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因素
影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因素
2.1 文化基础差、理论知识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考试录取的考生文化平均分数在310一370之间,远远低于同年其他类别考生的最低录取线,这种文化成绩偏低及类别单一的招生办法,就形成了学
[5]生入学后文化素质低下、理论知识薄弱、人文素质较差、思想素质不高的现象。相当一部
分学生入学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时文化素质不高、基础理
[6]论知识薄弱。而一个人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有文化素质的底蕴。
2.2 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科研
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师资力量紧张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加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力,承担了大部分教学任务。青年体育教师除了体育教学外,还必须组织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和各种达标测试、统计等,工作量大而繁锁。同时,各高校进一步强化了教学质量考核管理,推行多媒体教学,教学压力迫使青年体育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课件,精心备课。另一方面,青年体育教师又大都处于恋爱、结婚、生子、考研、考博的人生阶段,因此,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当中。
2.3 科研动机急功近利
绝大部分青年体育教师把为“评职称”而搞科研作为首要目的。因为职称的高低直接与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及职位的晋升紧密联系,所以为了晋升职称,青年体育教师必须搞科研。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青年体育教师科研质量和水平不是很高,有些青年体育教师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他们认为进行科研,撰写论文,只要在评职称之前查阅一些资料,拼凑两篇论文花钱发表就行,或找他人代写,或在别人的文章中挂名第二作者就行。
2.4科研经费少、科研素质欠缺
体育学科往往得不到重视,体育科研经费缺乏,难以调动青年体育教师的科研兴趣。许多青年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不强,尤其是科研立项的意识不强,认为立项手续繁琐,填写表格和论证耗费时间太多;还有一些青年体育教师认为申报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希望不大,干脆放弃。另一方面,青年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一些青年体育教师或是对本专业的知识理论、学术动态、前沿信息等掌握不够,或是动手实践能力不强,或是组织协调、交流沟通的能力有所欠缺等等,都影响了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研究。许多青年体育教师对申报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
第二篇:如何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本站推荐)
如何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科研能力
加强学习,广泛沟通
青年体育教师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习的观念。结合教学工作,努力钻研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切实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尽快掌握国际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要防止闭门造车的倾向,要努力走出象牙塔,抓住机会,广泛接触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获取信息,锻炼才干。
解放思想,加大投入,建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
高校应打破论资排辈、学科的条条框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营造鼓励青年体育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的浓厚氛围。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青年体育教师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 正确引导和鼓励青年体育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可能的条件下,尽最大的努力为青年体育教师创造出国深造的机会,更新知识,提高其科研素养和能力。建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创新性的课题研究,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培养年轻的学术骨干;同时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在科研工作开始阶段的经费困难,为他们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和申报项目预研工作提供经费支持。
发挥“传帮带”作用,建立科研信息库
加强科研业务培训,特别是邀请一些科研骨干教师讲授科研政策、申报科研课题流程及技巧、科研课题组织运作的方法及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及科研骨干的“传帮带”作用。高校应加大与当地政府的教育科研部门、研究院所、企业的交流,广泛收集科研课题信息,建立科研课题信息库,为青年体育教师及时、准确地提供科研课题信息服务。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改革
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应当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人学选拔,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学的文化成绩录取标准将成为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
第三篇:影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因素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 普通高校 教学思想主观判定 体育教师
论文摘要: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影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因素包括学习能力、职业意识与观念、思维能力、体育价值取向、领导的管理、创新能力、教学态度和体育教学思想的产生与传播,其中学习能力是最主要的因素。结合相关研究分析了每种因素对教师教学思想正确定位所产生的影响。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是人们对体育教学价值、内容和方法的认识,它来源于体育教学实践,对学校体育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学校体育教学思想一旦被确定,将成为指导体育教师制定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这对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起着推动和制约作用川,并且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师的关系又是互相制约的。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研究不可或缺。其次,从理论上讲,高校体育课教学的对象是身心生长发育已近成人、接受过十几年中小学教育的大学生,他们理应具有相当、系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因此,找出影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对高校体育教师自身教学思想的正确定位和体育教学思想在高校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辽宁省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师,不包括体育专业院系授课教师以及体育专业与公共体育课兼课教师。按学科比例随机抽取了23所高校,共计324位体育教师(男226人,女98人),测试时间2008年3}4月,问卷有效率94.4%。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在专家评定的基础上,编制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影响因素及体育教学思想落实情况问卷,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问卷涉及23所高校,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4份,回收率为92.6%,有效问卷306份,有效率为94.4%。根据特尔菲法。统计第1轮问卷的数据,在第2轮问卷中列出所有影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可能因素。采用特尔菲法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影响因素进行两类判别。归纳整理统计出最终结果即为专家认可的影响因素,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0.0在计算机上对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运用了因子分析。
2结果分析
2.1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概况
根据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师整体情况,将学历分为3个水平(即研究生、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以下);依据教学心理特征,将年龄分为4个水平(即29岁以下、3035岁、3645岁、4660岁);教学年限以10年为一阶段,分为3个水平(即10年以下、1120年、20年以上);职称分为4个水平(即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来源分为2个水平(即体育院校、非体育院校);授课教师基本情况见表1。
通过对306名高校体育教师问卷调查,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思想的了解情况,结果表明,其中“不了解”的占2.3%,“一般了解”的占34.6%,“很了解”的占63.1%,可见,绝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曾昭艳(2001)对高校体育教学思想与体育课教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高校体育教学思想不明确,问题在于高校体育教师自身体育教学思想的定位,有些教师将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完全分离或相对立;还有些教师只注重“技术教育”,而忽略了“培养能力的教育”思想。因此,要想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出影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因素。
2.2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影响因素
1)KMO及Bartlett’s检验结果与分析。经两轮专家问卷和预备性测试的筛选,最终确定了23个评定项目,将其制成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影响因素问卷,对23所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P<0.01,说明构成本调查问卷的23个项目之间存在共享因素;同时,计算取样合适性度量值,结果KMO=0.715,介于0.70.8,说明样本的充足度较好,也说明了高校体育教师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对影响因素进行提取的结果。依据统计学原理,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提取主因子:从表2中可以看出23个项目较好的被8个主因子解释,累积贡献率达81.407%。
为对各因素有更清晰的把握,进行方差极大化旋转后得到方差极大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3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影响因素分问卷的23个项目被简化为8个影响因素的潜在变量,它们集中反映了23个项目的大部分信息,根据各因素所包含的项目的内容,分别命名为学习能力、职业意识与观念、思维能力、体育价值取向、领导的管理、创新能力、教学工作态度和体育教学思想产生与传播。
2.3影响因素分析
1)因素1由项目X2(不断学习与进修,提高知识层次,完善知识结构)、X21(自学的意识和持久性)、XI4附现代的社会及国际国内教育动态的了解程度),XI(自身的教育观念随时代更新的速度)、X18(能够对知识采取主动探索发现的学习)、X22(积极向前辈和优秀的同事学习)构成,主要反映的是高校体育教师的学习能力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影响,据此将因素1命名为“学习能力”。此因素的贡献率最大,为24.563%(贡献率见表2)。说明它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最主要因素。学校体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摆脱了生物体育观的束缚,向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方向转变,并且从被动的体育和教学转向主动体育观的方向,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2)因素2由项目X15(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教育意识)、X6附所从事职业的社会责任感)、Xll(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X23试自身职业道德和修养)构成,主要反映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以及教育意识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影响,据此将因素2命名为“职业意识与观念”。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非常复杂的自我磨练过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师德的认识,磨练师德意志,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端正教学态度。
3)因素3由项目X5(能否对各时期的体育教学思想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X8(对新理论和新思想的认识理解较快)、X4(对体育教学思想的理解)构成,主要反映的是高校体育教师对某一种理论和思想的认识以及理解能力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影响,据此将因素3命名为“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是指在认知活动历程中,个人运用贮存在长期记忆中的讯息,重新予以组织整合,从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中,获得新的理解的能力。
4)因素4由项目X17(“重智轻体”的传统观念)、X20(对于实际教学工作,重经验而轻理性)构成,主要反映的是高校体育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价值取向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影响,据此将因素4命名为“体育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一般认为具有动机功能,对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态度具有评价、规范、禁止和指导的作用。体育价值取向属于教育价值取向的组成部分,实质上就是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一般意义上的教育价值取向是“教师所具有的一套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的信仰体系”。
5)因素5由项目X13提供学习、进修、交流、观摩的机会)、X12(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构成,主要反映的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学校领导以及体育部领导对体育教师的重视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影响,据此将因素5命名为“领导的管理”。领导对体育教师的管理主要是对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安排、指导和检查,使其尽职尽责,同时还要帮助体育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和能力。其中包括提供学习、进修、交流、观摩的机会,体育教师有了这样的机会,有利于体育教师扩展知识面,获取最新信息,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学习体育教学思想,从而结合教学实际和交流经验,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思想,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6)因素6由项目X19(是否善于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X16(对新思想具有灵敏的感觉和敏锐的洞察力)构成,主要反映的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观察能力和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影响,据此将因素6命名为“创新能力”。所谓创新能力,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或是想出新办法,发现和创造新事物,建立新理论的能力。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构成包括:观察力、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阴。观察能力包括灵敏的感觉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灵敏的感觉能力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刺激感受比较灵敏,不会忽视微小的异常现象,不轻易放过任何疑点,能随时注意寻找有价值的线索,不会让新信息、启示和机遇溜掉。
7)因素7由项目X3(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活动)、X9(积极钻研业务)构成,主要反映的是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态度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影响,据此将因素7命名为“教学工作态度”。态度是人们对人或事物的看法在其言行中的表现,在社会心理学中是指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由此可知,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态度是指体育教师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在其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身体育教学工作的看法。
8)因素8由项目(新的体育教学思想确立以后,能否及时准确地推广)、X,(各时期出现的体育教学思想的实际指导意义)构成,主要反映的是体育教学思想的传播途径、速度及其指导意义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主观判定的影响,据此将因素8命名为“体育教学思想的产生与传播”。体育教学思想被确立以后,能否及时准确地传播,直接影响体育教师获取新的体育教学思想的速度,从而减缓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如果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不能将体育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准确的传播,使教师获取了错误的信息,将严重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思想的理解,甚至影响学生的发展。
总之,研究所分析的影响因素,是从主观上对体育教师认识和理解教学思想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且如果用于实践,将会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另外,由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庞大,而且各地区和院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除了本研究中的影响因素外还可能存在其它的影响因素,例如期望、智力因素以及客观因素(如福利待遇、身体状况、地域差异、学生群体、文化传统等)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第四篇:影响高校科研创新型教师团队构建的因素探析
影响高校科研创新型教师团队构建的因素探析
[摘要]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构建工作刚刚起步六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激励机制、人员素质结构、领导水平还是文化氛围上都存在较大差距。文章对影响高校科研创新型教师团队构建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为高校管理者在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创新水平,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 科研创新 团队构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间的分化越来越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相互渗透越来越多,使得学科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科学研究不再局限在小范围和小团体间封闭的、零散的个体研究领域,单打独斗式的英雄主义研究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团队集体的共同配合协作的作用更加彰显。高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不能再停留在单一的传统的个人奋战模式上,必须组建具有良好的学科和人员配置,具有一定竞争力并能稳定运作的紧密型或者松散型团队,不断拓展新领域,发现新问题,通过有效协作,才能最终使科研工作的范围、层次和水平得以提升。因此,构建创新型教师科研团队将是我国高校科研工作发展的一大趋势。
但是,高校科研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我国,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规模小、形式简单、组织分散,还只是单个学科内的小范围构建。为此,国家在推动科研发展的战略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鼓励科研团队的创建。2002年科研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指出:“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创新队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整合高校现有人才计划,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研创新群体,成为科研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高校作为我国科研创新的主力军和知识创新的生力军,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等院校的科研创新水平己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创新体系还不健全,科研创新资源还未能充分利用,科研创新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这都与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型教师团队的缺乏有密切关系。具体来说,影响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型教师团队构建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一、鼓励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构建的机制不健全
1.管理机制。我国的教育制度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性质和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视高校为下属机构,至今仍基本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从教育目标、招生规模、经费划拨、干部任用、教师聘用和考核甚至一些课程的设置等几乎都有统一的规定,导致高校管理缺乏机动性和灵活性,也丧失了生机和活力。北大教授陈平原认为:“按教育部规定来办学,很可能把一千所大学办成一所大学。今天中国的大学有级别、专业的差异,但面貌过分趋同却是一个大问题。”①这种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僵化管理体制致使我国高校千校一面,缺乏办学特色,高等教育整体缺乏创新性。高校行政化体制下的教师又位于学校管理底层,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组建创新型团队更加困难。
2.职称评定机制。我国现行的高校职称评定制度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有学者曾总结了职称评定制度的十大罪状:评审形式主义、制造矛盾、养肥贪官、滋生学术腐败、学历造假的根源、培养庸人懒人、使职称掺水贬值、形成学术垄断、养活低劣学术刊物、催生学术垃圾。目前高校教师中高级职称评定依据,通行的做法是把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或出版的学术专著,作为一个“硬指标”。如果论文数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无论这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得如何好,无论其有限的论文中包括质量多么高的一两篇论文,也无法得以晋升。这样的职称制度直接导致大多数高校教师急功近利,随波逐流,只强调论文数量不重质量。那些需要多人协作,创新水平高的研究项目耗时长、投入多、风险大而鲜有人愿意问津。
3.评估激励机制。现行的高校评估激励一般只针对科研团体的带头人,其他的辅助人员则受到不同程度的忽略。因此,评估激励制度的不完善使组合一个和谐的科研团队成为一件困难重重的事,特别是在跨学科组合的团队中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害得失关系则更为不易。在甚嚣尘上的市场经济背景下,资源的占有量和个人的收入成为衡量个人能力和社会地位的一种通行的物化标准,拥有多少科研经费、论文是第几作者、科研小组排名第几都与高校教师的经济收入和校内的社会评价有密切关系,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主要标志。这种单一纬度的评估激励机制很容易造成教师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伤害团队的合作关系。
二、科研管理者或领导者整合跨学科、跨阶层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眼光较低
据有关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40%的高校内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或者专职领导者,有些院校即便设立了领导部门,也大多流于形式,常常是行政领导者兼职管理科研工作。这些领导者大多不具备科研创新团队构建的意识和前瞻性眼光,而学校教育科研的创新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没有相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就无从谈起。Jacobs和Singell的研究表明领导和团队绩效呈正相关。在组织学习的研究中,领导方式对科研团队的构建和绩效以及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大的影响,Bettenhansen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团队的领导方式是团队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无论是在挑战性目标的设立,学校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学校政策和经费对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倾斜问题上,还是在对全局的掌握,对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的指引、激励,对团队运行的监督、协调,对研究风险的控制等问题上都离不开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和战略眼光,而目前国内聘请一流学者当校长、院长之风日甚。北大陈平原教授认为:“一个人的专业到达顶尖状态,就会有一个盲点。这种人当校长,很容易刚愎自用。过于强烈的学术背景和突出的学术成绩,很容易使人产生偏见。第一流的学者当了校长,很难对其他学科做出支持。”②所以构建创新型团队之前首先要找到具有前瞻性眼光,能够协调不同的学科、不同教师利益的领导者,这在高校行政化管理背景下绝非易事。
三、专业的逐渐细化和分化制约了科研创新型团队的构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像爱因斯坦、爱迪生那样单兵作战而获得重大科学突破的科学家越来越难。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41%,在第二个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人数达到了65%,在第三个25年中竟达到79%。这表明:一方面,在当今世界科技融合的时代,只有联合,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取得原创性的科研成就;另一方面,学科的分化也越来越细微,越来越深入,新的学科分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复合型人才稀缺,培养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同学科“隔行如隔山”的情况使组建跨领域的科研创新团队成为难题,因为专业距离加大,高校教师相互之间的沟通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那些惜时如金研究者就会觉得与其舍近求远去理解别的学科的知识还不如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钻研。他们在心理上抵触进行相互沟通和组建共同的科研团队。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院系学科分类,导致不同的学科和院系之间由于科研经费和评定等利益关系而长期壁垒森严,这从客观上增加了跨学科整合的难度。
四、高校教师结构和自身素质阻碍了科研创新型团队的构建
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上看还是好的,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科研创新型团队的构建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教师的素质下降比较明显,心如止水、远离功利、踏踏实实地做学问的人,富于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敢于质疑权威、不趋炎附势的人,不安于现状、善于克服心理惰性的人,有承担创新风险能力、心理抗压能力、耐受挫折能力强的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教师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相对滞后,原创性、开拓性研究成果相对缺乏,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数量不多,一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学科还没有跻身国际学术前沿;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分布不尽合理,而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是衡量高校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1.职称结构。虽然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存在这样那样为人诟病的问题,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替代之前,暂且只能用它来衡量高校整体教师素质。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跃进”式的发展时期,高校的功利化倾向日益清晰地表现出来。为了求大求全,不少大学匆匆忙忙增设热门专业拼命扩招,师资力量不足,就通过将大批毕业生留校的方式扩充。这种牺牲人才培养质量的“近视”行为也加剧了原已严重的高等学校专任教师的专业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高端人才十分短缺。据2003年统计,全国高校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39.6%,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行政官员,他们很少甚至多年不从事科研工作。科研领域青黄不接,缺乏跟踪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领军人物制约了高校创新型团队的构建。
2.学历结构。教师队伍中教师学历的构成情况,反映了教师的基本文化素质和潜在的科研能力。198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数仅有1.1万人。但从1999年起,在普通高校本专科生扩招的同时研究生也同步扩招,到2006年研究生招生数已达47.5万人,是1982年的43倍,研究生规模迅速跨入世界大国行列。可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却不断引发人们对高校扩招的质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曾经说过,近几年,“国内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已经出现”。因此,尽管各高校教师整体的学历结构有所提升,但实际的文化素质和潜在的创新科研能力并不能与其高学历匹配,浮躁的社会心态催生了一大批“速成”的缺乏创新科研底蕴的高学历者。
五、学缘结构阻碍高校教师的创新团队建设
学缘结构是指高校教师队伍中本校培养的毕业生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构成。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是影响教师队伍创新性的重要因素。自然界中基因的多样性保证了生物的不断进化,科学领域中各学科的创新也同样需要思想和方法的多样性来保证。由于严重的近亲繁殖,学生没有勇气超越教师,无意挑战教师的权威地位,一味地承袭教师的思想观点,致使大学无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等学者以23所知名高校的财经类院系的专职教师为研究对象,对高校教师的来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17所内地高校接受调查的987名教师中,有604人在最高学历毕业后,直接在母校任教,占所有教师的62%。64%的北大经济学院教师和53%的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毕业于本院,中科大副高以上教师中有54.2%的人在本校取得最高学历。而与此相对的是,海外高校留校教师极少。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86%的教师从未在本校就读;哈佛大学经济学院47名教师中,只有1人最高学历学校是本校。学术领域的近亲繁殖不仅导致研究思想僵化,滋生论资排辈和家长制作风,限制和扼杀新的创新力量的出现,而且不利于跨学科的合作性研究,其他学科领域的“外人”难免不被排挤或冷落。
六、构建科研创新型团队的文化氛围缺乏
高校科研创新团体就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和实现创造性的发现而组成的团队,团队的和谐运行依靠成员遵守群体规范,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正确的群体舆论,为完成共同的研究目标相互理解配合。但在现实社会中,“文人相轻”的传统陋习在高校教师队伍中颇具市场,一些人习惯性地贬低他人工作成绩,彼此不服甚至相互拆台,导致团队合作困难。我国高校现在所形成的科研创新团队多是自发形成的,形式比较松散,没有统一的行动步骤和方案,甚至没有共同的清晰的目标和愿景,急功近利的研究者们通常是为了各自的目的而“同床异梦”地走到一起,这种脆弱的联结经不起风雨的打击。另外,由于体制缺陷和资源的限制,团体成员很容易从合作状态转化为竞争状态。由于团队成员年龄、学历、职称、资历的不同,各人承担的工作分量、难度,投入的时间、精力,对团队的贡献也不同,最终收益也不可能绝对公平,必然会导致一些矛盾的出现。如果此时不进行有效沟通,团队的合作就面临着考验。一些时间跨度较长的研究项目,常常因为团队成员动力、耐力不足,产生倦怠情绪而难以为继。另外,有的学科带头人为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喜欢把自己的学生带在身边,不允许他们参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研究。
综上所述,高校科研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过程,存在着诸多的影响因素,需要来自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每年与诺贝尔奖颁奖相关的新闻都会刺激国人的神经,屡屡有人发问:中国人何时才能成为诺奖得主?在世界团体合作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在追赶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第五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会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均具有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却存在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因此,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促使其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股坚实力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以下就对主要对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科研环境的影响、培养与培训体系的影响、教学实践经验的影响、学识结构的影响及自主发展意识的影响等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完善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构建科学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激励机制、积极改革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优化高校青年教师遴选机制及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我提高等几点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高校在社会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等重要职能[1]。而高校教师则是高校的主导力量,是高校发挥一切职能的重要保障。而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新鲜力量,更是促进高校发挥其社会职能的中坚力量。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职业素质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2]。因此,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成为了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1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性 1.1个人成长的需要
教学能力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一项重要素质,也是其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素质。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其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促进其个人成长的需要。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教学事业就是其毕生的事业,而决定其事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教学能力的高低,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只有具备了这项基本素质,才能够在教学事业中不断成长,获得事业的成功。1.2学科建设的需要
高校的学科建设离不开一大批具备较高水平教学能力的教师的支持,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开展情况,对学科教学质量、人才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
1.3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只有每一位高校青年教师都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才能够使整个高校的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因此,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1.4高校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
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关系,每一位青年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促使整个高校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2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 2.1教学科研环境的影响
教学科研环境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指的教学科研环境指的是高校为青年教师提供的有关教学与学术的平台及其制度。这里的教学科研环境包含了软件和硬件环境两个方面。通常来说,高校会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制定实施相关的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来规范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3]。但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高校并未给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没有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政策、制度支持,从而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2.2培养与培训体系的影响
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其教学能力必然存在不足。因此,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与培训,使其尽快积累教学经验。但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均缺乏针对青年教师的有针对性的、有组织的培养和培训活动,即使一些具备相关培养和培训体系的高校,其培训体系也相对比较落后,亟待改革创新,无法满足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需求[4]。2.3教学实践经验的影响
教学实践活动是青年教师对自身活动及经验的改组与改造的过程中,但是由于高校青年教师是刚刚步入教学岗位,因此必然确实教学实践经验。而在这种教学实践经验缺失的直接导致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不足,也对其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造成直接阻碍,成为了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5]。2.4学识结构的影响
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学识结构也是影响其教学能力提升的一项重要因素,影响青年教师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是由多元化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研究能力及学识结构等,其中的学识结构并不单纯指的是青年教师的知识掌握程度,学识结构包括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及其日常生活中对外围知识的涉猎情况,是一个综合知识水平的反映[6]。而一个学识丰富的高校青年教师,更容易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渠道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其自身的学识结构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学识结构情况就成为了影响其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2.5自主发展意识的影响
自主发展意识是青年教师对自我教学能力提高的认同与意愿,具有积极性与主动性[7]。因此,青年教师的教训能力提升只有建立在深刻地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有效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人只有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对象,人才能够在这种意识上完成自己发展的主体,才可能把对自身发展的认识提高到自觉的水平。因此,高校青年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自主发展意识就成为了影响其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旦高校青年教师缺失自主发展意识,那么再多的培养、培训,甚至是制度约束均会失效。3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3.1建立完善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尤其是青年教师,其教学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教师在一线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反复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总结外部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受到以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8]。因此,高校在建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时需针对以上因素,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要组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自身就带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能力现状,自发的组织成教学发展共同体,例如教改小组、课程学习小组、信息化教学小组等发展共同体。在这些教学发展共同体中,要吸收青年教师,同时也要吸收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水平较高的老教师,使其在同一个教学发展共同体通过探究式培养机制来突破教学改革及课堂中所遇到的难题,以及教学中亟待改善、提升的一些问题,实现相互帮助、共同成长,不断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目的。第二是高校要建立其学校层面的青年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依托实体教学训练组织,积极地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在教学发展中心,坚持创新理念、积极改革创新、互动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立体化的教学能力提升活动,以此来不断地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3.2构建科学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激励机制
积极构建科学的教学能力激励机制,积极改善当前高校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也是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高校要建立有利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高校青年教师同时也是青年知识分子,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他们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兴趣爱好,且各自的能力特长也不尽相同。因此,高校在建立激励机制时,必须要兼顾不同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尽最大努力为青年教师展示自我才华,发挥教学水平提供舞台,帮助其成长。其次高校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建立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该激励机制的建设,要将重点放在加大教学荣誉制度建设上,积极弘扬教书育人精神。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对青年教师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同时还要适当加大教学投入力度,为保证教学质量提供物质保障。更为重要的是,要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建立教学型教师职称评审通道,让一些全心全意致力于教学事业,获得突出教学成果的青年教师也能够申报高级职称。
3.3积极改革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有力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是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力保障。从监督评价机制的改革来看,首先要建立健全全过程的监督评价体系,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不单纯是指其课堂教学水平,还包含了多方面的能力,例如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实践教学能力、教材建设能力、毕业论文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因此,高校在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实施监督评价的过程中,要覆盖以上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次是高校要建立起多元主体评价体系,最大程度上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出全面性的评价。鉴于此,高校可以积极构建“学习—学院—教师—学生”四位一体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从而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形成立体化、多层面的考核[9]。
3.4优化高校青年教师遴选机制
高校需不断优化青年教师的遴选机制,把好教学人才的第一关,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整体教学能力。高校在进行青年教师选拔的过程中,要将教学能力作为一项重点考察指标,由传统的重点关注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积极地向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兼顾进行转变。在此基础上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考察力度,着重关注其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控制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诱导启发能力等教学能力指标的考察。不仅如此,同时高校还要注重对青年教师观念的考察,青年教师只有重视教学活动的开展,才能够关注其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活动,积极进行教学思维碰撞。只有这样才能够为高校纳入更多优秀的教师。3.5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我提高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我提升是提高其教学能力的一项根本措施,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总结、积累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理论体系,才能够促使自身教学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10]。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青年教师要加强学习,不仅要提升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涉猎群书,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深邃自身的思想,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青年教师要在积极提升自身学识、素质、休养的基础上,注重将学术能力与教学能力进行良好的结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学识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课堂创新,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特色的教学能力,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保驾护航。最后青年教师还应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与学生的互动,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4结语
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素质优良的教师,一所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工作的力度,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才能使其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水平提供有力的保证。参考文献: [1]王鹏程,李博.高校青年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管理关系研究——基于塔里木大学 240 名青年教师的调研[J].教育现代化,2016,(27).
[2]张胤,武丽民.跨越职业生涯的高校教师发展——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服务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16,(12).
[3]齐灿,张宏.TPACK 框架下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7,(03).
[4]钱静珠,丁国勇“.互联网 +”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
[5]章坤.试论大学教师的教育能力[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6]张丽莉.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策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7]孙钰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9,(08). [8]陆俊花.高等教育科技化对高校教师的挑战[J].中国科技信息,2006,(07).
[9]邓治,彭凌.论大学英语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可行性——长沙大学个案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5,(01).
[10]龚艳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