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建设科技强国的途径与方法
试论建设科技强国的途径与方法
——由以色列的科技强国之路探寻中国科技强国的途径与方法
2012级硕士8班罗俊辉2201200289
1948年建国的以色列,在干旱贫瘠的自然环境中,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在科技的带动下,迅速建起了一个科技、经济和军事强国,创造出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以色列这种高速打造国家竞争力的能力,除了得益于犹太人独特的历史际遇,还在于民间企业和政府擅长运筹资源,把小国劣势扭转成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以色列政府每支出100元钱,花在教育上的就有22元,教育开支在预算中所占份额最多,其次才是国防。以色列24%的人拥有大学学历,在世界排名第三;每1万人中有140名工程师,位居世界第一。以色列的科研投资比例同样是全球之冠。
以色列的强国之路,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新的竞争领域。科技使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摆脱了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限制,迈上健康、顺畅的轨道。
科技实力直接关系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走向。“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也对科技工作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从国际发展的趋势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压力,经济发展对于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求更加急迫。世界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各主要国家积极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
“十二五”期间,要切实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的各项战略任务,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首先,要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其次,前瞻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发展,重点突
破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战略制高点,优化和完善基础研究布局,促进基础学科协调均衡发展,推动跨学科研究,培育和支持新兴交叉学科。
第三,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重点产业振兴。加快发展创意产业、研发设计与服务、现代物流等知识型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最后,切实加快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继续实施粮食丰产工程,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农村清洁社区、农村信息化、科技特派员等科技行动,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要支持农村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把科技带到农民的身边,使农民的生产生活能够得到更强的科技支撑。
改革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十二五”期间,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突破口,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是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主要思路和重点是:聚焦战略目标、加强系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开放共享,加快技术转移、促进成果产业化,加强科学管理、完善监督评估,重视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通过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简化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预算和审批等程序,减少科研人员为争取项目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能把主要时间集中到科学研究活动上。
三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力度。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和方式,鼓励企业创新,完善并落实财税金融等各类激励措施,制定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鼓励支持民间发明创造。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将继续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其中,培育和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是我们部署的重点。比如说,在代表着现代装备制造最高端的芯片制造装备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完成了关键的65纳米刻蚀机、离子注入机和一系列生产、封装等方面的关键装备研制。
四是着力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要通过多种政策措施,继续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进科技金融,积极促进民间资本投向科技创新。
五是造就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制定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专项规划,深入实施“千人计划”,组织开展“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培养引进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
参考文献:
[1] 刘大椿.科技强国战略与公共政策的关联[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
[2]刘蔚然.科技强国战略的确立和实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V(3): 108-113
[3] 王婧漪.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科技政策创新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11
[4] 趙常伟.论中国“科技力”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5] 娄成武,陈俊.促进我国科学发展政策的取向探微[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第二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治国理政论坛)
李 萌
《 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10日 07 版)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重大决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高度契合,符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世界科技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主要标志。科技创新既是“硬实力”,又是“软实力”;既是支撑当前市场竞争的“近实力”,又是增强国家长远发展能力的“远实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这些重要论述深刻表明,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很大程度上要看科技是否强大,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充分演绎了从科技强到经济强、国家强的基本路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和政治格局,一些欧美国家抓住机遇,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转移,其中一条清晰脉络就是科技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的强大力量。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尖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
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使科技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相连。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思考和谋划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主要考量因素,成为区域、行业、企业发展评价的关键衡量标准,成为参与全球范围竞争合作的关键内容。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随着我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跟踪仿制的路越走越窄,利用后发优势的空间日益缩小,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打造先发优势。我国的经济体量到了现在这个块头,科技创新不可能完全依赖国外。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核心,制度创新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关键。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求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既要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又要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强化科技创新重大部署的落实
优化重大科技布局,加快培育重要战略能力。培育战略能力,关键要有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要有一批功能强大的创新基地,抢占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一方面,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面向长远的“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使两者形成相互衔接、梯次接续的格局。另一方面,优化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在重大创新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形成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成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力量。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基础前沿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基础前沿研究,力争在更多重要领域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并开辟新的发展方向。要在我国具备优势的领域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科学难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建立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全面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拥有先进适用、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是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表现。要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强化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现代农业、现代能源等重点领域研发部署,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推动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统筹推进科技领域和其他领域改革,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例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型企业,构建协同高效的创新网络;健全高效的资源统筹配置机制,形成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多元投入的创新格局;等等。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加快培育集聚创新人才队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是要有强大的人才队伍。要培育一批立足世界科技前沿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理念,加强科技创新成绩和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的宣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
(作者为科技部副部长)
第三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解读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治国理政论坛 李 萌
《 人民日报 》(2016年 08月 10日 07 版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重大决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 梦的目标高度契合,符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世界科技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主要标志。科技创新既是“硬实力”,又是“软实力”;既是支撑当前市场竞争的“近实 力”,又是增强国家长远发展能力的“远实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强 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这些重要论述深刻表明,一个国家是否强大 很大程度上要看科技是否强大,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充分演绎了从科技强到经济强、国家强的基本路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改写了世界 经济版图和政治格局,一些欧美国家抓住机遇,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转移,其中一条清晰脉络就是科 技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的强大力量。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尖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 向哪里。
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三步走” 的战略目标:到 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到 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 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 契合,使科技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相连。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要在“五位一体”总体
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思考和谋划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 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 主要考量因素,成为区域、行业、企业发展评价的关键衡量标准,成为参与全球范围竞争合作的关键内容。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随着我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跟踪仿制的路越走越窄,利用后发优势的空间日益缩 小,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打造先发优势。我国的经济体量到了现在这个块头,科技创新不可能完全依赖国外。只有把核心 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核心,制度创新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关键。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求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既要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形成持续 创新的系统能力;又要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 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强化科技创新重大部署的落实
优化重大科技布局,加快培育重要战略能力。培育战略能力,关键要有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要有 一批功能强大的创新基地, 抢占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一方面, 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启动实施面向长远的 “科 技创新— 2030重大项目”,使两者形成相互衔接、梯次接续的格局。另一方面,优化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在重大创 新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形成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成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依托和 核心力量。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基础前沿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我们要瞄准世界科 技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基础前沿研究,力争在更多重要领域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并开辟新的发展方向。要在我国具 备优势的领域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科学难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 力量。
建立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全面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拥有先进适用、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是世界科技强 国的重要表现。要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强化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现代农业、现代能源等重点领域研发部署,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推动产业升级和新兴产 业培育。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统筹推进科技领域和其他领域改革,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 策体系。例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型企业,构建 协同高效的创新网络;健全高效的资源统筹配置机制,形成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多元投入的创新 格局;等等。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加快培育集聚创新人才队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是要有强大的 人才队伍。要培育一批立足世界科技前沿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 作用,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理念,加强科技创新成绩和 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的宣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形成 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四篇:浅谈加强团组织凝聚力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加强团组织凝聚力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近年来,随着煤炭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如何加强团组织凝聚力建设,发挥团组织教育、团结和联系青年的优势,把团员青年的思想统一到企业改革发展任务上来,成为摆在各级团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结合工作实践,本人认为,要加强煤炭企业团组织凝聚力建设,主要有四种途径与方法。
一、用科学理论武装团员青年,在团员青年中建立统一的思想意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一个企业有了
共同的思想意志,就有了共同努力的方向,这是产生凝聚力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随着煤炭企业转产转移、破产改制、招收农民工、实施医疗、养老、住房等改革,企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趋多样化,致使团员青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随之多样化,突出表现为部分团员青年缺乏统一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集体主义、组织纪律意识淡薄,甚至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意识较差”等问题。面对青年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作为企业团组织,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青年的时代特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团员青年。要注重加强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把实践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各级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通过团内“三会一课”等多种形式,不断地用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技能教育团员青年,提高团员青年科学判断形势、分析研究问题、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要开展适合团员青年特点、形式多样、富于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团员青年深刻认识到企业共同理想与个人利益是一致的,企业跨越式发展目标与青年实现自我价值是统一的,从而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共同理想的召唤和激励下团结凝聚起来,自觉地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企业的中心任务上来。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们鲁中能源集团始终把团员青年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团的“三会一课”、团干部培训班、青年研讨会等时机,组织广大团员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今年以来,按照集团公司团委要求,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五五”普法教育,使广大团员青年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了对团组织归属感。
二、用先进文化引领团员青年,打造具有凝聚力的青年文化 青年,作为社会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朝气和最具生命活力的力量,它的特点决定了青年必然是先进文化坚定的追求者和倡导者,也必然是先进文化积极的推动者和传播者。当前,我们肥城矿区企业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团组织,必须把青年文化有效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并充分体现青年文化的特点和作用。近年来,我们鲁中能源集团团委突出“学团章、知团史、举团旗、戴团徽、唱团歌、过团日”这一主题,不断加强团的青年文化阵地建设,先后建成了青年文体中心、基层团校、团干部多媒体培训课堂、共青团黑板报群和共青团宣传栏等文化阵地,为开展团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平台。特别是围绕企业安全工作,突出加强了团的安全文化建设,以深入开展“共青团向您提示”、“青安岗提醒您”等主题活动为依托,提出了“一名团员就是一个安全教育阵地”的理念,在井上井下要害岗点设立了警示性牌板,为采掘一线团员和青岗员配备了随身携带的安全隐患提示牌,对岗位中遇到的安全隐患及时挂牌提示,有力的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此外,我们还通过举办“高举团旗跟党走”、“树六观、知荣辱、树新风、当先锋”等教育活动,用青年文化来熏陶和服务团员。在开展的“婚事新办、青年当先”活动中,公司已经有36对青年参加了隆重的集体婚礼,得到了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用真情服务于团员青年,实现和维护好团员青年的根
本利益
共青团作为青年具体利益的代表者,只有抓住青年群体这个基础,努力为团员青年成长成才服务,才能不断增强企业团组织的凝聚力。特别是对于我们煤矿企业而言,作为一个特殊行业,职工工作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广大青工,长期战斗在生产一线,是基层单位的主力军,也是最需要关怀和服务的对象。能否把这部分团员青年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是影响团组织凝聚力的关键。作为煤炭基层团组织,必须根据煤炭团员青年的特点,用细心关怀打动青年、感染青年,立足于凝聚人、培养人、激励
人,真正帮助解决青年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青年交朋友,用真挚的感情把青年凝聚到团组织的周围。近年来,公司团委坚持紧紧围绕青年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需求,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多为青年办实事、办好事。在鼓励青年学习成材上,以创建“学习型团组织、争当学习型团员”为目标,大力开展了“爱岗位、强素质、争标兵”、“十大青年学习成才标兵评选”、“青年知识分子报告会”等活动。特别是今年三季度,按照集团公司团委的工作部署,深入开展了青工技能素质提升季活动,在公司营造了学知识、学技术、学业务的浓厚氛围。目前,公司有270多名团员青年报名参加了自学考试和成人教育学习。在关心青年生活上,在全公司各级团组织认真落实了《职工思想工作条例》,坚持做到了团员青年因病住院必访、家庭发生纠纷必到、逢天灾人祸必去、生活困难必帮、红白事必问、有合理化建议必听,增强了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归属感。在推进青年成长进步上,针对团员青年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内在需求,我们继续深化了“双推”工作,对政治素质高、工作作风过硬的团员青年,积极向公司推荐,为青年的成长成才铺路搭桥。仅去年一年,公司就是11名团员青年被推荐入党,6名青年人材被推荐提拔为中层领导干部。
四、用主题活动吸引团员青年,不断提高团员青年对企业的贡献率
活动是团组织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也是增强团组织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不开展活动,团组织就会无声无息,就会失去影
响力。作为煤炭企业,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主题活动,对于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当前,在上级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煤炭企业团的主题活动日益丰富,活动效果也日益明显。然而,部分基层团组织在开展主题活动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活动内容相对陈旧、形式相对单一,开展活动组织相对随意,缺乏统筹安排等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组织的职能发挥,致使团的凝聚力出现弱化。要纠正这些问题,必须注意做到三点:一是要加强对团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的领导、指导。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对待团组织提出的活动方案,对大型活动要作专题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督促团组织实施。上级团组织要加强指导,多给基层团组织以帮助,共同开展工作。二是团组织开展主题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主题,要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这条主线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党组织的要求和团员青年的期望。所有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条主线,一个一个的活动犹如一串一串的音符,有了鲜明的主题才能汇集在一起奏出一首美妙的乐章。作为煤矿企业团组织,这条主线就是要全力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不断提高团组织对企业的贡献率。三是要针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实际和兴趣需求特点,开展富有时代特色、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基于这些认识,近年来我们鲁中能源集团团委坚持务实与创新相结合,紧紧围绕公司党政各个阶段的工作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团的主题活动,不断把团的活动触角向各个岗位延伸。如紧扣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开展了青年“QC”、青年“五小”
活动;围绕安全生产,开展了“青年安全监督岗”活动,针对降低成本、节支降耗,开展了“修旧利废”活动等等,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特别是去年以来,在集团公司团委的统一组织下,深入开展了青年“五小”创新创效活动,全公司产生科研成果80余项,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近300万元。
总之,加强团组织凝聚力建设,是团组织自身建设的关键所在,是新形势下提高团组织对企业改革发展贡献率的重要保证。作为煤炭企业团组织,只有不断地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先进文化引领青年、用真情服务于青年、用主题活动吸引青年,才能把凝聚力建设贯穿于共青团工作的全过程,融于每项具体任务中,推动共青团工作的不断健康发展。
第五篇:特色学校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1、结合课程学习和工作实际,简述特色学校建设的方法和途径。答:特色学校是一种学校文化,是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是学校个性化的外显环境,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独特的学校管理制度,明显优于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同时,更是凝聚在每一位学校成员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一种事业上的认同感和职业上的归属感,一种内化了的独特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凝练教育理念,确立特色依据;
(2)培育学校文化,夯实特色根基;
(3)创新育人模式,搭建特色结构;
(4)优化育人实践,积聚特色内涵;
(5)总结培育成果,初步形成特色;
(6)争取社会认同,确立学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