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跆拳道教学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
跆拳道是体育竞技运动中的搏击类项目,其起源于朝鲜半岛古称花郎道,2000年奥运会后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日益完善,跆拳道运动已经被各高校所认同,许多高校都将跆拳道运动纳入了体育教学中,这不仅拓宽了学生体育课程的选择,也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精神。但目前我国高校跆拳道课程还没有完善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体育专业院校也只是把竞技内容当作主要的教学目标,没有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和跆拳道运动的发展来开展教学活动,造成跆拳道体育教学开展困难,教学体系和教学结构不合理,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跆拳道运动的兴趣、认知、能力的形成,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高校跆拳道运动的教学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此推动跆拳道运动在高校的长远发展。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学开展跆拳道课程的意义出发,论述了影响高校跆拳道教学的主要因素,并详细的分析了优化高校跆拳道教学的主要对策。
1高校体育教学开展跆拳道课程的意义
1.1提升身体素质
高校的跆拳道运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跆拳道运动是一项速度、力量、效果都较为综合的运动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而技能是建立在身体素质基础之上,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利用较大的运动量来完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大运动量的前提下,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了锻炼,体内多余的脂肪转化为肌肉,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锻炼了技能,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发展。
1.2培养道德品质
跆拳道运动是东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始终保持着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并且以礼始礼终、精神内涵、心理健康为基础。高校开展跆拳道运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生在跆拳道学习中可以通过艰苦训练来磨砺自身的意志,对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1.3性格培养
跆拳道运动所追求的目标是团结、互助、友善,而不是以击倒对方为目的,高校大学生来源较为广泛,各地区、各民族、各文化的学生众多,高校可以通过跆拳道运动将学生们联系到一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提高相互的认知度,使学生在彼此的相处中形成良好的性格,改变自身软弱、孤僻、暴躁等性格缺陷,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和健康心态的形成,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2影响高校跆拳道教学的主要因素
2.1理论知识欠缺
2000年以后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高校也设立跆拳道运动课程,但在开展过程中各高校对跆拳道理论掌握存在片面性,体育运动理论重视程度不足,实际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教学中学生的运动技巧与运动技能得到一定的锻炼,但运动理念、运动精神、运动目的性教育明显不足,造成多数学生在学习了一年跆拳道后连基本的礼仪都不懂,有的同学甚至利用所学的跆拳道打架,这严重的违背了跆拳道的运动精神和初衷,所以说高校的跆拳道理论知识教学存在欠缺。
2.2跆拳道教学方法落后
跆拳道运动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水平相对落后,主要是我国对跆拳道运动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过于落后,造成教学水平不高,学习质量较差。现今,高校的跆拳道教师在课堂主要教授跆拳道的技法、战术、实战训练以及比赛技巧,这忽视了跆拳道的进化理论和先进的理念,同时没有向学生灌输这些知识,因此影响到了学生对先进理念和知识的掌握,限制学生跆拳道水平的发展。
2.3高校跆拳道设施落后
高校跆拳道的硬件设施及设备主要包括:跆拳道场地、跆拳道气垫、脚靶、拳套、护头面罩、跆拳道服装、跆拳道沙袋等,而各高校因经费不同没有专门配备专业设备,只提供训练场地造成训练过程简化,学生无法学到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影响了学生跆拳道水平的提高,并且硬件设施的落后也极大的限制了高校跆拳道的发展,2.4跆拳道评价水平落后。
高校的体育运动课程都会有一个评价标准,这是各高校在长远发展体育教学中必须完善的措施,由于跆拳道课程在我国高校开展时间较短,教师对跆拳道的考核和评价标准没有统一,造成跆拳道课程的评价不科学,评价标准各异,考试考核过于注重于形式,不能显示出学生真实的训练水平和综合能力。
3优化高校跆拳道教学的主要对策
3.1强化学生体质与心理素质的训练
高校的跆拳道运动讲究学生技术与身体素质的训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以体质和心理训练为主。在高校跆拳道学习时教师要让学生克服基本功训练的枯燥与乏味,在强化训练的同时多组织一些娱乐性强的活动,方便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在专项训练时要鼓励学生,强化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3.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高校的跆拳道教师资源较为缺乏,教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数量和质量入手,彻底的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应引入跆拳道专业人才,这不但可以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应组织专业人才对教师进行培训,这样可以迅速的提高高校跆拳道的教学水平。
3.3改变教学方法
高校的跆拳道教学还是以教师单独讲解和示范为主,这会影响到跆拳道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也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学和训练的接受程度会存在严重的影响,所以应适时的改变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应把训练与实战相结合,这样可以把许多的训练内容与实战混合,帮助学生把所学的技巧运用到实际比赛中。教师在跆拳道的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Taekwondo is a fight in the cause of the sport class project, it originated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called flower lang, after the 2000 Olympic Games got rapid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Along with our country university sports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increasingly perfect, tae kwon do movement has been advanced by universitie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tae kwon do movement into the teaching of sports, which not only broaden the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hoice, also greatly enhanced the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and the sports spirit.But the taekwondo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perfect and systematic theory system, professional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athletics content as the main teaching goal, no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choo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to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tae kwon do sports teaching difficulties,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it directly affects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tae kwon do movement, the formation of cognition, ability, so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the teaching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spor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tae kwon do mov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meaning of taekwondo course sports teaching in colle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ae kwon do teaching,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taekwondo.1 P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meaning of taekwondo classes 1.1 improve physical quality University tae kwon do spor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Taekwondo is a speed, strength, the effect is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sports, students need to master some skill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is based on the physical quality and skills, so need to use a larger amount of exercise in the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on the premise of the great physiological load of exercise, the students'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 exercise, excess fat into muscle, in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he physical exercise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and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ody and mind.1.2 cultivate moral quality Tae kwon do mov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riental culture, its always maintained a Confucian and Taoist thought, beginning with the ceremony and propriety, spiritual connotation, based on mental health.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tae kwon do spor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oral character of students, students in learning taekwondo can through hard training to sharpen their own will, for students to form the outlook on life, values, society has a very positive function and meaning.1.3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Tae kwon do movement goal is unity, mutual assistance and friendly, rather than to knock down the other side, for the purpos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ource widely, various regions and nationalities, the culture of many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tae kwon do movement will be linked to the students, promote the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help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each other, so that the students in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good personality, change their own weakness, eccentricity, temper and other character flaws,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good personality and healthy mentality, into society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2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aekwondo teaching 2.1 lack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Tae kwon do movement after 2000 got rapid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universities also set up a tae kwon do sports curriculum, but in the process of conducting theory of taekwondo master existence one-sidedness,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theoretical importance is not enough, the actual teaching effect is not ideal, this is mainly because of teach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ports skills and sports skill to get some exercise, but exercise concept, the spirit of sports, sports education goals, most of the students in learning for one year after tae kwon do don't even understand basic etiquette, some students even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ae kwon do fight, it seriously violates the tae kwon do sports spirit and purpose, so the taekwondo theory knowledge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2.2 taekwondo teaching method Taekwondo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level is relatively backward in our country, mainly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ort in our country is too less, cause the teaching level is not high, learning quality is poorer.Today, professor of taekwondo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main taekwondo techniques, tactics, actual combat skills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it ignores the taekwondo's theory of evolution and the advanced idea, at the same time not to instill the knowledge to students, thus affecting students mastery of advanced concepts and knowledge, and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aekwondo.2.3 university tae kwon do facility backwardness University tae kwon do hardware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mainly includes: taekwondo venue, cushion, foot target,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the problem of teachers is weak.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taekwondo professional talents should be introduced, that is, it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 still should organize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of teachers, so that we can quickly to improve teaching level of taekwondo.3.3 change the teaching methods Tae kwon do teaching or teacher separate explanation and demonstra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this will affect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also because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acceptance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on serious influence, so should be timely change teaching method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raining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actual combat, so we can put a lot of training content and actual combat mixed, helps the student to use skills you have learned to the actual game.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of taekwondo adopting reasonable teaching methods, exert the principal role of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第二篇:影响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与策略.
影响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与策略
康苑幼儿园
李华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数学教育也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其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标志着幼儿园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知识,从注重表征性知识到注重行动性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的重大变革。但是在幼儿数学教育的实践领域里,我们看到的现实却不容乐观,其中最突出的是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掌握和理解有失偏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部分教师把课程改革看作是与传统的决裂,甚至有不少教师产生了一些极端的想法:认为现在提倡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数学就是否定了传统的单科教学模式,把数学从原有的课程设置中剔除开来,有的幼儿园根本就没有专门的数学活动时间;认为提倡幼儿自我知识的建构就是否定了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教师往往只是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场景,却怯于对幼儿进行基本概念的传授;认为提倡幼儿的体验学习就是幼儿的自我游戏,而忽视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如何在新《纲要》思想的指导下,改变幼儿数学教育的现状,正确的把幼儿的数学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游戏、主题中。最大效能地实现《纲要》提出的多元化的数学教育。
1.重视环境的数学教育功能。
数学教育实际上就是数与形的教育,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到处都隐含着数与形。幼儿园的门窗、墙壁、桌椅、架橱、楼梯、各种电器;室外的树木、花草、小动物;活动室墙饰上数量不同的各种小动物……教师可随机利用这些材料引导幼儿发现、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如教师可利用活动室墙饰来学习规律排序、分类,也可报数练习数数、说组成和加减计算等。2.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的有机渗透。
主题活动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幼儿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探究开放、自主愉悦的。因此将数学活动与主题(生成)活动自然结合,会更好地激发幼儿学数学的欲望,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如:在“重阳节”主题活动开展之时,幼儿购买或制作了各种礼物准备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但整理时他们发现,礼物种类繁多,装进礼盒后既乱又不知道放了些什么。由此,“物体分类”和用“符号(数字)做标记”等数学活动自发地开展起来。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的比较、分类、排序、计数、书写等能力在活动中也顺理成章的得到有效提高。
3.日常生活中数学教育的随机渗透
除了主题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组织或幼儿自发生成一些数学活动外,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渗透更使幼儿学起数学“浑然不觉”。如:区角活动结束后,请幼儿收拾卡片等玩具并进行分类摆放,发展其分类比较能力;午餐时间更是随机渗透的绝好时机。值日生分碗勺时,可让他们数一数每桌有几位小朋友,需要几把勺子,几个碗。在分碗勺,然后送到每组小朋友手里时,幼儿点数、掌握一一对应关系的能力自然得到锻炼与提高。再如:小班认读数字时,利用身边的小事或常见事物即可完成目标。散步时念念门牌号、楼号;在外出游玩时看看汽车牌号、站牌号码;离园活动时数一数还剩几个小朋友……此类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数不胜数,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幼儿学起数学既简单又方便。
4.户外活动中数学知识的优化整和。
幼儿在户外活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室内,在户外学习的能力也远远高于室内。将抽象的数学内容与直观的户外游戏进行优化组合,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如:数学活动“认识球体”,我们将它引申到户外,投放了各种不同特性的材料,让幼儿尽兴地玩。在玩中教师则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看看什么东西会滚,圆片、易拉罐等物品不一定每次都能滚。随后教师组织户外游戏《滚滚看》,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球体和圆柱体滚动时的不同感觉。再如:幼儿掌握单双数时,我们通过《找朋友》游戏来完成:幼儿围成单圈,教师(或请一幼儿)喊:“双数”!站在圈上的幼儿迅速反应,和几名幼儿抱在一起组成双数。如喊单数,幼儿则组成单数。
幼儿数学教育是幼儿课程中的不可或却的一部分。新的课程观和知识观也告诉我们:“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建构和发现知识;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而且幼儿的这种角色不是教师仁慈地赐予的,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在幼儿数学教育领域,让幼儿真正地做到需要我们从观念到行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要使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真正做到有效甚至高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让我们共同努力。2009、10
第三篇:影响市场营销策略的因素
影响市场营销策略的因素有宏观环境因素和微观环境因素。
宏观环境因素是指企业运行的外部大环境,它对于企业来说,既不可控制,又不可影响,而它对企业营销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人文环境:
1)人口因素:人口数量与市场构成的关系;人口城市化与市场的关系;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市场的关系。
2)人口的地理迁移因素:客流的移动特点和规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购买动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社会因素:家庭;社会地位阶层,影响细分市场。
2、经济环境:
1)国民生产总值。
2)个人收入,反应购买力高低。
3)外贸收支情况。
3、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短缺和保护;环境的恶化;疾病的影响。
4、技术环境:技术对企业竞争的影响;对消费者的影响。
5、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格局的稳定和国家的政治法律环境都直接影响营销策略。
6、社会-文化环境: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传统习惯。
微观环境因素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并密切影响其营销活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包括供应者、竞争者、公众以及企业自身等。
1、供应者:资源的保证,成本的控制。[1]
2、购买者
1)私人购买者:人多面广,需求差异大,多属小型购买,购买频率较高,多属非专家购买,购买流动性较大。
2)集团购买者:集团购买者数量较小,但购买者的规模较大;属于派生需求;集团购买需求弹性较小。
3、中间商:其购买产品和服务,主要是为了专卖,以取得利润;由专家购买;购买次数较少;单批量大。
4、竞争者:
1)竞争者及其数量和规模。
2)消费者需求量与竞争供应量的关系。
5、公众:金融公众、政府公众、市民行动公众、地方公众、企业内部公众、一般群众。
6、企业内部各部门协作。
第四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会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均具有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却存在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因此,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促使其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股坚实力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以下就对主要对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科研环境的影响、培养与培训体系的影响、教学实践经验的影响、学识结构的影响及自主发展意识的影响等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完善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构建科学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激励机制、积极改革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优化高校青年教师遴选机制及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我提高等几点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高校在社会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等重要职能[1]。而高校教师则是高校的主导力量,是高校发挥一切职能的重要保障。而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新鲜力量,更是促进高校发挥其社会职能的中坚力量。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职业素质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2]。因此,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成为了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1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性 1.1个人成长的需要
教学能力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一项重要素质,也是其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素质。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其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促进其个人成长的需要。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教学事业就是其毕生的事业,而决定其事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教学能力的高低,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只有具备了这项基本素质,才能够在教学事业中不断成长,获得事业的成功。1.2学科建设的需要
高校的学科建设离不开一大批具备较高水平教学能力的教师的支持,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开展情况,对学科教学质量、人才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
1.3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只有每一位高校青年教师都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才能够使整个高校的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因此,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1.4高校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
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关系,每一位青年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促使整个高校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2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 2.1教学科研环境的影响
教学科研环境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指的教学科研环境指的是高校为青年教师提供的有关教学与学术的平台及其制度。这里的教学科研环境包含了软件和硬件环境两个方面。通常来说,高校会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制定实施相关的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来规范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3]。但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高校并未给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没有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政策、制度支持,从而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2.2培养与培训体系的影响
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其教学能力必然存在不足。因此,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与培训,使其尽快积累教学经验。但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均缺乏针对青年教师的有针对性的、有组织的培养和培训活动,即使一些具备相关培养和培训体系的高校,其培训体系也相对比较落后,亟待改革创新,无法满足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需求[4]。2.3教学实践经验的影响
教学实践活动是青年教师对自身活动及经验的改组与改造的过程中,但是由于高校青年教师是刚刚步入教学岗位,因此必然确实教学实践经验。而在这种教学实践经验缺失的直接导致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不足,也对其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造成直接阻碍,成为了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5]。2.4学识结构的影响
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学识结构也是影响其教学能力提升的一项重要因素,影响青年教师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是由多元化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研究能力及学识结构等,其中的学识结构并不单纯指的是青年教师的知识掌握程度,学识结构包括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及其日常生活中对外围知识的涉猎情况,是一个综合知识水平的反映[6]。而一个学识丰富的高校青年教师,更容易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渠道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其自身的学识结构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学识结构情况就成为了影响其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2.5自主发展意识的影响
自主发展意识是青年教师对自我教学能力提高的认同与意愿,具有积极性与主动性[7]。因此,青年教师的教训能力提升只有建立在深刻地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有效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人只有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对象,人才能够在这种意识上完成自己发展的主体,才可能把对自身发展的认识提高到自觉的水平。因此,高校青年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自主发展意识就成为了影响其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旦高校青年教师缺失自主发展意识,那么再多的培养、培训,甚至是制度约束均会失效。3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3.1建立完善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尤其是青年教师,其教学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教师在一线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反复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总结外部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受到以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8]。因此,高校在建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时需针对以上因素,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要组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自身就带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能力现状,自发的组织成教学发展共同体,例如教改小组、课程学习小组、信息化教学小组等发展共同体。在这些教学发展共同体中,要吸收青年教师,同时也要吸收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水平较高的老教师,使其在同一个教学发展共同体通过探究式培养机制来突破教学改革及课堂中所遇到的难题,以及教学中亟待改善、提升的一些问题,实现相互帮助、共同成长,不断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目的。第二是高校要建立其学校层面的青年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依托实体教学训练组织,积极地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在教学发展中心,坚持创新理念、积极改革创新、互动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立体化的教学能力提升活动,以此来不断地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3.2构建科学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激励机制
积极构建科学的教学能力激励机制,积极改善当前高校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也是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高校要建立有利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高校青年教师同时也是青年知识分子,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他们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兴趣爱好,且各自的能力特长也不尽相同。因此,高校在建立激励机制时,必须要兼顾不同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尽最大努力为青年教师展示自我才华,发挥教学水平提供舞台,帮助其成长。其次高校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建立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该激励机制的建设,要将重点放在加大教学荣誉制度建设上,积极弘扬教书育人精神。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对青年教师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同时还要适当加大教学投入力度,为保证教学质量提供物质保障。更为重要的是,要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建立教学型教师职称评审通道,让一些全心全意致力于教学事业,获得突出教学成果的青年教师也能够申报高级职称。
3.3积极改革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有力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是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力保障。从监督评价机制的改革来看,首先要建立健全全过程的监督评价体系,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不单纯是指其课堂教学水平,还包含了多方面的能力,例如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实践教学能力、教材建设能力、毕业论文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因此,高校在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实施监督评价的过程中,要覆盖以上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次是高校要建立起多元主体评价体系,最大程度上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出全面性的评价。鉴于此,高校可以积极构建“学习—学院—教师—学生”四位一体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从而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形成立体化、多层面的考核[9]。
3.4优化高校青年教师遴选机制
高校需不断优化青年教师的遴选机制,把好教学人才的第一关,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整体教学能力。高校在进行青年教师选拔的过程中,要将教学能力作为一项重点考察指标,由传统的重点关注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积极地向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兼顾进行转变。在此基础上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考察力度,着重关注其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控制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诱导启发能力等教学能力指标的考察。不仅如此,同时高校还要注重对青年教师观念的考察,青年教师只有重视教学活动的开展,才能够关注其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活动,积极进行教学思维碰撞。只有这样才能够为高校纳入更多优秀的教师。3.5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我提高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我提升是提高其教学能力的一项根本措施,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总结、积累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理论体系,才能够促使自身教学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10]。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青年教师要加强学习,不仅要提升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涉猎群书,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深邃自身的思想,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青年教师要在积极提升自身学识、素质、休养的基础上,注重将学术能力与教学能力进行良好的结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学识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课堂创新,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特色的教学能力,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保驾护航。最后青年教师还应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与学生的互动,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4结语
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素质优良的教师,一所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工作的力度,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才能使其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水平提供有力的保证。参考文献: [1]王鹏程,李博.高校青年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管理关系研究——基于塔里木大学 240 名青年教师的调研[J].教育现代化,2016,(27).
[2]张胤,武丽民.跨越职业生涯的高校教师发展——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服务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16,(12).
[3]齐灿,张宏.TPACK 框架下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7,(03).
[4]钱静珠,丁国勇“.互联网 +”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
[5]章坤.试论大学教师的教育能力[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6]张丽莉.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策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7]孙钰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9,(08). [8]陆俊花.高等教育科技化对高校教师的挑战[J].中国科技信息,2006,(07).
[9]邓治,彭凌.论大学英语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可行性——长沙大学个案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5,(01).
[10]龚艳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06).
第五篇:高校教学督导效果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摘要: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督导效果是教学督导质量的体现。通过检索文献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分析后发现,教学督导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难度、投入与态度,其中影响教学督导效果难度的至要维度包括教学督导环境、关系和内容等方面;教学督导投入主要包括科研、资源、时间、人力等方面的投入;教学督导态度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对督导工作的认识程度及其价值判断的反映。通过难度、投入与态度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督导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塑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与环境,提升学术管理水平。
关键词:教学督导;高校;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科学、有效地协调速度、规模、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事关高等教育深层次发展的艰深命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决策,教育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并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
以教学督导为契机,建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渐成为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纵观教学督导近些年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教学督导尚处于自发、自律、各行其是的阶段,从而造成了教学督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教学督导效果有限的局面,形成了教学督导重形式、轻实效,重外在、轻内涵的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学督导的发展,致使其不能完全适应高校改革的形势和发展的要求。
因此,反观教学督导工作,衡量教学督导质量,深层次挖掘影响教学督导效果的内在因素,及时开展教学督导的自我评价,已成为突破当前发展困境、推进教学督导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教学督导”概念介说
教学督导是高校对教学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对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已初步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教学督导是高等学校领导授权的督导机构和人员,直接面对校内的教与学双方和教学过程,以专家身份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和指导,及时、客观地向学校领导、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教与学双方反馈教学现状、教学质量等教学工作信息,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此概念既指明了教学督导的本质与目的,也指明了教学督导的特点与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地诠释了教学督导的内涵,为影响教学督导效果因素的分析提供了重要启示。
(二)“效果”概念介说
“效果”指由某种因素造成的结果。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效果是动机的行动体现和检验根据。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但两者的统一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有时客观效果不能完全反映动机,好的动机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判断任何事情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对教学督导效果的理论分析的切入点也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入手,这是探索与分析教学督导效果影响因素的逻辑起点。那么,教学督导效果究竟涵盖哪些方面呢?
目前学界明确以“教学督导效果”为提法的研究较为鲜见。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效果是实践行为所形成的客观事实或后果,而这种事实或后果大都可以通过“影响”或“作用”表现。“教学督导效果”,在这里指的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行为事实(行为影响或行为作用)。所以,教学督导效果就是教学督导行为实施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或作用,具体包括: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培养敬业精神和进取精神;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改革;有利于纠正不良的教风和学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
(三)研究方法
考虑到期刊具有较高的研究现实性,本文以近10年(2002—2011年)教学督导文献为依据,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硕博数据库的文献,以“教学督导”分别作为“篇名”和“关键词”检索项的检索词,以“核心期刊”作为检索范围进行检索,得到相关学术共256篇,硕士13篇。首先,从篇名上看,将主题明显与高校教学督导无关的、检索到的重复等删除;其次,通过阅读摘要,剔除具体学科领域、具体高校等微观层面的。经过处理得到的研究67篇,硕士8篇。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进行分析。
二、教学督导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基于上述思想与方法,本文认为,教学督导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难度、投入与态度。其中,难度、投入与态度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的核心因素,而教学督导效果则是在三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积极的行为影响与作用。四个维度有机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督导效果影响因素系统。
(一)教学督导难度
难度是影响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参数,其本质就是对自身性质的一种考量与检验。教学督导难度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客观的、现实性因素,与其生存环境及“天然”的一些特性紧密相关,是区别于其他教学管理活动的行为特征标志。根据现有文献中的表述,将不同形式的对教学督导难度现状的描述进行归类,可以发现教学督导的环境因素、关系因素及内容因素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难度的主要维度。
1.教学督导环境。由于我国教学督导制度是从国外引进的,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不充分,理论体系不完善,因此,无论是教学督导机制还是督导权威、机构设置、督导评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与弊端。比如,虽然教学督导被规定为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保障等有督导权力,但这种权力与教务管理部门的权力是重叠的,教学督导对督导对象没有发号施令和直接进行奖惩的权力,只有建议权。可见,虽然原则上规定了教学督导有一定的权力,但是却无实质权力,自然很难落到实处,由此造成督导无位、无威、无所作为的现状。又如,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是督导工作的科学依据。因此,要建立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考试考核、教师评价等一系列指标体系,并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和要求以及在教学督导与检查过程中反馈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完善,不断提高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然而,目前教学督导评价指标存在体系不完整、指标陈旧、缺乏发展性等问题,因此,难以有效评价和引导教师的发展。
诸如上述此类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改革。我国教学督导的发展已经滞后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变化,与国际高等教育实施的教学督导策略也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教学督导由于自身“先天不足”在发展环境中所形成的困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督导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实效性大打折扣。
2.教学督导关系。教学督导涉及复杂的内部关系处理与外部关系协调问题,如何有效地平衡、利用这些关系,是决定教学督导能否运行、教学督导效果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
首先,教学督导与教师、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教学督导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表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种互动关系,是一种沟通合作的关系。所以,教学督导是对教与学两个互动过程的检查、评价与指导,涉及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而彼此又有不同特质。因此,在对两类群体实施教学督导时既要照顾教师群体的意志与特点,又要兼顾学生群体的心理与需求。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与冲突交织的活动,而教学督导以其独立的第三方“涉于”教学过程,毋庸置疑地更加增添了教学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反过来,也为教学督导工作增加了难度,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循环互动的系统结构。
其次,督与导的关系。督导,顾名思义即监督、指导。教学督导的“督”具有监督、督促、检查和评估的职能;“导”具有指导、帮助、服务和咨询的职能。目前,高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大多存在着重“督”轻“导”的现象,把督导的重点放在监督、检查和评估方面,很少针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法,更谈不上加以具体指导和帮助,这种重“督”轻“导”现象拉大了督导与教师、学生的距离,削弱了督导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督导机构与其他部门的关系。这是涉及教学督导机构性质定位的问题。从其主体性质来看,教学督导属于教学管理范畴,但又兼具多重性质。既有一定的管理监督机构性质,又兼具专门性评价指导机构性质。但它既不是纯粹的管理机构或监督部门,又不是专门的评估机构。它超然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专门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的身份,成为教学管理的第三方,扮演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软组织”的角色。于是,教学督导机构不能独立完成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重要使命,必须与其他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然而,由于教学督导是高校的新生事物,其发展的规律与学校自身实际尚未能有效契合,加之自身定位较为复杂,所以,教学督导机构与其他质量监控机构尚未能建立起良性的协调、合作的关系。因此,对督导效果的实现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3.教学督导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督导难度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学督导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教学督导的终极目标与价值追求。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不外乎教师、学生与管理。因此,“应然”状态下的教学督导既应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动态化的检查与指导,也要对学生的学习绩效进行评价、分析,更重要的是对管理部门的工作效能进行监控,实现教学督导客体多元化,内容全程化。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常常是过于单纯地重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督、指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意识与管理执行、管理规范的监控,使二者游离于教学督导之外。从而导致教学督导效果有限。
(二)教学督导投入
无论从教学督导发展的严峻性和挑战性,还是从教学督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方面看,都必须对其进行投入。投入是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前提与基础,是实现教学督导效果的有力保障。结合当前我国教学督导的理论与现实环境,本文拟从科研、资源、人力等几方面的投入情况进行分析。
1.科研投入。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是教学督导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更加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监控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我国教学督导的发展状况,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折射出教学督导理论研究投入的不到位,以至于教学督导囿于目前的境况而缺乏深度与广度的发展。尽管近年来,致力于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不断涌现,但总体而言,还存有一定的局限,即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将会不断提出有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研究加以回答和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实践,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丰富的成果指导教学督导的实践,切实有效地发挥教学督导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中的作用,逐步完善与优化教学督导工作。2.精力、时间投入。根据文献资料显示,目前承担我国高校教学督导任务的专家一般由三类人员组成:第一种是全部由离退休的、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授或专家组成;第二种是由在职的部分党政负责人与在职的或已离退休的教授或专家组成;第三种是由在职的领导干部组成,主要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干部和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现实中,这三类人员的精力与时间投入都会受到各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已经退休的老教师无论是精力上还是时间上都不能得到充分保证;而在职教师,由于承担规定的教学工作任务,同时还要完成科研任务,在教学、科研双重压力下,教学督导工作容易受到冲击;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岗位的管理人员,精力和时间更是受制于本职的事务,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督导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学督导工作的质量与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3.制度投入。教学督导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但是,高校教学督导毕竟是新生事物,督导工作目前还只是初步的摸索实践,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普遍存在注重形式、疏忽效果、在实践上有一定随意性等问题与不足。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与保证,造成工作效果的实质性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为此,只有使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证教学督导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高校教学督导及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的一个关键前提与核心保障。
4.人力投入。教学督导员是教学督导工作的执行者,是教学督导理念的践行者。他们的学识水平、治学态度、个性品质、行为举止、工作态度等都直接影响到督导工作的实施情况。因此,这就对教学督导人员的素质、能力和品德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一些学者专门对教学督导队伍进行了研究。无论是从督导员的选聘条件还是建设投入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然而,由于没有成熟的督导理论指导,当前我国教学督导人力投入的现状存在着数量明显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而且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缺乏对教学督导员进行再提高与再完善的机制,致使教学督导员无法及时完成自身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补充与更新,从根本上无益于教学督导工作的改善与教学督导质量的提升。
(三)教学督导态度
工作态度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直接影响着工作的绩效。本文将教学督导态度理解为各相关群体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督导工作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一种对教学督导工作的认识程度及其价值判断的反映。
1.学校态度。学校对督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决定督导工作的成败。教学督导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管理形式,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和职能,如果对此项工作理解不透、定位不准,就有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不仅影响教学督导的效果,还会滋生一些矛盾,影响教学管理的协调运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实施教学督导制度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督导组织机构,但由于教学督导工作无法产生短期的工作绩效,而只是处于监督、指导教学工作的地位,所以常常遭到忽视,其作用的发挥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督导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教学督导能否从当前的“普及”走向“深化”,将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推动教学督导工作的深入,各高校应当把教学督导作为学校内部的一项基本工作来抓,高度重视教学督导工作,全面支持教学督导工作的发展。
2.教师态度。教学督导是督导人员与任课教师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既是教学督导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然而,追根溯源发现,教学督导最初是行政监督力量的延伸与转化。虽然其根本意义是服务而非监督,是专业力量主导而非行政力量主导,但是由于教学督导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还处在一个逐步完善与优化的阶段,因此,教师对教学督导性质的解读与认识,并未超越现在的发展阶段。教师面对这种“传统观念”上的“行政”第三方力量对其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影响与干预”的态度如何,是决定教学督导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教学督导效果实现程度的关键指标。
(四)教学督导成效
我国大多数高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建立了教学督导组,教学督导工作逐步开展,不少学校在检查教学质量,探索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挖掘优秀教师典型,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等方面做了大量且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虽然各校有不同的做法,但教学督导的工作特征和所发挥的作用基本相似,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是教与学活动过程的主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督导最关注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教学督导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务实的教学督导工作通过督导帮助被督导者把握整个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总结经验,纠正偏差,促使教学活动在教育规律、法规的框架下健康有序地进行,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打造学校品牌,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并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2.塑造良好教学氛围与环境。教学督导通过督教、督学、督管等途径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全面了解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管理的服务意识、执行规范、执行效果等多方面的情况,其过程对教师和学生乃至教学管理人员及部门都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形成适度压力,增强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工作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促使教师认真钻研业务,提高学术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尤为突出,起到了教师成长的“助推器”的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升学术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教学督导是一种权威性的教学管理活动,而这种权威并非源自行政权力本身,而是专业领域的学术权力。在重塑现代大学制度、高校“去行政化”呼声愈发高涨的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潮流中,学术力量的回归与强化势不可挡,而高校教学督导的诞生与施行是对其有力的回应。通过教学督导制度的建立以及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行政组织形式的单线性、垂直式、指令执行式的管理将被质疑并受到严重冲击。这种封闭的管理模式,没有独立的督导机制,行政色彩浓,指令性强,学术管理力度不够,许多信息反馈滞后,甚至失真。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高校必须构建和完善教学督导体系,加强教学督导工作。由此可见,教学督导对于学术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教学督导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控制、检测和评价,是保证合格人才的质量保证机制。有教学的过程就有督导的存在。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这项工作卓有成效,必须优化工作路径,而优化工作路径的前提则是必须把握教学督导效果的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影响教学督导效果的因素主要有难度、投入与态度。其中,难度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实现的前提;投入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实现的保障;态度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实现的关键;而教学督导效果则是对教学督导的难度、投入与态度的集中体现与反映。本文从这4个维度入手,有针对性地诠释了教学督导在我国的发展,为进一步改善教学督导现状,深化教学督导的改革与发展,推进教学督导效果的落实提供了决策性的依据与参考。然而,难度、投入、态度与效果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个因素对效果的影响程度如何,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对这些因素加以调节和控制,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的。因此,本文也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督导作为一个新的工作领域,其督导理论还在不断探索中。督导工作不能只是维持现状,而是要力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