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十一五”规划建议 深刻领会以科技促发展(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17:1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读“十一五”规划建议 深刻领会以科技促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读“十一五”规划建议 深刻领会以科技促发展》。

第一篇:重读“十一五”规划建议 深刻领会以科技促发展

摘 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历史性地将科技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以科技促发展是历史的宝贵经验,以科技促发展是当前与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以科技促发展必然要求科技事业率先发展,以科技促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这四部分进行论述,结合历史与现实,力图对“十一五”规划建议精神有更加全面、深刻、科学、合理的认识。

关键词 十六届五中全会 “十一五”规划 科技创新 经济社会 创新型国家

中图分类号 F123.393文献标识码 A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至今快有一年的时间了。今天重读“十一五”规划建议,并进一步结合历史与现实,对全面、深刻、科学、合理的认识科技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必要且有意义。以科技促发展是历史的宝贵经验

1.1 以科技促发展是从中国近现代史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回顾历史,科技曾让我们引以自豪,也给了我们沉重教训。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在其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对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程度以及对世界发展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曾经是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步入近代以后中国却衰落了,近代中国的衰败有其深层复杂原因,但科技落后无疑是重要根源。在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局下,谈科技、重科技已然成为当时国人不得不面对的艰巨任务。故而,后来的康梁维新运动、孙中山民主革命运动、五四青年运动无一不把高举科技大旗视为救亡图存的重要纲领。

1.2 以科技促发展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得出的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科技立国,经过卓越努力后初步建立了国家工业体系。然而,文革的到来却使科技与人才一度被冷落、打击,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文革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拨乱反正,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执政路线,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经过三届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如今中国国民经济长足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提高,中国再次受到国际社会的瞩目。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的,眼光是高瞻远瞩的。

1.3 以科技促发展是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例,无一不是建立在民主、科学与法治的三足架构之上,科技恰是其核心。重视科技,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这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得出的共同经验。二战后的德国与日本,能够在短期内从战争废墟中一跃成为强大经济实体,科技居功至伟。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将发展科技视为赶超发达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以邻邦印度为例,多年来致力于发展科技,尤其是信息高科技,已赢得“东方硅谷”的美誉。这也是西方媒体所称印度在日后赶超中国的核心资本所在。以科技促发展是当前与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2.1 调整科技发展战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制约因素

开放后20多年的持续稳定发展,无论从总量还是从规模看,都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正如《建议》所说,我们“已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然而,冷静分析,我们会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还相当严峻,以往成就的取得主要还是依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的。当前经济的发展并不能掩盖技术支撑乏力的问题,关键科技、核心科技不足已成为今后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为此,必须调整科技发展的战略,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和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打破一些发达国家对华遏制的重要手段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但是也要清醒的看到,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对中国的崛起

设置种种障碍,科技制约已经成为对华遏制的重要手段。比如,在涉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技术出口和产品出口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双重标准和严格控制。打破遏制的根本途经,就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的发展。为此,就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不受制于人。

2.3 科技进步是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关键环节

当前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战略期,也是一个调整期。《建议》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社会转型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就难以突破发展瓶颈,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整体升级,更难以实现小康大业和现代化目标。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根本途经,就是要通过提升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此,就要全民动员,大力发展科技。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改善科技运转市场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4 科技发展决定国家今后目标的实现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届领导集体就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十一五”规划目标中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众所周知,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和科技进步三大要素的支撑,而未来深刻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无疑正是科技进步不足。最近,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就建设创新型国家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要实现在2020年翻两番的目标,科技进步贡献率必须由当前的39%提高到60%。换言之,若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科技创新为核心内容的自主创新作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真正使科技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3 以科技促发展必然要求科技事业率先发展

3.1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统一指导和科学规划

科技工作是一项前沿性和长期性的工作,搞好科技工作必须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科学规划。根据《建议》精神,2006年2月份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就国家在今后15年内的科技发展工作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要求,这必将对推动今后科技工作的发展发挥深远影响。今年上半年,中央、省、市各级又先后召开了科技工作大会,对科技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各部门应当统一思想,强化认识,根据中央精神,对科学发展工作进行统筹部署、科学规划,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确定科技工作的重点领域、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重要政策措施等重大内容。在实践中,要坚持政府办科技,但要坚决制止见利忘义的目光短视行为和搞盲目工程的浮夸行为。

3.2 科技部门要转变观念,增强能力,完善科技服务新体系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科技部门任重道远,在工作中要广开思路,多措并举,从转变观念入手,切实提高自身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推动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与培训,加强重大问题的前瞻性调查研究,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开拓思维,集思广益,制定、健全相关政策措施,提高宏观管理和协调能力。要突出重点,立足当前,在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和科技奖励、科技引导示范发挥应有作用。要贴近实际,强化服务,抓好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技术项目和人才引进、科技招商引资、科技综合信息服务、科技培训和咨询。要发挥功能,加强引导,不断壮大科普员、科普志愿者队伍,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到第一线创新创业,鼓励他们与农民和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进行各类技

术服务,吸引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参与生产全过程,要以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为依托,整合和集成农业、林业、工业、水利、科技、营销等部门的技术服务力量,形成利益共享的网络式新型科技服务体系。

3.3 全民动员,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形成科技创新的新局面

《建议》中提出的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当说这是对党委政府部门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全体人民发出的号召。实践证明,只有全民动员搞科技,才能真正形成科技创新的新局面。《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12日文章指出,“十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约4 90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两倍多,年均增速为17.4%,可是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不足20%,我国八成科技成果在“睡大觉”!深思其中原由,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长期依赖政府支持、坚持行政主导,全民办科技力量不足、科技远离民众是其重要原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使命,更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光荣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以党委政府部门为指导,更要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科技创新的灵感来源于基层,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自民众,科技成果的检验要靠民众,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也要靠民众。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以科技促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十一五”规划建议意义深远,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众多的启示,然而最为根本的就是深刻领会《建议》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用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

4.1 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科技立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宝贵经验。当前,着眼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节点和国内外政治形势大局,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发展观至关重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立足现实、着眼大局,切实贯彻以科技促发展的战略方针,重视科技人才,加大科技投资力度,注重科技研制开发,规范科技市场行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充分认识到科技是生产力的要素,也是政治制度的有力推动要素。科技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推进政治制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但科技的发展要以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舍此百无一益。

4.2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执政观

实现社会经济转型、小康大业和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执政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十一五规划建议再一次指出,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次,要树立科学的执政观。科学执政,就是要有科学的执政思维理念、科学的政府机构配备设置、科学的管理技术手段。在工作中,要积极探索干部政绩考核的新方法,要将发展科技的情况列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则是基本内容。其中,科学执政是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基础。结语

总之,“十一五”规划建议是一个具有深远指导性意义的纲要,在建议中科技被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放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科技将发挥着一种深层次、根本性的作用。因此,要实现“十一五”规划、小康大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就必须高举科技的伟大旗帜,让科技成为一种执政理念、工作信念和生活观念,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二篇: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

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

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而推行的一项科技活动,是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全省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认真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黔战略,按照国家《社会发展科技纲要》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要求,结合贵州实际,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集中力量解决以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地方病防治、控制人口、环境保护与治理、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等为重点的一批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的。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我省共安排社会发展科技项目359 项,实际投入资金3.09亿元,其中科技投入达5161.22万元,实现新增产值2.76亿元,利税1.70亿元。通过项目的实施,推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省的全面实施。

(一)资源与环境领域

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更为得力。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环保产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主要水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废水基本得到处理。

1、生态环境方面。针对我省突出的喀斯特石漠化问题,参与编制了国家“西南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科技规划”,实施完成国家重大攻关“喀斯特(岩溶)高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和“山区退耕还林(草)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开展了喀斯特山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的科技支撑与研究示范及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50公里喀斯特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形成了“喀斯特石漠化高原峡谷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与技术体系,为我省喀斯特生态重建与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模式与示范。

2、环境保护方面。完成了“贵州东伟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楚天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实施膜生物污水处理设备研究开发,喀斯特环境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维护、监测评价与„3S‟系统集成和中小城镇污水处理新技术的研究,提升了我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能力。

3、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重点突出了优势特色资源的开发,注重资源的高效、深度开发利用,通过实施主要速生阔叶树种培育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主要经济林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技术和人工速生丰产林木材材性及高效利用研究,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出了示范。

4、减灾防灾方面。建立了气象现代化防灾减灾指挥平台,重点开展空中水资源开发、人工防雹、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和临近预警、地区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喀斯特地区滑坡灾害发生机理及其安全预警可视化系统研究、旱涝和低温等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等工作,为农业及公众气象信息服务、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开展以城镇防洪工程、病险水库治理为重点的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防灾减灾应用技术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气象、水文、重点大中型水库等检测预报系统。

(二)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领域

人口与健康方面,我省已建立较完整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为完成全省人口控制提供了较好的技术保证,医学卫生科学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我省医学学科科研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科研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围绕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地方病开展病因、诊断、防治技术的难题攻关,特别是加强对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地砷病等重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学科优势进一步突出,科技进步,推动了我省诊断、治疗、预防、保健水平有较大提高。“十五”期间共安排医药卫生攻关项目61项,资助经费685万元,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研究人员,其中晋升高级职称的有28人,中级职称的有34人;博士10名、硕士60名。

(三)城镇化发展与交通建设领域

主要开展了贵州城镇化水平预测及中小城镇污水处理新技术研究,指导城镇建设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

“十五”以来,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社会发展科技经费严重不足,有突破性成果较少,技术支撑、储备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较低;二是生态退化严重, 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三是科研开发平台建设跟不上,实验条件较差;四是高层次人才较缺乏,科技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时期,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人口与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防灾减灾、社会安全保障、人居环境建设、社会服务等领域,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突破,以解决我省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为目标(中药产业另有专题规划),把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集成和产业化作为工作重点,全面提高我省社会发展科技的整体水平。

二、“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科技发展方针, 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供科技支撑和试验示范,全面推进我省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研究解决全省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社会发展科技能力及总体水平的提高,使我省在开展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和活动中处于西部省区中等水平。

1、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证我省经济和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科学技术要努力为控制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和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技术支持,努力推动环保产业不断上规模、技术上水平。

??到2010年,全省主要水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长江、珠江等主要江河湖水环境达到优于地面水三级标准,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控制。

??到2010年,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0%;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达标率80%以上;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达到4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到2010年,使我省主要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机动车辆排放有害气体总量基本保持在“十五”期末的水平。

为此,“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开发一批关键技术、工艺及设备,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具体包括:污染控制、污水资源化和水资源保护技术。重点研究高浓度有机毒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及工艺,有机废水资源化、能源化的有关技术;高效、低耗城市污水处理和低成本回用技术,以及快速简便洁水、节能净水技术;饮用水源保护污染防治示范技术。

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能、节水的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将现有的生产末端治理为主逐步转变为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

烟气脱硫技术。重点研究适合我国国情、脱硫达到排放标准,单位脱硫处理费用适中的燃料及烟气脱硫技术。

固体废物和有害废物处理技术和资源化技术。重点研究城市垃圾的收集运输、集中处理和有效利用技术及其关键设备。

围绕重点污染河流、湖泊治理示范工程,研究开发河流截污、流控、充氧曝气技术以及大型水生物净化工艺。

2、生态治理

到2010年,基本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科技体系。为两江生态屏障建设提供配套技术,实现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得到基本治理,力争在岩溶水防治与利用技术方面有明显突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符全省情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体系与保障体系,为有效遏制生态和环境质量恶化提供科技支撑;建成较完整的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提出小康社会贵州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关系及对策。突破主要高能耗、高物耗和污染大的重点行业所需的先进清洁生产技术,为重点行业和典型城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及示范提供科技支撑。建成一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示范区,基本具备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

??科技在生态建设中取得明显突破,初步建立符合贵州省省情的脆弱生态防治研究的理论框架;基本建成适合本省省情的环境科技发展体系,保证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探索构建起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不同等级石漠化生态类型综合防治技术与模式,为初步建成“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供科技支撑体系,治理区、示范区植被覆盖率提高25-30%,平均土地壤侵蚀模数下降50-60%,喀斯特石漠化面积下降15-20%,生态环境趋于良好。形成1-2个中度以上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水、土、能源、矿产、旅游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有新的提高,芭蕉芋燃料乙醇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开展水土流失防治、水质保护技术及应急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环境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自动连续动态监测、生物多样性、生态脆弱区保护和重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推进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

3、人口健康

到2010年,初步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初步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带来的制约和压力,力争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力争在一些重要疾病的防治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努力提高全省疾病防治技术水平,预防、诊断、治疗重大、多发病,促进人民身心健康,使一些重要疾病在客观层面得到有效控制,降低重点疾病发病率,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和生活质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计划生育新技术,不断提高我省计划生育科技水平,切实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为优生优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服务。

??加强对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心脑肺血管病、肿病、病毒性肝炎、糖尿病、艾滋病、遗传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识别诊断和综合防治研究;重大传染病与气象条件的形成及机理研究。

??加强老年、妇女、儿童的疾病研究。开展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研究,老年健康保健措施;围产期各高危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防治技术研究;危害婴幼儿和儿童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研究;

??开展控制重大传染病,加强地方性氟(砷)中毒综合防治研究。寻求控制传染病、重点研究和解决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防治的关键技术;

??节育技术和新型避孕药物及技术研究。完善和改进现有避孕、节育技术,重点加强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开展可逆性男女性绝育术新技术研究。有选择地开展辅助生育技术研究;

??生殖健康的流行病学和优生优育研究。针对我省遗传性疾病发病状况,开展人类遗传资源调查和遗传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技术研究;研究常见染色体病的产前筛检、诊断方法与技术,减少出生缺陷。

4、城镇建设

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步伐,以推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我省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新型建筑结构、新型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应用、节能省地型建筑设计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加强城镇化科学规划,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具体体现在:

??探索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合理向城镇流动和转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开展城镇建设布局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方向的城市建设适用技术,加强小城镇住宅建造技术与新型建材的创新研究;研究高效、低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城市综合环境治理技术。5.防灾减灾

基本建成符合防灾减灾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综合气象观测、天气预报预警、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评估与开发利用、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与应对、石漠化与气候变化关系、气象服务、气象综合保障与应急服务等重点领域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适用技术的突破。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根据我省社会发展的目标及需求,针对影响社会发展的科技瓶颈,在资源与环境、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城镇化发展与交通建设、防灾减灾、循环经济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攻关,集成技术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一)重点领域

1、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

2、民族药业;

3、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4、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

5、建筑与城镇化;

(二)主要任务

1、人口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

针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性别失衡及老龄化带来的相关问题,开展生殖健康、出生缺陷等问题的高危因素进行干预技术和干预模式研究,建立和完善相应科技共享支撑平台。

针对我省主要传染病、地方病、职业危害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在预防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基础、临床、防治等方面进行创新技术研究。

2、不同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类型综合防治技术模式

围绕综合治理与生态系统重建的科技问题,重点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石漠化综合防治、高效生态产业关键配套技术、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等方面形成核心技术。针对喀斯特不同生态类型区石漠化,加快建设和完善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知识体系与技术体系,形成产业化应用体系和综合监测评价体系,开展生态林经营管理技术和商品林培育技术的研究,推动以毕节试验区、清镇示范区等为代表的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经济区试验示范。

3、生物资源的保护、综合利用与开发

加强生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重点开展生物种质资源与生物资源量的监测与评价、生物质能资源的品种选育与高效丰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信息系统建设。

4、新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

促进常规能源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开展煤炭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新能源,发展新的节能技术。重点研究:

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重点开展煤炭中有害元素(硫、汞、砷等)的赋存状态及脱除技术、煤系固体废弃物(粉煤灰、煤矸石等)资源化技术、煤层气勘探和抽采及高效利用技术等研究;加强煤气化羰基合成、煤液化等煤化工关键技术攻关,开发煤化工新产品。推动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及产业化。

生物质能源:对贵州生物质能源资源进行调查,掌握小油桐、芭蕉芋、油桐等生物质能源的分布、储量、适应性及主要经济性状;研究气候变化对生物质能源的影响;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综合集成实用配套的丰产栽培技术。重点开展小油桐提纯、转化和芭蕉芋酒精发酵的工艺及应用研究,研发生产废料综合利用技术。为生物质能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推广:围绕原材料生产、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开展相应的节能降耗技术的集成研发,降低单位GDP的能耗指标。

围绕农村小水电和农村能源开发,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沼气技术的开发利用,加强促进沼气建设。

5、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

针对我省气象、地质、旱涝、病虫等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重点是加强以洪涝与干旱灾害、地质灾害等为主的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建立我省重大自然灾害预报、预警、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及快速响应机制,加强防灾减灾的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以满足社会公共安全的需求。

6、资源勘探与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重点开展优势资源的勘测技术及矿床定位预测技术研究;低品位矿采选冶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矿石伴生有用元素提取的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及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的研发,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重点开展磷石膏、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加强大气污染防控技术、主要库区、湖泊、河流及水源地环境污染物总量削减控制和环境质量监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废物的污染控制配套技术、水环境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污水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技术,改善城镇的环境卫生质量,为创建文明卫生的人居环境提供科技支撑。

7、循环经济与清洁发展技术

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基地、工业园区、中心城市和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制药业等为重点,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逐步推进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8、提高城镇化发展和科技支撑力度

依托科技加强我省城乡一体化、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城镇管理信息化、城镇人居环境优美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升我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9、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围绕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重点目标,重点建设资源环境、医药、计生等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共享机制,完善服务体系。10.农林水利业方面

水利方面:针对水利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重大措施,以解决我省工程性缺水为主要突破,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推广农村节水灌溉、水土保持治理等应用技术,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

11、科技强警

“十一五”期间,根据维护稳定、打击犯罪、反恐防恐等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重大需求,以提高我省执法部门的综合作战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最终目标,力争在三到五年时间里,构建公安信息指挥作战平台;建立毒品犯罪相关数据库,完善吸毒人员生物样本毒品检测标准方法和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在解决当前制约我省执法部门战斗力的一些重大与急迫的技术“瓶颈”问题方面取得突破。争取进入国家科技强警示范城市行列,通过综合示范,大幅度地提高我省执法部门维护国家安全、驾驭社会治安、处置突发事件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与协调,形成合力,推动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切实加强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领导,要落实专门的机构和资金,加大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制定各地方的社会发展科技计划,使其真正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行动,保障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与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发展。

(二)增加社会发展科技经费投入。目前,我省社会发展科技经费,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顺利开展。为了确保本规划的贯彻实施,“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应大幅度增加用于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同时吸引社会民间融资和引进外资的多元化社会发展科技投入保障体系。

(三)大力加强社会发展科技能力建设。目前我省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数量虽不少,但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高等院校也无社会发展相关学科的博士培养点,因此必须抓紧培养、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其次,应在我省选定的社会发展科技重点领域中,再优化2-3个领域,重点建设医药产业、环境资源工程研究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相关科技产业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相关产业方面的项目,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推动产学研结合,加速成果的产业化;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基地等措施,促进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技术标准、专利、人才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中药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引技、引智和引资工作。重点是精心组织好一批重大项目的申请,积极争取国内外科技专家和有关资金渠道的支持,促进我省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的国内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篇: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速发展,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作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充分认识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部署,研究制定黄冈“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对于合理部署科技力量,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一)黄冈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

“十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科教兴市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落实,形成了一个重视科技、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热潮。随着一系列推进科教兴市,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出台与实施,科技工作的宏观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创新越来越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事业稳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2万人,较2000年增长8.8%;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2万人;全市拥有研究开发机构160多个;全市R&D(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达到1.8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20%;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20多家。“十五”期间,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增强了信息服务能力;部分科研仪器配备得到了更新改造,科研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03年,全市专利批准数170余项,比2000年增长118.9%;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84亿元,比2000年增长8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以及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2003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方面,培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快了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转变;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比2000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工业方面,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增强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全市工业企业近30%的生产设备实现了微电脑控制,半数以上的企业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7.8%,比1995年提高4.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9%,比2000年增加12.9个百分点,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增强。

虽然“十五”我市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大,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不多,经济竞争能力不够强。二是行业技术发展不平衡,多数企业装备水平、工艺技术还比较落后。三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激励和引导技术创新的政策不配套,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五是研究开发投入不足,R&D经费占GDp的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科技发展不够,“科技瓶颈”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黄冈科技“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纪之交,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人类正加速步入一个崭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我国也即将进入由创新主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充分估量科技经济发展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影响,迎接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经济由卖方市场进一步向买方市场转变,社会科技需求将更加旺盛,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市科技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成为党和政府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科教兴市战略成为黄冈发展的第一战略;国际、国内新一轮产业转移为湖北乃至黄冈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发展途径。这些都为“十一五”湖北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界新技术革命势不可挡,我市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压力;国内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黄冈作为革命老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形势十分紧迫,产业技术和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将严重制约黄冈经济的发展。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切实增强加快黄冈科技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发展观、市场观、特色观,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办法,加快科技快速发展,推进我市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二、黄冈“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跨越式发展原则。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超常规发展的思想,选择若干具有自身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重要技术领域,赶超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以技术跨越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坚持指导性计划与指令性计划相结合,通过政策导向与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地推进科技产业化。

3.突出特色原则。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在加快推进我市科技进步进程中,要坚持立足黄冈的科技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形成若干新兴支柱产业为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形成具有黄冈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企业群,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科技经济协调发展。

4.加强“集成”原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放眼全国和世界,在资源配置上加强集成;要积极加强政府部门的集成,发挥科技主管部门“前线指挥部”的作用,统筹协调,实现各部门的合作联动,致力形成推进技术创新的合力。

5.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强调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把引进和利用国外省外技术、资本、人才作为加速黄冈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产品。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黄冈经济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竞争力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全省高市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8.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年增长20%;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省的新兴支柱产业。

--主要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工业化国家9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和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大新产品;工业信息化水平、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主要农作物实现一次品种更新换代,农产品质量显著改善,竞争力明显增强;单位面积的产出逐年递增,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15和20个百分点;乡镇企业装备、工艺、产品的科技含量,劳动者素质及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学家和企业家队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6万人;科研基地和企业科研机构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市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财政对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2.0%,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总体部署

黄冈市“十一五”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是:围绕一条主线,实施三大工程,强化五项措施。

围绕一条主线:即紧紧围绕“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条主线。一方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

>实施三大工程:即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企业技术进步工程和科技兴农工程。

强化五项措施:即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突出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科技对外开放;注重加强战略研究与总体规划。

三、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积极培育黄冈第一经济增长点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对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实现振兴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三大领域为重点,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着力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

(一)优先发展三大领域

1.光电子信息

重点发展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及设备、工业激光设备、激光医疗设备、光纤传感器、光电测量仪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其产品,积极发展各种计算机软件。开发光纤、光缆、光纤预制棒、宽带光缆、高频电缆、光电器件及光电仪表、激光防伪、CD-ROM存储设备、多媒体教育软件、CAD/CAM软件、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光盘及光盘机、IC卡及其相关产品。加强新型激光器、GpS、GIS系统、新型光纤传感器件、光电材料的研究开发。

2.生物技术及新医药

全面实施“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重点发展新型中药、生物工程药物及新制剂、新型功能食品、医药新制剂和以生物农药、转基因动植物为重点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产品、预防性疫苗、诊断试剂、新型抗病毒、维生素、氨基酸合成药、Bt生物农药和植物农药新产品,新型高效酶制剂,加强转基因动植物的研究开发。

3.新材料

重点发展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开发可降解农膜母料和农用新材料、电子专用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及体内植入物、稀土材料、复合金属材料制备工艺及成套设备、油田化学品、工程塑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和通用塑料高性能化、高性能涂料、高性能密封材料及制品、超细粉体材料、特种增强材料及制品、新型防水建筑材料等。

(二)重点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

1.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十一五”期间,每年选择10项左右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项目,集中资源,重点组织实施,使重大项目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争取国家各部门对我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争取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各类专项计划;技改计划和火炬计划对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2.按照“抓大促小”的原则,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实施大公司战略和品牌战略。积极推动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十五”期间,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30个左右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使它们成为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可观的骨干企业。以培育知名品牌为核心,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推动一批在全国有技术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

在抓好大企业的同时,积极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创造条件。广纳人才,广筹资金,采取优惠的政策,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形成一大批机制灵活、管理规范、市场适应性强、具有竞争活力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活跃创新氛围,提供后备项目,培养和锻炼大批企业家和技术创新人才,积累人力资本。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步伐

按照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提高水平、办出特色的总要求,加快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要将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示范园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着重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建设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增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孵化”功能。二是抓好标志性高新技术产业园,在园内形成产业特色和优势。三是重点创建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企业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各区每年滚动实施5个产学研合作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着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

光电子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核心技术之一,光电子信息产业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举全市之力,集全国之力,借世界之力。,以开放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抓大与促小相结合,实现集约型、跨越式的发展。重点发展四大产品群。

&n

bsp;发展四大光电子信息产品群,即发展以光纤光缆、光通信器件、光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系统及设备为主体的信息光电子产品群;以工业激光、医疗激光、光学元器件为主体的能量光电子产品群;以光纤传感、光存储、光显示、光输入为主体的应用光电子产品群;以应用软件、电子商务软件为主体的软件产品群。

(四)全面推进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

21世纪是更加注重生命质量的世纪,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将是国际竞争最激烈、也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要集成优势,特色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以促进和带动全市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为目标,全面贯彻“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

实施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要以“高水平、高速度、高效益”为基本思路,以重大项目为纽带,集成推进;以基地为依托,点面结合;以培育持续创新能力为根本手段,开放式发展,形成外引内联,共同推进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的良好局面。

要以中药现代化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结合,重点加强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和中药新剂型的研制,形成一批优质中药品种;以生物工程产品为新增长点,大力发展自主产权的产品,重点研制生物工程药物和生物制剂,着力抓好现有优势产品的创新与产业化,大力推进保健食品规模化、集群式发展;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原料药及化学合成药工业,继续抓好现有优势原料药的产品创新,重点研制化学龄前新药和开发药物新剂型,保持和壮大我省原料药及化学合成药的优势地位;积极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重点加强动植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加大农业生物制剂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继续抓好设施农业的配套开发,进一步发展绿色食品。

努力实现四大目标:一是全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其中,新医药产业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7亿元和4亿元,产业实力显著增强;二是培育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形成1-2个年产值过10亿、10个以上过1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三是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农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和良好运行机制,整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形成以武穴为龙头,辐射和带动全市各县市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实施企业技术进步工程,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是“十一五”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要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从工艺装备、产品开发到企业信息化各个环节,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抓紧落实。

(一)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提高企业工艺及装备水平

要加大力度,加快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特别是机械、冶金、纺织、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设备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带动传统工业全面升级。

机械工业重点抓好高精密度数控技术、精密成型技术、特种铸造技术、高等级输配电配套技术和CAD、CIMS技术等的应用。冶金行业重点加强高效选矿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连铸技术、特种耐火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等的应用。

纺织行业重点加强无梭织机、清梳联、精梳、自动络筒、OE纺服装、服装设计CAD以及化纤直接纺、连续纺和服装后整理新技术等的应用。建材行业重点抓好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深加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加快水泥超细磨技术、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化工行业要围绕石油化工、盐化工、磷化工三大化工行业产品的深加工,重点应用膜分离、超滤等先进分离技术、先进催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1.针对影响全市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实施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科技计划。力争在下列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虚拟制造、快速原形、模糊控制、数控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

--模具钢、冷轧钢生产技术,提高合金钢洁度和精度的技术;

--纤维混纺、交织一步法染整、棉毛织物高档印染后整理,化纤仿真织物印染后整理技术;提高麻纺质量的苎麻品种改良、脱胶、纺织及印染整理技术;

--石墨、石膏、膨润土、石英、磷资源等非金属矿的深加工新技术;

--农药复配及农药新制剂技术,有机原料清洁生产技术。

2.加强“两高”(高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新产品开发,着力培育名牌产品。重点开发下列产品:

&nb

sp;--电动汽车、新型散装粮食运输车、双燃料汽车以及发动机电控系统、汽车发动机自动导航装置、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安全气囊、制动防抱死系统、特种车桥、汽车空调、轿车气门、汽车灯具、汽车密封件、动力转向器等汽车零部件新产品和汽车性能检测设备;

--轿车用先进钢板系列产品、冷轧硅钢片系列产品。

--复合超细纤维、功能化纤维、高强力机织土工布、精毛纺面料、高档化纤面料。

--新型节能、高强、轻质、保温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特种陶瓷、特种玻璃材料。

--新型表面活性剂、高效催化剂、涂料、染料中间体、高效低毒安全新农药等精细化工新产品。

(三)以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大幅提升传统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制造业,是社会生产力持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保障,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和实现工业化的主力军,是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基石。制造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培育后发优势、提升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黄冈是全国革命老区,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必须以信息化为根本手段,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是“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实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专项计划”,以支柱产业,尤其是汽车产业为重点,以迅速提升制造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为目标,逐步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系统,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制造自动化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快黄冈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1.加强制造业各行业适用的CAD/CIMS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推进制造业设计的信息化,力争5年内使全省制造业的CAD技术应用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推进并行设计技术在各行业的开发与应用,力争CIMS在制造业重点骨干企业的应用率达到50%左右。

2.推广应用机械、制药、纺织、冶金、化工等行业生产过程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骨干企业生产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广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3.加强电子商务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加强网络建设与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企业上网,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尽快建立自己的局域网,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促进企业商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

五、实施科技兴农工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是振兴农业的唯一出路。“十一五”期间,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服务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农民收入,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一)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新型设施农业与农业工程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加工新技术等五大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四优(优质稻米、优质三元猪、优质油菜、优质水果)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继续健全和完善以县市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村为基础的专群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对全市乡镇农技人员实行“农技推广服务资格证”和“上岗证”双证管理制度。

(二)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1.着眼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前瞻性,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努力争取在农业高新技术上取得突破性成果。重点抓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的保鲜、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主要抓好转基因作物新品种选育,粮棉油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林、果、特、花卉脱毒种苗选育及快繁技术,基因工程生产动物蛋白,动物重大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等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农产品加工保鲜新技术和食品新产品研究开发,注重农作物病虫测报防治专家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信息系统、畜禽规模化饲养管理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

2.加强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突出区域重点,建立、完善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示范、带动、辐射、推广高产、高效种养技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

(三)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市场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黄冈是我省农业大市,农业发展事关大局。“十一五”期间要以特色为基储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形成产业链为核心、企业加基地加农户

第四篇: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速发展,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作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充分认识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部署,研究制定黄冈“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对于合理部署科技力量,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一)黄冈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

“十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科教兴市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落实,形成了一个重视科技、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热潮。随着一系列推进科教兴市,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出台与实施,科技工作的宏观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创新越来越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事业稳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XX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2万人,较XX年增长8.8%;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2万人;全市拥有研究开发机构160多个;全市r&d(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达到1.8亿元,比XX年增长了120%;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20多家。“十五”期间,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增强了信息服务能力;部分科研仪器配备得到了更新改造,科研条件得到较大改善。XX年,全市专利批准数170余项,比XX年增长118.9%;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84亿元,比XX年增长8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以及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XX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方面,培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快了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转变;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比XX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工业方面,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增强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全市工业企业近30%的生产设备实现了微电脑控制,半数以上的企业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7.8%,比1995年提高4.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9%,比XX年增加12.9个百分点,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增强。

虽然“十五”我市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大,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不多,经济竞争能力不够强。二是行业技术发展不平衡,多数企业装备水平、工艺技术还比较落后。三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激励和引导技术创新的政策不配套,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五是研究开发投入不足,r&d经费占gdp的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科技发展不够,“科技瓶颈”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黄冈科技“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纪之交,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人类正加速步入一个崭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我国也即将进入由创新主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充分估量科技经济发展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影响,迎接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经济由卖方市场进一步向买方市场转变,社会科技需求将更加旺盛,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市科技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成为党和政府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科教兴市战略成为黄冈发展的第一战略;国际、国内新一轮产业转移为湖北乃至黄冈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发展途径。这些都为“十一五”湖北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界新技术革命势不可挡,我市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压力;国内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黄冈作为革命老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形势十分紧迫,产业技术和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将严重制约黄冈经济的发展。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切实增强加快黄冈科技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发展观、市场观、特色观,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办法,加快科技快速发展,推进我市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二、黄冈“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跨越式发展原则。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超常规发展的思想,选择若干具有自身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重要技术领域,赶超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以技术跨越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坚持指导性计划与指令性计划相结合,通过政策导向与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地推进科技产业化。

3.突出特色原则。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在加快推进我市科技进步进程中,要坚持立足黄冈的科技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形成若干新兴支柱产业为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形成具有黄冈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企业群,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科技经济协调发展。

4.加强“集成”原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放眼全国和世界,在资源配置上加强集成;要积极加强政府部门的集成,发挥科技主管部门“前线指挥部”的作用,统筹协调,实现各部门的合作联动,致力形成推进技术创新的合力。

5.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强调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把引进和利用国外省外技术、资本、人才作为加速黄冈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产品。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黄冈经济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竞争力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全省高市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8.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年增长20%;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省的新兴支柱产业。

--主要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工业化国家9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和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大新产品;工业信息化水平、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主要农作物实现一次品种更新换代,农产品质量显著改善,竞争力明显增强;单位面积的产出逐年递增,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15和20个百分点;乡镇企业装备、工艺、产品的科技含量,劳动者素质及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学家和企业家队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6万人;科研基地和企业科研机构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市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财政对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2.0%,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总体部署

黄冈市“十一五”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是:围绕一条主线,实施三大工程,强化五项措施。

围绕一条主线:即紧紧围绕“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条主线。一方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

实施三大工程:即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企业技术进步工程和科技兴农工程。

强化五项措施:即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突出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科技对外开放;注重加强战略研究与总体规划。

三、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积极培育黄冈第一经济增长点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对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实现振兴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三大领域为重点,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着力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

(一)优先发展三大领域

1.光电子信息

重点发展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及设备、工业激光设备、激光医疗设备、光纤传感器、光电测量仪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其产品,积极发展各种计算机软件。开发光纤、光缆、光纤预制棒、宽带光缆、高频电缆、光电器件及光电仪表、激光防伪、cd-rom存储设备、多媒体教育软件、cad/cam软件、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光盘及光盘机、ic卡及其相关产品。加强新型激光器、gps、gis系统、新型光纤传感器件、光电材料的研究开发。

2.生物技术及新医药

全面实施“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重点发展新型中药、生物工程药物及新制剂、新型功能食品、医药新制剂和以生物农药、转基因动植物为重点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产品、预防性疫苗、诊断试剂、新型抗病毒、维生素、氨基酸合成药、bt生物农药和植物农药新产品,新型高效酶制剂,加强转基因动植物的研究开发。

3.新材料

重点发展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开发可降解农膜母料和农用新材料、电子专用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及体内植入物、稀土材料、复合金属材料制备工艺及成套设备、油田化学品、工程塑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和通用塑料高性能化、高性能涂料、高性能密封材料及制品、超细粉体材料、特种增强材料及制品、新型防水建筑材料等。

(二)重点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

1.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十一五”期间,每年选择10项左右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项目,集中资源,重点组织实施,使重大项目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争取国家各部门对我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争取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各类专项计划;技改计划和火炬计划对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2.按照“抓大促小”的原则,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实施大公司战略和品牌战略。积极推动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十五”期间,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30个左右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使它们成为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可观的骨干企业。以培育知名品牌为核心,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推动一批在全国有技术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

在抓好大企业的同时,积极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创造条件。广纳人才,广筹资金,采取优惠的政策,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形成一大批机制灵活、管理规范、市场适应性强、具有竞争活力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活跃创新氛围,提供后备项目,培养和锻炼大批企业家和技术创新人才,积累人力资本。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步伐

按照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提高水平、办出特色的总要求,加快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要将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示范园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着重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建设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增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孵化”功能。二是抓好标志性高新技术产业园,在园内形成产业特色和优势。三是重点创建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企业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各区每年滚动实施5个产学研合作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着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

光电子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核心技术之一,光电子信息产业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举全市之力,集全国之力,借世界之力。,以开放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抓大与促小相结合,实现集约型、跨越式的发展。重点发展四大产品群。

发展四大光电子信息产品群,即发展以光纤光缆、光通信器件、光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系统及设备为主体的信息光电子产品群;以工业激光、医疗激光、光学元器件为主体的能量光电子产品群;以光纤传感、光存储、光显示、光输入为主体的应用光电子产品群;以应用软件、电子商务软件为主体的软件产品群。

(四)全面推进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

21世纪是更加注重生命质量的世纪,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将是国际竞争最激烈、也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要集成优势,特色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以促进和带动全市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为目标,全面贯彻“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

实施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要以“高水平、高速度、高效益”为基本思路,以重大项目为纽带,集成推进;以基地为依托,点面结合;以培育持续创新能力为根本手段,开放式发展,形成外引内联,共同推进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的良好局面。

要以中药现代化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结合,重点加强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和中药新剂型的研制,形成一批优质中药品种;以生物工程产品为新增长点,大力发展自主产权的产品,重点研制生物工程药物和生物制剂,着力抓好现有优势产品的创新与产业化,大力推进保健食品规模化、集群式发展;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原料药及化学合成药工业,继续抓好现有优势原料药的产品创新,重点研制化学龄前新药和开发药物新剂型,保持和壮大我省原料药及化学合成药的优势地位;积极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重点加强动植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加大农业生物制剂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继续抓好设施农业的配套开发,进一步发展绿色食品。

努力实现四大目标:一是全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其中,新医药产业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7亿元和4亿元,产业实力显著增强;二是培育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形成1-2个年产值过10亿、10个以上过1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三是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农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和良好运行机制,整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形成以武穴为龙头,辐射和带动全市各县市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实施企业技术进步工程,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是“十一五”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要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从工艺装备、产品开发到企业信息化各个环节,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抓紧落实。

(一)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提高企业工艺及装备水平

要加大力度,加快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特别是机械、冶金、纺织、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设备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带动传统工业全面升级。

机械工业重点抓好高精密度数控技术、精密成型技术、特种铸造技术、高等级输配电配套技术和cad、cims技术等的应用。冶金行业重点加强高效选矿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连铸技术、特种耐火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等的应用。

纺织行业重点加强无梭织机、清梳联、精梳、自动络筒、oe纺服装、服装设计cad以及化纤直接纺、连续纺和服装后整理新技术等的应用。建材行业重点抓好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深加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加快水泥超细磨技术、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化工行业要围绕石油化工、盐化工、磷化工三大化工行业产品的深加工,重点应用膜分离、超滤等先进分离技术、先进催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1.针对影响全市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实施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科技计划。力争在下列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虚拟制造、快速原形、模糊控制、数控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

--模具钢、冷轧钢生产技术,提高合金钢洁度和精度的技术;

--纤维混纺、交织一步法染整、棉毛织物高档印染后整理,化纤仿真织物印染后整理技术;提高麻纺质量的苎麻品种改良、脱胶、纺织及印染整理技术;

--石墨、石膏、膨润土、石英、磷资源等非金属矿的深加工新技术;

--农药复配及农药新制剂技术,有机原料清洁生产技术。

2.加强“两高”(高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新产品开发,着力培育名牌产品。重点开发下列产品:

--电动汽车、新型散装粮食运输车、双燃料汽车以及发动机电控系统、汽车发动机自动导航装置、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安全气囊、制动防抱死系统、特种车桥、汽车空调、轿车气门、汽车灯具、汽车密封件、动力转向器等汽车零部件新产品和汽车性能检测设备;

--轿车用先进钢板系列产品、冷轧硅钢片系列产品。

--复合超细纤维、功能化纤维、高强力机织土工布、精毛纺面料、高档化纤面料。

--新型节能、高强、轻质、保温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特种陶瓷、特种玻璃材料。

--新型表面活性剂、高效催化剂、涂料、染料中间体、高效低毒安全新农药等精细化工新产品。

(三)以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大幅提升传统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制造业,是社会生产力持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保障,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和实现工业化的主力军,是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基石。制造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培育后发优势、提升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黄冈是全国革命老区,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必须以信息化为根本手段,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是“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实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专项计划”,以支柱产业,尤其是汽车产业为重点,以迅速提升制造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为目标,逐步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系统,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制造自动化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快黄冈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1.加强制造业各行业适用的cad/cims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推进制造业设计的信息化,力争5年内使全省制造业的cad技术应用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推进并行设计技术在各行业的开发与应用,力争cims在制造业重点骨干企业的应用率达到50%左右。

2.推广应用机械、制药、纺织、冶金、化工等行业生产过程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骨干企业生产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广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3.加强电子商务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加强网络建设与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企业上网,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尽快建立自己的局域网,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促进企业商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

五、实施科技兴农工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是振兴农业的唯一出路。“十一五”期间,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服务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农民收入,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一)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新型设施农业与农业工程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加工新技术等五大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四优(优质稻米、优质三元猪、优质油菜、优质水果)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继续健全和完善以县市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村为基础的专群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对全市乡镇农技人员实行“农技推广服务资格证”和“上岗证”双证管理制度。

(二)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1.着眼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前瞻性,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努力争取在农业高新技术上取得突破性成果。重点抓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的保鲜、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主要抓好转基因作物新品种选育,粮棉油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林、果、特、花卉脱毒种苗选育及快繁技术,基因工程生产动物蛋白,动物重大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等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农产品加工保鲜新技术和食品新产品研究开发,注重农作物病虫测报防治专家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信息系统、畜禽规模化饲养管理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

2.加强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突出区域重点,建立、完善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示范、带动、辐射、推广高产、高效种养技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

(三)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市场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黄冈是我省农业大市,农业发展事关大局。“十一五”期间要以特色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形成产业链为核心、企业加基地加农户为主要模式,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推进计划”,实现优势集成,重点突破,全面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农业增效。

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要围绕关键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开展技术创新。粮油等大宗农产品要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技术、双低油菜适温榨油新技术、饼粕综合利用技术、菜籽壳及油脚等副产品利用技术、优质稻米加工技术、水稻加工转化技术方面重点突破;蓄牧业要实现重大疫病监测防治技术、饲料及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肉制品加工技术、特色地方水禽新产品加工技术的重点突破;名特优水产品要实现名优水产苗种繁育技术、水产品保鲜保活与安全贮运技术、水产品加工技术的重点突破;林产品要从林木产品和林产化工两方面展开,重点突破杨树等工业用材林高效利用加工技术、林产化学加工技术、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名优花卉组培技术;优质水果与特色蔬菜要重点突破莲藕贮运保鲜技术、莲藕出口系列产品开发、莲藕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马铃薯及莲藕等工厂化组培生产技术、蔬菜贮运保鲜技术、特色地方蔬菜资源开发技术、特色水生蔬菜资源开发技术、水果采后综合处理与加工技术;特色资源要重点突破魔芋系列产品开发、名优茶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蜂产品系列开发加工技术、食用菌加工技术、板栗贮运保鲜和深加技术。

要基本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协作攻关,在六大优势领域的30项共性关键技术中取得一批重大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成果;二是通过扶持10个龙头企业及其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优势农产品增值达到3倍以上;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培植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壮大龙头企业的经济规模,带动我市特色农业发展。

(四)实施科技扶贫致富行动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十一五”期间,要以富民、富县为目标,以优势资源为载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实施大别山区科技致富行动,推进科技扶贫致富,带动全市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实施大别山科技致富行动,重点建设一个网,抓好5个“十”。建设一个网就是建设农村信息网,推进大别山区农业信息化。抓好五个“十”,即抓好十大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发展,十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十大农产品加工名牌产品的开发培育,十个重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十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六、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科技促进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围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物质精神需求和消费水准,切实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

(一)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以新技术为切入点,围绕避孕、节育、优生和生殖保健进行科学研究,为实现人口控制和优生优育目标提供技术保障。重点加强高效新型避孕节育技术、药物和器具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积极研究开发安全有效的早孕中止药物。同时要强调以人为本,从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生活质量入手,研究发展生殖保健和产前诊断技术,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

(二)开发应用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新产品、新技术,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要加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的方法和技术研究,积极应用采矿新技术。重点开发金矿渣和粉煤灰等废物资源的高值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材料复合技术。加强水资源利用、保护和水污染控制综合集成技术开发,重点开发耗水工业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水资源优化调配和特殊水域净化技术,推进节水和污水控制技术产业化。研究应用量大面广、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源、物的无害化管理及治理方案与技术,开发应用工业污染源、造纸废水的防治、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和典型重点工业废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设备,积极防治乡镇企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

(三)积极开展减灾防灾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

重点研究开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问题。研究、应用短期气候预测预报技术,地震预测预报技术,火灾预报、监控和自动扑救技术,旱情等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四)大力开展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要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逐步将科普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治理;充分发挥各级科协、各类学术团体和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坚持“以人为本”、“素质为本”的方针,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着力提高广大产业工人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能力,广大农民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广大青少年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加强对科普事业的投入,认真抓好科普重点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科普专用设施的“窗口”、“示范”作用,开展面向科技影视和广播节目制作人员、科技类期刊、报纸记者和科普管理人员的科普业务培训活动;加强专业科普队伍建设,办好一批科普团体,增强科普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成立“专家学者科技报告团”、“专家学者科普服务团”,深入基层、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

七、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黄冈技术创新体系的总体框架是:建立竞争、开放、协作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和灵活高效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增强我市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先进制造技术以及农业、汽车、纺织、化工等重点领域或行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加快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主要农作物育种、玉米、油菜、中药现代化、生物工程药物及制剂、生物材料、数控技术、汽车数字化等一批工程技术中心。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以产权为纽带联合共建技术中心或中试基地,积极支持科研机构转制后的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包括、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优质水果种苗基地等科技产业化基地等。

(二)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健全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中介机构是创新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纽带。要大力发展技术、人才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管理咨询、技术产权交易、无形资产和科技项目评估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规范管理。要鼓励大多数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化管理的中介服务机构或转变为面向企业、农村及社会进行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的科技型服务企业,鼓励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创办各种中介服务机构。

加大信息资源、信息园及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围绕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依托有基础的单位或机构,抓好科技资源信息库、科技管理信息网络建设。

(三)创立若干知识创新基地,推进知识创新

建设知识创新基地是发挥创新优势,在国内外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迫切要求。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原则,突出优势领域和重点学科,培育一批代表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精干的科技队伍,为黄冈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要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三大领域的优势学科,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源和成果库,并为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企业间的联合,建立知识创新基地与技术开发机构、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鼓励企业着眼长远竞争发展需要,积极参与知识创新。

八、主要政策措施

(一)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一把手工程”,切实抓好对各市州县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工作。注重发挥科技、计划、经济及行业管理部门的作用,加强集成,形成责权分明,部门联动的技术创新工作机制。发挥科技主管部门在科教兴市中的“前线指挥部”的功能。

投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实施科教兴市的基本保证。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调整投资结构,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财政拨款、金融贷款、企业自筹、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多渠道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投资体系,提高技术创新投入占gdp的比重。

企业是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要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强化企业的投入意识,引导各类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增加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大中型企业和有条件的小型企业,都要积极落实关于企业提取技术开发基金的有关规定。科研、设计单位应从所得收益中,按规定提取适当比例,建立科技发展基金;要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科技投入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确保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继续拓宽科技金融资金渠道,进一步增加科技信贷投入。按照“有限参与,积极扶持”的原则,一方面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有步骤地持扶兴办一批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另一方面制定有关政策,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及大型企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同时积极寻求国际风险投资业涉足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以拓宽资金来源,促进我市风险投资业的国际标准化运作;积极帮助有条件的高技术企业上市或到创业板块市场融资,加速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突出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劳动者的文化与技术素质,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实现“十一五”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关键。要根据科教兴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新型的科技企业家,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宏大科技队伍。要努力创造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拨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委派他们在关键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承担重任,使他们在实践中健康成长。积极加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定期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出国学习培训。鼓励企业和企业集团与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支持高校、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要着力提高全体劳动者的整体文化与技术素质。在农村,要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适用先进科学技术普及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与技术素质,并结合科技兴农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着力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经济技术能手。在城镇企业,要大力加强职工队伍文化教育与技能培训,对新增加的城镇劳动者要全面进行职业教育,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对于下岗待业人员,要根据产业流动的要求进行再就业培训;对在岗人员要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

制定关于知识资本化并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职工持股的政策,选择有条件的企业或区域进行试点;制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政策,降低门槛,放宽条件,为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狠抓已出台的促进技术创新,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的落实。

加大技术创新立法和执法力度。为加强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供法律保障。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有关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推进贯彻落实。要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三)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引导和促进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其与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联合和重组。重点抓好高校、大院大所的产业化工作,使之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加快科研机构的改制改革步伐。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要加快向企业化转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要转为企业法人或非营利机构。

大力加快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把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作为加速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促进它们上规模,上水平。

积极推进科技计划改革。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各主要科技领域发展纲要的宏观指导下,调整计划体系结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科技计划体系按三大类计划设置,即研究发展类计划、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类计划、科技能力及产业化环境建设类计划。第一类计划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计划及专项科学基金计划;第二类计划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第三类计划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风险投资、孵化器建设等。以科技产业化为目标,建立纵深部署、横向协调的计划管理体制,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建立新型的矩阵管理模式,实行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约束机制,增强计划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合理性;扶持一批独立的科技中介机构;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大力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的支撑条件和法规体系。

(四)进一步推进科技对外开放

组织全市科技力量,选择优势领域,积极参与国家、省科技合作计划,大力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提升全市技术创新起点,为提高全省科技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服务;全方位开拓国际科技人才资源,尤其是要发挥黄冈海外留学生、同乡会的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海外华人带技术、成果、资金来鄂创业;鼓励和支持科技开发机构和企业对外开展合作研究,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海外资金投入到湖北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来;实施科技兴贸计划,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培植科技产品出口源。培育一批重点出口产品的骨干企业,扶持一批出口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使其成为科技产品出口的产业基地;构建对外科技合作信息系统网络,搞好“三库”(信息库、人才库、渠道库)建设;大力开展民间对外科技活动,促进民间组织机构成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桥梁纽带,发挥其作为官方对外科技合作渠道的补充和延伸的积极作用。

(五)注重加强战略研究与总体规划

战略问题是发展的首要问题。各地、各行业、各单位都要从战略上对“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进行总体研究,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实施。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科技发展的预测研究,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和创新的动态和趋势,对有较大潜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和筹划;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要加强产品开发、市场开发、资本运作等多层次的战略研究,确定发展目标和思路,做好发展规划和布局,更好地加快企业发展。科技发展计划要加大对战略与规划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第五篇:学习十一五规划建议几点心得体会

一、高瞻的决策

1、《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普遍重视和巨大鼓舞,也为世界各国所瞩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关键的时期,所做出的符合国情,顺应时代,凝聚民意,最具战略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一宏伟蓝图之所以深得民意,鼓舞人心,是因为整个规划自始至终贯穿着:以富民为根本,以兴国为己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强国和生态环境安全、美好为保障,以期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是高瞻的决策,明智的选择,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拥护。

2、“十一五”规划始终倾注着求真务实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神。规划中刚性的目标(翻一番),硬性的指标(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的壮举等等。有力的举措,明确的要求,艰巨的任务,可喜的前景,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富民兴国的坚强意志和执政能力。也表明了中国在当今时代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前进的决心和愿望。

3、“十一五”规划是行动的指南,它可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上进心,增强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全国必将掀起深入学习和认真执行“十一五”规划的热潮。学习“十一五”规划可以明了国情,关心国事,知晓国策,热爱国土,建设家园。可以深信,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奋发图强,必将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艰巨的任务

4、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2004年我国GDp达到15.99万亿元人民币,国际排行由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按2005年12月20日公布的最新数字)。形势十分喜人。

然而,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生态环境相当严峻等等。这些必须加以重视和认真解决。

(1)我国既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又是生态环境的弱国;既是人口数量的大国,又是人口质量的低国;既是能源消费的大国,更是能源浪费的大国。(例如,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过去一直在说:“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客观事实,“地大物博”是言过其实。只要用13亿人口这个沉重的分母一除,就可以看出中国地也不大,物也不博。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矿产资源、人均水资源,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3%、43%、58%、22%。(我国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以上这些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基本国情。

(2)在环境质量方面,我国有两个不利条件,一是自然生态环境先天不足。从气候看,干旱、半干旱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从地理条件看,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岩溶地区等生态脆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7%。二是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面积每年新增加3436平方公里。森林生态退化和草原退化仍在扩大,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环境污染严重,1/3的国土受到酸雨的影响,七大江河水系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很大,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75%的湖水出现了富营养化,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合格。据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高达15%,形势是严峻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任务依然相当繁重,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引自《新华文摘》2005年6期第4页)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123

下载重读“十一五”规划建议 深刻领会以科技促发展(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读“十一五”规划建议 深刻领会以科技促发展(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委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共产党**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在总结经验、分......

    学习十一五规划建议几点心得体会

     一、高瞻的决策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普遍重视和巨大鼓舞,也为世界各国所瞩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

    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规划建议

    药业管理委员会 关于中医药产业十一五总结暨 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 第一章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中医药产业确定为全市三大特色产业之一,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大政策......

    学习十一五规划建议几点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一、高瞻的决策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普遍重视和巨大鼓舞,也为世界各国所瞩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

    蚌埠市科技“十一五”规划编制起草说明

    蚌埠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一、形成过程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04年8月市科技局启动蚌埠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首先成......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共5篇)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速发展,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

    人口计生十一五成就及十二五规划建议

    ~~~~~~~~~~~~~~~~~~~~~谢谢使用~~~~~~~~~~~~~~~~ 玄武区“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主要成就和经验以及“十二五”规划重点与建议 “十一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

    人口计生十一五成就及十二五规划建议

    玄武区“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主要成就和经验以及“十二五”规划重点与建议 “十一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口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我区人口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