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营市国税局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 提高管理质效
东营市国税局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 提高管理质效
字号:【 大 中
点击次数:
小 】
一是分行业与分规模相结合,推进管理对象专业化。根据我市税源经营特点和分布状况,采取分行业管理与分规模管理相结合为主的方式,科学合理划分税源类型。分行业管理中,首先在全市范围内打破县区界限,将行业分工比较清晰、分布较为广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税源进行统一确定,划分为石油炼化、棉花加工、油公司、化学化工、橡胶轮胎、纺纱纺织等行业性税源,作为全市重点监控管理对象。其次,在一个县区局或分局范围内,结合税源特点和分布,突出本地特色,自行确定代表性的行业性税源。如市区的汽车经销、装备制造、商贸企业,广饶县的造纸和盐业等。在此基础上,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进行税收征管,以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及时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分规模管理中,将经营规模大、占本地税收收入比重高(一般确定为20%左右)的税源作为重点税源,将重点税源以外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单纯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作为一般性税源,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工商户作为小型税源。在此基础上,抓住不同经营规模企业在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同时,突出税源分类的灵活性,不局限于硬性的行业、规模划分,既可针对本地税源分布和经营特点,采取属地划片、经济类型、行业属性、信用等级等多种税源分类方式,又做好分类模式的结合,根据税源管理需求,在行业分类的基础上可按照规模进行再划分,也可在规模分类的基础上按照行业进行细化,以达到管住、管细、管好的目的。二是规范岗责设置,推进管理职能专业化。为充分适应税源分类管理的需求,结合税源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状况,科学设置专业化管理模式和岗位,推进管理职能的专业化,以有效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针对集团型企业经营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跨行业经营明显、关联交易业务经常发生等情况,我们改变常规的按行业、分户监控管理的模式,打破属地管理的限制,对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子公司以及关联企业按照母公司的管理归属,在一个县区范围内全部归并到一个税源管理科,统一调配综合业务素质高、操作技能强的精干人员充实到重点管理监控岗位,实行归口集中管理,使管理人员能够全面掌握企业集团的整体经营状况,涉税信息实现共享,内部数据口径可比,关联业务可以及时监控,实现重点税源重点管,切实提高对大税源的税收掌控能力。集团型企业以外的较大税源(一般是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只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结合当地管理实际,分别按照行业、注册资本、纳税能力或缴纳税种等因素,科学划分纳税人类型,将相同类型的纳税人尽量集中到一个税源管理单位,优化配置
人员,明确税收管理员的不同监控重点,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对市、县城区范围内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只缴纳企业所得税或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归并到重点税源管理部门,实施统一监控管理;对行业代表性较强的汽车经销、棉花加工、石油装备制造等行业,按照所属行业类型,将纳税人集中到一般税源管理部门,实现同业可比,数据共享,提高行业管理效能。为避免管理交叉和遗漏,对注册资本或纳税能力较大,同时行业特点突出、户数较多的税源,以行业划分为主,按照行业性税源归属一般税源管理部门;行业特点突出,但户数较少,不利于同业可比的较大税源,按照经营规模或纳税能力由重点税源管理部门负责监控管理。小规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划片管理。税源管理科与管理分局按照行政区域进行税源划分,税源管理科之间按照城区区块进行税源划分,税源管理科与管理分局对管辖区域内的纳税人,再按照行业、经营规模、纳税能力、乡镇街道等因素,设置多个监控管理小组或岗位,分别实施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监控管理工作。
三是完善监控机制,推进管理方法专业化。在税源科学分类和理顺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我们认真分析研究不同类型税源的经营特点,查找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而确定监控关键部位,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监控机制,推进管理方法的专业化。针对集团公司的特点,抓住控制税源的关键环节,制定实施《集团性企业税源管理操作规程》,重点对其销售利润率和交易价格的公允性进行监控,堵塞其变相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问题。对共耗材料分配形成的关联交易,重点监控应税成员企业和非应税成员企业耗料计算分摊,防止出现转移、偷逃税款。对共耗融资费用形成的关联交易,加强分户控制比对分析,对所得税分属国税、地税不同税务机关管理及享受不同优惠政策的成员企业进行监控,以防进行利润转移。对行业性税源和中型企业重点突出纳税评估,促进规范核算,完善分行业监控办法和指标体系,并运用纳税评估系统提供的生产要素分析法加强税源的监控管理。先后研究制定了包括油公司、石油化工、建材生产、棉花加工、轮胎、纺纱纺织、原盐生产加工等行业的《部分重点行业税源监控办法》,对石油化工、橡胶轮胎、造纸和纺织四个行业的监控办法进行修改完善,制定了监控管理模版,提高了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篇: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 提高税收征管质效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 提高税收征管质效
日期:2010-10-14 来源:黄梅县国家税务局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的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局按照 “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税收管理规律,科学划分管理对象,不断优化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进税源“专业化”、“一体化”管理,不断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实行科学分类,搭建专业化管理体系
(一)突出重点税源,实施分类管理。一是确定重点税源。年初,我们根据上纳税人入库税款,确定税额在50万元以上和税额在20至50万元的纳税人,纳入县局日常监控管理。二是分类统计分析。我们按照纳税评估系数指标,通过制定的评估指标分析表,按月对纳税人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费用、购进原材料、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利润等指标进行评估分析,对于评估异常情况的,及时制作评估异常情况报告,转交管理分局税收管理员进行调查核实,从源头上堵塞了税款流失。
(二)突出重点项目,实施专项管理。一是对全县“十二小”行业实行专项管理。根据税源特点,我们及时对全县各行业进行了调查、调研、统计和分析,制定了粮油、预制、砖瓦、石材、钢厂、矿山、超市、烟花爆竹、摩托车、药品、建材、牲猪等“十二小”行业税收管理办法,通过对各行业物耗测算出单位税额作为计税依据。如石材行业:之前采取定期定额征收,每户每月定税在200-1000元之间,年总入库税额只不过几万元,自2007年实行按电量计征后,入库税额达到了56.9万元,2008年达到了81.3万元,2009年虽然经受了经济环境及县委、政府节能减排政策影响,也入库了80.5万元。二是打造“一局一品”税收管理精品。在全县所有行业全面纳入专项管理的同时,我们积极推行“一局一品”行业税收管理精品,县局制定了行业税收管理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专班。各分局结合当地税源特色,推出了行业管理精品。如小池化工、孔垅纺织、濯港粮油、城区建材、五祖石材、独山矿山钢厂、专项办石油为项目的精品管理,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县局分月进行跟踪监督管理。实行“一局一品”行业税收管理后,税收收入增长明显。如纺织行业:我们通过对不同规格类别的成品纱产量测出每千锭税额系数进行控管后,行业入库税款由2007年的890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1190万元,年增长税额100余万元。
(三)突出重点行业,实施专业管理。一是对房地产行业实行专业管理。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我们及时改进税收管理方法,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多次召开财政、国税、地税所得税征管专题会议,明确了管理主体。确定了黄梅恒盛置业有限公司等7户纳税人由国税管理的专题会议纪要;突出重点环节管理,与房产部门协商,双方签定了《黄梅县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协助征管协议》,加强以证控税。全县基本建立了以“先税后证、部门协作、立体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房地产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过去房地产征管职责不明、税源底子不清、管理监控不严密、税收收入流失等一系列征管问题。今年1-8月份,全县共入库房地产业税收608万元,较同期增长248万元,增长比例为40.8%,占全市房地产1-8月入库税额的29.4%,房地产税收总额增幅十分明显。二是对石油行业实行专业管理。石油行业是我县的支柱性税源,2010年税收计划1000万元,占今年全局计划任务的6.2%,为了确保该项税收管理到位,我县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采取对加油机安装税控装置进行控管,落实税收管理员定期巡查制度,及时掌握每个加油站的加油机数量和销售情况,按月将税控加油机数量与申报表数据进行比对,确保了税收收入的正常入库。今年1-8月份,全县石油行业入库税额600万元,同比增长263万元。
二、坚持内外监控,构建专业化管理机制
(一)完善监控机制。一是分类型监控。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对重点税源大户、不同行业、个体户的税源管理监控。对零申报、负申报、长期无税或税负过低的部分纳税人;个体税收小户定额不高、大户定额偏低,税负明显不公等情况进行监控,查找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整改意见,做到人工监控和计算机监控的有机结合。二是全方位监控。切实把国税、地税、工商信息交换共享制度落在实处,随时掌握新开业户、变更户、吊销户、注销户的信息,对失踪户相互协查,实行登记信息网络共享。落实了税源分类管理制度,减少征税成本,防范执法风险。
(二)完善互动机制。一是上下纵向互动。近年来,我们以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为依托,加强了市局、县局、分局以及税收管理员的上下互动机制,明确了管理职责,加强了密切配合,形成了税源管理合力。注重对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的应用管理,落实了“凡是税收业务工作必须从税收管理员平台上进行工作事项启动”的工作制度,较好地反映了工作事项从启动到处理结果的全过程反映,提升了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的有效利用。二是部门横向互动。为进一步促进基层分局税源管理,我们建立了以征管为龙头,计统、税政、稽查等部门内部横向联动互动机制,加强了对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日常检查各环节有机衔接,形成了各部门之间及税源管理部门之间的无缝衔接整合联动机制,使税源管理体制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全方位、多部门协同作战转变,实现信息高度共享,增强了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了“四位一体”互动机制有效开展和对税源的有效监控。三是内外协调联动。建立了国税、地税、财政、房产等部门之间税源管理协作和信息交流。今年来,通过对
国、地税户籍信息交换,新增上线125户,达到了户籍的有效监控;通过对财政部门家电下乡销售收入数据的交换,补缴税款26余万元,有效防止了家电下乡税收的流失;通过与房产部门签订的以证控税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房地产税收及时足额入库。
(三)完善考评机制。一是开展户籍清理检查。今年以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漏征漏管户清理和发票专项检查,四个清理专班小组历时一个月,实行拉网式摸排清理检查,共清理漏征漏管户132户(其中:清理新上线120户,线下调整线上12户,调整定额0.36万元),对214户纳税人进行补税罚款,入库税款101.07万元,罚款20.1万元。通过全面清理检查,彻底摸清了全县户籍管理状况,堵塞了户籍管理漏洞,纳税人信息得到了全面监控管理。二是落实税源管理措施。近年来,我局通过对纳税人税收政策宣传、与纳税人约谈、税收自查补报等工作的深入开展,先后查补税收收入100余万元。如:黄梅县石材厂、朱氏木业等纳税人,通过税收管理员对其政策宣传、税务约谈等工作深入开展,纳税人主动到税务机关自查补报税款共计达20余万元。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为了确保税源专项管理真正取得实效,我们结合税收管理员考核办法,细化考核项目,建立以分值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进一步增强了税收管理员日常税源管理质量、控管能力的管理和考核。
三、推进信息管税,提高专业化管理效能
(一)加强信息评估,在税源分析上突出一个“细”字。我们注重对重点税源大户、行业纳税人进行税收分析,一方面加强对纳税人的申报资料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加强对纳税人的购进、生产、销售货物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查找税源管理漏洞,促进税源有效管理。今年来,我们共对23户次纳税人开展了重点专项评估,发现问题5户次,调整入库税款68万元,调减期末留抵税额18 万元。实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查、以评促收”的管理质效。
(二)强化数据管理,在信息处理上突出一个“快”字。近年来,我们根据综合征管软件操作规范,明确了各岗位、环节的工作任务、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实行分管领导负责制,组织人员对手工资料进行认真核实,及时发现和纠正数据的逻辑性、常识性错误,确保数据录入准确。我们制定了《综合征管软件日常考核办法》,将考核责任细化到各分局、各股室,形成了一个具体可行的考核机制。
(三)完善预警机制,在风险控制上突出一个“早”字。县局成立了数据质量维护专班,负责按月对省局数据质量系统反映的问题数据进行分析和修改,对于前台能够修改的问题数据由专班人员负责修改,对于不能修改的问题数据,我们及时查明原因,制定防范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数据差错率。今年来,我们对数据质量管理系统反映的397条差错数据进行了
分析,对管理服务类123条可修改差错数据进行了修改,对征收监控类174条不能修改差错数据查明了原因并制定了预防措施。
四、锤炼干部队伍,增强专业化管理素质
(一)提高素质,科学配置资源。近年来,我们按照征管重心向税源管理转移的思路,合理充实管理员队伍,使管理力量和税源状况相匹配、人员素质与管理岗位相适应。坚持开展岗位技能大练兵活动,对全县从事征收、税收管理、稽查等岗位人员进行轮训,培训面达90%以上。坚持逢训必考,切实提高培训实效。对管理员队伍进行全盘考虑,优化组合,优先保证大企业和重点税源的管理需要,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二)创新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我们严格按照《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办法,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员从管户到管事的彻底转变,在基层设立了税源管理岗、税收分析岗、纳税评估岗,让税收管理员充分发挥各自能力特点,更好地为税源管理服务。切实改变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多、疲于奔命的被动局面,减少日常的应付性事务工作。
(三)完善管理,强化内部制约。实行动态能级管理,定期分批适度地进行岗位轮换,打破税收管理员一管就是几年的传统做法,使其产生危机感、紧迫感;建立和完善了监督制约机制,实现权利与义务并存、利益与风险并存,使其始终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充满生机和活力。
通过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了税源控管能力,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征管质效、防范了执法风险、优化了纳税服务、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我们的体会是: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可以有效应对经济税源变化、提高税源控管能力。通过对纳税人的科学分类,按照管理导向,把握管理规律,找准管理需求,应对税源的复杂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和服务,能有效控制税收流失风险,促进应收尽收,提高纳税遵从。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科学化是对税收管理规律的探索和把握,精细化是将税收管理向更精确、更细致和更深入推进,专业化是在把握管理规律基础上的科学分工与紧密协作。在当前情况下,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能更一步提高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征管质效。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可将税收管理员从日趋繁杂、力不从心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能最大限度配置税收资源,达到公平税负,降低税收成本,提升征管质效的目的。
(四)税源专业化管理能更好地落实信息管税。税源分类、分行业管理既是分工协作又是精耕细作,既是从机制上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又是方便税源基础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利用,能更好地推动各环节、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五)税源专业化管理可以防范执法风险和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可以分解过于集中的管理权力,实现有效监督制约,防范执法风险,同时可有效掌握不同类型税源的管理规律,逐步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并针对不同纳税人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和谐征纳关系的形成。
第三篇:苍南县国税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总结
苍南县国税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贯彻落实总局、省局税源专业化管理精神,根据全省征管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和2011年全市征管工作部署,按照《浙江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浙国税函[2010]174号)和《温州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温国税发[2010]21号),以及《温州市国家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温国税函[2011]45号)确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充分结合本单位实际,科学分类税源,合理调整岗位职责,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税源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加强领导
根据省市局工作要求,为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县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职能科室和基层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苍南县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要求、目标和实施步骤。基层单位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实施方案和详细的工作计划,扎实开展工作。
二、工作总体情况
(一)科学分类税源,合理划分职责。苍南县局在龙港、钱库、金乡分局、管理二科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确定重点税源为2010税收在10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出口退税企业20强、民政福利企业等。重点税源以外的其他纳税人则作为一般税源管理。在按规模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本地产业结构、行业分布情况,对税源进行再分类。一是重点税源集中管理,制定重点税源风险管理制度,对重点税源户管理引入风险管理机制。我县确定大企业集中到税源管理四科统一进行管理。二是一般税源分行业、分税种、分类别集约管理。加强对中小税源中的重点和特色行业管理,实行行业性风险监控,税源管理更趋精细化。按行业将商贸企业和工业企业分类管理,加强风险控制;按税种将非增值税纳税人实行特定管理。三是个体及专业市场税收社会化管理。规范定税管理、实施阳光定税,注重加强对个体定额信息的动态管理。积极探索实施委托代征管理模式,初步解决集贸市场、专业市场税收管理比较薄弱的问题。实现“重点税源和重点行业专业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管理,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税源管理新模式。
(二)优化人员配置。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统一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涉税工作规程,减少审批流转环节,缩短办结时限,简并纳税人报送资料,在简化工作流程的同时防范涉税风险,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及时贯彻落实。二是加强征管干部税收业务知识学习,切实做好对征管干部和税收管
理员队伍的业务培训,通过业务培训、学习研讨等,加强税收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征管干部和税收管理员队伍的业务水平。
(三)健全信息交换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调,建立第三方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供电部门协作,建立定期用电信息传递制度。完善协税护税体系,密切国、地税部门之间的协作。探索集约化、社会化税收管理思路,委托专业市场、街道办等代征税款,建立协税护税网络及社会化服务机制,降低征纳成本。
(四)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按照“信息管税”的思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税源管理的支撑作用。多渠道及时、完整、准确地采集税源信息,加强信息的整理、存储和管理,确保信息质量;把纳税评估作为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对纳税人实施最有效的税源监控。充分应用行业税源监控模型,深化数据的分析与利用,提高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的效率和质量;要逐步建立税收风险识别、排序、任务下达、处置、反馈、考评的税收风险管理平台,有效防范税收风险。运用行业评估模型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风险识别和排序,确定纳税评估对象和疑点,实现纳税评估从无差别的全面评估转变为有针对性的专业评估,从无标准的经验操作转变为有规范的精细评估,从不连贯的单一应用转变为有互动的综合评估。
三、取得成效
(一)税收收入持续增长
全县增值税入库100万元以上企业有123户,划入重点税源进行管理。2011税收收入54731万元,占增值税总额比重51.69%,与2010入库50202万元相比,增长9.02%。
(二)提升了工作质量
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的分类管理,数据进一步集中,数据分析应用水平不断加强,使得税源监控更具针对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维持在较高水平。
(三)进一步优化了纳税服务
通过完善涉税流程,减少审批流转环节,缩短办结时限,简并纳税人报送资料等方法,在简化工作流程的同时防范涉税风险,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及时贯彻落实。现总时限769个工作日,压缩了164个工作日,压缩比164/933=17.58%,获得了地方政府及纳税人的好评。
(四)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能力素质
2011共组织了3次税收管理员业务培训及考核,培养出一批管理上有思路、工作中有策略、应变动力强的专家型人才,充实了税源管理、纳税评估人才库。通过专业化的共性行业税收管理,税务干部不仅熟悉了企业的财务操作,而且对行业的一些生产经营规律、生产工艺等有了相当的了解,干部在税收管理和日常的监控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经验体会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基础。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打破了原来的运作模式和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习惯,推行之初肯定有一些阻力和困难,通过开展深入广泛的思想教育活动,使系统上下对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认识基本统一,及时从传统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中解放出来,认真贯彻落实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有力地保证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通过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对广大纳税人开展辅导培训、向地方党政领导以及社会方方面面进行汇报宣传,取得了广泛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二)优化岗位配置是前提。为有效缓解人力不足的困难,采取了合理搭配,一人多岗,并且按需实施针对性业务培训,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各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形成了“以人定岗,以岗定责,岗岗有人,人人有责”的优化体系。
(三)强化数据管理是核心。及时、准确、真实和完整的税收数据是信息管税的根基所在,是进行税收分析的生命线,通过制定严格的数据质量标准及数据采集规范,加强前期数据质量整改,强化数据质量考核,健全数据质量责任追究机制等措施,确保了数据质量,保证评估分析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苍南县国家税务局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四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税源管理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根据税源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管理风险等分类,对内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探索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一种管理模式。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国家税务总局“十二五”税收征管创新的重点,其实质是对原有管制型税源管理体系的再造,形成先进性加中国特色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体系,必将在推进国家税收管理体系创新变革的同时,引发税源企业(纳税人)税务管理相应的创新和变革。
1、税源管理的涵义。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对税收收入的来源渠道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规范的、现代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全方位的信息跟踪和纳税控制,保证税收收入实现的一系列税收管理活动。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而企业作为税收来源的最主要渠道,必然成为税源管理的重心。
2、专业化管理的内涵。专业化管理通常具备以下特征:管理职能专业分工与管理组织机构的专业分工相契合。税源管理要上升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满足专业化管理的上述条件。具体而言,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一是税源的分类管理专业化;二是税务机构设置专业化;三是岗位设置与业务流程专业化;四是纳税服务专业化。所以,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源管理与专业化管理内涵的有机集合,其目的是集中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税源管理效益的活动中去,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以及更强竞争力。
3、税收专业化与税源专业化的相互关系。从税源与税收关系角度看,税源归属税收范畴,税收隐含着税源。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税收管理的核心是税源管理。税收和税源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将固化成一项基本理念,成为今后税收工作的长期指导思想,引发税收管理体制持续而深入的变革创新,必将对税收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传统的税源管理模式相比,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组织收入为中心的税收征收职能,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的税收缴纳职能。
二是在管理方式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单户式、一站式管理的税收管理员管户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税源管理方式。
三是在管理机制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属地管理和税收管理员制度为基础的征管查相分离的模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信息管税方式下涉税事项推送的流程管理模式。
四是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税收管理员单户管理的均衡配置管理资源的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有区别、有重点地配置管理资源。
税源专业化管理已成为税务机构强化税收管理、提升税收管理综合水平的重要之举。全国各级税务机关都争先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研究和改革工作,按照新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税源专业化管理总体要求是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支撑,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加快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这一总体要求客观上对企业适应新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挑战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客观上要求企业积极主动纳税、主动进行税务风险分析和评估等工作。与传统税收管理模式比较,企业偷税漏税、侥幸心理及疏于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管理状况所面临税务机构多方力量监管、税务信息重复申报、企业税务工作负担加重、企业遭遇税务罚款、财税主管人员遭遇行政处罚甚至羁押等诸多风险明显增大。
挑战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信息管税为支撑。对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可能加大企业日常税务信息管理及报送的工作量。传统模式下依靠简易信息工具进行税务信息搜集和处理的做法将难以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
挑战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这一模式将逐渐形成企业税务征管由税务人员个人专管转向团队管理,专管机构由单一机构转向多层级、跨区域机构监管,将大大增加企业与各级税务机构、税务机构各环节人员工作交流的工作量与成本,并易受税务征管机构和人员执法素质、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
挑战
四、分级分类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以及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将使税务机构越来越熟悉分类企业的业务特性及税务管理状况,企业业务经营中的各项税源将充分暴露在税务机构的监管之下,从而加大企业税务管理的风险和税收成本。
挑战
五、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按照这一要求建立的税收征管体系将更加注重程序的完善化、规范化,运行机制将更加严格和成熟。对企业税务管理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和精细化,从而进一步加大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同时,完善和规范的税收征管程序有可能在无形中成为企业与税务机构间的沟通障碍。
第五篇:税源专业化管理浅析
税源专业化管理浅析
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跨世纪发展,对税收征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要求税收征管必须严格按照依法治国方略,规范执法行为,为促进市场竞争营造公平的外部环境;二是多种经济成份和利益主体的并存,要求税收征管必须在确保国家税收不断增长的同时,自觉尊重纳税人的权益,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文明服务质量;三是税源结构和经营方式的多样性,要求税收征管必须在加强税源监控的前提下,合理配置现有征管资源,实行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四是我国已进入的WTO将使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要求税收征管必须符合国际惯例,征管制度和程序更加规范、透明;五是社会经济规模和企业经营范围的迅速扩大,以及电子商务和跨国经营的大量出现,传统的手工作业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要求税收征管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一高效的税收网络和征管机制。
对照来看,我国税收征管经过“两分离”、“三分离”尤其是“五结合”的改革之后,虽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深层次问题与困难。比如:税收收入虽然连续几年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但各种偷税骗税、漏征漏管现象仍然大量存在;税收征管格局虽然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又成了当前税务管理的突出问题;依法治税和文明服务虽然强调了多年,但由于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的权力分散,缺乏制约,税收工作中的随意性仍然十分严重,对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进展虽然很快,但应用软件的开发管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信息共享和利用程度较低、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已经成为进一步改革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既往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统筹考虑,才是切实可行的选择。市场经济讲求成本、效率,而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就整个社会来说,就在于合理分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这一原理运用到税收工作上来,就是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实行税收的专业化管理。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优化配置现有征管资源,突出优势,激发效率;有利于现代科技的推广应用,更及时地发现和纠正现行应用软件的不足,促进技术更新;有利于提高税务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熟练程度,形成专精人才,提升整体素质;有利于明确责任,强化管理,促进结构完善和组织创新。总之,实行专业化管理是新形势下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优化税务队伍和内部管理的现实选择。
问题的关键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税收征管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传统的税收征管组织是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全能型分支机构。这种“金字塔式”的等级管理体系的弊端很多:(1)制定决策的核心机构与执行决策的下属全能机构之间以及按地域划分的各下属全能机构之间相互分离,无法对信息时代复杂多变的税收环境作出快捷的反应和调整,应变能力差。(2)信息交流不畅且易失真。由于征管机构设置以行政区划而不是税收征管流程为依据,因此,信息在各管理层级之间传递时容易被过滤和扭曲,导致决策失误;层层请示汇报和级级开会传达也是造成决策迟缓、政令不畅的重要原因。(3)由于管理层次多,层次间和部门间的计划、协调和控制殊为复杂,难以形成顺畅的协调机制和严密的监督机制;“一级多能和一员多职”,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容易导致以税谋私,滋生腐败。(4)随着管理层次及管理人员的增多,管理环节和费用相应增多,势必推动管理成本的上升。
旧的岗责体系是与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相一致的,因而不能适应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其不足之处主要是:(1)体系的模糊性。囿于传统税收征管观念的束缚,近年来,尽管也出台了一些税收征管法规和制度规定,但总的来说,符合税收征管实际及发展方向的、具体细致的操作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系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或不完善,或不细致,或不具操作性,或缺乏有效措施予以落实,造成税收征管工作运行不畅,整体运行质量不高。(2)岗位的落后性。传统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岗责体系,其岗位设置既不能适应集中征收、分类管理、重点稽查的需要,也不能满足CTAIS对业务工作流程的需要。(3)执行的软弱性。岗责体系发挥作用的关健是严格执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执法尺度、执行标准、社会关系、个人感情、行政干预等因素影响,常常使岗位责任追究很少落实到位,削弱了岗责体系的严肃性和监管效力。(4)考核的不确定性。运用合理的指标,科学评价各岗位工作是落实岗位职责的重要方面。旧岗责体系的考核往往局限于定性评价和对表面现象的判断,缺乏系统的、细致的、规范的、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不仅影响考核效果,而且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也难以为税收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1、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而是全方位、立体型、深层次的专业化管理。有人认为,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所得税纳税人进行了分类就是进入了专业化管理,这是错误的。分类是专业化管理必备条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目前,我们的专业化管理还停留在浅层甚至表面上,形式上转型了,实质上还没转型,管理的手段、管理的方式、管理的程序还是老套路、老办法。在一般纳税人管理上,税源管理部门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化、分工,也没有制定对应的管理办法,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在所得税管理上,缺少专门的税源监管,缺少多元化的信息网络,缺少专业的纳税评估;在个体税收管理上,税源底子、纳税人户籍还不是很清楚,税额调整方式还比较粗放,个体大户的征管还不是很到位。真正的专业化管理应该是专到了每个行业、每个税种、每个纳税人、每个工作点上,还应该有专门的办法、专门的手段、专门的目标。
2、专业化管理不是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而是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相互联动。有些人一提专业化管理就认为是税源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因而置身事外。诚然,税源管理部门是专业化管理的主体,但是,其他部门也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下,信息技术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征管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征管制度和办法,税政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政策服务,计统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统计分析,因此,不能把各类业务彼此割裂,而应该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密协协作,尤其要理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落实和完善税源管理良性互动机制。
3、专业化管理不是一专到底,也应有适当的多元化管理。专业化管理是纵向的延伸,多元化管理是横向的延伸,缺少多元化的专业化是狭隘的专业化。比如:管理增值税的部门既要管理好增值税,也要注意所得税的管理,及时将增值税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向所得税管理部门反馈;管理大企业的部门,既要探索大企业税收管理新方法,也要对大企业下的子公司、小企业加强管理;管理甲行业的税收管理员,既要加强对本行业的税收管理,也要注意与甲行业相关的乙行业的情况,做到相互融通、相得益彰。因此,专业化管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4、专业化管理不是要管理不要服务,而是要在专业化管理上实现专业化服务。重管理、轻服务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理念,推行专业化管理后,部分人甚至加深了这种理念,片面强调专业化管理而忽视纳税服务,征管制度变得越来越冗长,征管措施变得越来越繁琐,征管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管理,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纳税人负担,牺牲了优质服务,并且两种效益不对等,牺牲大于收获。在推进专业化管理上,要特别重视专业化服务,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使纳税服务的触角伸得更长、更深、更广。
(一)转变传统管理观念。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大胆创新税收专业化管理方法。一是尽快实现税收管理专业化由“管户制”向“管事制”全面转化,理清对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认识。二是税收专业化管理不仅包括对纳税人的管理,也包括对税务机关,对税务干部的管理,需要分别研究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三是要避免简单机械地理解专业化,不能把专门化等同于专业化。
(二)强化税收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征管事项管理的全过程,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化解税收管理风险,而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评定、风险应对业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今后的工作应着重思考和研究如何界定税收管理风险,为税收管理人员开展风险应对提供目标、指导和支撑。
(三)加强信息资源采集利用。税务机关实现应收尽收,要以及时、准确、完整的涉税信息为保障。加强税源管理、夯实税基,其实质就是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在税务和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中,仍有大量信息游离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之外,其中既有纳税人有意隐瞒的因素,也有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因素,还有应用水平的问题。要有效提高涉税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应依靠人机结合,加快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与第三方的信息共享。
(四)进一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对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使用,重点在提高实战能力上下功夫。一是分层培训。对操作层的管理人员进行“专才型”培训,主要针对基础知识、操作技术和业务管理技能开展培训,对管理部门负责人重点进行“管理型”培训,着重提升管理能力。二是分级激励。对同一类别的管理人员实行分级管理,对从事高风险级别的管理人员给予较高的薪酬或奖励,使管理人员更倾向于提升自己综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