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城乡妇女离婚维权等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城乡妇女离婚维权等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何好生 余晓香 何淑艳 朱小英 朱玉萍 黄金山
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一般而言,婚姻一词的起源有三种说法:汉朝的郑玄说,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礼。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换句话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现代婚姻是指由国家相关法律或社会习俗认可的男女两性之间永久性的结合,是男女两性合法登记融入社会的法定契约,是人类社会生活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社会离婚现象日趋上升,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运行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笔者一行对R县2011年以来城乡离婚妇女进行了走访调研,深入到多个乡镇、社区(村委)、法院、民政、司法等部门,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反馈600份;并实地走访了40名离婚案件中的当事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对该县城乡妇女离婚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
一、城乡妇女离婚的现状及特点
1、城乡离婚率呈上升趋势。据R县相关部门数据显示,2011年该县离婚达486对,比2010年增加了 28对,增长率6.1 % ;2009年夫妻离婚422对,比2008年增加 21对,增长了5.2% ;2007年夫妻离婚382对,比2006年增加16 对,增长4.4%。
2、离婚民主化进程在加快。据民政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该县夫妻达成协议离婚的222对,经法院判决离婚的264对,所占比例分别是45.7%、54.3% ;2010年,夫妻达成协议离婚的198对,经法院判决离婚的 260对,所占比例分别为43.2%、56.8% ;2009年,夫妻达成协议离婚的163 对,经法院判决离婚的259 对,所占比例分别为38.6%、61.4%。
3、离婚妇女自主率在提升。据法院民事诉讼数据显示,2011年该县女方提出离婚的144 件,男方提出离婚的120 件,所占比例分别45%、55% ;2010年,女方提出离婚的121 件,男方提出离婚的139 件,所占比例分别46.5%、53.5% ;2009年,女方提出离婚的116件,男方提出离婚的143 件,所占比例分别44.8%、55.2%。
二、导致婚姻破裂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600份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基本找准了导致婚姻破裂的十三个主要因素。一是因一方婚外情成为离婚的主要因素。婚外情、婚外性行为必然会造成对另一方的情感伤害,导致精神痛苦,因此也成为了夫妻感情的最大杀手。绝大部分婚外情直接导致了离婚的结果。婚外情、婚外性行为,已经成为夫妻感情破裂的主要因素,成为无法维系夫妻关系的根本原因。在该县A律师办理离婚案件的过程中得出一个结论,即夫妻离婚的首要原因就夫妻一方有婚外性行为。据离婚调查问卷表明,配偶的婚外性行为首当其冲,成为鸳鸯离散的“罪魁祸首”。其中包括性格或感情不合、家庭经济纠纷、性生活不和谐、“第三者”插足等,但40%以上的离婚人士一致认为,配偶的婚外性行为使他们深受伤害并直接导致婚姻破裂,高居离婚率首位。据调查分析,造成婚外恋发生的原因,也是男女有别。男性多以寻求刺激、满足欲求、贪图一时之快者居多;而女性则往往系因家庭不睦、或是对丈夫及家庭生活状况不满所致。这使她们无论在心理、感情和经济上,都有依赖外遇者的倾向,其中不少人把婚外所恋者作为离异后的对象。但也有专家指出:婚外性行为并非离婚主因。虽然“婚外性行为”是一个难以举证的离婚原因,但是婚姻问题专家都认为婚外性行为并不是婚姻危机的本质原因,它只是关系破裂的最终结果——离婚的催化剂。也就是婚姻本身有问题,进而引出婚外情最终导致离婚。二是因性格悬殊且互不包而导致离婚。性格相距悬殊是指夫妻双方性格相去甚远,彼此心灵原野干涸。一个很外向,一个很内向,或一个依赖性很强,一个独立性很强,这样的夫妻组合在互相不调适、不包容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出现婚姻问题的,调查中35.5%的离婚人士坚持这一观点。三是因一方不履行家庭义务导致离婚。男女双方一
旦缔结成家庭,对家庭都有应尽责任和义务。如果一方或者双方不愿意承担家务、教育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久而久之,有的离婚双方就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分手;调查中29.6%的离婚人士坚持这一观点。四是因性生活不和谐成为离婚原因之一。调查中48.2%的离婚人士认为离婚的因素很多,性生活不和谐是其一。性生活问题,一直是人们比较敏感和较多回避的一个话题。即使在观念开放的现代社会,因为性生活不和谐而提出离婚的还是不多,但作为爱情基础之一的性行为对于婚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夫妻之间没有正常的和谐的性生活,那么这样的婚姻多半是不牢固的。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疲惫导致性能力、性要求的降低,加上另一半的报怨,结果是性生活不和谐以及婚外情的发生。五是因缺乏爱情基础的而导致离婚。缺乏爱情基础的婚姻是指维系的不是爱情而是其它因素,如草率结婚者和实用型的 婚姻,当事人贪图对方的社会地位、金钱或是违背自己意愿的婚姻。由于婚前注重物质、容貌,双方缺乏了解,对待婚姻不慎重,草率结合,发展到一定阶段,一般会以离婚收场,有的运用财富、社会地位去吸引女人,他们觉得只要有钱就能的到女人的芳心,殊不知女人在物质生活得以充分满足的情况下,会追求情感上的满足。因此,许多有钱的女人生活得并不幸福,有些人靠寻找婚外情人来弥补婚姻中的遗憾,调查中65.5%的离婚人士坚持这一观点。六是因双方不能同步成长导致离婚。不能同步成长的婚姻是指夫妻之间不能共同的进步和发展。如一方奋斗不止,而另一方停滞不前,双方在事业和追求上造成落差;一方好学上进,而另一方却无所事事,整天打牌玩耍,不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日久天长,双方的共同语言、兴趣会越来越少,世界观、价值观也会出现差异,从而导致婚姻的破裂,调查中28.5%的离婚人士坚持这一观点。七是因夫妻间情感疏远而导致离婚。缺乏异性相处的技巧与方法,未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彼此感受不到对方的爱,感情逐渐疏远而导致离婚的,也不在少数。追求精神、情感的满足,是夫妻之间共同的基本需求。但由于男女两性在认知、思维及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从而使这一需求有可能很难得以满足,其一不了解配偶真正的需求,或对配偶的心理需求根本就是一无所知,即使双方都付出了爱,但这种爱可能是配偶不需要的;其二来自生活和事业的压力,双方平日忙于工作,彼此缺乏交流,感情逐渐疏远,最终感到陌生;其三一方事业发展,漠视对配偶的呵护造成另一方孤独感强烈或红杏出墙;调查中52.6%的离婚人士坚持这一观点。八是因一方生理原因而导致离婚。一般是指配偶一方有生理疾病或精神疾病而导致的离婚。另外如果夫妻两地分居,由于缺乏经常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照顾,感情会逐渐淡化,一方或者双方不能调整好情感,也很容易移情别恋。其它如因住房问题、一方出国也可能导致离婚;调查中67.8%的离婚人士坚持这一观点。九是因家庭物质原因引起离婚。失业对婚姻的破坏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物质在恋爱及婚姻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失业使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失业常常会引起人们持续性的焦虑,一些夫妻相互责备对方,从而加剧夫妻之间的矛盾,引起婚姻的破裂。事实上,贫穷的确给婚姻带来过度的压力,以至贫穷夫妻的离婚率比富裕夫妻高出两倍。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发现,因物质原因离婚或发生争吵的多为教育程度较低的夫妻;调查中62.4%的离婚人士坚持这一观点。十是因婚姻家庭暴力而导致离婚。夫妻双方都是家庭平等主体,应互相尊重和互相体谅。由于男尊女卑的传统恶习还没有根除,大男子主义思想较重,认为男人打女人是应该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打人是家庭内部的事,其他人无权过问。家庭暴力主要表现为:殴打、捆绑、残害、强奸、强行限制人身自由等。由于家庭暴力,就会给受害方造成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婚姻最终走向死亡;调查中72.5%的离婚人士坚持这一观点。十一是因一方恶习成性而导致离婚。赌博和吸毒一经染上,如果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家人。有的因染上赌博、吸毒成瘾后,为了筹集赌资、毒资不惜铤而走险,实施抢劫、偷盗、贩毒甚至杀人,走向犯罪道路;调查中43.7%的离婚人士坚持这一观点。十二是因婆媳关系等处理不好而导致离婚。一个家庭中,如果同辈之间、晚辈之间与长辈之间在生活上不能互相尊重或对他人的性格不能相互理解,或因为子女教育、生活琐事处理不当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不信任直接导致双方产生矛盾,促使婚姻的破裂;调查中35.8%的离婚人士坚持这一观点。十三是因其它原因导致离婚。现代婚姻注重的是生活质量。一方犯罪被判刑、一方无生育能力、再婚后因存在子女抚养及老人赡养问题等,也会引起离婚。越来越多的夫妻面对着这样一种现实:他们之间没有第三者,没有家庭暴力,没有性无能,不存在及其司法解释法定判离的情况,但却因感情淡漠及其他很实际的问题而离婚;调查中29.7%的离婚人士坚持这一观点。
三、关于离婚造成社会影响面的调查
笔者一行通过实地走部分城乡离婚妇女、座谈交流、深入调查研究,从三个层面上对该县离婚所造成的社会影响面进行了综合分析。
㈠从积极层面上分析。如果离婚的目的在于反对婚姻关系中的封建因素,反对在精神上的侮辱,反对在肉体上虐待,那么,离婚对社会是有积极效应的。一是有利于突破封建残余思想,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从封建社会脱胎出来的,男尊女卑、“从一而终”等封建社会残余思想仍然在侵馈着人们的灵魂,妨碍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包办婚姻、暴力婚姻等不平等婚姻的解体,充分体现了妇女的平等与反抗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有力地打击了封建残余思想,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二是有利于死亡婚姻的解体,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离婚是夫妻感情破裂解除精神痛苦的一种法律方式。婚姻失去了爱情,夫妻失去了信任,地位失去了平等,权利与义务失去了平衡,成天骂骂咧咧,打打杀杀,给双方精神上造成极大的压力和痛苦,以至影响各自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因此,死亡婚姻的解体,有利于男女双方解脱痛苦,寻求幸福,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㈡从消极层面上分析。如果离婚是由于夫妻道德上的不良因素,如否定夫妻的平等地位,否定相互承担的义务和职责,或者是一方或双方生活作风问题、地位变化问题等道德水准偏离导致的离婚,那么,对社会将会产生消极的效应。一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睦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有的因离婚而导致家庭动荡;有的因仇恨而报复杀人、毁容、致残等,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因被抛弃而赌博、酿酒、吸毒、卖淫、嫖娼等,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二是败坏社会道德风气。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夫妻相互间因不履行义务,不抚养孩子,不赡养老人,或包养情人,或嫖赌、吸毒等而离婚的,则败坏了社会风气。三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遭受父母离异之苦的孩子,在经济上享受不到完整家庭子女的同等待遇,少数孩子甚至失去了上学的经济条件,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在心理上,孩子总认为父母的离异是错事、丑事,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打击,形成孤僻性格,缺乏交往处事的能力。有的父母再婚,孩子无人管教,流浪街头,以致走上了犯罪道路。
㈢从现实层面上分析。一是损害了离婚妇女的身心健康。离婚,从法律上标志着夫妻关系结束,意味着家庭的解体、爱情的消失、亲情的解散,对妇女的冲击是最大的。一方面,我国经历了漫长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直到今天,传统的贞节观和男强女弱的旧思想仍在严重地妨碍着离婚妇女的再婚。离婚的男性在择偶的标准上受年龄、职业、地位等条件的限制少,选择的范围宽,再婚的机会多。而离婚的女性,特别带着孩子的中年甚至年轻妇女,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她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被离婚打乱。在走访的10对城市离婚夫妻中,女方再婚的3人,仅占30%;男方再婚的7人,占70%。另一方面,离婚时对有过错的一方,尤其是插足他人家庭的“第三者”得不到法律的惩处,因此,造成离婚妇女在心理、生理和感情上的长期不适,而导致身心疾病。周女士90年代初与丈夫余某结婚,生有一女。余某在外包养一情妇,并生一子。98年,余某起诉离婚,周不同意,余某及情妇多次威胁侮辱周女士,使周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99年,法院判决离婚。余某与情妇正式结婚。周女士因受到刺激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二是损害了离婚妇女的合法权益。离婚是一种用法律手段解除婚姻关系的社会行为。离婚中涉及到许多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况十分复杂,处理非
常棘手,离婚妇女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⑴收入底子难摸清。大多数家庭是男性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有的离婚前就隐瞒收入,转移现金,女方摸不清底子,找不到证据,法院往往是根据男方的意愿,愿给多少就判多少,女方的合法要求得不到满足。年满45岁的陈女士在家务农,丈夫颜某从95年开始在外承包建筑工程,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98年底颜某提出离婚,并将存款全部移到情妇的户名下,陈女士要求法院判给40万元,但摸不清底子,供不出证据,最后,法院根据颜某的意愿判给女方6万元。⑵住房分割难兼顾。大多数夫妻的住房在男方单位婆家,房子判给女方,或是男方单位不同意,或是居住婆家不便利,住房归女方的有5起,占50%;在走访的10对农村离婚夫妻中,住房男女各占一半的有2起,住房全部判归男方的有8起,8名妇女离婚后无安身之所,实现生活中类似问题司空见惯,在农村生活住房往往建筑在男方所在地,离婚后女方觉得居住不便,往往主动放弃房屋所有权,净身出户漂流外地。⑶土地调整难到位。在农村,男女结婚后一般是女到男家落户,女方责任田在男家,离婚后,女方回到家调不到责任田。按现行政策,农村责任田的承包期是30年不变,这就意味着一部分离婚后的妇女将无田无土,难以为生。在走访的20对农村离婚夫妻中,女方外出打工的4人,回到娘家的2人,已再婚的6人,其中,重新调整责任田的只有3人,有8人的责任田仍在男方,无法耕作。⑷抚养费难兑现。离婚时,未成年孩子多数判归女方抚养,男方按规定承担一定数额的抚养费教育费。离婚后,男方不负责任,抚养教育费兑不了现,孤儿寡母在经济上陷入困境,生活难以为计。在走访的20起离婚案件中,孩子判给女方抚养的有16起,其中有4起男方在法院判决后拒付抚养费。
五、保障维护离婚妇女权益的建议
1、开展美满家庭创建活动,倡导道德维权。婚姻既是一个法律范畴,也是一个道德范畴。开展社会主义家庭美德教育,倡导道德维权是维护离婚妇女权益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以“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好妻子”、“好丈夫”、“金婚夫妻”等评比竞赛活动,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传统美德,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夫妻平等、和睦、相爱、互助的道德关系,提倡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教育、引导夫妻双方增强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切实履行父母抚养教育子女、子女赡养尊敬老人的义务,加强从道德上维护离婚妇女的权益。
2、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注重法律维权。婚姻是男女两性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缔结而成的,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而解除。加大立法、执法力度,立足法律维权,是维权离婚妇女权益的根本保障。一是要认真研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宣传《婚姻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比如,对有婚外情的过错方,非法插入合法夫妻之间的“第三者”,隐瞒收入、转移财产的行为方等,在法律上必须有追究其责任的明文条款。从立法上充分保障离婚妇女的权益。二是依法维权,严格执法。在办理离婚案件时,要依法照顾女方的利益,比如,在孩子的抚养、住房的分割上应征求女方的意见,优先满足女方的合法要求。在责任田的调整、小孩抚养教育费支付上,要采取法律措施保障兑现,从执法上有力地保障离婚妇女的权益。
3、建立健全妇女维权体系,突出联合维权。一是要建立维权体系,突出联合维权。维护离婚妇女的权益是一项工作量较多,难度较大的工作,相关部门要建立维权机构,健全维权体系,突出联合维权。各级审判机关要建立妇女维权合议庭,直接审理离婚案件,且要实行妇联干部担任特邀陪审员的制度,让妇联干部参与离婚案件的审理;二要突出妇联维权,及时化解婚姻矛盾。县级以上妇联组织要建立妇女法律援助中心或法律服务所。及时为受害妇女提供法律帮助和法律服务;三是要充分发挥基层调解委员会的作用。乡、镇要建立由妇联、民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婚姻纠份调解委员会,用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化解夫妻间矛盾,维护妇女权益;居(村)委会、夫妻双方及所在单位要积极、主动做好当事人的教育、劝导
及转化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共同配合,发挥网络优势,联合维护离婚妇女的权益。
4、着力提高妇女自身素质,实现自我维权。婚姻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人生的幸福与否,在婚姻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婚姻的主体者,夫妻双方必须正确的把握。特别是新形势下的女性,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着力自我维权。一是要树立信心。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克服自卑感,消除依赖思想,坚定信心,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提高自我维权的意识。二是要加强学习。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刻苦钻研业务,正确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做家庭的使者、事业的强者,提高自我维权的能力。三是要善于用法。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让法律知识成为自己手中的武器,提高自我维权的法律水平。
第二篇:妇女维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的不断调整,妇联维权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顺应社会的变革,提升妇女维权的水准,是妇联组织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近年来,通过对妇女维权工作的不断探索,找准了宏观维权和微观维权、妇联职能维权和社会维权的结合点,坚持以发展落实维权,以维权促进发展的工作理念,发挥社会维权优势,提高妇联维权的效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安宁。但是,不难看出,妇女的合法权益时有侵害,妇女的合法利益时无保障,有待于有关部门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思考与解决。
一、整合力量,积极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妇女维权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靠妇联干部这个单一群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从过去的工作实践中看,妇女权益的维护必须要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变“单打”为“双打”,不断壮大维权队伍,把妇女维权工作触角直接延伸到政府各职能部门,增强各部门领导的维权意识,密切部门之间的联系,共同研究解决妇女权益中的重大问题,积极促进维权手段法制化。需要推荐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法律专业知识、长期从事妇女工作、热心为妇女服务的同志担任人民陪审员,利用她们的合法身份,在参与庭审中引导当事人合理举证,为当事人代言,有效维护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成立由公、检、法、司以及群众团体等组成的维权联席会,共同为弱势妇女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既降低维权成本,又提高维权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健全妇女法律援助网络,妇女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特邀陪审员队伍建设,完善社区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将妇女维权工作纳入法制建设轨道。强化宣传,优化社会环境是做好妇女维权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各方面、各层次加强普法宣传教育,重点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积极开展家庭学法竞赛、女法官送法进社区、“不让毒品进我家”、“争创零家庭暴力社区”承诺签字等活动,增强居民知法、守法观念和依法维权的能力。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内容,丰富宣传手段,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维权工作的重要性,从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时代意义,加强领导,做到机构建立、领导到位、认识到位。能找准维权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及时解决维权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大量侵权案件得到有效处理,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妇女权益的问题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光靠妇联部门的每日接待是不够的。既变“坐等上门”为“主动登门”,要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一是“借会代言”,提升维权层次。抓住人大、政协会议谏言献策的有利时机,牵头发动人大女代表和政协女委员会的优势,推动党委和政府制定或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二是“借媒体代言”,扩大维权影响。借助媒体的辐射和教育功能,通过报纸、电视等形式,宣传妇女维权的意义,在报刊上登载依法维权、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预防女性犯罪方面的典型案例。三是“借事代言”,强化维权效果。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配合公安、司法部门开展打拐禁娼、拒毒防毒工作,如去女子监狱、女子戒毒所、女“法轮功”转化学习班等处看望失足妇女,建立帮教小组,及时跟踪帮教,为推进改革、稳定大局做出积极贡献。
二、查找问题,寻求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途径
1、男女平等问题。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到现实中的男女平等,妇女的政治权利、经济地位、教育机会、发展环境和法律保护等合法权益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几千年封建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妇女自身素质及旧价值观的影响,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外来人口中妇女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意识较差,法制观念相对薄弱。
2、妇女受侵害问题。家庭暴力是危及妇女婚姻家庭权益的主要问题。婚外恋、包二奶、第三者插足是引发夫妻矛盾、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拐卖妇女儿童、强奸、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屡打不绝,屡禁不止;因家庭暴力引发的离婚案件仍占一定的比例,妇女在离婚案件中仍处于弱势。
3、教育问题。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春蕾计划”的实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春蕾计划”有一定的局限性,女性在受到高中、乃至大专以上教育的女性远远不如男子。
4、经费问题。近年来,由于财政吃紧,造成维权经费严重缺乏,妇联维权工作的对象多数是弱势群体,尤其是这些妇女的素质低下、帮扶难度大,加之受组织性质、职能所限,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妇联协调各部门开展维权工作存在一定的障碍。
5、人员问题。各级妇联组织没有从事维权工作的专职、专业人员,大大的减弱了基层妇女组织的活力,进而影响到基层妇联维权工作的开展。
三、积极探索和思考,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要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和思考妇女合法权益维护的有效途径,以统一思想认识为着力点,组织领导到位,营造浓厚的维权工作氛围;以务
求实效为出发点,方法措施到位,开展扎实有效的维权工作;以完善制度为落脚点,维权机制到位,努力提升维权工作水平。
1、转变工作机制,形成维权工作的社会化格局妇联组织是维护妇女权益的代表,首先要由说服教育式的妇联独家维权向依法维护的社会维权转变。妇女的权益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妇联要走出自己的围城,拿起法律武器,充分利用各级人大、政协、政
府等各方面力量,争取和依靠党和政府及人大、政协的支持,善于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建立各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解决维权问题,实现维权工作社会化,形成社会化维权大格局。
2、建立维权网络,形成新时期维权新体系维权工作的创新,不仅仅是需要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健全维权网络,将信访维权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那么,要建立怎样的维权网络,才能更好地维权。本人认为:(1)、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发挥各级妇联组织信访接待员的作用,及时掌握妇女的倾向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好信息的反馈。以便及时掌握妇女权益动向,争取超前维权,为领导决策和立法提高依据。(2)、建立健全服务网络。打破妇联坐等妇女来访的传统方法,设立妇女法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组织妇联干部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值班,解答妇女提出的问题,目的是让妇女能够不出家门就能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消除心理障碍。(3)、建立健全法律保护网络。与基层人民法院配合健全妇女维权合议庭,组织人民陪审员和特邀陪审员,参加案件的审理。在法院中建立女子法庭或维权法庭等。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为因经济困难打不起官司的妇女服务,让她们在法律公正的保护下生活和工作。(4)、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网络。首先与公安部门配合,成立家庭暴力报警中心、社区暴力投诉站,使家庭暴力事件有人管,并及时得以解决。其次是成立妇女救助中心,解决受害妇女无处栖身、流落街头的问题。(5)、建立健全妇女帮教网络。与综合治理办配合对失足、犯罪妇女进行帮教,与看守所、监狱、禁毒所等联合,设立帮教信箱,逐一落实帮教人员,尤其是那些没有人探视的妇女,逐一登记,连续帮教,让这些人走向社会不再重新犯罪,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6)、建立健全维权监督网络。与人大、政协配合,对妇女权益的突出问题提出议案、提案,调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力量进行监督。目的是使关于妇女权益的法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总之,只有创新维权工作机制,拓宽维权渠道,建立法制化、社会化的维权网络,整合社会资源,依靠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形成维权工作合力,才能有效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关于妇女维权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妇女维权的探索与思考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妇女权益保护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农村妇女维权工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创造性开展好农村妇女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为了切实推进农村妇女的进步与发展。新晃县妇联抓住妇女群众信访中带有共性的问题,积极协调,扎实工作,促使有关问题得到解
决,促进农村妇女整体维权能力的提高。
一、近几年妇女维权工作的实践探索
1、宣传发动效果好。
普法期间,利用“法制宣传周”、“3.8”、“6.26”、“12.4”等各种节日,通过广泛宣传、送法下乡等形式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咨询,并通过学习培训,举案说法等方式增强宣传的实效性。近年来,共发放各种宣传资料万余份,接受群众咨询千人,同时借助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学法用法和惩恶扬善的典型事例,执法环境进一步优化,妇女依法维权的意识明显增强。
2、着力构建社会化维权工作网络。
针对妇女维权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县妇联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转变维权方式,深入推行特邀陪审员制度,“148”妇女法律援助制度和星期一领导接待日制度,基本形成了网络化的社会维权体系,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3、协调处理侵权典型案例。
县妇联在妇女维权工作的实践中重视严重侵权和典型案件的调查处理,积极协调社会力量,为信访妇女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帮助与服务,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二、维权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1、个别妇女的依法维权意识仍较淡薄。
在维权中我们发现,有的妇女受到家庭暴力,忍无可忍时,才到妇联求助;有的妇女在遭到丈夫施暴后,不立即做法医鉴定,而是等身体恢复后,再到妇联求助;有的妇女为尽快从痛苦中解脱,与丈夫协议离婚时,放弃财产权和不要求对方支付孩子的扶养费。
2、少数妇女法律知识明显欠缺。
在对近年来的信访档案统计后发现,在对法律的了解上,近15%的妇女表示对法律知识“知道很少”或者“几乎不知道”,对法律不清楚,不知道如何运用,体现在丈夫有外遇的妇女身上,不知取证,不会取证,不懂证据的有效性,离婚时,不知道哪些财产是共同财产等。
3、维权渠道不够畅通。
长期以来,妇联维权工作以行政维权为主,随着“单位人”逐步转为“社会人”后,旧有的维权方式已经难以操作,难以满足妇女群体差别性的需求,新的维权渠道又尚未形成,造成妇联组织维权手段匮乏。
4、维权机制不够完善。
在维权的过程中,妇联与政府和司法部门的合作基本上仍属于一种“借力”范式,因而产生的是联动效应而非合力效应。妇女维权还处在个案维权的阶段,没有获得立法倾斜和司法倾斜。
5、维权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不少维权干部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科学实践能力,与妇女群众的期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三、妇女维权工作的新对策
1、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实效性。
一要建立多层次的妇女参与机制。从目前看,妇联虽拥有健全的网络,但基层妇女干部较少,且兼职情况普遍,普法工作难度大,要积极探索建立以巾帼妇女服务队或活动队为基本力量的妇女组织,扩大普(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法工作影响。二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从调查看,不同群众妇女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差异较大,所在工作中,要根据她们的特点,分别确定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工作的侧重点,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
2、创新工作机制,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
妇女法律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能做好的,既需要妇女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各级妇联组织要坚持把发挥自身作用与动员社会力量结合起来,不断发展行之有效的工作载体,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宣传等各种手段,凝聚起提高妇女素质,维护妇女权益,推进妇女发展的合力。镇可建立由党委领导牵头,以妇联为主具体实施,宣传、司法、团委参加的领导小组,定期对妇女进行法律教育。
3、要加强妇联维权干部能力建设,为更好地维护妇女权益提供队伍保障。
维权干部能力强不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妇联维权工作的成效。要为基层维权干部提供培训机会,创造交流条件,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做好维权工作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妇联维权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形势的需求。要在维权干部中强化“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意识,提升妇联干部的维权意识和为妇女群众负
责的精神,做到认真处理每一封群众来信,热情接待每一位上访群众,敢于为妇女权益仗义执言、为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不懈斗争。要加强维权网络建设,配齐配强维权部门领导和干部,进一步完善维权组织体系,培养一支热爱维权工作,既善于组织协调又长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妇女权益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加强基层妇联的维权能力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4、完善立法,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多部法律对维护妇女权益做了原则性规定,但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比如《婚姻法》对夫妻相互忠实、家庭暴力、财产分割、损害赔偿、探视权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不少妇女在起诉离婚时把“对方有第三者”、“遭受家庭暴力”等作为重要理由,提出离婚,要求分割共同财产,行使探视权,请求损害赔偿。但是,这些受害妇女对与“第三者”有关的证据难以收集,法院也很难查实。根据现行法律规定,谁主张谁举证,受害妇女拿不出“对方有第三者”的证据,当事人不承认实施了家庭暴力,受害妇女的损害赔偿请求难以得到支持,这种情况也容易使受害妇女对法院工作产生误解。在探视权的行使上,《婚姻法》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扶养子女的父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有人民法院判决”,该规定过于原则,探望的时间长短、探视的地点、方式、次数、探视人员范围等如何确定,如何保证执行,均有待于探索。建议执法机关对适用法律上出现的困难,尤其是“第三者”插足证据收理、“家庭暴力制裁”、“子女探视权的行使”等问题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立法机关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配套的实施办法,以使法律法规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第四篇:妇女维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的不断调整,妇联维权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顺应社会的变革,提升妇女维权的水准,是妇联组织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近年来,通过对妇女维权工作的不断探索,找准了宏观维权和微观维权、妇联职能维权和社会维权的结合点,坚持以发展落实维权,以维权促进发展的工作理念,发挥社会维权优势,提高妇联维权的效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安宁。但是,不难看出,妇女的合法权益时有侵害,妇女的合法利益时无保障,有待于有关部门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思考与解决。
一、整合力量,积极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妇女维权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靠妇联干部这个单一群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从过去的工作实践中看,妇女权益的维护必须要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变“单打”为“双打”,不断壮大维权队伍,把妇女维权工作触角直接延伸到政府各职能部门,增强各部门领导的维权意识,密切部门之间的联系,共同研究解决妇女权益中的重大问题,积极促进维权手段法制化。需要推荐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法律专业知识、长期从事妇女工作、热心为妇女服务的同志担任人民陪审员,利用她们的合法身份,在参与庭审中引导当事人合理举证,为当事人代言,有效维护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成立由公、检、法、司以及群众团体等组成的维权联席会,共同为弱势妇女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既降低维权成本,又提高维权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健全妇女法律援助网络,妇女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特邀陪审员队伍建设,完善社区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将妇女维权工作纳入法制建设轨道。强化宣传,优化社会环境是做好妇女维权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各方面、各层次加强普法宣传教育,重点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劳动法》等,积极开展家庭学法竞赛、女法官送法进社区、“不让毒品进我家”、“争创零家庭暴力社区”承诺签字等活动,增强居民知法、守法观念和依法维权的能力。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内容,丰富宣传手段,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维权工作的重要性,从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时代意义,加强领导,做到机构建立、领导到位、认识到位。能找准维权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及时解决维权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大量侵权案件得到有效处理,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妇女权益的问题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光靠妇联部门的每日接待是不够的。既变“坐等上门”为“主动登门”,要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一是“借会代言”,提升维权层次。抓住人大、政协会议谏言献策的有利时机,牵头发动人大女代表和政协女委员会的优势,推动党委和政府制定或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二是“借媒体代言”,扩大维权影响。借助媒体的辐射和教育功能,通过报纸、电视等形式,宣传妇女维权的意义,在报刊上登载依法维权、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预防女性犯罪方面的典型案例。三是“借事代言”,强化维权效果。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配合公安、司法部门开展打拐禁娼、拒毒防毒工作,如去女子监狱、女子戒毒所、女“QQQ”转化~等处看望失足妇女,建立帮教小组,及时跟踪帮教,为推进改革、稳定大局做出积极贡献。
二、查找问题,寻求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途径
1、男女平等问题。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到现实中的男女平等,妇女的政治权利、经济地位、教育机会、发展环境和法律保护等合法权益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几千年封建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妇女自身素质及旧价值观的影响,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外来人口中妇女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意识较差,法制观念相对薄弱。
2、妇女受侵害问题。家庭暴力是危及妇女婚姻家庭权益的主要问题。婚外恋、包二奶、第三者插足是引发夫妻矛盾、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拐卖妇女儿童、强奸、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屡打不绝,屡禁不止;因家庭暴力引发的离婚案件仍占一定的比例,妇女在离婚案件中仍处于弱势。
3、教育问题。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春蕾计划”的实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春蕾计划”有一定的局限性,女性在受到高中、乃至大专以上教育的女性远远不如男子。
4、经费问题。近年来,由于财政吃紧,造成维权经费严重缺乏,妇联维权工作的对象多数是弱势群体,尤其是这些妇女的素质低下、帮扶难度大,加之受组织性质、职能所限,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妇联协调各部门开展维权工作存在一定的障碍。
5、人员问题。各级妇联组织没有从事维权工作的专职、专业人员,大大的减弱了基层妇女组织的活力,进而影响到基层妇联维权工作的开展。
三、积极探索和思考,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要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和思考妇女合法权益维护的有效途径,以统一思想认识为着力点,组织领导到位,营造浓厚的维权工作氛围;以务求实效为出发点,方法措施到位,开展扎实有效的维权工作;以完善制度为落脚点,维权机制到位,努力提升维权工作水平。
1、转变工作机制,形成维权工作的社会化格局妇联组织是维护妇女权益的代表,首先要由说服教育式的妇联独家维权向依法维护的社会维权转变。妇女的权益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妇联要走出自己的围城,拿起法律武器,充分利用各级人大、政协、政府等各方面力量,争取和依靠党和政府及人大、政协的支持,善于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建立各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解决维权问题,实现维权工作社会化,形成社会化维权大格局。
2、建立维权网络,形成新时期维权新体系维权工作的创新,不仅仅是需要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
第五篇:妇女维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妇女维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的不断调整,妇联维权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顺应社会的变革,提升妇女维权的水准,是妇联组织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近年来,通过对妇女维权工作的不断探索,找准了宏观维权和微观维权、妇联职能维权和社会维权的结合点,坚持以发展落实维权,以维权促进发展的工作理念,发挥社会维权优势,提高妇联维权的效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安宁。但是,不难看出,妇女的合法权益时有侵害,妇女的合法利益时无保障,有待于有关部门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思考与解决。
一、整合力量,积极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妇女维权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靠妇联干部这个单一群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从过去的工作实践中看,妇女权益的维护必须要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变“单打”为“双打”,不断壮大维权队伍,把妇女维权工作触角直接延伸到政府各职能部门,增强各部门领导的维权意识,密切部门之间的联系,共同研究解决妇女权益中的重大问题,积极促进维权手段法制化。需要推荐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法律专业知识、长期从事妇女工作、热心为妇女服务的同志担任人民陪审员,利用她们的合法身份,在参与庭审中引导当事人合理举证,为当事人代言,有效维护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成立由公、检、法、司以及群众团体等组成的维权联席会,共同为弱势妇女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既降低维权成本,又提高维权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健全妇女法律援助网络,妇女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特邀陪审员队伍建设,完善社区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将妇女维权工作纳入法制建设轨道。
强化宣传,优化社会环境是做好妇女维权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各方面、各层次加强普法宣传教育,重点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积极开展家庭学法竞赛、女法官送法进社区、“不让毒品进我家”、“争创零家庭暴力社区”承诺签字等活动,增强居民知法、守法观念和依法维权的能力。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内容,丰富宣传手段,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维权工作的重要性,从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时代意义,加强领导,做到机构建立、领导到位、认识到位。能找准维权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及时解决维权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大量侵权案件得到有效处理,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
关于构建和谐家庭的几点思考
(一)家庭暴力严重危害婚姻关系
在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的同时极易导致婚姻破裂和家庭解散。家庭本应是一个温馨的港湾,然而家庭暴力无论是身体暴力、性暴力还是冷暴力都会使家庭失去其应有的属性,使家庭处于恐怖、紧张的气氛中,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家庭的破裂,据司法调查家庭暴力是导致离婚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案件占离婚案件总数的50%-60%,而在2.7亿家庭中有30%不同程序的存在着家庭暴力,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暴力预防与制裁已是迫在眉捷的事了。
(二)家庭暴力严重危害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满暴力、叱骂、怨恨和悲愤的家庭中,其家庭成员会是幸福的、快乐的。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其心理和生理上必然受到很大伤害,大多患有恐惧、焦虑、自卑、不相信任何人的心理障碍。长大后极可能因心理的不正常而形成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甚至仇视、报复社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一点,已被许多案件实例所证实。
(三)家庭暴力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
国家为了预防和制止对公民人身权利及合法利益的侵害而制定了以《宪法》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如《婚姻法》、《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治安处罚条例》等等。这些法律对惩治犯罪起到巨大的保障作用,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很大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中未能正确实施这些法律,家庭暴力行为却往往被当作家庭内部矛盾纠纷对待,没有依法处置,致使受害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侵害者得不到应有制裁。这是对我国有法必依的法律原则相悖的不仅是对国家法律的一种公然的挑衅,也是对公民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的法律规定的任意践踏和破坏。
(四)家庭暴力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由无数个家庭组成。家庭不和谐,甚至出现暴力行为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使家庭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为社会增添不安定的因素,甚至会刑事案件的发生,可以说家庭暴力如不能得到有效的扼制,遭受暴力者不能及时得到救济,不仅仅会影响家庭的安定,更会影响社会安定,甚至会导致刑事案件的发生,可以说女性“以暴制暴”案件中的报复行为大多是施暴者未能得到制裁而放任的惯性的施暴,遭受暴力者未能得到及时救济被逼无奈在绝望无助的情况下而采取的。
(五)家庭暴力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的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社会生存、发展的缔造者,而那些基本的身心健康都无法保障的受害者,又如何能全身心的投入社会生产、发展中去呢?家庭暴力严重损伤了这部分人参与社会活动、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也直接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二、查找问题,寻求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首要条件之一就是要社会和谐。家庭是社会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一,建设和谐家庭对于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
一是要积极推进家庭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才能在家庭生活中营造和谐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只有大力倡导和建设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风尚,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邻里关系,整洁舒适、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才能营造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二是要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不断增强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感和责任心。家庭成员彼此友爱,平等相待,互相信任,尊敬老人,爱护孩子,夫妻互敬互爱,融洽相处。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决定着家庭的质量,也决定着社会细胞的健康。要不断培养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责任心,促进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
三是要树立科学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成员要做到艰苦朴素、勤检持家,爱护环境,减少污染,节约和合理利用水、电、气,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坚持科学消费、健康消费。
四是要以创建文明家庭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文明家庭创建的力度。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是推动和谐家庭建设的有效载体,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创新发展,带动家庭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引导家庭成员确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活跃文化生活。
五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和谐家庭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既要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又要吸收一切文明成果,不断建立健全有利于和谐家庭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依法兴家、依法治家。要进一步保障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等这些弱势群体的权利,促进家庭和谐的健康发展。
六是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促进和谐家庭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加强和谐家庭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八荣八耻”为衡量标准,倡导和谐家庭建设。
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和谐,社会就更趋稳定。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搞好和谐家庭的建设对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妇女受侵害问题。家庭暴力是危及妇女婚姻家庭权益的主要问题。婚外恋、包二奶、第三者插足是引发夫妻矛盾、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拐卖妇女儿童、强奸、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屡打不绝,屡禁不止;因家庭暴力引发的离婚案件仍占一定的比例,妇女在离婚案件中仍处于弱势。
3、教育问题。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春蕾计划”的实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春蕾计划”有一定的局限性,女性在受到高中、乃至大专以上教育的女性远远不如男子。
4、经费问题。近年来,由于财政吃紧,造成维权经费严重缺乏,妇联维权工作的对象多数是弱势群体,尤其是这些妇女的素质低下、帮扶难度大,加之受组织性质、职能所限,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妇联协调各部门开展维权工作存在一定的障碍。
5、人员问题。各级妇联组织没有从事维权工作的专职、专业人员,大大的减弱了基层妇女组织的活力,进而影响到基层妇联维权工作的开展。
三、积极探索和思考,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要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和思考妇女合法权益维护的有效途径,以统一思想认识为着力点,组织领导到位,营造浓厚的维权工作氛围;以务求实效为出发点,方法措施到位,开展扎实有效的维权工作;以完善制度为落脚点,维权机制到位,努力提升维权工作水平。
1、转变工作机制,形成维权工作的社会化格局
妇联组织是维护妇女权益的代表,首先要由说服教育式的妇联独家维权向依法维护的社会维权转变。妇女的权益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妇联要走出自己的围城,拿起法律武器,充分利用各级人大、政协、政府等各方面力量,争取和依靠党和政府及人大、政协的支持,善于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建立各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解决维权问题,实现维权工作社会化,形成社会化维权大格局。
2、建立维权网络,形成新时期维权新体系
维权工作的创新,不仅仅是需要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健全维权网络,将信访维权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那么,要建立怎样的维权网络,才能更好地维权。本人认为:
(1)、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发挥各级妇联组织信访接待员的作用,及时掌握妇女的倾向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好信息的反馈。以便及时掌握妇女权益动向,争取超前维权,为领导决策和立法提高依据。
(2)、建立健全服务网络。打破妇联坐等妇女来访的传统方法,设立妇女法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组织妇联干部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值班,解答妇女提出的问题,目的是让妇女能够不出家门就能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消除心理障碍。
(3)、建立健全法律保护网络。与基层人民法院配合健全妇女维权合议庭,组织人民陪审员和特邀陪审员,参加案件的审理。在法院中建立女子法庭或维权法庭等。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为因经济困难打不起官司的妇女服务,让她们在法律公正的保护下生活和工作。
(4)、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网络。首先与公安部门配合,成立家庭暴力报警中心、社区暴力投诉站,使家庭暴力事件有人管,并及时得以解决。其次是成立妇女救助中心,解决受害妇女无处栖身、流落街头的问题。
(5)、建立健全妇女帮教网络。与综合治理办配合对失足、犯罪妇女进行帮教,与看守所、监狱、禁毒所等联合,设立帮教信箱,逐一落实帮教人员,尤其是那些没有人探视的妇女,逐一登记,连续帮教,让这些人走向社会不再重新犯罪,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6)、建立健全维权监督网络。与人大、政协配合,对妇女权益的突出问题提出议案、提案,调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力量进行监督。目的是使关于妇女权益的法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总之,只有创新维权工作机制,拓宽维权渠道,建立法制化、社会化的维权网络,整合社会资源,依靠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形成维权工作合力,才能有效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关于家庭暴力的救济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其是在法律、道德、亲情的框架下形成的,而发生在家庭内的暴力事件不仅侵犯的是法律的严肃性还有对维系家庭的纽带――亲情、爱情、道德进行的践踏,其危害性更强于普通的暴力犯罪。
家庭暴力的救济
针对现阶段我国家庭暴力的救济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家庭暴力的救济。
(一)自力救济
首先要对广大妇女作好普法教育,使其认真对待第一次家庭暴力,要认识到如容忍了一次就会有更多次的家庭暴力,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在遭受暴力时应及时请求居委会社区及相关机构出面协商解决,要尽最大可能保证自己与孩子的人身安全,如遇危险不应再以“家丑不可外扬”来约束自己,要大声求救尽可能让领导听到或寻找机会报警,在受伤后要及时救治,要求医生详细、准确、客观地纪录伤情,为进一步寻求司法鉴定创造条件,最好在第一时间越到派出所,请求他们开出验伤通知书,到指定医院验伤或司法鉴定部门作伤情鉴定,为今后法律救助保留有利的证据。
其次要对以家庭暴力引发的“以暴制暴”案件给予最大的同情与宽容,要将“受虐妇女综合症”的理论引入到此类刑事案件的定罪量刑中,受虐妇女综合症系指妇女长期处于家庭暴力的折磨摧残之下表现出的一种特殊行为方式。其暴力行为背后有着长期遭受虐待、暴力侵犯的历史背景,她们之所以不求救、不离婚而选择了杀人,是因为她们已陷入家庭暴力中无法自拔,她们不能摆脱、阻止丈夫的暴力摧残,也没有足够的社会力量帮助她们掐脱暴力,而她们又不愿挨打,又想活下来,所以在极度恐惧与绝望中会产生过激行为,因此我们在此类案件的审理中必须认识到这种以“以暴制暴”的妇女犯罪案件者,受虐妇女都是有主观恶性都较小,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特点,因此引入“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进行定罪量刑,是符合刑罚的价值理论的,并且此类案件在国内的刑事审判中也有成功的判例。
(二)社会救济
在社会救济上我们要充分发挥“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与“正式社会系统”在解决家庭暴力中的作用。
所谓“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具体是指与受虐妇女互动的人际网络,包括家人、亲戚、朋友、同事或宗教团体,该系统是与受暴妇女最贴近的,对其生活也最了解、最有影响力,如果该系统没有发挥好作用,对妇女负面影响往往更大,如妇女在遭受暴力后,给予她只是劝告说和与“和稀泥”,这不仅不能使受暴妇女摆脱丈夫的暴力,反而使她们学会了对家庭暴力的容忍,然而这种常期的容忍是有限度的,这种容忍在不断沉淀中必然产生仇视及重刑事犯罪可以说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如内蒙古女子监狱中关押的“以暴制暴”的杀夫的女人总在2002年12月已由原来的58%上升到60%,如果他们能解脱,她们何致于选择了杀夫,选择了把自己送进监狱。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在对家庭暴力救济中的作用。
所谓“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警察、法院、医疗、社会及专业服务机构。中国现阶段家庭暴力救济的现状中存在的症结性问题说到底还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点“观念问题”,绝大数都认为家庭暴力不过是家务纠纷,外人不便于插手,要改变这种观念,以公检法妇联媒体等的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必须首先认识到家庭暴力的社会危害性,认识到对施暴者的怠于追究就是对施暴者的纵容,就会使遭受暴力者不得不采用自力救济,而自力救济的越浅就会导致“以暴制暴”刑事案件的发生,因此各机关必须积极合作共同发挥自身职能,不断健全制度,从而从制度上保障对家庭暴力的社会救治挥到实处。
(三)司法救济
司法救助是国家救助形式,具有法律强制力,是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最终救济方式。我国现行法律救济途径主要表现在《婚姻法》第三条第二款“禁止家庭暴力”的原则性规定:第三十二条将实施家庭暴力作为离婚的法定理由,即受害的暴力侵害赔偿的依据;第四十六条分别规定了对实施家庭暴力请求损害赔偿的依据;第四十三条和第四十五条分别规定了对实施家庭暴力者给予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这样看来,我国现行法律明文规定了对家庭暴力的救济途径主要有:
1.请求离婚。受害者如果能和施暴者达成协议,则依《婚姻法》有关规定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如无法达成协议,则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离婚。
2.提起自诉,要求追究施暴者刑事责任。我国刑法对家庭暴力的刑事责任无明确规定,但其中可适用家庭暴力犯罪的刑法罪名有:伤害罪、虐待罪、遗弃罪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这些规定包括了家庭暴力行为方式的基本范围,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伤害行为,长期的暴力行为以及长期的精神伤害,拒绝抚养行为和暴力干涉家庭成员的婚姻自由的行为都是家庭暴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此类构成家庭暴力行为遭受暴力者可依上诉罪名依《刑诉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
四、完善司法救济的对策
(一)司法救济的不足
虽然法律替定了对家庭暴力的救济但现行的司法救济途径还存在许多漏洞和缺失。首先是欠缺防范措施,受害者依上述法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但都只是虐待行为发生之后,而且大多是在重复多次被虐待或发生严重的伤害、损害结果之后,法律才赋予受害者救济之权利。除非施虐者死亡或自我省悟,否则无法防范行为的发生,亦不能在轻微虐待事件发生时就予以制止,使家庭悲剧不会发生。第二是执法成效不明显。刑法中的硬性规定以产生严重后果为前题,使司法介入标准较高,而且执法者,常有家务事不易干涉的想法,执法时冷漠和忽视。而民法中及其他法律所规定的一些选择性公民自救款,本身操作性不强,及公民自身法律知识的缺乏都使得这些条款难以发挥作用。第三是缺乏整体规范。我国的家庭暴力有关规定散见于民、刑法、婚姻法和其他一些权益保护法中。不仅未针对家庭暴力作出特殊性规范,而且并无社会服务法规予以配合,这样家庭暴力作出特殊性规范,与解决模式,其严重性和反复性与日俱增。
(二)完善司法救济的几种对策
通过对上述司法救济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要完善司法救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从侵权的角度看待家庭暴力,建立夫妻侵权责任,并不是否认夫妻关系存在着较多伙伴关系的特点,否则就不需要那些调整夫妻人身和财产方面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了。因此,实施这项制度应周密考虑,区别对待。可以把各种民事责任形式引入,例如对婚姻存续期间承担的民事赔偿判决,受害人要求立即执行的可以执行,受害者只要求加害人改过不需要立即执行的,可把赔偿判决作为附条件的债务,在将来离婚时执行,不离婚就不执行。夫妻离婚应逐步以夫妻侵权制度来取代历来“照顾”的做法。
第二:强化法律责任,除现行法律规定的造成严重后果的暴力行为应承担刑事法律责任,但对于更多的轻微伤害,也要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在这方面,各地相应出台了一些实用的地方性法规。婚姻法的修改可吸收其部分条款。对于执法人员的责任要明确分工,防止互相推诿,注意各法律文本、条款之间的衔接,填补某些“真空”。明确对家庭暴力的预防、监督机制,以及对受害妇女的法律援助机制。家庭暴力是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第三:是构架家庭暴力法 如前所述,我国家家庭暴力有关的现行法规,均散见于各类法典、法条中有许多漏洞和缺失,并未提出来及根本防治及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途径。极不利于司法操作和社会实践,因此家庭暴力法应包括:
1.保障性规定。即通过法律条文对家庭成员各自在家庭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这现在在我国现行的婚姻法中已有所表现。
2.惩罚性规定。在该规定中,构架选择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相互协调运用惩罚模式。可选择性惩罚规范,主要针对家庭成员之间的成年者的身体伤害或精神虐待,不是非常严重的,但有必要加以惩戒的,可由被害者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选择惩罚措施,由执法机关加以执行。强制改过惩罚规范,主要针对触犯刑律以家庭成员权益受到侵害时,由执法者强制对施暴者进行处罚。
3.社会服务性规定。如果紧急庇护所、电话服务专线、法律扶助等各项服务,应从法律上加以肯定,并且政府应对其提供经费辅助。在施暴者方面应提供教育、医疗服务。如此一来,才能建立一套完整的司法机构与社会服务配合的体制,彻底解决家庭暴力的问题。第四:改革诉讼机制
1.在人民法院开设家事专庭,我国人民法院关于家庭事务的审判多由民事庭进行。由于我国传统家事观念,使法官多采取消极不理的态度。由于家庭暴力的复杂性和多发性,以及其严重的负面影响,法院完全有必要要开设专庭审理,保护弱势人群的权益。
2.改革诉讼制度。在我国现行家庭暴力诉讼中,一般采用自诉形式,使许多不懂法或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受害人不能得到及时救济,或者受害人缺乏经济实力,无力提起自诉。因此,使应受惩罚者消遥法外。笔者认为,只有公诉机关根据受害人的行为能力与施暴者的侵害程度与情节,强制向法院提起诉讼,与受害人提起自诉两种诉讼相结合,才能确保受害者合法权益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