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收文化建设结课论文
浅谈税务文化建设
摘要
文化建设是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坚持文化兴税,构建开放、有序的税务文化体系,充分发挥税务文化的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功能,实现税务文化的质的飞跃,增强税收事业的发展后劲,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建设新型税务文化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税务机关强化自身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新型税务文化的基本内涵,介绍了新型税务文化建设的要求,阐述了建设新型税务文化应树立的几种理念,并且在税务文化内涵及税务文化建设误区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税务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税务文化;文化建设;意义;建设误区;理念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建设新型税务文化,对于激发广大税务干部的事业心和积极性,提高税务机关的运转效率和服务意识,增强税务机关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新型税务文化的基本内涵
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及其成员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其核心是共享价值观,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导向等功能。德国汉堡大学比格·纳瑞教授认为:“一国特定的税收文化是与国家税务制度和税务执法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总和,它历史性地扎根于该国的文化。”美国乔治·埃塞基亚和马修·默里教授在分析转型国家税收文化时采用了纳瑞的定义,而且指出,税收文化反映了一国税务正式规则级次和正式规则在涉税习俗中的运用程度,包括税务法律、税务管理和纳税遵从三个部分。
国内公认的税务文化概念是:广大税务工作者在继承和弘扬先进文化的实践中,以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形成的管理理念、制度体系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的文化成果,构成一个有机的税务文化整体。
物质文化,是指税务部门组织收入和为实现税收职能而进行的物质建设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它处于税务文化的最外层,表现为工作场所、办公设施、征管装备、社区环境等。行为文化,是指税务人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主要表现形态为行为规范、行为组织和行为管理,处于税务文化的第二层。
制度文化,是指税务部门为协调征纳关系、规范税收执法、强化行政管理等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所反映出来的文化成果,处于税务文化的第三层,包括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管理机制等。
作为组织文化在税务机关的具体体现,税务文化对广大税务干部价值观念的形成、服务理念的树立及行为方式的选取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建设新型税务文化,就是要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建设一种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为核心的文化,以适应新的环境,应对新的挑战。创建服务型机关,打造和谐税务。
2、新型税务文化建设的要求
当前,我们开展税务机关新型文化建设时,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2.1 领导高度重视,宣传组织到位
组织活动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组织领导的重视程度。同样,在税务机关建设新型税务文化的过程中,由于领导者担负着倡导、设计、培育、带动新型税务文化的重任,因此领导者对于新型税务文化建设的认识程度对于最终建设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就要求领导层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又要率先垂范、积极倡导,并亲力亲为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为其他成员树立榜样,认真做好各项活动的组织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有备无患。
2.2 明确建设目标
确立一个明晰的建设目标是新型税务文化建设的关键。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在制定税务机关新型税务文化建设规划时,必须紧紧围绕税收这一中心工作,服务经济发展这个大局。激发广大税务人员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努力实现集体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坚持将文化建设渗透于整个税收管理活动之中,形成具有税务特色的先进管理文化,实现税收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将文化建设贯穿于新型机关创建活动中,充分尊重个人特性和要求,充分关注个人创造性、能动性和集体创新力、竞争力的整合,打造富有创造力、充满人性化的新型税务文化。
2.3 狠抓落实,注重成效
新型税务文化建设不能流于形式,而要注重效果。(1)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提高全体税务人员的认识度和参与感。税务人员是新型税务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广大税务人员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形成优秀的税务文化。(2)要积极利用各级税务机关网站,开设网上税校、税务文化论坛等。开拓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新渠道,以点带面,进一步推动新型税务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形成加强新型税务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3、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及误区
3.1 我国税务文化建设意义
(1)加强税务文化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要求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新举措。
(2)加强税务文化建设是税务部门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提高执政能力,促进依法治税,赢得广大纳税人对税务工作认同、支持和配合的有效手段。
(3)加强税务文化建设是税务部门主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增强新本领、开创新局面的现实需要。
(4)加强税务文化建设是税务部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税务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打造一支思想作风硬、业务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干部队伍的需要。
3.2 当前我国税务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1)表现形式简单化。片面理解税务文化的内涵,把税务文化建设单纯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讲座、培训等活动,使税务文化建设简单化、文体化。
(2)成果反映形式化。不注重税务文化底蕴的积淀,一味追求外在形象,本末倒置,导致税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3)具体实施表象化。认为税务文化建设就是创造优美的环境,注重衣冠服饰的标准统一,设备摆放的整齐划一,使税务文化建设表象化。
(4)工作标准肤浅化。认为悬挂标语、制度上墙、成文成册就是在搞税务文化建设,没有认识到税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长期积累、总结和提炼。
(5)文化建设无用化。认为税务文化建设是务虚,没有认识到它是一种实用的管理方法;认为税务文化建设高不可攀,无从下手,敬而远之。
4、建设新型税务文化时应树立的几种理念
根据新型税务文化的内涵,在建设新型税务文化时,关键是要树立以下几种理念:4.1法治理念
法律除了具有惩戒、预防违法行为的功能外,还有评价、指引人们行为,保护、奖励合法行为,以及思想教育等基本功能。新型税务文化建设必须有效地推进依法治税。(1)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加强税法宣传工作,不断创新税法宣传的方式,活化宣传内容,提高宣传效果,切实提高全社会的依法纳税意识,形成“以依法纳税为荣,以偷税漏税为耻”的社会氛围,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依法行政,抓好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最大限度地减少税务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全面提高税收执法水平和行政管理水平,树立文明、守法的良好机关形象。
4.2服务理念
税务部门要树立新的税收服务观,应该做到 “全心全意”和“群众满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则是社会主义税收的本质
3特征,税务部门应正确处理两方面关系:(1)管理与服务的关系。通过简化办税程序,优化办税手段;(2)保障国家税收同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关系。努力实现服务动机与服务效果的统一,既要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又要注重服务质量和实际效果。4.3团结互助理念
团结互助在本质上是一种团队精神的体现,团队精神是提高一个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思想武器。当前,各种组织和团队都日益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和提升,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税务部门在建设新型税务文化时,如何在广大税务人员中树立团结互助的理念和团队精神。(1)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让广大税务人员进一步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团结互助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度,增强组织的凝聚力。(2)在平时工作中,有意识地利用一些团体项目的机会,增进税务人员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树立他们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
4.3学习理念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知识的拥有程度以及新知识的获取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因素。当前,税务部门在税收工作中遇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广大税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加以应对和解决。树立学习理念就做到:(1)从领导到普通员工,都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挑战,树立“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将学习活动与“学习型”机关的创建有机结合,自觉投入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坚持不懈地充实和提高自己。(2)应建立健全各项学习制度。包括学习领导责任制、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脱产培训制度、学习考核制度等。丰富学习的方式和手段,优化学习内容,努力提高学习效果。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把外在约束与内在动力结合起来,做到工作学习化,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4.4创新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构建创新型社会的伟大进程中,税务部门也要大力推行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跳出思维定势,打破传统观念,以创新的思维、超前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对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做法和体制进行改革,大胆探索适合实际情况的新路子。要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巩固已有成果,加强薄弱环节,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新型税务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分析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解决新问题,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加以改进和创新,在举措上依托信息化建设,实行税务机构“扁平化”管理,推行“一站式”集中办税服务,将纳税人相关的涉税事项集中整合在纳税服务场所办理,形成“统一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一站式服务格局,为纳税人提供快速、规范、便捷的服务。对涉税咨询、投诉举报、税务登记、申报征收、发票领用、涉税核准审批等事项提出统一标准和要求,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开展“网送税法”服务,面向全体纳税人提供及时、人性化的税法服务。开展提醒服务,通过电话、电子邮
4件、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及时通知纳税人应办理的相关业务,避免纳税人因疏忽或不知情导致损失。积极开展信誉等级评定,引导纳税人诚信纳税。
总之,税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的过程,贵在持之以恒,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通过总结经验,不断增强新型税务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全面提升新型税务文化建设的水平,把税务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第二篇:财政与税收结课论文
《财政与税收》结课论文
----------谈谈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支出
111150118 戴雨悠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从古至今,教育都上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与日俱增。
中国政府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在2012年首次达到预期标准。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在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早在1993年,中国就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在20世纪末达到4%。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目标一直没有实现。
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通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增加财政投入,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如今,中国已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国家助学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有力推动了教育发展,积极扩大教育开放,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
尽管成绩明显,但中国教育还有许多难题待解。比如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这一点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反响。这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1、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投入总量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财政教育投入虽然有了明显增加,但投入总量仍然不足;
其次,我国目前的财政教育投资在结构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表现
在基础义务教育方面,政府财政投入比重过低,影响了基础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二是表现在高等教育方面,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比例过低,来自个人的家庭投资比例过高,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三是表现在对教育领域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投入比例方面,我国对教育领域的公用经费投入的比例偏低,不利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
最后,现行的财政教育投入分配机制不尽合理。
从国际上看,中央和地方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一般为60:40;而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平均为37:63。特别是在社会受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投入是由地方财政,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投入的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县乡财政困难而影响政府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收入。
2、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投入总量与结构上也不尽合理
就预算内教育财政支出数量而言,东部地区分别是中部地区的2.1 倍、是西部地区的2.29 倍。东部教育财政预算内支出总数远远大于中部和西部。另一方面,东中西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与2004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结果相比(东部48.5%中部28.1%西部占23.4%)东部的预算支出与中西部地区的预算支出差距逐渐加大,西部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在增加,中部地区的财政性预算支出明显减少。导致了东中西部地区教育财政费用的不均衡,使得我国学生教育经费的差距逐渐拉大,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东部的教育经费较多,使得东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居民受教育的层级与年限,中高等教育的普及范围较广,逐渐提高了东部地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的人力资本,最终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的预算内财政性教育支出就少,教育基础薄弱,受教育人数与受教育年限相对较少,极大的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完善
继续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倾斜,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首先要从量上加大投入。教育是准公共物品,由国家来承担主要投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长期以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太少,该承诺增加的教育投入一直没有完全兑现,历史欠债太多,造成转型期教育资源的短缺。不管是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还是参照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程度。
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一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一直较多,而且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容易融资;另一方面,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石,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是我国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基础教育更需要国家和政府强有力的全方位的支持。
再次,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力度。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造成教育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缩小教育的不均衡,从中央政府来看,加大财政转移力度是见效最快的举措。特别是对义务教育,不仅要彻底改造好学校办学条件,确保教师的工资福利,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进修,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减轻、减免学生的杂费,让他们能享受国民最基本的教育权利。
另外,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监管,人民代表大会应该成为经费预算编制的主体,由人大代表和财政官员共同决定下达给教育部门的预算控制数,避免财政部门在控制数环节就挤压教育经费的比例;同时,应将教育预算草案向社会公开,向公众说明教育预算的依据,解释资金的分配方式和用途。
第三篇:经济法结课论文
经济法学结课论文
学院:经贸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1124130 班级:11241 姓名:贾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相比,由于其具有设立门槛低、组织机构简便灵活、经营具有封闭性等优势而更受青睐。而有限责任公司兼具资合与人合性,其人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对股东转让出资应进行限制,这是保障公司股东的稳定性和公司健康运行所不可缺少的,司法实践中常常因立法的欠缺,不能真正保护股东的权益及维护公司正常的运行。本文,作者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 股权转让 问题研究与分析
引言:
《公司法》第72条第1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第2款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第3款规定:“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第4款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有明确规定,但并不全面,个别条款甚至有失偏颇。本文将就《公司法》相关不足之处及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股权与股权转让:
1、股权:
股权又称股东权,指股东基于股东资格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股权既是财产权,又是社员权。以其行使目的为准,股权可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此种分类方法是股东权最为重要的分类方法,为日本学界通说,也逐渐为我国学术界广泛采用。
2、股权转让:
股权转让权原则上归属于股东的自益权,但具有特殊性,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限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主要通过股权的买卖来实现,狭义的股权转让仅指股权买卖行为,而广义的股权转让则还包括赠与、继承、互易、夫妻离婚分割共同财产、法院强制执行以及公司收购等特殊形式。
二、公司股权转让的基本原则:
1.股权转让自由原则——公司股权转让的基本原则:
“股份的自由转让和股东的有限责任一起,被誉为现代公司制度的两大基石”。股权转让自由和股东有限责任是现代公司区别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的本质特征,也是公司制度赖以存在的理由。因此,即使是在兼具人合、资合双重属性的有限责任公司中,股权转让自由仍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股权转让限制仅为例外。
2.股权对外转让法定限制制度——股权转让自由原则的例外: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按受让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下称股权对内转让)、另一类是第三人与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下称股权对外转让)。对于股权对内转让,《公司法》未作特别要求,只是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根据该规定,在我国,除非公司章程另有约定,否则股权对内转让只要出让方与受让方协商一致即可。而对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性规定则占据了《公司法》第72条的主要篇幅。因此,如果我们从现行立法角度出发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进行研究,就不难发现法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主要体现为对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
三、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存在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
瑕疵出资指股东未缴纳出资、未足额缴纳出资或抽逃出资。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是否有效,实践中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瑕疵出资股东是否具有股东资格,其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目前,我国理论界也是观点不一:一种观点认为,股东权的原始取得以对公司的出资为必要条件,股东不出资,即没有股东权,也不享有股份,其所签的股权转让合同当然无效;另一种观点认为,出资瑕疵的股东仍具有股东资格,股权转让合同不因出资瑕疵而无效.我国《公司法》第28、200、201条将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发起人、股东应承担的责任规定为补足出资以及向已出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从这三项条文分析,我国《公司法》没有否定瑕疵出资者的股东资格,但对存在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的效力未作规定。
2、转让部分股权权能的股权转让:
近几年来,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股东转让股权的部分权能而引发的股权转让纠纷。例如,股东仅将其股权中部分或全部财产权益转让,而保留公司经营管理权,或者,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转让,仅保留股权中部分或全部财产权益。对于此类新型案例,我国《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
我国的施天涛教授认为股权的转让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可见他认为不能仅仅转让股权的部分权能。韩国学者也认为,虽然股份是由盈余分配请求权、表决权等多种权利组成,但不能分离其中一部分进行单独转让.美国学者克拉克对此有不同观点,他认为,“如果没有相反协议或特许条款,所有这些权利都可以作为一个单元转让,而无需公司的其他股东或董事和高级职员的同意。
股权的部分权能能否转让,或者说,以转让股权的部分权能为内容的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将打破传统的“股权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理论,很值得探讨。
3、侵犯股东优先认购权的股权转让:
我国新《公司法》规定,股东向外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认购权。但是立法没有规定其他股东如何行使优先购买权,及其优先购买权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措施。对股权强制执行时股东如何主张优先购买权,《公司法》也未作具体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很可能造成强制执行中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受到侵害的现象。
4、股权的非协议转让问题:
上述几种情形均属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协议转让。除此之外,实践中还有股权的非协议转让,即由于一些法定事由的出现导致股权的转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形:一是由于夫妻离婚分割共有财产而导致的夫妻共有股权的分割;二是由于股东死亡而引发的股权继承问题;三是因股东生前对股权的遗赠行为而发生的股权转让问题;四是股东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发生的依法强制转让股权的问题;五是因股权出质所导致的股权主体发生变动的问题。新《公司法》只对股权继承和强制执行这两种情形做了规定,没有涉及其他情形。我国《公司法》中有关股权非协议转让的规定还存在以下问题:(1)夫妻离婚分割共有财产、股权的赠与或遗赠等,也可能导致股东的增加或变更,是否当然允许,我国《公司法》没有涉及。
(2)对股权出质导致股权转让的情形,《公司法》没有规定。我国《物权法》第226条第1款的规定明确了以有限公司股权出质的,以公示(即工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为质权成立时间。根据《物权法》第229条及208条,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股权优先受偿。那么,此时债权人能否取得股东身份呢?《公司法》的失语造成了另一个法律漏洞。
5、因股权转让导致的股东人数超过50人上限的问题: 我国《公司法》没有规定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这将致使此种情形下的公司面临“违法还是死亡”的两难选择。法国针对此问题的做法是,股东超过100人的,原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在一年内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否则公司必须解散(法国商法典第二卷《商事公司与经济利益合作组织》第223-3).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有类似规定(《澳门商法典》358条.但是这种做法并不适合我国。首先,公司转型将使公司在短期内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增资一项,由于我国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额差距很大,大部分有限责任公司在短期内将难以解决融资问题。其次,解散公司不符合商事营业维持原则,不利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对因股权转让导致的股东人数变更问题不作规定,会使法定的50名的股东人数上限很容易被规避,同时也对有限公司的人合性造成冲击。
相比之下,日本的方式值得借鉴。日本《有限公司法》第8条规定除非有特别事由并经法院认可以外,股东总数不得超过50人,但因继承、遗赠致股东人数发生变更时,不受前款限制。第19条第8项规定:“因转让致使股东总数超过了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限制时,除遗赠外,其转让无效.这样既考虑到继承和遗赠的特殊性,又避免了公司的解散或变更形式,同时也维护了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
四、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理论基础:
1、资本多数决与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权衡:
大股东的出资多,承担的风险大,资本多数决的原则体现了对大股东利益的保护。大股东也会积极的行使其权利,规范的运营公司,以期实现其出资收益。由于实行资本多数决原则,公司股东会的决议通常反映并代表着大股东的意志和利益,公司董事会也为大股东所控制,按大股东的要求和愿望行事,少数股东的地位越来越弱化,为体现公司的民主与公平,应赋予小股东相应的权力以回应大股东可能发生的滥权或对其产生侵害行为。
2、股东利益保护的权衡:
资本维持原则,又称资本充实原则,是指公司成立后,必须保持与其注册资本相当的资产,以保证公司经营能力及偿债能力,维护债权人利益。资本充实原则体现在各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中,如为防止公司资本实质减少,各国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回出资,非法定情形,公司不得认购自己的股票等。资本不变原则是指公司注册资本一经确定,非依法定程序不得增减,公司资本的任意减少,会削弱公司的偿债能力及股东对公司的责任。因此公司资本的增减须依法定程序进行。尤其是减少资本时,必须经股东会决议,修改公司的章程,通知公司的债权人。允许债权人提出异议,或应债权人的要求提供担保,最后到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3、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及我国学者的观点:
股权转让即出资转让不会改变公司股份的总数,只是改变公司的股东,公司的注册资本等不会因此减少,从资本不变原则而言,不会给债权人造成损害,所以无须债权人同意。但是其人合性的特点要求对公司股权转让有一定的限制。在国外立法中,有限责任公司的转让有不同的规定或限制,但总而言之,对内转让并无太多的限制,但允许章程加以限制。差别主要在于对外转让的限制上,有些国家的公司法对转让出资的价格也做了规定。我国《公司法》规定了对外转让须经过半数以上的股东表示同意,但未对可否由股东指定他人购买,优先权行使的期限,不同意转让自行购买的期限及价格的确定等问题做相关的规定。
虽然综观以上可知多数国家做了相对严格的限制,以维护公司的人合、封闭性。但我认为公司成立是基于股东间的彼此信任合作,股东退出公司,不一定是对设立公司时自己承诺的一种违反。面对控股股东的危害,小股东无义务对自己的承诺,承担全部的后果和责任。所以在严格限制的同时,应给小股东留好救济通道,这样才能保障投资者的积极性,及维护公司内部良好的合作关系。
结语: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是公司法的重要制度,公司法赋予公司自治与股东自治的权利,股东可以自由地转让其持有的股权。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分析,认为股权转让制度仍处在发展之中,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
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迅猛发展要求每个国家都要有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其成长。公司企业法律问题的研究还会继续下去,新问题还会不断产生,由此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并注重实践,讲法律与经济完美的结合推动经济腾飞。
第四篇:报关结课论文
浅谈报关员记分考核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英语07-2班
记分考核是海关对报关员实行岗位考核的一种教育和管理措施,对于无法区分责任主体是报关员还是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海关不予记分。报关员享有申辩权、复议权、诉讼权等权利。
所谓报关员记分考核管理,是海关在注册登记、检验等传统管理手段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程序加强对报关员曰常动态监控,并对其报关单填制不规范、报关行为不规范以及违反海关监管规定或者有走私行为未被海关暂停执业、撤销报关从业资格的行为进行量化记分考核的管理方式。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取得报关员资格的约有13万人。虽然自实行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后,报关员业务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但受利益驱动而违规操作的情况仍十分普遍。报关员业务和服务水平不高、超范围报关、私自报 关、借权报关、无序流动、诚信缺失,甚至参与走私违法等,已成为增加海关监管成本、制约通关效率、影响海关对外贸易统计、扰乱进出口秩序、阻碍国家投资软环境改善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海关行政管理实践当中,已有部分海关开始尝试实施报关员记分考核管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深圳海关2003年7月报关员扣分管理系统启用以来,该关预申报质量较启用前提高了一倍,全关区报关单电子报关退单率从4月的2.82%下降到11月的1.04%,降幅达63.1%;全关被扣分报关员人均扣分值从8月的5.01分下降到11月的3.8分,降幅达24%。其中成效最为显著的文锦渡海关报关差错已从2002年3月的1126条下降到目前的每月30条以下,降幅达97.3%。
实践证明,这是一项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促使报关员自觉增强诚信守法意识,努力提高报关单填制质量和业务素质、服务水平,积极减少报关差错;并对规范报关服务市场秩序,降低海关行政成本,提升监管效能和通关效率,有效预防走私违规行为发生等作用明显。
与行政处罚不同的是,记分考核是海关对报关业务水平不高且记分达到一定分值的报关员实行岗位考核的一种教育和管理措施,提供的不是惩罚手段。海关对在记满分至考核合格期间的报关员,中止其报关员证效力,不再接受其办理报关手续,是基于报关员的报关行为无端浪费海关管理资源、影响通关效率,海关必须加强管理的需要,是具体的行政行为,而非行政处罚,其目的和意义在于海关向企业、报关员发出了一个警示信号,时刻警醒和督促企业和报关员自觉增强诚信守法自律意识,努力提高报关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主动减少报关差错和报关不规范、走私违法行为发生,促进通关效率提高。
哪些行为将被记分?不少报关员都害怕海关记分范围无限扩张。根据《办法》规定,并不是报关员的所有行为都列入记分范围。目前,列入海关记分范围的都是报关员曰常报关工
作中与通关业务紧密相关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直接影响海关通关效率或增大了海关监管成本和风险。
记分的类型主要分为四大类:
一是报关单填制不规范。包括海关电子审单系统接受电子数据报关单后进行逻辑处理,发现差错自动将报关单退回的;海关接受纸质报关单申报后,报关单证及其内容因报关员填制不规范导致需要修改或撤销的;影响海关统计的。
二是报关行为不规范。包括未按规定在纸质报关单及随附单证上加盖报关专用章及其他印章,或者使用印章不规范的;未按规定在纸质报关单及随附单证上签名盖章或由其他人代表签名盖章的;出借本人报关员证件、借用他人报关员证件或者涂改报关员证件内容的;因报关员原因,导致海关退回或撤销报关单的。
三是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被海关予以行政处罚,但未被暂停执业、取消报关从业资格的。
四是因走私被海关予以行政处罚,但未被暂停执业、取消报关从业资格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些行为的认定应当遵循责任明确的原则,仅对报关员在报关单填制不规范、报关行为不规范以及违反海关监管规定或走私但未予资格处罚的行为实施记分,对不在此范围之列的其它行为则不予记分。在记分时,海关有责任认定报关员是否对该记分情事负有责任,而对于无法区分责任主体是报关员还是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海关不予记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员记分考核管理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19号,以下简称《记分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以来,效果良好。对提高报关员申报质量和业务水平,减少报关差错,提升监管效能和通关效率,规范报关服务市场秩序,降低海关行政成本,有效预防走私违规行为发生等作用明显。
但随着海关业务以及报关服务市场的发展,《记分办法》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海关对报关员和报关服务市场的需要。一是报关员记分项目不够全面,未涉及报关业务所有内容,如加工贸易方面;二是记分标准不够细化,只有大类的描述,海关原因还是报关员原因无法准确区分;三是积分返还操作全国不同意,容易引起行政争议;四是记分结果仅作用于报关员(除影响企业的报关差错率和企业分类外),未对企业加强报关员管理形成压力;五是报关员IC卡借用现象严重,出现考场“枪手”,一些企业报关往往使用一个人的IC卡申报,并由该人专门负责记分超限后的考试。为了进一步规范报关服务市场的发展和报关员的报关行为,有必要对《记分办法》进行修订。为此,海关总署主管部门已将该办法的修订列入工作日程,并计划配套的报关员IC卡管理系统程序进行同步修改。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规定对报关员有法定的管理职责。报关员代表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企业办理报关手续,其行为是否规范对海关通关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影响。
第五篇:工程地质结课论文
《工程地质学》期末课程论文
学
号
11160271
编写姓名
冉晨路
专业班级
土木1103
所属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提交日期
2013年4月30日
泥石流成因与防治
姓名:冉晨路
学号:11160271(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土木1103)
摘要:阐述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子,地理因子,人为社会因子;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地理条件,地质条件,环境条件;泥石流的防治有:山坡防治、沟谷防治、堆积区防治。
关键字:泥石流的概念、危害;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子;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泥石流的防治
一 泥石流介绍
(一)泥石流的概念
因为泥石流子在不同地区,它发生的原因和类型上的茶饮,其叫法也不同。
地质学家把泥石流作为不良地质工程和地质灾害来研究。水土保持学家把它作为水土流失发展到及其严重成都下的产物。环境科学家把他作为自然环境恶化的产物。沙漠学家把它作为山地“沙石化”过程来研究。泥石流奇特的流动现象,特别在天然条件下的紊乱和层流现象,引起力学界的关注。泥石流搬运巨大飘砾的现象打破了冰川运动才具有的能力,引起了冰川学界对古冰川沉积两种的激烈争论。对泥石流定义的看法非常之多。
(二)泥石流的危害
1、泥石流的灾害特点有:常发性灾害、突然性灾害、群发性灾害、同发性灾害。
2、我国泥石流的威海几乎涉及山区及其临近地区的各个领域和部门,对山区的城镇、村寨、交通厂矿、水电工程和农田造成严重的危害,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这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国内泥石流分类
1、按沟谷地貌特征的分类:典型泥石流沟、沟谷型泥石流沟、坡面型泥石流沟
2、按水源条件分类:暴雨型泥石流、冰雪融水型泥石流、水体溃决型泥石流
3、按土壤条件分类:水石流、泥流、泥石流
(四)中国泥石流的分布
1、分布规律:地形阶梯两个过渡地带、我国高原及边缘山区、强烈切割的河谷地带
2、中国几个主要泥石流分布区:云南小江流域泥石流分布区、云南大盈江流域泥石流分布区、甘肃白龙江泥石流分步区、四川安宁河谷泥石流分布区、渭河谷泥石流分布区、川藏公路沿线泥石流分布区、香港特区山泥倾泻分布区
二 泥石流形成
(一)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泥石流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即地质条件、地形条件利水源条件。三大条件对泥石流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缺一个可。
1、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集中反映在泥石流形成的松散碎屑物质方面。在山区的一个小流域内,如果没有数量足够的松散碎屑物质,是不可能形成泥石流的。岩性、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及火山活动等,属内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各种重力地质作用、流水侵蚀搬运堆棚等.则属外力地质作用。这些互相关联、锗综复杂的地质条件组合,决定着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碎屑物数量多少和类型特征。
(1)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地质构造类型有断裂、断层、褶皱等,对泥石流形成发育具有百接影响的是断裂作用。断裂在地表往往呈带状腰布,在断裂带内软弱结构面发育,岩石破种,断层和裂隙发育,牛成断层角砾岩、庞棱岩、压碎岩等。这利于加速风化进程,形成带状风化,因此断裂带上的风化壳深厚,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发育,松散碎屑物质都特别丰富。四川西部、由南部的高原山地就有多条规模大的深大断裂,甚至延伸到云南省北部和中部.如安宁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元谋一绿汁江断裂带等,这些识大断裂带由许多次级断层组成,断裂破砷的灾度大,影响范围广,岩石遭受强烈破坏,滑坡、崩塌、错落等普遍,形成分布密集的石流沟群。(2)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中以物理风化作用村岩石的破坏作用最大,风化速度最快,松散碎屑物质的积累快速,储量丰富,对泥石流形成的意义特别大。(3)重力作用
重力地质作用包含滑坡、崩塌、剥落、泻溜、高山区域的冰崩、雪崩等。
2、地形条件
(1)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对泥石流的形成起关键的作用,因为相对高度决定势能的大小,相对高度越高,势能越大,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越充足,因此泥石流主要发生在高山、中山和低山区,起伏较大的高原周边也有泥石流分布。(2)坡度与坡向
山坡坡度的陡缓,影响松散碎屑物的分布和聚集,凡是泥石流发育的山地,山坡坡度较陡。
(4)流域形状和沟谷形态
流域形状对雨水和暴雨径流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径流和洪峰流量大小,直接关系着各种松放碎屑物质的起动和参与泥石流活动,因此扼石流发生关系密切,最有利于泥石流体汇流的流域形状是漏斗形、栋叶形、桃叶形、柳叶形和长条形等几种形状。
3、降水条件
泥石流形成还要合数量充足的水体(径流),水体的来源最为普遍的是降雨,其次降雪形成的冰雪融水,它成为泥石流发生的水源; 方面水体是泥石流物质的组成部分,泥石流为固液两相流体,液相物质就是水另一方面汇流过程中水体又是泥石流运动的功力条件,只有当雨水、冰雪融水形成强大的径流.才能挟带大量的土石运动并融合为泥石流。(1)降雨
降雨型泥石流在我国分布最广、占到泥石流的绝大多数,它又可分为暴雨、台风雨和雨水三个亚类。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白东南向两北递减,根据气候的干燥度为分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区域。从水源条件分析,半湿润到半干旱的气候对泥石流的形成最为有利,如川滇之间的两南季风控制区域.干湿两季分明,冬春干早期长,夏季降雨集中,多暴雨,强度大的局地性暴冈,因而成为泥石沉的多发区。(2)冰雪水
以冰川、冰雪融水和冰湖溃决为水源的泥石流,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的高山区。
(二)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素
1、地理环境因子
同样的条件,由于环境的差异,泥石流发生频率和规模就会大棚径庭。泥石流形成的环境要素,应该是它的自然环境、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好环,但要做到定员分析这些是件复杂的事,因此我们一般把环境差异用当地的森林覆盖情况、水土流失状况和不良地质现象来评价当地环境优劣。
2、地理人类社会因子
人为活动对泥石流发生、发展的影响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向:对泥石流进行预防与治理是积极方面,现所涉及的全属于消极方向。
三、泥石流的防治
泥石流的发生过程,均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区域差异性很大,治理经势较多,见效过程又较长。根据已有经验,泥石流防治应遵守以下原则。
(1)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根据泥石流发少条件、活动特点及危害状况,全面综合地制定防治规划。
(2)坚持以防为卞,防、治结合,除害兴利的方针。(3)结合实际,注意节约。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靠
(一)泥石流的防治体系
1、治理体系(1)山坡整治
一般重点放在泥石流流域水上流失严重的上游形成区。它包括:①植树造林措施②截流措施③谷防工程(2)沟谷整治
主要是修建在泥石流通段的各种类型的拦沙坝,其作用是防止下切,稳定沟床和岸坡,对防治边岸滑坡崩塌继续发展有明显效果.同时可拦截部分泥沙和平缓纵坡的作用。(3)堆积区整治
丰要治理措施是修在泥石流下游堆积区的防治工程,其日的是将泥石流按照人为的意愿进行排污、导流和停淤。其工程内容有:①排洪道②泥石流导流堤③停淤场
2、防护体系(1)保护城镇的防护措施 治理泥石流沟和保护受灾城镇都是为丁避免或减轻泥石流带来的危害。(2)保护工矿企业的防护措施(3)保护交通运输的防护措施
山区铁路、公路,一般都是利用山脚至河岸的平地,因此在泥合流分布的山区,采取合理的线路方案,对保护铁路和公路安全畅通,只有重大意义。
3、预防体系(1)山泥倾泻风险管理(2)用量化风险评估来估算风险(3)指定可接受风险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拜格诺R A。1958 流体中分散颗粒的流动 北京:水利出版社
陈光曦,王继康,王林海 1983 泥石流防治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71~80 陈景武 1985 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12 崔之久,李永化 1996 小江流域第四纪泥石流发育特征,泥石流观测与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106~114 崔之久 1996 泥石流沉积与环境 北京:海洋出版社31~57 冯清华、徐道明 1985 山区小流域河槽泥石流作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