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风险管理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

时间:2019-05-14 17:4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风险管理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风险管理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

第一篇:浅析风险管理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

引进风险管理理念,细化税收分析监控指标,通过基础信息采集、税收风险的分析识别、税收风险度的确定以及税收风险的排除、控制和化解,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的风险,尽可能地使实征税收接近法定税收、实际税负接近法定税负,逐步完善税源管理“四位一体”联动机制,使税源管理取得明显的成效,进一步深化税收管理安全责任区创建工作。

一、建立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税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解决税源管理中“干什么”的问题

根据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和税收征管的现状,我们认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联动管理机制运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税收风险的识别、控制和化解的过程。从税收政策法规的要求,企业产、供、销的过程,企业纳税义务履行情况,对地方经济及财政影响等层面入手,建立分行业税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开发风险评估软件,为基层管理分局和管理员提供一个面上扫描,线上分析,点上解剖的管理方法。

(一)统一设置税收风险评估的分析指标。把税收风险评估指标分成静态和动态两个部分的指标。静态指标包括纳税人的固定资产投资、纳税信用等级、经营规模、职工人数、发展趋势、经营管理水平等;动态指标包括纳税人的主要原材料耗用率、辅助材料耗用率、产品完工率、产成品耗电率、产成品燃料率、产成品工资率、产品销售率、产品销售费用率、产品销售利润率、产品外销(自营出口)率、非防伪税控发票进项税率、其他业务收入率、税收负担率等。

(二)搭建税收风险评估平台,加强对税收风险的分析预测。开发一套风险评估软件,以此作为全局数据整合发布的统一平台。该软件应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效益状况、税款缴纳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这些指标应是针对辖区各行业的经营特点设置的,以此提升评估预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精确性。利用这个平台,综合运用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进行分析,寻找和识别对税收流失构成风险的各类因素。

(三)细化各层级的工作职责,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县局内设的业务部门主要负责整合发布信息,定期测算并发布全局面上和线上的税收风险预警值,定期召开税源管理点评会,对管理分局税源管理进行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定期向全局通报税源监控、督导和考核情况;管理分局主要根据上级局发布的相关信息做好本级的税收风险比较分析,有计划地组织管理员具体抓好税源的监控分析工作,对管理员所属责任区的管理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总结征管工作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向县局报告税源监控、督导和考核情况;税收管理员主要针对县局、管理分局发布的本责任区的税收管理的风险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及时排除、化解税收风险,对存在风险较高的企业或行业但管理员无权处理的,应及时向管理分局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四)层级之间的纵向联动实行下管一级的原则。上一级国税机关主要对下一级国税机关整合下达工作事项和发布相关信息,针对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点实行税收流失三级风险预警提醒,下一级国税机关和管理员对上一级国税机关反馈税收风险排除、化解的情况和信息。

二、以风险流程管理为重点 解决税源管理中“怎么干”的问题

(一)基础信息采集录入。基础信息的采集不仅是首要环节,而且是关键环节,数据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影响到指标的可比性、真实性。设计《税源管理基础信息采集表》,统一必须采集的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在每个申报征收期内,由管理员逐户一次性采集纳税人上个月的基础信息,并按照“谁采集、谁负责”的原则,由征纳双方的责任人共同签字,从而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将信息录入到税收风险评估软件。

(二)风险预警指标计算发布。在管理员采集录入基础信息后,定期运用税收风险评估软件计算并发布全局税收风险管理的“面”上预警指标和“线”上预警指标,作为管理分局和税收管理员对税收流失风险识别的警戒值。县局、管理分局、管理员通过该软件查询全局不同行业、不同管理分局、不同责任区、不同纳税人、不同所属期的各项指标,从而达到税源管理良性互动的效果。

(三)税收流失风险的分析。利用税收风险评估软件计算并发布的分行业、分管理分局、分责任区、分纳税人的预警指标,并参照总局和省、市国税局发布的相关预警信息,各层级按照三级监控的原则进行税收流失风险分析。县局级按行业、按不同指标横向分析到不同的管理分局,甚至到具体的重点税源企业,纵向分析到不同的所属期;管理分局级按行业、按不同指标横向分析到不同的责任区和具体的纳税人,纵向分析到不同的所属期;管理员按行业、按不同指标横向分析到不同的纳税人,纵向分析到不同的所属期。这样,通过同一个数据信息平台,在各管理分局之间,各管理分局不同责任区之间,各责任区不同纳税人之间以及不同所属期之间进行同行业指标分析比较,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高低就会一目了然,工作质量的好坏由图表和

大争之世 网游之复活 炼宝专家 混在三国当军阀重生之官道

第二篇:浅析风险管理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

引进风险管理理念,细化税收分析监控指标,通过基础信息采集、税收风险的分析识别、税收风险度的确定以及税收风险的排除、控制和化解,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的风险,尽可能地使实征税收接近法定税收、实际税负接近法定税负,逐步完善税源管理“四位一体”联动机制,使税源管理取得明显的成效,进一步深化税收管理安全责任区创建工作。

一、建立税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解决税源管理中“干什么”的问题

根据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和税收征管的现状,我们认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联动管理机制运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税收风险的识别、控制和化解的过程。从税收政策法规的要求,企业产、供、销的过程,企业纳税义务履行情况,对地方经济及财政影响等层面入手,建立分行业税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开发风险评估软件,为基层管理分局和管理员提供一个面上扫描,线上分析,点上解剖的管理方法。

(一)统一设置税收风险评估的分析指标。把税收风险评估指标分成静态和动态两个部分的指标。静态指标包括纳税人的固定资产投资、纳税信用等级、经营规模、职工人数、发展趋势、经营管理水平等;动态指标包括纳税人的主要原材料耗用率、辅助材料耗用率、产品完工率、产成品耗电率、产成品燃料率、产成品工资率、产品销售率、产品销售费用率、产品销售利润率、产品外销(自营出口)率、非防伪税控发票进项税率、其他业务收入率、税收负担率等。

(二)搭建税收风险评估平台,加强对税收风险的分析预测。开发一套风险评估软件,以此作为全局数据整合发布的统一平台。该软件应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效益状况、税款缴纳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这些指标应是针对辖区各行业的经营特点设置的,以此提升评估预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精确性。利用这个平台,综合运用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进行分析,寻找和识别对税收流失构成风险的各类因素。

(三)细化各层级的工作职责,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县局内设的业务部门主要负责整合发布信息,定期测算并发布全局面上和线上的税收风险预警值,定期召开税源管理点评会,对管理分局税源管理进行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定期向全局通报税源监控、督导和考核情况;管理分局主要根据上级局发布的相关信息做好本级的税收风险比较分析,有计划地组织管理员具体抓好税源的监控分析工作,对管理员所属责任区的管理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总结征管工作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向县局报告税源监控、督导和考核情况;税收管理员主要针对县局、管理分局发布的本责任区的税收管理的风险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及时排除、化解税收风险,对存在风险较高的企业或行业但管理员无权处理的,应及时向管理分局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四)层级之间的纵向联动实行下管一级的原则。上一级国税机关主要对下一级国税机关整合下达工作事项和发布相关信息,针对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点实行税收流失三级风险预警提醒,下一级国税机关和管理员对上一级国税机关反馈税收风险排除、化解的情况和信息。

二、以风险流程管理为重点 解决税源管理中“怎么干”的问题

(一)基础信息采集录入。基础信息的采集不仅是首要环节,而且是关键环节,数据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影响到指标的可比性、真实性。设计《税源管理基础信息采集表》,统一必须采集的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在每个申报征收期内,由管理员逐户一次性采集纳税人上个月的基础信息,并按照“谁采集、谁负责”的原则,由征纳双方的责任人共同签字,从而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将信息录入到税收风险评估软件。

(二)风险预警指标计算发布。在管理员采集录入基础信息后,定期运用税收风险评估软件计算并发布全局税收风险管理的“面”上预警指标和“线”上预警指标,作为管理分局和税收管理员对税收流失风险识别的警戒值。县局、管理分局、管理员通过该软件查询全局不同行业、不同管理分局、不同责任区、不同纳税人、不同所属期的各项指标,从而达到税源管理良性互动的效果。

(三)税收流失风险的分析。利用税收风险评估软件计算并发布的分行业、分管理分局、分责任区、分纳税人的预警指标,并参照总局和省、市国税局发布的相关预警信息,各层级按照三级监控的原则进行税收流失风险分析。县局级按行业、按不同指标横向分析到不同的管理分局,甚至到具体的重点税源企业,纵向分析到不同的所属期;管理分局级按行业、按不同指标横向分析到不同的责任区和具体的纳税人,纵向分析到不同的所属期;管理员按行业、按不同指标横向分析到不同的纳税人,纵向分析到不同的所属期。

第三篇:浅谈纳税服务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纳税服务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的作用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收工作在新的时期实现新的发展的大胆探索,是已纳入税收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纳税服务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现部门之一,必须紧跟形势,紧密配合,深入挖掘工作内涵,不断改善工作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管理轨道,在推行和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纳税服务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实现途径

税源专业化管理,旨在实施科学分类、理顺管理流程、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分析、整合税源监控、突出纳税评估、集约税务稽查、深化信息应用、重组管理资源、转变工作方式等十大目标任务。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后,将税源管理职责重新划分和归类为事务性、监控性及查处性三类,管理员由固定管户转向分类管事。很显然,税源专业化管理后,当前税源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职能,包括户籍管理、申报受理、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税法宣传、纳税辅导等会大部分拨离到纳税服务部门,即纳税服务机构将几乎承担所有事务性工作。纳税服务部门在推行和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推动税收管理转型升级过程中必将担当重要的角色。

二、纳税服务必须优中求优、细中求细,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纳税服务是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是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的窗口。纳税服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税务机关乃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十分关心、重视纳税服务工作,始终置之于组织收入中心工作同等高度,使各地纳税服务力度不断加强,纳税服务的“面”、“点”不断增加,纳税服务的绩效不断提升。纳税服务机构作为税务部门的“前台”,一直承担着户籍管理、申报受理、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税源监控、税法宣传、纳税辅导等工作,事务杂、分管细,任务重、要求高,大多数纳税服务工作人员能够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将工作做细、做实,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后,征管方式发生变革,对税源实行分类分级管理,许多东西需要重新界定,这就要求纳税服务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勤奋工作,夯实基础,在优质服务中求发展,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担当税源专业化管理排头兵。

三、纳税服务机构必须相对稳定,逐步走向专业化管理轨道

纳税服务机构由于承担大量事务性工作,定位于税务部门的前沿阵地,许多人不愿来、又许多人想调离,这是不争的事实。纳税服务机构如何吸引人、留住人,让人才在这里施展才华、成为播种理想与收获成功的沃土?这是值得各级税务机关思考的问题。依笔者所见,大张旗鼓选拔优秀人才,辅之以待遇跟进,是配强、充实纳税服务机构的有效途经。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大张旗鼓选拔”,说明准入的竞争,优劣的比较。而优厚的待遇,无疑是留住人才的根本。税务机关可通过发放岗位补贴,提高绩效系数,增加评先评优指标和提拔重用机会,来实现这个目标。

纳税服务专业化,是指税务机关在税收工作中以税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纳税人合理需求为服务核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为纳税服务的活动载体,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的,以构建和谐的服务型税务机关为宗旨的新型税收征纳关系。纳税服务机构应充分利用“12366”服务热线、导税员制度、建立纳税服务QQ群等多种形式,为纳税人提供便捷的服务,满足纳税人的合理需求,努力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逐步走向专业化管理的轨道。

第四篇:20110416税收分析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浅析

税收分析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浅析

建立并实施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和税源监控“四位一体”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以达到整合税收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升税源监控能力和税收管理水平的目的,这是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强化税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税收分析在协调联动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谓税收分析,是指税务机关运用各种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大量的经济税源调查资料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对税收政策执行及税收征收管理活动做出客观的评估和预测,找出引起税收增减变化的原因,揭示影响税收收入进度的因素,预测税收发展的趋势,为编制税收计划、完善征管措施、开展纳税评估以及实施税务稽查提供依据。当前,随着中国税收信息化的加速推行,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深入,税收分析工作越来越被县级基层税务部门所关注,各级领导对税收分析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下面就如何进一步发挥税收分析的积极作用,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充分认识开展税收分析在税收管理中的重要性

税收分析贯穿于税收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对于正确预测、计划、决策、监督、考核、评价各项税收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经济税源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宏观分析以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指标进行微观分析,能够全

面、系统、真实地反映税收收入的征收管理情况,及时发现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指导税收工作的开展。

首先,通过税收分析,提高税收收入预测准确度。通过开展税收分析,运用大量的影响税收收入变动的因素和税收历史资料,经过严密的推理和计算,能够客观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质量、税源构成状况及税收潜力,从而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税收收入的前景、纳税人的税负异常情况、税收收入结构变化情况做出比较确定的判断。

其次,通过税收分析,确保税收计划科学、合理、准确。税收计划是税务机关根据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现行税收政策以及客观税源的发展变化情况,对一定时期税收收入的测算、规划与控制,进一步提高收入计划的刚性。通过对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掌握历史时期税收弹性和税负水平,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税收经济动态,找出影响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主要因素,测定未来税收发展趋势,为制订合理的税收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通过税收分析,服务协调联动机制。税收分析是协调联动机制最基础的工作,与征收管理密不可分,协调联动机制和税收征收管理如果离开税收分析的支持,就会偏离其目标和方向。通过对各种税收收入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可

以跟踪国家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新出台的税收政策如何影响税收,及时发现协调联动机制及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为基层税务机关夯实“税收管理基础年”和征管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第四,通过税收分析,进一步硬化执法和推进依法治税。依法治税是对税收工作质的规定,它需要以税收分析为基础的量的支持。一方面,通过对宏观税收收入指标体系的分析,揭示组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征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针对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相关措施,指导组织收入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对重点企业和行业进行微观税收分析,利用大量的有价值的涉税信息,对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纳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审核、评价、判定,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督促纳税人自查自纠,并积极开展纳税评估,适时进行税务稽查,进一步硬化执法,从而确保把依法治税落到实处。

第五,通过税收分析,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体系。现行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是建立在税务微观信息资料和实地检查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内部考核,而现阶段税收信息化建设还没有完全到位,客观上导致考核“信息”不对称、不完整,使考核难免有失公允。通过税收分析等手段,可以把一系列影响税收征管质量的因素联系起来,逐层次、逐环节、逐项目地进行科学、系统、综合的分析,从宏观上掌握税收潜力与税收实绩的差距,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税源监控质量和征收成果,丰富了税收收入考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税收征管质量考核的信息缺陷。

二、当前税收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税收分析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思想观念、分析机制、分析方法和手段、分析内容、分析基础资料来源和分析队伍建设等方面受传统意义上的税收分析工作束缚,没有跳出“就数字论数字、就分析开展分析”的模式化路子,主要表现在:

(一)对税收分析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加强税收分析工作已列入总局、省市局重要议事日程,越来越为各级领导所重视。但是基层税务机关,部分税务干部认识不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比如,个别基层领导认为县(区)级部门地域有限,经济规模和总量较小,开展宏观税负分析有“纸上谈兵”之嫌,税收宏观分析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离基层工作实际较远;有的职能股室领导对开展宏观分析存在畏难情绪,担心如果“妨碍”了地方统计、发改委等部门存在的“水分”数据,会影响部门协调和地方领导的行政干预;不少基层单位的计统干部仍然习惯于过去简单的数据对比分析,对影响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经济、政策及征管因素

揭示不深、不透,有的甚至根本不愿触及,不愿意从深层次上找原因,工作主观能动性不够。

(二)科学规范、链条完整的税收分析工作机制有待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的深化、综合征管软件在征收管理中的应用和目前开展的“减负”工作,必然引起税务机关内部征管业务流程和部门岗位职责的重组与变化,也给税收分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传统意义上的税收收入分析已不能适应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税收分析也不单是计统部门一家的职责,客观上要求建立一套与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综合征管软件相适应的税收分析工作新规范。当前,一方面省、市、县、分局四级税务机关税收分析职责定位不准确,分析内容和重点不明确,上下级机关之间的分析互动机制尚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数据重复分析和漏项分析问题较严重,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影响了税收分析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基层税务机关内设机构如计统、征管、税政、稽查、信息中心各部门税收分析职责不明确,特别是税源调查和监控过程没有一套规范有效的数据整理、传递和责任追究制度,税收分析资料交换渠道不畅通,造成不少基础资料损失、缺失严重,税收分析作用远未发挥。另外,税务部门与当地统计、发改委、工商、国税、银行等部门没有建立比较完整、规范、成熟的信息交换制度,造成一些十分重要的分析基础资料缺乏,分析效果大打折扣。

(三)税收分析内容单一,分析方法简单。现代意义上的税收分析与传统意义上的税收分析不同,从分析内容上看,它是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分析,包括税收收入增减变化分析、税源结构变动情况分析、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分析、征收管理质量分析、各项基础数据分析等,涉及到基层税务机关各个业务部门;从分析方法上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对比,而是运用统计学和高等数学原理,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税收分析应用软件,在对大量的基础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加工、提炼的基础上的科学合理、综合运用的对比分析。当前,不少税务机关开展的税收分析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收入分析层面,分析面较窄,分析内容不全,分析手段落后,分析方法简单,税收分析往往是就税收分析税收,就数字分析数字。特别是综合征管软件对税收分析的支持还很薄弱,没有建立功能较全的税收分析应用平台,表现为查询方式单一,分析指标不完善,缺乏筛选比对功能。采集统计、经贸委、工商等部门的涉税信息仍需通过人工操作来完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

(四)对税收分析基础数据的考核监督措施不到位。完整、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是税收分析工作赖以开展的前提。JSTAX1.1在全省上线运行后,各项数据资料实现了省级集中和共享,为税收分析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由于部分基层税务干部自身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审核把关不

严等原因,造成进入JSTAX1.1系统的一些基础数据不准确、逻辑关系错误,如:税务登记项目不完整、行业品目签定不准确等,尽管经过多次数据清理有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税收分析的质量。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除了人员素质不高和责任心不强外,与基层各部门对基础数据重视程度不够、考核监督措施不到位不无关系。目前,各级税务机关过于强调执法监控和征管质量考核,对数据质量的监控考核还没有完全到位。另外,目前综合征管软件采集的基础数据不够全面,诸如企业产值、产量、销量、库存、用工情况等数据未纳入系统进行管理,税务部门与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税务干部主动采集信息数据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五)税收分析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税收分析工作对基础数据资料、分析方法选择、分析模型建立都有很高的要求,税收分析人员既要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又要有很强的税收业务知识、计算机知识、数理统计知识及经济理论知识。而现实情况是,经过近几年的征管改革,税务机关内设机构岗位分工越来越细,制约措施越来越具体,人员素质单一化和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严重制约了税收分析工作的开展。因此,培养一批复合型税收分析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分析干部队伍任重道远。

三、做好税收分析工作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税收分析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将其片面理解为计统部门或税收分析员的职责。这一工程不但涉及到省、市、县各级局不同岗位的人员,而且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支持、理解与配合。做好税收分析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更新观念,高度重视税收分析工作。首先,各级领导要改变过去“就税收分析税收、就税源预测税源”的思维方式,高度重视本单位的税收分析工作,经常主持、指导本单位的税收分析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加强对税收分析工作和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协调联动机制的作用。一方面,各单位计统、征管、税政、稽查、信息中心等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建立起税收分析、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资源共享和良性互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与财政、经贸委、统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建立良好的数据传送机制,及时、准确获取相关经济指标,为做好税收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二)要依托制度,建立科学的税收分析工作新机制。首先,要改变以往税收分析依靠计统部门一家和个别税收分析员“单打独斗”的局面,明确基层税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税收分析职责,设立税收分析专职岗位,建立由计统部

门牵头负责、各业务部门各有分工基础上的信息共享、分工合作、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税收分析运行机制和分析成果反馈机制。通过快报、专报、报告、汇报、网络化等等多种形式,及时将分析成果反馈给相关单位,加强对解决问题措施和实施效果的分析和关注,真正把税收分析结果应用到堵漏促收、加强征管中去。比如,计统部门通过对相关经济指标与税收收入关系的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宏观税负、税收弹性系数非正常变动情况,找出影响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重点行业与重点企业,向有关单位提出管理建议;征管部门对计统部门发现的问题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对确认有偷税嫌疑的企业及时移交稽查,增强税务稽查的针对性;稽查部门要重视征管移送的案件线索,及时组织查办,并按规定向征管部门反馈查处结果。第二,要明确省、市、县、分局各级税务机关和税收分析员的主要职责和分析重点,建立上下级税务机关税收分析互动机制。省、市局主要负责分析和监控全省和本地区行业税源变化、税收收入增减及税负变动情况,建立税收分析预警指标体系、数据质量和分析质量考核体系,组织、指导下级税务机关做好税收分析工作,重点开展全省和本地区的经济税源宏观税负分析。县级局主要负责本县(市)基本数据分析资料的采集,并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在上级税务机关的指导下对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微观分析,摸清税源发展规律以及税收变化趋势,发现税收征管薄弱环

节和漏洞,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提供案源。各税务分局主要是通过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对辖区范围内的纳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做深入分析,为上级局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尤其要发挥好明年省局推行的税收管理员平台的作用。第三,要探索建立税收分析工作流程,将税收分析工作按照业务分工不同细化为税源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因素分析、报告整理、分析成果运用等环节,结合各环节业务特点和岗位要求,明确其工作规范及数据资料传递反馈流程。同时,要探索研究建立税收分析员制度,健全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体系,使税收分析工作标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工作优劣有奖有惩。第四,要建立税收分析报告和分析通报制度。省、市、县局都要建立并严格执行定期税收分析制度,按月召开由局领导主持,计统、税政、征管及有关税源管理部门参加的收入分析专题会议,推动税收分析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要充实分析内容,改进分析方法。税收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它需要把经济学理论、统计学知识、税收理论、模糊数学分析等集大成于一身。它应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分析内容,有独特的科学分析方法、步骤,需建立一套特有的指标体系,各指标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制约。税收分析内容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宏观分析。从分析税收收入与GDP关系入手,选择各税种宏观税负及其增减率作为分析指标,从地区、行业、纳税人

类型、时间等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包括GDP与税收相关性分析、税收弹性系数分析、消费结构与税收收入结构分析、投资与税收分析、税收负担分析等。二是税收收入分析,包括税收计划完成情况分析、税款结构分析、税收收入分布分析、税收收入发展趋势分析等。三是税源综合分析,从税务登记户数和税款申报征收入库情况入手,分析税务登记的结构、组成、分布、异常变化、趋势和时序变化情况,比较不同时间、税务机关、纳税人、行业、登记注册类型、应征税款、征收税款和入库税款等税款正常和异常运行的规律。四是税务稽查分析,从案件数量、发案率、立案率、结案率、案件审理率等指标分析稽查任务完成、税务处罚入库等情况。五是重点税源分析,对税收增减变化影响较大的重点企业财务报表、生产经营状况、主要产品的产销量和库存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情况、税款的申报、征收、抵扣、入库、欠税以及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等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掌握重点税源的现状和变化情况。六是行业税收分析,主要是按照行业管理办法,监控税源增减情况,掌握行业管理规律。

在改进税收分析方法方面,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经常性的税收分析方法,利用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方法、时间序列趋势分析预测方法、回归模型建立方法等,来判断收入形势是否正常、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税收征管力度是否到位、税收政策执行是否准确,从而实现

税收分析由税收进度增减情况等简单的对比分析向宏观税负、增长弹性等分析的转变。一是要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是研究社会经济的数量方面,把握数量界限,提供数量依据的方法。定性分析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解释数量的含义,对事物的性质作出判断的方法。二者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税收分析方法体系。二是要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一个完整的税收分析,必须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进行的分析。三是坚持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相结合。经济决定税收,经济在发展,纳税人的应税行为在不断运动之中。因此,进行税收分析时,不能只就税收论税收,也不能只看静态数据,不看动态数据,要注意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的结合使用,坚持从经济看税源,从纳税人的发展看税源。四是要灵活运用多种分析方法。通过各种专业分析方法来计算税收的规模、构成、水平、速度和相互间的比例关系,从而说明税收政策和税收计划的执行情况,反映税收的成果及其所发挥的调节作用,揭示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五是要依托JSTAX1.1开发税收分析应用软件,利用计算机对大量的经济税源和税收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分类整合、综合对比,产生及时、准确、全面的税收分析报告。

(四)要加强调查研究,拓宽分析思路,多方收集信息,掌握分析技巧。目前,影响税源和税收变动的因素日趋复杂,如果脱离了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不注意加强对税收政策变化情况的研究,忽视对重点地区、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税收情况的调查研究,就难以揭示税收增减变化的内在原因,就不能准确评价和反馈政策实施的效果。一是要关注政治环境对税收的影响。党和国家的每一项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从而对税源变化产生重大影响。政治信息对税源的影响是通过潜在税源的影响而体现出来的,这种影响一般难以定量化。如“十五”期间,我国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民营经济成份迅速增长,从而带来各种经济成分税收比重的变化和所得税比重的逐步上升,与党和国家保护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不无关系。因此,在进行经济税源调查与预测时,必须考虑这一变化,并取得这方面的详细资料。二是要分析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对税收的影响。税源蕴藏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中,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对税源有连动作用,要对其进行总量、构成、发展趋势分析,预测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对税源变化的相应影响。三是要重视国际环境对税收的影响,如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外国企业在我国投资变化对涉外税收的影响等。四是要经常研究税制变化和新税收政策措施对税收的影响。税收制度的改

革,直接影响着税收收入的变化。如税种的开征与停征、征收范围的调整、税率的调整、减免税措施的调整等,这些税收法令的变更是影响经济税源变化的直接原因,今年利息税税率的将直接影响到国税收入的变化。此外,重大财政措施和财务制度规定变化往往影响税收收入,因此必须进行调研与预测。

(五)要加强数据监控考核,建立严密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严密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各项数据真实准确的重要保证,是税收分析工作有效进行的基本保障。离开了数据的真实准确,税收分析工作就失去了发言权,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因此,要特别重视对数据质量的管理。建立严密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数据质量管理,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及时准确地采集有关数据。按照统一标准录入、整合有关数据,减少因主观原因导致的信息失真。二要严格数据审核。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逻辑和真实性检验,把好数据进口关,确保信息质量。三是要明确职责分工。计统部门是税务机关数据管理的职能部门,对数据质量负有直接责任,有权指导、监督其他部门的数据采集工作;其他数据采集部门要按照分工确保采集数据准确无误,对新增数据要及时提请计统部门制定统一标准;对数据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计统部门和采集部门要相互配合,及时修正。四要建立高效的传输手段,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成果,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和安全性能,保证信息在上下级之间和同级各部门之间顺畅安全地传输。信息技术部门要为税收分析数据库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做好技术和业务的衔接工作。五要加强监督考核。各级税务机关要定期对数据质量情况通报和考核,对在信息采集和传输中弄虚作假,或因责任意识不强导致信息出现重大失真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六)要加强培训,提高税收分析人员素质。只有建立一支既懂经济理论知识、税收业务知识,又熟悉经济税源情况变化、熟悉统计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税收分析队伍,才能保证税收分析工作质量。因此,要加强对分析人员的专业能力、宏观经济掌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训,多方面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专家讲座、长短期培训结合等形式,加强对基层税收分析员和兼职分析员的系统培训。另外,还要及时总结、推广税收分析工作经验,经常进行经验交流,不断开拓分析思路,提高税收分析人员的整体素质。

提高税收分析质量和效率的思考

税收分析是指税务机关运用各种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大量的经济税源调查资料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对税收政策执行及税收征收管理活动做出客观的评估和预测,找出引起税收增减变化的原因,揭示影响税收收入进度的因素,预测税收发展的趋势,为编制税收计划、完善征管措施、开展纳税评估以及实施税务稽查提供依据。税收分析工作是税收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是保障税收职能实现,提升征管质量与效率的重要环节。作为税收管理的重要手段,税收分析在收入中心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参谋助手作用。随着地税组织机构扁平化、税收管理科学化、税收征管工作精细化的不断深入,对税收分析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进一步发挥税收分析的积极作用,提高税收分析质量和效率,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一、目前税收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

1、分析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现代意义上的税收分析与传统意义上的税收分析不同,从分析内容上看,它是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分析,包括税收收入增减变化分析、税源结构变动情况分析、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分析、各项基础数据分析等,涉及到各级税务机关各个业务部门;从分析方法上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对比,而是运用统计学和高等数学原理,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税收分析应用软件,在对大量的基础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加工、提炼的基础上的科学、综合的对比分析。

现阶段的税收分析还主要侧重于税收收入进度、增减变化因素等数据进行简单对比分析,没有跳出“就数字论数字、就分析开展分析”的僵化模式。对税收弹性分析、税负分析、税收经济关联性分析、纳税能力分析等方面开展得较少。在分析方法上也比较单一,对于回归模型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等现代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不多。

2、综合性分析和多方案预测少。目前的税收分析工作对采用宏观税负、弹性系数、纳税能力评估等多种方法,由表及里地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以及多方案预测较少,税收分析工作没有揭示出地方经济发展变化与税源、税收增减变动之间的规律等实质性的东西,没有提出供领导决策、供其他部门采用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看似分析了,实则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对税源管理工作很难起到指导作用。

3、数据信息质量需提高。真实、准确、完整的涉税信息是做好税收分析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税收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税收征管软件,另外获取相关职能部门信息和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第一手数据资料少之又少。甚至部分税务管理人员也完全依赖于征管软件,下户调查研究的少,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依靠纳税户办理税务证、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的多。目前,由于部分纳税人录入错误和税务机关审核把关不严,征管软件中基础数据及纳税人有关数据指标不准的现象还存在,如纳税人行业与实际不符、预算级次与纳税人登记注册类型不匹配,甚至纳税人股东信息录入有误等,而税务人员进行分析时,对现有的数据资料,不进行审核挑选,没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分析指数进行统计整理加工就直接简单地使用,造成分析结果与实际差异较大,而基于这样的数据做出的分析,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无法指导税源管理工作。

4、税收分析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税收分析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分析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税收业务功底,而且还需要掌握宏观经济理论、财务会计、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具备了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从现实情况看,这方面的人员素质高低不齐。有些税收分析人员缺欠培训,业务素质不高,影响分析质量,使税收分析不能充分发挥其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因此,培养一批复合型税收分析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分析干部队伍任重道远。

二、提高税收分析质量和效率的建议

(一)依托制度,建立科学的税收分析工作新机制

税收分析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将其片面理解为计财部门或税收分析员的职责。因此,完善的税收分析制度、合理的税收分析机制是开展好税收分析工作的前提。

一是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合作机制。以前传统意义上的税收收入分析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需要,税收分析也不单是计财部门一家的职责,客观上要求建立一套与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综合征管软件相适应的税收分析工作新规范。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税收分析职责,设立税收分析专职岗位,建立由计财部门牵头负责、各业务部门、基层分局各有分工基础上的信息共享、分工合作、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税收分析运行机制和分析成果反馈机制。

二是建立税收分析会制度,完善税收分析报告和通报制度。各级税务机关定期召开收入分析会,对税收的增减因素做出详细分析,通过分析,正确判断税收收入形势,查找征管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堵漏增收,预测下月的税收收入情况,在此基础上编制出有参考价值的税源分析报告,提高税收预测准确率,为局领导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不定期开展税源专题分析、税种专题分析和税收政策变动专题分析,及时准确地反映税收收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当某行业或某企业收入发生异常波动或出现重大问题时,及时进行分析并向上级机关报告。

三是增强分析结果的运用机制。税收分析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税收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征管,堵漏增收,要把税收分析作为加强税收收入和税收征管工作的切入点,及时发现税收经济的新动向,准确地指导税收工作。而目前,税收分析基本上还只停留在计划进度分析的水平上,税收分析的作用和功能发挥不够。因此,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运用分析结果来指 18

导和促进税收征管,确保税收分析与税收征管实现良性互动,建立税收分析跟踪制度,把分析结果应用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之中。

(二)拓宽税收分析思路,完善税收分析方法和技巧

开展税收分析要不断拓宽税收分析思路,完善税收分析方法,实现税收分析由税收完成进度和增减变化情况等简单对比分析,向反映征管质量情况分析的转变。税务机关结合本地的税源特点,查询系统中相关的分析数据运用对比分析、因素分析、图表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从数据分析中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对经济与税收工作的重点、热点、难度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注重税源质量与税收产出关系、经济发展指标和各税种收入的相关关系分析,不断提高税收分析的质量。

一是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结合。要通过宏观分析,清楚地了解辖区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税种、不同类型企业的税收负担情况,从而找到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明确主攻方向。微观分析要求我们在辖区内对税负明显偏低的地方,有疑点的企业、存在问题多的行业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原因,采取切实措施强化管理,堵塞漏洞。

二是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相结合。经济决定税收,经济在发展,纳税人的应税行为在不断运动之中。因此,进行税收分析时,不能只就税收论税收,也不能只看静态数据,不看动态数据,要注意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的结合使用,坚持从经济看税源,从纳税人的发展看税源。

三是要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是研究社会经济的数量方面,把握数量界限,提供数量依据的方法。定性分析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解释数量的含义,对 19

事物的性质作出判断的方法。二者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税收分析方法体系。

四是税收分析与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相结合。在日常分析中要结合企业产品产量、产品成本、销售情况、税收核算、利润等分析内容,综合运用基期对比分析、行业对比分析、指标逻辑关系推断分析等方法,通过同一户企业历年指标水平纵向对比和同一行业指标水平的横向分析,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相关指标的变化原因及税源的发展趋势,存在疑点的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评估,通过税收分析发现问题,通过纳税评估查找原因,问题严重的要及时移交稽查部门立案查处,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净化纳税环境。

五是搞好部门配合,多方收集税收分析信息。主动与住建、规划、国土、工商、国税、统计等相关部门建立长期和良好的数据传送机制,做到方便快捷地从各方获取有关纳税人生产经营、资金运转及供销状况等信息数据,确保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纳税人的相关经济指标数据。

(三)细化税收分类统计标准,优化税收分析指标体系,加强分街道属地税收会统,深化即时税收分析

实施属地税收会统,充分利用现有税收征管系统中现有的数据信息,进行二次开发和运用,深化即时税收分析,是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细化分类统计标准,优化税收分析指标体系。税收会统工作的分类标准在常规分级次、分税种、分行业、分经济类型、分产业等基础上,增加了分科所、分街道等统计因子;进一步梳理税收统计分析的指标体系,将增加的统计因子整合到税收分析指标体系中;同时 20

分析指标中增加了税收增收额、增减率、各结构的比重、贡献率等因素。根据多因素标准和多维度指标,设计既能横向分析又实现纵向统计的属地税收会统各类报表、实现了分类统计标准和分析要素二维对应,全面、详细地反映属地税收收入的主要情况,其中对地方政府关注的和比重较大的服务业、房地产和建筑业税收也进行重点统计和分析,并统计分街道的区一般预算收入数据。通过对分类标准的细化,对分析指标的优化和拓展,使税收分析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实效性。

二是明确属地调整方案。在市局的统筹部署下,以基层分局为试点,通过与区政府、发改局、财政局和经贸局等部门沟通,经过充分协调,确认属地税收会统工作调整的方案:总的原则是以纳税户的实际经营地为准,实际经营地在哪个街道的,原则上统计在哪个街道,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由各街道报区政府,由区政府通知分局调整。同时,组织税务干部对征管系统中纳税户的地理位置进行维护。特殊情况下处理:(1)个私办的纳税户,参照实际经营地的原则确定。对开具私房出租发票和集贸市场零星税收,按出租房屋和集贸市场座落地点统计到各个街道。(2)门临开票情况,各分局设定1个市级通用户和6个左右街道通用户,基本上每个街道对应1个通用户,通过该通用户税收统计到相应的街道。对门临代开建筑发票的,按施工地点统计到各个街道;对个人缴纳税款的,统计到提供劳务地点或被提供劳务单位的所在街道,无法确认的,统计到个人的住址所在街道。综上,调整后每个街道的区级税收收入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区级收入,二是门临区级收入,三是个私办区级收入。

三是开发属地会统软件,实现功能需求。软件在设计中采用开放式架构,统计时间、单位、统计内容均可以自由设置、灵活定义;并且软件突出了“简捷化”设计理念,采用了自 21

主开发的数据分析和报表生成工具,优化了统计报表的生成和查询速度,使用者只需要通过简单、明了的菜单操作,便可快速实现税收收入统计情况结果的生成。

四是深化即时税收分析。属地税收会统软件既能实现即时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又能按本月、累计、按年及同期数等各种预先设置的指标参数进行分析比对,生成直观有效的统计分析报表,推送给各基层单位管理者,管理者动态实时掌握属地内的各种收入情况和增长变化趋势,及时给上级单位和对应政府上报各种税收收入数据,满足了各方面对税收收入统计分析的即时动态需求,也拓展了即时税收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四)推行科学的税收收入预测模块,提高税收预测的准确性

税收预测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定性分析预测和定量分析预测,定性分析预测为定量分析预测提供方向性的选择,而定量分析预测要求进行大量的数学运算,在手工条件下,即使有丰富的历史资料、调查数据信息,有时也会束手无策。因此,发挥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优势,来加强预测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税收预测模块按照“科学规范、综合运筹、准确及时、简便实用”的指导思想,成立税收预测模型项目课研组,从本单位管理的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着手,建立符合行业特征、地域特征的税收预测数学模型,涵盖税收计划管理、税收收入分析、税源分析、重点行业分析、重点税源和重点户分析、免抵退税分析、减免税分析、收入相关因素分析、税收预测和系统维护等内容,采用历史税收数据线性预测法和GDP回归预测法,运用数据库联机分析处理,加强税收收入预测工作,推动税收预测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五)强化数据管理,提高税收数据质量和利用效率

数据管理是指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审核、调整、存储、传输、发布等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以保证数据的质量与时效,提高数据利用效率的一种职能活动。严密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各项数据真实准确的重要保证,是税收分析工作有效进行的基本保障。为使数据管理工作能够科学、规范、简捷、高效,建立严密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数据质量管理,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及时准确地采集有关数据。按照统一标准录入、整合有关数据,减少因主观原因导致的信息失真。

二是严格数据审核。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逻辑和真实性检验,把好数据进口关,确保信息质量。

三是建立高效的传输手段。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成果,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和安全性能,保证信息在上下级之间和同级各部门之间顺畅安全地传输。

四是明确职责强化考核。明确各数据采集应用管理等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定期对数据质量情况通报和考核,对在信息采集和传输中弄虚作假,或因责任意识不强导致信息出现重大失真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六)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分析专业队伍

只有建立一支既懂经济理论知识、税收业务知识,又熟悉经济税源情况变化、熟悉统计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税收分析队伍,才能保证税收分析工作质量。因此,要加强对分析人员的专业能力、宏观经济掌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训,多方面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要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充分利用内部网络,采取专题培训、长短期培训结合等形式,加强对税收分析员和兼职分析员的系统培训。以熟带生、以老带新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带动全局干部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的提高。

二是定期开展“以案说法”分析会,把各自在开展税收分析以来的经验和体会进行讲评,不断开拓分析思路,及时总结、推广税收分析工作经验,提高税收分析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激发税收分析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加强责任考核和绩效考核,提高干部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服务意识。(责任编辑:承玉松)

税收预测分析中的“管户制”与“管事制”

组织收入规模取决于经济发展规模、征管措施跟进和税收政策变化等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发展是决定性因素。提高税收预测准确性的途径也必须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即与经济发展相关指标的关联性预测,与开展重点征管工作相关的目标性预测,与制定落实税收政策相关的此消彼长性预测。三者相互联系,互为促进,缺一不可。对应到具体工作就是:与经济形势相关的税收走势预测,围绕组织收入目标的收入来源预测,以及为弥补预测数与任务数差距的增收促管措施的工作目标预测。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税收预测分析工作要求是:以组织收入工作为目标,合理进行收入来源分解,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税源中,通过实施各项征收促管措施,有效弥补任务数与预测数之间的差距,确保税收收入序时、足额入库,从而形成目标与月度预测相结合、税收预测与税收分析相结合、经济税源与增收促管相结合的组织收入工作机制。

提高税收预测分析工作的质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外,它能科学分解组织收入任务,具有为政府财政提供可预测财力支撑的作用;对内,它贯穿组织收入这一税收工作中心,是合理分配管理资源、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各单位对税收预测工作高度重视,分对象采取了各种措施,努力提高预测工作的精准度。对重点税源单位采取的措施包括实地调查、电话询问和网上即时查询,对季度申报的固定税种一般采取平均的办法(如房、土两税),对非重点税源单位的两个所得税一般采取对照同期进行数据修正的办法,对货运开票一般采取月度平均开票额的办法,税收预测相对准确的分局尤其重视建筑工程对当月的税收贡献份额。概括起来就是,对重点税源采取“管户制”,非重点税源采取“管事制”。

由于非重点税源相对分散,占比较小,且存在此消彼长的因素,所以一般税源相对稳定,对它的预测也相对准确(波动不大)。反之,重点税源相对集中,占比较大,个别单位税收

收入的增减变化对税收收入总额影响巨大且不可替代,所以影响税收预测准确的因素主要是重点税源。抓住了重点税源单位的预测,也就抓住了税源预测的主要方面。对重点税源预测相对容易的是工业企业和较大的服务行业。这些单位的经营种类比较分散,销售(服务)对象比较宽泛,国家很少会出台临时性政策对其直接予以调整,经营业绩比较稳定(无论是中长期还是短期),预测数字不会有重大偏离。所以重点税源预测的重中之重是建筑房地产企业(工程)。房地产企业税收预测在理论上也应该是准确的,但现在申报期为15日,预测上报时间为10日,所以有些办税员在10号还不能准确得到当月申报数据,可能有点出入,但这是可以克服的。剩下的关键就是建筑项目的税收预测了。

建筑项目预测的准确与否,取决于对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简言之,外部管理的要求是登记要准确及时、开票要足额及时,内部管理的要求是征收与管理衔接紧密。当前建筑项目预测的不足点就是把“管户制”变成了“管事制”,事前不介入,事中不跟踪,事后不结算,人家不上门,管理员就不管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是怎样落实建筑工程项目的“管户制”。外单位的经验做法之一是,设计建筑项目管理卡片,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指标栏目。纳税人在做第一次项目登记时,征收大厅就要填制该登记卡,一式三份,纳税人一份,管理人员一份,征收大厅一份。以后纳税人每次开票都必须带该卡片,征收与管理定期进行信息交换,开票余额便能及时反映在卡片上。这样就可以比较精确地实现对工程项目的管理,也能有实现征收与管理人员的有效衔接。

对非重点税源,实行“管事制”。一定辖区内的税收组成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比如某县一辖区内的税收组成可分为四大块,一是工业企业,二是房地产行业,三是建筑业,四是其他行业。其中前三种都在30%左右(上下不超过5%),在税种上也是相对稳定的,如营业税、两个所得税(一般预算收入),城建税和印花税分别占52%、15%、10%左右,其他 26

各税占20%左右,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口径收入80%左右等等,这几个数据近三年来波动很小,推而广之,全县局这几个方面应该也维持在一定的比例之内。这种比例的相对稳定性,是我们实施“管事制”管理的理论基础。当然,这种比例是在一定征管条件下的比例,不一定就是应然比例。

行业数据模型是实现“管事制”的重要载体。应该把下列五种数据来源作为建立和完善行业数据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关联企业之间的数据,亏损企业与盈利企业之间的数据,有政策优惠与无政策优惠企业之间的数据,大规模与中小规模企业之间的数据,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数据。这几个方面的数据都应充分考虑,不能顾此失彼。此外,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业检查评估,不断修正数据模型的相关指标。这一方面也同时提高了检查评估工作的外延价值。而建立在此基础上数据推送也才更有针对性,对组织收入的贡献也会更明显。寻找规律性的目的是发现波动异常后采取征管措施,以消除疑点。在税收预测分析中实施“管事制”,并不代表“模糊管理”,不能因为税源的此消彼长,而忽略对具体税源的分析评估。行业数据模型的应用,如行业指标预警等,道理也在于此。

围绕收入来源占比、税种占比的“异常”波动(以季度为单位)的专题分析,也是实现“管事制”的有效载体。就这一方面看,分析房土两税的重要性倒不在前列(它是刚性的)。重要的反而是所得税与印花税之间的对比,如印花税比重或绝对额上升明显,而所得税不明显,就或许能说明什么问题;同样,企业所得税与土地增值税之间也或许有某种程度上的关联。两个所得税分别占总收入的对比也是,同期企业所得税上升明显,而个人所得税不明显,也给个人所得税增长带来一定的空间。一方面企业的效益好,工资分配应该就高,利润分配也应该高,另一方面,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个人合伙和私营独资企业利润也应该高。认清了这 27

一点,我们就可以把消除2000万元以上企业个人所得税零申报工作作为一个实质性工作来开展,杜绝出现企业只缴纳1元钱的怪现象。

另外,行业数据模型与专题分析两者相互关联。如,个人年所得12万元以上自行申报工作,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一是高收入群体中已经达标准的(实际应申报的实数),二是交通运输开票的(为完成指标的虚数),三是建筑项目开票附征的(有实有虚),四是督促部分企业分红(为完成指标的争取数),五是企业供销人员。而高收入群体是否足额申报和企业供销人员的自行申报工作是否到位,是检验该项工作的核心指标。因为12万元自行申报工作不是一个数据统计汇总工作。建立在行业数据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搞一个个人所得税12万元自行申报工作搞一个专题分析就很有价值。其他的工作,如企业运输费用列支,房地产行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等专题分析也很有意义。

按照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来区分“管户制”与“管事制”有它的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且符合降低管理成本的要求,但从长期看,按照改革的方向,实施“管户制”的税源必将越来越少,而实施“管事制”的税源必将越来越多,“管事制”最终将代替“管户制”,目前的“管户制”税源与“管事制”税源的划分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所以全系统不能因为成立重点税源分局而导致实际“管户制”的增加,这不符合集约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讲,当在更大范围内集中辖区内所有重点税源后,这些在原管辖区域内被划入“管户制”的税源,还可再被分类划分为“管户制”税源与“管事制”税源,而不是相反――再在非重点税源分局设置重点税源管理岗位,弱化“管事制”功能的发挥。(责任编辑:承玉松)

第五篇:浅析税收风险分析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浅析税收风险分析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近年来,某国税局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进行了积极有益探索,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随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国税总局明确了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这更加突出了风险管理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了税收风险分析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该局税收风险分析工作实际,浅论一下税收风险分析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供各位同仁交流借鉴。

一、税收风险分析运行状况

(一)税收风险分析分类

税收风险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看,可以简单分为税源综合分析和税收专题分析,综合分析重在从宏观层面把握税源管理状况、组织收入状况、纳税服务状况、征管质量状况、税收风险状况等,以便于决策者从面上把握某特定时期内的工作状况,原则上每季度开展一次综合分析。专题分析主要从微观层面分析税源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异常区域,在分析的深度和针对性上与综合分析相比有很大提升,根据风险高低的不同,对风险企业分别采取风险提醒、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措施,以便于各级国税机关对风险企业能够及时处理和应对,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专题分析,根据工

作需要,可不定期开展专题分析。

(二)税收风险分析运行机制

该局成立税源综合分析办公室,组建了专兼职相结合的税收风险分析团队,制定了税源综合分析办公室工作制度,明确了专兼职分析人员工作职责。定期召开讲评会,查找税收风险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本期重点分析内容。定期下基层督导下发风险企业的落实情况,为基层提供技术和业务支持,指导基层工作开展。定期召开局长办公会,听取基层单位风险企业落实情况汇报,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三)税收风险分析成效

2012年,该局税源综合分析办公室共开展4期税源综合分析和10期税源专题分析,下发基层4000多户次疑点企业,涉及6万多条疑点数据。全市通过风险管理共整治1234户风险纳税人,入库税款13503.34万元,同比增收7812.39万元,增长137.27%,为全市税收收入的圆满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评估入库税款7916.55万元,同比增收6241.4万元,增长324.05 %;稽查入库税款5586.79万元,同比增收1570.99万元,增长39.12%。

二、税收风险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析基础数据来源不充足

真实、准确、完整的涉税信息是做好税收风险分析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税收综合征管软件里的纳税人主动申报的信息,从相关职能部门取得及实地调查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取得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少之又少。甚

至,部分纳税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加之税务机关审核把关不严,纳税人申报的各种报表、资料存在不真实、不准确问题,如纳税人登记行业与实际不符、进项与销项税计算不准、应税及免税销售收入录入错误等,而基于这样的数据做出的分析,有时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无法指导税源管理工作。

(二)分析手段单一,有效方法不多

多年来,由于受第三方信息获取较难、科学分析软件应用较少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税收风险分析方法始终停留在各税种的完成对比上、停留在各种涉税数据的比对分析上,对行业分析发展态势不明确,对一些重点税源发展变化态势把握不够,对一些重要增减收因素分析不透彻、对具体企业经营情况只分析到税负下降、销售收入与生产能力不匹配等,不能分析到企业异常的深层次原因,有效的分析方法不多,分析手段单一。

(三)分析层次较浅,深度有待提升

目前,部分税收风险分析报告分析层次较浅,创新思维较差,分析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分析基本上仅仅对大量涉税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就数据论数据,没有揭示出地方经济发展变化与税源、税收增减变动之间的规律,没有挖掘出企业经营异常、纳税异常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仅仅列举出企业涉税疑点信息,没有从行业经营状况、上下游行业经营情况、经济发展形势等多方面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

(四)一体化运作机制运行不到位

一体化运作机制是风险管理工作一项核心内容,通过近几年的专业化管理运行情况来看,部分单位或者没有坚持一体化运作,或者一体化运作不顺畅,分析部门与评估、稽查、税源管理等部门之间的工作机制不完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乱扯皮,没有形成风险管理工作合力,分析部门的核心和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不能及时督促关注风险企业落实情况,不能有效地指导工作进展,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工作成效。

(五)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税收风险分析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分析,在收集大量的涉税信息资料、明确分析内容和方法后,最终要落实在分析人员的综合、概括、提炼能力上,要求分析人员不仅要精通税收业务知识、会计业务知识、经济理论知识、计算机知识水平,而且还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但在目前分析队伍中,达到这一要求的分析人员少之又少,尤其是在基层国税,分析人员尤其匮乏、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三、进一步做好税收风险分析工作的思考

(一)夯实基础数据,提升分析利用效率

一是主动深入一线,围绕分析内容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税源和企业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构建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努力获取第三方信息,尽可能及时、完

整、准确地取得纳税人的相关经济指标数据。三是严把纳税人申报数据录入关,确保各类数据准确、完整。对企业财务人员开展培训,提高其税收业务能力。对申报数据错误两次以上的企业,要加大对企业的处罚力度,以引起纳税人的高度重视和配合。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所有涉税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宏观、微观、横向、纵向等多个层面对税源、企业等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比和分析,深刻查找问题,提升数据分析利用效率。

(二)拓宽分析思路,改进分析方法

要建立税收风险分析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各业务科室、税源管理分局参加的风险分析会,共同研究和讨论当期分析思路和主要内容。根据不同行业税源的内在规律,明确按行业开展税收风险的思路,通过深刻分析各行业中的典型企业,查找各行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并找准具体企业的风险点,下发基层落实。要改进分析方法,要有创造性思维,分析角度要新,要充分利用人的思维创造性,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方法要新,要求分析人员掌握运用多种科学分析方法,做到分析深入、认识深刻、内容丰富。除常用的对比分析法外,还需多运用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关联分析法,如因素分析法侧重计算某类指标对总量指标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大小,便于抓住主要问题。

(三)着力深度分析,提高分析质量

在进行风险分析时,要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将影响税收增减变化、税源异常变动的原因,一步步具体到行业和企业进行深度分析,通过逐层剖析全面准确地揭示问题,提高分析的质量。一是提高分析的时效性。税源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企业巡查巡管,广泛采集和占有大量丰富的涉税信息材料,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二是分析要有理有据、分析透彻。要注意分析事项涉及的各个因素,将一系列影响因素联系起来统筹考虑,逐层次、逐环节、逐项目的进行科学系统分析,从而保证分析的可靠性、准确性。三是分析要具体到企业、深入到具体疑点。分析税收异常数据要具体到企业,明确风险企业的具体疑点信息。四是分析要有针对性,提高分析质量。针对分析的大量疑点数据,在进行风险分析识别排序后,根据风险高低的不同,提出明确的应对措施,提高分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落实疑点成效来佐证分析的质量。

(四)坚持一体化运作,发挥税收风险分析的主导作用 各级国税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明确各科室、各部门风险管理职责,坚持风险管理一体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分析监控办公室在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统一开展税收风险信息采集、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风险任务应对推送和考核评价,形成税收风险的闭环管理,避免各业务科室“多头下发、多头督导考核”,和基层“打乱

仗、互相推诿”现象的发生。各科室、各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责,配合和支持分析部门工作,共同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有效降低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分析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要充实分析人员力量。各单位要提高对分析工作的重视程度,选调综合素质较高的业务骨干到分析部门工作,尤其是鼓励新进大学生到分析部门锻炼,进一步充实分析人员力量。二是加强分析人员培训力度。要加大分析岗位人员的培训力度,包括分析方法、写作知识、经济常识、税收政策、及法律常识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分析人员业务素质和整体工作的能力。三是推行“税收分析员+税收管理员”的运行模式,对税收管理员加强税收分析知识的辅导,使每个基层人员既是管理员又是分析员,发挥税收管理员更了解税源实际状况的优势。

下载浅析风险管理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风险管理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税源管理

    为进一步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大力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根据《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工作意见(试行)》(201070,是破解人少户多、征管效率低下等突......

    浅谈风险管理在油品数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强化风险意识 让风险管理为加油站数质量工作保驾护航 ——浅谈风险管理在油品数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加油站作为对外的窗口,其油品数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在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上......

    激励在管理中的作用

    在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包括资金、设备和技术等多种因素的支持,但最关键的是人,组织的目标是靠人的行为来实......

    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作用

    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作用 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作用 一个施工项目是一项一次性的整体任务,有统一的目标,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则,需要设有专人负责才能保证其目标的有效实现。这......

    人力资源在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近年来, 人力资源管理引入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一种潮流。然而管理信息系统不是万能的, 只有具备了必需的条件, 才能更好地发挥管理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00 [ 标签:企业风险, 管理作用 ] 蓝婷焮兒 2009-11-07 18:59 尽量详细一些,论文要用,谢谢了。 满意答案 下面一文对你不知有用否? 一、内部控......

    内部审计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精)

    内部审计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本文摘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体制成为摆在每个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内部审计作......

    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分析专题

    内容摘要:摘要:目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和风险的日益突出,如何控制和管理金融机构风险已成为现代银行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内部审计能够客观地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