝大多数的同志都自动来加班或学习,直到深夜。那时候是没有加班费和夜餐的。当时领导来到办公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说服动员大家早些回家休息,但是往往赶也赶不回去。
我在美国有一个好朋友,他已去世了。当我回国后,他仍留在美国。他是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也就是总工程师),我曾是航天工业部的总工程师。他的年薪是30万美元(20世纪80年代),在西雅图一个小岛上拥有高级别墅。我的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可能有人会问我对此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我们干的导弹是保卫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他干的导弹是威胁中国的。我能够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块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白手起家,在相对国外差得多的条件下,用仅有西方国家几十分之一的投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立起一整套中国航天基业,使我国航天事业在国际上排到前几名,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