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公租房建设与管理现状研究1
重庆市公租房建设与管理现状研究
经济好了,城市人口多了,房价越来越高,在房地产调控种种政策手段中,公共租赁住房(下称公租房)的作用日益被各级政府所重视。
在重庆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由此成为重庆一项重大的民生课题,公租房建设势在必行。今年4月中旬,重庆公布了公租房计划:“未来10年,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2010年开建500万平方米,3年内完成2000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各地政府官员纷纷到访“取经”。重庆市公租房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如何呢,作者对此进行了系列研究。
重庆公租房大都建在主城外的城镇,社区内及其附近幼儿园、超市等公共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公交和轻轨系统地铺设到位将为住户提供便捷的交通。在主城区也有分散的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公租房社区。
公租房的低门槛申请条件是重庆在解决低收入者住房问题上的一项新跨越。年满18岁、月收入不超过2000元的单身人士,月收入不超过3000元的家庭,大中专院校及职校毕业生,进城务工和外地来渝工作者,本市无房户或者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3平米的住房困难家庭,都可以提出申请。
重庆公租房建设的又一大成就在于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有权有钱者占据公租房的现象,首先重庆公租房在数量上较为充足,不容易出现抢占现象;其次,重庆公租房的户型设计比较合理;第三,限制了中高收入者抢占公租房。
但是重庆公租房也存在一些问题。重庆市在设计公租房运营模式时,认为公租房在租金上有优势,考虑资金流转,出租率计算较高。但已经举行两次的公租房摇号配租结果显示,受前期申请政策偏紧等因素影响,实际申请人数远低于预期,这也意味着,如果重庆公租房租金收入无法按最初设想的那样悉数到位,公租房建设或许难以做到盈亏持平;另一方面由于房价的高涨,现有的公租房承租户5年后购买公租房的意愿极高。这些住房在5年的租赁时效到期时,很可能短时间内就被承租户买走。如果并没有进一步的应对计划,到时当地公租房管理局可能会面临无房可租或只有少量房屋可租的局面。
重庆市的公租房建成之后,能解决200万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这一社会的稳定器,从经济上说,能有效地平抑房价,对于个人来说,尤其是年轻人,避免背上沉重的住房包袱,这将为重庆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但是每年接近100万的人口进入重庆,以人均30平米面积计算,每年的住宅需求量达到3000万平方米,即使粗略地减去公租房每年400万保障型供应,剩余的2600万依然是实打实的刚性需求。
必须承认,重庆公租房仍任重道远,但良好的内外部条件以及政策支持使得以“公租房,为百姓圆梦”为帆的重庆公租房建设正稳步前行,相信“宜居重庆”目标的实现不会太远。
第二篇:重庆市发布公租房履约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
重庆市发布公租房履约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
日前,市财政局制定发布了《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履约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自2011年12月27日发布之日起施行。
《办法》规定,住宅和非住宅的保证金分别由市公租房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公租局”)、公租房建设业主单位(以下简称“业主单位”)收取和管理。
租赁合同期满或终止,承租人无违约责任的,市公租局或业主单位自承租人腾退房屋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退还承租人保证金本金。
住宅和非住宅保证金分别收取
为规范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履约保证金的管理,确保公共租赁住房健康发展,市财政局根据《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制定了本办法,适用于由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租房履约保证金(以下简称“保证金”)的管理。
根据《办法》的规定,保证金由承租人按照三个月的租金金额交纳,其中住宅的保证金由市公租房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公租局”)收取和管理,非住宅的保证金由公租房建设业主单位(以下简称“业主单位”)收取和管理。
市公租局和业主单位应选择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保证金的存储银行。市公租局开设保证金专户应报市财政局审批,业主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保证金专户后报市财政局备案。
腾退房屋7个工作日内退还保证金
在保证金收缴及退付的管理上,市公租局和业主单位应于收到承租人缴纳保证金的当日,将保证金全额存入保证金专户。并且,应开发公租房保证金管理系统,让其与保证金专户存储银行建立对账机制,保证账务清晰。
市公租局向承租人收取保证金,应当使用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实行一户一票。
租赁合同期满或终止,承租人无违约责任的,市公租局或业主单位自承租人腾退房屋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退还承租人保证金本金。欠缴房屋租金、水、电、气、物管等费用,可由市公租局或业主单位在承租人缴纳的保证金中扣缴。
承租人租用的住房和设施损坏、遗失的,在承租人恢复、修理完毕并经市公租局或业主单位验收合格或支付相应的赔偿金后方可退付保证金本金。
公租房保证金收益将统筹安排
公租房保证金收益是指公租房保证金孳生的利息收入或其他收益。在保证金收益及使用管理上,保证金应按不低于账面余额的30%留存备用周转金,用于保证金的正常退付,其余部分可做相应安排,比如:在商业银行柜台购买一级市场新发行的国债,并持有到期;银行协议存款;银行定期存款等。
公租房住宅和非住宅保证金收益各自由市公租局和业主单位分别通过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上缴市级财政统一管理。
保证金收益由市财政局统筹安排用于公租房维修、维护和管理等支出。
第三篇:重庆市公租房政策分析
重庆市公租房政策分析
摘要:中国“夹心层”的苦涩客观存在,由此催生的公租房在中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中尚属新生事物。公共政策作为政治系统的输出物,体现了公共权力机关的价值取向;公租房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保障了中国“夹心层”群体基本的住房需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公租房,保障性住房,政策,重庆市
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房价不断上涨,一些买不起普通商品房,而又无法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即城市“夹心层”)住房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包括异地就业的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城市“新市民”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问题也日益显现。中国“夹心层”的苦涩客观存在,由此催生的公租房在中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中尚属新生事物。大力发展公租房,对于完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满足城市“夹心层”的基本住房需求及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可以预期,公租房政策将惠及万千家庭。
一.公租房政策的提出及其必要性
1,公租房的提出:
公共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投资并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套型面积和按优惠租金标准向符合条件的家庭供应的保障性住房。
2009年12月20日,全市经济工作会上。***书记强调:解决住房保障,是一个重大的民生工程。要让城乡老百姓都有房子住。在2010年1月至2月两个月的时间里,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住房保障问题。经过充分论证,市委、市政府在2010年初春,作出了一项搅动一池春水的重大决策———在全国率先开展20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建立一套有重庆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吹响了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进军号!
在2月28日,重庆就已经开建了当地的第一个“公租房”项目。
6月12日,在继以“紧银根”为目的的新“国十条”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以后,住建部等七大部门又联合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
5月24日,重庆市政府71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并于7月1日正式施行。2.公租房的具体政策内容
1.公租房将限定面积,租金标准有优惠。公共租赁住房配租面积与申请人的家庭人数相对应,2人以下(含2人)选择建筑面积40平方米以下住房,3人以下(含3人)选择建筑面积60平方米以下住房,4人以上(含4人)可选择建筑面积80平方米以内的住房。
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标准按照贷款利息、维护费并根据不同地段、不同房屋类别等因素,由市物价部门会同市财政、市住房保障机构等相关部门研究确定。租金实行动态调整,每2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2.规划建设,产权由指定机构拥有,也可建成集体宿舍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在申报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公共租赁住房由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负责建设,房屋产权由政府指定的机构拥有。公共租赁住房通过新建、收购、改建等多种渠道筹集。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可以是成套住房,也可以是集体宿舍。
3.资金管理和政策支持,从六方面筹集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 一)中央安排的专项资金; 二)财政预算安排资金; 三)土地出让收益的5%; 四)征收的高端商品房房产税; 五)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公积金贷款; 六)发行债券。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租售收入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公租房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政策出台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逐步实行,我市住房供应严重不足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但由于住房供应体制的单一性,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买不起房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虽然我市用廉租住房等五种方式开展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廉租住房主要保障低收入群体,经济适用住房制度设计上还不完善,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有阶段性,新生代就业人员和暂时买不起住房又不能纳入廉租住房保障的“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就凸显了出来。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积极探索城市住房供应“双轨制”,明确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遏制”的住房调控思路,确定了“抓两头、稳中间”的调控着力点,以确保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0年起,大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导的住房保障体系。
5月24日,市政府71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并于7月1日正式施行。
政策目标:
以确保实现“住有所居”为目标,在未来10年内,由政府投资和提供相关优惠及配套政策,分别在主城和郊区区县,各建20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前三年,主城和郊区区县各建1000万平方米;后七年,根据实际需求再各建1000万平方米。今年,作为启动之年,主城区将开建500万平方米,力争竣工交付20万平方米。今年上半年,主城区755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任务全面启动建设。今年四季度,区县公租房建设陆续启动,但不是31个区县(自治县)全面铺开,而是选择万州、涪陵、永川、江津、合川、黔江、长寿、璧山8个区县率先启动,年内8个区县将启动建设250万平方米左右的公租房。到明年底,主城和区县开建的公租房竣工率分别要达到80%左右和70%左右。
政策问题及解决方案:
1.供给规模严重不足,未来势必会僧多粥少。从全国来看,重庆建设计划相对较多,但三年也只有30多万套,而且重庆不设户籍限制,虽是重庆市公租房政策的一大特色,创下迄今为止国内各省市公租房建设的新思路。但是却也让更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及各类就业年限较短的院校毕业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很容易导致公租房供应量不足,未来势必会僧多粥少。
2.资金问题。重庆公租房的建设由政府性投资主体负责。投资建设主体拥有所建租赁房的完全产权,享有升值收益,但无房屋的定价权和转让权。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公租房建设所需资金与其建设规模一样庞大。公租房的建设土地将全为政府划拨,当一个政府把地租的调控当作赚钱工具,那只会越调越高,最后走火入魔。公租房是保障性住房,其建设单位不能收取高额造房利润,它基本是成本加三个百分点,实际就是施工队的收入,没有房产商卖房的利润。重庆大体量投建公租房,意味着地方政府要改变土地财政思维。而这道庞大的重庆公租房建设资金难题该如何解决?
3.监管制度缺乏,公租房会否步经济适用住房后尘。对于公共租赁房租金如何确定,如何审核,如何监管,目前尚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而众所周知,经济适用房之所以落入今天的尴尬,就是因为缺乏监管制度。公租房未来势必会僧多粥少,政府部门如若自己建设,自己筹集房源,同时拥有产权与监管权,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监管一家”的情形难以避免,如何防范公租房变成“寻租房”?由于公租房可能在土地出让金、税费等方面给予减免,收益比较微薄,对地方政府来说,意味着收入减少,其建设是否会雷声大、雨点小,前期热情虚高,后期逐渐边缘化出现“虎头蛇尾”现象?
政策问题解决方案:
1.引入行政问责机制与市场化的规范运作。其一,必须要强化行政部门职责,一方面要扩大相关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另一方面对于行政部门拖延公租房建设的行为,须明确建立问责机制。其二,海外公共租赁房建设的经验表明,政府提供并不意味着政府建设,通过面向市场进行招标建设,能够有效提高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效率,从而尽快解决供给规模不足的问题。
2.设立市住房保障局,专门负责公租房政策的建立、推动和落实。公共租赁房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不是炒作的概念,一定要落到实处,而不是搞政绩工程。要建立一套防止寻租和腐败的监管体系,让其真正成为“夹心层”圆住房梦的民生工程,避免经济适用房式的制度杯具。
3.通过资本信用,为公租房建设筹资。重庆地产集团以土地抵押融资等多种方式筹措公租房建设资金;同时,该市正积极协调政策性银行降低融资门槛,为公租房建设设置更为宽松的还款方式和期限。
最后,公租房能否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显然,现在还无法知晓这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公租房要获得认可,租金水平不能过高,但如果过低,跟廉租房没有区别,其认可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楼市的影响。之前的房地产调控结果已经表明,如果针对“夹心层”的刚性需求缺乏政策支撑,任何已有的调控政策效果都可能丧失。因此,公租房的出现,并不仅是解决中等偏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举措,也事关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成败。换言之,如果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就意味着引起房价上涨的“导火索”被熄灭,房地产市场整体供需结构将趋于合理。如此,调控政策才能够获得更充分的发挥空间,长期以来的房价上涨惯性才能够被有效遏制。
小结: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现在,企业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其根本目标,所以,对于社会来说,公租房的出现以及生存发展,最关键的就是政府的决心和努力。从政策的提出到试行再到以后的落实,我们看到重庆市政府做出的决心与努力,让公租房真正成为“夹心层”圆住房梦的民生工程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条政策所有夹心层看到了希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所有人的住房梦都能实现。
参考文献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渝府发[2010]61号 《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
建保[2010]87号 《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政策解读
《我国廉租房供给问题研究》
《我国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解读“廉租房”政策》 庞秀艳(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20023
第四篇:公租房建设申请报告
公租房建设申请报告
普定县鸡场坡镇柴家小学
2017年9月13日
尊敬的上级领导:
我校是鸡场坡镇一所最偏远的村级完全小学,现有学生198人,教师13人,大部分教师已经成家立业,学校没有辅助用房,教师们没有生活与休息的地方。教师们爱岗敬业,为此付出了很多。为了教学,外地教师不得不在学校附近租住价格低廉条件极其简陋的民房居住,有的干脆在上班期间,早来晚归,往返于学校和家里,风雨无阻,数年如一日,苦不堪言!在这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教师的精力,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导致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极大地困扰和制约了我校特色办学的健康发展。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稳定教师队伍,满足其临时性住房需求,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扎根偏远薄弱学校,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特决定向上级领导申请学校公租房建设,以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欲使乐其业,必先安其居。为此,柴家小学全体教师请求上级领导本着勤政为民切实为教师排忧解难的宗旨,批准此申请。
申请单位:鸡场坡镇柴家小学
2017年9月13日
第五篇:公租房准入与退出机制研究
摘要:公租房制度是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的重要尝试,是保障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该制度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关系到申请人能否公平获得住房保障机会。但如何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有效,尤其是确立合理的准入门槛和退出办法,仍值得探索。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分析,从准入和退出机制入手,分析其特点和不足。
关键词:深圳公租房;准入;退出
一、公租房准入机制的分析
1.1深圳市公租房政策法规体系
深圳自1988年开始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先后出台了社会微利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多种形式完善住房制度。2006年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市规划局联合起草《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征求意见稿,明确了5年内深圳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思路。2007年、2008年两年的保障性住房房源中连续提供公租房。2008年,深圳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08-2010)》的通知。该印发文件提到促进住房保障由“以售为主”向“以租为主”转化。随后又出台了《深圳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深国房〔2008〕36号)以及2010年出台的《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深发〔2010〕5号)。就目前来说,整个保障房住房体系还没有通过更高一级的法律形式来保证其畅通运行,大多是通过印发文件、通知等来规范。特别是在准入条件和覆盖面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1.2深圳市公租房准入条件和程序
1.2.1准入条件
第一,户籍限制。为进一步规范公租房的建设和管理,深圳市颁布了《深圳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深国房〔2008〕36号)和2010年1月19日通过的《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其中都规定了“家庭申请的家庭成员中至少一人具有本市户籍;单身居民申请的,应当具有本市户籍”。尽管非深户籍的困难家庭,可视其在深圳居住、缴纳社会保险和纳税情况,按年限逐步纳入公租房住房保障体系。然而关于缴纳社保和纳税达到多少就可以纳入保障体系的规定比较宽泛,很难量化,对非深户籍困难家庭申请公租房带来一定困难。
第二,收入限制。从住房保障相关规定中看到,“家庭人均年收入或者单身居民年收入在申请受理日之前连续两年均不超过本市规定的公共租赁住房的收入线标准。”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今天,人均gdp、cpdi已经很难完全真实反映社会财富收入分配情况。收入线标准到底该如何确定、定多少才能实现“应保尽保”政策目标,值得商榷。此外,“连续两年均不超过本市规定的公共租赁住房的收入线标准”的要求过于僵硬,居民年收入具有一定的浮动性,此标准很难量化。
第三,针对人群不明确。深圳市公租房旨在解决既不能享受廉租房住房政策,又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购买经适房的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即“夹心层”住房问题。然而在“十一五”期间,深圳市的廉租房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总共建成137套,公租房建成约10万套。这样就使得申请公租房的人不仅包括新就业的大中专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夹心层”,还包括属于廉租房申请范畴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特别是深圳市把人才安居工程纳入“十二五”规划中来,今后重点发展安居型商品住房。也就是说来深人才既可以申请公租房,又可以申请安居型商品住房,这样就使得公租房功能能力大大的减弱。
1.2.2申请和配租程序
随着相关的政策,章程不断的完善,深圳市公租房的申请、配租流程等也逐渐明确和细化。大致包括申请、三级审核、两级公示、轮候、监督审查、续租、退出等环节.申请人提出申请后,由申请人户籍所在街道办事处受理并进行调查考核,考核通过后再上报区住房保障部门,最后再上报市保障部门。三级审核制度比一、二级审核制度更细致,审查过程更加严格,结果更为公正。但是由于一、二级审核已经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形式和实质审核,再将审核结果报送市保障部门审批,不利于提高公租房准入的工作效率。
二、公租房的退出
2.1公租房的退出
第一,审核不通过。目前深圳市采取的是街道办、区主管部门和市主管部门三级审核制。首先街道办对申请人的书面形式材料进行审核,申请和申报材料审核通过以后报送区主管部门,区主管部门会同区民政、社会保障、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对申请人的申请和申报材料以及户籍、收入、财产和住房状况等进行审查。最后审查合格后由区主管部门将审查合格的住房保障申请和申报材料一并送市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在这三级审核中,任何一级不通过都会产生退出。
第二,公示不通过。两级公示相对而言能够比较客观的反应申请人情况的真实性,也能够公平、公正维护各中低收入家庭的切身利益。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在受理申请人申报材料和审核之后,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进行公示,接受市民监督。在公示期内,对公示内容有任何异议,应以书面形式提出。如异议核实成立,则主管部门驳回其申请。
第三,监督审查不过关。深圳市规定首次签订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租赁期不超过3年,合同期满后承租人可以续租。按照办法《办法》和《保障性住房条例》规定,享受公租房的承租人,在租赁期内,其户籍、收入等相关情况发生变化,应及时告知市(区)主管部门。与前两个退出节点不同,此时承租人已经占据公租房,要承租人自觉将相关情况告知主管部门并实现及时腾退承租住房比较困难。虽然规定了租赁合同期不超过3年,但承租人在承租期间其家庭收入变化情况、是否按合同规定正确使用公租房等等都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实施监督审查,审查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就更无法保障。
2.2 监管机制
在监管处罚力度上,按照2011年最新修改和完善的《深圳市住房保障条例》规定,对于骗租保障房,不符合申请条件者,处以3万元罚款+10年内不得申请保障房;符合条件者,处以1万元罚款+3年内不得申请保障房。对于骗购情况,主管部门应当作为不良行为予以记载,并在本部门政府网站公示,同时将公示内容告知当事人所属单位和征信机构。征信机构应当依法将有关当事人违反住房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以及严重违约行为纳入其征信记录。修改后的《条例》无论是在制度上还是力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完善。然而审查退出的前提是申请人资产的增加或有其他违规、违法行为,谁来审查资产的增加,如何做到审查的准确性、权威性这一问题依然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