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祭祀的习俗[范文]

时间:2019-05-14 16:3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藏族祭祀的习俗[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藏族祭祀的习俗[范文]》。

第一篇:藏族祭祀的习俗[范文]

“热贡”一词是藏语地名,意为金色谷地,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每年农历六月,热贡地区的广大藏族、土族村庄都要举行当地民间祭祀活动。这是一种原始宗教氛围浓烈、文化形态与文化内涵复杂而丰富的人文现象。它包括祭神、请神、迎神、舞神、拜神、祈祷、送神、军舞表演、神舞表演、龙舞表演等内容,是一个热贡地区藏族、土族共同参加的盛大的宗教性节日。舞蹈活动在这一盛大的宗教性节日中自始至终起着支撑的作用。

农历六月十七日,热贡地区的“六月会”祭祀活动在一个名叫四合吉的藏族村庄拉开序幕,而后,在隆务河流域的几十个藏族、土族村庄相继展开。各村祭祀活动的天数也不尽相同,长则5天,短则两天。凡举办“六月会”祭祀的村庄都有一座神庙,庙内供奉着本村和本地区的保护神。

举行祭祀活动的村庄都有一到两名“拉哇”(藏语,意为神人,汉语称为法师或巫师),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拉哇”被认为是人与神的沟通者,能使神降临附体,代神言事。“拉哇”不是藏传佛教的神职人员,因此他的生活完全是世俗化的。但祭祀活动开始前几日,“拉哇”必须保持身体洁净,不能接触女性,并要到寺院里接受**们的洗礼,举行诵经祈祷仪式。这是一项在“六月会”祭祀活动开始前的重要仪式,也是热贡六月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特点。

各村在祭祀活动当中还要相互进行礼仪性的客演,10至20人不等的舞队必须在“拉哇”的带领下行进。当客演舞队到达异村时,东家组织全村的人出村举行隆重的迎送仪式,茶饭招待。而后,双方舞队在各自“拉哇”的带领下表演,共同娱神。同时,向众人展示其各自舞蹈的独特风采。

“六月会”期间,村民们的服饰是十分讲究的,舞者必须身着盛装。男子头戴白色或红色高筒毡帽,配藏刀;女子身着色彩艳丽的藏袍,配以自然宝石作为装饰,服饰显得异彩纷呈、琳琅满目、凝重飘逸。

“六月会”祭祀活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舞娱神”。藏族、土族人民通过这种古老的舞蹈祈求神灵保佑这方土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这是这一古老民间祭祀活动的终极目的。整个祭祀活动处处显现出原始巫风的遗迹。在这里,“巫风就是舞风”,“祭坛就是舞坛”,他们的舞蹈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时间之长、体系之完整规范,在当今现存的民间舞蹈文化形态中是较为罕见的。

第二篇:藏族春节习俗

藏族春节习俗

藏族人民过年,是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藏历和汉族农历相近。藏历年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来临的。在除夕前一天,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脏水污物往西边倒掉,让那些脏东西跟着太阳落山而除掉,以示辞旧迎新,盼望人丁兴旺,万物生长。

除夕这天,要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旧迎新,驱邪降福。除夕晚上,藏民们喜欢吃的食物是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大年初一早晨,妇女们僦先去河边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长寿。接着,家家户户都在醒目的红桌上摆上象征性的供品“竹素其玛”。“竹素其玛”即是元宝式的长形大彩盆(类似汉族地区的五谷斗),在一头装满麦粒,另一头装满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点,并在上面插上几束染了颜色的麦穗和青稞穗,祝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欢乐的人们在摆着“竹素其玛”的屋子里,围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赠献哈达,尽情唱歌跳舞,庆祝新春。

春节期间,亲友和邻居之间,都互相拜年,互赠哈达,祝愿愉快幸福。并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广场上和原野中更是热闹非常,青年们聚在一起举行赛骊和射击比赛,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比赛结束后,大家围在一起,点起篝火,弹唱团结祝福歌,跳起“锅庄”、弦子舞,狂欢入夜。

第三篇:藏族丧葬习俗

藏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特别,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这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采用哪种葬仪,同时也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塔葬贤能大德圆寂后的一种高贵葬仪。有名望的**圆寂后,除大规模地诵经作法以外,要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樟脑水、藏红花水等冲洗肠胃,用樟脑水、藏红花水等擦拭尸体表面,然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于灵塔之中,将遗体保留下来。每天由侍守的喇嘛点上酥油灯昼夜供奉。灵塔种类很多,有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等。灵塔的不同等级,是根据**的地位高低而定的。**、**圆寂后用金灵塔,其他**只能用银、木或泥灵塔。

火葬从藏族传统意义上说,火葬也是一种较为高贵的葬仪方式。其具体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敛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墓似塔形。也有拣起骨灰带至高山之巅,顺风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喇嘛施行火葬后。骨灰盛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有的将骨灰置入塔内时,还同时盛入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以供人膜拜的这种塔一般名为灵塔或灵骨塔。

天葬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水葬 经济条件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时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时,一般用水葬。水葬时,将尸体背到河边支解后,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将尸体裹捆,然后坠上大石弃之河中,以供奉“河神”。

土葬 对于藏民族而言,是最次的一种葬仪。一般患有麻疯、天花、炭殖等传染病的人以及强盗、杀人犯死后用土葬。土葬大概有两个含义:一是,根绝瘟疫的流行,二是,惩其罪过,打入地狱之意。

丧葬的礼仪与禁忌

藏族地区不论何种葬仪,出殡前都要请憎人念经以超度亡灵。丧葬结束后,49日之内每逢七要做佛事,俗称“七期荐亡”。头一七,亲朋好友到死者家中,帮助死者亲属包括男女老幼洗头,以示哀悼完毕.以后每逢七日便要请僧人念经,到寺庙供灯添油,为死者超度。到了最后一七,举行盛大祭祀,亲朋好友都前来向“超度像”献哈达,抚慰死者家属。

藏族丧葬礼仪与禁忌因地区和葬式的不同而有区别。在甘孜州德格县和雅江一带土葬时,老年人葬高处,年龄越小葬得越低。丹巴一带土葬时,尸体人坑掩土后,严禁上任石头,意为怕死者受压;”停尸期间严禁狗猫入内,怕引起尸体复起。

甘孜地区水葬时,背尸者一年忌参加热闹活动,身上不能带红。亲属要忌一年的喜庆,但送葬人却无需避忌什么。德格龚垭地区,送葬被认为是一种积功德,所以村中人要争抢去送葬。在甘青藏区,人死后家属把帽子翻戴,发辫上系白羊毛,腰带两端束于肚前,表示服孝。在49天内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表示哀悼。

藏族忌讳直呼死者的名字,只称亡人。若有人无故直呼死者的名宇,就被视为对死者亲属最大的侮辱和挑衅。

现以天葬为例,就卫藏地区的丧葬礼仪与禁忌作最一般的介绍。

人死后,先把死者放在屋内的一角。尸体用白布围上,并用土坯做垫,不能用床及其他物品。因为尸体背走后。土坯也随之扔到十字路口,人之灵魂就不会滞留屋内了。人死后,家人一律不梳头、不洗脸,取下一切装饰,也不能笑,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唱歌、跳舞。死者家门口,吊挂一个红色陶罐,罐口用白羊毛或自哈达围上,罐内放人三荤(血、肉、脂)、三素(乳、酪、酥)拌成的糌粑,用火点燃,使之冒烟,并每天添加,送给死鬼吃。

一般停尸3天,择日举行出殡仪式。出殡几乎是天不亮的时候就开始,出殡的前一天把死者衣眼剥光。四肢捆成一团,用白氆氇蒙上。出殡那天早上,从放尸体的屋角,到家门口用糌粑划一条线,然后由死者后代沿白线把尸背到门口,以尽孝道。到了门口,再由司葬者背尸至天葬场。当死者被背起时,后面有一个与死者同龄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拿破方篓,把糌粑白线扫掉,并把扫把、垫尸土坯统统放在篓里,紧跟尸后,走到十字路口,扔到路口当中,把鬼送走。这天早晨,亲朋好友都来为死者送行,每人拿一柱香,一直送出城。

死者家人是不能到天葬场的,背尸人和送葬者均不得回头望,并在这两天内,司葬者及送葬者也不能到死者家中,防止将死者灵魂带回家中,使家庭遭厄难。

到了葬场,先在葬台附近焚香,鹫习惯见烟飞来寻食。司葬者便开始肢解尸体,若死者是僧徒,先在背上划个有宗教意义的花纹,接着是剖腹、取脏、切肉、剥去头皮、割掉头颅,最后剁肉捣骨拌以糌粑喂食鹫。如果有没喂尽的骨肉,就要一块不剩地拣起,烧成灰,撒向四方。总之,要一点不剩地把尸体处理掉。至此,天葬仪式才告结束。

藏族奇特的葬礼——天葬

天葬在藏语里被称为“施鸟”。一些汉文著作中又称作鸟葬,风葬等.天葬在藏族的葬俗语中最为独特,也常被其他民族所误解,清朝的驻藏官员们常斥责天葬为“无伦无理,残忍为甚‘,“此等行事,下同畜类”(《卫藏通志》),皆痛恨至极。还一度想禁止天葬,改革这种葬俗。当今的不少人同样把天葬视为不文明行为,或作为异闻趣事书之于报刊。奇特、怪异、难以理解,是其他民族中的大多数人对天葬的看法。

如从人类社会的早期葬借(旧石器时代)考虑,则天葬与那时的弃尸荒郊野外的葬法似一脉相承.但从藏族社会来看,则天葬的起源就显得复杂起来.根据历史传说,吐蕃的赞普止贡死后,尸体遗留人间,遂建陵墓.之后有了建造陵墓的习惯,吐蕃的历代国王都实行土葬。但在这之前是不是土葬的呢,现在尚无资料可考。另外,藏族人或居山区从事农耕,或居原野以游牧为主,或居森林以狩猎为主,因而产生了复杂多样的文化,包括葬俗亦是如此.因此在谈到藏族文化或习俗时,说明时、空尤为重要.一些边远的游牧地区(如西藏东北部一带)自古实行‘弃尸葬法“,但与后世的天葬又有区别。天葬的风行,大约是公元十一世纪以后,即农业地区的葬俗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土葬变为天葬,并有了一定的仪式。

天葬的实行与藏传佛教的复兴及印度文化的大量输入有关.即后世的这种天葬源自于印度,恒同时又形成了地方特色。《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印度葬俗时云:“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三日野葬,弃林(食+卜)兽。”《智度论》(卷三):“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唐死人,诸鹫常来墩之,还在山头。“藏文资料中亦多有“尸林”(又译寒林即弃尸之处,同于藏区的天葬台)的记载,其中八大尸林是密宗的著名修行地,《莲花生大师传》中有明载。印度这种让野兽或秃鹫来吃掉尸体的葬法,与藏族的天葬类似.《大唐西域记》载印度的葬俗有三种,那么这种葬巴是否与佛教有关或是佛教的创制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从佛祖释迎牟尼起,印度的僧人皆实行火葬.天葬可能是印度古已有之的葬俗,只是佛教等所提倡的‘形灭神离“、“慈爱布施”等学说,及舍身饲虎等故事,对天葬存在的合理性,在更高层面上予以总结,并对天葬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天葬传入藏区,终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确与佛教有关,尤其与佛教密宗有关.密宗将尸林视为特别的修遭场,被认为是空行母会聚的地方,可以得到加持。同时在尸林的特殊氛围中,是克制自身的恐惧感,考验修道者的毅力、消除杂念幻觉的最佳环境。印度有所谓八大尸林,即东方暴虐尸林、北方密丛尸林,西方金刚焰尸林、南方骨锁尸林、东南方怖军吉祥尸林、西南方怖畏幽暗尸林、西北方啾啾声响尸林、东北方狂笑尸林.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尸林.莲花生大师就曾在这种尸林中修习,证悟无上密法.而其他的大密宗师、大成就者在尸林中修行、或在尸林中获得空行母加持的记载,屡见不鲜。在藏旅地区最早建立专门的天葬台,也是佛教密宗大师所首创.西藏著名的天葬台之一止贡寺天葬台,就是止贡噶举派的相师仁饮贝(1143-1217年)所开辟的.相传他在禅定中发现止贡山是位魔女身,东山似观世音菩萨,南山如毗卢遮那佛,西山如金刚佛,北山如妙音女神,四面山峰的周围有八个林子,如同印度的八大尸林,居住着八个神祗、食肉罗剃、骷髅鬼等,在林子之间游来逛去,神出鬼没。他还看到八个林子间发出极强的光芒,在这片光亮中,他发现有一块五彩缤纷的圣石竖在那里,上面以天然花纹写着六字真经,如能在此天葬,死后可不进地狱由观音菩萨引入天界.仁钦贝圆寂前宣布了他的发现,并在止贡寺附近建天葬台(详情见阎振中(光荣随鹰背苍茫而远去)载《雪域文化》1993年春季号).止贡仁钦贝大师与天葬台建立的故事,表明天葬制的实施与由宗大师的提倡是分不开的,同时认为天葬台所具有的一种环境上的优越,适合榷超度的地方,即认为天葬是灵魂得以拯救,免除轮回之苦的捷径。这里尸体成了对鬼神的祭品,即灵魂被神佛导入善理,而肉体布施给了那些幽灵.止贡寺也保持着在坟地(即天葬台)修行的习惯,每位闭关修行者,首先要在天葬台住三天三夜,以野修行者的胆魄和毅力.如此,我们可以说天葬台及其葬仪的出现,足伴随着由宗文化的传播而出现的.

天葬的意义按佛教印说法,正如“施鸟”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是一种献供,或者说是布施行为。佛教提倡布施,大乘佛教还将布施列为“六度之一”,布施一般分为财施,包括财产和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或全部施舍给他人;无畏施,能令他人解除恐怖;法施,将至高佛法讲授给他人。佛教极为重视第三种法施,认为功德无量。但也认为财施亦是一种善行,也能导致善报,佛经中进行财施(包括自己的身体)的故事很多。天葬就属于这类布施行为,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有形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生灵,从而在此生的最后做了一件功德。有形的秃鹫被视为神乌,在有些地方民间认为秃鹫是比丘(正式僧人)的化身,而那些无形的生灵(即肉眼看不到)包括饿鬼、饮血精灵等,按佛教的观念来讲是值得同情和慈悲的.天葬因此被理解成一种高尚的奉献行为,同时也自有其特殊的场景对于解脱的益处.就此而言,佛教传入后的天葬,与早期的“弃尸葬“有着根本的不同.天葬台的选定也是佛教大师根据自身的慧观能力,或者根据风水原理而选定的,十分严格。绝不足随意选择。

第四篇:藏族丧葬习俗分析综述

The Summary of Tibetan Funeral Analysis

GeMingxing

11307090048Social ScienceFudan University

Abstract: Funeral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every culture and a main part of folk customs.Funeral in Tibet include various forms and it wa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y, religion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And as a spiritual sustenance, funeral has its social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Based on the resources we have, the author tried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Tibetan funeral from such point of views above.Key words: Funeral;forms;influence factor;social function

藏族丧葬习俗分析综述

葛明星

11307090048社会科学实验班复旦大学

摘要:丧葬在任何一个文化体系中都是一个重要的事项,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理,宗教,文化交流的影响,藏族丧葬礼仪本身就包括各种不同的形式。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丧葬本身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和意义。本文试图在现有的资源下从以上几个方面对藏族丧葬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丧葬;形式类型;影响因素;社会功能

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丧葬是是文化人类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通过丧葬现象来解析地方文化也是人类学、民族学的一种研究视角,是人类学整体观的灵活应用。藏族丧葬习俗形式多样,历史久远,民族和宗教气息较重,可以作为丧葬习俗的典型来研究。

丧葬类型

在藏区,人死后的埋葬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丧葬习俗与其地域分布,经济社会地位,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因素有关。藏族分布较广,内部繁而杂,人的丧葬方式也是多样的。本文重点介绍藏族丧葬中比较普遍的几种仪式。

塔葬。塔葬被藏族视为最高等级的葬俗,只有大**和极个别贵族才能享此殊荣,将肉身经过防腐处理保存在金银塔内,受人供养。塔葬体现和表达了**、高僧大德者内心最真实的情绪向往,即灵魂不灭,法身永在,佛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从塔的表面来看,除了金银塔,灵塔种类还有很多,有金灵塔、银灵塔、铜灵塔、木灵塔、泥灵塔,这些不同等级的灵塔主要是根据死者生前地位高低不同而选用的。

天葬。天葬,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也是藏文化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丧葬。藏族称天葬为“恰多”。关于天葬的起源,有人认为天葬起源于藏区,也有记载说天葬起源于印度、中亚。一般公认天葬分两个阶段,西藏先实行的是一种无意识“弃尸于野”的“原始天葬”。11-12 世纪以后,随着佛教思想的影响,天葬逐渐规范化,仪式化,进入“人为天葬”时期,而后数百年间天葬仪轨日臻完善。天葬也成为西藏地区众多丧葬习俗中最流行、占主导地位的葬俗。

水葬,可以分为两个地域来说。一是在藏文化的腹心地区,盛行天葬的地带,水葬只用于鳏寡孤独及乞丐等经济地位低下者。作为天葬的辅助仪式,水葬葬仪也较为简单和原始,将死者尸体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水中,或者用白布包裹,将整尸投放河里。在这里,水葬被视为低等级葬俗。二是在藏文化边远区,特别是藏南深山峡谷缺乏老鹰的地带,水葬成为当地人的主要丧葬方式,那里的人认为水葬不比天葬逊色,天葬将尸体喂“神鹰”,而水葬则是喂“神鱼”。因而当地藏族仍保留着不吃鱼的习惯。

火葬也是藏区较早产生的一种葬俗。火葬早期可能受中国西部、西南部少数民族火葬习俗的影响,但随佛教的传入,藏族的火葬仪式显然打上了更多印度火葬习俗的烙印。一般认为火葬在藏区属较高等级的葬式,一般只用于高僧**和贵族。但在森林树木众多的西藏东部、东南部,火葬十分流行,是当地占主导地位的丧葬习俗,火葬敛尸过程中的仪式大致与天葬、水葬相同。值得一提的是焚尸后对遗骨的处理,普通人的骨灰一般是带到高山上随风飘洒,或撒进江河让流水带向远方;高僧大德的骨灰则要做特殊处理,一般是与土掺拌,制成各式各样的“擦擦”,存放到佛塔的瓶肚里或基座顶部,保存供奉起来。

土葬是藏族最古老的葬俗。土葬葬本来是藏族原始固有的葬俗。但在盛行天葬以后,藏族人民则改变了认识,认为土葬是最坏的一种葬法。按藏族人的风俗,那些有重大罪恶之人及受刑而死的囚犯是不能天葬的,只能埋入地下,这样他们的灵魂就不能转世。患有麻疯、炭疽、天花等传染病患者的尸体,西藏和平解放前法律不允许他们天葬或水葬,只允许挖坑埋进土里,意思是灭其根种。这与汉族的入土为安观念是截然相反的。但在四川、青海等部分藏族地区,仍流行土葬。

有些地区长期保存着极古老的丧葬习俗,藏东和甘南藏区就流行有诸如穴葬、寄棺葬、楼葬、平台葬、室内葬、树葬等鲜为人知的特殊葬俗。

不论采用哪种葬式,在埋葬之前还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例如居住在凉州甘洛县的尔苏藏族的丧葬习俗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 热沽、殓丧、择日、报丧、备柴、守灵、出殡、火化、宴宾、指路。其中热沽是尔苏语,给病人喝肉汤的意思。给病人热沽,既有过生日的成分,又有开追悼会的元素,至亲要同病人叙往事诉亲情,病人要留遗言话后事。热沽活动,强调同喝一口汤,同吃一顿饭,场面悲壮肃穆。为病人增添亲情关怀,让病人了却心愿,降低死亡恐惧,坦然面对死亡。

藏族的丧葬仪式可以说囊括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丧葬习俗,这也反映了藏族文化的多样性、宗教性和相对封闭性。与汉族相同,藏族的丧葬礼仪也是繁琐和极受重视的,这也说明他们对生与死的重视。

影响丧葬的因素

一、地理条件

青藏高原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整体上海拔高,地形崎岖,多山川,冰雪覆盖。山峰大多海拔较高,终年积雪覆盖,植被稀少。

藏区海拔高、多山的特点使得藏族火葬较少。西藏地处高寒,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尤其是特别高大的植物难以生长,并且生长周期长,很难长得茂盛,林业资源在西藏大部分地区非常有限。虽然火葬最为佛教推崇,但实行火葬需大量的木柴作燃料,这对于缺乏木材的西藏大部分地区来讲,是一种代价高昂的葬俗。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火葬始终没能成为藏族的主要葬俗。海拔高还导致了藏区气温低,从而也影响火葬与土葬的流行。

藏区的高海拔地势造就了实施天葬的主体———秃鹫。秃鹫本身的功能是藏民族实施天葬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据《中国经济动物志》载,秃鹫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 米(至4500 米 的山区。秃鹫嗜食动物尸体、腐肉,起着清除污染秽物的作用,有人把它称作自然界的“清道夫”。人们从来就没有看见过秃鹫的尸体,使秃鹫具有了神奇的魅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是藏族人选择秃鹫作为天葬载体的原因。可以说,没有秃鹫,也就没有藏区的天葬。

藏区多山多水,地区相对封闭性强,决定了藏区葬俗的多样性。据统计,仅西藏自治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 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 多条,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 条以上,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数以千计。藏区大大小小的江河交织如网,形成难以逾越的天险屏障。众多的河流与众多的山脉一起,把藏区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封闭地区,造成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封闭性,使各地原先的葬俗得以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

二.宗教文化

对藏族影响最大的宗教可以说是苯教和佛教,这两大宗教的价值观和生死理念也直接影响了藏族的丧葬文化。

苯教的灵魂崇拜。灵魂、鬼魂等观念的存在,决定了藏区早期葬俗的框架。生命的核心是灵魂,死亡只是可视形体的消失。藏人认定灵魂永恒,认为魄、魂、躯是构成人生命的要素,精气、灵魂、血肉三体为一。苯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以万物有灵、灵魂不灭为思想基础。这种灵魂不灭观念的指导,使得远古藏族社会就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丧葬程式。

佛教的生死轮回。藏族文化的灵魂是佛教文化,因而藏族人所持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是由佛教哲学的基本命题来指导的。佛教教义所承认的灵魂永存使对灵魂价值的重新评估和对灵魂载体的再行安置顺理成章。藏人因此把丧葬的重点放在对亡魂的超度。人们通过超度期望对自己的命运前途拥有选择的权利。佛教成为藏人的精神导师,从情感上、思想上和行为上指引着藏人的生活。佛教在藏区的传入和普及改变了藏族丧葬习俗形式,其教义和哲学观念成为主导藏族丧葬习俗的精神力量。

三.外来汉族文化的影响

大规模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西藏地区的传播,要追溯到唐朝时期,唐朝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自文成公主远嫁后,吐蕃与唐朝交流频繁。自西汉以来,在传统儒家文化中,一直都很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强调了人与自然要相互调适的共同原则。就天人合一的理论实质而言,它主张人与自然二者统一的思想,注重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藏区严酷的自然环境令藏人认识到自身力量的渺小,深知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繁衍生息,这种朴素的生命观与汉文化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顺利接轨。藏族的天葬、水葬、塔葬、火葬等众多葬俗,其产生和发展都反映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不断的协调过程,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总的来说,藏民族受到萨满教、袄教、苯教、佛教的多重影响,呈现出多种宗教文化的积淀,加上海拔高、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得藏族的丧葬也呈现出多样化。藏民族的葬俗由地理环境、宗教以及文化来决定。

社会功能和意义

丧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并且丧葬历来为藏民所重视,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首先,丧葬具有心理安抚功能。丧葬既是对死者的安慰,使临死的人能够在一种较为从容的状态度过最后的时光;同时丧葬也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亲人以为死者会进入另一个世界,而不是消亡,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第二,丧葬具有增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功能。在整个丧葬过程中,与死者及其家属相关的其他人汇聚在一起,也加强了彼此的交流,增进关系,尤其是增强血缘关系的认同。

第三,藏族丧葬中的宗教因素会使得藏人对其宗教信仰,人生价值观更加坚定,使得宗教文化在这种普遍的仪式中得以稳固,并博得人们的认同。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社会功能,丧葬习俗才得以真正的延续与发展。这种存在的工具性,也对藏族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结论

藏族丧葬源于历史,宗教和藏族文化传统,并受地理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为其植根于人们的根本价值观和生命观中而得以留传,因其多样的社会功能而将继续存在下去。研究藏族丧葬文化是我们研究藏族文化和宗教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观察和推测到整个藏族的文化世界。

参考文献:

1.阙岳(2004)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人类学分析.民族文化研究(3):26-29

2.赛措吉(2012)藏族丧葬礼仪的文化学意义解释.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3):

82-85

3.侯晓琳(2011)藏族丧葬经济研究.财经视点(7):191

4.杜林渊,崔炜(2007)藏族地区的丧葬习俗.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40-43

5.岳小国(2009)从丧葬习俗看藏族地方社会的历史及文化_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山岩树葬

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09-113

6.王德和(2010)甘洛县尔苏藏族的丧葬习俗调查研究.民族文化:30-35

7.焦治平,陈昌文(2003).论地理和宗教在藏族丧葬风俗中的作用

8.贵赛白姆(2010)试析拉萨藏族丧葬传统中的_灵魂_尸体与死者家庭之间的三角关系.西藏

大学学报(25):148-152

9.李志农(2009)文化边缘视野下的云南藏族丧葬习俗解读_以德钦县奔子栏村为例.云南社会

科学(5):57-62

10.俄项多杰(2008)佛教思想影响下的藏族丧葬习俗.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69-73

第五篇:焚烧祭祀品习俗的由来

焚烧祭祀品习俗的由来

清明节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节日,按照习俗应该是祭祀的日子,祭祖、扫墓少不了的就是焚烧香烛、纸钱等祭祀品。传说人们焚烧祭祀品因为人们相信,通过焚烧的方式可以把物品带给先人。

焚烧祭祀品的习俗还来了火灾隐患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于是,有人开始提倡用鲜花代替,他们认为纪念祖先更重要的是一颗缅怀的心,这当然更加符合现在科学和 环保的做法,但是,如果用最开放的态度去看这个问题,假设真有天堂地狱、牛鬼蛇神的存在,而焚烧的祭祀品真能带给先人,那会是怎么样?那些遵循传统的人们 的祖先,他们拥有的物质生活丰富,成为富裕的阶层,而那些勇于创新的人们的祖先,则一无所有。

当然,以现有的知识我们无法证实这一切的真实与否,但也许我们可以尝试追溯一下焚烧祭祀品这个习俗的源头。

民间传说烧纸钱的习俗源自东汉。据说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的弟子尤秀才,想出的推销“纸张”手法:尤秀才假装重病死去,而其妻告诉所有邻居,如果将纸张 剪成“铜钱”形状焚烧之,贿赂神祇,死者即可复活。邻居都不相信,后来尤妻一烧,尤秀才果然立刻复活。于是“纸”立刻成为最畅销的产品。如果这个传说是真 实的,那么这有可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市场营销了,影响持续了千百年仍未见消退,当然,传说只是传说。

也有学者认为焚烧祭祀品与佛教有关。印度或中亚人认为,可以用火将祭品传递给鬼神,如婆罗门教中的火神阿耆尼,就有传递物品的能力。我国古代的好长一段时间里,都有埋祭祀品祭祀鬼神或者当作 陪葬的习俗,而随着佛教的传入,影响也随着日益加大,到唐代,焚烧纸钱成为盛行的祭祀和送葬仪式。除了纸钱这类祭祀品之外,在拜神祭祖的时 候,烧香也是不可缺少的。据典籍记载,烧香的习俗源于周文王祭天,祭天时用玉帛、牲畜放在柴草上点燃,冒出的浓烟升上天空,人们认为这样可以把心意传递给 上天,因为点燃后会发出一股香气而被称为“香”,这种叫法也一直留传至今。经过上千年演变,烧香不再是个大费周章的过程,人们也赋予了它世代相传等等的一 些新的意味。烧香这种仪式并不只在中国,一些国家和民族、部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印度、古希伯来人„„他们也都会在祭祀的时候把焚香作为一个重要的环 节,以寄托他们虔诚的信仰。

焚烧纸钱、香烛等祭祀品的来源在现在还无法考究,我们也无法证明天堂地狱和牛鬼蛇神的存在,唯一肯定的是焚烧祭祀品这个习俗有着古老的历史,它是否只是一个环保问题的存在还是真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也许要等到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发现了它的源头才能得到结论。

下载藏族祭祀的习俗[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藏族祭祀的习俗[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藏族教案

    藏族 一、导入。 你知道吗?布达拉宫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它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藏族人献哈达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藏民常说的“扎西德勒”是“吉祥......

    藏族民俗

    传统藏族节日 正月 大祈愿法会 藏历年——传统节日,藏历正月初一,节期三五天,藏语称"洛赛"节。 祈愿大法会(传大召)——正月初三,纪念释迦牟尼在祗园精舍城法会上用无比神奇......

    藏族民俗风情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中国民俗风情论文》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姓名: 吴凯 学号: 46号 教学班学生序号:20305081314 任课老师:方胜虎藏族民俗风情 藏族同胞千百年来居住......

    藏族谚语

    藏族谚语(称藏族丹慧) 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 金色的太阳会晒化积雪,银色的月亮能照亮黑夜。 宇宙间日月最光辉,世上共产党最英明。 骏马要向天上飞,连白云都会......

    藏族的名字

    汉族人是有姓氏的,如赵、钱、孙、李,百家姓尽人皆知。藏族是无姓的,一般用四个字做一名:扎西多吉、次仁旺堆等。 在母氏社会时期,藏族人的名字,取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作自己名字的......

    藏族的风俗习惯

    民俗风情论文 藏族—世界民族中的奇葩 【摘要】:我国的藏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藏传佛教的熏陶,藏族的民风民俗与其他民族迥然相异,形成......

    藏族的风俗习惯

    藏族的风俗习惯 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四川、甘肃、云南等省也有分布,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另......

    藏族的教学计划

    传统藏族节日正月 大祈愿法会 藏历年——传统节日,藏历正月初一,节期三五天,藏语称洛赛节。祈愿大法会(传大召)——正月初三,纪念释迦牟尼在祗园精舍城法会上用无比神奇的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