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时间:2019-05-14 17:2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第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张静怡

“纸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浓墨重彩为它猛绘一笔,再次展现了浓装艳丽秦淮河的风采。朱自清成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引入发思古之幽情。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诗、如画、如梦一般。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而以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细细描绘,却是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

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作者由灯开始堕入历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对历史影象缅怀,将秦淮河写得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让人陶醉,令人神往。

作者本着力于秦淮河的自然景观,却以歌妓的出现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审美情趣。作者把自己当时那种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尽致,真实具体,那种情真意却,给予读者极大的感染力,而意蕴深厚自然。为梦中回到现实,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明显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细致的特色。朱自清在描绘秦淮河的景色时,将自然景色、历史影象、真实情感融会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现一幅令人缅怀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影象。

第二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8-26 字数:110

5“纸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浓墨重彩为它猛绘一笔,再次展现了浓装艳丽秦淮河的风采。

朱自清成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引入发思古之幽情。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诗、如画、如梦一般。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而以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细细描绘,却是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

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作者由灯开始堕入历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对历史影象缅怀,将秦淮河写得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让人陶醉,令人神往。

作者本着力于秦淮河的自然景观,却以歌妓的出现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审美情趣。作者把自己当时那种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尽致,真实具体,那种情真意却,给予读者极大的感染力,而意蕴深厚自然。为梦中回到现实,做好了铺垫。

总的来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明显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细致的特色。朱自清在描绘秦淮河的景色时,将自然景色、历史影象、真实情感融会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现一幅令人缅怀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影象。

第三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论文

华灯映水秦淮梦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题散文比较分析

摘要

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文章主要从情景描摹、语言风格以及美学追求三个层面比较分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不同艺术特色,并与文本写作的背景(主要包括作者介绍、秦淮河意象解读以及时代背景)相结合,由此感受两人笔下秦淮河不同的神韵与意境,突出两人在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与贡献。

关键词: 情景描摹 语言风格 美学追求 比较分析

一、背景介绍

1.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散文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二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则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文,是其代表佳作,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小品散文被周作人称为“独特的风致”,这既有俞平伯自身世界观上的原因,同时也有深深的时代的印记。俞平伯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1923---1928,1928以后)。前期作品大多是写自己的生活遭遇,抒发自己的性灵,描景状物,细腻绵密,显得文思郁勃。后期则着意追求一种“素朴的趣味”,使得他的散文变为冲淡和拙朴。

朱自清与俞平伯是我国散文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在文学创作上也风格迥异,朱自清散文以真为核心,以情为主线,以诚为内质,以思为神韵,文章中景中有情,情中有思,思中有梦。始终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优雅的梦境”;二俞平伯述文却不失旷达与洒脱,表现出闲适、从容、豁然与淡定。他的散文语言隐晦,但却意味悠长,给人以悠然的享受。两者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均有体现两人散文中不同的思想艺术。

1.2秦淮河意象分析

秦淮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在南京城中,为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据史料记载,秦淮河古称淮水,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所以称为“秦淮”。

六朝时期,秦淮河畔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咏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云:“烟笼寒月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把对秦淮美景的抒写与对时局的深沉感慨结合了起来。到了清代,孔尚任作传奇《桃花扇》,更是极写秦淮河笙歌繁华的气象和国破家亡的惨景。因此人们神往秦淮河,正如朱自清文中所说的那样,不仅是因为它那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美景,“实在是有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但到了近代,由于战乱等原因,河水日渐污浊,两岸建筑多被毁坏,昔日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1985年以后,江苏省、南京市拨出巨款对这一风光带进行修复,秦淮河又再度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然而,六朝时期的文学兴盛的繁华场景已不再上映,我们不可否认秦淮河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然而当文化底蕴只存在于秦淮河边上的一砖一瓦,仰或是带有注释的碑记,并没有存在于民众心中,在现在民众看来,秦淮河只不过是古代一条繁华的河流、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乐,把沉重的历史文化娱乐化,浅层化。这不仅只是秦淮河所面临的现状,而是所有的名胜古迹所面临的现实,如今旅游业昌盛,各个名胜古迹中都是黑压压的人群,大多人们都忙着拍照、忙着赶赴下一个景点,能有几人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反思去细细品味那一砖一瓦呢?

1.3时代背景

这两篇散文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四年的时候。当时,随着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比之“五四”当时来,整个文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由于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无论是俞平伯还是朱自清,由于他们都困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因而他们也就不可能从秦淮河的历史和现状里,发掘出更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来。他们也有所不满,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都有着一种怅惘之感。他们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朱自清写道:“这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俞平伯则写道:“其实同被因袭的癖趣所沉浸。”他们都有着一种精神上的渴求,想借秦淮之游来滋润心灵的干枯,慰藉一下寂寞的灵魂,这里多少还回荡着一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呼声,虽则这呼声是那么轻微。但是山水声色之乐,毕竟不能解除他们精神上的窒闷,他们也不能像古代一些文人那样放浪形骸,因而在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上,他们处处显得拘谨,显得与环境很不协调。结果自然是乘兴而去,惆怅而归。

在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中,我们又可以看见他们心绪情怀不同的地方。在如画的美景中,朱自清抒发的是难以消受或不堪消受的心境,对那怡人娱目的美景和粗率不拘的歌声,有着一种热切的依恋,感情上比较强烈,而俞平伯作文,喜欢在抒情写景之中,阐发所谓“主心主物的哲思”,置身在秦淮河这所谓“六朝金粉”的销金窟里,他虽则被这“轻晕着的夜的风华”所陶醉,但是所感到的“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与怪样的朦胧”。“我们无法使人信它是有,我们不信它是没有,勉强哲学地说,在或近于佛家的所谓‘空’”。比之朱自清的热切依恋之情来,俞平伯表现得冷静、理智。

二、比较分析

2.1 情景描摹中的文化意蕴

同是缠绵的情致,俞先生是缠绵里蕴含着温煦浓郁的氛围,朱先生则是缠绵里多含有眷恋悱恻的气息。用作者自己的话来比喻,俞先生的是“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杂拌儿》),有禅语有哲思。而朱先生的则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背影》),这歌声虽远,虽渺茫,但依然可以真真切切的听到,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的。2.1.1朱自清——重摹景而浅抒情

朱自清的文章从总体布局上来看,“出”和“入”相结合,前半部分由景牵情而去,后半部分由人由事带情而来,以情暗贯全篇。前半部分,偏重于写景。先对所乘的“七板子”进行了细腻逼真地描摹,又从小船“灯彩”的“钩人”细写雾霭与明漪,然后又过渡到描写“碧阴阴的”“厚而不腻”的河水以及河上“薄薄的夜,淡淡的月”,还有灯光的黄晕与冷月的清辉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奇观。当然,重点描摹的还是秦淮水、灯影和晚月儿,并在此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进去。在这里,景是自然之景,天然存在,人只是景的一个欣赏者和旁观者,景在人的眼中和心中只是一种美好的客观的存在。人并未与景中之物发生直接的联系,也并未与景中之人发生直接对话。在这里,朱自清是被美景所感染,身心陶醉在秦淮河的景色之中。后半部分,重在抒情。去秦淮河游览,除了鬼斧神工的自然意外,一定也少不了对金粉笙歌的期待和遐想。古代的名妓,很多是色艺双绝的,不仅容貌姣好,而且精通各种技艺,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但是在传统观念中,歌妓是被鄙薄的最底层的行业,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社会地位,是不该去也不能想与之有接触的。所以朱自清选择了拒绝。但道德表现一种,内心却渴望另一种。,心里怅怅然而有不足,以至于这种不足影响了后来观览的心情,最后失意而归。可是我们不免会想,为什么朱自清对歌妓的歌声如此渴望,对“不料她们仍在秦淮河里挣扎着”而甚觉同情。其实不难发现,在传统文化中不乏有像朱自清这种富有“美人情结”的文人。歌妓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但生存状态却不尽人意。这样的境遇不正好与当时朱自清的境遇相似吗?当时,五四的风吹遍大江南北,唤醒了无数的学子和文人渴望救国的心灵。1923年,浪潮退却,文学界变得冷清,文人空有满腔的热情无处抒发,处于迷茫和彷徨的状态。所以说朱自清在这里潜意识的表现出一种对“美人”的期待情结,表达自己精神上的一种渴求。知识分子处于低气压时代,需要借夜游秦淮来滋润心灵,慰藉灵魂。朱自清写道:“这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

朱自清是第二次游秦淮河了,本是一种彷徨的挣扎,苦闷中的自我解脱。所以,他努力的从小船、灯影、冷月中寻找乐趣,聊以慰藉。可是他实在无从超脱。故浆声灯影一起,他便被引入秦淮梦中了。梦境与心境连在一起,六朝金粉的秦淮一起在梦中出现,乃至于“满船成立历史的重载了”,但“愁梦太多了”,小船如何载的起呀。从这载不起的梦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的心境。在这里,眼前与梦幻,历史与现实,美景与愁怀融为一体。把朱自清忘却现代的烦恼,追求暂时宁静的动机描绘的淋漓尽致。从整体上来说,朱自清的散文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儒学风范的散文。

2.1.2俞平伯——浅描景而重抒怀

同为描写月夜泛舟秦淮河,朱自清的文章平实直白,情感真挚。俞平伯则处处游离于现实,晦涩难懂。俞平伯在情景描摹上实中有虚,情思在景色之上。俞平伯不像朱自清详细介绍了夜游秦淮河的整个经过,叙述者成为景物的观察者。他的重点不在描景而重在写游览时的主观感受,阐发所谓“主心主物的哲思”。他虽被这“轻晕着的夜的风华”所陶醉,但所感到的“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与怪样的朦胧”。如写秦淮河的水,俞平伯不想朱自清直接描写水的状态和颜色,而是写“又早是夕阳西下,河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是被青溪的姊妹们所薰染的吗?还是匀得她们脸上的残脂呢?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密匝匝的绮恨逐老去的年华,已都如蜜饧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窝里,连呜咽也将嫌它多事,更那里论到哀嘶。心头,宛转的凄怀;口内,徘徊的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显得朦胧而又惆怅,充满古典文学诗词歌赋中绮丽幽深的朦胧情思。写秦淮河夜晚鲜活热闹的声色光影也无具体细腻的描摹,只是写道:“青溪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将内心欲望的萌动写的细腻而又委婉。作品前半的秦淮河主要是“浆声”中的,喧闹的,而在作品的后半部分更多的是“灯影”中的,梦中的。这前后的秦淮构成一个立体的秦淮世界,作者的情绪、感受也在之前后的秦淮河间对流,他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的情思随小船在秦淮河中跌宕起伏他喜欢在写景中穿插议论,但也不像朱自清那样景中寓情,他未寓于具体形象之中,犹如镜中月水中花。像胡适曾经评论俞平伯的文章:“平伯最长于描写,但他偏喜欢说理;他本可以作诗,但他偏想兼做哲学家,本是及平常的道理,他偏要进一层去说,于是越说越糊涂了。”这个评论用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样恰当。同样是写拒绝听歌,俞平伯的思绪充满禅机,面对歌妓的诱惑远之不舍,又有些好奇和向往,近之又有所顾虑,产生为“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怪异样的朦胧。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的意境。将诱惑和“怦怦而内热”的情感作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意表达。相比较朱自清而言,俞平伯没那么多缱绻情怀,他境界开阔的多,撇开世事的困扰,超脱物外,享受一番怡然自得。对歌妓既无忧也无哀,来去一如寻常,继续欣赏他的秦淮月夜,游兴圆足圆满,无我之境的妙处。这么说吧,如果说朱自清像杜甫的忧国忧民,那么俞平伯就是李白的豪放旷达。俞平伯的思考是深入而开阔的。“谁都是这样急忙忙的打着浆,谁都是这样向灯影的密流里冲着撞”,“扮戏的咱们,散了场一个样,然而,上场锣,下场锣,天天忙,人人忙”从歌妓的小艇、货郎担小船的穿梭往来,悟出了大家都在为生活而奔波,人生如戏的道理。除了前述那些充满禅机的议论外,文章结尾处的思索也同样值得玩味。“主心主物的哲思,依我外行人看,实在把事情说得太嫌简单,太嫌容易,太嫌分明了。实有的只是浑然之感。就论这一次秦淮夜泛罢,从来处来,从去处去,分析其间的成因自然亦是可能;不过求得圆满足尽的解析,使片段的因子们合拢来代替刹那间所体验的实有,这个我觉得有点不可能,至少于现在的我们是如此的。凡上所叙,请读者们只看作我归来后,回忆中所偶然留下的千百分之一二,微薄的残影。”如果真像胡适所说俞平伯要想“兼做哲学家”,那他的哲学也是建立在对“主心主物的哲思”的批判上的,因为他嫌太简单,太容易了。他所追求的是“处处难以君说”的“浑然之感”。但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不过是“回忆中所偶然留下的千百分之一二,微薄的残影”。这正是文学的局限,不过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俞平伯在为我们展示了十里秦淮的浆声灯影,旖旎风光,绮靡声色的同时,又以他的哲思昭示我们:秦淮河不光是历史的诗意的,他还是充满哲理,启人深思的河流。对秦淮河的观照,由审美之光上升到了哲理之光,从寻梦到惊梦,俞平伯为我们演绎了一曲《牡丹亭》。2.1.3小结

由上观之,同是情景交融,但在描写上却各得其妙。朱自清文章典雅诗化,坦率和诚挚的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风景描写中间,使读者真切的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俞平伯的文章含蓄朦胧,在抒情写景之中,抒发所谓“主心主物的哲思”,极力造成一种空灵的意境,就像镜中月水中花,使人捉摸不定,感到有些玄妙。尽管他们的感情体验不同,观察写作的视角不同,但他们都写的缜密,细腻,使文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之间形成一种特别的抒情效果。

2.2 语言风格

朱、俞二人由于生活经历及个人喜好的不同,其散文的风格自然不同,就像秦淮河的历史,一朝一代都各有风骚。本节将以朱自清、俞平伯两位现代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例,着重从两人语言风格比较的视角进行论述,让大家在感受到现代散文之美的同时更能体味两人各自独有的情操和灵魂。

2.2.1词语选用

朱自清在写《》这篇散文时,选用了各种色彩词和声音词。如“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段对声音词的选用,就为读者营造了一种绘声绘形、委婉细致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声音似乎成了分辨一切的主线,牵引着读者的情思,纵使乐声中杂着闹音,依然可以使读者思绪飞扬,乐享其中。

在描绘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时,朱自清这样写道: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蓝的忧伤、黑的神秘、绿的遐想纵横交织,一副朦胧夜色秦淮美景图便展现在读者眼前。其实,作者选用的这些色彩词也是当时作者内心的写照——忧思与希望同在。

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词语选用上则追求刻意创新,许多双音词组是临时组合,尤其体现在对形容词性、动词性和名词性词语的描写。如在描写笑容时,俞平伯使用了“倩笑”、“幻笑”等组合词,本来笑字就给人一种亲和之感,前面再加一个“倩”字,更添一份优美,“幻”则有变化之感,更添一份动感,以此来雕琢典雅、凝练形象,可谓高明;此外,俞平伯选用的词语都很白话,但组合在一起却另有一番神奇,如“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可是,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曲栏杆,顿然省得身在何处了”这段文字,读来丝毫不费脑力,却隐隐会觉得朗朗上口,颇有古典诗词之美。这样的写作一来使读者感到新奇,二来也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交流的距离,更展现了散文的用词不需要条条框框,点到即可的“悟”之美,是其独到之处。2.2.2 辞格运用

朱自清善用新颖独特的比喻、比拟、通感、摹状、移就等手法写景抒情,如“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出落的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纸条沐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粉......”,生动传神的画出了秦淮河月下夜色的美景;而后的一段“不料她们却仍在秦淮河里挣扎着,不料她们竟会纠缠到我们,我于是很张皇了”让我不由想到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结尾:如果有回来,这群金陵的女钗们,会否还在穿着花旗袍,扭着那水蛮腰,笑着骂着闯进教堂,继续诉说那秦淮河与南京的故事„„月儿的娇羞,女钗的妩媚,这也许只是秦淮河的美了!前后描写的对比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心态的变化,前者是沉浸在美好事物的欣赏之中,后者却又回到现实,颇有一种无奈之感,而这也正是作者作为大家的独有风范,值得钦佩!

俞平伯虽也喜欢用比喻、比拟、通感、摹状等手法,但常和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让读者在享用美的同时顿悟生活的哲学。如在写到秦淮河特有的空灵夜色之美时说到“勉强哲学地说这或近于佛家的所谓‘空’,既不当鲁莽说它是‘无’,也不能径直说它是‘有’。”读来绕口,却也有一番滋味;再如“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忿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啪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密匝匝的绮恨逐老去的年华,已都如蜜饯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窝里,连呜咽也将嫌他多事,更哪里轮到哀嘶”两段文字描写,明明读出的是一种苦涩,但却未有实在的苦,却还多了一份美感,这便是俞平伯式的哲理性比喻的精妙之处——生动之中载着智慧,纵然生活不易,经历多舛,依然不失美好,留有希望。2.2.3 句式搭配

朱自清较多的用形容描绘的艺术性短语来构成形象化的句子,自然流畅却又留有空白。如文章最后写道“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虽然没有避开常见的是字句,但后边用了较长的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真实情感的描写句,造成读者读后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充满无限留恋和不舍之情的效果。

俞平伯则综合运用各种句型、句式,较多的运用感叹句和叙述句,同时长短句交错,富于变化,如“扮戏的咱们,散了场一个样,然而,上场锣,下场锣,天天忙,人人忙。”;再如“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皲的微明了”。极具代入感,面对读者,就像是在唠家常,自然平时,毫无违和感。2.2.4 小结

朱、俞二人同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散文家、作家,并且都是拥有高度爱国情怀的爱国诗人,其文学创作必然有相通之处,然而两人的同题散文却让读者体会到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个性之美。从语言风格总体来说,读朱自清的秦淮河,读到的是“真”与“善”,是朱老朴实诚恳的性格;读俞平伯的秦淮河,读到的是“智”与“趣”,是俞老冷静理智的性格。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的最好解释吧。

2.3 美学追求的异同

同泛一掬秦淮水,同对一轮朦胧月,在朱自清和俞平伯的笔下别有一番风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把景语分成“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当是指作者心情比较激动,感情比较醇郁,观赏山水便很自然地带上了自己的主观色彩。情悲月亦凉,心欢山便翠。缘情而造境,“物皆著上我之色彩”。“无我之境”指的又是一种意境,作者心境比较平活,情感由外物引起,与自然山色互相应和,融为一体。王国维称之为“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仿佛“我”已成了万物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与万物和谐共处。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此次泛舟,俞平伯是初来,朱自清则是重游。初泛者冷静超脱,乐意融融,此乃“无我之境”,重游者热切多情,为寻梦境的慰藉,然又为现实所搅扰,因而是“有我之境”。

2.3.1 俞平伯——有我之境

俞平伯下得船来,简单几笔“小的灯船,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可是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栏杆,顿省得身在何处了。”“朦胧”、“羞涩”、“错认”,几个词用得极为精当,真切地吐露出不带主观色彩来领略秦淮风光的初泛者的感触和印象。他捕捉新奇的景致。出了大中桥,“青斡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他的心已被深深地摇曳了,他的情感便也渐渐地融入这夜秦淮河去了。不仅由景生情,而且缘情悟理,“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点星火。”情、景、事、理融合一体,和谐、自然、得体。2.3.2 朱自清——无我之境

然而朱自清却不同。他不惜笔墨,天南地北,上下千余年,一上来就把秦淮河中的船,与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杭州西湖和杨州瘦西湖的船加以比较。接着又以虚写实,以想象中明末秦淮河的艳迹—“华灯映水,画舫凌波“,-—衬托眼前的迷人景色。他时时地拉出历史来,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即便是俞平伯为之惊叹的、出得大中桥来的景色,他却淡淡地写道:“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他着眼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富富丽丽”,揣测着“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不仅与他重游者见怪不怪的身份有关,同时也正显示了他追求梦境慰藉的无法实现,因此也表明了他的苦闷确是无法排遣的。他仿佛已经觉得愿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然而这时仍是朦胧的、潜意识的。因此,歌妓船的纠缠终于使他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大段议论便很自然地排空而来,他恍然懂得了尽管置身于秦淮美景,但笼罩着他心头的,仍然是那无法排遗的怅惘。于是情变景也变,船又过大中桥了.“森森的水面,如黑暗张着巨口,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去。”“我们默然的对着,静听那汨——汨的桨声,几乎要入睡了”。这时候,万物都浓浓地著上了“我”的感情色彩。

三、总结

朱自清、俞平伯两人虽同游秦淮河,但所做文章的意境与艺术特色风格迥异,朱自清让我们的思绪去飞跃历史长河,去追寻那些与秦淮河有关的历史,使我们得到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他由景入情,由情入画,由画入诗,最后得到升华,得到提炼。没有“携来百侣曾游”的激情,却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缥缈,与景于情,与人与物,都得到交相辉映,真可谓淋漓尽致。俞平伯的笔触较拟人化、诗化,有很大的朦胧感觉,由内心切入文章,由审美之光上升到了哲理之光。曾经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正是作家们的特点,他们因为自身的特点,不同的风格和流派,甚至由于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使同一题材的作品,呈现不同的风貌。

学生姓名:

1315050123 1315050125 1315050132 1315050133

杨晓慧

呼倍倍

管笑盈

霍 磊

第四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

谈起秦淮河,心头总涌起一丝想念,像人们亿及亲人般的想念,这时,就会拿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来看一看,心头的想念才会由此消除。虽没去过秦淮河,但通过作者的妙笔,仿佛秦淮河我早已熟悉,而且是亲人般的熟悉,仿佛它就是我的亲人!作者眼中秦淮河的景色如影像般跃然纸上!

“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啊,真美,真好!赏心悦目的大船使人起诗意之感!也不枉秦淮河水的“一片好意”——同样美丽!透明般的颜色!两者衬上刚刚好!

“‘七板子’规模虽不大极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读罢,小船的样子若隐若现的出现在了我的眼前。秦淮河的“七板子”真是与其他船只大显不同!因为呀,小船的样子,基本上就是破烂不堪。好吧,秦淮河是个景点,略有装扮也是人之常情,但“七板子”却格外漂亮,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它的舱前是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了,坐在船上,领略着秦淮河的美景,还坐在七板子的舱前吹着微微凉风。啊!这真是一种享受!我想,这就是作者愿意搭乘七板子的原因吧。

“于是飘飘然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美如仙境!无与伦比的美;无与伦比的文字!坐在船里,朦朦胧胧、模糊的看着其他船只里的“走马灯般的人物”。

“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里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他们经过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的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夏夜的微风可真是有着巨大的“魔力”呀!能把那些机械的歌声变成动人的旋律和悄悄的密语!这歌声牵惹着我,使我震撼!并陶醉其中!

读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外婆家——大冲的一条小溪。它虽不及秦淮河的美丽、秦淮河的优畅、秦淮河的动人、秦淮河的繁荣,但比秦淮河淡雅、清纯!如青花瓷的线条般流畅,悄悄流进我们的心田。

这条小溪,是山泉汇集而来的。清澈无比!她只有短短的十几米长,因为尽头有一座大山,挡住了她奔跑的脚步。

这不,快到春节了。白天人们洗菜、洗被单、洗衣服都到这条小溪来。原本安静无比的小溪突然热闹起来,如打破了花瓶,里面呈现出一段娇艳的花——小溪心中快乐的花。

寒假也来了,好几个几个小孩子结成团,来到小溪,一会儿爬小溪四周的山,一会儿又在小溪里玩水仗。这样想想,秦淮河的热闹怕不及小溪了!

夜晚,小溪没有五光十色的灯光,只有月亮与她作伴,不过她似乎很知足!与月亮“哗哗”地说故事。

到了第二天一早,初升的太阳照醒了小溪,波光粼粼的水面偶尔翻着零零星星的浪花。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秦淮河可真让人向往!作者以歌女的出现淡化了自然的审美情趣。笔尖触及了作者自身,把它当时那种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淋漓尽致!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记忆中的秦淮河!

第五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录了朱自清和俞平伯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同游秦淮河的所见、所闻、所感。

文章开篇是写秦淮河的船,这些船雅丽、奇异,带着古韵从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飘来。大船的确不失厚重大方之感,小船也不失情调,“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有了这些船,桨声灯影里的梦便从船驶过留下的涟漪中荡漾开去。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也许看着像一位身着绿绸衣服的姑娘。秦淮河的水是多变的,“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在灯光的照射下,水也灿灿地发光,水面犹如画龙点睛似的'出现很多“梦的眼睛”,于是水真的活了,死寂的水获得了生命,游人的眼睛也获得了满足。在风声和涛声的交响中,一切世俗的声音也被洗涤得干干净净,歌妓的那些浮艳的词曲被自然的力量过滤了一遍,只剩下自然的东西,传到耳朵也不觉得造作了。

水上无桥是不行的,秦淮河上的三座桥利涉桥、大中桥、复成桥,桥砖已呈深褐色,历史已经久远。在这样古味的桥下,荡漾的还是同样古味的水吗?

我想不是了,只有充满活力的水才能映出古味的桥啊!

游秦淮河像是在读一本史书,有过繁华,也有过荒凉;有过快乐,也有过心酸。起始时,灯影绰约,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有大富大贵之气。但历尽繁华之后,便是荒凉,没有密密的人家,“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在历尽繁华之后,又感受到荒凉,不免使人心中涌起历史盛衰之感,于是诗人作诗,词人作词,便为我们留下不少名篇。但朱先生倒没有太在意这些,他已经被秦淮河的水吸引住了。

朱 先生的写景散文如果少了对人文现象的描写,就会单调。不错,秦淮河的景色是美丽的,但那些在河上卖唱的歌妓又是让人同情的。作者对于歌妓的同情以及他的复杂感情,我们是看得出来的,而 俞 先生却以博大的爱去尊重她们,同情她们,不以一种不理性的方式去侮辱她们。欲望与人性的斗争,是人性赢了。于是真理占据了人心,人与人之间有了理解和尊重。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悠远的美流向远方。

下载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感

    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感 冗长历史下停留的秦淮河,岁月渐老,风华依旧,我在朱自清的笔下透彻的感受着它的美。 历史更叠中的纸醉金迷,笙歌夜夜不断剥落秦淮河的美,留给了我们......

    桨声灯影新秦淮导游词鉴赏(五篇范文)

    桨声灯影新秦淮导游词鉴赏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导游,时常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桨声灯影新秦淮......

    月下桨声说课稿

    《月下桨声》说课稿 湖屯镇中心小学 张秀丽 u 计划课时一课时 u 教学内容分析 《月下桨声》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我卖鱼时发生的故事,反映了卖鱼的姐弟俩勤劳、诚实、淳......

    《月下桨声》说课稿

    《月下桨声》说课稿 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垸店小学 谢咏华 《月下桨声》的说课分七个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

    月下桨声2范文合集

    重点词语: 能再说出含有“千”和“万”的词语吗?青山绿水这是什么样的画面,想想怎么读?这样的描写环境的词语还能说出来吗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桨是什么吗?(板书:桨) 你见过......

    18课月下桨声(大全)

    18*《月下桨声》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桨、吆、裸、鲫”,理解“桨声、千丝万缕、小心翼翼、吆喝、狗吠、赤裸、问购、鲫鱼、脚力钱、拨浪鼓、固执、遗落”等词语......

    《月下桨声》练习

    《月下桨声》练习一、分别找出一处课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的语句,抄写下来。 神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貌:_......

    《月下桨声》教学反思(范文)

    《月下桨声》教学反思 《月下桨声》是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桨声中红衣少女与买鱼人的交往,歌颂了少女诚实守信的美德。文中大量的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