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银票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

时间:2019-05-14 16:3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银票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银票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

第一篇:基层银票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

基层银票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

关键词:票据融资 票据承兑 票据业务 银票

为货币市场重要的工具,票据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使用。票据承兑、贴现、质押、转贴现等业务正在飞速发展。但是在基层,尤其是县域金融区,票据业务发展缓慢,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县域金融机构设置不合理。为了减员增效,四大国有商行纷纷撤消县级支行,减少办理票据业务的机构。即使设有县级支行的分行,也将票据授权授信额度上收,很少办理票据业务。于是县域金融只剩下信用社独自支撑,央行曾下发《关于加强开办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管理的通知》,对于信用社办理票据业务有详细的规定,对于规范票据业务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但是,该通知对信用社资产负债指标、超额准备金以及短期资产流动性指标都指定了较高的标准,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信用社办理票据业务的资格。因此,能够办理票据业务的县域金融机构很少,从机构上限制了票据业务的发展。

二、对票据使用人范围限制过窄。《商业汇票办法》第四条规定“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供销合作社及三资企业之间根据购销合同进行的商品交易,可使用银行承兑汇票。”众所周知,支撑县域经济的大多是非国有经济,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而国有企业已经大量萎缩。该办法却限制了个体私营者使用票据进行结算的资格,从源头上减少了票据业务的发生。同时,随着交易的活跃,个人持有票据的现象也很普遍,但是某些机构却拒绝对个人所持票据进行贴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声誉,同时也孳生了民间票据交换,扰乱了正常的交易。

三、票据业务过程中的一些制约因素。票据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限制了票据业务正常发展。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保证金的高额收取。为防范风险,各金融机构都根据企业信用级别收取保证金。但是县域企业的资信级别相对较低,大多收取全额现金或质押,将流动资金相对紧张的县域企业拒之门外。

2、办理手续繁琐。据调查,由于审批权上收,办理银行承兑汇票需要增值税发票等十多份材料,经过二十多道手续,半个月时间。对于收取全额保证金的票据业务来说,这和贷款没有什么区别,降低了办理业务的积极性。

3、流通中的障碍。《票据法》《商业汇票办法》等法规只对票据起到指导作用,对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详细解释,造成了各地规定不一,随意退票现象严重,压票也时有发生,不能及时兑付票据。同时,票据查询查复也比较麻烦,延误了票据使用时间。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建议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确保基层金融机构顺利办理票据业务,促进县域经济的正常发展。

一、成立地方票据中心。由人民银行牵头,各商行参与成立。票据中心建立当地各企业信息台帐,详细记录其经营状况及前景、贷款及还款记录、资信状况,并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信用评级,由此来确定对企业承兑额度,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办理承兑业务,也可以降低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风险。

票据中心可以依据人民银行建立的内联网,建立票据查询查复系统。对于已经承兑的票据,票据中心要详细录入票据各因素,以及票据的解付、背书、贴现等情况。通过网络可以快速查询到票据的各种要素以及背书流通情况,缩短查询时间。

二、扩大申请人范围,提高工作效率。应该适当放宽票据申请人的资格限制。在县域企业,对于经营状况良好,资信程度高,在银行记录良好的个体工商户以及私营企业主,在提交了交易合同等手续时,完全可以给予承兑。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坚持风险与效益、效率兼顾的原则。在具备了真实性交易的基础上,对于信用级别高的申请人,可以降低保证金的收取比例。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商业汇票管理,促进商业汇票发展的通知》规定,“不得收到高额保证金,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商业汇票的推广使用”。对于信用级别较低的企业,保证金可以高额收取,但要简化手续。《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承兑汇票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出票人交付100%保证金申请承兑的,应简化审查、审批手续”。

三、降低办理门槛。对农村信用社办理银行承兑业务,在加强日常监管,严格控制其保证金运用的基础上,一些指标应适当降低,以符合目前农村信用社实际,提高其盈利水平,扩大对农村的货币供给总量。同时,信用社要自我加压,经常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提高临柜人员的警惕性,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伪造票,克隆票等进行诈骗,从而降低经营风险。

第二篇:浅谈制约农信社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对策

浅谈制约农信社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对策

[作者: 翁源联社 官盛团点击数: 2065更新时间: 2009-12-21]

翁源农信社把大力发展珠江平安卡业务作为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企业社会形象重要战略措施,以全面强化银行卡营销为任途径,通过“全社动员、下达任务指标、优惠落实、媒体宣传”等有效手段,深入扎实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促进了珠江平安卡发卡数量和交易金额的显著提高。截止5月底,共发行平安卡14803张,卡内余额1333万元,拓展POS机28台。银行卡自去年十一月份正式发行以来,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有了快速发展。

但从整体来看,农信社银行卡快速发展的背后依然掩盖不了中间业务收入偏低,市场占有率与其他商业银行有一定差距的现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观念和认识已成为银行卡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

翁源地处粤北山区,全县人口约40万,属于劳务输出县,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卡的发展。首先,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行流通较晚,商业银行先进的营销方式和形式多样的银行卡产品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其次,乡镇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特别在偏远的山区,客户

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公众和商户对现金、支票等传统交易方式的依赖性也极大地制约了银行卡市场的发展。再次,在短期内农信社普遍重视提高发卡市场的占有率,而忽视对银行卡基本知识、使用方法的普及和宣传。在全县发行的近1.5万张银行卡中,有近1300张没有使用记录,一些工资卡、福利卡更多的是当作存折使用。

二、信用制度不健全严重制约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缺乏完善的个人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估制度,尚未建立起有效、统一的银行卡风险防范体系是制约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信用不理想,信用程度相对不高,直接影响了发卡行的积极性。因此,目前农信社银行卡业务仅局限于借记卡领域。由于个人信用制度的缺乏,无法通过对个人的监控来约束持卡人的行为,所以,农信社更愿意发行风险较小的借记卡,从而规避发行贷记卡所要承担持卡人恶意透支的信用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用卡功能的充分发挥和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经济效益不明显

单从银行卡的发卡量来看,农信社银行卡发展速度较快,但没有带来特别明显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各信用社均把发卡量作为完成考核指标的工作来抓,只片面地注重了银行卡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提高,客观上造成了沉淀卡和睡眠卡过多。另一方面目前发行的卡为借记卡,卡功能相对单一,银行卡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偏低,无法为银行带来更多的收益。

四、缺乏统一规划和配套机制,阻碍了银行卡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一是自助终端数量普及率不高。目前,翁源联社只在县城、官渡、翁城三个乡镇安装了自助取款机,服务类型少,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在用卡过程中不能充分感受银行卡的快捷、安全和方便,降低了用卡需求。二是机具布放不合理。各信用社拓展pos业务时,普遍注重传统意义上优质商户的开发,对大型购物中心、酒店等会努力发展,并在机具布放上对其倾斜。这样,造成了银行卡的特约商户在行业、规模上的集中,以及机具的重复布放现象。三是交易成功率不高。翁源农信社各营业网点的ATM机陆续投入运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吞卡现象较普通打击了客户使用银行卡的信心;安全保卫工作没落到实处,不法分子破坏ATM机或利用ATM诈骗严重影响了银行卡的品牌形象。四是POS商户不重视银行卡业务。大部分商户开通POS业务或出于情面或关系,安装后没有正确引导客户刷卡消费。

五、银行卡业务的不规范发展,形成极高的银行卡风险

首先,由于农信社防范银行卡犯罪的识别方法、防伪技术等仍处于滞后水平,不利于及时发现和制止犯罪案件的发生。其次,银行卡是一项高投入、高回报的业务,对技术的依赖性较高,随着联网联合的进行,其潜在的风险也会加大。

当然,农村信用社“珠江平安卡”银行卡业务才刚刚起步,存在问题也在情理之中。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如何利用国家出台的“进一步促进银行卡使用”的有利契机,加强“珠江平安卡”的宣传推广,使银行卡业务成为我们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制订银行卡营销策略

首先,我们应当确定银行卡业务宣传的指导方针,就是要紧密配合业务发展,宣传银行卡基本业务知识,介绍业务新品种、服务新举措,引导持卡人正确用卡,吸引社会公众积极申领银行卡,建立健全银行卡的用卡环境,树立银行卡的良好形象。在宣传策略上应注意与企业形象宣传密切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筹实施,形成宣传合力,充分利用电视、杂志、宣传折页、户外广告、对账单等媒体,开展主题统一的宣传活动,从而引导消费者积极领用银行卡。同时,根据农信社的实际,在对“珠江平安卡”进行宣传时,也应针对社区居民、企业单位、个体消费、农民工等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营销计划。银行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结算工具,在银行卡宣传方面我们应该提倡积极使用。比如对于社区居

民、个体消费群体,我们应侧重于在个人的日常支付、包括水、电、煤气缴费、餐饮、超市给予宣传;对于企业单位的,应大力宣传在大型公务活动使用公务卡;对于农民工应侧重于银行卡使用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工的用卡消费意识。

二、拓展多元化宣传方式

目前市场上的银行卡五花八门,大大小小的金融机构均来抢夺银行卡这块市场,但大体看来,这些银行卡在功能上却是大同小异。想要取胜,只能从宣传入手,创新银行卡品牌优势。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着重突出“支农”特色,引导农户用卡进行消费,购买农具、农产品。在信用较好的地区积极开展贷记卡农户小额循环信用贷款。同时注入企业文化内涵,增加农业特色,发行多样式的卡种。在为“珠江平安卡”宣传的时候,应充分发挥农信社点多面广的优势,除了在网点摆放宣传折页,张贴宣传画之外,更应该开辟出新的宣传阵地,在报纸、电视媒体、户外广告打造自己的品牌声势。

三、拓宽发卡渠道,促进刷卡消费

大力发展银行卡产业,对国家来说,不仅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而且还可以减少使用现金,强化预算资金管理,增加税收,防止腐败,培育社会信用。对于银行自身来说,成功的银行卡发行能成为利润的主要增长点。银行大量发行银行卡的本质是为了促进民众持卡消费。“发卡量是

基础,消费才是生命”。如何促进消费,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要拓宽我们的用卡渠道。农信社将银行卡用卡渠道从城镇推广到乡镇,将日常的超市、百货、特约商户扩展到农村,行政事业,学校,旅游等方面,多渠道拓宽用卡环境,进行大范围的市场培植。

第三篇: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摘要:在分析当前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农业部修订实施的2008-2015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和16个优势农产品分品种具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早日构建起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我国优势农产品快速、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优势农产品;制约因素;发展目标;对策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支撑国民经济平衡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针对当前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制约因素

1.1设施薄弱,优势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缺,人增地减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数是20世纪60、70年代完成的,多年超负载运转,损毁严重,减灾抗灾能力较差。目前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以上。虽然国家对农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投资比重和总量仍然比较低,还没有形成良性的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比较低,畜禽圈舍建设落后,重大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粪便与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农产品交易、仓贮、物流等方面基础设施滞后,阻碍着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

尽管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但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等农产品产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2000-2007年,我国国内大豆产量由1 530万t下降到1 273万t,大豆进口量由1 042万t上升到3 082万t,年均增长16.7%,大豆进口依存度由48.1%提高到78.7%。2007年我国直接进口食用植物油823.6万t,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低于国际安全警界线。

2008年直接进口食用植物油816万t,进口大豆3744万t、油菜籽130万t,2009年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需缺口在1 300万t左右。棉花消费需求受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带动,国内产需缺口不断扩大。2002年我国棉花进口量18万t,2006年快速上升到364万t。2007-2008年棉花进口量分别为246万t和211万t。硬质面包小麦、软质饼干小麦等仍需大量进口。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双增长,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连续9年增长,但进口增幅远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已成常态[1]。

1.2科技含量低,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待提高

新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农业科技贡献率由“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十五”末的48%,2009年增至51%,但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也远远落后于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科技投入比例偏低,总量偏小。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运行体制有待完善,科研、教育、推广衔接有待进一步改善。地区之间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不均衡,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实用技术成果转化率较高,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较低。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任务繁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长期以来我国注重农产品数量增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不够。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

品使用数量急剧增长,化肥、农药、兽药的残留和激素、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消毒剂的毒害作用越来越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食用品质和质量安全。受工业“三废”的影响,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遭受水、土、气等方面侵袭和污染,造成有害成分超标,对食品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近年来出现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瘦肉精**等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敲响了警钟。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监管措施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重大转变,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监控,确保食用安全的重任[3]。

1.3组织化程度低,优势农产品产加销有待改善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扭转了我国农产品长期紧缺的局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仅仅用于自己消费,更主要用于市场交换,尤其加入WTO以来,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而且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千家万户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生产,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社会分工不明确,难以实现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目前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分别是35%和13%,处于较低水平。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能力比较脆弱。近年来,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势头良好,但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亟待科学引导和大力扶持。

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多年来仍然以原料或者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相对落后,产业链较短,优势农产品产后转化增值优势发挥不充分。受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脱节的影响,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在占有相对优势的同时,国际竞争力已呈现减弱势头[4]。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薄弱,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消费等环节损耗比例偏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均衡供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发展目标

2008年8月,农业部修订实施《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在原来规划的基础上,将牛羊肉拆分为牛肉和羊肉2个优势农产品,增添了马铃薯和天然橡胶2个优势农产品,并在全国调整划定了16个优势农产品的58个优势区域。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和马铃薯4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6个优势区域,强调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豆和油菜2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7个优势区域,从国内食用植物油供给不足的实际出发,强调提高自给率;棉花、甘蔗和天然橡胶3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9个优势区域,强调提高国内供给能力,突出保障产业安全;苹果、柑橘和出口水产品3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0个优势区域,强调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继续扩大出口;肉牛、肉羊、奶牛和生猪4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6个优势区域,强调转变养殖方式,保障基本供给。针对部分优势农产品的优势区域在空间上出现重叠现象,提出了复合产业带的概念,并指明了各类复合产业带的发展方向。

2009年2月,农业部编制完成并发布规划期为2008-2015年的16个优势农产品分品种的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全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从总体规划到分品种规划体系基本形成。通过区域布局的优化,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在区域农业功能、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等5个方面得到强化,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势区域对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能力。到2015年,形成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重点县(市、区、旗、团、场),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的现化农业产业示范区。

3对策建议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出能力

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确保全国耕地1.2亿hm2和基本农田1.04亿hm2的红线不得突破。建立有效的土地培肥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抓住国家财力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加强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农田水利和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增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加快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推进动植物育种、农业机械化、农田节水、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农产品加工贮藏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一些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初步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解决农业生产缺水问题。搞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大植物保护、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渔政渔港等建设力度。加快中小型农田水利、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快发展优质粮食产业、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业,发展壮大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启动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积极开展优势区域的粮食核心区和后备区建设,全面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养殖业为重点,推进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农村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的名牌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出口基地。加速先进适用农机具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优化装备结构,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分工合理、产业体系完备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

3.2加快科技创新与进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继续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开展动植物遗传育种、栽培和养殖、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研究,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围绕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农民创业和农村带头人为重点,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发展道路,力争到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5]。

围绕种养业良种、投入品安全使用、生产操作规范、农兽药残留限量、产地环境保护、产品等级规格、包装贮运等为重点,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优势产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对危险性疫病的防范和控制能力。率先在优势产区建成符合国际惯例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种植业非疫病生产区,推动我国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建立从田间到市场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3.3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产加销对接

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在分析产业发展动态、开展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交流行业信息、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维护生产者和相关企业利益方面作用,推动我国优势农产品生产、加

工、贸易、消费等环节的协调发展。培育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通过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分享到更多的产业化经营成果。鼓励、引导和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发展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互助服务和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倡导以社会化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市场服务。

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优势区域种养业与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效对接,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进程。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促进优势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鼓励农民创办运销组织,发展农业经纪人队伍,扶持农产品营销龙头企业发展。

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开展农产品产品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和订单农业、网上销售、直销配送等新型营销模式。鼓励各类优势农产品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展示,逐步形成培育品牌与品牌促进的良性循环。建设功能齐全、反映敏捷的优势农产品信息网络系统,协调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和进出口贸易,立足国内实现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利用国际贸易调剂余缺。

3.4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促进产品产业升级

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农民的收益。逐步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全面落实国家对粮食、油料、肉类、奶类等农产品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巩固、完善和强化水稻、生猪等现有农产品补贴政策。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补贴品种和补贴标准,制定补贴办法。各级政府切实增加农业投资比例和总量,加大对优质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民收入性补贴政策,加大技术应用性补贴和生产性补贴力度。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加强农业支持保护,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国家临时收贮政策,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保护生产者正当权益。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做好农业贸易谈判和涉农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工作,确保国家农业产业安全。

:

第四篇:关于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因素调查报告

关于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因素调查报告

调查提纲

一、调查目的: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我县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深入调查与农村教育有关的情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

二、调查对象:

这次调查中对马鼻镇内各中小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关于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方面的调研,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8份。本次调查旨在通过了解我县教育现状,有针对性梳理出影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为今后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三、调查内容:

1、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自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

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0.0%),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2000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5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

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教师分布不合理。2001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有一个村小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还有一个村小只有一位公办教师,其余全是村请临时代课教师。全县还有近百名计划外教师,既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又加重乡、村及农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有一所中学,就有10名教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浪费。

教师减员严重,补充困难。以我县2002年为例,全县教师共减员56人,包括离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县、考上公务员等。而现在教师工资实行统一发放,县财力有限,保现有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教师缺编严重。而县财政无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高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

教师素质偏低。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在我们对120名初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中,有45名

教师认为教师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占问卷人的37.5%。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同时,农村小学教师负担也比较重。一些生源少、教师缺的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甚至还有一位教师担任几个年级课程的现象。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加之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处在半耕半教状态,农耕必然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无法保证。在对120名小学教师问卷中,68名教师认为工作负担重,占问卷人的56.7%。

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在对120名中小学教师专项问卷中,订阅有关教育报刊杂志仅1种和未订的有87人,仅在写论文时阅读使用书刊资料的占23人,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仅62人。

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而且县级学校好于乡镇学校,乡镇学校好于村小,村小教师除了工资,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广大农村教师极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3、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县城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四、调查方法:

问卷法

第五篇:电子政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电子政务实验报告二

——关于“十一五规划”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电子政务的发展也上升到另个一阶段。自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以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十一年的历程。通过了解并比较“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分析总结出当前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从而为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意见。

关键词:电子政务十一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制约因素

一、两次规划的比较

1.目标的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行政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

2.发展的重点不同。

“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政务建设面临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任务。专家认为,要做好电子政务工作,关键是要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把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业务优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互动共享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和产业联动机制,尽快形成以服务为导向的电子政务发展动力机制。二是要注重管理模式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国际成功经验,推广普及国内典型做法,重点在推广电子政务业务外包、加快试行代建制、完善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要有所突破。三是要注重信息技术创新,通过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加强投资引导和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有力地带动民族IT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为走低成本、高效益、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奠定基础,为做强信息产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二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可能在下面几个领域:第一,调整政府主导经济的管理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把政府职能的侧重点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过去,我们长期都是政府主导经济,未来中国要由政府主导经济转为市场主导经济,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第二,进一步调整政府组织结构,以深化大部制改革、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横向权力结构为重点,理顺关系,优化结构,规范政府行为,克服和抑制部门利益。第三,在城乡一体化大战略下,加快省直管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层级,强县扩权,管理重心下移,为未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体制保障。第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事业单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服务水平。第五,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提高政府公信力。在制度建设方面,强化政府自身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公众的广泛参与提供制度保证。

3.内容的不断丰富。“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整体上用10个字概括:整合、协同、互联、共享、重构。整合就是对已有的政务系统,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协同是重点实现业务的跨部门协同。互联就是克服条块分割、信息孤岛,加快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就是在整合、互联、协同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共享水平。重构就是按照政府组织体系的调整,重构一些重大综合应用项目。

二、电子政务的制约因素: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关键的行业特性、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变革的驱动因素、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和战略、取得竞争成功的关键因素、行业未来的利润前景。

第一,推动电子政府建设的原动力不足。美国的电子政府是在市场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美国原有的行政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以企业为中心的各个经济主体纷纷要求变革政府的管理模式,因此,其根本动力在于“客观技术条件的变迁”。而我国的电子政府是在外国的影响下,由政府自己主动提出建立的,并非技术条件作用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国务院牵头建立电子政府,自上而下逐级推进,因而这种推动力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第二,原有的行政体制不适应电子政府的发展。一方面,原有的金字塔式的行政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信息在行政传播过程中呈现非对称性和层级性,往往造成信息的失真或失效。另一方面,原有的鱼网状行政职能体系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原有的行政机关部门林立、层次繁多、职能交叉,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多层次、低效能的行政机构不利于信息的统一收集和整理。

第三,数字鸿沟问题。我国不仅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也较严峻。以www.xiexiebang.com域名分布(不含EDU)为例,东部沿海13个省市(包括香港)占域名总数83%,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却占了17%。由此可见,解决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非常紧迫。

第四,信息人才短缺。目前,我国拥有各类信息技术人才100多万人,其中大多数工作在企业,行政信息人才很少。我国信息人才的短缺和我国近十几年来教育政策在这方面的失误密不可分。十几年来,我国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大多就读于外经贸、金融、财会等热门专业,而那些重点大学的数学、物理等专业却成了少人问津的冷门。久而久之,造成了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落伍,在信息人才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必然利用高工资来挖掘信息人才,这样又使行政部门的信息人才纷纷飘进企业。

第五,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在计算机、网络立法这一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关于电子政府该如何建设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一件。我国人大常委会尚未制定一部系统的关于电子网络方面的法律。

下载基层银票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银票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第一,铁路疏运能力不足。目前,连云港以铁路作为疏运方式的货种主要是铁矿石、化肥和有色金属。这些货种是连云港港的支柱货种,其经济腹地主要是沿桥地区。......

    制约物流发展的因素

    本文章来源于: 目前,在中国制约物流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以下几个方面: 中小工业企业在国家"放小""扶小"政策指导下,进行改制和新机制规范运作的改变,国家对中小工业企业的信贷......

    浅谈制约农村篮球运动发展因素.

    浅谈制约农村篮球运动发展因素 宿松县隘口初级中学吴纪安 谈起篮球运动,人们就会想到国内的CBA甲级联赛,更不能不想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NBA职业联赛,那如影随形般运球技术......

    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和建议.

    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和建议 [摘要]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影响我国农村劳动转移的因素,并提出了我国......

    制约监理行业发展的因素

    监理行业工作的这些年 我立足山西太原一家高校校办产业监理公司工作已经有十年有余,这十年工作当中,我体会了开展工作的艰难,一直以来,我特别想做一个合格的工程,此时我说的合格......

    制约师德发展的三个因素

    制约教师师德发展的三个因素 徘徊镇蟒当学校教师王红兵 “教育兴则民族兴,师德兴则教育兴。”崇高的师德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当下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是全面......

    制约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因素

    制约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因素 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薄弱,教学资源的匮乏和教师整体水平不高使课堂教育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满堂灌”的状态。......

    探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制约因素论文大全

    1市场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信息平台我国关于农业科技以及农业科技企业的信息大多被农业部、科技部和工商行政部门掌握着,而这些资源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公开的,缺乏有效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