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研感悟
我的一些科研感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受到重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将决定整个国家的经济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高校理所当然应当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列.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其责无旁贷的使命.由于最近几年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各大高校也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学生科研方面的投入,我们学校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几年来不断加大在学生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到了科研的队伍中去,学生科研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在大学的这几年时间里我也有幸参加了几次学生科研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在这里我谈一些经历和感受,以此为后来者作鉴.整个学校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出呼我意料之好,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科研活动并不以专业为界来限制学生的喜好,这样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满足,从而提高了其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更多要求复合型,多知识面,跨学科合作人才的今天,这样的做法是必要而有意义的.我在这些科研活动中也得到了几次跨专业科研活动的机会,其中有两次还获得了学校的奖励,但今天我并不想写这两次经历,而想写的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创新设计的经历.这次设计的导师是招玉春老师,和我合作的还有代学昌等五位同学,设计的题目是太阳能真空管吸附式制冷系统,整个设计历时半年.前期设计工作主要由我和代学昌同学完成.由于这方面知识是头一次涉及,所以最开始的时间就是查阅资料,我们主要查阅了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的《吸附式制冷》和另一本《太阳能工程》,此外还有《太阳能工程》、《太阳能》等一些期刊,查阅资料和翻译文献花了我们大概一个月的时间,然后就进入前期设计和构想阶段,在拿出初步的设计方案后,我们在招玉春老师的联系之下赴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工程中心呆了半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利用其设备并请教了一些专家,对设计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这个过程是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大部分设计构想都被改动,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设计完成后就是制作和测试阶段,这一过程主要由招玉春老师负责,在学校工业中心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整个设计制作出来以后,有两个创新点,第一个是第一次使用如此大口径的玻璃管,第二个是第一次使用热管作为传热装置.回首整个创新设计过程,遇到了不少困难,活动也很辛苦,当然也有逐步克服困难后的喜悦,真个过程是令人兴奋和终身难忘的.在这里我认为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有决心,再把个人精神与团队精神相结合就能很好地把困难克服,要想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科研工作者,我认为必须要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做科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枯燥,只要这样,必然会有面对收获的一天.2010农高会顺利开幕,对于所有参馆的朋友们而言,在主场馆——A馆有一个亮点大家一定不会错过,那就是一个铺满鲜花的数字大棚。这是我校机电学院以张海辉博士为首的几名年轻老师带领学生们做的一个农业科技新产品——守护者智能监测系统。作为项目组的一员,当我看到我们的劳动成果被大家接受和认可时,之前所付出的艰辛都已被收获的喜悦淹没。
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在大学生科研创新的这段时间里,有了理论联系实际、亲力亲为的过程,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对于科研创新,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勇于面对挫折。科研与我们的实验课不同,实验课前我们的老师已经把所有的仪器都准备好了,所有步骤都做完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而我们所做的只是完成一个个完美的表演。而科研是一门繁杂而细致的工作,由于所有的过程都是全新的,所以遇到困难便是家常便饭。在之前的一个月,尽管农高会的脚步一天天逼近,问题却依然不能解决。我们几乎每天在试验台旁干到深夜。一个周、两个周过去了,发现自己还在原地踏步,那种感觉,只能用“沮丧”来形容。但是,我们不能退缩、只能勇往直前。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正是凭着这种“泡”的精神,我们最后按时完成了任务。
第二,团队合作精神。我们这些大学生头脑里总是想着要好好学习,刻苦钻研,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是我们的控制力却不够强。这常常导致我们做事半途而废,有头无尾。我们的大项目组中分为许多小项目组,每个小项目组由2-7名同学组成,每个成员都承担一部分研制工作。研制过程中,老师的监督和团队成员的鼓励,时刻都促使着我们克服困难和挫折,努力完成任务。这就无形间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我们的水平。每次遇到问题,我们可能会选择查阅资料,也可能会选择埋头苦思,但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和组员们进行交流,很多时候一句话也会让我们的工作“柳暗花明”。
另外,大学生科研也增进了我们和老师之间的交流,由于大学任课老师的流动性,我们很少有机会和老师直接沟通交流。而在科研的过程中,我们和老师并肩作战,共同品味着奋斗的苦涩和收获的喜悦。每当我们面对挫折想要放弃的时候,看到老师们疲惫的身躯,我们便又会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大学老师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那么的可敬可爱。
第三,态度决定一切。爱因斯坦语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就算为它废寝忘食也不觉得辛苦。这时候,就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了。此时,困难也就不知不觉的被克服了。回想那些共同奋进的的日子,我们收获了诸多的幸福和乐趣,我坚信我们将继续勤奋不辍,一如既往地在这个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道路上艰苦跋涉。
最后,引用牛顿的一句话与各位共勉:“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够投身科研创新的队伍中去,在科学的海洋中寻找自己的一片天地。
科研感悟——刘佳同学发言稿
首先,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能和同学们分享这将近一年来自己做科研课题的一些感受和收获。
初次看到“科研”这个名词的时候,在脑海中第一个反应就是一些十分理工的项目,和我们文科性的专业似乎沾不上一点边。在了解到许多科研分类也和我们文科性的专业息息相关后,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应该加入到科研这个队伍当中。想到“科研”这个名词,和大多数没有接触过科研的同学一样,脑海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号:什么是科研,我为什么要去做科研,怎么样才能做好科研,科研能够带来什么„„我想,同学们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做科研和怎么来做科研。那下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和同学们讲述一下我的一些个人经验和切身体会。
为什么要做科研?其实,科研能带给我们学校、我们社会和我们自身无穷无尽的益处。如果我在这边用大篇幅来告诉同学们科研能够让我们学校院系课程设置更合理,能够帮助我们学校向社会输出大量更高品质的人才,能够为学校的公共事业做出贡献等,我想大家也不会再有兴趣看下去。因为我想,现在同学们更关心更想知道的是,“科研”对自己本身可以带来哪些好处。那我就从科研对自身有什么好处这一角度来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做科研。
其实,我不怕大家笑话我,刚开始考虑是否要去做科研课题的时候,我的动机有一部分是很不纯正的。除了希望自己能够学习到一些知识以外,我还希望科研能够在我以后的工作简历上或者以后的出国申请中添入一个亮点。但是在我真正开始做科研
以后,在这大半年的科研工作以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是那么的肤浅,那么的功利。其实科研带给我的东西远远超过这些,科研带给我的收获让我终身受用。我在这简单的列举了一部分我的收获。
第一,科研提高了我的学习能力,拓展了我的知识。
往往在每一项科研进行的前期,都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从这些文献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科研中所需要的有关资料,更能够扩充自己的知识和开阔自己的眼见。这些知识,不是用于考试取得高分的知识,也就是说今天阅读了文献后取得的知识不可能帮助我们在明天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这些知识是潜移默化的,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在将来写毕业论文,写学术论文或者是在未来工作中写工作报告更加顺畅更加得心应手。除此之外,科研还给了我一个克服自己惰性,促使自己学习和进步的机会。记得曾今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我无数次信誓旦旦的说我要去旁听法学院的行政管理,去旁听商学院的中级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等等,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去过。在这么一个宽松的大学生活中,就像我一样,同学们很容易习惯于安逸的生活以至于滋生惰性。而正因为科研需要我们去了解一些跨专业的知识以及去接触一些我们从来没有涉足过的领域,所以我们会迫使自己去克服自己的惰性去学习。就像我现在所做的科研课题,由于和商务英语有关,给了我每周去商学院国际贸易系旁听的动力,让我学习到了许多英语系课程中无法学到的东西。而这样子的学习和动力最终会使得我们养成一个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让我们终身受用。
第二,科研提高了我与人的交流沟通能力。
在做科研课题时,我们还经常需要去做社会调研。其中可能会涉及到发放问卷和到企业和公司与有关部门和人员做面对面的交流。我们有可能会遭人冷眼或者四处碰壁,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与人交流的方法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做了科研以后才知道,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象牙塔中,没有接触过真实的社会。我们只在大学中与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以及做学生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这些社会上所需要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在大学生活中是无法学到的。我们在进行实地采访或者做问卷时被人拒绝,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学习去思考怎样才能让别人接受我们的采访,怎么样才能让别人乐意帮助我们。拿我自己的经验做一个例子,我第一次拿着一份问卷去一个外企希望找人事经理了解一些外语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应该说几乎都没有人愿意理我,我只好灰溜溜的走了。为了完成科研问卷,我进行了思考和学习,并且向以往做过科研的同学讨教经验,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最后设计出了一个能让企业愿意接受我采访的方案。优秀的语言和沟通能力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在社会上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科研正培养了我们这种能力。
第三,科研提高了我的组织、策划能力。
在科研的真正开展前,我们都需要对这个科研有个计划,也就是在哪一个阶段我们要做什么,谁来做这些事情。这样子的计划就很像一个活动的策划,需要面面俱到以及分工合理明确。拿我自己来说吧,在三月份之前,我的课题的进展是十分糟糕的。因为我的计划太空泛以及时间设置的十分不可理,这导致了没有按时完成阶段任务,也没有出任何成果,使我们的课题进入了一个死穴。但是在向以往做过科研的同学进行学习和讨教之后,我重新计划了我们的科研课题,重新分配任务和组织活动,最终使得我们的科研步入正轨。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拥有知识的,同样,也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有很好的组织策划能力。科研,给了我们这么一个机会去培养和提高这种我们在以后工作上必不可少的能力。
第四,科研培养了我的坚毅和耐心。
就如同做任何事情一样,当你的兴趣变成了一种负担的时候,你就不想也不愿意再继续坚持下去。做科研的时候,因为历时较长、任务较多,当最开始的那三分钟热度过了以后,尤其是当与你的学习和其他工作有冲突的时候,也许你就会想要放弃。当我自己在做科研的时候,我也有过同样的感受。在科研进行到中期的时候,我觉得很疲劳,曾经滋生过想要放弃科研的想法。但是,我不断地问我自己:我为什么要做科研?我是为了学习以及为了培养自己的能力而来的,所以我选择不放弃。当同学们遇到和我一样的情况的时候,那就问问自己,自己做科研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个不断克服自我惰性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培养了自己的坚毅品质和耐心。
第五,科研还带给我意外的收获。
其实这一点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不同的科研课题以及不同的科研人员,得到的意外收获都是不同的。我就我个人而言来说说我得到的其中两个很意外的收获。一个是我在一个外企做科研问卷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来自浙江工业大学英语系的同样做科研问卷的同学。我们在交流了经验和交换了各自的科研思路后成为了好朋友。另一个收获是我在另一个外贸公司对此公司的人事经理采访结束后,这名经理诚意的提供了我一个暑期实习的机会。所以,各位同学要好好把握科研的机会,因为科研会给你带来以外的惊喜。
谈完了第一个问题,接着来谈谈第二个问题:怎么样来做科研?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做科研,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和大家一样都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去开展科研。我没有丰富的科研经验,也没有高超的科研方法,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也许比较片面的科研方法和经验主要是希望能够帮助同学少走弯路,为同学提供一些借鉴。我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选对题、选好团队。
“选对题”主要是指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来开展。因为科研课题历时较长、内容较多,如果这个课题不是你感兴趣的课题,那就容易半途而废。即使没有半途而废,那也容易造成“只为科研而科研”的状况,那也就不可能得出优秀的成果。所以,在做科研时,一定要选对题。“选好团队”指的是要和志同道合的,同样有兴趣的同学组队。因为只有大家都一条心才能以最优状态和最高效率做好科研课题。如果团队中的大部分同学都是敷衍了事或者挂一个名,那么你不仅容易在科研中丧失激情,也会使自己身心俱疲却还是做不出优秀的科研成果。所以,一定要选好团队,大家一同努力向前。
第二,合理规划。
合理规划,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好的策划和方案。就如同我前面所说的那样,刚开始进行科研的时候,我的计划是十分杂乱无章的,科研效率也很低下。但在经过我自身的提高后,我总结出了一些经验。1)分点。几乎每一个科研课题都能分出点和方向。就比如我自己的课题“商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就可以把研究对象分成三类:商务英语的同学、企业单位和学校老师。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我们就可以设计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问卷和调查方法,使得整个科研更加便于操作。不同的课题可以分成不同的几点,再把这些点连成面,达到由点到面的效果,最终得出好的科研成果。
2)分阶段。在对科研的具体操作前,我们都会对科研有一个预期值,即预期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和达到什么效果。但是我们不可能只按照这个最终的预期目标在这一整年的科研过程中毫无章法的进行调研。我们需要把科研的一整年,分成几个阶段,并且
对每一个阶段设有一个单独的小预期值。比如我们科研的前三个月为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每人要阅读特定数量的文献,我们预期会得出商务英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国内现在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成功案例分析等。这样分阶段的进行更加有利于我们科研的具体操作以及更明确的成果得出。3)合理分配任务。科研小组中的每一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点。有的同学擅于设计问卷,有的同学擅于与人沟通交流,有的同学擅于文献的搜索,有的同学则擅于总结和写报告,那么,尤其是科研负责人,应该要针对不同同学的特点来合理分配任务,做到“人能尽其才”。因为这样子才能使同学的优势最大化的发挥,科研也能以最优良的状态进行下去。4)适当调整。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即使一个科研计划做的再周密再详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去调整自己的计划,使得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尽量缩小。
第三,适时与老师沟通。
在科研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也许同学们会碰到和我一样的问题,就是没有好的思路了,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下去。我的建议是,当自己进入一个死胡同的时候,不妨和自己的指导老师交流交流。老师的经验比我们丰富,思路和想法与我们不同,指导老师不仅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更能够打开我们的思路让我们有一些新的想法。
第四,有信心、有毅力。
就如在说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说到的那样,在做科研的时候有可能你会碰到一些挫折,也许你会滋生一种厌烦的心理,也许你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想要放弃。我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放弃,因为这是一个十分不划算的选择。大家用心坚持了那么久的东西,就是因为自己的一点点疲劳或惰性而放弃,不是太可惜了嘛?在大家想要放弃的时候,想想自己做科研的目的,想想每一个组员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然后端正自己的态度,有信心有毅力的做下去。
最后,想要把“抱着学习的态度做科研,享受科研带来的丰硕成果”这两句话送给同学。在这里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加入到科研这个行列中来,也预祝每一位科研者都能够取得自己理想的成果。
第二篇:我的科研感悟
我的科研感悟
先介绍一下我的学术背景,我本科学的是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学的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硕在一所211工程学校就读,博士毕业于中科院某研究所。博士在读期间,在本学科国际杂志上发表了两篇SCI文章,获一项发明专利,另有其它科研成果若干。下面我就结合我的专业背景谈一谈我的科研之路。希望能对从事科研的人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从事科研的人努力工作,多多创新,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文章中所列均代表本人观点,如觉不适,敬请忽略。
1.科研好点子从哪里来? 1.1选题
要做一流的学术,选题非常关键。一个好的课题,会使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取得一些进展;一个前沿的课题,会使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什么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却发不出高档次的SCI论文,你可以说他们不屑得发,但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的选题”Out of date”,很难在国际期刊上激起读者的兴趣,甚至他们做的东东早已经有人做过了,即便其中有一些新东西,也很难让国际审稿人认同,因为审稿人一看到论文题目就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这个问题,我们在七八十年代已经做过了”的印象,最后难逃拒稿的命运。那么怎么样选题呢?一个简单的办法是阅读国际顶级杂志最新发表的文章,看看他们都在搞什么?再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或进行学科交叉,或查找缺陷、不足,或进行方法移植,这样选择的课题实际上已经和国外同行站在同一跑道上了。但由于别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了,且稿件有一定的滞后性,他的加速度会比我们大,所以我们在具体搞研究时一定要另辟蹊径。等到我们自己开辟的路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别人的认可并且成体系时,我们就可以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进了。总之,我的选题原则是“基于国际前沿,另辟蹊径”。1.2方法论
科学研究是需要方法的,而且是有方法的。我们在做化学实验时,需要先构思实验方案;在控制被控对象时,需要先设计控制算法。这些“构思”、“设计”等过程就是一个点子产生的过程。发文章也一样,一篇文章实际上就是一个点子。在做科研时有意识地用方法论去思考,会产生很多新的、好的点子。以燃料电池的控制为例:燃料电池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在做该系统的控制时,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先用线性的方法来解决。可是用线性的方法去控制非线性系统,控制效果不佳。这时就用到了辩证法中的“内外因”理论,充分利用系统的内因,即把系统的“状态”信息用于控制器的设计中,使控制效果得到提高。这部分成果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上。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控制效果还有提高的余地,这时就试图用非线性的控制方法来解决。于是应用了辩证法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原理,提出了实时简化变论域的模糊控制方法,在整体上控制结构不变化,在局部上论域随着误差的变化而伸缩。从而实现了更精确的控制,使控制性能大大提高。这部分成果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ol上。在做燃料电池控制时又遇到了需要用一个操作变量去控制两个被控变量的情形。用一个操作变量怎么能控制两个被控变量呢?采用辩证法中“抓主要矛盾”原理可以轻松解决。即在控制的某一时刻,以其中一个被控变量作为主要控制目标,在另一时刻,以另一被控变量作为主要控制目标,通过两个被控变量之间的交替控制作用,可以实现以一个操作变量去控制两个被控变量的目标。另外在科研的过程中,我还应用“类比法”、“移植法”,将模糊控制和预测控制用于网络化控制中,提出了基于线性模型预测和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的网络化预测模糊控制方法。由于本人现在工作比较繁忙,后几部分的科研成果正在陆续整理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逆向”思维法是一个非常好的思维方法,如利用的好有时会产生异想不到的效果。逆向法应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梯的发明,通常情况下,人们上楼梯都是人在动,楼梯不动,采用逆向思维法,让楼梯动,人不动,就发明了电梯。我在科研时也曾应用过此思维方法,想出的点子也非常好,只是后来发现国际上已有成果发表了。另外还有很多创新方法,读者可参阅栾玉广教授编写的“自然辩证法原理”和“科技创新的艺术”。从中会收益良多!2.怎样发表SCI文章?
其实发表SCI文章不容易但也并不难,说不容易是因为本学科SCI杂志有限,很多期刊都是双月刊、季刊。有的期刊一年才发表三十多篇。全世界从事科研的人众多,大家都想在SCI杂志上发表,可谓僧多粥少。于是就成就了好的期刊的高拒稿率。说不难是因为只要有新点子且掌握一定的技巧,付出辛苦和汗水,就一定会有收获的。发表SCI文章,我个人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条就是选题要新。好的文章应能激起读者的兴趣,而国际前沿的新课题是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实际上只有文章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编辑才愿意接收,出版商才有利可图,才能换来不收版面费的良性循环。第二条是期刊的选择,每一种期刊都有她的喜好,同样的文章在某个期刊上不受欢迎,在另一个期刊上可能会大受欢迎。可以通过查看期刊的Scope和查阅接收的文章了解。另外期刊的审稿周期会从十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如果是月刊,审稿周期会短些,如果是季刊,特别是知名季刊,审稿周期怎么也得四个月。稿件的处理周期一般会在发表的文章中有体现。
第三条是文章结构,在写文章前一定要好好斟酌文章结构,一旦结构定下来了,再改就不容易了,就要大动干戈了。一开始时定结构比较难,可多参考别人的文章,多参考好的杂志上的文章,等到写的多了,就会有自己的风格了。
第四条是不要怕被拒,拒稿是正常的,通常情况下,第一版投稿是要被拒的。但只要没拒死就有希望。即便是被拒死了,如果能获得审稿人的意见,也不算白投,每一次投稿过程对自己都是一种提高。一定要认真对待审稿人的意见,逐条回答,态度决定一切!
第五条是在国际上发表文章,一定不要像在国内那样,我的体会是在国内发表文章,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问题越复杂,越不容易被拒。而在国际上发表文章,一定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要像讲故事一样把每一个观点用通俗的语言讲清楚。国内、国外的这种区别,我个人觉得与我们的版面篇幅有关,在国内发表文章,就四五页,去掉引言、结论、参考文献,想把问题阐述透都难。在国际上发表文章,一篇文章双栏十几页,不把问题讲明白就甭想发。
第六条是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文章尽量用专业的排版软件如Latex来处理。图片的清晰度要高,要美,一幅图要表现尽可能多的信息,但不要影响整体效果。参考文献的编写一定要规范,要尽可能引用所要发表期刊上的文章,国为期刊需要提高影响因子,需要你做贡献,有的期刊在文章发表前会直接提出此要求。公式,符号说明一定要表达清楚,该写的写,不该写的不要写。有很多期刊,外审前第一步就是要Technique Check,所以一定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第七条是英文的润色,英文不好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是讲中文的。重要的是尽我们可能把英文表达好。尽量使用简单的句子,有条件的可以找一个懂专业的外国朋友帮着润色。没条件的可以拿本字典逐句校对。平时阅读别人的文章时多积累比较好的句子。不要担心会有抄袭的嫌疑,从两三个人的文章里拿些句子是抄袭,如果是从几百个人、几千个人的文章里各拿个句子就不是抄袭了,这是一个度的问题。
第八条是文章要反复改,一篇文章自己不改上十遍不要投。文章改几遍后可以放一段时间再改。每一遍都会觉得有提高,都会觉得改的值。自己改的遍数多了,实际上可以缩短审稿时间!因为文章在编辑手中返回一次的时间要比我们在下面多改几次的时间要长很多,而且文章的档次会有所提高,增加了一次接收的机率。
下面我把我的一篇文章的投稿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另一篇直接接收,四个审稿人的意见都很积极,没有代表性)。从Reject & Resubmit 到Accept,充分说明只要不被拒死,就是有希望的。
■注册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Manuscript Central site for online submission and review.Your USER ID and PASSWORD for your account at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tcst is as follows: USER ID: XXXXXXX@sina.com PASSWORD: XXXXXXXX Please note that your PASSWORD is case-sensitive.Thank you for your participation.Sincerely,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Editorial Office
■投稿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Decision on Manuscript ID TCST-2006-XXXX 发件人:“XXX” 时 间:2007年3月4日(星期日)下午23:22 收件人:“XXX”
抄
送:“ieeetcst”
04-Mar-2007 Dear Mr.XXX: The paper “XXXXXX” reference TCST-2006-XXXX which you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to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has been reviewed.Copies of the Associate Editor Report and of the reviews are included at the bottom of this letter.After consideration of the paper and of the reviews, it is our decision that the paper cannot be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It is possible, however, that it could be published as a Brief Paper after significant revision.Suggestions for changes that would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acceptance are discussed in the Associate Editor Report and in the reviews.Please note that resubmitting your manuscript does not guarantee eventual acceptance, and that your resubmission will be subject to re-review by the reviewer(s)before a decision is rendered.The revis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requirements for a brief paper, currently 16 double-spaced pages including figures.To submit your revised manuscript, log into [url=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tcst]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tcst and enter your Author Center.Click on Submit a New Manuscript.In Section 5, Details and Comments of the Submission Process, answer “Yes” to “Has this document been previously submitted?” Add the original paper number in “Manuscipt ID of Previous Submission”.Follow the procedure and upload the revised paper.When submitting your revised manuscript, include a detailed statement describing the changes made to the paper and refer to the paper number in your letter.In order to expedite the processing of the revised manuscript, please be as specific as possible in your response to the reviewer(s).Sincerely, Prof.XXX Associate Editor,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XXX@eng.fsu.edu Editor-in-Chief's address: Professor Francis J.Doyle III Editor-in-Chief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Chem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Santa Barbara, CA 93106-5080 ieeetcst@engineering.ucsb.eduAssociate Editors Comments to the Author: The following issues raised by the reviewers need to be addressed: 1.The issue of observability of the …….2.Justifiction for estimating …….3.Tuning of …… parameters.4.Justification for using …… for this problem.5.Clearer description of overall control strategy.6.Stability of identified ……….Reviewer(s)' Comments to Author: Reviewer: 1 Comments to the Author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resting application of …….With revision
this paper could be of similar quality to other papers published in TCST.Following two issues need to be addressed while revising the manuscript.…….Reviewer: 2 Comments to the Author The authors have provided little motivation for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paper.…… has been successful because of its ability to handle multivariable systems with constraints.The problem, as presented by the authors, has neither problem.For some reason, …… is applied in a SISO loop to regulate ……, while PI control is used to regulate …….The paper is poorly written, with many misspellings and a seemingly random placement of content.I see no need to compare … with ….Also, all of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tail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troller are largely irrelevant.The readers will not care what microprocessor was used, for example.The … strategy is poorly presented.The classical additive output disturbance assumption is presented in equation(25), yet the point of the paper is to use …….The overall control strategy is also not clear.The authors use ……, but …… is not shown in any plots.If the ……, then what is manipulated to handle ……? How do the authors even guarantee that the ……?
改成Brief后再投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TCST-2007-XXXX has been unsubmitted
发件人:“ieeetcst” 加入通讯录
时 间:2007年5月8日(星期二)下午20:24 收件人:“XXX”
08-May-2007 Dear Mr.XXX: Your Paper, TCST-2007-XXXX, entitled “XXXXXX” has been unsubmitted to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It has been unsubmitted because it exceeds the length requirements for a brief paper.The maximum length allowed for a brief paper is 8 single-spaced pages in a double column format or 16 double-spaced pages in a single column format.Please adjust the length of your paper and re-submit the manuscript for consideration of publication.You may contact the Editorial Office if you have further questions.Sincerely,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Editorial Office
■缩短篇幅后再投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Decision on Manuscript ID TCST-2007-XXXX 发件人:“XXX” 时 间:2007年12月22日(星期六)上午08:01 收件人:“XXX”
抄
送:“ieeetcst”
21-Dec-2007 Dear Mr.XXX: The paper “XXXXXX” which you have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in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has been reviewed.A copy of the Associate Editor Report and copies of the reviews are included at the bottom of this letter.I am pleased to report that your manuscript is acceptable for publication as a brief paper.Please consider the comments contained in the reviews, and send a copy of the revised manuscript to the Editor-in-Chief as soon as convenient.Please note that authors have a maximum of six months to revise their manuscript.If this time is exceeded, the paper must go through the entire review process as in the case of a new submission.Attached are PDF files for the Publication Checklist and Copyright Form.You can submit the copyright electronically by clicking the “Create ECF” button next to the accepted manuscript listed in your Author Center, but you will still need to send the acknowledgment with the rest of the checklist materials.Sincerely, Prof.XXX Associate Editor,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XXX@usouthal.edu Editor-in-Chief's address: Professor Francis J.Doyle III Editor-in-Chief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Chem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Santa Barbara, CA 93106-5080 ieeetcst@engineering.ucsb.edu Reviewer(s)' Comments to Author: Reviewer: 1 Comments to the Author I believe that the authors have made a serious and thorough effort to address all the issues ans points of criticism raised by the reviewers.However, they still need to: i)take a final look and improve the English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text ii)show that all assumptions and conditions of the paper's theoretical section are met in the case study under consideration.Reviewer: 2 Comments to the Author(There are no comments)Manuscript ID TCST-2007-XXXX is now in your Admin Center;ready for production checklist
发件人:“ieeetcst” 加入通讯录
时 间:2007年12月22日(星期六)上午08:01 收件人:“XXX”
21-Dec-2007 Dear Mr.XXX: Manuscript ID TCST-2007-XXXX entitled “XXXXXX” with Mr.XXX as submitting author, has been accepted to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Please send the production checklist for this manuscript as soon as possible.Sincerely, XXX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Editorial Office [url=mailto:ieeetcst@engineering.ucsb.edu]ieeetcst@engineering.ucsb.edu
■转移版权
IEEE Copyright Transfer Confirmation for Article:XXXXXX 发件人:“ECopyright” 时 间:2008年5月14日(星期三)下午16:28 收件人:“XXX”
IEEE Copyright Transfer Confirmation Receipt: ============================================= Publication Title: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Article Title: XXXXXX Author(s):XXX Author E-mail: XXX@sina.com Congratulations!You hav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IEEE Electronic Copyright Form, a copy of the fully executed Form is attached here for your records.Please be sure to save this e-mail for any future reference.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is process, please be sure to contact the IEE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fice at: 445 Hoes Lane Piscataway.NJ 08854-XXXX Phone: +1 732 562 XXXX Fax: +1 732 562 XXXX E-mail: mailto:copyrights@ieee.org Once again, congratulations, and thank you for being an IEEE author.Sincerely, XXX IEE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mail: [url=mailto:XXX@ieee.org]mailto:XXX@ieee.org[/url]
■发送文章出版相关文件 Receipt of Checklist Items[/url] 发件
人
:
“ieeetcst” [url=http://mail3-128.sinamail.sina.com.cn/uc/gettpl.php?t=readmail&ts=1258438534187_4]加入通讯录
时 间:2008年6月6日(星期五)上午03:25 收件人:“XXX”
05-Jun-2008 TCST-2007-XXXX-XXXXXX Dear Mr.XXX: Thank you for sending us your checklist items.I have everything I need to send your paper to the publisher when papers are next due.When your galley proofs are ready, you will receive an e-mail notification and instructions from the
publisher.Please note that we have had three back to back special issues this year and that has created a backlog of papers.However, we are in the midst of implementing a rapid post procedure so that papers will be available online sooner than they appear in print.Congratulations on the acceptance of your paper.Sincerely, Ms.XXX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Dr.XXX, The proof for your article, XXXXXX, is ready for your review.Please access your proof via the user ID and password provided below.Kindly log in to the website within 48 HOURS of receiving this message so that we may expedite the publication process.Once you have accessed your proof, please return your comments and/or corrections within the time frame prescribed in the Notice to Authors, which you will find on the website along with your proof.Please see the following instructions to retrieve your proof: 1.If your e-mail client software supports live Web browser links, please click on the Web browser link(URL)below to go to the login page to retrieve your proof.If your mail client doesn't support live links, run your browser software, copy the link below, paste it into the address box in your browser and press [Enter].2.You should now see the IEEE Tools for Authors Article Proof Login page in your browser.3.Please copy the User ID below and paste it into the User ID field in the Login box.4.Please copy the password below and paste it into the Password field in the Login box.5.Click on the “Sign In” button at the bottom of the Login box.6.You should now see your article proof page, with links to download your proof and any associated documents.URL: https://authorproof.ieee.org/tfa/authproof.do?journal=TCST&artID=XXX User ID: XXX Password: XXX If for some reason your browser displays the IEEE Tools for Authors Article Proof Information Page instead of the IEEE Tools for Authors Article Proof Login Page, you will need to take one extra step before logging in: A.Simply copy the journal acronym listed below and paste it into the Journal Acronym field in the Article Proof Information box.B.Do the same for the Article ID, copying and pasting it into the Article ID field.C.Then, click on the “Continue” button at the bottom of the box.D.Then, log in normally, as in steps 3-6 above.Copy the User ID above and paste it into the User ID field in the Login box.E.Please copy the password above and paste it into the Password field in the Login box.F.Click on the “Sign In” button at the bottom of the Login box.G.You should now see your article proof page, with links to download your proof and any associated documents.Journal acronym: TCST Article ID: XXX If you have trouble accessing your proof site, please make sure that your browser's security setting utilizes 128-bit SSL as it is necessary for access to your proof.For Netscape.go to: http://wp.netscape.com/security/index.html For Internet Explorer, go to: http://www.xiexiebang.com]XXX@ieee.org ************************************
■校稿后发现文章有排版错误,请编辑修改 Re: 10.1109/TCST.XXXX.XXXXXXX[/url] 发件人:“XXX” 加入通讯录
时 间:2009年3月4日(星期三)下午21:28 收件人:“XXX”
Hi, XXX This has been corrected.You will see the correct version when the issue is printed.Thanks, Michelle
************************************************************** XXX, Associate Editor IEEE Transactions/Journals 445 Hoes Lane Piscataway, NJ 08855 Phone:(732)562-XXXX Fax:(732)562-XXXX e-mail: [url=mailto:XXX@ieee.org]XXX@ieee.org ************************************************************** IEEE.Foste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xcellence for the benefit of humanity.From:
[url=mailto:XXX@sina.com]XXX@sina.com[/url] To: “XXX” Cc:
“XXX” , XXX Date:
03/02/2009 02:45 AM Subject: XXXXXX Dear XXX,As the corrected poof of our paper has been uploaded in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journal website, we found that the information of some of the authors have not been properly printed according to the corrected proof that we provided.The proper information is as follows:
The authors information has been confused.Please correct them in time.Thank you!
Article No.XXX Title: XXXXXX Authors: XXX
Best Regards, XXX 3
第三篇:我的一些科研感悟
我的一些科研感悟
首先,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能和同学们分享近期一段时间来自己做科研课题的一些感受和收获。
初次看到“科研”这个名词的时候,在脑海中第一个反应就是一些十分深奥的项目,当然了也和我们的专业—工程造价息息相关,当我了解到这么一点后就想加入这个科研的团队,想到科研这个词的时候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脑中出现无好多问号:什么是科研,我为什么要去做科研,怎么样才能做好科研,科研能够带来什么„„我想,同学们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做科研和怎么来做科研。那下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和同学们讲述一下我从研究建筑材料中学来的一些个人经验和切身体会。
为什么要做科研?其实,科研能带给我们学校、我们社会和我们自身无穷无尽的益处。如果我在这边用大篇幅来告诉同学们科研能够让我们学校院系课程设置更合理,能够帮助我们学校向社会输出大量更高品质的人才,能够为学校的公共事业做出贡献等,我想大家也不会再有兴趣看下去。因为我想,现在同学们更关心更想知道的是,“科研”对自己本身可以带来哪些好处。那我就从科研对自身有什么好处这一角度来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做科研。
其实,我不怕大家笑话我,刚开始考虑是否要去做科研课题的时候,我的动机有一部分是很不纯正的。除了希望自己能够学习到一些知识以外,我还希望科研能够在我以后的工作简历上添入一个亮点。但是在我真正开始做科研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才意识到自己是那么的肤浅,那么的功利。其实科研带给我的东西远远超过这些,科研带给我的收获让我终身受用。我在这简单的列举了一部分我的收获。
科研提高了我的学习能力,拓展了我的知识。以往每期科研我们都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阅读查找大量的文献,此次我们参考了《新型建筑材料》11CJ26 11CJ-131房屋建筑工程材料规范,砖混结构力学规范及结构动力学并参考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可以不谦虚的说为了这次研究少了半个灵魂。但是通过阅读这些大量的文献资料不仅让我对建筑材料规范有了新型的理解而且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再也不怕专业课考试拿不到高分了,学到的这些知识对我自身的帮助是潜移默化的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在将来写毕业论文,写学术论文或者是在未来工作中写工作报告更加顺畅更加得心应手。除此之外,科研还给了我一个克服自己惰性,促使自己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因为科研需要我们去了解一些跨专业的知识以及去接触一些我们从来没有涉足过的领域,所以我们会迫使自己去克服自己的惰性去学习。就像我现在所做的科研课题住宅工程材料成本分析—DM多空砖的应用。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工程造价的知识,这就逼着我们去学习建筑材料的大量只是才能完成这次的科研。
科研提高了我与人的交流沟通能力。在做科研课题时,我们还经常需要去做社会调研,其中我们可能会去工程现场去勘察去了解高层建筑目前使用的材料 需要与现场的工作人员和工人师傅们多加学习和认识这些建筑材料,我们有可能会遭人冷眼或者四处碰壁,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与人交流的方法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做了科研以后才知道,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象牙塔中,没有接触过真实的社会。我们只在大学中与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以及做学生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这些社会上所需要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在大学生活中是无法学到的。优秀的语言和沟通能力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在社会上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科研也正恰恰培养了我们这种能力。
科研培养了我的坚毅和耐心。就如同做任何事情一样,当你的兴趣变成了一种负担的时候,你就不想也不愿意再继续坚持下去。做科研的时候,因为历时较长、任务较多,当最开始的那三分钟热度过了以后,尤其是当与你的学习和其他工作有冲突的时候,也许你就会想要放弃。当我自己在做科研的时候,我也有过同样的感受。在科研进行到中期的时候,我觉得很疲劳,曾经滋生过想要放弃科研的想法。但是,我不断地问我自己:我为什么要做科研?我是为了学习以及为了培养自己的能力而来的,所以我选择不放弃。当同学们遇到和我一样的情况的时候,那就问问自己,自己做科研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个不断克服自我惰性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培养了自己的坚毅品质和耐心。
科研还带给我意外的收获这一情况因人而已,就我而言我在去现场的时候不仅清楚的了解了建筑材料的规范使用还与施工的师傅们进行了交谈,知道现在的多孔砖较以前的红机砖具有多重优点很有发展空间和价值,在新认识了一位在山东建筑大学的毕业的大学生并因此成为了朋友,另外在中建三局金顶街的工程小区工程中负责现场的项目经理顾经理愿意给我提供一个假期的实习机会,总而言之,这次的科研让我受益匪浅。
最后,想要把“抱着学习的态度做科研,享受科研带来的丰硕成果”这两句话送给同学。在这里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加入到科研这个行列中来,也预祝每一位科研者都能够取得自己理想的成果
第四篇:科研管理办法
科研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一、项目申报与立项管理
第一条 凡申请科研课题计划项目,首先要做好调研与文献检索工作(最好提前半年时间),充分了解国内外的发展动态,由课题组长系统地进行科研课题设计,编写好科研计划,做到科研课题目的明确、设计严谨,预期目标可以达到。
第二条 科研课题申请者必须是本院实际主持和从事所申请科研项目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且每位申请者在研项目总数不超过3项;科研内容必须是在本院开展,或以本院为主、与外单位协助为辅。
第三条 课题审批程序:①项目申报通知(院内网信息公告)→②申报人准备材料,科室组织立题报告会→③科教科收集课题的申报材料,对申报课题进行形式审查→④确定符合条件的,提交医院学术委员会评审→⑤组织申报课题答辩评审→⑥确定申报项目,按规定时间上报主管部门。
第四条 科研计划项目立项:各级各类计划管理部门对申报项目择优立项,下达项目通知,科教科负责将本院列入各级各类计划的项目通知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需到科教科领取《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报告》。
二、项目实施管理
第五条 根据研究内容和计划要求,课题组对在研项目进行自查,内容包括:计划进度、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的修正计划等,并以书面形式报告课题进展情况。
第六条 在自查的基础上,对照项目负责人填写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报告》,由分管院长带领有关人员进行每年不少于两次的现场检查,核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协调解决,促使科研项目沿既定目标按期完成。
第七条 科研项目执行期满(完成研究任务),由项目负责人向科教科申请结题或验收,并上报结题总结报告,整理相关研究成果等附件材料(见注一)。科教科对结题或验收材料进行审查,报分管院长审批,并提出意见反馈课题组。同意结题或验收后,课题组负责人按相关要求提供正式结题材料交科教科,由科教科报送项目来源主管部门审批。
第八条 逾期项目的管理:对逾期不能完成的课题,科教科根据检查的情况,报分管院长同意后,予以撤题;如因特殊原因逾期未能完成,需书面向项目主管部门申请延期后,按相关文件办法处理。无正当理由逾期未完成者,院内公布名单,与年终考核挂钩,并在两年内不得申报各类课题。
三、项目验收管理
第九条 科技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专利、科技论文、专著等。科研计划项目验收工作的基本程序为:完成合同内容、整理相关原始资料及科研记录、研究者提出申请→填写经费决算表、验收申请书→准备验收资料(装订成册)→上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批→组织验收。
1.研究者按照项目验收的管理办法,填写:①科技成果验收申请书一式三份;②科技
成果验收证书一份。
有关材料装订成册:①科技成果水平检索证明(应委托医学科技查新机构);②科技成果技术资料(内容见注二);③医学科研档案归档证明(医院档案保管部门提供)④实验动物合格证和实验动物设施合格证。
第十条 项目验收由项目主管部门成立验收专家组。验收专家组应由相关技术领域的业务专家、经济管理和财务专家、主持验收科技管理部门行政人员组成,相关技术领域的业务专家应当不少于三分之二。验收专家组成员一般为5—7人。验收专家咨询费按国家和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的有关标准纳入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支出。
第十一条 验收结论分为验收合格、验收基本合格和验收不合格。
技术和经济指标对照合同书规定要求,全面完成合同任务和指标、经费足额到位且使用合理的项目,验收合格。
技术和经济指标对照合同书规定要求,主要技术指标完成90%以上,其中仅有少数非重要指标或经济指标由于市场原因未达到合同规定要求,经费基本到位且使用基本合理的项目,验收基本合格。
第十二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申请按结题处置。
1.因不可抗拒因素造成,或因现有水平和条件难以克服或实现的技术,致使项目不能继续或不能完成项目研究开发内容和目标的;
2.项目研究开发的关键技术已由他人公开,致使本研究开发工作成为不必要的; 3.导致项目不能继续实施的其它原因。
要求申请结题处置的项目,应当由项目承担单位书面提出申请,同时提交第九条注二(2)、(3)、(4)、(5)规定的相关材料,经项目归口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后,报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批准。审计后结余财政经费按原拨付渠道退回。
第十三条 成果登记要求如下。
2008年起申报科技成果奖励的科技成果必须经省市科技行政部门或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科技成果登记。需提交材料为:
(一)《科技成果登记表(基础理论、软科学类成果)》或《科技成果登记表(应用技术类成果)》一份;
(二)相关证明材料一份,具体如下:
1.应用技术成果:科技计划项目验收(鉴定、评审)证书、法定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行业准许证明等;或者知识产权证明(专利证书、软件登记证书等)和研究报告、查新报告、用户证明等。
2.基础理论成果:提供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证明。3.软科学研究成果:提供相关的应用证明和研究报告及同行专家评价意见。
(三)《成果登记表》电子版本使用国家科技成果登记系统V4.0版本导出的文件。国家
科技成果登记系统V4.0版本可从国家科技成果网(www.xiexiebang.com)登记系统下载区自行下载。
第十四条 科研成果查新需到省级检索机构: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浙江省医学情报研究所(西医)、浙江省中医研究院(中医)进行查新。
四、科研成果管理
第十五条 申报成果奖必须要有论文、专利等成果,并经上级科技主管部门主持验收,无科研成果者不予报奖。
第十六条 各类上报成果奖的项目,需提交的项目推荐书的份数要求:浙江省科学技术奖项目推荐书需34份,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和杭州市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各需22份;同时需送附件材料2套及申报书的软盘材料1份。
第十七条
认真做好附件材料的包装工作,附件的目录应包括:① 成果登记证书;② 验收证书;③ 课题研究报告;④ 已发表论文;⑤ 成果检索报告;⑥ 动物实验合格证明。
第十八条 凡在本院取得的科研成果和专利均属医院所有,不归属研究者个人。在进行成果推广、转让时应事先征得医院同意。
五、科研资料的立卷和归档管理
第十九条 申请科技成果的项目负责人应按有关科技资料归档要求,认真做好科技成果资料的归档工作。归档资料包括:
1.研究计划部分:立项申请书或可行性方案;计划任务书;项目审批文件;合同、协议、委托书;经费申请报告和批件;项目研究计划和执行报告;项目总结报告、经费决算等;
2.原始记录部分:包括实验、调查、分析、测试形成的原始记录、图纸、照片、录音带以及经过归纳整理的数据等;
3.总结报告部分:包括研究工作的总结报告、论文、论著、专题、报告等; 4.验收及推广应用部分:科研成果登记证书;科研成果验收证书(包括验收专家组名单和专家验收意见原稿);科研成果登记表;科技成果水平检索证明;科研成果技术资料等。
第二十条 项目负责人必须将全部资料的原件上交科教科审查并归档。缺乏主要资料的项目,医院不推荐申请成果验收和成果报奖。
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 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重点建设一批水平较高的骨干学科和特色学科,促进和带动我院整体科研水平,促进和带动医院的人才培养,增强医院综合实力。
第二条 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提高医疗质量和科研学术水平上起示范带头作
用;形成学科特色,积极组织科学研究,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优秀人才,带动相关学科发展,为申报省级及以上重点学科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
第三条 我院现有的重点学科分浙江省医学重点(扶植)学科、省市共建医学重点扶植学科、杭州市医学重点(扶植)专科、南京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和院级重点科室等层次。重点学科由医院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科教科负责指导各重点学科的规划制定、建设管理及考核、验收的实施。
第四条 建立院级重点科室的目标是打造一批后备局级重点专科,故选拔重点科室时要求学科带头人积极性高、有责任感和发展眼光;科室整体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申报与评定
第五条 省级医学重点学科的申报执行《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市级重点专科的申报执行《杭州市卫生局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第六条 院级重点学科每年考核一次,每三年为一个周期。第七条 院级重点科室的基本条件
1.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学科或部分主要指标处于省内先进或市内领先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
2.本学科或学科带头人近三年内获得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3.学科带头人必须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年龄一般在50周岁以下,具有较高的指导本学科建设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有后备学科带头人和较合理的人才梯队。
4.近3年承担过市厅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或科室人员数30%的一级杂志论文发表。5.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医德医风,近三年来未发生严重医疗事故。第八条 院级重点科室的申请程序
1.各科室根据科室实际业务技术水平及申报基本条件提出申请。
2.根据“自愿申报、专家评审、择优遴选、统筹兼顾”的原则,院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科室申报材料进行答辩、论证,评审结果呈报院务会议审议批准。
三、建设与管理
第九条 重点学科建设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学科带头人负责组织制定本学科发展规划、建设计划、经费使用计划并组织实施等;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成果推广;负责组织检查、评估等。
第十条 省级医学重点(扶植)学科、局级重点专科建设经费由省卫生厅、市卫生局拨款,医院根据相关文件规定给予配套;院级重点科室的建设经费由医院安排专项资金予以资助,经考核合格,每年投入建设经费10万元。
第十一条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评选院级重点学科的条件,审定《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级重点科室建设考核验收标准》;科教科为管理职能部门,指导各重点学科的规划制定与建设管理,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采
取措施加以解决,促进重点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
第十二条 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组成员要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增强学科的自身发展能力。
第十三条 重点学科在晋升职务职称、补充人员、师资进修培训、科研立项、购置设备、图书资料、教学科研用房分配、提供后勤服务和学术著作发表与出版等方面,医院给予优先考虑。
第十四条 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是用于加强学科建设的专项费用,其使用范围包括:用于从事本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中的实验室建设、拟申报课题的预研费、临床科研所需的仪器设备购置、人员培养费(含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学科公用的图书资料费等。
第十五条 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由院财务科按学科分别设立账户,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经费开支由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签字,经科教科审核后,报科研院长审批。
四、检查与评估
第十六条 省医学重点(扶植)学科及省市共建医学重点扶植学科的评估由省卫生厅组织,科室填报《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评估检查表》;局级重点专科由院重点学科领导小组根据《杭州市医学重点专科建设标准》组织考核,卫生局组织每年抽查及周期考核验收,科室准备并提供相关材料。
第十七条 院级重点科室的考核分一年考核、二年考核和周期考核。一年考核主要由科室自评,自评结果及总结上交科教科。二年考核由院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考核,考核标准根据《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级重点科室建设考核验收标准》。三年周期考核后,组织申报下一轮院级重点科室。
五、奖惩
第十八条 新申请并进入局级重点专科,奖励科室人民币2万元;申请并进入省市共建医学扶植重点学科或实验室,奖励科室人民币3万元;申请并进入浙江省医学扶植重点学科或实验室,奖励科室人民币5万元;申请并进入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或实验室,奖励科室人民币10万元;以上奖励学科带头人不少于30%。
第十九条 确定为院级重点科室,三年进行周期考核,周期考核评估达良好(80分)以上,一次性奖励科室人民币2万元,达优秀(90分)以上奖励科室3万元;局级一类重点专科周期考核评估合格并进入下一轮建设周期,一次性奖励科室6万元,局级二类重点专科周期考核评估合格并进入下一轮建设周期,一次性奖励科室4万元。经市卫生局考核如有局级一类重点专科降为二类者,按二类奖励标准的1/2发放,周期考核不合格不予发放,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在局级重点专科周期考核评估合格并进入下一轮建设周期的基础上:建设期内,省市共建医学重点扶植学科,每评估平均达良好(80分)以上,三年周期共奖励科室7.5万元,每平均评估达优秀(90分)以上,三年周期共奖励科室12万元;省医学重点扶植
学科,每评估平均达良好(或80分),三年周期共奖励科室9万元,每评估平均达优秀(或90分)以上,三年周期共奖励科室15万元;省医学重点学科,每评估平均达良好(或80分),三年周期共奖励科室18万元,每评估平均达优秀(或90分)以上,三年周期共奖励科室30万元。正式挂牌后,仍需在局级重点专科周期考核评估合格并进入下一轮三年周期的基础上,参照省卫生厅考核分数给予奖励。
以上奖励均在市卫生局周期考核后一次性发放,学科带头人奖金不少于30%。第二十条 院级重点科室的学科带头人,按每月享受津贴200元;列入市卫生局一、二类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每月享受津贴分别为500元、300元;列入省市共建医学重点扶植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每月享受津贴800元;列入省卫生厅医学重点扶植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每月享受津贴1000元;列入省卫生厅医学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每月享受津贴1500元;上述学科带头人津贴(含上级部门奖励)一次性发放。
第二十一条 院级重点科室考核不合格或预期无法完成周期目标的科室,提前取消重点科室资格,并停止重点科室经费资助;同时,其他基本符合重点科室考核要求的临床医技科室可以申请进入院级重点科室。满三年周期后,对考核合格的科室兑现奖励并推荐申报局级重点专科,考核不合格者取消重点科室资格,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六、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以往相关规定同时废止。
第五篇:科研成果鉴定
科研成果鉴定
目录
科技成果鉴定办法颁布
科技成果鉴定目的科技成果鉴定方式
科技成果鉴定范围
哪些科技成果不能参加组织鉴定
科技成果鉴定的内容
鉴定的程序
鉴定材料准备
科技成果鉴定办法科技成果鉴定办法颁布
科技成果鉴定目的科技成果鉴定方式
科技成果鉴定范围
哪些科技成果不能参加组织鉴定
科技成果鉴定的内容
鉴定的程序
鉴定材料准备
科技成果鉴定办法
展开科技成果鉴定办法颁布
为了加强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管理,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本办法,科研成果鉴定。
科技成果鉴定目的科技成果鉴定是评价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之一,它可以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多种方式得到评价和认可,从而推动科技成果的进步、推广和转化。
科技成果鉴定方式
会议鉴定:根据金融行业的特点目前全部采用的是会议鉴定。对鉴定项目进行现场考察、测试,经过讨论答辩后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具体要求如下:
会议鉴定的鉴定委员会由七至十五名同行专家组成了。聘请专家的要求是:专家必须学风严谨、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专家不能是成果完成人。各行申请鉴定项目必须有鉴定委员会推荐人员名单一份与鉴定材料同时报科技司。
函审鉴定(依照国家科技成果鉴定办法的规定进行),申请科技成果鉴定的项目应符合下列条件:
完成合同的约定或者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要求,项目已正式使用半年以上;
不存在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人员名次排列异议和权属方面的争议;
技术资料齐全,并符合有关标准和规范;
经科技部认定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结论报告,鉴定材料《科研成果鉴定》。
科技成果鉴定范围
列入国家和盛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以下简称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按照本 办法进行鉴定。科技计划内的基础性研究、软科学研究等其他科技成果的验收和评价方法,由国家科委另行规定。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环境和资源造成危害的项目,不受理鉴定申请。正在进行鉴定的,应当停止鉴定,已经通过鉴定的,应当撤消。
哪些科技成果不能参加组织鉴定
下列科技成果不组织鉴定科技
(一)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二)软科学研究成果;
(三)已申请专利的应用技术成果;
(四)已转让实施的应用技术成果;
(五)企业、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一般应用技术成果;
(六)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法定的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鉴定的内容
(一)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
(二)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
(三)应用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
(四)应用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推广的条件和前景;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鉴定结论不写明“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的,应退回重新鉴定, 予以补正。
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核,并签署具体意见。鉴定结论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及 时指出,并责成鉴定委员会或者检测机构、函审组改正。
经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由组织鉴定单位颁发《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鉴定的程序
审查各单位报来的项目材料(如果检查中出现问题,退回重报)如下:
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
科技成果鉴定证书(草稿)
项目研制报告
项目技术报告
用户报告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查新报告
测试大纲
将申报项目的审查结果报主管领导批准;
组织成立项目鉴定委员会,选择好鉴定的时间、地点,通知有关人员参加会议;
成立测试小组对项目进行测试并写出测试报告;
写出会议日程,组织召开科技成果鉴定会(开会前,要求申请单位写出鉴定意见草稿);
鉴定会上形成的鉴定意见必须写明“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
对鉴定会后报来的科技成果鉴定证书进行审查并签字盖章后,提交科技司。
鉴定材料准备
申报鉴定时交一份鉴定材料及电子版范本;
科技司批准后,准备好开会的材料。
鉴定会后,鉴定材料要归档。
科技成果鉴定办法
为了加强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管理,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本办法。
参考资料
1.科技成果鉴定——助启市场之门.2.科技成果鉴定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