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基层群众法制观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基层群众法制观念的调查报告
中央民族大学11级法学院法学(3)班
农村基层调查员———孙友飞
我利用寒假时间对农村基层群众的法制观念,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我采用了问卷调查与人物采访的形式,了解到许多农村一线的疾苦与幸福。特作此报告与诸君共勉。
通过问卷调查我通过总结发现我调查到的的这一方土地上的农村人口中有45.7% 从书籍报刊中获得法律知识,有 51.3% 从电视网络中获得法律知识,有2.9%听取他人讲述获取法律知识。由此可见,书籍报刊和电视网络可能已经成为本地法律知识主流传播媒介。
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我所调查的农村基层群众在自己土地被政府强占时,有50%选择到法院起诉,另外有50%选择到村委会找村委会的干部。我所调查的人中没有人愿意忍气吞声或者首先采取采取游行示威和上访的行为。由此可见,我所调查的农村基层人民的法制意识可能还是比较高的。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基层群众的法制意识虽有却很薄弱。首先我所调查的人中,有71%不知道或者弄错中国法制宣传日。另外,知法犯法现象颇为严重。在问卷调查中,我所调查的老百姓对于粮食收割后的秸秆地处理,有19.4%选择直接在田中焚烧,64.5%选择搬回家烧饭,16.1%选择直接卖掉。另外,我多日的走访调查了解到部分老百姓焚烧秸秆的原因有家中劳力不足,秸秆太多而无地放置,淘汰土灶,最重要的是秸秆基本上没有变废为宝的处理渠道。当我采访在农村任
教的上海音乐学院泰州地区优秀教师王龙昌问问他对秸秆焚烧久禁不止的原因时,他指出老百姓也不想放火烧秸秆只是苦于无处销售处理。政府只是防止老百姓烧,而没有为老百姓谋出路,只堵洪水不疏导,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是政府的公告上却唱着高调,让老百姓进退两难。公告如下:
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通告
(泰政发〔2009〕96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办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为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市政府决定,在泰州市区(海陵区、高港区、泰州经济开发区、农业开发区)范围内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逐步建立秸秆收集体系,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农作物秸秆是可利用的有机资源,禁止在田间、路边、河渠、林带边等处焚烧秸秆,避免污染大气环境,浪费自然资源。
二、鼓励采用秸秆机械切碎全量还田、麦套稻秸秆自然还田、秸秆生物气化、固化成型及机械或人工打捆收集堆放等方式,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
三、违反本通告规定露天焚烧秸秆的,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通告规定将秸秆弃置于河道、沟渠等水体内,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清除,情节严重的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阻碍行洪或者侵占航道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航道管理机构依法给予处罚。
违反本通告规定露天焚烧秸秆或者将秸秆弃置于河道、沟渠等水体内,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应依法给予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海陵区、高港区人民政府,泰州经济开发区、农业开发区管委会应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组织有关部门负责实施本辖区禁烧工作,各镇(街道)、村(居)都要积极配合,及时制止露天焚烧秸秆的行为。
五、设立禁止露天焚烧秸秆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投
诉、检举违反本通告规定露天焚烧秸秆或者将秸秆弃置于河道、沟渠等水体内的行为;对于投诉和举报,各有关部门要热情接待、及时处理。对秸秆禁烧行动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损失的,严格追究失职、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举报电话:市城管执法局 86999389
市城管执法局海陵分局 86655070
市城管执法局高港分局 8696761
1市城管执法局经济开发区分局 86849159
市环保局举报电话 12369
市水利局 86884796
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九年五月二十六日
发布部门: 发布日期:2009年05月26日 实施日期:2009年05月26日(地方法规),老百姓难道不想创富增收,变废为宝?秸秆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政府不认真履行相关法律法规,不给农民创造使秸秆变废为宝的条件,政府犯法在前,老百姓犯法在后,无形中政府的公信力丢失,法制观念丢失,老百姓的法制观念也就随之丢失。[泰兴] 泰兴市人民政府关于严禁露天焚烧秸秆的通告
作者:时间:2010-10-28来源:泰兴网
为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工作,保障人民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生态市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现就做好我市秸秆禁烧工作通告如下:
一、自即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
二、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固化成型、气化等多种技术成果和措施,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从根本上杜绝焚烧秸秆现象。
三、对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火灾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投诉、检举、揭发焚烧秸秆污染环境行为,举报电话是:87712440。
二○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我所调查的农村群众对法律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有86.6%认为法律存在漏洞,有待改进;12.9%认为法律是维权的有力武器;6.5%认为法律敌不过有权势的人。可见,农村群众对于法律的认识还是比较客观的。
对于外出打工者工资拖欠问题,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所调查的人中:有93.5%认为要通过法律维权,6.5%认为听从包工头安排。没有人愿意首先选择聚众闹事,除非万不得已。由此可见农民工的法制意识还是比较强的。
对于劳动合同的了解程度,我所调查的人有67.7%了解一些,12.9%未听说过,19.4%只听说而不了解。可见农村人口对合同维权的认识还比较欠缺。
对于村干部选举问题,我所调查的人中有48.4%认为此事不好说,29.0%认为公开透明,22.6%认为此事不透明。由此可见,当前农村选举还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道路问题---农村道路狭小泥泞,政府无人问津,且老百姓反映问题后开空头支票,有的甚至禁止老百姓反映情况。
当我采访当地80多岁高龄的老农黄宝元时,他反映村干部在道路被冲毁的情况下,老百姓无法进入村委会汇报情况,也不下乡来调查,甚至记者曝光后也不理不问。老农一怒之下写了大字报,贴在墙上,还是无用。
当我采访在农村任教的上海音乐学院泰州地区优秀教师王龙昌,让他谈谈对村委会选举的看法时,他指出基层工作者必须要有过硬的法律知识,必须要依法办事,只有这样老百姓才有好日子过。
我真心希望我的调查结果能对执政者以一定的帮助与警醒。广大农民渴望法制的生活。(版权所有,请勿擅自修改,如需修改,需征求我的意见)
第二篇:居民法制观念调查报告
关于**市**区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
学号:*************姓名:***
时间2012.2.10—2012.2.17
地点:******************************
活动内容及详细过程:
一.首先由我们派发法律意识传单 内容如下: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法律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等有密切联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法律意识各不相同。在阶级社会中,没有全社会统一的法律意识。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各阶级法律意识的内容,归根结底由该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统治阶级内部,由于各阶层、各集团乃至个人所处的具体地
位不同及其他原因,其法律意识也不完全相同,但在基本点上都服从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未成年人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重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如我在99年办理的一起未成年人入室抢劫案,涉案人员有三人,其中年龄最小的王某年仅14周岁,99年10月的一天晚上,楼某与李某到我市甜梦歌舞厅找到王某,并邀王某去玩,王某就跟随前往来到带湖路一住宅区,楼某带头敲开被害人陈某家的门,后进屋要陈某拿钱,陈不从,李某便上前抢陈某脖子上的金项链,王某见状退出房外,最后楼某被判8年徒刑,李某被判5年徒刑,王某因年少,不辩是非,又没有实施具体行为,为体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挽救政策,我们对他作不起诉处理,此案中如果王某也积极主动动手帮助实施抢劫,那么王某也将被判刑坐牢。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
如我办理的舒某抢劫、伤害案,案犯舒某原是我们信州区五中的学生,因从小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惯,一直不好好读书以至成绩越来越差,他的母亲把他转到三中读书后,他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还是自暴自弃,成天泡在游戏机房玩游戏,并结识
了也是不读书的刘某等人,后与刘某等人一同去打架伤人,抢出租车司机,坠落的无法自拔,最后被关进监牢,被判处七年徒刑。
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未成年人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未成年儿童对犯罪的自我防范,除以上讲的,还必需懂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直接指导法的制定、执行和遵守。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法律制度,保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法规等,都是在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指导下确立和制定的;司法人员在应用法律规范时,他们的法律意识对实施法律规范和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具有重要作用。法律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法律意识的增强,有助于他们依凭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更好地履行法律义务,并对法制的健全、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然后我们进行法律意识的调查
问卷如下:
1.您是否知道自己有那些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您认为法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3.通过这次调查您觉得您有必要提高法律意识吗?您会怎么做?
基础的认识如下:
第一题 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内容:
我国公民的八大基本权利:
(1)政治权利和自由(2)功宗教信仰自由;(3)人身自由;(4)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权;(5)社会经济权利;(6)文化教育权利;(7)妇女、老人、儿童受国家的保护;(8)保护华侨、归侨和侨誉的权利和利益。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依法服兵役的义务。(5)依法纳税的义务。
此外,公民还有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所谓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做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所谓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它表现为负有义务的公民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对这一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从法律关系上讲,二者是同时产生的,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没有义务,也就没有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从法律关系的主体来说,一方面,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又是义务的承担者。既没有脱离义务单独存在的权利,也没有可以摒弃权利而单独履行的义务。所以说,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定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另一方面,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也就是说,公民享有权利需要条件,这个条件的实现依靠义务来创造,如果不履行义务,那么权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公民能够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就根据公民所尽的义务确定;同样,公民的义务,也是根据它所享有的权利确定的。
(3)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得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地承担对国家和社会地责任,尽自己的义务。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条件。
(4)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必须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既要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在行使权利时,要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和他人权利的义务。
第二题
1、法律具有明示作用。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实现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2、法律具有预防作用。对于法律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们知晓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的,触犯了法律应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么,违法后能不能变通,变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这样人们在日常的具体活动中,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自觉地调解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来达到有效避免违法和犯罪现象发生的目的。严格及时有效的执法也可以警示人们,未违法,违法必受罚,受罚不可变通也。这样可以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上建立起一道坚不可崔的思想行为防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收到欲方则方,欲圆则圆的良好的规范效果。
3、法律的校正作用。也称之为法律的规范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机械地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常的法律轨道。像法律所对的一些触犯了法律的违法犯罪分子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违法行为得到了强制性的校正。
4、法律具有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效益。理顺、改善和稳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提高整个社会运行的效率和文明程度。作为一个真正的法制社会则是一个高度秩序、高度稳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会。这也是法制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法律作用的大小,主要是由立法质量,普法质量和执法效力的大小所决定的。在立法上,必须在明确是非的法律界线的界定上,一定要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绝不能在合法与非法的行为界线的划分上出现一些莫凌两可,含糊不清的表述。更不能在对违法处罚的裁量上有幅度的现象出现。像现今的法律中经常出现的这样的条款“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处以10000元以下的罚款,处以10年以下有期徒刑”等。对于这些现象应是立法中的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在普法上,对于每一部法律都要做到人人皆知,不留死角。只有知法才能使法律的明示作用,法律的预防作用才能得到更好地体现。知法是守法的前提,立法是知法的前提。在执法上,对于任何一部法律,不管它制定的多么明确、严密和严厉,普法工作做得多么的广泛而深入人心,如果出现执法不严,对违法者惩处不利(不及时不严厉),再严厉的法律也会成为了一纸空文的,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
三.总结分析报告
居民们都踊跃答题,争先恐后的表明自己的关于法律意识的看法。许多不会写字的老人都进行口述由我们代笔,都纷纷的表明了自己对法律的看法。通过这次活动,许多居民都对法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弥补了对法律知识方面的空白。每天活动结束他们都还愿意再多了解一些,都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多益善。
居民的法制水平仍有待于加强。如前所述,近几年来,我区城镇居民的法制观念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区居民的法制水平仍有待于加强。我区居民虽对婚姻法、土地管理法、义务教育、民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但对宪法、合同法、诉讼法、选举法等一些比较重要的法律,及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法规的了解相对较少。如在问卷调查中,各人员对有关公民选举权的资格、国家机关职权分工、监护责任、赠与合同等问题的选择中,选择正确的比率普遍较低。此外,部分居民对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整体法律意识仍有待于加强。有些居民即使认识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了,但对通过法律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持否定态度,尤其是在“民告官”的案件中,有些居民认为“官官相护”,不相信通过法律能够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
村(居)干部队伍依法行政的意识有待于加强我区村(居)干部有了一定的民主治村及依法治村意识,他们真心实意带领和帮助群众奔康致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爱戴与支持。但是,还有一些村(居)干部仍保留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工作方式,搞家长式管理;或者民主作风和法制观念不强,乱作为或不作为;还有个别村(居)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挪用集体资金、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虚报基塘整治面积骗取专项资金等等。这些现象虽然是少数,但侵害了群众利益,破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进而影响了依法行政和民主治理社区工作的进程。
法制观念不够强的原因分析(1)落后的历史传统禁锢。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而广大的农村地区则是封建统治的重灾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民主观念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封建残余思想在农村地区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各种封建流毒没有彻底地得到清除,农民群众的民主思想和法制观念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广大的农民群众还没有彻底地挣脱封建思想的禁锢,没有从封建残余势力的影响中真正地解放出来。(2)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可否认,我区农村的教育发展还有待于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比较贫乏。而教育的落后使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无法对法律知识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民主法治的思想无法通过知识这个渠道进入农民的头脑。农村地区的文化欠发达,同时给了那些落后腐朽的封建文和封建思想以死灰复燃的条件,而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则往往被排除在农村的大门之外。
法律的社会作用指的就是法律在调整人们的行为时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因为人不是孤立的,任何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因此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环境下做出的。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就体现了法律对社会思想、社会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程度的评价。法律对于违法行为的制裁,在社会效果上就表现为,让其他人明白这种行为的违法性,在社会生活中抑制自己的非法行为,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法律对于良好行为的倡导,在社会上的效果则表现为,让大众明白法律的价值取向,积极创造社会财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法律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研究法律必须要把法律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研究。法律的运作也必然会引起社会对法律的评价,这就是说,法律与社会的作用又是相互的。社会行为也会给法律提出各种要求,法律又必须适应社会。但法律也会保持自己应有的价值立场,倡导新的社会思潮。
最后,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正是有了法律规范,社会才得以安定,经济才得以发展,人民才得以生活。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观念调查报告
弘扬法治精神
促进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观念调查报告
姓名:XXXXX
学院:XXXX学院
专业班级:
时间: 2012年2月
弘扬法治精神,促进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观念调查报告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守法与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自八五年以来我国普法宣传已经深入基层,法律开始走进并更近的影响农民的生活,在中国不断与世界扩大交流的今天,农民的法律意识状态如何呢?他们的权利意识、法律保护意识和民主意识状况如何呢?对此,我在2012年寒假期间对山西省平定县冠山镇西6村的部分居民就各种法律问题进行社会调查。
一、对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
1.调查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通过了解进而加强和增进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扫除法盲。通过普法工作的全面展开和深入进行,使得法律知识在普及,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在提高,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对法律保持正确的态度,能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2.调查地和调查对象的选择
调查对象是山西省平定县冠山镇西六村的村民和干部(大峪村、小峪村、胡家庄、河头、后沟、上庄)。所被调查的的人群中无文盲人员,文化程度在小学到大专之间,年龄在18岁到60岁之间。因此他们都具备理解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调查程序
本次调查组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为主,访问调查为辅的调查方法。
二、社会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是面向农民发放的。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七部分,分别是:法律知识及获得途径部分;法律理念部分;对法律功能的认识部分;对法律实施的评价部分;对法律的信任程度部分;纠纷解决途径部分;对村委会的认识和评价部分。为使调查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被调查者的思想和观点,我们在设计问卷时充分考虑到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的参差不齐,尽量做到文字的浅显易懂,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因为采用了当场收回式,所以300份问卷全部收回。
2.访谈的基本情况
有些问题的设计旨在确定被调查农民的初步的法律知识水平及他们获得这些知识的途径,从而得出国家进行普法宣传所起到的效果,并且有助于找出可以更好的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的测试结果,来观察知识水平是否对于农民接受法律意识有促进作用。有几个题的设计就从不同的角度来测试农民的法律理念。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各个阶层的居民较之从前的法律意识有一定的提高,但总体来讲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表现为教育程度的差异导致法律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
3.民的法律意识现状现及成因分析
随着普法规划推进式的实施,我省农村法治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在全社会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农村依法治理的法治环境大有改观。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育和形成,不能脱离他们赖以生存的乡村的法治环境。通过调查和资料分析发现,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现象:
1、在职责上缺乏明确的定位。普法和依法治理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还是具有政策性和临时性的工作?作为推动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基层政权机关和组织,应当充分认识到普法和依法治理是政府的职责。
2、在方法上往往以法律条文的宣讲作为硬性指标。由于对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存在模糊认识,灌输法律条文几乎成为培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主要方法。虽然国家常进行
普法教育,但普法宣传中只注重形式,没有注重实质,使农民对法律缺乏切身体会,难以真正了解法律的规定,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而十多年来,国家的法律法规也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完善,虽然国家常常在新的法律法规出台后在新闻或报纸上公布,但农民阶层通常不关心这些,这时,农村基层也不会向村民介绍新的法律法规,或者发放新的法律法规的资料。所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到达不了农民的耳边。
3、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形成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普法”似乎也在向农民“摊派”法律知识,“依法治理”则是以法律为“罚则”治理乡村。
4、在评价机制上,注重于形式的普及,有些经验来源于文字总结与模仿复制。尽管这些问题是非主流的现象,但是在今后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中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则是认识问题和观念问题。
5、基层执法人员素质比较差,未能按法律办事,做好示范,从而对农民理解法律精神和法律内容形成错误引导;使农民对法律功能和法律价值形成错误评价。
为此,必须明确什么是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如何“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律素质”?
三、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问题的具体策略
1.坚持以往的普法政策
回顾15年的乡村普法历史,我们发现,乡村普法是在国家自上而下的推动下运行的,通常采用的是福利引导型模式,即国家组织人员、资金开展普法,调动农民的学法积极性,引导农民逐渐习惯依法规范自己的生产生活。这其中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法律信息,主要是以案说法、新闻调查、解释新法等形式,缩短农村与外界的时空与心理距离,潜移默化地促使农民变革思维和行为方式,最终使法制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2.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反思
通过调查显示被调查地的居民的法律意识虽然整体看来有一定的提高,但个别看来还
是十分淡薄的,这就表明有关部门普法的工作做的还有不足之处,正因为如此才使得部分居民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因此,为了更多的居民免遭不法利益的侵害,司法所及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育方法,进一步加强普法力度,进而使得更多的居民法制意识得的到加强,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真正把农村这一块的普法教育工作做好。
二〇一二年二月
第四篇:居民的法制观念的调查报告
关于四川省隆昌县居民的法制观念的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仅是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公正的司法程序、严格的执法制度,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本人利用寒假时间,对家乡居民的法制观念进行调查。
首先,我对我县对居民的普法工作进行了调查。本人从隆昌县有关部门获悉,在5月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表彰2006年~2010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中,我市的隆昌县名列其中,被表彰为“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县”。这是隆昌县政法系统,继县法院被表彰为“全国优秀法院”、县检察院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荣记“集体一等功”、县公安局继续保持全国优秀公安局等荣誉称号后,隆昌县获得的又一国家级荣誉。
2006年~2010年的5年,隆昌县的司法部门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市法建办的领导、监督和指导下,按照市、县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通知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试验示范区”建设,开展司法行政工作,普法掀开法治隆昌新篇章,圆满完成“五五”普法各项任务,为构建和谐隆昌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我县加强了普法制度的建设,“五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隆昌及时调整和充实县法制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加强普法及依法治理工作制度化建设,制定了工作年会和例会、年终考核、法制宣传干部定期培训、法制宣传信息报送、法制宣传档案归档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做到年初有部署,年内有检查,有总结,从而形成“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县法建办牵头协调推进,县法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具体组织实施”的法制宣传工作机制。
县级各部门将“五五”普法工作经费纳入本单位经费预算,促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县司法部门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本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围绕目标,抓好组织、检查、落实等各项工作,根据市司法局和市法建办的考核要求,及时上报各类报表、信息及工作总结,将有关文字、照片、影像材料进行归档,做到台账齐全、管理规范。
进行调查得知,居民的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普法宣传资料普法宣传活动对您进一步了解相关法律很有帮助,由此看来,政府进行的普法宣传活动很有帮助。
以下是我对居民的法制观念进行调查的结果:在被调查的群众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普法宣传活动对进一步了解相关法律有帮助的,大部分的人认为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普法宣传资料,这比例在同项调查中相对偏高,这说明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同时,有少数的人认为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媒体,这一比例也不小。显然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迅猛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成了人们了解外部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了人们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
大部分公民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缺乏维权意识。在与他人发生经济、民事纠纷时,竟有一半的人选择私了。对法院的判决不服时,竟有近一半的人选择通过信访寻求解决。选择用法律维护自
己权利的人仅占极少数。这说明大部分公民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他们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或者说他们不了解法律,不知道法律能在哪些情况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然也有不少人对法律不了解,没有信心。这直接反映出公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公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公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这种对法律的陌生感决定了公民在遇到问题时一般是拒法律于门外的,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大部分主要采用双方和平协商的方式进行私了。同时也反映出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由于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公民的心中的都是政府管理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维护公民权益这一功能。公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所以,不少公民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没有积极地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公民的思想认识较低,对法制建设认识不够。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途径这一问题,群众的思想认识分歧较大,有人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学校的责任,有人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家庭的责任,有人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学校的责任,也有人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多方面的责任,各项比例接近,说明公民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对于道路交通整治工作这一问题,有一半的人认为当前我县道路交通整治工作的关键是严惩交通肇事者。其实,交通肇事罪是过失
犯罪,严惩交通肇事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道路交通整治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关键是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搞好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交警队伍的建设。
法制建设环境较差,公民对执法机关缺乏信任。多数的人表示除非不得已,一般不跟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打交道,还有少数的人表示持有异议,极少数的人也只是持“比较信任”的态度。仅有很少的人对执法机关 “充分信任”。对法律的信任程度,仅过半数。对于我县举报职务犯罪的渠道,仅很少的人认为是畅通的,其它多数人认为不畅通或不知渠道或另外因素。
对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大普法力度,首先是普法内容要突出重点,加大与公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法制宣传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上,更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理解各种涉自身的法律法规的本意和精神实质,特别是要让老百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不法侵害后的救济办法,从而维护其合法权益。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
其次是普法的方式方法要创新。现行的法制宣传仍然是一种政府主动策划实施,公民被动接受的模式,方法单一,流于形式,鲜活度不够,不易为广大公民群众理解和接受,效果不明显。因此要改进和创新普法的方式方法,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结合公民群众文化素质较低、认知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在法制教育中改变单一的说教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采取以案说法、在农贸集市设立法律咨询点以及法制文艺演出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群
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公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识。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进行普法工作。只有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不断拓展普法工作的渠道和方式,才能增强普法工作的实效,真正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要大力发展本县的市场经济,因为现代法律意识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要大力推进民主化进程和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为法制是民主的法制,法律意识是在民主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法律意识的完善和提高有赖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完善发展。同时,要强化对法律执行的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不严、违法必究”。执法部门应提高自身的执法力度和效率,提高信誉度,确实做到执法公正,执法高效,拉近公民与法律的距离,增强公民对法律部门的信任程度,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
第五篇:关于我校大学生法制观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校大学生法制观念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负责人:艾伟东
所在学院、班级: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工程一班
负责人联系电话:*** 调查报告指导教师:樊凯
调查报告完成日期:2011年10月24日
关于大学生法制观念的调查与分析的调查报告
前言
这次我们调查选择的主题是“我校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调查与分析”,就是为了了解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强弱。我们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形式,于2011年10月7日在中国矿业大学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接受调查的学生包括各个年级的学生。
本次调查参与人员及其分工如下表: 参与人员 具体分工 艾伟东
张智伟 赵国栋
郑佳兴 宗唯凯 刘晨
王志会
赵欣宇
小组长:艾伟东
活动的有关情况
此次活动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地点顺利进行了。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不是很强,缺乏一定的法律知识,具有自觉提高自身法律知识的潜意识,但不知通过何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
调查中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法制观念强,过半学生认为自己法制意识一般,可见法制观念在大学生中还没有树立是重要的价值。同时还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不会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自己的的合法权益,这说明是么?说明大学生对“法”的认识还不够。
接下来的两个小题,我们就被调查学生的法律只是做了测试;1.在校大学生能否和企业签订劳动的合同? 2.作为在校大学生,你会如何对待消费争议?
当被问到“在校大学生能否和企业签订劳动的合同?”时,有百分之70的学生认为能,其他同学认为能,这表明大学生并没有完善的法律意识,也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权益。
当被问到” 作为在校大学生,你会如何对待消费争议?”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同学选择去找消费者协会和商家。这表明了当地大学生还是有自我维权的意识,并且知道怎么才是符合法律的行为。使我们惊讶的是当被问到:“明知是假币,仍然使用是违法行为吗.”竟然有人说不是违法行为。真的不禁让我们大跌眼镜,这就证明,法制的宣传在各大高校很不到位,很多高校并没有适当的时候开展相应的法制宣传活动,致使大学生法律知识缺失。但是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对于问题如:未经他人许可使用其照片是否违法。大多数学生能够告诉我们正确答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未经他人许可使用其照片的行为属于侵犯他人肖像权,还有就是大学生对待发票的问题不能妥善的处理,有百分之三十六的同学为了省事或为了能够便宜一点,不向商家索要发票,这样就给了商家偷税漏税的可乘之机造成了国家利益的流失,这说明法制观念的缺失不仅会使自己的利益甚至是国家的利益受到伤害,这表明大学生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十分重要。
当被问到:
“你有主动了解并充实自己的法律知识吗?” A.有 B.没有
能有50%左右的大学生的选择是A选项,说明部分大学生还是很有自觉意识的,有一个问题可能会使大家迷惑“聚众犯罪是共同犯罪吗?”A 是 B不是 聚众犯罪是指有多人聚集在一起进行,以“聚众”这一线作为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的共同犯罪,这种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有些学生由于法律知识的基本概念的缺失,有80%的大学生把两者的概念弄混了,引起法律知识的混淆。
当问到“你知道自己用哪些权利吗?”(多选)
A平等权利 B 政治权利与自由 C 人生权利 D 社会生活权利
只有54%的学生全选了上述几项权利,这表明大学生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意识。
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去适应社会,但有的大学生对法律的基本知识都不知道,怎么去适应社会。例如:当被问到“你认为居委会能对乱人垃圾的人可以罚款吗”其中有26%的人回答说能。这说明一部分的大学生是不了解居委会的职责。
那么如何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多选)这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问题
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可以通过1加强法制教育2强化执法力度3加强舆论监督都可以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这就说明他们愿意并希望学校可以从相关法律课程以及宣传的形式增加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知识。
由于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是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要精确全面的概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并非容易,所以本文只能根据调差结果,多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粗浅的概括:
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法律知识,并不是完的法盲。每个同学从小到大受到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对法律的基本知识早已耳濡目染。尽管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但是我校大学生的基本法律素质还是可以的。这里所说的知识基本常识,而不是深沉的理论。当今我们大学生也没有必要对法律的知识面面俱到。知道了所有的法律知识并不代表可以运用法律,运用以知道为基础。在知识经济作为世界经济主导力量的今天,人的素质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高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从未培养出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
改进意见:
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希望法制,关心国家的法制建设
2开设法律基础课,通过法律的讲授,让每个学生知道遇到问题应该采取法律手段,拿起法律捍卫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暴力手段解决。在课时的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的突出重点,在少而精上做文章讲授一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适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改革。加强法制宣传,法律宣传法制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自身免疫力非常重要通过法制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增强其判断力。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与培养起维护法律尊严的思想情感。不仅要在课堂上宣传法律知识,还要充分利用媒体。如广播,校报电视等对法治进行大力宣传。
4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法律知识的现状是培养他们的前提和基础。法律是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武器。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懂得法律,动的运用于法律。我们认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国家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个人、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组员的个人感想和总结
艾伟东: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强弱,上周我们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发放调查问卷活动。我在这次活动中主要有两点感想:
现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却对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淡薄;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我们的法律知识,加强大学生的法制建设,英都进行法制宣传,例如:讲座和演讲。在这次集体的行动中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一起设计调查问卷、一起查资料分析讨论加深了友谊,也为我们下一次合作奠定了基础。赵国栋:
为了了解现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我们组就该题进行了调查,在大学生中水及发放了调查问卷。
经统计后表明,大学生法制意识不够强,相关的法律知识不足,只有少数法制观念很强,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能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当遇到问题时,很少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对雨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现状,我们要尽快实施措施。首先,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让大学生具有足够的法律知识;其次,加大对法律的执法力度,来增强人们的法制意识,同时要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从小育人要遵纪守法等
面对当代大学生法制意识单薄的现状,就自己而言,我要在自己空闲时阅读法律文献,来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赵欣宇: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我们随机对大学生发放了相关调查问卷。
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法制观念一般,法律知识不足,对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问题了解较少。约6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法律观念一般强弱,约有一半大学生不了解大学生维权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些有法律知识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回答不够准确,可见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了解不是很透彻。
相关数据表明,有一般的大学生没有主动了解并充实自己的法律知识,而对自己拥有的权利还不够了解,而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想要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应该加强教育宣传,强化执法责任,深化执法规范。
所以,相关部分应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宣传,让大学生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了解更多的法律常识。王志会:
上周我们针对“学生法制观念”这一主题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法律知识贫乏,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维权意识都没有;少部分的大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对法律有较多了解并对一些公民权利与义务有着较多的了解。
通过这次调查,我有所感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而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问题,试问将来又怎能推进我国法治社会的进程呢?
针对这一现状,我切身感受到了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迫切性。我盟可以通过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通过课堂讲授,开展演讲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争抢公民的法律观念与维权意识。
这次调查活动让我感受到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教育迫在眉睫,衷心地期盼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现状将有所改善。刘晨:
为了调查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强弱以及对当今法治社会的认同感,我们在中国矿业大学(主要在化环学院)投放了一些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回收的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法律知识相对薄弱,法制观念稍强,但对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利的意识相对较低。这主要表现在存在8%的同学认为使用假币不违法,存在26%的同学认为居委会可以对乱扔垃圾者罚款,没有主动充分了解法律知识的人占48%。对待消费手段,32%的同学我找商家,4%的同学找媒体曝光,48%的同学找消协会,20%的同学利用网络曝光。在此,我们提倡大学生使用多重合法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权利。我认为,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仍是重中之重。宗唯凯: 在这次调查中,我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明白了若没有明确的分工,就不可以快速高效地将这次问卷调查的各个环节完成。
在本次活动中,我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若没有对各个环节的关注,认真的解决存在的小问题,就不可能顺利完成这次活动。
最后,关于在活动中对自身社会交际 信息分析,整理,归纳以及数据分析现象的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关于调查的内容不反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更让参与到活动中的我深深的意识到懂法的重要性,知法才能守法。张智伟: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我们在学校中随机抽取了50名学生,进行对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调查。在这次活动中我受益匪浅。
在发放调查问卷过程,我学会对待人要和蔼可亲,和谐相处。通过对这次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我发现现在大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总体法律并不强,例如在遇到消费争议时,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会选择找消协,我觉得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的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
对我来说,我要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用法律来武装和自己。在受到不法犯罪分子的侵犯时,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郑家兴:
根据思修课的指导,我们小组进行了一次课外调查问卷活动,问卷围绕大学生对于法律认识开展,在活动中我们各司其职,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此次调查活动,可以说收获了很多。
对我个人来说,在制作命题和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法律常识,更加开拓了我的视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协作,团结意识;对整体来说,我认识到现今大学生对法律的意识程度,了解到现今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盲区,更加为我们提供了今后的学习方向,获益匪浅。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此例活动,我愿用我的实践充实自己,改写自己的大学生活。