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转机建制到制度创新
从转机建制到制度创新
——“华福”浴火新生折射福建国企改革成效
新华社记者 涂洪长 福建日报记者 赖文忠2008-05-01 07:58:39
在福建金融领域,“华福”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
作为国内首家省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它曾经筹措了建国以来的第一笔国际商业贷款,多次在境外资本市场发行外币债券筹资,对外开放早期创下10多项第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它一度陷入债务泥潭;2002年至2007年,它又奇迹般走出债务危机,成功转型,6年共实现利润近13亿元(含核销历史坏账约6亿元),在岗员工人均创利1287万元。
华福的浴火新生,是近年来国企改革成果的一个样本。凭借海西大船的蓬勃起航,凭借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凭借优秀企业家、员工的辛勤和智慧,我省国企改革逐渐从转机建制走向制度创新,一批原先陷于困顿的国有企业重现活力。
在危机中起身
华福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的福建投资企业公司,定位于吸引侨资、外资兴办或合办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1997年,公司更名为福建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曾列入全国对外筹资十大窗口之一,为全国首家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筹资的地方国际信托投资公司。2002年4月,掌舵福建省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的丁仕达出任华福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这时,华福公司曾有的辉煌已渐渐淡去„„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信托行业进入调整整顿期,一些国有信托投资机构先后关闭。2001年12月,“福建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公告撤销。同时,公司拟退出金融领域,变更为“福建投资企业集团公司”,成为投资控股公司。“当时,内外经营环境非常严峻,我们一要完成老公司的清算,二要组建新公司,两者之间并非平稳过渡,之前的高额外债如何了断就是个大困扰,不仅是钱的问题,还关系到国企形象。”丁仕达说。
2002年11月,上任不到8个月的丁仕达率团出访,向外币债券主受托行阐明有关情况。整个交涉过程,表达了清偿外债的诚信和努力,以及维护对方合法权益的意愿,而当对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丁仕达援引有关规定,有理有据地拒绝。当时,由华福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闽信集团在华福调整期间也颇受影响,董事长每次赴港都会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
“事实胜于雄辩,你只有拿出行动,取得成效,一切责难和疑问自然烟消云散。”丁仕达说。而华福也没有辜负期待——闽信集团业绩逐步攀升,股价从2002年的每股0.7港元上扬至2007年底的每股4.85港元,年经营利润从6000万港元增至2亿多港元。华福公司因此获得业界好评。
为尽快摆脱“福建国投”被撤销的负面影响,华福“一手抓偿债、一手抓发展”的战略加紧进行。2004年3月,“福建国投”的清算报告获通过,华福公司调整顺利结束,在全国200多家信托投资公司中第一家结束清算。
从改革中受益
从债务泥潭中拔出腿来的华福,并未就此满足,而是以更大的改革力度,朝着更高的目标一路“辞旧迎新”。
由非银行金融机构转身投资控股企业后,华福公司展开了两轮制度创新,对国有体制下的企业如何完善法人治理,作出积极探索,先后制定35项基本制度和16项管理规定。丁仕达说:“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守财、理财、生财。”
对于投资控股企业而言,项目选择和风险控制至为关键。这有赖于科学的决策和完善的监管。为此,华福设立了经济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大额资金管理委员会等议事机构,重大决策须经过“部门提议、调查研究、议事机构对接论证、党组或总裁办公会议集体研究、报批上级管理部门”的完整流程;同时,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规避经营风险,严格要求派驻所投资企业的董事、监事定期述职,实时掌握经营状况。
此举成效显著。自2002年以来,华福没有发生重大经营亏损,被称为国有资产的“严管家”。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有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制度保障,企业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华福把打破“铁交椅”、“铁饭碗”列为重点改革,2003年以来,进行了两轮人事与用工制度改革,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全员竞聘上岗,同时根据岗位的职责、贡献和工作量,确定员工的薪酬分配系数档次,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经过一系列改革,华福逐渐从一个高负债、高债息支出的高风险企业走向新生,截至2005年底,总资产达到40.31亿元,净资产收益率16.42%,利润3.3071亿元,旗下拥有华能国际、厦门国际银行、香港闽信集团、福建炼化、广发华福证券、永诚保险等一批优质企业的股权,优质资产高达90%。
2005年8月,“福建投资企业集团公司”正式挂牌,此后两年,以全新姿态搏击
资本市场,发展势头一路向好。至去年底,华福总资产达到42.47亿元,净资产25.53亿元,2006、2007两年合计纳税超亿元。
华福的目标是打造海峡西岸投融资平台,丁仕达认为:“华福的优势在于金融股权投资,它已具备金融综合经营的基本架构,我们将利用这个优势,为搭建这个平台创造更好条件。”
吹尽狂沙始见金
华福的脱胎换骨,只是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革的一个篇章。我省国企改革所取得一系列成果,为“改革”这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提供了有益的注脚。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国有企业的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整体实力显著提升。2007年,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517亿元,增长13.6%。省属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省发展和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省国企改革已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一个或几个部门抓,转变成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二是从注重单个国有企业改革为主转变为国有经济优化布局和国有企业重组,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三是从转机建制为主逐步转向深层次的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制度创新。
当前,好字当头成为国企改革的方向和亮点。越来越多的国企注重推进循环经济,通过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发展方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
全省最大的钢铁企业三钢集团近几年的一组数字让人寻味。2005年产钢300万吨,吨钢综合能耗为640公斤标煤;2006年产钢318万吨,吨钢综合能耗降至539.2公斤标煤。2007年上半年,三钢集团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排放合格率均为100%。
华福也在节能减排方面动作频仍。作为投资公司,华福对参与环保提出了“三不”与“三服务”的原则,即“不与政府职能部门争权,不与烟气脱硫企业争利,不与专家教授争名”,“为减排企业提供资金配套融资服务、项目技术对接服务、技术人才引进推介服务”。在对今年全部有二氧化硫减排“上榜”任务的省属企业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华福对这些生产企业减排项目所需资金定下了20%自筹、80%由华福协调筹措的方案。丁仕达说:“投资讲究回报,但把资金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回报难以用一般的经济价值考量,从企业公民的角度来说,这种投资方向,对于华福而言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二篇:从创意到创新读后感
《从创意到创新》读后感
关键词:创意(originality)和创新(innovation)
作者开篇立意,告诉我们创造力不等同于创新,很多时候不能给我们带来发展,反而会降低企业的创造活力。那些大肆宣扬创造力优于顺应性的人,往往嘀咕了企业组织的复杂性,把构想与实施混同起来,把抽象的创造力和具体的创新活动当做一回事。
接下来作者为我们解释了创造力和创新的区别,即发挥“发挥抽象的创造力”和“成为实际的创新者”之间的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拥有一个新构想或许在抽象层面上颇有创造性,但在操作层面上却可能具有破坏性,非但与企业无疑,反而会阻碍企业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把高谈阔论变成建设性的行动,即实现创意。
为什么许多公司高管拒绝“创意”?
许多自认为有创意的员工,经常抱怨上司过于死板不敢创新,或者没有开放思维,不肯了解一下自己的想法。其实,这或许不全是上司的错,不全是公司制度的错,而可能是员工自己的问题。
高层经历只所以常常拒绝接受新构想,是因为他每天都要忙于各种各样的问题,作出各种各样的决策,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决策都是要立刻作出的。他们总是不得不处理那些亟待解决但又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下属向他提出许多精彩的新构想来帮助他改进工作,听上去确实挺不错。可是每一个构想的提出,都会给他带来更多的问题,而他的问题本来就够多的了。不是他们没有创新意识,只是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员工给的想法,他们不一定没有。他们要的,是可以负责任的创意,可以实施的创意。
为什么很多公司缺乏创新?
在这里要再次强调,创意不是创新。
在一个公司里,有创意的人不一定少。有些人所说的企业中的顺应现象,与其说是源于缺乏抽象创造力,到不如说是因为没有采取负责任的行动。作者强调,不满现状不是创新。有些高级管理层之下那些创意层出不穷的人,正是对周围现状极为不满畏怯满腹因应之道的人,他们总是抱怨管理层老态龙钟、固执保守。抱怨管理层不思变革,并且对此还不愿正视。他们抱怨管理层一直不肯执行几年以前就提出来的建议;抱怨他们因为怕创新破坏安稳局面而对创造性想法推三阻四;还抱怨管理层更关心的是组织的平稳运转(这意味着会平稳地衰亡?),而不是快速发展企业。殊不知,公司缺乏创新意识,高层拒绝创意的根源在于员工没有真正做好创新工作。他们有创意,却把实施创意的责任和创意实施后的后果交给别人。试想,很多人连自己的创意的责任都承担不了,谁愿意为别人的风险买单?这些人随心所欲的抛出一些点子,却对它们的实施不闻不问,这实质上是在逃避行动的责任,岂不知实施才是企业根本要求之一。他们对落实工作的回避是组织无法容忍的,说好听一点,也就是懒散作风。现在,那些自诩怀才不遇的员工们,你们现在还觉得是高管和公司的错吗?真正的问题,其实在自己。
怎样能让创意让上司接受?
作者在这篇文献中告诉我们敲开上司大门的方法。一,必须顺势而行,就是理解高管的工作繁忙,尽量寻找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二,使创意具体化,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创意的价值只有通过实施才是得以证明,所以,一定要让创意有可实施性。如果高层经历巨大的工作压力意味着他只可能认真听取那些以负责任的方式表述的创意,那么有创造力却随心所欲、不负责任的人对公司就毫无用处可言了。
第三篇:从“人管人”到制度管人
从“人管人”到制度管人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水泥企业中的应用实践
文/谢才龙 剑阁川煤广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628317)
企业是一个出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实体,工作流程性很强,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生产企业更是如此。所以就需要全员参与,需要程序化管理,需要过程控制和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而ISO质量管理体系正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并经一百多个国家实践证明了的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
四川广旺集团公司水泥分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四川广旺集团公司的一个专业化分公司,主要产品是水泥和商品混凝土。1999年12月以来,该公司成功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管理企业。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使企业基本形成了目标化、程序化、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其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企业产品、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得到大幅提升,公司先后荣获四川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省级质量信誉AAA等级企业称号,产品先后被授予四川省免检产品、省名牌产品。抓好体系建立,实现“四化管理”
1.1 分析工作流程,编写工作程序,实现工作程序化
ISO9001标准是以过程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对每一过程及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作了要求。为此,我们首先从满足用户需求、产品要求和工作目标为出发点,对工作流程进行拆分、剖析,剔出累赘,简化环节,制定出工作过程控制图。其次,根据过程图编
写了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明确职责和做法,对谁来做、用什么材料做、按什么要求做、什么时候做、不这样做怎么办、谁来考核验收、怎样验收、对不符合项或不合格品如何处置、怎样纠正和预防等以程序文件的形式作出了规定,把工作步骤程序化,该怎么作,不由领导安排,而是按岗位要求和程序执行,使整个管理犹如一部自动运转的机器,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变 “人管人”为 “制度管人”。1.2 组织学习培训,人人考试过关,实现参与全员化
形成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基础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全员参与,给企业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按照要求,必须全员培训,全员理解,全员认同,全员参与,全员承担目标。我们一是通过动员和讲座,全员学习标准,弄懂目的,明白应用体系的必要性,进一步树立员工质量意识;二是组织学习质量方针,弄懂内涵,使员工理解公司管理理念和经营思想,并运用落实到行动之中;三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员工学习程序文件,弄懂做法。先学习,再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1.3 层层分解目标,明确工作职责,实现目标清晰化
过去,企业的总目标虽然明确,但岗位目标很模糊。比如,企业中机电人员的目标本应是设备运转率和完好率;门卫的岗位目标应是看好门,守好财;清洁工的目标应是保洁;子弟校教师的目标应是教学的质和量,但确定他们工资多少的主要依据却是产量。这样,目标不清,利责不符,管理很难到位。按照ISO9001标准“应确保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可测量的质量目标”的要求,我们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可测的小目标,具体到岗位和人头。比如把利润总目标,分解为销售目标、产量目标和成本目标。
销售目标又分解成区域目标、品种目标和价格目标;产量目标又分解为台产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和运转率;质量目标又分解为进厂原料合格率、半成品合格率、成品合格率;安全目标又分解为机电安全和工艺安全目标;运转率又分解成工艺运转率、设备运转率和设备完好率;成本目标分解成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生产成本又分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最后分解为原料、燃料、电耗、油脂、配件、工资等车间费用;管理成本又分解为旅差费、办公费、电话费等部门费用。这样把大目标如此细分,个人目标一目了然,既权责明确,又便于考核。
1.4 严格目标考核,强化执行力,实现过程控制化
标准第8条专门对产品和体系的测量、分析和改进作了明确要求。我们在分解了目标,明确了职责,规范了做法后,通过三考核一控制,强化了目标的落实,做到了持续改进。是考核到岗位。员工主要对自己能掌控的岗位目标负责,辅助承担自己不能掌控但又有关联的共性目标。比如生产岗位的员工主要对本岗位的产量、质量、安全、成本目标负责,对由多种因素、多个目标组成的利润总目标只作辅助性挂钩,使考核更具操作性。二是考核到时段。管理岗位实行每月考核,生产岗位实行每班考核。三是考核到收入。将目标考核结果直接与岗位收入挂钩,员工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岗位目标完成的好坏。为确保目标制定的公正性,对有条件的岗位目标采取竞标,既挖出潜力,又赛出人才。四是控制过程。通过顾客满意度的测评对服务质量进行监视、测量;通过内部审核对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测量;通过产品的监视、测量验证产品的符合性;通过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关闭不符合项;通过不合格品的控制确保出厂产品百分之百合格;通过数据分析寻求新的改进机会。使整个人、机、料、环、法都在有效的控制之中,确保了目标的实现和有效的持续改进。正确运用体系,做好“四项操作”
2.1 目标制定要注重操作性、增值性和公开性
目标要量化以便于识别,要可控以便于考核;目标不局限于经济指标,也包括工作程序的履行;应以目标定岗位,而不能以岗位定目标,一人能实现的目标就不能两人完成,目标小的岗位可合并,没有目标的岗位可撤销;目标要体现投入产出的效益,实现目标的过程应是一个增值的过程,输出大于输入才是企业存在的目的;目标的制定要循序渐进,持续改进;目标要公开,才公平公正,才可人才辈出。2.2 考核是决定执行力大小的关键
质量体系从手册到作业指导书,多则上百,少也有几十个,写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执行,做不到就不要写,写到就要做到,做到就要做好,文件一经发布,就必须严格执行,否则,文件再多再全,也是花拳绣腿。现在也有很多质量体系推广应用企业,程序文件没少写,制度也很合理,但企业管理效果还是不好,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执行,执行力差又缘于考核不逗硬。
2.3 设计体系时要注意覆盖的全面性
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时,首先要满足对标准的符合性、对企业的适宜性、对运行的有效性。其次要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运用好这一工具。企业的管理涉及多专业、多层面,但其管理体系最好只有一个,否则,员工无所适从。而我们应用的质量管理体系,虽从
质量管理出发,但其中蕴含着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哲学,如人本思想、效率原则、过程方法、PDCA循环、全员质量管理、系统论、控制论、目标析法、持续改进法、数理统计应用等。所以对质量管理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而应拓展到工作质量上去,工作质量是所有专业和各个层面的共性目标,从工作质量出发就可覆盖到各层面,而只有工作质量保证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及工作目标才有保证。这也是我们这些年始终以质量体系为红线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的主要原因。2.4 要正确理解标准,防止走入误区
一是误认体系资料记录繁琐累赘,影响工作效率。其实标准对记录的要求主要强调追溯性,不需要追溯的记录可以不作,不是凡事必记,且标准要求较为程序化,简单明了,职能基本上不会出现重复,如有累赘应主动删减。二是误认工作太程序化,什么都按程序办,会阻碍创新。其实标准中的持续改进和PDCA循环就是要求每一个循环、每一个过程都要有进步,要求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不断改进体系。是要求在执行程序中创新,并不会僵化思想。三是领导轻视其真正作用和意义,仅仅为了产品进入市场而获取第三方认可,没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来认识,所以应用标准生搬硬套,一阵风,搞假资料、假记录,制定的文件也不切合实际,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提高体系认识,体会四条精髓
笔者虽才疏学浅,但在反复学习和应用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深感其博大精深,个人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3.1为政之道在人心,行商之道在用户
标准“以用户为关注焦点”的理念,使行商与为政之道如出一辙。为政之道在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行商之道在用户,得用户者得市场。用户满意率决定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决定投资回报率。所以始终要以用户为关注焦点,要从用户的角度思考其需求和期望,研究用户和市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变“我要怎么”为“用户要怎么”。企业与用户的关系,犹如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只要真诚,自会赢得用户的忠诚,做事与为人其实是一个道理。但真诚不仅是意识和心理上真诚,而要体现到所供产品的功能、质量和服务上。作为生产企业,不仅要满足购买、消费我们产品的终极用户,还要从内部关注各工序用户。领导是服务的,所以员工是领导的用户;上道工序的产品要传递到下道工序,所以下道工序就是上道工序的用户;依此类推,供应要为生产服务,生产要为销售服务,销售要为用户服务。只有内部工序用户满意了,外部用户才会获得更高的满意度。比如内部服务不好或产品质量有瑕疵,营销人员带着抱怨去面对客户,就不可能取信于外部用户。3.2 增值是企业活动的本质属性
标准采用过程方法,仅从输入输出的关系,道出了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基本功能,只有输出大于输入才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当然不仅仅指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所以,企业活动决不能走形式,搞花架子。每一个活动都应是一个过程,都应关注其过程的增值性,包括小到一个会议、一个文件,大到一次项目投入。简而言之,就是以效益为中心。3.3 一个好的管理体系,犹如一部企业内部法规
一个企业,只有从人治走向法(制度)治,才会是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它不会因领导的更替而影响企业的兴衰,更不会因领导外出渡假而导致企业不良运转。领导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管理体系并推进其有效运行,然后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而质量管理体系就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因为它以工作质量为度量标准,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调整规范生产经营的各岗位、各环节、各过程的运作及相互关系,整个体系一经建成启动,就会自动运转,只需定期“加油”和“润滑保养”。3.4 领导作用的发挥,重点在策划,关键在考核
从标准适用的“PDCA循环模式”和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的“领导作用”看,其P—策划C—检查、A—处置三个环节均是管理职能,而只有D—执行是由员工实施,说明任何一项工作,能不能搞好,与领导的作用非常关键,而领导作用的发挥,重点又是在策划、检查、处置,而不在具体去操作,即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策划是一切工作的开端,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领导一定要从繁琐的应酬中抽出身来,要沉下去调研,静下来去思考,否则,一子下去,可能满盘皆输。一个好的策划,如果只安排了,没有检查、考核,或最后奖惩又不到位,会导致下级执行力大大减弱。所以,领导作用应怎样发挥?重点在策划,关键在考核。结束语
总之,ISO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先进的管理工具、一种优秀的管理思想,如能让其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必将带来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四篇:从经验到科学 从规范到创新
从经验到科学
从规范到创新
----用精细之笔绘规划蓝图
奎文区孙家小学
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学校三年规划的根本目的也正在于此。我校三年规划所有的项目实施,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我就从这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们落实三年规划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举措。
一、抓实规划实施出发点,从经验到科学,以制度引领促教师发展
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也必将带动学校的发展。通过对首轮三年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反思,我们发现:我校的教师发展已经处在了经验型向研究型过渡的高原期,相当一部分教师经过首轮规划中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专业发展的平台期。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引领教师由自觉自发的努力走向科学专业的成长,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第二轮三年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经过反复论证,我们确立了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用制度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思路。我们的举措是:
(一)用评价制度激发教师动力 1.评价激励,人心思进
核心评价制度正式纳入实施是我校管理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的重要里程碑。13年上学期期末所有的评优都是按照评价制度算出来的,结果一出,老师们非常振奋。因为按照原来的评价制度,考核优秀基本都是中层以上干部,老师们根本没有机会,而新的评优制度实行结构性分流,六个优秀名额,校级、中层、教师各占2个,优秀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专利,评优不再是大家羞答答的投票,班子、中层和教师按照各自的评价制度算出分数,再按照既定的比例,依次划出优秀的名额,这样的制度落实下来,原来论资排辈的评优没有了,积极肯干的分数上去了,老师们力争上游的心劲也上去了,核心评价制度的落实激发了教师的动力。
2.动态实施,与时俱进
制度的落实、修改、完善,是制度建设必经的过程,不管制度制定得多么合理,真正到了执行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问题,该如何去解决都是未知数。我们的核心评价制度在落实中也遇到了这些问题。中层评价制度的结果一出来,有些人就坐不住了:办公室主任、总务主任的分数一个倒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二,为什么?工作没少干,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经过反复的思考、讨论,终于找到了原因所在:一是评价制度倾向一线,鼓励干部教学,教学上的干部本身兼着课,有的还兼着班主任,工作量自然高,后勤干部因为教学任务少,工作量就低;二是宣传工作的加分,德育处和教导处的宣传稿件多,总务处、办公室的宣传少,其他项目更没有明显优势,就导致了分数比较靠后。为了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经过反复讨论,综合了各方的意见,我们对制度进行了修订,重新界定了前勤和后勤的概念,宣传分值由原来的10分降为5分。经过这样的讨论修改,大家对制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自己的工作内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进一步凝聚了大家团结干事的信心。值得一提的是在下学期的工作安排中两位主任的强烈申请上课,分别兼任了三年级语文和二年级体育,在本学期末考核中,两位主任的分数都比上学期有了明显提高,其中的一位被评为了优秀,体现了评价制度多劳多得、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这样的工作流程我们重新修订了教师评价、考勤等五项核心评价制度和十几项教学常规制度。
(二)用发展制度提升教师能力
1.“自助购书”引领读书,厚实底蕴。我们一如既往坚持“教师买书、学校买单、资源共享”的购书制度,只要教师买书,学校就给报销,科室、教研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要订阅的报刊和购买的书籍,学校统一买单,今年投资4万余元为教师订购图书。我们还把买书政策进行外延,教师的生日礼物除了贺卡、蛋糕,还有不可或缺的购书卡,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的书由学生和老师自行购买,读完放到阅览室交换阅读。这是元旦
期间让孩子买书的通知,这是寒假期间让教师买书的通知。我们的购书制度也得到了社区书店的支持,求知书店每学期免费送给老师们必读书和选读书,三年如一日,已成惯例。
2.基本功培训打牢基础,厚积薄发。每周固定时间专项训练基本功,轮流开设三字一话等培训,配合开展三字展评、课件评选等活动。本重点抓了教师的三字练习,教师每周轮流和本班孩子一起上书法课,周四上一节教师书法课,聘请书法教师现场指导,周五在大厅展出书法作业,每周评比。一年下来,老师书写水平都有长足进步。
3.青蓝工程携手师徒,教学相长。学校重点实施“青蓝工程”,并纳入教师评价制度,不仅在校内给青年教师配老师,还想办法把他们送到区内各个名师工作室,并依托自己的个性教师工作室,开展跨学科教研、课例打磨和特色展示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从每节课、每个细节找出存在问题,促进师徒快速成长,涌现出了王晓艳、张淑霞等个性化教师。
4.小课题研究小处着手,星火燎原。科研工作是我校首轮三年发展规划中的弱项,也是第二轮发展规划的重点实施基础项目。我们用制度引领教师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小问题展开研究,并严格管理立项、开题、论证、结题等流程,理顺了“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的科研思路。本先后完成2项国家课题、1项市级课题、9项区级课题,5项校级小课题的立项或结题工作,60%以上的教师参与研究,超额完成了规划的预期目标。
5.干部培养提升实力,提高效率。一系列的干部培养制度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兼课干部管理规定规范了干部的日常教学行为;办公室负责人工作职责实现了管理重心的下移,领导干部带班制度强化了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计划、总结、材料留存、工作简报和干部述职等制度督促干部严格落实“计划—落实--自评--反思--改进”五步流程,促进规划实施阶段总结和反思。
(三)用人文制度凝聚教师合力
1.重视教师访问。落实“教师访问制度”,每学期一轮教师访问和全员谈心,定期问卷调查,组织座谈,凡教师家中有事,领导班子均前往探望。
2、打造如家校园。为青年和家远教师打造温馨餐桌,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子女上学等给予力所能及的照顾,对即将离岗老教师,充分尊重,适当照顾,为退休教师订阅保健报,利用节日走访慰问困难职工,今年工会向上级申请了三个困难补助名额,在走访中发现82岁的退职教师马学文生活特别困难,经学校研究又给他送去1000元困难补助。这是马老师坚持写下的收到条。
3.关注身心健康。定期举行唱歌、拔河等文体比赛,不定期开展礼仪讲座、新年联欢等团队活动;教师节送上鲜花;教师生日送上蛋糕、贺卡和购书卡,为新入职教师和离职教师留下《时光日记》;为支教教师单列师德考核优秀名额;每月进行月度人物评选,每年两次为教师集体庆生,暑假前举行支教老师、退休教师欢送会、教师子女升学庆祝会等。人文制度营造了和谐氛围,激发了教师合力。在今年的职称评聘中,我们只有一个中级名额,却有6个待评老师,在竞聘过程中所有符合条件的教师自动签名放弃,把名额让给了今年即将退休的赵秀梅老师,这正是教师团结进取的最好注解。
在师资队伍项目落实的过程中我们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发挥制度激励人、发展人、凝聚人的作用,工作安排到哪里,制度就跟进到哪里,用制度创造公平,用成功激发动力,既给老师营造公平公正气顺的工作环境,又给老师搭建积极阳光进取的发展平台,实现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青蓝工程顺利实施、名师、骨干教师工程陆续启动,名师、优师、青师三级梯队建设初见成效,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二、抓牢规划实施落脚点,从规范到创新,以课程落实促学生成长
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课程!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生。针对我们第二轮三年发展规划中学生的培养目标:“会求知、善发现、勤思考、爱读书,人人具有艺体特长、健康体质、良好行为习惯”,我们积极反思原来的课程建设与培养目标的差距,确立了把课程建设贯穿于基础项目中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体卫艺工作、习惯养成重点项目和读书特色项目中,以“成长体验”为切入点,以“高效课堂、开心艺体、静心读写、用心养成”为载体,以国家
课程校本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思路。我们的举措是:
(一)以“高效课堂”提升综合实力
立足优质高效课堂,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定位在成长过程中,语文课程从读说写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课堂以自主高效课堂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课堂发挥三自一导、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法的优势,提升英语运用能力;综合学科课程纳入学生和老师评价体系,促进课程落实。
(二)以“开心艺体”实现人人特长
“开心艺体”课程对“人人具有艺体特长”的目标实现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学生艺体课程的选择上,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艺体特长,帮助每位学生在艺体课程中选修到适合自己的优势支点,今年我们又投资购买了琵琶、阮等乐器,聘请专业教师授课,开全了音乐、舞蹈选修课。美术课除了上好常规课,还开设剪纸、书法和素描等特色课。体育课开设毽球、篮球、田径等特色课程,并分年级有层次地组建校队,有计划进行训练。区毽球、篮球和体育节各项比赛中,我校都取得不错成绩。
我们把学生的艺体活动也纳入课程体系,每项活动前期有策划,过程有管理,后期有总结,结束有评价,形成了以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三大节为主,诵读赛、书法赛、篮球赛等学科赛为辅的课程体系,学校各项活动定期举行,提升了艺体活动的课程价值。
(三)以“静心读写”厚实学生底蕴
“静心读写”是三年规划的特色项目。我们以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为核心,探索“课堂为主体,课外校外为两翼”的读写模式,实现了“培养能说会写学生”的规划目标。
一是经典打牢底色。把课堂搬到图书室,每周设两节阅读课,让学生诵读古诗文、阅读中外名著、走进经典,体会经典,厚实底蕴。
二是“三读”拓宽视野。把图书室的图书分配到班级,开展“晨诵、午练、暮省”三读活动。晨诵读美文,午练写随笔,暮省品经典,补充学科课程,开阔学生视野。
三是热点激活思维。低年级借助写话练习、中高年级借助课前三分钟演讲等形式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使经典阅读与热点解读相结合,回望历史与关注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四是活动构筑平台。开展读书报告会、班级读书沙龙等灵活多样的阅读活动,建立学生阅读档案袋积累阅读收获,开展书香班级、学生、家庭的评选活动,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
(四)以“用心养成”培养文明素养
习惯养成是三年规划重点项目。我们以“培养规则意识”为主题,以“年段养成手册”为目标,以“主体参与,注重体验”为途径,深入实施养成教育校本课程。
1.明确小目标。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对学生养成教育规范目标进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形成纵向成系列、横向相关联的养成目标和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要求,制定分年级、分时间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每月有重点,每周有内容,分层递进,逐步深化。
2.从诵读开始。开展制定习惯养成目标手册、背诵常规教育“三字歌”、习惯养成小目标达标等一系列活动,每个年级年内达成共同目标2个,60%的学生熟知《三字歌》,从会礼貌待人,文明用语,规距走路开始,做到守则记得清,规范做到位,逐步内化为自觉行为。
3.以抽测督促。组织习惯养成落实情况抽测,抽测内容涵盖习惯养成的目标、量化、分工、考核等具体内容。以习惯养成示范班级的评选为主线,坚持进行检查督导,评比量化,规范学生上下楼梯、书包整理、放入学队等文明素养,月月有主题、周周有中心、天天有内容,不断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
新校的设施配备为我们全面落实课程提供了可能。对于综合科目课程的实施,我们还将进一步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配备好课程落实的人,即相对固定的人,尽可能用专业教师上课;二是做好课程的评价,是看期末检测的成绩,还是学生外出比赛的成绩,抑或学生的体质监测报告,甚至是习惯养成情况、读书情况?这将是我们后期重点探索的课题。
三、我们的思考
学校的发展除了老师和学生,还有第三个人,就是家长。虽然他不在学校,但却和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三年发展规划的确立和实施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我们第二轮三年发展规划就是在征集广大师生、家长的意见基础上确立的。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本我们重点加强了家委会在三年规划实施中的监督作用。校级家委会实施《驻校办公制度》,每星期一次轮值到校办公,包括深入课堂听课,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参加学校管理会议,给孩子送课等,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全面监督规划的落实。
在日益密切的家校沟通中,我们也注意到:虽然家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家委会工作,参与学校管理,但由于大部分家长起点比较低,其自身能力和对三年规划的认识是有限的,他们更多的是配合我们的工作,很难对学校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实施三年规划各方助力中的一个短板。如何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提升家长的家教水平和整体素质,带动家长较高层次地参与学校管理,也是我们后期要研究的问题。
在规划制定和实施中我们也有困惑:三年规划对于我们更多的是作为三年的总计划,还没有达到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总抓手、总核心的高度。我们教师的层次和家长的水平也很难达到管理层的高度来认识三年规划。因此我们更多地把教师家长参与制定和实施三年规划的过程作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措施,引领参与的每个人投入到学校的核心工作上来。
另外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规划实施是一个渐进式推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脱离实际,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驻足停看,随机调整,才能保证规划顺利推进。高标高配的硬件设施为我们的规划实施增添了助力,有些项目的落实远远超过了预期,比如科研工作;也有些工作因为前期的论证比较慎重,没有完全按照时间节点完成,比如校园文化建设。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把三年规划纳入动态实施过程中,能按时完成的按计划完成,能提前完成的进一步延伸内涵,寻找新的生长点,实在完不成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论证,报请修订。
以上向大家汇报的是我们一年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一些做法,尽管我们没有做到最好,但我们一直向着更好的目标努力,这也是我们在三年规划实施过程中一直追求并践行着的“精细化管理”。
谢谢大家!
第五篇:制度变迁:从家庭承包经营到合作社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制度变迁:从家庭承包经营到合作社 张国平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教授
关键词: 制度变迁/合作社/产权/效率
内容提要: 虽然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但它没有也不可能完成农户和市场的有效连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亟需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主体,合作社的内在属性使其可以成为这样适格的主体。针对对合作社的产权结构和制度安排的质疑,作者认为,合作社的产权结构应当是清晰的,而通过改革和创新,合作社的制度安排也可以是有效率的。我国农村的市场主体由家庭向合作社过渡,应当是制度变迁的逻辑轨迹。
一、从农户到合作社是制度变迁的逻辑轨迹
制度与经济发展存在着清晰的双向关系,制度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进程,经济发展可以而且确实经常导致制度变迁。[1]我国近年来的农村合作社就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诱致性变迁的结果。诱致性制度变迁是由经济发展引起并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动因而自发的一种制度变迁,它是个人或自愿性组织为响应获利机会而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对现行制度的变更、替代或新制度安排。[2]诱致性制度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变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要有外在利润存在,即存在由于制度不均衡导致的获利机会,并且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制度变迁的成本包括改革的机会成本(进行制度创新所必须放弃的旧制度所可能带来的净收益)、新制度的组织实施成本(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费用)以及制度转换的摩擦成本(废止旧制度的费用、消除因利益格局变动而引致的社会摩擦和改革阻力的费用);二是要有制度的发明者自发组织实施,其主体是个人或自愿性团体;三是它要受到制度环境和其他制度安排的制约;四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渐进的。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以对新制度需求为前提的,故又被称为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通常,对新制度的需求是因现有制度安排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趋利的动机促使社会成员去改变现有的制度安排;当该社会成员有能力实现制度的更新时,新的制度就会诞生。我国现代农业合作社就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为满足农业市场化经营需要创新的结果。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冲破了社会主义农业的传统体制,实现了集体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农村家庭的经营主体地位,农户成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微观经济组织。家庭承包经营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以户为单位的家庭分散劳动和独立经营,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其次,集体和农户签订承包合同,实行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最后,在家庭承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包经营中家庭享有剩余索取权。实践证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从我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实践来看,虽然“分”的功能得到了加强,而“统”的功能则被弱化,许多农村集体的统一经营已经严重弱化甚至不复存在。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面对跨国企业的竞争,家庭承包经营的不足就逐渐暴露。分散经营的农户由于缺乏组织,在产品的销售和材料的采购中难以和其他强势的市场主体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当然,这不应该是否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理由,而是反映了家庭承包经营对制度创新的需求;这更不能归咎于我国农民,他们是世界上最勤劳智慧的群体。要克服“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制度创新,组建农业合作社,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正如山田定市所说,“具有合理性的家庭农业经营,在这样的现代社会中仅仅依靠自身的单个的努力来实现延续和发展,则是十分困难的。它的存续和发展,需要农业经营者之间的合作„„,这是不可忽缺的条件。” [3]
按照经济学家布坎南的“分散化理论”,大企业有利于分工但会降低经营的灵活性,小企业有利于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但不符合生产社会化的要求,竞争和抗风险能力较弱。合作社的双层经营体制可以化解企业经营规模的两难困境:合作社通过共同的经营促进社员的经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营,合作社和社员主要以对方为经营对象,把大、小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分散寓于集中,集中寓于分散;社员创办合作社共同经营是为了做单个经营者不能经营的业务,但合作社也不剥夺社员独立经营者的地位;社员的产品通过合作社加工销售,合作社则向社员提供生产资料和服务,合作社是批发商,而社员是零售商。相对于家庭承包经营,合作社是更加理性的选择。
应当强调的是,由家庭承包经营到合作社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但诱致性变迁的深度和广度往往不能满足社会制度供给的需求。所以,我国合作社制度的推行更需要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以强制性制度变迁适时替代诱致性制度变迁。因为,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国家强制力或者政府命令推动和实现的制度变迁。[4]由于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可以降低制度变迁中的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
二、合作社的产权结构应当是清晰的
企业是个体之间交易产权的契约。作为企业参与者的成员必须对自己投入的生产要素拥有产权,否则就无权签约。这也意味着明确的产权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没有企业成员清晰的产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由于1995年在曼彻斯特召开的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次代表大会修订了成员经济分享原则,强调了在社员缴纳的股金中要有一部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分成为合作社的共同财产,在剩余分配中也要拿出一部分建立公积金,至少有一部分是不能分的。[5]因此,合作社的产权结构经常被质疑是不清晰的。笔者认为,这一质疑是不成立的。国际合作社联盟的成员经济分享原则强调合作社应当有不可分割的共有财产和公积金,并不意味着合作社的产权不清晰。现代股份公司中也存在不属于股东的法人财产,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法人财产没有产权归属,股东拥有的股权也是产权清晰的表达方式。虽然公司中的公积金也是不能分配的,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认为公司的产权是不清晰的,因为这并不影响其计入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也不影响股东在转让股权时将其作为转让价格的组成部分。国际合作社联盟的成员经济分享原则并没有禁止合作社成员在退社时可以取得这部分权益,也没有否认在合作社清算时社员可以取得这部分权益。而且,现代农业合作社普遍放弃了公共积累不可分割的限制,使公共积累的产权趋向明晰化。如丹麦农业合作社允许把未分配利润划入社员的个人账户,社员可以在退休时提取。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成员资格终止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章程规定的方式和期限, 退还记载在该成员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对成员资格终止前的可分配盈余, 也可以退还。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一方面考虑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产权关系不明确的公积金的提取会影响到成员的合作愿望和成员的财产权利, 因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公积金制度也作了比较灵活的处理: 一是是否提取公积金由合作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社自己决定, 没有设置法定公积金制度;二是提取的公积金量化到每一个成员, 记载在成员账户中, 并作为成员参与盈余分配的依据, 以保护成员的财产权利;三是成员退社时可以按照成员账户中的记载, 带走其出资和相应的公积金。应当说,我国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这一规定发展和完善了国际合作社联盟的成员经济分享原则。
合作社的限制资本分红和按交易额分配的分配原则,也是合作社的产权是否清晰受质疑的原因。确实,从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开始,国际合作社运动始终限制资本分红和坚持按交易额分配,以体现劳动雇佣资本,反对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理念。虽然合作社的原则曾经几度修正,但这一原则却始终没有改变。笔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合作社缺乏清晰的产权安排。首先,合作社的这一原则只是限制资本分红,没有禁止资本分红,社员得到的约等于银行利息的股息,应当属于资本所得。对于这一部分所得,合作社的分配制度中不仅有清晰的产权主体,而且承认产权主体的产权差异,因为根据成员不同的出资额,他们的资本所得也有相应的区别。其次,按交易额分配也是按照产权分配的一种形式,因为合作社的盈余(起码是部分)是在合作社和成员的交易中形成的,社员的交易额等于向合作社投资,按交易额分配也就是按社员的股份分配,这种制度很好的将社员权利与资本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美国新一代农业合作社制度就要求,股金额度与交售农产品数量相联系,一个社员必须承购与其农产品交售额相应的股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金。如果社员不能提供合同规定数量和质量标准的农产品,合作社就从市场上购买产品,并按市场价格记入该社员账户。[6]在我国,还有一种质疑合作社产权清晰的观点,认为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本总额中,社员的股本只占极少的份额,大量是信用社长期形成的公共积累,而公共积累中又有相当部分是属于国家减免税等政策优惠形成的,所以信用合作社的产权属于社员所有、集体所有、还是国家所有就十分模糊。笔者对这种观点不能苟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原始股金是由社员入股组成的,所以产权应当属于入股社员。国家优惠政策给信用合作社形成的利益和积累,应当属于入股社员的所有者权益,不能影响产权的归属。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三十七条也规定,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形成的财产量化到成员,按比例分配给社员。
合作社是客户所有的股份经济,其产权是清晰的。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亨利.汉曼斯在对农业合作社的产权的分析中,十分肯定合作社具有的低成本的产权优势。因为合作社成员间利益的同质性,即合作社成员与合作社之间交易的相似性,或者更正确的说是指合作社所作的决定对每个社员影响的相似性。[7]新制度经济学对合作社的态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承认合作社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据在于它既利用了其成员固有的当地信息源和信任资本,又利用了自我雇佣的优势,因而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另一方面认为同企业相比,合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作社的制度安排会造成低效率。可见,新制度经济学虽然置疑合作社的效力,但也承认合作社的产权优势。
三、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可以是有效率的
如上所述,新制度经济学虽然肯定合作社的产权结构,但质疑合作社的效率。我国以往合作社的实践对此的回答也相对是负面的。当我们重辟中国的合作社之路之时,我们必须面对这一话题,毕竟,缺乏效率的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中是难以生存的。笔者认为,国际合作社的实践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制度创新的丰富资源,合作社的制度安排是可以有效率的。
传统合作社的资本积累限于社员的出资,有限的融资渠道使合作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现代合作社在内部募集资金的同时,也向外部募集资金。美国新一代农业合作社就允许向非社员发行优先股。芬兰1989年《合作社法》也允许合作社向非社员发行股票。[8]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十五条规定,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成员总数二十人以下的, 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 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2004 年《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规定,社员认购股金应当在50%以上,可以向外部发行优先股。合作社向非社员募集优先股,既可以增加资本供给,又可以防止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资本对合作社的控制,因为优先股没有表决权。合作社制度的这一变迁使其可以克服其传统的融资渠道狭窄的不足,形成和其他市场主体竞争的规模效应。据国际合作社联盟统计,美国已有14家农场主所有的合作社进入了全美500强,加拿大10家最大的企业中合作社企业不低于8家。1991年美国农场主合作社的营业额高达1750亿美元,其中有11个合作社营业额超过了10亿美元。芬兰最大的乳制品联合生产企业瓦利奥公司,是由47家乳制品合作社所有的股份公司。[9]法国农业银行不仅是法国最大的合作社银行,也是法国最大的银行。农业银行共有360多万个会员,职工66万多人。在农村村镇一级,法国农业银行设有3000多个办事处,省一级有56个地区营业中心。它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农场经营主,每10个农业经营者中,就有9个是农业银行的客户。农业银行还负责发放国家对农业的优惠贷款,它的份额占90%左右。[10]
在法人治理方面,传统农业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表决制度,所有的社员有平等参与管理的权利。传统农业合作社选举的管理者就是社员,不是职业经理。传统合作社的管理人员通常实行不计报酬的荣誉职务制度,没有明确的责、权、利。这种法人治理相对于股份公司存在明显劣势。以韦伯夫妇等为代表的社会改良主义学派也认为,合作社的重要缺陷之一是管理上的低才能。但是,现代农业合作社的法人治理已经出现了和以往不同的特点。一是有较为完善的组织机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构。如美国新一代农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通常包括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二是在认可一人一票的同时也允许例外。美国目前约有一半以上的农业合作社采取不等额投票制度,额外投票权通常以交易量为基础,或以持股量为依据,或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民主管理并非等同于一人一票,只要合作社为多数社员控制,就仍然是民主管理。当然,为了合作社民主管理的传统,各国对额外投票权设置了一定的限制。美国要求一人投票权不能超过总投票份额的20%。德国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一人最多不得超过三票。三是现代农业合作社实行专家管理,从合作社外部聘请训练有素的职业经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洲最新修订的合作社法打破了合作社董事会成员全部由社员组成的传统,允许合作社有25%的非社员董事,在社员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引入外部专家。[11]
按交易额返还盈余是传统农业合作社重要的分配制度。传统农业合作社只能支付有限的资本报酬,然后是按交易额返还盈利,而不论社员投资额的差异。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社员大户的利益。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分配趋向多元化,可以按劳动量分配、按交易额返还,也可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现代农业合作社开始承认非社员投资的资本报酬:对外来资本实行按股分红,合作社内部实行按交易额返还。如瑞典将经营活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非营利性业务,包括粮食收购、加工、出口与饲料、种子、化肥供应等,这部分经营对象主要是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社员,对这部分的股份实行有限的资本报酬,红利不超过7%或按交易额返还;另一部分是营利性业务,包括农业机械和燃料销售,其经营对象不限于合作社社员,并给这部分股份以较高报酬。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规定按照交易额返还的盈余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百分之六十, 允许对按交易额返还后的盈余, 按照成员账户中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比例返还。
传统农业合作社不允许外部雇工,因为雇佣外部工人和不允许资本雇佣劳动的理念相悖。在这种雇佣关系中,雇主是全体社员,他们的生产资料表现为资本;雇员则是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雇佣工人的劳动表现为雇佣劳动;合作社实际上就通过占有他人剩余劳动来实现利润。实际上,合作社出现少量的外部雇工,并不意味这合作社的变质,而只是发展过程中的变异。合作社作为资本关系的否定形式,虽然在社员内部否定了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生产,但并没有否定其外部的资本关系,它并没有否定以商品经济为基础、雇佣劳动为特征、剩余价值生产为目的的制度。由市场环境所决定,合作社也必须以商品生产或商品经营者出现,为了实现社员收入最大化,可以集体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另外,合作社与资本主义企业的竞争,也迫使其制度发生某种变异。马克思曾指出:包含在资本本性里面的东西,只有通过竞争才作为外在的必然性现实地暴露出来,而竞争无非是许多资本把资本的内在规定互相强加给对方并强加给自己。[12]资本主义企业在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同合作社竞争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合作社。早在20世纪初,英国的生产合作社中,就有40%的工人不是雇佣他们的那个合作社的社员 [13]。1982年,法国4003个供销合作社就有雇工10.5万人,平均每个合作社26.2人 [14]。合作社的变异是在未改变其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发生的某些调整,合作社的变质则是对其基本制度的否定。为了防止合作社变质,应当适当限制合作社的雇工人数,如蒙德拉贡合作社规定每个合作社雇工人数不得超过全部社员的10%,超过这一限制将违反有关合作社与人民储蓄银行的契约,会被取消人民储蓄银行和其他单位对该合作社的贷款和技术援助。[15]
合作社是作为股份公司的对立物出现的。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成功的合作社,在思想上已是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混合体。合作社航行在河道的两边,一边是市场,它要求合作社必须实现商业性的运作;另一边是人文关怀和社会的目标。[16]经济效率已成为农业合作社的重要价值诉求,也是合作社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一些合作社已经实现了和股份公司的链接,甚至将主要经营业务转入股份公司。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洲最新修订的合作社法就允许合作社投资于合伙或公司。[17]法国农业银行也大量购入了非合作制金融机构股份,包括意大利Bank Inteso16%的股份、法国Credit Lyonnais10%的股份、希腊Commercial Bank6.7%的股份、葡萄牙BES9%的股份以及波兰ELF66%的股份。这些关联企业虽然都不是合作社但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都作为其子公司存在。[18]日本农协和韩国农协中央会还注册了许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其中,日本农协下属的这类公司超过了160家,韩国农协中央会下属的这类公司有8家。[19]为减少合作社的投资风险,有些国家也会禁止合作社投资于高风险的领域,尤其是公司债券和普通股票。如在美国联邦注册的信用合作社只能从事以下投资:(1)购买国债或政府担保的债券;(2)入股受联邦储贷保险公司或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险的储蓄信贷协会、互助储蓄银行;(3)购买完全归政府所有企业发行的银行债券;(4)购买共同债券或由政府部门指定托管人托管的受益期权;(5)入股信用联社;(6)入股联邦保险的信用社;(7)购买其他任何与信用社业务直接相关的组织的股份或债券,但总额不超过信用社资本金的1%,不能获得某个金融机构的控制权;(8)入股全国信用社资金清算中心;(9)购买各州或政治团体下属机构(包括代表处、企业等)的债券,但对单个发行人的投资不能超过信用社资本金的10%。
注释:
[1]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2]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3]〔日]山田定市:《现代合作社论》,李中华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4]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5]参见丁为民:《西方合作社制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280页。
[6]杜吟棠:《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7] 亨利.汉曼斯:《企业所有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8]杜吟棠:《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9]夏英:《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合作社及其发展问题》,载《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18期。
[10]李先德:《法国的农业合作社》,载《世界农业》1999年第3期。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11]夏英:《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合作社及其发展问题》,载《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18期。
[12]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160页。
[13]参见丁为民:《西方合作社制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279页。
[14]参见丁为民:《西方合作社制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280页。
[15]参见丁为民:《西方合作社制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页。
[16]夏英:《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合作社及其发展问题》,载《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18期。
[17]夏英:《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合作社及其发展问题》,载《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18期。
[18]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信用合作社研究中心:《合作制还是商业化:信用合作社资本结构创新的实证分析》载《金融研究》2002年第1期。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19]曾爱国、符纯华:《现代世界合作社经济》,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出处:《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