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

时间:2019-05-14 16:5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

第一篇: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

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

摘要: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本文将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加以比较,并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借鉴到我国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中。

关键词:科举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比较;借鉴

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绵延长达1300余年。科举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留下的痕迹即使在今天看起来也还是清晰而浓重,而公务员制度在当代社会发挥的作用正在变得日益巨大而深远。1933年,罗纳德曾经这样写道:“几乎所有的西方学者都没有注意到当今世界现存的高级公务员制度起源于中国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国对这一制度的影响,而它往往被西方学者所忽视。”自1905年清廷下谕彻底废除科举制至今已超过100周年。在21世纪的当今,之所以人们会重新提出并讨论已经废止了100多年的这项制度,无疑有着社会文化方面的深刻原因。

正如《从考官到考学》一文的作者所言:“百年来,科举制虽废,但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科举文化之精华,如统一考试的形式,公平竞争,择优选才的精神,以考促学的机制,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所借鉴,对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产生重要积极的影响。”本文对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加以比较分析,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它合理之处借鉴到我国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去。

一、科举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

(一)考试内容和录用程序

历史往往出现轮回的现象,科举制废除百年之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又出现了国家公务员“逢进必考”的制度。其一,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不是考学(即并非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考试),而是考官(即通过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其二,都是通过公正严格(至少在理论上)的文化考试,选优劣汰,使考试中的胜出者进入社会管理阶层—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手段也是完全相同的。唯一的区别只是在考试的内容方面—科举是考八股文,而现在举行的公务员考试则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管理诸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公务员考试一般分为口试和笔试两种。而像美国等国除了口、笔试外,还对某些技术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的考试。考试内容注重实际,强调能力,并注意通才和专才相结合,对不同类型的公务员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考试;录用程序相对也比较简单,大体分为四阶段:即,招考、考试、选用和试用。而中国的科举考试虽也有口、笔两试,但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实际,不注重能力,只局限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鼓励死记硬背,八股文风,泛滥成灾,往往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局面。考试录用程序更是纷繁复杂,层级较多。拿清朝来说,它的录试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和任用这样一个过程,往往一个人取得最后的成功要耗费了大半生的时光,甚至一个人到老也不能及第。

通过以上简单的比较,我们便不难明白,只要稍作理性思考,便不能将科举制全盘否定,科举制的形成和被固定为一项国家制度,并非是人力的主观设计,而是在多种方法比较中最优选择的结果。同样,科举制度延续1300余年,也决非任何封建帝王,统治阶级刻意维系所能得逞,而是它本身相对的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自然达到的结果。

(二)官吏考核和晋升方式

现代公务员在考核过程中一般都遵循这样一些原则:民主公开原则、客观公正原则和保障原则(指公务员对不公平的考核评语有申诉的权利,甚至向法院提起诉讼)。晋升也通常

是由考试晋升、考核晋升和年资晋升这几种方式组成。这些做法的目的很显然是为了确保对公务员在考核和晋升上的合理和客观。而科举制下的官吏考核和晋升固然有许多和西方文官制度下在官员的考核和晋升方面相同的好的原则和方式,但由于处于封建社会人治的大环境下,所以在操作时,往往带有的是更多的人情关系烙印。考核官吏往往不是根据被考核者的能力和实绩,而是根据考核官吏者自己的喜好、憎恶和与其的关系来作出判定。中国历史上,像范仲淹、欧阳修等由于遭到不公正考核而不能升迁、甚至贬谪的官员不计其数,这不仅使大量有才、有识志士不能脱颖而出,人尽其才,而且也加剧了各个朝代的灭亡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社会的转型,无论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都相应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公务员制度的确立便是其中之一。现行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明确规定了必须通过严格、公正的考试程序,方能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政策,从而结束了公务员选拔的非制度性、非程序性和随意性。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与古代的科举制相比,这种考试对应试者尚有一些预设的条件,如文化程度(即大专以上文凭)、身份条件(如户口所在地、应试者先前的职业)„„等等方面的限制。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应当汲取古代科举制的优点:即摒弃一切先决条件,使国家的行政机构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凡有志于做公务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哪怕他没有大专文凭、户口也不在本地、是工人农民或从事其他社会职业„„都可以参与考试。这样才能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同时扩大人才选择的范围。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做会使应试人数大大增加,不利于操作管理。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人们选择职业的范围比古代宽广得多,愿意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决不可能很多。而且即使参考的人很多,也必须坚持考试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原则。

(三)法规、制度层面

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出现在等级森严,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口谕、圣旨就是法令,所以它带有了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着皇帝的意志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可举可停。以宋代为例,自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至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宋代建国已有97年,而科举仅有44次。西方公务员制度,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其法制化、正规化的内容。每个国家在有公务员制度的同时,都有相关的公务员制度主体法规。如英国1855的《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美国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法国1946年的《公务员总章程》、德国1953年的《联邦官员法》。这些法规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公务员制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目前我国与公务员制度有关的法规是1993年8月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这个条例与西方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相比,不仅在数量上不够,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加快与公务员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公务员管理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的内在需要。

二、从科举制度看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

(一)政治角度

1、科举制它极大地拓宽了官员选拔的渠道,面向全社会公开进行选拔。凡是有文化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从而打破豪门世族对行政权力的垄断。即使最贫贱家庭出身的人,也能通过这一正常的竞争程序而进入社会管理者的队伍之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因此,它是对血统论和世袭制的彻底倾覆。用今天的社会学话语来说,就是它启动了一种“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阶层界限的凝固化,从而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和希望,缓和了因社会地位差别形成的冲突,释放了由于社会不公平而产生的社会张力,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的稳定。

2、科举制又极大地强化了“读书做官”的官本位意识—这一点,即使那些为科举制大力辩护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其实官本位意识是任何传统社会都必然具有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并不只限于中国。只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的时间最长,所以这种意识最为顽固,在某种意义上,似乎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了。本来读书人不一定非做官不可—诚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所言:“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须如学”。但是在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做官给予人带来的利益(物质的和精神的)实在太多,任何人特别是读书人都无法抵御这种诱惑,所以才会形成“学而优则仕”的浓厚社会文化氛围和强烈的社会文化心理。

3、古代的科举考试是由各级政府组织进行的,皇帝会任命亲信大臣作主考官,各级政府也会任命相应的官员去组织考试。这一作法也许是当时的权力构架下的唯一选择。而在现代社会中则不可取。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搞三权分立,但考虑官员选拔的需要和中国科举考试的传统,他独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五权分立”的权力架构—专门成立了一个考试院以选拔官员。这个考试院便是一个相对独立、与行政院和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平行的机构。他这样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公平和公正。因为由作为政府的行政院来组织考试,是自己为自己挑选人才,无法实行监督和制约。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向主考官行贿、拉关系、科场作弊„„是大量存在的客观事实。而由另一个权威的专门考试机构专司此事,就有可能把此种弊病降到最小程度。有鉴于此,我认为现在实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应由各级人大来组织实施。因为人大是国家的权力机构,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理应由人民来挑选,而不应由政府自己来挑选。其次,由人大组织实施,更能够保证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二)经济角度

科举把国民的注意力和聪明才智引向做官这一渠道,冷落了其他学科和行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观念和风气。结果中国最多的人才是文学人才和政治人才,而少有经济、科技人才。中国在科技、基础科学方面落后,是由于科举不考这些内容。数学家祖冲之、郑玄,建筑家鲁班,物理学家墨子,均远在科举产生之前。科举考试在唐代还考数学、法律及其它一些应用科学,后来逐渐变成以儒家经典为主,至明清则成了死板的八股考试,不允许考生思想自由发挥,这大大钳制了人的思想,限制了人能力的发挥,从而经济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三)文化角度

1、科举制将文化水平的高低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正确的原则。因为任何社会都必需要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来进行管理,文官执政与武士专权两者相比,其优劣高下一目了然。

科举考试考八股文的做法虽然必须摒弃,但重视文学修养这一条却应当保存并设法纳入现代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之中。文学修养的高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人文素养的水平。现代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也越来越细化,但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却很难说。在当代,我们干部队伍中理工科出身者恐怕居多数,他们在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则相对比较欠缺,这对于他们管理公共事务无疑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汲取科举考试重视文学修养的传统,在现代公务员考试中适当加进文学、历史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对于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无疑大有裨益。

事实证明,让应试者写一篇文章,可以看出他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和他知识面的宽窄„„总而言之,写文章是一个人文化水平的综合反映。现在各级学校的语文考试仍要考作文,其道理便在于此。而且,作文的考试是最难作弊的。当然,写文章的确是纸上谈兵,文章写得漂亮不一定就能当好一个“官”。但是如果一个人连文章都写不通顺,语言不准确,逻辑混乱,说理不清,他的文化素养也就可想而知,能否当好“官’,也就令人怀疑了。

2、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国家制度,是每年都要举行的(一般是在秋季),不少考生第一年落第可以第二年、第三年„„接着考,而并非“一考定终身’。这种以文化为标准的选拔方式,自然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导向,使得全社会都重视文化教育,读书求学的风气遍及神州,使得中国成为一个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从而也保证了文明的延续和承传。中国之所以成为所有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自身文明的国家,科举制的确功不可没。

但是,这种考试的可重复性虽说是为应试者提供了更大的机遇空间,然同时也容易使应试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以致考到满头白发仍乐此不疲。因此,应规定应考者的年龄界限(如35岁以下)。但允许应试者重复考试仍是应当遵循的原则,这样可以不致因一两次考试失手而导致人才被埋没的悲剧。

三、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启示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从它的产生到最后的消亡,其原因并不是考试制度本身,而是考试内容的僵化,导致它的灭亡。它对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有以下值得借鉴之处。

(一)实行多式考试制度,全面选拔社会良才

1、科举选才实行的是有效的竞争机制,它的竞争客体(行政岗位)具备开放性,它向所有竞争主体(士子)开放。而且竞争客体不局限于某一级别,上至宰相,下至知县。科举考试对所有士子都具有吸引力,参与科考的人数众多,通过科考博取功名,是很多士子终其一生的奋斗目标,而录用人数又极其有限,这说明科考的竞争非常激烈,是一种有效的竞争机制。而我国现行的公务员选拔制度,招考的大多是中、低级、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竞争客体范围较小,层次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竞争也不够激烈,从而不利于广泛的获取人才资源。可以借鉴科举选才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和提高竞争岗位范围和层次,扩大竞争岗位比例,强化竞争机制。

2、实行多式考试全面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在唐宋时期实行解试、省试、殿试三式选拔制度,清代实际上实行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式选拔制,严格的多式选拔,有利于选拔文化素质较高和行政能力较强的人才进人国家行政机构,从而提高行政机构的行政效率。而在我国现行的干部选拔制度中,委任制无考试程序,基本上是“人选人”,难以做到公正、公平和公开;考选制度基本上由地方政府的人事机构主持,以考卷加面试方式组成,没有严格的多式选拔方式,特别是面试流于形式,为招考腐败提供可乘之机,这些都不利于选拔真正优秀人才进人干部队伍。可以借鉴科举选才的多级考试制度,真正遴选社会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进人干部队伍,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干部队伍注入活力。

(二)法律规范考试制度,保证选才公正公平

科举考试在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法规予以保障。唐、宋、明、清对于报考条件、考试的时间、科目、程序、内容设立、行文要求、阅卷程序、发榜程序及相应待遇都有明文规定。如唐代规定从事工商业者不能参加科考,即“自执工商,家专其业,不得仕”。为保证考生质量和最大限度为国选拔优秀人才,实行科举考试的各朝政府都通过法律对贡举合格人才进行监督。如唐律就规定地方及京城学馆每年必须按规定向国家级的考试贡举优秀的考生。而我国现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还没有通过人大立法,考试时间不定期,考试内容不统一,特别是阅卷、录取程序各地不统一,主观随意性大,影响了考试的严肃公正。

(三)考试内容的设置应科学合理

科举制度被取消,主要在于其考试内容的僵化,无法体现所选人才的真才实学,不能实现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目标。现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内容设置上应吸取科举考试的教训,不能搞一套试卷考天下,而应考虑各用人部门的需求,各行业各岗位的不同性质,吸收唐代科举分科取士的优点,采用基础知识考试加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考试多层考试相结合的办法。选拔既具有相当文化基础,又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进人国家公务员队伍,实现以往的注重知识水平向现代注重综合素质的转变。

(四)考试录用应从招录推广至晋升,扩大选任制比例

科举制度只在招录人才时实行考试制度,而官员的晋升则完全取决于上级部门的考评,造成了各级官员为获高升,一味取悦于上,而不顾百姓死活的现象。其任用方式类似于今天的委任制,诸多弊端已如前述,其中最重要的是,这种缺乏民主色彩的任用制度导致各级官僚不在乎老百姓脸色,不代表群众利益,官由“公仆”异化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导致官民对立。要防止出现类似现象,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委任制的力度,改变干部选拔过程中权力集中在少数领导者手中的现状。

考试录用不仅应应用在招考过程,还应推广至晋升阶段,减少干部选拔中人为操作的可能,推动整个干部队伍不断学习的风气。同时还应扩大通过民众选举产生干部的比例,赋予地方、基层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应有的民主权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领导干部的选拔,选择真正能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谋利益的领导干部。坚决杜绝“选人用人,一人说了算”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干部是否录取、任用、晋升应取决于评委、群众和领导班子三方的综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立以考任制和选任制为核心的选拔任用各级党政干部的制度,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综上所述,同为大规模社会性考试,现代公务员考试与科举制或在考试内容、考试功能、或在考试产生的社会影响上,都与科举有着某种程度的直接承继或间接渊源关系。如今,科举制已停罢,但深含公平精神的考试选才方式却没有而且也不能够废止。从“科举学”的视角进行考试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有助于我们探寻考试发展的内在规律,并能为今天的考试改革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使考试制度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丽君:科举制度的重要特征及起源标志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2)

[2] 石怀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传承[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2)

[3] 苏廷林:当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势[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年版

[4]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6] 任爽、石庆环: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中西官僚政治比较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7] 劳动人事部人事教育局组织编写:中国历代官吏制度[M],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年版。

第二篇:科举制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分析

科举制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分析

摘要: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我国当代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与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将二者进行比较,总结科举制衰亡的历史经验,借鉴吸收其可取之处,以完善我国目前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关键词:科举制公务员考试制度比较

近年来,我国公务员考试备受推崇,为数以百万计的群众提供了一条通往仕途的道路。面对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现象,人们不禁提出这样的疑问:当前的公务员考试是科举制的死灰复燃吗?为此,本文将通过对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招考对象、目的方式、考试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来分析二者的异同,在总结科举制的利弊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到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当中。

中国封建社会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封建君主必然要借助一定的力量来维护巩固其统治,而这个力量就是官员。正是由于官僚队伍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支柱,而吏治的状态又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很早便有了严密的官员选拔制度。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禅让制、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阶段,但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则是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指分科考选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自隋朝开创到清朝末期废除,绵延1300余年。古代科举制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隋朝初设、唐朝完备、宋朝发展、明朝鼎盛、清朝衰败。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诞生。唐宋时期,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确认、发展和完善,既丰富了考试内容,又确定了一整套考试录用程序,并建立了严格的监察体制、惩罚体制和管理体制。明代科举考试大致分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考试形式、答题方式也严格规范化,然而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危害极大的“八股文”,把科举考试制度引向绝路。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最终消亡。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推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官员选拔任用制度,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并与君主专制统治相适应的官员选拔制度,也是一种与教育紧密相联的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公务员考试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政府在借鉴英美等国的公务员考试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公务员考试是指国家公务员录用的主要机关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通过笔试、面试、现场操作、情景模拟测验、心理测验等方式来测量、评价应试者的知识、能力、专业水平、心理、品德等情况是否符合国家公务员要求的手段和方法。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不包括党委系统、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及国家机关中的权力机关的干部录用,也不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级、高级公务员的选拔。

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和古代科举制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传承关系,又存在明显的区别。

首先,从二者产生的背景来看。隋朝统一中国后,统治者为摆脱门阀士族的垄断地位,巩固皇权统治的根基,朝廷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大量寒门之士中选拔栋梁,让他们广泛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当中。唐朝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繁荣强盛,经

济因素与政治因素是相互作用的,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为之服务。隋唐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的变化导致社会阶层的重新组合,为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就需要改善统治阶层的结构,科举制度的诞生就满足了这一需要。而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已不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不相适应,弊端明显地暴露出来。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要求,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建立了“凡进必考”的公务员考录机制,确立了依法分类管理干部队伍的格局。

第二,从二者制定的目的来看,科举制所选拔的人才是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而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所选拔的人才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

第三,从招考对象来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选拔对象较为宽泛,社会各阶层均可以参加。但对于公务员的选拔往往有具体的要求,在实际的招考中,各级政府不同职位的招录还有一些具体的规定,例如最大年龄、最低文化程度学历、户籍所在地、政治身份的限制等等。

第四,从考试目的和考试方式来看。公务员的考试不是考学(即并非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考试),而是考官(即通过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另外,二者都是通过公正严格(至少在理论上)的文化考试,选优劣汰,使考试中的胜出者进入社会管理阶层,二者的方式也是相同的。

第五,从考试内容和录用程序来看。科举考的是八股文,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则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管理诸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公务员考试一般分为口试和笔试两种,考试内容注重实际,强调能力,录用程序相对也比较简单,大体分为四阶段:即,招考、考试、选用。虽然科举考试也有口、笔两试,但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实际,不注重能力,只局限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鼓励死记硬背,八股文风,往往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局面,考试录用程序更是纷繁复杂,层级较多。

通过古今制度的比较,我国当代公务员选拔制度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相比有了自己的科学之处和发展。不管是隋唐科举制度,还是当代公务员选拔考试制度都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一方面,表现在广纳贤才,获得国家管理的新鲜血液。通过考试途径可以不断从社会各阶层获得新鲜血液,吸纳在知识、技能、能力上更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分子进入到国家管理机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在考试制度下,精英层之间的流动与上下层级之间的流动性,使文化知识与教育的覆盖面更广。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制度的激励,建立了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利益激励机制。

但是我们也应该透过科举制,看到当前公务员选拔考试制度亟待完善的地方。首先,加强考试部门的独立性,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公务员考试不应受到个人与其它组织的影响,以保证考试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合理选出国家的栋梁人才。其次,考试内容的设置应科学合理。科举制度被取消,主要在于其考试内容的僵化,无法体现所选人才的真才实学,不能实现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目标。现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内容设置上应吸取科举考试的教训,考虑各用人部门的需求,各行业各岗位的不同性质,采用基础知识考试加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考试多层考试相结合的办法,选拔既具有相当文化基础,又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进人国家公务员队伍,实现以往的注重知识水平向现代注重综合素质的转变。再次,重视对公务员考试制度的立法,把公务员的考试制度纳入法制的轨道。最后,建立公务员考试监督机制,避免徇私舞弊现象。

同为大规模社会性考试,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与科举制有着某种程度的直接承继或间接渊源关系。无论是科举制还是公务员考试制度,都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制度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是有其局限性。它们的实施能否最大发挥其有利方面,避免不利因素,关键是如何使用相关的制度来约束以及如何运用。从科举制的视角进行官员选拔录用的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有助于我们在总结科举制的利弊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峰.中国隋唐科举制度与当代公务员考试选拔制度之比较研究.河北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2008.01

[2]胡邦炜.科举制与现代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国科举制废除100周年祭.中

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02

[3]许晓玲.传统科举制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启示.柴达木开发研究.2008.04

[4]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

[5]林雅.科举制度的兴衰及对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启示.甘肃政法学院学

报.2003.06

第三篇:法家“法治”与现代法治之比较

法家“法治”与现代法治之比较

【关键词】 法家“法治” 专制 现代法治 民主制度化

【摘要】

法家“法治”主张用“严刑酷罚”来统治社会,现代法治与其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特定的全新的内涵。法家“法治”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专制统治的工具,其目的在于维护权力,现代法治与民主紧密相联,目的在于保障权利,在罪与刑,法与德方面二者也有重要的区别。

【正文】

法家是产生于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学派。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战国初期至战国中期,这一时期的法家可称为前期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慎到、申不害、商鞅等,第二阶段是战国末期,这一时期的法家可称为后期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和李斯等。在学术上,前期法家代表人物各自主张的重心不同,分为“重势”派(如慎到)、“重术”派(如申不害)、“变法”派(如商鞅)等。后期法家则以韩非为代表,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对后世影响较大。

法家是我国古代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的一个学派。法家主张“法治”,反对礼治,与儒家学派是根本对立的。现代法治有着特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法家的“法治”有本质的区别。本文就我国古代法家的“法治”和现代法治进行比较,以便批判继承我国古代法家的有益的法律文化和思想,从而深化对现代法治及其“依法治国”战略的认识。

一、法家“法治”与专制相联,现代法治与民主相联

何为法治?简单的说就是依法办事,依法治国。就是社会的各个领域的活动都有法可依,并且严格的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进行,如果谁违反了法律规定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现代意义的法治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地主阶级、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产生的,其目的在于巩固革命斗争的胜利成果维护资产阶级专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都纷纷通过制定宪法和各种法律来限制王权,保障公民权,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把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把社会各种主体的权利义务都通过法律规定加以明确。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三权分离和相互制衡,以天赋人权为基础,宣称“主权在民”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作为1791年法国宪法序言的《人权宣言》明确规定:“凡未经法律禁止的行为既不得受到妨碍,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从事法律所未规定的行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自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实行保护和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美国宪法规定,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立法权属于最高的人民代表机关,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人民依靠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权力制约”和“法治原则”是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确认的宪法原则,这四大基本原则是现代民主宪政体制的基本支柱。可见,现代法治是与民主紧密相联的。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社会主义的民主和资本主义的民主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法家的“法治”理论对于社会发展进步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法家的主要成就在于在我国政治思想中强化了法的概念,并宣扬了贵族平民在法律上的平等。如“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思想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此外,法家的“法治”思想,采取“世异而事异”的变法态度,这对推动社会的进步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法家的“法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法家的“法治”本质是人治和专制,皇帝言出法随,言出法废,皇帝就是法,就是王法。法家的“法治”是以君主专制独裁为主的中央集权,法律的权柄完全操持在君主手中,是君主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与手段;法家的“法治”是以惩罚为核心,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皇权和统治人民。

二、法家“法治”重刑轻罪,现代法治罪刑均衡

法家学派是我国古代最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的一家,它主张轻罪重刑,主张用“严刑酷罚”来治理国家,这是法家“法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法家认为重刑的作用主要不在于刑罚的对象,而在于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就是重刑所产生的威慑作用,商鞅说“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则无刑也。”“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此所以为治也。”“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主张对轻微的犯罪行为,处以严厉的刑罚,如窥视宫殿者要受膑刑,路上拾遗的要遭断足,甚至对往路上倒灰这样的小过,都要处以脸上刺字的刑罚,对其它犯罪的处罚的残酷就可想而知了,认为只有重刑才能止奸、除暴、平乱。而当代世界各国刑法都普遍规定了罪刑均衡原则。强调罪和刑的相适应,就是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就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罪刑均衡原则是人类法治文明进步的反映,也是现代法治的公平、公正、正义的价值体现。现代的法治不仅强调罪刑均衡,而且轻刑化成为当代刑法的发展潮流,轻刑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非犯罪化,就是对一些社会危害不大的行为不再规定为犯罪;二是轻刑罚化,就是降低一些犯罪的法定刑幅度,使整个刑事制裁体系缓和化。

三、法家“法治”维护权力,现代法治保障权利

我国古代法家的“法治”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去甚远。法家的“法治”主要是封建帝王以法(刑)治民、防民的统治术,没有任何民主成分,也没有什么权利可言。法家的“法治”虽然强调以法来管束削弱贵族势力,但根本目的在于将权力集中在君王手中,法律保障君主的专制权力。商鞅说过:“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商君书·开塞》)意思是说:天下大治是给予民众最大的好处,要达到天下大治,确立君主的权威最为重要,而确立君主的权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挥法律的作用,严刑去奸。

《管子·重令》也说过相类似的话:“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认为重视法律、巩固君主权威和国家安定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韩非更进一步指出君主要依靠法律“独制四海之内”,特别是以法律控制臣下:“人主使人臣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专制。”(《韩非子·明法》)以法律来控制臣下,君主专制而臣下不得专制。法律之上的仍是君主、皇帝的权力,所谓“出口即法,下笔乃律”,君王可以超越法律之上,凌驾于法律之外,这样的法实质是权大于法的王法,是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而非人民权利的保障,因而它谈不上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现代法治要限制、规范政府权力,保障、发展公民权利。权力是从哪里来的?是由权利产生的,权力要为权利服务受权利制约。权力和权利是法治运转的两个轴心。历史经验表明,法治建设愈发展,权力愈受到规范和约束,权利愈得到保障和发展。规范权力、发展权利是宪法的基本精神,也是现代法治建设的最基本的原则,应当作为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法治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着力点。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实现法治化只能选择“政府推进型”的发展方式。政府要发挥积极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但是,必须看到,以往我们在各种依法治理活动中一直比较重视政府的管理,强调运用权力管理他人,而对权力的运行则疏于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同时,对公民和法人的义务规定较多,对其权利重视不够。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依法治权、依法治官摆在突出的位置,把保障和发展权利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必须深化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认识,坚决摈弃那种以法“治民”、“防民”的传统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权力要受到规范和约束、权利要得到保障和发展的现代法治观念。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着重提出并多方面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的价值目标,在法治建设方面,就是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和保障人们的各种权利和自由,使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达到统一。

四、法家“法治”把法律看作是唯一有效的治国工具,而现代法治则具有特定的内涵

法家认为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成文规范,它包括赏与罚两种手段,法家所谓的“法治”实际上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统治阶级实行严刑酷法,目的就是要“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对劳动人民实行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法家的“法治”是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为基础的,在法家看来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所以治理国家不能靠道德说教,只能靠法治。法家认为要实行法治就必须实行赏和罚的两手,认为行赏施法是贯彻法令唯一有效的手段。可见,法家的法治是统治阶级手中用来治民的工具,是领导人手中挥舞的大棒。

现代意义的法治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治国理论、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它具有特定的含义,它指的是法律之治,是以法律为依椐的“治”,具体说来是立法的民主化,执法的公正严格,不允许有任何党派、组织和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有法外特权。现代法治的基础是“主权在民”和“人民主权”,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和反映,法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保障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法治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五、法家“法治”反对德治,而德治是现代法治的题中应有之义

法家的“法治”,主张“以法为本”。主张“不务德而务法”,认为只能“以力服人”,法律是“禁暴”、“止乱”的工具,法律是最有效的,甚至是唯一有效的统治方法,“禁暴止乱”不能依靠德行来感化,而只能使用暴力。“法治”学说是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法治”学说是建立在法家的人性论和发展进化的历史观的基础上的。法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或“就利避害”的,并且认为人的恶性是不可改变的,道德教化是无济于事的,统治者只有善于利用这种人性,以法令规定才有效。针对儒家“亲亲”、“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制,他们提出人人“皆挟自为心”,认为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是不可能“化性起伪”的,即使亲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这样只有以力制力,以严刑重罚治国御民,才能建立“六亲相保,终无寇贼”的社会秩序。韩非子认为,“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韩非子·显学》)他认为,只有实行严刑峻法才能止奸,才能防止违法犯罪。法家的“法治”是针对儒家的“德治”而提出的一种治国思想,法家的“法治”重法轻德,主张用严刑酷法来治国,他们轻视德的作用甚至是反对德治的。

现代法治主张依法治国,但它并不轻视道德的作用,认为德治是现代法治的应有之义,现代法治重视法律的作用也重视道德的作用,认为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人们的行为的不同的社会规范,它们分别在不同的社会领域起作用,不可相互替代。所以现代法治并不排斥和反对德治,主张法、德结合的法德兼治,现代法治主张要树立法律的权威特别是宪法的最高权威,法律受到人们的普遍尊崇,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特权,现代法治认为儒家重视“德治”,法家重视“法治”,各有其合理的积极因素,可供我们借鉴;但儒家的轻法思想和法家的轻德思想,则是应该批判舍弃的。我们应该走出传统,不能拘泥于历史上的“德治”、“法治”之争,而应赋予法律与道德以新的时代意义,坚持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协调发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 陈君丽,曾尔怒。外国法律制度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3] 石泰峰。当代世界法律和中国法制建设简明教程[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4] 武树臣,李力。中国法律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5]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8.

第四篇:公务员考试与考试制度复习资料

一、公务员和公务员制度的概念

1、公务员的含义: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有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的工作人员。

2、公务员制度的含义国家对公务员的各项管理规定的总称,包括制定法律规范,对公务员的“进口”管理、使用与“出口”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

2、我国公务员的范围:政府机关、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

注意:

1、工勤人员除

2、人民团体,如工会机关、共青团机关、妇联机关等则是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的机关。

• 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意义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有利于调整干部结构,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国家行政机关效率;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3、有

利于国家行政机关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指导思想

1、我国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原因:1市场经济化的要求;2原有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

3、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 1 坚持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继承与发展我国干部人事管理的优良传统并且吸取其中成功经验;3 学习与借鉴国外人事管理的有益经验和科学做法。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功绩原则; 法制原则;效率原则

五、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1、规定了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目的与公务员的范

2、规范了公务员的义务、权力

3、规划了公务员进、管、出基本管理环节的内容

4、规制了公务员的管理与监督

六、我国公务员制度对原干部人事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对原干部人事制度的继承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3 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4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5 坚持中国特色的分类制度)我国公务员制度对原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实行分类管理、激励竞争、新陈代谢、清正廉洁保障、法制化管理机制。

七、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施行与完善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施行: 整体渐进,分步到位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施行成效

1、管理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2、凡进必考基本建立;

3、激励机制开始运行;

4、奖励制度发挥作用;

5、竞争上岗制度逐步推开;

6、培训开始进入轨道,成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有效途径;

7、轮岗、回避初见成效;

8、出口初步畅通;

9、廉政约束机制发挥作用;

10、公务员合法权利有了保障

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1、制度本身不够完善;

2、制度优势不明显;

3、制度执法还不到;

4、制度创新中遇到了新问题。

四、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思考

1、进行环境创新和观念创新;

2、加快立法、强化执法,提高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3、完善制度的运行机制,提高制度效能;

4、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

5、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

一、公务员义务权利的含义

1、公务员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对公务员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和强制。结构上具有三要素:自主性、规范性、强制性

2、公务员权利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公务员可以享受某种利益或者可以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与保障。在结构上具有三要素自主性、规范性、保障性

3、公务员义务、权利的特点:义务、权利的鲜明性;义务、权利的平等性;义务、权利的一致性;权利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二、公务员义务权利的立法意义

1、有利于形成一支优化、廉洁、稳定、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2、既是对公务员执行公务的有利约束,也是对公务员执行公务的有效保障。

3、有利于实现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公务员义务的内容

1、规定公务员义务的原则: 违法必究原则、平等原则、服务与稳定原则

2、我国公务员的义务:忠于宪法的义务;依法履职的义务;为民服务的义务;忠于国家的义务;服从命令的义务;保守秘密的义务;保持操行的义务;公正清廉的义务;其他法定的义务

3、公务员的法律责任: 身份处分;行政处分;赔偿处分;刑事处分.4、公务员权利的法律保障:行政复议、申诉、控告、诉讼权。

一、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含义与设置目的1、公务员职务的含义:职务是公务员所承担的应该完成的任务,是机关对公务员职权、职责的委托。职务把人和事结合在一起,把职权与职责联系在一起。

2、级别的含义:级别是反映公务员的职务、能力、业绩、资历的综合标志。

3、我国设置公务员职务级别的目的:为公务员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基础;增强职务与级别的激励作用;便于借鉴国外公务员分类制度的合理因素。

2、职位分类制度的作用:为职务设置提供基础;为各项管理提供依据。

3、划分公务员职位类别的标准: 按照职位的性质、特点、管理需要划分职位类别

4、我国公务员的职位类别划分: 专业技术类职位;行政执法类职位;综合管理类职位;法官和检察官职位;其他类别职位

5、公务员的职位设置: 职位设置是指对机关职能进行逐层分解的基础上,根据编制限额等要素确定具体职位的工作。机关设置公务员职位所依据的四大要素为:职能、规格、编制限额、职数以及机构比例。

三、公务员的职务序列

1、公务员的职务类型

依据“职位类别”划分:专业技术类职位序列、行政执法类职位序列、综合管理类职位序列、法官和检察官职位序列

依据“是否承担领导职责”划分: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

2、公务员的职务序列

职务序列是依据公务员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和所需资格条件的不同所区分出的从低到高的职务层次,形成机关的层级结构,也为公务员提供了职业发展飞阶梯。职务序列包括职务层次和职务名称两个基本要素。

 领导职务序列:十个

 综合管理类非领导职务序列:八个

 专业技术类职务序列:

 行政执法类职务序列:

 法官、检察官职务序列:

四、公务员的级别与职务的对应关系:

1、公务员级别的功能——确定工资及其他待遇的主要依据,平衡比较各类职务序列的标尺。

2、公务员级别与职务的对应公务员既有职务、又有级别。

3、公务员级别的确定公务员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晋升。

4、公务员的衔接

一、公务员录用

1、公务员录用的含义:我国公务员的录用是指根据公务员法规定,按照法定的标准与条件,经过规定的程序,面向社会,通过竞争性考试与考察方式,择优选拔国家机关中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

 什么是公务员录用考试?

公务员考试是由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的,根据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录用的有关规

定,用于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考试。

 是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按照确定的招录计划,针对相应的空缺职位进行的面向社

会的、公开的竞争性考试。凡符合报考资格条件的人员均可报考。

3.实行公务员录用的意义:(1)有利于为国家机关选拔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2)有利于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加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3)有利于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L,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公务员录用的资格条件

1.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种类:(1)公开竞争性考试;(2)非公开竞争性考试。以下几种职位适用非公开竞争性考试:因职位特殊不宜公开招考的、因专业特殊难以形成竞争的、录用主考机关规定的其他情况。

2.公务员录用的基本条件:(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年满十八周岁;(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具有良好的品行(5)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6)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7)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3.公务员录用的限制性条件。

(1)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2)曾被开除公职的。(开除公职是一种最严厉的行政制裁性处罚)(3)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为了保证公务员队伍素质,严把“进口关”而提)

 哪些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基层工作经历”是指,在地市以下(不含副省级城市)党政

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及农村工作的经历。自

谋职业、个体经营的人员,可视为具有基层工作经历。曾在军队团和相当团以下单

位工作过,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报考中央机关的人员,在地(市)直属机关工作过,也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

曾在基层工作,后再进入学校就读的应届毕业生,也视为具有基层工作经历。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不能视为基层工作经历。

三、公务员录用的原则

(一)、公开考试内 涵:录用考试的政策、法规,基本信息,考试方法和程序,考试成绩,考试结果五个方面必须公开

具体要求:公开的方式包括: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宣传工具;在法定刊物或者是报纸;设立录用咨询中心;设立录用考试说明会

实践意义:可以是所有具备资格参加录用考试的公民有机会了解录用的信息,是录用工作全面地接受公民的监督、预防或制止录用中的不正风气

(二)、平等竞争内 涵:平等是指公民参加录用考试的法律地位的平等;竞争一方面指应试者以自己的德才为条件,另一方面指招录机关按成绩排列名次鉴别优劣,挑选最优人才 具体要求:公民有平等的权力与机会参加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在平等的条件下参加竞争和被择优录用。严格遵循公务员录用的程序,选拔出最后的优胜者

实践意义:平等是正确贯彻竞争与择优的前提,如果没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就不可能有公平合理的竞争;只有鼓励竞争,才能优胜劣汰,使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严格考试内涵:按照录用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定,录用前对应试者所做的必要的考察与了解,并作出评价。

具体要求:包括录用考察的前提、内容与方式等。其中内容包括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廉洁自律、工作表现、工作实绩、需要回避的情况上,方式包括查阅档案法和交谈考察法、座谈会考察法

实践意义:做到用人适当,不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四)、择优录用内涵:择优录用公务员的标准是德才兼备。既要重视政治思想表现和工作作风,也要重视其实际工作能力

具体要求:应明确择优的方法是考试与考察相结合,即通过笔试、面试与能力测试等方法考试后,讲合格者中的优秀者在通过录用考察,挑选其中最优秀的人录用为公务员

实践意义:坚持德才兼备,真正选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

四、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内容:

1、知识测验;

2、智力测验;

3、技能测验

 1)考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

(2)《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包括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

理和资料分析。全部为客观性试题,基本上为单项选择题,部分地区常识判断有少

量多项选择题(国家公务员考试全部为单选)。

(3)《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概括

问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证。

考试不指定复习用书,考试范围以大纲为准。

 公务员考试时限与分值都是怎样的?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时间120 分钟,满分 100 分。

《申论》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00 分。

过关分数线:105-115(准确信息以当年考试中心公布的信息为准)

五、公务员录用的方式:

1、笔试、面试、实际操作、情景模拟和心理测验

2、公务员录用的主管部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主管部门;省级公务员录用主管部门;设区的市级公务员录用主管部门}

六、公务员录用的程序:

1、发布招考公告

2、资格审

3、对审查合格者进行公开考试

5、对考试合格者进行考察

6、体检

7、录用其公务员的试用期

1、试用期的目的:

2、处理方式:新录用公务员的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合格的,正式任职;不合格的,取消录用资格。

公务员适用人群: 立志从政者; 冷门专业就业难的应届毕业生; 在当地缺乏发展空间;

公务员不适用人群:追求事业上有快速回报者; 不擅应付人际关系者; “凑热闹”的人 周密复习计划是成功基石

职业能力:就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有利于其在某一个职业方面成功的潜力素质的总和,是为有效地进行某类特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潜在的特殊能力素质.是经过适当学习或训练后或被置于一定条件下时,能完成某种职业活动的可能性或潜力。简述什么是申论

 一)申论,取自孔子的“申而论之”,即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它既有别于

古代科举考试中要求就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撰写论文的策论形式,也有别于以往公务员考试中的作文形式。但申沦考试的内容、方法及其要达到的测评功能,实际涵盖了策论和作文这两种考试形式的基本方面。

 申论考试主要侧重考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

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考试形式既严格又灵活,要求考生摒弃套话、闲话,要求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透彻、全面、清晰,同时又保证考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真才实学

1、申论题型:1.背景材料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2.题目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2、对考生的要求:阅读理解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比较重要的问题,关系民生的问题,一般是社会热点问题,涉及

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

 教育问题、乱收费问题、看病贵问题、买房贵问题、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

题、资源、能源问题、“三农”问题……

构成申论不可分离、不可缺少的因素,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把握:作为考试的整体,申论要素包括试题和答案:

试题包括:给定资料、问题、作答要求

答案因素:点——要点;因——原因;策——对策;论——议论文:

考试要求:

1、以试卷何答题为基本物质载体,以时间和字数限制为基本运行条件。

2、透彻分析申论问题、问题内容、提问方式。

3、仔细斟酌作答要求

作答硬性要求:标题、材料、概括性要求、字数、书写

软性要求:概括准确、合理分析、观点准确、对策合理、论述全面、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论述简要、语言规范流畅、虚实结合三、申论要素的应用原则:

1、忠于材料,紧扣题意;

2、持论务实,服从主流;

3、围绕问题,务求解决;

4、简化层次,要言不烦;

5、开门见山,直入主题、面试:是一种通过精心设计,以交流和观察为主要手段,以了解考生的综合素质及相关信息为目的的测试方式。通过现场对答,考察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求职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分析能力、举止仪表、气质修养。

6、统揽全局,前后照应

2、面试的特点:弱专业性、强综合性、含主观性、重规范性、有重复性 限互动性、具科

学性

&&&:公务员制度的产生; 公务员业务与权力; 公务员职务与级别; 公务员录用; 公务员考核;公务员职务任免与升降; 公务员奖励与惩戒; 务员培训; 公务员交流与回避; 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 公务员辞职、辞退、退休; 公务员申诉、控告;

第五篇:科举考试与公务员考试之比较

科举与现代公务员之比较

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和古代科举制度同为大规模社会性考试,都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传承关系,又存在明显的区别。

首先,从二者产生的背景来看。隋朝统一中国后,士族门阀制度的变化导致社会阶层的重新组合,为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就需要改善统治阶层的结构,科举制度的诞生就满足了这一需要。而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要求,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建立了“凡进必考”的公务员考录机制,确立了依法分类管理干部队伍的格局。

第二,从二者制定的目的来看,科举制所选拔的人才是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而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所选拔的人才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

第三,从招考对象来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选拔对象较为宽泛,社会各阶层均可以参加。但对于公务员的选拔往往有具体的要求,在实际的招考中,各级政府不同职位的招录还有一些具体的规定,例如最大年龄、最低文化程度学历、户籍所在地、政治身份的限制等等。

第四,从考试目的和考试方式来看。公务员的考试不是考学(即并非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考试),而是考官(即通过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另外,二者都是通过公正严格(至少在理论上)的文化考试,选优劣汰,使考试中的胜出者进入社会管理阶层,二者的方式也是相同的。

第五,从考试内容和录用程序来看。科举考的是八股文,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则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管理诸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公务员考试一般分为口试和笔试两种,考试内容注重实际,强调能力,录用程序相对也比较简单,大体分为四阶段:即,招考、考试、选用、试用。虽然科举考试也有口、笔两试,但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实际,不注重能力,只局限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鼓励死记硬背,八股文风,往往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局面,考试录用程序更是纷繁复杂,层级较多。

下载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日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与分析

    中日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与分析 摘要:公务员考核管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各国都努力探索科学有效的公务员考核模式。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考核制度的比较,分析了两国在考核目的、考......

    中日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与分析(5篇范例)

    中日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与分析刘禹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610064)[摘要]公务员考核在国家机关人事管理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因而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已经比较完......

    各国公务员之比较

    各国公务员之比较 公务员由于工作稳定、福利好而被称为“铁饭碗”,在中国备受追捧。然而,与公务员相关的终身制、双轨制和贪腐等问题又备受非议。那么,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公务员......

    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与剑桥商务英语之比较分析

    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与剑桥商务英语之比较分析 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是我国商务行业内继国际商务从业资格(外销员)、国际货代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职业......

    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与剑桥商务英语之比较分析

    商务英语就业方向与范围 商务英语就业方向: 1 、国际贸易实务方向 本专业方向掌握商务英语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技能及商业运作能力,能从事......

    业务学习与考试制度12

    *****人民医院护理部 业务学习与考试制度 (2012年修订) 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专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护士终生不断学习、充实......

    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代意义研究

    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与现实意义研究 摘要: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官员选任制度的典范,隋唐时期产生并发展,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近、现代各国的官员选任制度的......

    佛法与科学之比较

    佛法与科学之比较 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王季同居士著 重印王小徐先生名著弁言 蔡序 自序一 自序二 佛法与科学 管义慈读了佛法与科学的瞎三话四 答管义慈 读‘唯物史观与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