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讲解
第二讲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学习要点:
·公共管理的管理学思想渊源 ·公共管理的经济学思想渊源 ·公共管理学的两个发展阶段 ·各国的新公共管理实践 ·对新公共管理的评析
第一节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重点分析管理学和当代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影响。
一、管理理论
(一)古典学派理论
弗里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Taylor)为代表。古典学派关注的焦点是“效率”和“经济”。
管理主义对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管理作为一种纯手段性的活动具有共通性,它所包含的一系列原则,既可用于私营企业,也适用于公共部门。
(二)行为学派理论
通过梅奥(J.E.Mayo)的著名霍桑实验,证实了人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士气的高低。霍桑实验用“社会人”的概念取代了“经济人”的概念,同时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引入管理学。
(三)决策学派理论
决策学派以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为开端。西蒙指出,决策在行政中处于中心地位,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在管理的各个层面存在,但在领导高层尤为重要。
决策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harles E.Lindblom)提出渐进决策理论。
(四)系统学派理论
系统学派以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系统而得名。20世纪60-70年代,系统学派又发展出两大理论,一是生态理论,二是权变理论,(五)新管理主义理论
新管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信息革命背景下产生的理论。还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管理主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再造理论。
所谓企业再造是指为了取得业绩的革命性进步,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其中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员工工作效率。
2.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是指把不同地区的现存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约束的企业模式,它是依靠电子网络手段的联系,实现统一管理的经营实体并能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
3.学习型组织。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的组织。这种组织由多个创造型团队构成,由于组织成 员具有共同的愿景,所以具有持续的学习精神,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二、当代经济学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形成一种学术思潮。詹姆斯·布坎南(James.M.Buchanan)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的这两个方面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经济与政治行为,从而拆除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传统壁垒。
公共选择具有3个规定性:第一,集体性。第二,规则性。第三,非市场性。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在交易上存在着3个重要差别。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3个理论启示。
(二)政府失败论
“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是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在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局限性或非市场缺陷时所涉及的一个主题,也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核心论题。
所谓“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
为什么政府干预会产生“负效应”以及如何从制度上弥补这些缺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论”。1.公共决策失效。
相对于市场决策而言,政治决策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存在着诸多困难、障碍或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实施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决策失效。
在布坎南等人看来,导致公共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决策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
(2)即使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公共利益,但现有的公共决策机制却因其自身的内在缺陷而难以达到实现这种利益的目的。
(3)决策信息的不完全性。
(4)选民的“短见效应”。
(5)选民的“理性而无知”。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
(1)缺乏竞争性压力。
(2)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3)缺乏监督信息。3.政府的内部性与扩张。政府的内部性(internalities)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或组织自身的目标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
政府部门的扩张包括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
以美国为例,1929年美国政府的总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0%,而在1949年占23%,1987年占34%。4.政府的寻租活动。
寻租(Rent-seeking)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当政府干预市场时,就会带来以“租金”形式出现的经济利益。寻租是指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
现代社会中的寻租活动,是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以维护和攫取既得利益。
寻租活动导致“政府失败”,因为它导致经济资源配置扭曲,或说它是资源无效配置的一个根源;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它并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新财富,只不过改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把更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装进私人腰包;它也导致不同政府部门间官员的争权夺利,影响政府的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政府失败论”对于公共管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具体表现为3点。
(三)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公共管理学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1.代理理论(Agent Theory)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委托—代理关系几乎无处不在,典型的例子有雇主与雇员,律师与当事人,选民与政治家之间的关系。
代理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处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双方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加上信息分布的不对称,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偏离和冲突便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委托方如何将代理人的行为限制在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范围内。它所关注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代理人的选择和对代理人的激励;二是减少“代理成本”或由代理所引起的资源耗费;三是签订最优合同,防止双方尤其是代理方寻机违约为自己谋利。
2.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交易费用理论,是用制度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所谓交易费用是指所有与制度或组织的建立、变迁和使用有关的费用。交易费用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概念,首先是由科斯(Ronal H.Coase)于1937年提出的。科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包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价格的信息,为了达成交易进行谈判签约,以及监督合约执行所花的费用。
科斯用交易费用的概念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企业。科斯认为,企业从一个专业化的交易经济中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当企业出现以后,依靠价格纽带形成的交易关系,就被企业内的契约关系所代替,外部问题被“内部化”了。原有的市场交易以及由此导致的交易费用被企业内协调和组织费用所 代替。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被看成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由此可见,在科斯的理论中,经济资源的配置机制既可以是市场又可以是企业,在市场上,经济资源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引导配置,在企业中,经济资源也可以通过组织活动进行计划配置。企业的起源就是由于组织协调比价格协调更为有效,即节约了交易费用。
当企业规模扩张达到某一边际点,即企业再多“内化”一项市场交易所引起的管理费用等于别的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费用,静态均衡就实现了。这时,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规模边界也就确定下来。
第二节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历史并不长。1887年以前,公共管理仅处于前学科时期,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学长期附属在政治学之中,并没有独立出来。1887年后共管理研究进入学科前期——行政学阶段。
比较而言,学术界倾向于用历史分期的方法来归纳公共管理的学科史。
根据历史分期的方法,我们倾向于先用欧文·休斯的标准做一级分期,而后再用其他标准对公共行政时期作二级分期。也就是说,公共管理总体上可以分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两大时期。
对于公共行政时期,依据学科研究的焦点和方法不同,还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两个具体的阶段:一是传统公共行政阶段,二是新公共行政阶段。
公共行政学科关注的焦点贯穿始终的核心是政府机构的运行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是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公共管理关注的核心应该是公共管理职能在政府与其它组织、其它方面(包括市场、社会)之间的分配,以及公共管理品质的提升。
一、公共行政时期(1887-20世纪70年代末)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1887-1960)。
这一时期在总体上是处于西方国家从传统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转型的阶段,行政或管理在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管理中的地位日渐上升。
1.就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来看,这一时期前后有变化。
2.在管理组织体制运行方式方面,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官僚制理论,同时先后流行科学管理思想和行为主义管理思想。
(二)新公共行政时期(1960-1980)。
1.在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激烈的社会运动和美国人对越战的强烈不满,行政活动中的价值倾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3.从具体的理论与方法的运用来看,这一阶段的公共行政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影响。
4.这一时期公共政策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大有形成独立学科的趋势。
二、公共管理时期(1980年至今)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的时期,与公共行政时期的主要区别在于:不仅关注政府运行,也关注其他公共管理主体的活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不仅关注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也注重当代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以及工商管理经验的引进。
在实践上,公共管理主要是力图解决3个问题:
第一,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政府只管那些应该由自己来管的事情,力争管得少一些,但要管得好一些;
第二,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即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自身财力的不足;
第三,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包括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从根本上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
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等国家出现的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主要是来自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一些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设想,以及对近20年来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国家行政改革具体做法的理论概括。
新公共管理主要体现了企业管理途径(又称“B途径”)的公共管理理念。
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其目标不只是在公共行政内部作技术上的专业化努力,也不只是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而主要是让公共部门从转换机制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终以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
一、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新公共管理实践
(一)英国新右派的政府改革
主要特点:
(1)视民众为顾客,并强调顾客的选择权。民众可以市场机制下,选择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来提供公共服务。
(2)创造市场或准市场的竞争机制。以众多的公共服务供给者取代单一的垄断供给者,通过纳入私部门来形成竞争机制。
(3)扩大个人及私部门的活动范围,使个人更能够自力更生,自愿性团体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增加私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机会,政府机构则将注意力放在原先被视为不必要,但却是民众真正需要的服务上。
(4)将公共物品购买者的角色与供给者的角色分离开来,防止政府机构利用自己的裁判员地位,为自己谋得额外的好处。
(5)对于公共服务供给者与购买者的关系,强调用契约或半契约的方式来加以控制。(6)由市场来检测绩效目标。在部门内,管理者对资源的支配运用必须与管理目标相结合,即管理者的目标在于实现目标,而对部门绩效的评判,则取决于顾客的满意度。(7)弹性薪酬。即由实际的市场和绩效水平来决定薪酬,使薪酬待遇成为一项激励工 具。
(二)美国的新治理 特征:
(1)强调与非营利组织建立联盟关系,采取与公、私部门合作生产的方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取代过去那种僵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2)鼓励民间部门参与公共物品的生产,吸引并授权公民团体直接参与者公共方案的设计,并强调决策过程的分权化。
(3)强调公共行动的重点在于任务而非方案,在于实际的绩效而非预算的盲目投入,在于投资而非花费,在于认知顾客的需要而非政府机构自身,同时强调公共服务的品质而不仅仅是服务的效率。
(4)在手段上运用企业管理、授权、建立工作团队、运用市场机制、信息技术等新和管理方法。
(三)其它西方国家的实践
1.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新西兰的新公共管理遵循下列9项原则:
(1)政府只能在那些非政府机构(如私人企业和志愿者团体)无效率和无效能时才能涉入其活动。
(2)一切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必须被改制为私部门公司。
(3)必须尽可能明确和清楚地界定政府各部门、皇家机构及每个官员的目标。(4)必须尽可能地把存在潜在冲突的职责安置在不同的机构中。
(5)内阁部长和各部执行长(Chief Executive)职责要明确,部长对选择方案负责,执行长则在最少干预下,对该方案的投入及产出负责。
(6)公共基金的使用包括购买政策须经辩论及市场竞争;公共基金服务的品质、数量和成本均须由购买者而不由生产者决定。
(7)制度设计必须使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获利最小化。(8)治理结构应趋向于降低代理成本和交易成本。
(9)行政效率、顾客反应及决策权力的利益必须尽可能与执行紧密结合。
(四)各国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共同特点
综合各国行政改革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可以总结出以下具有共性的几点。
1.为了解决本国的财政问题,各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中大都包括了私有化或带有私有化倾向的改革措施。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做法不仅使政府的财政压力大减轻,而且探索出了一条使社会逐渐摆脱对政府过分依赖的可行之路。
2.为改革政府的传统官僚行政理念,政府部门引入了市场理念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技能。3.为满足社会的动态需求而对行政架构作出调整,主要做法是界定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职能,加强执行机构并赋予两者相应的支配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依据社会需求的优先次序实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可以使执行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提供必要的优质社会服务上。
4.实现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角色”转变,由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的“监督人”。
5.通过政府改革和由此而取得的成果,使各国执政者产生了一个认同:要想真正做到 精简政府,使之摆脱财政赤字的困扰和琐事的干扰,政府就应该将自己的职能定位于“掌舵”而不是“划桨”上。
(五)当前西方政府改革的新动向
1.在政府与市场之间作公共选择。虽然在实践上依然更多地偏向于政府,但更多的市场,更小而有效的政府已经成为西方各国乃至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识,并继续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指导思想。
2.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在美国等国家转化为一场重塑政府的运动。虽然在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方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有的国家甚至有些回潮,但是在放松管制,公共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公共领域的内部市场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3.强化信息技术运用的实践变成了一场重塑政府运动。20世纪80年代强调采用信息技术,90年代开始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革原有的工作程序、组织等结构方面的问题。
4.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政策制定能力的提高和政策执行效率的改善,在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开始了强化政府政策执行部门自主权的改革,从而重新塑造了政治(政策)与行政(执行)之间的关系。
二、对新公共管理的评析
(一)新公共管理的时代特征
1.新公共管理既是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也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要求积极回应的产物。
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相比,“新公共管理“范式具有一系列的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第一,新公共管理为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奠定了更广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新公共管理开阔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视野,具有一系列主题创新;第三,新公共管理建立起一个更加全面、综合的知识框架;第四,新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种当代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
2.新公共管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格局。
20世纪80年代开始,首先在西方国家开始逐渐显现出对市场的回归,90年代则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政府权力、职能和责任的全面退却。政府从社会制高点上后撤,是从20世纪走向21世纪的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有人认为,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争论,人们也在政府取向和市场取向之间左右摇摆,而新公共管理只不过表明这次钟摆又一次摆向市场而已。但更多的人认为,基于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以及全球化的深刻变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公共管理体现了这种新的关系格局,并推动其向纵深发展。
3.新公共管理反映了政府职能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趋势。
政府与市场关系新格局的形成,关键是由政府职能定位的根本性转变引起的。这种转变就是政府由所有者和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人向监管人和规则制定人转变。在公共管理中,这种转变具体表现为政府的公共政策化和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二)新公共管理的“解题”特色
新公共管理在化解西方政府运行面临的问题或困境所表现出来的特色,集中体现在“谁来管理”以及“如何管理”(目前关注的焦点是政府如何管理)这两个方面。
在“谁来管理”的问题上,新公共管理认为,与市场相比,政府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方面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因而,以往由政府垄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切基本方面的做法是不妥当的,政府应该全面后撤,只做那些只能由自己做、同时又有能力做好的事情,而把那些社会有能力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尽可能地交给社会,让社会实现自我管理。
如何实现传统的政府职能向社会的转移?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将政策职能(掌舵)与管理职能(划桨)分开。
在政府“如何进行管理”的方面,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私部门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手段,全面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竞争机制。2.政府服务以顾客为导向。
3.由重视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4.通过多种形式的授权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5.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施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
6.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密切互动,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相互渗透。7.重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三)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困难与受到的批评
1.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的主要困难是“公共性”与管理主义的两难选择。
2.新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批评是其沉溺于市场基本教义(Market fundamentalism)。
(四)新公共管理的借鉴意义
4方面的启示:
1.必须加大政府体制创新的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尽快改变政府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或公共物品基本上由政府提供)的局面;
2.充分认识市场机制是改善政府绩效的一个有效手段,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3.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管理和服务意识,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4.注意研究借鉴当代工商管理(企业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经验、原则、方法和技术,实现由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向当代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
复习思考题:
1.你认为公共管理在总体上划分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两阶段合理与否,为什么?
2.你对新公共管理思潮和实践模式有何评价?
第二篇:《健身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讲解
《健身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较深入地了解有氧、无氧、发达肌肉、休闲消遣、运动处方、饮食健身、健心、疲劳后的恢复,以及健身教学、训练、竞赛、裁判、营养、健身健美效果的测量与评价等有关知识与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健身、健美、青少年增高、减肥、体型雕塑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健美、健康、亚健康的标准与测评(控制)方法;
3、提高学生在健身运动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健身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健身概论(4学时)
(一)健身概述
(二)健身的功能
(三)体育健身发展概况
(四)我国健身运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现代健身运动的理论基础(4学时)
(一)健身运动的生理与营养学基础
(二)健身运动的心理学基础
(三)运动损伤与预防
(四)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健身运动锻炼效果的测量与评价(4学时)
(一)健身锻炼效果测量与评价的意义、种类和要求
(二)循环呼吸机能测量与评价方法
(三)运动系统机能测量与评价方法
(四)身体成分测量与评价方法
(五)身体平衡能力测量与评价方法
(六)感觉机能测量与评价方法
(七)健身效果评价指标
第四章 健身运动教学(4学时)
(一)健身运动教学的任务和特点
(二)健身运动教学的阶段与要求
(三)健身运动的教学原则
(四)健身运动教学方法
(五)健身课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六)健身运动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第五章 健身运动锻炼方法(4学时)
(一)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健身运动锻炼方法
(二)有氧与无氧运动锻炼方法
(三)休闲健身锻炼方法
(四)民族传统与自然力健身锻炼方法
(五)运动处方与训练后的恢复锻炼方法
(六)特殊环境与特殊人群的健身锻炼方法
第六章 健身美体的修塑和矫正技法(2学时)
(一)身体局部过胖的修塑技法
(二)不良体形体态的矫正技法
第七章 体重的控制(2学时)
(一)肥胖的原因及其调节机制
(二)肥胖的类型与部位
(三)肥胖的标准与测评方法
(四)身体成分的控制与减肥方法
(五)体重控制与减肥塑身新理
第八章 青少年增高的原理与方法(2学时)
(一)人体增高的科学原理
(二)人体增高训练的方法
(三)影响人体增高的重要因素
(四)身高的标准与预测方法
第九章 健身健美训练的常用术语及体能锻炼方法(2学时)
(一)健身健美运动的常用名词概念与术语
(二)体能锻炼方法
第十章 健身运动的科学性(2学时)
(一)科学健身的重要性
(二)健身运动处方概述
(三)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
(四)运动处方的制订与实施过程
第十一章 健身运动的恢复方法(2学时)
(一)消除疲劳的途径
(二)消除疲劳的方法
(三)按摩恢复方法
三、主要参考书目
1、孟宪君,《大众流行健身项目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满昌慧、李祥晨,《安全健身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
3、代毅、张培峰,《健身理论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
4、张先松,《健身健美运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
5、姜桂萍,《健身健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6、张瑞林,《健身健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7、尹士优,《健身体育》,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8、王竹影,《健身运动与处方》,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三篇:跳跃于理论与实践之间讲解
跳跃于理论与实践之间(1)
龙宗智,1954年9月生于成都,法学博士,现任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专业,毕业后又先后返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曾任成都军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四川大学教授。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专家,最高人民法院特邀专家咨询员。兼任重庆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政府首席法律顾问、重庆仲裁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等职务。
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证据制度、司法制度。迄今发表专业论文一百七十余篇,学术随笔近百篇,出版著作8部(含合著)。代表性著作为《相对合理主义》、《刑事庭审制度研究》,同名博士论文《刑事审判制度研究》2001年7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创立了用于分析中国刑事诉讼制度与机理的“两重结构”理论,提出了司法改革与司法操作中的“相对合理主义”,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极大反响。
龙教授和采访者的导师、《法学家茶座》特邀执行主编何家弘教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和采访者的导师一样,都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年虽不高,声望极隆。《法学家茶座》早有采访龙教授之意,自2004年初即多次联系,但龙教授素来为人低调、不喜张扬,且其工作繁忙,难有合适机会。直至2005年1月,《茶座》再次表明“采访之意不在宣传,在于为后来者提供指引与借鉴”(当然,这也正是《茶座》自创立之初即干辟“专家访谈”栏目的初衷),龙教授方才答应接受我们的采访。
学术经历
以理性为原则,习惯以一种比较低调的方式生活并且对学术思考和探索兴趣较大。
不愿局限于所研究学科的工具性知识,而一直希望在知识与理解上不断超越并保持开阔视野。
廖明(以下简称问):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术经历。
龙宗智(以下简称龙):我的学术经历并不丰富。1978年我作为军人基层干部参加高考到西政读法律本科,尔后又先后回校读硕士、博士,其间在军事检察院工作多年。1998年自愿从军检机关“下课”,到川大法学院当了教授,从事教学与研究。2002年4月到西政工作,专业教学和研究又成了副业。
我在学术生涯中最感遗憾的是,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够通过留学等渠道接受更为系统的学术训练,因此对普遍性学术思想把握不足,加之本人缺乏博闻强记的能力,因此,所写文章出于自己感悟的较多,引经据典较少。而我又不愿局限于所研究学科的工具性知识,一直希望在知识与理解上不断超越并保持开阔况野。因此,夸张点说,学养上的欠缺可能成为我“一生的痛”。
问:您当了28年的军人,做过军事检察院检察长;您1998年转业后先后在川大、西政担任法学教授,现任西政校长。我们想知道的是,哪一段经历对您的成长影响最大?在您不同时期的多个角色中,您最喜欢哪个角色?
龙:“文革”后上大学,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我自认为是一个爱思考、重理性的人,上大学使我回到了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应当说这一转折和这段经历对我后来的成长影响最大。像我这样一个想法比较多的人,能在军队前后待了28年,这可能是需要一点“定力”,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过我读书十年也是在当兵期间。就我个人体验,还是认为当专业教授的一段时间比较愉快。有时间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从事研究,也做一点法律实务。而作为“官员”就不一样了,你虽然显得比普通教授“有权”、“有地位”,但牺牲了很多东西。这里涉及一个生活价值观问题。如果你习惯以一种比较低调的方式生活并且对学术思考和探索兴趣较大,那么你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当一名教授可能比当官还要愉快些。
问:无论是从军人到检察官,还是从检察官到教授,抑或是从教授到校长,您都适应得非常快,都做得很成功。那么,您是如何迅速地转换角色,投入到新的工作中的呢?
龙:你过奖了。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干得好。就我自己而言,也是对某些角色的充任感觉好些,有的则感觉不怎么样。大体上说,我对需要思维和技术的差事容易干得好些,而对单纯的行政管理,如在军队基层带兵,我的感觉就要差些。不过,无论做什么工作,除了品德方面的要求外,我认为头脑清醒是最重要的条件,这种清醒是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能力。只要有这种能力,你就会审时度势,并由此而调整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较快地进入角色,适应工作。
问:根据苏力教授对近年来中国法学学术发展的研究,你是国内法学论文高产的学者之一——即使是在当校长期间。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担任什么工作,您一直都坚持学术研究。是什么促使您如此钟情于学术呢?从您的简历可以看到,从事教学研究在多数时期并不是您的“主业”,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您是否感到过“主业”和“副业”之间的冲突,又是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呢?
龙:清华大学有人编中国“78级”人物纪实,对我的访谈用了“理性人生”这一标题。我比较欣赏这个题目,虽然这样说有自我吹捧之嫌。因为追求理性,所以即使是从事实际工作,我也有一种比较敏锐的“问题意识”,不断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意义,也会十分注意某一问题的技术方面。久而久之,对问题容易产生一些比较新的,可能也比较深的看法,将其一篇篇成文,其间既有过程的、技术的“愉悦”,又有小有成就的满足,所以也就不断能产生研究的动力。特别是结合实践进行研究,避免了理论的灰色,有一点常绿常新的感觉。而且由于是有感而发,有时甚至是不吐不快,因此写作时往往并不觉得多么艰难痛苦。这也同写作目的不是为了解决职称或者完成任务有关。如2003年学校防“非典”,我对隔离问题体会甚深,就抽空写了一篇传染病防治与医疗性强制措施的文章,其中的意见引起了有关高层领导的注意;2004年我结合工作体会,写了几篇关于教育行政的文章发表。其中一篇依法治校与高校领导体制的文章,最近在北大学报发表,发表前就有一些折腾,发表后可能会引起一定反响。
问:您是从司法实务部门到高校的,当然到高校之前,您已经是一位成功的学者了。您认为在司法实务部门搞研究和在高校搞研究,是否有不同?多年的司法工作实践经验,对您现在从事教学研究有什么帮助?
龙:研究中国的法制及其运作,一方面要体察实际情况,能够结合现实,另一方面又要有超越现实的眼光和能力。在高校工作的教授做到前一点有些困难,在实际部门搞研究又往往缺乏一种超越性。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我的追求,但有时自己也会有困惑,甚至感到立场设置的困难。也许“相对合理主义”就由此而产生。
由于法学从基本功能看属于社会应用型学术,经验是学术的基础,尤其对于部门法学者。我感到,我过去的司法实践,乃至目前的教育行政以及在一些社会兼职中的实践,对学术研究有重要支持功效。最突出的感觉是,在提出学术上的说法时比较有“底气”,即能够大致把握某种学术上的见解在法治实践中的意义,乃至它的“场效应”。尤其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较为突出的中国的法现实中,具有法的经验也许更为重要。
第四篇:说课的理论与实践讲解范文
说课的理论与实践
一、说课概念的界定
所谓说课,是指授课教师在备课(或上课以后,运用口头语言向听课教师、教研人员(同 行、领导系统介绍自己对某堂课(或某块内容 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而后听者评议, 双向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二、说课的分类
从教学过程看,说课可分成二大类型,三种形式,四个层次。二大类型: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
课前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后、上课前对一堂课的教学方案设计的阐述;课后说课是指教师在上课后对一堂课的教学方案设计的分析和介绍。一般情况下,说课通常采用课前说课。三种形式:整体说课,重点说课,微型说课。
整体说课也就是全面说课,包括说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程、评析等方面;重点说课即抓住一节课或一块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或难点进行教学设计的说课;微型说课即抓住教学内容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设计教学方案。四个层次:说一块(内容、说一节、说一章(或一单元、说一本书。
一般而言, 说课重点是说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 具体来说就是 “ 为什么这样教 ” ,要把教学 设想、教学效果及其理论依据说清楚。
三、说课的程序
完整的说课,程序通常有备、说、评、验四个环节。“ 备 ” 是基础,目的是写好 “ 说案 ”;“ 说 ” 是实践,要活说、说活;“ 评 ” 是提高的机会;“ 验 ” 是落实,用课堂教学实践来检验 “ 说课 ”。在具体实施中,有的是备、说、评,省去了 “ 验 ” ,即课堂教学实施这一步;有的是备、教、说、评,把 “ 说课 ” 放在 “ 教学 ” 之后,用 “ 说 ” 去检查教;有的是备、说、教、评,把评放在最 后,更有利于将说课和教学结合起来评。因此, “ 说课 ” 的程序可以灵活运用。
四、说课的基本课型
研究性说课 示范性说课 评比性说课 综合性说课 提高性说课 争鸣式说课 互补式说课 检查式说课 研究性说课(说评型
一般以数学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通常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 先由一位老师事先备 课,写好讲稿,然后说课, “ 说 ” 后经大家评议修改,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这一说课可以 一星期搞一次, 教研组或年级组里的教师可以轮流说课, 研究性说课是大面积提高教师的业 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示范性说课(说讲评型
一般选择素质较高的中老年教师作示范性说课, 然后将说课内容付诸课堂教学, 最后组织听 课教师或教研人员对说课教师的说课内容及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 听课教师 从 “ 观说课 —— 看上课 —— 听评课 ” 中增长见识, 开阔眼界。示范性说课可以是校级或乡(镇 级的,也可以是区级或公(市级的,一般一学期可以举行一次。示范性说课是培养教学能 手的重要途径。
评价性说课(说评型
通过说课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给予评价, 常用于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它要求说课教师按照指定 的教材、规定的课题,在限定的时间之内写出说课讲稿,然后依次登台演 “ 说 ” ,由评委评定 比赛名次。评比性说课有时还要求说课教师将说课内容付之课堂实践, 通过上课实效来评价 说课质量,最后由评委决定比赛名次,这是培养骨干教师的有效途径。
综合性说课(说说型
要求说课教师在说课后, 把说课实践与交流说课理论及总结说课经验结合起来, 在说课实践 的基础上, 总结说课经验,上升到说课理论, 从而把说课活动推向更高层次,这是培养学科 带头人和教学行家的途径。
提高性说课(上说型
是指授课教师上课后对该堂课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说课, 这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 素质的有效途径。另外, 提高性说课还可以作为评价、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的辅助 手段和参考尺度。
争鸣式说课(讨论型
就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进行说课。互补式说课(展示型
就一节课的内容, 每个教师选择自己的长项作专题说课, 综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检查式说课(汇报型
领导为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而让教师说课,此类说课比较灵活,可随时进行。
五、说课的基本特征(1独立性(2整体性(3层次性(4多样性(5广泛性
六、说课的基本内容
说课前,一般事先要写说课讲稿(简称 “ 说案 ” ,写说案的过程是备课的一种形式。说案的 主要内容不但要写出教什么、怎么教, 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写出为什么要这样教, 理论依据是 什么。因此,说课教师说课前要认真学习教材,钻研课程标准(大纲,学习专业理论, 分析学生,在此基础上,写出说案。
说案设计一般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情分析, 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程分析,评价分析。
最后要求说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教学反馈、教后总结等其它问题进行评说。如:(1 规范反馈与评价的手段。如采用五色反应卡、答题卡、《课堂练习反馈表》、《学习评价表》 等。
(2挖掘反馈结果的潜在功能: 1评价功能:如何及时掌握学生的达标情况,作为改进教学和评价学生的依据。2调控功能:及时调控教学的进度和知识的密度。
3教育功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进 取的学习态度。
4追踪功能:《课堂练习反馈表》记载了学生本节课全部练习的完成情况,长期坚持,有 利于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便于对学生进行追踪教育。
当然, 在撰写说案时,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地包含以上所有内容, 而应该有所侧重,择 善而从,写出(或说出最有特色之处。
七、“ 说课 ” 设计的理论依据
说课是说课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 学设计;在制定教学方案后利用丰富的语言媒介向听课的教师讲述这一
节课 “ 教什么 ”、“ 怎 样教 ” 和 “ 为什么这样教 ” ,然后由听课教师 “ 评 ” ,说者和听者 “ 说 ”、“ 评 ” 结合,共同讨论,以 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之目的的一种双向教学交流活动。
“ 说案 ” ,顾名思义就是说课的教案。从上面说课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说案的主要内容不但 要写出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写出为什么要这样教,理论依据是什么。
“ 说课设计 ” 是教师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应用教 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 并对教学效果作出预测的一种计 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可作 “ 说课 ” 设计的理论的有:(1系统科学理论;(2学习科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建构主义理论;(3教育控制理论;(4素质教育理论;(5现代教育技术理论;(6研究性学习理论;(7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的理念;(8教学理论和学科教学法;(9体现各级各类学校实际的特色理论。这些理论为说课教学的设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八、说课的基本要求
由于说课是教师在特定场合下, 在规定的短时间内分析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及教学任务、阐 述教学目标、讲解教学实施方案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理论指导的教学研究与交流活动。因此,说课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说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新意。说课的基本要求:(1语言简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说课的对象是同行(或领导,说课的时间不宜过 长,一般情况下 15— 20分钟就足够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很多,说课中应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防止面面俱到,应将重点放在重点、难点知识分析和教法设计上。
(2重点内容应明确具体,说理透彻。说课中应围绕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中重点难点分 析, 重要知识点的教法设计和整体教学设计以及巩固训练等主要的内容进行, 并且要说得清 楚明白,分析透彻,论证具有说服力。
(3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说课与授课不同,它不仅要讲 “ 教什么 ”“ 怎么教 ” ,更重要的是说明 “ 为什么这么教 ” ,这是关 键所在。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有机提出, 使教例与教理有机的融为一体, 防止穿 鞋戴帽,油水分离。
九、说课的临场技巧(1应用演讲原理;(2提高心理素质;(3注意控制时间。说一节课的时间一般为 15分钟
十、说课的注意点
(1说课要说出个性特点。同一内容,因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现状和知识面深广程 度不同,加上执教者自身的知识结构、社会阅历、教学优势等特点;对教材从宏观的整体把 握及微观的具体处理上应当有所不同。切忌照搬他人,人云亦云, 应当有自己的特点, 有自 己的独到之处。
(2说课要突出可操作性。说课不能脱离教学,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说课是为了提高课 堂教学效益,优化课堂教学而 “ 说 ” ,是对教学活动的思想、过程、方法、手段的根本指导。(3说课要有创新意识。在说课活动中,说课教师应勇于实践、不断进取、敢于创新。教 学有法却不可拘泥于成法, 说课也一样。说课有规更不能囿于成规。应因时、因地、因人(学 生和教者〕的不同,创造出自己的有效、实用、有特色的说课方式、方法。不断丰富、充实 说课活动。
(4要区分教案与说课稿。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教学内容、过程、步骤、方法的具体安排,因而教案就成为课 堂教学的依据。它就像工程的施工蓝图,是直接用于施工的。教案是直接用于课堂教学的。说课稿:是说课的依据,是阐述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意图、教法、学法及其理论依据的总结 报告。它就像工程的设计报告、可行性报告一样,是阐说如何施工、为什么要这样施工、这 样施工的优点、有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论述性报告,虽不直接用于施工,但它是 施工的基础。说课稿也一样,虽不直接用于教学,可它是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设计 思路,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说课稿不是教案的翻版,不是教案的扩写或缩写。
十一、说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l.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理论联系实际是说课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说课中, 青年数学教师很容易出现理论与实际相 脱离的现象,其表现有二:一是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做到有机结合。二是理论空洞,无具 体内容。如:有的青年数学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学生实际、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分别是① …… ,② …… ,③ …… ,而具体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却没有说。
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脱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法设计是实现目的的措施, 是 “ 过河 ” 与解决 “ 船 与桥 ” 的关系,二者应是相一致的。在有些青年数学教师的说课中,两者却是脱离的,其表 现有两种:一是目标与措施不一致,二是目标明确,没有实施措施。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相脱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是确定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二者应该是统一的。
4.各部分内容相脱节。
好的说案就是一篇好的文章, 其结构应严谨, 各部分内容的衔接和过渡应很自然。有的教师 在说一节课时分几个方面讲, 但每个方面之间互不联系。尤其是教学对象的分析, 孤立的作 为一问题,不能成为其它设计的依据。
5.说课与讲课相混淆。
说课与讲课不同, 有些青年数学教师在说课时仍然区分不开, 突出的表现在说法设计上, 讲 的过细,面面俱到;单纯讲知识,理论分析少。另外,课前说课应是上课的预演,而不是课 后总结,所以语言应注意准确性,如 “ 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 和 “ 准备采取的 方法 ” 在语意上是不同的,不能混淆。又如出示巩固练习,不讲这样安排的意图,却讲起题 目的具体解法。
十二、说课的评价
说课的评价应是说课具体内容与要求的细化与量化, 评析说课的关键是制定和把握科学的评 价标准,评价标准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①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完整、具体、明确。②确定教学目标的依 据充分,符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能够实现。
2.教材分析透彻:①所说内容在教材中地位、作用的理解、分析正确,准确把握教材是知 识结构和体系;②教材处理科学合理。②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准确;分析透彻,确定的依据 充分。
3.“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科学、实用。①教学的总体设计合理,有新意,有自己的见解。②教学程序的设计科学。能实现教学目标。③导入、结束等重耍教学环节和重点、难点知识 教学的教法设计符合数学学科特点,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能力, 有机的进行思想 教育。④教法设计的依据科学, 与教法相统一。⑤教学手段的选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板书设计科学。
4.教学对象的分析准确、对策恰当:①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分析准确。② 采取的教学对策有助于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
5.巩固训练明确、到位:①训练目的明确、具体,与本课的教学目标相统一。②训练题的 设计,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③训练方法得当,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 培养。
6.答辩正确清楚:①答辩准确无误。②层次清楚、有理有据。
7.总体评价:说课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简明扼要,有创新意识,富有个性特点。
说课流程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2.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通过 … 达到 … 3.教学重点、难点
二、学情分析(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已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等
三、教法分析(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 … 及相应的流程
四、学法分析(自主学习,动手实验,交流讨论,调查分析等
五、教学手段(CAI ,教具,挂图等
六、教学过程分析(导入、新课、练习、作业等,各环节应清晰
七、板书设计(纲要式板书
八、反馈分析(反馈方法、手段:反应卡、答题卡、学习评价表等
九、评价分析(效果预测及自我评价
第五篇: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思考题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思考题
一、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第1题40分,第2题60分,共100分)
1.结合实际情况论述对“公司+农户”模式的认识?
答:“公司+农户”模式是指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与公司签订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以公司和分散的农户签订合同,公司为农户提供生产原料、技术服务和成品回购为基本动作方式。
目前烟叶种植、收购的生产方式就是典型的“公司+农户”模式。烟草公司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大、高效率的管理、信息渠道广、形成规模、带动作用强等优点,给农户提供培训、编制种植计划、提供生产物资产前投入、技术力量及基础设施建设、负责收购以及其他服务。烟农接受烟草公司的培训,按照合同要求生产出符合公司要求的产品。
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司与农户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烟农并不是烟草公司的职工,只是一种用生产收购合同关系约束在一起的松散联合。二是烟草公司与烟农各负其责,烟草公司向农户提供种子、生产物资产前投入、生产技术、按合同收购烟叶,使烟草公司通过劳动力获得稳定货源,烟农按合同要求进行生产,使烟农从盲目生产纳入了烟草公司产销一体化的有计划生产,使“销售难”的问题得以解决。三是使烟草公司与烟农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共存共荣,谁也离不开谁,目的都是一个,即获得最大的利润。
“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意义在于,第一,在不改变农户家庭经营的前提下,通过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信息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使分散农户凝聚成为烟草公司的产品生产基地,改善了农业的组织管理和规模效益。第二,由于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展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跨区域销售,节省了分散农户走向市场的交易费用,极大的增加了农产品的价值。第三,公司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的产品,或承诺农户分享部分利润,使原来割裂的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被连为一体,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因此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只提供初级产品、比较效益低下的传统角色,使农业走上了现代产业之路。
但是,“公司+农户”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是自然风险。种植业受自然界影响十分明显,有时候自然灾害的影响直接决定农户和公司双方的利益,如冰雹、洪水、泥石流、大风、渍涝、干旱等灾害发生时,烟叶会减收甚至绝收,烟农和烟草公司收入都会减少,最终会因收益问题导致双方矛盾和履约率下降。二是市场风险。受周期性影响,一般会发生上一年市场与下一所市场相对变化,使得双方难以按合同执行。三是技术风险。公司制定技术规范,农户要执行到位,又要根据当地特点灵活调整。有的农户付出同样的劳动,结果却不一样,主要是不按技术规范操作或因地哉差异造成的。四是信誉风险。农户方面存在多种少签、少种多签、只签不种骗取生产物资、人为因素降低产品质量、不按合同约定交售等行为,会严重危害合作方的利益。五是管理风险。在合同的改造过程中,公司
往往很难管理农户的行为,借助地方政府、村委会等当地组织间接管理又会产生克扣农户资金的问题,同时额外增加公司的管理成本和烟农的投入成本,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应付使得这种模式难以维持。但是,可以通过合约、保险、科学管理等,平衡双方的利益关系,使责、权、利对称组合,对上述风险进行防控。
“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利益是双方的,利益的合理性是双方共同生存的纽带,这种经营模式的推广适合我国目前的土地耕作制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致富。而且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离不开国家的扶持,政府部门在强加市场监管的同时,也应扶持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农业龙头企业。
2.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论述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认识?
答:近年来,随着国内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有效带动了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合作,目前我所了解的本地农村已注册了2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惠农政策宣传、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施行,我地纷纷涌现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涉及到农业的养殖、种植、农机服务、农产品销售、沼气服务、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领办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有农民、县直和乡镇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农资经营销售(企业)公司负责人等。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盘活流通、互利互惠、促进发展为目的,他们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为基础,以自愿联合、民主管理为纽带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以下问题:首先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快了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其次是解决了小打小闹的小农意识与扩大生产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突破区域界限,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从而为形成大农业产业带或产业群进一步成为可能。
主要特点有七个方面。一是组建形式多样化;二是产业分布区域逐步形成连片化。三是合作空间逐步扩大化。四是服务逐步方位化。五是合作内容多样化。六是合作社品牌化。七是合作社建设标准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一种新事物,需要不断的探索和试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规模较小。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刚起步,大多是一个种养大户或种养能手牵头组成的,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整体经营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资金较短缺。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三是管理方式落后。管理上不能引进新的观念,也不能吸引更多的新成员加入。四是信息较闭塞。尤其表现在市场信息不及时、品牌意识不够强等方面,制约着市场的开拓和合作社的发展。五是社员联系不紧密。合作社社员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合作意识不强,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六是缺乏人才。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另外,合作社牵头人缺乏全面管理经营知识,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七是缺乏专门的服务机构。《合作法》虽然指出政府给予扶持,但没有专门的机构来服务,当前来说,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遇到问题,找不到具体的部门来帮助。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虽然才几年的时间,但它将是我们今后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它能解决当前,基层政府想办又办不了的事,能带领广大农民尽快走
上致富之路。对于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从六方面加以解决。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并帮助解决合作社发展资金的不足。二要创新培育模式。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多种发展模式,大力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竞争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三要积极开拓市场。立足市场需求和优势资源,研究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规律,加快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种植和加工。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跨地区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拓宽原料来源。同时注重市场营销和推广,加大农产品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四要强化培训工作。有关管理和指导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建立正常的培训制度,切实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普通成员的基本素质。一是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把更多的合作社成员培养成为具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二是把合作社社员纳入农民科技培训的范围,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五要加大表彰示范合作社的力度。当前,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都在对合作社进行表彰,但力度较小,影响力不够。六要多鼓励合作走品牌化道路。全社会要积极支持合作社树立自己的品牌,走品牌化合作社建设之路,进一步把合作社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