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欣荣副部长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一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余欣荣副部长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发布一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年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将农作物种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高度,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和部署。在8号文件发布一周年之际,我们邀请大家来,畅谈种业发展形势,交流经验,研究下一步工作措施。刚才,大家谈得都很好,很受启发。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对国务院《意见》重要意义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种业是农业的先导产业,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去年国务院出台的8号文件是一个历史性文件,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是一个历史性会议,在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一,8号文件顺应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推进“三化”同步的历史新阶段,在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加剧、异常气候和病虫灾害频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等条件下,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农业任务艰巨。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求种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培育高产稳产、高抗广适、适合机械化的突破性大品种,迫切需要保障种子的数量和质量安全,迫切需要以现代技术武装种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只有种业强,才能农业强。
第二,8号文件顺应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部署。农业的根
本出路在科技。种业作为农业科技应用最集中的产业,是农业科技的核心领域和战略高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科教兴农,良种先行。明确指出要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共享;加强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
第三,8号文件顺应了现代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意见》在总结国内外种业发展规律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明确了企业是种业发展的主体,首次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首次明确了种业科研分工;强调公益性科研单位重点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要求与商业化育种分离,与所办的种子企业脱钩。这体现了深化种业改革的内在要求,也完全符合现代种业发展的方向。
第四,8号文件顺应了种业国际竞争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种业正在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必须积极主动应对国际竞争,打一场有准备的“硬仗”。要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尽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打造一批现代种业集团,切实增强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建设现代种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意见》的出台,不仅对发展我国现代种业、建设种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改变世界种业格局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大气候初步形成一年来,有关部委认真落实国务院部署,细化、实化配套政策措施,地方党委政府以及业界积极响应,23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落实意见,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成效显著。第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央和多数地方财政设立了种业发展基金或专项资金,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免征所得税等政策。发展改革、科技等部门在自主创新和基础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支持企业生物育种能力建设和产业化。金融机构加大对种业的信贷支持。农业部颁布了新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提高了企业准入门槛;编制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种业管理力度显著加强。第二,机制创新取得进展。各地积极推动科企合作,促进商业化育种资源向企业转移,探索商业化育种新机制。辽宁、安徽等地出台了配套政策,鼓励科研人员采取停薪留职、保留身份、技术入股等方式,进入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农业部通过创新项目管理、品种管理、品种权转让等机制,促进科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第三,企业信心显著增强。在《意见》引导和政策扶持下,种子企业科技投入明显加大,重组步伐明显加快,基地建设明显加强。中国种子集团、大北农集团、隆平高科、德农种业、荃银种业等龙头企业每年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资金,开展商业化育种和生物技术研发,着力优化企业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前不久,我到北京一家种子企业调研,看到企业的干劲很足,对未来的发展站位高、想得远,在育种研发、生物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令人振奋,看到了中国种业的希望。
第四,市场环境逐步优化。农业部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在全国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退出了一批不适宜种植的品种,清理了一批不合格企业,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为种业做大做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五,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国内各主流媒体对种业高度关注,主动宣传报道,各界对推进种业发展形成广泛共识,社会反响强烈,为种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今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为种子企业发展提供了大舞台。
总体看,推进种业发展的“大气候”初步形成,种业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但还要看到,发展现代种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有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要进一步深化对种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认识,相关政策要配套到位;创新资源要继续向企业转移,切实扶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种子基地要加快建设,确保供种数量和质量安全;种子市场监管要进一步加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科学务实高效推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第一,继续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和落实。《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有30多项,有些已经明确,但大多数还在研究制定中,许多地方的实施意见还有待细化实化,要抓紧推动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争取尽快出
台。要加大对科研单位基础研究、企业商业化育种、种子基地建设、种子管理体系的投入,推动制种保险、种子储备等政策落实。第二,扎实推进种业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8号文件讲得很明确,公益性科研单位重点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商业化育种逐步转向企业。这个改革方向不能动摇,首先要统一认识,坚定推进科研单位与商业化育种、与所办种子企业“两分离”,以此推动科研单位加强基础性研究、企业加强商业化研发“两加强”。通过项目引导、品种管理、成果评价和转化等方面创新机制,搭建合作平台,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基础性研究与商业化研发“两合作”,鼓励商业化科研资源和人才向企业流动,强化产学研结合。
第三,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种子企业是种业的主体,只有做强企业才能做强种业。政府搭平台,干事靠企业。要通过实施种业发展基金、生物育种、行业科技等项目,推进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尽快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行为,调动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加快企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优秀企业家的培养。企业要有志气、有信心,要有争当世界种业前十强、甚至前五强的勇气和魄力。
第四,加快推动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种子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特别是抓紧研究制定甘肃杂交玉米制种、四川杂交水稻制种、海南南繁育制种三大种子基地建设规划。会同发展改革委尽快启动相关项目基地建设,加快提升种子生产设施化水平,逐步实现种子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
第五,进一步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要加强品种管理,健全部省两级审定协调机制,统筹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加大品种退出力度。继续组织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专项行动,加强部门协调,前移监管关口、下沉管理重心、实行打扶结合等工作机制,加大种子打假力度,确保生产用种质量。加强种子信息调度和市场监测,搞好供种余缺调剂,保证生产供种安全。
同志们,建设现代种业强国,需要各部门、各地区和种业界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科学组织谋划,务实高效推进,致力新发展,谋求新突破,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转自:中国种业信息网)
第二篇:在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摘要)
市农委副主任 黄深政(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一、十年改革,开创了依法治农的新局面
从1999年试点起算,迄今为止,我市农业综合执法改革已走过整整十年。回顾过去,可以用三句话概括:改革举旗推进、成效可圈可点、经验弥足珍贵。
第一,改革举旗推进。十年改革,主要收获了“四个一”。一是“白手起家”,构建了一个体系。按行政区域算,39个涉农区县,除江北正抓紧推进之外,其他区县均成立了综合执法机构,占97%,西部领先,全国靠前。二是“摸着石头过河”,建立了一批制度。仅市一级,总结提炼形成的就近20个,而且很多是开历史先河,其中一些制度还上升到国家层面。今年,经市政府同意,市农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意见》,出炉了一个制度的“集成体”,实
现了新的创新。三是“敢闯敢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区县推进改革,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有各的招。这些“招数”,既推动了阶段工作,也积累了前进经验。四是“边干边学”,锻造了一支队伍。最明显的是,我们这个系统,学法的多了起来。“半路出家”的同志,现在也成了法律专家。同时,经过十年“打磨”,执法队员的政治素质、综合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经受住了各种检验和考验。
第二,成效可圈可点。过去十年,至少带来了“四个积极变化”。一是法制意识。一个显著标志是,现在农民群众买了假劣农业投入品,一定会找人“算帐”,而且知道该找谁。所以,我认为,十年改革的最大成效,就在于依法治农的意识显著增强,农民群众维权的“声音”比过去响亮得多。事实上,我们每年开展的专项整治,在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也把农业法制这张“名片”发给了社会、送给了老百姓。二是职能归顺。过去搞执法,有的单位既是推广者、又是监管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利益关系渗杂其间。现在,5支执法机构都是“净身立户”,座得端,则行得正。实现决策和执行、检验检测和执法监管“两个相对分开”,是十年改革的一大亮点。三是市场秩序。与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农资市场尽管品种多了、价格高了,但假的少了、风险低了。实事求是地讲,让违法者缩手、老百姓放心,是十年改革的基本成效。四是工作影响。从市里看,连续6年在全国农业政法会上作典型发言;今年,部、司领导频频来渝,全国的
执法培训也放在重庆,足见重庆执法工作有一定影响。从区县看,各地执法工作也进入了本部门的“总盘子”,一些地方的执法工作,过去是“副业”,现在成了重要主体。
第三,经验弥足珍贵。十年成效,主要得益于“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统筹协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系统抓综合执法“一盘棋”,委班子旗臶鲜明地重视改革、支持发展,相关单位顾全大局,系统上下同频共震。同时,市级相关部门也给予悉心指点和宝贵支持。二是坚持服务发展。我们不是就改革抓改革,而是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谋划改革,围绕生产发展推动改革,围绕农民需求完善改革,使改革融入大局之中、全局之下。三是坚持改革创新。综合执法改革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我们始终高举改革大旗,既尊重规律、又尊重实际,既强调规范、又注重特色,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四是坚持求真务实。现在“回过头”来看,凡是那些一步一个脚印搞改革的地方,执法工作就抓得好、有起色;相反,那些应付了事、敷衍塞责、“按兵不动”的地方,就逊色得多。
二、审时度势,紧紧把握加快发展新机遇
现阶段,至少有三大机遇有利于综合执法改革发展: 第一,新阶段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现在的大环境,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上级有要求。无论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还是市委、市政府和农业部,对综合执法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是大势所趋,不作为不行。
二是农村有需求。改革30多年来,农村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不断变化,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加快,产品交换日益频繁,新型经济组织和利益群体不断涌现,农民群众利益诉求越来越多。这些新的变化,对农业综合执法来讲,既是挑战,又是需求,更是机遇。
第二,农业系统内部认识深化的机遇。对综合执法,目前认识的确还有不尽一致的地方,彻底完成改革还面临阻力。但要看到,这种阻力在逐步减弱。去年我们贯彻农业部2号文件起草的“意见”,出台之前,曾多次召开包括区县在内的多个层面的座谈会,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大家对综合执法的认识是一致的,对改革是拥护、支持的,所以这个“意见”能够顺利出台。当然,农业系统是个老系统,有很多遗留问题需要时间来消化。但要相信,只要我们有了认识统一这个基础,重庆的农业综合执法一定会更有成效地推进。
第三,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机遇。目前,以大部委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区县机构改革正紧锣密鼓推进。不少区县成立了新的农委。机构改革,意味着内设机构职能职责要重新配臵。对综合执法来讲,这是一次重大机遇。这期间,我们应该把握两点,一是搞好汇报。法规科和执法大队要向局领导汇报,局里也要向区县领导作好汇报,把改革的要求和趋向汇报清楚,让领导深入了解,获取支持。二是加强横向联系。各主管部门要搞好与机构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理解和支持。最根本的得靠当地党委、政府,靠大
家努力。
三、重任在肩,共同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
如果说,过去十年我们的重点是建体系、拉队伍、强基础,那么,接下来的重心则要摆在讲规范、促发展、求完善上。下一步工作怎么抓、抓什么?我认为,要在高举农业综合执法改革这面大旗的前提下,把握好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一个统揽。今年7月,市农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意见》。这个“意见”,是在广泛征求市级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报经市政府同意后下发的,对改革目标、原则、范围及内容、模式、运行机制、机构及人员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个“意见”并不单是部门之见,而是政府文件,应成为下一步推动综合执法的总纲。各区县主管部门特别是广大农业执法人员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把“意见”读懂、研究透,并按照“意见”指引的方向去努力。
第二,突出四项重点。一是规范化建设。讲规范,重在四条。第一,体系建设要规范。机构要依法设立,人员要择优录用,职能要科学界定,各方面的关系要理清。第二,执法行为要规范。最核心的是主体、程序和内容要合法,文书档案要规范,纪律要严明。第三,执法监督要规范。主要是建立健全制度,通过制度约束行为。第四,能力建设要规范。前几年探索总结的“五有”,写进了“意见”,可以参照这个标准推进。二是机制创新。现在综合执法的关键,不在机构,也不在人员身份,而在机制体制。大家要积极探索,认真调研总结,集思广益,争取出新的创新成果。三是素质提升。纵向比,我们执法人员的素质确实在整体提高;但横向比,特别是与事业发展需要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年年搞的案卷评查,按照部里定的标准来选,评不出几个优秀案卷。这是大家办案能力和水平的一个直观反映。我们开展农业行政执法,不仅法律素养要高,而且综合素质要更高,包括文字处理、语言表达能力。大家所办的案子,要实现办“铁案”、“零败诉”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四是能力建设。下一步就是按照“五有”的标准来推,技术装备等硬件建设要上去,能力水平等软件建设也要抓好。
第三,把握四大关键。一是强化领导。农业部门履行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三个体系”运行协调很重要。一个是有技术含量的推广体系,一个是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体系,另外一个就是有水平有权威的执法体系。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就是要把这“三个体系”统筹起来,发挥好作用。二是勤于调研。我们的执法人员既要干,更要学习思考。要善于从执法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分析问题,遇事有自己的见解和应对措施。近几年,一些地方抓农资纠纷调解,就是一个创造,也是深入调研、思考的一大成果,这是对执法为民的补充。三是加强协同。一方面,内部要形成合力。法制部门和执法机构、执法机构与检验检测机构之间,要“抱团”作为,职能履行要清楚,配合要紧
密协同,以利提高执法效率。比如,例行检测报告,其结论虽然不能直接作为执法依据,但信息完全可以共享,既节约行政成本,又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也要主动与公安、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沟通,密切协作。四是注重宣传。要认真策划组织,借“五五”普法活动开展之机,大力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和执法知识,同时,抓好社会监督,舆论导向,力求形成打击违法、保护“三农”的强大声势和震慑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我们更要把《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重庆农业法制网》等媒体和途径,合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好作用,努力为重庆农业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第三篇:在全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刚才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都作了发言,特别是X同志代表质量强市领导小组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了2020年质量工作亮点,对今年质量强市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讲到了X个方面,我完全同意。X家企业受到表彰,X家获得首届市长质量奖的企业受到表彰并作了发言,其他同志也作了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探讨高质量发展这个社会各界都十分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市委、政府专题召开全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暨质量强市工作座谈会,主要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重要讲话精神。既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充分表明我们大家共同推动X经济社会迈向“质量时代”的坚强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决策部署,把提质量创品牌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全市质量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质量保障。在这里,我代表市委、政府,向在座的全体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市质量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向精益求精、以自身卓越推动“质量强市”的企业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做好全市质量工作再强调两点意见。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质量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质量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推动质量变革、增强质量优势、建设质量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命题,这些重大决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研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从发展理念、战略目标到具体工作部署进行的一场重大变革,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质量要体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我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具体来讲: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生物科技企业X户、新能源企业X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仅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X%;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低端产业企业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X%;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规上企业多为资源型企业,采煤企业、铝及铝后加工企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X%;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工业自动化程度较低。全市X家企业、X万户个体工商户仅有X家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相当多的企业还在走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粗放发展老路,还没有真正实现标准化、集约化,还没有把质量和效益真正放在第一位。根据这些方面的情况,从我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支撑我市增长的传统动能正在减弱,而新动能、新增长点还没有形成规模,实现全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高质量要体现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不平衡、不充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质量上的不平衡不充分,造成供需失衡,出现了出境旅游热和抢购马桶盖、婴儿奶粉、汉方药、大米等海外“扫货”的尴尬消费。之前,央视《焦点访谈》以“有机蔬菜有玄机”为题,对北京部分超市打着“有机蔬菜”标识未必真有机,进行了公开曝光。经检测,贴着“有机蔬菜”标签的蔬菜均有农药残留,按蔬菜有机码查询追溯到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蔬菜还未成熟上市,且耕地里还堆放有大量化肥,超市里销售的有机蔬菜是普通蔬菜经过加工包装的。“挂羊头卖狗肉”的背后,暴露出企业的无良和质量安全监管的缺失。从我市情况看,已建立了玉米、肉牛、红干椒等九大特色产业X项标准,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达到X个,建成运行了肉牛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系统,但产业标准有没有真正得到执行,“三品一标”农产品有没有真正全程按标准生产管控,可追溯系统能否经得起追溯,需要各地、各部门深刻反思,做好工作。
高质量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题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高端供给。我市主导产业大多产品还处于中低端水平,仍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四多四少”问题。推动九大全产业链发展,必须把行业标准、质量安全、环保要求贯穿于整个产业、每一个流程,确保整个产业质量可控,安全可追溯。要瞄准产业前沿创品牌、提质量,努力把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世界标准,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今天受到表彰的企业,要发挥引领作用,争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标杆。
第二,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质量强市战略
建设质量强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任务。对X来讲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提升质量水平,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着力打好“五张牌”:
一要打好“理念牌”。大国与强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质量。要牢固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把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深入落实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落到企业的每个环节,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全市要将质量强市战略放在转型升级的大局中精心谋划、强力推动,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精心打造“X品牌”,以标准引领支撑经济转型,构建质量强市长效机制,抓好《X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落实,推动质量强市战略部署落地落实。
二要打好“供给牌”。加强品牌培养、培育和保护,实施X精品培育工程,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在“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创建上加大力度,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的“X品牌”,打造更多的“百年老店”和“金字招牌”。具有驰名商标的企业,要树立打品牌、弘扬地区文化的责任意识,使X地区品牌创建与文化有机结合,代市扬名,走向世界。
三要打好“机制牌”。要完善责任机制,着力构建质量多元共建共治格局。各级党委、政府是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建立完善的质量工作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着力构建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导向的质量考核办法,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价,强化工作督查奖惩,促进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主体三方责任的落实。要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最严格的企业首负责任制,形成逐级倒逼、明细明确的质量安全责任链条,督促企业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和法定义务。要着力构建质量诚信体系,加快建立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全面推行“黑名单”制度,有效提升全社会质量治理水平。
四要打好“体系牌”。要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办法,使各地各部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所遵循。要加快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广泛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质量提升,确保企业随时随地获得即用即有、可靠便捷的质量技术服务。
五要打好“保障牌”。要切实管住质量安全,落实“抓行业必须抓质量、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要求,压紧压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推动部门监管有机衔接、无缝对接。要建立完善全过程、可追溯质量监管体系,落实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和质量标识制度,准确掌握从车间到用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信息,倒逼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要坚持全域抓、全员管,推进质量领域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始终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严厉惩治制售假冒伪劣等质量违法行为,净化市场环境,提振消费信心。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畅通质量举报投诉渠道,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群众关心质量的环境和氛围。
做好新时代质量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强烈的政治担当、使命担当、责任担当,奋力开创X质量工作新局面,把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向“质量时代”,为打造X升级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国发„2009‟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上海有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业务体系,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先进的现代航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继续发挥上海在全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努力推进上海率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既是上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服务于全国发展的需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集中体现。提高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上海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下降的制约,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利于拓展金融资源运作空间,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有利于强化航运枢纽中心地位,更好地满足周边地区和全国的国际航运要求;有利于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的先行先试,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奠定科学发展的体制基础。
(二)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更好地夯实并充分发挥上海的比较优势。上海具有比较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现代金融体系、先进的港口基础设施、高效的航运服务体系,以及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广泛参与全球竞争的周边经济腹地,具有加快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利条件。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业、航运业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使上海更好地发挥综合优势,更好地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
二、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三)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挥优势,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充分发挥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要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水平;要在发展中优化经济结构,优先发展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以高端制造和研发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要在发展中创新发展思路,坚持先行先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体制运行效率;要在发展中坚持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吸引力;要在发展中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完善区域分工,不断扩大辐射带动效应,提高专业分工和协作水平。
(四)把握的原则: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解难题,以改革建制度,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营造良好体制环境;处理好先行先试与制度规范的关系,通过创新和探索,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为全国性的制度规范奠定实践基础,发挥示范作用;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的关系,以金融业、航运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不断创新服务业态,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处理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关系,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处理好推进金融创新与完善金融监管的关系,在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和开放过程中,努力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处理好推进上海自身发展与区域协作发展的关系,按照国家明确的战略定位和分工,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的相互协作和支持,加强与香港的优势互补和战略合作,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
(五)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六)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及国际航空枢纽港,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和现代国际航运服务环境,增强国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七)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大力发展企业(公司)债券、资产支持债券,开展项目收益债券试点,研究发展外币债券等其他债券品种;促进债券一、二级市场建设及其协调发展;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根据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需要,按照高标准、稳起步和严监管的原则,研究探索并在条件成熟后推出以股指、汇率、利率、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加大期货市场发展力度,做深做精现有期货品种,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产品期货,支持境内期货交易所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探索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拓宽上市公司行业和规模覆盖面,适应多层次市场发展需要,研究建立不同市场和层次间上市公司转板机制,逐步加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主板地位和市场影响力。研究探索推进上海服务长三角地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积极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产、企业年金、信托计划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根据国家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总体部署,逐步扩大境外投资者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比例和规模,逐步扩大国际开发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稳步推进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在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框架下,积极探索上海与香港的证券产品合作,推进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和联动发展。积极发展上海再保险市场,鼓励发展中资和中外合资的再保险公司,吸引国际知名的再保险公司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培育发展再保险经纪人,积极探索开展离岸再保险业务。
(八)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根据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需要,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重点发展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有利于增强市场功能的机构。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培育和吸引具有综合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在试点过程中探索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基金)及创业投资企业,做好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试点工作。积极拓展各类金融业务,推动私人银行、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业务的发展,有序开发跨机构、跨市场、跨产品的金融业务。开展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为企业并购活动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保监会会同上海市研究具体方案,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根据国家金融对外开放总体进程,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支持设在上海的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基金公司率先扩大开放范围。
(九)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大力发展电子交易,促进各类金融信息系统、市场交易系统互联互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完善金融服务设施和布局规划,进一步健全为市场交易服务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统一高效的现代化金融支持体系,提高上海金融市场效率和服务能力。加强陆家嘴等重要金融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全面提升金融集聚区的服务功能。规范发展中介服务,加快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监管,增强行业自律,规范执业行为。在上海建立我国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充分发挥上海金融市场种类齐全、金融机构体制健全、金融发展环境良好的优势,先行在上海开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制定并完善促进金融创新的政策,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为主体的金融创新机制。
(十)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加快制定既切合我国实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税收和法律制度。完善金融执法体系,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金融纠纷审理、仲裁机制,探索建立上海金融专业法庭、仲裁机构。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为载体,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促进信用信息共享。适应上海金融改革和创新的需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改进监管方式,建立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平台和制度。加强跨行业、跨市场监管协作,加强地方政府与金融管理部门的协调,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五、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十一)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在继续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整合长三角港口资源,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竞争有序的港口格局,增强港口综合竞争能力。加快洋山深水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港口吞吐能力。推进内河航道、铁路和空港设施建设,优化运输资源配置,适当增加高速公路通道,大力发展中远程航空运输,增强综合运输能力。促进与内河航运的联动发展,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江海直达船型的研发和推广,从船舶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采取措施,推动洋山深水港区的江海直达,大力发展水水中转。充分发挥上海芦潮港集装箱中心站及铁路通道作用,做好洋山深水港区铁路上岛规划研究,逐步提高铁水联运比例。
(十二)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积极研究采取措施,降低国际集装箱中转成本,鼓励我国外贸集装箱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转运。充分发挥上海靠近国际主航线的区位优势,以及工业基础、人才资源、商务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大力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船舶技术等各类航运服务机构,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延伸发展现代物流等关联产业,不断完善航运服务功能。完善航运服务规划布局,进一步拓展洋山保税港区的功能,发展北外滩、陆家嘴、临港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引导和规范船舶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上海航运交易所的船舶交易和运价信息发布功能,加快建设全国性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在上海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船舶交易市场。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形成便捷高效的长三角区域及长江干线港口、航运信息交换系统。
(十三)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研究借鉴航运发达国家(地区)的航运支持政策,提高我国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国际航运相关业务支持政策。将中资“方便旗”船特案减免税政策的执行截止日期由2009年6月30日延长至2011年6月30日。对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内的航运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内的仓储、物流等服务企业从事货物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允许企业开设离岸账户,为其境外业务提供资金结算便利。在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和有效防止骗退税措施前提下,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鼓励在洋山保税港区发展中转业务。探索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洋山保税港区的功能。
(十四)完善现代航运发展配套支持政策。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支持开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积极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探索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为航运服务业和航运制造业提供融资服务。允许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参与组建金融租赁公司,积极稳妥鼓励金融租赁公司进入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和发行债券。积极研究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航运企业等在上海成立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优化航运金融服务发展环境,对注册在上海的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积极研究从事国际航运船舶融资租赁业务的融资租赁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条件具备时,可先行在上海试点。研究进出口企业海上货物运输保费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丰富航运金融产品,加快开发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为我国航运企业控制船运风险创造条件。
(十五)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允许境外国际邮轮公司在上海注册设立经营性机构,开展经批准的国际航线邮轮服务业务。鼓励境外大型邮轮公司挂靠上海及其他有条件的沿海港口,逐步发展为邮轮母港。为邮轮航线经营人开展业务提供便利的经营环境。研究建立邮轮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在保险、信贷等方面开设邮轮产业专项目录,促进邮轮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六、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发展
(十六)以现有制造能力为基础,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方向,以研发、创新和增值为重点,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着力提升汽车、装备、船舶、电子信息等优势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制造业和战略产业;优化发展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等基础制造业;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在浦东新区开展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政策试点工作,支持从事软件研发及服务、产品技术研发及工业设计服务、信息技术研发及外包服务、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等业务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发展。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加大对先进制造和先进技术服务领域初创期企业的资本投入。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
(十七)建立健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指导协调机制。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加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措施,认真研究解决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十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上海市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精心筹划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使上海成为全国行政效能最高和行政收费最少的地区,成为中介服务最发达的地区。要加快淘汰落后产业和弱势产业,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完善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机制,研究制定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营造良好、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上海成为国际化高端人才的集聚地,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国务院
二○○九年四月十四日
第五篇:在加快推进以维药为重点的新疆民族药事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加快推进以维药为重点的
新疆民族药事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
于胜德
(2011年10月18日)
一.会议目的
今天座谈会的主要目的,是就如何加快推进以维药为重点的新疆民族药事业发展的问题与大家交流意见。
今年9月1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乌鲁木齐召开了,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对口援疆工作推进会。会议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国家局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定了《关于加快推进以维药为重点的新疆民族药事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个协议的签定,对我区以维药为重点的民族药事业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一,从其合作定位看:双方确定把“全面推动民族药材质量与标准化制订与完善、民族药质量与标准提高、民族药审评体系建设、民族药临床基地建设和民族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与认证、民族药品种保护,不断提升民族药的核心竞争力”等事关民族药发展基础的这些重大问题,作为合作的着眼点,以此来解决民族药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并确定“坚持以对口援疆工作为抓手,加强科技创新引导”,着力从政策、技术、资金和人才方面给予支持。
第二,从协议确定的国家局的工作内容看,国家局承诺:
1.国家局将遴选相关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应自治区人民政府邀请,参与新疆民族药的研究与开发,为促进新疆民族药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2.在涉及维药标准体系建设、维药新药审评体系建设、维药新药研发等基础研究的立项和资金方面,给予重点指导和支持,并选派专业人员参与有关科研项目。
3.鼓励和引导长期使用、疗效确切的医疗机构维药制剂申报维药新药;允许已有国家药品标准但耒上市的维药等民族药品种,在保证安全、有效和质量 可控前提下通过仿制等方式进行申请;支持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民族药审评审批能力建设。
4.加强维药评审人员、检验检测人员、标准研究制订等队伍建设。合作内容的四条,不仅明确了国家局从人才、资金方面对维药研发、标准制定、审评体系等建设的支持政策,还明确了鼓励维药新药申报审批的政策。而这些政策,是新疆民族药发展独有的。
第三,协议还规定了到“十二五”期末的工作目标:
基本解决新疆民族药常用药材质量标准不完善问题,完成新疆民族药常用药材饮片炮制规范的制定;完成维药新药治疗白癜风等30个病种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制定;培养5—10名国家级维药新药审评人员,建立2—3家维药临床试验研究机构,建立和完善体现维药理论特色的维药新药审评体系。
协议还对自治区人民政府所承担的主要工作内容作了明确。主要是:自治区人民政府组建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民族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民族药发展专家顾问团。加强对民族药研发工作的领导。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民族药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等。
可以说,这个框架协议第一次把我区以维药为重点的民族药发展问题提到了国家层面。协议的目标如期完成,基本上解决了制约我区民族药发展的瓶颈问题,必将对我区以维药为重点的民族药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我区民族药发展现状
在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和蒙古族为主的民族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确切的疗效。尤其是维吾尔医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研发、应用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祖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疆各族人民防病治病、医疗保健和促进民族的繁衍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我区维医药学古籍文献收载成方制剂2000多个,民族医药习用药材700余种,其中常用的500余种。《卫生部药品标准》(维药分册)收载维药经典成方制剂87个、药材115种,其中有国家保密配方复方驱虫斑鸠菊丸等,部分成方制剂如治疗白癜风的复方卡力孜然酊和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通滞苏润江胶囊开发上市以来,年销售已达到3000多万元,并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民族药临床的有效性和独特性已经得到证实,特别是在治疗一些疑难杂证方面具有显著疗效,深受新疆少数民族特别 2 是维吾尔族群众的喜爱。目前,全区有药品生产企业68家,有药品批准文号799个(占全国的0.43%),生产国家基本药物品种110种;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医药制造工业总产值达15.53亿元。其中民族药生产企业12家,有维药批准文号55个(45个品种),新疆维药有中药保护品种9个,2010年,民族药产值1.62亿元,同比增长37.3%。有民族医医疗机构制剂室22家,其中,维吾尔医医疗机构制剂室19家(可配制维药制剂1244个)、蒙医医疗机构制剂室2家(可配制蒙药制剂280个),哈医医疗机构制剂室1家(可配制哈药制剂12个)。通过开展维医制剂质量标准整顿、规范和提高工作,目前,长期使用的处方约500个(公开处方250个、医疗机构协定方约240个)。有19家药物研究登记备案机构,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3家、国家药物安全性评价实验室1家(自治区维吾尔
医研究所)、自治区维吾尔药重点实验室1家(自治区药物研究所),基本具备了维药物研发的资格和条件。全区从事药物(包括维药)研发与教学的科技人员达到千余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高级职称的科研骨干人才200多人;拥有药学博士授予点3个、硕士授子点4个,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2000年以来我区药品生产企业共取得药品批准文号85个,其中新药18个(含改剂型5个),占21.2%;仿制药67个(含增加规格3个),占78.8%,具备一定的自主研发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当前新疆的民族医药做为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与藏、蒙、苗等少数民族药产业相比也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现代民族药的生产、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批准文号少。2000年后才起步,时间
短,缺乏一批有市场优势和竞争力强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在全国缺少营销网络。二是民族药质量标准研究比较薄弱,标准水平不高;尚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民族药审评审批体系。因没有支撑维药新药临床研究评价体系的关键性技术指导原则,使维药新药不能按照国家新药注册的要求开展临床研究。三是新药研发能力不强、水平不高。2005年至2009年共受理注册申请62件,退审36件,退审率为58.1%。新药为42.3%(受理26件,退审11件),仿制药为69.4%(受理36件,退审25件)。其中政策性问题19件,真实性问题11件,技术性问题6件。四是《卫生部药品标准》(维药分册)收载的87个成方制剂,由于部颁标准出台比较仓促,标准水平普遍较低,部分制剂处方中的药材没有质量标准,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难以得到验证;目前的87个成方制剂中有43种没有 3 开发上市,维医药的特色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也制约了维药产业的发展。五是科研成果的承接能力弱,有些很好的科研成果,很有发展潜力,但由于受我区企业实力不足的影响,成果外流了。这既有企业的因素,也有产业政策不配套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七太强调指出,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此也十分重视,作出了部署和安排,民族药产业蓬勃发展。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全面贯彻和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启动,新疆步入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民族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四十次常委会议《纪要》和《自治区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民族医药产业作为新的支柱型产业。自治区财政从2009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中药民族药新药的开发。特别是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将通过战略层面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着力从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药材质量标准制定与完善、民族药质量标准提高、民族药审评专家队伍建设、民族药审评体系建设、民族药临床基地建设和民族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与认证等,不断提升民族药的核心竞争力,为促进新疆民族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把握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好省部战略合作这个平台,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和特长,深入挖掘民族医药潜在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策、资金、科研项目的支持,力争通过项目实施、新药研发、人才培养等多种措施全面提升我区药品研发能力和医药产业的生产及质量管理能力,提升民族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实现我区医药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三.贯彻有关优惠政策的具体意见和措施
《框架协议》为“十二五”时期新疆民族药的发展勾画了宏伟的蓝图。当前,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有三条政策的运用落实,主要是靠企业与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落到实处。国家局在新疆民族药新药研发、审评、审批方面给予的三条优惠政策:一是在坚持“程序不减少、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给予新疆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注册、审评、审批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按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受理、审评、审批;二是鼓励和引导长期使用、疗效确切的医疗机构维 4 药制剂申报维药新药;三是允许已有国家药品标准但未上市的维药品种,在保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前提下通过仿制等方式进行申请。对这三条我们认真进行了学习领会,同时,深入研究分析了我区的实际,提出了贯彻落实上述政策的具体措施和初步意见。今天,请大家认真研究、讨论,充分发表意见,使贯彻意见和措施更加完善和具有可操作性,这些意见一旦定下来了,我们就要对外正式发布,同时,我们大家要坚决执行。
第一,鼓励国内外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机构在我区投资建立药品生产企业,开展维医药古籍文献等基础研究,从中遴选一批目前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新疆民族药复方制剂,积极争取《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给予的免临床申报的优惠政策;同时,加强与我区民族医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并遴选长期使用、疗效确切的医疗机柯维药制剂开发、申报维药新药。
第二,对《卫生部药品标准》(维药分册)未上市品种处
方中药材没有质量标准的,鼓励区内所有药品生产企业开展维药药材标准研究,该企业可优先仿制相关的品种。
第三,对《卫生部药品标准》(维药分册)未上市,且符
合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条件的品种的仿制,我们的意见是:
鼓励我区境内的药品生产企业按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申请仿制,同品种向国家局申报3个,可直接申请生产批件,由国家局决定是否进行临床试验研究。考虑到《卫生部药品标准》(维药分册)的成方制剂主要来源于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和田地区维吾尔医医院和喀什地区维吾尔医医院提供推荐的处方,而且这3家医院目前都有参股的药品生产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对这些企业申请仿制合作医院提供的处方的品种,我们会优先考虑。具体做法:(一)按分批审核、报送的方式进行。2012年6月30日前对已受理的申报资料进行第一次审核,从中筛选符合技术要求,且规范、完整、真实的申报资料上报国家局进行审评、审批,如报国家局的申请数量已达到3家的,不再受理该品种的申请;如报国家局的申请数量不足3家的,2012年12月31日前对第一次没有上报的申报资料连同新受理的申报资料进行第二次审核,以此类推,每半年审核一次。对《卫生部药品标准》(维药分册)未上市品种处方中药材没有质量标准但又属于国家或自治区专 5 项资金安排完成的品种,按上述做法办理。(二)对企业拟仿制情况信息进行网上公示。为引导企业理性地执行优惠政策,降低企业风险,我局将对拟仿制品种信息进行公示,以保证有关信息公开、透明。要求企业对拟仿制的品种在我局申请备案,经汇总后,在我局网站上将拟仿制品种企业数予以公示,但不公布企业名称。同时,对报送的数量一并予以公示。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这些考虑:一是由于该政策是国家局为妥善解决维药品种历史遗留问题而给予的特殊政策,并不完全符合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所以不可能没有数量和时限的限制,至于允许我区申报几个品种,我们还要向国家局积极争取。我们也不希望过多过滥的仿制,否则极易造成低水平重复,也不利于该品种的市场培育和开发;二是由于制药产业已是高度市场化的产业,竞争是难免的,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三是由于《卫生部药品标准》(维药分册)受当时的认知水平和管理要求所限,现在看来,有些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提高。因此,我区药品生产企业要理性地分析,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科学合理地选定一些安全性、有效性明确的品种进行研发申报。要量力而行;切不可一拥而上,盲目开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对企业因盲目投入或申报资料不符合要求造成的损失,由企业自己承担。为避免申报资料雷同或真实性存在问题,药品研发机构不得承担同品种
多家企业的委托研究任务。
除了上述三条,国家局还明确,将在民族药材种植基地的CAP认证上给予新疆支持,今年已认证了3家企业的红花基地。这方面,希望能引起企业的重视,现代化的维药发展,没有原料基地做支撑,是没有希望的。
同志们,上述优惠政策是国家局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在政策方面实施援疆的重要举措,对解决新疆民族药特别是维药历史遗留问题,促进新疆民族药事业发展,保障各族群众用药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既要用足、用
好,但也不能出现企业间相互盲目竞争。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做到公正公平,为此,要求参与此项工作的有关业务处室必须严肃工作纪律,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和认证、审评、审批工作纪律;严格履行对企业申报资料的保密义务,违反规定者,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局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重点环节要派行风监督员全程跟踪。对企业行贿我们的工作人员或申报资料弄虚作假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已获批的品种予以撤销,同时,该企业所有的 6 申请予以退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