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时间:2019-05-14 17:1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第一篇: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人类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而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也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对于我国而言,科技创新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弊,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不同的科技革命,但相同的是,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所带来的都是经济发展的大步前进,而这种进步是其它任何革命所无法比拟的。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车等发明使工场手工业大大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使英国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成为世界上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得到创制、新通讯手段得以发明,使得世界市场出现,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大幅度调整,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怎样理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经济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安德森·麦蒂森的研究显示:18世纪前,全世界最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只

有0.05%,按此换算,1400年人均收入才能够增加1倍。可到了18世纪、19世纪,人均收入的增长增加了近1倍,从过去每年人均收入增长0.05%达到了1个百分点,按此换算,人均收入增加1倍所需要的时间从过去的1400年缩短为70年。进入到20世纪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又提高了1倍,从每年人均收入增长1%变成2%,而2%的人均收入增长只需要35年的时间就可以增加1倍。到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后,即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像欧洲、美国这些发达的国家、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长还是每年还是2%,但是一批新兴工业化城市的人均收入增长每年达到了7%、8%。如果是7%的增长,那么,只需1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就可以增加1倍。跟18世纪以前相比,为什么人均收入增长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类所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无疑是科学技术的创新。

(三)科技创新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美国经济学家Ferguson Jr.和Wascher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第一依赖因素就是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高能耗、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技贡献率较低,发展经济过于依赖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甘肃省为例,从经济增长方式来讲,甘肃省的经济增长表现为典型的投资驱动型,从1995年起算投资率呈持续走高趋势,“十五”时期年均投资率达47.59%,比“九五”时期年均投资率高6.26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47.9%,至今维持在40%~50%区间内,始终大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消费来看,甘肃省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1999年跌破至60%以下,2006年恢复到61%;生产总值净出口率多年来一直为负数,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贸易呈现为逆差,表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因素在甘肃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较弱。

当前要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个重要的自变量就是科技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

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一直与近代科技进步形影相随,人们简科其为科技伦理,指的是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科学伦理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当然也事关经济发展的好坏。

(一)科技创新的伦理陷阱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科学技术本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有力工具,但同时它也是一把有着“自杀力”的“双刃剑”: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使人类文明大大地向前跨了一步,但也使得杀人的兵器得到升级;核能的开发利用可以造福四方,但同时也让人类面临原子弹的毁灭性威胁;克隆技术让人可以死而复生,但却对人类社会伦理造成巨大的冲击。这种相伴相生却又相反相成的困惑,可能是人类所面临的空前绝后的一种伦理陷阱。

科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实际运用中所产生的新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比如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发展所引起的人类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平安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存在,一方面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另一方面也必将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甚至是破坏。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新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新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探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新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要求人类活动应当以不破坏生物物种的持续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生存为最低道德要求。

(二)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益

科技创新有其本身的伦理困惑,这需要科技创新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同样,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规则,这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科技创新的伦理陷阱进行规避的需要。经济通常是以经济行为的主体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而不是以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因此经济行为的价值效应通常具有局限性、短期性、低价值层次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如果与科技创新的伦理困惑相结合的话,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可小觑的。虽然这种结合的负面效用更多的体现在社会问题层面,但是其对经济发展的间接破坏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比如国际恐怖分子、网络黑客等人员的高科技犯罪,其一方面破坏的是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地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更为深远也更为巨大的破坏与阻碍。

三、科技创新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就当代中国而言,经济发展至少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的适度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二是结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是福利的改善,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益事业有基本的保障。四是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本地、本国乃至全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对于我们国家而言,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进而实现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

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第二篇: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读《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感

通篇阅读温总理有关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文章使我获益匪浅,温总理从五个方面逐层深入的分析了当下中国应该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温总理提出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建国60多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高速铁路、实验快堆、铁基超导、超级杂交水稻、基因测序等。“天河1号”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0万亿次,使我国大型计算机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TD—SCDMA无线通信标准研制成功,成为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第三代无线通信国际标准;“龙芯”系列高性能处理器研制成功,实现了高性能处理器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自主研发的65纳米12英寸刻蚀机正式装备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微电子加工制造业有了一个较大飞跃;在量子通信这个通信技术尖端领域,我国建成了世界首个全通型量子通信网;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制成功,为深海探测和开发深海能源提供了保证;2009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成功培育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使我国在干细胞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前沿;等等。这些成就必将极大的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加快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途径。科技作为现代化的发动机,越来越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不可替代的 支撑。特别是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中,科技的强大支撑引领作用能够得到突出的彰显。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观察当前各国应对危机的普 遍举措得出的科学结论,更是我们经过探索实践得出的深刻启示。

从历史发展看,近现代以来有两大趋势充分证明了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焕发的巨大能量。一是科技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经济发展加速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的周期不断缩短。科技创新日益成 为各国综合国力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成为国际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二是每一次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复苏,往往 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能够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引领社会发展进步 的根本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谁就能为实现经济复苏和未来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从当前世界形势看,世界正处于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各大国都着眼危机过后的繁荣超前布局。这次金融危机暴露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目前,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思路,把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许多国家将新能源、生物、信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支持重点,力求在未来的国际竞争格 局中占据制高点。近一段时间,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都在探讨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根本上也要靠科技进步。重视自主创新已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各发达国家 和新兴大国都在抓紧部署、付诸行动。

从我国的实践看,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科技在应对危机、推动经济率先复苏

中大显身手。面对历史 罕见的金融危机,党和政府沉着冷静,积极应对,一方面立足当前度难关,另一方面着眼长远上水平,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党中央国务院特别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应对当前困难、支撑长远发展。要求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实施重大专项,确定一批科技创新战略目标,建设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基地,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围绕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先进制造等重 点产业,加强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科技活动的规律出发,完善促进科技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显著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深知我们能够领先世界的技术是有限的,在其他方面我们的科技水平跟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搞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会受制于没有外国的关键技术或者核心器件而无法做出与国外同等水平的科技产品,所以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国虽然已成为科技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发展还不能很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们必须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加快推进我国的科技发展,坚持自主创新,瞄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制高点,冲破外部封锁,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其次我们要抓住机遇,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物质科学、能源资源科技、信息科技、材料科技、生命科学与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科技、海洋与空天科技等领域,都酝酿着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并将深化我们对人类自身和宇宙自然的认识,提升人们的科学理性,开辟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改变21世纪人类 社会发展面貌,催生以知识文明为特征的新型人类文明。其次温总理提到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着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加大,特别是耕地、淡水、能 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强化。近10年来我国每年平均净增739万人,人口数量在增长,耕地面积在下降,人地矛盾突出。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21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衡。北方黄淮海地区人口、经济总量、粮食生产都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但人均淡水资源仅400多立方米,不到全国的五分之一。即使南方,季节性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我们一方面面临人口总量继续增加的压力,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快的压力。总之,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低成本土地、劳动力投入的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因此我们要积极响应温总理的号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认真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们要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加大核心电子器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等重大战略性产品研发力度。加快建设大型油气田、大

型核电、水污染治理等一批对产业发展整体带动性强、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国家示范工程。同时,还要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着眼于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对重大专项进行必要的调整。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是同步的。从这点看机遇是抓住了。但是从实施进展情况看,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无序发展,一些地方热衷于铺摊子,重复投入、重复建设;二是缺乏核心技术,许多领域还处于起步和跟踪模仿外国技术阶段;三是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分散,产学研脱节。具体到一些领域或产品,技术路线、发展方向还不十分清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合理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增加政府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尽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抓出成效,在这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传统产业必须与科技紧密结合才有出路。特别是前沿技术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展示了光明前景。改造传统产业要与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从趋势上看,传统产业与新兴科技的融合正在不断加深,若干年后许多领域将难分彼此。我们必须紧紧把握这一趋势,注重利用新兴科技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二者融合发展。

接着温总理提出我们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重点:⑴完善基础科学的学科发展布局;⑵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重点部署研究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与系统整合、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等八个重大问题与重点方向;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中开展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基础研究、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科学问题、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调控、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基础材料改性优化,新材料设计探索及其服役失效机理研究、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航空航天的重大力学问题、支持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等十个基础科学重大问题与重点方向的研究;⑷启动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等重大科学研究专项计划;⑸提升我国研究试验基地与条件平台的水平;⑹建设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前沿高技术领域研究的战略重点为:在信息技术领域,初步形成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并在重要环节形成竞争优势。加大纳米尺度集成电路设计、高端系统芯片、基础软件的开发力度,突破若干战略性高技术。加强核心技术与系统的集成应用,开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互联网,研制高效能计算机网络设备,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若干高档数控装备、重大成套高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的提升。发展微纳制造和智能机器人技术及新兴产业;在材料技术领域,取得一批事关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原创性创新成果,力争局部跨越。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需要,实现结构材料功能化,功能材料智能化,在高端产品方面大幅度提高竞争力;在能源技术领域,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重点,攻克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促进能源多元化发展,提高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及水电技术水平,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新能源技术;加强能源装备及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国产化水平;提高能源区域优化配置能力,重点发展先进可靠的国家电力输配系统,提高输电效率;在交通技术领域,不断提高交通装备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交通智能技术,为提高运网能力和运输效率,实现各种交通技术的有效衔接提供技术支撑;在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交通技术设施建设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然后温总理提出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但现在我国的一些地方省级科研院所的科技体制和机制基本上还是按原苏联式计划经济时代模式,还处在类似 于传统农业社会由政府包办下来的阶段,这是一个科技体制和机制的矛盾,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以解决。要发挥科研创新为经济作贡献的作用,不可能还 是依靠类似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落后科技体制,只有顺应工业化市场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加快我国科技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上述类似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落后科技体制它的浪费是巨大的,如果像前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与落后的科研体制是摆脱不了经济短缺和贫穷的,是缺乏效率低经济效益 的。而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工业化企业生产是人类的精巧发明,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则给科研者与生产者带来强大的动 力,这样一来,就能将稀缺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到各个科研与生产环节,迅速满足千姿百态而又千变万化的需求,所以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企业生产就是从短缺 经济走向富裕经济、走向有效益科技经济之正确方向。当前我国大量科研院所借鉴前苏联计划经济时代模式,不是设置在企业之内,不是集中资源在国家级政府实验室研究所及高等院校。而是大量独立设置在企业之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科研与企业生产严重脱节。所以,我国应当把设置在企业之外的科研院所逐渐地大部分都并转到企业,这样才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而不能够是科研与实际是脱节的。

所以,这种构床叠房式的重复浪费设置,首先,这种科技体制是一个自封闭的垂直结构体系,科研单位只对上级领导部门负责而缺少与社会及企业之间的横向联 系,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科研与市场严重脱节,形成科技和经济之间的“两张皮”现象。“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大部分所谓科研成果一经鉴定验收以后就锁进了保险柜,大部分都久睡在资料库内。正如俄罗斯创新集团总裁列别捷夫坦诚所言,一方面“俄罗斯有好的科学基础”,然而另一方面“这些成果一般到不了工业生产阶段,也不为经济现状所需要。”其次,缺少一种公平的科技成果有偿转让机制,研究成果被视为国有财产,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国家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之间缺乏有机衔接,甚至存在相互矛盾扯皮的现象。

中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市场经济道路,我国已从30多年前短缺贫穷的计划经济走向较充足富裕的市场经济。但至现在还有一些地方科研体制基本上仍在前苏 联计划经济的思维下运转,还没彻底抹去前苏联僵化计划经济的思维印记,改革还很不彻底、很不完善。我国科研事业单位是从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试点改 革的,这几次试点改革,主要是撤消了一批地方省地县级别的科研所建制;同时,各地的一些科研院所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和缩减事业经费;但是只是试点而已,科研 事业单位改革是很不彻底的。在改革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所以,只有继续深化改革、继续关停并转一部分重复设置在企业之外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完善事业单位体制分类改革才能解决。

最后温总理呼吁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是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问题。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仅知识的发展水平非常重要,而且它的整体知识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仅仅只有少数人拥有科学知识是不够的。普通民众普遍缺乏科技素养的国家即使具有科技创新的优势也不能将

这种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取决于科技知识的质量,同时也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已经表明,人力资源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千百年来,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发掘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物质资源的直接占有。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自身能力不断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力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物质资源作基础,更需要人的知识和能力作支撑。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最后作为一个正在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我深知科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不断创造价值,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不能再依靠卖地大搞房地产或者通过挖掘稀土等不可再生资源等不科学的途径来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不但要做科技大国还要做科技强国,所以我深刻的领会到了时代赋予我们当代大学生以及其他科研工作者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肩负起用科技振兴中华的重担。

第三篇:科技创新与创新德育

科技创新与创新德育

我校创办于1904年,至今已历百年风雨。如何让这所百年老校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如何为学校的发展确立新的生长点,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从2008年起,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确立“为孩子的成功积聚力量”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全员参与、全面实施、全程进行的现代化素质教育系统工程,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促创新德育”的教育新路。

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而生命的质量只有通过不断地自主学习、探究、体验,自主塑造个性品质,增强生命的力量才能得到提高。开展创新教育是符合学生生命成长规律的,学习、体验创新的过程将激扬学生生命潜能,让学生个性飞扬,形成主动进取、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个性品质,让学生终身发展受益。

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为此,我们着重研究与实践了在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德育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一)确立“健康、博雅、创新、践行”的德育理念 西山小学将素质教育定位于培养富有创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型儿童,为人的现代化夯实基础。学校面向现代型儿童(包括“创新精神”、“初步的民主素养”、“独立意志”、“竞争意识”、“合作习惯”、“善于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处理现代信息的基本能力”等等)构建创新课程模式和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创新精神作为现代型儿童的内核,并以基本的信息素养作为现代型儿童的外壳。为此,我们确立了“健康、博雅、创新、践行”的德育理念。

健康:我们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博雅:让学生全面接受中西文化的熏陶,积累丰富的学识,培养高雅气质、优雅举止。

创新: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坚定创新志向,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开拓、求真、探索、挑战、冒险、负责等创新精神。

践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培养良好的行动力。健康、博雅是基础,创新是重点和灵魂,践行是实施路径。学校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开发生命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二)把培养创新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

创新人格,就是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创新或富有创造性的人格 特质,是创新素质内在的自然倾向性。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的根本。这是因为,创新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和人格教育,具备了良好的创新人格素质,就使创新活动有了自主、自发、自然的动力性。因此,我们把培养创新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培养创新人格,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为创新人才成长搭建平台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实践、体验、成长的平台,更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为此,我们进行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物质和精神的校园环境中,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

例如,我们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要求教师放下权威架子,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把真诚的微笑洒向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还应用创新性教学原则和方法,启迪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老师,敢于质疑书本”。现在,学生积极提出怀疑和自己的主张,已成为 我校课堂的一种常态。

又例如,我们通过思品课、主题队会,用爱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和为人类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教育引导学生,把服务于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持久热情。

学校通过开展读课外书、创意小发明、养蚕体验、头脑风暴、辩论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从小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发思维碰撞,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通过开展体育竞赛、组织“领袖训练营”、自护救灾演练、科技探索活动等,从小灌输协作的意识,感受“团结就是力量”;通过与英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名校结成姊妹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国际间交流活动,汲取东西方文化之精华。学校还筹资几十万元建成了小爱迪生俱乐部、机器人培训基地等,为孩子们的创新提供了实践和体验的平台。

我们没有传统的说教式德育,有的是辩论会上的智慧碰撞,科学实验中的兴趣盎然,田径场上的顽强拼搏,校园舞台上的自信与阳光,安全演练中的沉着与干练……道德情操的培养,优良品质的形成,行为习惯的转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一切都在我们搭建的成长平台中,“润物细无声”般悄然进行。

二、以科技创新为特色 谱写西山小学校本德育新篇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我们的德育 工作应致力于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格。

德育大纲指出:“各种科技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教育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时机。为了开发孩子的思维潜能,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校针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薄弱环节,进行了相应的教育调整,全面启动了科技创新教育工程,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点。

(一)构建管理网络

加强学校科技教育的组织领导。我校在全体教师中明确了“把科技创新教育打造为学校第一品牌”的理念,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精心制订了创建科技教育特色的实施方案,从科技特色的目标和内容,基本策略和途径,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精神和物质准备;充分发挥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科技活动相关工作的协调与指导。

强化科技工作队伍的组织建设。学校建立了一支热情高、能力强的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辅导员团队。富有科技教育教学经验的周郭旺老师担任专职科技总辅导员,班主任担任各班科技辅导员,兼职辅导员中有教科学、计算机、美术的,也有教语文和数学的,还聘请了多位校外科技辅导员。教师间学科背景的不同,使他们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保证了学校科技活动的丰富性和专业性。加大科技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学校2009年投入18万元,2010年投入20万元,2011年投入近20万元,用于小爱迪生俱乐部、机器人培训基地、顺德区科普基地的设备完善更新和科技制作及创意大赛等活动开支,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课题引领

几年来,学校通过专题研究,引领科技课程的实施。在实施《STS(科学、技术和社会)课程应用研究》和《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研究》等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用STS课程理论,探索出以活动为载体发展小学生科学素养的STS活动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普及参与型、实践探究型、探索研究型三种类型。

我校的以种植园为主题的校园科技活动模式在省内外推广。科研课题《STS(科学、技术和社会)课程应用研究》获得顺德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依托顺德工业化进程为学生发展提供的广阔的课程资源,在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整合的今天,我们将现代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社会人文内容引入课堂,将魔术、养蚕、孵小鸡、创意等内容引入课程,编写了养蚕校本教材,形成了魔术活动课程、养蚕活动课程、孵小鸡活动课程,生活创意活动课程等,丰富了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资源。

我校开发的“人人参与实践、个个享受快乐”的普及类型 活动课程不但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也被兄弟学校借鉴,还辐射到重庆、深圳等学校。

(四)丰富活动课程

班队活动——学校把科技教育和少先队工作紧密结合,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喜爱的主题系列科技活动。在一二年级,学校以科普教育和科学小故事为载体,教育学生养成遇事动脑筋、勤思考的好习惯;在三四年级,通过以小制作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五六年级,主要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活动——学校成立了“小爱迪生俱乐部”和以科技类为主体的科技兴趣小组二十余个,如船模、航模、车模、电子、无线电测向等,调动一切师资力量,提高兴趣小组的活动质量,培养了一大批科技活动积极分子。这些“小科迷”们在科技兴趣小组里学习制作船模、车模、遥控船舰航行、操纵飞机模型,利用无线电进行测向,学习科学养花种草,体验科技的快乐,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网络教育活动——西山小学组建了科技活动资源网站,让学生们上网查询,阅读著名科学家献身科学、潜心研究、为人类造福的感人故事;了解使用家用电器的一般常识;知道消防灭火逃生自救小知识;初步接触有关能源、环境等知识,大大开阔了视野。学校还开发了西山小学养蚕网、振唐科技网和创意大赛专题栏目,为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书刊阅读活动——学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内容有趣、文字浅显的科技书刊,从中学习丰富的科技知识。要求学生在阅读其他书刊时,留心学习书刊中的科技知识,课余假日经常收看、收听电视台、电台播放的科普专栏节目。

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建立了科技教育社会实践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从中进行科技教育。学校经常让孩子们通过投身大自然的怀抱,认识大自然,探索科学的奥秘;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情感。

(五)创建特色活动

1、养蚕活动——了解生命成长历程,珍爱生命

在广东省农科院和顺德区科协的支持下,学校着手实施《养蚕活动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成立学校养蚕指导中心,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养蚕俱乐部”。每年春季,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别开生面的养蚕实践研究活动。

我们首先让学生在养蚕活动中亲历科学探究性学习,去观察、发现、探索;其次从亲历养蚕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如细致、坚持;再从自我感受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孩子们通过养蚕活动,不仅获得了必要的科学素养,还得以认识自然生命的可爱和可贵,变得更为敏感有情意,更能够用心聆听大自然生命的呼吸,学会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2、创意大赛——激发生命潜能,尊重个性发展

为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育创意、创新、创造的理念,激发 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制定了以建立智能机器人训练活动基地、成立西山小学爱迪生俱乐部和开展“创意未来,智汇西山”学生创意大赛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教育规划。2009年、2011年我校先后举办了两届“创意大赛暨国际校际邀请赛”,得到师生和家长的积极支持,也得到海内外众多学校的极大关注和热情参与。

两次大赛共收到了机器人作品、动漫作品、生活创意作品、科幻绘画、未来城市设计、新新人类设计等各类创意作品4000多件,选出优秀作品1000余件面向社会开放展示,参观人数达4万多人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从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对此进行了报道。

创意大赛的举办,对我校德育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它培育了一种理念,鼓励孩子们走没有走过的路,鼓励充满智慧的思维与行为;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创意空间,创建了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同时,也为他们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开阔国际化视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与人合作,学习与人交流,学生面对困难,学会关注生活。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充分的尊重,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生命意志得到锻炼。

四、科技创新成为西山小学校本德育的全新标杆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进一步拓展了德育空间,全面落实 了德育目标,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了一个新台阶,也通过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开拓进取、勇攀高峰、战胜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

近三年来,我校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达100%,有小制作成果的学生达80%,全校学生懂得最基础的科学知识达到95%。师生21人次在全国、省、市、区的科技活动竞赛中获奖,获得9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0多件创意作品正在专利申请中。

具体成果有:

1、观察体验型科技活动案例:《胶袋升空的研究》《乒乓球历险记》等,在《珠江商报》进行报道。

2、教师优秀论文:《养蚕小活动、科学大世界》《以种殖园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初步尝试》收录在中国教育出版社《教改之路》得到了省内外同行的好评,以种植园为主题的校园科技活动模式得到了推广。

3、“西山小学养蚕网”,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特色网站一等奖。

4、课题《STS(科学、技术和社会)课程应用研究》获顺德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5、“西山小学首届创意大赛暨国际校际邀请赛”获第25届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践活动一等奖及优秀组织奖。

6、顺德区经济促进局、顺德区科协在西山小学挂牌建立了顺德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7、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快乐体验》栏目组来到我校,就艺术与科技活动的开展拍摄了两个专题节目,其中《神奇有趣的科学》节目介绍了我校“小爱迪生俱乐部”的同学积极动脑、动手参与科学体验,探索科学奥秘的故事。

8、我校五年级学生何昭阳、胡芷颖两位小发明家带着他们的创意作品走进了河南卫视《创意时代》节目,获得“创意骑士”大奖及20000元创意奖金。

9、许多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研究过程中物化为科技成果,主要有:

(1)罗盛楚制作的“教学视频显微镜”,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劳技创新作品邀请赛金奖。谢砾制作的“拉链未合报警装臵” 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劳技创新作品邀请赛金奖。

(2)西山小学呈现了“专利小雏鹰”成群起飞的喜人景象。学生曾蔚等8人获得了9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它们是 “吸汗香熏型枕头”、“溺水报警指示装臵”、“ 自动开合的电饭煲”、“ 自动降温电饭煲”、“多层床” 和“发光照明锁匙”,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特地在我校举行了证书颁发表彰大会。

(3)科技绘画、摄影作品《世界和平控制中心》获广东省第1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绘画一等奖;《我发明了动物语言翻译机》等获三等奖。

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促进了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科学素质的形成则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全面、更加丰富,孩子们的进取 心、责任感、求知欲、意志力、合作精神等良好品质都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潜移默化。尤其是让有“毛病”的学生参加创造发明活动,就是创造条件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让其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树立起抬头做人的自信心。在活动中不断完善他们的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逐步改正他们的缺点,使他们转化为各方面都表现良好的学生。

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教育成为我校继传统的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后最引人瞩目的创新德育品牌,成为了西山小学德育建设新的标杆。

科技创新校本德育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局起到了良好的引擎和带动作用。近三年来,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特色网站一等奖”、“广东省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研究实验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中小学生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广东省巾帼文明岗”。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将不断加大,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型儿童任重道远,我们要继续完善创新教育体系,将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整合,形成高品味、高质量、科学规范、特色鲜明的德育工作新格局,让学生终身发展受益。以“大笔壮怀著宏篇,挚爱情深育栋梁”的气概,锐意创新的精神,义无反顾地把科技创新教育进行到底,打造学校创新德育的品牌特色,使学校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创新与科技发展

《创新与科技发展》教学实录

青州市口埠初级中学孙成强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2.能力目标:正确把握好奇心,增强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3.知识目标:懂得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关系;明确好奇心与创新的关系。

教学重点:科技发展靠创新

教学难点:由好奇到创新

课时安排:计划用1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 创新与科技发展

一、教师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语:

爱因斯坦在幼年时曾惊讶罗盘的指针永远指向北方,并由此产生了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后来,他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一语道出了科学家成功的奥秘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好奇,步入科技创新的殿堂,来学习《创新与科技发展》。

2.出示课题:创新与科技发展(多媒体出示)

三、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68,根据屏幕上的问题自己预习《创新与科技发展》一课,从课本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学习成果。现在计时开始,五分钟后交流,看哪组的讨论气氛活跃。

(1)科技与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

(2)好奇心与创新有什么关系?

(3)好奇心怎样才能发展为创新?

2.学生预习课本内容,从书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交流预习成果。

(二)合作探究

1.科技与创新的关系

(1)请同学们看下面请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占地面积达170平方米,重达30吨。每秒钟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和500次乘法运算。

2010年11月17日国家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我国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

(2)我说我想:

思考:计算机的快速发展靠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①靠的是创新。

②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

展靠创新。

(3)自主创新光照世界

①多媒体出示201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中国

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

②教师介绍

吴良镛院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谢家麟院士: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③多媒体出示历届获奖情况历年获奖人物,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并记住他们的名字。

2000吴文俊(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2001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物理学家)

2002金怡濂(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2003刘东生(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航天技术专家)

2005叶笃正(气象学家),吴孟超(肝脏外科学家)

2006李振声(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2007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植物学家)

2008王忠诚(神经外科专家),徐光宪(化学家)

2009谷超豪(数学家),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

2010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

2011吴良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谢家麟(加速器物理学家)

④多媒体出示国家最高科技奖资料: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为中国科技界最高奖项。

• 创办时间:2000年

• 主办单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奖金:500万元

教师小结:看到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而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想一想:国家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目的是什么?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讨论发言。

(4)回眸历史,明确创新对国家和民族民族的作用

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一说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科技创新成就?

教师总结:四大发明、地动仪、圆周率等

②了解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蒸汽机发电机电脑

③从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的崛起;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德国和美国的崛起;三次科技革命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美国。科技创新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

思考:创新对国家和民族民族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1986年3月邓小平提出,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现在我们我家正扬起创新的风帆,乘着科技之船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我们每个同学都应做时代的弄潮儿。

2.自主探究2好奇心与创新的关系

(1)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常常一个人靠着家乡的一些来历不明的石头出奇的遐想,好奇的自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些孤零零的巨石?它们是借助什么力量到这儿来的。后来李四光走遍了全中国山川河流,作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终于断定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砾,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纠正了国外学者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

思考:根据故事你能说出好奇心与科技创新有什么联系?

教师总结: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2)探究天地:有了好奇心一定能创新吗?

清华大学的刘海洋“为了测试熊的嗅觉”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

有的人因为好奇,染上了吸烟、酗酒、网络游戏、浏览色情网站甚至吸毒等不良嗜好。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好奇心也需正确把握,否则会对人们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3)好奇心如何发展为创新呢?

请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出示课件:科学幻想画作品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三、自我展示

(一)请你选择:

1、兴起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是()

A、电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B、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C、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D、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

2、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硬件的运行速度和信息容量不断增加。体积和耗能不断减小;软件从机器语言和高级语言程序发展到高级的系统集成软件;功能方面除了最初具有的数值计算功能越来越强外,还逐渐发展了信息处理、网络通信、控制管理和多媒体等功能。这一事实说明()

①创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②创新依靠科技发展;③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④科技发展靠创新;⑤计算机是瞬息万变的,人类永远跟不上它的变化;⑥科学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计算机的进步。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④⑥D、②③⑥

3、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有人认为“有了好奇心就一定能成功”。对此,你的理解是()

A、是正确的,因为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

B、是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锲而不舍,才有可能打开成功的大门;

C、是正确的,因为好奇是创新的使者,好奇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D、是错误的,因为好奇心容易使人产生盲目从众心理。

二、嫦娥二号发射成功,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参考答案提示:

(1)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

(2)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四、回首反思谈收获

创新与科技发展

(一):科技发展靠创新

1、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本质是创

新,科技发展靠创新。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

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由好奇到创新

1、好奇心是发明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2、由好奇到兴趣,再发展为志趣,锲而不舍才能

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

五、课后提升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后搜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并进行交流。

六、教学反思:

创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没有过多的进行理论上的讲解,而是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储备,选取他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并且设计难

度适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分解大问题,层层推进,最终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教学内容多,且不易理解,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设计了较多的问题,尽管效果不错,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稍有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感觉。如果部分材料能够再精简一下,删除个别没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更多自主思维的空间,效果可能更好。

第五篇:《科技与创新》题目

一、判断题:

1、科技创新成为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源泉,成为决定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第一要素。(√)

2、科技是人类在长期社会与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它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强大的动力。(知识)ⅹ

3、现代技术可分为实验技术、专业技术、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ⅹ

4、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部分组成。√

5、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科技竞争中的制高点。√

6、跨国公司和科学共同体是科技国际化的重要动力。(科技全球化)ⅹ

7、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ⅹ

8、生物技术的两个标志性技术是: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9、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正在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10、为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战略目标,国家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确定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11、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是筋骨。√

12、引领未来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的根本任务。√

13、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错 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口号)

14、浙江省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已经全面具备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条件。(错 初步具备)

15、建设创新型省份,能真正实现浙江经济由“浙江创造”向“浙江制造”的战略转变。(错 “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

第四讲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

16、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具有较高模仿、吸收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在引进先进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再创新,提高先进技术成果和产品在全社会的推广应用程度。(对)

17、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优势,谁就能在人才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错 综合国力)

18(错 科技将帅人才)

19、科技将帅人才就是战略科学家。(对)

20、我国将帅人才中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是属于综型科技将帅。(对)

21、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同化原有观点、概念而形成新观点、新概念。(对)

22、科学方法即科学研究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对)

23、追求健全人格是创新教育的一大特征。(对)

24、创新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错 美国)

25、创新能力是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三者高度统一的产物。(对)

26、个体创新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和综摄法等。(错 集体创新方法)

27、检核表法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创造发明的对象,用一张一览表列出一系列设问的提纲,然后逐项进行核对和讨论,并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发明的设想。(对)

28、检核表法是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明的。(错 奥斯本)

29、5W2H法是以5个W开头的英语单词和2个以H开头的英语单词进行设问并发现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对)30、5W2H是从10个方面进行思考,设计问题,然后逐项检核,达到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的目的。(错 7个)

31、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奥斯本借用一个精神病学术语“brain storming”作为该方法的名称所创立的。(对)

32、科技创新思维的产生过程一般要经历积累已有知识,通过灵感产生新知识,对新知识进行验证三个阶段。(对)

33、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心灵基石,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对)

34、创新文化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35、科学精神源于人类的求知、探索精神和感性、实证的传统,并随着科学实践不断发展,内涵也更加丰富。(错)

36、创新就是打破原有范式,或者在原有的范式中寻找新的表达形式。(对)

37、当代科学的内在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综合和相互渗透。(对)

38、创新文化中一个重要而常见的难题是,如何解决科技资源匮乏问题。(错)

39、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科学文化,需要倡导追求真理、不允许任何宽容和失败的科学思想。(错)

40、科技工作的主线就是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对)

41、团队主要是强调集体业绩,而不是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错)

42、科技强省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普及科学技术,发展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对)

43、“块状经济”是指区域特色经济。(对)

44、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在人才,关键在科技创新,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错 核心在科技人才 关键在人才)

二、单选题:

1、现代科学六大高技术领域包括:信息技术领域、生物技术领域、新能源技术领域、空间技术领域、海洋技术领域和(B)。

A、环保技术领域;B、新材料技术领域;C、农业技术领域;D、可再生资源。

2、江泽民在1995年5月26日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要做到“五个结合”,分别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结合、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过外先进技术的结合、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的结合和(A)的结合。

A、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

C、传统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 D、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3、中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的主线是(A),也是科技进步的核心目标。

A、自主创新;B、重点跨越;C、支撑发展; D、引领未来。

4、(C)是我国典型的集成创新。

A、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B、超级计算机C、神舟六号;D、DNA数据库研究

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了(D)个可见发展的战略重点。

A、11;B、9;C、6;D、56、(B)浙江省提出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口号。

A、2005年B、2006年C、2007D、2008年

7、全省已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力争到(A)年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目标。

A、2010B、2015C、2020D、20258、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关键因素是(A)

A、创新型科技人才 B、创新型科技 C、科技创新 D、科技人才

9、(B)是创新的主体,而企业强大竞争力的形成依靠科技创新。

A、人才B、企业C、资源D、科技

10、科学方法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适用于某一门学科的具体方法,第二个层次是适用于多门学科的一般方法,第三个层次是(B)。

A、多种方法 B、哲学方法 C、创新的方法 D、辩证的方法

11、(B)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A、现代教育B、传统教育C、西方教育D、欧式教育

12、完全自主式教学模式指的是(B)

A、教师不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专题研究项目,由学生自己主导学习的方向及内容,自主选择专题。

B、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想学习的东西。

C、由老师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学生突破传统课程的束缚,真正进入知识世界。

D、学校只负责一半的上课时间,另一半时间,由学生自己决定当天究竟还要学什么。

13、(B)是指人们进行思想或信息交流以取得互相了解、信任,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A、应变能力B、沟通能力C、语言能力D、思维能力

14、(D)是人们通过创造性的研究开发而获得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的能力。

A、应变能力B、沟通能力C、语言能力D、自主创新能力

15、(A)创新思维的根本特征,也是区别创新思维与非创新思维的重要依据。

A、显效性B、新颖性C、能动性D、综合性

16、“创新基金”成立已有(A)年,成效卓著,培育了一大批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A、8年B、9年C、10年D、11年

17、科学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那么,技术回答的是什么的问题?(A)

A、怎么办B、发明的形状C、专利的价格D、专利的权力

18、近代科学革命的大旗是(D)?

A、理想主义B、理性主义C、经验主义D、实验科学

19、《天体运动论》的作者是谁。(B)

A、维萨留斯B、哥白尼C、布鲁诺D、伽俐略

20、意大利之所以能成为科学中心,是因为在意大利发生了哪个运动?(B)

A、欧洲文艺复兴运动B、十月革命C、五四运动D、巴黎和会

21、法国的科学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D)

A、巴黎和会B、洪堡教育C、文艺复兴运动D、法国科学院的成立

22、第一产业是指哪个产业。(B)

A、生产业B、农业C、工业D、服务业

23、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指(D)。

A、蒸汽机革命B、电力革命C、电子信息技术革命D、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引发的基因革命

24、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在哪一年爆发成功的?(A)

A、1964年 B、1965年C、1966年D、1967年

25、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哪一年发射成功的?(D)

A、1966年 B、1967年C、1968年D、1970年

26、中国科技发展经历了四次大调整,其中第三次大调整是(C)?

A、毛泽东提出向科学进军B、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江泽民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胡锦涛提出科技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27、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的主线是什么?(B)

A、重点跨越B、自主创新C、引领未来D、支撑发展

28、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是什么?(B)

A、集成创新B、原始创新C、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D、科技创新

三、多项选择题:

1、知识经济似的科技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ABC)

A、科技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B、科技是制度变革的“发动机”;

C、科技是文化发展的“助力器”;D、科技是社会进步的“立足点”。

2、完整的创新过程应包括:(ACD)

A、研究;B、立项; C、发展; D、生产。

3、在21世纪,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主要是哪些:(ABC)

A、微电子;B、光电子;C、生物电子技术;D、纳米技术。

4、生物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主要包括:(ABD)

A、细胞工程; B、基因工程; C、生物工程;D、生命工程。

5、科技国际化的表现有哪些:(ABCD)

A、生产国际化;B、科技标准国际化;C、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D、科技合作国际化。

6、现代科学四大基本发现:(ABCE)

A、相对论;B、量子力学;C、电子计算机的发明;D、指南针的发明;E、分子生物学。

7、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发展的战略基点,主要包括哪些创新:(ABC)

A、原始创新;B、集成创新;C、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D、激励创新

8、目前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哪些:(ABC)

A、美国;B、日本;C、韩国;D、中国。

9、创新型国家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特征:(ABCD)

A、创新投入高;B、科技进步贡献率高;C、自主创新能力强;D、创新产出高。

10、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想未来的重大战略,具有深远意义,具体表现在:(ABC)

A、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转边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B、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需要;

C、建设创新型国家,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D、建设创新型国家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讲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

11、科技将帅人才的类型(ABCD)

A、基础研究型 B、设计研发型 C、科技管理型 D、综合型

12、对于科技将帅人才的国际地位及影响的判定可以通过(ABD)三项指标进行。

A、获得国际性权威科学奖的情况B、成为国际性权威科学院会员的情况 C、身份被国际性权威科学院认定的情况 D、论文被国际引用的情况

13、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在三个层面(ABD)

A、原始创新 B、集成创新 C、思维创新 D、消化吸收再创新

14、我国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等都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主要在于(ABCD)

A、初中级人才多 B、高层次人才少 C、继承性人才多 D、创新型人才少

15、科技将帅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是(ABCD)

A、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B、较宽的知识面C、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D、崇高道德风尚和人格魅力

16、创新素质是由(ACD)合理的知识结构、一定的哲学素养、较强的学习兴趣保持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科学的方法等方面所组成的复杂系统。

A、创新个性 B、创新方法 C、创新思维D、创新意识

17、创新思维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BCD)

A、感觉思维B、求异思维 C、逆向思维 D、发散思维

18、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的特点是:有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还包括:(ABC)

A、大量程序性知识B、双重知识结构C、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D、大量陈述性知识

19、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主要应该具有的特征是:(ABCD)

A、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B、较浓厚的专业知识 C、有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D、了解相关方面的科技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

20、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学生的(AB),为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服务。

A、创新精神B、创新能力C、创新方法D、创新思维

21、传统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ABC)

A、标准化B、同步化C、集中化D、分散化

22、创新教育是一种(ABCD)

A、超越式教育B、主体性教育C、健全人格的教育D、高层

次的素质教育

23、创新技法基本原则的法则有(ABCD)。

A、迁移法则B、组合法则 C、分离法则D、还原法则

24、创新教育是指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ABCD)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教育。

A、人才学 B、教育学C、创造学D、心理学

25、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一般而言是由学习能力、实践能力(ABCD)语言能力、情感及心理调节能力等构成的。

A、思维能力 B、沟通能力C、应变能力 D、洞察能力

26、思维定式包括(ABCD)。

A、权威定势B、从众定势C、书本定势D、经验定势

27、常用的创新技法有(ABCD)

A、组织法B、移植法C、联想法D、列举法

28、奥斯本检核表法,是一种(AB)的思考方法。

A、多视角B、多渠道C、多类型D、多手段

29、头脑风暴法的四项原则是自由畅想原则(ABC)。

A、延迟评判原则 B、以量求质原则 C、综合改善原则 D、全面评价原则

30、创新思维包含门个要素:(AD)联想、想象、综合、归纳。

A、求疑B、探索C、实践D、求异

31、国家研究发展计划的要素有(ABC)。

A、明确的目标B、明确的期限C、具体实施步骤D、明确要求

32、胡锦涛总书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ABC)。

A、鼓励创造B、尊重创造C、保护创造D、不断探索

33、“里斯本战略”制定了28个主目标和120个次目标,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AB)。

A、就业率B、科研投入C、技术创新D、失业率

34、科技创新的三种形式是:(ACD)

A、集成创新B、个体创新C、原始创新D、引进消化创新

35、文化可以从哪些层面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ABCDE)

A、观念B、制度C、方法D、价值E、习性

36、要用怎么样的思路来构建我国科学创新体系和管理机制?(ABDE)

A、开放B、公平C、择优D、流动E、竞争37、20世纪创新思维的成果有哪些?(ABCD)

A、相对论B、基因论C、量子论D、信息论

38、在未来30-50年,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领域是:

A、社会科学B、信息科学C、生命科学D、数学与系统科学

39、高效的团队具有哪些特点?(ABCD)

A、齐心协力B、技能互补C、行动统一D、承担责任

40、解决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总体的要求是(ABD)。

A、优农业B、强工业C、促农业D、兴三产

41、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是(AB)。

A、创新体系B、创新平台C、创新科技D、创新发明

42、构筑哪三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台(ACD)?

A、公共科技基础条件B、行业合作C、行业专业创新D、区域创新

43、“十一五”时期省政府重点培育“三个一批”,指的是培育(BCD)。

A、一批重点科技企业B、一批大企业大集团C、一批“块状经济”

D、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

44、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有物质资源,还有(ABCD)。

A、资金资源B、信息资源C、技术资源D、人力资源

45、科学精神包含哪些方面?(ABC)

A、怀疑一切的批评态度B、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C、尊重人格的宽容思想D、逞强好胜的性格

46、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西方注重对自然的研究B、东方注重对人的研究C、西方研制炼金术D、东方研制炼丹术

47、科学技术有哪些功能?(ABC)

A、认识功能B、生产力功能C、文化功能和文化影响D、军事功能

48、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ABC)

A、古代B、近代C、现代D、希腊时代

49、下列属于古希腊杰出人物的有?(ABCD)

A、泰勒斯B、苏格拉底C、毕达哥拉斯D、欧几里德

50、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ABCD)

A、人类积累的总体科技能力不断提高B、科学研究领域日益扩大和深化C、科学研究工具更为先进D、各国普遍重视科技发展

51、人类的发展有哪三大支柱?(ABC)

A、材料B、能源C、信息D、科学

52、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有哪些要素?(ABD)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手段D、劳动工具

53、集成创新就是指?(BCD)

A、多高校会聚B、多技术集成C、多知识融合D、多领域交叉

54、创新型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ABCD)

A、创新投入高B、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C、国家的对外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D、创新产出高

55、下列各项,属于加块“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内容的有哪些?(ABD)

A、加快一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B、加快一批重点科研院所建设

C、加快一批重点科学数据平台建设D、加快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下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技与创新 作文

    科技与创新 没有了创新,科技将会失去它原有的魔力色彩;没有了科技,人类将会失去原有的现代化生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技,科技离不开创新。“创新改变世界”这句话虽然很短,却概......

    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

    河北工业大学第九届学生科普征文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理学院 信计C111班 张小月 116608地球,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人类名副其实的母亲。过去的地球天空蔚蓝明净,群山青翠欲滴,......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5篇模版)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 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财富大幅增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由过去单一经济结构的农业国,逐步建立起......

    从广州增城的经济发展看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

    从广州增城的经济发展看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 摘要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取代了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材......

    依靠科技创新 加快转变青海经济发展方式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依靠科技创新 加快转变青海经济发展方式 作者:苏多杰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2期 摘 要:目前,青海科技创新能力得以提升,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

    延安精神与科技创新20131115

    延安精神与科技创新 张景义 李丹玲 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敬意油然而生。在战争年代,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做出......

    创新 科技与教育发展

    创新 科技与教育发展 说明道理:一:1、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科技和创新工作。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工作。 3、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1、我国科技贡......

    加强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P.6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社会主义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