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理念 王庆国
黔东南州中小学(职校、特校、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登记表
内容注明:□普通高校 □普通初中 □小学 □职校 □特校 □幼儿学校,请在内□打“√”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理念
作为在科学教学扮演、指导、组织、设计的教师,更是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者和评价者,我们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追求学生在学习中的价值目标,让学生充分形成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使小学自然科学课程呈可持续发展趋势,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育理念形成科学探究。
科学课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而科学学习的重点是活动的探究,科学品质的培养,建立在科学了能力的提高上,而科学能力的提高必须树立科学意识,并形成科学探究过程。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家存在的本质和方法上的区别,科学教是利用已知识探索自然的秘密,而学生则是用科学实验,通过现象看本质,以达到科学思想的领悟和知识的获取。科学课程与其他科目的探究过程也有着相似之处,都是经历发现问题,推测与猜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发现现象,揭示本质,总结与思考等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让科学现象渐渐浮出水面,科学本质走进身边,也让学生感知到了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感知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科学意识的形成,科学品质的提高,都建立在情感体验上,只有让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到了活动中得到的自信,才能从根本意识上体验出科学课程开设的作用,使科学探究这一过程达到良好的实际意义的效果。
二、教育理念体现“人性化”。
学生之所以能积极地投身到科学实验活动中,主要是活动内容往往就是学生能看到的,听到的,摸得着的事物和现象,用身边的事例进行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主动性。根据区域划分、生活环境、民族文化、地方特点等相关因素,结合学生个性发展,必须把科学活动设计成一套适应学生的活动流程,把活动内容和形成转化成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进行活动,这样既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也真正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活动中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
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改革下的学模式,在现在资源丰富的时代,教师要积极对社会,家庭的资源进行挖掘,并转化为课堂资源,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和发展科学创新能力。在小学科学课程的编排特点中,就预设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得到创新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块,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模块的教学和引导,让学生尽可能施展才华和力量,牵着,放着学生自由发展和想象,打破墨守成规的陈旧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动手过程中发挥出创新能力,体现个人特色,这才是真正的小学科学课程里,教育理念做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解放。
四、教育理念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重要课程是科学课程目的之一,使学生形成勇于想象,大胆创新的科学理念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模式和科学态度,通过科学课程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这一途径,从而使学生拥有爱科学,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怀,也懂得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惜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使人与自然达到相对和谐。
总之,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师,也是引导学生走向科学领域的领航者,在教学中必然遵守以上的原则,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探索发现,实验研究,使学生向更大、更高领域的科学世界挑战。
第二篇:地理信息系统王庆国版本
/ 6
1.信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映射,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以文字,数据,符号,声音,图像等形式记录下来,进行传递和处理,为人们的生产建设管理等提供依据。
2.信息的特性:1客观性(任何信息都是与客观事实相联系的)2适用性(问题不同,影响
因素不同,需要的信息种类不同)3传输性(信息可在用户之间传输)4共享性(信息与实物不同,信息可传输给多个用户,为用户共享,而其本身并无损失)
3.数据:指输入到计算机并能被计算机进行处理的数字,文字,符号,声音,图像符号。4.信息与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表达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式形与质的关系
5.地理信息:指与研究对象的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理信息系统
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等
6.地理信息的特征:1地域性(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位置的识别与数据相
联系)2多维结构(指在同一位置上有多种专题的信息结构)3时序特征(现势性;时空的动态变化引起地理信息的属性数据或空间数据的变化)
7.地理信息系统: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和再现并能回答用户
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的能力。
8.地理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与联系:共同点:GIS离不开数据库技
术;数据库中的一些基本技术,如数据模型,数据存储,数据检索等都是GIS广泛使用的核心技术;区别:GIS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共同管理,分布和应用,而一般MIS侧重于非图形数据。
9.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上世纪60 年代中期,加拿大开始研究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地
理信息系统(CGIS),随后又出现了美国哈佛大学的SYMAP 和GRID 等系统。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现在已建立了国家级、洲际之间以及各种专题性的地理信息系统。.国外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的4 个阶段(1)模拟地理信息系统阶段(2)学术探索阶段(3)飞速发展和推广应用阶段(4)地理信息产业的形成和社会化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我国GIS 的发展可以划分为3 个阶段。(1)起步准备阶段(1978~1985 年)(2)加速发展阶段(1985~1995 年)(3)地理信息产业化阶段(1995-)
10.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硬件(各类计算机处理机及其输入输出和网络设备),软件(支持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和可视化输出的计算机程序系统),人员(地理信息系统所服务的对象,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人),数据(包括图形和非图形数据、定性和定量数据、影像数据及多媒体数据),方法。
11.空间实体(空间对象,地理实体):指自然界现象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12.空间实体的类型:点状实体(零维 有特定位置,无长度,宽度和高度)线状实体(一
维 有弯曲度,方向性特性,具有相同属性点的轨迹,有长度但无宽度和高度)面状实体(二维 有面积,周长,独立性或与其他)体状实体(三维)
13.空间实体的描述形式:——空间数据(概念)是指用来描述空间实体的位置,大小,形状,及分布特征诸多方面信息的数据。
14.空间数据的类型:几何数据(描述空间对象的空间特征的数据;说明在那里),关系数
据(描述空间对象的空间关系的数据),属性数据(描述空间对象属性特征的数据;说明是什么)
15.空间实体描述1编码(区别不同的实体,包括分类码和识别码)2位置(坐标形式给出
空间对象的空间位置)3类型(空间对象所属的实体类型或由哪些实体组成4行为(空间对象所具备行为和功能)5属性(空间不可能时间与空间上关系)
16.空间关系类型:1顺序空间关系(指时间与空间上的关系)2度量空间关系(指实体间
距离关系;远近)3拓扑空间关系(指图形保持连续状态下变形,但图形关系不变的性
质)
17.拓扑关系::图形在保持连续变化状态下,图形关系保持不变的性质.或空间实体之间的关系.
18.拓扑关系的种类:A关联性(不同要素)B邻接性(同类元素)C连通性(对弧段连接的判别)D包含性E方向性
19.拓扑关系的意义:A反映空间实体间的逻辑关系B有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C可重建地理
实体
20.空间数据的结构:指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和管理的数据的空间数据的逻辑结构,用来抽象
描述地理实体数据在空间的排列及关系;强调数据的表达实现,是数据模型的具体实现。
数据结构一般分为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
21.矢量数据结构: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来表示点,线,面等地理实体空间分布的一种数据
组织方式。其获取方法主要有手工数字化法,手扶跟踪数字化法,数据结构转换法。22.栅格数据结构:是以栅格数据模型或格网模型为基础的,其表达形式十分简单,即空间
对象是通过规则、相邻、连续分布的栅格单元或像元表达的。它的显著特点:属性明显,定位隐含,即数据直接记录属性的指针或数据本身,而所在位置则根据行列号转换为相
应的坐标。
23.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比较矢量数据结构:优点:(1)表示地理数据的精度较高;(2)
严密的数据结构,数据量小;(3)用网络连接法能完整地描述拓扑关系;(4)图形输出
精确美观;(5)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恢复、更新、综合都能实现。缺点:(1)数据结
构复杂;(2)矢量多边形地图或多边形网很难用叠置方法与栅格图进行组合;(3)显示
和绘图费用高,特别是高质量绘图、彩色绘图和晕线图等;(4)数学模拟比较困难;(5)
技术复杂,多边形内的空间分析不容易实现。.栅格数据结构:优点:(1)数据结构简
单;(2)空间数据的叠置和组合十分容易方便;(3)各类空间分析都很易于进行;(4)
数学模拟方便;(5)技术开发费用低。缺点:(1)图形数据量大;(2)用大像元减少数
据量时,可识别的现象结构将损失大量信息;(3)地图输出不精美;(4)难以建立网络
连接关系;(5)投影变换花的时间多。
24.GIS数据源的类型:A地理数据B遥感数据C实测数据D调查统计数据E已有系统的数据F文本数据,多媒体数据
25.空间数据采集:是指将不同来源和不同类型的数据转化成GIS可以接收和处理的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处理。这一过程通常包括数字化,规范化和数据编码几方面。
26.地理空间:物质,能量,信息的存在形式在形态,结构过程,功能关系上的分布方式和
格局及其在时间上的延续,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土壤圈相互作用的区
域。
27.地理基础的内容:地理信息数据表示格式与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性:统一的地图
投影系统,统一的地理格网坐标系统(地理参照系),统一的地理编码系统。
28.意义
29.地理投影:建立起地球椭球表面上的点与投影平面上的点之间的一一对应的数学关系
30.GIS中地图投影设计与配置的一般原则1所配置的投影系统与相应比例尺的国家基本
图投影系统一致2系统一般只考虑至多采用两种投影系统,一种应用于大比例尺的数
据处理与输入输出,另一种服务小比例尺3所用投影以等角投影为宜4所用投影应与
网络坐标系统相适应即所采用的网格系统(特别是一级网络)在投影带中保持完整
31.我国的原则
32.空间数据的处理
33.GIS数据的内容(类型)
34.空间元数据:地理的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描述信息
35.空间元数据的作用:1用来组织和管理空间信息,并挖掘空间信息资源2帮助数据使用
者查询所需空间信息3组织和维护一个机构对数据的投资4用来建立空间信息的数据
目录和数据交换中心5提供数据转换方面的信息
36.数据管理的几阶段:指对数据的组织,存储,检索和维护;分为1人工管理阶段2文
件管理阶段3数据库管理阶段
37.数据库相对文件管理(特点):1数据集中控制2数据冗余度3数据独立4复杂的数
据模型5数据维护
38.三种常见模型的应用:1层次数据模型(是以记录类型为节点的有向树或森林,它把数
据按自然的层次关系组织起来,以反映数据间的隶属关系,并采用关键字访问其中的每一个层次的每一部分)2网络数据模型(网络数据模型将数据组织成有向图结构图,中的结点代表数据记录,连线表示不同结点之间的关系,节点间没有明确的从属关系)
3关系数据模型(是以记录组或数据表的形式组织数据,以便于利用各种地理实体与属性
之间的关系进行存储和交换,不分层也无指针)
39.模型用于GIS数据库的局限性:
40.缓冲分析:是地理空间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和服务范围;具体指在点线面实体的周围自
动建立的一定宽度的多边形
41.叠置分析:是将同一地区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要素进行叠置产生新的特征的分析方法
42.空间分析的步骤:1明确目的要求2收集准备相关数据并建库3确定GIS空间分析步
骤4输出结果
43.可视化:将符号或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图像的技术,它的过程是一种转换
44.空间信息化可视化的形式1地图2多媒体地学信息3三维仿真地图4虚拟现实5电子
地图6动态地图
45.可视化的意义:1可视化大大扩展了人类的视觉功能2海量的数据只有通过可视化变成形象才能激发人的形象思维3可以在人与数据,人与人之间实现图像通信,从而使人
们能够观察到数据中隐含的现象;为发展和理解科学规律提供有力工具5可以实现对
计算和编程的指引和控制,通过交互手段改变过程所依据的条件,并观察其影响
46.可视化的特点:1可视性2多维性3交互性
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
1地理数据2元数据 3信息 4行程编码5地理信息系统6拓扑关系7缓冲区分析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2.简述栅格数据及其主要编码方式。3 空间数据库管理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的主要特征。
5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源的类型有哪些?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有哪些主要的数据输入方法?
三、简述题
1.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矢量与栅格的互换,如何实现?
2.数据处理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及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
3.GIS的构成及主要功能。
一、名词解释
1.地理数据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属性特征及时态特征三部分。2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描述性数据信息,它应尽可能多地反映数据集自身的特征规律,以便于用户对数据集的准确、高效与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元数据的内容包括对数据集的描述、对数据质量的描述、对数据处理信息的说明、对数据转换方法的描述、对数据库的更新、集成等的说明。
3信息是向人们或机器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是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它不随载体的物理设备形式的改变而改变。4行程编码:栅格数据的一种压缩编码方式,是将行或列中重复的元素进行合并,以达到减少存储和数据冗余的目的,包括一维行程和二维行程.
5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对全部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等的技术系统.拓扑关系:图形在保持连续变化状态下,图形关系保持不变的性质.或空间实体之间的关系.缓冲区分析:即邻近度分析,是对空间点线面实体周围形成范围的一种距离空间的分析技术,主要描述地理实体目标的影响范围和服务范围.
二、简答题
1.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 GIS 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数据(或空间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其核心部分是计算机系统(软件和硬件),空间数据反映 GIS 的地理内容,而管理人员和用户则决定系统的工作方式和信息表示方式。
(1)计算机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实际物理装置的总称,是 GIS 的物理外壳。包括输入/输出设备、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器等,向提供信息、保存数据、返回信息给用户。
(2)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是指必需的各种程序。对于 GIS 应用而言,通常包括:计算机系统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其他支持软件、应用分析程序。
(3)系统开发、管理和使用人员: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应包括负责系统设计和执行的项目经理、信息管理的技术人员、系统用户化的应用工程师以及最终运行系统的用户。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员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关键。
(4)空间数据:它是由系统的建立者输入 GIS,是系统程序作用的对象,是 GIS 所表达的现实世界经过模型抽象的实质性内容。主要包括空间位置、空间关系、属性等。
2.简述栅格数据及其主要编码方式。
栅格结构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空间数据结构,是指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大小均匀紧密相邻的网格阵列,每个网格作为一个象元或象素由行、列定义,并包含一个代码表示该象素的属性类型或量值,或仅仅包括指向其属性记录的指针。因此,栅格结构是以规则的阵列来表示空间地物或现象分布的数据组织,组织中的每个数据表示地物或现象的非几何属性特征。
栅格数据的主要编码方式包括:
(1)直接栅格编码:这是最简单直观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种栅格结构编码方法,就是将栅格数据看作一个数据矩阵,逐行(或逐列)逐个记录代码,可以每行都从左到右逐个象元记录,也可以奇数行地从左到右而偶数行地从右向左记录,为了特定目的还可采用其他特殊的顺序。
(2)压缩编码方法:目前有一系列栅格数据压缩编码方法,如键码、游程长度编码、块码和四叉树编码等。其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数据量记录尽可能多的信息,其类型又有信息无损编码和信息有损编码之分。四叉树:又称四元树或四分树,是最有效的栅格数据压缩编码方法之一。四叉树将整个图像区逐步分解为一系列被单一类型区域内含的方形区域,最小的方形区域为一个栅格象元。分割的原则是,不管是哪一层上的象限,只要划分到仅代表一种地物或符合既定要求的少数几种地物时,则不再继续划分,否则一直划分到单个栅格象元为止。空间数据库管理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空间数据库管理的方式有:文件-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方式,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方式,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方式,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方式。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的主要特征。
地理信息的主要特征有:(1)地域性,是地理信息区别于他类信息的显著标志;(2)多维性,是指同一地物具有多种不同的专题信息;(3)时序性,即地理信息具有动态性。
空间数据的主要特征:(1)空间特征;(2)非结构化特征;(3)空间关系特征;(4)分类编码特征;(5)海量数据特征。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源的类型有哪些?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有哪些主要的数据输入方法?
GIS数据源有:(1)地图资料;(2)影像数据;(3)遥感数据;(4)实测数据;(5)文本资料;
(6)统计数据;(7)多媒体数据;(8)其它已有的非系统化的数据。
数据输入方法有:(1)手工键盘输入;(2)手扶跟踪数字化仪输入;(3)扫描数字化仪输入;(4)
解析测图法输入;(5)已有数字化形式数据转换。简述空间数据误差来源与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从空间数据的形式表达到空间数据的生成,从空间数据的处理变换到空间数据的应用,在这两个过程中都会有数据质量问题的发生。
(1)空间现象自身存在的不稳定性:包括空间特征和过程在空间、专题和时间内容上的不确定性。
(2)空间现象的表达:数据采集中的测量方法以及量测精度的选择等受到人类自身的认识和表达的影响,这对于数据的生成会出现误差。
(3)空间数据处理中的误差:在空间数据处理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误差有以下几种:投影变换产生的差异;地图数字化和扫描后的矢量化处理都可能出现误差;数据格式转换中的位置差异性;数据抽象时产生的误差;建立拓扑关系过程中的位置坐标的变化;与主控数据层的匹配位移导致误差;数据叠加操作和更新产生空间位置和属性值的差异;数据集成处理产生的误差;数据的可视化产生表达上的误差;数据处理过程中误差的传递和扩散
(4)空间数据使用中的误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数据的解释过程,一是缺少文档,这样往往导致数据用户对数据的随意性使用而使误差扩散。
数据质量控制是个复杂的过程,要控制数据质量应从数据质量产生和扩散的所有过程和环节入手,分别用一定的方法减少误差。空间数据质量控制常见的方法有:
(1)传统的手工方法:将数字化数据与数据源进行比较,图形部分的检查包括目视方法、绘制到透明图上与原图叠加比较,属性部分的检查采用与原属性逐个对比或其他比较方法。
(2)元数据方法:数据集的元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关数据质量的信息,通过它可以检查数据质量,同时元数据也记录了数据处理过程中质量的变化,通过跟踪元数据可以了解数据质量的状况和变化。
(3)地理相关法:用空间数据的地理特征要素自身的相关性来分析数据的质量。
三、简述题
1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矢量与栅格的互换,如何实现?
当进行空间线性拓扑关系分析以及网络分析,单个实体的定义和操作和对成图精度质量要求高时,具体当进行城市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土地管理等时用矢量数据格式,这时需把栅格数据转换为矢量数据。
当进行缓冲区分析、与遥感影像或其它图像匹配处理、数据共享时,具体当进行大范围小比例尺的环境、农林等区域问题研究时,以及建立地理实体模型和进行DEM地形分析时,需把矢量转换为栅格。矢量转换为栅格的实现方法有:(1)内部点扩散算法;(2)复数积分法;(3)扫描法;(4)射线法;(5)边界代数算法。
具体步骤是:(1)选择合理的栅格尺寸;(2)点的栅格化;(3)线的栅格化;(4)面的填充。栅格转换为矢量的过程:(1)边界提取;(2)二值化;(3)细化;(4)边界跟踪;(5)拓扑关系生成;(6)去除多余点和边界光滑处理。
2数据处理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及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
数据处理在GIS中的作用:(1)将实测数据或不符合GIS质量要求的数据通过处理使之符合GIS质量的要求;(2)对已有的GIS数据进行处理派生出新的信息。
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1)图形编辑;(2)自动拓扑;(3)数据转换;(4)坐标转换;(5)数
据压缩;(6)数据内插等。3 GIS的构成及主要功能。
GIS的构成:(1)系统硬件;(2)系统软件;(3)数据;(4)用户。
GIS的主要功能:(1)空间数据的采集和输入;(2)空间数据的编辑与管理;(3)空间数据的处理与转换;(4)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5)空间数据的显示与输出。
三、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为了完成城市道路拓宽改建分析,论述需要那些空间数据,并描述在GIS支持下的分析流程。
利用建立缓冲区、拓扑叠加和特征提取,计算一条道路拓宽改建过程中的拆迁指标。
(1)明确分析的目的和标准
目的是计算由于道路拓宽而需拆迁的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和房产价值,道路拓宽改建的标准是:a)道路从原有的20m拓宽至60m;
b)拓宽道路应尽量保持直线;
c)部分位于拆迁区内的10层以上的建筑不拆除。
(2)准备进行分析的数据
需要涉及两类信息,一类是现状道路图;另一类为分析区域内建筑物分布图及相关信息。
(3)进行空间操作
首先选择拟拓宽的道路,根据拓宽半径,建立道路的缓冲区。
然后将此缓冲区与建筑物层数据进行拓扑叠加,产生一幅新图,此图包括所有部分或全部位于拓宽区内的建筑物信息。
(4)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对全部或部分位于拆迁区内的建筑物进行选择,凡部分落入拆迁区且楼层高于10层以上的建筑物,将其从选择组中去掉,并对道路的拓宽边界进行局部调整。
然后对所有需拆迁的建筑物进行拆迁指标计算。
(5)将分析结果以地图和表格的形式打印输出。
更多试题可查看http://zhxy.hubu.edu.cn/onet/jpkc/wxs/test.htm
第三篇:王秀生课程理念自查报告最终稿[推荐]
课程理念自查报告
我校严格遵循“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的办学宗旨,认真贯彻“依法治教,科研兴校,名师强校,质量立校”的现代教育理念,团结拼搏,自强不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自省全面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以来,在省市县等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指导下,我校又上上下下都积极行动起来,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课程实验工作中。校长室、行政各职能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和布置工作,制定了高中新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全体高中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的高中新课程培训和教研,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课程理念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办学理念先进,规划宏远。
建校5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的办学宗旨,以改革为动力,科研为先导,管理为保证,质量为生命线,提出了先进的办学理念:依法治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效、质量立校。确立了“正己励志、荣校报国”的校训,“团结求实,奋发向上”的校风,“严谨治学,精诚育人”的教风,“勤奋进取。虚心求实”的学风。在2004年,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后,我校又以此为载体,凝聚学校精神,动员全校师生以“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育思想现代化、学生素质优良 化”为目标,适时提出了创办“实验式、示范性齐鲁名校”的发展规划目标。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课程实施工作顺利开展。
面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要求,学校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提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功”的办学理念,决定以新课程实施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真正办符合素质教育,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学校。为此,学校多次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会议。对我们如何扎实开展课改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部署。首先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强化了对课程实验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成立了以校长王明普为组长的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各项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如《利津二中实施新课程工作领导小组》、《利津二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利津二中课程指导委员会》等,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学校实施新课程领导小组及下设的课改职能部门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决策、管理和技术保障。同时,年级部是执行机构,负责新课程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教研组备课组负责学科教学工作。各职能部门更要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做到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三、认真部署,稳步推进课程实施工作。
我校加强宣传力度,为新课改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在课改正式进入我校之前,我们学校就进行课改的动员和宣 传,召开了全校教师大会,宣传了本次课改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要求老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课改实践。并召开了多次研讨会,认真学习《山东省新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各种方案。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学校成立了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和新课程实施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利津二中高中新课程编排方案》和符合学校实际的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各种方案。严格按照课程计划设定的“学习领域”的“必修”、“选修”、“实践”三大课程的结构模式,严格遵循课程的计划节数来编排课程计划,同时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研究学习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等。
学校在每学期之初,都制定详细周密的发展规划,并对一段时期的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学校下辖的各职能部门在学期初都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阶段及时召开反馈会议,无论是学校领导小组还是各职能部门在开展工作时都有详实、全面的记录。
四、多种渠道并用,形成课程实施合力,确保课程实施落到实处。
为把课程实施的内容落实到每位教师,学校健全了学习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深入学习与研究课程实施方案,每年进行一次有关内容的考试,通过不同形式的会议进行交流,在读书笔记检查中,把对课程实施方案学习的检查放在重要的位置,并根据学习记录的情况分出不同的等级,对优秀者进行表扬,较差者进行督促。
为转变部分教师和家长的旧有理念,学校通过组织家长会、班会、校会等各种会议,并通过校报、校本教材、校园广播室、校园网等渠道和形式,及时全面地宣传新课程理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观念上加强教师投身课改的自觉性和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五、教师队伍合理,师资培训到位高效。
根据学校和教务处计划,通过新教师培训会、骨干教师经验交流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师德征文、师德演讲、教师职业道德专题学习等活动加强师德培养,课任教师,本科达标率为100%,老、中、青结构合理,完全能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为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学校建立了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队伍活力大,教师工作积极性高,学校重点建设了以下四项工程:(1)实施“借脑兴校工程”,学校先后聘请了洋思中学的校长、曲阜师范大学的教授、莱州一中教研室、寿光市教研室的领导到校给师生做专题报告。(2)实施 “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学校确立了“1358工程:一年教学入门,三年教学过关,五年教有特色,八年争创省市县级教学能手,形成市、县、校三级骨干教师管理网络.(3)实施“精品课带动工程”,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入门课”“过关课”“示范课”“研究课”“实验课”等活动,使我校师资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4)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学校鼓励教师自学和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倡导读书、研究、做学问,引导教师走出经验性,努力向专家性教师发展。
六、教育教学研究深入扎实,教育教学活动丰富高效,课程实施严谨规范。
新课程方案如何有效的实施,这向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在这一问题上,我校认识到位,行动积极。2005年,由我校校长为组长的研究课题《新课程下,课堂改革管理与实践研究》就被省教科院确定为重点课题,学校以该课题为依托,带动了诸多子课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学校有四项课题被确定为市重点课题,每个备课组、每位教师都有县级课题,这样学校上下展开了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潮。
我校认真研究省市下发的《关于深化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思想对课程实施提出的新要求,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等低效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大胆探究。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说课,磨课,青年教师基本功入门课、过关课,中年教师研究课、汇报课以及课堂教学大比武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要求每节课的理念都按照新课程实施方案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符合“五个转变”和探究性教学的要求,教学目标既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又符合学生实际,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注重师生互动;教学内容科学、严谨、完整,体现思想性和时代性,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努力营造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学生的学科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良好学习习惯得到培养与发展,学校每学期的课堂教学调研活动以及推门听课制度,有效地推动师生教学方式的转变。
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我校是省规范化学校、省文明单位和省绿色学校,多年来一直非常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新的形势下,我校更加积极进行学校文化的建设,更有效的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价值。学校从每个细节着手,在校园里设置了许多文化景点,融绿化、美化、文化于一体,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位。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如校园网、多媒体系统、校园广播系统等,使校园文化建设凸现出现代的色彩。在各栋教学楼、宿舍楼、餐厅内按照不同的主题设置了图文并茂的文化图板。建设了学校的文化长廊,安放了世界名人塑像,中华传统美德宣传牌和体育名人名言等。学校从校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着手,打造了一个理念先进、科学规范、温馨宜人的氛围。
八、注重学生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
学校非常重视第二课堂和学生素质的培养,开辟各种渠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注重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比如:校园歌手大赛、元旦文艺汇演、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大合唱比赛、体操比赛、拔河比赛、越野赛、运动会、课本剧表演等等,在活跃校园生活的同时使学生身心得到锻炼和熏陶。
(二)注重开展各学科的兴趣探究活动,比如理化生学科组织的实验兴趣小组,语文组组织的读书报告会,英语组开设的对话角以及政史地组组织的知识大赛等;都让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深化
(三)注重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并撰写实践报告,到福利院帮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定期清扫主要街道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丰富了教育资源,拓展了育人天地,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开展一系列学生德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我校的德育教育 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开始,通过升旗仪式、班会、校会、广播、每周一的大典等形式开展了感恩教育、惜时教育和自信心培养等一系列活动。2006年3月30日东营市中小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现场座谈会在我校举行。学校多次聘请知名学者、教授到我校作报告。高考心理研究室韩伟东教授做自信心专题报告,著名心理学专家、潜能激发大师赵一薄作“激励教育”报告,清华大学蒋正荣博士作“目标与激励”主题报告,广西教育研究所黄耀全教授作“对话心灵,成就精彩人生”感恩激励报告。学校聘请了三名法律副校长,定期召开法律报告会。学校还组织了“法制宣传报告会”、“交通安全报告会”、“向不文明告别”、“18岁成人宣誓仪式”、“远离网吧,拒绝污染”、“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等系列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校团委组织的以“收集废纸,保护环境,奉献爱心”为内容的“青春暖流”助学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四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共收集废纸、废瓶80余吨,折合人民币7万余元,救助贫困生350多人,成为全县团委学习的典型,事迹被《大众日报》《中国环境报》报道。
我们相信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为契机,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理念,立足实际,坚定不移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反思,积极推进,坚定不移提升我省基础教育的水平,为培养和造就与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作出教育应有的努力。
第四篇:美术课程教学理念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育教学,是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点和技法训练向现在注重审美教育的转变,把教材与现实生活融会贯通。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服务,以学生的一生的发展为落脚点。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育教学是综合的审美教育,教师是学生成才的纽带和哺育者(服务者)。
关键词:审美现实生活综合纽带
美术新课程改革一个重大突破就是由原来教学中注重知识点和技法训练向现在注重审美教育的转变,这是我从事中学美术教学以来感受到的一个最大变化。要想正确深入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分析课程设置有什么不同,就要分析当前义务教育的实质,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技术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完成每个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才能把教材与现实生活融会贯通,真正实现美术教学中突出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从而使三个目标得以真正落实。
新的美术教材由原来注重知识点和技法的传授向注重审美教育转变,这一点我感受最深。以前的天津版教材是以知识点和技法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如教材基本上是由中外美术作品欣赏、素描写生训练、中国画临摹训练、水彩画写生、色彩知识、构成练习、速写训练、手工艺制作和摄影取景与构图等几大板块组成。初中美术六个学期的教学就是这几大板块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新教材我已经是第三次使用了,而且我任教七、八两个年级,所以我对新教材的认识就多一点。这两年来,每到寒暑假我就随教研室的教研员去市教研室进行培训学习,因此对新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新课程理念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的人教版教材从内容设置上突出了工艺装潢美术、环境艺术设计和艺术欣赏在教学中的地位。这就表明新教材强调了美术教学侧重了义务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实现美术教育由传统的艺术家培养向培育生活课堂的大众人才化转变,新教材侧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教育阶段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
当个画家是我一生的梦想。小时候,我们村里放露天电影,纪录片《画家范曾》在我幼年的心灵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那个时候起毛笔、白纸和颜料就一直与我相伴。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普通通,艺术家犹如浩瀚大海里的一滴水,是极为罕见的,因此我画了将近三十年的画,仍然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而已。我对新课程改革中由以前注重知识点和技法训练向现实生活课堂的转变颇有感触,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就要从观念上认识到基础美术教学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为小艺术家,而是让学生通过学校的美术教育,使之利用所学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现实生活。新教材中的工艺装潢美术、环境艺术设计的比重增大,正是知识、技能课堂向现实生活课堂转变的显著标志。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课堂就是生存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中学美术教学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手和审美意识来美化环境和保护环境。人教版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材每个学期都设置了将近60%的工艺美术设计和环境美术的活动单元,这就为充分实现了生活课堂的美术教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了一起。
在这两年多的新课程美术教学中,学生和领导曾多次询问为什么现在的美术教学与以前的不一样了,不但别人有这样的感觉,就连我本人也感触颇深。在新课程改革前,每个学期伊始我都向主管教学的领导开具一张购买教学用具的清单,如铅笔、橡皮、墨汁等等。每节课我都要拿着范画和写生用品进入教室。现在的美术教学不是这样的了,每一节课之前我都要准备详细的文字资料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从表面上看轻松多了,很少带写生物品了,很少带示范用具了,但是教学任务一点也没有减轻。那是因为教师要用丰富的材料和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图片来实现生活课堂的美术教学。好多学生曾经问过我,老师为什么美术课很少画画了。我用很简单的观念语素告诉学生们: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美术教育不是把大家培养成为小艺术家,而是让大家通过美术课堂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例如欣赏一幅画),用自己的手表现自己的美(自然、社会)和美化自己的现实生活(居室)。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人,学生很快就融入到新的美术课堂中去了。我的学生时代是梦想成为艺术家的时代,我和我的同学们夜以继日的画呀画呀。我的学生的学生时代是提高自己审美意识和美化自己生活的时代,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共同认识美、研究美,在课余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来美化教室、美化我们的校园……
新课程新的美术课堂。以前天津版的义务教育中学美术教材是以中外美术欣赏、素描写生、国画技法、色彩知识、水彩画技法、静物写生、手工艺制作、美术字书写等几个板块组成的,六个学期的教材就是这几个板块循序渐进的过程。美术教学围绕着智育、德育、情感三个层面展开,上好一节课教师就是要组织好教学的环节、做好引领示范作用、辅导好学生完成当堂的作业、展示成果、将德育渗透于其中。新教材从表面上看减轻了压力,学生很少画画了,教师很少作示范了,但是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向纵深发展了,把教师驾驭的课堂变成了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参与的课堂了。由以前的教师引领示范、指导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认识美、挖掘美、研究美、表现美。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是学生的服务者,为学生解惑、引导的服务者。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由以前的梦想课堂转变成现实课堂。以前评价一位教师要看他的教态,看他的驾驭能力,看他有没有可能成为教育专家等;评价一位学生要看他的成绩如何,看他有没有成为一名艺术家的可能;美术教学成果要看作业质量,看小组活动效果,看艺术节获奖情况等等。新的课程教学是一个综合的美育课堂,是以美术为基础的审美培养的课堂;是以美术为主,结合文学、音乐、体育等为一体的综合课堂。例如欣赏古希腊的瓶画《阿喀琉斯与埃阿斯对弈》①,必须与《荷马史诗》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特洛伊战争,了解希腊神话;欣赏人体美术绘画,必须让学生知道人体美术的起源和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这就涉及到美学和伦理学;欣赏古希腊人体雕塑,必须了解人体雕塑与奥运会起源的关系和力学的知识。美术是视觉艺术,它是静止的,因此要打破它的孤寂性,最好与听觉、流动的音乐相结合,使之协调统一。淡雅的任伯年花鸟画与清新、典雅的古筝曲完美地结合,后印象派强烈视觉冲击的梵高自画像与悲愤、激昂的贝多芬交响曲的相互感染等等。新的课堂是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师应从引领主控者变成引导、服务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源泉》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在激流中前进》和《粮食》两幅油画的学习,深刻感悟到劳动对人类生存、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要由课堂的管理者变成以身示范、关心爱护学生、传播人类文化和经验的长者或哺育者(服务者),成为链接学生由人之初的孩童成长为具有健康审美意识、较强适应时代能力人才的坚实桥梁。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育是由传播知识、技法训练的教学方式转化成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美化现实生活能力和形成积极进取人生价值观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成为服务于学生,以身示范
使之成为适应代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的纽带和哺育者。
基本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生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2关注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加强综合性学习,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4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弱化甄别与选拔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教学内容包括
1.本《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2.如何处理四个学习领域在课时总量中比例关系的建议。
3.对内容标准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说明。
4.对四个学习领域的范围、意义、学习目标及教学方式的说明。
5.分学段提出各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以及相关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标准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出与总目标的对应关系。教学活动建议针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建议则提出检测标准达到程度的要点。总之,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四方面构成了美术教学的完整过程。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
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将逐渐适度地显现。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设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着重
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应该说明的是,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例如学生在一起谈论艺术就是评述的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
“欣赏·评述”教学也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
第五篇:我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1、我校都从三年级开设科学课程。调查发现学校周课时为2。
2、科学教师队伍状况。我校科学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若干个。都是由教语文、数学改行而来,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尤其是语文、数学教师兼任科学课。很多学校往往是课表上有科学课而课堂无的情况时有发生。科学教师工作量大,教师超负荷的投入得不到较好的待遇和奖励,许多老师不愿担任科学课程。不过这一点我们学校更好。
3、因科学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多数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很多教师不安心从事科学教学,课程评价缺位,教师对新教材不适应,教师仍沿用自然课的教学方法象征性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利用学具进行灌输式教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时间少得可怜。科学探究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几乎成为空谈。
4、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科学课被贬为副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校存在科学课课时不足的现象(应该是周课时为3学时)。科学教学几乎被边缘化。
三、建议
针对目前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1、尽快转变目前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提高对科学教育的正确认识,将科学纳入小学的核心学科。
2、科学选用教材,根据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选择教材,并且在一定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便于让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活用教材。
3、要加强科学实验室建设。配备教学仪器设备、装备科学学科专用实验室。为了保证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尽快为学校购买仪器设备,装备科学仪器设备保管室和学生实验室,学校挤出实验经费保证师生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科学教育提高科学教育的信息技术水平。
4、要落实科学课程的改革,就必须重视考试的改革。为了促进科学课程评价的改革,学校领导、教师、家长急需转变语数考试重要,科学考试无所谓的观念,全盘深入考虑科学课程考试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建立对科学教师和学生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励机制。学校要努力探索科学教学质量监测的特殊性,考试目标具有多元性,即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评价,考试方式应该是笔试与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5、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第一,各校要安排立志从事科学教育的中青年老师,组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为主及专兼结合的科学教师队伍,要采取政策倾斜保障科学教师在评优晋级享有同等的权利,在经济上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地位。按照学校规模的大小和国家规定的科学课时总量,配足科学教师。第二,大力加强师资培训。一是做好新教材教学的培训,引导科学教师学习课标解读教材,研究学情,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技能。二是教学业务部门深入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科学教师将科学教育的理念转化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促进学校切实开展好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三是加强对科学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的力度。组织科学教师学习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普通生物学、地理与天文学、科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科学教育学等课程,不断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6、高度重视科学教育。一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因随就简,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教育,二是科学教师巡回送课到校,三是每期集中到校上科学课。
总之,公民的科学素养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要真正提高学科素养,只有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重视科学课的教学,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使我们的民族不致于落后于世界民族科学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