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祖 国 土》教案(最新)

时间:2019-05-14 16:2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7《祖 国 土》教案(最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7《祖 国 土》教案(最新)》。

第一篇:7《祖 国 土》教案(最新)

苏教版第三册教案浦培根

祖 国 土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有关创作背景,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3、能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设计诵读方案,通过朗读 准确地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想象--理性升华。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对祖国拳拳的赤子之心,应该是超越 国界和民族的,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祖国北面的另一个国度,那里有皑皑冰雪和无边白桦林、空中飘荡着忧郁悲怆的旋律,那里比任何地方更能够对这一永恒的主题作出诠释。那里有一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她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但月光柔美恬静的色调并不属于她的命运!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云开月霁,但在她的诗中却听不到自怨自怜,响遏青云的依然是从苦难中升华出来的对祖国的挚爱:“不,既不是异国他乡的天空下,也不是在他人的卵翼之下,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

二、作者介绍:

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二十世纪屈指可数的苏联杰出的女诗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她的百年华诞之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有人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也有人把阿赫玛托娃比作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然而她在苏联时期几经磨难,是“大清洗”运动的见证人和受害者。因其诗歌的非革命性,被苏共领导人斥为“混合着污秽和祷告的荡妇和修女”。婚姻几离几散,前夫无辜因“反革命叛乱罪”被枪决,儿子两度入狱,女诗人因前夫几乎终身受株连,后来在文坛上屡遭批判,作品被禁止发表。

她的创作活动跨二十世纪前半个世纪,诗风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作品纯真、明朗、简洁,代表作有《黄昏》、《念珠》、《群飞的白鸟》等;后期,诗境大开,风格和题材呈丰富多样性,代表作有《安魂曲》、《没有主角的长诗》等。诗中对历史隐约旋律的敏感性和对千千万万人苦难的同情心,使她当之无愧地跻身第一流诗人的境界。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十四行诗,它的前面八行一般是陈述,接下来的四行是答案,最后两行内容转折,点明了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身的主题。

关于英语十四行诗:

又称莎士比亚体的十四行诗,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押韵方式一般是abab、cdcd、efef、gg。这种诗体的诗节长度适宜,是抒发复杂情感的极好形式。由于它很短,押韵又极严格,因此要求诗人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技巧。一般说来,前八行倾向于问题、景况、或事件的陈述,后六行则得出答案,最后的对句常常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阿赫玛托娃的这首诗就属于这种莎士比亚体,它的节奏也是复杂多变的,前八行为抑扬格4-6音步,后六行为抑抑扬格3-4音步。所谓抑扬格(轻重格),是指每个音步第一个音节轻读,第二个音节重读,而抑抑扬格(轻轻重格),是指每个音步第一、二个音节轻读,第三个音节重读,这使原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四、文本研习:

1、诗的前八行写出了一般人对土地的态度,这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人们对脚下的土地总是很不在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土地这一祖国的象征却常常被人们忽略。

2、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具体表现的?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是否一样?

--“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意象不仅平常、为人熟悉,而且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

3、思考: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

苏教版第三册教案浦培根--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

4、“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中的“不拘礼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不拘礼节的称呼土地为“自己的土地”?

--因为诗人已经和土地融为一体,土地已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表现,用“不拘礼节”更能体现作者对土地的亲切感。

五、本诗总结:

1、作者在诗中赋予了土地怎样的内涵?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依靠,人类总是在接受土地博大丰富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

2、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根据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思考诗人对“祖国土”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揣摩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诗歌情感发展的脉络。

--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情感总体是沉郁的,后四句在沉郁的情感上掀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

后六句:分两层。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情感脉络: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3、教师小结:

那个时期的苏联知识分子,和他们的祖国一样,经受了坎坷的命运和深重的困难,许多人被迫流亡国外,许多人以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和阿赫玛托娃一样选择了留下,和祖国一起承受厄运。多次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苏联著名诗人,也是歌曲《喀秋莎》的词作者伊沙柯夫斯基就在《成群的候鸟在飞翔》一诗中表达了同样的心声。

朗读 《祖国土》,准确表达这首诗的深沉的祖国之爱。

六、板块总结:

1、这个板块被称为“颂歌的变奏”,鉴赏了四首诗,你如何理解“变奏”?(小组讨论)

(一)情感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大都热情洋溢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诗人对祖国美好的赞美。这四首诗虽然表现的仍然是爱国主义情感,但不再是“圣歌”式赞颂,而是反思,透露出的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

(二)意象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多采用一些境界阔大、美好、崇高,色调明朗的意象;而这几首诗不一样,如《发现》虽直抒胸臆,也选用了一些意象:噩梦、恐怖、噩梦挂在悬崖上,《祖国土》中,选用了“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等渺小的被人忽视的意象,这些意象描绘和象征了祖国的贫困与悲哀,突出灾难中的祖国的现实面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2、小结:

这种“变奏”的情感更能表现祖国之爱的崇高、深切。俄罗斯19世纪诗人巴拉廷斯基说过:“一个人被赋予才能,就意味着,不论怎样,他都要完成所承担的使命。”即对诗人来说,他们的创造自由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写作并不是一种仅仅与自身有关的个人行为,他还肩负着对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前景思考的道义责任。而艾青、闻一多、阿赫玛托娃等十人正是这样的富有使命感的伟大的民族诗人。所以,学习了这组诗,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祖国关系的丰富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今天,祖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有愚昧与落后,贫穷与野蛮,中华民族的复兴依然困难重重。而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抛弃与背叛,她依然是我们亲爱的祖国。

七、布置作业:

1、语基积累:(字音词义)

2、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内容。

第二篇:《祖国土》教案

高一语文《祖国土》教学设计 设计人:滕州七中 王晓艳 邮箱:wxy.09@163.com 课 题 《祖国土》 课 型 现代文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1、解读《祖国土》的诗意和作者命运的内在联系。

知识点

2、体会《祖国土》的写作手法。

3、了解阿赫玛托娃的生平和创作 1.诵读涵咏,感受诗歌表达的感情

能力点

教学目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写作手法。标 教育点 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1.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意象分析法,掌握本诗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师:“祖国土”,是我们这个专题的名字,其实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位伟大诗人的代表作品,她,就是被誉为 “俄罗斯诗歌天空中的月亮”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大家知道谁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中的太阳”? 生:大概是普希金吧,他在俄罗斯诗歌史上应该最有名。

师:你们猜的很对。阿赫玛托娃既然能与普希金并称,可见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哪个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阿赫玛托娃。生:介绍作者

PPT大屏幕展示:

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二十世纪屈指可数的苏联杰出的女诗人

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她的百年华诞之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

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有人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也有人把阿赫玛托娃比作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然而她在苏联时期几经磨难,是“大清洗”运动的见证人和受害者。因其诗歌的非革命性,被苏共领导人斥为“混合着污秽和祷告的荡妇和修女”。婚姻几离几散,前夫无辜因“反革命叛乱罪”被枪决,儿子两度入狱,女诗人因前夫几乎终身受株连,后来在文坛上屡遭批判,作品被禁止发表。

她的创作活动跨二十世纪前半个世纪,诗风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作品纯真、明朗、简洁,代表作有《黄昏》、《念珠》、《群飞的白鸟》等;后期,诗境大开,风格和题材呈丰富多样性,代表作有《安魂曲》、《没有主角的长诗》等。诗中对历史隐约旋律的敏感性和对千千万万人苦难的同情心,使她当之无愧地跻身第一流诗人的境界。了解了作者,让我们我们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诵读涵咏,感受诗歌表达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写作手法。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师:咱先找同学朗读一下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生:朗读全诗

师:找同学点评一下

生:点评,纠正字音,句读。

正字音:

香囊(náng)砂砾(lì)闪烁(shuò)蹂躏(lìn)齑粉(jī)称呼(chēng)称职chèn

师:播放朗读录音,正句读。生:齐读全诗

师: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接下来我们要读出感情。而要想读出全诗的感情,我们必须深入文本,理解每一句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再读文本,借助注释,深入探究诗歌的内容,理清诗歌表达的情感。生:学生散读,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内容大意。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说说你从诗歌中都读到了什么? 生:对祖国土地深切的爱。

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生:“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师:从这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和祖国土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人离不开土地,没有土地就没有了根基,点出了我们是祖国土的主人,表明了自己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

师: 我们从诗歌中还读到了什么,谁还有补充? 生:对土地的无视?

师:是吗,你是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生: 从“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这些诗句也表明了人们对土地的无视。

师:人们为什么会无视自己的土地呢?

生:因为“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师:我们如何理解这两句诗?

生:好像是说我们在这快土地上经历了痛苦和悲伤。

三、再读文本,质疑问难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还得知人论世,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请看大屏幕:【PPT】展示

国家:889-1966,前苏联发生十月革命、卫国战争等,经历这些磨难后的苏联已不再白雪皑皑、广袤无垠,而是贫瘠不堪,灾难深重。卫国战争后这块土地血流成河、土地贫瘠,生灵涂炭,这里的人民没有放弃对贫瘠祖国的保卫,浴血奋战,众志成城,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

个人:阿赫玛托娃的命运是坎坷的,十月革命后,她当时并不了解无产阶级革命,然而她并没有和许多俄罗斯作家一样,选择了流亡。她没有逃避,也没有后退,诗人表示:“不与抛弃故土的人为伍。”她选择了与祖国同在。虽然命运并没有给她安排一条平坦的路,1921年她的前夫古米廖夫因“塔甘采夫事件”被捕枪决,阿赫玛托娃的诗中也充满了恐惧和忧伤。但诗人依然寄予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以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诗人,她的诗充满了公民感,1941年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阿赫玛托娃身居塔什干却不忘尽快获得列宁格勒的消息,在大围困的艰难时期她仍然以自己的诗歌激励人民,相信胜利一定会到来。

师:由此可见,对于这块土地我们既不因它快乐,又不为它痛苦。它在我们眼里什么都不是,那它又是什么呢?

生:“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师:在这里,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

生【1】:我觉得作者选这些意象是不是为了表现人们对脚下的土地总是很不在意,土地这一祖国的象征,却常常被人们忽略。

生【2】:我觉得诗人是不是用这些意象在告诉人们,就是我们平时不在意,忽略的东西的这些泥土,正是我们的生存的土壤。

生:对于这些日常生活中平常、为人熟悉意象,然而却又是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的。甚至于我们随意地践踏蹂躏我们的土地,诗人感到莫名的酸楚。

生【3】: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被所谓“高贵”的人们有意忘却的,同时也常常被大多数亲近土地的人们在无意中忽略的事物,但被阿赫玛托娃挖掘出来,并被赋予了崇高的、庄严的意味。

师:由此可见,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

师:“因此诗人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这里的 “不拘礼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不拘礼节的称呼土地为“自己的土地”?

生:因为诗人已经和土地融为一体,土地已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表现,用“不拘礼节”更能体现作者对土地的亲切感 师:由此可知就是在这块卑微、普通、平凡甚至被人践踏的的土地上,诗人深爱着它:躺在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她诗人痛定思痛,一针见血指出:无论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灾难深重,祖国的土地是多么的贫瘠,多么的不堪,但它永远是我们祖国的土地,是生于斯,长于斯,最后埋于斯的污泥沙砾。我已融入到祖国的土地中,成为了祖国土的主人,一种骄傲之情油然而生。师:分析到这里,哪个同学能梳理一下这首诗歌的结构。生:梳理诗歌的结构:

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

后六句:分两层。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师:由此可见,本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生: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师:分析到这里,哪个同学能说说“祖国土”在本诗中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

生: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依靠,人类总是在接受土地博大丰富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

四、重点品读,合作探究

师: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那么我们应怎样读出诗歌的这种情感呢?

生:我觉得前八句情感总体是沉郁的,后四句在沉郁的情感上掀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

师:说的这么好,你不能给大家范读一下 生:我试试吧。范读课文 师:他读的怎么样? 生:太好了

师:那大家以他为榜样,齐读一下这八句。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师:那后六句呢,谁能给大家读读? 生:老师,我试试吧。有感情的诵读 师:同位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后六句应读出对祖国深深的挚爱 师:你能不能再给大家读读这几句 生:有感情的诵读 全体诵读

师:诗歌先写了对祖国土的无视、践踏,后表达了对祖国土深深的热爱之情,这种写法叫? 生:欲扬先抑

师:很好。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在写作上,诗人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选用极为普通的物象,在不经意中娓娓道来祖国土的平凡印象,甚至有点贬低这“从不记起它的存在”的默默无闻的尘土。但在最后,诗人却笔锋一转,“直到我们躺入其中,与它融为一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默默无闻的尘土才接纳了人们,因为这是祖国土,是与民族、与人民休戚与共的生命之土。表面上看来似乎有些矛盾,其实诗歌就是在矛盾中呈现出张力。整首诗一张一弛,调动着读者的每一根神经,充分展示诗的意境。

最后,我们用郭沫若的一段话结束结束对诗歌的解读。

“她的著作表现着这位天才的抒情诗人之古典的清澈意味与其沉着的用词。她的疏淡的韵文喜欢用颠倒的简语。革命并没有威骇了她。依然在苏维埃共和国度她的生活。”

——郭沫若

五、回扣文本,语文运用

(一)、阅读勃洛克的《致安娜·阿赫玛托娃》,并回答问题:

致安娜·阿赫玛托娃

有人对您说:“美是可怕的”,您却慵懒地把西班牙披肩

披在肩上,一朵鲜红的玫瑰,戴在头发上。

有人对您说:“美是朴素的”,您却笨拙地用五颜六色的披肩

盖住婴儿,一朵鲜红的玫瑰,掉在地板上。

可是,当周围的人们纷纷发言,您却心不在焉

忧郁的您陷入沉思

您对自己说:

“而我既不朴素也不可怕;

我没有可怕到可以让人随便杀死的地步;

也没有朴素到

连生活是可怕的也不知道的地步”。1.“披肩”和“玫瑰”在诗中意味着什么?

2.当周围的人们纷纷发言时,女诗人阿赫玛托娃为什么会忧郁地陷入沉思?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美是朴素的,也是可怕的,而女诗人自称既不朴素,也不可怕,女诗人并不是把美作为人生的目标。

B.勃洛克对阿赫玛托娃很尊敬,但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他对女诗人的一些做法是不认同的。

C.“美是朴素的”和“美是可怕的”这两种说法是互相矛盾的,女诗人面对这种矛盾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D.此诗体现出阿赫玛托娃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并不迁就于世俗所强加的评判标准。

(二)、阅读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并回答问题:

致恰达耶夫

爱情、希望和平静的光荣,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就是青春的快乐,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

但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在残酷的政权的重压之下,我们正怀着焦急的心情

在倾听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

在等待那真诚的约会一样。

现在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自由之火,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的心还没有死,我的朋友,我们要把我们心灵的 美好的激情,都献给我们的祖邦!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1.诗中多处运用比喻的手法,请列举几处比喻的运用,并结合具体诗文谈谈其作用。

2.诗人在开头部分就说到,青春的快乐已经消亡。后文中又出现了“美好的激情”,这算不算前后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

(一)、1.象征着美好的事物。2.诗人独立的气质和知识分子的尊严。3.D C项中并非无所适从,而是体现着自己的独立思想。

(二)1、第1段中表现诗人理想的幻灭,“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很形象地表现出那种飘忽、朦胧、迷幻般的内心惨痛;表现诗人期待祖国的召唤,“正像一个年青的恋人/在等待那真诚的约会一样”,细致入微地描叙出诗人那种渴望、真挚、热切的心情;第2段中诗人对胜利的展望,“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上升,射出光芒”,贴切地将革命的光明灿烂、势不可挡的气概表现出来。

2.在幻灭的惨痛中,诗人并没有绝望以至沉沦,而是内心仍有一丝强烈的渴望。这渴望来源于诗人爱祖国爱自由的思想情感。诗人在期待“祖国的召唤”,期待祖国的光明和自由,这种期待“折磨”着诗人在残酷现实下幻灭的心灵;使他产生了一种充满希望的痛苦。诗人在内心的痛苦压迫下,起来奋争,号召、展望,投入到行动中。整首诗呈现诗人由心理状态转到行动状态的轨迹,和诗人的思考与斗争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板书设计: 祖 国 土 阿赫玛托娃

沉郁 赞美 悲愤 挚爱

欲 扬 先 抑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我们把语文的工具性发挥到了极致,诱使了教学中的简单化。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语文世界被收缩于抽象的考试说明之中,很多时候我们把语文课上成应考训练课。这节课我想改变这一做法。首先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的话题和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我今后会积极实践,继续努力。此外《祖国土》是一首诗歌,诗歌教学贵在诵读,指导学生诵读掌握诵读技巧并在诵读中体悟诗人情感。这正是本人教学初衷,但具体落实起来却不够理想,今后将继续努力。

设计亮点:

亮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对话参与意识。亮点之二:在教学过程中,以诗歌诵读法贯穿课堂。亮点之三: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第三篇:祖国土-教案2

【学习目标】

(1)认识诗人,了解诗人的创作。(2)联系写作背景提炼主题。

(3)朗读全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

【目标重点】

(1)联系写作背景提炼主题。

(2)朗读全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目标难点】

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

阿赫玛托娃(1889-1966),俄罗斯女诗人。其作品“具有充分的根据,被认为是伟大的俄罗斯诗歌的杰出成就”,“有20世纪的萨福”之美誉。阿赫玛托娃出生在敖德萨一个海军工程师的家庭。原姓高连柯。阿赫玛托娃是她取自鞑靼族外祖母的姓氏,用来发表作品的笔名。1912年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表现了女性的压抑和孤独的情调。1914年出版的诗集《念珠》引起较大反响。此后陆续有诗集《车前草》(1921)、《白色的一群》(1917)、《公元1921》(1922)等出版。她的诗作极善抒发女性的内心情感,富有音乐性。十月革命后,虽然对革命并不十分理解,甚至远离革命的现实,但与那些逃离祖国的白俄作家,是界线分明的,并写有《我和那些抛弃国土的人不同道„„》(1917)。30年代著有《马雅可夫斯基在1913》、《但丁》,探索了诗人的命运。在这个阶段,她依据自己的亲身遭遇,写下了她最重要的组诗《安魂曲》(1934~1940),卫国战争中写下了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如《起誓》、《勇敢》等。大型抒情叙事诗《没有主角的长诗》(又译《没有主人公的歌》,1940~1962)是其诗歌创作的总结。此外还有诗集《光阴飞逝》(1909~1965年的诗篇)。女诗人一生命途多舛,1946年曾遭受不公正的批判,50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复名誉。2.语言知识 ⑴ 音形

香囊(náng)苦楚(chǔ)砂砾(lì)蹂(róu)躏(lìn)齑(jī)粉

⑵ 词语

苦楚:痛苦(多指生活上受折磨)。砂砾:细小的石块。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齑粉:细粉,碎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的依靠,人类总是在不断接受着土地博大丰厚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阿赫玛托娃正是把这种对祖国土的理解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她用“类似日记的亲切与直接”(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语),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但这种“亲切与直接”却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量,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祖国土》饱含了阿赫玛托娃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生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我们每一个人类个体领受了土地博大的恩情。科·楚科夫斯基的话多么令人感动——“庄严壮丽的诗句只能诞生在庄严壮丽的心里。”只有了解阿赫玛托娃在前苏联饱受磨难的经历,才能体会到这首诗中所蕴含的那种对祖国深沉执著的爱。

诗的前四句用了“不用”、“不给”、“不像”等否定词表明:因为天天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所以从不把它刻意珍惜,也不为它激情奔放,它似乎不给我们增加苦楚,也不像理想中的天国的乐土。

5——8句进一步表明:不知道、不理解祖国土的价值在哪里,甚至有时不注意它的存在。这是一般人的真切感受的流露。这几句极写土地的不重要,为下文的张扬埋下伏笔。

9——12句更进一步用比喻表明平时对祖国土的无视、轻视。

13——14句一转折,我们实际天天躺在它的怀里,不拘礼节地称它为“自己的土地”,亲切、实在。

女诗人鄙弃地用“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等语,否定了那种浅薄空洞的“爱国感情”。接着她深刻地指出,我们对于“祖国土”是太习以为常了,竟至毫无感觉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哪怕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受难遭灾”,也会“甚至从不记起她的存在”、“牙齿间的砂砾”和脚下的“灰尘”,同开头的“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之类构成了尖锐对比,说明“祖国土”是如此平凡甚至微贱,所以遭受儿女们的冷漠和鄙弃,另一方面联系着“祖国土”的儿女们的苦难,女诗人写到“祖国土”本身也受到她的儿女们“践踏蹂躏”,透露出内心莫名的酸楚。然而我们终究和“祖国土”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死后还躺进“祖国土”的怀里,“和她化为一体”。万千感情,都凝缩在一句质朴、亲切的称呼中:“自己的土地。”

女诗人的感情因质朴而更见真挚,因真实而更显深刻,因沉痛而更加震撼人心。

三、重点语段品读

[品味]在14句诗中,诗人用12句表达对祖国土地的无视和轻视,没有一点珍惜的感情,更没有热爱的激情。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像宝物一样带在胸口,也不为它激情地痛苦,它也不像是神圣中的天国乐土,我们不注意它的价值,甚至经常忘记它的存在;对土地,我们知道的就是污泥、砂砾,就是没用的灰尘——这实际在表现一种真实的感受。试想:对待我们的脚下的土地、泥土,谁不是这样呢?只是我们没像诗人那样,把这种平常的感受真实、坦诚地表达出来。第13句一转:“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是啊,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我们不都是在祖国土地上生息吗?没有祖国的土地就没有了我们生存的根基。的确,我们是和它不拘礼节,我们是称呼它为“自己的土地”,因为我们是土地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我们和土地亲切、实在,我们为生活在祖国土地上而自豪。

[体会]这首诗看似平凡,实际它用平实的语言,灵敏地捕捉住了绝大多数人对祖国土地的共同感受:平凡地对待它,热爱它。

四、疑难问题探析

1、你从诗歌中,了解到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吗?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为什么说这是“自己的土地”? 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动荡,痛苦,遭受灾难的时代,然而,诗人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背弃祖国,号召人们要“躺进它的怀里”和祖国融为一体。体现了一种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2、明明是在抒发自己对“祖国土“的热爱之情,而诗篇却用大量诗行写”祖国土“普通与卑微,为什么这样写?

开篇大量诗行渲染了一种氛围,“祖国土”是普通而又普通卑微而又卑微,同时也含蓄委婉地写出了祖国土的命运。而只有强化这种情感体验,才能使最后两句的抒情有所依托,在背景的反差中达到高潮。

3、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根据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思考诗人对“祖国土”的认识过程?揣摩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诗歌情感发展的脉络。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情感总体是沉郁的情感上欣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后六句:分两层。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的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诚而深厚的爱国之情。

她曾在诗中这样吟唱: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绝不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粗俗的谄媚我绝不歌也决不聆听,/我的诗也决不向他们献呈。”可见,她唾弃那种对祖国的浅薄而廉价的颂歌式的赞美,并称之为“粗俗的谄媚”,这是一种在苦难中升华的从灵魂深处重新获得的对祖国认同与归属感,读来,对我们的心灵有强烈的冲击力,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情感脉络: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4、本板块被称为“颂歌的变奏”,鉴赏了这四首诗,你如何理解“变奏”?

(一)情感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大都热情洋溢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诗人对祖国美好的赞美。这四首虽然表现的仍然是爱国主义情感,但不再是“圣歌”式赞颂,而是反思,透露出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

(二)意象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多采用一些境界阔大、美好、崇高,色调明朗的意象;而这几首诗不一样,如《发现》,虽直抒胸臆,也选用了一些意象:噩梦、恐怖、噩梦挂在悬崖上;《祖国土》中,选用意境,意象、衬托了“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等渺小的被人忽视的意象,这些意象描绘和象征了祖国的贫困与悲哀,突出灾难中的祖国的现实面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这种“变奏”的情感更能表现祖国之爱的崇高、深切。对诗人来说,他们的创作自由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写作并不是一种仅仅与自身有关的个人行为,他还肩负着对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前景思考的道义责任。而艾青、闻一多、阿赫玛托娃等正是这样的富有使命感的伟大的民族诗人。所以,学习了这组诗,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祖国关系的丰富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今天,祖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有愚昧与落后,贫穷与野蛮,中华民族的复兴依然困难重重。而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抛弃与背叛,她依然是我们亲爱的祖国。

五、写作特点:

⑴ 物质感、具象感和音乐性。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物质感、具象感和音乐性。它是一首变体的十四行诗。每个意象都为任何人所熟悉,这种感情似乎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它却被所谓“高贵”的人们有意忘却,被大多数亲近土地的人们在无意中忽略。一旦被诗人挖掘出来加以“类似日记的亲切与直接”(布罗茨基语)的表达,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量,具有了某种“真理”的性质。诗的语言透明、朴素,每个词都组织、安排得像是“自古以来就站在这个位置上”(阿赫玛托娃语)一样。十四行诗是只有一个诗节的散文诗体,由十四行抑扬格五韵步诗行组成,用复杂的韵律连接起来。英语十四行诗或称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将诗体分为三个四行诗节和一个尾对句,这种诗体的诗节长度适宜,是抒发复杂情感的极好形式,由于它很短,押韵又极严格,因此它要求诗人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技巧,一般说来前8行倾向于问题、景况或事件的陈述,后6行则得出答案,最后的对句常常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阿赫玛托娃的这首诗其韵式就属于这种莎士比亚体,前面8行是陈述,接下来的4行是答案,最后两行是转折,点明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生的主题。诗的节奏也是复杂多变的,前8行为抑扬格4—6步,后6行为抑抑扬格3—4步,所谓抑扬格是指第一个音节轻读,第二个音节重读,而抑抑扬格是指第一、二音节轻读,第三个音节重读,这使原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虽然经过汉语的翻译不可能一一对应,但从总体上我们仍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感受到十四行诗的风格所在。

⑵ 欲扬先抑。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欲扬先抑,要表达的是对祖国土地的亲切和热爱之情,却先说对它的不珍惜,不重视,把它看得很普通,很平常,甚至“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但”一转,表现了我们对它的亲切和热爱。⑶平实中见真挚。

用朴素的诗句,平常的比喻,表现一种看似平常,实际很典型的感受,表现出诗人对生活敏锐的感受能力。

第四篇:华夏之祖教案

课题:华夏之祖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日期:2013年9月11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较清楚地了解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史实

2、能力目标:思考本课所叙述的远古传说时代的发展进程,初步培养学生进行 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的重大贡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成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结案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黄帝——“人文初祖”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尧舜禹“禅让”的含义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方法: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准备:预习能力培养与测试的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和歌曲,感受它的内涵。

师:

1、在背景音乐《黄帝颂》中播放《祭黄大典》的视频。

2、看完后教师提出:巍巍华夏,历史悠悠。通过《祭黄大典》的视频,我们被万人祭奠的浩浩场 面所震撼,我们为歌颂黄帝而自豪,请哪位同学说说炎黄子孙得名的缘由?

生答:学生讨论炎黄子孙的来历。学生讲炎黄战蚩尤的故事。评价这位同学讲解非常清晰,并从中可以看出他良好的历史素养。师:同学们回答的那么好,就让我们再带着探究的欲望,穿越时空,去探索我们祖先的历史

出示幻灯片第三课《华夏之祖》

(二)师:首先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出示幻灯,全班齐读)1、2、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三)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请同学们看书12—15页,大字慢看,小字快看,在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用铅笔标注清楚,2分钟后检查,看谁学得又快又好。(教师出示幻灯目标、思考题)自学指导

1、距今四五千年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有哪些著名的部落?

2、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征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

3、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4、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

5、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6、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7、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什么时期?原因有哪些?

(四)过程 5分钟到:

看看大家看书的情况如何?我们来请同学们举手来说: 著名的部落: 生答:炎帝黄帝蚩尤

老师:非常简单,我们来看看他们都位于哪些地方,位于那条流域? 出示黄帝炎帝蚩尤地图,生读。

老师:他们生活的共同点?都生活在我们的黄河流域

过度:在同一个领域里,必然谁都想要强大,因此各部落之间久了就会产生摩擦,最后导致战争的发生。在黄河流域也是战争连连,最著名的战争就是逐鹿之战。点击逐鹿之战,看地图,点击,那位同学能讲讲逐鹿之战的故事?根据战争时间、双方、结果。停顿不点 生讲解。

老师:你怎么看逐鹿之战?利弊

生:战争有好,有坏?

教师:战争是残忍的,但在客观上可以将几个部落融合为一个集体,并在长期的发展中融合成了共同的祖先。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所以中国人往往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那大家知道黄帝还有哪些称谓吗? 回去

我们也解决了第几个问题?第三个,点击,老师:那大家知道黄帝还有哪些称谓吗? 生:华夏之祖,轩辕,人文初祖。

师:那大家知道为什么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吗? 生:黄帝做出了很多贡献,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

老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小游戏,游戏名字叫传话,愿意的同学举手。请4组同学上讲台,每组4名学生,老师传话,学生做示范,最后一名同学进行猜测。

老师,问第一个同学对不对。回座位,这些同学真的好棒,根据动作都猜出了答案,我们给他们掌声鼓励。那么刚才同学们猜到的都是黄帝的发明,还有哪些呢?出示

老师,问个问题,看这幅图,你发现问题没?

造字。养蚕,百草是不是黄帝发明的,为什么归功于他。

生:反映的应该是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但由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

老师,也反映了远古传说带有神话成分,不完全等于历史事实。因此我们要区分来对待。停顿。

过度:黄帝之后黄河流域还有哪些比较杰出的代表呢? 生:尧舜禹

点击出示尧舜禹图片回首页

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生答

评价:看来这位同学的历史知识真丰富,知道的真多啊。我们要像他学习。老师问:

他们是怎样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呢?点禅让是怎么回事呢?击(禅让)我们来看段历史短剧“尧舜禹的禅让过程?”

评价,他们表演的好不好,学生评价。老师评价,通过细节让我们更好的明白的禅让的含义。谁来说说,民主推选,德才兼备,没有特权。

点击出示禅让图,禅让的含义:一起读。

民主推选有什么权利?选举权。古代就开始的选举权,一直没有停留过。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问题尧、舜、禹本身都有什么优秀品质?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率领人民治水、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点击

穿越时空,回到我们的课堂上,当班里面发生事情的时候,你觉得如何解决最合适?

在班级的日常生活中班干部在许多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你认为班干部应该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学生发言,班干部。怎样更好地管理。

教师总结:我们十四班的管理,也在进行半期一选班干部为标准,选举那些大家公认的班级公仆。作为班级中人,我们更需要一种认真的责任感!穿越时空,我们从班集体回到过去,再看看当时社会的发展。

禹做部落联盟长的时候,我国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来临了。为什么这样说?看最后一个问题?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什么时期?原因有哪些?

过度: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社会性质。禹已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过度。原始社会结束,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我们首先来看看社会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

点击原始社会出示图片师:在当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氏族的贵族就发展成早期的奴隶主,战俘、犯罪的贫民就发展成早期的奴隶,这就标志着原始社会正在慢慢的解体,奴隶制社会即将产生。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禅让制最终也被世袭制所取代。回顾华夏族的形成。点击。

(五)当堂训练

1、我国的传说时代大约是

A.距今五、六千年 B.距今二、三千年 C.距今四、五千年 D.距今三、四千年

2、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 B.蚩尤 C.黄帝 D.尧

3、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4、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首站拜谒了陕西桥山的黄帝陵,因为黄帝

A、是文字的发明者 B、曾今打败了炎帝 C、制造出了指南车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在我国,汉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相传文字的发明者是 A、仓颉 B、嫘祖 C、黄帝 D、伶伦

6、今天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通过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上称为

A、推选制 B、禅让制 C、民主制 D、选举制

7、据说私有制在以下哪一首领时期已经开始出现 A、尧 B、舜 C、禹 D、启

8、我班来了一位新学生,他在自我介绍时说自己的姓和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名称相同,这位新同学姓 A、秦 B、夏 C、商 D、周

9、传说中的尧、舜、禹受到百姓爱戴的原因是 ①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②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③事业为主,与民共甘苦 ④实行民主 ⑤建立王朝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材料分析题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请回答: ⑴轩辕指的是谁?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⑵材料中的“平定蚩尤乱”指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一:“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材料

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礼记》(1)材料一反应的是哪种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2)上述材料中的“轩辕”“尧”和“舜”的共同点有哪些?(3)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这种局面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六)布置作业 人世及以为礼。原始社会终结 奴隶社会 请回答:

作业安排:

练习册选择题

(七)教学反思

第五篇:《祖国有多大》参考教案

1.祖国有多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域。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地域宽广 课前准备

了解祖国面积、地理位置、海陆疆域的行政区域。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展示中国地图】这是什么、从地图上看,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只昂首挺立的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伟大的祖国就像一个大家庭。作为这个家庭的一员,我们要了解她、热爱她。

二、走进我们的祖国

1、快乐大搜索。拿出事先搜集到的资料。

2、快乐大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材料,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材料。

三、地理小博士擂台赛

1、出示问答题;

我国位于地球的什么位置?我国的领土面积有多大?世界上面积位于前三位的国家有哪些?

2、每组派3名代表参加擂台赛。

3、评选地理小博士。

四、课后延伸

编一首儿歌,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2

1、让学生了解我国行政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指导学生对香港、澳门、台湾三地的概况有基本了解。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行政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课前准备

分组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各省省会及简称。教学过程

一、唱儿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唱一唱与家长编的歌唱祖国的歌谣。

二、畅游神州

1、分组交各组获取的信息

2、举行畅游神州展示会。

(1)、快速回答;省份、省会、简称。(2)、拼图游戏

(3)、小结;我国划分了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

三、我爱宝岛—台湾。

1、学生交流有关台湾风土人情的资料。找教案

2、学生交流有关香港风土人情的资料。

3、学生交流有关澳门风土人情的资料。

4、小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四、课后延伸

说说你最想对祖国说的话。

/ 2

下载7《祖 国 土》教案(最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7《祖 国 土》教案(最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华夏之祖教案

    第 3 课 《华 夏 之 祖 》 的 教 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华夏之祖 一、学情分析 本课是初一历史课程第一单元第三课,主要讲述华夏族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

    《华夏之祖》教案

    《华夏之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

    祖国有多美教案

    四年级上学期音乐《 祖国有多美》教学设计及反思 育才学校 苏艺林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祖国有多美》,在合唱中注意情感的表达。 2、在作品欣赏中能够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相关......

    九年级祖国情教案5篇

    《祖国情》欣赏综合课教学设计 执教人:程子叶 教学年级:九年级 教学内容:《祖国情》单元综合欣赏课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试验教科书九年级第一单元。 学情分析:......

    华夏之祖教案[精选五篇]

    第三课 :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期的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手机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2、......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测评祖国土同步训练 苏教版必修3(精选五篇)

    第一专题测评 祖国土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坂(bǎn) 纤绳(qiàn) 绯红(fěi) 通衢(qú) ....B.汲水......

    祖国美

    祖国美,家乡好(演讲稿)2009年05月24日 09:16:47来源:贵州省惠水县城关五小 祖国美,家乡好 演讲:城关五小六年级学生:董莎莎 中国,一个美丽而古老名字,她,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历史文化悠......

    小学品德祖国有多大教案

    祖国有多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我国边界线、南北温差、东西时差的感知了解,以及和世界主要国家国土面积的对比,感受我国领土面积大、幅员辽阔的事实。 2、能力目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