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教兴国问答
一、如何加快科技发展:
国家:(1)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3)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5)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6)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中学生:树立科技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勤于实践,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动手能力。
二、如何优先发展教育
国家:(1)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3)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4)加大教育投入,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物质保障;
(5)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P102
中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终生学习意识P133,珍惜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P6
3三、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前两项之和)
国家:(1)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
(2)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3)加大教育、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
(4)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弘扬科学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重奖科学人才;
(5)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6)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广纳国际贤才。
中学生:(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2)履行公民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素质;
(3)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具体做法:拓宽思维,善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四、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1)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4)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是全社会创新智慧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中学生:(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勤奋学习,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
(3)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实践。
(4)积极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开拓视野;
(5)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持之以恒。
第二篇:浅论科教兴国
浅论科教兴国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就科教兴国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做出了重要部署。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分析世界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我国国情出发,为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把科教兴国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国家决定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朱鎔基总理郑重宣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并亲自主持召开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了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教育水平,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措施。在当今社会,教育和科技发展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按照著名的收益递减规律,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1/4(资本增长)。然而美国1948年至1984年实际增长数核算的结果,使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无独有偶,日本1952年至1961年的经济增长核算,同样发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是66.6%。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而我国只有30%左右。当今时代,教育将发挥以往时代从未有过的关键性作用。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作为传播和创造知识、信息的教育将对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担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也将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首要推动力。知识经济的兴起,表明综合国力的竞争进入了以科技和教育竞争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按照党的十五大的要求,教育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将我国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教育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全面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教育还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拔尖人才,在科技和经济的最前沿参与国际竞争。
加大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贡献力度,最根本的是要加大教育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的支持度。培养人才,既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教育的优势。有人说,“21世纪是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物化劳动减少,消耗的是人力资源,尤其是人的智力,活劳动增加,主要是人力资本与劳动者的结合;知识化的商品在市场上的存续期变短,知识创新成为更紧迫的事。人力资源素质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人力资源结构决定经济结构,人力资源优化决定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是综合国力之本。而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素质低下。总人口中,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只有0.3%,仅为美国的1/23,受过高等教育只有1.38%。企业职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达68%,全国7000万青年中高级工仅占3%,全国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9.81%的中小学生,投入长期不足,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人力资源开发成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瓶颈问题。当前,就我国来说,必须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切实增加投入;二是构建完善立体的、多元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和教育模式、创新体系;三是及时出台配套政策,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充满生机活力;四是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合理优化配置。
我认为要提高国民素质,达到科教兴国,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要加快专门人才培养。一是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培养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二是改革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和专业结构,加快急缺专门人才培养。三是深化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为学生提供参加多学科多层次受教育机会,增加市场竞争能力。
二、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国民经济培育新的生长点做出贡献。
一是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知识优势,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软科学和应用与开发研究,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科教兴省的生力军。二是从知识经济的特点和高教发展实际出发,选择一定的高科技项目,进行产业化,探索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路子。三是大力支持产学研结合,促进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积极鼓励支持各大企业在高等院校建立开发研究中心,在人才、智力、成果与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上,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多种模式。
三、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全面推进农科教、经科教结合
四、加强对劳动后备军的培养,不断提高现有劳动者的素质
五、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为中心,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信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宏大、最具有挑战性的产业,信息将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和竞争要素。
六、深化办学体制与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不断加大统筹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七、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教育内部管理体制
八、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现代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中国要想在世界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进行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势在必行。
F0203703 王力鹏 5020379076
第三篇:科教兴国论文
课程名称:
年级:
专业:
层次:
学号:
学生姓名:
(函授站):
年月
学习中心日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我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首位。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经济建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在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同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所作出的重大部署。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使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
应该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不但顺应了当时世界新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且切合我国国情,是我国追赶新经济浪潮,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这一战略还体现了党中央与国务院对“冷战”后国际局势演变的深刻分析。冷战后的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更为突出,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成为了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其核心是科技与经济,而关键在于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发展。在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高新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新经济逐渐兴起的背景下,各国在竞争中的成败得失归根到底将取决于自身在科技与教育领域的发展,且最终将决定新世纪各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正是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加速了现代化建设进程,才在随后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1世纪是富有挑战性的世纪。在世纪之交,我国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使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再次腾飞,站在世界科技强国之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的一项跨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
成部分。我们深入探索领会这一战略决策的理论内涵、运行机制和实践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理论,论述了劳动创造财富。他认为“科学是财富的最可靠的形式,既是财富的产物,又是财富的生产者”。“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另一种不需资本家花钱的生产力是科学力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种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本世纪20年代,英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创新而得以发展,创新是内在的因素,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外,从历史的经验分析,可以说,西方经济的周期性繁荣,取决于整个经济体系中对新技术的运用程度和应用的时机。
当人类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回顾20世纪的历程和眺望21世纪的前景时,就会越清醒的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无论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科教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进步的每一步都具有一种创造性,而且都是在竞争体系中运行的,没有一定科技文化素质,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很难参与这种运行活动。科技进步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专家。因为科技进步运行需要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生产。一个民族要振兴科技事业,首要条件是具有一流的杰出科学家队伍。这个队伍有一定的集团研究能力、有一种最佳的年龄结构、有一种稳定的代谢速度、有一个科学的专业构成,方能自立于科学之林,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科教兴国战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活动。这个活动涉及许多因素,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需要全民族、全社会的整体一致的行动。具体表现在要有以下几种有效行为:
一、政府的决心和有效组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政府的行为是起决定作用的。只有政府才有力量统一组织和调控,并且能保证长期、持久的实施。这样,政府的决心和行为有效性程度,决定这一战略实施效
果的大小。当然,也不能离开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状况,孤立的去讲政府行为的有效性。
二、社会各领域行动的协同一致
全社会行动的一致性是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的可靠保证。然而,作到统一和一致并不是容
易的事,因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力度和协调。首先是唤起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其次是各种社会改革的结合与协同。
三、实施关键性计划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事实上,现代高科技产品蕴含着人类空前丰富的知识和技术劳动,它将使决定重大国策的公式发生深刻变化。它告诉人们,在这场新的技术革命爆发的全球性技术争夺大战中,谁占据高科技这个制高点,谁就有效地掌握了认识今天和把握明天的钥匙,谁就赢得21世纪。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工程作为突破口和基础。
四、战胜各种困难和阻力
科教兴国战略是以理性、以艺术、以一定的投入和时间才能完成的伟业。
同时,它也要战胜许多困难和阻力。贫穷和落后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一大困难和一大特点。
五、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在世界科发展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实力明显落后。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只能采用“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有限战略。所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基础性研究要按照“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瞄准国家目标和世界科学前沿,重点攻关,力争在我国具有优势领域中有重大突破。
六、建立新型科技体制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兴科技体制。科技体制改革是一场解放科技生产力的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按市场规律来推进研究与开发,并为市场需要服务,使科技体制成为经济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这种改革必须符合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即发展的过程和动力机制。这样,就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统一起来。
七、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人才政策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既是科教兴国的基础,又是一个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应当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人才政策。
八、建立科学的科技投资体系
科技资金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科技投入的总体强度还比较弱,要根据国情建立全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这个体系由有效政策的吸引,有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作保证,真正实现既有政府投入,也有企业投入;有拨款,也有贷款;有资金直接投入,也有政策的间接投入;有国内资金,也有海外投入。通过各方面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
中华民族要崛起于东方,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怎么能不确立科教兴国的雄心壮志,怎么能不弘扬振兴科教的精神呢?有了这种民族之志,才能有用先进理论和科技知识武装起来的民族,才能有推动民族振兴的强大持久的动力。可以相信,有了全国人民大兴科教的创造性实践,科教的进步和发展、国家的兴旺和发达必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人民日报——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中山日报——科教兴国 矢志不移 ——盛永华谈科教兴国思想及实践 百度百科——科教兴国战略
第四篇:坚持科教兴国
坚持科教兴国
十八大会议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此外十八大报告还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作了深刻阐述。
胡锦涛总书记最早于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于十七大将其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它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截止目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带领中国人民更加科学、环保的方式发展经济,带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中国工农业取得了丰硕的成就。
纵观历史长河,一个国家的崛起总是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古代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的强国,有天国之称。再回顾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让中国人引以为豪,还有数学和其他领域的学术成就一直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当中国人使用纸达到几百年,西方国家才知道有纸这种东西。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古代中国人享受万国来朝的无上荣誉,周边小国年年进贡。这些都让中国人开始骄傲起来,总是以大国姿态处事。当西方国家陆续进入工业革命时,中国实际上已经不具备大国的科技水平和军事实力。可是,骄傲的中国人仍以大国自居,自称天朝物产丰富,无需与西方交流。当中国人还沉浸在大国的美梦中时,英国人用军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将无知的中国人从大国的美梦中惊醒,接下来
就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遭受了从未有过的屈辱。中国从此进入最艰难的岁月。而英国,先后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以其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战胜其他殖民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显而易见,国家的强大总是与科技水平直接挂钩,因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主要表现为军事实力的强大,而科技水平直接影响军事实力的大小。在这个热兵器时代,科学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在国家的竞争中,军事实力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尤其是在战争期间,科技水平的高低有时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率先研制出原子弹,首先就用来轰炸东京,让日本人彻底崩溃了,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科学技术的影响有多大就无须多作说明了。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建国之初,当有人问毛主席:美国有坦克,飞机,导弹,卫星,中国有什么能与之抗衡呢?当时毛主席手臂一挥:“我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确,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据统计,毛主席为抵抗强大的敌人,曾经进行国防动员,当时总共动员两亿民兵,当苏联总统赫鲁晓夫问毛主席有多少民兵时,毛主席回答:“一亿。”这让赫鲁晓夫吓一大跳,因为苏联在二战时,最多动员两千七百万民兵。(此数据由武汉大学军事教研室主任吴忠国教授提供)群众的力量在接下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得到了体现。在当时中国的科技领域几乎为空白的情况下,经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国就研制出原子弹,人造卫星。
现在,中国的实力正以飞快的速度增长,和美国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但是,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实力一定能赶上美国,甚至超过美国。届时,中国的周边问题就能一一得到解
决。比如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问题,还有台湾问题等等。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主席指出,要建立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应的军事实力。这间接表明了中国要收复台湾和其它被外国侵占的领土。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解决困难和问题,必须以巨大的理论勇气不懈地探究认识真理,以巨大的创新精神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军事方面,中国研制出歼20隐形战机,航母开始服役,日益壮大的军事力量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崛起的希望。虽然这让周边国家感到惧怕和不安,但是中国一直坚持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是绝不会用军事力量去破坏别国的领土完整的。但是面对越南,菲律宾等小国侵占中国南海岛屿,中国绝不能姑息。
除了军事方面,科学技术还应用在很多的领域。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科学技术留下痕迹。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无一不是高科技产品,可是,在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中,几乎都是国外的产品,尤其是一些性能极好的高端科技产品,比如电脑,手机,数码相机,汽车等等,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大多数都是外企设计,然后是中国制造。因此,许多产品上都有中国制造标记,却很少有商品上标记有中国创造这几个字。所以,发展创新科技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在党的十八大
报告中,胡锦涛主席指出要将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在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中,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创造。
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城市已经达到了这个要求,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村建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使中国最广大的群体进入小康社会。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没有技术指导,没有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导致了生产力非常低,农民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份,年份好,农民就可能获得丰收,年份不好,农民就会遭受巨大的财产损失,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可能达到小康水平。在我的家乡,这种现象非常明显,就说我的父母吧,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依然是用牛耕地,手工收割稻谷,生产效率极低,一年下来,他们辛勤耕作,最终也只能满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对于我们上学所需的高昂学费,他们只能到处去借。对于这样的农村家庭,要实现小康水平,就需要改变现在的生产模式,实行科技种田,引进现代化的耕作工具,平整土地,修筑水渠,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指导。这些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只有当科技水平提高了,科技产品的成本才会下降,价格才会随之下降,老百姓才有能力购买现代化设备耕种,当然这些也需要国家的扶持。总之,当最广大的人们群众实现了小康水平,中国也就基本建成了小康社会。
之前谈论的都是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要实现科技水平的进步,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教育,教育是科技发展的根基,科技的进步其实是人类发现真理的过程,将真理应用到生产中,就成为了科技产品,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伴随着知识的更新。当今世界,各
国都大力发展教育,用来培养人才,培养科技精英,从教育的角度看,这其实是让人们最大限度的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就是为了扫除文盲,让所有人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现在各大高校都提倡学术交流,甚至和外国的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就是为了促进知识的发展与创新,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以便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作为大学生,我们须明确,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大学生党员,怎样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呢?我认为除了思想表现好不好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专业学习成绩突不突出。大学生活是短暂和美丽的。我们不应虚度如此黄金岁月,不能让大学过得碌碌无为而遗憾一生。我们要明确自己读大学的目标,明确对自己的定位,明确要培养哪方面的能力,明确要怎样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明确学习的计划步骤,明确自己对比的人群等等,逐项明确以后,并付诸行动中,才能使自己经过四年后有所得,有所长。我们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大学生党员又是共产党员群体中的高素质、高文化、最年轻、最活跃的部分,我们的职业定位就是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的职业责任就是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将来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坚持科教兴国,中国的发展才会具有生机与活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才有可能处于有利地位;坚持科教兴国,中国的实力才会不断增加,面对复杂的南海问题,中国才有足够的把握将问题解决;坚持科教兴国,中国才能实现完全统一,中华儿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篇: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中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中央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又进一步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
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有营养价值;易吸收
2、有较好的色、香、味和外观形状;
3、无毒、无害,无防腐剂符合食品卫生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