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发展指导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我国“学生发展指导”的解读与实践
华东师大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管理学系
刘 竑 波
博士/ 副教授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性; 2010-2014年,华东师大高中教育研究所接受教育部委托课题,由霍益萍、朱益明教授领衔,遴选了全国40所有着强烈改革意愿的高中展开实践研究; 课题组深入学习和广泛研究了世界各国和港澳台地区的已有实践及其经验,致力于推进我国学校实践。
只有“放下”,才能“拿起”
我国的课程改革已进行到第八次,似乎一直在做加法,校长、老师、学生、家长,全都不堪重负。那么,究竟谁是受益者?所以,“改革不是做加法,而是改变思维。”纽约科技谷高中(Tech Valley High School)的校长如是说。那么,“放下”什么?又“拿起”什么?
我国的“学生指导”实践形态:
1.侧重于学校与教师成就的指导VS专注于学生(基于学生主体)的指导; 2.结合原有工作VS“指导”体系下整合学校工作(所有教育者皆是指导者); 3.课外“锦上添花”VS课内“有效提升”; 4.家校合作的全方位开拓。
一、今天的教育服务应该包含“学生发展指导”的概念
即,指导(direction)、辅导/疏导/引导(guidance)、咨商/咨询/顾问(counseling)
(一)方向指导与方法指导
方向指导——妈妈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儿子“把写得再大一些”;
方法指导——爸爸建议儿子“捏笔的位置高一点点”。
“指导”,简单地说,就是给人指引方向和方法。
(二)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
直接指导——用指令、建议、劝诫、劝告、说明、示范等方式给人指明方向和方法。
间接指导——用疏导、启发、开导等方式引导人明确自己的方向和方法。
指导——用指令、建议、劝诫、劝告、说明、示范等方式给人指明方向和方法,或者用疏导、启发、开导等方式引导人明确自己的方向和方法。
(三)辅导(guidance)
帮助和指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教育和职业;
帮助和指导学生确定个人发展方向,规划自己的人生历程,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帮助和指导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协调和整合校内外各种力量和资源,辅助学生成长,协助解决特殊学生的特殊困难。
(四)咨商/咨询/顾问(counseling)
运用专业手段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观察,对其兴趣、特长、倾向、人格特征等作出评估,解释评估结果,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
向咨询者提供教育、职业、社会等方面及时、准确、充足的资讯,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环境;
通过个别商谈或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预防或矫正问题行为;
识别出有严重困难或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将无力处置的个案转介到适当的机构,确保学生得到更加专业的帮助;
向学生家长及教师提供咨询。
二、学生指导的内容——指导的领域;指导的层次;指导的功能。
教例3:美国学校咨商师协会国家标准(ASCA National Standards for Students)
学业发展(Academic Development)生涯发展(Career Development)
个性/群性发展(Personal/Social Development)
美国学生学业发展指导国家标准
标准A:学生要获得有利于学校和整个人生中有效学习的态度、知识和技能(3条标准、14个指标)
标准B:学生要完成学业,为在有着丰富的中学后选项(含大学)的广阔领域进行选择作好必需的学业准备(2条标准、13个指标)
标准C:学生要理解学习与工作世界、家庭及社区生活的关系(1条标准、5个指标)
美国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国家标准
标准A:学生要获得对与自己知识相关的工作世界进行调查研究并作出基于可靠信息之生涯决定的技能(2条标准、19个指标)
标准B:学生要使用成功而满意地达成未来生涯目标的各种策略(2条标准、13个指标)
标准C:学生要理解个人品质、教育、训练与工作的关系(2条标准、11个指标)
美国学生个性/群性发展指导国家标准
标准A:学生要获得有助于理解、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知识、态度和人际技能(2条标准、20个指标)
标准B:学生要做决定、制定目标并为达成目标采取必要的行动(1条标准、12个指标)
标准C:学生要理解安全和生存技能(1条标准、12个指标)
华东师大高中教育研究所研究团队针对我国高中实际的设计:
(一)学生指导的领域
1.学习指导——学业发展 学习目的和态度指导;
订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时间管理的指导; 学习和考试技巧指导;
发展兴趣和特长及选科和选课指导。2.生涯指导——生涯发展 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指导 升学指导 认识自己 认识教育 认识职业 认识社会
3.生活指导——个性/群性发展 自我概念发展指导 多方面兴趣发展指导 问题解决指导 自我反思指导
学校生活适应指导 卫生保健指导 心理健康指导 人际技能指导 沟通技能指导 团队合作指导 领导和组织技能指导
(二)学生指导的层次
1.行为指导
方向指导:正确的努力方向 方法指导:达成目标的程序与方法 2.思想辅导
世界观辅导;人生观辅导;价值观辅导;思想方法辅导。3.心理辅导
自我认知辅导;自我悦纳辅导;自我调适辅导。
(三)学生指导的功能
1.矫正指导:针对已发生的问题; 2.预防指导: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 3.发展指导:针对可能的发展。
小结:学生发展指导旨在指导和帮助学生——
1.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教育,了解职业;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3.建立广泛的友谊;
4.发展多方面的兴趣(西方目前非常重视“闲暇教育”); 5.发现并发展自己的特长;
6.树立生活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发现并接受多元价值); 7.规划自己的人生; 8.逐步实施自己的人生规划。
有效的学校德育的手段或途径——全方位的德育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与大家共勉!
上述内容仅供个人参考,请勿上传公共网络。谢谢各位!欢迎探讨!
刘竑波,华东师大公共管理学院,***,liuhongbo507@126.com
第二篇:历史学科前沿理论与教学实践
历史学科前沿理论与教学实践
历史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描述和说明,历史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得到更新,本文是在对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焕君教授讲座整理而成,对一些史学前沿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阐发。
关键词: 历史前沿问题
教学实践
后现代理论
中国当代史学受年鉴学派和后现代史学的影响很大,其直接效果就是学者有意识的对以往习以为常的观念、结论提出质疑,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这些新认识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细节。回归常识。
一、历史学前沿理论
1、年鉴学派
代表性人物有费弗尔、布洛赫、布罗代尔、勒高夫、拉杜里等人;以194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区别较为明显。他们认为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必须放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加以认识,历史学家不能运用历史进步这一先决条件来衡量和选择历史事实,否则就容易歪曲事实,削足适履。
1922年,费弗尔发表《地理环境和人类进化》,突出地理环境和人类历史的紧密关系,既注意地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又研究人类行为如何参与改造环境。历史与地理从而融为一片。描述的是人类的所有行为,既包括物质的文化,又包括思想道德等文化;既有科学、艺术、信仰的发展,又有经济、商业、社会阶层的变化。
布洛赫的名著《封建社会》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界定,不再把封建社会视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而是当做“整体的社会环境”,有其特有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准备,如统治和依附、富裕与贫穷,使人耳目一新。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横向的和结构的研究,目的是展现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一个社会的全貌。
第二期则更为注重历史的纵向趋势。布罗代尔在名著《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为了体现这种趋势,用了三种不同的历史的时间观念:基本恒定的地理时间、社会机构的“长时段”和历史事件的“短时段”。人类的各种活动在不同的时段中产生的结果不同。人类虽然有能力影响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但是社会机构常常抵制人类活动的干预,甚至反过来对人类活动,特别是对那些在“短时段”中的历史事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总之,人类的政治活动,伟大人物的杰出贡献,只能在“短时段”中发生转瞬即逝的作用,不能影响历史的进程,更不能决定历史的走向。政治人物和政治机构的所作所为与社会结构性变迁没有联系。
真正影响历史进程的是那些在长时段中活动的因素,由大众的生活所组成,包括他们的食品结构、身体状况、衣着服饰、品味爱好、生儿育女和社会地位。因此,年鉴学派着重搜集人口和经济的材料,对它们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取对历史进程的长时段认识。对这些材料(主要是数据)的计量分析、计算成为他们研究的重点。由此,他们成功地把历史学变成为一门社会科学。
综上所述,年鉴学派扩大了历史学的视野,他们力求展示“整体的历史”,他历史学家的兴趣引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历史学不再为几个历史人物所主宰,成为大众生活的舞台,原来不起眼的因素,都能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的素材。因此,年鉴学派的兴起代表西方历史学的多样化、多元化倾向。
60年代之后,该学派的研究趋向更加丰富,政治史重新受到关注,只不过方法大为不同,更加突出政治的鲜活性。对大众集合心理的研究更加深入,手法多样。经济和人口史研究也是花样繁多。这些都对当代历史学研究影响深远。
2、后现代理论
最先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是在建筑及艺术领域,由于对现代的光滑平顺的建筑不满,出现了反对既有形式为主的建筑。从建筑结构走向对西方认识论的质疑,逐渐推及到主客二元对立及对精神物质对立的怀疑,对语言的不确定性及客观存在性的质疑,又走向文学批评,最终由文入史。
20世纪70年代,海登·怀特首先发难,他指出:过去不等于历史,历史只是一种叙述,叙述不见得能被完全理解。当人们理解时,可能已经不是真实的历史了。
后现代批评经典与真理,认为一切都是建构出来的,无论是西方的《圣经》,穆斯林的《古兰经》,还是中国的四书五经,都并非真实。首先,在历史的分期上,无论分为古代、中古、近代还是原始社会、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对历史因果关系的解释,都是后来的想像与设计。其次,在观念上历史趋同于现代,因为研究者有了科学观念,所以研究对象也就必须体现出科学观念;有了市场经济概念,所以古代社会也就要找出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
因此,后现代史学认为现代史学就是在这些现代观念下,来清理和书写历史的,这与文学写作并无不同。可以说,文学是在创造(Invent)故事,而历史只是在发掘(Find)故事;文学在想像中写,历史则是在资料中编。
后现代史学认为,历史只是“文本”对过去的描述。海登·怀特说:“我们所谓的历史,其实是借助一类特别的、写作出来的话语而达到的与过去的某种关系。”就是说,历史不等于过去,而是写作出来的话语,而且必须先写出来才能被阅读,通过阅读现代人才能与过去发生关系。就此而言,历史与文学一样,并完全可以由文学理论来诠释。文学、历史的界限模糊而不分明。
无论古代还是现在,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感情、思路方法、政治时势等因素,也包括历史资料的欠缺、丢失等,历史真相的叙述总会受到影响。完全讲历史叙述的全面性和真实性是不可能的,可谓“不在场的阴影笼罩着在场的”,“过去”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实际上很大。这是后现代史学重视的文本的重大意义,是他们对历史的“洞见”。
文本的突出,揭示了话语的权力,揭露了所谓“真实的历史”背后可能隐藏着不真实的想像和权力。理性是不可靠的,借助理性构建起来的“宏大叙事”也是不值得相信的,它对历史因果关系的解释下面,隐藏了某种政治和理念。如作为概念的“国家”。在后现代史学看来,虽然国家是历史性的政治共同体,但是否就一定是天经地义的?“中国”是否就一定能和中华民族、中国文化重叠重合,成为民族、文化的代名词?多民族国家如南斯拉夫、苏联,算是什么国家?
国家如此,“爱国”还能天经地义吗?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认为国家只是被语言建构起来的“想像的共同体”,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不过是被后来的爱国歌曲、政治宣传、历史传说等建构起来的,互不相识的人,如何可能互相认同为一个民族国家?
同样,“中国”又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性概念?由此引申,便是该如何对待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乃至“汉奸”?如岳飞,如施琅?
二、从理论到实际:历史学的实践
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中曾对“健全的常识”下过一个定义: 健全的常识是一个时代的思想方式,其中也包含了这个时代的一切偏见。常识总是为它所部不自觉的思想范畴所支配的。例如,如果有人在哥白尼以前说,地球环绕太阳旋转,或者在发现美洲以前说,那边还有大陆,那就是违反全部健全的常识的。在印度、中国,共和国也是违反全部健全常识的。
黑格尔的意思是说,在中国、印度这些习惯专制统治的国家中,人们关于国家统治的思想方式都是与君主、专制、极权相联系的,他们无法理解产生于西方的共和国模式,这超出了他们的常识认知范围,所以会很不适应,甚至反对。
但是如果看看中国、印度今天的现状,你会认为常识是可以改变的,或者是可以培养、灌输的,常识是一个逐步健全的过程。
历史学是人们业已形成的知识与观念,这些知识与观念会沉淀下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成为我们理解世界、与人交流的基础。比如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之类的知识,已经成为常识。如果有人颠倒这些知识,你会觉得那是违背常识,难以沟通。
由此可以看出常识与历史的联系。不仅如此,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还会发现很多已经成为常识的历史知识、历史观念,如同黑格尔所说,也是“很不健全的”,需要逐步改善。
通过举例,看看我们一般认为的常识中间蕴含了怎样的历史观念,以及这些观念曾经是如何的不真实,现在又是如何逐渐完善、走向真实的。
1、关于中国近代史
一般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由于西方的入侵,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合作,都在这一判断基础上叙述,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不平等条约是外来刺激,农民、知识分子、官僚的起义、改良、革命,则是应对,从而使得反帝反封建成为一条主线。
但是,历史真的是这样吗?如此的简单明了,言简意赅?如果稍加考察,可以发现,这种理论出自毛泽东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而毛泽东的主旨在于通过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的分析,否定资产阶级专政的可能,认为社会主义的共和国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这一逻辑架构中,关于近代史的叙述不过是为了这一政治目的服务。
最近三十年来,国内史学界逐渐摆脱政治因素,从历史原因分析近代史进程,形成新成果,如:借鉴美国学者费正清“挑战与回应”的观点,从国际环境变化对中国社会的挑战来分析;传统——近代化理论:蒋廷黻;中国中心论:柯文认为近代中国自有其发展轨迹,而且除了军事外,经济上并不落后。
2、五种社会形态论
指人类社会历史相继演进的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是一种社会发展演变的规律。这种理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巨大,直到今天仍然余波未息。但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1857-59年,为了批判所谓资本主义永恒论,马克思提出“大体来说,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其适用地区仅限于西欧。1919年列宁在《论国家》中加以扩展,认为“世界各国所有一切人类社会数千年来的发展,是这样向我们表明这种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常规和次序的”,依次经历父权制原始社会、奴隶占有制社会、资本家阶级,“在人类历史上有几十个几百个国家经历过和经历着奴隶制、农奴制和资本主义”。在地理范围和理论外延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扩大。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史学理论界进一步归纳出“五种社会形态”说,适用的范围是整个人类社会,其理论外延也进一步演化成各种制度。1938年,斯大林在其发表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最终将其定型。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表示接受苏联的理论模式,40年代末,更是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作为干部和知识分子必修的政治及历史读本。当时大部分历史学家,如翦伯赞、范文澜、郭沫若、侯外庐,就是在这种理论框架下进行历史研究的,并且依据这种理论编写各种教材,教育学生。这一理论也就成为国内历史教育的指导思想,进而作为一种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被国人普遍接受。
不仅如此,在这一理论影响下,出现了一系列的名词术语,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历史演进被简单化、线条化。如“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大多数”、“极少数”、“起义”、“造反”。后一阶段要取代前一阶段时,必定是因为其更先进、进步,而以前则是腐朽落后,人民生活也是“水深火热”、“暗无天日”,“穷人受压迫”,所以必须“造反”,打破旧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这种思维方式,至今屡见不鲜。甚至对所谓“封建礼教”、对儒学的反对,很多也是这种思维的产物。以其中的资本主义为例。史学界一度热烈讨论过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要证明中国古代也存在过资本主义,只是因为外来侵略才被打断。否则就会与这一理论完全吻合。但是关于萌芽何时产生,却是众说纷纭,从战国到明清,都有萌芽,从而丧失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
但是,在资本主义产生的欧洲,20世纪后半期以来,却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工业革命是否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可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而非政治问题,本身就需要不断地探讨与完善,而不是当做真理,顶礼膜拜。
3、炎黄子孙
《五帝本纪》评价黄帝:“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汉代到清代,黄帝被作为皇权的象征来祭祀,代表的是皇统。晚清时期,在反满斗争中突然转型,被认作是“国族”或汉“民族”的象征,成为国民认同的形象。后来,为了顾及长江流域,又隆重推出炎帝,都是为了强调国家和民族的认同。1908年,同盟会于东京遥祭黄陵,祭词说: 我民族屡蹶屡振,既仆复兴,卒能重整金瓯、重振玉宇者,莫非我皇祖在天之灵,有以默相而佑启之也。1935年,中国国民党推派中央执监委张继、邵元冲,“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辕轩氏之灵”,祭文中除追怀先祖“创业之耿光大烈”外,反复矢言“力排艰险,以复我疆园,保我族类”。
1937年,中共陜西苏维埃政府遣派林祖涵致祭黄陵,并宣读毛泽东、朱德撰写的祭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冑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志勿谖。
以上所引各政治团体的官方宣示,尽管彼此利益相左、意识形态悬殊,企图达成的政治目标也不尽相同,却仍有着基本的雷同之处:在这些文本之中,“黄帝”虽然依旧维持其固有的“先祖”地位,却已不再是一朝一姓专属的祖源,而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换言之,“黄帝”作为一项认同符号,已脱离旧有之帝王世系的“皇统”脉络,转而被纳入新起之民族传承的“国统”脉络。
伴随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而复活的历史人物,除了黄帝还有郑成功。1903年,蒋智由就当时出现的“古人复活”现象举上述二人为例,关于郑成功,他说:又若郑成功者,(本)不甚挂于我国人之齿颊,甚者或且置与叛逆同科,......近则郑成功之行事,亦渐照耀于中国人之眼中,而数为一代之人杰。康熙时郑亦邹所撰《郑成功传》,1903年,匪石与亚庐(柳亚子)又各写一部传记。在郑成功的事迹中,焚服告庙、移檄起兵最具戏剧效果,最能震撼人心。但是在郑亦邹的笔下,却只是轻描淡写:成功既力谏不成,又痛母死非命,乃悲歌慷慨谋起师。携所著儒巾、襕衫,赴文庙焚之,四拜先师,仰天曰:「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谨谢儒服,唯先师昭鉴之!」高揖而去,......与所善陈辉、张进、施琅、施显、洪旭等愿从者九十余人,乘二巨舰断缆行,收兵南澳,得数千人,文移称「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
然而,在匪石对同一史事的叙述中,郑成功的告庙祝文、移檄起兵的文告变成这样的语句: 呜呼先师!国家已矣!父谏不听,母死非难,成功之罪,其曷可逭!谨谢儒服,以矢厥志。呜呼先师!昔为孺子,今为孤臣,仗先师灵,宏济大难。其济,国民之福;不济,成功之罪。呜呼先师!实式凭之。
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敢以一掬泪、一滴血,沥诚竭忠以誓于我三军、我普国国民之前:呜呼!尔祖尔父所日日教告于尔等者何言乎?夫国民之所以能受光荣者,徒以有国在耳。呜呼!不有国,毋宁死。余将誓师中原,与决生死。尔等有与吾同志愿者,其投鞭来从!军行矣!」于是一片「从军」!「从军」!「殉国」!「殉国」!之声,直应成功誓言而起。
通过对照,可见郑成功的「复活」,其实就是中国国族、汉民族的“新生”
4、火葬与土葬,哪个更文明?
土葬一直是中原汉族的主流埋葬形式,这与儒家理论相关。古代也有火葬,但一般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因此也就被视作野蛮。唐代以后,受佛教影响,火葬开始流行,以致宋初太祖下诏云:“近代以来,遵用夷法,率多火葬”,为了“厚人伦而一风俗”,所以要禁止火葬。但民间百姓“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地方官吏也只得“姑从其便”,为此还在城郊建立焚化院、化人亭之类的专门火化场所。清人入关前后,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都是火葬,但一旦“文明”起来,就讳莫如深,《实录》、《会典》中都不记载,雍正还为此解释说是因为战争时期迁徙无常,事出无奈。不仅如此,还通过法律加以禁止,对火葬者施加“杖一百”、“流三千里”甚至“斩首”等刑罚。同时,由政府出资,帮助无钱购买土地的贪穷之家安葬亲人,设漏泽园,立义冢,无主尸由官府代为埋葬等。
之所以如此,在于对文明与野蛮的界定,以及由此而来的追求与认同。如同富贵之后忌讳微贱时的出身一样,清人提倡土葬,也正是因其为汉人旧俗,代表文明。但是,今天再度以为火葬为“文明”。如果我们探寻背后的原因,是否会对“文明”与“野蛮”转换的微妙之处有所领会?
按照后现代历史学的观点,历史只是文本对过去的描述。是否意味着,历史不等于过去,而是被写作出来的话语。问题是:历史是被谁写出来的?
历史是胜利者写出来的?谁是胜利者?在哪些方面胜利了?其目的何在?借助何种手段?想达到何种效果?
以上这些追问,都涉及到文本的建构过程,以及其中隐含的权力话语、宏大叙事。而能够进行这样的追问,无论是对待历史,还是常识,就不再是不假思索的相信,而是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而这正是历史学的根本意义所在。
笛卡尔的呕吐论:一个人一生总得有一次把自己从小当作无可置疑的一切东西全部从脑子里清除出去,然后再重新开始寻找真正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所。
就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而言,这样的呕吐似乎还不止一次。而且呕吐之后,势必腹中空空,无所依傍,以致彷徨迷茫。因此必须伴随的再度思考,重新建立历史观念与生活常识。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中庸》云:“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
历史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第三篇: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思考题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思考题
一、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第1题40分,第2题60分,共100分)
1.结合实际情况论述对“公司+农户”模式的认识?
答:“公司+农户”模式是指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与公司签订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以公司和分散的农户签订合同,公司为农户提供生产原料、技术服务和成品回购为基本动作方式。
目前烟叶种植、收购的生产方式就是典型的“公司+农户”模式。烟草公司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大、高效率的管理、信息渠道广、形成规模、带动作用强等优点,给农户提供培训、编制种植计划、提供生产物资产前投入、技术力量及基础设施建设、负责收购以及其他服务。烟农接受烟草公司的培训,按照合同要求生产出符合公司要求的产品。
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司与农户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烟农并不是烟草公司的职工,只是一种用生产收购合同关系约束在一起的松散联合。二是烟草公司与烟农各负其责,烟草公司向农户提供种子、生产物资产前投入、生产技术、按合同收购烟叶,使烟草公司通过劳动力获得稳定货源,烟农按合同要求进行生产,使烟农从盲目生产纳入了烟草公司产销一体化的有计划生产,使“销售难”的问题得以解决。三是使烟草公司与烟农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共存共荣,谁也离不开谁,目的都是一个,即获得最大的利润。
“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意义在于,第一,在不改变农户家庭经营的前提下,通过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信息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使分散农户凝聚成为烟草公司的产品生产基地,改善了农业的组织管理和规模效益。第二,由于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展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跨区域销售,节省了分散农户走向市场的交易费用,极大的增加了农产品的价值。第三,公司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的产品,或承诺农户分享部分利润,使原来割裂的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被连为一体,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因此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只提供初级产品、比较效益低下的传统角色,使农业走上了现代产业之路。
但是,“公司+农户”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是自然风险。种植业受自然界影响十分明显,有时候自然灾害的影响直接决定农户和公司双方的利益,如冰雹、洪水、泥石流、大风、渍涝、干旱等灾害发生时,烟叶会减收甚至绝收,烟农和烟草公司收入都会减少,最终会因收益问题导致双方矛盾和履约率下降。二是市场风险。受周期性影响,一般会发生上一年市场与下一所市场相对变化,使得双方难以按合同执行。三是技术风险。公司制定技术规范,农户要执行到位,又要根据当地特点灵活调整。有的农户付出同样的劳动,结果却不一样,主要是不按技术规范操作或因地哉差异造成的。四是信誉风险。农户方面存在多种少签、少种多签、只签不种骗取生产物资、人为因素降低产品质量、不按合同约定交售等行为,会严重危害合作方的利益。五是管理风险。在合同的改造过程中,公司
往往很难管理农户的行为,借助地方政府、村委会等当地组织间接管理又会产生克扣农户资金的问题,同时额外增加公司的管理成本和烟农的投入成本,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应付使得这种模式难以维持。但是,可以通过合约、保险、科学管理等,平衡双方的利益关系,使责、权、利对称组合,对上述风险进行防控。
“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利益是双方的,利益的合理性是双方共同生存的纽带,这种经营模式的推广适合我国目前的土地耕作制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致富。而且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离不开国家的扶持,政府部门在强加市场监管的同时,也应扶持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农业龙头企业。
2.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论述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认识?
答:近年来,随着国内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有效带动了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合作,目前我所了解的本地农村已注册了2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惠农政策宣传、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施行,我地纷纷涌现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涉及到农业的养殖、种植、农机服务、农产品销售、沼气服务、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领办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有农民、县直和乡镇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农资经营销售(企业)公司负责人等。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盘活流通、互利互惠、促进发展为目的,他们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为基础,以自愿联合、民主管理为纽带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以下问题:首先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快了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其次是解决了小打小闹的小农意识与扩大生产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突破区域界限,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从而为形成大农业产业带或产业群进一步成为可能。
主要特点有七个方面。一是组建形式多样化;二是产业分布区域逐步形成连片化。三是合作空间逐步扩大化。四是服务逐步方位化。五是合作内容多样化。六是合作社品牌化。七是合作社建设标准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一种新事物,需要不断的探索和试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规模较小。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刚起步,大多是一个种养大户或种养能手牵头组成的,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整体经营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资金较短缺。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三是管理方式落后。管理上不能引进新的观念,也不能吸引更多的新成员加入。四是信息较闭塞。尤其表现在市场信息不及时、品牌意识不够强等方面,制约着市场的开拓和合作社的发展。五是社员联系不紧密。合作社社员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合作意识不强,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六是缺乏人才。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另外,合作社牵头人缺乏全面管理经营知识,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七是缺乏专门的服务机构。《合作法》虽然指出政府给予扶持,但没有专门的机构来服务,当前来说,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遇到问题,找不到具体的部门来帮助。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虽然才几年的时间,但它将是我们今后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它能解决当前,基层政府想办又办不了的事,能带领广大农民尽快走
上致富之路。对于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从六方面加以解决。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并帮助解决合作社发展资金的不足。二要创新培育模式。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多种发展模式,大力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竞争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三要积极开拓市场。立足市场需求和优势资源,研究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规律,加快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种植和加工。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跨地区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拓宽原料来源。同时注重市场营销和推广,加大农产品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四要强化培训工作。有关管理和指导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建立正常的培训制度,切实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普通成员的基本素质。一是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把更多的合作社成员培养成为具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二是把合作社社员纳入农民科技培训的范围,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五要加大表彰示范合作社的力度。当前,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都在对合作社进行表彰,但力度较小,影响力不够。六要多鼓励合作走品牌化道路。全社会要积极支持合作社树立自己的品牌,走品牌化合作社建设之路,进一步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第四篇:2018清华大学081301建筑历史与理论考研指导
2018清华大学081301建筑历史与理论考研指导—新祥旭考研
考研复习要思路清晰,规划有矩,下面为大家整合了5个重要细节,希望考神仔细读读,争取在考研的逆境之中坚持到底,凤凰涅槃。细节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考研在策略而不在蛮力,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方可成势。小到一个宿舍,中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学校。没有他们提供的舒适环境和平台也就没有考研人奋斗的空间。研友不在多,一个正好,两个可以,三个就容易乱了。最好找和自己脾气相投、作息时间相似的同学一起复习,交流复习的进度和遇到的困难,各方面信息也可以及时沟通,这样在研途上不会太孤单。如果需要占座,也可以相互占占座有个照应。
另外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多来论坛共享信息。考研论坛是考研界的权威论坛,很多信息和资源更新得都非常及时。过来看看其他同学复习得进度怎么样,对自己也是一个促进和参考。细节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时间是备考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参数,从9月~12月这四个月是考研复习的强化时期。建议大家对每个月每门科目都要做一个计划安排,宏观上每个月大概要做哪些事。微观上,具体到某一天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都要计划好,并且严格执行。不要看心情,想复习什么就复习什么,这样不仅导致执行力下降,更重要的是打乱了复习的节奏。对于计划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调整,不要第二天补第一天没完成的内容,第三天再补第二天的,这样计划就越来越乱了。具体怎样安排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建议大家多看看论坛的经验贴,参考一下前人的经验,取其精华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列出符合自己的计划表。细节三:正确处理影响复习计划的不稳定因素
新祥旭官网http://www.xiexiebang.comki等论文网站下载导师近期的学术论文。大方向了解了之后,觉得这位老师的研究方向是你喜欢的,再给导师发邮件。能从网上找到的信息,不要发邮件问导师。这样老师会觉得你搜索能力很差。
在此有三个联系导师的黄金时期,只要抓住这三点,老师会对你的印象深刻的。
1、网上报名开始之前(9月中旬)。邮件内容大体分为这几部分:首先是自己的个人简历及手机号等联系方式,这样让老师对你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其次是你对这个专业的理解,为什么要考这个学校考这个专业。再次是对需要了解的信息的一些提问,比如今年导师除了保研的同学还能招收几个考研生;或者对导师在研究生期间的培养模式进行一些咨询;如果女生报考如地质类或其他比较艰苦的专业,最好再问下该导师是否接受女生考研的同学。建议有问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题最好一次1.2.3.罗列清楚,要不拿邮件当QQ那么聊,太多回合不好。最后要表达一下愿意到老师门下深造的愿望。
此处切记不要问诸如“这个专业考到多少分,才能录取?”的问题。因为在复试结果出来之前,一切皆有可能。尤其是比较火的专业,老师不可能会给你一个确定的答案,比如“考到350就没问题了”之类的话。一般根据版友的反馈,老师一般都会说欢迎报考,好好准备初试。
2、考研分数成绩公布之后(2月下旬前后)。尤其是考得还不错的同学,要给老师报告一下自己的成绩,以及正在认真准备复试的状态。让老师觉得你是一个有准备又自信的考生。另外还可以问一下除了准备复试的科外还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3、复试名单下来之后(3月中下旬)。复试名单下来以后,再去参加复试之前,给老师发邮件说明自己复试准备的情况,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来学校参加复试的一些事宜。最后要委婉的问一下老师的办公室位置,为了到了学校后可以和报考导师见一面。细节五: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用书
考研同学的一个普遍心态就是爱买书,看到出来一本新参考书就想买,尤其是名师出的书。甚至有些强迫症,这本书不买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的,就算买来不看也没事,图个心理踏实。考研公共课的复习用书数不胜数,相同类型的书也在伯仲之间。很多同学在选择参考书的时候总想选一本最好的。
在漫长的考研史上依次上演过老陈与二李的数王争霸,任大妈与肖老爷子的一哥之争,新东方与星火的绝代双骄。在他们最璀璨的年代,考研市场也并非一人一姓之王朝。时至今日,多位名师的异军突起,使某一人、某一本书能独步考研界成为了一种奢望。这也就造就了今日选择的艰难。
就考研本身特性所致,不同的参考书针对的受众面不同。有的书适合复习时间多的同学使用,有的书适合在职考研的同学使用。参考书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了看书的人身上。一味地追求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书的数量,而没有把一本书书深入的挖掘,体会其精华,所谓“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考研用书在精不在多。五本书一本看一遍,不如一本书重复看五遍来的效率高一些。另外看书的时候要多思考,不能完全拘泥于书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很多经典的理论在当时可谓红极一时,然而随着岁月的长河,多少经典被推下神坛。殊不知陈大师“不管三七二十一”那一套已经在考研数学中不是万能适用,殊不知may、some等红花绿叶理论已经被出题人破得体无完肤,殊不知政治已经不是那个写满卷子就能高分的时代。不同的书适用不同的人群,挑一本自己善心悦目的书就一直看下去,必有长足的进步。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第五篇:阳光体育运动理论实践解读及学生锻炼指导
阳光体育运动理论实践解读及学生锻炼指导
序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也是他们一生幸福生活的基本保证。认真组织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我们党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非常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不同时期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曾做出过重要指示和重大决策。1950年6月19日,毛主席给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针对学生营养不足,学习、社会活动过重的实际,强调“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1年3月,周总理在北京专门召开座谈会,研究学生健康问题,并制定下发了《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要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专门提出“要把学校体育工作搞好”。1979年5月在江苏扬州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颁布了加强高校的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的四个“暂行规定”,扬州会议的召开和四个“暂行规定”的颁布,对推动我国体育卫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称为是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里程碑。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体育是关心人民健康的大事,并就改善学生营养做出过重要指示。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进入新时期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特别是2007年1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做出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的重要批示。2007年5月7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重要文件,对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解决当前青少年存在的体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诞生
阳光体育运动的诞生是在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早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学生体质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学生的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水平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下降,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配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视力不良水平居高不下,小学为31%,初中58%,高中67%大学为82%。这一结果的公布引起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媒体在讨论,学者在反思,行政管理部门在研究。
阳光体育运动正式诞生
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服务的新举措命名。针对目前学生从学校到家庭,从教室到书房单一的缺少体育锻炼的学习方式,为了号召广大青少年走出教室,走到阳光下,走向操场户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这个用语。2006年12月20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各地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自此,阳光体育运动诞生,在全国各地开展。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
1、我国学校体育的地位与现状
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一直以来是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设置中的必修课。虽然相关各种国家性文件中都规定和体现出学校体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实践中大家都十分清楚学校体育的状况,体育课程随意被挤占,学校体育场可以经常被侵占,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可以找各种理由减缩。体育教师同工同酬等诸如此类在实践中不重视学校体育的现象屡见不鲜,倒使学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教育内容。
但近几年,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下,随着国家教育“迎贫”工作,配备了许多体育器材,大大丰富了学校体育器材存有量,校园足球的开展成为了一项国策。可见,各级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的重视推向一个高度。
2、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状况
2006年9月18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部门公布2005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居高不下,初中生上升幅度最高,与2004年相比增加8.7个百分点。我国汉族学生19——22岁城乡男女学生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分,仰卧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肺活量基本上呈现出连续20年来下降趋势。有些素质指标近10年下降速度加剧。追溯原因,众说纷纭,其实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由社会、教育、校长、家长、学生等多方面因素造成。是由学生课业负担超重,运动不足造成的。归纳起来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又难以保证。体育教师严重不足,也制约着体育运动的开展。
3、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作为基础阶段的重要课程也在改革行列,具体改革可以简单归纳为四个方面:首先对体育课程的更名。由原来的“体育”改革为现在小学阶段称“体育”,中学阶段称“体育与健康”;第二是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替代原来《体育教学大纲》;第三是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实质变革;第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课时增加(现在小学要求每周4节,初中每周3节)。
《标准》实施以来,体育课程有较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逐步融入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推陈出新,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新课程也引起了相当大的理论争议和导致了实践难题也十分费解。如,体育教学中对运动技能的淡化;课标中某些目标如何实施等问题等。《标准》修订本在2010年公布实施,现在我们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2011年版。
4、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最新的较为全面的以国家形式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要求主体在中央7号文件中。文件内容指明了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意义和未来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努力的方向以及近期工作的基本目标。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意义是: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校体育工作努力的方向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三、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
自2006年12月20日起,在随后的一年中,学校体育工作“第一次”的身影频繁出现,第一次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第一次举行全国性阳关体育运动大型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就青少年体育专门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务院第一次召开“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视电话会议„„阳光体育运动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强势进入公众视野,开启了全新的学校体育及教育发展模式,为国家建设锻造健康向上的一代青少年的梦想由此复苏,满怀期待中,阳光体育运动迈上了由边缘向内核的回归之路。
2、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与内容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开展阳光育运动的目的是“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另外《决定》还提出了目标实现的检测量化标准,就是“用三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全面实施《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达到《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简而言之,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就是从2007年开始,用3年时间让我国大部分学生达到《标准》的要求,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阳光体育运动学生锻炼的理论指导
一、阳光体育运动学生锻炼必需的科学知识 1.什么是健康和健康的“四大基石”?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4年提出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2.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有什么好处?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一生中生长发育的快速和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如果能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采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可以促进其身体形态与功能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增强青少年心肺功能,进而提升其耐力水平,能胜任日益紧张的学习和生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骨骼和肌肉得到充足营养,个子长得更高,骨密质增厚,全身肌肉发达,结实,匀称而有力,达到塑造体形的目的。
体育锻炼对于中小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体质健康方面,而且会对他们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中科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人民教育》杂志专访时提出:“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健康,还可以培养很多良好的品质。”并以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指出体育运动教给他“不服输”和“不怕输”,“体育队我从事其他领域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对我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中小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应该坚持哪些锻炼原则?(1).锻炼内容全面化
锻炼内容要丰富化,运动项目要多样化,以促使身体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和协调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以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2).锻炼负荷个体化
在开展体育锻炼时,要根据个人身体条件和身体基础来确定体育锻炼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事宜的运动负荷。(3).锻炼强度渐进化
无论是一次锻炼过程的安排,还是较长时间锻炼计划的制订,都应该做到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步增加,保证机体机能的提高是按照“刺激——适应——再刺激——再适应”的规律有节奏地提升。(4).锻炼行为习惯化
人体机能水平的提高、各种运动素质的发展、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巩固,有赖于较长时期经常地锻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体育锻炼,最后的结果的机体的适应性变化很小,锻炼效果就不明显。
4.什么是体质?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5.什么是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是什么?
人体在运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称为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包括: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灵敏好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
阳光体育运动学生锻炼活动的科学组织
一、中小学校负责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机构应该的人员 其具体人员应包括校长、分管校长、班主任、体育教师和其他人员。
二、组织学生参加群体性锻炼活动应该遵循的原则
应该遵循全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校本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引导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三、学校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落实中小学生的“每天锻炼一小时”?
可以通过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校外体育活动、体质健康测试。
四、阳光体育运动学生锻炼行为的科学指导 1.如何指导中小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
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1.从锻炼者的年龄、身体素质基础和认知特点出发,选择经过一定努力能够掌握的锻炼方式,避免进行大强度的运动或在运动中使用高难度或动作范围过大的动作。2.从锻炼者的兴趣爱好考虑出发,选择一些能够调动和激发青少年锻炼热情的能够长期坚持开展,最好能够形成习惯的运动。3.从运动项目本身的锻炼价值、安全性以及对于场地、设施的要求等出发,为青少年选择那些锻炼价值高,同时安全系数较高、不易发生运动损伤,对硬件设施要求不高、便于组织和开展的运动项目。2.运动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活动。3.运动中科学的补充水分和能量。
4.中小学生要抓住身体素质的发展敏感期来锻炼和发展体能。5.运动后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恢复?
体育老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对中小学生运动后的恢复提出科学的指导:积极性休息、整理活动、合理睡眠、科学的合理营养。
五.阳光体育运动学生锻炼效果的科学评价
1.怎样指导学生通过运动负荷来判断是否达到锻炼身体的目标? 通过一般感觉判断运动量和通过心率监测运动量。2.如何指导学生自测个人的体质状况?
(1)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体质健康整体状况的简单方法。可用“五好”和“三良好”来表明。
五好指: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
三良好指:良好的个性人格,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2)运动处方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运动处方的内容一般包括运动目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注意事项。
阳光体育运动学生锻炼的方法指导
一、与健康有关的体能锻炼指导(p33__44)1.心肺耐力的发展 2.柔韧性的发展 3.肌肉力量的发展 4.肌肉耐力的发展 5.身体成分的改善
二、与健康有关的运动技能锻炼指导(p45__57)1.速度的发展 2.力量的发展 3.灵敏性的发展 4.协调性的发展 5.平衡的发展 6.反应能力的发展
三、与健康有关的素质拓展指导
(一)学校体育怎样引入素质拓展 1.素质拓展与学校体育、阳光体育运动的融合 2.素质拓展与素质教育的推进 3.素质拓展与体育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青少年学生怎样进行素质拓展 1.从锻炼综合素质的视角积极参与 2.基于向极限挑战的目标勇于锤炼 3.在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下体验快乐 4.在自我教育的同时挖掘潜能
(三)开展促进学生健康的素质拓展项目 1.队列类素质拓展 2.体验类素质拓展 3.团队类素质拓展 4.准备类素质拓展
(四)素质拓展在学校体育开展的教学建议 1.注重素质拓展内容的设计
2.让学生清楚素质拓展是“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项目 3.注意素质拓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时机 4.加强素质拓展的组织与管理 5.开发一些新的项目
四、与健康有关的体育游戏指导
(一)从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健康的作用来看 1.体育游戏是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 2.体育游戏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3.体育游戏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4.体育游戏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
(二)从项目视角进行体育游戏分类来看 包括1.田径类的跑、跳、投游戏(p67__72)
2.球类游戏
3.民间传统类游戏
4.竞争类游戏
(三)从功能视角进行体育游戏的指导来看 1.促进身体一般发展的活动性游戏(p72__75)2.与基本教材密切相关的辅助性游戏 3.与各类身体素质密切相关的专门性游戏 4.以调节或体力上得到恢复的放松性游戏
(四)从体育游戏教学建议的视角来看 1.体育游戏教学要遵循学生身体形态发展规律 2.体育游戏教学要遵循学生身体机能发展规律 3.体育游戏教学要遵循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规律 4.体育游戏教学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 5.体育游戏教学要变化拓展 6.体育游戏教学要注意安全教育 阳光体育运动学生锻炼的途径指导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途径(p83__114)1.体育课2课间操3大课间活动4冬季长跑活动5体育家庭作业6社区体育
阳光体育运动学生锻炼的形式指导
一、学校阳光体育氛围
二、学校阳光体育社团
三、学校阳光体育俱乐部
四、阳光体育主题班会
五、学校阳光体育超市
六、阳光体育家庭
七、阳光体育健身乐园
阳光体育运动学生锻炼的竞赛指导
一、学校运动会的内涵
二、阳光体育背景下开展学校运动会的设想
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学校运动会的类型
四、体育集体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