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改革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17:4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改革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改革的研究》。

第一篇: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改革的研究

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改革的研究

纵观建国以来的历次税制改革,与之相配套的是税收征管模式的变革,而国家税收管理思路的变迁始终以基层税收专管员制度为依托。伴随着税制改革的征管改革,不论是“征、管、查”一体化模式、“征、管、查”内分离模式,还是“征、管、查”三分离模式,都涵盖着税收专管员制度的变迁。因此,不断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改革,对于落实税收政策,规范税收执

法,提高税收管理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税收管理员制度为依托的征管改革历程及其税制背景

建国60年来,我国税制改革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为适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进行的建立新中国的税收制度、修正、改革、简并税制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79年至1993年,为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而进行的“两步利改税”及对原有税制不断调整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1994年后,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而进行的全面改革税制阶段。随着各个时期税制结构的变化,我国税收征管模式以及基层的税收管理员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一系列的变革与演进,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征、管、查”一体化管理模式(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所谓一体化管理,是指固定干部按照区域、行业或性质管理固定工商户的制度。“一员到户,各税统管”是其特征。

第二阶段:“征管、稽查”外分离管理模式(80年中期至90年代中期)。增加税务稽查,从省到市县各级税务机关都成立了税务稽查队,实行“多员进厂,征管、稽查两分离”的征管模式,强化了内部约束监督机制。国家税务局于1989年12月下发了《关于全国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征管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及方法、步骤等,税收“征管、稽查”两分离的模式在全国全面推广。这一时期基层仍然推行专管员制度,侧重管户。

第三阶段:“征、管、查”三分离模式(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1993年1月1日起实施的《税收征管法》,以及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1994年我国对税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使税收征管又面临了新的挑战。1995年国家税务总局在北戴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向征管转移、向基层转移”的方针,考察和借鉴国际上税收征管的成功经验,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深化征管改革的方案和具体规定,各地逐渐盛行“征、管、查”三分离的管理模式。这一时期基层逐渐淡化专管员制度,不断向管事制转变。

第四阶段:“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现代税收管理模式(近10年来)。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号文件转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概括地讲,就是建立“一个制度,四个体系”。一个制度,即建立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制度;四个体系,即建立以税务机关和社会中介组织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管理监控体系、人工与计算机结合的稽查体系和以征管功能为主的机构设置体系。3月,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实施了《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全国各地以责任区建设为载体,积极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推进管户与管事的结合。

二、当前税收管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基层国税机关以责任区建设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支撑,积极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既克服了“一员进厂,各税统管”偏重管户的弊端,又避免了“集中征收,足不出户”偏重管事的倾向,有效地促进了管户与管事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征管效能。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基层在贯彻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权责不明晰,税收责任区架构下的保姆式管理员名义上“什么都管”但事实上“什么都管不住”。3月国税总局下发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明确规定了税收管理员六大项工作职责,涵盖了从纳税人办证、巡查、税种鉴定、资格认定、发票领购、优惠资格调查、纳税评估、注销调查、税法宣传、财务辅导等诸多范围,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管理员管辖的户数越来越多,面对诸多纳税人的不同情况,税收管理员既要管户,又要管事,成为各个税收收管理责任区的“全职保姆”,形成“分片包区,各税统管”的新模式。在各自的责任区内,税收管理员名义上什么都管,但事实上什么也管不住。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户的不断增加,人手不足的客观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税收管理员的年龄、知识、阅历、业务水平等参差不齐,税收管理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跟不上现代税收征管要求的主观矛盾逐渐显现,各个责任区的税收征管质态千差万别。另一方面,税收管理员一般要将大量的精力集中到了催报催缴、户籍巡查、资格认定等日常税收征管业务中,而对偷逃税的风险点主动发现不够,积极应对不足,成效不太明显,难以把握税收征管的重点、难点。

2、征纳不对称,新形势下的“优化服务”难掩“办税难”的尴尬。现行的税收管理员制度下,纳税人最流行的口头禅是“有事就找专管员”。纳税人无论大事小事,都去找自己的税收管理员,而税收管理员面对的是责任区内众多的纳税人,巡查、调查任务繁忙,不可能天天呆在办公室,“两不遇”现象是家常便饭。一方面,各层各级不断强调优化服务,提高办税效能;另一方面,又要求强化责任,预防执法风险。于是,办证的核查、购票的审批、资格的认定,事事都要

专管员签字担责任。在这种模式下,办税服务厅要等专管员签署意见才能办理相关事宜,实质上是在按照税收管理员的指令开展工作,难以形成办税服务独立运作机制,这样,既浪费了纳税人的时间,又造成了税务机关办税服务效率低下。纳税人事事要找专管员,而找不到专管员是常事,于是“多头跑,来回跑”难以避免。专管员也整天忙得团团转,明明知道纳税人办税难,但就是难除病根。

3、信息不共享,税源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难以形成合力。近年来,基层对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行,建立在税收管理责任区划分的基础之上,往往一个责任区明确一个税收管理员。基层分局将所有征管的力量投入到各责任区内,在各责任区内,税收管理员往往仅专注于本责任区的管理,工作相对独立,仅对本责任区的情况较为熟悉,而缺乏对整个辖区内税收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分局的税收征管力量难以形成合力。各个税收管理员工作经验的积累建立在本责任区的基础之上,而各责任区内纳税人类型、核算水平、纳税意识的不同差异,带来了税收管理员视野不宽,业务知识掌握得不全面,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同时,各级对税收管理责任区内的征管质量的考核,主要以机内信息为主,而这些信息是由纳税人主动提供的,对于票货不符、销售不开票、虚列进项等重要的机外信息,难以捕捉。只有在上级组织的执法检查、专项检查等活动时才能发现部分申报不实、逃偷骗税、漏征漏管等重大涉税风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源管理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复杂的税收问题在责任区内无法得到解决,迫切需要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建立一支跨行业、跨责任区骨干团队,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税收风险。

4、监管难到位,廉政建设虽然长抓不懈但“吃拿卡要报”等不正之风仍屡禁不止。税收管理员负责责任区内纳税人全部的税收征管工作,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很多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由于税收业务的专业性较强,廉政监察部门很难对税收管理员的具体工作进行监督和考评。极少数挡不住诱惑、过不了金钱关、私心较重的税收管理员将自己的管辖的责任区视为“自留地”,在管片内借行使职权为名“吃拿卡要报”,严重损坏了税务机关的形象。而纳税人出于人情世故,加之有求于人,往往顺水推舟,对于请专管员吃顿饭、报点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一些纳税人,本身就打着偷漏税的算盘,于是想方设法去拉拢、腐蚀税收管理员,一些意志薄弱的很快丢了原则,失去警觉,使纳税人的偷逃税行为失去有效监管。

三、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改革的试点实践

针对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市国税局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总结多年来税收管理员改革的经验,借助信息支撑,以“双层架构、团队管理”为主要内容,自年初开始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改革试点。

1、整合办税事项,完善“闭环运行”。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办税服务,是税务机关的重要职责,而实现纳税人办税“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闭环运行,则是“双层架构、团队管理”的前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各类办税服务资源整合到办税服务厅,发挥资源的聚合效应,构建以办税服务厅为枢纽、以流程为导向的办税服务运行机制,为纳税人提供最简程序、最短路径、最少环节、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办税服务。我们将现有税收征管161项业务的受理全部前移到办税服务厅,实行集中受理,并进行系统分类梳理,按照受理即办、受理转审批、受理转调查转审批三种类型建立工作流。这样就实现了外部业务流程征纳双方单点交互,其他业务流程全部内化,岗位、部门之间以信息流为载体,环环相扣的闭环运作。这种闭环运行方式使纳税人所有涉事项直接到办税大厅申办,窗口受理,能当场办结的当场出件,不能当场办结的事项限期办结出件,纳税人直接回家等批复,彻底打破纳税人事无巨细要找管理员的传统模式,真正享受到“一站式”的服务,为“双层架构、团队管理”模式的推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实施分类管理,搭建“双层架构”。对全职能、保姆式的税收管理员队伍重新分类管理,按照税源基础管理岗和税源风险应对岗,在责任区搭建双层架构体系。一方面,夯实日常基础。对纳税人依申请流转到管理岗的日常基础事项,按项目进行归类管理,改变过去分片管户的模式。主要内容有:录入维护等基础性工作、基础性工作调查事项、户籍巡查、催报催缴、简单违章处罚、出口退税、个体税收管理、税法宣传咨询及相关报表填报等。另一方面,强化税源风险管理。即实施管事的管理员不以特定的纳税户为具体管辖对象,主要承担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等工作。其中:税收分析主要包括税收收入情况分析、重点税源分析、主要行业税负分析等。税源监控主要包括税款申报异常情况的监控、各税种关联性指标的分析监控、发票领购及使用异常情况的监控、行业性涉税风险点的监控等。纳税评估主要包括重点行业评估、多税种联评、主要行业管理指南的编写、税收审计和反避税等工作事项。

3、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团队管理”。我们着力打破在税源管理中由税收管理员单兵作战的格局,积极推行市局管理团队与分局管理团队、责任区税源管理团队与基础管理团队紧密结合、高效运转的团队管理模式。市局管理团队由计统、税政、征管等部门组成,主要负责确定税收风险范围,提出风险指标、风险级次及其应对措施等建议。基层分局管理团队主要根据市局确定的风险范围、风险建议,有针对性地组织风险应对。责任区基础管理团队既要做好日常流程处理,也要根据市局基础管理监控结果,落实整改措施。责任区税源管理团队按照市局确定的风险范围,结合本单位重点风险行业或企业,创造性开展风险识别与排序,将风险点有的放矢地落实到具体纳税人,制定应对计划,开展应对处理。在应对处理中综合运用纳税辅导、风险提醒、纳税人自我修正、约谈说明、税收核定、反避税、稽查等递进措施,促使纳税人提高纳税遵从度,提升整体税源管理质量。此外,市局管理团队还负责基层税源管理团队和基础管理团队工作的监控,定期发布监控报告;对普遍存在的、反复出现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原因会商,提出整改措施。通过市局管理团队与分局管理团队,责任区税源管理团队与基础管理团队的有机联合,有效提高了团队管理的效率。

四、深化税收管理制度改革的初步成效

通过实施“双层架构、团队管理”税收管理员制度改革,有效克服原有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各种不足,税源管理质态显著提高。

1、实现人性化管理,加强了队伍建设。我们将税源管理、基础信息管理和资料管理适度分离,并相应优化组合人力资源配置,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队伍年龄老化、业务参差不齐带来的种种矛盾,发挥了每个干部的特长,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好格局。在此基础上,将业务骨干从繁杂的日常事务管理中解放出来,集中到税源风险管理上,突出工作重点,形成优势兵力,解决重大税源风险管理难题。在充分挖掘每一个干部潜能的同时,有效地防范了廉政风险。在新的税源管理模式下,以前纳税人事无巨细找管理员,现在一切找窗口,基本上切割了企业与管理员一成不变的单线联系,改变了管理员过去“一人统管”的现状,变成现在按涉税事项的项目化管理,促进管理员公正执法、依法行政,有效避免和防范不廉行为的发生。

2、实现专业化管理,提升了管理质效。过去管理员大量的精力要从事基础管理,对税源风险管理的绩效难以得到稳定的保证。推进“双层架构、团队管理”的新机制后,一方面,将一批业务骨干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了精力;另一方面,实行团队管理,对税源风险点,集体解剖问题,集体研究对策,集中了智慧。在团队管理中,对发现的涉税风险点,先进行开放式争论,各抒己见,再进行民主集中,握紧拳头,大大提高了税源管理绩效。例如我市沿江造船业的快速发展集聚了大量外来应税劳务,而这一直是管理的盲区。税收风险应对团队在对造船行业税收管理进行解剖分析时,就外来应税劳务如何征税的问题引起了整个团队成员的热烈争论,从热点分析、政策依据、管理措施等各个环节迅速形成统一的管理意见,并得到面上推广,取得明显成效。

3、实现项目化管理,优化了税收服务。过去划分责任区管理,在“一人包干,各税统管”格局下,各个责任区发生的日常涉税事务时点各不相同,造成任一时点上的各个责任区责任人忙闲不均,经常出现推诿扯皮现象,造成效率低下等矛盾,严重时大大影响了税收服务效能。推进“双层架构、团队管理”的新机制后,对责任区内发生的庞杂的基础管理事项,改过去的按责任区纳税人划分为按涉税业务事项划分,实行项目化管理,各个团队的每天、每月、每年工作量的大小一目了然,基本解决了各个管理员之间忙闲不均的矛盾,提高了服务质效。我们还坚持“资源集约化”管理,“一次下户,合并检查”,对管辖企业特别是新办企业税种认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供票资格认定等尽可能做到一次性办理,信息共享,减少重复下户次数,方便纳税人。由于实行项目化管理,专业团队能根据在风险应对过程中发现的纳税人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风险,及时调整纳税服务方式,采取纳税辅导、政策解读和个性化服务,防范和化解纳税人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从而将税收风险应对和优化纳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税收风险应对中优化纳税服务,在纳税服务中化解税收风险。

第二篇:税收管理员

税收管理员复习题

操作实务1—3章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15分)1、1995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税收征管模式.A、税源管理 B、纳税评估 C、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 D、纳税服务

2、税收专管员制度与税收管理员制度在管理对象、()、服务宗旨三方面有共同之处。A、执法依据 B、执法程序 C、执法环境 D、执法方式

3、税收专管员制度与税收管理员制度在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所处的法制环境、所依托的手段和()有所不同。

A、服务理念

B、职权范围 C、执法环境 D、评估方式

4、税收管理员制度通过加强以户为单位的税源管理,达到“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的目的,把()管理要求落到实处。

A、制度化、精细化

B、科学化、服务化 C、科学化、制度化

D、科学化、精细化

5、税收管理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做好管区内纳税人的税务登记管理、定期定额管理、减免抵税管理、()管理、发票使用管理、欠缴税金管理等。

A、帐簿设置 B、纳税申报 C、税收行为 D、资金运行

6、税收管理员负责()信息采集、约谈辅导和实地调查,对纳税人违反税收管理的行为提出纠正意见或处理建议。

A、纳税申报 B、税务登记 C、纳税评估 D、税务稽查

7、按照有关规定,在交通不便地区和集贸市场可以由税收管理员直接征收零散税收的,要实行()制度,并严格执行票款分离制度。

A、分片管理

B、分类管理 C、双人上岗 D、重点稽查

8、纳税人申请办理税务登记或取得税务登记证件后,根据管理规定税收管理员在管辖范围内应当对设立登记事项进行()。

A、税收管理 B、登记管理 C、实地调查 D、日常检查

9、税收管理员在管辖范围内进行实地调查时要求一般不少于()。A、两人 B、三人 C、四人 D、六人

A、实地调查 B、日常巡查 C、户籍巡查 D、税务稽查

18、税收管理员在巡查过程中填写(),巡查结束后上报巡查结果,并将审核无误的信息反馈有关部门或岗位,或及时补录、更新综合征管信息系统相关信息。

A、工作底稿 B、巡查记录 C、稽查案卷 D、检查档案

19、按照规定,税收管理员在管辖范围内要对停(歇)业户、()进行巡查,及时发现从事经营活动等信息,依法采取行政管理措施,防止漏征漏管。

A、非正常户 B、双未户 C、注销户 D、纳税户

20、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对委托代征单位、人员资格进行认真审核,颁发(),核定用票量,按期年检。

A、税务登记证书 B、扣缴税款登记证

C、委托代征证书 D、纳税等级证书

21、福利企业减免税资格认定标准要求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并建立了“四表一册”,即企业基本情况表、残疾职工工种安排表、企业职工工资表、()、残疾职工名册。

A、福利企业健康职工花名册 B、残疾职工工作时间表 C、企业财务报表 D、利税使用分配表

22、税收管理员一般不直接从事税款征收、减免缓退税审批和违章处罚等工作,其主要工作方式有案头审核、实地调查、送达执行、提出管理建议、()、责令提供纳税担保、采取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等。

A、提请行政处罚 B、提交稽查计划 C、调查税收违法行为 D、进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 23.工商、税务部门之间的应建立定期交流会议制度,()。A.每年一次B.每半年至少一次C.每月一次D.以上都不对 24.停(复)业登记适用于()。

A.一般纳税人 B.小规模纳税人 C.个体工商户 D.实行定期定额方式缴纳税收的个体工商户

25.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之日起()内,向原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A.10日B.15日C.20日D.30日 2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停业具体以10天为调整最小期 B.当月连续停业超过15日的,可免征当月应征税款 C.对

A、负责管区内纳税人的税务登记管理碍 B、负责管区内纳税人的税款征收管理 C、负责管区内纳税人的税务稽查 D、负责管区内纳税人的减免抵税管理 E、负责管区内纳税人的违章处罚

3、税收管理员应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自觉接受监督,并遵守以下规定:()A、不直接从事税款征收B、不直接从事税务稽查 C、不直接从事审批减免缓税 D不直接从事纳税评估

4、对税收管理员的管理和监督,要严格执行以下制度()A、定期报告制度 B、定期轮换制度 C、定期培训制度 D、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5、税收管理员具备依法办事能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依照规定的内容办理 B、依照规定的程序办理

C、依照规定的文书办理 D、依照规定的权限办理

6、税收管理员依据《税务登记表》和《纳税人税种登记表》所列项目对设立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内容进行调查核实。

A、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B、纳税人生产经营房屋权属情况及租赁期限C、纳税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情况 D、实地核查其他项目

7、()情况下,纳税人应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A、解散、破产、撤销 B、因住所、经营地点变动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 C、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D、被其他机关予以撤销登记

8、纳税人有()情形的,在清算前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告,未结清税款的,由其主管税务机关参加清算。

A、停产 B、关闭 C、破产 D、解散

9、税务机关按照一地一证的原则,核发《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其有效期限一般为(),最长不得超过()。A、15 B、30 C、180 D、90

10、税源登记管理包括()。

A、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税源登记管理 B、土地使用税税源登记管理 C、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税源登记管理 D、印花税税源登记管理 E、土地增值税税源登记管理

11、()纳税人应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向生产、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登记验证手续的行为 C.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税务登记换证手续的行为 D.其他违反税务登记管理规定的行为

19.下列须核发税务登记证件的是()。A.个体工商户B.集体企业C.股份制企业D.扣缴义务人

20.纳税人发生下列()变化时,应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A改变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 B改变所有制形式 C改变生产经营范围 D改变银行帐号 21.税务机关应在纳税人办理了()等事宜后方能核准停业申请。A.发票保管B.发票缴销C.由管理员签具清税意见D.税务登记证件封存 22.《外商投资企业税务登记证》的发放对象是()。A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B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C外资企业 D外国企业

23.主管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报送的已填登完毕的税务登记表进行审核的内容包括()。

A.申请办理开业登记的时间是否逾期 B.填写的项目,提供的证件、资料是否齐全 C.法定代表人是否有在案未履行的纳税义务 D.必要时对其经营场所、住址等进行实地调查 24.扣缴义务人包括()。

A.代扣代缴税款义务人 B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 C纳税担保人D.代收代缴税款义务人 25.对已经使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但年应税销售额未达到规定标准的一般纳税人,如果会计核算健全,且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取消其一般纳税人资格。A.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有偷、骗、抗税行为 B.连续3个月未申报或者连续6个月纳税申报异常且无正当理由 C.不按规定保管、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控装置,造成严重后果 D.不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

26.下列属于税收证明的包括()。

A.外出经营活动税务管理证明 B.外埠纳税人的报验登记

C.金银首饰购货(加工)管理证明单 D.金银首饰消费税纳税人认定 27.下列()只适用于定期定额征税的个体户。

A.个体工商户税务登记表B停业申请审批表C复业单证领取表D税务登记变更表 28.固定业户外出销售货物时,应在到达经营地进行经营前,向经营地税务机关申请报验登记,并提供()等证件、资料。

A.《税务登记证》正本 B.《税务登记证》副本 C.《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D.《外出经营货物报验单》

查、对非正常户进行巡查。()

11、税收管理员在管辖范围内进行户籍巡查,一般不少于一人。()

12、税收管理员一般不直接从事税款征收、减免缓退税审批和违章处罚、纳税评估等工作。()

13.工商管理部门向税务部门提供纳税人有关工商登记的信息是工商管理部门法定义务和职责。()

14.对申请停业期限在一个月以内的,实地巡查次数不得少于一次;超过一个月的,每月不得少于两次。()

15.非企业性单位不能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16.纳税人外出经营的税收管理是指对本辖区纳税人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的管理。()17.纳税人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和其他税务证件。()

18.临时取得应税收入或者发生应税行为的单位或个人,均应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19.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到外县(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须持所在地税务机关填发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经营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接受税务管理。()20.纳税人所属的跨地区的非独立经济核算的分支机构,由总机构向主管国税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21.按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册登记的纳税人,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

22.纳税人在停业期间发生纳税义务应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说明情况,依法补缴应纳税款,否则以偷税论处。()

23.销售免税货物达70%以上的增值税纳税人,不得认定为一般纳税人。()24.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的迁移,主管税务机关应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对发生变更事项涉及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的,主管税务机关应重新认定。()

25.对从事成品油销售的加油站,无论其年应税销售额是否超过180万元,一律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征税。()

26.对销售实用植物油业务,除政府储备食用植物油的销售继续免征增值税外,一律照章征收增值税。对粮油加工业务,一律征收增值税。()

料进行人工稽核时发现该公司的进项抵扣凭证均没有银行付款凭证,曾要求企业补足但企业只补了一部分,于是将情况向主管局长汇报,但该领导不及时采取措施,造成已抵扣的税款不能及时补缴入库。

6月下旬,征收大厅有关人员向李龙飞稽查局长反映兴达公司经营有异常,李龙飞认为资料不齐全,没有安排稽查人员对该公司进行稽查,而是等到下一个征收期(7月6日)才组织稽查人员调走该公司的纳税资料进行检查,但稽查没有结果,此事不了了之。

案发后,李飞龙没有按有关规定将案情向上级稽查部门和主管机关汇报,直到8月15日才报告市局,B市国税局稽查局立即组织专案调查小组,对兴达公司的经营、纳税进行深入调查,及时向全国国税部门发出协查信息。经调查证实:兴达公司5-6月份正常申报,7月份没有纳税申报。该公司在中行水库办事处的开户银行和开户帐号全属虚假,其法人代表孙发的身份证是伪造的;该公司伪造进项抵扣凭证和银行付款凭证185份,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176份,价税合计18054万元。其中:销项税额262万元,该公司累计销售额15431万元,累计抵扣进项税额256万元,已交增值税57万元,税负率0.36%。南方A省国税局对该案中负有领导责任或直接责任的局长到办事员全部给予行政撤职处分。

请问:

1、该案中税务人员在哪些环节存在违规执法问题?

2、如何加强一般纳税认定及后续管理?

操作实务4-6章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

1、税收管理员要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开具专用发票的范围和时限进行核查,对下列情形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A、销售报关出口的货物 B、向消费者销售应税项目 C、向小规模纳税人销售应税项目 D、将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2、税收管理员按照规定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定权限和程序责令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或采取保全措施,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后,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税款或者银行转回的完税凭证之日起()内解除税收保全。

A、1日 B、10日 C、15日 D、30日

3、税收管理员发现所管纳税人有下列行为的,应提出工作建议并由所在税源管理部门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涉嫌偷税、()、抗税以及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的。

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

12.税务机关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时,必须开付()。

A.清单, B.收据, C.清单和收据, D.发票 13、2001年6月,某公司因财务人员调动进行帐目清理时发现有两笔收入用错了税率,多缴了税款,一笔系1995年1月的,另一笔系1999年5月的,马上向税务机关提出退税。根据征管法规定,()退还。

A.1995年和1999年的多缴税款均可 B.1999年的多缴税款可以退税 C.1995年的不可以,1999年的多缴税款可以退税 D.1999年的不可以,1995年和1999年的多缴税款均不可以

14.纳税人欠缴税款,同时又被行政机关决定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A.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B.罚款优先于税收、没收违法所得 C.没收违法所得优先于税收、罚款 D.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优先于税收 15.下列关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固定资产计价方法,表述不正确的是()。A.自制、自建的固定资产,在竣工使用时按实际发生的成本入帐 B.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同类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入帐 C.纳税人接受赠与的固定资产,无发票及附单据的,按同类设备的市价确定 D.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价值入帐

16.对未办理税务登记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税款征收时,首先的程序是()。

A.责令缴纳 B.核定应纳税额 C.抵缴税款 D.扣押货物 17.下列行为不属于视同销售的有()。

A.将自产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B.将委托加工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C.以自产的货物换取他人的货物 D.将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18.外国投资者直接再投资举办、扩建的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起3年内没有达到产品出口企业标准的,或没有被继续确认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应当缴回已退税款的()。A.40% B.60% C.10% D.55% 19.按照现行政策规定,下列不属于增值税征收范围的行为是()A.销售铝合金门窗并负责安装的 B.医院、诊所随处方销售的自办药厂生产的药品 C.从事运输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发生销售货物并负责运输 D.单纯销售移动电话,不提供有关电信劳务服务的

20.纳税人用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在计算纳税时,其委托加

C、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 D、纳税担保人

8、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发生下列()行为,致使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税务机关可以依法行使代位权、撤销权。

A、纳税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 B、纳税人放弃到期债权 C、纳税人无偿转让财产 D、纳税人归还银行贷款

9、税务机关(),给纳税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纳税人可依法请求行政赔偿。A、采取税收保全措施不当 B、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不当 C、当纳税人在限期内已缴纳税款后,税务机关未立即解除税收保全措施,并未使纳税人合法利益遭受损失的 D、税务机关显露纳税人的经营秘密的

10、可以作为纳税担保人的单位有:()

A、某工厂 B、某专卖店 C、某公司的保卫科 D、税务局

11、根据《税收征管法》规定,适用于核定征收的情况包括:()。

A、个体经营户 B、临时从事经营的纳税人 C、帐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帐征收的

D、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责令申报而仍不申报的

12.经核准延期申报的纳税人,应当在纳税期内预缴税款,并在核准的延期内办理税款结算。预缴税款的数额可以是()。

A.上期应当缴纳的税额, B.本期申报的税额, C.上期实际缴纳的税额, D.税务机关核定的税额

13.某税务所按规定程序报经县税务局局长批准,对电脑公司欠税实施税收强制执行,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B.吊销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缴回发票 C.依法拍卖其价值相当于税款的物品,以拍卖收入抵缴税款 D.要求其提供税收担保

14.如果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单位改变经营方式,实行承租经营的,其纳税人的规定是()。

A.凡未改变被租企业名称、未更改工商登记的,以被租企业为纳税人 B.凡未改变被租企业名称、未更改工商登记的,以承租单位为纳税人 C.承租方重新办理登记的,以新登记的企业为纳税人

D.承租方重新办理登记的,以原被租企业为纳税人

22、红旗机械厂和向阳机械厂为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合并成立新兴机械厂。合并前向阳机械厂欠税120万元,在合并时没有缴清税款。请问作为税收管理员应如何处理()。

A、责令新兴机械厂将合并、分立情形限期向税务机关报告 B、责令红旗机械厂限期缴纳 C、责令新兴机械厂限期缴纳 D、责令向阳机械厂限期缴纳 E、限缴期限在15日内

23、某钢铝门窗厂因经营不善,决定不再继续经营。其在办理了有关手续后,拟到税务部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其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办理()事项。

A、结清应纳税款 B、结清滞纳金、罚款 C、缴销发票 B、收缴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

24、享受减税、免税优惠的纳税人,减税、免税条件发生变化的,税收管理员应责令纳税人()。

A、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税务机关报告 B、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C、予以追缴应缴纳的税款

25、对核定征收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方法核定。

A、参照当地同类行业或类似行业中经营规模和收入水平相近纳税人的税负核定 B、按照营业收入或成本家合理的费用和利润的方法核定 C、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核定 D、按照毛利率方法核定

三、判断题(30题,每题0.5分)

1、企业列为坏帐损失的应收款项,在以后全部或部分收回时,应计入收回的应纳税所得额。()

2、纳税人享受备案类减免税,应提请备案,经税务机关登记备案后,自登记备案之日起执行。纳税人未按规定备案的,一律不得减免税。()

3、对业务正常但常欠税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应控制发票售量,督促其足额纳税。对于有逃税嫌疑纳税人,应采用代开发票办法,严格控制其开票量。()

4、对正在辅导期的小型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防伪税控开票系统最高开票限额不得超过1万元,每次发售专用发票数量不得超过50份。()

5、欠税人申请破产,税务机关应代表国家行使债权人权利,参与清算,按照法定偿债程

19、民政福利企业外购货物直接销售和委托外单位加工的货物不得享受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

20.实行远程申报且纳入防伪税控系统管理的纳税人,须在申报资料报送成功后,再到申报征收窗口报税。()

21.某海运公司因主管会计出差,当月经营收入没有核算,也无法按时到办税服务厅进行申报,就派人向税务机关提出延期申报。鉴于该公司的实际情况,税务机关同意其暂不申报和缴税,待该会计出差回来核算出经营收入后再申报缴纳。()

22.某企业财务人员于1990年6月采取虚假纳税申报的方式少缴营业税 10万元。2001年5月,税务机关发现了此问题,因超过了追征期,所以不得追缴这笔税款。()23.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缴税款的情况,应定期予以公告。()

24.纳税人发生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盘亏、毁损、报废净损失可在发生当期直接在税前扣除。()

25.纳税人在中间合并、分立、终止时,应当在停止生产、经营之日起30日内,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当期所得税汇算清缴。()

26.纳税人按照经济合同规定支付的违约金(包括银行罚息)、罚款和诉讼费可以扣除。()

27.纳税人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应视同销售货物,按规定缴纳增值税。()

28.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外购货物(固定资产除外)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根据运费结算单据(普通发票)所列之运费金额、装卸费、保险费等其它杂费,按7%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29.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跨规定使用区域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

30.税收上视同销售行为的,在会计核算中均应确认为销售,并计算应交纳的各种税金。()

四、案例分析题(1题,12分)

某县国税局集贸税务分局在2003年12 月4 日了解到其辖区内经销水果的个体工商业户B(定期定额征收业户,每月10 日前缴纳上月税款),打算在12 月底收摊回外地老家,并存在逃避缴纳2003年12 月份税款1200 元的可能。该税务所于12 月5 日向B 下达了限其在12 月31 日缴纳12 月份税款1200 元的通知。12 月27 日,该税务分局发现B 联系货车准

0 =22.55万元

(3)应纳增值税额为()

A、49.3万元-22.55万元=26.75万元; B、49.3万元-19.65万元=29.65万元 C、49.3万元-19.15万元=30.15万元 D、51万元-19.15万元=31.85万元; 2.某企业2005经营情况如下:

(1)销售收入900万元,在发票上列明折扣50万元,营业外收入10万元。

(2)管理费用100万元(含业务招待费27万元,上交总机构管理费25万元);财务费用31万元。

(3)营业外支出中意外事故净损失50万元,后保险公司赔付50%。

(4)营运成本450万元。

要求:计算该企业2005年应当缴纳的企业所得税。(12分)(要注明计算过程,保留两位小数)

六、简答题(6分)

税务机关在什么情况下可采取税收保全措施?

操作实务7-10章测试题

一、单选题(20分,每题1分)

1、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

A、真实性和准确性 B、全面性和准确性 C、真实性和全面性

2、当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收法律有抵触时,以()为准。A、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 B、税收法律 C、事实根据

3、纳税评估程序是()

A、确定对象、采集信息、约谈核查、比较分析、评估处理和结果反馈 B、采集信息、确定对象、比较分析、约谈核查、评估处理和结果反馈

14、增值税管理的基本方针:以票控税、网络比对、()、综合管理。A重点监控 B税源监控 C强化稽查 D集中征收

15、国税局应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为主要对象,以()为主要税种,建立重点税源管理库。

A增值税 B企业所得税 C增值税和消费税 D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16、实行定期定额管理的个体户需要停业,申请停业期限不得超过()。A 3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两年

17、纳税人按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其他机关办理注册的,应自有关机关批准或宣告终止之日起(藏)内,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A 10日 B 15日 C 30日 D 60日

18、纳税人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个月的,税务机关可宣布其税务登记失效,并按征管法规定进行应纳税款的追征。

A 1 B 3 C 6 D 12

19、新办企业的权益性出资人实际出资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累计出资额占新办企业注册资金比例一般不得超过()。

A 10% B 20% C25% D 50% 20、开展()是加强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指导纳税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和必要手段。

A微观税收分析 B宏观税收分析 C税负变动分析 D经营情况变动分析

二、多选题(20分,每题1分)

1、纳税评估对象确定可采用以下()方法:

A计算机自动筛选 B人工分析筛选 C重点抽样筛选 D随机筛选

2、税源管理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A选择行业,制定方案 B开展典型调查,探索行业管理规律 C梳理剖析信息,开展纳税评估 D从行业管理向产业链管理推进。

3、在确定重点税源户管理目标的基础上,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手段也要添加新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等几个方面。

A日常管理 B指标预警 C纳税评估 D税务检查

16、通过纳税评估,发现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构成()的纳税人,移送稽查岗位查处。A 偷税 B 骗税 C 抗税 D 逃避追缴欠税

17、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筛选评估对象,进行重点分析时所选用的主要指标,分为()两大类。

A 普遍分析指标 B 特定分析指标 C 通用分析指标 D 专项分析指标

18、日常检查是指税务机关(),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等不涉及立案核查与系统审计的日常管理行为。

A 清理漏管户 B 核查发票 C 催报催缴 D 评估询问

19、确定纳税评估对象时,须对()纳税人给予重点关注。A 重点税源户 B 税负异常变化的企业 C 发票领购异常户 D 当月逾期申报户

20、日常税务检查贯穿于()等税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是一种日常性的管理工作。

A 税务登记 B 税款征收 C 纳税申报 D 发票管理

三、判断改错题(答案为错的,请把错误的内容进行改正)(20分,每题1分)

1、税收管理员在日常征管工作中,坚持依法、无偿、公平、公正服务的原则,切实做好税法宣传、办税辅导、税法咨询及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纳税服务工作,切实提高纳税遵从度,依法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2、纳税服务是指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税收征收、管理、检查和实施税收法律救济过程中,向纳税人提供的服务事项和措施,是税务机关及税务工作人员的一项法定职责和义务。

3、办税辅导的对象是新设立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变更、注销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取得涉税认定资格的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较低的纳税人。

4、首问责任制是指第一个受理纳税人税法咨询的税务管理员负责为纳税人答疑或指引,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

5、税收管理员按照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有关规定的要求,以检查为基础,结合实地验审,填制相关评定记录,并提出信用等级评定意见。

6、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坚持依法、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按照统一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

询问题应就本岗位的工作内容如实告知。

25、辅导期一般纳税人取得的各类抵扣发票一律实施“先比对、后抵扣”的办法。

26、税务机关应当广泛宣传税收法律,及时掌握税收法律法规,普及纳税知识,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

27、对市场内经营的纳税人以及未达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可参照其生产经营情况,利用相关评估指标定期进行分析,以判断定额(定率)的合理性和是否已经达到起征点并恢复征税。

28、纳税评估模型分析法,就是利用经济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建立评估模型,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模拟,求出企业经营数据,然后参照税法估算企业的应纳税额,比较与实际申报数据的差额,从而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29、评估人员根据采集的第三方信息、日常管理掌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等基本情况,结合实际经验,审核、分析纳税人纳税申报及其相关情况,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基本的评估判断。

30、发现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按照独立企业业务往来收取或支付价款、费用,需要调查、核实的,应移交同级稽查部门处理。

四、综合分析题:(30分,第一题10分,第二题20分)

1、向阳区税收管理员高明,在对国华机械厂2005年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时,发现该企业存在如下问题:(10分)(1)税收罚款10700元,在营业外列支,未作纳税调整,(2)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40000元,未作纳税调整,(3)企业出售一旧房收入198000元,挂应付帐款,企业当年盈利400000元,该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计算该企业应补企业所得税,并作出调账分录。

2、税收管理员小王对辖区内某手机厂(一般纳税人)5月份业务因为增值税税负较低在申报期后进行了纳税评估。

该企业为了占领市场,以不含税价1000元/部出售自产手机,5月共发生下列经济业务:(1)向本市各商场销售6000部,手机厂均给予了2%的折扣销售,对折扣额另开了红字发票入帐。

--28

第三篇: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之研论

文章标题: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之研论

国家税务总局在认真总结原有征管模式和专管员管理制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这对于有效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以及不断推进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去年,我局结合贯彻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积极推行了税收管理责任区制,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受

到省、市局领导的肯定,但由于这项工作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有必要静下心来做一些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

一、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初步实践

2005年,我局针对征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从强化管理责任入手,积极推行税收管理责任区制,通过划分征管责任区、落实征管责任岗,将管理各环节全部纳入征管质量考核范围的思路,实现了在信息、数据平台上管理环节的“无缝隙”链接,促进了征管质量和效能的提高,有效地解决了税收征管中的“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目标责任,合理划分管理范围。从细化管理范围入手,按照因地制宜,属地为主,有利于严密管理、优化服务、提高效率的原则,科学分类划片,以事定岗,以岗择人。一是细化责任区。将全局从局长、管理科所长到一般管理人员分为一、二、三级责任区。局长负全责、为第一责任人,副局长为第二责任人;以管理科(所)为单位划分成6个二级管理责任区,科(所)长为第一责任人;各管理科(所)按照地域(办事处、村)与纳税人类型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管片,实行各税统管。根据辖区内税源结构、行业特点、征管力量、行政区划、岗位职责等因素共划分出36个三级责任区、责任岗(税收管理员),三级责任区原则上两人一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二是健全机制。修订完善了《长安区地税局岗位职责及工作规程》,对全局75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及工作流程进行了细化、分解和规范,同时建立了征管查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征、管、查各环节的衔接和制约。三是细化和量化职责。制定了《长安地税局管理岗位职责示意图》和《长安地税局税收管理责任区划图》,各管理科所也制定了相应的图示和图表,并将管理职能中的户籍管理、账簿和发票管理、综合治税等8项工作职责共42条具体内容,分解落实到各个责任区、责任岗,同时以图表形式予以公示,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也便于接受内部和纳税人的监督。

(二)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工作落实。一是建立税收管理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具体工作内容和目标,要求管理人员努力达到对责任区的情况“一口清”。制定了《长安区地方税务局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明确了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和标准。规定管理人员:每月对管理的责任区巡查不少于两次,及时发现漏征漏管户和新办户,及时将税收政策宣传到位,督促办理税务登记,最大限度地减少漏征漏管;对重点税源户每季日常辅导比例要达到100,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及时分析税源变化情况;对停业、注销和非正常户每月清查率要达到100,防止出现征管漏洞;对连续3个月零申报、零所得的单位核查率达到100,将偷税降到最低;每月对新办、非正常、停业、注销等纳税人情况和税源、发票等管理情况及时分析、整理,对税源分布情况、纳税户数情况、纳税人性质、纳税情况等做到了如指掌。二是进一步修订完善了《长安区地税局岗位职责及工作规程》,规定下户工作程序和问题处理程序,明确税收管理员下户需要的内部手续、人数、需向纳税人出示的证件以及发现问题处理的权限和移送等内容。三是以强化户籍管理为切入点,重点建立了《巡查巡访制度》和《工作日志》,建立和规范了“两卡、八档”(即:《纳税信息服务卡》、《纳税辅导信息反馈卡》,户籍管理档案、税源档案、发票管理档案、减免税档案、过错追究档案、巡查记录档案、责任区管理考核档案、征管查联席会议档案)。加强与工商、国税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定期交换信息数据,认真搞好比对分析,采取计算机和书面资料分析等案头管理与下户检查等措施,加强税源监控,增强了管理的针对性。

(三)强化学习培训,提升管理素质。一是强化税收业务培训。对税收管理员实行上岗培训,培训的着力点放在政治思想和税收、财会知识上,强化对《行政许可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学习掌握,并以新征管软件的税务管理模块为重点,举办应用软件培训班,开展软件操作竞赛,使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二是强化管理技能培训。聘请心理学专家为基层管理人员授课,剖析纳税人的行为与心理,增强了管理人员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三是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定期对税收管理员进行党风廉政教育,防微杜渐,警钟常鸣,增强其自觉抵制各种腐败风气的侵蚀。

(四)加强监督制约,实施绩效考核。按照“三级管理、两级考核”的思路,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考核

第四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摘 要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客观需要,是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行政审批的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与现行体制严重脱节;与国际经济严重脱轨;行政审批程序混乱、范围界定缺乏科学性;设置过多过滥,种类繁多;缺乏公开性和公正性。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经济、行政、法律的制约。因此,必须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坚决取消不符合政企分开以及政事分开、妨碍市场公平竞争和开放等原则以及实际上不易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制度作为总体目标要求。以坚持依法行政的合法性、明确审批主体的效能性、规范行政行为的监督性、适应市场经济的合理性、提高便民服务的责任性等作为基本原则,以行政审批制度的体制基础要从根本上转变、行政审批的范围和标准要得到科学的界定、行政审批的方式要得到切实的改进、中央与地方应当同步进行行政审批改革、有效的管理制度应该得到建立等作为基本对策,推动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行政审批制度;垄断企业;权力制约;制度创新;社会组织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一、改革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

各级政府的一项最为广泛的职能就是行政审批,在我国早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就是利用行政审批权广泛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以致造成 “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府职能从总体上有所转变,经过20多年来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虽然总的发展趋势在逐步缩小,但作为政府的一项最广泛职能的行政审批并未从根本上有所触动,权力因素的作用是其根本原因。

行政审批的滥用和无所不包,实际上是政府权力不断扩张与膨胀和高度集中的结果。行政审批实质上是政府权力的具体运行,改起来很难的原因是,行政审批权的背后潜伏着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利益。实践已经得到证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如果不从权力配置入手,那么就难以真正地转变政府职能。这次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就是真正按照国际市场经济通行的规则,要从“权力配置”这个源头上斩断某些政府部门“增生”的权力触角。这一改革实际上是在使政府真正从“全能”向“有限”转变,从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转变政府职能,从“运动员”角色向“裁判员”角色转变,从“微观经济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同时,通过这一改革,将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速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前提。

(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发展下,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行政审批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强化审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只有政府从企业中退出,实现政府归位,市场经济才能够焕发出更大的活力,才能够实现自由发展。通过市场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各种企业或者生产组织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市场经济的活力进而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深化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范围。只有这样,最终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各部门、各地区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经济联系日益复杂,但是至今仍存在许多行政审批项目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如果仍沿袭过去的行政审批制度,过多采取行政审批的方式管理经济,则会由于政府工作人员不充分了解市场情况,没有全面掌握信息,而不能对一些项目做出科学决策,这些往往会给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必须通过改革,建立科学的行政审批制度,才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强化宏观调控。

(三)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客观需要 腐败,是公共职责的一种变异行为,其实质是一种不正式获取政治影响的过程,是指依靠公共权力的存在,为当事人谋取个人利益的一种行为。在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腐败现象尤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当权者”不愿意退出市场就是为了维持个人的既得利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倍受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就是惩治腐败。从近年来许多政府干部的违法违纪案件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犯罪分子都是利用手中的行政审批项目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权力不是部门或个人的特权,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工具。进行行政审批首先应考虑的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自己应该负什么责任。如果把自己掌握的权力作为可以用于牟取私人利益的手段,则很容易走上腐败堕落的歧途。

因此,依法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从源头上规范权力的行使,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有效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既是党对广大干部政治上的关心,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基本之策。

(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客观需要 政府职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政府职能必须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了实现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要做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必须要取消妨碍改革开放以及市场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实现这一个目标。使政府不断强化在市场洪流中的“掌舵”能力,而不是“划桨”能力,就要通过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使政府从资源的计划配置者以及社会资源的直接生产经营者逐步转变为强大的服务者和宏观调控者。

当前,政府部门还存在很严重的“精兵不减政”、“文山会海”的问题。现在我们机关的同志工作量很大,都感到很忙。其中有很多事情我们要做好的也是应该做的,但也有很多事情是我们做不好的也不应该做的。例如有一些一些问题,本来是企业自身应解决的问题,就是因为有些是你审批的,它却要找政府解决。政府管的多,很难管好,实际上就等于没管,这样能不影响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吗?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企业成为真正市场的主体,政府部门应该切实转变职能,本来该中介组织,该企业去管的事情,政府就不要大包大揽。政府只管必须管的事情,才能管得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只有这样,会议、文件自然也就减少了。所以,加快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也是进一步推进“一个提高,三个转变”,解决“精兵简政”和“文山会海”问题的突破口。

二、当前我国行政审批的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与现行体制严重脱节

在国家与社会分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政府的职能发生了一些转变:一是国家与社会分立,增强政府在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中的行政能力;二是逐步推进国家权力向社会的转移和回归,由过去的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三是在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方式也在逐渐实现在制度上的创新。而作为根植于原计划经济体制土壤上的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已愈来愈同新的经济体制发生尖锐的冲突,诸如现行的行政审批,如果还是沿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审批制度,就会严重障碍有序市场体系的形成,也会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特别是权力膨胀的行政机关,这是由过滥的行政审批制度所造成的:对行政腐败而言,不仅助长了其滋生,导致政企不分,也会严重混乱国家职能;对市场主体而言,严重影响其自主经营。现行的行政审批的滥用,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还会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与现行的“自主性”的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二)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与国际经济严重脱轨

我国原来的行政审批制度是仅从国内的情况考虑的。但是现在,我国的经济运行必须全面与国际经济接轨,因为我国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它不仅要求政府必须根据国际惯例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来转变职能,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范方式来运作。但是,无论从从制度层面看还是从实践层面看,我国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都与国际惯例以及WTO的游戏规则严重脱轨。作为一种非经济手段,现行的行政性审批为关贸总协定原则所不容,在实施中毫无透明度可言,甚至会产生许多弊端,因为有关系、有渠道的单位,总能得到批准,甚至会得到关税的减免等优惠。上述这些说明,不改革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就难以适应加入WTO之后所面临的新形势,就难于使我国的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

(三)现行行政审批程序混乱、范围界定缺乏科学性

首先,审批方式落后、程序混乱。对行政审批制度而言,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审批的步骤、顺序、时限和方式。从行政审批的性质来看,要求行政审批在程序上必须规范化的原因是,行政主体对相对方申请的批准与否,关系相对方能否从事某种活动以及能否取得相应的权利或资格,审批行为直接影响相对方权益的得失。

其次,审批范围漫无边界,没有科学界定。一方面,一些行政主体将行政审批作为权力的象征,通过扩大行政审批范围,企图膨胀自己的权力,对行政机关来说,严重败坏其威信,从而导致滥用行政权力。另一方面,很多国家机关和地方机关很难遏制相关部门要求出新行政审批项目的势头,导致现行行政审批的范围愈来愈宽,项目愈来愈多;特别是这样大范围的行政审批,影响市场主体积极性的充分发挥,造成政企不分,束缚市场主体的手脚。

(四)现行行政审批设置过多过滥,种类繁多

审批种类繁多,审批权力膨胀,标准不统一。其具体表现是:(1)行政审批主体愈来愈多。由于我国行政审批的范围没有科学合理的边界,造成群团、中介组织甚至各级政府部门都竞相争夺审批权,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乡镇都拥有大量的审批权,其审批主体多如牛毛,造成行政审批主体数量庞大。(2)行政审批称谓五花八门。比如行政审批的申请主体和主体双方的权利以及义务;行政审批涵义的界定;行政审批的体制模式;行政审批的责任追究;行政审批客体的分类以及无效、有效的约束条件;行政审批的申请、复议与监督等等,给实际操作带来极大困难,都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这种状况的存在,出现重复交叉设置的现象产生,导致了行政审批设置过多过滥。(3)审批项目无所不包,事无巨细。(4)行政机关审批权交叉重叠。由于现阶段普遍存在行政机关职能交叉重叠现象,多个机关对同一事务都有权管理,而管理的方法就是设置审批,同一事务由多个机关管理必然造成一项活动或一项事务有多项审批。这样,对同类事项重复交叉设置行政审批的现象就必然存在。

(五)现行行政审批制度缺乏公开性和公正性

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在行政审批中的行政地位是不平等的。一些行政主体自认为高人一等,地位特殊,把行政过程看成是应该完全封闭的过程。由于不公开性的行政审批,对行政审批的有效监督就难于保证。一些政府官员,掌握审批权,进而把行政审批的全过程看成毫无监督的全封闭的权力运行过程,由于行政地位上的不平等以及信息占有上的不对称性,行政主体的审批行为根本无法被行政相对人和组织监督。而行政组织内部的监督,一般由于拥有一致性的某些特殊部门利益,所以更加难以到位。在我国全封闭的行政审批面前,即使是比较有穿透力的新闻舆论监督,也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因为难以了解情况,也难以发挥新闻的监督作用。因此,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普遍存在监控不到位以及监督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三、造成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受到经济体制制约

第一、运行双轨经济。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我国的经济体制和东亚地区新兴工业化地区及国家以及欧美并不相同。在我国,因为这种对于市场经济的干预活动并没有完全的消失,所以虽然计划经济已经不存在,但是并没有完全消失。总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半随意行政干预、半市场的性质,中国眼前的经济体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攀附了中国现有的体制,不能充分犒劳劳动人员和经营者的劳动付出,有效融入到人民生活中,妨碍非国有部门的扩张。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活跃性,因为无法让这样的经济在市场机制部门产生机理作用。另外,在将来一段很长时间内都会存在这样的双重性质的经济,因为它在承认并且保留了原来的权力结构基础上,为这个结构减少了来自市场经济的发育冲击,注入新的经济血液,新的利益,在双轨制经济运行的条件下,行政审批成为政府试图控制微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的工具。

第二、政府的计划偏好。我们可以从改革遇到的阻力着手进行分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审批作为政府实现其计划的重要工具,被政府牢牢地抓在手里。政府通过下达计划,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控制。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日益明确,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被日益重视,与此同时,就要求政府相应的从对经济的过多的干预中退出,运行市场发挥更多的作用。但政府往往不愿意主动退出,因为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受益者,政府是通过行政审批获得了管控经济领域以及支配社会资源的巨大权力,它是计划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当然,面对来自中央和市场机制的压力,虽然各级政府也做出了一定程度的退让,但却仍然具有较强烈的计划偏好。

(二)受到行政体制制约

因为行政审批制度的运行以及设计都在行政体制内进行,所以在影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诸因素中,行政体制制约占主导地位,因此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直是政府职能转变。但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现在,我国政府职能一直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一些不良行为如政府缺位、政府越权和政府错位时有发生。如果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那么必然会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顺利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政府在维护秩序、建设市场、市场监管等诸多方面表现不佳,更导致市场机制经常无法发挥本身的积极作用。

(三)受到法律体制制约

对行政法治而言,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约束行政审批,行政法治不发达,对行政审批而言,行政法治的状态有重要影响,则行政法对行政审批不能形成有力的制约。从微观的层面看,行政审批对具体规定提出了要求;但是我国现有的行政程序规定,却并没有达到其具体规定的程度。目前,我国的行政法体系,规范与法律之间,法律和法律之间,或者规范与规范直接,比例并不是很协调,行政立法多局限在对行政救济的规制以及制裁性行政行为中。虽然已经颁布《行政许可法》,但在实施过程中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规避以及抵制,导致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四、改革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思路和策略

(一)改革行政审批试制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1、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指导思想

改革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大措施,有利于更快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适应WTO。这一改革,是要着眼于新的社会情况,而不是对原有审批制度的全盘否定,所以应该通过改革,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断实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因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把制度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政府机关的反腐倡廉建设,改变集权型的行政审批制度,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总体目标

第一、审批行为要规范。这是针对我国原有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提出的改革目标,同时也是改革的定性要求。

第二、监督机制要强化。这是改革的根本保证。这次改革,不仅要加强对改革过程的检查和监督,还要从行政审批全过程上完善以及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特别要对审批制度本身强化监督,对不规范的行政审批行为才能起到约束以及震慑的作用。

第三、减少行政审批,这是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改革的定量要求。也就是说,定量标准是改革必须有的,改革只能逐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而不能增加。但是关系到人民生存行业如土地、安全、环保等要强化审批。根据这个目标和要求,必须对现有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强化急需保留的,逐步退出该淡化的。但是,这个定量要求的根本目的,不是玩数字游戏,而是通过简化,找到最佳的“度”,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基本原则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还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问题敏感,情况十分复杂和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因此,为了积极稳妥地搞好这项改革,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第一、依法行政的合法性原则。行政法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依法行政原则。它要求,必须依据法律以及法规获得行政权力的主体地位,对行使权力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并且要行使行政权力。市场经济作为法制经济,它的本质与这个要求是相符合的。法律必须明确授权行政审批,因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与其息息相关,法律规定之外的任何特权不能由行政机关享有。因此,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要符合行政审批自身的要求以及规律,一些不合法以及不合理的审批事项必须得到坚决清除,必须符合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规则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制。如果的确要政府审批有关事项和法定审批事项,一定要依法进行审批。为了在依法行政的基础原则之上建立行政审批,要有法律依据来设定审批,使其规范、公开以及具有普遍法律效力。

第二、明确审批主体的效能性原则。在行政机关被赋予行政审批权时,必须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要规定其应负的责任。在实施行政审批的过程中,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对审批对象承担相应责任,并且实施有效的监督。如果行政机关不按照有关规定的审批程序和条件,徇私舞弊、越权审批、滥用职权来实施行政审批,以及不依法对被审批人履行监督责任或者监督不力、不予查处有关违法行为的,则相应的法律责任必须由审批机关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主管有关工作的领导来承担。

政审批,对行政审批机关行使审批权的时候,要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行使行政审批权要保证公正、合法、合理,以保证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按照法律以及法规的有关规定,行使审批的内容、条件、程序、对象、时限以及审批结果要得到公布。如果相对人对审批有异议,书面答复要作出来,提起行政诉讼以及申请复议的权利必须告知相对人;投诉和举报要得到有关审批机关的及时处理,有关审批机关必须通过适当方式,回复举报人和投拆人处理的最后结果

第四、适应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原则。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行政审批就成为了一个主要的行政管理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原来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变为决定性作用,这就说明了必须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的范围,对于市场机制的调节,必须只起到补充作用。因此,必须按经济规律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以行政审批为主要手段的政府管理模式必须进一步得到改变,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得到充分发挥,为了规范市场行为,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的各种手段必须得到综合利用,以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必须做到,凡是市场机制能正常发挥作用、企业能自主决定的事项和领域,政府不再审批,要坚决放开,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只有这样行使行政审批,才会有利于发展新时期的市场经济。

第五、提高便民服务的责任性原则。行政审批既是政府机关的形象工程,也是便民服务的“窗口”。因此,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要结合过去的经验以及教训,把密切群众关系和提高政府的行政水平以及工作效率结合起来,要改进工作作风,通过行政审批方式的改革,规范程序、简化环节,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要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基层、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使行政审批在改革后,真正地成为群众称赞的政府“形象工程”以及便民服务的“窗口”,(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基本对策

1、行政审批制度的体制基础要从根本上转变

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审批,随着逐渐转轨的经济体制,对行政审批制度而言,其体制基础应该转到市场经济上来。因而对于政府而言,它必须从漫无边际的审批制度下解脱出来。这些规则不应该由政府来亲自制定,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监督别人执行规则,是维系规则。但是,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我国现在极为模糊,凡是制定规则就马上交给政府来办,其结果是,有些规则必然有利于以及偏向制定规则的政府部门的利益,容易形成国家利益部门化。按照现代法学理论的要求,制定规则属于公众自身的事情,通过自己的代表机关使民众来决定规则,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最基本内容。当前行政审批制度创新的框架如果从这一理论出发来设计,行政审批中的政府地位应当得到摆正,行政审批制度应当在新的体制基础上得到进一步规范。同时,这一转变的过程,也是进一步转变观念以及统一思想的过程,所以应当结合改革,加强相关的理论进行教育。

2、行政审批的范围和标准要得到科学的界定

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行政审批范围要结合科学的界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全面清理现行的行政审批事项以及规章。切实减少审批,凡是能由市场调节的就坚决放开,对不属于行政管理职能职责或者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不应当通过行政审批管理。

3、行政审批的方式要得到切实的改进

应该科学界定行政审批范围,在然后在此基础上,应着力对行政审批方式进行改革,对行政审批程序要进行规范,以便通过改革来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审批的环节,改进工作的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服务基层,服务社会,对行政审批制度而言,这也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一、避免多头审批、久拖不决、重复审批、互相踢皮球,简化审批环节和审批手续。要坚决理顺那些已经存在的审批程序混乱现象,要坚决砍掉某些冗繁的多余环节,要使审批程序法制化、制度化。

第二、建设好便民服务窗口。

第三、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应从源头上抓起。

第四、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贯彻政务公开的原则。

4、中央与地方应当同步进行行政审批改革

以前,相当大的一部分行政审批是由国务院文件、国务院部门文件和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定的,为此在多次改革和清理行政审批制度上出现了不少问题,使中央和地方无法保持同步或者一致进行改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审批法》,对于所有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的行政审批项目,各地方政府应该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理。为了对《行政审批法》对行政审批的含义、范围、标准、程序、原则、设定权、监督、法律责任等进行具体化,各地方政府应该制定出配套的法规和规章,从而得以贯彻执行《行政审批法》,使地方和中央保持一致。

5、有效的管理制度应该得到建立

第一、要按照WTO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和运作的机制。同时,除少数不宜公开的审批外,应该公开其他的行政审批都应对行政审批的内容、程序、对象、条件,不得把未经公开的行政审批作为依据。

第二、有效的监督和补救机制应该得到建立。从实质上说,行政审批管理是以限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自由为代价的,如果滥用这一管理手段,既会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还会有违行政审批制度的本意,因此必须通过改革,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和补救机制。

五、结语

无论运用补救机制还是监督机制,落实措施才是关键。对行政审批主体的监督而言,与一般行使过程的监督不同,前者往往较难。对行政审批而言,非常有必要进行行政补救,因为在强大的行政权力面前,行政相对人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为了落实和贯彻行政复议制度,切实措施有必要得到采取。对行政复议制度的认识水平,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得到提高。行政复议要保证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相应的具体措施要得到制定,行政补救的作用要得到真正的体现。要全面提高行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严格按照规定时限完成审批工作,实行承诺制。对关系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审批项目,事前广泛听取意见,要加强调查研究,充分论证,依法审批,严格把关,真正做到监督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避免审批工作出现偏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王连昌主编:《行政法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王惠岩主编:《行政管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4]、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方世荣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7]、黄达强、刘怡昌主编《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8]、魏杰著:《市场经济前沿问题》,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9]、魏杰著:《市场经济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0]、胡建淼主编:《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11]、林准主编:《行政案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12]、张树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3]、杨官道主编:《入关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14]、彭和平主编:《公共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5]、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主编:《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16]、曾繁正编译《美国行政法》,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17]、任晓主编:《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8]、刘吉主编:《社会主义改革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9]、洪银兴主编:《现代经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0]、王维登、李连仲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杨瑞龙等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2]、张锡嘏等著:《公务员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秦子言、李文龙主编:《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24]、李凤玲:《应对入世挑战,加快管理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2期。

[25]、施绍祥:《如何认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1期。[26]、张耀东:《行政审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9期。[27]、李珊:《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7期。

[28]、郑传坤:《加入WTO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探索》2001年第6期

[29]、刘向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2002年 [30]、胡方水:《行政审批权力滋生腐败现象的剖析思考》 2002年 [31]、金太军、赵晖、高红、张万华:《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注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二条规定 ②金太军、赵晖、高红、张万华:《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③李凤玲:《应对入世挑战 加快管理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十二期第8页 ④李珊:《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七期第4页 ⑤张耀东:《行政审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九期第9页

第五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摘要:分配制度改革是确保人民生活水平能够不断提高的制度保障,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缺少效率的分配制度下生产力得不到优先发展,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社会不能以最小的投入生产出最大的产出,收入“蛋糕”不能做大,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与提高;另一方面,在缺少公平的分配制度下,即使经济能够增长,增长的结果也只能施惠于一部分人,无法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从而造成收入差距过大而两极分化严重,不但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

关键词先富共富公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深化分配置度改革。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在一定意义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是“先富”与“共富”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先富”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提出来的一项政策,就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就不能搞平均主义,因为平均主义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1】邓小平同志说过:“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2】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先富”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先富”并不是让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导致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3】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4】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允许一部分人生活先富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地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是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毋庸讳言,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确实也拉大了收入差距。不论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还是城镇内部、乡村内部,收入差距都扩大了。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尤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这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对贫富差距问题要有科学认识。任何收入分配公平都是一种动态的相对公平,不可能是一种静态的绝对公平。要实行一种绝对的公平,就必然要抹杀劳动者之间、行业部门之间的事实差异。不问效率高低,不分贡献大小,一律实行无差别的平均分配,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最大的弊端在于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换取收入分配的公平,最终导致共同贫穷。历史告诉我们,平均主义行不通。收入分配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一方面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真正做到“鞭打慢牛,鼓励和保护先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尽管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是必要的,但如果收入差距过大,突破合理的度,就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违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对收入差距问题,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树立一种“合理差距论”的公平观,承认差距存在的客观事实,保持一定的合理差距是有利的,反对“差距有害论”和“差距有益论”两个极端。

参考文献

【1】来源:《求是》 作者:周隆滨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5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

下载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改革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改革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与35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中央历次对农村改革的部署相比较,《决定》关于农村土地制......

    深化土地出让制度改革

    深化土地出让制度改革,消除地方政府卖地和花钱冲动中国很多严谨学者和知识分子,就深入研究过中国历史上的土地集中问题。发现中国历史上的土地集中周期与王朝更迭周期高度相关......

    论文: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合集5篇)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研究近年来,随着我盟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新机制基本建立,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加强。但是预算编制不规范......

    “十二五”时期深化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改革的思考大全

    “十二五”时期深化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改革的思考 从2011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这五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

    税收管理员制度在实践中的思考与研究

    一、当前税收征管存在的突出问题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税收征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深化,逐步建立了“以纳税申报和优质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

    税收管理员制度在实践中的思考与研究

    一、当前税收征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税收征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深化,逐步建立了“以纳税申报和优质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

    深化农村财政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财政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财政制度改革2007-02-02 21:56:02我国多年的改革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新形势下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

    浅议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

    浅议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 经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并经中央同意,于2003年9月起开展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 试点以来,人民监督员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检察业务也得到了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