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透过福特汽车公司的历史解读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透过福特汽车公司的历史看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姓名:张中华 专业:财政学 学号:2011100071 总部设在美国密执安州迪尔伯恩市的福特汽车公司做了许多组织仅仅希望做的事。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公司由亨利·福特先生于1903年创立创办于美国底特律市,在跌宕起伏的行业中挺过了一个多世纪。作为全美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福特汽车公司有370,000多名雇员,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拥有的汽车品牌有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福特(Ford)、美洲虎(Jaguar)、路虎(Land Rover)、林肯(Lincoln)、马自达(Mazda)、水星(Mercury)。此外,还拥有世界最大的汽车信贷企业-福特信贷(Ford Credit)、全球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赫兹(Hertz)以及汽车服务品牌(Quality Care)。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同时,由于福特汽车公司多年的苦心经营,这些品牌本身都具有着巨大的价值。
福特汽车公司自1903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而自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原理》,阐述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也经历了将近100年的历史。在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以后,福特公司的管理活动深受现代管理理论的影响。
一、福特公司发展简史
1、亨利·福特时期(1903-1943)
1903年,亨利·福特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总结亨利·福特在位期间,在汽车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上的实践,他最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三个。首先,他缔造了T型车时代。所谓T型车,是指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车。自1908年上市以来,T型车凭借其简单、耐用、廉价的优势,迅速为福特汽车公司打开了巨大的平民市场,帮助公司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亨利·福特第二个主要贡献在于他首创了大规模汽车装配流水线。亨利·福特的第三个主要贡献是他实行的5美元薪酬制度。这就使得福特汽车公司的员工的工资比行业中的普通工资高出近一倍。受到高工资的激励,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总是伴随着一些错误的。亨利·福特执掌后期,在竞争对手迅速发展壮大的挑战下,福特公司的业绩下滑严重。同时,企业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亨利·福特一直认为,“企业是工作集中地,员工聚集于此,是为了一起工作而不是彼此通信”。这种思想随着汽车装配流水线的发展而加剧,同时还衍生出了“工人是机器的附属品”的思想,使得工人在企业中地位降低。于是,在这一阶段,企业发展的不稳定与工人地位的降低就导致了企业与工人之间的冲突频发。
2、福特二世时期(1943-1980)
福特二世受到过高等教育,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挽救福特汽车公司,就得进行一番改革,而要完成这一改革单靠自己是不行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批具有全面管理经验的人。因此,福特二世一上台,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寻觅人才的活动。经过一番努力,他撬来了原通用公司副总经理、高级管理人等10个为被誉为“神童”的经济管理人才,随后开始应用统计方法和定量模型技术改进决策制定。同时,他还对工人问题十分重视。他曾在一次大会上说:“我们应该像过去重视机械要素而取得成功那样,重视人性要素,这样才能解决问题。”他制定了一项《雇员参与计划》,不但保证了工人生活方面的问题,还大胆打破了“工人只能按图施工”的常规,给了工人一定的发言权。这个计划使员工的投入感、合作性不断提高,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同时,福特二世还进一步推出了扩展计划,除了大规模地增加福特汽车制造设施之外,还开始公司多样化经营。在改革的第一年,公司就扭亏为盈。
20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大举打入美国市场,势如破竹。福特汽车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调整,因为急于降低成本,获取利润以抗衡日本汽车,福特汽车出现了许多严重的质量问题,给公司在物质和信誉上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3、菲利普·卡德维尔&雅克·塞纳尔时期(1980-2001)
在1980年之前的至少10年间,福特汽车公司对利润的追求近乎痴狂,“完成生产任务比保持质量更重要”的也想也在各个车间蔓延开来。这就使得福特汽车公司不仅要面对财务拮据的困境,还要面对失去本来风格—质量的窘境。新上任的菲利普·卡德维尔提出“质量是福特汽车的头号目标”,他首先关闭了一个新成立不久,但生产质量较差的工厂以示决心。他意识到,能否生产出高质量的车关键在于工人,必须先消除忽视工人的长期传统。于是菲利普·卡德维尔提出降薪,但是能够保证工作的稳定性,还向工人提供利润分享条款。
到了该阶段后期,福特汽车公司在雅克·塞纳尔的带领下,进行多样化经营,涉足汽车分销、金融、互联网领域。然而这种多样化经营在某种程度上拖累了公司的主打业务。不断涉足其他领域,导致公司主要汽车产品的发布被搁浅,产品的质量也被忽视。
4、比尔·福特时期(2001至今)
现任总裁比尔·福特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改革,他总结雅克·塞纳尔的失败,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司偏离了核心业务。福特公司必须关注其核心产业,重拾其在轿车和卡车业务领域的优势,重点放在踏实地设计制造和销售质量合格的产品,而不能在投机取巧以求飞速上升。为此,他出售了公司的许多非核心资产。
同时,福特公司还格外强调员工的可持续发展。首先,福特汽车公司共识非常重视网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其次,公司将员工的个人发展看做公司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是对员工健康与安全的投入,另一方面是对员工教育及培训的投入。目前每年用于员工发展的投资占到公司总支出的约10%。
二、从福特公司发展看管理理论的发展
从福特汽车公司以及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福特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应用了多种管理学理论。
1、科学管理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管理学发展到了科学管理阶段,泰勒是科学管理的先锋,科学管理注重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亨利·福特在泰勒的单工序动作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进行了研究。他充分考虑了大量生产的优点,规定了各个工序的标准时间定额,使整个生产过程在时间上协调起来,创建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使成本明显降低。同时,福特进行了多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包括在产品系列化,零件规格化,工厂专业化,机器、工具专业化,作业专门化等等。泰勒的科学管理还有一大贡献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泰勒和福特在对待员工的问题上都很积极,体恤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可以说,两人都是人性化管理的倡导者。泰勒和福特均强调劳资双方利润分配,利益共享的原则,劳资双方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协作、双赢的关系。福特也极为关注提高工人的工资,福特认为一个国家的兴盛与这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对应着工资的增长。如果说泰勒是侧重于从理论上研究管理问题,那么福特就是身体力行实践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除了科学管理,亨利•福特时期,清晰地劳动分工以及“非人格化”的人际关系也有法约尔一般行政管理理论的影子。
2、组织行为和管理的定量分析方法
到福特二世接班时,现代管理理论已初具规模,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也在发展之中。科学管理学派强调严格管理,认为管得严才能出效率。“行为科学”学派则强调人的行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职工是“社会人”。社会人不但有经济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求要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在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就应该使职工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认识正好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认识相反。因此,基于“社会人”假设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学说正好是从与科学管理理论相反的角度研究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的问题。相应的,行为科学理论也认为管理的着重点在于人,需关注人的兴趣态度、情绪积极性等对工作及其效率的影响,从人性、心理的角度来剖析和改善参与者的主观条件,从而带动对客观因素的改变,以期总体上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其中又特别强调对领导者的行为的研究。管理行为是人的行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从管理的主体角度进行的。福特二世也会将让员工快乐工作作为管理三项任务之一,他也提出知识员工要民主管理。福特二世接班时就初尝了一下民主管理的甜头,他接受了祖父的教训,对职工问题十分重视,主张团结一致共建福特,尊重每一位职工,要使职工真正地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认真倾听职工意见,对每一位职工郡要真诚相待,信而不疑;更重要的,他主张全员参与生产与决策。使得福特汽车可以再创辉煌。
福特二世的时候,除了对组织行为的应用,福特二世还利用了管理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开始应用统计方法和定量模型技术改进决策制定。
3、所有权、经营权分离与以人为本 从1982年开始,公司开始重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政策。两权分离可以使企业资源与经营管理人员达到最优的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益,为所有者带来最大的利润。因为,所有者不一定懂经营,而资产只有运动起来才可能增值,而经营者能来完成这个滚动资产增值的任务,这些经营人员有丰富的经济知识和营销能力,但却不掌握资产,公司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制度,为那些不懂经营却想为自己掌握的资产寻找增值机会的人以及懂经营却没有资产的人提供了一个合作的契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使知识在生产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而人是知识的载体,因此管理开始由最初以管理物品为主向管理人转变。对人的管理也不仅是简单的监督工人工作,而是向脑力管理、开发工人的创造力转变,以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从目前各大企业都在尽力网罗高级人才,并在员工的培训方面斥重资,就可以看出这点。
福特汽车公司各个阶段的管理重心不断向工人倾斜,就是对现代管理学理论“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最初,工人只被视为机器的一部分,只要拿到足够的薪水就会拼命干活;逐渐地,工人有了一定的发言权,可以适当地发挥能动性;后来,工人被视为保证汽车质量的关键,并被允许参与公司的利润分配;直至现在,公司不仅关心工人的收入,还同时关注他们的健康安全,以及发展培训。
第二篇:浅谈福特汽车公司管理理念与管理学
浅谈福特汽车公司管理理念与管理学
作为世界大型汽车生产厂商,福特汽车公司早在成立之初就积极的需找有效地管理方法,早在1912年秋天,在高地的福特汽车公司的办公室里,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就召集有关人员开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会议,会议讨论的核心议题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而后,福特公司做出了一项影响了整个公司近一百年管理理念的决议:公司废除了每天工作9小时的制度,而代之以每天8小时的三班倒制度。员工日薪高达5美元,这在当时是整个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要知道的是当时底特律的汽车工人的平均工资仅仅是2.5美元,后来他又实行了5天工作制,福特这一举措,强调劳资双方利润分配,利益共享的原则,表明劳资双方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协作、双赢的关系
而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泰罗的指导思想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工资和利润都得到增长,使劳资双方的利益在经济发展中统一起来。以高工资和低成本作为最良好的管理基础。这一举措几乎完全将泰罗的理论应用于了实践。而其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
它给公司带来的高效率,特别是“福特制”带来的飞跃。亨利·福特和库兹恩斯首先是一个商人,然后才是一个慈善家。1914—1916年,福特公司的税后纯利分别为3000万、2400万和6000万美元。仅以1914年为例,按照福特宣布的“利润共享原则”,这一年工人应当得到总共1120万美元的工资,而福特只支付了不到1000万美元。
高工资产生的效益是更显而易见的。首先,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劳动者中最优秀的分子被吸收进厂;其次,这些进厂的工人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无条件地服从,拼命跟上传送带的转动速度以挣到诱人的五美元工资,要么被淘汰,由云集在厂门口跃跃欲试的其他人来代替自己;再次,诱人的五美元并不是为每一位福特工人准备的,例如公司规定,新工人只有在干满6个月的试工期合格后,才能得到五美元的工资,而那些女工、22岁以下的未婚男工、不赡养家眷独立生活的已婚男工、涉及离婚诉讼的男工以及其他“生活方式有问题”的工人都拿不到5美元。根据公司1916年的统计,当年中有
1.4万名工人(即全体工人的1/3)的日工资达不到5美元。
而从1914—1919年的5年中,总共约有5-10%的工人没能得到他们向往的5美元工资。难怪亨利·福特得意地说:“五美元工作日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最好方法。”尽管劳动强度极大,可是工人们还是愿意到福特的工厂工作,劳动力的变更率降低了90%,每天无故旷工的工人比重从原先的10%下降到3‰
按照我们在管理学课堂上的学习,可以得知,泰罗倡导,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效率,而当时的福特公司面对急剧扩大的市场,老福特和他的伙伴们在为源源不断的订单伤透了脑筋。这使得他们在为此所举行的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会议上直接以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为主题。不仅如此,五美元工作制,不仅符合了泰罗的利益共享主义原则,也是泰罗制定工作定额,选择最好的工人,实施标准化管理,实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的“泰罗制”很好的体现。
同时福特汽车公司认为的:工资的基本内涵是公司伙伴关系只的利润分配。工资担负着员工在车间之外的全部费用,因此应该支付给员工足够多的工资,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而这将泰罗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加以解释并发展,并给予了很好的实践,时至今日,也仍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当然,福特公司对于“泰罗制”的运用远不止如此,1913年,亨利·福特运用当时企业推广泰罗制的技术成果,创建了世界上
第一条流水生产线。进一步降低了对工人手工技能的依赖,工人无须动脑思维就可以完成单一而简单的工作,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了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比如:以前采用常规方法的时候,一个员工要做完装配的全部工序,即使他很辛苦地工作,一天从早到晚劳动9个小时,也只能装配35~40台机器,也就是平均每20分钟组装1台。后来,他所做的全部工作被分解成了29道工序,每道工序由专人负责,这样装配台机器的时间就减少一了13分钟10秒。在1914年,公司把流水线的角度提高了8英寸,装配时间又降低到了7分钟。再后来,由于工作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使用的时间又降低到了平均每台只需5分钟,而大规模地制造出来时,规模经济诞生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原来买不起相关商品的人成为新的消费群体,市场被创造出来了。难怪后来有人评价说:从某
一意义上可以说,福特制是对泰罗制改进和完善的生产组织方式。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在这时成为提高
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福特和泰罗不约而同地关注同一个问题。
不过,泰罗是从工厂管理出发,福特则是从公司效应出发。用经济学的方法看,两人看待问题的视角一在内部性上,一在外部性上。所以,泰罗在工时研究上努力探索,而福特在扩大市场上孜孜追求。在这一方面,两人具有衔接。如果没有泰罗的研究,福特的市场也开辟不出来。
当然,在创建这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生产线的过程中,老福特也将泰罗提出的把计划(管理)和执行(作业)的职能分离的观点充分的运用于自己的生产线运作当中。他首先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明确:设计人员负责设计,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工人只需要完成简单动作流水线上的分工专业化到最细微的地步,保证每个工人都能够以最简单的方法完成工作,并且寻找最佳的生产模式,无论在设计、生产、管理上都需要寻找最佳的模式,达到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的目的。
而实际证明老福特将泰罗理论完美运用创立的生产线是绝对成功的,1913—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再次实现了翻番,可是在此期间工人的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从14336人减少到了12880人。
福特汽车公司成立后的24年只共生产出了1600多万辆汽车,约占当时世界汽车总产量的50%,确立了福特汽车公司在当时的汽车行业只无可争辩的霸主地位,这样的辉煌成就来源于福特将泰罗管理学精神的合理运用以及前所未有的管理革新。
第三篇:1.第1章 福特汽车公司的员工管理(本站推荐)
第一章福特汽车公司的员工管理
“我们应当像过去重视机械要素那样,重视人的要素。”――亨利.福特二世
人是一切生产力的源泉和决定因素,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只能真正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进企业健康发展。
一、曾经付出的代价
在过去,福特的劳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员工曾以对管理层强硬而闻名,对管理层极为不信任。而管理层对员工的各种要求也很少关注,双方关系可以用“水火不容”来形容,由此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并产生巨额亏损。
鉴于福特员工一向与管理层处于对立状态,对管理层极为不信任,因而公司管理层把努力团结工会作为主要目标,经过数年努力,将工会由对立面转为联手人,化敌为友,终于使福特有了大转机。
二、让尊重化解矛盾
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对人尊重使工作成为一种新型的具有人性味的活动--爱你的职工,他会加倍地爱你的企业。我们从福特公司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中,大致可以发现一些适合于所有企业的一般性原则。
1、要使职工真正地感到自己是重要的。
福特公司贝克总经理在谈到自己对于职工的态度时说:“当我每次看到某个人的时候,我都要一丝不苟地对待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心不在焉只会给他们带来伤害。”
所以他在与工人相处时,都以友好、平等的态度来倾听他们的谈话,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这样一来,职工们会以更加高昂的士气去进行工作。
2、要认真倾听职工意见。
工作在装配线上的工人们由于天生与生产线接触,因而,往往比领导更熟悉生产情况,他们完全可能想到经理们所想不到的意见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此时,领导是否能够倾听工人意见便至关重要。
如果当职工找你来谈关于公司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建议,或其它有关企业事宜,而被你拒绝的话,则会使他(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对工作感到心灰意冷,最终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特别是青年人,往往会因为受到上级的责难怀恨在心而怠工,生产次品来进行报复。
所以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即使不从人情的角度来考虑,也应当从企业经济效益得失的角度考虑,认真倾听职工的意见。
3、对每一位职工都要真诚相待。
管理人员要是真正尊重职工,就必须和职工建立起这种经得起考验的友谊。但要想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要求管理者无论身居何职都要坚持不耻下问,与部属间兄弟般相处。
福特公司曾经向职工公开帐目,这一作法使职工大为感动。实际上这种作法对职工来说无疑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它使职工从内心感到公司的盈亏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公司繁荣昌盛就是自己的荣誉,分享成功使他们士气更旺盛,而且也会激起他们奋起直追的感情。这就是坦诚关系的妙用。
三、独特的员工参与计划
为了让劳资双方同舟共济。贝克总经理和工会主席一道制定了《雇员参与计划》,在各车间成立了由工人组成的“解决问题”小组。工人们有了发言权,不但解决了他们生活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工厂的整个生产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工人们有了发言权,不但解决了他们生活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工厂的整个生产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兰吉尔载重汽车和布朗Ⅱ型轿车的空前成功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投产前,公司大胆打破了那种“工人只能按图施工”的常规,而是把设计方案摆出来,请工人们“评头论足”,提出意见,工人们提出的各种合理化建议共达749次,经研究,采纳了其中542项,其中有两项意见的效果非常显著。在以前装配车架和车身时,工人得站在一个槽沟里,手拿沉重的扳手,低着头把螺栓拧上螺母。由于工作十分吃力,因而往往干得马马虎虎,影响了汽车质量,工人格莱姆说:“为什么不能把螺母先装在车架上,让工人站在地在上就能拧螺母呢?”这个建议被采纳,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使质量和效率大为提高。
员工投入感、合作性不断提高,福特现在一辆车的生产成本减少了195美元,大大缩短了与日本的差距,而这一切的改变就在于公司上下能够相互沟通;内部管理层、工人和职员改变了过去相互敌对的态度。
除了具体的生产之外,福特公司还赋予了职工参与决策的权力。在福特公司可以经常看到,在员工要求下召开越级会议,员工可以直接与高于自己几个级别的管理者进行会谈,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管理者会尽快给予解决方案。这缩小了职工与管理者的距离,职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尊重和发挥,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全员参与制度”的实施激发了职工潜力,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参与制”不仅在福特公司成功施行,还在美国许多企业,以至世界各地使用和发展着。
四、造就新一代汽车人
一提起汽车装配线上的工人,人们就会浮出电影《摩登时代》中查理•卓别林所扮演的工人形象。作为流水线的始作俑者,福特公司今天格外强调员工的可持续发展。
他们非常注意网罗受到过高教育的人员,因此其工人的整体情况呈现受过高等教育人的比例上升的趋势。上过大学的约占1/3,有4年本科学位的约占4%,持中学毕业证书的人约占97%。都高出原有工人的比例。
制造业现在也不像过去那样被人瞧不起,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乐意在组装线上拧螺丝。例如,威廉•沃德是一个获得历史学位的大学毕业生,却进入了福特公司的一个装配厂。虽然现在福特公司不指望雇佣的新工人都是大学毕业生,但他们在工厂不断发展之际无疑想招聘到一些可以节省培训和再培训费用的工人。
另一方面,福特公司正大幅度裁减管理人员,让工人自己负起某种责任,好保证质量,重新改进生产程序和改进产品。无疑,在此方面,受到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一定优势。
受过更高教育的人进入福特公司显示着新一代美国汽车制造工人正在出现。
五、提高员工发展投入
据了解,福特员工的个人发展已成为公司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用于员工发展的投资占到公司总支出的10%。
在福特公司,对员工持续发展的投入分两个部分:一是对员工健康与安全的投入;二是对员工教育、培训的投资。
第一方面,福特公司特别设立了员工健康服务项目并确定其使命是:保障员工安全和健康,使之免于受伤和生病。公司为此专门设立了许多专门职位,如产业卫生工程师、有毒物品工程师、生物工程师和医生、护士等等,在各个领域发展和执行健康与安全项目。
第二方面,福特汽车公司为员工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教育、培训机会和资源,如网站上的电子课程、面授课程、领导和管
理技巧培训以及其他业务相关技能培训。公司还大力资助员工进行后续学历的学习。
福特有一个良好的普通教育计划,简单易行:参与者为福特公司每位收到E-mail的员工,约10万人。执行总裁每周五下午5点,通过E-mail以聊天方式描述福特经营的新方法等。这已持续了两年。
福特还采用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相互教育。他们提出并实行了“观点教育”,即将某人所了解或总结的有关自己业务或通常商业上的成功因素表达出来,并与他人共享的一种学习机制。
这种机制并不是一定要寻找出完整正确的答案,而是要了解一个人到底是如何思考的。他让每个员工将自己的假设、信念或实践向领导、同事和下级公开,力图打开每个人脑中的“黑匣子”,发现尚未发现的好想法或重要见解的雏形。
六、重视企业文化的影响力
福特公司的人事管理部门具有沟通雇员与企业关系的职能。人事部的工作人员经常参加雇员的生日、聚会等活动,倾听雇员对企业和人事管理的意见,引导雇员了解企业的发展目标,参与企业管理,满足雇员的成就感,使雇员感到自己的存在和对企业的影响力。
人事部门工作人员还向各管理层反映雇员所关心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帮助企业上下建立开诚布公、互相尊重、关心和协作的工作环境。人事部门的这些职能和工作,营造和推进了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企业文化所蕴涵的管理哲学和企业核心价值形成的企业人格,对于企业的经营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预算管理理论发展
国外预算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生产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人员增多,分权化管理及其控制成为企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这时企业的管理者开始寻求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计划生产能力与销售。预算便由此引入了企业的管理中,来计划、协调、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促进了预算管理理论的发展。
1921年美国政府公布了《预算与会计法案》,该法案是对预算思想产生影响的起点。他使得预算管理被人们所了解,强化了预算管理的必然地位。随后,预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1922年美国著名学者麦金西出版了《预算控制》,该书系统地阐述了预算管理理论及方法,标志着企业预算管理理论开始形成。1922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协会第三次会议上,围绕预算的编制和使用进行了研究,这次的研究成果将预算控制的内容更加深入,还掀起了全美会计师及工程师共同研究预算控制问题的高潮。
20世纪40年代,西方各种新的管理思想、学派不断涌现,对预算管理理论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在预算管理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提倡及推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预算编制程序,并且使企业多层次,多岗位人员都参与到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提高了预算执行者对预算的认识,使预算更接近实际。
20世纪60年代,管理学家引入系统理论至现代管理中,提出从全局及总体出发,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最优化规划和控制。这一理念使得企业预算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
20世纪70年代,零基预算在西方兴起。1970年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彼得·派尔成功地运用零基预算法编制了公司的费用预算。美国前总统卡特是零基预算的积极推行者,他推动联邦政府全面实行零基预算,使得这种预算方法一度成型,并传到了加拿大等地。
进入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先进制造环境下所生产的制造费用高、多样化的产品。80年代中后期,以作业为单位进行管理的理念引入企业,作业成本法蓬勃发展。在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的影响下,传统的以部门为单位的预算编制已经不再适应企业。19世纪初,CAM-I(Consortium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国际高级制造商协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业基础预算。作业基础预算以作业管理为基础,在作业分析和业务流程改进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据此预测的作业量,确定企业在每一个部门的作业所发生的成本,并运用该信息在预算中规定每一项作业所允许的资源耗费量,实施有效的控制、绩效评价和考核。(MBA智库百科作业基础预算wiki.mbalib.com)
1992年卡普兰与诺顿创造了平衡计分卡,在原有预算的基础上,通过平衡计分卡将战略与预算与财务及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形成了卡普兰预算模式。1990年一2001年期间,该银行的年均资本回报率为24%,并以每年10.9%的速度递增,比最接近的对手高出33%,成为世界上成本效益最高的银行之一(杰里米·霍普,罗宾·弗雷泽.谁还需要预算.管理锦囊,2003年第4期)。此后,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手段逐步替代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
1998年跨国高新技术制造企业联合会成立了“超越预算圆桌会议”的研究论坛,鼓励企业放弃原有的传统预算模式,在事后的相对业绩契约的基础上进行业绩评价,并涉及到标杆法、平衡计分卡、流程优化以及战略理念的应用等若干内容,即超越对预算。然而超越预算的理论框架已经提出10多年,支持者遍布各地,但预算管理仍然被大多数公司所使用,并没有代替当前的传统预算体制。
第五篇: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问: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答: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1)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历史前提: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的历史经验总结。
(3)现实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
(4)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