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程 读书工程 中国政治历代得失读后感(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16:5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哈工程 读书工程 中国政治历代得失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哈工程 读书工程 中国政治历代得失读后感》。

第一篇:哈工程 读书工程 中国政治历代得失读后感

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读书工程

(读书报告)

学号:

专业: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

2012年4月(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

中国历代考试和选拔制度之我见

——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对于爱好历史书的人来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让人读了以后心情愉悦的书。在当代,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有太多的指责,而现实又总会发生不好的事情,这使很多人焦虑失望自卑。而钱穆先生一改大多数人对国史的偏见,以其一贯的对中国历史的温情写下这些历史事实,使人们感觉到国史不全是黑暗的,其实,中国人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是我们自己的资产。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钱穆先生的专题演讲合集,文字简练。分别就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检查、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出介绍和比照,叙述因果演变,指点利害得失。总括了中国历史

[1]与政治的精髓之处,又指出了近代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种种误解。

作为学生,我最关注的是中国历代的考试和选拔制度。

首先,汉代的选举制度可以说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人们可以通过选举贤良、孝廉等方式入仕。虽然这种选举制度和完全民主选拔不尽相同,但和之前的世袭相比有了很大进步,它给一些地方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仕途机会。当然,这主要针对部分家庭富裕的人,而穷人是没机会的。而我最认同的一点是,汉代不看重选举数量,而是看重质量。和西方民主不同,西方是统计投票数,大多数人的意见被采纳,而汉代是看重精英的推举,理论上精英为贤人,智商和道德比老百姓高,贤人意见质量比大多数老百姓要好[2]。正依先生所说,“这一情形,直从汉代起。我们可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接着,到了汉代后期,孝廉制的素质选举容易引发舞弊与垄断,因此产生了唐代到后来的科举制。唐代的公开竞选可以说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唐代的开放的范围,较汉代更广大,更自由。然而,唐代却只鼓舞人做学者、当官,却不奖励人做商人、做生意,导致工商业发展缓慢,自此之后,中国走向落后的道路。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是不可取的,如果人人搞政治,走仕途,似乎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只会止步不前,永远落后于西方国家[3]。其次,宋代的选拔制度大体沿袭了唐代,并进一步扩大了选官的范围,殊不知物是人非,宋代无论在经济、文化、军事上都大大落后于唐朝,只知一味仿照唐朝,导致政府内部组织建制复杂,冗官冗费,进一步对人民的生活进行了压迫和剥削。虽然宋代的考试选拔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诗词方面的发展,但是在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更多的是转变为政府内部的不切实际的迂腐行为。再次,在明代的选拔制度中不得不提到的是八股文。钱穆先生认为“八股文不失为一种标准之选才标尺”。这一点,我却不太同意。我认为八股文是科举制度的最大弊端。虽然本意是选择人才,可却对读书人进行了极大的限制,试想,在冗繁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下研究学问、做文章,又怎么会有好的创作、好的思想诞生呢?最后,至于清代的考试制度无非是一种部族政治的延续,其形式大多继承明治,所以不再多说[4]。

到了现代,一提到中国古代的考试与选拔制度,人们就会联想到八股文,科举舞弊等不良现象并给与抨击。其实,选举制度可以说是全球各个文明之延续、文明特征的表达的根本[5]。若除去选举制度,恐怕全世界只会就此停滞不前。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并非只有害处。首先,科举制度起到了开放政权的作用,使得

政权不再掌握于封建贵族和士族门第;其次,由于政权的开放,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国社会的流动性,使贫苦的读书人能够一朝成名;再者,科举考试虽然不可能绝对公平,且也有可能筛去真正有才之人,但毕竟该制度使人才选拔有了相对公平的标准。任何问题都应从辩证的角度去剖析,这样的话,我们才会发现中国历代考试制度利弊皆有[6]。

由此,我们也可以联系到当代的高考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度相比,古代科举的选拔目的是政治,而高考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条件,早已远离政治;古代科举是百姓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当代高考是当代事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古代科举选拔做官,当代高考主要在于特殊专业才能的选拔。虽然古代科举制动同当代的高考制度在多个方面不尽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千年来的科举制度使中国形成了一种非常注重考试的文化氛围,所以当代高考的运行才得以成功[7]。重视考试当然有种种缺点,但总的来说不失为一种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只是,希望当代人能够通过中国古代的考试和选拔制度获得启示,扬其利,抑其弊,将现代考试制度加以创新,是人才能够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得以培养,从而回报于社会,回报于祖国[8]。

参考文献:

[1] 周荣森.“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EB/OL]..[3]网络.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EB/OL]..[4]于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EB/OL]..[5]网络.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弊端的论述

[EB/OL]..[6]网络.谁在“妖魔化”我们的科举

[EB/OL]..[7]程星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EB/OL]..[8]网络.考试制度

[EB/OL].http://book.douban.com/review/2867324/.

第二篇:哈工程 读书工程 乡土中国读后感

读书工程

(读书报告)

学号:

专业: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

2012年5月

读《乡土中国》之我思

韩寒的一句著名的语录是这样的:“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我看到这句话的不仅觉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时另我们自己都感到费解。确实,每个国家都有着一套自己独有的文化体系,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中国的人情社会,即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世方式让注重平等的西方人感到困惑。而西方人的一视同仁也让中国人觉得有些缺乏人情味。作为中国人,我对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感到熟悉,但有时也会心生疑惑,为何中国人会有这些特点?于是,我读了《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描绘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清楚所谓的乡土社会,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乡土中国》里的《无诉》一文令我印象深刻。因为一直以来抱有法律信仰,所以相信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好规范。然而,在读《无诉》一文时,文章的第一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诉师’,大家就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便令我意外。一直把法律的发展看做是社会进步的发展,却不知传统社会中自有一套约束人们行为的“礼”。不同于今天的掌握法律需要专门的训练,乡土社会中的“礼”是每个人都熟习的一种道德。克己复礼,人们靠内在的良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法律依靠的更多的是国家强制力。由此看来,“礼”在乡土社会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虽然乡土社会的“礼”具有合理性,但它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不适合的。法制相比于礼治更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礼治中充满变数,而法制则不容易改变其标准。礼治社会中的理想常常寄托于明君圣主的德行,但人的品性是充满变数的,即便是一个再正直的君主也可能做错误的判断而造成对社会的危害,因为他的权力得不到制约,行为标准完全控制在道德层面上。况且,自古以来,贤君圣主可谓凤毛麟角,大多数专制君主骄奢淫逸,鱼肉百姓。而此时,受道德约束的百姓暧于君臣的观念,也受到社会礼治的限制,不到忍无可忍不会反抗。这更加助长了统治者的专横。所以礼治社会的统治者缺乏自省的机制,一旦人民反抗,往往造成王朝被颠覆。可以说礼治社会对民众的压抑和统治阶级的放纵是一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除此之外,礼治由于其标准缺乏精确,难以向法律一样保证一般公正。

现代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社会,我们每天都将接触各种不同的人,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于是乡土社会的“礼”起着越来越小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复杂的法律。打官司如今是很常见的事情。法律是适应这个时代发展产物。在我看来,当今社会的普通人一般很难做到像乡土社会的人们信仰“礼”一样信仰法律。因为“礼”在乡土社会的人们看来是被实践检验过的适合社会的规则,也是时代相传的人们理应熟记的规则。而在当今中国,法治的发展历史还太过短暂,法律暂时还不能做到像“礼”一样深入人心,为人所信仰。但我也相信,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发展、健全,法治取得良好成果并获得人们的认同时,法律的基本原则不断为人所认知时,法律信仰将在社会树立,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有序。

有人评论的好:“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却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恐怕已经很难有哪本书能够像《乡土中国》一样,将中国底层的乡土社会进行如此细致而又深刻却又通俗易懂的描绘与分析了。虽然此书写于几十年前,但在现在的中国社会,《乡土中国》中所描绘的现象依然能在我们心中找到共鸣。

虽然对于这本书,我还有许多不太理解的地方。90后的我没有经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中国的一些独特现象往往熟悉却不知其因。《乡土中国》帮助我了解到一些未曾体验过的传统,总的来说让我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内在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而且自己内心很多长期的困惑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答。但新的问题又逐渐在头脑中产生。一个建立在乡土之上的社会,一个绵续了几千年的文明,究竟是什么让它长久以来维持实质和形式上的稳定和循环?当代人应该怎样去看待历史传统,又应该做些什么去改善我们的社会现状?问题是无穷尽的,解答是无穷尽的,探索也是无穷尽的。我们所需要做的,是秉持前人先哲的伟大精神,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网络.《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2]网络.《乡土中国》读后感

[EB/OL].http:///group/topic/4488518/.[3]网络.乡土中国——我们共同的过去

[EB/OL].http://book.douban.com/review/2859466/.[EB/OL].http://book.douban.com/review/1282056/.

第三篇:《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吴晓波先生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我今年的枕边书。我是在读完作者所著的《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后买的这本书。书中的所引用论据性材料虽绝大部分来自都是上面几本书,但本书旨趣颇有不同。

读了该书,我最大的感受一是坚定了是制度而不是行为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效率的判断。

该书的导论中提出了研究中国的两个研究工具。这两个研究工具其中之一是作者认为所有中国问题,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四大利益集团相互斗争、博弈和妥协的结果。改革其实就是制度变迁,是利益—无论政治利益还是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的过程。改革的方向与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过程和结果相关。二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和国有专营制度。这四个制度对应于企业治理来说略约相当于总部对分公司(区域公司)的授权及分工、公司的价值观及企业文化、人才选拔及任用制度、产权及经营权制度。

该书从第一讲到第十二讲边叙边议,评述了从先秦到新中国改革开放至二十一世纪初的经济改革的内在原因、路径和得失。跨越2700多年的经济改革历史也从侧面证实诺斯关于制度决定经济绩效的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简而言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使资源配置接近拍累托最优。任何一个组织中与效率相悖的现象出现,终极原因在于制度的缺陷而不是个人或者小团队的行为。个人行为从本质上是制度决定的。一个组织中个人或者小团队行为的错位与混乱,本身反映了制度的缺陷。

第二个感悟是经济强大不足以强国,振兴经济的同时必须同时强军。该书的第一讲说的是管仲变法。公元前八世纪,西周中央政权已形同虚设,各诸侯国纷纷崛起,整个社会处于变革期。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管仲开始变法,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发展齐国经济。管仲的经济经济改革措施及思想概括言之为五点:

1、“四民分业,士农工商”,通过专业分工,提高社会生产力。

2、放活微观,管制宏观。微观层面:对内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对外降低关税。齐国是诸国中税率最低的自由贸易区。宏观层面:从财政、税收和价格着手加强政府管控。

3、资源国有,承包经营。政府严格控制盐铁等资源所有权,经营权交给商人,征收30%的增值税。

4、鼓励消费。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奢侈消费以拉动生产和经济发展。他在歉收年成雇佣赤贫者进行宫殿修建以促进就业,是有记录以来第一个采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促进就业和救贫济困的政治家。

5、以商止战。管仲通过国际贸易之间的供求关系,控制领国的粮食等关键资源,消弱邻国实力达到和平目的。他通过贸易战以和平的手段、非常低的代价制服了鲁国、梁国、莒国和莱国。

总而言之,他的经济理念是既尊重市场、同时毫不手软地进行国家干预,可谓先秦时期的凯恩斯主义。

管仲通过经济改革,使齐国国力强盛。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齐国的不扩军、不兼并的以商止战的非军事主义思想使得齐国的第一强国的地位在管仲和齐桓公相继去世后很快被楚、秦等军事强国替代。公元前221年,在秦国“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的战略攻势下,初为春秋五霸之首、继为战国七雄之冠,立国长达845年的齐国灭亡了。

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大多数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传统习惯、作风、信念、宗旨、价值观、道德和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的总和。企业精神之于企业犹于军队之于国家。一个企业没有优秀的企业精神,一时之间无论经济发展再好,也不可持久。

第四篇: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心得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班级:05811101 姓名:李建国 学号:1120111449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两千多年前的管仲变法开始分析,一直分析到现今的改革开放。通过对中国历届政府的经济改革分析,他得到了一些结论。他认为我国的经济制度实际上早已实现轮回,无论哪次改革,实际上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这四大利益集团互相争斗、博弈和妥协的结果。所以,最近三十多年的经济大崛起,与其说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倒不如说是两千多年来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另外,中国经济制度上的“结构性缺陷”,是一个“建设性结果”,它与维持了千年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重大关系。通过阅读本书,对以下几个问题也有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解。

1.经济制度的改革

由习主席领导的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在上任时就明确提出要对我国的经济制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改革,作者提出我们目前所进行的经济制度的改革,很可能是以自由市场化为导向,以“统一文化”为边界,在民主法治与中央集权体制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非西方式改革。对于以自由市场化为导向,我国在历代的经济变革中,若要实现经济大繁荣,往往是让经济自由发展,让市场来作为经济的主心骨。对于“统一文化”为边界,当经济自由发展时,往往会出现地方强,中央弱的局势,这样就会出现地方起义等等不利于“统一”的不和谐因素。所以,要以“统一文化”为边界。这样,有了导向,有了边界,我们就可以在民主法治与中央集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使得经济利益最大化。

2.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改革

或许是受分税制的影响,中央财政以及全国一百多家央企的获益能力越来越强,而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则严重依赖于土地收入。而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各种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地方财政进一步吃紧(这或许对我国只增不降的房价做出了一定贡献)。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激烈。因此,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扩大地方财政的良性收入成为中央与地方之间改革的首要任务。总而言之,只有中央与地方重新切分“蛋糕”,才有可能做大“蛋糕”。

3.国有经济专营的问题

国有经济在我国处于经济的主导地位,但它的存在一直是饱受争议的。一些激进人士认为,我国应将所有的国有经济全部都私营化,他们的观点或许有一些道理,因为若将国有经济私营化,可以使全民都参与到国有经济占有的顶层经济

邻域中,削弱国有经济在一些传统行业的垄断地位,使全民都获得很大的利益。但若将其全部私营化,这必将”弱中央,强地方”,其或许会突破”统一文化“的边界,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另外,对于国有经济的存在问题,早在汉朝就有一次盐铁会议来讨论这个问题。在这次会议中,国有专营的支持者桑弘羊提出的”桑弘羊之问”至今都没有一个很合理的解决办法。他当时提出的”桑弘羊之问”是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战争的开支从哪里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哪里得?地方割据的景象如何化解?因此,国有经济并不是要怎么消灭,而是要怎么改革,怎样改革才能使国民受到的利益最大化。若想让国有经济充分发挥其职能,使其利益最大化,让其充分进入市场,让市场作为其导向或许是最有效的手段。若要让市场在国企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或许在国企中让政、党、企分开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其次就是国营企业的利益在分配问题,可以将国营企业所获得的利益进行中央与地方的重新分配,也可以将其一部分注入社保基金池,这样可以使的更多的国民从国营企业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4.新兴势力------互联网

对于互联网这个新兴的势力来讲,虽然它起源于美国,但是它对中国的影响可能远大于美国。由于其发展迅速且国有经济在这个领域几乎毫无作为,且在这个领域尚未形成垄断,所以它的各个阶层的利益均可由参与者进行瓜分。所以在这个新兴势力上获得的利益或许远大于被国有经济垄断某些传统行业。

在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改革与放权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或许会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首先,若国企实行政、党、企分离,使国企充分的进入市场当中,国企森严的等级制度或许就会有所减缓而实际的效益或许会是实际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其次,若一些垄断性企业放开,让私营等其他经济体制进入,这会使更多的人从经济的顶层获益,同时也会使垄断性国企的效率提升。再者,若中央与地方的”蛋糕”进行重新的切分,使得地方的财政合理的进行分配,从而使其不严重的依赖土地。或许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最后就是互联网,在这个新兴势力面前,我们可以做的东西有很多,在这个领域几乎没有国有经济的专营,只要能适应市场的发展,我们或许可以在这个领域大有作为。

第五篇:读书工程读后感

2011年教师读书

随笔征文大赛

如何做一位好老师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单位:石良镇中心完小姓名:王艳霞

邮箱:slwxwyx@163.com电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的确,多年的教学实践一次次告诉了我广泛阅读的重要性。

这个暑假终于读完了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一、差生的问题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因为我们班里有个公认的差生叫柳瑶,所以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其实在一年级时我观察过这个孩子,当时是作为听课者的身份接近她的,她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也在积极地配合着老师的教学行为,但老师却始终没有关注她,听之任之。渐渐地,她便失去了学习兴趣,不再参与课堂学习。直到去年我接任她的老师时,她几乎差得不可救药了。由此,我想到,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机器人。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当然,说说容易做着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的做到。因为我给不同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很少花心思去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这恐怕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

二、时间从哪里来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我们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

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三、爱护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条建议对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是尤为重要。

是啊,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极易受到伤害、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

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灵魂的感召,教师的职业是一颗心影响另一颗心的事业,我们要用心灵去赢得心灵。

孩子是脆弱而无助的,在学校里,他们最信任的是老师。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简单的“你能行!”都能给孩子们莫大的鼓舞。在我们班有个学生,一次做错了回家作业后,我没有批评他,而是以此为契机,接下来就布置这个练习为作业,让孩子体会先做完作业再玩,会玩得更尽兴,并相信他肯定会有进步的,逐步来培养他的良好的作业习惯,孩子进步了。我想,如果我对他没有那一份信任的话,或许他的进步也没有这么快吧。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孩子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正如书中所说:“它们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当孩子清澈如水的目光投向你的时候,你可意识到他们是把十二分的信任交给了你,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那个被称为“老师”的人,你该用什么来接受这水晶般纯净的信任呢?我想,尊重儿童的自尊心这是回馈孩子对老师的信任的最有效方法。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格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孩子到学校是受教育的不单单只是学习知识,要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要让孩子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给人以信任需要胸怀,给人以信任需要我们的爱心+智慧+技巧,给人以信任更需要执著,让我们执着地爱我们的学生、信任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也更加尊重你。

四、关于上课

当我知道了帕夫雷什中学的两位数学教师把学生分成了五组,第一组是学习最好的学生,也就是平常说的尖子生,教师要适当给予压力。第二组是一些

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就是赢在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教师帮助他们需要高度的教育技巧。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也好,我想他们就是平时最让人头疼的学困生吧。从中可以反映出这两位教师真正做到了精心设计和因材施教,相比之下甚感惭愧。我平常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优、中、差三类,在具体教学措施上无从下手,心里也想培优补差发展中等生,但老觉得不好操作于是就半途而废,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的能力不会得到发展的。面对新学期,我给自己订一个目标:争取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我们牢记一句话:在学习中取得成就,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个别对待,避免师生无效劳动呢?我想必须认真考虑以下四点:

1、深入分析学情

2、提前预设疑难

3、精心设计作业

4、争取都有所获

杜威曾经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烫伤。”就是说:仅仅有“手伸进火里”的行动,和“手被火烫伤”这些尝试和经历,还算不上经验;只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行动和行动结果的联系——由此知道“手伸进火里,手会被火烫伤”,并因此指导未来的行动——以后不再把手伸进火里,以避免烫伤——才称得上经验。在杜威那里,经验意味着经历和建立联系。学生获取知识也是如此。在学生的意识里已经产生疑问,接着教师就要努力做到,从学生原来已经获得的知识的全部储备里,挑选出回答这个问题所必需的知识。教师要当好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者。为了使学生能积极地学习,教师就应当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的学生能牢记学过的东西,有的就忘掉了一些。如果在预定应当保存着知识的地方是个空白点,那就必须以补充的讲解来填补这个空白。你在这节课上,哪些东西是要讲解透彻的,而哪些东西是要有所保留而不必说尽的。这没有说尽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的诱饵。我们的任务在于:让学生一边感知教材,一边探寻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知识才会变成有意识地被思考和被理解的东西。让我们的讲解成为使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的动力,而不是“满堂灌”!

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

下载哈工程 读书工程 中国政治历代得失读后感(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哈工程 读书工程 中国政治历代得失读后感(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哈工程自荐信

    尊敬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自主招生领导: 您好! 我是XXX中学高三X班的学生XXX。我希望通过贵校此次的自主招生来实现我的大学梦想,同时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自荐信! 我性格开......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中国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何应钦邀请,为台湾“战略顾问安全委员会”所作专题演讲的合集。后在台中养病,又应约写一部“研究中国历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钱穆的这本书中,他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朝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介绍和对比,总括了中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范文模版]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范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古到今概论了汉、唐、宋、明、清五个主要朝代在政府组织、人才选拔(考试与选举制度)、经济(赋税)制度和国防与兵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前不久看了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原以为它会如以往看过的一些名著那样枯燥乏味的。谁知,事实并非如此,从序、前言到汉唐宋明......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本站推荐]

    留些出路近期拜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此书是我阅读的进度为最慢的,因为每读一段都要思考良久,与种种现状对比揣摩,似乎看到后人评价我们的制度一样。钱穆先生享......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最近几天我将老师推荐的这几本书都大概的翻阅了一下或者上网查了一下它的主要内容,最终我还是确定了读这本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选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