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
班级:自动化1201姓名:张凯学号:12110402020
读《骆驼祥子》有感
老舍是我国着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但我认为,他更是一个思想家。他笔下的人物让众多读者们记忆深刻,也给予了人们无尽的思考与启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从最初充满希望到最后堕落的人——祥子。
祥子是社会中很普通的一个人,所以由他身上反映出的感悟是最真实贴切的。老舍先生选用的角色不得不说堪称一绝,总是能将整个事物的精妙在细微之处体现出来,祥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让我很是敬佩。看完整本书后,细细的回想与品位之中好的情节与句子,一些感想也浮现在脑海:封建社会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危害,它妨碍了人们的思想与行动,所以导致了社会的落后,加大了贫与富的差距,更使人们丧失了原有的本性。所以,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这个开放的年代。最初那个有奋斗目标且敢于奋斗的祥子是我所尊敬的,但由于社会风气和其他外界原因,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堕落。祥子曾是封建社会中的”叛逆分子“,而他最初就像在,而”叛逆“失败的原因除了外界原因,还有自身原因。祥子有毅力这无需置疑,但他却没有足够的毅力来追求他的目标,曾经坚定地信念也在一件又一件事物中所摇动。到最后,祥子已经没有了动力,没有了目标,没有了信念。我不禁为祥子感到可惜,不过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经历,从最初的坚定不移再到摇摆不定,最后是完全放弃。现在想一想,如果祥子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力,结局很大可能就不一样了
祥子的形象在脑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记,或许若干年后,再次回味时又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有时,坚持到底会让事情的结果变得不一样。不得不说,《骆驼祥子》给我的启发会让我医生一生受益。
第二篇: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社交礼仪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从某种意义上说,讲究社交礼仪是精神文明的内容之一。要成为社会文明人必须注重社交礼仪。
一、社交礼仪与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所谓社交礼仪是指在一定社会交往场合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具体来说,就是指交往的双方或多方借助语言、仪表、仪容、仪态、表情、举止动作等形式,向交往对方表示重视、尊重敬意、和友好塑造自身真、善、美的交际形象。“礼”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礼貌;“仪”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外观形象和行为规范。恰当的礼仪可以表现自己诚恳善意,平和文明的素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和谐良好的人际氛围。
(一)社交礼仪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首先,社交礼仪产生的直接动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是交际主体的社会需要交际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这些需要包括了交流知识和信息的需要;寻求理解和友谊的需要;塑造自身形象的需要。其次,社会交往的需要使人们通过讲究社交礼仪,使人与同事、同伴保持良好的和谐关系,得到友谊、忠诚、合作等,并使个人被群体所接纳,能关心和帮助别人,同时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再次,尊重的需要,使人通过讲究社交礼仪,使个人的人格、能力、才华、业绩、成就、形象得到社会的承认、欣赏,进而逐步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并由此产生自信心和威望感,让人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二)社交礼仪是借助人际交往而表现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关系的交往需要以社交礼仪去规范其言行。良好的礼仪规范可以确保各类交往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丰富社交礼仪的内容。社交礼仪离不开社会生活,它是为人际交往服务的。只有通过人际交往,社交礼仪中的道德规范及行为规范才得以施用。人们只有在人际交往中,讲礼仪、懂礼貌、知礼节才能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得到别人对你的尊重和友好;才能在人际间形成和谐、良好、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氛围。从而使人类文明得到发扬和升华。
二、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功能
(一)形象塑造的功能
信息交流、传递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交往过程是信息双向交流传递的互动过程。社交礼仪首先传递交往中个体自身形象的外在信息。交际伊始,见面问候、行礼、介绍、致意、言欢、告别等都有诸多礼仪。你的穿着打扮,说话时的态度,写信的言辞,宴会的礼节,交往场合的举止所传递出有关你的各种信息,无不影响你给别人留下的印象,这也是别人在“读你”。在社交场合中,人们的一塞一笑、一言一行都在给自己的形象添画各种线条、涂抹多种色彩。比如在社交场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服饰礼仪,遵守TPO的原则,即你的穿着打扮应当与相应的时间、场合、身份、职业等相一致。工作时着上班装,节假日穿休闲装,出席宴会、观看演出等配社交装。再比如在工作及社交场合和别人谈话时,应注意言辞的礼貌性:使语言文明、有修养;措辞的修辞性;尽可能使语言文雅、婉转,讲究语言艺术。从而能很快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好感,给人以绅士、淑女的印象。
(二)感情联络的功能
感情是维系人们相互关系的粘合剂。在社会交往中大多数场合施礼并非纯粹的礼仪之举,而是借以表达情意。交往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由他人对自己的礼遇来分析和判定这其中折射出的对方的感情意向,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交往中,由社交礼仪产生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两种情感状态:一是感情共鸣。当交往双方对所交流的信息有相同的情绪体验,交往对象感情符合自己的心理趋向,彼此之间感到双方是互相尊重的,就产生了感情共鸣。在交往最初的印象中,如果一方或双方都注意自己仪表整洁、仪态端庄、举止文雅、言语文明、就会产身良好的“人际气候”。使交往双方互相吸引,导致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二是感情排斥。与感情共鸣状态的表现相反,如果你衣冠不整、精神不振、举止粗俗、傲慢无礼、都可能导致感情排斥。被对方视为骄傲自负、缺乏教养、从而对你产生反感,形成排斥,拒绝与之交往。所以我们应该懂得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使之生辉的则是良好的仪礼修养。正所谓“文雅客来勤,’i以礼相交,久而敬之。
(三)行为的调节功能
首先,行为调节功能体现在对交际者个人的印象整饰上。所谓印象整饰是指
人与人交往中围绕自己为在交际对象心目中形成期望以达到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形象的过程。为此人们常借助社交礼仪的施行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印象整饰的目的。其次,行为调节功能体现在对人际关系的调整、润滑和整合上。社交礼仪作为一种交往的手段,可以使人们的交往得以顺恰融畅地进行。这正像同家人的交往给人带来天伦之乐,同友人的交往给人带来深切的情谊,同恋人的交往给人带来甜蜜爱情,孤独时的交往给人带来安慰,优愁时的交往给人带来欢乐一样。交往使人的苦闷忧愁得以合理的宣泄、排解,从而达到心理平衡。当然这种调节是以尊重对方为前提的。人们在交往时互相敬重,按礼仪规范去做,才能缓解或避免某些不必要的情感对立与障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行为调节还体现在通过社交化礼仪创造一些交际活动所需要的气氛,继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比如,在涉外交往中,可以通过恰如其分的礼仪,布置精彩场面邀请客人到会,安排迎送礼仪,营造庄严、正式、隆重、热烈、友好的交际气氛,以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又比如,在商贸谈判中可以通过恰如其分的礼仪,确定谈判时间地点,安排座次顺序、得体的布局、开局以营造诚挚、友好、合作、轻松、认真的谈判气氛以利于谈判的顺利发展。
三、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一)社交礼仪是道德的示范和文明的标志
礼仪是道德的一种示范,它代表着社会道德观念和文明程度。在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以礼仪作规则,礼仪渗透人们的社会生活,指导人们的交往行为。比如在家庭成员之间,少敬长、长爱幼、夫妻相敬,这是礼仪的道德观念所形成的天伦之乐。在公共社交场合,待人以礼、与人为善、时时事事不忘礼节。用社交礼仪调整社会生活、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社交礼仪在生活中是一种善良的道德,用以培养人们的善恶标准和美的心灵。不论在何种社会,注重社交礼仪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维护人们尊严和社会道德面貌的规范。保持举止得体、谈吐优雅的状态,使文明智慧的气息、伦理道德的氛围得到强化,从而有益于保持人际交往关系的纯洁性,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社交礼仪是行为的准则
社交礼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行为的标准和规范,是通过评价、劝说、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用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中国古代,人们在交往中就十分重视礼仪,强调礼仪的约束行为。如“来而不往非礼也”。古人强调人们交往中礼仪行为要适中,不过分,不过度,雅而不俗,淡而不腻。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掌握适度分寸,认为这才是标准的礼仪行为规范,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习俗。为此,我们应尽可能熟悉的掌握社交礼仪,严格用各种各样符合多数人意愿的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交往对象心目中保持良好的形象,底得尽可能完美的社交信誉。
(三)社交礼仪是交往的枢纽
社交礼仪是从际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交际是人们相互接触,加深了解,沟通意见的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行为方式。人与人进行交往,双方第一个见面礼仪是握手问好,面带温和微笑,彼此从眼神传递流露出诚意,此即为构成人际交往的首要礼仪条件。正是通过社交礼仪这一枢纽,达成促进情感交流,改善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目的。社交礼仪还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调节器,是推动和促进人际关系顺利发展的助燃剂。有礼仪才会赢得人的尊重,才会沟通相互间的感情,才会谋求交友的愿望。社会交往中,“礼多人不怪”,朋友之间不能失却礼仪;家庭关系中,“礼多人融洽,”夫妻长幼之间不能忽视礼仪;工作联系中,“礼尽人舒畅”,同事上下级之间不能没有礼仪;人际关系失调时,社交礼仪恰当的运用,有时甚至是一句带礼貌的话语,往往可以缓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融化相互间的矛盾,释解敌对情绪,从而使人际间的关系得以改善。这正是礼仪的力量所在。
社交礼仪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律己敬人而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处事准则和道德标准。社交礼仪是个人内在修养与素质的体现,是尊敬他人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技巧,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根本、塑造形象的良方、赢得人脉的法宝和竞争取胜的利器。因此,规范社交礼仪文书的主要元素,提升社交礼仪的质量,有助于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努力探索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性化的现代文明社交方式,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和谐的利益关系,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创造力的全面发挥,提升社会各阶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直观地体现社会的文化精神和当代中国社交礼仪文化的特质。
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文 秘 四 班范 宣 静2010072058
第三篇:浅谈社交礼仪对人际交往的重要作用
论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功用 [摘要] 社交礼仪是指人类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约定俗成的,表示尊敬行为规范与准则,是精神文明的内容之一,它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形象塑造,感情联络,行为调节等功能,要成为文明人,必须注重社交礼仪。关键词:社交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功能及作用 正文:
我国是文明古国,富有优良的文明礼貌传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仪.随着社会发展,礼仪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新潮,多元.能够娴熟地掌握和得心应手地运用社交礼仪,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社交礼仪有益于信息交流
交流信息也叫信息资源共享.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获取大量信息以供生计参考,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有 限,直接获取一手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众多的信息大多是在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时所 获取来的.良好的社交礼仪有助于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二.良好的社交礼仪有益于增进感情
良好的社交礼仪可以使我们在社交上投入的时间带来感情上的收获.三.良好的社交礼仪有益于建立关系 社交在很多情况下是建立诸如商业合作,感情姻缘等关系的纽带.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记得要学会 跟进关系,避免忘记.日近日密,日疏日远.社交礼仪与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
所谓社交礼仪是指在一定社会交往场合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具体来说,就是指交往的双方或多方借助语言,仪表,易容,表情,举止动作等形式,向交往对方表示重视,尊重敬意和友好,塑造自身真、善。美的交际形象。“礼”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即人们常说的礼貌;“仪”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外观形象和行为规范。恰当的礼仪可以表现自己诚恳善意,平和文明的素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和谐良好的人际氛围。
首先, 社交礼仪产生的直接动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 是交际主体的社会需要交际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出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这些需要包括了交流知识和信息的需要寻求理解和友谊的需要塑造自身形象的需要。其次, 社会交往的需要使人们通过讲究社交礼仪,使人与同事、同伴保持良好的和谐关系, 得到友谊、忠诚、合作等, 并使个人被群体所接纳, 能关心和帮助别人, 同时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再次, 尊重的需要, 使人通过讲究社交礼仪, 使个人的人格、能力、才华、业绩、成就、形象得到社会的承认、欣赏, 进而逐步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并由此产生自信心和威望感, 让人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 各种关系的交往需要以社交礼仪去规范其言行。良好的礼仪规范可以确保各类交往活动的顺利进行, 并丰富社交礼仪的内容。社交礼仪离不开社会生活, 它是为人际交往服务的。只有通过人际交往, 社交礼仪中的道德规范及行为规范才得以施用。人们只有在人际交往中, 讲礼仪、懂礼貌、知礼节才能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 得到别人对你的尊重和友好才能在人际间形成和谐、良好、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氛围。从而使人类文明得到发扬和升华。社交礼仪在人际关系中的功能
一.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行为调节功能,其体现在对交际者个人的印象整饰上。所谓印象整饰是指人与人交往中围绕自己为在交际对象心目中形成期望以达到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形象的过程。为此人们常借助社交礼仪的施行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达到印象整饰的目的。其次, 行为调节功能体现在对人际关系的调整、润滑和整合上。社交礼仪作为一种交往的手段, 可以使人们的交往得以顺恰融畅地进行。这正像同家人的交往给
人带来天伦之乐, 同友人的交往给人带来深切的情谊, 同恋人的交往给人带来甜蜜爱情, 孤独时的交往给人带来安慰, 优愁时的交往给人带来欢乐一样。交往使人的苦闷忧愁得以合理的宣泄、排解, 从而达到心理平衡。当然这种调节是以尊重对方为前提的。人们在交往时互相敬重, 按礼仪规范去做, 才能缓解或避免某些不必要的情感对立与障碍,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 行为调节还体现在通过社交化礼仪创造一些交际活动所需要的气氛, 继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比如, 在涉外交往中, 可以通过恰如其分的礼仪, 布置精彩场面邀请客人到会, 安排迎送礼仪, 营造庄严、正式、隆重、热烈、友好的交际气氛, 以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又比如, 在商贸谈判中可以通过恰如其分的礼仪, 确定谈判时间地点, 安排座次顺序、得体的布局、开局以营造诚挚、友好、合作、轻松、认真的谈判气氛以利于谈判的顺利发展。
二.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感情联络的功能,感情是维系人们相互关系的粘合剂。
在社会交往中大多数场合施礼并非纯粹的礼仪之举, 而是借以表达情意。交往中, 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由他人对自己的礼遇来分析和判定这其中折射出的对方的感情意向, 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交往中, 由社交礼仪产生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两种情感状态一是感情共鸣。当交往双方对所交流的信息有相同的情绪体验, 交往对象感情符合自己的心理趋向, 彼此之间感到双方是互相尊重的, 就产生了感情共鸣。在交往最初的印象中, 如果一方或双方都注意自己仪表整洁、仪态端庄、举止文雅、言语文明、就会产身良好的“ 人际气候”。使交往双方互相吸引, 导致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二是感情排斥。与感情共鸣状态的表现相反, 如果你衣冠不整、精神不振、举止粗俗、傲慢无礼、都可能导致感情排斥。被对方视为骄傲自负、缺乏教养、从而对你产生反感,形成排斥, 拒绝与之交往。所以我们应该懂得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但使之生辉的则是良好的仪礼修养。正所谓“ 文雅客来勤,’以礼相交, 久而敬之。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一、社交礼仪是道德的示范和文明的标志
礼仪是道德的一种示范, 它代表着社会道德观念和文明程度。在文明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以礼仪作规则, 礼仪渗透人们的社会生活, 指导人们的交往行为。比如在家庭成员之间, 少敬长、长爱幼、夫妻相敬, 这是礼仪的道德观念所形成的天伦之乐。在公共社交场合, 待人以礼、与人为善、时时事事不忘礼节。用社交礼仪调整社会生活、和谐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这反映了社交礼仪在生活中是一种善良的道德, 用以培养人们的善恶标准和美的心灵。不论在何种社会,注重社交礼仪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维护人们尊严和社会道德面貌的规范。保持举止得体、谈吐优雅的状态, 使文明智慧的气息、伦理道德的氛围得到强化, 从而有益于保持人际交往关系的纯洁性, 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社交礼仪是行为的准则
社交礼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行为的标准和规范,是通过评价、劝说、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用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中国古代, 人们在交往中就十分重视礼仪, 强调礼仪的约束行为。如“ 来而不往非礼也”。古人强调人们交往中礼仪行为要适中, 不过分, 不过度, 雅而不俗, 淡
而不腻。所谓“ 君子之交淡如水”。掌握适度分寸, 认为这才是标准的礼仪行为规范, 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习俗。为此, 我们应尽可能熟悉的掌握社交礼仪, 严格用各种各样符合多数人意愿的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使自己在交往对象心目中保持良好的形象, 底得尽可能完美的社交信誉。
三、社交礼仪是交往的枢纽 社交礼仪是从际交往的润滑剂, 是沟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交际是人们相互接触, 加深了解, 沟通意见的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行为方式。人与人进行交往, 双方第一个见面礼仪是握手问好, 面带温和微笑,彼此从眼神传递流露出诚意, 此即为构成人际交往的首要礼仪条件。正是通过社交礼仪这一枢纽, 达成促进情感交流, 改善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目的。社交礼仪还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调节器, 是推动和促进人际关系顺利发展的助燃剂。有礼仪才会赢得人的尊重, 才会沟通相互间的感情, 才会谋求交友的愿望。社会交往中, “ 礼多人不怪” , 朋友之间不能失却礼仪家庭关系中, “ 礼多人融洽, ”夫妻长幼之间不能忽视礼仪工作联系中, “ 礼尽人舒畅” , 同事上下级之间不能没有礼仪人际关系失调时, 社交礼仪恰当的运用,有时甚至是一句带礼貌的话语, 往往可以缓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融化相互间的矛盾, 释解敌对情绪, 从而使人际间的关系得以改善。这正是礼仪的力量所在。结论心得
作为有着五千年文化的礼仪之邦,社交礼仪一直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论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功用29_社会交往礼仪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始 终以崇尚礼仪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知书达理,以礼待人已经成为热情的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惊醒交流, 沟通,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吸收外国优秀的科学文明成果的重要手段.礼仪,对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礼仪是人们在 生活中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 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 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第四篇:人际交往礼仪
问好
走在路上或在公共场所,遇见相识的人应该主动打招呼,问候致意。可以说“您早”、“您好”“晚上好”。别人向你打招呼以后,也要应答向他致意,否则被认为不礼貌。有时也可面带微笑,注视对方并点头致意,这也是一种向人问候的好方法。遇到比较熟悉的朋友,除了问候致意外,还可以问问对方家人的情况,并请他代为问候。如“伯父父母近来好吗?”、“向你的夫人(先生)问好”、“你孩子一定很聪明可爱吧,有空带他到我家来玩玩”。
对外国朋友,要按他们国家的习惯用语打招呼,如与英美等国家朋友初次见面时,可用“how do you do”,熟人可用“how are you”。有时直接用“hi”来打招呼。根据中国的风俗民情,见面打招呼常用:“吃过饭吗?”“上哪儿去?”但用这种方式向西方国家朋友打招呼会引起误会,他们会以为你要请他去吃饭,或干涉他的私事。
握手
握手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的礼节。此外,它还含有感谢、慰问、祝贺或相互鼓励的表示。
握手的标准方式是行至距握手对象1米处,双退立正,上身略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握手时用力适度,上下稍晃动三四次,随即松开手,恢复原状。与人握手,神态要专注、热情、友好、自然、面带笑容,目视对方双眼,同时向对方问候。
握手作为一种礼节,还应掌握四个要素:
一是握手力度。握手时为了表示热情友好,应当稍许用力,但以不握痛对方的手为限度。在一般情况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男子与女子握手不能握得太紧,西方人往往积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但老朋友可以例外。
二是先后顺序。握手的先后顺序为:男女之间,男方要等女方伸手后才能握手,如女方不伸手,无握手之间,可用点头或鞠躬致意;宾主之间,主人应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欢迎;长幼之间,年幼的要等年长的先抻手;上下级之间,下级要等上级先伸手,以示尊重。多人同时握手切忌交叉,要等别人握完后再伸手。握手时精神要集中,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握手时不要看着第三者,更不能东张西望,这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三是握手时间。握手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握手双方亲密程度灵活掌握。初次见面者,一般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切忌握住异性的手久久不松开。即使握同性的手,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对方欲罢不能。但时间过短,会被人认为傲慢冷淡,敷衍了事。
四是握手禁忌。不要在握手时戴着手套或戴着墨镜,另一只手也不能放在口袋里。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可以戴着薄纱手套与人握手。握手时不宜发长篇大论,点头哈腰,过分客套,这只会让对方不自在、不舒服。与基督教徒交往时,要避免交叉握手。这种形状类似十字架,在基督教信徒眼中,被视为不吉利。与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切忌用左手与他人握手,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的。除长者或女士,坐着与人握手是不礼貌的,只要有可能,都要起身站立。
拥抱
拥抱礼一般通行于俄罗斯、法国、意大利和阿拉伯国家。中国人之间不实行这种礼节。与外国友人交往中,只有在对方主动行拥抱礼时,我们才随俗。在国际交往中实行这种礼节的,男对男,女对女。但有时相当熟悉的朋友,男女之间也可以拥抱、亲额或亲颊。总之,我们不采取主动。
在非正式场合或向陌生人问讯时,为表示亲近可用亲属的称谓称呼对方,如“叔叔”、“阿姨”、“老伯伯”、“老奶奶”、“阿公”、“阿婆”等。
在我国,不论对何种职业、年龄、地位的人都可称作“同志”。但要注意,与港、澳、台地区的朋友见面时一般不用此称呼。
自我介绍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寻求理解、帮助和支持。介绍是最觉的与他人认识、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方式。
在社交活动中,想要结识某人或某些人,而又无人引见,此时可以向对方作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的内容,可根据实际的需要、所处的场合而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在霜些公共场所和一般性社交场合,自己并无与对方深入交往的愿望,作自我介绍只是向对方表明自己身份。这样的情况只需介绍自己的姓名,如“您好,我叫许惠愿”,“我是蔡莉”。有时,也可对自己姓名的写法作些解释,如“我叫陈华,耳东陈,中华的华”。如因公务、工作需要与人交往,自我介绍应包括姓名、单位和职务,无职务可介绍从事的具体工作。如“我叫李纪龙,是高音公司的销售经理”;“我叫蔡涤非,在上海大学从事财务工作”。
在社交活动中,如希望新结识的对象记住自己进一步沟通与交往,自我介绍时除姓名、单位、职务外,还可提及与对方某些熟人的关系或与对方相同的兴趣爱好。如“我叫谭兆英,是高乐音像出版社的财务主管,我与您夫人是同学”;“我叫李海星,是新兴文化公司经理,我和您一样也是个球迷”。
若在讲座、报告、庆典、仪式等正规隆重的场合向出席人员介绍自己时,还应加一些适当的谦辞和敬语。如“各位来宾,大家好,我叫王旦华,是东华大学的教师,今天向大家谈谈自己在工作研究上的一些心得,有不当的地方请给予指正”。
进行自我介绍,要简洁、清晰、充满自信,态度要自然、亲切、随和,语速要不快不慢,目光正视对方。在社交场合或联系工作时,自我介绍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当对方无兴趣、无要求、心情不好,或正在休息、用餐、忙于处理时,切忌去打扰,以免尴尬。
介绍他人
为他人介绍是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的介绍方式。在一般情况下,为他人介绍都是双向的,即第三者对被介绍的双方都作一番介绍。有些情况下,也可只将被介绍者中的一方向另一方介绍。但前提是前者已知道、了解后者的身份,而后者不了解前者。
为他人作介绍的介绍者,通常是社交活动中的东道主,家庭聚会中的主人,公务交往中的礼仪专职人员,正式活动中地位、身份较高者。如熟悉被介绍的双方,又应一方或双方的要求,也可充当介绍人。
为他人作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做法要慎重自然,不要贸然行事。最好先征求一下双方的意见,以免为原来就相识者或关系不好者作介绍。介绍时,根据实际需要的不同,介绍内容也有所不同,一般只介绍双方的姓名、单位、职务,有时为了推荐一方给另一方,介绍时可以说明被推荐方与自己的关系,或强调其才能、成果,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与信任。介绍具体的人时,要用敬辞。如“张小姐,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一下,这们理查金小姐”。同时,应该礼貌地用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去指点。
为他人介绍时,要注意顺序。应把男子介绍给女子,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把地位低的介绍给地位高的,把未婚的女子介绍给已婚的妇女,把儿童介绍给成人。
作为被介绍者,应当表现出结识对方的热情,目视对方,除女士和年长者外,被介绍时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和会谈桌上只需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
递(接)名片
名片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当前已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因此,名片的递送、接受、存放也要讲究社交礼仪。
名片的递送。在社交场合,名片是自我介绍的简便方式。交换名片的顺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当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的顺序,或是由近及远,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对方误认为有厚此薄彼之感。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并大方地说:“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视同传单随便散发。
名片的接受。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过名片时应说:“谢谢”,随后有一个微笑阅读名片的过程,阅读时可将对方的姓名职衔念出声来,并抬头看看对方的脸,使对方产生一种受重视的满足感。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名片的存放。接过别人的名片切不可随意摆弄或扔在桌子上,也不要随便地塞在口袋里或丢在包里。应放在西服左胸的内衣袋或名片夹里,以示尊重。
打电话
在现代社会里,电话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掌握使用电话的技巧,讲究必要的礼仪,会使对方感受到你的亲切、热情、礼貌,从而对你的组织和个人产生好感。
向外打电话时,应事先理清思路,把握要点,以保证通话时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电话接通后,应先进行自我介绍。与对方熟识,则简单介绍即可;初次通话或互相不熟悉,介绍可以详尽一些,以使对方对自己有所了解。不作自我介绍,直截了当地发问“喂,你是谁?”是很不礼貌的。
如果需要让对方转接或传呼某人时,应“请”字当头,注意措辞,并适时道谢。对方帮忙去找人时,听筒一般不应离开耳边,更不应与别人高声谈笑,以防受话人前来应答时却不知晓。若拨错了电话号码,也应客气地致谦,决不可一挂了之。
与人通话时,应口齿清楚,注意停顿。重要的地方或难以理解的词语要放慢速度,适当强调或重复,直至对方明白为止。通话结束时,应道声“再见”,然后轻轻放入话筒。
通话长度以短为佳,宁短勿长。发话人应当自学地将每次通话的长度控制在三分钟之内。使用公用电话,身后如有人排队等候,更要自觉主动地尽快结束通话。
接电话
听到电话铃声后,应尽快接听,以免让对方等候时间过长。一般拿起听筒后,应先说一句问候语,然后自报家门或自我介绍,如“您好!这里是xx公司”或“您好!我是xxx”。也可直接说“您好!请说!”如果对方询问姓名,应礼貌告知。
在倾听对方讲话时,不要随意打断。通话中碰到有的情况需要查询作答时,要告诉对方,并请他等待片刻。如果需要时间较长,则可问明对方电话号码,请他挂断,待自己查明后再答复对方;对方愿意等待,也应不时告知对方还在查找,并表示抱歉,如“请您再稍等片刻”,切忌让对方在久等中产生被遗忘的感觉。
如果对方要找的是他人,受话人可以说一声“请稍等”,并尽快帮忙传呼。如果对方要找的人不在,应礼貌地告诉对方,并可适当询问:“请问您有什么事要转告吗?”如果对方要求传话,则应记下对方的姓名、电话号码、事情和接话时间,记下的留言应应尽可能重复一遍,并尽快交给当事人。
代接电话,不要向发话人过分详细地询问其背景,以免别人为难,不悦。如发话人要求转达某事给某人,切勿随意扩散,辜负别人的信任。
接到打错了的电话,态度要友好,应礼貌地告诉对方,这里不是您要找的单位和号码,请他重拨,不应不加解释地将电话挂断。通话完毕后,应道声“再见”。不可在对方话音未落时就挂断电话。与尊长者通电话,应待对方挂机后再挂。
第五篇:人际交往礼仪
人际交往礼仪
问好
走在路上或在公共场所,遇见相识的人应该主动打招呼,问候致意。可以说“您早”、“您好”“晚上好”。别人向你打招呼以后,也要应答向他致意,否则被认为不礼貌。有时也可面带微笑,注视对方并点头致意,这也是一种向人问候的好方法。遇到比较熟悉的朋友,除了问候致意外,还可以问问对方家人的情况,并请他代为问候。如“伯父父母近来好吗?”、“向你的夫人(先生)问好”、“你孩子一定很聪明可爱吧,有空带他到我家来玩玩”。
对外国朋友,要按他们国家的习惯用语打招呼,如与英美等国家朋友初次见面时,可用“How do you do”,熟人可用“How are you”。有时直接用“Hi”来打招呼。根据中国的风俗民情,见面打招呼常用:“吃过饭吗?”“上哪儿去?”但用这种方式向西方国家朋友打招呼会引起误会,他们会以为你要请他去吃饭,或干涉他的私事。
握手
握手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的礼节。此外,它还含有感谢、慰问、祝贺或相互鼓励的表示。
握手的标准方式是行至距握手对象1米处,双退立正,上身略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握手时用力适度,上下稍晃动三四次,随即松开手,恢复原状。与人握手,神态要专注、热情、友好、自然、面带笑容,目视对方双眼,同时向对方问候。
握手作为一种礼节,还应掌握四个要素:
一是握手力度。握手时为了表示热情友好,应当稍许用力,但以不握痛对方的手为限度。在一般情况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男子与女子握手不能握得太紧,西方人往往积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但老朋友可以例外。
二是先后顺序。握手的先后顺序为:男女之间,男方要等女方伸手后才能握手,如女方不伸手,无握手之间,可用点头或鞠躬致意;宾主之间,主人应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欢迎;长幼之间,年幼的要等年长的先抻手;上下级之间,下级要等上级先伸手,以示尊重。多人同时握手切忌交叉,要等别人握完后再伸手。握手时精神要集中,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握手时不要看着第三者,更不能东张西望,这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三是握手时间。握手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握手双方亲密程度灵活掌握。初次见面者,一般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切忌握住异性的手久久不松开。即使握同性的手,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对方欲罢不能。但时间过短,会被人认为傲慢冷淡,敷衍了事。
四是握手禁忌。不要在握手时戴着手套或戴着墨镜,另一只手也不能放在口袋里。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可以戴着薄纱手套与人握手。握手时不宜发长篇大论,点头哈腰,过分客套,这只会让对方不自在、不舒服。与基督教徒交往时,要避免交叉握手。这种形状类似十字架,在基督教信徒眼中,被视为不吉利。与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切忌用左手与他人握手,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的。除长者或女士,坐着与人握手是不礼貌的,只要有可能,都要起身站立。
拥抱
拥抱礼一般通行于俄罗斯、法国、意大利和阿拉伯国家。中国人之间不实行这种礼节。与外国友人交往中,只有在对方主动行拥抱礼时,我们才随俗。在国际交往中实行这种礼节的,男对男,女对女。但有时相当熟悉的朋友,男女之间也可以拥抱、亲额或亲颊。总之,我们不采取主动。
拥抱,一般是两人相对而立,右臂偏上,左臂偏下,右手扶在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对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都向左相互相拥抱,然后头部与上身向右拥抱,再次向左拥抱后,礼毕。
告别
握手告别和挥手告别是人际交往中的常规手势。
采用握手告别手势时(见握手介绍),一般正确的做法是由客人先伸手。
采用挥手告别手势的正确做法是:身体站直,不要摇晃和走动;目视对方,不要东张西望,眼看别处;可用右手,也可双手并用,不要只用左手挥动;手臂尽力向上前伸,不要伸得太低或过分弯曲;掌心向外,指尖朝上,手臂向左右挥动;双手道别,两手同时由外侧向内侧挥动,不要上下摇动或举而不动。
称呼
称呼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合乎常规。正确恰当的称呼,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或亲密程度,同时也反映了自身的文化素质。
对自己的亲属,一般应按约定俗成的称谓称呼,但有时为了表示亲切,不必拘泥于称谓的标准。如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都可称为“爸爸”、“妈妈”。亲家之间为表示亲密、不见外,也可按小辈的称呼来称呼对方。但对外人称呼自己的亲属,要用谦称。称自己长辈和年龄大于自己的亲属,可加“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等。称百分低或年龄小于自己亲属,可加“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至于称自己的子女,可称“小儿”、“小女”。
称呼他人的亲属,要用敬称。一般可在称呼前加“令”字,如“令尊”、“令堂”、“令郎”、“令爱”等。对其长辈,也可加“尊”字,“尊叔”、“尊祖父”等。
朋友、熟人间的称呼,既要亲切友好,又要不失敬意,一般可通称为“你”、“您”,或视年龄大小在姓氏前加“老”、“小”相称,如“老王”、“小李”。
对有身份者或长者,可用“先生”相称,也可在“先生”前冠以姓氏。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可在其姓氏后加“老”或“公”,如“郭老”、“夏公”,以示尊敬。
在工作岗位上,为了表示庄重、尊敬,可按职业相称,如“老师”、“师傅”第二十产。也可以职务、职称、学衔相称,如“周处长”、“陈经理”、“王教授”、“李博士”等。
在社交场合,对陌生人的称呼,男子不论婚否,可统称为“先生”。女子则根据婚姻状况而定,对已婚的女子称“夫人”、“太太”或“女士”,对未婚的女子称“小姐”。如不时其婚姻状况,以称“小姐”、“女士”为宜。对教育界、文艺界新相识的人都可敬称为“老师”。
在非正式场合或向陌生人问讯时,为表示亲近可用亲属的称谓称呼对方,如“叔叔”、“阿姨”、“老伯伯”、“老奶奶”、“阿公”、“阿婆”等。
在我国,不论对何种职业、年龄、地位的人都可称作“同志”。但要注意,与港、澳、台地区的朋友见面时一般不用此称呼。
自我介绍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寻求理解、帮助和支持。介绍是最觉的与他人认识、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方式。
在社交活动中,想要结识某人或某些人,而又无人引见,此时可以向对方作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的内容,可根据实际的需要、所处的场合而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在霜些公共场所和一般性社交场合,自己并无与对方深入交往的愿望,作自我介绍只是向对方表明自己身份。这样的情况只需介绍自己的姓名,如“您好,我叫许惠愿”,“我是蔡莉”。有时,也可对自己姓名的写法作些解释,如“我叫陈华,耳东陈,中华的华”。如因公务、工作需要与人交往,自我介绍应包括姓名、单位和职务,无职务可介绍从事的具体工作。如“我叫李纪龙,是高音公司的销售经理”;“我叫蔡涤非,在上海大学从事财务工作”。
在社交活动中,如希望新结识的对象记住自己进一步沟通与交往,自我介绍时除姓名、单位、职务外,还可提及与对方某些熟人的关系或与对方相同的兴趣爱好。如“我叫谭兆英,是高乐音像出版社的财务主管,我与您夫人是同学”;“我叫李海星,是新兴文化公司经理,我和您一样也是个球迷”。
若在讲座、报告、庆典、仪式等正规隆重的场合向出席人员介绍自己时,还应加一些适当的谦辞和敬语。如“各位来宾,大家好,我叫王旦华,是东华大学的教师,今天向大家谈谈自己在工作研究上的一些心得,有不当的地方请给予指正”。
进行自我介绍,要简洁、清晰、充满自信,态度要自然、亲切、随和,语速要不快不慢,目光正视对方。在社交场合或联系工作时,自我介绍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当对方无兴趣、无要求、心情不好,或正在休息、用餐、忙于处理时,切忌去打扰,以免尴尬。
介绍他人
为他人介绍是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的介绍方式。在一般情况下,为他人介绍都是双向的,即第三者对被介绍的双方都作一番介绍。有些情况下,也可只将被介绍者中的一方向另一方介绍。但前提是前者已知道、了解后者的身份,而后者不了解前者。
为他人作介绍的介绍者,通常是社交活动中的东道主,家庭聚会中的主人,公务交往中的礼仪专职人员,正式活动中地位、身份较高者。如熟悉被介绍的双方,又应一方或双方的要求,也可充当介绍人。
为他人作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做法要慎重自然,不要贸然行事。最好先征求一下双方的意见,以免为原来就相识者或关系不好者作介绍。介绍时,根据实际需要的不同,介绍内容也有所不同,一般只介绍双方的姓名、单位、职务,有时为了推荐一方给另一方,介绍时可以说明被推荐方与自己的关系,或强调其才能、成果,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与信任。介绍具体的人时,要用敬辞。如“张小姐,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一下,这们理查金小姐”。同时,应该礼貌地用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去指点。
为他人介绍时,要注意顺序。应把男子介绍给女子,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把地位低的介绍给地位高的,把未婚的女子介绍给已婚的妇女,把儿童介绍给成人。
作为被介绍者,应当表现出结识对方的热情,目视对方,除女士和年长者外,被介绍时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和会谈桌上只需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
递(接)名片
名片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当前已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因此,名片的递送、接受、存放也要讲究社交礼仪。
名片的递送。在社交场合,名片是自我介绍的简便方式。交换名片的顺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当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的顺序,或是由近及远,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对方误认为有厚此薄彼之感。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并大方地说:“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视同传单随便散发。
名片的接受。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过名片时应说:“谢谢”,随后有一个微笑阅读名片的过程,阅读时可将对方的姓名职衔念出声来,并抬头看看对方的脸,使对方产生一种受重视的满足感。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名片的存放。接过别人的名片切不可随意摆弄或扔在桌子上,也不要随便地塞在口袋里或丢在包里。应放在西服左胸的内衣袋或名片夹里,以示尊重。
打电话
在现代社会里,电话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掌握使用电话的技巧,讲究必要的礼仪,会使对方感受到你的亲切、热情、礼貌,从而对你的组织和个人产生好感。
向外打电话时,应事先理清思路,把握要点,以保证通话时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电话接通后,应先进行自我介绍。与对方熟识,则简单介绍即可;初次通话或互相不熟悉,介绍可以详尽一些,以使对方对自己有所了解。不作自我介绍,直截了当地发问“喂,你是谁?”是很不礼貌的。
如果需要让对方转接或传呼某人时,应“请”字当头,注意措辞,并适时道谢。对方帮忙去找人时,听筒一般不应离开耳边,更不应与别人高声谈笑,以防受话人前来应答时却不知晓。若拨错了电话号码,也应客气地致谦,决不可一挂了之。
与人通话时,应口齿清楚,注意停顿。重要的地方或难以理解的词语要放慢速度,适当强调或重复,直至对方明白为止。通话结束时,应道声“再见”,然后轻轻放入话筒。
通话长度以短为佳,宁短勿长。发话人应当自学地将每次通话的长度控制在三分钟之内。使用公用电话,身后如有人排队等候,更要自觉主动地尽快结束通话。
接电话
听到电话铃声后,应尽快接听,以免让对方等候时间过长。一般拿起听筒后,应先说一句问候语,然后自报家门或自我介绍,如“您好!这里是XX公司”或“您好!我是XXX”。也可直接说“您好!请说!”如果对方询问姓名,应礼貌告知。
在倾听对方讲话时,不要随意打断。通话中碰到有的情况需要查询作答时,要告诉对方,并请他等待片刻。如果需要时间较长,则可问明对方电话号码,请他挂断,待自己查明后再答复对方;对方愿意等待,也应不时告知对方还在查找,并表示抱歉,如“请您再稍等片刻”,切忌让对方在久等中产生被遗忘的感觉。
如果对方要找的是他人,受话人可以说一声“请稍等”,并尽快帮忙传呼。如果对方要找的人不在,应礼貌地告诉对方,并可适当询问:“请问您有什么事要转告吗?”如果对方要求传话,则应记下对方的姓名、电话号码、事情和接话时间,记下的留言应应尽可能重复一遍,并尽快交给当事人。
代接电话,不要向发话人过分详细地询问其背景,以免别人为难,不悦。如发话人要求转达某事给某人,切勿随意扩散,辜负别人的信任。
接到打错了的电话,态度要友好,应礼貌地告诉对方,这里不是您要找的单位和号码,请他重拨,不应不加解释地将电话挂断。通话完毕后,应道声“再见”。不可在对方话音未落时就挂断电话。与尊长者通电话,应待对方挂机后再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