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中国作品(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16:1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声乐中国作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声乐中国作品》。

第一篇:声乐中国作品

一、中国作品

(一)民间歌曲 牧歌

嗄达梅林

燕子

阿瓦日古里 思恋

页里麦

我等你到天明 赛吾里麦

送我一支玫瑰花 曲蔓地

举杯祝贺

在银色的月光下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百灵鸟你这美妙的歌手 手挽手

玛依拉

嘎俄丽泰

在那遥远的地方 小河淌水

(二)艺术歌曲 卖布谣

渔光曲

长城谣

花非花

点绛唇·赋登楼 梅娘曲

铁蹄下的歌女 春思曲

思乡

红豆词

玫瑰三愿

月之故乡

教我如何不想他 我住长江头 大江东去

满江红

阳关三叠

乌夜啼

牧羊姑娘

羊屏山

忆秦娥·娄山关

蝶恋花·答李淑一

菩萨蛮·黄鹤楼

沁园春·雪

黄水谣

黄水谣——选自《黄河大合唱》

黄河颂——选自《黄河大合唱》

黄河怨——选自《黄河大合唱》

思乡曲——电影《海外赤子》插曲

生活是这样美好——电影《海外赤子》插曲 春天来了——电影《海外赤子》插曲

我爱你,中国——电影《海外赤子》插曲

祖国的春天——声乐组曲《祖国四季》之一《春》 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

——声乐套曲《祖国四季》之三《秋》 草原夜色美

雪花

金风吹来的时候

二月里来

幸福在哪里

歌唱你啊,祖国

当归谣

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草原之夜——电影《绿色的原野》插曲 我爱梅园梅

驼铃

美丽的孔雀河

大海一样的深情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英雄赞歌——电影《英雄儿女》插曲

拉骆驼的黑小伙

祖国之爱——电影《元帅与士兵》插曲 我和我的祖国

这就是我的祖国

祖国,慈祥的母亲

我的祖国妈妈

啊!中国的七地

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永远为祖国放哨

祖国!永在我心中

我爱祖国的蓝天

清晰的记忆

故乡的小路

我骑着马儿过草原

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

——电视系列片《共和国之恋》主题歌 江河万古流——电视片《九州方圆》主题歌 送上我心头的思念

长江之歌——电视片《话说长江》主题歌 故乡

天下黄河十八湾

一支难忘的歌——电视剧《蹉跎岁月》主题歌 牧马之歌

松花江上

思乡曲

嘉陵江上

长城永在我心上

生命的星

那就是我我爱你,中华

北京颂歌

怀念战友

古老的歌

大森林的早晨

但愿不再是梦里

妈妈教我一支歌

妈妈留给我一首歌

多情的土地

海上女民兵

啊!樱花

心上人像达玛花

晚会圆舞曲

红杉树

秋收——电影《白毛女》插曲

乌苏里江

再见吧,妈妈

春天来了

彩云与鲜花

中华,中华,亲爱的妈妈

党啊,亲爱的妈妈

打起手鼓唱起歌

春光曲

蓝天里有一颗会唱歌的星

黑孩子塞琳娜

我站在铁索桥上

克拉玛依之歌

请允许

岩口滴水

科学的春天来到了

延安颂

飞向无限想往的明天

林中小鸟

周总理,您在哪里

梅岭三章

歌唱井冈山

古田颂歌

歌唱遵义

雄伟的天安门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祝酒歌

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追寻

海风啊海风

假如你要认识我过去的事情不再想——电视剧《手足情》插曲 摘一束玫瑰送与你——电影《幽灵》插曲 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

……

第二篇:声乐作品赏析

外国声乐作品赏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等。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黛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

门德尔松曾经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在众人面前展示。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

蒙特威尔第(1567—1642),意大利作曲家,作品有《奥菲欧》《坦克雷与克罗伦达之战》《尤里适斯回国》等。他是意大利作曲家,对歌剧、和声学、交响乐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他的歌剧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批歌剧,包括《奥菲欧》(Orpheus)、《坦克雷与克罗伦达之战》、《尤里适斯回国》、《朴比的加冕》。而其他很多作品已经遗失。

从许多方面来看,蒙特威尔第的歌剧甚至比瓦格纳或普契尼的作品更符合现代人对歌剧的概念。就我们的观点来说,出现于蒙特威尔第之前的音乐,甚少具有斐然的个人风味,唯独蒙特威尔第在这方面显得出类拔萃。他那强而有力、风味盎然,又能将心境表达淋漓的声音,藉着清晰直接的方式,赞颂著人生的喜怒哀乐。

歌剧占去蒙特威尔第绝大部分时间。他的搭档是裘里欧·史卓希。这两人都对剧本和情节表现抱持坚定的理想。两人对文诌诌、典雅脱俗的语言同表鄙夷,只对角色的合理发展感兴趣。他们共同寻求音乐的真理,认为角色的本质要比一些不相干的音乐更具重要性。最重要的作品当属《奥非欧》。

他一生共创作了九部牧歌集、二十一首宗教牧歌、二十一首三重唱、十五首三声部谐谑曲、十首二声部谐谑曲、近百首宗教作品和几部绝对堪称精品的歌剧《奥菲欧》、《波佩阿的加冕》等。这些还不包括他已经失传的众多作品。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他是歌剧方面的专家,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其作品地位足以与巴赫及贝多芬相提并论,亦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由巴洛克时期 转向古典主义时期。1791年莫扎特逝于维也纳,年仅35岁。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幼年时被誉为“音乐神童”,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1787年10月的一天,莫扎特与歌剧《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一起散步时说:“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魔笛》上演后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为濒临崩溃的莫扎特带来难以形容的最后的欣慰。1791年12月4日深夜,他躺在冷冷清清的病榻上,喃喃自语地想象着《魔笛》的演出:第一幕结束了…….现在开始夜后的咏叹调……凌晨1点,他悄悄地阖上了双目。此时,豪华的威登歌剧院灯火辉煌,舒适的包厢座无虚席,维也纳各界人士济济一堂,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大师的新作《魔笛》。

最初并没有人知道莫扎特,比起长寿而晚成的海顿来,莫扎特刚好相反——短命而早熟。然而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却为人们创造出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其中包括: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三、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由于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因而使乐曲的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

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吉亚卡摩·普契尼,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著名的有《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等。他是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流派追求题材真实,感情鲜明,戏剧效果惊人而优于浪漫主义作品。普契尼的音乐中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

三幕歌剧《托斯卡》1900年1月24日初演于意大利罗马,剧本由贾可萨根据莎尔多的剧本改编,是普契尼最著名的四部歌剧代表作之一。

普契尼的两幕歌剧《蝴蝶夫人》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剧,通过一个纯真、美丽的姑娘的悲惨命运,对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进行了批判。普契尼在音乐创作中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越后狮子》、《樱花》等日本民歌来刻画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的心理。这部作品是普契尼的 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歌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名作。

《啊,明朗的一天》是这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曲子,是蝴蝶夫人在第二幕中所唱的一首咏叹调。平克尔顿回国后,女仆认为他不会回来,但忠于爱情的蝴蝶夫人却不停地幻想着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平克尔顿乘军舰归来的幸福时刻。她面对着大海,唱出了著名的咏叹调《啊,明朗的一天》。普契尼在这里运用了朗诵式的旋律,细致地刻画了蝴蝶夫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向往。音乐近似说白,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蝴蝶夫人盼望丈夫回来的迫切心情。

《艺术家的生涯》,四幕歌剧,又名《波西米亚人》、《绣花女》,由嘉科萨和伊利卡编剧。1896年2月1日由托斯卡尼尼指挥首演于意大利都灵。

3幕歌剧《西部女郎》,同样改编自美国剧作家贝拉斯科的同名戏剧,由曾加利尼与奇维尼尼撰脚本,作于1910年,该年 12月10日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由托斯卡尼尼指挥首演。

普契尼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取材于C.戈齐的神话剧,在这部作品里他坚持了创作的现实主义原则,摆脱了原著的象征性,使全剧充满生活气息,人物都是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他在这里一反过去常采取的抒情室内风格,恢复了几乎被人忘却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有雄伟的合唱、辉煌的独唱段落、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等。由于戏剧的背景是古代中国,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但其他方面并无中国特色。他在剧中广泛运用了欧洲的古调式,有些表现性强的场面,运用现代和声,形成不协和的多调性结合。可惜写到第三幕时普契尼因病逝世,剩下的部分由他的学生F.阿尔法诺根据他的草稿完成。1926年4月,当《图兰朵》在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在第三幕临近结尾时放下指挥棒,转向观众低声宣布:“大师的作品在这里结束。

1884年创作歌剧《维利》参加松佐尼奥音乐出版社举 办的独幕歌剧比赛。《维利》基于海涅首先运用的一则传奇故事,A.亚当在舞剧《吉赛尔》中亦用过,叙述众幽灵报复遗弃末婚妻的负心男子罗伯特,让他在急速的舞蹈中无法解脱,至死方休。这一类型的题材明显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对于意大利歌剧的影响。《维利》虽在比赛中败于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土》,但改成两幕歌剧在都灵首演却十分成功。

三幕歌剧《托斯卡》1900年1月24日初演于意大利罗马,剧本由贾可萨根据莎尔多的剧本改编,是普契尼最著名的四部歌剧代表作之一。剧情为:1800年,罗马画家马里奥·卡伐拉多西因掩护政治犯

安格洛蒂脱逃而被捕受刑。歌剧女演员托斯卡正热恋着他。警察总监斯卡皮亚以处死马里奥来胁迫托斯卡委身于他。托斯卡被迫假意允从,警察总监则答应搞一次假处决使马里奥获得自由,托斯卡在拿到警察总监签发的离境通行证后,趁其不备,刺死了他。黎明时,马里奥被带往刑场,托斯卡告诉他这只是假处决。谁料这是警察总监耍的花招,马里奥真的被处决。她刺死总监之事也已暴露,终于跳墙自杀。歌剧揭露了统治者的虚伪、贪婪和奸诈,歌颂了被压迫者的高尚情操。剧中的咏叹调十分著名。这里选用的是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 和卡伐拉多西的咏叹调《星光灿烂》。其中《星光灿烂》是剧中最著名的咏叹调,是卡伐拉多西在第三幕中所唱。黎明,他走上刑台,即将被处决。远远望见梵蒂冈和圣·保罗大教堂,天空清亮,星光闪烁,一道暗淡的光线预示着黎明的到来。卡伐拉多西深情唱到:“……甜蜜的亲吻,和那多情的拥抱,使我多么惊慌,她面纱下美丽的面容和身材……”正是因为作者把最丰富的感情融汇于完美的形式中,使这首咏叹调永传后世。

中国声乐作品赏析

萧友梅(1884-1940)字思鹤。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广东中山县人。1901年赴日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声乐,在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哲学、教育学。曾编写《风琴教科书》、《钢琴教科书》、《小提琴教科书》、《和声学》、《普通乐学》等。论著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等。

他是我国较早上掌握西洋近代作曲理论,进行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作有一百多首歌曲,两部大会唱,两首弦乐四重奏,两首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均改编为管弦乐曲),一首大提琴独奏等。《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歌曲表达了爱国思想。他的歌曲作品大部收入《今乐初集》、《新歌初集》、和《新学制唱歌教科书》。

黄自(1904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字今吾,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中国著名作曲家,是黄炎培之侄。

黄自幼饱读诗书,尤爱音乐。著名的音乐家贺绿汀、朱英、江定仙、林声、林声翕、刘雪庵等,皆乃黄自门生。

黄自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写作了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最重要而且数量最多的是声乐作品。1933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出版了黄自的独唱歌集《春思曲》,其中包括《思乡》、《春思曲》和《玫瑰三愿》三首作品,均为黄自抒情歌曲的代表作。

《思乡》由韦瀚章作词,1932年创作完成。顾名思义,此曲描写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曲为bE大调,开篇标有行板(Andante)速度,但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常根据情绪上的需要做一些节奏上的变化处理。乐曲开始,在钢琴弱力度的铺垫下,伴奏旋律展开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早春画卷。伴奏旋律第一句的#F、G、bB三个音,在声乐旋律的第一句再现,对应歌词中“柳丝”二字,#F这个音乍听似乎觉得很多余,仅用G、bB两个音对应“柳丝”二字,在一拍半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不会给听觉上带来多大的差异。但仔细一想,“柳”这个字在汉语声调中读上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三声(∨),试将伴奏旋律中的D音填充至声乐旋律的空半拍上,音响效果就变成了D、#F、G,在五线谱上依次排开,产生了这样的旋律线条。这三个音的构成不正是“柳”这个字的声调吗?虽然D这个音并没有从演唱者的口中唱出来,而是由钢琴演奏出的,但他们结合在一起产生的效果,带给听众的正是上声音的感觉。试将#F去掉,只用G、bB二音,“柳”字就容易带给人阳平,也就是二声“刘”的感觉。如由初学演唱或普通话音韵掌握不好的学生来演唱,很容易带给听众错觉。黄自一向很注意旋律和歌词声调的配合,注重旋律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这一切得归功于黄自年少时喜爱歌唱的亲身体会吧。也正因为他深厚的家教渊源和日后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造就了其良好的文学功底,才使得歌词与曲调之间能够结合得如此完美。

接下来的两句,“清明才”、“独自个”也采取了与第一句“柳丝”一样的节奏型,使人觉得规整,情绪平静。黄自有可能是写完这三句后再写得前奏,如此前后呼应,一举多得,也未可知呢!开篇的三句,为听者描述了游子独坐窗边,黯然无语,平静却又稍显忧郁的画面。通过“更那堪”三个字的渐强将情绪推至本曲的第一个高潮,F上的“墙”字在瞬间冲破了之前情绪上的压制,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冲劲,很是形象。之后的“不如归去”四个字在演唱时一般都做渐慢处理,以表达游子强烈思乡之情。

情绪上的第一次变化由作品14小节的后半部开始展开。伴奏的渐慢(rit)回至原速(a tempo),带给人一种紧张、烦乱甚至是慌忙的气氛。钢琴左手进行F—E—bE—D—bD—C的半音下行,配合右手高音A—#A—B—C—#C—D的半音上行,逐渐拉开了音域幅度,再通过一气呵成的渐强,将这种急切的情绪推至全曲的第二个高潮:G音的“问” 此时马上又改换成了一种热切的、询问式的情绪,“随渺渺微波是否向”8个字,演唱时一般会急促些,而伴奏在这里也变得简单,有利于两者的配合。从“南流”两个字才又回到原速,最后引发了作者“我愿与他同去!”的无限感慨。伴奏旋律也悄然无声地随着曲终的情绪轻轻地、慢慢地消失在思乡意境中。

使用中国古代诗词的名称和内容于音乐作品的创作,是20世纪早期中国音乐家从事音乐创作的一种尝试,黄自也不例外。他创作歌曲喜欢用古典诗词,《花非花》(白居易)、《峨眉山月歌》(李白)、《点绛唇·赋登楼》(王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等,都是其作品中的优秀之作。如苏轼的《卜算子》,其寓意幽远,用字精辟,透出一种神秘而虚无缥缈的意境。黄自善用精练简洁的音乐语言表现诗词意境,所以全曲仅十一小节,印象派的和声写作手法贯穿始终。谱面看似简单,仔细分析却有丰富的内涵。此曲旋律采用五声D商调式,和声则采用D羽调式,和弦基本上采用三度叠置。虽然全曲篇幅不长,但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十二个半音音级均在内声部中一一出现,整体结构工整严谨,丝毫没有影响到整首曲子的五声性结构。钢琴伴奏与声乐相得益彰,个性鲜明。除了上述艺术歌曲外,黄自的爱国歌曲是其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了。《抗敌歌》、《赠前敌将士》、《旗正飘飘》等均在当时广为传唱。其中以《抗敌歌》和《旗正飘飘》为例,节奏雄健有力,曲调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热情。钱仁康先生曾这样评价这两首作品:“不仅是黄自声乐作品的代表作,也属于„五四‟以来最优秀的合唱之列。”黄自被当时的音乐界誉为“爱国歌曲之王”。

廖尚果(1893--1959),即青主,中国音乐理论家。

1928年,他在上海经营一间以出版乐谱为主的书店,出版了他的作品《大江东去》、《清歌集》等。不久,书店倒闭,1929年,他应萧友梅之邀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并担任校刊《音》和《乐艺》季刊的主编。他在《乐艺》上发表的著译和作品共有60多篇。还编写出版了两本音乐美学著作《乐话》(1930,商务印书馆)和《音乐通论》(1933,商务印书馆),以及他与华丽丝合作的歌曲集《音境》(1931,商务印书馆)等。

廖尚果的歌曲创作除了取法F.舒伯特之外,还受H.沃尔夫的影响。在照顾字音的自然平仄的同时,特别留意字义的轻重,依照朗诵的原则考虑旋律的进行。他为此写过《作曲和填曲》一文,阐述他的观点,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体现。如《大江东去》一开头就具有前人称赞苏东坡所说的“天风海雨逼人”的气势,基本上是朗诵式的,却不失其旋律美;中段“遥想公瑾当年”以后,长吟咏叹,豪迈风流;结尾“人生如梦”,好像是消沉下去了,但是“一尊还酹江月”依然给人健翮冲霄之感。歌曲《我住长江头》以流畅动听的民歌风曲调,表达了恋人的坚贞信念和崇高情操,是一首意境深远的抒情歌曲。

廖尚果的音乐思想深受西欧“表现派”理论家H.巴尔及18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在《乐话》《音乐通论》等专著和给国内一般音乐朋友一封公开的信、《我亦来谈谈所谓国乐问题》、音乐当作服务的艺术等论文中,阐述了他的“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和“音乐无国界”等观点。此外,他还介绍过W.A.莫扎特、L.van贝多芬、R.舒曼、F.肖邦、R.瓦格纳等著名音乐家。他的音乐思想在当时一些专业音乐工作者中有一定影响。

第三篇:20世纪40年代中国声乐作品创作叙事

20世纪40年代中国声乐作品创作叙事

摘要: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下,歌曲创作以多样的体裁形式和题材内容发挥着宣传思想、鼓舞斗志的功能作用。本文从学术史的视野出发,着重从抗战后期的声乐创作、解放战争时期的声乐创作、流行歌曲创作、艺术歌曲创作进行宏观阐释,旨在为凝练声乐创作经验提供借鉴。

关键词:20世纪40年代;歌曲创作;声乐创作

在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40年代是一段极为复杂和重要的历史时期。国际上,1945年9月2日,在日本东京湾的密苏里战舰上,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号角中结束;在国内,继8年抗战胜利之后,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内革命战争的对峙、较量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一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历史进程中,声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唱起到了激励军民抗战杀敌、宣传抗日鼓舞斗志的作用。从学术史的视野出发,这些声乐作品和演唱形式也成为我们现今探索、学习、借鉴和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基于此,本文从20世纪40年代中国声乐作品创作的视角,宏观地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声乐作品,旨在提炼学习优秀声乐作品创作的经验,并合理地予以继承与发扬。

一、抗战后期的声乐创作

抗战后期的声乐创作是指以抗日战争为题材而进行的歌曲创作,这是顺应历史潮流而创作出的时代性艺术作品,完美呈现了抗日战争时代背景与音乐艺术的巧妙结合。在抗战的烽火中,声乐作品的创作更多地倾向于表达民族的生死存亡,自发地将“救亡图存”作为这一历史时期声乐作品创作的核心理念。运用声乐作品来唤醒民众,鼓励抗战、争取自由,社会各个阶层以各种形式投入到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民族自救运动之中。作为这个时代中的一员,声乐作家利用声乐作品的创作描绘出一幅全民抗战的历史画卷。他们运用歌词文字的表意性与音乐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诠释了自身寄托在声乐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记录了社会各阶层抗战的实况,讴歌了为抗战奋斗的仁人志士,谴责了汉奸的罪行,咒骂了侵略者的残酷暴行,激励了全民抗战的实现,为中国抗战胜利提供了文化食粮和精神武器。

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属于我国抗日战争的后期,以延安、重庆和南京三个政治、文化中心作为辐射点,其每一区域的抗战声乐作品在思想和内容上并不是截然不同。这段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你这个坏东西》 《安息吧,勇士》 《孩子你去吧》 《锄奸谣》 《中华民族好儿女》 《牧羊女》 《战斗生产》 《团结就是力量》 《歌唱二小放牛郎》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古怪歌》等等。这些作品的音乐语言风格具有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色,通常采用呼唤式高昂音调辅之以动力感的节奏,并采用切分节奏和休止符的交替运用,节奏的强弱关系明显,大调类的作品往往居多。此时的声乐作品大多情绪饱满,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具有感召力。此外,这些抗战声乐作品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时代性的凸显,在创作的过程中音乐家充分重视音乐语言的组合与运用,他们通过歌词的生动形象和旋律的律动感,在吸收民间音乐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展现出了声乐作品所要阐释的团结群众、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思想内涵与全民抗战的理念,表达出民族呐喊的心声,吹响了抗战的号角。

《团结就是力量》(牧虹作词、卢肃作曲)是1943年夏天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从这首歌曲的旋律中可以看到,歌曲较多使用四度音程的跳进、接连六度的大跳,休止符和附点音符穿插其中,C大调明亮的色彩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进行曲风格。这首歌曲不但色彩鲜明,歌词也朗朗上口,在歌曲旋律旋法中虽然是进行曲的风格,但是整首歌曲充分利用了我国民间音乐五声音阶的素材,具有强烈的民族因素。因此,《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抗战歌曲在音乐的创作上是中西方音乐文化巧妙结合运用的成功实践,歌曲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在历史的行进中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至今仍为人们广为传唱。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声乐创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走到了命运的分叉路口,面临着两条道路的艰难抉择。在和平、民主、独立与内战、独裁、卖国的两种势力较量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声乐艺术也悄然生长,出现了新的景观。它运用生动而富有韵律感和战斗性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解放战争的历史素描画卷。毛泽东在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到: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所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根据这一思想的指导,共产党所领导地区的声乐作品创作获得了全面丰收,创作出一批有影响力、有群众性的声乐作品,像《辽沈战役组歌》 《淮海战役组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说打就打》 《打得好》 《我为人民扛起枪》 《咱们全是子弟兵》 《战斗进行曲》 《人民的坦克兵》 《炮兵进行曲》 《解放区的天》等等。这些歌曲有的描述了打垮国民党反动势力解放全中国,有的歌颂塑造了人民解放军不怕牺牲的英勇形象,有的表现了军民一家亲连亲。

著名的《战斗进行曲》就描绘描述了战士战斗前慷慨激昂、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战斗中英勇的表现,用生动的语言表现描述了我军战士的精神风貌。歌曲采用G大调的明亮色彩,运用五声音阶配置以果断有力的音乐动机,辅以通过模进的手法,使乐曲的情绪激昂高涨。第二乐段通过旋律的重复对比和节奏型的有力巧妙配合,有效地刻画了战士的高昂气势和必胜信念。

解放战争时期,许多的音乐工作者深入战区,体验战士生活,密切配合战斗形式,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作品,这些作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且充足的精神食粮。随着歌曲创作的逐步发展,很多的声乐作品创作者声乐作品的构思上和表现形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创作出一批高水平的大型声乐作品。像《大别山联唱》 《西北人民歌唱毛主席》 《将革命进行到底》 《八一大合唱》等等。这些大型声乐作品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声乐作品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为建国后军队音乐的发展乃至我国整体的音乐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40年代的流行歌曲创作

40年代的中国虽然处在兵荒马乱、战火纷争、民不聊生的战争时期,但是流行音乐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着很大的突破,打破了黎锦晖早期创作的单一局面,创作的题材和体裁都更加广泛,传播媒介所需要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感受也更加丰满。尤其是上海,因其特殊的交通位置和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流行歌曲迎来了辉煌发展的一个新高度。

谈到40年代的流行声乐作品创作,不得不提到两位流行声乐作品的创作者――黎锦光和陈歌辛。这两位才华横溢的流行歌曲创作者风格独特且不默守陈规,将纸醉金迷的梦幻糅进浪漫的歌曲旋律与内涵之中。歌唱家王人美、白虹、龚秋霞、周璇、白光、姚莉争奇斗艳的表演也为流行歌曲的历史性发展缔造了一个时代。这一时期创作的歌曲有《夜上海》 《渔家女》 《相思谣》 《春天的降临》 《苏州夜曲》 《河上的月色》 《寻梦曲》 《关不住的春光》 《知音何处觅》 《爱神的箭》等等。歌曲创作通常使用一些常见的手法,如重复和模进等等,像歌曲《夜上海》的第1、23、4小节和3、41、2小节运用相同的尾部而结尾不同的头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尾换头”的变化重复,这种手法使其中的对比效果鲜明。歌曲《玫瑰玫瑰我爱你》则采用较为鲜明的模进手法。

我们只有在欣赏40年代歌曲的音响时,才经常可以深刻感受到这种音乐手法所带来的魅力。这一时期流行声乐作品的创作因其商业属性的需要多以表现男女间的爱情故事作为歌曲的题材内容,这些早期流行音乐家的歌曲创作思路为当下流行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这一时期流行歌曲的研究对于促进当下音乐文化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40年代的艺术歌曲创作

40年代艺术歌曲的发展由于受到战争环境的影响,一直处于被冷落的低谷时期,其发展势头虽然不及革命歌曲、群众歌曲这些主流音乐,但是对于艺术歌曲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虽然从作品的整体上来看不及以往,但也不乏优秀作品存在,像运用古典诗词进行创作的有陈田鹤的《江城子》、贺绿汀的《菩萨蛮》 《夜思》、刘雪庵的《红豆词》 《春夜洛城闻笛》、林声翕的《满江红》、谭小麟的《正气歌》 《春风春雨》、冼星海的《竹枝词》 《忆秦娥》、马思聪的《残阳》 《相见难》、江文也的《江村即事》 《春景》等等。这些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体裁、题材充分运用了历史中各个朝代著名的诗人、词人的作品,从这些作品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其旋律的发展更加注重民族化,很多歌曲积极吸收民间歌曲、戏曲、说唱音乐的元素;同时,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发展继续秉持吸收国外先进的音乐作曲技法,将中国的优秀古诗词和传统的民族调式与西方音乐优化组合,通过动听的音乐旋律、流畅的音乐织体烘托出中国语言的音乐美,以此达到托物言志、借曲抒情的效果。

新诗词歌曲创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一种社会风尚,这一时期新诗体裁的艺术歌曲受到当时运动中文学领域变革提倡白话文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国内的文学领域的重要变革扩散到诗词领域的标志就是旧体诗被逐渐解体,风格自由、韵律自然的新体诗逐渐占据诗词的重要领域。这些诗词的内容侧重于表现诗人的个人情感,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音乐家选取这些新体诗词作为歌曲的歌词,决不是源于猎奇之心,而是源于对诗中所表现内容的肯定和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从20年代赵元任的《新诗歌集》的创作到30年代黄自创作的《思乡》 《玫瑰三怨》,以新体诗作为题材的艺术歌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40年代艺术歌曲虽然在这一时期不及群众歌曲受欢迎,但是也有一大批精品,像马思聪的《控诉》、黄晓庄的《花》、汪秋逸的《淡淡的江南月》、罗忠?F的《山那边哟好地方》、谭小麟的《彭浪矶》等等。40年代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真实地呈现了当时所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现状,歌曲内容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更加缤纷多彩。

总体而论,20世纪40年代的声乐作品创作主要是受时局所迫,音乐家拿起笔杆致力于群众歌曲和革命歌曲的创作,其缘由在于爱好音乐的同时又不得不将其作为斗争的武器。因此,该段创作主要集中于革命歌曲、流行歌曲、艺术歌曲等诸多方面。当然,像儿童歌曲、合唱、歌剧在这一时期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从影响程度上来看,40年代的声乐作品还是主要集中于上述几种体裁的创作之中。我们通过对这一时期歌曲创作的研究,不仅仅是要挖掘这一段历史时期歌曲创作的功绩,更多的是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总结其创作追求及为当下声乐创作带来启示。

责任编辑:钱芳

参考文献:

[1]张伟.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2005.[2]唐慧霞.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3]郝建红.诗乐相融 古为今用――二十世纪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7.[4]侯阿妮.陈田鹤音乐创作及未发表作品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2.[5]李静.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对中国专业声乐教学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6]刘露.浅谈20世纪50年代声乐文献对当今声乐发展的意义――读20世纪50年代《人民音乐》有感[J].金田,2013(3).[7]龚馨.中国近现代20―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及演唱技巧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8]李雪梅.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风格微探[D].上海音乐学院,2010.[9]郑彤.赵元任艺术歌曲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10]石惟正.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声乐史述[J].中国音乐学,1997(1).[11]徐利萍.20世纪初中国声乐发展概述[J].职业,2009(32).[12]吕琳,王爱国.肇始与演进――我国20世纪20―40年代艺术歌曲创作[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4).[13]居其宏.论陈田鹤20世纪30―40年代的艺术歌曲创作[J].音乐研究,2011(5).

第四篇:中国声乐家协会 简介(本站推荐)

中国声乐家协会 简介

中国声乐家协会(VOCAL MUSIC ASSOCIATION OF CHINA)简称:中声协 VMAC,,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的学术团体(批准文号:CP/LIC/SO/19/38874),是凝聚全球华人华侨,团结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中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作曲家、音乐活动家、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音乐教育工作者而组成的社会团体。

协会主席团成员:著名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马秋华、西安音乐学院院长助理、声乐教育家王真、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声乐教育家俞子正、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声乐教育家、歌唱家杨岩、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一系主任、声乐教育家杨士华、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声乐教育家郭建民担任第二届主席团执行主席,著名声乐教育家、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著名词作家、剧作家阎肃名誉主席,全国各大音乐艺术院校院(校)长、系主任、教授为理事会副主席。

是目前具有广泛影响的社团之一,是联系广大音乐工作者和歌唱家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我国声乐事业的重要力量。其工作任务是,凝聚全球华人华侨,以声乐艺术服务社会,团结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中的声乐艺术人士,组织会员深入生活,繁荣声乐艺术创作;组织举办国内、国际性声乐大赛,举办演唱会、音乐会,举办声乐教育家、歌唱家、音乐活动家、作曲家评奖活动,表彰和奖励成绩突出的声乐家、歌唱家、作曲家、群众文化工作者,组织国内、国际声乐学术交流研讨会;推动声乐理论研究和歌唱艺术工作;推广声乐、歌唱、创作人才,宣传推广原创声乐作品,编辑音乐刊物,全面提高国民音乐素质;推动中国声乐走向世界。

协会的内设机构包括:秘书处、孔雀声乐艺术中心、组织联络部、会员工作部、人事总务处、财务审计处以及理论刊物编辑部。编辑出版《中国声乐家》《中国声乐家网》等媒体。

第五篇:论文刚浅谈声乐作品的演唱方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音乐教育)

题目:浅谈声乐作品《一杯美酒》 的演唱方法

专 业: 音乐教育 学生姓名: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2016年月日

目 录

内容摘要....................................................................................................................................1 序言............................................................................................................................................1

一、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1

二、结合歌词及旋律体会作品的表达情感............................................................................2

三、解读作品的风格特点........................................................................................................3

四、找到自己合适的调............................................................................................................3

五、掌握节拍强弱的律动感....................................................................................................3

六、练声....................................................................................................................................4

七、情感的处理........................................................................................................................4

八、结语....................................................................................................................................4 参考文献....................................................................................................................................5

浅谈声乐作品《一杯美酒》的演唱方法

内容摘要:《一杯美酒》是众多新疆民歌中的代表作品,不论是在旋律的发展还是节奏的律动,都展现出新疆民歌的特色面貌。本文通过对这首民歌的作品分析和演唱分析,对这首经典新疆民歌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作品出发,向新疆音乐文化进展,学习地域的音乐文化。在理论性的分析基础上为演唱乐曲提供了乐曲理论基础,使得演唱有理论可依据,让表达更科学。

关键词:新疆民歌 一杯美酒 作品分析 演唱分析

序言:只有真正地理解了歌曲的内涵,才能用真心去抒发,才能唱出感动人心的歌声。歌曲的词、曲作家以高度艺术概括手法,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在我们心中形成了丰富的音乐形象。为此,我们在演绎这首作品时就应有一种豪迈的气势,演唱过程中要唱出黄河的雄伟壮观。使歌唱者进入歌唱的意境当中,描绘出黄河的壮美、宏伟之情。当这种景象画面进入演唱者头脑之后,这部听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也就通过演唱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男,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最后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光未然,男,(1913—2002),原名张光年,中国古典文学,如诗经、楚辞、古代文论、文字学等,并潜心研究戏剧、音乐,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他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屈原》等诗作;在身患多种病痛的晚年,他关心青年作家的创作,并完成了厚重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骈体语译文心雕龙》,之后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实现了他40年的心愿。2002年光未然在完成了《张光年文集》的编审工作后,于2002年1月28日在北京辞世。

1935年冼星海毕业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二、结合歌词及旋律体会作品的表达情感

例如作品第一段,要求情感宽广,演唱中要注意,速度稍慢、舒展、宽广、平稳。这一乐段声音总体要求要唱的舒缓、流畅,但又不失磅礴的气势,歌唱者联想、伸人自己身临其境,感情真挚。乐句“掀起万丈狂澜”,中的“掀起”两字用力冲击唱出,形成一个小高潮,随即,声音可以弱一些。乐句“劈成南北两面”中的“劈成南北”这四个字,要“硬”咬字,强调顿挫。还有“两面”中的“两”拖腔注意渐慢,并先渐强,然后再渐慢,最后以肯定的口气进入“面”字[1]。

第二乐段,总体情感要求要,热情的、稍快。这一段要唱的稍快一些,激动一些,热情一些;一直唱到“多少英雄儿女”。从乐句“你是伟大坚强!........”从这里开始要一改前面的感情的宽广,舒缓的风格,而要唱的坚定有力,更有弹性,更有力量、更具有朗诵性,犹如歌剧中的宣叙调的唱法。

第三乐段的前五小节要唱的像第一乐段那样,宽广、舒缓些,但要更加宽广壮阔、雄伟有力。从乐句“向南北两岸......”开始要唱的强有力,有弹性,速度也要加快,表示一种决心。从乐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开始,要速度放慢,节奏拉宽,一字一顿,唱的坚定有力、气势磅礴。最后“坚强”两字,“坚”字,一音一顿,在高音“re”上延长后强收,换气后强咬唱出“强”字,然后渐强至强收,更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威力[2]。

三、解读作品的风格特点

《黄河颂》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颂》开篇明确“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

热情激昂的音乐旋律男声独唱歌曲《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主体乐章),曲调壮丽庄严,抒情优美;它以中国民间音调和五声调式为基础,与西洋大小调式自然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厚的民族特色。歌曲通过对黄河形象的描述和对黄河历史的回顾,歌颂了黄河孕育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灿烂文化和文明古国的博大胸怀,是一首充满豪放激情、磅礴大气和感情深厚的史诗性的颂歌。

《黄河颂》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四、找到自己合适的调

依据作品分析,此曲为D大调,根据自己平时的练声音域,可以为C调或者降B等,但是切记上升和下降不能超过小三度,音乐的本身特色,一般歌曲上下达到小三度的话容易导致失去原创歌曲的味道和情感以及创作初衷,尤其像这种著名的大作品更是要把握好,所以要适时的找到并确定适合自己的调。建议男低音用降B调,男中音用C调,男高用E调。

五、掌握节拍强弱的律动感

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只有保持音乐节奏等速稳定,灵敏地适应随节奏变化,才能在演唱中表现出很强的乐感[3]。例如唱到“金涛澎湃”的四拍时值,尽可能作一点渐强,在“掀起万丈狂澜”的“掀”字上唱出一个明显的强音力点,这样能够表现出心潮澎湃的气概。整个乐句一口气唱完与“我站在”三个字之后吸气的演唱效果显然是不同的。我们在唱这一首作品时,不能像绷紧的弦一样,每个音都很强,每拍都很重。只要基本保持开始的速度,把节奏中的强拍,要唱出律动性,歌词中的重点字突出唱来,就达到演唱要求了。

六、练声

我拿自己为参考,我用C大调演唱,此曲的最高音为小字二组的e,最低音至小字一组的c。再根据歌词发现有许多开口音,那么,先练三度的“啊”开口音,然后再练五度音阶开口音“啊”,再练三度“昂”母音,再练五度“昂”母音。因为作品需求以及学习的需要,哼鸣和跳音是必练的,再可根据自己擅长及喜爱的练声方法,反复科学的练习[4]。

七、情感的处理

《黄河颂》这首歌曲整体上是在比较强的声音力度上抒情。要唱出“赞”“颂”的语气,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来把握。不管歌词多么令人激动,歌终究是歌,声音的歌唱性是演唱好歌曲的最基本的保证。根据壮丽、宏伟的歌曲特点,演唱时要气息稳健、声音舒展、音值饱满。最高音“mi”出现了9次,“啊,黄河!”重复了3次,演唱时处理得不好会絮烦平淡,使乐曲失去光彩。演唱者应注意每个“啊”都不一样,重点要放在第3个“啊”上。开头第一句出现的高音“mi”一定不能用全力去唱,这样才能有“后劲”,才能在后面将音乐推向高潮,产生感人的效果。在全面理解和分析了作品之后,反复地将这些要领默记心中,熟练掌握,在舞台上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再现[5]。

八、结语

通过这一首声乐作品,我们要学到的不止是简单的会唱这首歌,更重要的是,了解作品背景,通过背景结合词曲解读此作品的高深的情感。通过作品的情感,升华自己内心的爱国情感。参考文献:

[1] 周小燕.《声乐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年 [2] 赵梅伯.《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3]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4] 金铁霖.《金铁霖其民族声乐教学艺术》.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5] 赵梅博.《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

下载声乐中国作品(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声乐中国作品(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与演唱

    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与演唱 声乐演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综合了演唱者的脑力、体力想象力和表现力。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将随着人的文......

    钢琴伴奏织体在声乐作品中的运用

    钢琴伴奏织体在声乐作品中的运用 钢琴伴奏织体是指把音乐中的多声部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形式。伴奏织体的结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依据结构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三种......

    声乐作品中词曲关系研究的论文(范文大全)

    歌词和旋律作为声乐作品的结构支柱,是分析声乐作品的重要因素。声乐艺术的构架过程始于书面作品的一度创作,经过人声表演的二度创作,最后止于观众的欣赏接受。在此过程中,歌词与......

    《我住长江头》声乐教学作品剖析

    《我住长江头》声乐教学作品剖析 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完整塑造音乐形象,准确表达思想情感,充分展示作者意图。在声乐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进入曲目演唱前,能运用自......

    声乐作品《黄水谣》的艺术赏析

    系 别: 艺 术 系 专 业 方 向: 音乐表演 班 级: 7130101 学 生 姓 名: 赵 紫 藤 指 导 教 师: 高 天 牧 职 称: 助 教 20 年 月 日 毕业设计说明书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艺术......

    浅谈钢琴伴奏织体在声乐作品中的运用(最终定稿)

    浅谈钢琴伴奏织体在声乐作品中的运用 作者:刘大侠 【摘要】在大量的声乐作品当中,有着不同内容、不同主题思想以及不同艺术形象和风格特征的作品,当然,钢琴伴奏织体在声乐演唱当......

    浅析贺绿汀的声乐作品《嘉陵江上》

    浅析贺绿汀的声乐作品《嘉陵江上》 【摘要】:《嘉陵江上》是一首由端木蕻良作词、贺绿汀作曲的独唱艺术歌曲。自1939年创作至今,此曲以它独特的歌曲风格、深刻的历史意义、浓......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等主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