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

时间:2019-05-14 16:5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

第一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教育本身有一个纠错的任务,而错误的种类有很多种,虽然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但不能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无所不能的地步。简单地说,如果教育真有那么大的威力,不就用不着监狱和法律了?谁犯错了、犯了罪,交到老师那里一教育不就得了?而事实证明这样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我们现行的观念实际上并不完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后果,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也一样,但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由监护人承担责任,这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未成年人不承担,他的监护人要承担,如果他的监护人不遵守这个法律规定,或因为利益,或出于偏袒,那么逃避责任的现象必然出现。而教育机关其实无权强制性教育,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一来二去,说服教育的效用就少得可怜了。其实,我们如果想得远一点,未成年人是不是人?未成年人是不是永远不会变成成年人?如果考虑到这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味地避免惩罚的“保护”其实是人为地制造了“双重标准”,这样一来,未成年人进入社会后,要么无所适从,要么积习已成,最后留下的出路只能趋向“自保”了。“自保”其实是人生来就具有的,那么学校的教育就等于无效。再说,教育之中有一种是切身的教育。光有说教是不够的。身体上的适当惩罚其实也是一种纠偏的手段。当然这里面要有个度的问题,这样惩罚,一个不是很严重,另一个是要起到思想上的认识,这里面的度是很难把握的。其实传统教育中对这个问题把握得很好。有很多老师一提到传统教育就特别反感私塾先生的“体罚”,其实很多暴力的手段却往往都不是私塾先生使用的,倒是后来的人在推倒私塾时的学生“创造性”地发展了惩罚手段,并成功栽赃给传统教育而已。要知道私塾先生也是要有生源的,那可是真正意义上的衣食来源,私塾先生动辄动粗,不是砸自己的饭碗么?私塾先生的惩罚最著名的就是拿戒尺打手心了,其实“戒尺”与“戒耻”同音,“手心”与“守心”同音,我常想这样一个短木命名为“戒尺”是不是最初有着一种深意呢?私塾先生打了学生手心,也没有听说哪个家长把私塾先生拉到公堂上去,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惩罚是有共识的,这种共识是由家庭、教书先生、社会制度三方面统一达成的,缺乏了这种统一任何的惩罚行为都会产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也就是说,惩罚的是否有度,在于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识,在一个共识的范围内,适当的惩罚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在这个共识的范围内,任何一方的越界行为,也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

第二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浚县科达学校 赵志胜 ***

惩罚绝不是体罚,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无批评教育,似乎对学生多加鼓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因为经不住批评的孩子是脆弱的。对父母和老师来说,一定要在必要的时候对孩子说不,并坚持到底,这是孩子成长的人生路标。因为孩子如果没有接受过惩罚,也就学不会承担责任。

惩罚绝不是体罚,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我一直在强调,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在提倡表扬、奖励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夸奖、表扬孩子,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表面上的,如果仅仅是害怕引发孩子的极端行为与举动,而一味地姑息孩子犯下的错误,这将会酿成大错,因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界在反思尊重学生的过程中,又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的确,教育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但是,以表扬为主,并非以表扬为惟一的全部的方法。教育是讲究分寸的,适当为佳,过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我们需要看到,与表扬相对的批评,与奖励相对的惩戒,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成长中的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有一个学生干部贾华威(化名)带头嘲讽、打击某位同学,使该同学处于孤立的境地。然而,贾华威在班里很有威信,颇得师生赏识,几乎从未有人批评过他。那么,如何处理他的错误行为呢?

可以说,在学校里这一类学生干部并不少见。如果对其行为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地提醒一下,是不可能起什么作用的,而这往往是一些爱才心切的教师的选择。其实,贾华威的行为是出自极其恶劣的心态,尽管它在贾华威身上仅仅是个嫩芽,却是一种邪恶的生长。关于这一点,前苏联著名电影《丑八怪》(又名《稻草人》)揭示得淋漓尽致。

一个一心想当英雄的学生干部,见义勇为保护一个转学来的丑女孩。可是,当丑女孩因感激他而代其受过之时,当同学们因误解而一时无法原谅丑女孩时,他居然带头折磨丑女孩。这一电影故事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从纯洁的灵魂中“拷问出了罪恶”。那个学生干部既惧怕承担责任,又恐惧失去同学们的拥护,一念之差,便把灵魂交给了魔鬼。

我想,贾华威们就可能属于这一类角色。当然,这是成长中的问题,贾华威们并非坏人。但是,他们太需要教育的惩戒,以促使其深刻反省,迷途知返。

批评惩罚教育可以称为教育惩戒,其核心是教育人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过失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其方法则是以尊重的态度唤醒有过失者心中沉睡的巨人,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自己。教育惩戒的原则是尊重,即之所以惩戒人,是因为人的美好而非丑恶,是相信人而非鄙视人。用中医之说比喻教育惩戒最形象准确,那就是扶正祛邪。

我建议,应当对贾华威们的错误行为,进行入木三分的剖析,实施“厌恶疗法”,让他们学会审丑,从此惟恐避之不远。让他们在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基础上,出一身冷汗吧,如坐针毡吧。可以相信,这样的教育惩戒对于一个孩子将刻骨铭心终生受益。

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的艺术之一,教育惩戒与体罚、心罚截然不同,这是因为它不是出自恨或虐待狂之心,而是出自博大而深沉的爱。

目前,中国的教育一大毛病是缺钙,而病因之一就是缺乏教育惩戒,缺乏真正的唤醒。教育惩戒的目的,是培养人“面对挫折不被压垮的能力”,或者说是培养一种“压弹”素质。

关于“压弹”素质,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岳晓东教授,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2004年8月号《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专家视点中,他介绍道:“压弹”是国际心理学界正兴起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结合应激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一种新的视野来看待个人的应激反应。“压弹”原本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泛指物体接受压力时的反弹,运用到心理学曾有人把它译作“抗逆”或“反弹”。岳博士认为,“压弹”既保持了其原有的物理学含义,又表达了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中的反弹能力。从整体上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压弹”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换句话说,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人既要有耐挫能力,也需要排挫能力。我们提倡对青少年进行“压弹”教育,就是促进其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

我赞成岳博士的分析,但我建议应当特别注意对孩子“压弹”体验的了解和引导。完全可以预知,当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少年面对重大挫折时,其内心是充满了惊涛骇浪的。就像面对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教育者的工作是屏住呼吸,以轻柔而准确的动作,拆除其引信或导火索。自然,这是一项高难度的教育技术,又是一个高风险的挑战,但为了孩子,哪一位父母和教师不需要获得这一能力呢?

那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批评惩罚教育或者“压弹”教育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父母要建立亲子间的信任。因为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作为父母和教师要为人师表,教育孩子才有权威性。如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强化规则意识,培养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现代社会的重大特征是由人治走向法治,而法治社会必定是规则社会。人之优劣其实就区别于是否遵守规则。所以,家应有家规,校应有校规,并且严格坚守,方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批评惩罚孩子应依规则行事,切不可随心所欲。规则即轨道,出轨既生祸,这应当成为共识。

给孩子陈述的机会。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因此,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不必惊惶失措,而应视为成长的良机。事实上,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教育的时候,因为人人都有的向上之心,已经在悄悄地起作用了。关键在于因势利导,促使孩子内心的矛盾向真善美转化。如果这样做了,就能引导其明辨是非及原因,激励其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惩罚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中说:“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使你迟早有一天不能不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但是,由于他平素没有受过你的拒绝,突然碰了钉子,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

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所谓惩罚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有很多种方式。孩子从小在一片赞扬中成长,固然对鼓励信心有好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过惩罚,他也会经不起挫折,不能敢于承担责任。

我一直强调:惩罚绝不是体罚,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越是惩罚学生越要尊重学生。惩罚的方法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其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惩罚应该是让他明白,你是一个人,你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其实当一个人做了错事的时候,他内心里有一种惩罚自己的需要。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

1922日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禁用的烟花炮竹,其中一种威力特大的炮竹叫“鱼雷”。一天下午,他到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一声巨响,引来了警察,把他带到了警局。因违反禁令,要罚款14.5美元。14.5美元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鱼雷”是你放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罚款我先替你交上,但这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4.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但究竟应该怎么惩罚孩子?有些“错误”是否就应该去惩罚?我的教育建议是:

惩罚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值得父母赞扬的优点,当父母要惩罚孩子的时候,内心里首先要相信孩子还是好孩子。同时,父母也要在惩罚时候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跟孩子说清楚,让孩子知道他在父母眼里并非一无是处。

犯错后立即惩罚。一些父母常常说:“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你等着,等你爸回来了有你好看了!”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大多会起到两个作用:要么诚惶诚恐,只想赶快逃离家庭;要么不当一回事,把父母的话早忘了。这样无法起到惩罚作用。所以,当您发现孩子做错了事,赶快执行您的惩罚措施。

平日要把您对孩子的要求讲清楚。有些父母平时很少和孩子谈要求,即使谈了也未必清楚明了,总觉得自己明白的孩子就一定明白。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理解力和成年人之间是有差距的。所以,父母们要把自己的希望、要求、规则都对孩子讲明白,并且与孩子达成共识甚至约定。这样,当孩子违反规则时您可以惩罚他。

惩罚之前可以先对孩子进行警告。小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往往不如成年人,因此,父母务必慎用惩罚,在惩罚之前告诉孩子,如果再不改错就要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给孩子一个自我纠正错误的机会。

要向孩子说明惩罚的原因。在对孩子进行批评之前先给孩子讲道理,让他明白您为什么惩罚他,这样有利于他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在迷迷糊糊中被惩罚,他会感到很委屈。

惩罚前后要一致,要说到做到。如果您告诉孩子,因为他犯了错而惩罚他,不允许他去看最喜欢的电影了,您就一定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要一时心软又改变主意,那样将使您所说的许多话都失去效力。

惩罚不要“翻箱倒柜”。有些父母爱唠叨,孩子一旦犯了错,就忍不住把孩子过去做错的事情都拿出来数落一番,在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声中,孩子往往已不记得自己的哪一个错误才是需要惩罚的了。

惩罚要适度。父母给孩子的惩罚,要因人因事而定。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对这样的孩子,也许瞪他一眼,或者冷落他一会儿他就受不了了。而有些孩子则比较皮实,即使父母打他的屁股他也不觉得怎样。因此,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以免惩罚过度或无效。另外,父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惩罚孩子,如果在公共场合,或者孩子所犯错误不那么严重,就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法对待孩子。

惩罚要对事不对人。父母之所以要慎重使用惩罚方法,就是因为不当的惩罚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建议父母们在惩罚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您惩罚的只是他的错误行为,他仍然是您所喜爱的孩子,如果改正了错误,您会更喜欢他。

打孩子是愚蠢的我在我的网站上每月都有一个和网友交流的时间,其中有许多父母问我许多有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许多人以为我是教育专家,一定是一位成功的父亲。许多朋友也羡慕地说我:你教育孩子准不成问题。

然而,实践证明,我的家庭教育出了不少问题,尤其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还没有深入研究儿童教育,我不是一位好父亲。其中,我犯过的错误中最愚蠢的是打孩子。

我的女儿长得很可爱,加上性情活泼,很招人喜欢。我自然喜欢她。记得那一年,女儿才5岁。有一次,妻子外出办事了,我在书房写作。女儿在卧室玩耍,过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出来,我有些不放心,叫道:“冉冉,你干什么呢?过来。”

女儿答应着我却又磨蹭了一会,才慢慢地走到书房来。她的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我,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我一看便明白了,她准有个小秘密。

我问:“你在睡觉屋干什么了?”

女儿有女儿的语言,她称卧室叫睡觉屋,称书房叫看电视屋,管门厅叫吃饭屋,抓住本质特点,直截了当。我们受她的影响也这么叫着。可是,听了我的问话,她什么也没回答,还是用黑眼睛望着我,轻轻咬着嘴唇,用不多的心眼儿抵抗着我。

父亲的权威受到了损害,心中易燃的怒气升起来了,我放下笔,提高声音再次喝问:

“说!你刚才干什么了?”

见我发怒,她恐惧地哆嗦了一下,但依然没开口。我顿时怒不可遏,三两步冲到她的面前,一把拖转了她的身子,朝着她的屁股狠拍起来。我的手重,又下了狠劲,打得她哇哇大哭。

“说不说?不说我还打你!”

我当时的面容一定很凶恶,仍挥着发麻的右手掌威胁她。女儿毕竟胆小,抽抽噎噎地回答:

“我怕说了你打我,才没敢说的。”

“你说吧,说实话爸爸不打你。”

我隐隐有些后悔:女儿不敢把真实情况告诉我,这正说明我不能得到她的充分信任。我曾对不少父母说过: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是孩子肯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父母。

从女儿的坦白中我知道了,刚才她一直在观赏妈妈的化妆品,试穿妈妈的衣服。固然,我不赞成孩子化妆,但对孩子爱美之心的萌动,是非常理解的。在这种时候,适当的点拨与引导比什么都重要,而我却用巴掌教训了她。

尽管我时常自责,却改不了打孩子的恶习。有一回,女儿和我闹着玩,小胳膊一抡,一拳打在我的小腹上,疼得我够戗。我火了,顺手还她一巴掌,这一巴掌打在她脸上,一下把她打倒在桌子底下。

女儿照例大哭,她妈妈见状与我大吵大闹,然后母女俩抱头痛哭。

我清醒过来,也恨自己脾气不好,怎么能跟孩子斗气呢?本来,已经切好了西瓜,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多愉快!眼下却变成哭声一片。为了挽回损失,我走过去向女儿道歉:

“冉冉,爸爸不该打你,对不起!”

女儿哼了一声,赌气地把头扭向一边。可没过多一会儿,便忍不住露出笑脸,嗔怪道:

“还不快把西瓜拿来?”

我一听赶紧从命,又送西瓜又送小勺。说真心话,我真庆幸女儿的开朗性格。她整日乐呵呵的,即使被我打哭了,一句好话便会破涕为笑,从不记仇。假若,她是个小性儿,心里埋下怨恨的种子,那么,我的教育必定失败得更惨。

当然,错误的教育不会像一时的乌云那样,被风儿一吹便烟消云散,踪迹全无。相反,错误的教育则必然酿造出恶果。

平时,女儿在做游戏当中,常常会把布娃娃狠狠地摔在地上,高声训斥着:

“哼,谁叫你不听话的?你以为我不敢打你吗?我打烂你的屁股!”

“全班小朋友就数你讨厌,还自觉得不错呢,到小黑屋呆着去!”

„„

我一边听着,一边深感震惊:这不正是我训斥她的声音吗?后面一句显然是从幼儿园学来的。这一切都表明,错误的教育已在她的心里打下了烙印,并可能转化为支配她行动的某些因素。这是多么可怕的隐患,而我和某些老师竟成了培植祸根的人!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父母都打过孩子。而且中国还有一句话“棒头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研究证明,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的后果是严重的。

经常打孩子,孩子最常见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你打他,他就打别人,你打出了一个小霸王。在孩子当中是这样的,有些孩子在家中受了气,他就去攻击别人。第二种结果你打他,打出一个胆小鬼。因为你孩子太小了,你太大了。他发现你发火的样子很可怕,孩子害怕。结果孩子就是条件反射,大人声音一高就开始哆嗦。结果这样的孩子一出去什么都怕,见到谁都怕。我知道,许许多多打孩子的爸爸,大概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后果往往并没有有利于孩子,反而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给孩子一拳一脚,实际上孩子感到最大的伤害不是皮肉之苦,他感到人格上的侮辱,他感到精神的伤害,他会产生一种怨恨。所以说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做父母要记住这样一句话: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是没有好结果的。我的教育建议是:

尊重孩子的权利。父母要学会用文明的方法对待孩子,用爱呼唤爱,用真情呼唤真情。因为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被尊重的权利。拳脚相加是一种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要知道,父母可以惩罚、批评孩子,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尊重孩子。我们可以找到足够的办法让孩子更好地接受道理,改正错误。所以我们要放弃、要改变打孩子的陋习。打孩子既是违法的,也是不明智的,而且有可能使问题恶化。这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是被打好的。因为当孩子被打得多了,他的思维就会僵化,学习也只是应付了。何况打孩子还可能把亲子关系打糟了,关系不好教育就糟了。所以一定要善待孩子,将心比心是做好教育的最简易方法。

打孩子之前先数数。往往多数父母打孩子的时候是一时冲动。我认为,当您打孩子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当你发怒了的时候可以给自己立一个规定,打孩子之前先数数,从1数到100,实际上你数数的过程就是一个让你冷静的过程,教育孩子才会理智。

让孩子自己找错误。有父母问,如果不打孩子,那么怎样找到合理的批评、惩罚孩子的方式呢?其实可以让孩子自己找错误。父母要冷静耐心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身上的错误,还可以共同做出规定,如何改正或保证再不重犯的一些规定,让孩子养成自己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的习惯。

巧妙运用自然惩罚法

有个美国孩子叫威尔逊,他是一个马虎的男孩子,经常丢三落四。有一天,他回到家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明天要去夏令营!”

妈妈说:“哦,是吗?那你要把东西带好呀!”

男孩说:“放心吧,我自己来准备,一定能准备好的。”

妈妈看到儿子开始把衣服、鞋子、水壶等东西收拾起来,当他收拾好了,他让妈妈来看,以表示自己很能干。妈妈过来一看,发现儿子没有准备手电,而且衣服带的也不够。但是妈妈很有智慧,她只是提醒了孩子:“儿子,夏令营可是有晚上的活动,而且可能出去会凉一点。你自己再考虑考虑带的东西够不够。”儿子信心满满地说:“你放心吧,我全都准备好啦!”妈妈不说话了。

儿子走了,过了几天从夏令营回来了。妈妈问儿子:“玩得怎么样?夏令营过得开心吗?”儿子说:“挺开心的,可就是衣服带得不够,冻得够戗。真没想到山里面这么冷!我还忘了带手电,想跟别人借可是别人都得用,我就只好跌跌撞撞的差一点出麻烦。”

妈妈说:“是吗?这可以说是个教训呀,以后如果再有这样的活动你应该知道怎么办了吧?”

儿子说:“以后我再出去活动就要像爸爸一样先列一个清单,好好想想,再问问别人,到底需要什么东西,要准备充分一些才对。”

听到孩子的这样的说话,作为父母,你难道不感到欣慰吗?

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感受因此产生的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心理惩罚,这就是自然惩罚法。

自然惩罚法,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就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卢梭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这也许就是自然惩罚的要旨。

我对女儿也运用过自然惩罚法。

那是女儿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很爱睡懒觉。早上妈妈叫她,“起床啦。”

“待一会儿。”

“该起来了!”

“待一小会儿。”真要是晚了,女儿就说:“都是你们,让我迟到了,怎么办啊?”

后来,我给她一个闹钟并告诉她,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明天开始,该几点起来你自己上闹钟,闹钟响了不起来,你就是睡到中午12点也没人叫你。

妻子问我,能行吗?我说你放心吧,孩子能跟父母耍赖,不敢跟老师耍赖,你看她起来不起来。刚开始几天不行,闹钟一响,她手一抬就按掉了。结果睡过头迟到,我们也不说话,她自己也没话好说。几次下来,她自己就开始想办法,放两个闹钟,再把一个闹钟放在手够不到的地方。时间久了,她慢慢地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

在运用惩罚方法上,我觉得要善于运用“自然后果惩罚法”。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长大了,这就叫成长,这就叫教育。自然后果惩罚法就是让孩子去体验,自己在体验中进步。

如何运用自然惩罚法,让错误成为孩子成长的催化剂?我提出下列教育建议: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自然惩罚法”的目的是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从而知道要对自己的后果负责任。在这种方法运用的过程中,父母要尽量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涉,让孩子自己选择,他会在实践中尝到自己选择的后果。如果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叨、埋怨,孩子们就会转移注意力,他们觉得保护自己不受谴责和维护自尊心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时候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训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懂得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当孩子出现某种不良行为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醒他,但不要教训他,因为过失所造成的后果将会给孩子适当的教训。

父母要态度坚决,同时又要充满爱心。有的父母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只记得要惩罚孩子,因此常常放弃了父母应该具备的爱心。当孩子没有按照事先说好的去做时,父母不是让自然后果去惩罚孩子,而是过于严厉,对孩子大声斥骂。这样的教育,不再是自然惩罚法,而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

自然惩罚法并不是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适用。一般来说,只要当过失后果不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时候,父母才可以让孩子尝尝这种后果带来的惩罚,如孩子挑食,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挨饿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受冻的滋味;孩子固执,父母可以不管他,让孩子感受到固执带来的麻烦。如果过失造成的后果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折磨,父母最好不要用,因为孩子的自尊、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对孩子说“不”是成年人的责任

如果把孩子比作驾驭小船试航人生之海的小船长,那么,父母与教师便是导航的罗盘和灯塔,必须时时提醒缺乏经验的小船长,哪里有险恶的暗礁,哪里是畅通的航道。

毫无疑问,处于导航者的位置,如果只是赞赏小船长的勇气和智慧,而不发出前方险情的警告,恐怕与谋杀者无异,尽管他可能爱心无限。

美国的一位母亲塞斯娅·怀斯写了一本书叫《别闹了,孩子》(中译本《可以对孩子说不》),我看完后十分惊讶:这是美国人写的书吗?怎么和中国父母的想法一样呀?美国的孩子不是很自由吗?他们的父母怎么会有那么多惩罚措施呢?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一个朋友给我讲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外国的妈妈领着8岁的女儿到中国朋友家做客。朋友准备欢迎客人的晚餐,告诉大家,晚餐准备的是西餐。8岁的女孩一听:吃西餐吗?她觉得中国人做的西餐肯定不好吃!她就说:今天我不吃冰激凌。因为按照惯例,吃西餐最后上一个甜点,一般是冰激凌。

没想到朋友的妻子做的西餐很好吃,冰激凌也很诱人。一端上来,8岁的女孩眼睛都亮了,直嚷着:“我也要吃冰激凌,我也要吃冰激凌。”但是主人在做的时候是按份做的,做的份数正好,并没有女孩的份。朋友的妻子就想把自己的那一份让给孩子。

没想到外国妈妈说:“NO!我的女儿刚才说过她不吃冰激凌,她今天就不能吃冰激凌。”可8岁的女儿一个劲地说:“我要吃冰激凌,我特想吃冰激凌。”朋友的妻子心软了:“给她吃吧!孩子嘛,经常说话不算话。”

可是外国妈妈仍然坚持说:“NO,她自己说不吃,她必须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今天她不能吃冰激凌的。”

我觉得这位外国妈妈十分理智,试想,当孩子有了这样的一次经历,她今后说话能不注意吗?她还能乱说吗?我常常说,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正是这个道理。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她就会记忆深刻,刻骨铭心地记着:今后要慎重,想好了吃还是不吃。

我想,我们做父母的要向这位外国妈妈学习,要敢于对孩子说“不”,让孩子承担自己决定的后果,切身的体验就会难忘,这就是深刻的教育。

我记起我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件事。

女儿经常领着一个邻居的小弟弟一块玩,两人在附近一家饭店的停车场玩得很开心。保安人员最怕孩子在停车场玩,为什么呢?因为他担心孩子拿石子划汽车,只要划一道这个保安就完了,汽车损坏说明他失职,而且他也赔不起钱。他的责任就要求他要把孩子轰走。可是小孩也有逆反心理,结果女儿就领着小弟弟藏在汽车后边,拿石头敲地,敲得保安心惊肉跳,就过来追他们。女儿倒很狡猾,她事先已经侦察好了,从饭店到家有一个铁栅栏门,小孩可以钻过去大人钻不过去。只要保安一过来,他们就跑,一过了铁栅栏门就逗这个保安。保安想了一招,这一天铁栅栏门没锁只是挂了个钩,可女儿不知道,于是她带着小弟弟又开始在停车场敲地,敲完了就跑,保安就追。女儿一听身后的声音不对,原来保安追过来了,门开啦,她就赶紧往家跑,吓得魂飞魄散。

我感觉不对就问她怎么回事。女儿说,我们跟保安捣乱,他把小弟弟给抓走了。

我一听就明白了,就跟女儿说:你是姐姐他是弟弟,你是主要责任人。他是跟着你捣乱的。现在出事了,你跑回家了小弟弟给抓走了,你能在家呆着吗?

我女儿不懂我什么意思,我对她说,你现在赶快出去找保安,有什么责任你来担着,把小弟弟给放了。

可女儿一个劲地直摇头,我不敢!我不去!

我说,不行,你今天必须去,你今天不去承担责任,明天你怎么有脸去见小弟弟呢?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爸爸相信你是好孩子,好孩子要敢作敢当,你一定要去!

我女儿没办法了,哭着去找保安了,这个事情终于解决了。

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因为对孩子说“不”,其实也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却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让孩子放弃了责任。譬如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许多父母都会替孩子赔礼道歉,渐渐地让孩子感受到原来发生任何事情父母都会帮他解决,甚至认为父母替他赔礼道歉是天经地义的事,有什么事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替他承担。孩子慢慢就会成为任性、自私、不负责任的人,这就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失误。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长不大,父母不要剥夺孩子体验责任的机会,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然后他才会永远记住自己的责任。什么事情最难忘,往往就是教训非常难忘。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才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父母要敢于对孩子说“不”,我的教育建议是:

藏起一半爱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依赖别人是坏习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成为一个自理自立的人,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对自己负责任!如柴洁心老师所说,做父母的要藏起一半爱心,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不要替他去做,放心地让孩子自己体验犯错误后的苦头。苦头吃上一些之后,他就会慢慢地改掉坏的习惯,而且他记忆很深刻。

申明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要事先和孩子定好规矩。如外出购物或到餐馆吃饭时,要规定孩子:不能买计划外的东西,不许吵着要额外的东西吃等,还可以事先提醒孩子:如果不守规矩,我们就走。

适当运用“命令”。往往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可能因为经验不够或者胆量不足而不敢或不愿意承担责任时,需要父母运用“命令”,要相信孩子的潜力,有时用“命令”强制孩子去体验,可能效果会更好。

第三篇:教育不能没有惩罚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

学校针对学生的教育,避免“惩罚”,杜绝“体罚”,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正如硬币也有正反两面一样,这种教育是不完美的。当学生在课堂上公然违反课堂纪律时,当学生违反学生校规章制度时,教师该如何处理?在当前教育中,有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滥用惩罚,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一种是不敢使用惩罚,不作为。

什么是“惩罚”?“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在我们学校教育中,这既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和行为上的。精神上表现为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操行扣分或纪律处分。这种精神上的惩罚能起到无形的教育效果。它是一种动态的教育措施,促使学生错误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使这些学生的灵魂受到一次净化,物质上的惩罚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如对学生破坏公物,浪费水资源、偷窃等行为,处于合理的赔偿或罚款。这些制度的制订对学生产生的约束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行为的上惩罚,比如在体育课上,对那些违反课堂纪律、未完教学任务的学生,实施“教育惩罚”,如:罚跑、做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这既能起到教育作用,又锻炼了学生身体,何乐而不为呢?现在,老师们越来越不敢批评学生了。也确实有个别学生在受到惩罚后离家出走的,也有个别学生家长跑到学校闹事的,这样的案得不到社会的理解,致使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放弃了惩罚的武器。但是,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曾受到批评,那他在将来的社会里很难面对挫折与失败。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一个人,有了缺点或错误,就要勇敢、正确地去面对,接受应有的处罚和教育,从思想深入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以便今后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学不来的,只能自己积累。从而使我们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教育是一门艺术,它既不能光靠那些苍白无力的说教,也不能异化为扭曲的暴力教育。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缺点或错误如何进行批评、教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含有技巧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并予以适度张扬。另一方面,适当的惩罚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批评和惩罚的目的是警醒学生,克服缺点,改正过错,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教育惩罚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是教师的职责和权力。对犯错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是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维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的需要。教师对惩罚权的放弃就是对自己一部分职责的放弃。当罚不罚,是教师的失职,是教师不作为的表现。

第四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无能的、悲哀的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无能的、悲哀的!

王书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 的“赏识教育”理念已成为共识,教师通过激发、鼓励、欣赏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动力,使学生在鲜花和掌声中扬长避短,体验到被别人欣赏的快慰,在快乐中健康成长。毋庸置疑,这种教育方法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多方的肯定,特别是一些教育理论专家和学者的极力推崇。

然而,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却是,学生没有积极的人生目标,学习自觉性越来越差,厌学,道德败坏,责任意识淡薄,而且非常懒惰,学业成绩一届不如一届。对此,教师心忧如焚,却又一筹莫展。我思考主要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学生理想、信念、责任感、价值观缺失导致的学习的内驱力缺乏是孩子难教的原因之一。现在,随着小康社会的姗姗而来,生活越来越富裕,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他们中不少孩子在性格特征上表现为任性、自私、孤独;生活上表现出娇气、缺少合作精神和责任心,动手能力不强。由于孩子太少,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地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渐渐在孩子心中形成了“没有什么是得不到的”的概念,因此,理想、前途、责任感等对于他们根本不必去思考,学习就成为家长和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负担。

惩罚教育缺失导致教育手段单一乏力是孩子难教的又一重要原因。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教育应该包括表扬、批评、奖励和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但是现在,中国的教育转型太快,太过于浮躁,常常“一边倒”,不是极左就是极右。现在的情况就是一味高唱“赏识教育”,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在各级各类文件中更以法律的行式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惩罚中的一种形式)。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禁止体罚学生。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对于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育工作者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从上到下一切规章制度里都有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其实这个规定就剥夺了教师的惩罚教育的权利。因为除了明显的体罚行为,其他一切惩罚都可以归结到“变相体罚”的范围之内,包括言语上的批评。

在这种大环境下,许多教师对惩罚教育避而远之,加上新闻媒体不时报导教师滥用惩罚使学生伤亡而受到法律惩处的事件,更使教师谈“罚”变色。“惩罚”二字更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最后为了生计,只好把教育的底线降到最低层“只要不出事,不管他学习得怎样,不管他成长为何物?”,丧失了教育者应有的的立场。试问:如果面对乱糟遭的课堂、面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老师熟视无睹,那是不是对其他同学受教育权的一种漠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本应被教育者及时、有力地纠正的缺点错误被遮蔽和搁置下来,导致学生的缺点不断蔓延,最后犯下一些不可挽回的错误,谁来为这个错误买单?正如一位网友大声疾呼所言: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无能的、悲哀的!

纵观古今中外,对于惩罚教育的积极作用无庸置疑。从辩证法的原理来讲,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群体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不同个性的个体,不可能用单一的教育方法就能帮助他们塑造出良好的品格和能力。温情说教对于某些错误行为和学生个体并不适用,对多数学生可能简单的说服教育就能使其悔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个别学生则会对这样的方式不以为然,同样,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分过错轻重,一味地进行说教,会使学生对错误的认识产生偏差:一方面犯错误的学生会将学校与教师视为软弱,漠视规章制度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未能起到相应警示作用,客观上会纵容那些对错误行为跃跃欲试的同学竞相效仿,助长不良风气的蔓延。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斯金纳认为:行为随着其后的及时的结果而变化,愉快的结果加强行为,不愉快的结果减弱行为,愉快的结果被称为强化物,不愉快的结果被称为惩罚物。由此可见,赏识、表扬与惩罚、批评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针对不同的教育情境而采取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其中,惩罚就是通过对学生施以“惩罚物”,以减弱其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使错误行为得以遏制,也就是布鲁纳的“负强化”。

几位外国著名教育家更是肯定惩罚教育。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但是也不排除使用惩罚。在其名著《大教育论》中,他专门用一章来论述惩罚。夸美纽斯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依夸美纽斯书中所述“,严格的纪律”即是惩罚)。他以“ 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做例子,强调惩罚的重要性。他又拿渔夫捕鱼做比喻:“渔夫用网到深水里去捞鱼,他不独用铅块悬在网上,使它沉下去,而且把橡木系在网的另一端,使它能够浮到水面。同样,凡是想把青年捞入德行之网的人,他就必须一方面用严酷的方法使之畏惧和恭顺,另一方面用温和与情爱的方法去抬高他们。能够结合这两个极端的老师就是好教师。”接着,夸美纽斯得出结论:在学校教育中犯了错的学生应当受到惩罚。这种惩罚不是要消除他们所犯的错(因为既成的事实无法改变),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错。教师必须使学生知道惩罚对他们有好处,这样,他们才会把惩罚当做医生开的苦药一样看待。19 世纪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其共产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对惩罚教育作了深入全面的论述:“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只要存在学校教育,只要需要教育发挥其在促进儿童社会化方面的职能,教师惩罚行为就有其继续存在的基础。”最文明的英国到今天不是依然存在“棍棒”惩罚教育的具体操作细则吗?中国古代光耀世界的灿烂的文化中,谁又能说没有先生戒尺的功劳?

山西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太原进山中学教师王睿文说,现在班主任面对的孩子许多都是独生子女,加上社会上提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导致教师该管的不管,学生跟老师顶嘴甚至动手的事时有发生。在教育过程中,惩罚是不可缺少的有益补充,一个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适当的惩罚教育,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孩子自尊自信,相反,某些时候,赞赏多了,孩子会产生麻痹心态,一听到别的声音就不能接受。奖励用得好可以起到激励作用,滥用奖励,易滋生盲目自信,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会助长自我膨胀;同样,惩罚用得好也可以产生激励作用。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一个使学生对自己犯的错误承担责任的最好方法就是接受应有的惩罚。

因此,我想大声呼吁:请给与教师教育惩罚权吧!这是因为,人的受教育过程就是学习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中充满了惩罚。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并非只是担当一个传授课本知识的责任,否则也就无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了。它是一个学生在走向社会,作为社会成员独立承担社会责任之前的预备阶段,对于学生来讲,这里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在这里不但要得到知识,还要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集体和谐共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获得成功与赞赏,而遇到更多的会是失败与教训。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经常会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我们如何能够不使用惩罚而让孩子们了解一个充满惩罚的社会呢?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不仅不可能远离惩罚,而且应将其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在必要的时候必须使用惩罚。

当然,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和歧视,让学生难堪,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惩罚必须因人而异,适度惩罚。赏识能给予孩子自尊和自信,惩罚则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要特别小心地为学生着想,要顾及学生的承受力和尊严,过度惩罚只会造成反效果。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们终生受益。

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应该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让孩子感到责任感,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现代人。美国前总统里根儿时的故事常常被当作惩罚教育的典范。1920年,一个12岁的少年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这块玻璃是花12.5美元买的,你得赔偿。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惩罚有利于责任心的培养,孩子正是在一次次的惩罚中学会了去承担责任。

而体罚是一种以身体折磨或者身体伤害作为惩罚手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强制教育方式,它不但违反基本的教育规律道德要求,也是被广大有责任心的教师共同鄙弃的行为。而惩罚教育是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采取的一种教育行为,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给予的否定评价。必要的惩罚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许多赏识教育无法体验的东西,它给学生带来的痛苦只是表征,重要的是能使他们从中得到的启发与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如果没有适当的惩罚,我们正常的教育秩序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维系,也会使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受到更大的“自然惩罚”。

作为教育理论,惩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可否认,但是,本应作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一项基本权利的惩罚教育,要想真正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缺乏必要的法理基础。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哪一部教育法律法规明确授予教师这项权利,即便是2009年8月份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也只有“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的表述,这个表述最多也只明确了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权,而这只不过是惩罚教育权的一部分。二是缺乏社会舆论支持。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对教师善用惩罚手段,教育、挽救、成就学生鲜有报道,而对教师滥用惩罚造成后果的新闻则趋之若鹜,大肆渲染,大有不鞭笞讨伐誓不罢休的势头,把正常的惩罚教育与非法的体罚一棒子打死,“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误导了公众,剥夺了惩罚教育的生存土壤。三是家长不理解。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尽管有的家长生气时对孩子动辄打骂,但是在学校就是批评语言上稍重,家长也难以接受。比如一个学生在教室中乱扔垃圾,老师要求该学生必须彻底清除所扔的垃圾,同时将教室其他垃圾也一并清除,作为小小的惩戒。结果家长到学校找班主任大闹一通,说是老师变相体罚,侮辱学生人格;又如两学生打架,老师了解原委后,责令一生想对方道歉,家长找到老师,逼老师向其子道歉„„四是多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教师们要排除 “体罚与变相体罚”的心理障碍,研究探讨怎样将惩罚教育这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科学、合理、艺术地运用,做到有理、有据、适度、灵活,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挑战。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无能的、悲哀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让我们正确认识与理解惩罚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完整的教育,锻炼坚强的品质,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篇:辩论赛:惩罚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二、讲究惩罚艺术

其实,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惩罚教育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惩罚教育不是体罚教育,有它本身的原则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恰当地发挥它的作用的话,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将更加完美,我们的教育手段也会进一步完善。

说到惩罚,有的人总是讳言教育惩罚,可是离开了惩罚的教育还是完整的教育吗?应该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教育,无非就是人格熏染和行为养成,而行为的养成必须靠训练,训练就是强迫,所谓强迫就是学生没有做到就必须惩罚。小学生正处在混沌期,必须严格要求,把根扶正。在矫正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历痛苦,但谁会否认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没有裨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惩罚教育是以尊重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学生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它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通过使其承担由于自身过错而带来的责任,达到使学生认识错误,不再犯错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它与表扬表面上对立,实质上统一,都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一、什么是教育意义上的惩罚

所谓惩罚是指“实施处罚使犯错误的学生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处罚方式。惩罚是一种权力而非权利,是教师用于惩处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的权力,是针对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惩罚权首先来自学校,教师就是一个执行者。因此,我们认为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是学生接受另外方式的教育。所以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所以笔者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二、惩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1、教育惩罚既是教师管理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小学教师,更是责任重大,因为一个人的品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童年时代形成的。如今教育界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老师追求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效果。用爱心教育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不得不关注这样一种现象,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眼中的龙凤,小皇帝,百般宠爱。这样的生活环境造成一部分学生自私,缺乏爱心,个性脆弱,受挫能力差。教师是应当尊重学生,但是尊重学生并不是不批评学生。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连一句批评都不能有勇气接受,将来又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这种一味迁就、信马由缰、放任自流,看上去是尊重了学生,实际上是使得学生从小是非不分,弱化耐挫力。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

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体验性,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学习过程已经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惩罚”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体验,没有批评和惩罚的人生是没有的,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和惩罚的人生是不健全的。作为学生,只有从小接受恰当的教育惩罚,不断积累惩罚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体验,才能增强抗挫能力,才会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由此看来,教育惩罚既是教师管理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2、教育惩罚的目的

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过失有足够的认识,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是让孩子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用中医之说比喻教育惩罚最形象准确,那就是扶正祛邪。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的艺术之一,教育惩罚与更是出自博大且浓浓的爱。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坎坷,一个人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有时会走入歧途,最需要人去帮助,去训导,去惩罚。此时,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惩罚学生的任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必须有违背规矩后的惩罚,就要让孩子为违规付出成本。由于孩子是成长中的人,可塑性极强,必须让孩子从小明白:每个人获得的自由应该是相对的,当你侵害到别人的自由时,就要以限制你的自由作为惩罚条件,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大智慧,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因为此时的惩罚是必要的。笔者曾看到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3、古今中外,惩罚从来就是教育的一部分。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些都说明了惩罚教育的重要性,当然不是说动辄就是棍棒相加,而是要有必要的惩罚,使人免除不良习性,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对这些话可能很多人会大不以为然,因其与时下流行的教育观大相径庭。的确,这些话都不全对,但其中所蕴含的一些道理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对学生不敢批评,更不敢惩罚,结果是使教师们心理压力增大,无所适从,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也降低了。

笔者还查阅一些资料,发现一些教育专家也认为在必要时可以给学生以处罚。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假如某些人没有受到温和方法的影响,就必须求助于比较粗暴的方法,要到用尽一切方法之后,才能宣布一个学生不堪造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杜克先生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人的发展》中断言:“考虑到今日学校的规模和世界范围内的学生向权威挑战的这种似乎是日益增长的趋势,一概废除惩罚也是不现实的。”

我们还可以看看其他国家教育中也存在惩罚教育。黄痊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在美国,如有学生将不允许带的东西带进学校,如传呼机、手机,学校一律没收,并不再还给学生。而在澳洲,一些公立学校的处理很简单,每个学校都设有两个警戒室,学生要是犯错误了,老师就请你到警戒室去,由专门的教师依照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不同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采取赔礼道歉或写检查等不同的处治方式。最严重的惩罚是开除,在停学的日子里,家长是法律监护人。如果再不起作用,该学生就会被收到特殊学校去。

三、正确的运用教育惩罚

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这一点必须意识到,弄不好会伤害人,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那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如何去正确实施惩罚教育呢?

1、尊重的惩罚

笔者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我们惩罚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哪怕是几岁的孩子,在他性格形成的童年,也许老师的一次武断的教育就有可能造成他永远的伤痛。因此在实施惩罚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技巧方法,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冷嘲热讽。

美国著名的解剖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受的一次惩罚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麦克劳德上学时岁什么都好奇,一天心血来潮,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便于同学偷偷把校长的爱犬杀了。校长知道后,非常的恼火,决定对他们实施惩罚。怎么惩罚呢?校长了解到麦克劳德是个好奇的孩子,好奇心促使他犯下这个错误,他十分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决定:一个星期内画出两幅图,一幅是狗的骨骼图,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在这样一个惩罚措施下,麦克劳德认真的研究狗的内部结构,查阅了很多资料,终于完成了两幅图,并交给了校长,校长对他进行了高度的表扬。杀狗事件就在这样一个结果中结束了。而麦克劳德却从此对解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奋于解剖学的研究,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解剖学家。想当初如果校长不尊重麦克劳德,只是狠狠训斥了麦克劳德,让对方难堪,反而扼杀了他的好奇心,这会直接摧毁孩子的自尊自信,由此厌恶学习,厌恶学校,甚至厌恶生活也不会引起他对解剖学的兴趣了,更没有他后来的成就了。

2、爱心的惩罚

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不管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惩罚教育措施,爱心是不能丢弃的原则,毕竟爱心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主流教育方法,作为教师应该创造一种宽容、轻松的教育氛围。当学生犯错时,更多的应该是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实施惩罚教育,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

使惩罚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崭新境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艺术和艺术的教育来实现的。例如几个小孩正在扯着一棵小树拔河,一位女老师跑过来大声呵斥到:“撒手,小树被你们弄死了!”随后她又吼道,“下午罚你们劳动,给小树浇水培土,听到没有?”几个孩子吓得低下了头,其中一个胆小的孩子还抽泣起来。而我们的老教育家孙敬修老师却是这样惩罚的,他也是看见几个小学生摇一棵小树,孙老沉思片刻,走过去把耳朵贴在了小树上。孩子们莫名其妙,问他干什么。孙老说:“你们听,小树在哭呢,你们把它的命根快摇断了。”孩子们听了后,惭愧的低下了头,孙老继续说:“那么我们去拿铁锨和水桶好吗?”孩子们飞快的拿来了水桶和铁锨,孙老和他们一起给小树浇水、培土。以后,孩子们还当上了小树的“卫士”,为小树培土、浇水。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惩罚”方式,很可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教育惩罚成为教育艺术,就不会给孩子们留下心灵的创伤,心理体验就能够给孩子以“良性刺激”,形成正确的心理价值趋向,从而达到一个崭新的教育境界。

3、自然的惩罚

如果一个人从没有体验过、也没有看到过别人被烧红的铁灼伤过,他是不会相信烧红的铁会灼人的。他只有亲自体验过或者见到过别人烧伤过,他才不会去碰的。惩罚正是为了使人不再犯重样的错误,并养成良好的习性的,避免一再被烧伤。笔者曾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这个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答,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就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拉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这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专制不是爱,把人家不需要的爱强加给别人,是专制;溺爱不是爱,溺爱对人是不尊重,明明你行我觉得你不行。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象。

下载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惩罚策略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教育惩罚策略 巫玉 敏[摘要]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惩罚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是无法避免的。中学班......

    体制不完善是官僚主义蔓延的土壤

    体制不完善是官僚主义蔓延的土壤 华南农业大学思政部教授 张丰清 2013年06月24日08:57 来源:南方日报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看到,党内......

    “惩罚”教育,另类爱心教育

    “惩罚”教育,另类爱心教育文∕陈泽明刘畅„摘要‟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科学的“惩罚”教育也是真正......

    幼儿园惩罚教育心得体会

    阅读《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后不禁为自己的浅薄而感到惭愧,说到底,我还是不了解孩子,还是缺乏理论的奠基。此时,我想到前辈们给我的忠告:多看书,多积淀。暑期有幸阅读了《和孩......

    小学生的惩罚教育

    谈一谈小学生的惩罚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的......

    小学生的惩罚教育

    小学生的惩罚教育 摘要:惩罚教育,是古代私塾、家庭以及现代小学学校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种传统的惩罚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

    也谈惩罚教育

    也谈惩罚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谈“惩”色变,人人自危。而主流教育方法是,表扬,鼓励,发现闪光点。学生被尊重的地位越来越高,怪不得大家都在叹惜: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这是为......

    惩罚教育-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施能接 近期来,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教育训练法,该书内容独特、事例翔实、语言洗炼、论理精辟、装帧典雅,是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的益友。作者是徐向洋,是我国首创的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