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种业发展的意见

时间:2019-05-14 16:5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种业发展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种业发展的意见》。

第一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种业发展的意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种业发展的意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业种业取得长足发展,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升,良种供应能力显著提高,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培育推广了一批小麦、玉米、棉花、西甜瓜、特色经济作物及林木种苗、花卉、牧草等优良品种,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区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种子产业现状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加以解决。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充分发挥我区种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种业,提高我区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种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扶优扶强,鼓励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和整合种子资源,加强市场监管,创优发展环境。建设完善种子生产基地。着力提升我区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种业体系,全面提升种业发展水平,实现种子大区向种业强区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利用相结合。加强农业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业新成果。注重对外合作,鼓励引进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

——坚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整合种业资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创建区内大型农作物种子、种苗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种业科技创新模式。

——坚持扶优扶强。加强政策引导,对具有育种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高、经营规模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支持基础条件好的区域建设种子生产基地。

——坚持统筹兼顾。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与农、林、牧建设项目的衔接,形成投资合力。兼顾农作物与林木良种、牧草种子的均衡发展,突出玉米、棉花、小麦、西甜瓜、特色作物及特色林果良种、苜蓿种子等生产能力建设,增强供种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提高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满足生产发展品种更新需要。培育一批繁育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林木种业集团。建立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作物制种、种苗花卉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建成全国最大的棉花、西甜瓜、加工番茄、加工辣椒种子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玉米、葵花杂交制种基地。农作物种子生产面积达到300万亩。提高对外制种份额。建成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为

主的林木良种生产供应体系。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75%,特色林果良种使用率达到100%。林业重点工程造林全部实现基地供种。建立全区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建成国家、自治区重点牧草种子良繁基地20万亩,进一步健全自治区牧草良繁体系。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

二、主要任务

(四)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明确科研分工,理顺“产学研、育繁推”关系。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引导和推进公共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加快创新育种机制,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实现“事企脱钩”,重点承担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新,常规作物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选育等公益性研究。为有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建立公共研究成果共享平台,为种子企业提供科技支撑。

(五)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升研发能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鼓励种子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种子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优势种质资源和种业高端技术人才。择优扶持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开展对玉米、棉花、特色林果等种子、种苗的育种研究,建设商业化育种中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开展商业化育种。到“十二五”末建成玉米、棉花商业化育种中心各5个。

(六)加快兼并重组,促进做大做强。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新疆实际,提高农作物种子企业注册资金、固定资产、设备装备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市场准入门槛。通过市场机制优化和调整企业布局,鼓励种子企业间兼并重组,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通过重组壮大企业规模、增强研发能力、提升加工设备水平、优化营销网络、创建知名品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生产基地。

(七)加强种子基地建设,提高供种保障能力。优化种子生产区域布局,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和制种全程机械化建设。支持种子企业与农场、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以联合的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玉米、棉花、小麦、西甜瓜、特色作物和林木种苗、牧草种子生产基地。玉米制种基地。加快玉米育种家基地建设。以昌吉、塔城、伊犁和南疆部分县市为重点,建成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120万亩以上,年产种量50万吨以上。示范推广制种全程机械作业,加快大型玉米制种烘干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棉花制种基地。以巴州、阿克苏、喀什及北疆棉区为重点,分品种建立集中连片的棉花良种繁育基地80万亩,年产优质棉花种子10万吨以上。加强“三圃田”建设,配套良种棉制种轧花设备,提升种子加工水平,提高种子质量,满足精量播种需要。小麦种子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小麦育种家基地作用,以企业为主导,加大政府对“三圃田”的扶持力度,建成70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到2020年小麦良种统供率达到80%以上,保证粮食供种安全。

特色作物种子基地。以昌吉、阿勒泰、塔城、伊犁、博州为重点,建立油葵、食葵、油菜制种基地10万亩,制种量8000吨。以伊犁、阿勒泰、昌吉、乌鲁木齐、阿克苏、喀什为重点,建立马铃薯种薯基地10万亩。以昌吉、石河子、塔城、乌鲁木齐、巴州、阿克苏、喀什为重点,建立西甜瓜、加工番茄、加工辣椒、打瓜、红花、甜菜、孜然等特色作物制种基地10万亩。

南繁种子基地。自治区在海南的南繁基地是加快新品种选育、繁育和进行纯度鉴定的重要平台。要进一步扩大南繁基地规模,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缩短新品种选育、繁育

周期,提升新品种选育水平,增强我区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林木良种基地。加强特色林果、防沙治沙、耐盐碱等树种的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的红枣、核桃、葡萄、杏、沙棘、枸杞、巴旦木等特色林果良种生产基地。新建一批核桃、杏、文冠果等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珍贵用材树种林木良种基地,使全区林木良种基地达到10万亩。建立乡土树种、珍稀树种林木采种基地4万亩。建立以繁育林木良种为主的保障性苗圃2万亩。在全区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开展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珍稀濒危树种、特色乡土树种、沙生植物、野生树种等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建成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林木种质资源库16处,面积9450亩。建立国家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分库。建设一批智能温室花卉繁育产业示范区。

牧草良种繁育基地。择优扶持大型草种基地建设,结合自治区定居兴牧和退牧还草工程建设以及苜蓿产业发展布局,选择在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塔额盆地、塔里木盆地南北缘建立优质地方牧草品种良种繁育基地12个,总面积20万亩,主要品种包括苜蓿、红豆草、无芒雀麦、冰草等。建立自治区级种质资源库一处,面积1000亩;建立地州级种子资源库7处,每处面积500亩。

(八)完善储备制度,增强抗灾能力。在国家现有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基础上,建立区级种子储备体系。每年重点储备早熟玉米、棉花、油葵、大豆等作物种子3000吨以上,储备主要造林树种20%的用种量,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市场调剂。充分发挥我区种子储藏优势,建设国家级种子储备设施。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救灾备荒种子储备补助资金,用于储备种子收购资金补助和贴息、仓储保管、质量检测、损耗及转商损失等费用的补贴。

(九)强化监督管理,优化市场环境。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加大对种子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租借许可证生产、超范围生产、抢购套购、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建立健全品种审定和品种退出制度,强化品种权保护执法。

三、保障措施

(十)加强政策支持,促进企业发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免征增值税;对“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从事种子生产的企业,按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加工、经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完善种子生产收储政策,将小麦、水稻种子收购纳入粮食直补范围,与粮食收购享受同等直补政策。进一步加强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工作,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力争短期内覆盖全区。实行牧草良种补贴,开展种草直补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开展种子生产保险试点,建立政府支持、种子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玉米、棉花种子生产开展保险试点。将制种机械和种子加工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实行林木种苗生产灌溉用水、用电与农作物灌溉用水、用电同价。完善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加大对种子收储的信贷支持。开通种子出疆铁路运输绿色通道,安排玉米种子出疆铁路专项计划,保障种子外运。

(十一)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企业科研人员在专家称号、职称评定、评奖和项目申报、种质资源利用等方面与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科技资源合理流动,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子企业或合作开展育种研发。对企业引进的科研人才,在户籍、住房和待遇等方面,按有关规定落实优惠政策。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改进现有种业科研成果评价方式,修改和完善商业化育种成果奖励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评价体系。开展自治区杂交玉米、棉花种子等大宗农作物

品种权转让公共交易试点,创新利益分配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十二)强化基地培育和保护,优化种子生产环境。加强种子基地的培育和保护,将种子基地建设纳入自治区农、林、牧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核心产业予以扶持和保护。制定《自治区玉米、棉花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加强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基地建设和用地保护。各级政府要依法保障制种基地、实验基地和种质资源库用地的连续性和长效性。积极组织安排制种用地,协调农户和企业的利益关系,严格基地管理,切实维护好种子基地的正常生产、收购秩序。

(十三)加大项目建设投入,优化种业发展基础条件。结合“国家种子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优质棉基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推进标准化种子繁育基地、品种试验、大型种子加工、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和完善。根据作物种植区域布局,在不同生态类型区新建25个区级农作物品种试验站、4个抗性鉴定试验站和1个标准样品库,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品种试验网络,为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提供支撑。依托自治区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建立自治区级品种真实性DNA和转基因检测中心。新建6个地(州)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50个县(市)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形成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的三级农作物种子检测体系,提高种子质量监控能力。依托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新建30条玉米果穗烘干生产线,日处理果穗3万吨,满足60万亩制种玉米烘干需要。改造15家棉花种子企业轧花、色选生产线,提升种子加工水平。根据生态种植区划、区域布局,建设一批林木种质资源库、良种汇集圃和采穗圃。新建13个区级牧草品种试验站,1个牧草抗性鉴定试验站;进一步完善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乌鲁木齐分中心,依托乌鲁木齐分中心,建立3个地州级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十四)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完善种子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审批和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在农、林、牧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后,方可办理营业执照相关经营范围登记。严格新品种审定制度,提高审定标准,减少同质性品种的重复审定。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强化品种权执法。加强对进出境种子的检验检疫。加强种子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在现代种业发展中的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提高服务水平。开展种子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十五)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提高执法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自治区、地(州、市)、县(市)种子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将各级种子管理机构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加强地(州、市)和粮棉主产县、种子生产大县的种子管理能力建设,完善执法和质量检测设备,充实执法车辆,为种子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保障。种子管理、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执法合力,维护市场秩序。

(十六)加强财政支持,推进种业健康发展。自治区财政安排支持现代种业发展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种子品种区域试验、质量监督检验、执法监管、支持开展新品种研发及龙头企业关键设备更新等。各地(州、市)、县(市)要将种子管理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支持现代种业发展。

(十七)打破地方保护,推进兵地合作。切实打破种子经营的地方保护壁垒,全面落实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种子体制改革政策,鼓励和支持跨地州、特别是覆盖全区的大型种子企业健康发展,严禁设立歧视、排斥和限制种子企业进入本地市场的障碍,在市场准入、执法管理等方面执行统一标准,共同打击套牌、侵权、抢购套购、未审先推等非法经营行为,积极创造有利于现代种业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自治区地方与生产建设兵团种业的合作,共同维护新疆种子生产、经营秩序,促进兵地种业大融合、大发展。

四、加强领导

(十八)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按照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种苗发展的总体要求,编制自治区现代农作物种业、林木种苗、牧草种子发展规划。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提出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明确“十二五”和今后10年推进现代农业种业发展的任务和措施。调整和优化农业种业资源配置方式,统筹安排农业种业财政和基建项目,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种业,加大对农业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措施落实。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种子产业的发展,切实提高认识,将发展现代种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产业来对待,突出优先发展。抓住国家推进种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培育扶持区内大型种子企业,建设种子生产基地,优化制种条件,编制实施方案,落实任务措施,在土地、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政策扶持,加快推进区域现代种业发展步伐。强化部门协作,支持现代种业发展。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在种子工程建设、科研创新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现代种业发展注入活力。自治区农业、林业、畜牧、工商、公安、技术监督等相关部门要加大联合执法力度,维护种子生产经营秩序。税务、金融、保险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税收、融资和保险支持政策,为自治区种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稳定奶业发展的意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稳定奶业发展的意见

近年来,新疆奶业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自治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是,2008年10月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三鹿奶粉事件影响,我区广大奶农和乳品企业生产面临较大困难,奶业发展受到冲击。为应对当前形势,稳定生产,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保护奶农利益,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支持乳品企业生产,培育乳品消费市场

(一)设立原料奶收购贷款贴息。为进一步缓解乳品企业资金周转压力,2009年自治区财政安排1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乳品企业原料奶收购贷款贴息,贷款贴息为一年,其中:对南疆三地州乳品企业原料奶收购贷款资金实行全额贴息,对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等地(州、市)按25%贴息,其它地州按50%贴息,不足部分由各地财政承担。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跟踪落实好贷款贴息,加强对贷款企业的监控,敞开原料奶收购,杜绝企业限收拒受合格原料奶。

(二)建立奶粉储备制度。2009年自治区财政安排500万元奶粉储备专项补助资金,将区内主要乳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新增奶粉作为自治区储备,储备规模5000吨,按1000元∕吨进行储备补助,储备时限为半年。

(三)实行乳制品外销储运补贴。鼓励乳品企业加大区外市场开拓力度,2009年自治区财政安排700万元专项资金,对区内乳品企业到区外开拓市场给予储运补贴,鲜乳制品补贴100元∕吨、奶粉补贴200元∕吨,补贴时限为一年。

(四)全面推进学生奶饮用计划。根据国家七部委《关于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通知》、农业部等四部委《关于印发〈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自治区学生饮用奶计划工作的通知》(新政办发〔2006〕1号)精神,从2009年起,实行财政补贴政策,大力推进“学生奶饮用计划”。2009年,自治区财政安排5810万元资金,对全区地州所在市和条件具备的县市(共22个)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中小学学生饮用学生奶,按每人每天1袋、每袋补助1元标准进行补贴。其中,南疆三地州由自治区财政按1元∕袋标准补贴;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由当地财政按1元∕袋标准自行补贴;其它地区(州、市)由自治区财政按0.7元∕袋标准补贴,当地财政按0.3元∕袋补贴。畜牧部门要会商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办法。教育部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培养学生科学饮奶习惯。质监部门要加强对学生奶定点生产企业的监管,促进企业严把质量关,保证学生奶质量。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学生奶饮用环节的监督管理。学生奶定点生产企业必须保证学生奶质量,努力降低成本,做好学生奶配送等服务工作。

(五)拓宽乳制品消费渠道。有关部门要深入调研,认真测算,尽快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食品(馒头、馕等)企业在生产食品中添加生鲜奶制品,提高营养成分,努力拓宽乳制品消费渠道。食品加工企业要积极研发添加奶制品的各类配方产品。发改(物价)部门要认真测算,合理确定鼓励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质监等部门要加强质量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二、提高奶牛生产管理水平

(一)加大奶牛养殖配套草料地建设。各地要结合自治区三个“1000万亩”饲草料地工程建设,重点加大奶牛养殖配套草料地建设的支持力度。2009年,自治区300万亩高新节水示范工程中要专门安排100万亩用于支持奶业主产区规模养殖场(小区)优质青贮饲料地高新节水改造。

(二)大力推进奶牛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工作。各地要结合畜禽免疫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将全区备案的500个规模奶牛场(小区)全部纳入养殖信息化管理和原料乳质量可追溯监管体系。

三、强化生鲜乳购销监管

(一)加快生鲜乳收购站规范化建设。各地要按照自治区《关于贯彻落实〈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新政办发〔2009〕30号)文件要求,2009年10月底前,确保完成全区所有奶站规范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奶站机械补贴资金,完善奶站机械化配套。各地要继续深入开展奶站整顿和规范工作,规范奶站经营管理,打击原料奶收购哄抢奶源、压级压价、掺杂使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不断提高生鲜乳收购站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继续加强牛奶第三方检测站建设。加快建立以县级政府畜牧部门为主的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制度,确保原料奶检测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逐步实现原料奶收购的优质优价。2009年,自治区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安排30个县站建设,争取覆盖全区所有县(市)。各地要按照自治区有关生鲜乳第三方监测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制定实施方案,落实配套资金,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四、建立稳定奶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落实奶业各项扶持政策。继续落实已有的各项奶业扶持政策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保持扶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落实好国家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协调交通和运政部门,为生鲜乳及乳制品运输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

(二)建立奶业发展应急处置机制。自治区尽快研究制定《新疆奶业发展应急调控预案》。各地要根据预案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建立

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奶业发展应急调控会商机制,在奶价过度下跌,乳制品严重滞销的情况下,及时启动预案调控。

(三)发展壮大奶农合作经济组织。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制定扶持奶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奶业协会和奶农合作组织开展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促进产销对接,帮助奶农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管理水平,保障奶农权益。国家、自治区扶持奶业发展的相关项目资金要向奶农合作经济组织倾斜。

五、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奶业持续稳定发展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我区奶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机遇,统一思想,增强信心,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加大工作力度,一方面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生产,扩大消费,主动解决当前奶业面临的困难,帮助奶农和乳品企业走出困境;另一方面要积极研究制定鼓励奶农和乳品企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从组织领导、机制保障、政策措施上全力推动。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切实落实责任制。各相关行业和部门要相互协调配合,为促进奶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加强监督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第三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12月31日)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

1试点。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

3.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抗旱服务组织、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

3.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五、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1.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2.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严格征地程序,约束征地行为,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3加强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3.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健全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制度,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支持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

六、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避灾移民搬迁投入。

2.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配强师资力量,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积极推进异地结算。

3.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

4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4.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大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力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完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探索功能定位。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开展集中查办和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

2.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继续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公开目录和时间,丰富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推行乡镇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3.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党和政府主导,依法维护、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群众多种利益,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

4.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抗灾救灾、警务消防、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标准,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意义重大、任务繁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拼搏,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再创农村改革发展新的辉煌!

第四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发表日期:2012-05-03 09:55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第二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第四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第五篇: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如下。各市(州)、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2013年,四川省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实现粮食生产“七连增”、农民增收“七连快”,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当前,我省正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农村改革发展面临新挑战新机遇,迫切要求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农民快速增收。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闯新路,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在更大程度和更高水平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家庭承包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落实好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两个重中之重”的要求,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主题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主线,以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扶贫攻坚,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确保农村面貌不断有新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有新提高,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强化粮食保障能力。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总量平衡,保障口粮基本自给。积极探索农产品(8.94, 0.26, 3.00%)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继续实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推进粮油高产创建、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和丰产示范工程建设。增强全社会节粮意识,在生产流通消费全程建设节粮减损设施。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大宗农产品收储。

(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继续抓好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和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千亿、百亿优势特色产业。继续抓好产业、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基地和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扎实抓好“菜篮子”工程。扶持发展草食动物和水产养殖,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万亩林亿元钱”立体高效示范区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力扶持民族地区优势农牧业产业发展。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技项目法人负责制和科技报告制度。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引导多元金融、风险投资等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和农作物、畜禽育种攻关,加强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孵化,加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重大项目。以企业为主体建立育种创新体系,实施“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国家级制种基地。推广“政府购买品种、企业集中繁育、项目配套转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完善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鼓励农业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支持发展农用航空事业。

(四)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主要农产品集配中心建设。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菜)市场建设试点。建设农产品产地收集市场、集配中心、冷链物流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扩大农产品直销规模。创建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推动名优新特农产品全企入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民入网工程。

(五)严格农产品质量监管。落实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检测体系和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和水产健康养殖等标准化创建。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加强区域公共品牌服务,推进四川品牌农业和农产品培育。加强农产品风险监测预警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县创建。

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财政预算编制环节归并整合涉农资金,逐步下放项目审批权限。新增农业补贴向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抓好粮食直补政策调整试点。加大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支持市、县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农业结余资金和超期限结转资金由同级预算统筹,限时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经费纳入县(市、区)财政预算,省、市(州)财政对财力薄弱县(市、区)予以补助。

(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拓展服务“三农”的领域。规范引导农村银行机构与保险、证券、担保等机构的同业协作。增强农村信用社和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服务功能,保持农村信用合作机构县域法人地位长期稳定。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稳步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依托具备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开展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民间资本依法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加大特色农业保险支持力度,鼓励探索开展肉牛、羊保险等特色农业保险。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研究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具体办法。

(八)促进农业开放合作。建立吸引全国大型企业集团、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入川合作发展机制。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支持企业建立出口备案基地,争取自营出口。支持“川”字号农产品跨省出国展示展销、拓展农产品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境外从事农业开发、生产经营,建立境外农业园区。

三、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九)积极推进农村产权确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县为单位统筹农村各类产权“多权同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尽可能确权确地,也可以确权确股,工作中遇到的矛盾问题由农民群众自主协商解决。2014年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55个省级试点县(市、区)全面完成,60个重点县(市、区)全域开展,其余县(市、区)全面启动。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

(十)加快建立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进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建立县(市、区)承包土地的经营权等产权流转平台,乡镇设流转服务站,村设流转信息员。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搭建区域中心交易平台,联网运行、网上交易。建立县(市、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机构,明确乡镇政府相关机构承担纠纷调解工作,加强产权纠纷调解制度建设,鼓励发展产权评估、抵押担保等中介服务组织。建立“量价分离”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

(十一)积极推进用地制度改革。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2014年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进一步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创新挂钩试点机制,优化项目区设置和节余指标的使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耕保基金制度。

(十二)探索农民财产权实现形式。深入推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盘活农户各类产权,通过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担保等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积极争取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研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办法,启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试点,探索建立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组织。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十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支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家庭工业。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参与财政项目申报和实施。加快制定实施细则,推动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创建示范性家庭农场,按照自愿原则开展家庭农场登记。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力度,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加强认定管理,强化政策扶持。

(十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严禁农用地非农化。有条件的地方,可对流转土地给予奖补。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

(十五)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

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扶持发展壮大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防汛抗旱专业队、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

(十六)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开展试点,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创新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服务的生力军。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五、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十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投入保障、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灌排工程运行财政补贴。创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运行管护机制,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落实和完善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政策,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大征收力度。加快灌区续建配套,推进“全域灌溉”“节水灌溉”和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路网建设。健全农村公路管养机制。2014年基本建成亭子口等7处大中型水利工程,新开工8处中型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面130万亩,解决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实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支持农机产业园区建设。

(十八)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平衡的循环农业。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推进秸秆肥料化、原料化、基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等综合利用,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十九)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测,建立农业治地治水监测评价机制。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支持高效低残留农药和肥料使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推广使用有机肥、高标准农膜,进行残膜回收试点。

(二十)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启动草原合理利用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支持饲草料基地的品种改良、水利建设、鼠虫害和毒草防治。加强沙化石漠化土地封禁保护和水土保持。加强森林和草原防火,加快矿区植被恢复。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开展湿地生态补偿试点,提高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加快生态补偿费用兑现进度。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健全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补贴政策。严格用途管制,规范商品林地经营利用、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二十一)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地震灾区农业农村重建工作。完善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防灾减灾、灾后减损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切实加强暴雨洪涝、地质灾害防治,抓好预防和提前避让。强化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和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

六、创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机制

(二十二)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统筹特色产业发展、新村聚居点建设、综合体建设、旧村落改造和传统村庄院落民居保护,坚持规划引领、产业先行、因地制宜、农民主体,整体推进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坚持保护耕地,保持乡土气息,传承农耕文化。加快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建设。以垃圾和污水治理为重点,健全农村环保设施。把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指标,完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考核机制,落实好财政奖补政策。

(二十三)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快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适当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成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目录进行合并。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系统。扩大大病保险试点。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整合农村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开展“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试点,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抓好农村文化示范县、乡、村建设。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补助试点。

(二十四)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定持有居住证农民工同等享受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办法。把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参加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完善农业转移就业人口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关政策和经办服务。继续实施“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探索财政转移支付、用地指标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

七、完善扶贫攻坚机制

(二十五)推进扶贫攻坚行动。认真落实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加大财政扶贫和行业扶贫投入,继续推进“五大扶贫工程”,实施“六到农家”行动。扎实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加强片区外扶贫开发,以县为主体落实好扶贫政策。2014年减贫120万人,其中“四大片区”减贫60万人。

(二十六)创新扶贫攻坚机制。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相互促进,加快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建设。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做好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县归档工作,完善贫困农户信息系统,逐户制定帮扶措施,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贫困县工作考核以减贫、农民增收、生态保护和公共服务为主要指标。改革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机制,完善金融支持扶贫攻坚机制。

(二十七)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发挥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对口援藏的作用。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攻坚。全面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相关支持政策。坚持干部驻村帮扶,把驻村入户扶贫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渠道。搭建信息平台,探索管理机制,规范社会扶贫,广泛开展“结对认亲、爱心帮扶”活动。

八、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二十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运用好农民增收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负责制考核结果,完善投入激励考评机制。2014年促进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强化统筹协调职能。(二十九)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党建工作。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整合基层党建资源,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三十)创新农村管理服务。完善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党务公开,促进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创新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加强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关爱和服务。完善乡镇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开展农民学法用法活动,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维护农村社会和谐安定。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

下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种业发展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种业发展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意见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精神,为加快......

    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

    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提升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促进市场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餐饮业发展的意见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餐饮业发展的意见 (2006年12月15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13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发布单位】80608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7-03-10 【生效日期】1997-03-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

    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1

    霞浦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相关部门: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事关儿童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事关千家万户......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全5篇)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培育农业示范园规模化,推进农业产业化。 创新农业运行机制,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循环发展。 科学规划 综合开发 强化管理 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