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舞社火

时间:2019-05-14 16:1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年舞社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年舞社火》。

第一篇:新年舞社火

新年舞社火

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

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人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社火脸谱忠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审美心理和对历史人物的好恶褒贬,他们通过社火脸谱,夸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腊花等。

第二篇:社火

社火

社火,又称“耍社火”,传统民间节目综合性文化活动。包括舞蹈、杂技、杂耍、武术、鼓乐等,是群众在年节庆典、庙会上自娱自乐、表演性强的民间歌舞技艺活动的统称。其历史悠久,一般认为是承袭秦汉时的百戏逐渐发展形成的。表演借助各种道具,事先有场面变化编排,有引人入胜的高潮铺垫,有生动热烈的祝辞,有欢快热闹的吹打锣鼓音乐伴奏,表演程序自由。

起源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历史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六月二十四日,欢口二郎神生日,二郎庙前露台上设乐棚,有“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在汉魏南北朝、隋唐时期至南宋,皇城的除夕之夜还保留有大傩仪,后逐渐被社火取代而融于社火之中。可见宋朝的民间社火已是包罗万象,气象万千。当时的社火由祭祀、巫术、傩仪、百戏、乐舞、参军戏、民间杂耍等组成。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村社便组织、举办使节庆、迎神赛会,有上竿、跃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浑话、杂耍、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杂戏表演。社火表演时,脸谱面具,必不可少。头一天晚上,人们便精心画好各式的脸谱,以便第二天登台演出。

社火脸谱起源,据陕西的民间艺人介绍,周朝时,周武王率兵伐纣,大军行至麒麟山下,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姜子牙计上心头,让士兵戴上了神兵天将的面具上阵叫骂,个个威武凶煞,好似天兵下凡。闻太师不知真假,以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传入民间后便产生了画脸谱逐鬼的民间习俗,并逐渐融入到了社火中。学术界则普遍认为,脸谱的起源是周秦时的傩舞。傩是一种远古时代的宗教仪式,“傩”本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后被人格化,成为一种祭祀表演。傩舞是周代在傩祭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舞蹈,而“傩”的明显特征,便是戴假面歌舞。巫师戴着刻有图腾的面具将自己装扮成神,巫师一旦戴上面具,普通人就变成了“神”。面具在这里起到了人与神的转化作用,是行巫术时必不可少的道具。

这样的习俗在当今社火中尚有遗存。宝鸡一带的传统社火,在演员“开脸”之前,可以有说有笑,一旦“开脸”之后便不是自己,不能随便说话,这也是原始巫术的遗风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远古时代保留下来的社火,融入和赋予了新内容,表现形式也日臻完善,注入了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和英雄人物等元素。宝鸡市陈仓区村民表演的芯子社火,在一个平台上固定一根高达2—3米的钢筋,用彩纸在钢筋上做出老虎、棉花、云朵等形态各异的物体,男女儿童装扮成古装戏剧人物,在钢筋上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

延续了数千年的社火,已成为陕西宝鸡地区每年正月中的一项重要文化习俗。宝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内容

每队社火都有一个仪程官(民间称为说诗的),如春节到到单位或居民家中拜年时,仪程官就随着锣鼓点子说4句一首的祝辞,一般都是因单位性质职能不同或居民家庭的情况不同而现编现说。社火队的主要项目有:高跷,民间称高拐子,一般用椽材制成长约3尺或4尺的长方形柱体木腿,在上半部约1尺的地方安装一长条(以脚宽为宜)横板,脚踩在横板上,上半部的木腿绑在人体的小腿上。身着历史戏剧人物服装。一般扮演的有《断桥》、《盗仙草》、《挑黄袍》、《唐僧取经》、《八仙过海》、《包公赔情》等戏剧中的人物。在强烈节奏的锣鼓音乐伴奏下,做行进队列或场地定点表演。如表演断桥,由许仙,青蛇、白蛇3人用秦腔调唱台词,加以简单的手势动作。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纸或彩绸粘糊,有船姑娘驾船,走碎步,犹如船在海中行走样,由一老翁走在前面,手拿浆板,做摇船样。跑竹马,用竹子做骨架,扎成马形(也有驴形),以彩绸或彩纸装饰,表演者腰围竹马,宛如骑马一样,男女成双成对,编队穿梭奔驰、跳跃、对唱,乐感强烈,节奏鲜明,气氛热烈。

类似的还有猪八戒背媳妇等。高芯子,又名高台。有抬芯子、背芯子、车芯子等多种类形,尤以“车芯子”为多。一般在小型拖拉机或小型汽车上固定一根或几根丈余长的木椽或铁杆,再在杆的顶端绑成莲花形或其它形状的悬体物,这就是芯台。芯台上再将一两个或多个扮演角色的孩子固定,着戏剧服装,做简单动作或造型,在行进中表演玄妙、惊险动作。社火中还有扭秧歌、耍狮子、舞龙、大头娃娃等。大型社火队由彩旗、锣鼓、狮子、旱船、大头娃娃、秧歌、高芯子等组成。驻固部队、武警、六九五厂还有安塞腰鼓、威风锣鼓、太平鼓及东北秧歌等表演内容和形式。

山西社火

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统计,全省约有 200多种,按其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阁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武技类等。

锣鼓类,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粗犷为特点,充分展示了黄土高原人民质朴豪放的气质。秧歌类,有的侧重歌唱如“伞头秧歌”、“小秧歌”,俗称文场秧歌;有的则歌舞结合,以舞为主,俗称武场秧歌。既有本地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吸收了外地歌舞艺术的特长,如凤秧歌,模拟插秧的舞蹈动作,体现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车船轿类,以精湛的技巧装饰成各类民间交通工具的形状,表现丰富的时代内容,主要有《小车会》、《旱船》等节目。山西灯火,其特点是: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灯火的艺术,具有全国各地灯火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发挥山西地理资源优势,具有独具的地方特色,如旺火,“煤海之光”灯展,都与山西煤炭生产有关。模拟禽兽类和模拟鬼神类的民间社火,以深厚的文化意蕴见长,表现了远古时期人类与自然界凶禽猛兽的斗争,反映了人类对邪魔鬼怪的迷信与敬畏,透过它可以窥视到民间娱乐由娱神到娱人的发展过程。武技类有九节鞭、鞭杆拳、剑舞、刀舞、穿心杠、跳火笼、霸王鞭等,以高超的技艺引人。

在晋南最富特色的是阁跷类。它以道具制作精妙神奇、表演技巧惊险动人而为广大群众喜爱。襄汾县中黄村的高台,就是其中之一种。每年春节期间初十前后在本村、邻村表演,从十五起到县城或地区演出。传说,中黄高台最早也是来源于祭祀,由人装扮成神,先在庙内表演,然后相继走出,串街表演,群众都跟随围观,有时水泄不通,后面的人无法看到。后来,有人提出把神的扮演者设法固定在木板上抬起,既增加了表演的立体性,又方便观众欣赏,由此产生了中黄高台。中黄高台的表演先是锣鼓队在前面开道,接着是许多装饰艳丽的旗伞,后面才是精彩的高台。高台一般有八人抬着,铁拐根据表演内容设计,自然巧妙,出人意料之外。例如,有的是一个演员伸出手臂,上面站立着另一个演员;有的是荷花高空盛开,一个小孩站在荷花上面左右旋转;有的是一个演员两臂伸开,一手抓着一个小孩的辫子,小孩悬在空中一动不动,还有的是一个演员用手倒托一把椅子,椅子的一条腿上又站着另一个演员。高处的演员漫舒广袖,轻轻摆动身体,卜面抬的人稳步向前,密切配合,这些民间艺人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利用人们形成错觉的心理特点,虚实相生,真假混同,把结构奇巧的铁棍绑扎成“空中舞蹈”,令观者提心吊胆,而表演者则神态自如。表演的内容以传统戏曲为主,同时也反映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年年有高台,岁岁翻花样。太原地区将与之类似的艺术形式称为“铁棍”、“背棍”,有的艺人能同时担负三位小演员。

高跷,俗称“拐子”,由舞者踩在木跷上表演,是山西普遍流行的社火形式。木跷高度不一,有的低至一尺多,有的高达一丈五尺,一般为四、五尺。高跷有文高跷、武高跷之分。文高跷用弦乐伴奏,边走边舞,变换各种队形,在街道上表演,舞者有的化装为戏剧人物,既表现历史故事,也表现现代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武高跷用打击乐伴奏,以表演特技为主,襄汾县盘道村,素以高跷表演闻名,木跷高达八尺到一丈,一般在村子中心专门设置场地,每隔二丈远摆一张方桌或条桌,连续摆四、五张,舞者逐个跳过之后,还要大劈叉,观者屏息静观,直为舞者的惊险表演捏冷汗。浮山县高村、庄里、张家河、火壁一带,也以武高跷著称,表演的特技有“过天桥”、“朝天蹬”、“跌八叉”、“跳桌子”、“跳双凳’等,颇有武术色彩。垣曲县胡村的高跷,除了磕拐、碰拐、跌叉、跳桌等特技表演外,还有抬二节、抬三节、坐抬、上抬、组合抬等高难抬法,把惊险的表演与优美的造型艺术融合为一体。武高跷表演惊险紧张,动人心魄,与文高跷的气氛热烈舒缓形成鲜明对比。

-------------------社火

读音:shèhuǒ 解释:

1,旧时村社迎神所扮演的杂戏。

出处:范大成《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 2,指同伙。

出处:《水浒传》五十八回:“但来寻山寨头领,必然是社火中人故旧交友,岂敢有失祗应?”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民俗、传统、习俗、春节、春节习俗

参考资料:

1.《宁夏固原研究》(佘贵孝)

2.宁夏固原市地方志查询软件(佘文刚)

3.《汾河两岸的民俗与旅游》,段友文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第三篇:浅论凉州社火

《浅论凉州社火》写作提纲

董兴研

【写作目的和意义】:活跃在丝绸之路重镇-武威的凉州社火,以其独特的形式,为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增添了许多喜庆与欢乐的气氛。本人就凉州社火的由来,结构,发展演变过程,程式内容及文化内涵进行简单的探讨,希望凉州社火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喜欢。让更多的人去研究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构】:

一、由来传说

二、传统结构

三、演变发展

四、程式内容

五、文化内涵

【结论】:凉州社火积淀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了一种豪爽、纯朴、讲究礼仪而不乏风趣、幽默的民风,洋溢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特征,象征着人们对和平、繁荣、昌盛的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向往。它将以更强的生命力,一代代演绎传播下去,愈兴愈盛。

浅论凉州社火

董兴研

【内容提要】:每当春节到来的时候,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社火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气氛。而流行于武威市各县区,特别是凉州的社火以其形式独特、队伍庞大、装扮古典、表演古朴而自成一格。它明显的保留着这个丝绸之路重镇上古典西凉乐舞遗存的痕迹。凉州社火不仅是凉州人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凉州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的象征。从春秋战国兴起演变到今天,凉州社火以它旺盛的生命力谱写着凉州文化的新篇章。

【关键词】:凉州社火

传说

结构 内容

内涵

自西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并置凉州刺史部起,凉州-这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就一直是河西乃至西北地区的政治文化重镇。凉州文化遗存丰富,底蕴深厚,浩如烟海。而凉州民间民俗文化更是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内容丰富,分布广泛,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至今与凉州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凉州社火便是凉州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本人是就凉州社火的由来传说,结构,演变过程,表演内容及经过和文化内涵等进行了浅浅的探讨,以期专家教授指正。

一、由来传说

相传宋朝初年,杨家将与胡寇激战于古浪峡后,退守到凉州古城——姑臧城。胡寇将杨家将围困多日,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危在旦夕。守将苦无良策,这时一位部将挺身而出,说愿意突围出去搬粮草救兵。中午时分,城门大开,只见走出一队人马,旌旗飘摇,鼓乐喧天,扮装特别。前面一伙人围着一位官府老爷打扮的人,前趋后恭。随后跟着的人有的敲腰鼓,有的击铜鼓,有的打手锣,着装犹如戏台上的武士裙钗,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其后跟着的大头队、金刚罗汉、道士和尚、名臣良将各色形象都有。最后面的一拨人则脚踩高跷,也装扮成历史人物或戏曲人物的模样。围城的敌人一看这个阵势,纷纷围观热闹。就这样,这队人马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巧妙地突围出去,搬来了救兵粮草,打败了敌人,保卫了凉州城。后来,人们就用“闹社火”来纪念这次突围。

二、传统结构

凉州民间闹社火,一般在正月初六开始,叫“妆身子”,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叫“卸身子”。“妆身子”和 “卸身子”前,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点燃一堆堆麦草火,放鞭炮,所有参与者从火上迈过去以示驱邪;会长(闹社火的组织者、指挥者)致辞并代表众人祭天、地、神。

凉州民间传统社火队的结构一般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社火的前导部分。打头的是“春官老爷”,一般人都称之为“老爷”。“春官”是封建社会对礼部的别称,掌管礼仪、祭享、贡举、外交等职。闹社火多是在春天,又是文化活动,当属份内之事。“春官老爷”是社火队的总领队,担负着统领指挥整个社火队的重任。按照民间的传统习俗,“春官老爷”必须由当地辈分大而且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德高望重者担任。因此,在社火队里扮演“春官老爷”是一份难得的殊荣。在闹社火前,社火队(民间又称元宵会)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推选 “老爷”,然后由会长亲自将大红请帖郑重其事地送到入选人手中。入选人为人谦虚,必须略有一番推诿,而后答应下来。为了不负众望,入选“老爷”在接到请帖后还要有一番认真准备的过程。待到社火开闹时,每天早晨社火队的人要敲锣打鼓,燃放炮仗,前往请“老爷”。“老爷”装扮齐整,欣然就位,率领社火队,红红火火,走乡串户,正式开闹。每天闹完社火,社火队的人还要敲锣打鼓送“老爷”回家,“老爷”家要设宴款待。

说起“春官老爷”的打扮,还有一定的讲究。古时候,“春官老爷”的服装是朝廷命官的打扮,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蟒袍,还坐一顶四人的抬的官轿。清朝时候,则穿满清官员服装,坐七品官轿。民国时候,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架一副茶色眼镜,手执一把折扇或鹅毛扇。官轿前,排列着全套仪仗执事,左右护卫手执写有“回避”、“肃静”或“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的虎头牌。另外还有道锣、探马、包子、门子、衙役等一班人前拥后卫,俨然一派官员出巡的威仪。到后来,这些人员逐渐有所裁减,如轿子、马匹及仪仗执事等不再出现了,但道锣、探马、包子、门子、衙役等依然如故。增加了“陪老爷”(一般由“春官老爷”得嫡亲兄弟担任)。“春官老爷”仍在社火队里享有绝对的权威。

第二部分是鼓乐队,一般由大锣、大铙、大钹、铰子、长号、唢呐等组成。这支队伍的打扮比较随便,并没有一定的讲究,只要求衣服以红色、黄色等鲜艳色彩为主,再配以其它颜色。社火队行进表演时,配以锣鼓音乐,表演的人们按锣鼓音乐的节奏扭摆踏步,左右摇晃,显得十分的热闹和谐。

第三部分是天公和天母。天公和天母的扮者是一对农家夫妇。天公扛着锄头,拿着木锨;天母提着篮子,拿着笤帚凉州民间传说天公和天母是司农之神,专管人间耕农之事,象征着勤劳与智慧,他们行进之地,来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公和天母的表演动作十分逼真生动,天公挥锄耕作,握锨扬场,嘴里还唱着;一扬风调雨顺,二扬五谷丰登等企求丰收的歌谣;天母撒种扫地,二人边唱边舞,真个是“夫唱妇随”。

第四部分是腰鼓队和蜡花队。腰鼓队也叫鼓子队,打鼓人被称为鼓子匠。鼓子匠一般为古代武士打扮,身穿黑色双排扣武士装,足蹬长筒靴,头戴黑色英雄巾,上扎红绒花,各背一面羊皮鼓,双手执鼓锤,边行进边打鼓表演,动作粗犷有力。鼓子队的人一般为8至16人,有些为32人甚至更多。蜡花队的人与鼓子匠的人数相同,身穿彩色女袄裙,一手拿一面手锣,一手执锣锤,锣锤上系一条长长的彩绸,敲起小锣,舞姿翩翩,彩绸飘飘,十分动人。队前有傻公子和丑婆子领头表演。傻公子和丑婆子的化妆和表演都非常滑稽可笑:傻公子一脸傻相,憨态可掬;丑婆子丑态百出,令人捧腹。他们相对扭舞打浑,为社火队增添了许多 “笑料”。傻公子和丑婆子的表演是社火队里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特别是两对和多对社火队相遇时,要展开对舞,互相迎接,以示礼貌。这时,傻公子和丑婆子便使出浑身解数,傻者愈傻,丑者愈丑,将各自的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赞不绝口。

第五部分是和尚队,也叫大头队。和尚队一般穿僧衣戴僧帽,也有戴面具的。金刚穿武士装,戴头盔,手拿降魔杵、钢鞭、画戟等武器,人数一般为8至10余人,表演时,和尚模仿十八罗汉的各种神态舞蹈,金刚作武术表演。

第六部分是百色队。这是社火队里最随便也是最丰富的一队,这一队由三教九流,七十二行各色人物组成,大部分扮成传统戏剧故事,如唐僧取经、白蛇传、桃园结义、八仙过海等。这一队的人数最多,大约在五六十人至七八十人乃至百人以上。表演时,百色队在紧锣密鼓声中跑大场,在四门斗敌、五典坡、六月雪、七巧会、八阵图、九穿梭、十面埋伏、八角茴香、蒜瓣子、双龙会等很多花样,使观者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第七部分实际上只有一个人,这是一个贯穿全队、活跃全局的人物,即所谓的“膏药匠”。这个角色是游方郎中打扮,一手执蝇拂,一手摇串铃。他的主要职责是随时随地制止乱挤乱闹的人群,协调指挥各队表演,起着维护秩序和照料全局演出的作用。在新到一个表演场所,或在各种表演的间隙中,“膏药匠”能触景生情的现编现唱“秧歌子”。“秧歌子”多为四句一首,内容大多为颂春节、贺太平、恭喜发财等吉庆词语,但要唱得切合实际,具体生动,诙谐幽默。长于此道的人,往往妙语连珠,好曲连台,博得观众齐声喝彩。在社火队中,“膏药匠”是古代凉州民间对医生的代称。凉州王蛤蟆膏药非常有名,可能与此有关。因此,这个人物既拥有联络社火全局的职能,又象征着驱瘟散疫、促进健康的良好祝愿。

传统社会中又一个非常有趣的角色叫“瘟神爷”,打扮如小丑,反穿羊皮袄,腰别长烟袋,背负大口袋,每到一家便到处游走,以祈带走瘟疫,保一家平安。主人常备馍馍装入其口袋。这一角色常是家境贫寒的人或单身汉扮之。

三、演变发展

凉州社火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也是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而逐步演化发展的,与传统社火相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先导部分最先是横幅,上写社火队名,应时标语,如“**村社火队”“坚持***”等,然后是彩旗队,大约二十多人举着五颜六色的彩旗,引导社火队行进。打横幅和举彩旗的人穿着不是很讲究,大致统一即可。其后是鼓乐队,由大鼓、大锣、大钹、大镲、唢呐等组成,他们穿着多以武士装为主。

紧随鼓乐队的是会长们,然后是衙役、门子、板子、“扫殿猴”,打扮与传统差别不大。而“老爷”的变化就大了;不再穿官服、戴官帽、坐官轿,改穿长袍马褂、戴礼帽、挂墨镜,手执折扇或鹅毛扇,官轿也没了。而且“老爷”也变成了两位,增加了“陪老爷”,人们称之为“大老爷”,“二老爷”。但是拜请“老爷”的庄重程度和“老爷”在社火队中的权威并没变。表演是“大老爷”在左,“二老爷”在右,统领着社火队的两队人马。

接下来是傻公子和丑婆子打头的鼓子队和蜡花队,其装束打扮和传统无二。但现在与过去相比,增加了棒槌队和霸王鞭队。棒槌由木棒制成,缠上彩色塑料纸带,两头扎上小铁圈和小铃铛,表演时随鼓乐舞动,哗哗有声。棒槌队和霸王队多由十二三岁的孩子扮演,着装一如小武士,以增加社火队的气势和活力。或许还有更深的意味,就是通过他们的参与,在耳闻目染中把社火技术传下去吧。

再下来一般是大头队。现在的大头队不仅扮罗汉金刚和尚,各种人物脸谱造型都有,他们随鼓乐节奏左摇右晃,前俯后仰,憨态逗人。

接着便是跑旱船队。其实这一队就是从传统的百色队演变而来。旱船由木棍绑制,裹上各种彩布,形如船舱。跳旱船时每船有一艄公和一女眷组成,常是船随艄公而行。旱船队中杂着各色人物组成的百色队,装扮成戏剧人物等,最有趣的要数“猪八戒背媳妇”和“张公子背老婆”了,那神态、动作无不令人发笑。

跟在最后的一般是高跷队。高跷由一米五高,长宽在五至六厘米的方木棒做成,离地一米处开铆,横置一小木棒用来踩脚之用,下部削成圆形,上部推成扁平形,表演时用布带或细绳捆绑在脚上即可。高跷队的装束扮相多以戏曲人物为主,大部分直接着古戏装,除西厢人物、三国人物、水浒人物等外,生、旦、净、末、丑、文臣武将、公子小姐、大神地煞等人物形象都有。这是一项危险大、刺激大的活动,常选一些年龄适中,头脑机灵,甚至多少有些功夫的后生来扮演。高跷队的表演相对而言动作不大,随节奏行进即可。但也有艺高胆大的表演者,脚踩高跷,健步如飞,模仿人物特征,表演各种动作,确实令人赞叹。由于高跷队表演自由,由居高临下,往往又能起到制止人们混乱,维持秩序的作用。记得我们十岁左右,第一次见到社火时,高跷队员就成了我们当时心中的偶像。每天跟着社火疯跑回来后,便仿照着大人做了一副高跷,只是较矮,总高也就一米左右吧。然后就是自己踩高跷玩耍,课余闲暇时还要比赛,惹得更小的或没有高跷的小伙伴们眼馋,而自己那份自豪也无以言表。

近些年来,社火队又增加了舞龙队和舞狮队。舞龙队一般由两条龙组成,每条龙需十多人。行进途中一般舞龙队很少表演,只是上下盘旋随戏珠移动。到了一定的场所后,两条龙才绕场翻腾,或相对迎舞,进行表演。舞狮队由两人扮成的大狮子两对或四队,加上一人扮成的小狮子若干组成。每只大狮前均有一人持彩球引舞,引舞人多穿红色彩装武士服,由擅长翻跟头,懂武术之人扮演。狮子队行进时多随鼓乐节奏走十字步,狮头左右摆动。大狮子表演时多对舞,或扑、或咬、或挠、或抱,表现出雄狮的勇猛之势;小狮子表演时相对自由,可独舞,可对舞,也可群舞,或撕打、或嬉戏、或追逐、或滚爬,形态逼真,惹人喜爱。

从前社火多在农村闹,这些年城里也有各社火队,多由各大单位、企业组成。人数,规模都很大,更增加了大型的彩车队和芯子表演。彩车队一般由大卡车或客车四周围上幔布,写上标语或画上各种图案,随社火队缓缓行进。大卡车车厢里放一面大鼓,几名武士装扮的人同时打鼓,并配以锣镲,与社火队前面的鼓乐队呼应,既壮声势,又使前后节奏统一,步调一致。芯子也是在大卡车上用脚手架或钢筋焊成架子,并用彩布做成山水草树,花鸟兽畜等各种造型,然后把人的腿脚固定在架子上即可。芯子上的人多扮成历史人物或戏剧人物,随社火队表演一些简单的动作。做得好的芯子不仅神态尽备,而且高达十几,二十几米以上,表演的人不知感觉怎样,看的人往往在叫好余替他们捏着一把汗。这几年的一些企业更是奇招迭出,接闹社火之机宣传企业产品和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如皇台酒厂的皇台巨龙长几十米,高三米左右龙头如大卡车,龙身由两米长的扣节组成,节与节之间用铁链相接。表演时龙头由四人推,龙身每节由两人推,共需上百人,可见其规模之大。

四、程式内容

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进入小年后,各村若准备闹社火,首先就要成立社火会,商量事宜。会长们通常有村组领导,社火老把式及村上有名望者担任,由他们推举“老爷”人选,选拔各部分人选的角色分配。被挑上的人是拿一定报酬的,酬资多由各小组,村上及个人捐款筹集而来。“老爷”必须由会长们持请帖登门去请,而其他角色则由各小组长通知。

年前还要进行排练,主要是腰鼓队、蜡花队、棒槌队、霸王鞭队、大头队、旱船队等进行穿插、行进、对舞等练习。

到了正月初六,社火就正式开闹了。

每天早晨,会长们带领社火队先到“二老爷”家去请“老爷”,在院中敲打一阵后,只见“膏药匠”高高跃起,蝇拂用力向下一甩,全部鼓乐顿时停下来。会长们俯身前驱,起一声“社火请老爷啦”!就见“老爷”全副武装,由儿子们挟出。又听得“膏药匠”一声喊:“膏药啊!”鼓乐齐鸣,社火队便在“二老爷”的带领下,如以上程式去请“大老爷”。

之后,两位“老爷”边统领社火队正式开始 “闹社火”。农村中的“闹社火”主要是“串庄子”、“拜人家”和“会社火”三种形式。

“串庄子”就是社火队到各小组的村庄上去游一遍。社火队每到一个庄子时,庄子里早就酒水净路以待,庄上的成年男子们齐聚到村口,放起篝火,点燃鞭炮相迎,首先与会长们相拜作揖。扛架子(肩与肩相碰),口中起喊“迎社火喽!”然后上前拜过“老爷”,社火队便在庄子的四街八行行走串庄子,一边串一边敲打表演。串完庄子后,还要到井上去请“老爷”给“龙王爷”上香,然后再回到庄子正中的十字路口表演一番。村子里的男女老幼这时也到社火队一起载歌载舞,祈盼社火队给庄子上带来好运。鼓乐在“膏药匠”的指挥下停下来,“膏药匠”就开始“卖膏药”了,也就是唱祝福的歌,诸如“**队的同志们听我言,社火到庄子上来拜年,祝愿家家百业兴旺,祝福人人身体健康!”之类。其后请“老爷”在方桌前敬香奠酒,以谢水土之神,保各家平安康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最后,由组长带领村民给社火队的全体人员敬酒、烟、并将各家最拿手的菜食端出来招待社火队。当几个庄子串下来,那些酒醉微微的人们在鼓乐节奏中起舞,并作出各种滑稽的动作时,“串庄子”便达到了高潮。

庄子串完后,往往还有一些家境较好、或知名人士、或家中多灾难者,便要把社火队请到自己家中闹一闹,以求全家安康,家业兴旺,这就是“拜人家”。一般是会长们陪“老爷”们进入后到家中上房上香,腰鼓队,蜡花队等在院中表演,其余在庄门之外。鼓乐停下之后,“膏药匠”要“卖膏药”,唱词如“***呀听我言,社火给你家来拜年,祝你全家都安康,五谷丰登,百业兴旺!”人们则齐应“好啊!”然后就是拿酒、烟、糖、茶招待社火队,“老爷”和会长们常在上房单独招待。

最热闹的当属“会社火”了,就是由两支或更多的社火队一起表演,到了今天,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场面很大。各队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把别的社火队比下去,格外卖力。前面的大鼓大锣敲得震天响,腰鼓匠的鼓锤抡上了天,蜡花队的手锣把手都震麻了,霸王鞭耍得尘土飞扬,踩高跷的在场中来后飞奔,旱船和大头们舞得晕头转向。最精彩引人的还是“傻公子”和“丑婆子”的表演,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尽显各自的特点,傻者愈傻,丑者更丑,表现淋漓尽致,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赞不绝口。而最终的压轴戏仍是“卖膏药”,看哪队的“膏药匠”唱得词最好,最切合当时的情况。会社火时,几支社火队还要相互穿插渗透进行表演,这时常会使观众眼花缭乱。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表演者各尽其力,各展其能,空中彩旗飘动,地上鼓乐喧天,那欢庆热闹的场面令人久久不忘。

一直闹到正月十五,社火才能结束,这就是“歇社火”。先要到附近的庙上去大闹一番,由“老爷”上香祈祷各路神灵赐福降瑞,然后再把“二老爷”送回家,再送“大老爷”回家,最后其余人员到村委会门前集中,把所有行头收起,社火就歇了,大家盼着明年的社火再闹起来。

五、文化内涵

凉州的社火从产生到后来的演化,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从选“春官老爷”、“蜡花女”课余看出传统“春官 制度的影响;从天公天母,可以看出重视农耕的思想在凉州这块“米粮川”的深入;从大头队,高跷队等角色装束可以看出传统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历史文化、戏剧文化队凉州人民生活的影响;而从“膏药匠”、“傻公子”的身上可以看出凉州人民尊儒尚文,求医祈福的传统思想;从腰鼓队,霸王鞭队的表演中,则透出的是凉州人民崇武尚忠的侠义豪气。

其次,社火这种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保护地方文化特质和文化遗产,体现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使人们在参与中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形成集体观念和行为事象等人文传统思想。

第三、社火是缔结,调适乡邻,社区,团结人民,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它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总之,凉州社火积淀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了一种豪爽、淳朴、讲究礼仪而又不乏风趣,幽默的民风,洋溢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特征,象征着人们对和平、繁荣、昌盛的美好生活的赞美。凉州社火它将以更强的生命力,一代代演绎传播下去,愈兴愈盛。

参考文献:

张效林、王其英主编.西部明珠——凉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7 赵永红、陈永坚主编、赵以武著.武威历史文化丛书——五凉文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8 赵永红、陈永坚主编、杨若冰、冯天民著.武威历史文化丛书——民俗风情.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8

第四篇:社火主持词

社火主持词

活动对象的不同,主持词的写作风格也会大不一样。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主持词是活动、集会等的必需品,好的主持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火主持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火红的七月激情燃烧,青铜与皮革奏出沸腾的交响。渭南,中华文明的摇篮,渭南,民间艺术的浩瀚之海!那粗犷的民间社火,那原汁原味的鼓舞,那慷慨激昂的老腔,那踏波逐浪如履平地的战船,绚丽多姿,色彩斑斓,带您在民间艺术画廊中漫步徜徉,让您领略华夏文明的历史渊源。

XX′中国.渭南首届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大型民间社火展演现在开始。看,百余名黄河岸边的汉子们,挥动起强劲有力的臂膀,听,敲响了展演的第一声锣鼓。首先登场的是

1、韩城阵鼓

这是来自韩城南塬的韩城阵鼓,鼓阵庞大,几十面“龙凤旗”锦绣豪华,飘曳引导。鼓式威武强劲,演奏如狂风暴雨,声震四面八方。展示韩城人民奋发高扬的精神风貌,彰显着古老而年轻的渭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壮志豪情。

2、官路舞狮

现在上场的是来自临渭区的官路舞狮。它起始于18XX年,分布在临渭区官路大同村一带。官路舞狮有文狮、武狮之分,文狮机智灵巧,武狮骄健威猛,亦文亦武,亦刚亦柔,相映生辉。

3、蒲城血故事

蒲城血故事源于古代先民们的血祭风俗,流传于我市渭北一带,几经演变,现已成为弘扬正义、惊世骇俗、寓教于血的故事造型。它以“惊、险、奇”著称,鲜血淋漓,酷似现实,是我国西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独特社火表演形式。

4、合阳上锣鼓

上锣鼓是位于合阳城东、黄河西岸的东雷村独有的民间鼓舞,源于战国魏文侯17年,是古老的驱鬼祈神的社火。其风格狂、蛮、野、粗,表演时四周篝火熊熊,锣鼓喧天,喊声不绝。突出了渭北高原黄河岸边粗犷、彪悍、豪迈、奔放的民风民俗,留存着浓厚的原始部落遗风。

5、蒲城八仙板、八仙鼓

这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这是几千年民族大融合的和谐之音,这是民俗民艺与宗教仪轨最巧妙的融合。现在上场的是源于蒲城尧山庙会庆典礼仪的八仙板、八仙鼓。八仙板大开大合,天人合一;八仙鼓热烈欢腾,憾天动地。体现了道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的朴素观念,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永恒主题。

6、洪拳鼓

洪拳鼓来自澄城县刘家洼,是出自古代军营的士兵操练鼓舞形式。它集武术与舞蹈于一体,“刚柔并举”、“功架不倒”,动作健美、彪悍,一招一式,虎虎生气。

7、富平老鼓

老鼓来自富平老庙,它起源于秦朝,融戏剧、舞蹈和体育于一体。以鼓领奏,边击边舞,其声如雷鸣涛吼,其势如石破天惊。相传秦代著名大将王翦在家乡以此操练将士。观此鼓阵,可领略秦王横扫六合的雄伟气魄。

8、大荔花苫鼓

现在上场的是流传于大荔沙苑一带绝无仅有的女子鼓舞—大荔花苫鼓。它因鼓槌用绸扎,鼓用花苫而得名。表演者身穿彩服、腰系长裙,身披大红斗篷,额带面花,脚蹬彩鞋,鼓舞节奏舒缓有力,舞姿柔美飘逸,如鲜花盛开,似彩蝶飞舞,令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

9、韩城围鼓

韩城围鼓流传于韩城市西河川一带。它曲牌优美,鼓点丰富,节奏多变,和谐悦耳。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乡土民情,体现了行进、联合、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的生活气息。

10、华阴老腔

一曲老腔,千古唱响。以老大、老道、老辣著称的老腔发源在华阴泉店村。它源于汉、兴于唐宋,繁于明清。唱腔慷慨、激昂、悲壮。近年来它走遍了陕西,唱红了中国,走出了国门,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演出,它荣登国家大剧院艺术殿堂,它荣获文化部群星大奖,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华人的'文化符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老腔艺术家登常

11、潼关古战船、踩高跷、跑驴

古战船来自潼关高桥,源于西汉、盛于明清,因其内容皆为表现古代将士水上征战的故事而得名。驾船人按戏剧人物装扮,名具情态,文官武将,栩栩如生。真身假肢、船体、演员浑然一体,真假难分。行进如水上行舟,平衡急速前进,无数战船穿插而进,各种战阵气势宏大,蔚为壮观。近期,同潼关古战船将赴京参加北京奥运开幕式演出。

跟随古战船是潼关五虎张高跷,潼关跑驴。踩跷者翩翩起舞,双臂摆动,跑驴表演风趣幽默,构成天地社火的完美组合。

12、三贤锣鼓

三贤锣鼓来自临渭区,它源于南宋时期,流传于渭北一代。渭北锣鼓鼓点丰富多变,尽显热烈激越、欢乐喜庆。

13、富平高跷、舞龙

富平高跷,兴盛于民-国初期,活跃在富平美原盘龙一带,它绑在表演者腿上的木杆有2米多长,肢体动作丰富,扮演戏剧人物惟妙惟肖。

富平舞龙起源于清代初期,活跃在富平留古郭家一带。看那龙首忽昂忽转,变幻莫测;那龙身麟甲火焰,翻转不停。那是一条飞腾的巨龙,是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

14、华阴素鼓

素鼓流传于华阴双泉一带,是一种场地固定、程式严谨的多套路鼓舞。以其表现原始捕猎内容和紧张激烈的军旅征战斯杀场面独树一帜。击鼓跳跃各种情态示意传神,节奏变化多端,情节环环相扣,动作激越豪放,气势恢弘,撼人心旌。

15、五圆鼓

五圆鼓来自澄城县寺前村。它的开场如雷声阵阵,中间的“丰收锣鼓”,银花朵朵,星光闪耀,喜庆丰收,“落场鼓”意蕴无穷。

澄城鼓吹乐

澄城鼓吹乐是流传于澄城县沟南沟北和城区周边的民间艺术,三大区域各具特色,又兼容并蓄。或委婉细腻,或高亢豪放,或热烈欢快,或悲痛凄凉,均烘托渲染着各种民间礼仪活动气氛。

16、合阳撂锣

撂锣是流传于合阳马家庄乡的一种民间锣鼓,因在行进时,随着鼓点把锣抛至上空而得名。它在表演时,随着节奏边舞边跳,数十面大锣同时抛向空中,犹如彩蝶翻飞,金龙飞舞,气势壮观,令人惊叹。

17、白水百名女子腰鼓

白水百名女子腰鼓队由下岗女工组成。女子腰鼓有机地融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豪迈粗犷、刚劲奔放,表现了仓颉故里苹果之乡人民憨厚朴实、开朗乐观的性格。

18、韩城行鼓、抬神楼

似奔腾的黄河跃出龙门,如炽热的黄土尽展激情。现在上场的是韩城行鼓、抬神楼。韩城行鼓历史悠久,鼓式粗犷奔放迄今仍保留着蒙古骑士的风采。那粗犷野性的韩城行鼓与彪悍勇武的抬神楼舞姿相得益彰,是黄河儿女宽广博大的胸怀和刚烈强悍的禀赋。韩城行鼓有“中华第一鼓”之美誉,近期将赴京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

艺术奇葩竞相绽放,民间社火相映生辉。这些只是我们渭南浩瀚的民间艺术海洋里几簇美丽璀璨的浪花。朋友们、先生们请您常来我们渭南走走看看,多来体验我们淳厚的民风,多来感受我们炽烈的情谊。

演出到此结束,朋友们再见。

第五篇:春节社火

春节社火

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乡九年制学校六年级 吕 龙

每逢春节,甘肃的各个境内便要大型举办一次文化娱乐活动——民间通过把古代戏剧人物化装出来,通过铁芯子,高跷,骑马等等表现各种姿势,演唱。而现代,形式更繁多了,将耍狮子,闹灯笼,游旱船,跑秧歌,打腰鼓,太平鼓,春牛,跑驴等等统称为社火的范畴。

相传明朝初年,大将徐达攻打兰州王保保城,久攻不克,徐达便将瑞鼓改为长形鼓,再将兵器暗藏在里面,摇身一变,成了一只社火队,混过关卡,破了城池。时值今日,为缅怀英杰,祈求太平,好些社火队里仍有腰鼓,乾坤鼓,太平鼓等等。特别是太平鼓,表演套路繁多,形式多样,有走路鼓,红拳架子等等,三指顶鼓,旋转举起沉重的大鼓,悠过头顶,十分娴熟,实为力与美的结合统一,显示了北方雄浑,豪壮的神韵。

改革开放的春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节社火盛会,西和县秉承传统古老的文化氛围,又兼容民间现代舞蹈形式,使得今年社火有完美了一截。

西和县城街道内,各个单位的社火仪仗队浩浩荡荡地拉开了序幕。猎猎的彩旗,咚咚的锣鼓,悠扬的唢呐声由远而近,远远映入眼帘的是用铁棍做成骨架,外表装饰绘画,花朵,彩绸,矛剑枪戟的彩车。另有些架子上换站着或绑缚着装扮成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小孩,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站在高处的装饰物上,显得玄妙奇巧,威武特别。高跷更是绝妙,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扮装成戏剧人物的化身踩在一米多高的高跷上面,伴着和谐的锣鼓声迈着娴熟的步伐,让人惊叹不已。游旱是民间男女老少最喜欢的一种节目,船用竹,木,麦杆扎成,外蒙彩布,扎上纸花。非常轻巧。表演时将选一位漂亮的媳妇,当然不分男女,将其系在舞者的腰间,入坐船状,另有几人扮装艄公,和船中的姑娘同舞对歌,犹如水面行舟。活灵活现。“妞秧歌”让人哑然失笑。当男扮女妆的大媳妇摆动着扭动的身姿时,全场的人都几乎鼎沸起来。“进状元”,“卧牛”可以说是我们地道的拿手戏,他们都象征岁月的和平盛世,物阜民丰,招财进宝。最后扫尾的就是“耍龙”,“打狮子”和“打熊”了!这种暨表演与武打一体的体系演练,正是象征了驱赶瘟疫,迎喜接福的用意吧。中国是龙的传人,龙是吉祥物,当龙在场中盘旋飞舞时,人们都抢着站在中间,让龙把自己缠上一圈,以暗示带来吉祥 如意。

改革开放的今天,我相信家乡的社火将变得更完美,更精彩!

(指导老师:石爱雄)

http://

下载新年舞社火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年舞社火.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火致辞

    社火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新年好! 小龙辞岁,骏马迎春,值此岁序更换之际,我们谨代表友好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友好村一千多父老乡亲向镇党委、镇政府和在我镇工作的......

    XX新年舞友发言稿(合集五篇)

    XX新年舞友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姐妹们:大家好! XX年悄然离去,时光的车轮又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喜悦伴着汗水,成功伴着艰辛,让我们伴随着冬日里的阳光,满怀着喜悦的心情......

    舞友新年聚会发言稿(精选5篇)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姐妹们:大家好! 2012年悄然离去,时光的车轮又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喜悦伴着汗水,成功伴着艰辛,让我们伴随着冬日里的阳光,满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接2013年的到来......

    凉州民俗——社火

    凉州民俗——社 火 每年春节,在凉州大地上,传统的社火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庆的锣鼓,为城镇和乡村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流行于凉州的民间社火,阵容庞大,形式独特,装扮艳丽......

    春节社火五篇范文

    2012观赏春节民间社火活动 每逢春节,济南各个地区便要大型举办一次文化娱乐活动——民间通过把古代戏剧人物化装出来,通过铁芯子,高跷,骑马等等表现各种姿势,演唱。而现代,形式更......

    社火表演解说词

    2012年神柏乡元宵节社火表演解说词金龙迎春春来早,金莺报喜喜眉梢,春风得意人欢笑,锣鼓喧天闹元宵。踏着2012年新春的脚步,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元宵节。在这美好的......

    2013社火汇演主持词(大全)

    2013年春节社火汇演主持词 (下河清乡政府乡长吴海霞)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父老乡亲们: 大家好! 祥龙辞旧岁,金蛇迎新春。伴随着隆隆的鞭炮声,我们走进了辉煌的2013年。在这......

    《浅析中国传统之社火》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2015年元月 传统文化之社火 摘要 社火产生原始自发的宗教信仰。"因崇拜而思献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