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
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
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带动和促进作用,经福建省人民政府与信息产业部协商,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目标
(一)建设海峡西岸信息产业强省。按照国家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和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的部署,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现代邮政业发展,加强无线电管理;深化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提高信息化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福建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福建打造成为海峡西岸信息产业强省。
(二)建设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合作先行区。发挥闽台历史渊源深厚,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不断深化闽台信息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产业对接,探索合作新路,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电,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两岸信息产业合作的先行区。
二、合作内容
(三)加强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制定工作。联合开展海峡西岸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指导海峡西岸信息产业规划编制,并将其纳入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总体战略,把福建省建设成为促进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
(四)推动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福建省将信息产业作为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省内促进集成电路设计、动漫、LED等产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实施。信息产业部支持福建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重点发展消费电子、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发光二极管、平板显示、基础元器件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支持举办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积极推荐与福建省信息产业链相配套的市场前景好、能形成规模效益的产学研项目的对接。
共同推动福建省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和政策,加强规范管理。指导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福厦沿海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式发展。支持建设福建国家级电子废弃物综合加工利用示范基地、海峡西岸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基地,推动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五)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制村信息服务站和邮站建设,大力支持“邮政进社区”,将电信服务、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纳入城市规划,切实加强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的通信管线和邮政信报箱群(间)建设,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向自然村延伸,加强海峡西岸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共同加大对党政专用通信、应急通信的投入力度,增强党政专用通信和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共同推进电信和邮政普遍服务。积极推进建立普遍服务基金为主体的电信和邮政普遍服务长效机制,并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选址、电力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福建的普遍服务水平。
(六)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支持信息通信新技术新业务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鼓励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加强与增值电信经营企业、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终端制造商等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紧密合作,引导运营企业加快技术业务管理创新,大力发展增值电信服务业,不断扩展开放合作共赢的信息服务产业价值链。
福建省人民政府尽快出台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相关优惠扶持政策,从多个层面和环节提供配套支持,繁荣福建信息服务市场。积极培育农村信息服务市场。促进适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务等在福建农村通信领域广泛应用。鼓励设备制造商、信息系统集成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开发适农产品,提供适农信息服务业务。
(七)推动闽台信息产业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福建的地理、文化和产业优势,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促进闽台在发光二极管、平板显示、动漫、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领域的对接,鼓励福建省承接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支持设立“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合作试验区”,鼓励海峡两岸的软件、动漫和集成电路设计等企业在合作试验区内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设计等的研究开发。
鼓励闽台信息产业界在更广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加强交流与合作,支持设立“闽台信息产业合作交流促进中心”。支持举办“6·18海峡信息技术应用展”等交流活动。促进闽台信息化服务商在纺织、轻工、水产、水果等福建传统优势行业开展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加快实现“两门”(厦门、金门)和“两马”(马尾、马祖)直接通邮通电。推动全面开办“两门”和“两马”信函、包裹、快递等业务,协调海关、检验检疫等相关口岸部门,做好“两门”和“两马”邮件通关工作。促进“两门”和“两马”间直达通信海缆建设,为海峡两岸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通信服务,努力实现海峡两岸在更深层次上互补互动,更好地满足海峡两岸企业经贸、民众生活的需求。
(八)共建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加大对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信息产业部在项目安排和协调国家科研力量方面给予支持,共同推进海峡西岸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强产业发展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业务创新,支持服务于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园区)的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信息产业部属科研机构在福建省设立分支机构或与福建省高校和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研发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参与指导和扶持福建省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重大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九)支持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福建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共同推进福建省保障农村通信畅通工程、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电话工程、农村宽带建设工程、移动通信“三网惠三农”工程、农村信息机普及工程、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教育培训工程、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推广工程、农村文化和党建资源共享工程、海上渔业安全应急工程、邮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等试点进程。在继续建设上杭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努力将上杭建设成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示范基地。加大支持力度,在福建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有线电视网难以覆盖的山区、海岛等地的乡村,率先推广新一代农村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共同推动新一代农村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试点县项目建设。
加大海峡西岸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等的推广应用力度。支持福建省开展关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项目在福建省的试点和示范,推动福建省传统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降耗减排。推动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以及企业信息化试点等工作。
(十)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无线电管理。支持实施《海峡西岸区域无线电管理“十一五”规划》,促进相关部门继续加大无线电频率占用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海峡西岸无线电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支持闽台无线电行业协会开展沟通协调,探索建立闽台无线电频率干扰协调机制,促进海峡两岸无线电频率相互覆盖和干扰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合作机制
(十一)双方同意成立海峡西岸经济区信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信息产业部部长共同担任,统筹协调合作活动,审议、决定重大相关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福建省信息产业厅、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福建省通信管理局、福建省邮政管理局组成。日常事务由福建省信息产业厅承担。领导小组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办公室根据领导小组会议意见推动具体工作开展。
本协议有效期五年,期满后双方另行商定。
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自签署之日起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福建省人民政府
签字:签字:
二〇〇八年一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目标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目标
1、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目标。
2、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3、推动闽台交流合作新拓展。
4、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
5、形成科学合理的主体功能区新布局。
6、促进文化建设新发展。
7、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成就。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定位
1、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2、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3、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4、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布局
1、延伸两翼、对接两洲。
2、拓展一线、两岸四地。
3、纵深推进、连片发展。
4、和谐平安、服务全局。
为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必须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切实做到:
——坚持“四求先行”:持续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谋在其中求先行
——把握“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
——落实“四求关键” 活 和 人 实
——四谋发展:好字当头谋发展 改革创新谋发展 以人为本谋发展 统筹协作谋发展 ——构建“十大支撑体系”。
——持续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
孙春兰在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明确“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的总体要求,确定“两个力争”、“两个同步”、“两个保持”的工作目标,组织实施“五大战役”、“拉练”检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奋斗。
五个坚持: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宝贵经验
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在回顾总结过去五年成就基础上,提出做好福建工作必须做到五个坚持: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紧密结合福建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省人民共享;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咬定发展不放松,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五个坚持既是“十一五”期间福建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更是“十二五”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方针。朝着“三个更加”的宏伟目标奋力迈进
“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描绘的未来发展宏伟蓝图,令人振奋,鼓舞人心。
福建:五大战役拓展领域内涵
重点项目建设战役、新增区域发展战役、小城镇改革发展
战役、城市建设战役、民生工程战役
大批农林水利项目纳入重点项目建设战役
省政府日前公布的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工作方案,提出今年将进一步拓展五大战役领域和内涵,把农林水利、“四绿”工程、城镇美化、造福工程、饮水安全、防灾减灾、旅游等领域的项目纳入战役实施范围,最大限度惠及广大群众。
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
第三篇: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初探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初探
发布时间:2011-10-1
2信息来源:福建社会科学院
作者:黄国良
摘 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生产力布局应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促进沿海经济密集区、内地经济发展区、周边经济协作区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以城市化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关键词: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412-0099-05
作者简介:黄国良,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福建省是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经济区域,建设一个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在全国区域定位中的现实选择。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生产力布局,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所在。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福建省地处两大“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又是海峡两岸的一个结合点,具有南承北接中心地段、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在海峡西岸生产力布局指导思想上,要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的先进经验,以科学的发展观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开放带动,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区域、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首先,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必须规划先行
遵循生产力布局基本演变规律,改变目前分散式、平面化的区域和产业布局特征,突出重点区域,强化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城镇、开发区的集聚功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区城经济共同发展。
其次,坚持政策引导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规划相衔接,着力解决制约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因素,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扩大中心城市的宏观调控功能,扩大县域经济的投资管理权限,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以政策引导、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第三,要以开放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
对外开放是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前提。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已形成的良好基础,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增进区域经济协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福建省港口资源优势,加快港口对外开放开发,吸纳重化工业项目落地;加快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设施网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盆地”。
第四,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要强化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功能
要积极探索促进企业集聚的政策措施,加快中心城市产业集聚进程。从建立激励机制入手,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吸引同类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制定差别化土地使用费标准,降低产业集聚成本;要提高工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新建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原则上必须进入工业园区;要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园区企业发展水平,带动相关产业、产业链的相对集聚。
第五,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要充分突出区域优势,带动协调发展
生产力优化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海峡西岸经济区既包括沿海发达地区,又包括内陆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根据经济增长极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必然的,并将首先形成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极”。但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其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将由沿海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内陆山区流动,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闽东南地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增长极”,将逐步发挥扩散效应,通过产业、生产要素的梯度推进,促进内地山区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的总体布局
1、沿海经济密集区
沿海经济密集区是指北起宁德、南至漳州的台湾海峡西岸海域与陆地,包括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以及莆田、宁德、漳州三大次中心城市。三大中心城市要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强产业集聚和扩散能力,突显中心城市功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中起辐射、带动作用。其中,厦门市要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以建设东南沿海国际航运中心、商务中心为重点,强化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带动漳州市经济发展;福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辐射功能,以电子、机械、商贸和交通枢纽为重点,带动莆田、宁德市经济发展;泉州市要提升其中心城市地位,扩大城市规模,以石化工业和港口经济为突破口,实现与三明市重化工业基地对接,带动闽中地区经济发展。为此,沿海经济密集区生产力布局的重点:
一是突显产业带动功能。以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区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产业,形成上下承接的产业链,积极拓展与海峡东岸的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连接漳州、宁德、莆田等沿海地区,共同开发海洋资源,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福州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纺织产业集群,引导各类企业向六大工业园区集聚,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以福州中心城市为主体的闽江口城市群,带动宁德、南平经济发展并向浙南地区拓展。
——厦门市。大力发展电子、机械、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形成以厦门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厦门湾城市群,带动漳州、龙岩经济发展并向粤东、赣西南地区拓展。
——泉州市。大力发展轻纺、石化、建材等产业集群,形成以泉州中心城市为主体的湄洲湾城市群,带动莆田市、三明市等次中心城市的发展。
二是突显港口带动功能。港口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资源优势,在3000多公里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上,自北到南分布着三沙湾、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6大天然良港,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港口运输、临港重化工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得天独厚条件。
根据沿海经济密集区港口资源条件,生产力布局重点是加快港口资源开发,带动能源、石油化工、汽车、钢铁、船舶制造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充分利用厦门自由港某些政策,构建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为此,必须加快港口、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将海峡西岸港口群纳入全国港口布局规划,加快建设集装箱、大型散货中转码头,为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快福州港、厦门港、湄洲湾港以及三都澳港口建设,到2010年建成两个吞吐量达亿吨的大港口,全省港口年吞吐量达3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200万标箱;加快温福、福厦、厦漳潮铁路建设,推动浦南、泉
三、宁邵、武夷山——上饶等高速公路建设,拓展沿海经济密集区发展腹地,提高港口、重化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突显农业示范功能。沿海经济密集区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等农业合作“平台”优势,积极吸收、引进台湾农业产业转移,积极培育蔬菜、食用菌、花卉、畜牧等有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观光农业,加快实行绿色产业计划,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支持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沿海经济密集区成为面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优质化、生态化农副水产品的重点区域。
四是突显物流产业功能。充分发挥福州、厦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作用,加快发展仓储业和物流业。重点(1)引进跨国物流公司,推动沿海经济密集区物流产业的发展;(2)选择国内有实力的物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形成物流“龙头”企业;(3)发挥CEPA作用,吸引港澳物流企业来闽设立物流中心,发展沿海经济密集区物流产业,推动闽港澳与闽台物流产业合作的深化。(4)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构建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推动两岸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和形成。
2、内地经济发展区
该区域包括南平、三明、龙岩等地,是沿海经济密集区的直接腹地、山海协作的重要枢纽和省际交流的中介纽带。在承接沿海经济密集区产业辐射的同时,要发挥资源优势、特色优势、通道优势,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平市区为中心,邵武、武夷山为副中心,鹰厦-外福铁路、横南铁路、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和316国道为发展轴线,形成旅游为主导,绿色食品为特色,林产、水电、轻纺、建材、特色种养业等全面发展的经济区域;以三明市区为中心,永安为副中心,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三郊线省道、205国道、鹰厦铁路为发展轴线,形成机械、化工、林产、冶金为基础,旅游、建材、食品、商贸流通业等全面发展的经济区域;以龙岩市区为中心,漳平、永定、长汀为副中心,漳龙梅铁路、319国道和205国道为发展轴线,形成建材、烟草为支柱,林产、旅游、商贸、轻纺、农产品加工业等全面发展的经济区域。
考虑内地经济发展区生产力布局,就是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强区富民结合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制造业协调起来,资源合理开发与加工转化增值结合起来,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同步起来,小城镇建设与扩大内需衔接起来,努力形成特色资源加工、绿色产品开发、旅游生态经济为主的产业特色,壮大区域经济总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山海共同繁荣的生产力布局。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优化工业结构,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重点改造提升机电、森工造纸、纺织化纤、冶金、建材等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带。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和订单农业;加大对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产业科技开发项目的支持,扶持科技创新型、带动型的龙头企业;针对当地资源、人才、市场等条件,突出扶持一批特色型工业、配套型加工企业、出口型龙头企业。
三是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和边贸市场建设。在做大做强具有省级中心市场作用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和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健全和完善包括农产品市场、农村商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在内的农村市场体系。
四是全方位推进山海协作。在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市场开拓等互补性、竞争性强的领域,坚持平等自愿、互惠互利,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双向开放、统一市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沿海延伸内地,内地对接沿海,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益;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发展、人才资源开发等基础性、公益性强的领域,坚持政策倾斜、结对帮扶、社会参与原则,充分发挥政策、体制、机制的优势,组织、动员沿海地区扶持内地发展,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早日形成。
3、周边经济协作区
该区域包括浙南、赣南、粤东等地,是沿海经济密集区、内地经济发展区的外围腹地,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密集区、发展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对外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周边协作区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了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指导相结合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生产要素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的区域合作格局,形成了东有闽浙赣皖13地市协作区,南有以厦门市为龙头的闽粤赣13地市经济协作区,西有闽粤赣边区经济技术协作区,北有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中有以福州市为中心的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此外,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赣闽两省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两省经济技术全面合作的协议》。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出台湾海峡,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连江西延中南广大内陆腹地,在区位上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要做到外引与内联并举、并重,软、硬件设施建设“两手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以政府为依托,全面参与国内经济分工,大力发展省际经济协作,在分工协作中形成区域经济特色,在凸显区域经济特色中深化分工协作,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全国经济布局优化,致力实现“双赢”。
一是发展与周边协作区的合作,拓宽发展腹地。海峡西岸经济区本身的综合性质决定了,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政府各部门之间、不同级别的政府之间进行磋商和反复协调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研究和开拓包括区域生产力布局原则、区域产业发展准则、开放共同市场、促进人才交流、建立统一协调的基础设施网络、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建立协调与管理制度等新的合作领域,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进一步办好已有的经济协作区,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周边内地省份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交汇点,区域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融合点,区域产业结构与国际产业结构的对接点。
二是发展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合作,积极主动接受辐射。增进以水平分工为主的产业协作,推动经济协作从单一物质协作向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信息等全方位协作发展,从自发分散协作向有计划、有组织、高层次、大规模协作发展。并通过两个三角洲加强与长江流域各省区、华南经济区的合作,密切与众多的跨国公司驻我国总部、办事处的联系,在推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连片繁荣中,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三是发展与西部省份的合作,推进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认真贯彻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好与西藏、宁夏三峡库区的对口帮扶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调动政府、企业、民间团体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积极参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开发和国有企业改造,与中西部地区一起,携手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四是不断深化与台港澳侨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闽台试点直航、台湾产业加快外移的契机,以台商投资区和农业合作试验区为载体,积极创造条件招商引资,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全面推动闽台两地的贸易、科技和金融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旅游合作区建设。充分利用大陆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契机,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争取港澳地区的金融、物流、贸易、旅游及中介服务等机构设立经营机构或代表处;利用港澳地区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推动高科技企业在港澳地区设立营销中心、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鼓励企业到香港上市筹资,支持港澳地区企业参与企业重组改造。充分利用侨的优势,利用闽商网络,促进引资、引智和开放型经济发展。
三、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对策措施
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发展要以城市化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促进产业聚集,通过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大对周边城市和中心城镇建设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1、促进产业发展和集聚,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
产业集聚是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完善的根本物质基础,是中心城市发展壮大的最关键驱动力。促进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必须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和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工业的发展带动交通运输、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等服务业和农业的共同发展,形成强劲的产业支撑,提高城市经济实力。中心城市要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以及发展现状,明确城市的产业功能定位,并以此为指导合理确定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形成各有特色的稳固的产业基础。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更要坚持走工业立市、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路子,发挥工业特有的生命力以及与服务业的相互促进作用,综合利用港口优势和对台合作交流优势,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经济中心城市。同时,中心城市还应关注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关联,加强与周边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实现产业互动,沟通发展。要根据各市的特点及比较优势,对中心城市实施一定程度的分工,突出强项,错位竞争,以增强城市互动和内聚外射活力。
2、以城市规划为龙头,大力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和城市规模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的公共政策,也是政府调控城市建设发展的最重要手段。各级政府要围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按照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主导思想相协调、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相协调、与生产力布局相协调的原则,强化规划服务发展的意识,重点从规划布局上引导产业集群形成。要顺应城市发展需要,根据城市功能区划,积极稳妥推进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将中心城市周边的部分县(市)、镇撤并入城区区划;暂不具备条件的,在不对原县(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提下,将该县(市)区划内的部分镇并入城市区划。要强化省政府对城市体系规划和建设的指导和协调,省直有关职能部门要做好区划调整的科学论证等前期工作。当前,要围绕做大中心城市的要求,加大规划编制投入,抓紧修编各类规划,提高中心城市控规覆盖面积和质量。强化规划的监管,要抓紧成立规划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城市规划重大问题的指导、协调和实施情况的监督。
3、加强城市建设协调,推动城市联盟取得实质性进展
各城市要按照“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总体要求,淡化行政区划界线,树立“同城观念”,强化统筹观念,从城乡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享共建和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入手,加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加强城市联盟战略研究和机制建设,促进经济和产业融合,合理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适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环境。要尽快建立城市联盟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对口专业部门办事机构,重点做好厦、泉、漳城市联盟试点和泉州地区市县联盟试点。厦泉漳城市联盟要从易于推动、易见成效的项目入手,逐步在各项具体业务中推出“同城业务”,如同城一卡通,银行间的同城业务,某些邮电的同城业务,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构建综合信息平台,变城际公路交通为城市间公共交通等,推进城市联盟项目实施,重点推进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协调建设。泉州市政府要成立市、县联盟协调领导机构,做好相关市县规划协调衔接,实现城市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城市公交、社会事业等具体项目的协调共建,推进泉州地区内部城市联盟试点的开展。
4、加快构建中心城市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完善城际交通体系建设
围绕构建大交通网络,中心城市要加强港口建设,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加快铁路通道建设,实现港口、中心城市与内陆区域和省份的铁路运输线路畅通。大力推进高速公路网建设,尽快建成“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快速路网,不断延伸城市交通骨架,拉开城市发展空间。重视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加快建设出入城快速干道和联结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大交通网络的快速干道,保证道路畅通。同时,中心城市之间要重视城市的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完善贯穿整个沿海都市带的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和即将建设的准高速铁路等路网的建设,全面推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
5、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公用服务系统,满足城市做大、人口增加的需要
城市公用服务设施的建设是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城市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设优质可靠的供水系统;加快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步伐,形成与区域开发相适应的供配电系统,保证各城区的电力供应;推广清洁能源,扩大城市管道供气覆盖面;配套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加强人防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配套能力和城市公用事业服务水平。
6、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城市行政管理体系
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中心城市的建设、投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中心城市规模扩张和集约发展。结合机构改革和省、市、区政府的职责调整,按照集权分权结合、事权财权相称的原则,在强化省级政府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管理权的前提下,合理划分省、市、区各级政府的职责,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正刚:《我国宏观生产力布局的理论和实践》,《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2唐礼智:《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探析》,《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叶飞文:《推进福建省产业升级的理性选择》,《开放潮》2002年第2期。
4隋军、张鸿:《加速福建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9期。
5陈元勇:《区域经济理论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11期。
6陈静、叶文振:《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度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兼论福建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第四篇:《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范文)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一、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营造良好环境。
二、打造海峡西岸特色文化品牌。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妈祖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基础设施,妥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支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鼓浪屿、闽浙赣廊桥等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弘扬,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文化品牌。
三、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创新,推动先进文化发展,健全文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重点培育一批优势文化企业。加快文化资源整合,组建一批新型国有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加快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广告、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在福州、厦门等地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产业。
第五篇: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三周年纪事
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三周年纪事
春风化雨泽八闽。短短三个春秋,福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而这缘于2009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2008年福建GDP刚过万亿元关,今年则有望突破2万亿元。今年1—5月,福建GDP增长1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没有一个地方,能一年内三个改革发展方案连获国务院批复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2011年,福建的‚两规划一方案‛先后获批……
从“地方动作”到“国家战略”
■作为全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省份,福建是片充满勃勃生机的热土
中南海的目光,始终关注着这块热土。
2004年,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到福建考察时欣然挥毫:‚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并对福建进一步加快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2006年、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亲临福建视察。他殷殷寄 1
语福建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听思路、看发展、提建议。来自多方的关注,鼓励着福建干部群众进一步拉开规划视野,丰富战略构想。
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发展构想终于由地方推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获得中央政府持续给力。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展到全市的方案;2011年,国务院先后批准海西、平潭、厦门‚两规划一方案‛。
‚进入新世纪后第一个十年看浦东,第二个十年看海西。‛中央部委、央企和相关部门对海西的发展前景也十分看好。他们对海西发展的支持内容,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充实,已覆盖区域开发、产业布局、扶持老区苏区加快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等各个领域。海西一盘棋,牵动八方心。在中央的关心支持下,这盘棋不仅开局顺利,而且别开生面,势欲飞动。
从“五大战役”到 “三群联动”
■全省“三维”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
6年前遭台风重创的漳州长泰县岩溪镇上蔡大学村,许多人印象中还是房塌路毁、满目疮痍的情形。而今,作为国内首个‚慢客村‛的上蔡已名闻遐迩——清溪绕村,竹木葱郁,一条条干净的村道,将
人引向红瓦白墙的民居古厝。‚美得像幅画。‛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流连忘返。
让上蔡‚摇身一变‛的,是2010年岩溪镇被确定为福建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
中央作出支持海西发展的重大决策后,福建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干部群众发出了‚打好五大战役‛、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号召。‚五大战役‛,为重点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民生工程。上蔡之变,便是受益其中之一的‚小城镇发展战役‛。‚我们要以战役的思维、状态、方法和模式,强力推动目标落实,促转变,谋发展。‛省委书记孙春兰多次强调。
‚‘五大战役’让三明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三明市委书记黃琪玉感受深刻。6月3日,在永安埔岭汽车工业园,他笑着告诉记者,这里今年就可形成10万辆商用车产能。中国重汽海西项目分两期,第二期2015年完成后,将年产20万辆整车,产值300亿元。
三明素以‚山青、水清、空气好‛闻名,再加上有个‚沙县小吃‛,谁也没想到,现在冒出7个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论区位、条件、基础,我们都不突出。关键原因是,实施‘五大战役’后思想解放了,机制体制创新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上来了。‛黄琪玉说。去年以来,为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福建连推新举措:‚三群‛联动、‚三化‛并举、‚三维‛对接。三群,即打造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化,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维对接,就是大量引进产业项目,让央企、外资和民企项目实现对接,提升福
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福建不产一滴石油,湄洲湾畔,一个上千亿投资规模、2000亿产值规模的石油化工产业群正在崛起。‚无中生有‛,靠的是良港和产业互动。
厦门、漳州、泉州,素称‚闽南金三角‛,却又像分家三兄弟,鲜有合作。2011年8月,福建省批准实施《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工作方案》,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环城高速,以及同城化公交、城际轨道交通等一系列规划随即展开,同城化迈出实质性一步……
‚三群联动‛、‚三化并举‛、‚三维对接‛,福建出招刚劲,风生水起。省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告诉记者,目前全省纳入跟踪管理信息系统的‚三维‛项目已达1800多个,总投资2.8万亿元,形成‚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态势。
‚本质不变,核心不变,就是根据形势任务的新变化,不断拓展战役领域,充实战役内涵,提高战役成效。总之,坚持不懈打好‘五大战役’,不换题目,不改劲头。‛孙春兰书记斩钉截铁地表示。从“先行先试”到“同步增长”
■福建综合实力提升城乡面貌变化最快、广大群众收入同步增长幸福感逐年提升的三年
平潭,闽江口外一个不大出名的岛。2010年初,省委书记孙春兰首次登岛考察时,从福州到上岛,130公里走了3个多小时。岛上发展水平比全省落后10年,人均GDP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刚刚过去两年多,平潭神话般变了模样,累计完成投资近1000亿元,一年的投资顶过去60年。桥通了,高速路通了,去年底,到台湾台中的‚海上高速‛——客滚船也通航了。
平潭开放开发,是中央支持海西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福建抢抓机遇、‚先行先试‛的重大成果。
吊塔比渔船多,外来工比本地人多,登岛的客商比省城多,平潭人戏称的‚三多‛背后,是大开发带来的大征迁,而最易激发社会矛盾的征迁在平潭却似无感,去年,群众对政府满意率达95.48%。这,可以说是福建实施海西发展战略中突出强调的‚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一个生动注解。
‚我们的一切建设,归根结底是为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孙春兰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把民生作为发展根本。
一切为了民生。福建切切实实把有限财力向民生倾斜。2010年,全省民生支出1024亿元,占财政支出71%。2011年,增长更大,达1573.89亿元,占全省总支出的72%,增长30.7%;年底省级财政有部分超收,又将70%用于民生。
一切为了民生。涉及民生问题的改革,福建‚敢为,能为,有为
——全国首个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让老百姓省钱省心;全国率先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延伸到所有社区、建制村,形成高覆盖就业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全省新农保全覆盖,比全国计划提前10年……一切为了民生。2011年初的省两会上,苏树林省长向全省人民郑重承诺:GDP要和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实现12%的同步
增长。年底,交出这样一份答卷:GDP增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14.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2%。2012年初,面临国际市场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考验,‚同步增长‛还提不提?再一次,苏省长在省人代会上郑重承诺。今年1—5月,福建省GDP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4.1%和16.4%。
海西战略实施三年,是福建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三年,也是广大群众收入同步增长、幸福感逐年提升的三年。潮回渔舟八千只,春满八闽十万家。借中央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东风,今日福建上下齐心,弄潮搏浪,正乘势而上!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费伟伟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