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透过历史的眼眸
透过历史的眼眸
(领)透过历史的眼眸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
(男)在黄河壶口的惊涛里 我们/听到一种/经久不息的激情
(女)在珠穆朗玛峰的雪海中我们/凝视一种/千年未变的真纯(合)在秦兵马佣的坑道里我们/感悟一种/雄浑与深沉(合)啊,祖国
你/就是脚下这片土地
(男)曾经/是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山河(女)曾经/是秦汉雄风大唐屹立/的巨人(男)曾经/是八国洗劫岗楼林立/的疮痍(女)曾经/是赤地千里吃糠咽菜/的土地(合)你/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热土啊
(领)你是生我养我的母亲透过历史的眼眸
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在南湖荡漾的波光中
我们看到一个巨人的诞生
(男)一把镰刀/呼啸着/要割断旧世界的/一切枷锁
(女)一把铁锤/呐喊着/要砸出/一个新中国的/黎明
(男)看,井冈山上/满山的红杜鹃啊是一个/令楚辞离骚惊叹的篇章
(女)听,南昌上空/清脆的枪声 / 是一种/令青铜秦俑凝望的神韵
(男)长江,给予我力量,让我长大
(女)黄河,给予我智慧,让我成熟(合)长城泰山,给予我伟岸的身躯给予我无限的力量
让我把黑暗的世界/一扫光(领)在祖**亲那温暖的怀抱里我学会了如何面对艰苦和困难是祖**亲那坚实的臂膀将我托起
就像腾飞的蛟龙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合)啊,祖国
你/就是这样/伟大
(领)透过历史的眼眸,我们站在未来的彼岸回望
(男)在妈祖庙袅袅的香火里我们听到了《七子之歌》在吟唱(女)在淡水湾湛蓝的海水中我们闻到了紫荆花的芬芳
(合)在世纪坛巍峨的造型里
我们感受到了新世纪的脚步/正铿锵祖国 正在把/民族复兴的大门打开祖国
正在把/唤醒酣睡的号角吹响
(领)祖国的春天啊你正敞开胸襟
接纳着儿女们驿动的青春和坚定的信念
(男)这是一个/承前起后的时代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女)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创新,与时俱进
(合)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我们肩负/沉甸甸的嘱托我们憧憬/美好的未来
(领)祖国在新世纪的大道上前行我们用歌声串成一颗颗星星穿过时空的隧道将它挂在天空
愿您每时每刻都能听到儿女们的心声,(合)祖国啊,我们伟大的母亲您向新世纪走来
又大踏步地/走向属于您的/明天
(领)祝福你啊,祖国
(合)您的儿女祝福您啊,我的祖国!
注:黑体字是强调,划横线的是语气低沉,“/”是停顿,黑色斜字是需要拖住的语句
第二篇:透过历史的眼眸 朗诵稿
男1透过历史的眼眸
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 女1在黄河壶口的惊涛里
我们听到一种经久不息的激情 男2在珠穆朗玛峰的雪海中
我们凝视一种千年未变的真纯 女2在秦兵马佣的坑道里
我们感悟一种雄浑与深沉 合啊,祖国,你/就是脚下/这片土地 男1曾经是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山河 女1曾经是秦汉雄风大唐屹立的巨人 男2曾经是八国洗劫岗楼林立的疮痍 女2曾经是赤地千里吃糠咽菜的土地
合啊,祖国,你/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热土啊 你/是生我养我的/母亲 男2透过历史的眼眸
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 女2在南湖荡漾的波光中
我们看到一个巨人的诞生 男1一把镰刀呼啸着要割断旧世界的
一切枷锁
女1一把铁锤呐喊着要砸出一个新中国的黎明
女2看,井冈山上满山的红杜鹃啊
是一个令楚辞离骚惊叹的篇章 男2听,南昌上空清脆的枪声
是一种令青铜秦佣凝望的神韵
男合长江,给予我力量,让我长大
黄河,给予我智慧,让我/成熟 长城泰山,给予我/伟岸的身躯 给予我/无限的力量 让我/把黑暗的世界/一扫光 女合在祖**亲那温暖的怀抱里
我学会了如何面对艰苦和困难 是祖**亲那坚实的臂膀 将我托起 就像腾飞的蛟龙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合啊,祖国
你就是/这样伟大
女1你用乳汁养育了千千万万 英雄的儿女
男1你用汗水浇灌了这富饶的土地 女2你用勤劳培养了我们坚定的信念男2你用呐喊宣布了旧时代的灭亡 合 你是我们/生命永不停息的动力
你/是儿女们/远航归来的/避风港 女1透过历史的眼眸,我们站在未来的彼岸回望 女2在妈祖庙袅袅的香火里
我们听到了《七子之歌》在吟唱男1在淡水湾湛蓝的海水中
我们闻到了紫荆花的芬芳
男2在世纪坛巍峨的造型里
我们感受到了新世纪的脚步正铿锵 女1祖国的春天
正在把民族复兴的大门打开 男1祖国的春天
正在把唤醒酣睡的号角吹响 女2祖国的春天
让乡村披绿,让城市喧闹 男2祖国的春天啊
你正敞开胸襟
接纳着儿女们驿动的青春 和坚定的信念
男1这是一个承前起后的时代
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女1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知识创新,与时俱进 女2祖国在花海中前行
我们吹起号角敲响锣鼓 男2祖国在春风中前行
我们把祝福写在脸上 把期盼写在心里
男女1祖国/在新世纪的大道上/前行
我们/用歌声/串成一颗颗星星 穿过/时空的隧道 将它/挂在天空
愿您/每时每刻/都能听到 儿女们的/心声
合祖国啊,我们/伟大的母亲
您/向新世纪走来
又/大踏步地/走向属于您的/明天 祝福你啊,祖国
祝福你啊,我们/伟大的/母亲!
第三篇:歌颂祖国诗歌朗诵稿 透过历史的眼眸
透过历史的眼眸
(男领)
透过历史的眼眸
(女领)
(合)
(合)
(女领)
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 在黄河壶口的惊涛里 我们听到一种经久不息的激情
在珠穆朗玛峰的雪海中
我们凝视一种千年未变的真纯 在秦兵马佣的坑道里 我们感悟一种雄浑与深沉
啊,祖国
你就是脚下这片土地
曾经是秦汉雄风大唐屹立的巨人 曾经是八国洗劫岗楼林立的疮痍 曾经是赤地千里吃糠咽菜的土地 你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热土啊
你是生我养我的母亲
透过历史的眼眸
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 在南湖荡漾的波光中 我们看到一个巨人的诞生
一把镰刀呼啸着要割断旧世界的一切枷锁
一把铁锤呐喊着要砸出一个新中国的黎明
看,井冈山上满山的红杜鹃啊
曾经是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山河(女领)
是一个令楚辞离骚惊叹的篇章
(男领)
听,南昌上空清脆的枪声
是一种令青铜秦佣凝望的神韵
(合)
长江,给予我力量,让我长大
黄河,给予我智慧,让我成熟 长城泰山,给予我伟岸的身躯 给予我无限的力量 让我把黑暗的世界一扫光
(男领)
在祖**亲那温暖的怀抱里
我学会了如何面对艰苦和困难 是祖**亲那坚实的臂膀 将我托起 就像腾飞的蛟龙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合)
啊,祖国
你就是这样伟大
你用乳汁养育了千千万万英雄的儿女 你用汗水浇灌了这富饶的土地 你用勤劳培养了我们坚定的信念 你用呐喊宣布了旧时代的灭亡 你是我们生命永不停息的动力 你是儿女们远航归来的避风港,(男领、女领)祖国啊,我们伟大的母亲 您向新世纪走来
又大踏步地走向属于您的明天
(合)
祝福你啊,祖国
您的人民祝福您
第四篇:透过历史看中国的面子文化
透过历史看中国的面子文化
2013年04月25日17:39 来源:中国网
曾有这样一位党员干部,当他得知上级领导要来视察,便将当地老百姓贫苦度日的情景拍了录像片让上级领导偷偷看。上级领导问为什么?这位干部叹了口气说:“我搞了这盘录像,大家议论纷纷,说我给共产党抹黑。”上级领导很生气,说这是哪儿的话。这位干部拍摄真实反映当地老百姓贫困状况的录像,按说与他的“面子”也很不光彩。你这干部怎么当的呀!一些热衷于搞什么“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人碰到这种情况,莫说会千方百计掩盖真实情况,说不定还会制造出假象来欺下瞒上。然而,这位干部却勇于把真实情况告诉上级领导,并没有考虑对自己“面子”的影响。应该说,这位干部处理“面子”问题的做法,值得肯定。
毋庸讳言,国人是很讲“面子”的。所谓“面子”,不外乎个人的社会地位、声望、成就与品格。其实爱“面子”也并非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在别人面前有尊严,是人普遍、自然的心理需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没有人希望人家说他不好。所以,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想告诉别人我是能干的,我是慷慨的,我是知礼的,我是善良的,我是忠实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是懂品位的,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此乃人之常情。人通过珍惜这样的“面子”,修身养性、矫正品行、建功立业,对社会、自身都只有好处没有害处。尤其当“面子”与尊严、骨气、人格系在一起的时候,这“面子”还非讲不可,就像当年朱自清宁可贫病而死,也决不领取美援的面粉一样。
但有些事可以讲“面子”,有些事就不能讲。平时大家在一起工作、学习,你追我赶、拼搏创优,落后了觉得没“面子”,此乃有上进心的表现。但在评功评奖时,就要发扬一点风格,不能为了讲“面子”而争功闹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谁都有亲朋好友,当亲朋好友遇到困难时,关心照顾一下,“给点面子”帮些忙,无可厚非。但如果有损社会和他人利益,就不该为给“面子”而强以为之。现如今有些人认为,穿名牌才有“面子”,喝洋酒才有“面子”,开靓车才有“面子”,抽高级烟才有“面子”;坐奔驰、坐奥迪比坐桑塔纳有“面子”;住山水别墅比住都市楼房有“面子”,住都市楼房比住大杂院有“面子”;不动用工资袋比动用工资袋有“面子”;打高尔夫球比在餐馆打工有“面子”;公款消费比自掏腰包有“面子”;没有工作没“面子”;工作不好没“面子”;挣钱不多没“面子”;婚礼冷清没“面子”;孩子不争气没“面子”;不当官没“面子”;官当不大没“面子”。
这些看法就很不正确。正是在这些错误观念下,国人为怕丢“面子”活受罪的有之,为怕丢“面子”吞下苦果的有之,为怕丢“面子”强词夺理的有之,为怕丢“面子”打肿脸充胖子的有之,为怕丢“面子”弄虚作假、瞒天过海的有之。有的人办不到的事也信誓旦旦、大包大揽,“脸不变色心不跳”,宁肯巧取豪夺也绝不“跌份”。有的为了表现自己“能耐”,竟贪污公款给同事、朋友“廉价购物”。太爱“面子”,凡事都讲“面子”,不分青红皂白,不讲原则是非,这样爱“面子”,就只有害处没有好处了。
不过很可惜,千百年来,国人是该爱的爱,不该爱的也爱,不管什么情况都死要“面子”。所以鲁迅先生早就说过:“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他在《说“面子”》一文中,把国人太爱“面子”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他说:“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没给他面子;他既然没有了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输了银子,却赢了面子,对中国人来说,也并不算坏。”还说:“说面子是中国人的命根子,似乎并不为过。对女人来说,因为男人摸了自己的手,而砍掉之;因为男人动了自己的身子,而消灭之,在古时候,这样的事,并不鲜见。对男人来说,为了活得体面些,而不惜牺牲掉自己真正‘命根子’的人,也大有人在。” 人太爱“面子”,便虚荣起来,亦爱掩饰了。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这般。他用猪皮抹抹嘴唇,油光光的,装富有以掩贫寒;好说先前的阔,以祖宗的荣光,掩饰现在的卑贱。人太爱“面子”,通常会像小说《变色龙》里的人物那样去“变色”,这实不足取
太过爱“面子”在中国历代官场尤为凸显。一个人做了官,宁死也要保住面子,有的被杀头时还想着穿戴官袍,以保住“面子”。农民起义领袖陈胜,随着权力和地位的上升,自觉不自觉地讲起“面子”,一次竟因为穷乡亲来找他,觉得丢了自己“面子”,居然把人杀掉。朱元璋当了皇上,过去和他一起讨饭的穷乡亲投奔他,他认为有失体面,叫人推出去斩了。乾隆时山东巡抚国泰贪纵大案,如果深挖,可能涉及全省官员,于是乾隆给查办的钦差大臣一道密谕,假惺惺说什么不忍再兴大狱,实际顾虑的是“朕之颜面”,要“面子”不顾吏治,乾隆一朝结果腐败愈演愈烈。慈禧过寿为“面子”好看大讲排场,挥霍海军经费重修颐和园,以致削弱了抵御外侮的力量。这些世人早已耳熟能详的事例,足以证明历史上官场讲面子的程度有多深,危害有多大。
时至今日,一些为官者仍旧为“面子”所累。他们中,有者行必坐高级轿车,住必居气派豪宅,穿必名牌服装,吃必高档饭馆,办公室必豪华装修,把个官场的“面子”做到了极致。有者下基层前呼后拥,外出送往迎来,否则就不气派。有者为上司增加“面子”, 吹捧、附和、取悦,乃至请客送礼,以求上司对他的回报,在别人面前抬高他的“面子”。有者对屡犯错误或犯了严重错误的同志,一味迁就“面子”,批评不疼不痒,不触及实质,表面上给留“面子”,实际上在害人。不是有许多领导干部就因为缺少这种批评,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吗?有者挨了批评,丢了“面子”,不知“羞”而后勇,通过努力,纠正错误,挽回“面子”,反而耿耿于怀,寻机报复,甚至雇凶杀人,以泄私愤,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者讲亲情、友情“面子”,为一些老同学、老战友、老上级或亲朋好友提干、入党、立功等打电话、递条子,甚至做出“出格”之事,这种“面子”给多了,自己最终丢尽了“面子”。有者好大喜功,沽名钓誉,弄些应景之作、虚假政绩给自己充“面子”,他自己获得了所谓“面子”,却给党抹了黑丢了脸。有者为了面子,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行径也干得出来。
记得老革命家陈云同志树立家风,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以普通机关干部要求自己,居旧屋、穿旧衣、用旧物,不搞特殊化,不知道这算不算有失体面;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租住小户型居室,开破旧私家车算不算有失体面;伟人恩格斯敢当着别人说,“我主要是靠了马克思才获得荣誉”,不知道这算不算有失体面;李立三给部队官兵作报告,直言自己奉行的“左”倾冒险主义曾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知道这算不算有失体面。其实,为官者真正的“面子”、最大的“面子”、最光彩的“面子”不在物质条件,不在官阶大小,不在自我评价,而在于百姓是否认可、信服、尊重、拥护。为了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淡泊名利、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人,在人们心中才最有“面子”,才真有“面子”,有好看的“面子”。那些当官图享受、到处摆谱,甚至利欲熏心谋取不义之财者,那些视个人面子唯大、不惜有损党和政府“面子”、大搞虚假者,虽生活优裕,威风八面,家藏万贯,仕途顺畅,看似风光体面,但遭受人们唾骂、发指,恰恰最没“面子”,最丢“面子”,“面子”最难看。党员干部应该擎起这样一面旗帜,那就是:自尊心健康,“面子”观正确,是非分明,为官而不被面子累,不死讲面子、滥要面子、乱给面子,戒掩饰、去虚荣,讲真话实话,做真事实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真正、最大、最光荣的“面子”。这个道理,希望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能懂得。
(周永杉 吴衡 本文原载于《前线》杂志)
第五篇:透过历史经纬线来考察一下抗美援朝战争
透过历史经纬线来考察一下抗美援朝战争
让我们再一次透过历史经纬线来考察一下抗美援朝战争吧!
1840年,英国人只动用了15000余名陆、海军官兵和48艘战舰,就陷定海、取吴淞,直趋南京,将满清军队打了个一败涂地,落花流水,最后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为代价,才让人家住了手。
1894年,小鬼子上了岸,甭提了。
1900年,那就更是不能提了。数万八国联军打上门来,奸淫虏掠不说,还稍带着一把火烧了皇上的御花园,最后老佛爷仍然签订了一张赔银子让土地的卖身契——《辛丑条约》,才算暂时了了账。
再后来改了朝换了代,反而一代不如一代。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作为战胜国的北洋政府竟然要去签那个丧权辱国的21条。
1931年九一八,两万鬼子关东军,竟然就能从少帅20多万东北军手中轻取东三省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共产党誓不两立不共戴天杀气腾腾的蒋先生却一点脾气也没有,还发出“绝对不抵抗”的命令,眼巴巴地看着日本鬼子弄出个不明不白的“满洲国”来。
后来有人以蒋介石尚未完成抗战准备而为其开脱。
可毛泽东们又完成了出国作战与头号强国交手的准备吗?扯淡!
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先生总算爷们儿了一把,抗战啦。
八一三还主动在上海向日军出击,先后开动了70万国军精锐在淞沪战场跟鬼子们打得山摇地动。国军弟兄们也挺给中国人长脸,打得也算英勇也算顽强很有些中国爷们儿气。
那就好好打呗!不!却一边打一边三心二意地盼着英美来当和事佬,开出的价码连那个傀儡“满洲国”都不敢让挪窝,只是“恢复到七七事变以前的状态”,还用这种心态去制约战场指挥官。以致于最后一败再败,让20多万日本鬼子撵着70万国军的脚后跟进了南京,弄出个国人至今一提起就伤心落泪的“南京大屠杀”来。
你再看看毛泽东们的“谈的只管谈,打的只管打!”
好歹惨胜了吧?好歹成“四强”了吧?却还是割蒙古,弃疏球,不争香港,不管唐鲁乌梁海。连派点驻日占领军这样天大的好事儿都不敢慨然应承。
皇上爷也好,蒋总统也好,都是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
再看1950年。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还有国军残余部队和大量土匪,整个一个废墟一片满目疮痍的家底,毛泽东们就敢和头号强国纠集的17国联军较劲,而且还让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败绩,最后不得不在有利于新中国的情况下结束战争。
站在这个历史横断面上的中国人民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比较。
曾几何时,数万侵略军就可以在中国横行无忌,而今呢?为数上百万的17国联军却在邻邦的土地就被遏制。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欺凌的亿万同胞,能不焕发出空前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来吗?能不在切切实实地享受“站起来”的感觉时,由衷地喊出“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来吗?
自此以后,中国,再没有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历史了。
自此以后,中国,再没有外敌深入国土肆虐横行的历史了。
海外华人也脸上有光。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回忆说,朝鲜战争前他在欧洲旅行,人们常对华人持歧视态度,可是新中国出兵朝鲜并连获胜利后,西欧海关人员一见华人都肃然起敬。李光耀先生从此开始认真学习汉语。
在战犯管理所的日本战犯、伪满战犯和国民党军战犯们,也大都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后,才转变了态度,诚心诚意接受改造的。流落海外的前中华民国总统李宗仁先生,也是在新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经过痛苦的反身自省,从自已的失败中看到了为自己所热爱的祖国的新生和崛起,从而毅然否定了旧我,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和他昔日的对手握手言欢。
还有那听到了伍修权将军在联大发言后归来的大批海外学子。
自抗美援朝战争后,新中国军队多次与外国军队交手。美国军队、印度军队、苏联军队、越南军队。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能通过战争手段从新中国军队手中获取哪怕是一分一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
从此,中国人民有了一个已保持了50年的外部安全环境。
如今,我们都在这个安全环境中休养生息。换句话说,我们都在享受这个安全环境。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个环境是怎么得来的?
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人民焕发出空前的爱国热情。这种空前的爱国热情又引导人民倾尽全力支援了这场战争。成千上万的土改翻身农民披红挂彩,斗志昂扬地奔赴朝鲜。当时人口只有2000余万人的渐江省,先后竟有100余万人报名参加志愿军——那当然能如愿的只能是少数人,没有选上只能发牢骚说“参军比选秀才挑女婿还难”;人口稀少的西北地区仅1951年一年内即有24000余名各族爱国青年走进了出国出作战的志愿军队伍;内蒙古自治区扎贲特旗一个行政村60多个蒙族青年牵着自己的马,弹着马头琴来到征兵工作站……“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那首激励着万千太行儿女的战歌,在新中国第一次对外战争中,又激励着百万中华优秀儿女慷慨高歌奔向异国他乡的浴血战场,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还有老太太带着全部子女走进征兵站……经历过抓壮丁那个年代的人们一定能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除了参军,祖国人民还组织了大量的支前队伍。整个战争期间,东北地区农民参加过担架队、运输队、民工队等战地勤务工作的就有60多万人;全国铁路系统有80%以上的员工报名参加抗美援朝;中华全国抗美援朝总会和红十字会共组织了6000余名医务人员赴朝服务……他们跨过了鸭绿江,是没有志愿军名义的“志愿军”。
青年知识分子们也积极参军参干。年届古稀的民族资本家吴蕴初的独生女儿吴志运决心参加军干校,曾在封建买办和官僚资本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下来的吴蕴初老人复信予以热情赞许:“吾垂暮之年,只有你一个女儿,自不愿与你分离。但是你为祖国为人民愿意献身祖国,并预备流尽最后一滴血,这行动和精神是伟大的,吾岂能以舐犊之爱忘却了保家卫国之义。”战争期间,报名参加军干校的知识青年达到58万多人。
最让人动情的是这个贫弱国家人民的捐款运动。战争进行到关键时期的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开展捐献武器运动的号召: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战斗力,在一切方面都能完全压倒敌人,困难的只是我们的飞机大炮等武器还不够多。为了使我们英勇善战的志愿军,能够以更小的牺牲,消灭更多的敌人,早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我们必须迅速以更多的飞机、大炮、坦克、高射炮、反坦克炮等武器供给前线。我们建议全国各界爱国同胞们,不分男女老少,都开展爱国的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的运动,用新增加的收入的一部或全部,购置飞机、大炮等武器,捐献给志愿军和解放军,来加强他们的威力,巩固我们的国防。
为各界人民认捐的方便,抗美援朝总会对各项武器的折价作了具体规定:一架战斗机折合人民币15万元;一辆坦克折合人民币20万元;一门大炮折合人民币9万元。这个运动立刻得到了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北京石景山钢铁厂的职工们,通过增加产量,义务加班承包本厂施工工程,拣废钢铁、捐奖金等办法,捐献了“石景山钢铁厂号”战斗机一架;甘肃玉门油矿的职工在8天内用增产所得捐献“石油工人号”战斗机一架……还有常香玉和她的“香玉剧社”,这些在旧社会受尽欺凌被人瞧不起的“戏子”,从新中国的诞生中重新找到了做人的尊严。她们从1951年8月起半年内,在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6个省为30多万观众巡回义演170多场,自己省吃俭用,用义演的收入捐献了“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笔者从不喜爱地方戏剧,连自己家乡的川剧都不爱看。然而因为在少年时听老师讲过“香玉剧社号”飞机的故事后,竟爱屋及乌,喜爱上了这个河南地方戏,至今仍保留着这个让许多朋友奇怪的嗜好。
笔者对常香玉老人保持着永远的尊敬。
当然,笔者家乡的老一辈人也没让笔者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没脸——简阳县的棉农们发起了“一斤棉捐献运动”,两个月内就完成了两架“棉农号”战斗机的捐款。个人捐款也很踊跃。新疆乌鲁木齐103岁的维吾尔族老人吾古尼沙汗,坚持拾麦穗、纺线卖钱捐献武器,被誉为“志愿军的老妈妈”;重庆市63岁的劳动妇女彭淑贞,临终前将其一生洗衣所得的积蓄3个金戒指、5枚银元和一间房屋,全部捐献了出来;湖南湘潭县一位76岁的勤杂工谭楚云每月只有8元的收入,从抗美援朝总会发出捐献号召之日起,就做了一个竹筒,上面钻一个小孔,每天工余挑三、五担水,把卖水的钱装进去,竹筒上写着“抗美援朝捐献?谭楚云记”的字样。“我是毛主席的家乡人,不能给毛主席丢脸!” 老人这样说。
孩子们也捐。辽宁彰武县一个小学的1200余名小学生,利用放学后和假期中的闲暇时间,拣粮食、打柴禾、打柳条子积累了1200元全捐献出来。……
截至1952年5月底,仅一年时间,全国人民共捐献人民币5.565亿元,相当于当时3710架战斗机的价款。也就是说,可以全部装备一支新中国当时的空军。现在的人们可能要说这有什么了不起?1998年长江洪灾期间,中央电视台一个赈灾晚会下来就能募来同等数目的捐款。可想过没有,那年头中国人的腰包有如今这么鼓吗?再者说啦,那年头的钞票有现在这么“毛”吗?那一张一张都是人民的血、人民的汗。也是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还陆续派出慰问团到前线慰问自己的子弟兵。1951年1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决定组织中国人民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在朝鲜前线英勇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1951年4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慰问团由总团长廖承志、副总团长陈沂、田汉率领,由8个分团575名各界代表和文艺工作者组成,直接把全国人民捐献的1093面锦旗、420余万元慰问金、2000余?兵的手中。为给前线的战士们演出,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副大队长、天津市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坤,队员天律市著名琴师程树棠遭遇敌机轰炸,光荣殉职。慰问团回到祖国,分别奔赴全国2050个县进行汇报演讲,把前线将士们的故事广为传扬,激励着后方人民更加努力地恢复生产,支援前线。第二届慰问团由刘景范为总团长,陈沂、李明灏、胡厥文、周钦岳为副总团长,规模比第一届大了一倍,有9个分团1097人,代表性也更为广泛,还包括了宗教界、海外华侨及少数民族代表。他们到达朝鲜时正值上甘岭作战期间。慰问团第二分团来到五圣山前线,他们一定要到前沿去看自己的子弟兵是怎么打仗的,而秦基伟军长出于安全考虑把他们拦住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让两位代表——工业劳动模范牛汝森和作家陆柱国在前沿观察所用望远镜看前边打仗。两人一看就落泪了。边看边哭,最后索性嚎啕起来。陆柱国说我不走了,我要留在这里,把上甘岭的英雄们写成小说,让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是为什么在打仗,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打仗,是怎样打赢的这些仗。这位青年作家走遍了参战的每一个连队,噙着眼泪听取了那些战争的胜利者和幸存者们诉说的每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在熬过许多个不眠之夜后捧出了一叠叠浸着泪水的稿纸。那就是撼世之作《上甘岭》。这部作品被新中国电影工作者搬上了银幕。至今,“一条大河波浪宽”还在神州大地到处传唱。
另一位作家巴金用前线的素材写下了另一个动人故事《团圆》。这就是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蓝本。这部电影当年在香港打破了所有好莱坞大片的票房,创造了香港电影票房历史之最。影片的技术水平当然赶不上好莱坞大片,艺术水平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她却是中国人自己 的故事,中国人自己的感情,中国人自己的业绩,中国人自己的骄傲。身处殖民地状态的香港人也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血浓于水,全世界炎黄子孙,爱国情结是共同的。
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一手“攘外”,一手“安内”。在对外战争取得胜利的同时,国内的中国军队也完成了历时4年的大规模剿匪斗争,歼灭国民党军残余部队和政治匪特268万余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当局在大陆建立“游击根据地”、同共产党进行长期对抗和伺机反攻大陆的企图,消除了颠覆破坏新生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巨大威胁,保卫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彻底消除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深恶痛绝的匪患,安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剿匪作战的同时,人民解放军还粉碎了台湾国民党军在东南沿海和西南边疆对大陆的陆上、海上和空中的多次窜扰,巩固了一百多年来形同虚设的边防。与新中国百万优秀儿女在国门外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同时,国内人民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运动,清除了农村封建势力,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时,全国除新疆、西藏和台湾外,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这一切,都为尽快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生产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挟昌都战役胜利之势,与西藏地方政府友好协商,排除了帝国主义势力和西藏分裂主义分子的重重干扰,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并于1951年12月20日,完成了进军西藏的伟大壮举。中国,从此开始真正成为一个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国家。在一个疮痍满目的土地上,出现了百年未有的崭新气象。想想那个敌寇已深入国土还说“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有什么感觉?
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还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这个恢复,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完成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威望,对于中国国内的政治安定和经济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战争耗费了62亿元人民币的战费,但并未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这固然是人民群众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所带来的巨大的生产动力所致,但出兵及时,初战获胜,将敌军从鸭绿江边逐回到三八线附近,避免了在漫长的中朝边境长期设防而可能付出的更大代价,使原订的南满工业搬迁计划得已取消,东北地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又成为了建设的重点,起到了担纲的作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由于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苏联也改变了过去援华态度不甚积极的态度,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援助中国建设了156个大型工业企业,从而使新中国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共向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和22个空军师的的装备,其中大部分是有偿的,共折合人民币30亿元,按当时比价,折合成为美元为13亿。这些装备,大都是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末期到达并装备部队的,那时战场的大格局已经稳定,但这批装备在中国军队防御作战阶段的作战中仍然发挥了巨大作用,因而对于中国军队最后夺得战场主动权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55年,苏军从旅大、丹东撤退时,又有偿移交了记账款10亿人民币的装备。整个50年代,中国欠下苏联贷款59亿人民币。1965年以前,中国全部还清这笔款项。还是那句话,站得直有本事的人最好交朋友。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使毛泽东很有底气地对世界说:“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中国人民有这么一条,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两样都可以干。”
“毛泽东要是刚一建国不去打仗而搞改革开放多好!”“当时就和美国人和和气气谈判多好。”如今许多深受改革开放之益的中国人如是评说。他们忘记了,搞改革开放也好,搞经济建设也好,都需要具备一个很重要的大前提——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安全环境。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外部安全环境,连休养生息过安生日子都不能保障,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改革开放。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没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毅然决定出兵投入并赢得的这场国际局部战争,就绝不会有新中国第二代领导人的这场改革开放盘活中国的的丰功伟绩。改革开放不是空中楼阁,它要有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刚一建国就能和人家和和气气地谈当然好,可这是一厢情愿单相思能想来的么,人家整个国策就是敌视你歧视你封锁你压迫你,你拿什么底牌去跟人家谈?坦率地说,低三下四地去求着人家谈未必就谈不出个结果来,可那会儿是什么样的一个结果?毛泽东说得很形象:“让中国人把腰弓起来当座桥,让美国人踩着到苏联,让苏联人踩着到美国。”中国人,愿意去扮演这等角色么?可以想见,如果当初毛泽东们忍气吞声让美国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诺言压到鸭绿江边来,把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中国人头上,就算是人家真是菩萨心肠不蹬鼻子上脸杀将进来再踩你一脚,那后来的新中国,还有那个份量吗?以后跟美国人谈也好,跟英国人谈也好,还会是那样一种理直气壮胸有成竹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谈法么?那时候,人家那言来语去就算客气到了家,你也没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